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2024-06-24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精选12篇)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特有活动。因此, 教师的教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 课前教师就布置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课文, 并布置了几道题让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 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 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假如你是文中的烛之武, 是怎样一步步地使秦放弃原有做法的?从烛之武计退秦师的这个故事中, 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这样, 在预习中就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并根据课文内容的有关信息自主去进行准备。所以, 当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时,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强烈兴趣。在处理好了疑难词句以及整理了文中重点词、词组、句式后, 教师以四个问题串连课堂组织学生讨论:1、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 (略)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佚之狐的推荐, 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 使主人公还未出场就引起读者极大关注。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说辞计125个字, 非常精炼, 含义丰富, 有五个层次:一是站在秦国立场讲话, 博得秦伯好感, 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埋下伏笔;二是说明亡郑利晋, 而保郑利秦, 使秦动摇亡郑的信心;三是利益诱惑, 使秦舍弊求利, 放弃原有做法;四是以史为据, 离间秦晋联盟;五是指出晋的贪婪, 将威胁到秦将来的发展。) 4、秦伯退师后, 晋文公表现如何? (晋文公隐忍不发, 说明他具有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也是晋文公日后能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这种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方式, 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质疑,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则须疑, 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 更是创新之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导向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教师要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题,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摆观点, 举例子, 讲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故都的秋》, 教师设计三个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考: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 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 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作者对故都的秋, 态度如何?3、故都的秋, 美丽而不肤浅, 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而沉浸其中“清、静、悲凉”起来?为什么?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在文中找答案, 在课外书上找答案。学生通过合作质疑, 深深体会到作者是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 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从而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注重实践, 引导学生拓展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情况, 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境, 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努力拓展语文综合素养。如《鸿门宴》一课教学, 由于课文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 教师特意安排学生创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角色表演中,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 自觉地将项羽、刘邦等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感悟, 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人物内心矛盾活动, 展示了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事件发展过程。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相比, 这种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更易于学生们接受。学生们通过编排表演课本剧, 在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内涵的感悟。而且通过表演, 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能力。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 是一个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 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 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他们在阅读中领悟, 在表演中体验, 在评议中鉴赏, 使感悟力、理解力、观察力、想像力、表达力、评价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种人人主动参与的和谐的学习活动中, 实现了语言的理解、积累、内化与运用的有机整合。表演结束时, 教师还提出“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样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学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 教师只有真正担当起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导引者角色, 才能真正激活课堂, 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注重教会学生的探究方法, 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努力创设学生探究的实践情境, 从而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地探究, 获得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2

1 我国高校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调查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状况,笔者以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概念为基础,从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师生互动等六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经专家访谈和试测,效果良好。在对所回收的88份问卷(发放100份问卷)做统计分析后,调查结果如下。

1)近1/3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半数学生的学习目标短视,约1/10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10.7%的学生选择学习的动机是为了拿更多的证书,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14.7%的学生选择没必要想太多,船到桥头自然直,甚至有0.04%的学生选择无所谓;50.7%的学生只有当前的学习目标,12%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有什么就做什么,0.04%的学生完不成学习目标。

2)近半数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规划不够,课余时间用来休闲的比例较大。42.7%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是1――2小时,13.3%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小于1小时,甚至有的学生每天没有学习时间;73.3%的学生有大致的学习规划,偶尔会放松,但有14.7%的学生无规划;在课余时间,竟然有42.7%的学生用来上网、睡觉等休闲活动。

3)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属被动式的,但主张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当是老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44.8%的学生属于被动学习类型,他们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63.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4)超过2/5的学生只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近半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45.3%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34.7%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语,20%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36%的学生选择利用网络解决,也有个别的学生选择放弃。

5)超过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会受同伴不良学习习惯影响,学校学风建设有待加强。44%的学生会受身边不爱学习的同学的影响,28%的学生偶尔会受身边不爱学习的同学的影响;60%的学生认为身边的舍友自主学习情况一般,有的很用功,有的喜欢娱乐,竟然有10.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舍友自主学习情况都以娱乐休闲为主;89.6%的学生选择适合自主学习的地方是教室和图书馆,也有10.4%的同学选择宿舍;81,2%的学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专业爱好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

6)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指导教师,也不主动联系老师。(教育论文 )较少有学生就学习计划和人生理想等与老师交流,学习表现得到老师反馈的更是少数。65.3%的学生竟然没有自己的学习指导老师,34.7%的学生有与老师联系指导其学习的想法,但是从没有联系过,34.7%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有30.7%的学生联系过老师为其指导学习;49.3%的学生和老师讨论的只是自己的分数,较少有学生和老师讨论课堂或阅读中的问题,就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想法以及人生观和理想等问题与老师讨论的更是少见。较少有学生因为学习表现得到老师及时的书面或者口头的反馈。

态度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其引导 篇3

一、对外语学习态度的认识

Aupot把态度定义为“通过经验组织的、个体对有关态度对象与情境施加方向性或动力性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准备状态。”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根据Auport的观点,态度是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体验得以组织,对个人与此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所做出的反应而产生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影响。王初明认为“态度一般指个人对事物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应”,它是人的内心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取向。

在英语学习中,态度可从三方面来解释,即学习者对目标语人群和文化的态度、对学习行为本身的看法、以及对来自于其同种母语者的负面影响的抵制力。

Bake耐论了态度的主要特征:(1)态度是认知的和情感性的;(2)态度是空间性的而不是两极性的——根据好恶程度而不同;(3)态度使人易于以某种方式行事.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强;(4)态度是学得的,而不是遗传来的;(5)态度倾向于持续,但经历会使之改变。

国内英语学习态度的研究开始于九十年代.而且最初主要是在动机和情感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后来虽有个别的专门研究,但也不够全面。

廉洁认为制约学习策略的学习因素有六种,其中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王胜苏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黄红安、文卫平在其实证研究中提出的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结构假设模式也把对英语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秦晓晴认为以社会心理模式为代表的动机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态度上,态度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Aizen的计划行为模式就是一种用态度解释行为的理论。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学习态度、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高凤平总结了态度。特别是消极态度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帮助学生学好外语。刘淑珍在其外语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因素研究中发现学生对外语学习态度、对所学外语的态度以及总体态度与外语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态度对那些寻求父母支持和听从父母的意见的小孩和青少年们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夏金成、王志敏等进行的实证研究都说明了外语学习动机、态度与学习成效具有密切的关系,即动机、态度越强.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而好的成绩反过来亦能增进学习动机,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二、态度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态度从性质上来说.一般都能分成相互对立的两面,正面的态度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负面的态度则有阻碍作用。态度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积极与消极)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学习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对外语学习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之一。心理学家Douqai和smilh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者更容易提高学习水平,它使外语学习者倾向于与讲目标语的人接触,促进外语学习;而消极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提高则较慢。研究表明,如果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持否定或敌视态度,则在外语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提升情感过滤.阻碍英语学习,它使学习者把外语学习想象得过难,畏惧外语学习,不愿主动与说目标语的人接触,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概言之。积极的态度激励语言学习,消极的态度阻碍语言学习”。

2态度(勤奋与懈怠)与投入程度的关系

学习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投入程度高,参与意识强,心理压力小,学习效果明显。例如,英语的单词背诵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少学习者有学好英语的迫切愿望却又常常抱怨单词难记、背了就忘。其实,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是会覆盖的,后学前忘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多复习。这些人的抱怨反映了他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Gardner曾利用口述测试法对此做过研究,发现半途而废的英语学习者的态度多半是被动消极的,其学习成绩也比那些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者要差。

3态度(融洽与抵触)与课堂行为的关系

Gilsman的研究显示,学生上课的表现与学习态度之间有很高的相关系数。态度积极的学生上课较活跃,成绩也较出色。课堂教学改革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特点就是师生的相互尊重与坦诚交流。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许多事例证明,外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多在学生中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往往表现出更多耐心,他们知道,语言错误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错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反之,教师如果对学生犯错误动辄加以训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形成逆反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习态度、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态度端正、动机强烈被视为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对学习态度、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

人们常常将态度与动机同归于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一组因素而使两者的概念混淆起来。按照Gardner的理论,态度与动机的意义被区别开来。Gardner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态度只是动机因素的组成部分之一,态度与动机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受动机的支配。

动机的基础是态度。“态度是一种后天形成的,对某种东西的一种持久的赞同或不赞同的意向”.即人们对某事或某物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态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如果一个人对目标语本身以及目标语民族文化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那:么他就会产生良好的动机,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有I利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反之,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民族文化持消极态度,仅仅因为外部压力而不得不学,那么这种学习可能仅仅达到外部需要所要求的最低水平。结合性动机和同化性动机就是以对目的语及文化的一种肯定态度为前提的。而抱有工具性动机的人却不一定对说目的语人民及其文化怀有肯定态度。Gardner和Lambert对此做了大量试验,以检测态度与对英语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动机及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目的语及其人民的态度同对该语言掌握的程度成正比。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他认为与学习能力相比,学习态度对英语的学习更为重要。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也证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民与文化的态度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共同决定着语言学习的进程。美国心理学家Berstal在英国调查外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学习者在初学阶段的态度与后来的外语水平相关很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之后,成功的学习者会逐渐树立起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反过来又促进外语学习,导致学习上的更大成功。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动机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者大都循着国外的外语学习动机态度研究模式,研究视角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结果不能涵盖所有的学习者;在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中,对态度的研究重视不够,理论概述不够全面等。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4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特点不在于知识的储备,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他们会观察、会思考、善于学习。那么在美术课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引导学生。

一、兴趣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在快乐中愿学、乐学。所以我很重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及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在鉴赏课中我采用诗歌朗诵、听音乐感悟、穿插背景介绍和有趣的小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情境、意境之中去体验优秀的美术作品,增强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学会基础的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电子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及课件等方法逐步学会进行美术创作,我还会季节性地带学生出外写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去捕捉、感受万物瞬间的变化及季节的特点。

3.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展了“校园画展”“电脑绘画赛”“漫画展”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施展着他们的美术才能,尽情地用画笔创造美、展现美。我深信在兴趣的氛围中美术课堂会成为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二、鼓励创新,抛开依赖思想

现代教育反对填鸭教育,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不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判断, 而是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对知识点加以启发引导。在鉴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时,有些学生显露出明显的不解,认为画面恐怖可怕,没什么可看。我没有大加指责,而是和学生一起查阅作品的时代背景,观看二战轰炸纪录片,查询立体主义的特点等,共同学习后学生们体会到:这幅作品是以立体主义的形式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它映衬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以及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大师毕加索绘画时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所带给人的强烈冲击力正是这幅作品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2.美术是一门感性学科,更需要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我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拓印》 这一课时,教材作业要求用拓印的方法来做连续图案,学生开始不知怎么办,七嘴八舌地询问方法,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回答他的想法———把单位纹样放在作品下拓印,在这个方法的启发下,学生又想出很多方法:复写纸拓印、把单位纹样镂空拓印、把单位纹样剪下放在作品上拓印等等,展示作品时看着自己多姿多彩的作业,学生既自豪又惊喜,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我意识到这种引导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而且学生也抛开依赖思想,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三、把握评价的“尺子”,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

现代美术课程并非要求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承认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成功的愉悦体验。刚开始上国画课时,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运墨,点下去就是个大墨点,吓得不敢动笔,我鼓励他们在纸上试试加不同水量的效果与运笔的姿势、技巧,明确这节课的目标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很兴奋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国画的乐趣,同时也或多或少用自己的努力探寻到了国画的基本方法,这种体验是愉快而难忘的。我认为应该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他们的成长是在成功中提高,在鼓励和期望中完成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学生心中喜悦,势必会更加能充分主动地学习。

怎么引导孩子学习 篇5

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兴趣,孩子才会对学习更深入的去探索,去追求,父母们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然后给孩子多讲讲书籍里的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从书籍当中感受到快乐,慢慢的引导孩子主动去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书籍可以找到孩子想要寻找的答案,孩子对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

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孩子平时的书包还有书籍之类的,给孩子自己去整理和收拾,在去学校之前,给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的书包的放好了没有,上课需要用的铅笔还有橡皮擦之类的文具用品都准备好了没有,去了学校又应该怎么做,作为家长的要给孩子正确的帮助和引导。

三、要在孩子面前多表扬孩子

孩子的智力是需要我们家长去引导去挖掘的,面对孩子的成功,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多表扬自己的孩子,多鼓励鼓励孩子,让孩子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她们的快乐,满足孩子的心里需求,促进孩子对学习积极主动性。

四、不要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

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不要一味的去顺从,过于溺爱只会让邪气不长志气,孩子说要买玩具就给买玩具,说要吃什么就买什么,只会惯坏了孩子,适当的去引导他,告诉他不买的原因,让孩子明白钱的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而且合理安排零用钱。

五、孩子的独立能力

引导孩子按时的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作业,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能总是依赖大人,一句不懂,就什么也不想了,依赖大人,教就做不教就不做,慢慢的去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

六、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要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进行引导和教育,父母需要有耐心,孩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一句不知道或者是等他长大了就懂了,不要抹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去寻求答案,可以求助老师也可以去图书馆寻求答案。要寻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去进行教育

相关文章推荐: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个总是失败的人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的。既然总是不成功,也就再不去努力了,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每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比如在做题的时候,不妨先绕过一些难题,而先做几道容易的题目。如果一开始就被一道难题纠缠不清,就会让自己失去斗志和兴趣。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学习就好比一次长跑,你必须先跑过100米,才可能接着跑200米、300米,其中都有一个由易而难、由少而多的过程。既然自己已经做到了跑过100米,那么就有可能跑出更远的距离。

让自己体会一些成功的欣喜,这对提高你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自我激励

如果你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就有可能避免学习上的失败。首先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去实现。其次要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要摆脱消极情绪,比如因为怕成绩不好而产生恐惧,采取一些适当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比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需要多读多些,数学的学习需要勤做多练,如果把两种方法换一个位置,那么要想学习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搭配,孰轻孰重,自己都应该有一个明确地了解。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自己提炼和归纳一些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老师、其他同学请教学习的方法技巧。比如学会查工具书,学会自己去获得想要的资料等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不会那么费时费力,学习变得轻巧了,自然就会有兴趣。

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不要沦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机器。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而不管效率如何,那么学习时间再长也毫无意义。不要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样会导致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阶段性总结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6

关键词:主动学习;初中;数学;策略

对初中而言,数学课程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把这门课程做好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未来,我们要彻底地改变这种做法,使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这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极为有利。在本文中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使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也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數学老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师生关系的转变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他们答疑解惑。老师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学生的成绩怎样都要一视同仁,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多辅导、多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把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以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红绿灯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的变化,找出其中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过马路十字路口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感想,学生一般会讲出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灯在循环往复地变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循环小数,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地出现各种情况就称为循环现象。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这也是这节课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比枯燥地讲解循环小数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把学生引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再者,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如,让同学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一十字路口的车辆,分门别类地统计通过的小汽车、大客车、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绘制成表格。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参与,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使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并不是存在于书本之中的时候,会更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完成三角函数的学习之后,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旗杆或者教学楼的高度,这是一道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之间密切地配合,综合地使用多种方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真正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走向生活。

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必然要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等。在课堂上,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亲自操作的平台和机会,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把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让自身使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在设计实习作业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如下的要求和任务:学生自己制作倾侧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用刻度尺等做实验,探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作用和方式。老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设计要求,积极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设计。在学习中要是遇到问题,小组之间、同学之间要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如果仍无法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还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提升,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对学生进行引导,养成主动学习的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要对这种策略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根据自己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方式,更好地使用这种策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甫平.动手操作,彰显课堂魅力: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34).

[2]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3]王凤菊.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批改[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实验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初一新生在面对实验时, 总会显得异常激动, 不听教师指导, 使得整个课堂纪律混乱, 事倍功半, 老师教得累, 学生玩得爽, 而知识点掌握却是糊里糊涂, 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 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实验教学的处境十分尴尬:实验, 以讲解代替动手操作, 整个“一言堂”;或者借助多媒体动画, 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影像, 学习实验, “填鸭式”教学实验;更或者让学生在实验室简单地以同桌或前后桌为组, 没有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先准备好, 匆忙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使得实验室出现聊天、开小差的现象;或者一部分学生积极与老师互动, 而基础差一点的或者不自信的, 跟不上别人的节奏, 在实验中处于游离状态, 出现“孤岛现象”。这样的现状都不利于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还会起到反作用。感兴趣的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科学实验, 在兴趣的指导下, 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会自发去查阅一些资料, 以求答案。而落下的学生会自暴自弃, 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任务, 死记硬背一些结论, 走进“死胡同”!

就教师而言, 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这也是一个问题。老教师可以驾轻就熟, 年轻教师可能对哪些实验不必在实验室进行, 哪些实验不必分组模糊不清, 如七上的“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等简单的小实验, 完全不必在实验室进行, 可以安排学生在放假期间自愿去制作。再如七上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等实验, 可以安排同桌为一小组, 使用实验室里的相应器材, 两人合作, 共同完成。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也走过弯路, 比如平面镜成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 死板地将这个实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反而使得一些学生没时间观察, 或者没时间相互解释其中的原因, 实验只起到走马观花的效果, 弱化了这种模式教学的成效。由此可见, 合理分组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原则

现在的初中生, 从小生长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在小学阶段掌握的知识都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在实验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式学习,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互补, 促进知识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充分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学习过程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课堂中的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 大家有序分工, 安排得当, 发现问题时, 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 有疑问时一起商量解决, 有争议时, 各抒己见, 在合理礼貌的讨论环境中落实知识, 从源头掌握知识, 从而活学活用。

开学不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不太熟悉学生, 为了便于管理, 我盲目地以学生的座位为依据, 按照就近原则草率分组, 在进行了两次实验教学后, 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组别数量较多, 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学生基础不一, 好的几组实验时间少, 掌握知识好, 而落后的几组, 别组都已经收拾器材, 要结束实验了, 他们刚刚才开始着手实验, 相差甚大, 这让我措手不及。

后来我试着按照成绩高低进行均匀分配, 但发现这样分组也有一定的弊端, 好的学生有点不耐烦, 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会拖整个小组的后腿, 整个实验小组就像一盘散沙, 还有, 这样分组有可能会使得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个优秀的组别上, 使得其余小组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而成无序状态, 甚至出现表面上看上去某些组别讨论得很热闹, 但仔细观察, 却只有几个相对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操作, 从而在某一程度上使得学生懒于做实验, 渐渐养成“事不关己”的实验态度, 这样发展下去, 就容易养成“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背离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

后来我查阅了许多资料, 再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 我将我们班级在实验时的小组做如下分配: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守纪情况和性别比例等, 以6 人为一个小组, 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与借鉴,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给每一个小组分好工, 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与讨论, 总体“管理”该组情况;一名记录员, 负责整理归纳实验成果;一名代言人, 负责将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向全班做汇报与小结;一名管理员, 负责维护和管理本组实验器材。

这样的分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优点:首先, 使得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 在这个小组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能实现自己在这个小组中的价值, 也真正做到了人人管, 管人人;其次, 每次实验, 对学生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珍惜在实验室里的每一分钟, 干劲十足, 而且很期待下一次的实验;最后, 对于有些基础好一点的学生, 还会激发他们去预习下一个实验, 争取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好好表现, 起到了无形督促的作用。

三、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小组合作的学习

1.备好课, 备足课。

在实验组织之前, 教师应该备好课, 备足课, 就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并思考好处理的对策, 比如, 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我考虑到学生可能很难在实验室里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物相结合, 预先将以下问题备好课:

(1) 充分给时间, 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 自己对光具座的特征进行小结与交流, 以此加深印象;

(2) 就“物距”和“像距”这对概念, 从名称上去帮助学生理解, “物”指的是光源蜡烛, “像”指的是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

(3) 像的一些简单特征 (放大还是缩小, 倒立还是正立) , 基于学生容易接受, 简单讲解, 而对虚像还是实像, 从光学原理上去解释, 教师先画成实像的一些光路原理图, 后由学生自己思考画虚像的光路图, 以此加深印象, 不仅让学生识记了理论知识, 更为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打好坚实基础;备好这些课后, 当学生来到实验室, 拿到光具座等实验仪器时就不会慌忙失措, 毫无头绪。

2.注重知识点的落实。

对于实验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可能很多老师都会预见, 并且也会灵活指导, 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 还是得花大量功夫在知识点的落实上, 特别是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 针对一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而老师并没有在课堂上讲解过, 会引发他们思考,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 老师必须备足课。如在进行“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时, 701 班有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向我提问:如果压强计探头的薄膜出现小孔会怎样?这涉及到“气压”的内容, 而“气压”要到初二才进行具体学习, 所以从这个实例, 更加让我坚定实验过程中备好课至关重要。同时, 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 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进行分析, 原本基础就比较好的同学容易引起老师注意, 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 但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 老师更应该加以肯定, 不吝惜每一次表扬,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不一样, 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也有差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老师的领头作用, 及时鼓励学生, 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积极融入到学生中去, 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益处。

3.及时巩固。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恐怕最容易忽视的是实验结束之后的及时巩固。老师作为学习小组的组织者, 不仅要在实验时负责, 更应该做好善后工作。如进行“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实验时, 702 班个别基础落后一点的学生, 对于天平的使用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而同组的组员们也只是简单地指出错误, 并不会就此帮助复习与巩固, 对于本人, 可能也只是敷衍了事, 简单将错误改正, 不会对此有更深的印象, 这样一来就忽视了以前学过的内容, 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复习机会。因此, 实验结束后, 我及时对本实验做出评价, 针对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 就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知识掌握问题以及纪律问题、学生参与积极性问题等方面来一个小结, 这样虽然烦琐, 占据一定课时时间, 但就整体而言, 很好地复习了以前的内容, 大大增加了小组合作的成效。

四、反思

实验室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区别于课堂上的, 在教师分配好任务的基础上, 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 当然教师也要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在这届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渐渐由毫无头绪走向有理有据, 也渐渐掌握了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正确组织学生, 让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使得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学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分好组别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守纪情况和性别比例等之后, 再给全班同学加以分组, 正确分组的基础上, 再分配好各个成员的任务, 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加以观察和指导, 对表现好的加以表扬的同时, 也不吝惜对表现稍差一点的组别的肯定和指正, 课后的反思也少不了, 这个善后工作在整个组织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教师, 纵观全局, 加以评价;对于学生, 进行自我客观评价, 更能促进自身成功, 所以不管怎么样, 实验结束之后, 双方的评估一定要及时进行, 画上圆满的句号。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一新生, 面对科学这门新型的课程, 组织好实验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尤其是现在的新教材,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在普遍的实验教学中, 常会使用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 但就其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做好实验, 掌握知识, 还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帮助, 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对小组合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原则与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做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教学分组,引导

参考文献

[1]毕志国.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理科考试研究.2015 (6)

[2]周正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5 (7)

[3]朱宁波、张萍.组织合作学习教师该做什么[J].人民教育.2003 (9)

[4]王攀峰.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 (9)

[5]刘荣健.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分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5 (7)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8

1 价值引导的内涵

所谓“引导”就意味着:一是教育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教育必须关注理想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二是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担当着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并且具有文化优势;三是受教育者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内在规定性。(1)

1.1 教育者的价值引导过程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育者的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意识活动,即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二是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过程是意识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过程的统一。教育者一切活动均指向“价值引导”。

为了实现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必然要自觉地去认识教育对象和探究内容,这是教育者的认识活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居于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和探究内容等则属于认识客体。从哲学上分析,在任何主客体关系中,制约着主体活动的客体都具有自身的本性和规律性。因此,准确把握客体的本性与规律性,是教育者认识活动有效的根本标志,也是其顺利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的基本前提。

教育者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价值引导的主要指向是探究活动本身,包括对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理念和信念、本质和价值、受教育者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等。并随着教育者对探究式学习意义体验的加深,对探究式学习中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化。它不仅对教育者本身,且对受教育者也起到驱动、感染和催化的作用。

1.2 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过程

学习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外在信息的过程,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其自主建构的过程是意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者,教育者是主导者,而探究活动则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中介。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提高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2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自主建构

所谓“自主建构”,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2)学习者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有选择性的感知外在信息,并积极主动的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探究式学习本质是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不能满堂灌,强迫学生机械记忆,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发现;它要求学生不能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

当前的探究式学习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师把持式探究活动。教师包办所有探究活动项目,学生在探究过程难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二是教师控制式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过多,学生只能在教师严格控制的范围之内,按照教师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究,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剥夺了学生感受、体验的权利;三是教师放流式探究活动。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予任何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价值定位。学生自主性的丢失导致探究式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3)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核心,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层次的上位思考,才能为实践者提高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

3 探究式学习中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传授知识、完善人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必须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方位切入才会具有实际效果。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探究式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3.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保障,教师应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快乐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积极性、合作性、思维方式以及表达的观点、意见、建议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探究式学习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探究式学习中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理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和谐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4)

3.2 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对待价值冲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关系,就需要教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为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学生在本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既要认识到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又要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系统对实现核心目标的重要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又能体现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价值引导,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机渗透。

现阶段,中国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各种价值冲突,它对于学生积极认识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选择实现和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进而在确立主体性人格的同时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冲突,通过科学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5)

3.3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为确保活动的有序展开,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从探究式学习中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引导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的弹性方案设计,为师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和自主建构的余地。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常产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也不可能预想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学生可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一些教师没有想到的新想法,也可能是在师生或者生生互动交流中,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一种新观点等等。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随意予以扼杀学生的这些新想法、新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立弹性的教学方案,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的、自由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3.4 落实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师的教学智慧

正确处理探究式学习中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关系,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课堂呈现多元化,围绕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落实好教学目标。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时,探究式学习就会呈现出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自主建构,同时也就凸现了教育过程的价值引导。正是由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学生和教师在探究式学习的实施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在探究式学习中,经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面对这些突发性的教学事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智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处理方式,教师要因势利导,对其中拥有一定教育价值的问题,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条件。

注释

1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教育大世界.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从两个探究案例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

3黄旭.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教育评论,2002(1).

4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0(5).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9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 但实际上, 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它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与接受学习相比, 它更强调的是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创新。探究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还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 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 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 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师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 应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意义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明确探究方向, 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 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 要与学生的发展性相适合, 也要与科学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 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 既更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 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

2. 制订计划

学生提出问题, 确定了若干个问题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分小组和制订计划,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自由分成小组, 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探究或者就某个问题的若干方面分组研究, 同时制订探究计划明确小组的探究方向和探究过程。

3. 研究探究

这是探究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 如观察、试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须明确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 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们的帮助;三是当学生探究过程中受阻或无法研究

下去时, 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 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 进行质疑、交流、研讨。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 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 使得研究过程和谐地向前发展。

4. 形成解释

学生要用合理、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释, 其解释要与实际所得论据相一致。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比如: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等,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一份研究报告, 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证明他们的研究结果。

5. 反思交流

这是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思;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在小组内的自我反思中教师要和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 在评价解释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导出其他的解释?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各自的结果, 也可以与教师、教材提出的结论相比较, 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 甚至是舍弃。最终的目的是将学生得出解释与适合他们交流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三、探究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要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

(1) 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

(2) 要科学地把握好探究时间, 调控好探究过程, 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 做到自主探究, 小组探究和全班探究的有机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效果。

(3) 要重视探究结果的反馈,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勇于发表不同见解,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 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树立信心。

(5) 鼓励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学生创设乐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2.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

根据教学需要, 切合实际地、开放性地使用教材, 即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环境背景, 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 灵活地使用教材, 创设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 新颖、别致的, 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并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10

多媒体电脑、电视、录像等教学设备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 我常常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视听觉情境设计, 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文件等教学课件来呈现逼真生动的图像和声音。 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探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一、视觉呈现,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 但有时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 且缺乏兴趣的持久性。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如是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 通过课件制作可以再现或者创设教学所需要的场景, 从而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表现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场景中被激发出来。

在教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课文《剪枝的学问》时, 为更好地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制作了《剪枝的学问》多媒体课件。 为创设故事情景, 本人用Photoshop将通过扫描获得的课文彩色插图处理成具有不同情景的图片文件 (冬季图和春季图) , 并将其插入预先制作好的演示文件之中, 然后配上轻快的钢琴曲。 整个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片片红云的桃园中, “蜂在花间舞, 人在花下戏”, 在观赏画面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并充分发挥想象力, 以读代讲, 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剪枝的学问 》是想告诉学生 “减少”是为了 “增加”,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我到底把学生引领到哪一步, 值得思考。 在课件的最后, 我增加了一个网上找到的资源———刘翔跨栏图, 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例子, 刘翔“七步封王”。 原来的八步跨栏减少了一步, 但刘翔跨栏的速度却提高了。 这一例子的运用, 拓展了教学资源, 成为教材有力的补充, 顿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恰当地说明了文中揭示的哲理。 小小的课件一下子化解了课文的难点, 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听觉感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力

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和思想性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但如果文字的表达通过音乐和影像加以烘托, 那么其综合效果对学生的思想震撼是任何单个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课文《狼和鹿 》的主旨是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 不要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这是一篇“环保”主题的文章, 这与美国流行歌星麦克尔·杰克逊的那首《地球之歌》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 于是, 我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中, 采用网络VOD技术, 将《地球之歌》MTV的欣赏作为烘托课堂教学气氛、升华学生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使歌曲与文章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你是否听到了地球哭泣的声音? 茂密的森林遭到砍伐, 绿洲变成了荒漠, 动物朋友被猎人们杀戮, 无辜的孩子死于战争, 让我们祈祷, 让我们拯救地球……”学生在《 地球之歌 》MTV中听到的是凄婉而又富有震撼力的旋律, 看到的是森林被砍伐、动物被杀戮、大气被污染、地球在哭泣的生动画面。 随着教师道出的中文歌词大意, 学生在欣赏MTV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麦克尔·杰克逊一起呼唤, 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站, 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和下载有关生物链的问题。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网络真正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而不至于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三、动静交错, 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凝聚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 即所谓的 “好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当学生面对电脑屏幕上精彩纷呈的图片、文字和动画时, 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来显得尤为重要。 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但也有可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采用恰当的“刺激物”使学生的无意注意中心集中到学习中来。 这个“刺激物”就是“动静交错”的教学活动。 我在拼音教学过程中, 时刻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在每个“注意力分散周期”到来之前, 我通过 “动”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在“动”过之后, 又用“静”来进行缓冲,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有张有弛”。

在我设计的拼音学习活动中, 常常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分工合作, 进行“画画”“做做”和“用用”的活动, 这时的多媒体课件成了真正的助手。 “画画”就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动手将课件上枯燥的拼音字母画成美丽的图画。 如学t时让他们画小伞, 学q时让他们画小旗等。 由于学生对于颜色的刺激非常敏感, 所以我在试图让学生区分韵母时, 让他们动手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写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这样, 学生在“涂鸦”的过程中就了解了这些韵母的区别。 “做做”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游戏中学习, 通过课件上的 “找朋友”“紧急集合”“读拼音、做动作”等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用用”则是将拼音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拼音来拼周围的事物, 如学习用品、食品等, 做到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注重把握“动”的尺度, 在动过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上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闭眼默念今天学过的拼音等, “静”的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学习的内容, 调节他们的情绪。 动静结合,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兴趣引导科学学习 篇11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好的情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诱导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景:我们先来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好吗?请大家分别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短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另一同学手指按在力臂长的一端,同时向下用力,结果产生与大家预料完全相反。这时学生脑子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等等。”除了游戏还有猜谜、儿歌、实验等等。这些方法自然在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积极活动起来,对上述疑问作出积极反应,设法努力思索和主动探索和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得法,学而有味。

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水的浮力》一课,要让大家了解到放在水中的物体(包括沉与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可以让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办法,首先通过实验掌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具有浮力后,然后提出疑问: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有浮力呢?让大家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做实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最后设计一对实验:一团橡皮泥和一只有盖玻璃瓶,放在水中有什么现象?能不能改变这一现象,让沉的变成浮的,让浮的变成沉的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倍增、自主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教师可以全放开,让学生边讨论边设计方案边实验。这样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三、精心选择,探究材料。

小学生生性好动,把材料放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吸引他们,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学生在摆弄材料,在按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实验中就会形成感觉、表象,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而且教师课前必须实验过的效果要明显,实验要容易,成功率要高的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可以形成科学概念和得出科学结论。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一课时,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蒸发皿、酒精、木片、玻璃钟罩、塑料袋。使用这些材料能使学生做成功塑料袋升空的实验。把玻璃钟罩放在燃烧的酒精火焰上空,下垫两块木片便于空气对流,再把塑料袋套在玻璃钟罩空气出口上,即可完成实验。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比较准确研究出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四、善待发现,经常鼓励。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成功的尝试,思维合理的成份以及每一点细小的进步,都适时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必要的肯定,特别是注意保护创造型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想象力丰富,常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们思想敏捷,发散快,好刨根究底,发表意见,但又往往比较淘气顽皮,因而常被人视为捣乱分子,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他们,必须改变评价学生的观念,爱护学生积极性,爱护创造型的学生,要顺势引导,鼓励探究,例如:《光》一课,利用放大镜能聚光的实验研究时,在小组汇报中,都说放大镜不但能放大物体,而且能聚光产生热量,使易燃物着火。但有一位学生却说不一定,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太阳,放大镜就不能聚光,从表面上看,他是多余的话,故意捣蛋,但仔细分析,他已掌握了这一原理,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事物现象。于是我马上给予表扬,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习中的引导论文 篇12

数学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门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传统教学方式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满怀热情参与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方法

1. 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可为学生准备几个高度分别为1 cm、3 cm、5 cm的梯形,并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将每5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每个组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亲自操作,相互探讨,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面积计算公式与上底长、下底长、高之间存在联系. 在学生自主探究时,任课老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再加上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进而探究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种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究活动联系起来,既具有知识性,也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范围. 教学中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关系,任课老师要走近学生,与学生亲切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任课老师要公平、平等对待每名学生,不管学生成绩如何,都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鼓励,给予更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疑问,让他们逐渐树立学好初中数学的信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3.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可为学生展示色彩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投影片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会回答道: 这些红、黄、绿灯总是依次变化的. 然后将学生引入到循环小数学习中: 这种按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初中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通过创设这种情境,比单纯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如,在学习统计基本知识之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十字路口的车辆,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大货车、客车等,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制成表格.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又如,在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学习完成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这也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情境的应用题. 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技能.

4.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三角板、圆规、直尺等数学用具. 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实习作业设计中,有以下几项教学任务和要求: 学生自制测倾器; 让学生设计实验; 用测倾器、刻度尺做实验,探究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这些作业设计要求,进行主动探究、设计和分析.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与同学相互讨论,向任课老师请教,总结自己的活动成果.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5. 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才能有效完成每道题目的解答. 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证明、不等式解法、二次函数等内容时,尽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空间,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束语

上一篇:形态分析下一篇:社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