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精选12篇)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1
自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对此引起重视,贯彻实施并学习实践。2011年7月以来,杭州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广泛实施“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市民群众感到亲切、社会各界普遍认同、重点比较鲜明突出的主题实践,形成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城市典范。2012年7月,杭州召开“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会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1]杭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
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理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提出的。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多重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的人才战略提出的重要任务。[2]高校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思想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渗入大学生心里,使其认同、接受、明理、重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普适性的意识、情感、心理、信仰的共鸣。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3]理念是把高深的政策理论转化为高校学生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理论,从而影响高校学生的生活,并指导学生的行为,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该理念符合时代和大学生的心理要求,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众化策略指南。
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方法
2.1 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为连结实施大众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内容与思想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内容是用文字串联的抽象理论,大学生即便具有一定的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仅凭自身的阅历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达到优化原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效果。杭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践依托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具体到每月一次主题讲座,每月一次互动讨论,每月一次主题实践活动等,让老百姓觉得这不是一种说教式,更是一种体验式教育,用多种载体传授理论观点。另外,2010年12月,共青团中央编印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中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观念用10个方面的问答题阐述,通俗简易解决理论困惑,值得借鉴。
2.2 以大学生的青年特质为基准实施大众化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高度关注寄予厚望。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同时,多元文化冲击下的“90”后大学生亦受到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论,如“积极,健康,活跃、奋争,责任,担当”与“孤独、空虚、功利、世俗、受挫、竞争”等词汇聚焦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众化既要将国家的政治意图有效传播,又要营造自由、平等、宽松的教育氛围。杭州采取“接地气”的做法值得高校灵活运用,从青年学生生活最本真的需要出发,给予倾听、温暖、关注和扶持,加强人文关怀,采用“去行政化”育人手段,润物细无声。
2.3 以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杠杆实施大众化
杭州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践既突出“我们”,体现“人人”参与,又抓住实践,和杭州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工作结合,把人民群众心理关注的东西作为政府要事来办。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结合征得了12个杭州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与“西湖先锋”创先争优结合树立了诸如“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典型,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京杭大运河文化长廊,与“文明城市创建”结合打造了“国内最清洁城市”。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众化一是要借助优秀、丰富、深厚的校园文化平台,二是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杭州的非遗文化、人文地理资源,用文化的牵引力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感同身受产生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4 以大学生的影响媒介为资源实施大众化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杭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践行动为了实现“群众性”全面覆盖,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因素,特别是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开设“我们的价值观”专题专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民共识,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全媒体联动互推,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格局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期待和擅长的。高校要坚持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上把控各种舆论媒介使用,成为核心价值传导的“喉舌”,提倡从党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要尝试参与新兴的媒介运作。
3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模式构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系统,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又要强调符合青年“大众”的心理引导机能,借助各种资源,搭建各式平台来实现,最终引领大学生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形成个人的信仰和理想,实现“人人为之”的大众化主导思想。课题组在大众化思想的启发下构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模式。(图1)
3.1 教育引导过程“五要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过程遵循教育活动原理,包括大学生教育引导者、教育引导主体、教育引导内容、教育资源引用和教育载体五个部分。第一,大学生教育引导者是指高校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士(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他们在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言论对大学生有重要的行为指向性。第二,教育引导主体是指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在校大学生们。第三,教育引导内容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引导的“精神食粮”。第四,教育资源引用是指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育内容,引用了富有代表性的区域性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作为教育内容的佐证和辅助材料。第五,教育载体搭建是指运用工具和手段承载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内容,从而实现引导目的,包括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文化媒介载体。
3.2 教育引导心理“四步骤”
从大众心理学角度出发,我们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过程看成“引起注意、体验感受、接受认同、知行合一”的四步骤心理推进流程。第一,引起注意是教育引导过程的起步阶段,指通过找准外刺激引起的结构性注意和由人主观状态引起的功能性注意的双因素平衡点,牵动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注意。第二,体验感受是在“体验式”教育启发下,让受教育者亲临教育情境,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第三,接受认同是指把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验,转化为个人内在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认同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能成为大学生主导和主流并举的价值观念。第四,知行合一是指既要知也要有所行动,改变以往的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的现象,矫正一些大学生扭曲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3 教育引导效果“三方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目标是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检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三方面。第一,政治思想上,坚决拥护和执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二,道德意识上,树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准的意识形态。第三,价值观念上,掌握关于国家政治、社会道德、金钱利益等事物的是非判断。
4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的原则
4.1 刚柔并济——教育引导与教育管理并重原则
引导是一个“柔和”的教育过程,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硬朗”的方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针对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时,需要刚柔并剂,增加管理分量,使得大众化的引导方向能基本保持不偏不离。因此,高校都要建设好管理载体,用规章制度和条例作为行动保障。
4.2 循序渐进——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对接原则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模式从教育引导者设定的目标出发,通过教育活动,最终以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意识反馈的效果检验教育引导方法是否得当。若效果不佳则要进行优化处理。教育者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开展引导,目标与效果有效对接,形成反馈机制。
4.3 互惠互助——载体创建与资源引用结合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有时资源即为载体,有时载体承载着资源,两者密不可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有内容的引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例如杭州把传统节日作为大众化实施的最佳渠道,根据每个月重要节庆日的思想文化主题确定核心价值关键词,赢得老百姓的赞誉,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4.4 形影不离——理论教化与舆论营造联动原则
理论教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性途径,舆论营造则是一个隐性手段,两者形影不离。因此,关注文化媒介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开辟大学生喜欢的媒介交流空间,如手机报,微博,微信,转化话语系统,降低行政科层,平等地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传达核心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座谈会发言摘编[EB/OL].2012-7-20.http://cpc.people.com.cn/n/2012/0720/c64387-18557864-1.html.
[2]徐园媛,廖桂芳,苏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3]熊峰,王汇.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群文天地,2012(5).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2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一些青年对社会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年影响很大,容易导致青年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为此,应结合青年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主渠道,探索新形式,搭建新平台,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传统教育方式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传统教育方式,在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是青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是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德育课往往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内容相对枯燥,手段相对单一,很难激发青年的兴趣。为此,应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把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融入课堂学习中,使青年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家庭作为青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在青年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应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和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好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在信息化时代,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日益呈现数字化的特点,互联网、手机等成为他们了解信息、表达自我、联系外界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教育方式对社会发展中的这些新变化应对不足,对青年的影响力趋于弱化。这就需要关注青年困惑、回应青年诉求,积极构建并逐步完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积极引导青年提高辨识能力,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在教育内容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框,更加注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社会规范、责任意识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快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广泛及时地宣传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青年身边的生动事例和典型案例;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主流网上舆论,不断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强化日常生活实践的养成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日常生活实践在培育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让青年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青年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年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积极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让青年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安徽人事考试网 安徽公务员考试 安徽选调生考试 安徽政法干警考试 六安事业单位招聘 国考招警教师村官3支1扶农信社公选军转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历年真题备考资料辅导课程QQ群:76482382
(点击查看六安中公教育地址和电话)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也必将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研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是自我价值?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将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并影响自己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等。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使得价值判断标准不一,使人们的思想出现混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存在困惑
在价值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上,虽然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很大影响,但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并不与他们的价值认知相一致,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作出选择,表现出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凸现了较为明显的困惑和矛盾性。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且趋于务实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什么选择和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义利共济”的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
二、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价值观念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如此敏感,使他们必然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社会赋予大学生如此重托,而依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使他们时刻清楚:什么是自我价值?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使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的特性。所以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社会、他人(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指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人作为价值的客体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我价值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个人的行为和活动是置身于社会之中的,因而个人的价值归根到底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个性体现,而不可能存在游离于个人的社会价值之外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社会价值的人,才会具有崇高的自我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他们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是非常务实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有“生存、成才、发展”的要求,而崇尚自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他们渴望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价值,他们渴望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但他们有时候不能深刻地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
(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的最根本特点是实践创造性,所以人的价值是在实践中由潜在的价值向现实的价值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和个人处境不同的制约,会产生极其复杂的情况。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其中主要一点是看他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满足的程度,即他对社会所作的奉献(包括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大小来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
所以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必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人的价值离不开社会,归根到底不能脱离社会去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我们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必要性,其主要是指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我们强调社会、群众、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尽可能地为社会、群众、集体的利益和需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提倡有社会责任感的、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提倡为人民服务,从而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同其内在的文明素质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其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就越强,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大,对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大学生虽然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一个人仅仅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乐于奉献的精神,高度的社会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才是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目前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靠外部教育和培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提高内在素质。
(一)学校要强化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其中包括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动态的、不稳定的状况,迫切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导向和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的矛盾和困惑,迷惘和彷徨,正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程,他们渴望获得正确的导向。如果学校放弃或放松教育工作和导向作用,很可能使学生受到错误的价值导向,从而选择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育的功能。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最根本的是加强教育者的自身建设,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充满信心,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要提高内在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学校、社会的教育帮助外,大学生更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学得好,而有的学生学得很吃力。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动力、态度和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能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的实践不仅强调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样注重的是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居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能使每一位参与者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一种奉献的精神,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能使参与者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内涵,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正确道路。
3. 在与人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而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个人与集体中的其他人的接触与交往越来越多,要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越来越注重相互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个人具有自我价值,要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是处于一定的集体中,要融于集体。然后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个人就要善于与集体中的他人交往、相处、协调、合作,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样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
[2]陈喜林.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剖析[J].经济与发展,2006,(12).
[3]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发展时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应始终居于我国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全球化的推进等形势的发展,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国际上一直有存在着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使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众思想、理论和观点, 它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要求, 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 对社会存在能进行调控、改造和导向。由于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 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在极大的丰裕了社会物质产品的同时, 经济结构的转变也给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使人们滋长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严重地危害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另外, 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使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使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击。同时, 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 使社会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 在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调之间, 容易使社会本位价值的冲突明朗化。因此,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灵魂指导思想的定位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状况、道德素质、理想信念等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国梦的实现。而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诸多挑战也必然会影响到高校以及大学生, 使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困惑迷茫, 同时由于部分授课教师在教学素养、教学方式、理论功底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对联系现实的拿捏不够等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不感兴趣、倦怠甚至逆反的心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来说, 首先积极深入学习研究社会各种思潮变化, 找出其表现形式、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可能影响和受众对象及发展趋势,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从而提高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以自身良好素质形象向学生阐释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应有的意义, 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和理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最后, 要以合理方式引导其他思潮的发展。学生身处社会之中免不了会受到家庭、社会、朋友、书籍、影视等多方面影响, 加之自身的经济条件、能力素质、心理需要等又为特定思潮的接触创造了具体的语境。这些思潮作为现实特定关系的反映必然有其自身的基础, 因而对于出现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切不可一棍子打死, 合理支持积极进步思想, 改造消极落后, 坚决抵制和反对腐朽有害思想。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用事实说话。总之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前提下,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促进学生在差异中增进理解, 在交流中扩大共识。
二、引导学生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没有明确的个人理想目标决定了其人生是否充实有意义。共产主义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想, 最高理想的实现具有历史阶段性。在当下, 我国全体民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作为青年学生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自觉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清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 正确理解我党各种方针政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引领作用, 把党当前的任务、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个人的具体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个人在实现自身个人理想的同时, 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 维护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通过民众的合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绩有目共睹, 文化体制改革健康有序,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 这一切都是因为党秉持的是建设共产主义的最高理念, 想要实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 它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性的人向自身的复归。”是每个人向往的精神乐园。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生活在中国的这片土地, 流淌的是中华传统的血脉,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领土的完整, 不惜牺牲生命。文天祥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展现了我们民族优秀儿女铮铮铁骨。而今天一些学生在消极悲观思想的影响下, 对祖国的未来对个人的前途漠不关心。加上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的优越地位, 使一些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非常严重, 从小娇生惯养不愿吃苦, 总强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 这些都是与我国传统民族精神相背离的。作为高校政治课教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应当自觉宣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以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同时以身作则树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形象, 培养学生仁者爱人的思想, 增强学生对祖国的主人翁责任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我国的客观现状决定了, 我们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 提高科技水平, 才能摆脱今天发展中的困境。作为高校政治课教师, 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今天我们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眼光对待改革中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此外, 放眼世界, 让学生们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行发达国家的差距, 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 惟有技术的创新, 我们的民族才能摆脱世界民工的命运。
四、言传身教,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 我国各项改革对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使得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知识结构层次高、具有对社会变化的敏锐觉察力和思想意识的先行性, 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 也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观偏离现象, 甚至在少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敏锐地了解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 深刻地体察学生的思想动向, 对学生中存在的过分关注自我的现象要正确的批评和引导, 正视社会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 直面学生的困惑和疑难, 引导他们逐渐调整好心态, 辨证分析当今的各种社会问题,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约束、评价自身。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道德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内在规律,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求,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 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实施要求等的理解, 让学生树立系统、简单、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 要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示范、感召学生,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让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自觉抛弃狭隘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 2004 (10) .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1) .
四德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 篇5
一、个人品德基本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①基本道德规范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 :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 :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 :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⑤个人品德 : 为人正直、对人友善、诚实守信、待人宽容、自立自强
二、“道德讲堂”的重点内容提到:
“道德讲堂”主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 人品德等“四德”为范围,突出“善、诚、孝、强”四个字,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 爱亲等五种行为。社会公德
以“善”字为核心,引导群众常怀善心,常行善举,以善为
乐
;职业道德
以“诚”字为核心,引导群众以诚立身,诚挚待人,以诚 兴业; 家庭美德
以“孝”字为核心,引导群众以孝为本,勤俭持家,孝俭 养德; 个人品德
以“强”字为核心,引导群众自强不息,奋进不止,争先 创优。
三、建设“道德讲堂”的主要内容提到: 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
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
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
“
友
善
”
为
核
心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6
[关键詞]大学生 树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才来建设。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大学生,才能真正被称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一)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存在不足。当今大学生在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部分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上,虽然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很大影响,但部分大学生价值行为与价值认知脱节,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凸现了较为明显的困惑和矛盾性。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且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不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义利共济”的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从个体来看,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矛盾或多边的状况。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外因相结合。一要靠外部教育和培养,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提高内在素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通过各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在这个校园文化中,可重点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生干部、教育管理工作者等的优势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最根本的是加强教育者的自身建设,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的伟大实践。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化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内化。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反映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化。目前,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客观存在,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同一社会可以有各种并存的思想体系,但国家的共同理想信念、指导思想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在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内在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而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学习的过程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要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居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等,从而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内涵,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同样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DB/OL]www.cnjiatu.com/Article/200710/1761.html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7
一、“落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的方向
1. 通过理论武装, 推进低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于对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培养,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给养和理论引导, 务必要切实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 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 更要开展学科和课程建设, 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教材, 融入课堂。
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侧重于大学生德育修养的提高。当前, 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离不开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 而基于育人功能的教育教学思考, 更离不开对各门课程的细致深入挖掘。可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融入备课、教学环节, 更要融入课后答疑及教学考试等多个环节, 从而使大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
最后,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方式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而言, 要充分发挥党校的教育培训职能,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党校的工作指引中, 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可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高校教育教学中, 既要落到理论层面的解读, 又要渗透到实践,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 通过道德实践, 巩固高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 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 通过有组织的活动, 让他们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广阔的农村进行锻炼,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在磨砺自身、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同时, 切身体悟时代变革, 了解国情, 感知社会。
其次, 要积极健全和完善以当代大学生群体为关注对象的志愿服务机制, 其一是为了切身提升其服务意识, 其二是为了锻炼实践能力, 其三是从思想意识上培育更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践中, 可通过诚信教育和道德文明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如开展以“回馈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让文明之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进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落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的路径
1. 将课堂教学作为推进低年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强化思想道德理论学习, 不仅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而且是落实高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据此, 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必须切实关注课堂教学, 将思想道德理论与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有机结合。不仅如此, 还应针对现行的课堂体系加以进一步完善, 比如, 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并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需要指出的是, 关于大学生道德素养及学业考核的制定, 也应进行适当调整, 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相应的考核评比标准等。此外, 还应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极组织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
2. 将实践育人作为推进高年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而要想从根本上加深认识, 提升理解能力,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品质, 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因此, 应切实关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 通过培养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实际操作中, 要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既要紧扣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 从选题、实施过程及总结讨论中强化育人效果, 又要切实关注每个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而言, 为进一步强化育人成效, 选题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呈现, 将其与大学生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实施过程中要兼顾多视角、多领域协调推进, 既要强化理论认知, 又要突出实践成效;总结讨论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大学生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品质, 并反作用于实践。
三、“落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的方法
1. 开展高校学生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不仅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结合, 而且也是培育大学生基层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 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较为滞后。基于这种情况, 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用群众可知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有效扭转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较为滞后的不利局面。
2. 组织和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从本质内涵上讲, 组织和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志愿者服务所强调的是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囊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高度概括的国家、社会及公民层面的含义, 是又参与者本身责任与义务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总之,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建设要注重分级引导, 突出特点, 增强效果, 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积极探索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路径方法, 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实践, 这样才能让这些国家栋梁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转型期, 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高校通过分级引导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落细、落小、落实三个方面的路径方法进行研究, 以期能和高校教育者同行们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关键词:分级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泊.关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3, (27) .
[2]冯赵建, 王蕊, 张雪莹.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的思考[J].商情, 2014, (22) .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8
早在60多年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 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 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和学生们的促膝长谈与反复交流, 通过民族危难与社会考验突然袭来时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验证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胜利的标准已经从迎合外界需要到了满足自心, 这是一代人审美取向的过渡, 是一代人人格的现代化, 也是一代人精神追求层次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有青涩的苦恼、叛逆的举止、桀骜的话语, 但在关键时刻, 民族血统里那绵延千年不曾更改的优秀品质, 依旧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勃发和传承。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要使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立足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当代大学生要修身立德,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帮助和引领。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价值观范畴, 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关系在价值观中的集中体现。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集中体现了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利益和愿望,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 深深熔铸在民族意识和民族品格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之魂;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第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的基本准绳, 为全体社会成员区分是非曲直、明辨善恶美丑、判断行为得失、衡量道德选择提供了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在立德成才方面体现的现状
毋庸置疑, 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本质特征, 也是识才、选才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代大学生德才现状的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学习中努力刻苦求知, 生活中乐于友善助人。尤其是在社会面临突发问题、国家经受特殊考验时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伴随着2008年, 我们经过南方雪灾的洗礼、经受“3.14”打砸抢事件的震撼、感受“5.12”抗震救灾中涌动的中国热情、乐于奥运会中“鸟巢一代”展示给世界的中国笑脸和中国力量, 我们欣慰当代大学生在立德成才方面的出色表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突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诸如:诚信品德滑坡、人格发展局限、学术精神失落、创新精神缺失、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坚守共青团阵地, 切实促进大学生立德成才
高校共青团组织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针对当代大学生在立德成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切实加强和改进共青团组织思想教育工作, 在目前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 革故鼎新, 改进方法,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不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对大学生而言, 首要的课题就是确立好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 树立好政治信念和前进方向。当前, 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侵扰思想和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多, 使得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很多学生以“金钱”为标尺衡量自己的社会价值, 甚至存在“拜金主义”倾向, 还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每天浑浑噩噩度日, 谈及未来, 总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时刻响应党的号召, 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问题, 每一名共青团的工作者要勇于面对现实, 敢于迎接挑战, 善于分析问题, 并结合新情况和新任务,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出招, 化严肃教育为情绪感染, 努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开展丰富而深刻的实践体验活动, 培育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实现用正确的价值标准, 优美的传输形式浸润、熏陶大学生的心田, 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明辨是非, 知荣明辱,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
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围与人文环境, 建设积极、健康、活跃、严肃、认真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诉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一是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改革创新, 形成高校优良的传统;三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重构和发展;四是要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文化,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前提下, 营造一种价值观和谐健康、校园文化包容多样的育人环境, 允许思想交锋, 鼓励百花齐放,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五是加强人文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成功,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稳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 高擎旗帜, 以点带面,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共青团组织要认真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和调研活动;认真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共同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 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必须始终把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则是这项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 以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的整体素质, 增强他们抵制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增强他们承担来自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种挑战压力的耐受力。
摘要: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 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本文对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立德成才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透视并分析当代大学生德才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立德成才
参考文献
[1]杨玉翠.现代性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6) .
[2]王建均.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6) .
[3]甘秋梅.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半月) , 2008, (S1) .
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篇9
核心价值观是指: “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反应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1]。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为了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 引领价值导向, 而对包括学生、从业人员等所有公众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指针对在校适龄儿童、少年、青年开展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活动。
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同质性
1. 美国理论研究的系统性: 对相关思潮的梳理较清晰, 方法论自觉性较高
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20 世纪初期的重视, 20 世纪60 年代的隐退, 20 世纪70—80 年代的弯路以及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重兴, 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关思潮的引领下开展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 理论研究较为深入, 形成了诸如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系统的、具备话语权的学说, 另一方面, 这些思潮并不止步于理论研究, 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有较高的方法论和自觉性, 被广泛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为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
2. 我国理论研究的同质性: 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但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我国高校在党的领导下, 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时间较短,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公认的理论体系。
首先, 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以往对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哲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究, 旨在研究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实践意义而鲜有以教育学、心理学为视域的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造成了理论研究的片面性, 就理论谈理论, 缺乏实践指导性。
其次, 研究空白有待填补。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2]。十八大指出, 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央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带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 然而其他学制的相关研究较少, 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阶段性和连续性, 造成了理论研究的断档。
最后, 研究深度有待挖掘。一方面, 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缺乏清晰的脉络体系, 建国以来各种思潮的研究尚未明晰, 从而导致教育路径选择的困惑; 另一方面, 研究多集中于倡导型和描述型, 尚未深入到不同国家、时期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理论研究趋于同质性, 深度挖掘不够, 导致研究内驱动力不足, 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受限。
二、施教主体的广泛性和单一性
1. 美国施教主体的广泛性: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无缝衔接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阵营, 但并非教育的唯一场所, 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的三者联动, 使学生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教会等多方主体的联合, 共同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2. 我国施教主体的单一性: 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位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主体, 但不是唯一主体, 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与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 家庭多物质抚养、少价值引导, 社会多传递信息、少实践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相分离, 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因此, 在后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主体的联动, 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并且保障教育影响的统一性。
三、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1. 美国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过程全覆盖, 教育内容逐层递进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美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程覆盖, 并且根据不同学制学生的特点, 选用不同教育内容, 采取相应教育方式, 以实现教育的不间断和内容的逐渐深化。在较低的学制阶段,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爱的意识以及诚实勇敢等美德, 进入较高学制则通过课程的深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一以贯之, 以教育的接续性使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
2. 我国教育过程的间断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兴未艾,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
受理论研究的侧重不同以及应试教育影响, 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间断性的特点, 对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视程度, 这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断档现象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弱化了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化作用。近年来, 我国积极倡导教育体制改革, 着手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应借改革契机, 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根据学生学制、年龄、心理等差异, 因材施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教育的连续性。
四、教育途径的丰富性和贫乏性
1. 美国教育途径的丰富性: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 以渗透性教育为主
显性教育即学校开设学术课程, 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 包括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学科, 如通过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除了开设课程之外, 美国学校还注重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树立优良校风等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 一方面,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悬挂国旗等; 另一方面,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包括学术讲座、节日典礼、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等, 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民主法治、传统文化的熏陶, 习得和固化核心价值观。
2. 我国教育途径的贫乏性: 积极探求教育路径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全面
首先, 灌输为主、启发为辅。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重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课程直接传授给学生, 鲜有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的教育方式。其次, 显性为主、隐性匮乏。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以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式进行传授, 忽视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最后, 理论为主、实践欠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首先是要掌握其基本内容, 但我国往往止步于理论讲授, 缺乏实践活动的深化, 尤其是中小学,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 几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积极探寻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 要做到启发式教育, “以春风化雨传道”“以润物无声授业”“以抛砖引玉解惑”重视方法的选择, 多采用提问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 减少填鸭式的灌输, 从而提高学生的可接受度; 其次, 要深化隐性教育, 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营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学校文化氛围; 第三,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社区活动、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仪式庆典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感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达到知、情、意、信、行的协调统一。
五、教育效果的根植性和表层性
从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较中可以发现,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不明确, 中国则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的明确性有利于在共识当中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就目前的教育效果来看,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存在着内容模糊性的特点, 但其倡导的爱国、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思想观念却深入人心, 表现出强烈的根植性。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内容明确, 但尚未成为价值准则扎根于学生内心。
我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实现理论研究的深入性、施教主体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丰富性, 还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摘要: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探析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各自特点, 从理论研究及教育主体、过程、途径、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 反思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周文华.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
[4]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7) :23—28.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规律,教育引导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将个体的感性的职业价值认知, 内化为个体的职业价值认同, 经由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进而提升为个体职业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必须准确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阶段, 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1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1.1 职业价值理解
职业价值理解是指医学生用自己的职业价值结构去领会外来信息对职业的评价, 从而使其转化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认知。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理解不仅是为了获取有效和有利的职业价值信息, 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自己未来职业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当医学生在社会整体职业价值观念的影响和规约下理解了某种或某类职业的价值后, 就会把这种职业价值作为自己职业价值活动的目标, 并在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地、以实际的行动去追求。职业价值理解可以帮助医学生深切地感知、把握外来职业价值信息和职业价值评价, 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1.2 职业价值认同
心理学家Niemi认为, 职业价值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 人们在长期从事某职业活动的过程中, 对职业的性质、内容、价值、个人意义等熟知和认同的情况下形成, 是人们尽职做好工作、达成团体目标的心理基础, 也是自我意识在其职业领域中逐渐发展的过程[1]。Antonek等人则认为, 职业价值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对职业的自我反思与理解而形成的[2]。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趋向来看, 职业价值认同是其在职业价值理解的基础上, 对职业形成的肯定性评价, 是一种对职业价值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赞许与遵从。医学生一旦形成了对某种职业价值的认同, 就会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贯穿自己的职业价值认同, 并在具体的职业生活中保持与职业价值规范的一致。
1.3 职业价值选择
职业价值选择是医学生在对社会职业价值规范基本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 遵从自己的职业价值标准和内在尺度, 自觉地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及其对选择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 进行综合的分析、权衡、比较与取舍的行为过程。医学生职业价值的选择, 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与考虑:一是个人基本情况的认识, 包括认知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等;二是个人的基本职业价值取向, 包括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职业地域及生活环境等。
1.4 职业价值整合
职业价值整合实质上就是缓解个体与社会总体的职业价值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价值理念及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主体价值与利益实现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选择也必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冲突, 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价值评价难免会走入两难选择的困境。总体来看, 当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中的冲突性, 主要体现为积极、先进的职业价值观念与落后、消极的职业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前者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相适应的, 也为大部分医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后者是一种唯利是图、个人至上、享乐主义式的职业价值观念, 是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相背离的。医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整体的价值要求, 从个体发展的全局出发, 将纳入个体价值体系的各方面职业价值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 使个体职业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职业价值兼容并存, 既不背离社会整体的价值规范, 也满足个体的职业价值诉求, 使个体的职业价值在总体上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实现。
1.5 职业体验———职业价值强化
职业体验即医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认识和了解职业, 是医学生通过到真实的职业环境, 参加真实的职场活动或劳动, 体验职业和工作的实际情况, 并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相联系, 以加深职业理解和认同。具体来说, 职业体验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一是通过职业体验, 可以加深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培养医学生乐业、敬业、爱业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品质;二是加速医学生职业价值认知的进程, 使医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修正职业发展的方向, 增加职业工作的稳定性;三是通过职业体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 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2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是伴随着专业认知、社会实践以及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逐步推进而实现的。因而,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从模糊的认知到清晰的定位并最终形成, 是在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渐次完成的。
2.1 大学一年级———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索与初步认知阶段
医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 其职业价值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与社会的职业现实存有较大差距。随着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逐渐适应, 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将所学专业与其对应的职业相联系、相比较, 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判断和选择。职业判断和选择是医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就业的领域与范围、职业的种类与性质的挑选与确定, 它是医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重要行为, 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 医学生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尝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因而, 医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向符合职业要求的方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2 大学二、三年级———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与成熟阶段
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 医学生的专业认知更为明晰, 独立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 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而开始独立计划自己的职业, 会更加主动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和未来人生, 对生活和社会有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初步形成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念。可以说, 医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 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积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较为娴熟, 也开始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整体的就业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 在这一时期,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得以稳定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2.3 大学四、五年级———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反馈与调节阶段
在进入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后, 医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问题会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到自己的职业价值体系。真实的职业体验一方面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促使医学生更加慎重地定位和选择自己的职业。此外, 医学生进入大学五年级后, 除了更加深入地进行实习外, 还要进行毕业设计, 参加求职应聘, 这一时期, 他们的经历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职业和评价自我, 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职业预期和求职行为, 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地进行整合和修正, 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3 加强教育培养, 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1 通过“两课”教学, 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思潮杂糅并处,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的价值理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们对职业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两课”教学可以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帮助医学生学会从思想上、理论上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医学生通过系统的“两课”学习, 能够正确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真正懂得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 进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形成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认知和初步合理的规划, 这对于医学生择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通过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的教学,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本质上在于“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和内心世界, 重视人的感情、意志、道德和良心, 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3]。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它本身就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能够直接影响和濡染医学生的情绪、情操、情感、情趣以及人格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医学生培养成精神充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人格完善的社会发展建设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只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医学生加强人生价值的引导,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 维系其人格的完整, 从而摆脱荣誉、地位和财富的庸俗观念, 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
3.3 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 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医学伦理学以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质为教学目的, 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加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医德素质, 不仅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医学伦理学教学需要特别强化的一项重要职责。因而, 通过医学伦理学教学, 能使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学伦理规范, 促进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 通过医学伦理教学, 引导医学生将医学伦理学的价值理论转化为临床伦理规范, 对临床实践发挥导向作用和对不道德的医疗进行警示与惩戒, 并最终在临床实践中将医学伦理规范内化为医德人格。
3.4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医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使其对所学专业及职业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还可以有效地引导医学生了解职业环境,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而做出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诉求等相匹配的科学的职业选择, 并帮助医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使他们能够根据阶段性目标的任务和相应的要求, 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步骤和措施, 使医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职业实践, 挖掘自身的潜能, 构建适于职业发展的能力结构。
3.5 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 加深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校内教育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 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对医学生来说, 通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社会实践调查———医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深入医疗卫生机构, 通过参观、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 了解医疗卫生职业的状况, 了解从业者对医疗卫生职业的评价与感受, 从而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提供借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活动, 医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地区, 通过测量血压、验血型、推拿按摩等活动或通过为困难群众进行疾病问诊、送药上门等医疗卫生服务, 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同时, 还可以通过与群众的交流, 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改善人民群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偏见。更重要的是, 通过实践活动, 使医学生了解当前基本的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 加深了对职业价值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而有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Shida S, Sekine R, Mochizuki Y, et al.Stud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nurse (InJapanese) [J].Annual report of university of Shizuoka Hamamatsu College, 2000, 13 (2) :13-19.
[2]Waterman AS, Waterman CK.Factors related to vocational identity afterextensive work experie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6, 61 (3) :336-340.
[3]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 2011.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11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而在如今信息充塞的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文化便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53-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自由、民主、和谐、公正的社会主义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体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要积极倡导和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许多学生盲目追求潮流,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而学校宣传倡导不够到位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这对建设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体公民的道德文化追求。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大学生作为一个与信息化密切接轨的重要群体,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加之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导向,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广大师生的信念和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总结,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进行阐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坚持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高校校园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必须有正确积极的文化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价值核心,必须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建设中,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领导思想,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精髓,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一直都给予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改革提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求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高等学校作为培育国家高等人才的学府,已成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该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精神中,通过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领导核心的校园文化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 篇12
一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 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 注重过程教育, 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 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 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 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 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 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 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 形成有关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 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 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 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 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 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在实践教育中, 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 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 甚至终生难望。
二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 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 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 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 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党章学习小组、伦理学学习小组等,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 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 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他们充满了好奇,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 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 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建立了贺龙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 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 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 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多的情况下, 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 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 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 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 圩场赶集, 了解民意社情, 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 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拥护党的领导, 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 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 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 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 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 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 帮助他们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 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 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 举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 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 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 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 进行教育宣传, 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 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 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 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 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 祭拜悼念红军先烈、民族先烈, 使学生身临其境, 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红军做报告, 让学生体验穿红军衣, 扛红军抢, 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 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 (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 、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 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 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 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 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 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 提高认识, 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 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 坚持长期义务支教,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 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 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 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 以人名校”的校训, 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 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 将学生热爱吉大, 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 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红军路”“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 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 让大学生到乡镇 (街道) 、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 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 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 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 (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 工程。对于贫困生, 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 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 进而反思、判断、选择, 灵魂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三) 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 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 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 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特长, 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 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 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 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 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 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 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 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 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 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 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 行动有组织, 过程有监控, 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 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 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调整策略, 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 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 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 分级设立指标, 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 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 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 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 对照评估指标体系, 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 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 在此基础上, 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 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论文】推荐阅读:
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09-20
如何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凸显核心价值教育论文10-23
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09-08
教育价值核心08-29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07-27
论文 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06-06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06-29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2-10
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