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4-06-01

核心价值观培育(通用12篇)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1

当一些学校的校长想要对现有教学形式、管理模式中推行新的改革措施时,发现难以真正实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校长的想法和深植于学校成员心中的、固有的想法相抵触,即“心智模式”间的不同步,使学校成员产生了“认知障碍”。通过对个人心智模式和团队心智模式的了解,以及掌握形成新的团队心智模式的途径,将对我们培育学校核心价值观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个人心智模式

英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认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的,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 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一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 决定了我们如何看世界、如何对待世界,它是根深蒂固于人的思想之中的, 并且影响我们的实际行动。

曾经发生在我们学校这样一个关于绩效工资的事件:

2008年底,沈阳市直属职业学校统一进行补发工资。由于之前两年, 市里只给学校绩效工资的政策,资金由学校自筹,能否发放到教职工手中, 要依靠学校自己的经营力量。在这种状况下,各所学校千差万别,有的学校两年来一份绩效没有发放,有的学校千方百计发放绩效。在发放绩效的学校中,其绩效方案也千差万别。本来,这些都无可厚非,各校只要按照政策,是应该有自主权的。各校内的矛盾也仅限于校内,相互之间影响并不大。

但是,市里在对这次补发工资的过程中,曾打算对于发放绩效的学校, 发放的金额要在补发工资中扣除掉,没有发放过绩效的学校,全额补发。 看起来,似乎校内矛盾不会很大。但是由于重组后的观念、行为、思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融合,在面对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极为强烈。

当校领导们挖空心思制定工资补发方案时,为了减少大多数人的损失,避免更多矛盾的激化,领导们用了一句“模糊处理”。而这四个字,却激起了大多数老师的愤怒。用他们惯有的“心智模式”去理解这四个字,在他们没有认真了解、理解政策的情况下,误认为领导要侵占教师的利益。

可见,心智模式让我们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难以突破,难以改变,在固有的模式下,很难理解、了解和正确认识事物及认识他人。

二、团队心智模式

教职工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生活、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同一个部门或者同一个年龄段、或者在工作兴趣、业余爱好等方面有产生共鸣的教职工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团体。 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可能逐渐形成对某些事件相似的描述、解释和归因, 同时彼此交流加深和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分享,这就是团队心智模式的形成,它是在群体互动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对于学校而言,当它的核心价值观具备足够的凝聚、导向、纠正等功能的时候,也会形成其独特的团队心智模式。但是,团队规模越大,其形成共有心智模式的难度越大,可能性越小。

团队心智模式在提高教职工间的沟通质量,避免或减少破坏性冲突的发生,缩短对所接受任务的理解时间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团队成员间对信息理解达成一致或相对接近,降低了沟通过程中的难以对接局面的发生,促进了有效沟通的进行。

学校里有各种不同领域的团队,每个团队,都因其形成了特有的团队心智模式,而在攻坚克难、默默奉献中,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挑战。 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物流管理专业课题组的成员,为了课题攻关,深夜还齐聚校内,无论严寒酷暑仍奔波调研; 学校办公室的全体成员, 将自己作为学校发动机的一部分,工作无论难以,齐心协力、加班加点。这种良好态势的形成,对学校工作的强大推动作用,皆出于团队成员已经形成了公有的心智模式。

三、如何形成新的团队心智模式

不同而且相互封闭的心智模式会使学校部门间充斥着明争暗斗、互相防卫、斤斤计较的潜在竞争,它将消耗学校职工大量的精力,时刻影响教职工的工作意愿,破坏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审视和调整,以改善教师个体心中对于环境的固有认知,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采取尝试体验、团队学习、宣讲故事、头脑风暴、课题研究等方式改善和调试团队心智模式。

1. 尝试体验。比如,在学校建设和实施变革的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教职工理解这一改变的必要性,并对其目标的实现达成共识。对于快速改变团队心智模式,体验是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们参与学校建设的具体任务,参与改革决策过程,这些有益于沟通与交流的学习, 对于改变人的认识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2. 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指的是,在已经确定的团队成员间,借助开放式的讨论,通过反思、对话,让人们在没有自我防卫的情况下,探讨心智模式,认清心智模式对人们的影响,找出认知障碍并及时清除,从而提高团队的沟通效率以及共同思考、共同创造的能力,让团队发挥出超乎个人才华组合的伟大智慧,创造出更适应团队的新心智模式。

3. 宣传故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用故事改善人们固有的观念,加深彼此间了解,打破彼此间隔阂,形成理解、认同的局面,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里,首先要做到的是挖掘学校中的人与事。可以选择学校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与事,也可以选择平凡中的不平凡,将感染几个人的人与事,通过恰当的方式与途径展示给学校教师群体,使整个团队在设身处地、相互比较、震撼心灵过程中,实现认同,从而形成积极的团队心智模式。

4. 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模式是参与式培训的特点。这类培训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主要方式,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专家的指引,使每个参与者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这种模式地引领下,参与培训的团队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团队心智模式,当这种培训频率越多,其形成稳定团队心智模式的速度就越快。

5.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促进团队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参与课题研究,随之而来的改善团队心智模式的活动也增多。为了研究课题,团队成员可以组织参观考察,可以开展团队学习, 可以参与培训等等。这些源于课题研究的活动,既拓宽了团队成员的视野,促进了团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团队心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稳固。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从其综合因素考量,其难度大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更大于高等教育的院校。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分析,从根源上思考,或许能有效推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快速提升。作者认为,价值观培育的策略针对点就是人的“思想”,即心智模式。打破心智模式,融合心智模式,改变心智模式,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

摘要: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单纯的实践行为,而是通过对教师个体观念的理性分析,选择有效的途径破解阻碍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问题。因此,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问题是对个体价值观的控制。其中,突破组织成员的认知障碍,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个人心智模式,团队心智模式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2

——2014年2月17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今天,从现在做起,坚持党员干部带好头、面向全民抓落实,在叫响做实上下功夫,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重点突出“中国道路”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倡导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倡导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从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机关抓起,找好切入点,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打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工作载体。要大力宣传推广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2014年9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辽宁调研讲话

继续深入挖掘和宣传好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荆楚大地,为建设文明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

摘要: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念,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观念,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内容,深刻领会其意义,积极探索其建设途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培育;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3-02

在十八大之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2007年,胡锦涛强调要通过其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化。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审视现实社会的理性回应。”[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要想打牢思想基础,就必然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导引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取向方面,把提高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相统一,在经济发展的途径方面,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倡导相结合,提升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只有强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鲜明地树立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与世界人民和异域文明的交流互动。在国家内部不断培育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消解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形成全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并通过不断增强的认同感来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3]

(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关键问题,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大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的提高常抓不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看到,当今中国存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难免会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对党员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4]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疏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构的长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我们要认真研究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引领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今天之所以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根本上说就因为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5]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开放性、先进性和广泛性。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应具备开放性,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依托主旋律的弘扬,打造文明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领域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把宣传教育的作用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实践中。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青少年的学习、大众的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甚至经济活动等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参与中感悟,在娱乐中受益,在生活中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宣传教育的内容要使人产生亲切感和共鸣,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渗透力,特别对于现代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技术、新载体,要在巩固原有教育阵地的同时及时地加以重视和利用。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有多种形态和形式,如理论灌输、新闻媒介、现代信息技术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所有这些都应紧密配合,互相渗透,形成宣传教育的合力。

(三)完善约束机制,促进价值观的养成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软性约束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从刚性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完备程度就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所以,要不断完善各行业和各群体的相关约束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以其为指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日本学者■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中提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大变革,那就是丧失治安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变化了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信任领导层的决策、人品,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6]所以,共产党员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成为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规范的内在关系不断加深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率、指导其他规范的完善和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和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范之中。

(四)重在实践塑造,提升全民族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让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尤其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接受和拥护。同时,还要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锻炼和养成,才能逐步内化为人民大众心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最终,它还要在人民大众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成为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行为自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具体的实践,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挥指导方向的作用、激励精神的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3]安慧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J].理论探讨,200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日]屋太一.历史的波澜[M].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4

习总书记指出,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 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气神, 其深邃的内涵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一个企业的道德和世界观, 是企业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战略决策与处理各种关系的最高依据和准则。

我认为, 建设企业文化,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 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 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中华文化以儒学、道家为始祖, 后改良印度佛教, 形成了儒道佛相互交融、兵法墨杂家交汇的状态。期间, 儒家的修身、道家的悟道、佛家的参惮、兵家的造势、法家的法治等, 融汇了众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智慧, 形成了以仁者“爱人”、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与人为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人本和谐理念。尚和者, 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价值取向,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气友善、和睦相处, 组织之间要和谐共生、和谐共荣, 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等等。这些, 无不为当今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有不少企业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培育了先进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但是, 也有一些企业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制假贩假、偷逃税款、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社会风气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 企业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真正培育形成植根民族土壤、富有中国特色、涵养人本和谐、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企业文化。

弘扬徽商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篇5

作者:洪永平裴德海 《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8日 07 版)

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商精神中的精华部分,无疑值得发扬光大,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其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南宋以后,由于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徽州又被称之为“东南邹鲁”,践行程朱理学成为徽商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商帮显著的标志之一。综合考察历代徽商及徽文化之历史发展,其蕴含着“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精髓。

以爱国而言,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当地经销其他商业活动。《歙县志》载:洪湖决堤,“诸坝灾民嗷嗷待哺”,盐运使鲍漱芳捐米六万担;淮河、黄河大水成灾,鲍漱芳又捐麦六万担,“所存活者不少数十万”。到明中后期徽商又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以诚信而言,徽州人无论是外出经商还是在家从业,都十分推崇与讲究诚信。“货真、价实、量足、守信”八个字为徽商商德。南宋以后徽州朱子理学教育十分普及,朱子强调的“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徽州人不仅把“诚信”这种德行用于日常的待人处世,而且也把它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形成了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尊重消费者利益的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是徽商的一大特点。如婺源茶商朱文炽在新茶过期后总要注明“陈茶”以示诚信。歙商吴南坡明确表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而饰价为欺”,十分重视经商信誉。徽商胡荣命注重信誉成功经商五十载,晚年还乡,有人要“以重金赁其肆名”,他断然拒绝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也?”在他看来,诚实是经商成败的关键。

以礼义而言,中国是礼仪之邦,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更是礼仪规范甚严,“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徽州人不仅很讲礼,而且也很讲“义”。在徽州,族田中就有为赡养本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的义田。这些义田都是人们义举捐赠。徽商为了互帮互助,全国凡有徽商活动的城镇,几乎都建有徽商会馆、徽商公所或义园。徽商的经商就是“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如徽州商人刘淮,在外经商时购买并囤积了大批粮食,恰逢灾荒,有人认为刘淮可以大发一笔,刘却说,应该让老百姓度过灾荒,重新复苏,这才是大利。于是他将囤积的粮食全部减价出售,同时还命人用自己的粮食施粥。减价售粮亦可获利,但刘淮却把获利同“义举”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徽商的“利缘义取”理念。

以尚学而言,古徽州注重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真实反映了徽人重视教育的情况。徽商多“贾名而儒行”,抑或老而归儒,甚至从贾致富使“家业隆起”之后弃贾就儒。有的在从贾之前就曾知晓诗书,从贾之后尚好学不倦,蔼然有儒者气象。如旌阳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贸„„然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再如休宁商人江遂志行贾四方时,“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不少徽商还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以“振兴文教”。如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这都为徽州教育的发展从经济上提供了支持。以敬业而言,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尤为罕见。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对于自己主持的商务如此,对于代他人主持的商务亦如此。如清代婺源人詹谷在崇明岛替江湾某业主主持商务,时值业主年老返乡,詹谷克难排险,苦心经营。其后业主之子来到崇明岛接摊承业,詹谷将历年出入账簿尽数交还。这种敬业精神对于徽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和谐而言,徽商经商的目的并非单一为了致富,能够“致和”才是更高境界。在徽州大户人家的厅堂上,有的牌匾就是“和合”二字。和谐的内容在徽文化作品中常见,徽派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多有以和为题材的作品,如荷叶与螃蟹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谐”,荷叶与鸳鸯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美”等。

“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徽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大众的理论需求与价值期待,在当下就是要求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载体

一、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也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难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力量源泉以及精神动力。作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理论支撑、思想基础以及精神动力。

二是校园文化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极具强大影响力。

二、校园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体现

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层次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等特点,能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满足广大学生需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它独具自身价值: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校园文化所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与化人的独特优势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式活跃的文化氛围,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更具感染力和熏陶力。

(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日常。作为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所具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特征,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以更加灵活新颖的样式、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时代主旋律。

(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强、吸引力大、影响力广等特点,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渠道与途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

三、以校园文化四维度建设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建设,它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广泛性与感染性等教育功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神食粮和生活氛围,无形中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一)依托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质基础

1.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红色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合作,建立健全与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育机制,利用重大纪念日与节庆日,组织青年学生到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2.重视校园设施与环境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融入校园设施与环境建设,合理规划与布局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公寓楼等标志性建筑物,建设完善的场馆设施和文体设施;选取、创新校园各类极富特色的公共标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如喷泉、假山、园林等景观的创意布设及美化绿化,以及教室、学生食堂、宿舍、走廊等场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的雕塑、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的布置;利用宣传橱窗、通报栏、黑板报;报刊、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站及教室学习园地等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依托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动力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凝练大学精神、校训、校歌。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与理念,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凝练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高品质的大学精神,内化成为校园里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根据学校独特的理想抱负和精神气质,科学选取与提炼既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又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校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根生动具体。

2.强化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未来规划,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学校的要求,努力营造 “求真务实、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追求进步、崇尚科学”的彰显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学习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以人文素质教育,推广国情区情教育、厅局长进校园、校长与职能部门领导“谈学风”等品牌项目,举办“学风建设”论坛,开设“学业与人生”讲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志存髙远、博学笃行、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追求进步、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发挥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表率作用,营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嚴谨治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

[2]姜国玉.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3]吕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5]张慕微.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科教导刊,2014(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B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篇7

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做起

纵观党的历史,践行“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我们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任务。从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教育到现在的“三个倡导”“三个代表”,都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任务。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为我们全党全民的核心任务,是我们全社会的义务。

必须承认,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凡是个体都要存在于社会的集体中,都要为社会的集体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个体扩大到社会,才能得到标准的检验,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童年抓起

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的成长方向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方向。我们都有一个期盼,就是我们的后代能够让国家如何富强、发达、文明。但是,这富强、发达、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社会每个成员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

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清纯的、没有是非观念的、没有固定的方向性和核心内容的,需要成人的概念灌输、方向引导和是非判别。青少年一旦形成固定的价值观体系,将成为一股新的潜流,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带动社会新的导向。

1.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从家庭做起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要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发挥出正能量,传递出正能量,把每个家庭的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很好的代代传递下去,并让当今的每个独生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扣好第一粒扣子。

家庭中的“扣子”,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组成分子———个体的人。“敬业”的体现,在家庭中是最具体的。如果这项工作是自己所喜爱的,作为一项事业去做的时候,个体的工作者就会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样的表现就是“敬业”。这种潜移默化的“敬业”带给学生们的是诚信、是友善、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2.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幼儿园娃娃抓起

幼儿园是学生的第一个社会,成人社会的形形色色,像一个微型演播厅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每天都要在这样的判断中成长。对于学龄前的学生,“爱国”的含义是比较高深的,但他们知道友善、诚实。而平等与自由,就是同伴间的分享与谦让。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太小就忽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千万不要忘记:幼儿园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是决定一生的教育。

3. 校外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校内教育给人的印象就是整齐划一、教法清晰、方向明确,能够起到决定性教育作用。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课后的影响与教育。如富裕的生活和贫瘠的日子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能否自觉遵守纪律,对于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自己能不能控制不去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法治观念。

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少年宫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少年宫是校外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本身有相对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天的学习和放弃学习。学生们在这里没有职位的差别,没有贫富的区分,没有学习成绩的排名,每个学生完全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在校外教育的环境中,平等地维护自己的尊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能让学生诚实地展示自己,公平地参与竞争,民主地适应社会的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这种整体思维、辩证看问题,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而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瑰宝,是少年儿童建设祖国未来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儿童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要从童年做起。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瑰宝,是少年儿童建设祖国未来的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儿童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要从童年抓起。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时间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使得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生动的存在, 培育和践行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是国家的储备人才, 当今国际竞争愈来愈倚重人才的质量, 为此高校应该全方位抓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得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挑起肩上的重担, 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十八大确立的育人目标, “德”是评估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核心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围绕培育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 具体有如下几条实施路径。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高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自愿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主体互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托第一、第二两个课堂以及学生工作者平时的辅导教育, 具体可以有以下探索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多个互动环节, 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开设实践课程, 把课堂搬到社会上, 如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复兴之路”展览等等, 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在具体的课下辅导教育过程中要更多运用主体—客体—主体的对话模式, 注意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 培养价值追求需要, 在对话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以人为本要求不论在课堂教学、课下辅导还是实践课程中, 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激发其主体需要, 调动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教育践行活动的正确方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督促落实, 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文件精神,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践行领导机构, 并依托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机构层层落实。充分发挥学院宣传协调、规划作用, 结合上级党组织的精神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推动培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大学生党员打造成培育践行活动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 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继续启用“1+1”活动模式, 做好传帮带, 引领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在保证指导方向的同时, 要注意使用“柔性”原则, 少使用命令性语句, 加强人文关怀, 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 多方论证, 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证培育践行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第三, 注重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渠道。文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 纳入经常性的宣讲内容,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做好两方面工作——合理组织学习教育内容与多方拓宽宣传渠道。合理组织学习内容指要科学设置宣传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接受心理;要接地气, 分阶段设置具体的内容体系, 使得学生易于掌握且经过实践能够达现。如诚信教育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要诚信待人、诚信应考、诚信就业”, 可以从生活、学习、就业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及实施步骤, 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践行之,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拓宽教育渠道指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场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活动。要统筹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让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宣讲团,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剖析、解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所有能利用的实体空间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文字和图片宣传画、宣传册;要充分利用好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题网站, 开辟理论区与讨论区, 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思辨过程中接受教育并自觉践行。

第四, 抓好示范引领, 树立榜样的感召作用。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是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模仿性极强的群体, 在他们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的榜样要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榜样和典型是真实存在的, 避免“高大全”地任意拔高, 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榜样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是广大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高度, 这样的榜样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学校中可以评选“师德标兵”、“诚信标兵”、“团员标兵”等, 在评选过程中认真征求学生的意见, 经过他们亲自投票选出的标兵在现身说法时才更具有说服力。总之, 典型榜样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宁缺毋滥, 要做好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结合;榜样的宣传也要坚持真实, 避免无限拔高, 遥不可及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 落实实践养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对“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做了大篇幅的说明, 从学雷锋志愿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公益广告的运用、全民性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等几个方面指明了实践活动路径。作为大学生群体,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向榜样接近。向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具体学习、生活、就业规则的习得是实践养成的一个基础环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熏陶作用,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 开展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汉服展示、古代诚信探源活动等等。三是多方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开展主题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初步掌握社会规则;藉由学雷锋活动, 进入社区和农村开展面向留守儿童、孤残老人等的志愿服务。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品尝到了团结、助人的甜美, 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多方开拓宣传渠道与媒介, 利用好榜样的力量, 重视实践养成, 引导大学生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积极践行之。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26.

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篇9

一、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支配地位,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军人核心价值观, 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实践证明:鲜明的、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当前, 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样。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军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就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行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面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必须通过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从根本上铸牢广大官兵的精神支柱,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出应有贡献。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 先进军事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军事软实力、赢得军事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灵魂, 不仅决定着军事文化的发展方向, 也决定着军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 要始终保持我军军事文化的先进性, 必须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军军事文化建设。只有这样, 才能坚持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 更好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 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增强我军软实力, 塑造和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 是军人履职尽责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我军担负的任务更加多样、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这对广大官兵的政治信念、价值追求、战斗意志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8年, 我军官兵在执行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等重大任务中, 坚决听从党的召唤, 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一往无前、勇挑重担, 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展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

二、准确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必要性

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 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它蕴含在我军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民军队所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中。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胡锦涛同志着眼我军永葆本色、科学发展和履行使命, 高度重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之后, 他明确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指导全军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并作了一系列明确指示, 倾注了大量心血。胡锦涛同志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于党, 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献身使命, 崇尚荣誉”。这一概括, 高度凝炼, 内涵丰富, 意蕴深刻, 科学阐明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忠诚于党, 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践行忠诚于党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强化军魂意识, 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 忠贞不渝地听党的话、跟党走, 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热爱人民, 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 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为人民无私奉献。践行热爱人民的要求, 必须强化宗旨意识, 弘扬奉献精神, 把服务人民作为全部行为的根本准则, 始终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奉献一切。报效国家, 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践行报效国家的要求, 就是要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把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真正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献身使命, 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 爱军精武, 爱岗敬业, 不怕牺牲, 英勇善战, 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践行献身使命的要求,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把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转化为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 转化为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素质能力, 切实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中展现革命军人的价值。崇尚荣誉, 就是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 视荣誉重于生命,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争创一流、建功立业, 贞守革命气节, 严守军队纪律。崇尚荣誉, 这是由革命军人特有的精神需求决定的。践行崇尚荣誉的要求, 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把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军队和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 把崇尚荣誉与淡泊名利统一起来, 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遵守军人道德规范统一起来。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 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它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我军官兵的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价值关系需要把握, 但最基本、起主导作用的是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官兵在认识和处理与党、人民、国家、军队关系和官兵相互间关系时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表明了党、人民、国家、使命、荣誉在军人价值天平上的分量最重。

三、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思想和行为

实践证明,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长期培育实践的结果。只有真诚信奉, 躬身践行, 才能变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才能深深融入官兵的灵魂和血脉。

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 特别是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和官兵价值追求趋于多样的实际, 通过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帮助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 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 真正做到打得赢、不变质。要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抓手, 牵引和促进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紧紧抓住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 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提高人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起点和层次, 实现新的发展进步。

构建军营文化, 坚持多方位多角度渗透。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就要自觉把它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 作为行为准则来践行。要坚持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切实按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立身做人。要把本职岗位作为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 敬业奉献, 精武强能, 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成效, 落实体现到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能力上, 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 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强化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高标准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10

关键词:理论基础,核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

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 不但要深入研究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还应将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共同愿景理论纳入理论指导基础中。本文将对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共同愿景理论在学校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作用做一简要分析, 并就价值观的变化规律、个体价值观向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

1.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建的。他认为,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内的低级需要。一类是包括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高级需要。每个人的内在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可见,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们行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动力。

从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我们可以分析出,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 就要处理好特定时期、特定人员的需求与学校发展需求间的关系。通过适时、适度的目标设置去满足不同个体、团体的需求, 并通过设置条件与描绘远景充分调动个体成员或团队集体的积极性, 使其在学校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既提升自己, 又加快、加深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并能够充当价值观的有效宣传者。

2. 共同愿景理论。共同愿景的英文为shared vision, 原意是指共同分享的、共同愿望的景象。共同愿景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组织及其所有成员的价值和使命相统一基础上的共同理想或愿望。它创造出共同体的感觉, 并不断使这种感觉加深在整个组织的活动中, 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

从共同愿景理论出发, 学校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 就要求领导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任务时, 巧妙地为全体成员或特定团队勾画目标愿景, 并在和谐的氛围中传达这种价值倾向, 调动成员的热情与积极性。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外在信息, 并将其与当前事物通过信息加工和融合, 重新建构已有知识结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得知, 个体价值观向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不是学校倡导者向学校成员个体传递核心价值观, 而是成员个体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水平来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成员个体不是被动的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不是简单地由学校组织确立而决定的, 而是成员个体通过自己个体价值观结构和已有认知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二、价值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1.“破”与“立”应结合。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 包括个人及学校价值观的变化, “‘破’与‘立’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规律。“破”就是破除与学校现阶段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观念, “立”就是建立并完善与学校当前及近期目标相适应的新观念。“破”与“立”彼此对立, 又互为条件, 两者矛盾的全过程就是学校价值观确立的过程。

重组后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 不是取代、换位, 也不是简单的聚合, 而是新旧因素并存, 是各种因素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争斗、相互融通到逐步生成新体制的艰难过程。重组中职学校在学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 要从“破”开始, “破”“立”结合, 互通有无, 只有遵循“价值观的‘破’与‘立’相结合”的规律, 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2.“辐射”与“聚合”要互动。核心价值观的辐射是指, 确立了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后, 再将核心价值观辐射到各个领域、每个人、每个学生, 最终确立新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并不是学校文化体系的最终确立, 它还需要通过政策导向、层级传递、途径传播等手段将学校核心价值观辐射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冲击与辐射有的是理论, 有的是实践, 有的是来自政策导向。

边沿价值观的聚合是指, 学校中不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的某些合理价值内容逐渐地被核心价值观所吸纳, 并变成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聚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过程中某些价值观的提升;二是对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提炼; 三是对学校外部价值观中合理成分的吸收。

正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和边沿价值观的聚合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学校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改变并统摄着边沿价值观, 边沿价值观也通过其特有的渗透力给核心价值观以一定的影响, 使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盈饱满, 兼容性更强。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得到合理解决, 从而使得学校价值观体系日臻完善。

3.“主导”和“宽容”相统一。核心价值观辐射与边沿价值观聚合的双向互动、相互作用并非说明核心价值观与边沿价值观在同一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是并列的、是平等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总是占有主导地位, 但主导地位并非意味着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独断和垄断性地位。学校核心价值观应对其他价值观保持一定的宽容性, 使得相关价值得以在同一价值体系中互相映衬、互相扶持。

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取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和与之相一致的行为准则。科学性与合理性指其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 是否符合大多数学校成员的利益要求。这样的价值观才有号召力和导向力, 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自觉遵从。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准则是指, 核心价值观要发挥统领作用, 必须同时具有其具体行为准则的可行性。这样才能成为学校成员个体行动的指导, 才能将学校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成员个体内在的自觉。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与统领作用将受到削弱。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对种种合理存在的个体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 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汇聚各方面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宽容应是在坚持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基础上的宽容, 是将不同个体价值观的冲突及差异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宽容, 是既能确保不会削弱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又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的基础上, 使成员个体价值观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化, 又使个体价值观的高层次带动低层次持续向前发展, 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互补。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校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4. 价值目标适时上升。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都来自于主体的需要。然而, 人们并非只有单一的需要, 而是有着多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层层递进的, 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一个更高、更新的需要便会跳跃出来成为主导的需要, 并渴望得到满足。这种需要的递进式上升规律的存在, 是学校核心价值目标发挥作用并使其得以适时上升的现实基础。

无论是学校核心价值观还是个体价值观, 都符合“价值目标的适时上升规律”。这就要求学校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 要随时、及时调整价值目标的表达。也要对成员个体价值观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使个体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同步提升, 以满足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中平, 徐建华, 徐跃飞等著.冲突与融合[M].上海三联书店, 2006.108.110-112.

[2]陈章龙, 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8.51-5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我们国家精神根基,引领着我们国家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更好地凝聚人们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数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是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还是国家,只有建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成为草原儿女寻梦之旅的灯塔,我们才能早日抵达中国梦的彼岸。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进一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价值观既是导向,价值观也是力量。当前,国际形式风云多变,网络和社会上多种思想汇聚,人们很容易被引到歪路上去。在这个关口上,我们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为了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资源,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也是为了从价值层面深入解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社会长远和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润物无声、陶冶养成的过程,需要植根现实世界,贴近百姓生活,着力在推动实践养成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德润草原?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牢牢抓住诚信建设这个关键,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准则,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力量在群众中。只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才能让广大人群众受益,才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既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又要坚持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让人们时时处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核心价值观培育 篇12

世界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需要与塑造当代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思考, 用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支撑其核心价值观, 进而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有机融合。

世界观, 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总开关”。世界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派生和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直以来,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我党我军指导一切实践活动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革命、解放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 而且也为我军的发展、壮大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 当代革命军人的世界观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 以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针的世界观, 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什么世界观。

人生观, 是世界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是人们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意义、理想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包括苦乐观、荣誉观、生死观等。可以说, 人生观直接决定着人对社会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价值观, 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 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同时, 价值观还与人生观密切相关,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一个价值问题, 故而人们有时将它们合称为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割裂开来的三个东西, 而是相互联结、内在统一的。所以, 我党我军历来重视将“三观”统一起来进行教育, 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用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高度统一的要求审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要真正实现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统一, 就应从端正世界观入手,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引导官兵联系实际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特别是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校正军旅人生的航向, 打牢自觉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实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国家观、战争观的统一国家观、战争观是军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与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国家观、战争观联系起来思考, 用军人正确的国家观、战争观凸显其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进而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有机融合。

国家观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和认识, 是以国家认同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意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 人们就把对祖国的忠诚和献身看成是军人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并以此作为评价军人价值的最高准则。同时, 有正义感的军人也始终把爱国作为自己的基本义务, 并把爱国主义当作感召、凝聚军心的精神支柱和旗帜。也正是因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铸就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军魂。

战争观, 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战争观理论, 包括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动因、战争性质、战争目的, 以及战争与和平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军人而言, 战争观在本质上也是国家观的问题。国家因战争催生了军人, 军人以捍卫国家从事战争, 军人既痛恨战争, 又必须面对战争, 以战争消灭战争, 以战争保卫国家, 这就是军人国家观与战争观的统一, 两者紧密相依, 彼此紧密相连。

当代革命军人的国家观和战争观, 就是要以捍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与完整, 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为价值追求。当前, 构建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熔铸“两个意识”, 即牢固树立“为国而战, 人之大义;为国捐躯, 死得其所”的国家意识, 始终保持“爱好和平而不畏惧战争, 反对战争而作好战争准备”的战争意识。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 必须深深地浸润着为保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而枕戈待旦、闻战则喜、随时亮剑的品质素养。

实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使命观、职业观的统一。使命观、职业观是军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必须与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观、职业观联系起来思考, 用军人正确的使命观、职业观充实其核心价值观, 并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有机融合。

军人的使命观是指军人对所担负政治军事任务的一种职能认定和价值评价。就当代军人的使命观来讲, 必须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不变的军魂作为内核, 把“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作为实践内容、检验标准和战略目标。确立军人的职业观, 必须立足军事实践的发展变化, 突出在忠诚、尚武、善战、严纪、守节、奉献等方面加强职业规范, 倡导职业要求。“爱军精武”这四个字鲜明地表达了军人这个特殊职业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应该成为当代军人的价值追求。

上一篇:消防车辆器材下一篇:贫困学生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