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2024-08-26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精选8篇)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1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为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是党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作出的新部署,体现了党在价值建设的强大自信。“三个倡导”以倡导的方式提出,表明这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为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留下空间。

纵观当今世界,企业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世界500强优秀企业的成功与发展无不和,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的企业文化有关,他们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产品有好的质量外,其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更是关键因素,如三星公司“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与顾客同在,用户至上”。正因为三星公司有了这些执着追求。在参与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活动中建立了优秀企业公民形象,长期坚持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执着追求三星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才使三星公司能通过二次创业造就了富可敌国的强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资料显示,至2011年底,我国有近2000万户各类企业、吸纳我国就业人员的绝大部份,在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是正面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公平和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培育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企业割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生命健康,如“三聚氢胺事件”造成的影响极其负面,差点毁掉我国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乳品工业。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用牺牲道德消费者利益来换取的短暂利润不可能持久。最终会换来破产灭亡的代价。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建立先进企业文化并言行一致,持之以恒的实施,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上下功夫。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凝练和升华,为企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现行企业立法的完善和发展,也为企业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从培育方式看,企业根据在经济建设中的运行实际,探求社会主义核心现在企业的具体化,从而打通主流意识形态向企业沉淀,企业价值观向上提升的通道,通过企业和社会的互动、提升,探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从践行方式看,企业需运用对员工的普及教育和社会实践广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等方式,来实现践行的社会效果。

核心价值体现在企业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更是一种能够让员工同心同德的价值指导。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因企制宜,运用普及教育,社会实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等方式。从而达到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员工心理形态的转变,使企业核心价值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共识。

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要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理念和精神。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经过教育的引导,使之得到认同。在企业践行实际中要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强化教育和引导,通过丰富的宣传教育手段,达到增进认识认同的效果。

2、企业管理层要率先垂范,在实践中要以人为本,紧贴企业员工的现实生活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氛围。

3、通过践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形成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文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良好的企业文化传播到社会后将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正能量,使“三个倡导”得到更好的培育和践行。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一日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2

党的十八大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知识的创造区、思想观念形成区,在社会培育和践行方面具有标杆作用。在高校建设中,教职员工是高校的主要力量,所以在高校进行培育和践行时既可以让教师言传身教,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团队建设。让学生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一、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的时代意义

高校教师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在党的十八大提到教育是社会和民族进步的基础,而这些不但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应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从宏观角度可以分析基本理论,不能将教师培育和践行视为一种要求。对教师日常修养的要求,应将其提升层面视作一项思想工作,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究。

1、高校教师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综合国力已被纳入新时代的竞争中,精神文化依然是影响着国家兴衰的主导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就不能形成一种正确且科学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评判以及文化底蕴,如此一来就不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在整个精神文化中,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也是前提,需要进行科学的普及才能让人们获得正确的观念,可见高校教师的作用何其重要。

2、高校教师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和谐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需要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在高校教学中,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探究、文化传承,这些都是高校教职人员的职业目标,也是道德责任,教师是集传道、授业、解惑为一身的一体化工作者,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道德延续,也将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进程和文明进步的脚步。为此,高校教师不是单独的个体工作,而是整个社会、公共发展的长远职业,因此能够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得到深远影响。

3、高校教师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人民发展的需求

价值观是非理论性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是需要人们通过日常行为得到体现的。在高校进行教学,教师不单需要通过书本教授学生,使其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修身养性,还需要强化自身的行为修养,将此变成自身的具体行为,让学生在平时养成习惯,在进入社会后,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培育和践行活动。

二、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角色定位

1、研究者的定位

高校是育人的摇篮,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只有自身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作为科学传授的群体,应当将理论研究变成一种学术追求,不可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被动的接受理论实践者的位置,应当将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角色,主动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和思考,明确自身的职业责任,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者的定位

教师在进行培育和践行中,不仅需要积极开展一些学术上的研究,增加理论自信和自觉,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营造一个文化发展持续的新生力量。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切记不能忽视对于细节的掌控,做到将培育和践行变成自己的习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在日常点滴中发散自身魅力。积极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符合时代需求,可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

三、结语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乡贤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地区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落后思想往往成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如何立足乡贤文化土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1.乡贤文化及特征

1.1乡贤文化

乡贤是指在乡村邻里中德行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被当地乡人所推崇和敬重。由于他们高尚的品德在当地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围绕着这些乡贤的嘉言懿行而建立起来的乡村治理理念,被称为乡贤文化,例如勤俭持家、经名行修、耕读传家、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等等。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它根植于农村的文化土壤,这些思想在农村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乡贤逐渐成为基层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中介力量,是农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被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新农村文化取代。传统乡贤主体往往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乡绅,而农村的道德模范、优秀的基层干部、从本土走出去的海外华侨,以及本地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等等都成为当代新乡贤群体的代表。这些新乡贤群体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威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报答故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地区培树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乡贤文化特征

乡贤文化与地域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现象有密切联系,但乡贤文化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行业的综合现象研究,乡贤文化有其他文化的因素,但自身也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乡贤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乡土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往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名流时贤,他们往往都是生于此地的本地人,其出生地不会出现争议,即便走出家乡,他们也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遭到非议,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能够对本地习俗、文化有更好的认同和传承,能够和当地人形成文化纽带,并且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群众当中。

二是引导性。“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而“以人为本”是对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全新诠释,乡贤文化十分注重对人本性的考察,他们将乡贤名流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整体关系的良好互动性中,是在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他们既是名流,也是人民的楷模榜样。乡贤文化作为一种平易近人、本乡本土的文化类型,能够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引领良好风气形成。广大农民往往将乡贤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在人格品质、道德水平方面积极向乡贤学习。

三是亲民性。乡贤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农村文化,根植于广大农村,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紧密相连,在农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乡贤本身就具有草根性、亲民性的特点,他们与当地群众有一种天然联系,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运用自身人格魅力凝聚群众力量,推动乡村的发展。

2.乡贤文化在发挥作用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传统价值观念松动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思潮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给农村地区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比如以往的农村地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一旦缺少经费,当地村民往往出钱出力、不计回报,可是当前这种情况却越来越少,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开始世俗化,不再信奉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牺牲精神和集体意识,导致农村凝聚力日渐涣散。大部分农民都能够坚持勤劳致富、取财有道,但是农村也有一部分急功近利者为了追求财富,罔顾道德伦理,甚至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农民不能正确地认识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心存偏见,甚至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迅速获得财富。同时,随着外来务工潮的盛行,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距离逐渐缩小,一些农村地区崇尚和追逐“物质第一”的思想理念,以往朴素、节俭的传统美德日益被享乐主义之风取代。

2.2精神文化空虚乏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村的生产效率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可用耕地不断减少,特别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留在农村的群众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促使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仍普遍偏低,很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不经常、不普及,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一部分不良风气乘虚而入,例如黄、赌、毒、黑恶势力、封建迷信等等。这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对农民的思想造成了毒害,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3思想引导力量不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日之功,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作为引导。但当前仍有部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基本的认识了解,存在“与已无关”的模糊思想。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也缺乏应有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的只关心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敷衍了事,有的在开展工作中方法枯燥单一,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纸上谈兵,无法被农民群众真正的理解和接纳。更有个别农村基层领导、村干部知法犯法、贪污受贿、侵夺农民利益,成为了当地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情况在当地农民群众心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贤群体的缺失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nlc202309012019

3.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3.1反哺家乡经济建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只有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从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真正在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精英分子离开农村,乡贤的缺失,确实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应该积极弘扬乡贤文化,培育、凝聚一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较高的生产技能、知识水平的新乡贤,吸引外出工作、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鼓励返乡教师、干部发挥余热,用其所长反哺桑梓,使乡贤的乡情乡愁转化为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通过乡贤的社会与经济资源的注入,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宣扬乡贤勇于创新、引导潮流的时代精神,带动农民群众更新理念。在乡贤带领下,促进村民劳动创业致富,增长实践本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逐步培养和形成自信自立、协同友爱、朴实纯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淳朴民风。

3.2参与农村创新管理

传统乡村治理文化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一脉相承,因此在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一种载体文化[2]。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明中蕴含着乡村治理的深厚智慧与人文价值,乡贤文化根植其中,在维系风俗风气、约束村民言行、教化群众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社会中乡贤是具有较高的话语权的群体,对上可以转达民间社会的诉求,对下可以促进政令的有效实施,使得上通下达的“双轨制”得以有效运行。传统农村中的乡规、家训,大多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执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因此,在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积极建设农村基层乡贤治理体系,发挥乡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特殊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部分农民积极创业,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而且与社会建立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在这个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约束和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这些优秀农民应该成为乡贤的主干力量,当地政府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回乡创业,参与农村的治理与发展,发挥他们在当地农村中的号召作用,引导农民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3.3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想要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就不能忘记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首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代表,乡贤文化所倡导的“诚信敬业”的创业观、“平等包容”的处世观、“爱家爱乡”乡土观等观念,既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要立足传统,尊重乡贤在传统文化习俗中的引领地位,对农村的一些仪式、风俗、习惯、信仰给予必要尊重和扶持,增强农民群众的内心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一个直观体现,又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让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地区得到弘扬,升华农村文明[3]。因此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应该赋予乡贤文化新的内涵,新乡贤应该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乡贤文化可以视为群众能够直接接触的一种文化类型,对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言行举止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因此要寻找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鼓励德艺双馨的干部、教师、民间艺人等新乡贤群体发挥宣传教育者和实践者的双重作用,通过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组建民间舞蹈队、书画社,挖掘民间传说、乡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寓教于乐,以点带面,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健康、清闲质朴、乐观向上的新文明景象。

4.结语

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草根性和深刻性,其深深的根植在农民的心中,长久以来在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乡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入心,就必须使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风尚、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等领域得到扩展,进而深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打造和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农民群众向道德模范、创业模范学习,将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推广和践行的一大载体,将其在树立良好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弘扬优秀文化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化”体制建构——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社会科学,2013(08)

[2][4]张艳新,袁会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J].理论月刊,2013(06)

[3]王金华.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此文为河北政研会2015课题《运用乡贤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SZKT-2015117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4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xx民族大学坚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大力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xx民大精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重视顶层设计,探索民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2009年9月,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和中宣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以及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学校60多年的办学经验、宗旨、任务,学校党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等具体化,决定开展“五讲五做五风尚”主题活动,推进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总书记号召“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所民族高校,学校党委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民族团结典范的内在要求,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中,探索民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开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使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主题、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五讲五做五风尚”的主要内涵:

一是“五讲”:讲“一个硬道理”,即“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讲“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讲“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讲“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二是“五做”:阅读一本有关民族团结的好书;办一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事、实事;举办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活动;开展一次专题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建设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各族师生争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先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

三是形成五种良好的校园风尚:从维护祖国统一层面,形成“珍视祖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的良好风尚;从维护民族团结层面,形成“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风尚;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层面,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风尚;从遵纪守法层面,形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良好风尚;从弘扬学校精神层面,形成“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良好风尚。

二、突出有机融入,构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学校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新时期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有机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的格局和特色。

学校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专项经费,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并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各单位考核、教职工个人工作考核中,纳入到干部教师晋职晋级条件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下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相关文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分工负责、责任明确、落实职责、严格督导。

学校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组织、引导各族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在这一个月当中,学校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先进事迹报告会、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大赛等多种形式,让各民族师生进一步扩大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增进各民族师生的交流,增强各族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呈现出“重在平时、抓好平常,以月促年、贯穿全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大大增强了教育的覆盖面,突出了教育的针对性,有力地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2011年,学校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刘昌荣、陈恩美老师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2年,学校被四川省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学校民族博物馆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4年,学校民族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5年,学校的预科教育学院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学校报送的《xx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入选;学校推荐的“‘致敬经典·印记中华’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暨自创作品吟诵大赛”项目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2015年1月,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各项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经验、方法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正伟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称赞学校的做法很好,工作有针对性,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抓手,立德树人有办法。

三、强化项目推动,构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平台

学校党委要求在全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员组织生活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进党校团校培训,进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各族师生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实现进学生班级(团支部)、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一系列思想性强、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这些活动成为凝聚各族师生力量、共同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平台,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1.铸造品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项目申报工作。学校从2011年开始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制度。仅2011年、2012年、2013年这3年,就有100多个活动项目被分别确定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项目,并获得立项支持。在总结前几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学校首次评选出十大精品项目、十大培育项目。

2.以文化人,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学校提炼了“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创作了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谱曲的校歌《托起明天的辉煌》;设计了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合和化成寓意的校徽;出台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颇具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从2010年起,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5年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为主题提炼申报的创新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学校坚持编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习资料选编》(已连续编印七辑),编辑出版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与探索》成果集。学校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法治宣传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制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重视加强学校门户网站、英文网站和各部门各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抓好学校新闻网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引导,积极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

3.强化科研,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发展。从2012年起,学校在科研项目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总结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强化相关理论研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发展。2014年共立项6项,其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研究——以xx民族大学为例》和《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效果研究》两项为重点项目,《民族高校青年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研究》等4项为一般项目。学校报送的《四川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调研报告》、《城市多民族社区创新社会管理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社区为例》分别获得2014年四川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学校启动了2015专项科研申报工作,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项研究课题10个,并由科技处统一纳入学校科研项目规范管理。

4.合作共建,助力地方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学校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2011年,成都市武侯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正式挂牌xx民族大学;2012年起,成都市双流县与学校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学校与武陵山片区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古丈县、凤凰县和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与四县(市、区)分别合作共建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助力武陵山片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服务民族地区双语科普和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服务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地方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5.选树典型,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学校坚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强大合力。自2009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连续5个学年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共授予204个处级单位和班级为先进集体、授予2511名各民族师生为先进个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主题班会

主办:院团委 承办:材控

123/124班委

一、活动名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二、活动主题:

“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活动背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自身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使同学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更深层的认识。在主题班会中让同学们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爱国主义青年。

五、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5月15日

地点:汇贤楼某教室

六、活动参与对象:

材控123/124班全体成员

七、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在班级QQ群,班级人人中宣传此次主题班会

2、确定一名主持人

(二)、活动进行

1、下午1:30班委到达教室布置场地2、1:40召集全班同学到达教室,由主持人致开场词,主题班会开始。

3、由主持人对此次活动进行详细说明

4、班级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关于主题进行讨论

5、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6、宣传委员负责在会上拍照便于以后总结

(三)、活动后期:

1、活动照片进行展示

2、总结出一份详细的主题班会报告

3、班委针对此次活动进行讨论,找出不足之处便于以后改进。

八、经费预算:

矿泉水:2*24=48元

九、注意事项:

1、注意会场纪律,不要嬉戏打闹

2、结束之后安排人员打扫教室

材控123/124班委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6

教党[2014]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党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现就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1.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和共青团组织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要看到,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抓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重点在“融入”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长效机制,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原则是: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激励机制和实践模式;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广大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奉行和践行能力;坚持继承创新,善于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注重总结凝练基层创新的经验和智慧,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

4.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根据标准调整课程教材,构建各级学校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

5.修订德育、语文、历史教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和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查。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系统完善地落实国家主权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6.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评价、学科、保障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发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

7.建立完善师生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全国和地方公益性教师志愿服务组织,协调指导教师志愿者开展活动,着眼于服务好教育系统这个大任务,逐步向服务社会延伸。制订实施《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

8.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促进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深度融合,实现实践育人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通过共同体建设,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9.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讲师团”,结合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农村(社区)基层党校建设,建立讲师团定点合作单位,构建覆盖广大农村、城镇的网络阵地,向基层群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公益服务等。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和群众,长期化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

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

10.创新主题教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编写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诗歌,通过定期征集、教唱、展示、评比等环节,使学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开学初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周”活动,组织报告会、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组织动员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粮、节水、节电”活动长效机制,促进“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文明风采”等品牌活动长期化开展。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示范导向作用。

1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抓住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道德模范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结合学校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校训”“校歌”等为载体,通过讲故事、谈人物等方式,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形式的宣传推广,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通过体育竞赛、艺术展演等形式,激励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全面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繁荣校园文艺创作。继续抓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审美和人文品质,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阵地。激发师生自主创作能力,打造一批以爱国将领、革命英雄、科学先驱、道德模范、敬业典型、志愿服务标兵等为原型的歌舞剧、话剧,组织推动校内、校外巡演。创作一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歌曲、动漫、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文化作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库,分学段、分层次地在大中小学进行展演、展映、展播。

13.选树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发掘身边好人好事,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优秀集体创建和校歌、班歌征集与宣传活动。以“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校园好集体”等主题活动为载体,选树在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勤奋学习、志愿服务、热心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少年学生楷模以及优秀班团集体。以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巡讲、歌咏、朗诵比赛、视频展播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好人好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遴选一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校歌、班歌,深入挖掘校歌、班歌传递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

14.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强化仪式庄严感和教育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党团日、班会的重要内容。

15.探索建设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签订学生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构建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信用约束机制,分层推进诚信档案建设。

16.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管理全过程。全面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传播

17.强化工作保障。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机制,明确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作为干部考核考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的重要指标。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独立形成符合自身特色、文化传统和师生情况的培育理念、工作思路和践行机制,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工作纲要、计划和举措。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18.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理论研究优势,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等课题和项目中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专项,重点支持相关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著作出版,系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19.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主题,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建设好使用好网络平台,加强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青年网、未来网、“易班”网、校园和各级共青团组织公共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向师生定期推送电子报刊、校园信息,宣传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产生可敬、可亲、可学的示范效应。发挥新媒体互动交流功能,发挥专家学者、辅导员、共青团网络宣传员队伍作用,增强设置议题和主动发声能力,引领师生思潮,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传播。

20.积极推动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重视和加强对工作全局性、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方式,研究、总结、推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各地各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和实践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友善。这24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分别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构建美好社会的表述取向, 以及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 代表着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观, 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导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民形式的, 必须在各个领域内进行有效构建, 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二、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各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以下四点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高职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育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知识文化基础较薄弱, 思想行为正处于发展和定性时期, 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结合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 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高职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思想疑虑和困惑。

(二) 有利于高职生价值共识的达成

在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价值共识还能避免高职学生的思想混乱状况, 让学生在社会纷繁的思想差异中达到正确的、广泛的价值共识, 从而有效引领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 减少高职生出现思想对立和混乱的局面。

(三)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脚步, 让高职生积极投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 为国家贡献个人的一份力量。

(四) 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职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要求, 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落实到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他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高职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 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特点, 有效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落实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有以下四种。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的切入点, 系统、深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活动, 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延伸四个环节中全面展开, 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其中, 并落实到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中, 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出来。例如在高职生的思想教育课教学中, 采用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以课堂实践为主要方式, 课外教学为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教学中, 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开展思想教育课程, 积极地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用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用各类校园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鼓励高职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高职院校中, 充分发挥校园内各种艺术团、学生社团影响力和积极性, 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呈现给高职学生;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 将思想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演出给高职生观看, 让高职生耳濡目染地得到有效的教育,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内高职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 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内各个环节

在高职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高职生的日常管理指导、咨询等各个环节中, 积极开展生活、生命、生存各方面教育, 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各项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高职生实践应用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学, 实践技能训练课占了课程的绝大多数, 一些实训、见习、实习教学是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中的培育和践行就需要与他们的实践应用相结合, 不断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打造高职生的实践教育基地, 积极带领高职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实践应用中。例如, 利用寒暑假带领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爱心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创新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等, 让高职生在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的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不仅能够起到增长自身才干的作用, 还能有效增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总结

新形势下,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 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指导。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内涵, 认识到在高职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开出胜利的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占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 2014 (06) .

[2]何如一, 张梅姿, 贺志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

[3]易志军.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学苑教育, 2014 (18) .

浅议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契合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和抒情性,又关注现实人生,关注伦理道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适用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新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考能力、人文传统认知与主体思维能力,同时将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1.对和谐社会追求的美好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指和顺,谐和,即《周·乾》说的“保合大和”,“谐”出自《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有和合、协调之意,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孔子在和学生的一次对话中“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篇),他所赞同的是曾皙(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①在一片和睦祥和的氛围中,礼乐教化下的美好社会呈现在面前,稍后的孟子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理想社会模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到了杜甫的《忆昔》诗中,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在当今,和谐则是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中国梦而奋斗。

2.对个体生命价值尊重的当代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述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近代所谓的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而是有“自然而然”、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涵义。自由既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又包含个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在中国古代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它是魏晋风流中的颖悟、旷达和真率,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俯仰自得;在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中,它是儒家所坚持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它既是孟子身上至大至刚、必须用正直来培养的浩然之气,也是李白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在当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传统的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仍旧具有理想价值。

3.对当今人际关系启示的重要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对家国的关爱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屈原唱出的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强音;杜甫的诗歌则因关注国家的苦难号称“诗史”;在唐诗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中我们体会到国家强大的自信;在宋词对山河破碎的诉说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失去国土后斗志昂扬的坚强;它既是僵卧在孤村的晚年陆游的“尚思为国戍轮台”,也是青年辛弃疾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敬业更是教师躬行的准则,习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对全国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那就是“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的为人处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与他的学识和能力一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注重自我修养,不断追求道德的至高点,才能成为敬业的模范。在教学中只有自觉坚守“士不可以不弘道”的信念才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诚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要求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它是一诺千金的季布,也是抱柱而亡的尾声,它是冯梦龙笔下不肯拾遗的施复,也是司马迁文中已诺必成的荆轲,这些文学经典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在当今仍有着启发意义;友善是“友好”和“善良”,既是行为要求,又是心理要求。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能时刻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儒家信条和“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诗意描绘,将会创造和谐的社交氛围。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寻找兴趣所在,搭建桥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们往往热衷于快餐式消费、追求感官的强烈刺激,尤其是很多高校青年学生热衷于当红IP影视剧。不可否认的是,多数网络剧存在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趣味低级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大的多元化的环境。其实,部分制作优良的IP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可以说是有功的。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学的一个类别,在流行的网络言情小说中大量出现,这就给了读者接触传统文学的机会。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教学过程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在青年学生心灵日益浮躁、急功近利之时,让他们参与到吟诵诗词中来,体验内心的自由,追求人格的精神独立,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中国精神,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精神是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先秦神话作品中,集中体现了我们的中国精神,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氏、射日的后羿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才是厚生爱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先民几乎无法像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们那样贪图享乐,他们时刻处于危难之中,与洪水猛兽抗争、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虽然时移世易,但先民们基因中的中国精神却累积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心中。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冲突与迷茫可能都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大的波动。青年学生只有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洋,把握好中国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扎实做事,踏实做人,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既有大量纯文学的美文,充满人世间的诗情画意,又因“大文学”的观念富含伦理教化、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在教学中它能潜移默化地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培育和弘扬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注 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4页

②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47页

参考文献

〔1〕王晓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2年23期,〔J〕

〔2〕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06期,〔J〕

上一篇:茶艺与茶文化基础教案下一篇:房地产项目融资—土地转让—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