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通用12篇)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1
摘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高屋建瓴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意见, 结合《意见》精神, 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宣传教育、抓好示范引导、落实实践养成五个方面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时间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使得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生动的存在, 培育和践行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是国家的储备人才, 当今国际竞争愈来愈倚重人才的质量, 为此高校应该全方位抓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得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挑起肩上的重担, 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十八大确立的育人目标, “德”是评估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核心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围绕培育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 具体有如下几条实施路径。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高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自愿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主体互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托第一、第二两个课堂以及学生工作者平时的辅导教育, 具体可以有以下探索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多个互动环节, 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开设实践课程, 把课堂搬到社会上, 如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复兴之路”展览等等, 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在具体的课下辅导教育过程中要更多运用主体—客体—主体的对话模式, 注意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 培养价值追求需要, 在对话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以人为本要求不论在课堂教学、课下辅导还是实践课程中, 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激发其主体需要, 调动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教育践行活动的正确方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督促落实, 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文件精神,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践行领导机构, 并依托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机构层层落实。充分发挥学院宣传协调、规划作用, 结合上级党组织的精神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推动培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大学生党员打造成培育践行活动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 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继续启用“1+1”活动模式, 做好传帮带, 引领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在保证指导方向的同时, 要注意使用“柔性”原则, 少使用命令性语句, 加强人文关怀, 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 多方论证, 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证培育践行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第三, 注重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渠道。文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 纳入经常性的宣讲内容,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做好两方面工作——合理组织学习教育内容与多方拓宽宣传渠道。合理组织学习内容指要科学设置宣传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接受心理;要接地气, 分阶段设置具体的内容体系, 使得学生易于掌握且经过实践能够达现。如诚信教育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要诚信待人、诚信应考、诚信就业”, 可以从生活、学习、就业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及实施步骤, 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践行之,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拓宽教育渠道指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场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活动。要统筹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让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宣讲团,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剖析、解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所有能利用的实体空间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文字和图片宣传画、宣传册;要充分利用好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题网站, 开辟理论区与讨论区, 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思辨过程中接受教育并自觉践行。
第四, 抓好示范引领, 树立榜样的感召作用。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是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模仿性极强的群体, 在他们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的榜样要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榜样和典型是真实存在的, 避免“高大全”地任意拔高, 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榜样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是广大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高度, 这样的榜样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学校中可以评选“师德标兵”、“诚信标兵”、“团员标兵”等, 在评选过程中认真征求学生的意见, 经过他们亲自投票选出的标兵在现身说法时才更具有说服力。总之, 典型榜样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宁缺毋滥, 要做好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结合;榜样的宣传也要坚持真实, 避免无限拔高, 遥不可及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 落实实践养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对“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做了大篇幅的说明, 从学雷锋志愿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公益广告的运用、全民性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等几个方面指明了实践活动路径。作为大学生群体,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向榜样接近。向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具体学习、生活、就业规则的习得是实践养成的一个基础环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熏陶作用,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 开展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汉服展示、古代诚信探源活动等等。三是多方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开展主题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初步掌握社会规则;藉由学雷锋活动, 进入社区和农村开展面向留守儿童、孤残老人等的志愿服务。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品尝到了团结、助人的甜美, 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多方开拓宣传渠道与媒介, 利用好榜样的力量, 重视实践养成, 引导大学生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积极践行之。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26.
[2]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文章开头让我们大家一起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联系起来;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联系起来;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提出“三个倡导”;2014年2月12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公布,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随着时代背景发展对“三个倡导”内容更进一步的深化。
从上述时间轴上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紧跟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也是社会发展不同时期所必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譬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所崇尚的个人主义、个人权利至高无上,往往导致对内的民族对立冲突和对外的极度扩张侵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强调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助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化的问题,譬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的出现也是我们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原因。
2、凝聚社会共识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只有团结、互助、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国际社会最前沿。
3、凝结社会正能量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取向。富强是经济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价值目标;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选举、坚持民族决策、坚持民主管理、坚持民主监督,保证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是文化价值的目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保障基本的文化权益有助于我们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追寻的盛世之道。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上的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取向。教育公平、分配公平、竞争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切实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的公众取向。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下:维护国家统一、忠实于民族整体利益、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弘扬敬业价值,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诚信经营等。
中央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要求,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尊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同时总书记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三是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刘云山同志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抓好《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落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同时指出了六点要求:一是把握好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二是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三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四是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五是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六是将其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刘奇葆同志在《人民人报》发表署名文章《在全社会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在全社会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在抓好融入上下功夫,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着眼于释疑解惑,在理论武装工作中宣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讲育、座谈会、标语等多种形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让群众弄懂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2、着眼于凝心聚力,在主题宣传引领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集体性的读书交流、文艺活动等引导大家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3、着眼于潜移默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属于意识层面的范畴,他的形成需要一点点的学习,深化,加强的过程,因此决定了宣传活动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4、着眼于示范引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做好模范榜样的作用,对于好人好事要做好宣传,引导大家学习。同时,作为群众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分认识到榜样的作用,积极主动的向榜样看齐。
5、着眼于虚功实做,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似抽象的理论,只有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体现到他的深切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培养人的意识和观念的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者作为人类来说,为什么需要有这个核心价值 观?没有一个合理的、能够得到大家认同和遵从的价值核心价值观,人们的认知理解方式就会出现严 重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要素的全面入侵,与我们在文化上、在价值观念上的准备不足形成 了巨大矛盾,从而导致了现在我们这个思想道德领域,价值观念领域出现了极其反常的现象。价值观念领域系统性地出了问题,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出 现这种现象,这个社会是难以负重前行的。所以我们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 会共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3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我们在 30 多年取得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像过去邓小平同志讲的,出 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在另一手,在人民的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道德领域,尤其是价值观的领域,存在一手软的状况。所以为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化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思想共同基础。
2.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一直强调文化建设,包括思想的多样化甚至多元化,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外来思想以及我们自身滋长的一些错误思潮,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例如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包括消费主义,这些东西冲进来以后,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非常 大,导致我们中间的有些人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受到影响,而且非常严重。另外自身滋长的 错误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很大。如果任这种错误思潮发展下去,人们的思想永远提高不了,思想境界、价值观、主流意识就树不起来。为了抵制这些错误思潮,党中央提出来必须用一个公认、共识的东西,就是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需要。我党的规划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20 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50 年左右要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两个百年目标。实现这两个目标,应该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物质文明强大,经济、科技要强大起来,综合国力要强大起来。另一方面在思想领域、精神领域、价值观领域也要强大起来,一个有着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国家,这才叫真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叫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主要解决的是经济、科技的问题。“民主”是解决政治方面的问题,政治方面的追求。“文明”是文化方面。“和谐”是社会方面。此外,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还承担进行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树立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抗其他国家对公民意识形态的影响的重要任务。比如说“民主”,西方国家老是拿民主问题来冲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总是以泛民主来贬低我们的制度,总是说我国实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非民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民主的。所以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出自己的关于民主的理解,我们总书记在宪法会上讲到了,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不能只看一个标准,不能只有一个西方的标准,还要看一些具体的情况,所以总书记提出了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的标准。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主要是要解决社会运行的成本问 题、优良的治理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强烈地凸显了我国制度的公平正义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今后的建設中要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一种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个层面是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 践约、无欺。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数千年来,诚实守信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儿子,国家没有人继承人,所以国王打算从民间遴选一个小孩做王子,于是给候选者每人一棵牡丹花种,看谁种的花最漂亮、花朵最多。到了评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捧着鲜艳漂亮的牡丹花相互争奇斗艳,只有一个小孩捧着那棵种子伤心落泪,他没有种出花来。但是,恰恰是他被选中了,因为国王交给孩子们的种子,都是煮熟的,是不能成活的,国王用此来试验他的继任者的品质。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的时候,就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中国梦既是国家 的梦,也是个人的梦,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同样,只是从区分的角度,分为三个层面,实际上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必须要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舆论工作。应该大力发展主流媒体、网络、各种宣传作用,而且舆论媒体必须大张旗鼓配合中央的意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宣传、讲解。例如,河北省安平县,开展新闻媒体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优势,在广播电视台、安平电视台上开办《德在民心》 栏目,宣传安平县的好人好事,集中展示“安平县十大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充分树立模范 带头作用,积极打造“孝德之乡”道德文化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止目前,《德在民 心》栏目已经累计播出 100 余集,先后展示先进道德人物典型 60 余人,成为常年性展示该县干部群众 道德风貌的明星栏目。
2.要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一些当前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播种到全国人民的心坎里。例如:短小精美的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新时尚,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顺应这一潮流,进行教育活动,共青团海南省委就创了先例,从 2013 年至 2014 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微电影全国 征集大赛,主体是“青春正能量——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通过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 式,创下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范例。两年来,共青团海南省委两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 755 部,,直接观影人数达到 35 万余人,通过微 博、微信观看等间接覆盖人数已超过 180 万人次。2014 年,此项活动被中宣部选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工作案例,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3.通过大众化、普及化,让大家去践行核心价值观。“我做义工最大的成就就是收获了幸福快 乐!我此生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生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走向阳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深圳“五星级义工”高正荣对记者说。高正荣 12 年前就加入了深圳市义工联创建的专门服务贫困病人 的“关爱探访组”,多年来一直坚持照顾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为了贫困的晚期 癌症患者,他几乎花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他的行为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的。
4.要建立长效机制。邓小平当年强调重要性的时候,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说,制度好,坏人 都不容易做坏事,在那种制度下,不允许他去做坏事。制度不好,好人可能不好做好事,做好事都受 到局限。所以,他讲制度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要 把变成制度的东西,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让老百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我们要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而努力奋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1.注重课程渗透 , 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1.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
1.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 。
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鼓励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纳入德育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3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明确回答了高校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1.4发挥项目化课堂优势 ,深 化理论研究 。
依托学院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 发挥大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学校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而改革发展措施,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必须得到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如我校“项目化教学”、“建设教师资源库”等重大改革措施,学院先通过集体教师开会研究,在课堂上演示,再由督导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了学校改革的发展。
2.丰 富教育形式 ,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2.1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重点 。
近年来,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学院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系部举行“学党史、知团情”党团知识竞赛、系部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教育。
2.2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品牌 。
学院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开展“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主题队会、班会或团支部活动;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反浪费专题教育活动,并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
3.加强文化引领 ,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3.1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学艺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各种文化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 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丰富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学校工会开展了“师生足球联谊 ”、“教工乒乓球赛”、 “师生诗朗诵”、“ 节日联欢”、“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各异的年级组活动,对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3.2积极培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成果 。
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创新载体、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一名教职工,我感受颇丰的就是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跟随学院党组织,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及时参与工会活动,及时反映信息,做学生与工会互动的桥梁。
在这里我也忠诚地宣誓:“忠诚教育事业,传承文明薪火。恪守教育良知,锤炼道德情操。坚守教师天职,呵护生命成长。焕发人生激情,诠释精彩生涯。勇于担当,勤于践行,敢于创新,乐于奉献,风雨兼程而无私无畏,艰难困苦而斗志弥坚,为工程学院的灿烂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
4.结 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摆脱落后。结合我们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更应该努力创新。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学院的创新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个人角度看,每一个专业实训室要有一个专门的创新实验室,主要就是学生的创新工作,这不仅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益,更有益于国家。
没有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绝对的聪明人,这样的成功和聪明,都是源于20%灵感和80%的努力,因此没有绝对的天才,也没有绝对的蠢材,而这些天才的培养一方面靠自己,另一方面靠培训员(老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所以我建议每周对所有老师进行教育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综合体全面发展。这样我院的科技实力将大大提高。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方面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我们大学生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
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寄出。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6
一、办学需要志存高远、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多元化、行为方式自主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一度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主流文化湮没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学校教育成了考试教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过分宣扬西方国家的个性解放、个性张扬以及对享乐和物欲追求的极端个人主义文化,青少年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个人利益追求而不惜牺牲他人甚至社会规则的价值观。“为谁而学习”的问题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和追求的人,失去了前进的强大动力,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未来一代甚至几代人发展责任的期许。
教育始终伴随并促进着人类的传承与进步,聚焦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引领社会文明、塑造人类性格、创新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始终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设计的。而学校,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系列化的特点仍是其他任何机构无法替代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了未来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精神教育都是知识教育,以情感、意志、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教育最有价值。而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拥有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严重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内涵并试着作出新的回答。因为,社会因素(人口、环境和文化)对课程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决定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即为谁服务,以及课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一定要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去扫除学校教育中的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课程又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课程的设计既要呈现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也要突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时期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当前的形势、民族振兴的历程,明确个人成长与发展同国家民族之兴衰的关系,培养其优秀的个人意志品质,激发民族自信、自强的斗志,进而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这是高中课程中必须实践的历史使命。
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了解世界呢?我认为,除了在必修课中加强渗透以外,更要积极拓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及更多发展性课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校主流文化;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应从诚意正心开始修身,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教育引导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而读书。总之,在课程建设中要以核心价值观提升为主线,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全时空体现,构建一个中心(核心价值观)、两个平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课程。
三、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全面、主动、个性发展
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思想多元、选择多元、思维多元,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方向的稳定性。因此,尽力优化学校良性发展的小环境就成为一个必然。而学校,在引导社会、家庭的过程中,则起着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消减负能量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传播正能量,改善小环境,影响大环境。在这方面,家长委员会就是非常好的组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重学业能力培养、轻人格培育的强大惯性,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分工,即一般任课教师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抓教学,学生的生活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品德养成管理,则由班主任和学校的德育职能部门来负责。这种分工,因班主任的精力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形式、工作时空的限制,难以对学生实施及时的亲情关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也难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指导,因此,从传统班级育人模式向新课程要求的育人机制转轨,全面推进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评价管理理念的“导师制”,就可以给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学校要积极拓展时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全程负责,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个性化发展。要由知识本位教育转向能力本位教育,进而再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让时间为学生让路,让空间为学生服务,搭建起学生自主活动、自行组织、自我发挥的平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文学院、学生科学院、学生社团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愿全体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志存高远、立德树人,在学校这片净土,在课程改革中履行教育使命,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共同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7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者方面
大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都不是思政教育或相关专业毕业从教, 中级职称教师在整个职称体系中占据大多数, 专兼职结构不合理。[1]
有些高校教师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有些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创新及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发现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来更好的满足高校师生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拓展。[2]
(二) 受教育者方面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性, 主要有:不认同、虚假认同和反向认同。
大学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 大学生道德观念主流是非常健康和积极的, 但近几年, 随着高校办学方式多元化的发展, 管理方式落后陈旧, 促使一些大学生的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某些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的宣传者, 也是理论工作者。有的高校教师达到一定教育水平后, 没有了继续学习与求知的欲望, 无法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学习。另外有些教师在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很精通, 却疏忽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和提高。
(二) 教育对象自身的原因
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也不稳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也不够充分。
大学生知识还不完善。不能快速、敏感地发现一些事情背后隐藏的真实情况, 因此会在学习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不能理性的对待, 出现价值判断的茫然, 行为的失范, 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大学生的政治经验都是从书本或者教育者身上得来, 实际中并没有切身体会, 因此在看待一些政治问题时常常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一) 教育者方面
1. 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建设, 加强育人水平
教育者要自觉遵守《教师法》, 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以身作则, 注重育人, 用优良的道德品行做好带动作用;要掌握丰富的理论学科知识, 不断学习深造, 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给大学生以更加正确的思想引导。
2. 加强教育者的培养力度, 提升育人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学习培训计划;鼓励教育者进行不断深造, 交换学习;国内国际高校间通过建立教学联盟的形式, 互相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方法,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3. 拓宽教学方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必须拓宽教学方法, 改变单项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3]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吸收转化,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4.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了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认知取向, 才能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 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准确、全面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者在进行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时要从情感的角度来感化学生,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度;教育者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 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 受教育者方面
1. 客观地自我评价
评价自己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态度是否端正, 目标是否明确, 是否付诸实践等;要正确评价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要客观评价自己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和不足。
2. 不断的自我批评
大学生进行自我批评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省, 自我进步的过程。当自身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 要敢于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还要勇于承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3. 严格的自我监督
受教育者要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也要严格要求自我, 杜绝应付的心态和心理, 积极改正不好的方面, 自觉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恰当的自我鼓励
恰当的自我鼓励过程也是不断促进自己进步的过程。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奖励, 这样才更有动力前进。
摘要: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及成因, 基于此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楠.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剖析[J].学理论, 2010 (16) .
[2]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 2008 (07) :4-7.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8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过去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之后又提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决策, 我们应正确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要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特征:首先是核心要素更为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 它属于整体性、全面性的框架, 而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 从另一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也更明确地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更强调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确立了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各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基本准则, 它可以说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精炼, 有助于在全社会中广泛传播;最后是进一步强调实践导向,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 其各个层面都有自身的价值导向, 实践性与规范性较为突出, 有利于全国人民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遵循和践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1. 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说是全党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 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我们应当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 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当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来抓, 将其当成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任务来做。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活动真正纳入到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工程中来, 将其纳入到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来, 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分析, 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应积极广泛进行调查分析, 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内心价值期盼, 全方位探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矛盾分歧, 进而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 制定出科学的实践规划, 把长远目标和具体路径联系起来, 脚踏实地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 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 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 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创新, 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论调。这些可以说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 其中包括了很多价值观念与方针原则, 从各个层次和多元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全国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在今天,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 将其中蕴含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出来, 让其能够真正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熟发展的源动力, 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青春与活力, 彰显出时代特征。
3. 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不但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要认识到人民群众中潜藏着无限的智慧和理论, 应当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努力挖掘人民群众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 充分发挥全国群众的创造精神, 科学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应当依靠各种时机与场合, 积极搭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营造有助于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的社会氛围;对于部分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观, 站在理论的角度来说价值观都是具体的、社会的, 抽象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 一味照搬西方的价值理念最终会将社会主义搞乱;始终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变化, 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理解过程中达成思想共识, 不断抵制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的侵蚀, 不断培育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当是一个逐渐积累、认识以及形成的漫长过程, 其并非能一蹴而就的。从历史发展来看,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用了近千年时间, 资本主义价值观从形成到确立用了数百年时间,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全社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自觉践行, 我们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同时立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际情况, 从点滴做起,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海峰.法治观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点[J].河北工业大学, 2015 (12) :107.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9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里面,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 不断到探索发展, 在历次的党代会不断地深化强化, 直到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问世。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条件下, 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价值追求, 它的三个层次依次说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塑造什么样的公民。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 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已经在党章修正案中规定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体现了我党在理论、道路、和制度上的自信表达, 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党在理论、道路和制度层面社会化、精炼化的表达, 就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过程, 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它是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本质力量很大程度上都凝结在其中核心价值观上。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 国家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就体现在各个国家软实力的交流、交融和交锋, 最为本质的就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大国博弈已经从以往以政治制度为核心转向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 一个不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大国, 不能称之为强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 能否成为强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3. 它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随着与外界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外很多价值观念、思想给国内老百姓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当前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 而且这几年越发公开和理直气壮。因此, 越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影响下, 社会就越需要主流思想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共识的核心力量。
4. 它是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经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四位一体的全布局。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面以及大众化传播由于其过于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将“四位一体”的基本内容以24个字表述形式高度概括, 让老百姓看得懂、说得出、记得住, 也便于宣传教育。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生命力, 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展现。
二、坚持三个倡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认真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培育注重的是国家、社会、个人内在自觉的接受和认同, 是基础, 践行则是在培育的基础上将这种价值追求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是关键。正所谓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指导意见和基本原则是总领, 未来的工作都是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框架内进行, 比如说基本原则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人为本, 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 因此在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搭建平台, 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才是聚民智, 接地气。
2.创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教育环节, 以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 以及后期社会补充教育, 都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以达到教育持续化的目的。在宣传方面, 要注重用创新的方式手段, 特别关注某些特殊领域和群体。比如网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碰撞的集中领域, 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 但相对来说滞后, 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疏漏。因此应对网络的不良信息, 应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引导, 以占领舆论宣传领地的主流地位。
3.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融入始终, 以道德讲堂、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志愿者引领等多种灵活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环节。日前已有多数省份、地区开展了“四德榜”、“道德讲堂”等活动, 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 不仅丰富培育和践行的方式, 给整个社会起到引领作用, 更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提升了其价值魅力。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10
1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扎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壤之中,是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的行动指南,这种价值观就与我国的民族精神有着内在一致性,培养和发展民族精神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1.1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爱国、精神、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展现出了这种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中,首先就是爱国,爱国是最高要求,也是对各阶层、全体民众在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唯有爱国才可以开展其他工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爱国,民族精神的内容丰富,涵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认同等内容,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国家主义,国家是根本,没有国家也就没有民族立足的土壤与基地,这是中华民族在若干次冲突、战争与动荡中得出的认知,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内容就是爱国,这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1.2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
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还是用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经济发展,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指导,也是落实十八大报告中制定的宏伟蓝图的行动指南;同样,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也是号召各族人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用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用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来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重现崛起,再次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此,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
2 当前民族精神受到的冲击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神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带来,信息文化、网络文化、西方价值文化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冲击不断加剧,故此,民族精神就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吸收、包纳和创新。
2.1 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之中,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西方价值观、普世价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私有化、极端自由主义等文化内容和宣传口号,不断冲击着中国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文化内容在向外展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得增强针对西方价值观的抵御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2.2 网络文化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无孔不入、传播迅速,拥有大量的跟随者,而且网络文化诱导性极强,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之风,传播错误的文化内容,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导向。网络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引导得当的话,就可以对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播、塑造与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在社会传播正能量,给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网络文化中也蕴含着诱导、欺骗、炒作、虚假的内容,这就会给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扩展,离不开网络途径,民族精神的塑造、培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关键是民族精神需要增强应对网络文化的抵御能力,利用网络文化倡导健康的精神内容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3 价值信仰的缺失对民族精神的冲击
中华民族具有坚定的价值信仰,这是经历过无数的战乱、冲突、灾荒等事件的而形成坚定的思维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已经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到我国境内,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民众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状况,加之社会问题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出现贪污腐败情况、民生问题也不断出现,就有一些民众对传统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怀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出现给中华民族勤劳、节约、质朴的精神传统带来了冲击,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环节。
3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各族人民全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就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培育民族精神,丰富民族精神的文化内容,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1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一定时期的民族精神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思想意志、文化理念,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标志,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是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引领历史前进方向,占领全球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吸引全人类的认同和向往。弘扬民族精神要体现开放包容的特质,处理好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既强调价值理念的特殊性与民族性,也注重价值理念的一般性与世界性,凝练出具有普遍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3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就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熔铸的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
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除了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成果之外,还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培育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形势的复杂多样、国际挑战的此起彼伏,中华民族就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更新和完善,通过培育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商务印书馆,2011:267.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八大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主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文化功能,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繁荣的职责。在这里,“文化”自然就成为话语转换的桥梁和根基。
因此,高校师生作为重要的文化主体,应充分挖掘课程所涵盖的丰富文化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外来先进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文化自省”,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遏制精神空虚及心灵的荒芜,守住自家精神家园,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制度及国家精神的认同,从而把自己梦想的实现同整个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合。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对民族文化的普及传播及教育引导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既有时代特征又富于个性的文化人。endprint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
“核心价值观是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的,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6],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深刻、包容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初步凝练成的“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三类主体的思想精神理念,给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们通过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才能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并分别在第八、九、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章内容的教学中,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话语;我们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并在以后的各章节具体展开。其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并指出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同时,进一步把“三个自信”和“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我的梦”的实现置于“中国梦”这个大梦的境遇之下。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进行道德观教育时,围绕“八荣八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民道德培养目标的四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文明大国。在第七、八章围绕法制观教育,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创课程价值实践功能,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7],因而还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实践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利益、规范德行等功能一一得以彰显。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因而,客观世界是要通过实践来改变的,仅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而思政理论课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题中应有之义,应拓展和延伸,使这一平台,既可以固化专业技能,更可以固化“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话语的真正魅力在于成功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及价值实践等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目标,达到既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给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高红艳.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5.
〔2〕王荣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61.
〔3〕施敏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池州学院学报,2013(1):33.
〔4〕王影.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16.
〔5〕宋嗣军,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84.
〔6〕张致森、郑东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导读[N].贵州日报,2012-11-18(5).
〔7〕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传承,2008(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 篇12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这个基础之上, 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价值追求、价值理念。2013年12月23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同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加强宣传和学习, 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要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 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种实际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就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正好是改革开放的35周年,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成就大家有目共睹, 我国在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同。与此同时, 我国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道德领域, 尤其是价值观的领域, 存在一手软这种状况, 出现了一些如理想信念弱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诚信意识的降低、价值观的模糊、价值观的混乱等现象。人应该爱国, 但是有些人爱国意识越来越淡化。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爱、诚信, 但是由于社会现实多方的原因, 有些人把这个抛到脑后。因此, 为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必须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大家共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 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 在强调思想多样化甚至多元化的同时, 我国也滋长了一些错误思潮, 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例如, 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冲进来以后, 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非常大, 导致有些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非常严重。如果任由这种错误思潮发展下去, 人们的思想永远提高不了, 价值观、主流意识就树不起来。为了抵制这些错误思潮, 党中央提出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际需要
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 也就是大体到2020年,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 也就是大体到本世纪50年代, 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宏伟且意义重大。
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 应该在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加强经济和科技发展,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另一方面, 要加强思想领域、精神领域、价值观领域。一个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能只在物质上强大而精神上薄弱, 那不是真正的强国。所以, 一方面物质文明方面要强大, 要现代化;另一方面, 在价值观上、国民的价值观方面、国民的思想精神方面要强大, 使我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同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要同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倡导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十八大已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只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两大百年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一个宣传、教育、研究和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 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入心入脑, 家喻户晓。
(一)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舆论工作
要充分营造宣传舆论氛围, 把新闻媒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积极运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公共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 开展宣传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更要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加强正面思想引导, 通过开辟专门栏目、刊播一些主题公益广告等形式, 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同时, 要善于运用日常的事例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讲透彻, 加深人们的认知认同,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 青少年脑子里面要把核心价值观并入灵魂, 真正落实到行动, 这样我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了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 也就是说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融入到大中小学各个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而且, 还要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三) 使这种价值观真正大众化、普及化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般经过从“知”到“信”到“行”的过程。因此, 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从这个方向出发。从“知”进行引导, 增强宣传教育力度, 保证广大群众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示范作用, 让人民群众由“知”到“信”, 让群众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有榜样, 一点点扩散, 逐步强化, 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性、渗透性, 促进其普及化、生活化、通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 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各级党委的核心任务, 而且也是政府的任务。所以, 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 把它当成一个长期的任务去做。而且,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 各级领导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常言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 各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五) 用制度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提供保障
真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 让它变成全体人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它变成一种制度。邓小平讲过制度问题最具有根本性。所以, 同样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制度的东西, 把它的措施变成制度, 让人们必须按照这个去做, 不按照这个去做就是违背党纪、违背国法。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深入人心, 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参考文献
[1]邢云文.把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 2014-03-20.
[2]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 2013-05-22.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推荐阅读: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07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10-02
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19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汇报: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05-26
浅谈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7-2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08-24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