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12篇)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1
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的历史重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大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备条件。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高校师生不和谐的现象剖析其原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核心价值观
200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 “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事物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对事业与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1]。2012 年11 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精简成24 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
1 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1. 1 师生感情日趋淡漠,师生间对话被动化
在高校的课程上,师生间出现的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过程。由于高校不要求教师坐班,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即使课后有专业知识的问题想请教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找到老师,这往往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便在课堂上,学生也不主动提出问题或是回答问题,这是一种不和谐的教学现象。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知识的渠道趋同多样化,他们缺乏与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2 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师生关系也出现功利化的一面。现今各高校由于收取学费,高等教育被很多人等同于商业服务,师生关系被界定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成绩考核、评奖评优、学生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到毕业就业,学生感到能从某个教师那里得到功利好处,就努力接近,随即校园内出现了不正当的师生交往。例如在高校中特别是研究生群体中流行称导师为老板,称谓的变化折射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1. 3 师生之间缺少尊重、矛盾激化
由于高校学生已经成年,很有自我主见,其中不乏偏激、冲动的影响,部分学生随意逃课,考试作弊,不尊重教师,不遵守学校纪律等现象频频出现,甚至酿成某些悲剧。例如2008 年,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因学生逃课而发怒,学生与其发生肢体冲突并踢伤教授的实例,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的师生之间缺了沟通与尊重,师生关系的矛盾过于激化而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难怪被社会所看好的这些高才生遭到社会的质疑: “现在的大学生都怎么了?”
2 师生关系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2. 1 传统观念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
中国学生从小便接受了尊师重教的道德要求,使教师天然有种 “被尊重”的需要,教师职业中已深深烙上此种意识的印痕。且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育者也往往不能摆脱这种观念的禁锢,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着这种师生关系的传统,导致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失衡。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 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正好倒过来,站着的先生拥有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颗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3]
2. 2 教育体制和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感情冷淡
一是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生比例差距不断扩大,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二是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和学生进行交流。三是大学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弊端,部分学生居住地变得极为分散。教师也散居于校外各地,师生之间的联系交往变得更加不便,出现师生联系少、情感淡化的情况也是自然。
2. 3 传统道德观价值观流失
传统道德对师生关系有明确的标准,对 “师德” 和“尊师重道”非常重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亲近,才能更好地学习,同时也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激情———尊师爱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4]。而目前,部分教师忙于自我名利,师德滑坡,课堂上则照本宣科,学术停滞; 学生放任散漫,为了自我私利和教师关系呈现功利化,没有把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殿堂,而把从教师中获得的利益作为商品经济对待。师生关系呈现市场化,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3.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拓展思政工作途径
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关心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同时,高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和谐校园工作、阵地建设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扶贫励志工程及就业导航工作,全角度全方位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努力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
3. 2 推进大学管理制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师生交流新通道
高校应将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学生在校中的情感体验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并将其融入教师评价之中,才能正本清源,把教师真正引导到热爱教学、专心教学、钻研教学的道路上去。适度改进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新型评价体系。师生互评,重视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减少教学改革中的决策失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大学还可以设立师生交流论坛,选择通过QQ、MSN等实时交流方式或E - mail、BBS等进行沟通,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协商、对话、沟通的机会。
3. 3 发扬传统的师生道德观念
在教师师德和大学生道德遭受质疑的今天,应该呼唤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在大学里的回归,珍视传统文化与道德,回归、继承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师应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等。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学生思想意识中的问题,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 “尊师重道”绝不能忘记。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接受教诲; 专注学习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亲近良师,与老师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有良师,人生中成益友[5]。
4 结论
和谐是一种美好理念,要坚持用民族精神引导师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地担当起对民族利益作出贡献的责任,用时代精神激励师生敢于创新、锐意进取,推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坚定信念,凝聚正能量,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现并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使之持续、深化、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1(2):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师德·师道·师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2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0日 07 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既有分别更有联系的“三观”。因为相互分别,“三观”成立。人生观居其中,受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大;它们也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生实践;三者紧密联系而成一体,或称“三观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上集中体现这“三观一体”,蕴含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既部分来源于人生观,与人生观在价值上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又高于人生观,指导人生观;既是人生观的价值准则,又对实现人生价值起着不可替代、不能逾越的积极作用。
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生观在价值上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共通性和一致性,自古皆然,一脉贯通,当代集为大成、蔚为大观。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意识、家国情怀、家园情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把人生与国家和社会贯通起来,形成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或曰共通景象、一体模式。这种共通景象、一体模式,在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主航道;在民族救亡图存征程中,是主流;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是强大精神动力,支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凝为一体,彰显社会主义本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美好价值追求,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和要求。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展现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价值主体上,都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谁”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是生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人的。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你的我的他的、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十几亿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价值主体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明,两者都来源于当代中国人,属于当代中国人,作用于当代中国人,为了当代中国人;都从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来,回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实践中去。
在价值目标上,都为祖国繁荣发展。国家是人的生长地、也是归宿处,是根基、也是平台,是前提、也是结果。人生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人生更好。人生观与国家发展观具有共通性一致性,都把国家发展放在头等位置,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都激励人们在贡献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国家发展目标,也同时确立人生为国家发展奋斗的目标,人生在国家发展坐标体系中的方位定位,体现国家发展目标与人生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都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社会是人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家庭”,其好坏优劣制约人生质量和境界。在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
交融交锋之时,一种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积淀“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增强认同、稳健发展何等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当代社会的走向和价值取向,明确哪些是核心的、非核心的,哪些是主流的、非主流的,这也同时确立人生的社会价值导向,人生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价值指向,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的价值标准。
在价值准则上,都为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代中国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道德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精神道德世界,致力于提升当代中国人的“软实力”和精气神,与人生观所推举的精神道德高度契合并一致。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公民或个体的伦理规范,与人生观有关内容原本一体;把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内容贯穿于人生观,人生观的价值内涵或人生价值观得以固化和升华。共同价值链条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生联通核心价值观开启“直通车”、并入“快车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当代中国人生观的精神向导和价值内核。就人生观而言,亦可称为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那种认为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无关或是“两张皮”的观点,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核心价值观当作外在于人生、与人生是两码事乃至对立的看法和做法,站不住、说不通,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核心价值观对建构当代人生观的作用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思想观念体系的主导地位,决定当代人生有无时代意义,是当代人生观的“指南针”、“主心骨”、“过滤器”和“孵化器”。
说是“指南针”,在于它确立的方向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精神放歌,是当代中国的奋斗方向和理想,也是中国人的人生方向和理想。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的人生为什么奋斗、朝什么方向和目标奋斗这个重大问题,鼓励我们的人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我们的人生也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朝这个方向而不是别的什么方向、为这个理想而不是别的什么理想而奋斗,我们的人生更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说是“主心骨”,因为它是精神支柱。一个古老而朝气蓬勃、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泱泱大国形成的价值理想,一个十几亿民众聚集的集体意志,是一根多么雄浑而博大、强劲而坚韧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的脊梁得由中国的“主心骨”顶着、撑着。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就可以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继续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创造人间奇迹。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顺畅前行时,就能一帆风顺、开足马力;遇到曲折或风浪,就能增添正能量、化解负因子,增强自信、坚定信念,转危为机、化险为夷,使人生更为壮阔和精彩。
说是“过滤器”,因为它是科学价值观。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符合中国国情、融合世界文化发展观念的先进理念,是当代中国兴国强国之魂。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应坚持和弘扬;非科学的、伪科学的、反科学的,该过滤和淘汰。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什么拜金主义、定命主义、唯意志主
义,或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等的人生观,什么贪赃枉法、唯利是图,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人生态度,统统可以用以核心价值观统领的人生观来展开精神救赎。“激浊”才能“扬清”,“匡正”才能“祛邪”。人生成与垮,做好加减法。轻装前行,才能又好又快实现人生价值。
说是“孵化器”,因为它在建构一个现代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建成一个位居世界前列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构一个现代精神世界。这个现代的而不是古代和近代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凝神聚气,推动改革开放,凝聚社会共识,树立良好风气,孵化时代、孵化国家、孵化社会、孵化公民。人生观是建构人生的观念学说,也在孵化人生、滋养人生,孵化人生理想、孵化人生价值,帮助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改造客观世界。融会贯通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可更好引导人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正确人生目的、积极人生态度、科学人生评价。
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观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照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属实践理性,都需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要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人生价值。
内化于心,增强定力。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人的大脑里搞工程,都在建构主体精神价值,都需内化于心。人生观主要包括目的观、态度观、评价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其中,就是把它融入这“三观”中。我们为何而活或活着为什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活,人生意义何其重大。人生对国家、岗位、他人取何种态度?就是秉持爱国立场、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道德,诚信而友善地对待他人。人生评价标准是什么?把核心价值观订立的价值标准当作一杆秤,称称我们的人生观是否与之适应适当,晒晒心目中的价值观是否与之合辙合拍,提高人生治理能力和档次。世上人生观林林总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内化于心的核心价值观占据核心位置,就能强魂健体、意志弥坚。
外化于行,垒石成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人生观的转化,历经从倡导培育到自觉规范、日常践行、蔚然成风“四部曲”。当前整体处于倡导培育阶段,放眼望去,到处见到自觉规范和日常践行的生动局面。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也经四阶段:基于现状、超越现状、实现目标价值、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人生总是向好、向更好的。基于现状,提炼思想道德精粹,迈向超越;提振精神,超越现状精神状态,逐步接近乃至实现人生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实现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在使人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价值。实践是将理想变为价值的唯一有效途径。实现人生价值不能一蹴而就,积少成多、蹄疾步稳,即可聚沙成塔、垒石成峰。
营造环境,化成风气。人生之于环境,既是固然的,也是应然的;既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人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显现应然和能动特性。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应然或应当、能动为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是应当的、能动的价值观,所指导引导的人生观也是应当的、能动的人生观。应当的、能动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影响他人、影响环境,改变他人、改造环境。“家风教育”一经推开,应者四起;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推广以来,收到效果;“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成为精神家园的基本遵循。人人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处处照核心价值观铸造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神州大地蔚成风气、化成天下。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3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我认为作为政工师,其必须从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与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是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体现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维系国家统一。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二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發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讲求效益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提高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周围的先进人物学习,包括每个系统、每个单位的先进人物,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虽然先进典型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把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旗增辉、为党的形象添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工师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将是一次精神洗礼,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新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 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 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更加精炼, 易于普通百姓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 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 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 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 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 “核心”要坚持、要加强, 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 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 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 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 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既要重视“外围”部分, 又要重视“核心”部分,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 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 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5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化。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如赞赏民主、科学、和谐、公正,反对封建、愚昧、腐败、特权,积极与消极两种观念界限明显。这表明大学生的是非观点是明确的,能够以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并以之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种认识趋于理性化说明,国家舆论导向、政治决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作为年轻一代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等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现代的与传统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一反传统价值观念绝对的严格性与界限的分明性。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固有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没有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阐发,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引领标准模糊。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比较复杂、严峻。三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调和性突出。
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做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生哲学倡导的利己主义,而是认同公私兼顾的观念。他们在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不少学生关心或较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它的特点在于既强调个性解放又追求集体认同。这就是大学生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达到和谐的深层次因素。
四是个体人格价值观的非同一性突出。全球化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大作用。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脱节的情况突出,个体人格价值观非同一性的特点表现明显。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问及原因时仅有三分之一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本身的深刻认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奉献精神有必要”,但在“你当学生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却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同学服务”。普通大学生最欣赏的是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型人才,但只有不到15%的同学愿意过“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由此可见,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行”却远远跟不上。“知”与“行”不统一这种表层价值观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沌、不稳定的状态,致使他们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一直以来,思政教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四个方面的地位、联系和作用,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的客观真理,它来之不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将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求我们给大学生讲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讲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美好的前途,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信、自信心、自豪感,使之自立、自尊、自强,就会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有效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培养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样也能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所以说,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大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又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以上四个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自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其次,针对他们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具有形而上的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这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6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7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一个民族未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同时也不否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下, 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如不加以干预,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承载着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师生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是传播、交流知识和信息的场所,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服务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 服务师生读者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宗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价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全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实现图书馆价值,也是是实现馆员价值的最佳途径。
大学图书馆是推进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大学图书馆员应自觉成为先进文化资源的开拓者和引导员,明确自身的使命,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并在行动上有所作为。[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大力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理论应该内化于心
大学图书馆馆员要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了解,增进对大学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认同,有了图书馆员的认同,才有图书馆的凝聚力。大学图书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实现馆员职业价值观的重建。通过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使命感,通过大政方针的宣传树立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责任感,通过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危机感,通过社会舆论的营造树立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荣誉感。
作为大学图书馆员,应坚持大学图书馆核心价值,把自己个人梦想融入学校和图书馆的发展事业中, 心系读者,工作第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为大学图书馆员,应坚持大学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联系实际,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同时,大学图书馆也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各项具体工作围绕“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来开展服务[2],这样大学生就会愉快地接收管理 ,认可服务价值 , 享受读书乐趣,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二、理论应当外塑于行
重视实践,养成“行者知之成”,行动是理论的生命。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立足点和落脚点。不管出现任何情况,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给予每一位大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有意识的向大学生传递健康的心态,把积极乐观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大学生,希望通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师德魅力的影响, 大学生们能够逐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充满无限正能量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图书馆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及活动,如吸收大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计划,请大学生在图书馆网页上自主开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区、画廊、板报、视频节目等,播放和张贴诸如《辉煌的征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感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展》、《十年巨变》等,让大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编排内容,展示成果,解说演讲,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3]。
大学图书馆通过行之有效的现代导读方式实现教书育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有效的重要途径。大学图书馆员与大学生接触较频繁,通过导读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读者汲取积极适用的文献信息,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头脑眼界,滋养精神世界,脱离低级趣味,成为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4]。
导读时可以利用网络发布导读信息, 扩大覆盖范围,让读者及时了解到最新的阅读信息。导读时也可以注入一些喜闻乐见的内容,强化导读活动策划的创新环节,例如,在传统导读活动中注入新鲜的内容,选择切合时代潮流、能彰显学子个性、易于唤起青年读者共鸣的主题或者话题,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点,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导读时还应该开辟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新的有效沟通渠道,如打造月、周、学期的校园热书排行榜,引导大学生读者关注阅读热点,丰富精神生活;充分利用读书文化节、读者活动日、读书征文或者优秀作品推荐展览等活动载体;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诸如“阅读伴我成长”等系列活动 ; 请名人名师为大学生开列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目并公布在图书馆网页上;进行阅读之星评选和名家讲座等吸引大学生参与[5]。
总之,让大学生读者在图书馆不断发现惊喜,体验快乐,更加爱馆、爱书、爱生活,不知不觉中接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坚持“行”的持续性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实践养成,以确保“行”的持续性。只有注重实践养成,真正在“行”上下功夫,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也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比如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和读书文化节之类的系列活动就要持之以恒地开展。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除了重视对各学科文献的采购, 也要持之以恒地对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文献进行采购,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等, 以及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要加以采购,使之与其他文献数量结构形成一定的合理比例,使馆藏文献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使之能够直接引导大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民族优秀传统的洗礼[6]。
大学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营造氛围,注重渗透,持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无意识的渗透教育。比如,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图书资料的收藏和导读。只有对祖国的文化持肯定和欣赏态度的人,只有对祖国文明怀有强烈崇敬和自豪感的人, 才会真正从心底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如能置身于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命题,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1], 这是我党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2007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2],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体系层面,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表明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越来越深入地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理论自觉。党的十七大作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的报告, 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此可见,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与理论指导。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就是说, 价值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客体形成的一种需要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和社会中逐渐形成, 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各种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统治和引导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提供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导向。正因如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 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在思想文化阵地的争夺与软实力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软实力的灵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同时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则表现为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能达到“让其他人做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目的, 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4]。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上价值观成多样化趋势, 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否则就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更甚地会危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之后, 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某些国家加大文化输出, 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唯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提高自身抵抗力, 才能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能够引导和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思潮,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调和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各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深化, 例如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因此,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影响,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 具有一般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思想,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在结构严密的完整体系[5]。其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引当代中国人从事创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精神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和武装广大人民, 才能使全国人民产生共同的价值认同, 否则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多元, 甚至会动摇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它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践, 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一般特征。
3.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特点更反映了民族特点, 因此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精神信念的纵向继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在同一个时代形成的稳定的精神信念。时代精神反应某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和需要。如果民族精神跟不上时代精神, 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但是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 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反映民族精神又顺应时代精神, 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的整合。
3.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一主题展开, 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 完整严密的完整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路径
当前,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具体实施路径概括如下:
4.1 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其同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注意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现在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 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更加明显, 为此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发展经济, 努力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 否则个体价值就会跟核心价值产生排斥。另一方面, 个体的能动性明显提高, 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 用人们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 切勿再过多的灌输,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4.2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构筑体系
每个人都是从先接受家庭教育开始的,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学校是一个人成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因此,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通过示范引导。利益驱动。机制创新等多种渠道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中主要应该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同时也应该重视影视文化作品对人民群众的引导作用, 潜移默化的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4.3 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是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先锋队员, 因此必须重视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广大人民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因此,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 模范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少年群体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 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大学生则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接受和践行水平,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4.4 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 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要加强新闻媒体在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要不断拓展新的途径、新的方式, 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思想引导的发展速度, 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壮大新兴媒体主流舆论阵地,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其次, 学习与宣传先进典型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但随着“草根时代”的到来, 宣传典型的选取更应该从“思想精英”转化为“平民模范”, 从具有广泛认同感的基层深入挖掘。最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来表现其内涵与精髓。
5 结束语
总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项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战略任务, 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建设, 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S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6.http://cp c.people.com.cn/GB/67481/71679/71680/4907274.html.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http://ww 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7/04/content_22916679.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406.
[4][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刍议 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对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只不过, 社会制度的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也有本质的差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 表现为社会道路、制度的不同, 因而, 社会理论、精神即社会核心价值也不同。
譬如忠君爱国、尊卑等级、宿命论、血统论和以“三纲五常”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精神, 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思想内核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人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资本主义也有它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以极端利己主义、金钱至上为核心, 鼓吹和标榜“自由”、“平等”、“博爱”, 这种价值体系, 公共利益被淡化, 公平与公正是虚词, 社会上充斥着贪婪、攫取、虚伪、极度膨胀的个人主义, 民主和自由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 平等和博爱则沦为大多数平民的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的价值体系虽然较之于封建社会确有其进步性, 但是, 虚伪、自私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紧密联系的,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动力, 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精辟概括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 也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 其实, 它的内容深刻、具体, 逻辑严密、完整。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活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切方面和建设的全部过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知道, 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真正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理论上是错误的, 实践上是有害的。当然,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 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和发展的,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 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 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增进社会共识, 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现阶段全党全国各人民的共同事业。对此, 邓小平说过:“光靠物质条件,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3) 他在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总是一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人民和青年, 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他甚至说:“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 (4)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承接的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社会主义。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解放思想, 勇于改革、锐意创新,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已深深熔入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品格、和气质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分清荣辱, 明辨善恶, 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 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综上可知,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形成共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 形成共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共同规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是当代中国的思想根基, 是引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 思考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系统地分析研究其精神实质, 并贯彻在实际行动中。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最根本的体现在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以社会的财富积累为基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并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也这样, 社会主义本质才能真正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和谐文化的建设, 就不可能很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里,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即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把共同发展作为目标,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怎样实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前提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当前,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 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 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 任意修改、随意解说马克思主义的有之, 盲目羡慕资本主义制度、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之,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更有甚之, 这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考验。特别是国际上, 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始终没有结束,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冲突仍然激烈。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扩大社会认同, 增进社会共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前提是学习、“进脑”, 由“物质变精神”。这就是向全社会宣传、灌输。使广大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 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在引导人民深刻理解其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 着力回答他们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建设的现实和群众的切身感受,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从而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 在社会全体成员自觉认同社 (下转第23页) 社会不公正现象;牢记社会主义建设就是造福于全体人民, 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防止贫富过于悬殊和两极分化;宏扬民族精神, 培育爱国情怀, 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做到和平发展,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稳定发展,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它内容深刻, 结构完整;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34页
[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 190页, 373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4, 50—5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10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我们理所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这本书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 包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而不能搞民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 而是实践智慧的凝结。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由个别观念到完整体系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积淀的结果。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充分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和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化。在经济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要求;它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 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 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由于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积淀和浸润的过程、所以对军队院校而言, 我们应当以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就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推进和促进和谐院校的建设;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紧密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 用科学理论来指引院校的发展方向, 指导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职员工, 牢固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凝聚力量, 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共同理想的坚持, 从而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引领,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高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里程, 九十年前, 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九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 我作为一名党员, 每当回想到在自己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 我都会感慨万千, 因为从那一刻起, 我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的心中始终铭记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努力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图书馆馆员, 深知军校学员, 是国家军队的主力军, 是祖国的脊骨, 图书馆作为学院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与教学、科研一起构成了高校的三大支柱, 是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窗口。我要本着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忠于职守, 热爱图书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 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帮读者之所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提高读者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为发展军队院校的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这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图书馆及其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所在。
读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后, 感触很多, 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 它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心灵上的洗涤, 它让我深知中华民族之伟大。我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中华民族将更加繁荣富强。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都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为结合《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及院校教育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院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42-43。
[2]黄岩、陈伟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微》, 《求实》, 2011, (1) :29-32。
连线“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篇11
你知道它和我们的成长有多密切吗?
共青专线,你问我答,互动进行中……
安徽的蒋艳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蒋艳同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由于大家还处在学习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不一定能理解得很透彻,但只要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知识、阅历不断增长,一定会明白得更多、更深、更透。
浙江的吴媛媛问:最近常在广播里听到国家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报道,而且经常会听到一个词“三位一体”。什么是“三位一体”呢?
媛媛,“三位一体”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家庭发挥基础教育作用,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肩负阵地教育责任,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社会承担共同教育责任,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其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
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地方就是你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这三个地方有关爱你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还有许许多多默默为你们付出的陌生人,这些都和你们息息相关啊。
安徽的刘伊问:以前我们学校偶尔有少先队活动课,可现在却是每周都有一节少先队活动课,这是为什么呢?
刘伊同学,少先队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这也是国家对你们健康成长的关爱。
希望你从少先队活动课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只要你认真上好每节课,肯定会有满满的收获哦。
安徽的赵一倩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通过道德规范固化下来,成为一种文化,逐渐转化为大家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是因为它们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国
有人认为爱国离自己很远,其实,爱国时刻都在你的身边。在雨中,爱国或许就是一把伞;在风中,爱国或许就是一碗热饭;在玉树在汶川,爱国或许就是几张善款;在国防线,爱国或许就是五星红旗的威严;在军营,爱国就是那玉树临风的挺拔绿橄榄;少排一些尾气,少吸一支烟,爱国就是那碧蓝碧蓝的万里海天。
敬业
李素丽是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诚信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合称。诚信要求我们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友善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它是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因而具有普遍的进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寻求 “ 普世”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整体性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就在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同时吸收了各种优秀文化的科学内涵。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必须弄清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 价值体系是指主体以其需要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作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这段话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根本目的。 在《 决定》 中,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人类文明进步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二、借鉴和吸收西方“ 普世价值”中的合理内涵
普世价值就是普遍被大多数人接受认可的某种客体属性的效用或者道德法则。 在阶级社会,是不存在“ 普世价值” 的,只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 普世”的趋势。 普世价值不是早就存在的既成事物,它是在人类生产交往的实践历史进程中才出现的,是全球化过程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逐渐出现的趋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普世价值的有无,不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普世价值的类主体也不可绝对化,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的确没有绝对的“ 绝对人类”,但是有人类的共同利益。 普世价值不是从人的“ 类”去获得和找寻的,而应当从人的本质去寻找。 普世价值也不能从人的本性上去寻找,不应当孤立抽象地谈论观念的普世价值,而应当从人的社会本质中去寻找、从生产实践中去寻找, “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也就是说,普世价值不在于人们的自然共性之中,而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在人类通过劳动、交往、生产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在不断的努力实践中使价值追求变成现实并不断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它不应该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的全球化推广,而是在人类生产、交往的扩大,从而各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使人类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进而形成普世价值的历史过程[1]。
在中国,批判西方“ 普世价值”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 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既要认清西方“ 普世价值”的政治目的和虚伪欺骗性, 又需要借鉴和吸收其部分合理内涵。 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开放的价值体系,有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内容的政治诉求,但是并不意味中国就要采用西方政治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 普世价值”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向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由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所谓的“ 普世价值”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要求。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的“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给中国人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那么抵制和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的社会思潮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中国,批判西方“ 普世价值”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 一方面要求既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多样性文化。 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品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2]。“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高倡导的思想理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在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国家、阶级的,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地前进,从此人们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蓝图就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断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吸取优秀成分,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被人类社会认同,逐渐地实现普世的过程[3]。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检节约,反对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摘要:在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今天,我国要用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的前进,这本身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我们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既要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政治目的和虚伪欺骗性,又需要借鉴和吸收其部分合理内涵。这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荐阅读:
师生互动的社会学研究10-25
社会核心价值09-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06-18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09-16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5-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06-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10-06
社会阶段核心价值观11-13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12-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