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024-09-1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选12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1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递正能量的根本前提

毛泽东在1956年6月和《人民日报》的前负责人吴冷西同志谈话时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精辟的论断为党的新闻事业指明了工作方向。

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看,记者只有在政治上有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热情、较高的觉悟、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的心声,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大局服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传播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亦是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体现。作为新闻传播、第一介入人,记者应该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挖掘社会美善,展现新作为、传递正能量,以此更好地服务群众民生。

记者是党和政府传递声音的喉舌,是人民群众反映心声的话筒,更是链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记者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有色或动态的报道形式,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又要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声音,传递他们的意愿,这就要求记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民的思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潮相融合。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失衡,民众的思想错综复杂、难以统一。这些多元化的思想潮流,对国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冲击,导致了国民思想的多元化。新闻传播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高级形态,记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舆论的传播导向,对引导民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建立国民的思想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致力于淘汰落后封闭的陈腐思想意识,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远大理想意识,从这一层面而言,记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切宣传的指导思想,将民生宣传、经济宣传、大政方针宣传等宣传内容,全部高度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民众新热情。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正如恩格斯所说:“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新闻的行业道德,是人文道德基础上的行业道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

范长江在《通讯与论文》一书中写到:“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诚然,人格就是职业道德的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受到了冲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人情主义等低级现象。西方很多敌对势力,借机对此进行攻击和渗透,散布资产积极自由化观点,违反了我国的新闻宣传规定,在社会上出现了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杂音和噪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窗口,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一方面面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使公益性和经济性的角色受到冲击。是以服务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创收为中心,社会不正之风的滋生,导致有些新闻记者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经不起金钱、物质的诱惑,干起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情来。

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抵御上述错乱思想的坚固防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亦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作为记者,更应坚持正面宣传导向,维护国家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就是遵守记者职业道德的行为体现。仅以上两点就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在记者职业道德重的主导意义和作用。

总之,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政治理论修养是前提,新闻业务修养是基础,知识技能修养是重点,职业道德修养是关键。这些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记者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凝聚中国力量,共圆中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新闻记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则应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先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中国梦”可谓一脉相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新闻传播,从广义上而言是对文明的传播。鲁索说过:“记者的笔抵过强盗手中千万支瑟抢。”新闻记者应当立笔为公、执笔为民。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而作为当代的新闻记者,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孙宾利,刘连柱.新闻采编工作实用手册[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2

广东省东莞市关工委(二○○九年十月十三日)

6年来,我们对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认识,在领导机制和组织形式上,总结了“八个坚持”(即坚持以中央16号文为指导,坚持属地管理、镇社(村)结合管理体制和党政主导、团委主抓、各部门配合、关工委指导领导机制,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原则,坚持就地、就近、就便原则和落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要求,坚持培育好一批实践基地,坚持建立好一支辅导队伍,坚持地方党政与院校结合,坚持建立总结交流、成果共享制度)的经验;现再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宗旨上,提出些初步看法。

2003年东莞市开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那是高等院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市大学毕业生比1993年增长5.8倍。据市关工委在12个镇区的调查,这一年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仍有7.8%,这些大学毕业生因岗位、工资原因不愿就业的占59.2%,而就业后不干的占42.4%,在就业的大学生中到企业的只占19.7%,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脱离社会实际。为此,全市在团委主抓、关工委指导下,开展了大学生暑期创业实践活动,侧

—1—

重引导大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大学生,全市发动了一百个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实践,端正就业观念,激活创业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要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问题,首先要帮助大学生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4年,在省关工委指导下,我们把创业实践活动概括为以“十个一”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和2006年,我们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明确认识到,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教育、社会调查、创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他们有崇高的价值追求,拥有肩负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有利于他们在多元化体制中树立主导和谋求共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基础。

我们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初,逐步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践活动的宗旨,大概有如下做法:

一、开展以弘扬爱国精神为核心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立志报效祖国的志向。

弘扬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核心课题。东莞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篇,揭开了反帝斗争史的第一页;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敌后根据地,在我国近现代史中有着不少光荣史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一个课题,开展了大学生“走进近现代史”的 —2—

专题教育活动,让他们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鸦片战争海战馆、东江纵队纪念馆、“抗日亭”、袁崇焕公园、榴花战斗纪念馆、抗日英雄黄友烈士纪念碑、邓氏纪念馆等等,以及访问东纵老战士,让大学生了解东莞的过去,感受东莞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各镇区都结合本地历史传统,组织大学生开展这项主题活动。大朗镇100多位大学生在东江纵队当年与日寇惨烈战斗的烈士纪念碑前,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大学生叶慧萍说:“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不忘过去,热爱祖国,牢记使命。”并表示回校后积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好本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自己。据我市19个镇区的调查,2007年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团员占85.8%,其中党员占15.8%。大朗镇的本科生(2007年)134人,全部是党团员。2008年是我国重要的一年,四川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响亮地提出了“中国加油,青春飞扬”为主题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抓住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事例,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开展主题活动。寮步镇组织大学生看望在铨讯电子厂学习的北川学子,与他们交谈慰问;城区大学生上街募捐。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升华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去年l月的雨雪冻灾使东莞东站每天滞留7~8万人,常平镇700多名大学生利用寒假自动组织起来,到车站协助疏散回归的旅客,帮助旅客提行李,扶老携幼,突显了我国“一人有难众人帮”的民族团结精神。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眼光投向历史深处,认识自己因使命而存在,为使命而献

身。“用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

—3—

东莞在近30年来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例子。每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这个大课堂中学习,有的组织大学生参观“东莞改革开放成果展览馆”,有的镇区的主要领导亲自向大学生介绍本镇区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有的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前两年(2006、2007年)全市共有3608名大学生组织了107个调查组,在“五老”的辅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好的调查报告,如《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富裕地区妇女就业情况》、《当地大学毕业生就业》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成果,当大学生了解家乡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得到深化,更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009年,将迎来60周年国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主题教育,着力深化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认识历史,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成为实践活动的主题;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开展以“三深入”为要求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精神。—4—

当前我市大学生多数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中,他们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体力劳动,脱离劳动群众,较少关心社会,与社会实际有相当距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让他们听报告和参观学习,更要让他们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要走进社会、接触社会。

社会调查是走进社会的重要方式,沙田镇大学生邵佩环在社会实践时参加虎门港建设的调查。起初,她对征地建港很不理解,且居民对拆迁意见颇多,她在调查中,通过问卷、访问等方式,既了解群众的实际要求,又了解建港工程的需要,很好地理解了党委政府的政策,沟通了党政和群众的关系,与拆迁办同志一起去做拆迁户的工作。

企业实践是走进社会的重要方面。大朗镇大学生罗用酬是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的,他家庭比较富裕,住有洋楼,还开办了一家纺织厂。他认为在自己工厂实践,别人会把他看成“老板仔”,于是到一家针织厂劳动实践,在生产第一线上同工人“三同”。暑天,车间30多度高温,他满头大汗,缝制一件衣服员工仅用10多分钟,他却摆弄个把钟头,手累眼累;休息在工人宿舍,睡铁架床,吃粗米饭,6人共用一把吊扇。就这样同工人生活工作了半个多月,并与一位叫小强的工友交上朋友,小强家贫辍学,可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仍刻苦学习,报考成人高中,令罗用酬感动,也令罗用酬惭愧,他在心得中写道:“除了羞愧,更多的是觉醒”。就是这种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直在鞭策他前进,前年他毕业

—5—

了,被录取在银行最基层工作,点数货币,把手指割破了仍坚持不懈。

开展以“三深入”为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把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奉献家乡、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面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形势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理念。

三、开展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磨炼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开展了践行“八荣八耻”主题教育,让他们“知荣辱,树新风”,从“低层做起,从艰苦的劳动做起,从我做起”。在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的启发下,大前年开始,就有5000名大学生走上生产第一线,贴近劳动群众,体现劳动价值,接受劳动群众的熏淘。长安镇组织大学生开展“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上街清扫垃圾的艰苦劳动中锤炼自己,在环卫工人那种不怕艰苦、不甘平凡、不忘增强自己的知识能力的感悟下,大学生深化了“不管哪个岗位,只要你艰苦劳动,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认识,自立自尊,不等不靠。大学生麦丽霞同环卫工人度过一天后说:“我读懂了,即使最累最苦,也是人生的价值。”他们跟环卫工人建立很深的感情。这里摘录他们在总结中的一段描述:当人们还在熟睡时,他们就在 —6—

大街上刻下一步一步的脚印,在草坪中滴下一点一点的汗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几的的价值……。这就是人生的价值。社会也是人们从最小处最低层作出贡献而发展的。就是这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人生和奋斗,读懂了奉献和使命,磨炼了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艰苦奋斗意志。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培养了肩负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促进了让大学生创业就业。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2008年我市在校应届大学生已达16015人,比2005年的7704人增加了一倍还多。虽然,市有数万家外资和民营企业,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趋严峻。加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生产和服务性企业去;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家长以及党政领导十分操心的问题。

经过6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逐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我市实际,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引导他们,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他们,不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他们。使大学生从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得更实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逐步地转变了择业观念,端正就业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了多样的主

—7—

题就业观教育,有些镇区举办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有的召开创业座谈会,更多的是组织大学生采访成功企业家,邀请他们向大学生介绍创业成功的历程和积累“第一桶金”的艰辛,石排镇组织10多名大学生专题采访12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并编写《彩虹总在风雨后》一书;还有的组织大学生搞工商模拟市场“我的第一桶金”、“商业一条街”等。长安镇几年来都开展这项活动,去年有400名大学参加“我的第一桶金”创业活动,设有62个摊位,为期9天,让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热情,坚定了创业意志,也积累了创业经验。大学生郭志强,摆了家手工艺店后,表示“毕业后经营一家手工艺花店,去实现自己确定的成功始于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地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树立尽力能上则上,也安心从低做起,敢于迈出到企业工作的第一步等正确的择业观念,从原来的坐等政府安排、片面追求物质待遇,转变为积极自谋职业、追求自我价值,贴近社会实际,把就业看成是对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近年我市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有几个变化:一是就业率较稳定。据东莞理工学院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清溪镇去年有107个大学毕业生,已有102人找到了工作岗位,剩下5名中有两人“考研”,3人因健康原因暂未就业。二是就业结构明显变化,到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2007年中堂镇就业411人,其中到企业工作占45.7%;该镇潢涌村2005~2007年大学毕业生323人,100%就业,到生产性服务性企业的245 —8—

人,占了75.9%。三是升职较多。潢涌在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经过锻炼被提升为管理人员的占73.9%;凤岗镇雁田村2005以来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都当上管理人员,其中90%当了厂长。四是敢于创业、自主经营增多。沙田泥洲大学生李洁林创办东莞市梦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排大学生黄沛良创办东莞时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就业紧密结合,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社会群众、学生家长以及大学生的欢迎。

(注:该文曾收录在《广东省关工委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选编》中并于2009年5月10日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站“他山之石”栏目刊发。现由学校关工委办公室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站“经验交流”专栏2009年10月13日所载同名材料重新整理;整理执笔:林羽,审核:马定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

为推进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在我区新闻宣传领域的深入贯彻落实,本期以“责任与担当 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推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特刊,集中刊发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自治区党校,各盟市部分宣传部、报社、广电局(台)主要领导的署名文章及《内蒙古日报》系列评论,以飨新闻宣传战线同行。

8月19日,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党性和人民性、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党动员和部门负责等7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是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总书记的这些深刻阐释,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新时期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亲切。

10月2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王君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围绕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对我区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深刻地分析,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开创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做了全面地部署,提出了明确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把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需要从3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对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宣传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精神,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我们要按照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着力在推动实践养成上下功夫,以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国梦·尽责圆梦”和“德润草原·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抓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完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要以“乡风文明大行动”为载体,狠刹不正之风,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牧民。

三、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让人们时时处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做到强“魂”健“体”。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虚功实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要求具体化、目标任务项目化,抓实、抓细、抓具体。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实实在在谋发展、干实事、求实效。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更好地为基层服务。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时间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使得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生动的存在, 培育和践行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是国家的储备人才, 当今国际竞争愈来愈倚重人才的质量, 为此高校应该全方位抓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得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挑起肩上的重担, 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十八大确立的育人目标, “德”是评估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核心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围绕培育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 具体有如下几条实施路径。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高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自愿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主体互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托第一、第二两个课堂以及学生工作者平时的辅导教育, 具体可以有以下探索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多个互动环节, 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开设实践课程, 把课堂搬到社会上, 如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复兴之路”展览等等, 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在具体的课下辅导教育过程中要更多运用主体—客体—主体的对话模式, 注意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 培养价值追求需要, 在对话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以人为本要求不论在课堂教学、课下辅导还是实践课程中, 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激发其主体需要, 调动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教育践行活动的正确方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督促落实, 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文件精神,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践行领导机构, 并依托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机构层层落实。充分发挥学院宣传协调、规划作用, 结合上级党组织的精神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推动培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大学生党员打造成培育践行活动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 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继续启用“1+1”活动模式, 做好传帮带, 引领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在保证指导方向的同时, 要注意使用“柔性”原则, 少使用命令性语句, 加强人文关怀, 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 多方论证, 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证培育践行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第三, 注重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渠道。文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 纳入经常性的宣讲内容,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做好两方面工作——合理组织学习教育内容与多方拓宽宣传渠道。合理组织学习内容指要科学设置宣传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接受心理;要接地气, 分阶段设置具体的内容体系, 使得学生易于掌握且经过实践能够达现。如诚信教育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要诚信待人、诚信应考、诚信就业”, 可以从生活、学习、就业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及实施步骤, 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践行之,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拓宽教育渠道指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场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活动。要统筹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让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宣讲团,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剖析、解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所有能利用的实体空间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文字和图片宣传画、宣传册;要充分利用好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题网站, 开辟理论区与讨论区, 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思辨过程中接受教育并自觉践行。

第四, 抓好示范引领, 树立榜样的感召作用。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是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模仿性极强的群体, 在他们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的榜样要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榜样和典型是真实存在的, 避免“高大全”地任意拔高, 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榜样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是广大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高度, 这样的榜样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学校中可以评选“师德标兵”、“诚信标兵”、“团员标兵”等, 在评选过程中认真征求学生的意见, 经过他们亲自投票选出的标兵在现身说法时才更具有说服力。总之, 典型榜样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宁缺毋滥, 要做好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结合;榜样的宣传也要坚持真实, 避免无限拔高, 遥不可及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 落实实践养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对“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做了大篇幅的说明, 从学雷锋志愿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公益广告的运用、全民性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等几个方面指明了实践活动路径。作为大学生群体,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向榜样接近。向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具体学习、生活、就业规则的习得是实践养成的一个基础环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熏陶作用,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 开展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汉服展示、古代诚信探源活动等等。三是多方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开展主题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初步掌握社会规则;藉由学雷锋活动, 进入社区和农村开展面向留守儿童、孤残老人等的志愿服务。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品尝到了团结、助人的甜美, 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多方开拓宣传渠道与媒介, 利用好榜样的力量, 重视实践养成, 引导大学生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积极践行之。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2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

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同类相感,同声相求。友善之情往往生发于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因此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珍惜资源、关爱自然。人类不仅生活在群体、社会中,而且生活在天地、自然中。人们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不仅要和他人、社会打交道,而且要和自然打交道。“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们共有的生存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己。

友善价值观的践行途径

深刻领会友善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的地位作用。“三个倡导”是我们党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凝练的产物。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居于基础地位。而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又相对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其他三项价值观无一不与友善理念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中对身边人都不能以善相待,就不能指望其会爱国,也不能指望其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和他人做奉献;一个不爱他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就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诚信无欺。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地用活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在甲骨文中,“友”字的造型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意为二手协同或以手相助。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夯实力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随着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事关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那些原本为生计而紧锁的眉头会自然舒展。而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人际和睦友善的风气就会更易生发。

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人间自有真情在,生活中从来不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因此,道德教育应贴近百姓生活,着力捕捉、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与真爱。此外,还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保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一项匡正人心之举,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一方面,要对损人利己等伤风败德行为采取多管齐下的治理、惩处措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践行友善品质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慰勉。概言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崇德向善氛围,是有效培育、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必备土壤。

体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6

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体育的多文化功能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培育热爱祖国、公平竞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当前青少年体质的隐忧

当前,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严峻事实: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高居不下,2010年北京高中毕业生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也就是说九成全是“残次品”。体质下降,不仅导致作为人类生存的很多技能,诸如攀、爬、腾、越、跑、跳、掷等逐渐退化,而且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待人冷漠、缺乏热情、团队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合作;性格柔弱、暴躁、乖张、抑郁;自理能力、户外运动、游戏玩耍等方面的常识与技能差;常常显得木讷、胆小、单薄、苍白、惧怕困难与挑战;公平竞争意识不强、意志品质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据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吸毒人口中青少年占70%以上,自杀人口中15岁~ 34岁成为自杀的首位年龄段。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不去做深入的分析,但有一条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那就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把体育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我们试想一下,手无缚鸡之力,跑则气喘吁吁,肥胖动作迟缓,近视比比皆是,这样的人将来如何担当大任;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又能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凭简单空洞的说教,更不能跟风造势搞形式主义,而是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寓价值观教育于日常学习和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之中,从小事做起,点滴培育,要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不完善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的。体育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它的育人价值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有趣的是,我们现在经常讲“以人为本”,其实“人”和“本”加起来就是“体”,既是“身体”的“体”,又是“体育”的“体”,这也许是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时体现出的一种超前智慧,体育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身不强,民何强?民不强,国何强?一个身体羸弱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讲“完善人格,首为体育”“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以上不仅阐述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而且也论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体育在育人中的核心价值

一是能有效培育人的“公平竞争”精神。即所有的参赛者必须遵守规则,不分种族,不分意识形态,不分宗教信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逾越和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精神,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育是竞争,是在公平之下的竞争,是在规则范畴之内的竞争。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讲诚信,不守规则的行为,都与公平竞争的精神相违背,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是能有效培养人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一个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相反,一个失败的团队也不会有成功者。在集体性体育项目中,每个人的作用都与全队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人在接到接力棒的瞬间,在触到球的瞬间,即产生了责任,关乎着全队的胜负,略有闪失都会给全队带来影响,甚至导致失败。这种影响和失败是不可挽回的,规则是不会允许再去复制的。这就要求每一个队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于律己,尽职尽责,绝不能因个人原因而导致全队的失利。棒球运动是集体球类项目中最具典型性的项目,全场比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求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甚至为了全队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我。“牺牲打”一词就是棒球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术语之一,它是指队员在比赛场上为了全队的利益,为给同伴创造上垒或抢分的机会,采取触击球的打法(很容易被杀出局),实际上这种打法就意味着自己被杀出局。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难有这种实际的体验,这种团队精神,大局意识,自我牺牲的精神,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吗?这恐怕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推崇这项运动的原因之一。

三是能有效培养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体育是需要付出的,是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是需要不断应对挑战的,是需要不断战胜自我的,从而达到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人的意志和信念得以培养,使人的道德和人格得以完善,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样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有效保持人的稳定情绪,愉悦心理,使人更豁达、更开朗、更乐观,对生活更积极、更热爱,对人更热情。很少听说体育院校的学生动辄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的现象,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是能有效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有过体育经历的人都知道,体育是需要不断向新的高度和新的动作难度进行挑战的,当孩子们跳高时跳过一个高度之后,他立即就会提出下一个目标,征服下一个高度,而不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一定会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自信心也会从中得到提升,想要实现最高最快最强就必须创新,如竞技运动中的跳水、体操、花样滑冰、雪上项目等按动作难度给起评分的项目,没有动作难度的不断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提高动作的难度,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正是体育最大的魅力所在。

五是能有效培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争光,这也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从女排五连冠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每一场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就是20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后提出的,有人说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且是短兵相接必须决出胜负的战争。战争结束后还要为胜利者升国旗、奏国歌,全场起立肃穆以待,运动员眼中饱含着激动的泪水,瞬间把祖国一词的涵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拥有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体育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它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正能量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核心要素,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作者系首都体育学院原党委书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7

1.注重课程渗透 , 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1.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

1.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 。

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鼓励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纳入德育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3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明确回答了高校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1.4发挥项目化课堂优势 ,深 化理论研究 。

依托学院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 发挥大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学校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而改革发展措施,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必须得到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如我校“项目化教学”、“建设教师资源库”等重大改革措施,学院先通过集体教师开会研究,在课堂上演示,再由督导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了学校改革的发展。

2.丰 富教育形式 ,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2.1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重点 。

近年来,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学院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系部举行“学党史、知团情”党团知识竞赛、系部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教育。

2.2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品牌 。

学院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开展“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主题队会、班会或团支部活动;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反浪费专题教育活动,并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

3.加强文化引领 ,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3.1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学艺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各种文化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 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丰富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学校工会开展了“师生足球联谊 ”、“教工乒乓球赛”、 “师生诗朗诵”、“ 节日联欢”、“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各异的年级组活动,对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3.2积极培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成果 。

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创新载体、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一名教职工,我感受颇丰的就是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跟随学院党组织,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及时参与工会活动,及时反映信息,做学生与工会互动的桥梁。

在这里我也忠诚地宣誓:“忠诚教育事业,传承文明薪火。恪守教育良知,锤炼道德情操。坚守教师天职,呵护生命成长。焕发人生激情,诠释精彩生涯。勇于担当,勤于践行,敢于创新,乐于奉献,风雨兼程而无私无畏,艰难困苦而斗志弥坚,为工程学院的灿烂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

4.结 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摆脱落后。结合我们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更应该努力创新。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学院的创新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个人角度看,每一个专业实训室要有一个专门的创新实验室,主要就是学生的创新工作,这不仅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益,更有益于国家。

没有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绝对的聪明人,这样的成功和聪明,都是源于20%灵感和80%的努力,因此没有绝对的天才,也没有绝对的蠢材,而这些天才的培养一方面靠自己,另一方面靠培训员(老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所以我建议每周对所有老师进行教育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综合体全面发展。这样我院的科技实力将大大提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8

一、突出发展主题, 打造价值共同体

“三个倡导”作为当前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 可有效整合员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使人们在思想上同心同德, 在目标上同心同向, 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为深入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年8月份,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终于落地, 意见从战略上绘制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原则和路线图, 成为未来五年国有企业广大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和基本遵循。随着各地区深化国企改革的意见纷纷出台,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这次改革对国有企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这需要我们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也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国有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是付诸行动、主动出击, 还要继续一呼百应、慷慨解囊, 充分显示国有“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国有企业要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的各种任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上升为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 让企业经营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打造价值共同体, 确保为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铸造文化灵魂, 培育价值共同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有企业的文化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铸魂追梦的世纪工程。资金、管理、技术等硬实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 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会“跑偏”、“走调”。企业的发展需要硬实力, 也更需要软实力。硬实力像骨架, 软实力像血脉。人是靠骨架立起来的, 但如果没有血脉的涵养, 骨架也会很快腐烂的。

近年来, 针对社会发展形势和企业员工价值多元化的特点, 国有企业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品格培养等方面, 努力培育“企业、员工、社会”价值共同体, 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一年企业靠运气, 十年企业靠经营, 百年企业靠文化”。美国通用电气、杜邦、陶氏化学, 泰国正大、韩国三星等一些世界名企的成长之道, 也雄辩地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因此, 国有企业要积极投身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去,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做出自己不朽的贡献, 就会成为“百年老店”和“长寿企业”。

三、引领文明风尚, 营造良好道德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当前, 国有企业和中国社会一样, 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因此,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既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 也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 随着传统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部分国企员工对于伦理道德的理解日益丰富, 尤其社会风气中存在的各种缺乏正义、公德、良知和诚信的道德滑坡现象, 使得员工对于重塑知荣辱、促和谐的道德标准产生更为强烈的愿望, 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道德体系来引导员工的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合一。国有企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担负着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责任, 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形势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中, 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 形成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 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员工心灵的罗盘、行动的指针;培树先进典型, 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把企业更多的“陕西好人”、“四德人物”、“道德模范”挖掘出来, 坚持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 从“小人物”身上体现“大精神”, 从而使一个典型带动一批典型, 让一批典型成长为一种引领员工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凝聚宣传合力, 建好网上传播阵地, 放大核心价值观的正效应, 发挥企业媒体传播作用, 善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 长年累月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让员工时时处处能看到、能听到、能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四、夯实群众基础, 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9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过去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之后又提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决策, 我们应正确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要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特征:首先是核心要素更为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 它属于整体性、全面性的框架, 而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 从另一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也更明确地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更强调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确立了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各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基本准则, 它可以说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精炼, 有助于在全社会中广泛传播;最后是进一步强调实践导向,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 其各个层面都有自身的价值导向, 实践性与规范性较为突出, 有利于全国人民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遵循和践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1. 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说是全党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 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我们应当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 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当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来抓, 将其当成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任务来做。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活动真正纳入到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工程中来, 将其纳入到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来, 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分析, 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应积极广泛进行调查分析, 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内心价值期盼, 全方位探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矛盾分歧, 进而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 制定出科学的实践规划, 把长远目标和具体路径联系起来, 脚踏实地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 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 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 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创新, 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论调。这些可以说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 其中包括了很多价值观念与方针原则, 从各个层次和多元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全国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在今天,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 将其中蕴含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出来, 让其能够真正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熟发展的源动力, 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青春与活力, 彰显出时代特征。

3. 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不但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要认识到人民群众中潜藏着无限的智慧和理论, 应当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努力挖掘人民群众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 充分发挥全国群众的创造精神, 科学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应当依靠各种时机与场合, 积极搭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营造有助于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的社会氛围;对于部分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观, 站在理论的角度来说价值观都是具体的、社会的, 抽象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 一味照搬西方的价值理念最终会将社会主义搞乱;始终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变化, 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理解过程中达成思想共识, 不断抵制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的侵蚀, 不断培育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当是一个逐渐积累、认识以及形成的漫长过程, 其并非能一蹴而就的。从历史发展来看,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用了近千年时间, 资本主义价值观从形成到确立用了数百年时间,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全社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自觉践行, 我们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同时立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际情况, 从点滴做起,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海峰.法治观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点[J].河北工业大学, 2015 (12) :107.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10

关键词:武汉精神,城市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全党全社会所达成的价值共识, 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国家需要精神, 城市也需要自己特有的精神。城市精神是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与追求, 是城市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 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实现形式、有效载体和具体途径。

一、武汉精神的内涵

2011年年底, 我国特大城市之一的江城武汉, 从学者到普通市民都投入到最能代表大武汉精神风貌的“城市精神”海选活动中。此次海选活动, 既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要求的响应, 也是全体武汉人民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体现。通过几轮筛选和投票,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成为武汉精神的表述语。

原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丽敏在“2012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上, 从三个方面对武汉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总结。

第一, 武汉精神具有三大特质, 即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包容务实、刚勇直率、敢于担当的人文特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时代特质。这三大特质植根历史,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第二, 武汉精神包含四层蕴涵, 即担当是武汉精神的第一要义, 体现的是一个“敢”字;创新创造是武汉精神的灵魂, 体现的是一个“先”字;追求卓越是武汉精神的高度, 体现的是一个“精”字;群众性是武汉精神的生命力, 体现的是一个“人”字。

第三, 武汉精神涵盖两个过程, 即源源不断的精神追求过程, 持之以恒的实践推进过程。武汉精神只有与促进武汉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促进武汉改革开放, 促进武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事业结合起来, 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生机。

二、武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武汉精神统筹了城市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 武汉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价值观、社会和价值观公民个人价值观三个层面。

“敢为人先”是对武汉城市性格的概括, 突出诠释武汉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传承和追求。无论是在近代革命战火中的首义精神,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行步伐, 还是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武汉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始终追求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尚, 武汉人民勇于担当, 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更是表明武汉将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引领潮头的愿景。

“追求卓越”是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严要求, 突出表现了武汉精神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追求卓越”, 为国家、为事业、为社会发展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 追求完美, 止于至善, 爱国、爱岗、爱他人,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最生动诠释。

2. 武汉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所做出的重要论断。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信念, 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 才能达成共识, 而共识则必将产生合力, 从而共同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去努力。

城市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结合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优良传统和独特的地域生活方式而产生的, 是引导城市进步的具体价值取向。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是武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在建设和发展武汉中过程所达成的共识。“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对武汉从古至今文化沉淀的提炼, 是对武汉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更是武汉文化的精髓所在。“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更是广大武汉人民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的对武汉精神的最有代表性的概括, 是为广大市民知晓、接受, 并内化为自信自觉、外化为复兴大武汉的精神动力。

三、武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原则性指导思想, 城市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实现体系和具体体现。

1. 武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域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识的凝聚和精神的引领, 需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层面, 根据各个地域的差异, 结合地域性特征来加以弘扬。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武汉精神是武汉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下, 根据武汉的独特地域特点和城市自身特色而达成的共识。

湖北省武汉市地处中国腹地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 将武汉一分为三, 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 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翩翩飞舞的蝴蝶, 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 古称“九省通衢”。武汉交通发达, 往来便利, 自古就是一座商业名城。据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天下有大四聚, 北则京师, 南则佛山, 东则苏州, 西则汉口。”近代以来, 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早期现代化的步伐中始终位于重要地位。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并最终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1938年周恩来同志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中指出, “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是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 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中国最早向近代都会转型的城市之一, 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武汉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和商业中心地位, “东方芝加哥”名扬四海。新中国成立后, 武汉建设发展突飞猛进, 成为中国商品集散中心之一, 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及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2014年在仲量联行发布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中, 武汉跻身全球城市活力榜单第五位。

武汉的“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正是武汉独特的地域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体现。王武子先生在其《武汉精神赋》中写道:“山川形胜兮, 风景如画;人文荟萃兮, 惟楚有才。我在中国心, 世界在我心。弘扬主旋律, 敢为人先, 彰显武汉城市魅力;复兴大武汉, 追求卓越, 践行武汉城市精神。”武汉精神体现了武汉人民矢志不渝的繁荣梦想, 体现了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2. 武汉精神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紧密契合的, 是关于时代气质的重新定义, 是极富时代价值的。武汉精神既提炼了历史精华, 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传统性特征, 又充分地融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笃勤研究员认为, “武汉精神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敢为人先’就是勇于开拓创新, 敢于担当大任, 不畏艰难险阻, 不怕承担风险;‘追求卓越’寄托了武汉对未来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顾杰教授认为, “改革开放是武汉精神的时代元素, 改革开放的思维、意识、信念、追求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精神源泉。武汉精神是对武汉改革开放‘黄金期’的准确把握和对接。”

人无精神不立, 城无精神不兴。在新时期, 武汉着力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具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社会和谐幸福、生态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城市, 再造大武汉新的辉煌。武汉的建设规划和目标, 从国家的全局出发, 既传承了武汉的传统, 也站在了时代前沿, 充分地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3. 武汉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效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干, 在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践行武汉精神的过程中, 武汉人民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出了不懈努力, 出现了“武汉道德群星现象”, 走出了12位“感动中国”人物, 武汉精神成为武汉人民的行为风尚和精神追求。

从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至今, 武汉的道德天空上明星璀璨, 10年来涌现出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董明、孙东林、杨小玲、刘培、刘洋、江玉珍、江远斌、官东11位全国道德模范, 18人次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被称为“武汉道德群星现象”。

武汉一共走出了12位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人物, 他们中有科学家、学者、勇士, 有优秀大学生的代表, 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 而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这些最美丽的人, 胸怀报国理想, 秉持道德操守, 激扬蓬勃朝气, 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广大的武汉人民做出了榜样, 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榜样。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大力践行武汉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深扎根于武汉人民的心中, 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陶维兵.武汉精神的蕴涵、价值及实践意义——2012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综述[J].学习与实践, 2012, (9) :121-125.

[2]张利英.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www.qstheory.cn/wh/jsshzyhxjztx/201402/t20140220_322792.htm.

[3]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四) [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王武子.武汉精神赋[J].中国高新区, 2013, (12) :200.

爱岗敬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1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是从业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劳动者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呢?

一、爱岗敬业的内涵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亦称热爱本职。爱岗是对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的一种基本要求。热爱本职,就是岗位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岗位工作,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岗位,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岗位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在现阶段,就业不仅意味着以此获得生活来源,掌握了一个谋生手段,而且还意味着有了一个社会承认的正式身份,能够履行社会的职能。我院在文化建设基本要求中,要求全院各岗位的从业人员,都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

对一种职业是否热爱,有一个个人对职业的兴趣问题。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因此,国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人安排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不论你对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你都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兴趣,热爱这一工作,这是基本觉悟的一种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人们比较喜欢的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工作又轻松的工作,做到爱岗相对比较容易。对于那些工作环境艰苦,繁重劳累或是工作地点偏僻,工作单调,技术性低,重复性大,甚至还有危险性的工作要做到爱岗就不容易了。

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当前,敬业包含两层涵义:一为谋生敬业。许多人是抱着强烈的挣钱养家、发财致富的目的对待职业的。这种敬业道德因素较少,个人利益色彩增加,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才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

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二、爱岗敬业的关键是干一行爱一行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每个人都要服从国家的分配,国家按计划把我们每个人安排到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不论走上哪个工作岗位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这种就业方式的好处,就是能使更多的人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能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合适人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为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了条件。我院在人事管理上已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院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这管理机制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的爱岗敬业并不矛盾。

提倡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并不是要求人们终身只能干“一”行,爱“一”行,也不排斥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工作者通过本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做到全面发展,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多面手。不能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片面地理解为绝对地、终身地只能从事某个职业。而是选定一行就应爱一行。合理的人才流动,双向选择可以增强人们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意识,促使大多数人更加自觉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我院已开展了多次“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活动,实行优胜劣汰,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全体人员爱岗敬业意识,要求职工按照“科学公正、严谨高效”的工作原则,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行院实践“为享受质量把关,为提高质量服务”核心价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开展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人单位有用人的自主权,可以择优录用,实现劳动力、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劳动者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院所强调的爱岗敬业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求职者是不是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用人单位往往录用那些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因为只有那些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地搞好工作。如果只从兴趣出发,见异思迁,“干一行,厌一行”,不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另外,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理想职业人必定是少数的,对于多数人来说,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社会所需要、而自己内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那么你就很难干好工作,很难做到爱岗敬业。

三、做到爱岗敬业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倡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理想,也应该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

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把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兴趣,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如鲁迅原本学医,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弃医从事写作。孙中山原本学医,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弃医从事革命事业。

再次,要正确处理选择职业与个人自身条件的关系。选择职业应根据自身条件,不能好高鹜远,即使一时找不到理想职业,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在一天就应兢兢业业做一天。

最后,要正确处理所从事职业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正确的观点是热爱本职与人才流动相统一,忠于职守与物质待遇相统一,人能尽其才与物能尽其用相统一。不能以追求高收入为目标,任意“跳槽”。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取得高收入而频繁跳槽,这样就很难做到爱岗敬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12

1.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 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 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 就是要昭示人们, 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 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 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 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 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只有这样, 才能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问题。

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 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 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 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 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 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 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 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 但不容否认, 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 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 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 面临多少艰难险阻, 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 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由贫穷走向富强, 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 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 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是否和谐, 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 明辨善恶, 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好思想要家喻户晓。

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 运用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 运用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运用遍布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运用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 运用丰富多彩的出版作品,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使之更好地走进群众、深入心灵, 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 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一个人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没有责任感, 小学生连扫地、擦黑板这样的小事情都干不好;没有责任感, 公司职员会把该自己应完成的工作当作儿戏, 而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没有责任感, 科学家不可能有诸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没有责任感, 政府官员就可能忘记自己的公仆角色。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坚实基础, 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 拥有责任感, 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和企业更加昌盛繁荣。

知易行难, 行重于言。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 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努力。希望每一个人踏踏实实的从自身做起,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践行者, 共同来打造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培育和践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海洋中的科学下一篇:香港怀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