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核心价值

2024-09-08

社会核心价值(精选11篇)

社会核心价值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后, 能自觉地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 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 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 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 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更加精炼, 易于普通百姓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 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 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 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 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 “核心”要坚持、要加强, 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 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 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 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 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既要重视“外围”部分, 又要重视“核心”部分,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 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 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社会核心价值 篇2

摘 要: 价值生成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也是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本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深刻彰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因与价值旨趣。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0105

Cause of Value Emerg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ZHOU Jiarong (Yu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Kunming 650223, China)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value emergence; interests; cause.

Abstract: The value emergence and the interes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interest is not only basic power of value emergence, but the aim of value emergence of value syste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is the essential refle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t surely manifests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In the fact,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re precisely the basic cause and value aim of its emergence.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科学论断不仅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地位,也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际上,任何价值观念的价值由文本状态向现实转化,都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利益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力,也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目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1]36,它引导、塑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2]11从价值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将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特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广泛性与真实性;从价值生成的动因上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内在动因。

一、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动力

从深层根源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展开的。价值活动也不例外。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3]406理解“价值”概念中的“外界物”,首先是物质资料,也就是与经济基础相关的并通过人与自然关系所反映的价值目标;然后是精神资料,它是与上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以物质资料为支撑的、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反映出来的价值旨趣。价值体系的价值指的就是人们与他们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精神资料)之间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外界的物质资料,还是精神资料,价值活动都是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并以享受利益为目标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利益追求为动力的价值实现与创造的历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人们所争取的这些利益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利益表现的主要是物质生活生产资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利益不仅表现物质生活生产资料,也表现出精神生活生产资料。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关系。在早期的关于利益的资料文献中,利益主要指的是与物质资料相关的内容。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指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5]3。在色诺芬看来,利益主要指的是物质财富。中国古代《后汉书•循吏列传》“勤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中的“利益”指的也是物质资料。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非常关注利益的“物质性”,“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6]409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就是基于物质利益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不仅把物质利益投诸于“市民社会”,更把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放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又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7]537在此意义上,把物质利益的活动作为我们人类历史的第一活动是完全正确的,而非所谓的“利益至上”。从价值生成的发生顺序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需要内驱下进行的,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源不是价值活动主体本身的自我想象或臆造,而是价值主体对获取利益的内在诉求。换言之,如果没有利益对需要的满足,就不可能产生外界物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在价值关系中,特别是在物质性的外界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动力。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8]77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类自我的满足”[9]7。这些观点都是把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对待的。笔者认为,利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表现,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内在动力,它在范畴上隶属于社会关系。

社会核心价值 篇3

一、简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和认识,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学说、制度、运动以及形态中, 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价值驱使,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 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 有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托, 且体现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上, 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趋势。

二、公正的内涵分析

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 我们要正确理解公正的含义, 首先要区分公正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经济利益的分配多用公平, 而强调制度价值的普遍性则侧重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所谓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而公正更有政治和道德的意义, 体现了统治者、利益群体或集团领导者, 以及经济市场的主体与其他公民、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原则, 更体现了社会主义行为规范所具有的利他性, 是社会主义的统治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的领导和员工以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然而公正在不同时代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但在本质上都应该是一个组织对个人和团体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 作为一种规范准则, 借以达到社会关系的均衡合理。这种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 也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谓均衡合理就是社会关系双方权利与义务、付出与索取之间彼此能够相对等, 从而达到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三、公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公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之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 没有对公正的追求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讲,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 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和表现, 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中有着它严密逻辑思维和无可争论的科学事实, 它因内含着公正的思想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正的依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而公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也是其基本目标和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公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其新内涵,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 是创新制度体系, 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准则, 因此可以团结鼓舞人心, 增强社会凝聚力,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公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古至今, 公正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从某方面说,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正的斗争史。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了“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而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可见公正更有其现实和社会意义:

一是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既包括着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加, 还包括合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这都蕴含着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尊重, 对义务的合理分配, 是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共进。社会发展应该体现公正, 也正因对公正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说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公正是一个表示关系范畴的词汇, 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是否公正的评价是一种态度倾向, 由价值主体将自身所有的某特定的价值尺度运用于价值客体而表现出, 反映出人们对此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 所以说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整体性范畴, 是一个体现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 公正在对社会关系的评价表现为对一个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评价, 因此公正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尺,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J].兰州学刊, 2008 (1) :31.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王建佳.试论教育公正[J].上海师范大学, 2007.

社会核心价值观 篇4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胡立利

当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就会由于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从而确立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比如,当今世界人们普遍的追求人权而不是象几百几千年前那样顺从神权,就是当今世界人们所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当然,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由于世界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比几百几千年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才能确立的。具体到某一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内,受本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并由本国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域种族特征等所影响,从而最终得以确立的。一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人为随意所能建立起来的,随意人为也建立不起来;人们只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最终确立统一稳定健康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国的健康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不起来、甚至混乱,必然会造成人们对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认识上的混乱、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认识上的混乱,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国家的急剧动荡。所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健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关系到一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合作,生产资料公有,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当时,不需要有人提倡,人们自然就会形成“团结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奴隶主、封建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借助于人们对自然灾害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大肆宣扬神权,神创造了世界、主宰着世界,人们只有顺从神,才不会有灾难;而君主们及其既得利益者都是神派来管理世界的,人们只有顺从神所安排的等级制度,才会幸福;使人们在等级制度中各安其位,从而形成了“君权神授,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君权神授,转而追求人权,使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由于其仍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为了保住并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它们大肆宣扬资本的魔力,是资本创造了社会的财富,资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和源泉,是它们养活了穷人、是它们养活了国家,这样,它们就排除了劳动者的作用,从而淡化了人的作用,竭力淡化阶级的矛盾,甚至不承认有阶级的存在,使人们只去逐利而不顾其余,这样,它们就可以世代安享奢华;也由此而形成了“金钱至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强调互助协作,强调劳动者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具体到国家而言,中国、英国、美国是典型。英美两国先后为世界超级大国,现在虽然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同样以“金钱至上”作为总体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但由于民族、地域、历史等的不同,各国的具体的某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却各具特色。

英国由于地处海岛,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其原始社会的情况如今已经不可考证了。现在的英国人的祖先均是海盗,在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很容易以自然灾害的不可知性及其威慑力,假借神权来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更由于其不断地攻取杀伐,对自然灾害的不可预知感及对人生无常的恐惧感,更增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感及内心的负罪感,从而耶稣的赎罪思想很容易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其君权仍得以保留,正是由于人们的赎罪思想根深蒂固。当然,更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至上”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资本的驱使下拼命逐利并对外拼命扩张、掠夺,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人成了资本的工具,使人的生存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思想极度空虚,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更增添了人生的变幻莫测感,人们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慰藉;而现实生活中除了金钱还是金钱,伟大的主啊,只有您才能拯救人类,于是,人权和神权在金钱的撮合下成了一个和谐的扭曲的混合体,它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人的妖冶和魔力;这正是英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历史、地域和种族等的原因,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美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现在美国人的祖先基本上是三、四百年前的欧洲那些躲避死刑、战争、政治及宗教迫害的人,非洲黑人是被当做奴隶贩卖并戴着镣铐到来的;美国真正的原著民——印第安人已被消灭殆尽了,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也早被边缘化了,美国现在的辉煌的文明发展历史与他们无关。美国曾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而这些被祖国抛弃的有着血和肮脏的历史的人所组成现代美国人的祖先,急需对自身进行自我否定,拥有合法公民的身份;所以它们就联合在一起,背叛了各自的祖国并驱逐了印第安人,强烈的要求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战争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美国独立了。美国的独立,因为它是由各国各式各样的不合法的公民所组成的一个新的联合体,所以,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它天生就是个人主义的温床。美国虽然独立了,但各州高度自治,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根本不能算得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它的联邦政府行使国家管理的职能极少;直至南北战争后,美国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公权力的国家,其联邦政府才能真正行使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管理的职能,但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一直被资本家限制在越少越好,从而使资本家个人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这种现象当然是美国的特殊历史的产物。其实,在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以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管理成本是一个常数;只有当公权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一个国家的管理成本才能接近于这个常数。当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范围过小时,其所缺位的国家管理职能就必然会被各种企业、民间社团、甚至是黑社会组织来填补。各种企业、民间社团、黑社会等组织行使了由政府缺位的国家管理职能,表面上看,政府减少了管理成本,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分散为不同组织分担,提高了整个国家管理效率,降低了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然而,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企业、民间社团、黑社会等组织均为一定私有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可能在国家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必然会由于信息的大量不对称,不同的私有利益集团为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国家整体的利益、更遑论全民的利益了。这样,人们在经济社会的各种交易活动中没有统一的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只能由不同的企业、民间社团、甚至黑社会等组织来制定规则进行交易,必然会造成国家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缺位,不能强力保证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穷人只能通过黑社会组织的交易才能进入市场竞争,否则,就永远穷下去,永远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因为在私有制的市场中,进入市场竞争,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或掌握一定的自然社会资源)才行,否则,就永远也没有机会参与竞争。对于那些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资本或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社会资源的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轻易地在市场中纵横捭阖;对于有才能想进入市场中的穷人来说,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非法手段获取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通过黑社会组织则是一条捷径,特别是当政府管理职能缺位时,通过黑社会组织几乎成了穷人进入市场中的唯一途径。美国由于历史原因,过分强调个人权利,是天然的个人主义国家;政府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最小,缺位最多;所以其历来是黑社会天然的温床。在国家管理职能政府缺位、社团乱飞、黑社会横行的私有制社会中,人们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更感到世间的变幻莫测及人生的无常,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物欲的放纵及对未来的渺茫,使人们由开始对神权的否定转而对神的重新解构并加以信仰,从而寄托心里的慰藉,此时的神已不是原来高高在上的神了,人们对它已不是敬畏了;而是融合了人的温情,是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温情的寄托了,所以各种宗教在美国的盛行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资本主义社会越发达,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越虔诚,因为那是人们在人世间所找不到的温情的寄托所在。宗教信仰使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所以在美国以个人主义思想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宗教来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建立起来的。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仍然是金钱创造了世界,而不是神创造了世界,神只是金钱的一个装饰品了。人只不过是赚取金钱的工具而已,所以,世界也不是人创造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社会学说,无不抹杀人的真正作用——劳动者的作用,无不拼命证明金钱(资本家是其代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唯一源泉。这就是美国的独具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对金钱的无比崇拜,一方面对神的无比虔诚,其实,这正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通过金钱和神的调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达到了一种平衡。一个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如何平衡的最终的表现形式。美国能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翘楚而一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多大的动荡,正是由于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使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平衡即是一种稳定。

中国因为其文明古老而常新,既源远流长又一以贯之,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理为核心,始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人性的光辉始终在其中熠熠生辉。在原始社会,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大禹分定九州、疏河导水,期间虽有神话传说,但不过是一些增加了非凡能力的人而已。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虽然时时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但中国的神始终不像西方的神那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中国的神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有时反而不像神,更像人。况且,中国在周代的《易经》中,虽然也敬天祀神,但更主要的是探究天地变化的规律,让人来顺应天地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主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是以儒释道为主的封建社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如此。道法自然,佛筏自性,儒发自身。老子强调世间万物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人们只要顺应这些法则,表面上看什么都不做,其实却什么都做到了;恰如春风吹拂,万物复苏,腐败的自然腐臭直至消失,新生的自然勃发生长;春风并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只是顺时顺势而吹拂,好像什么都没做,却什么都做到了,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细观《道德经》,老子的入世思想也很浓,也很愤世嫉俗,当无力改变现实,宁愿避世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其实他并不刻意于出世;道家自庄子后才趋于虚诞、执着于出世思想。释迦牟尼静观内心,从人的自身的生命规律(人的自性)中觉悟到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人的自性是万物规律的集中体现,是万物的假借,以此可知彼;恰如从河的此岸到彼岸,需要坐船过去一样,到彼岸后,船就不需要了,船只是一个假借,此处彼处,船好像是不存在的,但从此到彼,船又是必须的,无处不在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在无不在”;静察《金刚经》,释迦牟尼虽然竭力从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但他还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的,使佛家的根基有很强的现实基础,还是有入世的思想的,不像自六祖以后,就颠倒了自然规律而随心改造万物了,使佛家末流趋于空无,连自我都丧失干净了。孔子、孟子强调人通过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可以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使自己养成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以自身再推及万物,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最终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就是看透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凡事只要因时顺势,即可进退自如,出世、入世皆可,若道不同,孔子出世的思想也是很浓的;儒家自董仲舒以后,才趋于入世强争、媚权献谄的,其末流徒以衔权自炫,早已乖离孔孟本意。详儒释道三家本源,均竭力探究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运行规律,强调顺应万物规律、不可逆势而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国虽然仍以君权神授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如一。这是中国的地域、种族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几乎从未真正开始过,因为资本的逐利性、侵略性与扩张性同中国的种族特性及其文化底蕴格格不入,很难在中国扎根。

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互助协作精神,强调劳动者的作用,从而使政府可以在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人民主人翁的精神,实行人民监督、人民管理的优势,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使国家的管理成本接近于当今时期的国家管理常数;否则,中国是不可能由解放前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状况,在短短的几十年,通过自力更生一跃而成当今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反观与中国同时期建国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无外援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的,无一能达到中国当今的辉煌成就。当然,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企业甚至黑社会等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巧取豪夺,将全民所有的财富转化成个人或个别利益集团所有,从而使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成本表面上分散了、减少了,但实际上却大大增加了;因为上一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根本执行不下来,仅仅对自己有利的则不遗余力的执行,否则,就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使国家本来在统一利益基础上的有计划的管理,分散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各自为政而争利;使国家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成本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而大大增加,使国家的管理成本更是大大的增加了,更是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度混乱。特别是那些通过巧取豪夺而致富、掌握社会自然资源的人,一方面极力宣扬金钱创造世界的理论,否认劳动者的作用,极力想改变政权;一方面移民国外以备后路。其实,它们人在国外,消费在国外,而资本增殖的生产仍然在国内;只有在国内,它们掌握的资本、资源才可以上下其手,充分发挥其增殖的能力;它们在国内资本增值的方法压根无法复制到国外,倘与国内脱离一切关系,到了国外,它们的资本就成了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然而由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自然资源,有些则通过企业、民间社团甚至黑社会等组织来行使一部分国家管理职能,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地方王国,使中央政府形同虚设,使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成了空话、成了它们攫取个人利益的幌子;它们的所作所为给政府、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扭曲了我国现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产生,同时行使一部分国家的管理职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度下,由于社会的发展,个人分散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只能通过集体协作生产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产物。它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调和的产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的国有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今很多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影响力及其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比很多小的国家还要有“国家性”。当然,企业为个人所有,个人往往会成为独裁,企业的兴亡寄予一人,这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国有化是必然的趋势;当然,国有化是对企业更为科学的民主的有计划的管理,并不是特权阶层的个人化、私人集团利益化,国有企业的私人集团利益化只不过是在国有的幌子下的私人企业而已;它所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也是独裁的,与真正的国有化是不沾边的。在欧美等国所常常进行的企业国有化最多只能算是特权阶层或私人利益集团的集体化企业,其实质仍然是私人或私人集团的企业,压根与国有企业是不沾边的;所以,它们的改革从来都没有动它们的私有制根基;所以,它们的改革,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至今一点也没有改变。详查企业的起源,首先从封建社会的行会和私人手工作坊开始: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不可能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与生产,不同的私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太过于分散,既增加了国家的管理成本,又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同时,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散的私人手工作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部分黑社会性质、半官方的民间社团组织——行会就应运而生,行会具有部分集体的性质,使不同私人作坊之间在部分统一利益的基础上具有简单的集体协作,当然,行会是具有部分国家管理职能的;从而降低了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原来的极其分散的生产方式下的国家管理成本、社会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商品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行会及私人手工作坊的简单集体协作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了;人们需要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更紧密的集体协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具有计划性统一性科学性;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这种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的集体性的生产方式与原来的分散的生产方式相比则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社会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诞生了。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随着生产的越来越社会化,企业会越来越大,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越来越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了,而企业生产方式的集体协作性是适应社会化性的大生产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越来越大,有的形成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俨然就是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生产与管理的一个独立王国;在公司的内部,它是竭力强调统一的利益,即集体公有协作观念的,否则,是要出大乱子的。当然,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调和的产物。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单元,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越来越具有的计划性统一性科学性,公司的国有化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当今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就必须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明确界定。“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初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这些人成了改革的中坚,先易后难,一步步才改到今天的,从而使社会没有出大的乱子。现在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更难,因为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混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中央政府和弱势群体想深入改革,但执行改革的中坚却没有;所以,当今中国的深入改革更难,虽屡屡发动却很难实行下来。当今中国深入改革已不能从农村开始了,当初将农村从僵化集体所有制中分散开来,就是因为适应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几乎没有阻力,更兼改革中坚力量的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如今,农村中的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农村的大量的自然、社会资源,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明确界定,自然是它们极力反对的,它们还需要模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产权界定以从中继续得利;农村改革自然是不可能深入下去。国有企业目前毕竟还是国家所控,还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虽然有极个别特权阶层竭力将国有企业化为个人或私人集团所得利,但毕竟还在中央政府所能控制范围内,还能够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使各明其位。以国有企业为切入点,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进,明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明确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管理、人民监督的作用,才能真正剥除特权者的伪装;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劳动者的作用,才能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才能表明一个国家政权真正稳定了下来,达到了一种社会各界都认同的利益平衡,经济社会才能在一种平稳有序的环境中可持续发展。

建党90周年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有了,此时,正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之前所必须确立的。

社会核心价值 篇5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命题,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1], 这是我党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2007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2],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体系层面,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表明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越来越深入地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理论自觉。党的十七大作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的报告, 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此可见,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与理论指导。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就是说, 价值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客体形成的一种需要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和社会中逐渐形成, 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各种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统治和引导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提供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导向。正因如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 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在思想文化阵地的争夺与软实力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软实力的灵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同时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则表现为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能达到“让其他人做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目的, 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4]。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上价值观成多样化趋势, 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否则就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更甚地会危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之后, 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某些国家加大文化输出, 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唯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提高自身抵抗力, 才能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能够引导和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思潮,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调和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各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深化, 例如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因此,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影响,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 具有一般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思想,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在结构严密的完整体系[5]。其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引当代中国人从事创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精神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和武装广大人民, 才能使全国人民产生共同的价值认同, 否则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多元, 甚至会动摇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它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践, 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一般特征。

3.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特点更反映了民族特点, 因此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精神信念的纵向继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在同一个时代形成的稳定的精神信念。时代精神反应某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和需要。如果民族精神跟不上时代精神, 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但是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 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反映民族精神又顺应时代精神, 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的整合。

3.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一主题展开, 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 完整严密的完整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路径

当前,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具体实施路径概括如下:

4.1 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其同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注意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现在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 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更加明显, 为此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发展经济, 努力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 否则个体价值就会跟核心价值产生排斥。另一方面, 个体的能动性明显提高, 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 用人们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 切勿再过多的灌输,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4.2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构筑体系

每个人都是从先接受家庭教育开始的,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学校是一个人成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因此,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通过示范引导。利益驱动。机制创新等多种渠道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中主要应该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同时也应该重视影视文化作品对人民群众的引导作用, 潜移默化的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4.3 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是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先锋队员, 因此必须重视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广大人民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因此,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 模范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少年群体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 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大学生则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接受和践行水平,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4.4 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 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要加强新闻媒体在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要不断拓展新的途径、新的方式, 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思想引导的发展速度, 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壮大新兴媒体主流舆论阵地,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其次, 学习与宣传先进典型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但随着“草根时代”的到来, 宣传典型的选取更应该从“思想精英”转化为“平民模范”, 从具有广泛认同感的基层深入挖掘。最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来表现其内涵与精髓。

5 结束语

总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项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战略任务, 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建设, 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S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6.http://cp c.people.com.cn/GB/67481/71679/71680/4907274.html.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http://ww 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7/04/content_22916679.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406.

[4][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探 篇7

价值观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价值观对每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 更会对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等起着决定作用。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 因而价值观对动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它能够指导和制约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2) 价值观的评价作用。价值观反应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 以及对自身的需求情况,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分辨、评价出一个行为结果的正确与否。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内容上看,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建设相结合, 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 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指引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 保证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心齐聚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没有理想, 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失去理想, 就失去了目标方向和向前的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富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以此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有了这一共同的奋斗目标, 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心往一起想, 劲往一块使, 加快社会发展。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做任何事情没有精神的支撑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建设社会主义也必须有爱国主义这一精神支柱。改革和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是发展的不断源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必须有勇气有魄力改革掉阻碍发展的糟粕, 才能取得全面长久的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次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阶段,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而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依法治国, 更要以德治国, 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就是在已有的法律规范下, 与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 它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必须用“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哪些是应该做的, 哪些是必须要完成的, 哪些是千万不能做的, 对每个人既是鞭策和鼓励, 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三、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举社会主义理论旗帜, 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领袖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的社会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 势必要有相应的价值体系来指导社会的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 人们的思想价值选择必然会多元化, 但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 势必要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的前进步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顺应这一要求而及时提出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 尤其是近些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人们道德选择的多元化, 思想上难免有不同的认识, 这些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 但为了共同的理想, 为了尽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我们必须对这一过程中共同的思想基础做一清晰和准确地界定, 使之起到更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国人民思想的共同进步。现阶段, 人们在思想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再加上经济、职业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不同, 人们的思想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水平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在发展中, 我们既要照顾思想道德发展的差异性, 更要使所有层次、所有内容的思想道德共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 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 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 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一竞争中, 经济、政治、军事等要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但综合国力既包含硬实力, 也包含软文化, 因此, 作为软文化最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团结和人心相背, 决定了国家的凝聚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团结一致、凝聚在一起, 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四、新形势下党校系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正式提出后,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学习, 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学习并努力践行。党校是我国党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党校系统内必须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校系统的人员, 在传播思想的同时必须要求自身的思想素质、自身的理论水平过硬才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 必须花大力气、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要研究其内涵和外延, 还要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要研究受教育的人们随时变化的思想道德, 同时还要研究国内外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校在理论研究和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们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 国家又适时推出了更加精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精简过的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上看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集体层面上看主要内容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上主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报告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精简, 让人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在党校系统内, 作为党的精神的直接领会者, 广大的党校员工一定要带头实施好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同时做好集体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 积极工作, 诚实信用, 友爱和善, 只有这样, 才能树立榜样的作用, 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他人。

3. 加强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党校系统的理论学习, 除了充实自己的头脑, 规范自己的行为外, 更多的是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价值体系的内容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去接受、理解, 从而在全社会普及开来, 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目标。在传播过程中, 党校系统工作者必须根据传授的对象因材施教。对有党的理论基础的党员和干部, 可以讲授得尽量多一些、深一些;而对于那些没有进行过理论学习的普通群众, 可以采用形象化的方法, 深入浅出地去讲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去调整。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今后的行动, 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 但它的提出不是终点, 而是我们重新奋斗的开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重在我们今后工作中的实践。相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 2006 (9) .

[2]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人民日报, 2008 (05/16) .

[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 2007 (1)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8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我们理所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这本书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 包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而不能搞民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 而是实践智慧的凝结。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由个别观念到完整体系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积淀的结果。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充分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和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化。在经济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要求;它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 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 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由于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积淀和浸润的过程、所以对军队院校而言, 我们应当以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就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推进和促进和谐院校的建设;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紧密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 用科学理论来指引院校的发展方向, 指导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职员工, 牢固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凝聚力量, 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共同理想的坚持, 从而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引领,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高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里程, 九十年前, 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九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 我作为一名党员, 每当回想到在自己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 我都会感慨万千, 因为从那一刻起, 我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的心中始终铭记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努力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图书馆馆员, 深知军校学员, 是国家军队的主力军, 是祖国的脊骨, 图书馆作为学院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与教学、科研一起构成了高校的三大支柱, 是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窗口。我要本着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忠于职守, 热爱图书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 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帮读者之所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提高读者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为发展军队院校的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这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图书馆及其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所在。

读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后, 感触很多, 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 它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心灵上的洗涤, 它让我深知中华民族之伟大。我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中华民族将更加繁荣富强。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都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为结合《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及院校教育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院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42-43。

[2]黄岩、陈伟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微》, 《求实》, 2011, (1) :29-32。

社会核心价值 篇9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 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没有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正如在社会生活中听到的“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一哭一笑, 反映了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毫不掩饰一部分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求。但是物质是生活的全部吗?如果连快乐和幸福都没有了, 要宝马又有何用?由此,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明确了国家社会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不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行业格局有了很快的变化, 而且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而在全社会形成相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终极选择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人生价值选择与实现的主要因素

1.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西方认为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 他们在发挥传统权力资源的同时更注重用多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进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洗涤,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 对我国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人由于辨别能力不强, 过分地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更值得提倡, 更认同西方社会体制,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 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2.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等导致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 价值观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 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渐丧失, 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危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人出现思想混乱、毫无目标、价值迷茫、生活空虚等情况, 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恋爱婚姻观和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改变, 甚至出现不分是非、颠倒黑白、价值观错位与缺位的现象。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和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实际民生问题的存在, 使一些人对深化改革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 这些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

3. 市场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迅速发展, 对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无形的渗透作用, 它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更突出利益、竞争、务实等观念, 客观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很多人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赚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此外,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功利。这种现象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实用主义, 造成人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不考虑长远利益, 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 这更加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4. 人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价值观, 是分层次的, 价值观的构成主要分为直接利益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和背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由知转化为行, 而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越。

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终极选择

首先, 遵守认知规律, 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 重义轻利和义利并重的价值观都得到鼓励和提倡。应该特别重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应当打破因循守旧, 提倡敢于创新。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对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 大力宣传引导,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环境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的。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引导干部群众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要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 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人们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化载体, 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理想价值导向。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 并促进其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发挥典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人们普遍认同的榜样对社会大众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所以, 树立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善的榜样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 完善政策法规, 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政策法规是全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准绳,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 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证。

最后, 加强制度建设, 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制度作为社会整合机制通过对主体提供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 从而减少了因主体利益不同而在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制度具有强制性, 要求人们遵守和服从, 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没有制度,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堆杂物, 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和约束, 通过激励和约束控制人的价值观选择和行为选择。好的制度激励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坏的制度激励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制定和建构好的制度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总之,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将会决定人生方向和质量, 而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每个人最终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梅荣政, 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33-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任务。这一工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工程之所以艰巨,是因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面临着诸多复杂形势。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面临诸多复杂形势。从国际形势来看,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一切,无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要卓有成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全党重视,全社会认同、形成合力、积极实践,核心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根本要求在于坚持不懈地加强建设、务求实效。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全党认识,统一全党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全党认识,统一全党思想,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条件。提高认识,就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及其要求的认识。就是要把党中央近年来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先后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任务,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重要任务和举措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统一起来,理解掌握各方面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内在统一关系。统一思想,就是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排除各种思想杂念,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身的价值准则、价值取向,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来,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上来。只有全党的认识明确了,思想统一了,党才能产生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各级党组织务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回答和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有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选择,在全社会树立起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如何加强建设呢?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其内在要求,主要是通过促进全社会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才能取得实效。为此,应着重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1.加强思想宣传阵地建设,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就是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传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的旗帜和方向。新闻媒体宣传要坚守阵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注重发挥思想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正确、和谐、生动的舆论氛围和高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感受、认同、理解,接受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准则,从而转化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严于律己的道德操守,为不断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深入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还有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不断解决和回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为指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依据,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加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不断探索和揭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当前,应着重研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着重研究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心理素质状况,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着重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监管实施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各方面,渗透于国民教育的全方位,使之成为贯通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标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摆在教育的首位,对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和谐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坚持对广大群众、学生和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其次,要下大力气清除文化垃圾、匡正驱邪,坚持净化、优化和美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渗透力、感染力。其三,要加强优良风范和榜样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先进性,使时代风范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使广大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见贤思齐。其四,要在全社会倡导树文明新风、行文明规范、做文明公民,形成全党全民齐动员,共创文明和谐新风。其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党组织务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调运行和整合作用的有效发挥。

4.抓住和谐发展主线,紧扣和谐发展主题,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各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各方面,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文化和谐的需要,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需要。使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育积极的、富有创造活力的和谐因素。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注重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尊重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是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此,应抓好三个着力点:

1.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旗帜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丧失凝聚力,就不能形成团结统一的局面。要有共同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动力和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向导。这一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始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要始终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紧密地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务必忠实地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实践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其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共同奋斗。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从而坚信没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没有国家的发展就没有民族的振兴,也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全体社会成员就会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这样,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有了切实可靠的基础。

2.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中心环节。无论任何时候,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素质高不高,有没有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都会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也必然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就是要根据党章关于领导干部基本条件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根据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提倡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要求来加强建设。根据上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优化领导干部作风,要着重树立好“五观”,即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群众观、地位观、权力观和荣辱观。领导干部要树立好“五观”,必须切实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端正理论学习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学习问题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学懂弄通理论,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要力戒“唯理是从”的教条主义、只注重实际而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和虚学假用的形式主义。在运用问题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深入实际,了解掌握客观实际情况,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领导干部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领导干部要敢于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和坚持真理,不断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第二,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党的最大优势是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能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服务对象。要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使他们发挥出聪明才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实地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思想情感,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把自己铸造成为群众所拥护的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领导干部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和荣辱观。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领导干部理应而且必须成为人民公仆,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友好的干群关系,真正做到为民掌权、为民用权,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知荣辱、明廉耻、辨善恶、识美丑,要时刻敲响拒腐防变的长鸣警钟。同时,领导干部还必须树立好“十种意识”,即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勤政廉洁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勤俭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把十种意识与上述“五观”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要求,同时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优良作风,才能带动和推助良好社会风气的建立,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奋斗。

3.坚持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搞得好不好,能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与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分不开。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广大党员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员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学习党章、遵守党章、实践党章,要忠诚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加强党员自身修养,强化党员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党员要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认识,积极实践、率先垂范、争做表率,树立大局意识、表率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结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切实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要提高政治鉴别力,要能分辨是非、识别善恶美丑、知晓荣辱,要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取向,始终做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变,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变。这样,广大党员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影响和带领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才能促进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任务,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卓有成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发挥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民族学院委员会党校贵州贵阳550000)

社会核心价值 篇11

1. 社会思潮的含义

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反映一定群体利益和要求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倾向或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2. 社会思潮的特点

(1)时代性。各种社会思潮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受该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2)群体性。社会思潮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甚至超越某一群体,反映多群体成员的共同意愿,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支持。

(3)流行性。社会思潮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动态的形式存在的社会意识和舆论热点,其一旦形成,就会传播、扩散,很快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4)变动性。社会思潮的稳定性较弱,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潮本身有一个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由于外来力量的干扰,它在同对立思想的斗争中有一个力量对比的变化过程。

(5)症候性。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意识的产生、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3. 社会思潮的地位

(1)社会思潮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思想文化水平的尺度。一个时代流行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特别是涉及面较广的大型社会思潮,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多数人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2)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气候变化的“气象图”。社会思潮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信息库,它可以反馈出各个方面、多种多样的信息,其中有正在起作用的信息,有将要起作用的信息以及潜在的信息。

(3)社会思潮是促使社会意识深化的媒介。社会思潮不仅可以使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深化,也可以使社会思潮本身的高低层次相互深化。

4. 社会思潮的作用

(1)从起作用的方向看,每种社会思潮都反映了自己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并为其服务。先进的社会思潮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没落的社会思潮对旧的社会制度起着维持和巩固作用。

(2)从起作用的方式看,每种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先进的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中的巨大精神力量,革命的理论能够起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改造社会的强劲作用;没落、反动的社会思潮起着愚弄群众、瓦解群众、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3)从起作用的效果看,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先进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催化剂,起着启蒙、批判、导向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没落的社会思潮是一种麻醉剂,它模糊人们的视野,麻醉人们的神经,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反动的社会思潮是一种毒化剂,它腐蚀人们的灵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压制新生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破坏作用。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现实意义

现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导的。如果不加以批判吸收而任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方针、原则和方法

1. 引领的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

2. 引领的方针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当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它有一个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3. 引领的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掌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4. 引领的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西方思潮从本质上、整体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依然是我们解读和分析一切复杂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

(2)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就是将某种社会思潮置于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梳理其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其本质及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规律性,从方法论上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只有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思潮的内涵、发展趋势和现实影响。

(4)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方法。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多一些平民风格,多吸取一些民间话语,以更好地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方法。第一,要科学地预测社会思潮。一些小型的思想潮流如社会上一定时期出现的某些“热点”,流行的某种价值观和社会情趣,一般都是先从少数人开始酝酿,然后逐步扩散,突破小群体的局限在更大的范围流行,最后进入了高潮阶段。对于大型的社会思潮来说,往往是通过某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或者以某个杰出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的发表作为标志。第二,要准确地评价社会思潮。即针对具体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阶级性质、历史作用及其对人们的影响,进行中肯地、具体地分析。第三,强化社会思潮教育队伍。要强化专职社会思潮教育队伍,掌握社会思潮的有关知识。要强化兼职社会思潮教育工作队伍,使专兼职人员汇成一体,有效地进行社会思潮教育工作。第四,区别对待不同的社会思潮。对进步的、科学的社会思潮,应大力宣传,扩大其影响,使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应对其错误观念进行必要的批评,并消除其影响。对反动的社会思潮必须进行彻底揭露和坚决批判。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上一篇:语用对比下一篇:s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