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24-10-23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用10篇)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1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班级:2010级金融三班 姓名:徐红强

学号:2010021236

3“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重要宣示,将把道德模范宣传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012年10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出版《平凡的感动》一书,讲述了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周江疆等70位人物的“最美故事”,他们或在平凡之中默默坚守,或在关键时刻毅然择善,用爱心和壮举提升了道德的高度,树立了德行的楷模,为全社会标明了道德追求的方向和刻度。信息办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段时期以来,“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涌现,“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民群众对他们的赞美和推崇,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最美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蕴涵了丰厚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内含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的有机统一、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机统一、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的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生动展现。“最美现象”践行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劳动分工、不同社会职业中承担自己社会责任的过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就是实现共同理想的途径和平台。“最美人物”立足本职,不断地为实现共同理想添砖加瓦,把实现共同理想的思想,落实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上;把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落实在做好本职工作中。“最美现象”反映的这种职业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最美现象”践行了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就要服务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实现人生价值。人们从“最美现象”中深切

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就是人民的价值,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有利、有益、有用的人。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是隔断历史、隔断传统的,而是在充分汲取民族道德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美德。“最美人物”展现的许多事迹和品德,如仁义友爱、忠诚奉献、推己及人、助人为乐等,既是现代社会美德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实现了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人物”虽然职业迥异、事迹不同,但他们身上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崇高品质,洋溢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的崇高品质,他们才能在生死关头勇于伸出援手,做出不平凡的善行义举,把希望带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真情献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扬善祛恶、尚美弃丑;在道德修养中追求崇高、坚守信仰、完善人格,以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最美现象”倡导了仁爱助人的善良人性。仁爱向来被视为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被列为诸德之首。仁爱是人类抗御痛苦、磨难、不幸的德性原则。正是人性中仁爱善良的德性,使我们彼此关切、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最美人物”用最朴实的方式昭示:只要心存善念,并在关键时刻将善念转化为一种善行,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最美现象”弘扬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岗位、敬业与责任,是对职业的责任、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才能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超越惰性、自私、懦弱,习惯性地做出职业反应。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但背后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震撼着我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敬业责任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责任意识的伟大。“最美现象”彰显了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奉献牺牲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有人奉献、有人牺牲,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他们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他们是托举当代文明的伟大力量。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自我认同。中华民族高度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最美现象”无一不是对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说明道德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道德文化内涵丰富,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已经成为民族的血液,得到我国人民的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通过对“最美现象”善行义举的盘点,可以发现,“最美现象”的产生,是多方自主合力产生的结果。首先是“最美”行为产生的自主性,普通民众以个人亲身的行为,自主自愿地践行“最美”,他们不是为了被发现、不是为了被传扬、不是为了得回报,这些英雄都是凡人,他们的义举没有什么私心;其次是“最美现象”发掘的自发性,公众以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网友们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传播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再次是“最美”事迹宣传的自觉性,网友们盛赞英雄,数百家媒体继而跟进,媒体以自身的平台自主自觉宣传和传播“最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热烈互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主动传播和弘扬正面的信息;最后是对“最美人物”表彰的自为性,政府和社会自主自为地对“最美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强化了“最美”效应,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道德自省要求道德主体有一种主动反思自身道德的优点和弱点,具备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的能力。毋庸讳言,我们所处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年代,道德失范、好人难做,似乎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集体痛”。但是,一些坚守的平凡人们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年代依然充满阳光与希望。人们对“最美现象”的激赏,既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呼唤,更是一种对当前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自省。通过这种自省,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虽然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一定不是社会主流,不能因为一两件不好的个案而停止求真、求善、求美的脚步;虽然我们不知道救人之后,会不会被反咬一口,但我们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良心得安,这比简单地寻找不救的借口,更有生命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虽然社会很浮躁,但人们对善良人性的渴求和对道德良知的向住,一直没有被埋没掉。“最美现象”所激发的民间向善潮流,是涤荡当前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沉疴的良药。多一些向善的信仰,多一些仁爱的义举,就会培植更健康的社会生态,社会才能更美好。

参考文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讨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应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具功能、各有侧重,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3]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建和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校校园文化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为目的,主要功能是育人。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对学校师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是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日趋多样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也日益明显。加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传媒业的繁荣发展,知识传递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给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渠道,各种声音、各种信息、各种观点通过种种渠道得以传播和扩散,一些形形色色的有害思潮乘虚而入。大学生思想活跃,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校园里也有所影响,校园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商业化、功利化倾向。这些现象,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规定了和谐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广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形成一个先进的、和谐的、繁荣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坚持以校园文化为有效载体,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的基本内容贯彻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构和谐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校园文化实践。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会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会,并以此为平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有关理论专家定期辅导、开展时事讲坛论坛、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理论武装,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坚定师生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凝聚学生,汇聚力量。可通过举办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展览和组织参观走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新工厂等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坚定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引导全体师生自觉地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在校园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演讲、征文等活动,传播爱国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可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师生的需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各种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应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创新愿望和创造激情,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与科技竞赛等创造性活动,从而引导广大师生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规范的道德基础。高校可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如建立健全校规校纪,规范一些仪式制度)来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可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内化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广大师生明是非、知荣辱,从而在校园形成浓厚的讲文明讲道德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9.

[2][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4.

[3]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 2008, (4) .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和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是我们党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两课”教师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两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

一、高校“两课”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传播生产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高校“两课”教师则是把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新思想、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的源头。每当有新思想、新理论出现,总是高校教师最先做出反应,学习吸收,通过课堂传授及理论研讨把新思想、新理论辐射到大学校园及社会。同时,高校“两课”教师还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新者。

高校“两课”教师是人类社会科学及文化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现今中国最新理论成果,其推广和传播、交流不仅需要媒体,更需要高校“两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课堂宣讲及理论研究而使之大众化。

高校“两课”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离不开教师,而思想战线正是展现“两课”教师风采的重要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无一不与“两课”教师职责、专业及研究领域紧密相连。同时,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需要通过广大“两课”教师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学生及至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思想道德合格人才的生产线。在大学校园里,不光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多种社会思潮也在这里交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占领他们的头脑,那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多元价值取向、信息来源多样化、社会矛盾多极化的今天,高校“两课”教师不仅能作为、有作为,而且更需要有作为、巧作为和多作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高校“两课”教师责无旁贷

高校“两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各个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用优秀成果熏陶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高校“两课”教师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通过加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两课”教师应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高校“两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思想领域中的先进文化成果播撒、耕种在高校这块阵地上并使之开花结果。

高校“两课”教师应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知行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两课”教师职业特点,丰富和深化对师德精神内涵的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及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高校“两课”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两课”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一机遇和挑战,善于学习,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探索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形成全民族奋发 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4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对象:学生和老师

调查方法:通过交流和网上调查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

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通过本次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广西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方面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既促进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又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参与者、担当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

二、调研过程:

为了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落实的情况。例如:取得了那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等。我通过与老师同学进行QQ交流、重点访谈、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在我院不同人群中,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在调研中,61.7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指导思想”,68.4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代表”,62.87%和73.17%的人对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保持较高的认同度,88.16%的人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理论,78.03%的人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1.64%的人赞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调查显示,79.92%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绝大多数人赞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调查中,77.92%的人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70.31%的人赞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高学历群体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取得的成绩肯定度更高。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正逐渐形成。调查发现,80.15%的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高程度的了解,63.2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86.84%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原因主要在于:理论上的科学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了实践条件。更重要的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我在调研中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甚至有的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制。而且有的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与践行存在脱节现象。调查发现,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80.15%,但却只有15.79%的明确“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表明认知与践行明显脱节。

针对以上现象,我经过思考,得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理论上说服人、在内容上启迪人、在形式上吸引人。(2)、努力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3)、从源头上治理党内腐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亲和力。(4)、逐步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5)、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三、调研总结: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大学生成才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忽视的矛盾,成长中的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激发了精神动力和规范了行为准则,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具有极大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谈 篇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政法系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探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按照上级党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县水利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整体素质,为推进“产业发展、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文化繁荣”四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推进“四大”奋斗目标实现、发展县域经济这个大局,紧密结合全县水利工作实际、全局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二)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形成主动查摆问题、敢于解剖亮丑、增强党性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正风正气。

(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党员干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做到警钟长鸣。

(四)坚持分类施教。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分别提出教育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区别对待,力求实效。

(五)坚持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不断创新方式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探索完善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要求

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总的目标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具体要求是:

(一)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全局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全局党员干部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养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促和谐的优良品格,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三)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局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局党员干部要真正在思想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上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工作态度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五)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局党员干部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成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模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推进“四大”奋斗目标实现的排头兵。

四、方法步骤

从2010年2月下旬开始,年底结束,分宣传动员、学习教育、主题实践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2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上级党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充分利用局务会、支委会、全局干部职工会、基层水管站例会等集中学习机会,积极宣传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活动。要注意发现、树立、推广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

(二)学习教育阶段(4月下旬到6月底)学习教育阶段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1、组织好以“三德”、“两观”、“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围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精神动力、能力素养四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重点抓好“三德”、“两观”、“一能”三个方面的教育。“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两观”,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能”,是指提高全局党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具体学习内容为党的基本理论、国家大政方针、水利专业知识、职业行为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等。

2、开展“四讲二讨论一调研”活动。“四讲”为:一是领导讲党课。局长和班子成员,要分工为党员上一至两次党课。二是专家讲理论。积极参加县党校组织的理论宣讲活动。三是先进讲事迹。积极参与报告会,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四是党员讲体会。在认真开展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党员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党的理论和党章要求,讲认识、谈体会、说收获,达到党员自我教育、互相提高的目的。“二讨论”即: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讨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就如何干好水利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每名党员干部撰写理论文章或心得体会的方式,使大讨论活动真正触及党员干部思想灵魂,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畅谈水利”,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围绕“争当排头兵,争先做贡献”这一主题,采取召开座谈会、专题讲课、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切实强化一流观念、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局职工认真回答好“发展水利事业我们如何干”的问题。“一调研”为:走向基层,认真开展水利调研活动。在深入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立足于“求真、务实、奉献”的水利精神,围绕实现“四大目标”、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思考水利工作如何发展,水利基础产业如何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等课题进行调研,形成一批能够指导工作实践的调研成果,推动水利工作跨越突破。

(三)主题实践阶段(7月上旬至11月底)着眼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意识、奉献意识、宗旨意识与和谐意识,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设载体、畅通渠道、营造环境。

1、实施“亮身份树形象”工程。围绕“亮身份树形象”这一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员品牌”、“党员先锋岗”等创建活动,通过公开栏亮明党员身份及岗位职责,激励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当排头兵。组织党员在工作和集体活动时间佩戴党微,进一步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建立“党员义工服务”队伍。号召广大党员开展“五十二”工作制,水利工作千头万绪,安全度汛需要全天候做好,为此动员党员干部开展“五十二”工作制。

(四)总结验收阶段(11月至12 月底)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把工作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机制化。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体制,定期分析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教育培训内容和措施,推进党员干部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扩大联系服务范围,改进联系服务方式,丰富联系服务内容,增强联系服务实效。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目标管理、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群众评价等制度,不断创新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关怀机制,探索推进教育培训、表彰奖励、帮扶救助、走访慰问等重点工作,形成一套维护党员权益、保证党员需求、促进党员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是搞好自查总结。围绕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本领等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验收标准和评估细则,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查总结。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看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否明显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是否明显增强、各项工作是否明显推进、群众对教育活动是否满意,及时找出差距,边整边改,真正使每项整改措施都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五、组织领导

要把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争当推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结合水利行业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要把这次活动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办公室,2、加强检查指导,强化督查考核。不定期地对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党员参加活动情况作为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3、注重搞好结合,确保取得实效。要结合我局正在开展的“争当排头兵”活动,做好该活动与学习提高、思想调研、创新发展、尽职苦干、务求实效、自查整改六方面的结合,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整体推进,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水准表现在具体岗位上,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行动争当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涵盖经济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 内容丰富, 导向明确, 体现了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广意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 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努力培育青少年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可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内容, 也是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是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确立了精神支柱。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就能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利用关心下一代这个载体

关心下一代的任务, 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通过关心下一代工作这个平台,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 把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灌输到每个青少年, 辐射到城乡每个角落。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关心下一代这一有效载体。

1.从组织领导上来看, 关工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关工委组织不同于其它的涉老组织,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依靠离退休老同志做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各级关工委领导成员中既有在职的党政领导参加, 又吸收了一些有关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大批退下来的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参与直接指导。他们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身体健康、乐于奉献、德高望重, 有一定的权威性。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同志, 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着力对高校和中小学校学生以及青年教职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 全面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奠定了坚强的政治基础。

2.从组织结构上来看, 关工委具有系统的网络性。

现在中央、省、市、县、乡及基层单位基本上建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 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纵横连接的网络, 对信息流通、工作指导、活动开展都提供了许多方便。同时, 关工委具有普遍的群众性。它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工作组织, 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群众性的工作组织机构, 参与的人越多, 工作实效就越大, 参与这项工作的老同志来自于群众, 工作起来, 又回到群众中去, 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 通过老同志的工作, 又影响了一些群众参与到教育青少年工作之中来。此外, 关工委具有独特的社团性。就是说, 它不是一个具备某种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 工作不是靠行政力量去推行, 而是靠老同志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工作实绩去影响、去号召、去宣传、去争取更多的人和部门投身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来, 因此, 具备了社团组织的种种优势,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3.从机构职能上来看, 关工委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教育好青少年, 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大事, 这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工委一头联着老, 一头联着少, 把一老一少联系起来, 建立起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它既可让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发挥对下一代的传承、引导、关爱和保护作用, 又可以使年轻一代爱老、敬老, 两代人和谐相处。同时, 关工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有的青少年都是这个组织关心教育的对象。广大的青少年分布在各种社会领域, 不同领域的青少年都会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和行业特点的影响, 参与其中的老同志也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部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关工委的工作范围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抓好“四个结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关心下一代工作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必须下大气力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工作中, 要突出抓好“四个结合”:

1.要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 是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使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肩负的责任尤为重大。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作用, 切实做到既教好书, 又育好人;既传授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技能, 又帮助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立足社会的基本道理。同时, 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使正面的声音、健康的信息成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有力的主旋律。

2.要与重大活动的开展相结合。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将其转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例如建国60周年大庆, 各级关工委组织抓住机遇, 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与歌颂、宣传建国60周年来的伟大成就, 与“讲文明、树新风”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少老同志言传身教, 举一反三,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要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相结合。当代青少年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他们既有许多可喜、鲜活的优势和特点, 也有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比如, 他们接受信息量大、求知欲强, 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他们崇尚进步、崇尚竞争, 但容易滋生娇骄二气, 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关爱, 出现利己主义倾向;他们善于思考、追求个性化发展, 但缺乏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和集体团队观念, 等等。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就要认真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 认真分析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认真研究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变化, 深入思考关心下一代工作应该“关心什么”、“怎样关心”等重要问题, 研究当前青少年“需要什么”、“怎样引导”等课题,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青少年。要关注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切实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 不断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实效性。

4.要与发挥老同志的特殊优势和作用相结合。老同志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有着特殊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亲情优势和时空优势, 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建设“五老”队伍, 激活人才资源, 依托各种优势, 发动好、发挥好、保护好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好广泛宣传动员工作, 充分调动老同志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自觉自愿地融入关心下一代这项功德无量的工作之中。要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样板示范作用, 打造关心下一代工作知名品牌, 扩大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影响。各级关工委要时刻把老同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实实在在地为老同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特别是要注意老同志的身体健康, 使他们既能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挥余热、再作贡献, 又能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愉悦身心, 乐享晚年。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内容, 也是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最重要、最前沿、最典型的校园文化,高等院校也是高层文化的传播地,高端人才的培养地,更是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的战略要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两者的相互作用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众多方面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性质和根本方向。校园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规定决定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要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精神方向和价值取向。但是任何价值观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都是表达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媒介,所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两者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科技知识、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不同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方面而非全方面。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特殊时期,校园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交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交织的复杂局面。应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上,以保证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必须秉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要使大学生不仅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还应该研究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但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全面的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两者相互融合、和谐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和艰难的挑战。

(一)对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对政治思想引导的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活动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相对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在大学校园里少之又少。各大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价值观念的引导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即便学校在国家政策和中央精神的响应下开展某些思想教育活动,也是采取领导台上传达号召,师生台下浏览观看资料,会后撰写思想报告的方式开展,并不是积极主动,自觉的启发式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高校对思想教育并没有长期的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领导是否重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持续的问题。高校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轻视和间断性的形式主义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以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不紧密。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脱离抽象化的思想面貌和高度模式化的理论形态,实现通俗化转变和大众化转型,使之渗入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这个桥梁。但是高校的文化实践活动直接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检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整个过程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很多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只会关心自己掌握知识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少关注和考虑自己从事的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这种社会价值对国家,对民族的影响。人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很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文化实践活动的盲目性致使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脱离。

(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涌入国内,高等院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前沿阵地以及高等院校开放的文化氛围使这些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在高等院校迅速蔓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绝对自由主义和超现实的物质主义等现代价值观以及极度个性主义的非主流价值观念对传统的和主流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再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名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价值观和思想形态的产生,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于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还很不稳固,对文化的选择和价值观的取向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不乏大量的不良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尖锐的现实矛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的实现途径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凝聚、协调作用,并结合有效的途径才能促使两者顺利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顺利传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这一发展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包涵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保证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建立在社会大众的基础上的,体现了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和荣辱观念,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大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具体做到:(1)在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化其引导作用。(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将思想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地位。(3)各大高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应该自觉的、有意识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而不是迫于政策的号召,领导的重视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形式化教育。

(二)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作用,加强文化实践活动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英国教育家埃里克爵士强调:“文化之路应贯穿于,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高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应该学会思考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我们不仅只从技术上论证活动的可行性,更应该从道德精神、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不是简单的考虑能不能做,而是全面分析应不应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多方面的价值利益和众多活动的最终目的,大学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有在这个标准的激励下才能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创造真正的幸福,任何脱离这个标准的活动都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消极影响。因此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作用,调节高校校园文化的冲突。思想观念的复杂性,精神信仰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校园文化处于丰富多样又杂乱无序的发展趋势中。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跨越了时代的局限和地域的狭隘性,从全民族共同的基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出发,消除了不同文化形态带来的矛盾,使校园文化朝着“一元化指导、多元化并存”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评价体系,协调多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形态的矛盾,同时抑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冲击。具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开展多民族性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东方和西方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和谐发展。(2)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形态的差异性,正确对待差异,使文化差异成为文化特色而不是文化矛盾。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导和作用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更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以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两者相互融合。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9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句向善的呼唤,已过半个世纪,但即便放在今日之社会大环境,仍然掷地有声。雷锋,一个如灿烂朝阳般的名字,始终照耀着公众的心灵。他不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洗脚妹”刘丽、“最美妈妈”吴菊萍……他们看似平凡的义举,足以表达出人性的最动人之处。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雷锋的时代过去了,雷锋的精神实质,却已沉淀下来,并且薪火相传。

在这春风微醺之时,春风裹挟着强大的“向善”力量,正是这精神的号召,让人们沐浴在爱的海洋里。我们不再视而不见,不再冷漠围观,而是在耳濡目染中,努力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诚信、有责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荣辱观为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雷锋精神与之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统一性。雷锋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可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发出疑问:“我们从他身上还能继续得到雷锋精神营养吗?”《雷锋》的作者黄亚洲就坚定地认为“大公无私的精神标杆,一个有骨气的民族,必须要有!”

是的,这不是一个人的呼声,这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高声呼喊的。所以,在物质文明大前进的道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学习雷锋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落实具有典范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使人们在对典范榜样宣传中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效仿他们的行为,最后在思想、行为上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认同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学习雷锋活动,为建设、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通过先进榜样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既看到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契合性,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实存在,又能体会到雷锋精神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所在,从而不断形成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学习雷锋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在雷锋的身上,人们所得到的启示为:雷锋所能做到的是现实中人们只要用心努力都可达到的,而且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的价值也得以实现;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有利、有益、有用的人。

同时,学雷锋活动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戒虚、戒伪、戒浮、戒空,脚踏实地做好学雷锋活动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同时努力寻找学雷锋活动新的生长点。

加大学雷锋活动的理论宣传力度。开展学雷锋活动,就是要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要坚持什么,弘扬什么,批判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要高扬雷锋精神,使人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10

——“湖北群星现象”的几点思考

荆楚从来多俊杰,如今人物更英雄。在万众瞩目的2009年全国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湖北占据两席,让人惊喜。最近5年,湖北先后有4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评“感动中国”人物。一时间,全省英模人物成批涌现,学习宣传活动高潮迭起。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中心的具体抓手。近年来,湖北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载体,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服务经济发展中心的有效途径,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广受瞩目的“湖北群星现象”。

一、深入研究“群星现象”产生的“良田沃土”

满树红花竞相开。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湖北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从吴天祥、王涛、周国知、王月娥、徐本禹、赵传宇、刘继平、黄来女、郑琦、桂希恩、刘芳艳、陈刚毅,到周又山、谭之平、谭纪雄、张绪、易满成、黎锦林、陈玉蓉、王争艳、汪金权;从荆州“10·24”舍己救人英雄群体,到生死接力赶发农民工薪水的“信义兄弟”……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人们耳熟能详。“湖北群星现象”,使人振奋,引人思考。

湖北,有着英模辈出的精神沃土。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是一块无比神奇的土地。荆州城外的凤凰图腾、青山绵延的神农架,彰显着荆楚文化的美丽与传奇;辛亥革命的激荡神州、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张扬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昂扬气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湖北省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武汉、黄石、十堰、襄樊等大中城市,文明创建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在全省广大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四进家”、“一村一品”、“文明湾落”、“文明新村”等思想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在传统美德厚重的沃土之上,湖北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得民心,先进典型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潮流的自觉追求。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荆楚大地既有着比较明显的工业、农业、科教文化、生态优势,更闪耀着湖北人民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矫健身影。在这里,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气壮山河;在这里,一个个国人引为骄傲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次第建成……新中国建立60年的历程表明,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懈追求。而先进典型人物大量涌现,成为湖北前进的先驱和领跑者。

湖北,有着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今天,当人们来到革命老区红安,仍能感受到当年这里千百万人民心向英雄的满腔热情;在荆江大堤,巍然屹立的纪念碑留下英模名录共928人,供人们世代景仰;去年,武汉“暴走妈妈”陈玉蓉割肝救子的感人故事,人们争相传颂。在社会加速转型、思想激烈碰撞的改革开放30年间,全省高举着积极向上的旗帜,张扬着公平正义的理想。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先进典型始终被社会厚待一分,被人们高看一眼。

湖北,有着与时俱进造就先进典型的崭新舞台。极目我国中部,改革发展龙腾虎跃,从来不甘人后的湖北,更有着时代赋予的令人称羡的一系列特殊的发展机遇:先是中央希望,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再是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是国家宣布,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时地利人相催,湖北人民又一次有了大展身手、奉献聪明才智的历史机缘。我们可以展望,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不负时代期许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将如春花般竞相开放。

二、积极探索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科学路径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昭示榜样、催人奋进的旗帜。重视用先进典型的事迹、精神和思想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通过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成为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全局的科学思路。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回望既往,历届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经形成培育典型、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接力棒”传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每年推出多个重大先进典型,开展全方位的学习宣传活动。2009年“10·24”荆州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2010年黄陂“信义兄弟”、最近推出的黄冈山村教师汪金权等先进典型,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组织好学习宣传活动,关心好典型人物及亲属的生活。重视典型宣传,推进典型学习,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明确要求,成为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宣传新闻部门强力推进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全省宣传新闻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大力提倡,更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实践。因此,从培育、发现、挖掘先进典型,到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全省宣传新闻部门满腔热情,有着高度的共识、敏锐的行动、一致的追求。各级宣传部门把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摆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体布局的突出位置。中央驻鄂和省内新闻媒体把先进典型宣传作为着力提高舆论导向水平的重要载体。宣传部门与新闻媒体紧密配合,媒体与媒体之间协调行动,形成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浓郁氛围。近年间,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吴天祥、新一代工人楷模王涛、为民模范周国知等一系列重大典型的推出,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凝聚了人心,鼓舞了人民。

各行各业自觉谋划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成为全省各地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树立推广先进典型与关心爱护先进典型结合起来,配合媒体做好先进典型在行业、社会的宣传学习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近年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总结宣传了一大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先进典型,促进了全省教育系统育人长效机制的形成,成为我省自觉运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牢牢把握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正确导向

感时应物,正确引领。湖北省在先进典型学习宣传中,十分重视紧密结合省情和工作实际,既深入挖掘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传统精神内涵,又大力彰显近现代仁人志士“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更着力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九八抗洪“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具有湖北特色的人文精神。服务政治大局,突出先进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先进典型要发挥感染人、教育人和示范人的作用,必须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必须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近年来,湖北推出的周国知、郑琦、陈刚毅等先进典型,都是从基层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公认对象中选取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公认度;先进典型的深度挖掘特别注重典型的内在价值与党和政府的政治提倡相吻合,夯实典型的政治号召力。把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很好结合,把宣传主张和受众需求很好结合,使先进典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示范者。

立足思想引领,突出先进典型的思想性、针对性。宣传先进典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典型的先进事迹转化为社会的普遍实践。湖北注重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宣传先进典型。例如荆州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英雄群体的宣传,紧紧扣住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充分展示“90后”良好精神风貌,从而引发全社会对责任意识的深思。

重视社会认可,突出先进典型的示范性、群众性。先进典型得到群众的广泛公认,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开花结果的根本。近年来,湖北重大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出,始终立足时代大背景,使其具备群众认同的现实基础。黄陂“信义兄弟”先进事迹的宣传,牢牢把握诚信大义、崇尚和谐的时代主题,使典型事迹产生于社会现实、还原于群众生活,从而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体现宣传功能,突出先进典型的真实性、可信性。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实的事迹才具有最强的感染力。湖北宣传先进典型,注重还先进典型的平民本色,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欣赏习惯来表现典型人物,而不是随意拔高。如对全国敬老爱亲模范谭之平的宣传,对“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说理,使她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生动而直观,亲切又自然。

四、精心谋划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长效机制 湖北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是荆楚儿女的优秀代表,也是湖北人民的精神楷模。进一步抓好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与时俱进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精心选树先进典型,深入发掘英模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我们要扣准时代脉搏和适应社会需要,精心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使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代表湖北不同的群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荆楚儿女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力求先进典型的精神体现社会大势、焕发时代精神、彰显湖北气质,具备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

大力推广先进典型,放大学习宣传效应。实践表明,一个先进典型能否引导人民群众、引领时代潮流,关键在于学习宣传形式是否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期盼、接受程度。因此,我们宣传先进典型,要注重再现、升华先进典型精神;要注重把握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要注重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要注重联系实际、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知行统一、求真务实,力求变“小盆景”为“大花园”,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关心爱护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湖北的宝贵财富。尊重和关爱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将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荣誉,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

上一篇:少年梦作文300字下一篇:野外游泳的注意事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