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共8篇)
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 篇1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
铁信1305班
彭辉
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近几年的小悦悦事件,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中国的经济正以正增长的速度不断攀升,国民素质也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开展取得不错提升,然而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群体意识在淡薄,冷漠程度在上升,这真不能说是什么好现象。
(一)事件回顾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彭宇帮忙扶起一位在公交车站跌倒的老太太,结果被诬陷为“肇事者”。最后法院判决彭宇承担老太医疗费的40%,共计4万多元。
事件二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费!
事件三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事件四
2014年5月15日下午5点,杭州江干区机场路杰立大厦顶楼有一名男子欲跳楼轻生,正值下班高峰期,引来众多路人驻足围观。现场不少人忙于拍照,有的围观者还吹口哨,希望轻生者能转过来,给大家一个正脸。
(二)事件的评论与感想
这些事件显示了可怕的社会冷漠。先后经过的18个人中,有步行的中年男子,有骑车的人,甚至有带着小女孩的中年女子。善良的陈阿婆固然为我们这个社会挽回了一点面子,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但一个阿婆能捡起失落的国家之心吗?能拯救破损的道德之旗吗?我是悲观的。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陈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有学者指出陈贤妹没上过什么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经过太大改造,因此才会做出这种“人”的善举,而现在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连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
首师大曾发布的一组有关社会信任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在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上,尽管有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但在不扶老人的 1
原因中,更有高达87.4%的民众认为怕惹祸上身。
路人袖手旁观的理由无非是这些:怕耽搁时间,怕被人误解,怕惹官司。核心的一条是怕惹麻烦。我们必须承认,眼下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简单的谴责和批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
这些让人感到寒冷的事件背后,潜藏着的是善意遭到欺骗和侮辱,善行得不到支持和保护。加之不断的红十字会丑闻、层出不穷的“彭宇”案等负面问题的影响,不断侵蚀了人们的良知,动摇了人们的善念。做好事会被人认为是作秀,帮助人会被人认为有企图,就连善良救人的陈阿婆也被人质疑“救人想出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种对什么事情都持怀疑态度的、调侃式话语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口头禅。信任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其实,在内心深处绝大多数人对信任是渴望的。但是面对失信行为时,公众的态度又往往不坚决,立场又往往不坚定。究其原因,既有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更有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失信环境的无奈。
(三)导致社会冷漠的具体原因
1、个人过分重视自保 冷漠源于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侯,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2、市场经济负面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活跃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恶性竞争,让人生产生落后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人变得“自私”起来,自私得连善意都不愿意付出。竞争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再加上后天的不平等,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分层就会变得明显。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各层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各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是直观的,很容易被人忽略,很少有歌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观众的功劳,而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正因为人对于他人价值的错误估计,导致竞争愈演愈烈,也带来社会的冷漠。
3、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极大的受到当时环境以及他人的影 响,即人们在遇到危难情况或者特殊情境时,一般会先参考他人的做法,再决定自己如何去做。人们在难以作决定的时候习惯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即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观者效应使然。这是由个体的模仿与自我保护倾向决定的。所谓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如果在场的他人都不采取举动,个体可能会觉得别人在场,别人可以帮助受害者,如果自己强行提供帮助的话,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评价、甚至是嘲讽。从而盲目从众效应下由此产生群体性冷漠。
4、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
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最终价值就是追求真、善、美,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成为的“社会良心”。然而,当前媒体新闻报道的“冷漠化”发展,显然同大众传媒的本质诉求背道而驰。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之所以有如此多人怕担责惹祸,与媒体的报道、评论以及微博论坛的“推波助澜”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有去进行扎实的调查,还原事情的经过及影响,一些报道甚至都不去采访一下当事人,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就难以谈得上客观、公正和全面,它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而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再加之媒 2
体在用词造句或标题制作上为追求一种所谓新闻效应,用诸如“又一起南京‘彭宇案’”、“又一起天津‘许云鹤案’”等刺激性题目,从而给人一种感觉,老人的摔倒诬人,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社会的一种现象。这样的报道、评论、跟帖一多,无形中就强化、放大了老人扶不得的印象,进而发展成,所有人摔倒,都不能扶,不去扶,不应扶,漠视悲剧的发生。
(四)改善社会冷漠现象的建议
1、建立保障制度,健全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利益机制为主要制约力量,以外在力量来约束或诱导社会民众遵守或践行某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建立保障制度,解除英雄的后顾之忧。目前,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损失的补偿、医疗及抚恤问题,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做了好事得不到适当的精神和物质补偿,甚至更有英雄做了好事反而要自己掏医疗费甚至蒙受更大的损失,导致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要扶起跌倒的道德,有必要立法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国人从不缺少侠义精神,但如果农夫总是遇到蛇,还有多少人愿意当农夫呢?在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都有相关法律及制度。
2、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
3、规避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
对媒体人文精神的重塑,首先要求媒体要真正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人、尊重人;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发现真善美、传播真善美、倡导真善美,要通过正面挖掘和深度报道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体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品位任何媒体都应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品位,以高品质的文化来吸引受众,以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己任,时刻以社会效益为重,是每一家有持久影响力的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高了,才会有可能做好、做精新闻内容,善于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才会有可能避免仅以商业利益为重,片面追求受众反映的媚俗新闻,才能有效避免“冷漠新闻”的产生。如果每一位记者都能够深入采访新闻事件,理性并深怀人文精神地采写新闻作品;如果每一位新闻把关人都能够以把握全局的高度,科学、人文地编辑新闻作品,“冷漠新闻”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4、将法律、道德、社会文明有机结合其实,社会冷漠它既不触犯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算不上违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一个看不起眼的缺点,一个不足挂齿的不足之处。然而,当冷漠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时,它就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团结,乃至关系到整个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如果说腐败是恶性肿瘤,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毒本身不会致人于死,它只是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于置人于死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聚集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人员以及各普通社会成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
“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曾有这样一条微博:“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种正能量。
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 3
好的人间!
谢谢大家!
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 篇2
《一年级》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原创校园纪实类节目, 主要讲述了一群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生活故事, 由陈学冬、宋佳分别担任实习班主任和实习生活老师。该节目于2014年10月17日在湖南卫视播出, 共11期。节目主要拍摄地点设在了真实的小学校园里, 摄制组采用全程封闭拍摄的模式, 记录小学一年级师生们从开学到逐步适应各自身份的全部经历, 过程中将由明星担任老师, 陪伴孩子们一学期的成长。
二、节目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一) 中国儿童启蒙教育普遍缺乏
1. 在《一年级》中, 第一天上学, 有的孩子就对老师不礼貌,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跟父母发脾气, 也没有要“守规矩”的概念。而在之后分小组探险的过程中, 也没有团队意识, 不知道听指挥。“讲文明, 懂礼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 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 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品行。所以, 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2.“性教育”在中国的启蒙教育中也是非常缺乏的一个环节。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疏忽, 但“性教育”缺乏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 从“竞选班长”看“拼爹”
自从“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等事件之后, “拼爹”现象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一年级》中, 孩子们举行了一次班长竞选活动, 在这次班长竞选中, 孩子们的家长各显神通, 都展现了想让孩子当班长的愿望。节目中的七个小主角都准备了自己的竞选宣言, 大多数孩子都是让家长帮忙写了发言稿然后背下来, 有的家长专门带孩子找老师进行“竞选辅导”;而有的家长直接利用自己“名人”的身份给孩子拉票, 给全班同学准备礼物“贿赂”同学。从一个小学班长竞选的事件中就能发现目前中国社会“拼爹”现象非常严重, 可以“拼爹”的孩子要比别人占优太多, 完全没有公平可言。
(三)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养成的影响
节目中有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 有离异家庭的孩子, 有母亲是全职太太家庭的孩子, 有普通“中国式”家庭的孩子, 有“星二代”, 有中外混血的孩子, 也有天生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也反映出家长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和性格培养的影响。
例如, 混血家庭的孩子, 由于父母双方不同的教育理念, 孩子性格比一般中国孩子更大胆也更加开朗, 但是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又比较懂得遵守纪律。还有孩子天生残疾, 生理上的缺陷让他得到更多的溺爱, 家长对他没有太多要求。在学校生活中就表现得没有纪律意识, 上课说话、坐不住, 对长辈没有礼貌等, 但他又特立独行, 想法和行为都与大家不一样, 所以虽然他不守规矩, 但又表现出别的孩子没有的执着、天真、懂事, 不禁让人反思中国式教育存在的弊端。
(四) 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相处
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不舍得说一句重话。而在学校, 老师如果对孩子语气稍微重一点, 孩子就会受不了, 家长也会责怪老师对孩子态度不好。其实换位思考一下, 每个老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学生, 要耗费很多精力, 偶尔脾气不好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就说哪个孩子, 老师教育学生一定事出有因。同时, 老师也应该理解家长的心情, 换位思考, 多交流、多沟通。尤其现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 家长主动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 老师有问题也及时告知家长, 这样就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三、节目形式反映的社会现象
(一) 高成本, 大制作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得越来越迅速, 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 而随着各家电视台竞争日趋激烈, 电视娱乐节目也开始想办法吸引观众眼球。高成本、大制作,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和现象。《一年级》作为湖南卫视的原创节目, 在拍摄上更是下足功夫。摄制组采用了全程封闭拍摄的模式, 引进了许多先进设备, 在学校教室、寝室和学生家中安装了100台固定摄像机, 还安排了26台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
(二) 靠明星“撑门面”
在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中, 明星元素被无限放大, 明星已经成为现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今, 有的综艺节目走进“猎奇”模式, 坚决不放弃“虐星”机会。其实, 观众想看的不是明星有多惨, 而是想看明星最真实的一面。
《一年级》中的主角明显是七个孩子, 两位明星老师只是节目的线索和纽带。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真正关键的不是明星, 而是节目本身的价值内涵。
(三) 合理利用电视娱乐节目联动
湖南卫视以“娱乐”为立台准则, 因而其娱乐性节目占据了主要的频道资源。湖南卫视在频道资源方面进行了整合, 将节目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定位, 让各节目相互联系, 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一年级》非常合理地利用了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之间的联动宣传, 两名明星老师和七名学生主角多次登上《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 对节目进行宣传, 几个孩子偶尔也会被邀请来客串一些别的节目中的小角色。此外, 还有节目之后的《我的一年级》, 请专家来解读节目中的一些现象, 将节目内涵延伸出去, 使节目更具社会意义。各个节目之间的联动, 使《一年级》节目的宣传效果大大增加。
《一年级》是一档令人耳目一新又牵肠挂肚的节目, 湖南卫视找到了综艺与教育的平衡点, 使节目既有欣赏性又有教育意义。而节目中体现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我们思考, 希望我国能有越来越多这样优秀的原创电视娱乐节目, 让更多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琳琅满目的电视娱乐节目轰炸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低级趣味和越来越高的同质化, 许多节目都有抄袭、模仿之嫌。因此, 原创类电视娱乐节目显得尤为珍贵, 原创娱乐节目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湖南卫视《一年级》节目就是一档原创类的节目。本文将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该节目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娱乐节目的思考。
关键词:《一年级》,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王文婷.电视娱乐节目的全媒体互动模式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 2014:12-13.
[2]李海玲.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2013:15-27.
关注社会热点 积极反映现实生活 篇3
文化生活类期刊,不仅要坚持正面宣传,还要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和正确处理社会问题,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2012年4月出版的《知音励志》杂志在这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册共刊载25篇文章,其中正面宣传文章20篇,占总篇数的80%。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励志性文章,激励读者奋发向上,一部分则是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故亊和言论引起社会关注,给人们以启示戓警示。
一、励志,激励人们。这类文章有6篇,如《房顶上的发明: 穷小子替人堵漏惊变大富翁》《〈中国达人秀〉总冠军: 我曾是北京火锅店打工妹》《从头再来,昔日“ 东北粮王”甘当修车工》等。这些作品告诉人们:靠励志与奋斗,能改变人的命运。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时代需要大力提倡和宣传的。
二、艺考,星梦,潜规则。本期杂志以《落泪的“星途”》为特别主题,刊发多篇报道,以引起社会和人们关注。该刊编者谈道: 每年的艺考是那样引人注目,成千上万的俊男美女开始了人生的拼博,而每年绽露头角的新星却寥寥无几……在这个浮噪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都渴望一夜成名,可成名是需要代价的!有多少少女付出了血的代价,星梦却遥遥无期,她们跌宕的青春之旅只能是一种落泪的“星途”。《痛哉星路!那个‘微博求献身’的艺校女生疯了》一文就是很好的写照:艺校女生王岩研,为了在一部戏中得到一个角色,把自己坚守多年的处女之身献给了负责招考的男人,以后发展到“微博求献身”来搏得角色和成名,结果染上了吸毒和性病,最后疯了。她的父母说: 知道娱乐圈比较复杂,可没想到会吃人啊!编者希望通过王岩研的故事给天下那些狂热追逐星梦的女孩带来警示。《值吗?倾家荡产只为在新水浒中露脸3秒钟》讲述的是,喜欢表现的农家女孩刘艳,为在电视剧《新水浒》中谋取一个角色,父母卖掉了家中的房子和拖拉机,甚至不惜举债,倾家荡产地为她拿出8万元打点后,她如愿以偿地争取到只露脸3秒钟的角色。人们不禁要问,这值吗?还有《演艺公司潜规则:想被“潜”,要PK》,这些文章持批评的态度指出了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关注。
三,空巢老人。时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70%是空巢老人。他们的孤独、思念与无助成为很重要的社会现象,也造成不少悲剧。《春节曲终人散!培养3个名校儿女的老爹缘何跳楼》一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老工人袁向东,培养的3个儿女分别考上清华、上海复旦、北外,有的是博士,有的是硕士,现在是儿孙满堂,本应过着幸福生活,但每当春节热闹一阵后,又各忙各的去了,老人又是孤身一人,思想越来越抑郁,感到自己活着成为了多余,是孩子们的累赘。今年春节过后,他在恍惚中从6楼跳下。文章的最后,《知音励志》加了“编后”,提醒人们要从这个故事中反思。
四、黑托教问题。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把上学的孩子交给各类托管中心,或补习,或照顾生活。但由于这個行业不规范,造成不少悲剧。《泣血的起跑线!九龄童命丧“黑托教”》事件发生在河南农村,9岁的小孩在老师开办的托教中心寄宿,由于生活条件极差,造成小孩突发肺出血而身亡的悲剧。《知音励志》“编后”指出:“黑托教”无疑是孩子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又一“隐形杀手”,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通过这个事件要高度引起社会和家长关注。还有该刊登载的《为富婆嫂子代孕,女大学生香港高楼抛婴谁之过》,这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作为文化生活类刊物,除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歌颂时代精神的重要责任外,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引起社会和人们关注,也是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编辑/黄海宇
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 篇4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一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不惜举债搞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对今后有可能要撤并的边远村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更不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二是农资市场混乱,价格涨幅过高。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令人惊讶。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等农资价格平均比2005年上涨20%。如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每吨价格一直在2000元左右,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也在500一600元,三元素复合肥每吨也上涨到了1800元,涨幅均在20%以上,种子、农药、农用薄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高的涨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根据农业部网站消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了20多元。
解决好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扎实措施,清理农资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控制农资价格,引导农资市场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工商、税务和物价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为,严厉打击不良企业“搭便车”涨阶的行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承担两个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当前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不容忽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句话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做好扶持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工作,既不能出现不讲市场规律的蛮干,也不能出现龙头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
四是农村历史债务制约着农村建设。目前,港二口镇16个行政村总债务769.38万元,总债权248.51万元,其中债务过50万元的村有7个。村一级清偿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村级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积极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老欠”的原则逐步加以化解。
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 篇5
年终奖,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话题。作为员工的重要福利,它被视为衡量不同行业员工待遇的重要标准。然而年终奖的差异,并非简单基于企业的营收状况、公司的所有制结构、其在行业的垄断地位等。讨论年终奖,显然已超越了员工福利本身。
国企员工获得高额年终奖的传闻,年复一年成为民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们连同坊间对官员灰色收入的想象,造就了社会的不公正印象。关注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年终奖不失为一个视角。它的作用,其中之一是对企业员工的年终奖励,其二是实现社会收入的再次分配。不过在国内,目前年终奖只实现了第一点作用,年终奖二次分配的作用尚未凸显,“多者更多,少者更贫”的中国年终奖模式仍是主流。
针对这种失衡的状态,一种声音要求央企和公务员系统应该将年终奖公示,并接受民众监督。更进一步,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估体系。对此,一位国资委副主任则坦言,国企的人事任免、工资薪酬等方面的管理权并不在国资委的手里。由此看来,当前的改革阻力,其根本就在于部门利益固化。
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 篇6
当下,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邀请央企投资地方项目,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央企的投资眼球,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安徽、甘肃等省份都与央企举办了对接会,签订合作金额都以千亿元计。民营资本发达的浙江、经济发达的广东也都不甘落后,把吸引央企前来投资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青睐央企?
一是央企资本雄厚。对地方政府来说,央企的资本主要是资金充裕、技术先进和信誉良好。有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24.3万亿,净资产9.5万亿,利润8489.8亿元,蕴藏着巨大的投资能力和扩张欲望。其次,央企在与科研单位合作、新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上都具有优先、优量、优质的特点,因此掌握着大量的高新技术,这可以看作是长期发展的隐形资本。再者,央企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是央企在投资、市场交易中信誉的最好证明,比起外资、游资和热钱,地方政府显然对央企更为信任。
二是产业升级要求。在地方与央企的对接中,央企重组地方企业的方式非常常见,重组利用的就是建立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产业升级换代为标志的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利用央企强大的科技优势,使先进的生产力落户地方,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推动自身产业体系建设,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帮助地方企业完成转型升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神华集团合作重组宁夏煤业集团为例,重组后集团原煤产量超过原来的2.5倍,迅速跃居全国第五。可以说,央企将地方资源和要素延伸到整个国际市场上,为民营经济拓宽了新一轮升级发展的空间
三是地方发展所需。央企在国际金融危机时,表现出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能力成为地方财政“体力不支”的背景下政绩考量的诉求。如果一个央企在地方上落地生根,而后带动上下游企业来此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则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当地政府的收入水涨船高,这一切对地方政府都颇有诱惑力。因此,借助央企的强大资本发展本省经济,弥补经济低迷时期民资、外资的投资不足,成为所有地方的“战略选择”。
地方政府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的“联姻”央企,火爆背后难免会存在隐患,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吸引投资不能等于卖地。央企经营的行业多为电力、电信、新材料、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需要占用地方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吸引投资而盲目圈地、低价卖地,绝对不能因此而伤害老百姓的利益。
二是项目定位必须有所取舍。地方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围绕主业进行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与央企进行科学对接,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不能不能盲目“铺摊子”,盲目引进项目或重组,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外,还要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措施,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三是避免领域扩展损害地方。央企向地方扩张的过程中,无限扩张必然会带来风险。当一个企业大到不能破产的程度,它就绑架了社会,即企业政府化,地方政府会因此而背负上债务、信用的包袱,战略扩展变成了战略侵略。而且,央企在地方项目运营上也有不能掩饰的尴尬,因此要避免过度引入央企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化,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的不利。
反映人心的社会故事:取钱 篇7
我不错眼珠的盯着这几个取款的人,只见一位中年男子刚取完一沓钱,身后的一位老大爷赶紧凑过去:“小伙子,帮个忙呗!”我仔细地打量着老大爷:一张黝黑憔悴的脸,鬓角染霜,两只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中,布满血丝。青筋暴起的手里拿着一张工行的卡,满怀期待地说。中年男子瞥了一眼慌忙地离开了。
一位妇女不耐烦地催促道:“快点儿,取不取?人家还赶时间上班呢!真磨叽!”一看这位就不是善茬儿。老大爷立刻像霜打的树叶无精打采地蔫了,连忙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要不你先取。”老大爷趔趔趄趄地站在妇女的身后。妇女心安理得地取完款,老大爷试探的目光眼巴巴地望着妇女的脸,刚想把卡递到妇女面前,抬到一半的手又缓缓滑落下来。老大爷站在自动取款机前一脸茫然,冷汗一滴滴从额头渗出,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么大岁数了还自己跑出来取钱,防儿女咋地。”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
大爷手拿着一张小小的银行卡,仿佛有千斤重,插卡口前的手僵硬着,眼里充满了哀求,望着身后的人。身后的人仿佛见了瘟神,唯恐避之不及,把脸转向一边,假装没看见。老大爷嘴唇颤抖地动了动,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大爷你是不是不会取钱呀?”清脆的声音直冲耳膜。“傻丫头,别让人赖上!”不知谁嘟囔了一句。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女孩看上去十七八岁,像个中学生,一双乌黑明澈的大眼眼扑闪扑闪的。大爷鸡啄米似的点头,好象遇到了救星:“对对对,我儿子住院了等着交住院费,不知为什么这卡不听我使唤,一早晨了我也取不出钱。”连忙把卡递过去。
女孩接过大爷手中的卡,熟练地插进插卡孔:“大爷有卡号的一面在上,卡上面有一个箭头放里面……您自己输密码,用手遮着点儿,注意保密。”女孩仿佛是一位老师,用亲切的话语教自己的学生。在女孩的指导下,老大爷输完密码,终于顺利地取到了钱。
女孩自己取完钱转身准备离开,却发现老大爷原地站着没动,不解地问:大爷钱不对吗?您不是急着交住院费吗,怎么没走?”
“姑娘谢谢你!刚才我一着急忘了道谢了。”
眼前的这一幕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 钥匙的故事作文800字
★ 现实生活550字作文
★ 现实生活感悟短句
★ 现实生活感悟句子
★ 激励人心的经典故事人生必读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篇8
【现象一】
关于新课程理念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不缺理念,只缺行动;于是,有人提出来:我们不缺理念,只缺信念。
【参考答案】:
1、【分析】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人士也认为,新课程理念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了,什么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倾听、个性化解读等等,然而,我们回头再看我们的常态课堂,却发现,在常态下的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习杜郎口、东庐、洋思、后六之后,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做法很好,但不切实际。于是,便没有了下文。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办,针对自己的情况有没有进行具体认真的分析,有没有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操作方案和方式,是不是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做改革,都是一团雾水。
(2)课堂教学过程中,两头翘的现象时不时地出现。要么是课堂灌输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要么是教师主导作用几乎无所适从。有的课堂上传统的优秀的讲授、示范教学受到了冷落,出现了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无意义的对话和活动;有的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作用得不到重视,教学结构显得十分单一;有的课堂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忽视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很不深入,也就停留在学习阶段,没有真正的消化与吸收。也就是说,这是别人给你的,不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2、【建议】:
(1)只有真正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术的关系,将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的基本方法融为一体,才能收获行动化理念,从源头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真正的理念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
(2)需要认真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对接的关系,剔除呆滞僵化封闭的东西,辅之于灵动进步开放的改革手段。
(3)必须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组织。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制度建设需要纠转有计划无落实或者有形式无实质现象,注重教学问题的针对性主体性系列性研究。要营造一种学习交流和自觉研究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将学习力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认识和推进。
【现象二】
关于校本培训问题,有一种现象是:活着,但不存在。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内驱力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参考答案】:
1、【分析】:
在教师培养对象报名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学校充分认识到意义所在,全面发动、高度重视并强势要求;一是有的学校几乎无动于衷,缺少正确定位和长远目光,草草了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因为已经是小高或中高职称了,内心就缺少了一种自主发展的迫切愿望,没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再有,在更大的规模或层面上,常常为了培养和推出更多的年轻教师,一批中老年教师也就束之高阁,难有施展身手的机会。有的学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名目繁多,但是没有系列跟进,缺少推进深化的策略。如何重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作用,如何让他们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是一个校本培训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我们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自己工作的神圣感和幸福感,存在着一种职业与事业、专业之间的错位认识。
2、【建议】:
(1)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教师寻找和体验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深刻享受工作的幸福。要发掘教师队伍中健康的优秀的治教品质和典型,给生命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不能或不可能,而是缺乏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完善自我的意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一种恒心与毅力,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生活的精彩在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诗意。当跨过艰辛之后,收获的将是掌声和鲜花。更何况,一个教师的心灵丰富与深刻了,你的教学才能深刻与丰富起来,我们怎么可以消极地对待我们的莘莘学子呢。
(2)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层次与坡度的关系,要有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的策略。要在整体规划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实施。一是逐步完善教师素质的结构内容,二是合理分解年龄结构的培训方案,三是加强系列跟进和深化的操作方式。我们要特别讲究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一体化方案,逐步改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在传统的专家培训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对话式、沙龙式、诊断式、探究式等的活动,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探索过程成为教师的教育素养。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一则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热情,二则可以发现教师的感动故事,三则可以营造学校的精神家园。
【现象三】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参考答案】:
“狼爸”、“虎妈”随着媒体的报道,名扬大江南北。他们所宣扬的极端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宣扬支持,有人抨击反对。支持者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孩子纷纷进入名校,这是多少家长、多少孩子们的愿望;反对者则认为“狼爸和虎妈”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棍棒”教育,是早已经被淘汰、被否定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
出现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对于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自然认定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而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狼爸虎妈”产生的喧闹的背后所隐含的广大家长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完善。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妈”极端的教育方式,我认为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并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的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虽看似“暴力、专制”,却也隐含了“狼爸虎妈”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于孩子们成才的重视。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教育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功的,孩子们进入了名校,但是决不能因此去宣扬和推广。因为进入名校并不是断定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获得了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根本原因则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造成高校招录以分数为主,学校也是以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家长们更是“择校成风”,盲目追求名校,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时极其不利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为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
家长们也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
总之,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身上肩负培养优秀下一代的责任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现象四】
最近一段时间西安某校出现一些带着绿领巾上学的学生,他们都是那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学校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绿领巾事件不单纯是领巾颜色的差别问题,但从佩戴绿领巾的孩子的表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领巾影响了什么,影响的有多深。我们认为是及其的不合适,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对于这个事件请进行简单论述。
【参考答案】:
“绿领巾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引起了不少人的评论。媒体普遍的舆论导向都在谴责这所学校的教育管理有误,甚至糟糕至极,于是校方道歉了,经大家这么“热心”的关注之后,西安的这所实验小学也许再也不会做出类似的事了。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了,可结果是仍有一代一代人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踩着应试教育的步伐为了能进好学校挤破头颅,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竟给他们贴上了“绿色”的标签,班级里仍有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这显然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绿领巾事件”只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其实更早以前就有类似绿领巾的问题出现,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今天我们就西安的绿领巾事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错在了哪里?
有人说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科学,没有承担起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的责任,很多青少年正在饱受着有弊病的教育体制的摧残,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绝不是素质教育体制应当表现出的姿态。有人说绿领巾是对孩子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这些说法的确说到了重点上,但我想,问题不仅仅停留于此。西安实验小学的老师和校长声称他们只是想鼓励成绩差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带上红领巾,有些家长也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那是一种鼓励机制,无可厚非。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好,可他们却没有考虑到主人公的感受,所有孩子们都同意吗?喜欢吗?产生受到鼓励的感受了吗?作为受法律保护的拥有受教育权的尚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感受的小学低龄期的孩子,他们就应该在强制下受到别的孩子的嘲笑吗,就应该在强制下接受不公平的绿领巾待遇吗?是谁赋予了强制者的权利?说来说去,还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不知道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果他们深谙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还会以所谓的“新颖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吗?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客观化的一个时期,此时孩子极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在开始阶段就是建立在大人的评价上的,如果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将孩子划分在“差”的行列,孩子自己就会这么评价自己,并且其他同龄孩子也会这么评价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尊心的问题,还影响了与同伴发展友谊,甚至埋下了厌学情绪的伏笔,更糟糕的是,孩子也许会因此而产生恨老师家长的情节,以致日后发展到不可预想的极端。不懂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中充当着重要教育角色应该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终将导致不好的结局,我们搞教育的人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有多脆弱,多复杂,他们在我们手下要长成一个健健康康的社会人,我们要时刻警惕着,仔细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松懈而误了他们一生。在提高教育技术的同时,责任才是我们要永远追求的东西,作为一线的教育者们,你们的使命才真正任重而道远啊。
绿领巾事件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绿领巾五宗罪”即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媒体评论人王石川认为,绿领巾是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绿领巾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更要让世人注意的应该是如何合理开展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机构首先应当确定学生的尊严得以保证,杜绝差异性教育,以防止学生在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上出现不合理的分歧,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道路上出现崎岖;其次,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应抛弃应试教育的,从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素质教育为主,正确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闪光点,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因材施教,施教者应根据对学生资质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教学方式,坚决杜绝带有鲜明特征的惩戒型教育;再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科学的,人文的制定教育手段、惩处措施以及规章制度等,坚决避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
对于此类事件,我们认为不是简单的调动孩子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打消孩子积极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的百年大计中,我们应该以教育为本。我们对孩子应该多些关爱,拒绝歧视;多些鼓励,反对标签;多些激励,少些刺激;我们应该务实而不是表面上的不公平对待,我想我们这样才会是有希望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现象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1、家乡留守儿童的现状
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交由亲戚照顾。然而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理想、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非留守儿童”。而持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或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留守儿童”,则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讨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很多人都离开了家乡来到外地工作,也希望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一般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奶奶或是外婆照顾,可是由于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和年龄差异,根本无法给孩子们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在政策体制上,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现象六】校车安全问题
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已经从单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逐步发展为牵涉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校车的出现,为孩子们的上学、放学,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行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从全国来看,与校车有关的交通安全事故却不断增多,这暴露出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因此,规范校车的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管控,刻不容缓。请试着分析。
【参考答案】:
1、当前校车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
(1)车况较差、车型混杂,缺乏营运规范。
从校车本身这一车辆特征来讲,校车的出现,方便了学生上学与放学的行走,但一些校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着实让人担忧。这其中,有的校车是年久失修的小型面包车;有的校车是经过改装加座的中巴车;甚至,在农村,有的校车是使用安全技术不合格、非法改装改型的小型货车。这些车辆当中,有的已接近报废年限;有的甚至长期不进行年检,车况极差,车身严重老化。上述车辆的存在与上路,是校车存在交通安全方面问题的巨大隐患。
(2)利欲熏心、心存侥幸,超员违法行为突出。
有些校车驾驶员,为了节省费用,敢冒被交警查处的风险,宁愿一趟多拉十几个学生,也不愿多跑一趟多烧油。拉上学生后,有的驾驶员,为了逃避检查,在校车玻璃上,贴上了黑色的太阳膜,让路面上执勤交警,不易观察到车内的坐员情况,以方便自己超员、超载;甚至拉上学生超员后,为了逃避交警检查,竟然舍弃宽敞的马路不走而走坎坷不平的羊肠小路,这样很危险。更有甚者,为了多拉些学生,一个座位上挤两三个;甚至把车内的座位拆下来,以扩大车内空间。让学生一个挨一个的站在车厢内。从而,人为地,促成了“超员”现象的发生。
(3)安全宣传不到位,学校、家长缺乏责任心。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由于家庭与在读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学生家长对交通费用的负担能力也相对较弱,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接送上,所以,也不过多地关心学生的安全;还有的学生父母,因长年在外打工赚钱,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统一管理,自己却什么心也不操。而我们有的学校、幼儿园的师生、员工,由于自身接触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少,学校方面也较少进行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交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部分学生甚至缺乏文明交通行为的养成。
以上这些,仅靠交警部门的宣传和查处是远远不够的,是杯水车薪,是收不到大的交通安全效果的。
2、校车产生安全隐患问题的原因分析。
(1)正规校车的缺位滋生不合格校车的泛滥。
当前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主要以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居多,有的学校虽购置了校车,但为了节省开支而疏于保养。学校如果按正常核载标准接送学生,觉得负担就会加大。所以,正规校车的缺位,直接导致了“鸠占雀巢”的现象,也由于此种原因,“黑校车”便逐渐产生。
(2)学生跨区就读开辟“黑校车”市场。
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区域在不断扩大。学生的父母追逐“名校”,他们坚信,好的教育能够成就孩子的未来,于是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名校送,而我们很多“名校”,均集中在城区。致使学生跨区就读的比比皆是。造成孩子没有就近入学。因此,学校和家长有时就会“自发”地租用一些私人车辆接送学生。私人车辆,为了节约成本,便以恶性“超员”的方式来降低人均费用,以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
3、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1)多头部门尽其职,分工协助齐共管。
对于校车安全管理,最终要解决校车问题,关键还得靠政府介入。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车辆、收费标准等方面严格评审和考核。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全区的校车,检查营运者的营运手续,检查驾驶人的驾驶资质,登记校车的行驶路线,加强路面的监控,发现无营运手续的校车,一律取缔和停运。当然,交警部门要和各乡镇公安派出所密切配合,加强对非法校车的查处力度。同时要深入学校,加强校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对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校车一律停运,待其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常营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督导和管理,要把校车管理和学生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只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并将发展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唯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学生“超员”的难题。
(2)严格路面安全管理,加大违法查纠力度。
严格管理,是规范“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违法行为不再发生的有力保证。因此,交警执法部门要与运管执法部门强手联合,积极推行错时联勤制度,采取定点设卡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与检查,加大对从业车辆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扎口”管理,逐步使不安全的“危校车”与不规范的“黑校车”,主动退出正规校车的行列。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交警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不让孩子乘坐“超员”车辆,向家长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家长举报违法“校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与幼儿园的管理和督查的同时,与学校和幼儿园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存在违法“校车”的学校、幼儿园应当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处罚,使学生的用车和用车制度管理逐步走上正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加强校车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校车一旦失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将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血的历史教训再次向我们提出警示:生命不容侥幸,监管不容松懈。在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上,我们交警部门谨向有关部门,特别是有关学校部门与驾驶员朋友们,发出呼吁: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部门做起,从自己的身上做起,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上做起,从每辆校车的安全做起,坚决杜绝不安全因素与不法行为的存在,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让活拨可爱的学生们,人人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人人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与平安的未来!
【现象七】
家住农村的王女士刚刚在市区高价买了一套学区房把户口转到了教育资源更好的某学校施教区,为的是能够通过就近入学政策,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众多迁入的家庭抬高了重点学校周边的房价,王女士的一位朋友更是不惜暂时离婚,把孩子的户籍从他父亲的户口所在区转移到母亲的所在地。
虽然法律规定就近入学、严禁择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近年来择校潮仍趋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学校入学门槛更是形态多样并逐级升高,不仅考学生,也考家长。
针对这种择校热说说你的看法和对策。
【参考答案】:
这样严重的择校问题不仅说明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更是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的体现。择校热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
首先,择校热破坏了正常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现在大中小城市都有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重点校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风”,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重点校要资金有资金,要设备有设备,要师资有师资,薄弱校只能望尘莫及。这种对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了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到城市,在高工资、高待遇的吸引下,农村好的教师被城市挖走,乡村中小学教育越来越薄弱。二是扩大了校际差别,城里学校两级分化严重,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名校,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越变越差,生源锐减,直至办不下去。
其次,择校热加重了家长负担,也破坏了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中国家长普遍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择校费动辄数万,几乎耗尽了不少家庭全部的积蓄,许多家长甚至举债交纳择校费。家长们苦不堪言。“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
再次,择校热扩大了阶层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人建议择校市场化,看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愿意多出钱的当然可以“买”到优质教育资源,似乎是“公平买卖”;但是,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产品,而纯公共产品一般是不宜进入市场的。
第四,择校热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行。由于择校费的高低有无与分数紧密相关,因此择校热必然加剧了应试教育的造成的灾难。事实上,由于小升初的择校热,许多家长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督促学生为了择校而努力,各种奥数班、培训班、特长班应运而生,小学生无不疲于奔命,身心健康严重受损,不利于新课程的推行,更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第五,择校热易于引发教育腐败。择校现象从实质上讲,就是以权钱交易的方式换取短缺的公共教育资源,本身就是腐败。不但如此,择校大战滋生了一种隐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必然导致寻租行为,并衍生为教育腐败。众所周知,几乎每所重点中学都以“实验班”的名义保留了一定的免费升学名额,这些名额的配置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其运作模式是完全不透明的。不但如此,巨额择校费在使用当中也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行为,其中的资金黑洞也易成为腐败源。如果不能弥补教育腐败的漏洞,我们的教育制度早晚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按道理讲,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产品,而纯公共产品一般是不宜进入市场的。从政治角度看,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而基本人权(如生存权、选举权等等)是不能进行买卖的。否则,从制度上就无公正可言。并且,《义务教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从现实的角度讲,择校热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变成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更包括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另外,择校热还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也易于引发教育腐败。
长此以往,肯定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富人的机会越来越多,穷人的机会越来越少,破坏了公正原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
择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要求下决心解决中小学择校的问题。并且提出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择校问题的关键。
我个人认为,解决择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应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政府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倾斜,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应确定校园建设国家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建设。
其次,应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校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日本和韩国等现行的平等教育制度很值得学习。日本平等教育就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残疾儿童,在任何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机会、权利是相同或相等的。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有人担心这样的轮换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无法形成一个学校稳定的教育水平和风气。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并非所有老师都一起流动,也不是跨越很大地区的流动,再次,改变目前各学校间教师工资差别过大的现状,对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进行控制,打击名校滥发奖金的现象,同时大力提高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这会减少薄弱校教师的流失情况。对于择校费的大部分,应该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严格审计,不允许用于发教师资金等。
第四是改革评价制度。
高考升学率就是指挥棒,是中学评价的最重要指标,现在仍然是社会的基本评价尺度。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由数量转为质量,由注重教育条件转向注重教育结果。未来的中学评价应当引入“附加值评价”,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同毕业时的状况作比较,考核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情况,形成平等条件下开展合理竞争的良好局面。当然,从更加深刻的背景来看,还需要改变我们的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缩小社会的收入差距,为每一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择校问题才会得到最终解决。
【现象八】
推迟小学生上学时间以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增加体锻课时及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等措施,已经实施好几年了,部分条文也早已已列入青少年保护法,并同时大力推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及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输入等工作,但是为何我们学生仍然学得那么辛苦,“减负”真的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吗?
请就减负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可从原因和对策来谈谈。措施的推行使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所增加,课业负担有所缓解,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究其现象及原因主要有:
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使学生承受各类升学压力:备考中考、高考的学生从升入初三、高三,有的学校学生甚至在进入初二、高二阶段,就开始进入日夜奋战式的学习状态,课内学、课外补自不必说,而中高考的压力近年来又逐步下推,使得小学升初中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幼儿园升小学时某些区域中也出现了一所较优质的民办小学招生,三千多名家长前来报名的盛况。更有甚者,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升学方面知识的补习。学校之间,尤其是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及各学科老师间的竞争,使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不得不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作业练习。
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以小学低年级为例,刚入学时许多学生就碰到汉字识字量较大、数学学习无一定基础较难适应、汉语拼音和英语同步学易字母混淆等问题,而简单地降低识字量要求又会遭遇在其它学科学习上识字不足的问题。老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材,既要忙于各层次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又要忙于应付各类检查,与孩子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许多学生为按老师要求掌握课程内容,须在家长帮助督促下才能完成作业。
过重的学业负担使许多学生仍没有足够的睡眠和锻炼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参与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造成一些孩子跑、跳方面的技能、体能较差,且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均较同龄人差,依赖性强,出现了连做简单游戏也要等老师、家长教,名牌初中学校的孩子甚至鞋带也不会系的现象。这将成为下一代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最大障碍。
对于如何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家长乃至老师最期盼的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百姓能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为老师营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悉心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及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使每个孩子学有所长、长有所用,形成差别竞争,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公平享受社会资源。
【现象九】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
【参考答案】: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
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
“空间
”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
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反映社会现象热点新闻】推荐阅读:
“郭美美”事件反映社会缺乏独立创新性10-06
公务员面试常见题型:社会热点现象类06-01
反映问题06-18
意见问题反映10-22
信访案件反映报告范文08-17
群众反映问题整改报告09-07
【精华】反映亲情的作文11-11
对于班级情况的反映意见08-27
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05-18
法官判案不公的反映信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