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2024-09-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精选10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学情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他们来讲,讲解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

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启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多媒体展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畜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皆,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行形势分析讨论,总结。学生讨论

(培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2、提出背景

(1)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教师小结: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精神思想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有统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特征?(多媒体展示)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里一个国家综合国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江泽民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胡锦涛(自主学习])学生讨论,教师补充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3、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师小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4、基本特征(1)普遍性;(2)民族性;(3)崇高生。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伟大意义。(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总结。(多媒体展示)

5、伟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2)为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3)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总结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板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反思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去奉献。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爱岗敬业,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做到认知上有提高,观念上有更新,实践中有成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2

一、创编童谣活动

童谣, 浅显易懂, 想象丰富, 富有情趣, 语言活泼, 富有音韵, 最容易被学生牢记并传播。好的童谣如心灵鸡汤, 滋润学生心灵。学校可以“三个倡导”24个字为基础, 结合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修订) 》, 向全校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征集活动, 通过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学校综评筛选优秀童谣, 整理印制成册, 在教学楼大厅、走廊、教室门等处制作童谣字画展牌, 在校园网挂出。可通过上午一节课前一分钟集体诵读、课间十分钟唱跳, 通过升旗仪式、运动会开闭幕式等重大集体活动齐声唱童谣, 把价值观形象化、大道理具体化, 让学生在传唱中受到教育, 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和家长的自觉行动。

二、互助行动活动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要让学生听得进意见, 受得了批评, 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可以借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班队活动中利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形式, 引导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批评, 共同进步。可以学生之间找问题, 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制定互帮具体措施, 反馈改进情况。可以通过亲子行动, 引导学生发现父母身边存在的日常道德行为上的不足, 以“小手牵大手”来引导几代人共同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验和实践的好平台。社团的创立、选举、组织管理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自由的真谛, 培植平等的意识, 养成民主的习惯, 涵养法治与纪律的精神。文艺、体育类社团通过文体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提高公平竞争意识, 培育初步的爱国情感、敬业精神和正确对待成功或失败的态度。公益环保类社团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社团活动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力、完善个人人格的好地方。

四、榜样教育活动

榜样让人见贤思齐, 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参照物, 也是学生构建理想自我的投射物。榜样既可以是德才兼备的精英, 如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思想家及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也可以是身边的优秀者, 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受人尊敬、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平凡人物。学生最认可的是身边的榜样, 老师、朋友、家长是他们主要的榜样选择, 尤其是身边的同学和同龄人, 那些心地善良、有爱心、有进取心、有正义感的“美德青少年”, 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学校要注意为学生树立多样的同龄人榜样, 让他们在榜样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五、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如果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 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 形成健康的、积极的文化氛围, 学生就会正视情感波动, 重视学习过程, 珍惜成长体验, 促进主体人格的发展。教室墙壁, 可张贴学生创编的“格言”,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崇高理想。每天, 可轮流由学生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今日格言”写在黑板上, 如:“相信自己一定行!”“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关心他人快乐自己。”……这些启迪性的“格言”, 能够丰富学生人文积淀, 激励学生学习、生活、为人, 增强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人人管理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好的班级管理, 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惠及全体学生。班级除了常规的班队干部、小组长、科代表以外, 还可设卫生员、节电员、图书管理员、绿化养护员、安全员、公物保管员、维修员、班报主编及编委、值日班长、诚信银行行长、废品收购站站长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班集体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让每位同学都能管理一项工作, 主动班级管理, 增强对班集体的热爱、责任、义务和集体荣誉感。同时, 还可让学生自由转换岗位, 丰富角色体验, 发挥更大潜能, 生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人人有岗, 实践锻炼, 锤炼毅力, 磨炼意志, 能够较好地培养他们服务他人、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意识。

七、实践基地活动

实践基地教育的特质是实践育人。学校可通过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可选择性设置素质拓展、家政训练、科普教育与制作、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实践、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环境保护教育、现代农业实验、工业生产、法制教育、人文地理教育等基本项目,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八、主题读书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 在思想感情上认知认同, 在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思想意识、精神世界和学习之中。学校可通过主题阅读手抄报、主题亲子阅读、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知识竞赛、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征文比赛、主题读书交流会、主题班会、讲座、演讲、报告会、故事会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也促进他们的道德养成。

九、家风家训活动

家训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 塑造孩子的人格, 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学校可通过各种家训家风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歌咏、故事会等活动, 把家训家风与校园德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有机结合, 编入校内课文、校外读物, 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训, 传承家风。可通过家长学校, 组织家长、学生和老师围绕家训家风对个人品行、道德操守的影响等话题共同展开讨论和评议, 动员家长为了孩子, 为自已的家庭立家训、树家风, 以家风带校风。家风家训活动, 引导家长更加注重自身修养, 言传身教, 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正能量, 使学生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健康成长。

十、节日教育活动

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各种节日、宣传日、纪念日为契机, 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活动中。如:利用五一节, 开展劳动体验;利用七七抗战纪念日、十一国庆节、香港澳门回归等纪念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利用国际禁毒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通过考试中的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通过组织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考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就调查结果做了初步的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讲授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所面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课程属性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教学效果评价要带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并使其终身受益。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问题,我们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为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对调查显示结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途径与平台

调查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渠道前三位的分别是:政治理论课程(57.4%),电视、广播、网络(26.9%),报刊、宣传窗(15.7%)。显示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小视。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渠道具有层次性。这种态势显示正面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影响均有助高校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他们的自主认知。但要注意,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多元性极易蛊惑那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2、理论认知的全面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程度:18.5%和53.2%的人分别选择了“有些了解”和“了解一点”,其中22.5%和5.9%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和“不关心”,说明了有少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关心该理论。值得注意,虽然二年级以上的高校学生已经学过相关课程,但22.5%的人对相关知识不了解,5.9%的学生不关心。特别是理科生,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尚未充分激发,少数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触相关知识,对专业课程以外的理论不闻不问的现象仍然存在。

3、理论认同的主动性

被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关政治理论的原因排序是:了解所处社会的基本知识(34.4%)、修学分(46.3%)、帮助自身发展(18.3%)。这一结果整体来说令人担忧,修学分和着眼自己发展的实用动机较明显,而主动认识社会的自觉性不强,从中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大学生在学习选择方面的偏向性,缺乏青年一代应该具有的社会志向和远大抱负。

在问及大学生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必要性时,11.6%和75.7%的同学分别持“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有必要一般性了解”的观点,二者累计87.3%,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得到认同。持“无所谓”和“没有必要了解”观点的人分别占8.3%和4.4%,虽然累计占12.7%属于非主流状态,但这一倾向值得注意,说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整个理论教育中有盲点存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4、理论教育和传播效果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的选择分别是:非常满意(2.3%)、满意(8.1%)、较满意(31.3%)、不太满意(47.2%)、不满意(11.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占47.2%、超过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者累计41.7%。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但多数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一理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结果对高校政治类课程开设时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素质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一种理论要为大学生所掌握、使用及认同,离不开对这种理论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调查整体结论及影响核心价值教育的相关因素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教育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层次及体系的重要一环。调查总体结论基本点包括:

1.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均衡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多层次认识,学生的理论认知性总体比较均衡。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知度最高,达到8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知78%。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较了解占比52%,不了解占比13%。这一比例反映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具有较大片面性。很明显,高校学生以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的切身感受,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缺乏系统性认识,并促成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和判断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普遍评价较高,对社会满意度高达83%,这说明虽然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总体评价不高,但校园钝化尖锐事物的效应明显,高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普及和深化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2.认知具有碎片性和模糊性

社会主义一词几乎家喻户晓,但调查结果也表明还存在认知盲区,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传授,还有少数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一理论。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同样具有“碎片化”的典型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且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碎片性和模糊性。比如,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深层次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仅有23.7%的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相联系。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体现高校学生的理论自觉度不足。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滤掉学生对社会认识上的幼稚性。使他们进入社会的个人代价和社会成本降低。

3、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要外在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学习、内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新闻媒介,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并不是真空,各种时兴的思想、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高校校园里激荡,对学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和正能量,也包括了一些非主流的不健康的消极因素。第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国内外的社会大环境。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刻。大学生普遍认同市场经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类似“金钱万能论”、“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第三、家庭环境。家庭作为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大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的经济观念、经济价值取向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大学生。此外,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和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不同也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对策

1、重视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善于处理好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理论的快速变动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理论发展最新动态,并将其纳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理论能够快速的回应和解释现实问题。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直面市场改革带来的矛盾,把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

其次,要善于从社会大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可塑性强、前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丰富原有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现实,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渠道作用

新媒介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形式多样,集理论性、及时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由于它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媒体竞争中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传播社会正能量。

3、弘扬校园文化,推动政治理论读物大众化、通俗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 篇4

红旗区小店镇闫屯小学 宋耀荣

党的十八大用二十四个字,概括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们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表述。通过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懂得了道理、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自己的梦想,是我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什么样的梦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去做好,那将是对国家对社会做了有价值的事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梦想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做为一名爱岗的小学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老师,总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关爱孩子。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是爱岗,爱岗就是爱国。而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的良知。我常想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想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精心的呵护。我们要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每天时时处处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多一点责任心,就会减少孩子的一点伤害,对孩子、对家长、对自己、对学校都是有利的事情。

做为一名敬业的小学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一个敬畏工作的人,面对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因为有发自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她的内心是安定的、平和的,她会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约束不端行为,“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是实践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小学生培养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改变自己工作和生存状态。新时代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做孩子的引导着和领路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用不了”。教师只有勤于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糊弄孩子,愧对灵魂。由于学生模仿能力强,所以平时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教师价值观的精髓

教育要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关注教育观念与教育现状的发展,关注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的好奇心越强,孩子的创造性就越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向好的老师学习。学习她们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多种方式和手段,把孩子身上的创造潜能激活起来、释放出来。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俗话说:“心灵手巧”平时多让孩子动手操作勇于探索,多问孩子为什么?多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孩子会越来越聪明。因为逆向思维是孩子的创造思维。孩子具有了逆向思维能力才有创新精神。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四、坚守职业道德、不计个人得失是践行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小学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许多美丽的光环戴在我们头上,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教师时时为人师表、处处为人示范。但是教师往往是清贫的,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教师同样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承受着来自经济和社会压力的同时,往往还承受着更多的道德约束,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教师的心理状态通常是比较矛盾的。如果抵御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作为当代小学教师的一员,不仅把这一职业当成谋生的需要,而且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超越自我,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乐园。要努力维护教师队伍的形象,恪尽职守,严格自律,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要求,那些损人利己的反面案例,伤害孩子的不良行为,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将近二十年。我常想我的价值在哪里?又发挥多少?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我自省,也更督促我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5

城南小学 梁正义

“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而作为教师应该是为学生而活着。”是的,我们的价值体现就应该来源学生的成长。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走上三尺讲台三年有余,我从一名稚气未完的学生变为“孩子王”,经历农村、乡镇的考验,如今站在“幸福城南”的大舞台上,心中感概万千,遂把这几年来的一点点感触浅谈于此。

在师范时,我曾无数次幻想有一天站在孩子们中间,与他们放声高歌、畅谈心中理想,可当我真正与他们在一起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梦想实现起来真的不简单!

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样,每个孩子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有思想积极的,也有不思进取的;有尊师守纪的,也有目中无人、时时与师“作对”的;有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努力的,也有“高智商”而疏于学习的„„在这样的群体里,往往形成“两极分化”严重的格局,这种格局又导致了一个个“小团体”,他们在参与学习和活动往往表现出热爱与排斥两种情绪。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便摆在面前:爱谁,怎样爱?

刚工作时,我在仁怀市三合镇的一间村小任四年级的班主任,班上34名学生,有29名是留守儿童,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差、不讲卫生、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不合群、上课从不发言、从不参与任何活动;他们要么不交作业,要么把草稿本当成作业本,而且乱涂乱画。其中陈义是表现最差的一个。面对一次次的教育,陈义始终无动于衷,刚开始我真想任他“自生自灭”了,可静下心来想一想,他这样总得有原因吧?在接下来的一次家访中,我彻底改变对这个“无药可救”的孩子的看法,可以这么说,陈义给我的从教生涯上了深刻的第一堂课!

那天周末,我决定去陈义家一探究竟。在一个小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很长一段茅草丛生的乡间下坡路,再穿过一片松林,远远便看见陈义的家——一间破旧的木质房屋,陈义正提着一大桶猪食歪歪倒倒地走向猪圈。秋风中,他那瘦弱的身子更加渺小!看见我来了,他显得手忙脚乱,站在猪圈旁用那双脏兮兮的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师徒”俩就这样展开了一问一答。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妈妈很多年前便失踪了,爸爸外出务工多年未回来,家里只有他和年迈多病的爷爷!这个本该和同龄小朋友玩耍的孩子却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那两头大肥猪和旁边的一只本地山羊正哀求着我们。我提着那桶沉重地猪食,倒进去一个孩子的希望!

周一的第一节班会课,我特别表扬了陈义。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这个曾经被大家遗忘的孩子露出了他在学校里的第一次笑容,我分明看见了他那浑浊的双眼溢出了光彩。接下来,我召开了班干部会议,特别为陈义制定了班级帮扶计划:成立帮扶小组,帮助他学习、课间陪他玩耍、周末空闲时陪他喂猪放羊„„逐渐地,这个孩子课间不再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穿着也干净了许多,作业不再乱涂乱画,活动中有了他的身影和欢笑„„前不久,以前那班的班长打电话给我说陈义在学校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还得了奖呢!

在农村的那段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上过山、放过羊、挖过红薯;我们一起在山上大声笑过,一起在学校哭过;我们一起迷茫过,一起振奋过;我们一起为了某个问题激烈争吵过,一起解决某个问题高兴得转圈„„

今天,我仍然把那种相处之道用于现在的小伙伴们,做他们人生的向导、好朋友、家长„„当周末他们用家长的电话向我短信问候时,我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们“调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陈倩是城南小学五(4)班学生,性格内向,家庭条件十分差,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年迈的奶奶艰难生活。或许因为这些原因,陈倩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开学一个多月来她从未与其他同学交流过,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课堂上她从不发言,因此,她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她颇有怨言。当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首先避开她约谈了其他三位成员,给他们分析原因、讲道理,并希望他们帮助陈倩,给她营造参与讨论的氛围;然后我找了陈倩进行谈话,谈话内容我没有涉及学习,而是给她讲我小时候的苦难经历,读书时候和工作后的趣事,当我讲到有趣的地方时,她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接着她还开口说了她在以前的学校的一些小故事;在生活上,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她,包括给她申请生活补助、联系基金会等;课堂展示时,我尽可能暗示小组成员推选她发言。慢慢地,我们发现陈倩变得活泼了,课余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发言也变得很坦然了。前不久,我收到她塞给我的一张小纸条:老师,谢谢您!这几个简单的字让我倍感温暖。

在教育的路上,我扔在摸索,孩子们在成长,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但我始终相信:孩子不是用棍棒、说教的方式成才的,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信任,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也需要老师的陪伴和嘘寒问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篇6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处迅速动员部署,组织召开党组会议,有序开展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带动行业树立新风,现将该活动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坚持“加强学习保质量,提高认识增成效”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解放思想,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迅速行动,全面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思想教育、丰富活动内容,营造活动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干部职工的贯彻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利用板报、网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深入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岗位技能比武”、“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并深入开展了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便捷”服务中创先争优,为我处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组织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争创满意窗口。

三、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干部素质,不断推动工作新水平

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处机关狠抓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继续采取了党委中心组、干部政治学习、处办公学习三位一体的模式,坚持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方式,采取网络、讨论、座谈等多种形式,每周坚持进行政治学习,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并对本系统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有力地提高了全局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结合自身本职工作实际,进行了热烈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7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校,校内体育竞赛,三化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这为当前高职院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方向,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娱体育校园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就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指明了新的方法与途径,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在一代代“少年强则国强”的忧国忧民情怀下,反观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不“渐强”反“渐弱”的现象极为反常。而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现行教育制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设施设备不足等各种因素。后奥运时代,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学生体质问题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教育部也及时采取了多项举措来调动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并加大了监管力度和评估措施,各类学校也将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体育迎来了“春天”。

2 高职校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现状

高职院校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学生参与主动性强,课余时间充分以及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显著提高等。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内体育竞赛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休闲娱乐、健身需要;校内竞赛;发展体育特长、集体和个人训练以及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等几个方面。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较为普遍,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参与度也较广。在组织管理上,校内体育竞赛的开展普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但在竞赛项目设置上,以传统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较少,普遍性和大众性还有待提高。体育竞赛观念仍以传统的竞技体育竞赛观念为主导,片面强调比赛成绩,这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相悖。另外,高职院校校内体育竞赛开展过程中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不足,在组织过程中,往往仅重视赛程和最终结果,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体育隐性德育教育功能的挖掘,没有充分体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3 高职院校校内体育竞赛“三化”活动实践途径

3.1 充分开发体育德育资源,发挥体育实践教育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1.1 校内体育竞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指出,“读书和绘画大家都认为在人生许多事务上可以得到认同,而练操则通常都用以培养勇敢的品德…”,在亚里斯多德的体育思想中,体育与“勇敢、公正”是紧密联系的。而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提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以让而生,下而引,其争也君子。”的所谓“君子之争”,就把“礼”的教育观念融入到体育伦理思想中。

另外,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尚武思潮被军国民教育思想取代后,体育运动更上升到救国图存、民族自强的高度。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德智皆寄予体”的思想将“体育”置于人的发展第一位,并表达了体育对于增强体质、增进知识、调节情感、锻炼意志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为研究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反观学校校内体育竞赛,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学生的培养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通过体育知识积累,竞赛规则解读,体育技能提升和竞赛目标奋斗,达成思想教育目的。

可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而思想教育也可以作为校内竞赛的目的之一,从竞赛的内容来看,校内体育竞赛是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从过程来看,校内体育竞赛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校内体育竞赛与学生思想教育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3.1.2 学校体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统一

每种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受到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重要影响,如20 世纪初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尚武救国、强国强民”的核心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期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巨大,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了竞技运动技术和体质教育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体育工作会议都反映了体质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1993 年办法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确立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50 年代至90 年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新内涵,但核心价值观都反映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宗旨,也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体育教育的内容设置。校内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竞赛的目的、意义、过程指向都是在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体现体育教育的宗旨。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背景下,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必将受其深刻影响,学校体育也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的德育资源,使学生通过身体参与,以发现身体内在之真、善、美为价值追求,自主体会并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

3.1.3 校内体育竞赛组织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

内化是外部价值观被人高度接受,形成一种稳定思想观念的过程。校内体育竞赛组织过程中传递给参与者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肯定、否定和忘记。而如何在竞赛组织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参与者肯定与内化,就需要组织者在组织过程中将“三个倡导”的涵义与竞赛目的、口号、要求、过程及结果相融合。可以在活动设计中,以冠名方式如“核心价值杯”、“诚信杯”、“法治杯”等突出活动主题;竞赛口号突出主题思想,如“赛出文明,赛出和谐”;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展板、海报、广播宣传等途径,对竞赛冠名及口号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多听、多看,让学生牢记并内化于心;比赛过程中参与单位的组织管理及啦啦队助威活动都是宣传文明、爱国、友善、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时机,组织机构应提供平台,让竞赛服务队伍充分发挥集体作用,推动竞赛高潮,打造“第二赛场”,并通过发布新闻,宣传活动事迹、提炼事迹价值、升华活动意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内体育竞赛充分外显,并影响赛场,达到内化转外显的效果。

另外,竞赛规则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既是竞赛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体育学科中独有的实践性教育,竞赛中的交往性是体育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特性,学生能通过比赛规则了解和模拟社会契约精神以及文明生活方式,形成道德规范,最终把强迫的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成为自己的习惯,这也是“文明、平等、公平、法制、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集中体现。

3.2 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爱运动、爱健康,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强化

3.2.1 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校内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高职校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分,有利于体育竞赛平台的搭建,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和娱乐环境。校内体育竞赛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和拼搏精神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育人资源,对于提升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体育竞赛所推崇的“参与精神”和竞赛过程中展示出的体育魅力,让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学生放下“手机”走向“运动场”,从而提高锻炼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2.2 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竞赛既是运动技能的较量,又是个性展示的舞台。学生所学运动技能能够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比赛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一次次良好心理锻炼的机会。对一个代表队而言,场上运动员与场下助威团在比赛中利益一致,目标统一,共同承担成功与失败带来的种种考验,比赛过程中,场下助威团将个人情感依托于场上运动员,甚至出现“个人崇拜”,而场上运动员将个人喜悦与悲伤等各种复杂情感流露于场下助威团,这是一种“精神依托”,这种“个人崇拜”和“精神依托”使个人走向集体,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都源于体育竞赛,这在无形中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身对运动技能的满意程度,增强获取渠道的忠实度,即“体育课堂教学”。最终,增强体育课堂的主动参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2.3 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竞赛相对学生的自身锻炼在要求和强度上有着明显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往往会为赛场的表现而反复练习,同时也能带动周围学生参与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3 明确校内体育竞赛开展意义,设立长效管理机构,实现管理体制固化

3.3.1 统一价值取向,明确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从学校体育工作角度出发,校内体育竞赛是高职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学校德育教育出发,校内体育竞赛是高职校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要明确校内体育竞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方面的重要价值,将校内体育竞赛的开展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高度结合,全校统一思想,将校内体育竞赛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3.3.2 全面统筹,建立两级管理体制,以学校德育工作为切入点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德育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当前体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并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创新德育育人模式,建立以校学生工作处(德育处)为主要策划部门,系部、体育教研组为活动实施部门的两级管理机制,修订相关制度和实施、考评办法,将活动过程纳入到绩效考核,切实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

3.3.3 落实活动责任制,加大场外活动管理力度

校内体育竞赛活动方案的制定,应注重责任的对应,落实宣传队伍、组织队伍、裁判队伍、班主任队伍和校内学生组织队伍的分工,指定行政人员统一统筹,保证各个组织队伍活动之间的协调开展。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场外管理,积极发挥班主任的组织和思想教育作用,形成以培育新时期高职生为出发点,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为落脚点,进行校园宣传报道为辅助点,班主任教育为发力点,临场判罚和教育为矫正点,合理、有序进行活动过程的管理。

3.3.4 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原则

针对高职生身心特点和学情,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设计应坚持“三个面向,两个不断,一个统一” 原则。三个面向即:面向校情,从学校专业、场地、性别比例等学校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面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可淡化技术或规则)。两个不断即:坚持活动开展不间断,坚持宣传报道不间断;一个统一即:统一规则和判罚尺度,保证公平公正。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案例 篇8

一、案例描述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将德育及养成教育作为双休日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每年下半年学生业余党校将大多数活动安排在晚自习及双休日进行,学生团员团组织活动也安排在双休日进行。聘请优秀思政课老师给学生讲党史,组织学生学习十八大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院党支部、团总支的关心下,双休日成为学生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时间。

其次,汽车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汽车学院“农机家电维修服务队”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本禹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学校附近社区开展志愿维修服务,每年的三月学雷锋“送科技下乡”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坚持15年有余,受到当地政府及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再次,汽车学院特别重视利用双休日成长工程,为那些勤工助学,希望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机会,同时为那些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拮据状况,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的大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联系汉光科技,带领学生走入汉光科技,参观并参加他们的生产,我们联系多家汽车维修4S店,分批次将学生送进去学习、实战。通过有组织的勤工助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对员工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与己对比,发现自己达到这方面要求所欠缺的东西,尽快地在今后的学习中调整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各方面技能,通过勤工助学的实践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2.以能力为本,促进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双休日成长工程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载体,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使他们适应社会竞争的需求。

汽车学院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推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设施,合作的品牌汽车4S店,驾驶培训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并实施了《“双休日成长工程”学生技能水平及创新能力培训活动计划》,由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教练员等分别对学生分批次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学生获得比如中级电工证、中级汽车维修证、驾驶证等各种技能证书,提高技能水平。将优秀学生的培训重点放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依托汽车爱好者协会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省级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省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随着这一系列的培训计划的实施,学生能力显著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开展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健全人格,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方面。现代高技能人才首先应该是有着健全品格、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其次是所在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对大学生的培养首先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成才”。

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和内涵建设的渗透与融合,是汽车学院一贯坚持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汽车学院的专业都是工科专业,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对专业的孜孜不倦的求知欲非常不容易。学生极易在每天辛苦的学习中感到疲惫和彷徨,心理压力大,如果不及时排解,时间久了就容易集中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汽车学院充分利用“双休日成长工程”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团体活动,发掘学生潜力,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从人文艺术上入手,培养学生的高雅的兴趣爱好;从各类体育训练、比赛入手,锻炼学生体魄和意志。汽车学院团总支和学生会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书画摄影大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微电影比赛、自行车竞速比赛、体能训练、篮球比赛,等等。各班班主任还带领学生完成10公里徒步活动。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体现学院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讨论和建议

汽车学院双休日成长工程目标就是做好学生双休日的引导、管理工作,使他们在双休日过得愉快、充实、有意义。将十八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双休日成长工程中,并且不断地做细、做小、做实。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从这个活动项目中收获了许多经验,但也发现许多不足。

1.引导更多学生领悟双休日的内涵,科学地利用和安排好时间。

汽车学院双休日成长工程已经实施了一年有余,但现实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值得注意,有少数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一直采用躲避的方式。寻找问题的原因,我们发现少数高职学生由于受长期不良习惯的影响,进入大学依然还没有真正理解双休日的这一真正内涵。少数学生的双休日是在盲目游荡、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少数学生钻进教室或图书馆“啃起”几本教材,为考试的高分数而苦读,意义也不大。下一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双休日的真正内涵,引导他们合理地科学利用和安排好双休日,使他们的双休日生活过得愉快、充实而有意义,这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克服社会的负面影响,加强勤工助学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学校实行双休日,为那些勤工助学,希望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增长才干、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机会,同时为那些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拮据状况,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的大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商品大潮的冲击,对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尚未完全定型,自律能力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仍有片面性、主观性、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极易在勤工助学这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中,经受不住社会的负面影响。目前,学校的一些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中已显露出苗头,如片面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承担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一切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勤工助学的引导和管理工作。我们应当成立双休日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为学生联系合适自己专业的勤工助学的企业单位,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对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遇到的各方面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共同引导和管理好双休日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坚持克服社会负面影响对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影响,使双休日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到应有积极作用。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休日校园文化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篇9

为深入开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提升市民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2017年,我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安排落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为此,办事处党组高度重视,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广泛地传达宣传,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二、积极开展活动,确保活动成效

1、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宣传栏、公开栏、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内容。建立了办事处为主体的宣传教育格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学习计划,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并组织党员干部对照党章要求,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讲认识、谈体会、说收获,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传播者。

3、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我处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引导,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送去党性教育、爱国电影、文艺节目表演、及各项实用科普知识和政策宣传资料等。

4、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一在各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大力推动党员进社区活动。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并承诺服务事项,公开承诺内容。要求广大党员要服从社区党组织安排,深入社区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方案 篇10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我校决定在广大师生中开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师生的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理念,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学生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 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分四个专题进行。

第一专题,“爱国”主题教育。每个人都始终牢记“少年强,则国强”,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将它转化为能力,具有报国之才,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就能早日成为现实。

第二专题,“敬业”主题教育。敬业是兴业之要。要让我校每一位师生明白每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成就一番事业,于己实现自我价值,于国奉献个人才智。

第三专题,“诚信”主题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要教育学生讲诚信,引导他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第四专题,“友善”主题教育。友善是处世之道。要让孩子们知道,“友善”是立身处世之道,要通过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关系,培养自己的善言、善行、善心、善举,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学校更和谐,社会更温暖,生活更美好。

四、方法步骤

本次主题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从2016年1月份开始,到12月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1)

各班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广泛征求师生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找准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根据我校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具体教育实践方案,切实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集中教育阶段(2016.2-2016.10)

重点围绕“四个”专题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化教育效果;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在院学习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开展五项活动: 1.组织一次学习成果交流。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实现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双共进。

2.开展一次思想大讨论。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采取征文、演讲、理论研讨等形式,发动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进一步打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组织一次主题日活动,紧密结合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设计开展好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学习雷锋精神”、纪念“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等活动。创作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4.开展一项体验式实践活动。开展好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强化学生法纪观念,通过规章制度学习、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知法守法公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机制,发挥志愿者在学院、社区及重大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5.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好各类榜样的正能量。宣传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的先进事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班级形象大使”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好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班集体,优秀宿舍等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6.11-2016.12)

按照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总结,写出个人心得,召开党团小组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效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五、要求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育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思潮,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各班要周密组织,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要善于总结提炼,形成典型经验和研究成果。

3.学校党支部要及时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积极探索构建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

上一篇:以书为友初一作文下一篇:不忘烈士血继承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