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共8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在学习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后,我们班级组织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思想的朗诵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气质的有机体,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也是一个彰显智慧光芒、青春活力、人文关怀的集合体。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着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校园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校园是孕育新思想的土壤,文明传播的窗口,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为此,我们必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校园文化是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称,它是校园里长期存在的管理制度、教育思想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搞好社会主义两大文明的建设、提升国家民族的素质具有较深远的战略意义。校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学校的精神、学术及文化载体。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接班人,他们在走向社会以后,不仅要承担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责任,还要承担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需把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工作提升到为中华民族繁荣兴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高度来,并且下大力气搞好它。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为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搞好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是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进步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必需把学术理念创新、人文环境优化作为校园得以提升的灵魂和精华。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树立有力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合理的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推进教育科技的发展,从而为社会的进步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在精神动力上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校园都处于教育发展最前沿,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一步步从个别化转变为普及化、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校内部的利益相应地也慢慢地出现了分化,校园的教学质量、发展规模、师资的素质等协调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校园是祖国未来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它的稳定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校园教育发展中的这些矛盾,促进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不均衡
伴随着校园体制的改革,出现校园大规模迁移至郊区扩建大规模的现代高楼,很多新兴的高校拔地而起,一些实验场馆也配备完善,校园硬件建设呈现出超前发展趋势。不过在追求大规模扩建的同时也导致了新校区建设与老校区文化沉淀相的脱节。同时也有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过分的偏向于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从而造成大学文化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固有的特色文化和自身的竞争力。
2.受文化多元化影响,主流价值观不够突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等等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这种变化必定会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上有所表现。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能够完整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不超过50%,对于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往往闪烁其词,无法理直气壮,师生员工中也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受主义等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流价值不明显,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
3.校园文化建设不适应校园发展规模
校园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校园文化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精神。不过,大学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往往只是做作形式,据调查显示,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形式大都是课外活动,一般通过一些艺术节、文学讲座、游园活动等方式展开,而没有把校园文化提升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彰显大学精神的高度来实施。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健康文化、腐朽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学校要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和谐校园文化,其根本便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离开了这个根本点,校园文化的发展便会误入歧途。事实上,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少数人主张文化中立或者文化西化,并且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种思想多多少少在校园也有所反映。假如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腐朽的思想和文化必然会充斥大学校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大学生不可能会得到健康发展,学校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需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师生、教育师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自觉的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2.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彰显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即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用共同理想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切实引导广大师生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追求繁荣富强的大“我”中才能真正体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 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二)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也就是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精于科技本身,还要精于同人精神世界直接相关的人文。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 艺术 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则早就认识到:“从艺术使我比从物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优秀的文艺作品,高雅的文艺演出,厚重的 历史 展览,催人奋进的刊物,以及精心设计的景点、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重视 自然 科学、技术、工程的同时,还要举办一些有关哲、史、美、文、艺等内容的活动,营造能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创新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 政治、学术科技、文娱 体育 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比如说,可以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文化 教育 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读书会,由学校组织教师选出一批最畅销书刊或中外名著,把优秀的精神食粮推荐给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开展文艺批评,调动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论坛、成立科研社团、科研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及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广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5.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反映,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这就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为引领转型时期的社会风尚树立了道德标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道德标准。大学师生不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应是社会公德的践行者,更应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因此,高校应举办一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专题党团组织生活,举办主题班会、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传唱“八荣八耻”歌曲、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征文赛、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引导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通过校刊、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营造“人人知晓荣辱观、人人践行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品行,努力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这一体系的灵魂;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这一体系的主题;爱国、创新始终是这一体系的精髓;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是这一体系的道德基础。校园只要能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校园就能够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可靠之地、社会文明的辐射之源、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只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贯彻到校园文化中,我们为之努力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健康与和谐。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校园文化与我们息
息相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我们校园文化的建设献上微薄之力。为此,我们应该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反对利已主义的人生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树立奋斗拼搏的人生观;反对游戏人生的人生观,树立郑重对待人生的人生观;反对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6、从小抓起,培养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认知水平。只要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为我们校园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的校园文化一定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 由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影响, 导致人们思想多元化, 导致文化多元化, 导致价值标准多元化, 使得校园主体不得不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中进行选择、判断。对于涉世未深、阅历浅薄的大学生来说, 很容易陷入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
1. 大学生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 面临着来自西方价值观渗透的严峻挑战。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尚未成熟阶段, 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网络的逐渐普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西方的价值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西化倾向, 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低迷状态。其次, 面临经济大潮的冲击, 拥有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一步一步被“功力”所蚕食。大学生传统文化淡漠, 功力性心态日益增强, 钱权观念逐步加重, 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导致大学校园中马加爵、药家鑫事件不断出现, 致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空前的危机。第三, 面临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信任, 大学生显现出严重的信仰危机。当前,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大学生信仰选择的激烈冲突, 致使他们在价值选择上偏离了方向, 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力, 对主流文化不信任甚至否认, 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价值取向扭曲, 使校园文化建设混乱, 抓不到主流和根本。
2. 校园文化建设本身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 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偏失。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导致当前高校“功力式”教育大行其道, “4000万教授”事件的出现足以证明。不但言传, 而且身教, 加剧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扭曲, 商业性、非主流性趋势, 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次, 片面强调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 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条件, 但其核心内涵是精神文化元素, 而在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却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建设, 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 强调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环境等, 忽视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使校园文化建设“只重形式, 不讲实质”。再次, 大学生亚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产生冲击。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的变更等使大学生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步履维艰, 亟需主流文化的引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 大学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生力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 有利于青少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 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寻找二者有机结合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避免大学生“人性”的缺失。
3. 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全球化条件下, 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 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 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 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 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 精神支柱崩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使广大青少年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题, 自觉地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 在很大程度上确实需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当前, 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 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仅要受到本国国内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和经济关系的网络, 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生活圈。尤其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中国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全球意识与广博知识, 熟悉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性人才, 因此, 积极树立全球观念, 培养高素质的全球性人才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同时多元的经济文化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容易引发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如何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信仰, 规范道德, 引导价值取向, 已成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性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思想导向, 要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必须始终不渝地用马列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师生,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 并转化为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的精神氛围,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人, 以正确的宣传
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跳绳比赛调研与分析
欧阳吉华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与统计法、spss软件分析法, 对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跳绳比赛数据进行调查分析, 目的是推动跳绳比赛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提高跳绳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跳绳;调研;spss软件;归因
引言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 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跳绳是一项极佳的有氧健体运动, 能有效训练个人的反应和耐力, 对心肺系统等各种脏器、协调性、姿态、减肥等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在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潮的大环境下, 2010年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首次把跳绳纳入正式比赛项目。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 跳绳比赛圆满结束, 但是对本次比赛的争议却没有结束, 其中最主要的是跳绳比赛裁判法。作者通过对代表队的跳绳比赛成绩进行分析对比, 旨在有利于促进和推广跳绳比赛的普及与发展, 为完善跳绳比赛裁判法提供有益参考。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跳绳比赛教练员15名和学生运
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品质鼓舞人。
2. 营造良好的社会新环境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1, 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既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又能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技能, 还能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 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宣传力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宣传、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并能广泛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 形成良性的社会氛围,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3.“体系”融入高校全面教育
“青年代表未来, 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2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高校来说, 关键是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的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在新世纪新阶段, 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断的宣传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觉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大学生教育的过程当中, 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 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4. 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 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不但要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还要善于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并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动员90名。
2.调查内容
(1) 本次跳绳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比赛成绩是否满意调查
(2) 本次跳绳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比赛成绩的归因调查
(2) 本次跳绳比赛运动员临场比赛失误次数调查
3.研究方法
(1) 调查访谈法, 本人对本次跳绳比赛的教练员、运动员作了访谈与调查, 了解教练员、运动员对本次比赛成绩以及裁判法是否满意。
(2) 现场观察与统计法, 本人亲自在现场观察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统计数据, 为论文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3) spss软件分析法, 对本次比赛男子30秒速度单摇跳预赛和决赛的成绩以及预赛和决赛的失误次数进行两个相关样本T检验。
(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为分析调查结果作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1.本次跳绳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比赛成绩是否满意调查
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经验可以借鉴, 有规章制度可以作保障。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高校校园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题, 自觉地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34页
[2].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646页.
[1]陈文昌.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 2010 (5)
[2]唐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7 (5)
[3]张志丹.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是指引领的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构建引领的运行机制,是为了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系统动态运行过程的考察,对多因素、多变量的引领作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刻画,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从而实现运行的最优化控制的目的,为引领提供动力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主要由领导组织机制、激励机制、渗透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等子系统组成,引领的过程就是五个主要机制协调作用、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要素的过程。
一、领导组织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级党政领导总负责,全学校各个工作部门共同参加、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领导机制就是建立有效的领导方式,通过科学的职责分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顺利进行。党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领导核心,应加强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学校的工作全局,统筹考虑,着重研究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等宏观问题。否则,引领是很难取得真正实效的。
(二)建立和完善组织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机制,就是根据既定的目标、规划,把学校的各个工作部门卓有成效地组织起来,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面的工作机制。具体指: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引领的全面实施,院系则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主要职能部门,负有指导、宣传、贯彻、落实等职责。党委组织部和人事处是队伍建设的管理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配备和培训工作,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岗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与组织保障系统。
二、激励机制
满足需要、激发动机、引导行为和活动的手段、方式、方法、程序,就构成激励机制。[1]实践证明,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激励机制应遵循广大师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激发他们参与引领的动机,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引领,并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协调一致。根据激励的内容可划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一)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的基本手段
物质激励是以奖金、实物为载体,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他们自觉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制。例如,建立各类成果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文化、教育、理论等专业人员,给予破格晋升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作队伍如院系团委,院系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提供应有的物质支持,鼓励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精神激励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手段
精神激励就是运用表扬先进、给与荣誉等办法,包括发给奖状、奖牌和授予各种光荣称号等,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精神激励,不仅要鼓励先进,而且更要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精神激励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校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师生说服力。
(三)激励机制要求把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
激励机制,能通过赏罚有效地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行调节控制。“奖励”能给人明确正确的行为指向,能激发和维持正确的动机,能倡导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惩罚”能使不良动机减弱甚至消退。[2]从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需要来看,应该进一步完善该方面的奖励制度。当然,对于阻挠和破坏引领的负面因素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惩罚,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渗透机制
渗透机制就是一套把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机制,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达到最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渗透到高校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综合作用。
(一)与高校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循序进行
学校和师生应当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主题、任务和目标,明确各自应承担的相应职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到高校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文娱活动、调研考察、创新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
根据广大师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而不能简单地把引领的最终目的等同于具体阶段的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师生对纯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抵触心理,从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着手,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形成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改变过去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使引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评估机制
由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绩效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只能得出总体的、大概的、一般性的结论。[3]因此,构建评估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目标和师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合理设计指标体系,使评价过程贯穿引领始终,将这项工作由虚变实,增强实效性,并探索可操作性和长效性的建设之路。
(一)要合理确定评估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估指标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指标设计中应以人们的思想、情感、态度、工作、劳动、学习等精神因素为主,还包括物化后的成果,即在德、能、勤、绩各个方面的表现,由此才能做出综合性的评估。而且,引领的效果往往是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评估工作应经常性、动态性地进行。
(二)要综合运用评估方法
考核评估方法是指挥棒,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且可操作性要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避免以偏盖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经常从纵向的对比和横向的对比中获得对效果的判断。另一方面,要增加评估方法的开放性,注意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五、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与物质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监督作为保障。因此,保障机制是构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费及物质保障
价值观属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其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根本动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经费投入的范围,不仅应包括经常性教育经费、大型宣传活动经费、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经费,还应包括广大师生培训提高、社会考察、表彰奖励以及相关工作部门基本建设(如图书资料、现代化设备)所需经费。
(二)法规制度保障
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追求,强调的是自律自求,但它缺少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对人的约束是“软性”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也要及时将引领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上升为制度,并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融于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之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
(三)监督保障
依靠监督手段保障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规划得以实施,使引领更有效率,更有群众基础。首先,领导监督。各级领导应监督具体部门层层落实,把这个看似“软”的任务分解、量化,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其次,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的事,需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参与监督,并应建立健全一套信息反馈渠道。再次,舆论监督。利用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等手段对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揭露、曝光并公开批评。
[1]孟彩云.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何亚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硕士学文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4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修养的重大课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繁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正确把握这些变化,正确树立符合时 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青年大学生重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课题和内涵要求,又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更是全体共产党人和社会成员的必修之课。
深刻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是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它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鲜明的实践要求与行为标准,既是思想认识的方法体系,又是社会实践规范体系,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一个团体单位社会意识的科学构造体系。坚持并发展这个体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而且对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主 1
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基础思想意义。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在打牢人生思想基础的关键阶段获得先进、正确理论指导的要求。
牢牢把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认识方法,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现实的认识方法,自觉锻炼和不断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世界观,对世界发展、中国发展、地区发展、单位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城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社会与自然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都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并得出科学的认识结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始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实践行为始终符合世界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时代规律,始终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斗的积极践行者。
其次要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通过共同理想教育,激励青年大学生把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集体和国家作贡献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敬业乐业和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真诚地关爱他人、服务他人作为人生的最好追求,特别是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刻、重大关头、重要问题面前,更能彰显“大写人”的本性、中国人的风骨、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在社会文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在为党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人生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和升华。
第三要牢固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体现价值。把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作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指标和追求目标,把以危害祖国、背
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八耻”作为青年学生修养身心、锤炼行为,保持良好形象和声誉的警钟像镜和反面教材,使大学生科学地解决好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如何对待多彩人生,如何评判正确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好现实生活中一度出现的郁闷、无聊和彷徨的心理状态;处理好有时出现的过重自私、过度自卑、过于自傲、过分苛求的问题和在立志、立德、立才、立行、立业等方面存在的不明确、不坚定、不高尚、不完善、不稳定、不持续、不科学等问题。教育大学生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警、自强的良好情操和为党、为国、为民的宝贵精神,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是十七大报告中对全党和全民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重要工作指导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高其实效性和高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一定要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创造新方法,切实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大功夫,做实工作:
一是要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应用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重要的是要学习好,根本的是要应用好。因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学不用不好,学而不用也不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是新形势下党对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新要求,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新方法。因此,一定要坚持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用中多学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做到言之有理、行之有据、做之有法,一切思想行为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民主法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实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地融入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重要的是在启发和促进青年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以图文并茂和实物场景配套的见识实训教育,使青年学生达到一见便知,一看便明,一接触便清楚的教育效果。创造性地开展以参与特定活动和项目感悟的体验实训教育,使大学生从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深刻的学习、工作、生活道理,切实达到入脑、入心和入身、入行的效果。创造性地开展诸如“三下乡”、“四进社区”、“五助人”(热心帮助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身体上有困难的人)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切的社会生活中体验思想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切实把教育变成大学生自己的事、愉快的事、人生必需的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的科学揭示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途。实现现代化 复兴中华民族 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由所在。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汉唐盛世的辉煌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但近代以来 随着被动地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 中华民族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蹂躏和掠夺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陷入了衰落的境地。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不懈的追求和理想。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 是社会条件本身塑造的历史进步的唯一可能性。同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从客观上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特殊的使命 要求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为其发展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和一种合理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历史 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历史。经过30年风风雨雨的艰辛探索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 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双重理想一定会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胡锦涛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一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2.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3.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4.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5.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6.必须坚持和平发。7.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
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6
2008级康复班
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当今中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时期,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大力而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7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网企业文化建设, 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电网企业作为国有骨干型能源企业, 关系国计民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企业工作, 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企业和谐、队伍团结、人心凝聚;有利于企业政治、社会和经济责任的三位统一;更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指导下, 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和国家做进一步贡献。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网企业文化建设, 是推动电网企业发展的必然所趋。当今时代, 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各种思潮的冲击, 易导致员工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发生冲突, 有的甚至与企业的价值观和利益产生冲突。因此,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电网企业的文化建设, 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企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电网企业文化建设, 是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电网企业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更创新了时代精神, 因而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脉相承的紧密关系。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包含了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爱国精神, 将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包含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 把诚信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重要准则;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把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始终;包含了埋头苦干、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把奉献作为员工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可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指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 国网衡阳供电公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与实践
国网衡阳供电公司是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下的地市级供电公司。近年来, 公司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围绕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不懈的努力, 使之成为企业干部职工的普遍共识、自觉行动和精神力量。
2.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引领“诚信”企业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因此, 马克思主在党和国家中占据着根本指导地位, 只有坚持不懈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中看清形势、把握方向。当前, 我们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价值观念深度融合的时期, 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 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交织, 毒奶粉、毒胶囊、地沟油等不诚信事件时有发生, 错误的价值取向正侵蚀个别员工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下, “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公司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积极培育员工诚信价值观, 并大力开展“诚信”主题辩论赛、演讲赛等教育实践活动, 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主导意识;更将其融入员工岗位和日常工作, 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文化基础。公司已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2.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引领“责任”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骨干企业, 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因此, 电网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高度一致, 并突出责任的核心价值, 鼓舞和激励公司员工勇挑重担、尽职尽责,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公司近年来始终以建设坚强电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电网改造。2008~2015年, 累计完成农网投资11.8亿, 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未改村、完善村、电气化村2100余个, 基本实现衡阳地区未改村“清零”目标, 实现衡阳电网辖区内农村从“没电用”到“有电用”再到“用好用”的历史转变;累计完成主网投资逾70亿, 一张以500k V船山变电站为中心, 以环绕市城区的220k V双环网和辐射全衡阳的110k V双环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电网初步建成, 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能源动力。积极支持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开辟电力服务“绿色通道”, 先后为娃哈哈、欧姆龙、武广高铁等项目完成办理用电工程60余项。特别是2008年冰灾期, 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团结一心, 不怕牺牲、不畏严寒, 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冰保网赞歌, 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电网企业和员工的社会责任。
2.3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引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其中的精髓。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建设, 有利于企业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激发出最大潜能。在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 更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通过培育“创新”精神, 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营造倡导创新、培育创新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公司每年定期开展创新成果发布会、QC成果发布会等活动, 对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与激励。如公司紧跟电力营销改革新形势, 以构建大营销、大市场、大服务的营销理念为蓝本, 率先全省开展电力营销体制改革, 实现电力营销服务专业化精细管理, 被誉为电力营销体制改革的“衡阳模式”。针对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涵盖党 (总) 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 且能客观评价各级党组织业绩和党员工作绩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该考评体以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考评, 被业内人士誉为党建工作的“衡阳模板”。
2.4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领“奉献”企业文化建设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它明确指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 应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各利益群体判断行为得失、明白价值取向、选择正确方向提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奉献”文化的构建提供道德规范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 公司大力宣传服务客户、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精神, 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建设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提升道德素质, 强化奉献意识, 形成有鲜明特点的电网企业“奉献”文化。如肖利琼恪尽职守勤奋工作, 在95598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10年, 10年除夕夜都在95598的工作台上度过;常宁洋泉供电所15名党员数十年如一日穿行在常宁塔山的高寒山区, 用爱心为瑶族同胞送去温暖和光明……在“奉献”文化的影响下, 公司涌现出以全国人大代表肖利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俊华为代表的一大批乐于奉献的先进典范。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网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工作启示
透视国网衡阳供电公司的经验与做法, 它给新时期国有企业加强与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以下启示:
(1) 企业文化建设根在以人为本, 必重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更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企业文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一过程中, 国网衡阳供电公司关注员工的精神诉求, 并积极挖掘、肯定、宣扬员工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 结合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思想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准则,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 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建设, 做到持之以恒。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国网衡阳供电公司坚持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各类企业文化实践活动,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公司企业文化相结合, 并应用到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和公司行为, 使员工在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员工素质更高、队伍凝聚力更强、企业形象更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9—02
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高校切实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和谐文化建设,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看清其本质,并明确方向,从而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具体来看,就是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努力使他们学会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1]。同时,要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切实提高理论的实践指导能力,并最终通过这种教育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达到巩固和发展高校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人才保障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社会大背景下,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
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工作。一要抓好“进教材”环节。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服务于其他学科学习的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必须具备的自我实践能力、创新实践的综合素质等内容系统、完整地融入教材中去。二要抓好“进课堂”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国内外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三要抓好“进学生头脑”这一环节。要真正使教学内容“入心入脑”,应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从而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应该定期邀请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和社会名流来校作报告、定期举办大型主题演讲等活动,努力形成学习和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气氛。另外,还要不断加深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
第二,要切实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2]。因此,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尚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另外,要切实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专业的学习之中,并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以不违反相关教育原则为准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三、发扬学校传统,培育当代大学精神,提升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地讲,所谓大学精神,通常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出来,并反映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学术传统等的价值理念体系。这些因素是某所高校所独有的,它们大多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大学精神。使广大师生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以及多元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学会既求同存异,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中谋求相互间的共识,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鼓励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重大集会时唱校歌,进出时随时佩戴校徽,使用校标等,使大学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努力把大学精神渗透和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攻关、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全过程,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师生,使全校师生真正将自我价值融入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当中,铸就校园文化之靈魂,从而增强高校的精神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之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青年大学生的眼球,这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激情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平台而得到尽情的展示。所以,必须加强引导,努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首先,各高校要真正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高校领导层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切实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浩大工程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之中,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保障。同时,要着力开展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并注重发揮学生社团等大学生组织团体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自愿参与,重点组织开展好一大批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陶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开展内容健康、风格迥异、感召力强的相关文体活动等,让当代青年学子的创造力竞相迸发,真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并使之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及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位。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依托高校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切实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形成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规划,精心设计相关活动的方案,逐步造就一批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特点和规律、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并深受广大师生好评的校园文化成果。比如,可以组织定期的读书会,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及时推荐给学生。也可以开展如精品课堂、高雅艺术展演等活动,力争在大学生中间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另外,还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着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具体看来,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努力发挥校园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就需要着力抓好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的相关建设工作,并努力使该平台融思想教育、知识趣味、自我服务管理为一体,从而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主流网络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始终把握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评论、网上舆情等具体情况的研究判断和引导工作,及时消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和挖掘广大师生身边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借以营造起树立先进、表彰先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7).
[2]熊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班会教案10-0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5-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学习心得07-29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0-23
推动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发展08-0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06-18
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我见08-01
用先进典型促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06-17
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