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2024-10-1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共8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1

文章标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公司系统廉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源头治腐,创建和谐企业的重大措施。

一、公司廉洁文化建设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公司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社会处在深刻的转型之中,种种社会问题造成有些人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理想缺失和信念动摇。在电网企业一部分干部和员工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扭曲、信念淡化、行为失范、工作松懈和生活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现象。直面全党、全社会和全行业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形势,加强公司廉洁文化建设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2.公司廉洁文化核心理念与企业精神的关系

公司廉洁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干事、干净”。“干事”既是一种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状态和能力要求,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工作成效。即肯干事、真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干净”则是一种职业规范和精神境界的体现,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检点、纪律严明。既表现为公司员工的一身正气,又表现为全公司的优良行风。只干事不干净,这样的事最终也干不好;而只干净不干事,这样的干净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公司廉洁文化“干事、干净”的核心理念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的鲜明体现和积极践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不肯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干事不干净,就谈不上超越和卓越。只有既干事又干净,才构成“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

二、公司廉洁文化建设为公司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1.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公司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提升和增强公司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要形成改革之力度、发展之速度、稳定之程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2.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对建设现代电网公司的重要作用

政治保证作用。国家电网公司在《关于加强公司系统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宣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大力宣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宣扬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廉政理论,大力宣扬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立足讲政治的高度,坚定理想信念,就能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做到方向不迷失,大道不偏离。

约束与激励作用。约束和激励相辅相成。一般而言,规章制度的硬约束还是一种“他律”,而环境氛围的软约束对人的潜移默化,可以转化为“自律”而变得更为持久有效。

凝聚与整合作用。凝聚作用就在于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认同心理上升到价值理念的共识,让归属心理成为向心力的心理基础。

监督与保障作用。搞好廉洁文化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努力形成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身边处处有眼睛”的意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前,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公司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夯实共产党员和全体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站得正,看得远,想得实,干得好,“干事”有方向、有成效,“干净”有境界、有保障。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前提。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奋斗目标。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力量,电网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既要敢于并善于“干事”作贡献,又要为保持并维护“干净”树形象。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2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它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精英云集、人才荟萃, 历来是一个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并激烈碰撞、融合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他们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较差, 极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误导甚至走上歧途。因此, 高校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以及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从而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 就会失去凝聚力。历史和实践证明, 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强大动力,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更趋多元化的现实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 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 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由此可见,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对广大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对于澄清思想、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着祖国的现在和未来。这要求他们既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更要有创新精神, 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属于道德的范畴, 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推动、引导和调节作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 因而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同时, 它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的师德校风学风,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当今这样一个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时代, 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采取切实措施,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 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面对这样的形势,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 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 并促使他们自觉调整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 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理想感召力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例如: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举办辩论赛、讲座、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 深入广泛地进行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宣传教育, 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 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 引导大学生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并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 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主旋律,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要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要始终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 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

(四)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规范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 高校师生应不仅掌握大量科学技术知识, 还应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道德楷模。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尤其要注重师生身边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推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文明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高兴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N].山东师大报, 2007-06-08.

[2]陈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7-07-11.

[3]徐柏才, 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2)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3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到2009年底,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1](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184所),招生313.4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4.8万人。10年来,高職院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2]。

这些学生几乎遍布各个行业和产业,直接处在国家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成立时间已过十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物质基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的繁荣。有人总结现在的高职院校存在几大不足:文化底蕴不足、系统规划不足、自身特色不足、人文熏陶不足、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影响不足。甚至还有人说,现在的高职院校是“文化的沙漠”。这样的提法可能会有些过激,不过,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成长的瓶颈,即如何从规模化发展迈向内涵式发展。无疑,文化应该成为突破这个瓶颈的有力武器。正如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在2011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所说的那样,“抓教育其实就是抓文化,抓文化必须抓教育。办学校必须讲文化,讲文化才能办学校。”事实证明只有有了文化,学校的发展才能有后劲,只有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学校才能办出特色[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高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发挥两个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共识

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快,由于和历史现实的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鲜有能形成自身特色的院校,且大多缺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实用性的培养目标决定很多院校对文化建设方面不够重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潮流交流碰撞:激进的,保守的,先进的,落后的,传统的,西方的。而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年轻,政治面貌多样;学生主体意识薄弱,政治敏感度低。在这种思想现实面前,首要的工作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师生认识。学校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课两个大课堂,抽调部分理论强的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向师生系统的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形势教育,倡导主流价值观,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为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利用传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及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先进思想的传播规律总是在一部分人中传播并内化为内心信念后再经这部分人向基层群众传播,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可以以教师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党组织活动团组织活动为载体,开展一些诸如确定主题的组织生活,读书会,优秀党员事迹展,先进人物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感染和带动普通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学生社团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文化涵养,道德情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性,其对学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校方或老师为主导的活动,课堂难以比拟的。在实践中,可由团委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去搞一些爱国,爱校,感恩,服务社会为主旨的活动,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讲正气,促和谐的校园文明风尚。

关注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划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这是从校园文化内涵方面出发作出的划分。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网络文化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QQ聊天交友,空间博客里记日志写心情,微博上传信息,网站上看影视作品电子书打游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焦点,朋友圈子从他们的所言所写所玩可以一览无余。虽然很多学校以至系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承载新闻宣传作用,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难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应该逐步尝试拿出一定资源让学生自己管理网络,采用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建立特色文化版块,建立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教育网站,设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的博客、QQ空间。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鼓励创新,包容差异,将时代精神注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观念也日新月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思想应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社会大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体现时代精神。应该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的时候使用新理念,新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圆桌教学,户外教学等等;应该有勇气且提供场所—现实的和网络的经费,放手让学生去展示自我,开展活动,只要符合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前提下,不拘一格,包容异类和另类。只有鼓励创新,包容差异,思想解放了,校园文化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职院校建立时间短,虽然相对缺乏文化积淀但是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解放思想,创新制度,以师生为本,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合格人才做贡献。

(作者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10.04

[2]倪光辉,今后十年高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0.0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4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提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和研究两个重要文件。

第一个文件是2006年10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根本和意义所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个文件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第七部分。该文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围绕两个文件的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理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重要内容组成的,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在第一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统帅。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从根本上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行动的,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党,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不同性质的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公然承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用列宁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念和科学的学说体系。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概括地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理论,是科学真理。列宁曾经讲过:“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也曾经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根据实践创造出来的理论,是在总结历史实践和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出来的总结论。”马克思主义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革命经验,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的思

想结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内涵的解读,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在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它有这样的品格和本质属性,它就应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表明,我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8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和辉煌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做得最好的,这是我党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不仅善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特别善于把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带着问题学习马列为主的过程。据统计,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一直到1976年,我党先后号召全党学习马列著作共11次,效果都非常好。在这11次中,最多的有40本,最少的也有1本,一般为3到5本。这种学习有利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前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主的过程。也就是在总结实际、学习马列的基础上创造新经验,并且使之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同志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且在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这些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就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地位还体现在党章、宪法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升到党规、党法的高度,成为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党和国家的态度,因为它已经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我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党,共产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比较晚的。根据材料显示,正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

代表大会。从1945年七大到2007年十七大,这11次代表大会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都把马克思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但是,不同的党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述都略有不同。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指导方针,重大的战略思想。虽有提法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肯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把它列为之首,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果。

第三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发生剧变,在世界上引起了剧烈的振动。关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观点有很多种。有的说是经济原因,有的说是历史原因,也有的说是领导层原因,而基于指导思想的原因不多。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应当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全部否定。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然反映在经济和其他方面。毛泽东在1957年曾形象地比喻:“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就开始淡化、反对和背叛马克思主义,导致党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后来又慢慢地丢掉了列宁主义,结果使苏联解体,苏共灭亡。”苏联解体的教训印证了列宁在1902年说的一段话:“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也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才说:“马克思不能丢,列宁不能丢,毛泽东不能丢。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

以上三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所谓“灵魂”,是指灵魂深处的思想理论支撑,或者说是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仰的支撑,它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总体上来讲,这种灵魂作用主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具体地说,这种灵魂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理论的武器作用是很重要的。列宁曾经在谈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时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个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工人阶级政党在成立初就公然宣布,它的任务是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要想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首先必须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旧世界,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一条基本线索,根据这条线索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制定一条革命的路线。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就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他还讲,“中国近百年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我们灾难的祖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可是先生总是欺负学生,最后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应用了这个宇宙观来分析中国的国情,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去分析国内外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它的实质主要

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变成没有用的、空洞的理论;实践如果没有理论做指导,就变成盲目地实践,是注定要失败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说:“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包医百病的万灵药方、万古不变的教条。这里的要

害是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也要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不应当把理论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该把它当作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应该只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通过研究广泛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该学习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毛泽东这段话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三个“不”,辩证地回答了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论和实践是两个问题,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共产党人的一个根本任务,是天职,而且是永远打不完的仗。真正做到两者的结合,尤其是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点是非常困难的。建党前的近百年间,许多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灾难的祖国,学习西方,想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但是都没有结合好。建党初期,只是学习苏联的马列主义,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不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重要地,他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找到了中国革命制胜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邓小平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贡献的话,就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结合的最佳点,使中国革命成功了。就是因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现在的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国

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候,我党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领导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向前进。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关于理论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提法上有所不同。恩格斯在帮助德国建党过程中提出:“前导作用是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可以超前指导党的行动。”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这指的也是理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理论做指导,党就不可能起先锋战士的作用。从整个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但是就某一阶段而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毛泽东讲:“理论起到望远镜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一些。”邓小平在1985年党的代表大会上讲:“理论起到预见性的作用。”广大群众讲:“理论起到了超前的作用,或者说前瞻作用。”关于理论的预见性作用,尽管表述上存在差异,有望远镜作用、超前作用、前导作用,但本质上都强调预见性,强调科学地预测。

理论的预见性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是特别重要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该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应该能给群众指出前进的方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做出一些自觉的反应。理论的预见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历史发展做出合乎规律的、超前的反应和科学的预测。也就是说,为人民规定一个奋斗的目标,勾画一个蓝图,提出一个科学的设想,对革命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前景有所预测,使人民看到希望。这样才能起党的领导作用,也是预见性的重要的表现。

预见性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行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必须有预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也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毛主席是我党最善于科学预见的人,能科学地预见革命的发展和未来。抗战开始后的三个月,毛主席用了五夜八天一气呵成《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在文章中,他分析了

中日战争的大体趋势,预测战争可能打几年、分为几个阶段等。当时,关于中日战争,党内党外议论纷纷。有人说中日战争可能是速决战,会速战速决;有人说可能是一打必败,根本就胜利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中日战争只能是持久的,不可能是速决战。至于持久到何时,他预测大体上战争将打八年。战争的结果表明,毛主席的分析、预测是很准确的。毛主席在青年时就预测中日之间必有一场大战,20年后中日战争爆发了。解放战争开始前,他预测战争最多打五年,打好了最多三年到三年半,结果解放战争三年完成了。科学的预测对于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向前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仍然继承这个光荣传统,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这是我党的高明之处,也是党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2010年的远景规划”和“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小康社会目标”,都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科学预测。

科学预测对于共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必须要克服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的片面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它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统一思想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年代就提出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的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列宁更明确地提出:“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公民运动的旗帜。”他还说,“俄国社会主义者相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作用就是早在马克思列宁就提出来了。毛泽东是我党的杰出代表,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主义如同一面旗帜”,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他参加革命之后,一直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一直坚持。他还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像号角一样,它可以把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起到组织、宣传和动员的作用。在俄国,由于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使成千上万人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下,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的大旗,把中国的劳苦大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尤其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内思想出现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跟着党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继续革命;一部分投降了国民党;另一部分放弃了革命。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继续革命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由于有大部分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延安时期,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奔赴延安,集合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下,跟着共产党革命。文化大革命后的关键时刻,由于我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使暂时混乱的思想又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党内和社会上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而且十分坚决。在这场斗争中,有两位老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位是黄克诚。虽然在过去的历史运动中受过一定的瓜葛,但他从大局出发,提出必须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另一位是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他曾有过十几次讲话,每次讲话中都提到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要坚决高举,永远高举。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本身是高举马

克思主义旗帜的具体表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面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 解体,共产主义处于史无前例的低潮。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

头,党内又出现了分化。有 少数高级干部、老革命逃到国外,而且公开发表反党声明。党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是议论纷 纷,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但是,我党坚持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毛 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永远不能动摇。正因为如此,我党才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所以,我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要重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 大旗帜。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战胜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甚至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就是 由于他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武装,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做支撑。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在 1843 年至 1844 年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更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从理论中取得一切信念,并使行动具 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至可以战胜死亡,这是列宁 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中国在民族革命时期,有许多的共产党人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在重重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死亡面前毫不动摇,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马克思主义做支撑,所以才在行动上为真理、为共产主义斗争。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个 问题。李大钊在绞刑架前豪迈的高喊: “敌人绞死我们,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革命先烈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豪迈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 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邓中夏在酷刑面前对难友说: “敌人只能俘虏我的肉体,却 不能摧毁我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刘伯坚在狱中给党组织的信中写到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瞿秋白经受了无数次严刑拷打,沿途高唱国际 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英勇就义。这一切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 想信念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行动。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 至可以战胜死亡。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有许多共产党人对社会无私奉献。但是,我党现在 的教育是比较落后,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也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的。总之,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提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只有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 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三章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如此重要,就应当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一个不懂得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人,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不必说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其灵魂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根本。第一节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强调的一个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008 年,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要增强 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时候,用了两个词,深入学习和刻苦学习,这从内容上来说是全面的,包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不仅仅是学习最新理论。另外,在贯彻落实时,只强调学习重点,而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则不够重视,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胡锦涛书记提出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学习最新理论。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学哲学 者,改为 不可不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毛泽东的 《实践论和矛盾论》 学经济学者,不可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 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 学科学社会主义者,不可不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毛泽东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学党学者,; 不可不读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 《共产党宣言》。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领导干部应该亲自读一读。在阅读时要注意掌握三个环节,要弄懂马克思经典之作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从中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弄懂经典 著作中理论的精神实质,从中学习作者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弄懂著作 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从中把握构成基本原理的基本要点。下面就学习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三个环节。学习基本原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的一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问 题。列宁把基本原理称作一般的指导原理。毛泽东则认为,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概括的说,是因为 基本原理是在广泛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规律的科学结论。它是共同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这是从大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 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

(一)基本原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中的精华和珍宝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库,按照传统的说法,它包括三个组成 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了 浩瀚的卷本,达三千二百万字。不管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库,还是从马克思本人,论及的 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共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也有对某一事物的论述;既有对本民族状 况的考察,也有对国际民族问题的论述。由于生命和环境所限,作为个人都难以一览无余,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和把握它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也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精华。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十分繁忙,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理论工作者而言,全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 讲,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掌握基本原理。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基本理论,下面通过例子加以说明。我党提出了党的先进性理 论,它的基本理论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只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党的先 进性就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党的先进性由三 个观点构成,就是先进的工人阶级为基础,先进的革命理论所武装,先进分子所组成。“三 先进”构成了党的先进性这条基本理论,一直到党的历史使命完成。在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之 前,这个理论一直是正确的。这是判断党是否先进的唯一的标准。

(二)基本理论指明了未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 基本规律。《共产党宣言》 在 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

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 的任务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必然灭亡,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马克思预见的第一个趋势。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叫做总规律,毛泽东把它叫做客观规律,邓小平把它叫 做总趋势。现在,有的人怀疑马克思这一科学的预见,怀疑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正确性。这 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科学预见,是建立在深厚的 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根据革命的理论分析得到的。这个理论根基就是他们运用社会矛盾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产主义的必然性; 运用阶级斗争的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运用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必然性。所以,马克思的预见是科学的,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是完全正 确的,是科学的,任何怀疑都是没有根据的。

(三)基本原理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基本原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 定了基础。为了使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都要制 定一些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客观 条件和理论条件。理论条件就是指一般的理论原理,必须以基本原理为基石。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根据的是基本原理,不是个别原理,是根据规律性的理论制定的。

(四)基本原理提供了新形势下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革命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列宁和毛泽东在这 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发展新理论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发展和创新,都必须在一定基础上发展,在一定前提下发展,在一定历史层面上的发展。这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 关系。通过以上四点,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 能动摇。当前,党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气氛不是很浓,更谈不

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所以,不仅要提倡学习马列主义,而且要刻苦学习,这是有深刻含义的。第二节 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他们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 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称 作最新理论成果。在当前,要以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所以把最新 理论成果作为重点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因为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 验的新概括和总结,它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指导作用更大、更直接、更有效。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它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中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放在首位,作为重点。学习最新理论的目的在于两点:

(一)从根本上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把党的全部活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说,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目的,就是指导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运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一个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者。

(二)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学习与实践 活动,使广大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最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在 各项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这种宣传大众化,反对空谈和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 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和回答人民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另外,学习最新理论,最终要落实到行动。毛泽东曾说: “学习马克思列 宁主义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了吓唬人。学习理论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所以,理论一定 要与实践相结合,要落实,才能起作用,决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文件上。”马克思 说过: “一步实际运动胜过一大纲领”。一个政党,特

别是领导干部,满口讲马列主义理论,而夸夸其谈,是要亡党亡国的。恩格斯在批判俄国党内一些人存在这种弊端的时候说: “如 果一个党染上了这种毛病,就可能在人们的哈哈大笑中使这个党被毁灭掉。”因此,党内一 定要有一个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原则 根据长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学习理论的 形势和现状,有些基本的原则是需要坚持的。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完整准确的原则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意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只学习只言片语。这 是邓小平在 1977 年提出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这也是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出来的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理论 体系,都掌握了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学习中,也是要少而 精。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有重点的原则 有重点不等于忘掉一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 思想的代表著作和一些基本的理论,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该是重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再重视,认为最新理论 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就忘掉了最新理论的本、源、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注意把握有重点的原则。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 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就是要联系实际,就是带着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最新理论。这也是三中全会之后总结出来理论上的基本经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5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做支撑;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

家强。对一个国家而言,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

2、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文化影响力

┃科技创新力

综合国力┫政治感召力

┃军事威慑力

┗经济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党对文化软实力的论述,标志着我党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建设放在一个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民族兴旺的地位。而提升文化的根本,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更需要建构一元化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外可以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构成国际文化对话、交流、互动的坚实基础,强化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力量以及导向性;对内可以实现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的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全社会普遍推崇和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但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仅严重影响人们价值取向,还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一种“毒瘤”

4、面对西方强势价值体系的冲击,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构建起具有坚固

防御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将“民主”、“自由”价值观作为与军事、经济相辅相成的称霸手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美国前总统布什表示要在推行“民主”上加大投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把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扩大国际影响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内在结构

四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 中:

马克思主义是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

共同理想是主题,解决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民族、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决行为、规范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学习贯彻“四个基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不断增强“五种意识”:增强党的群众意识;增强宗旨意识;增强执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自觉做到“四个划清”: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3、民族精神

“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4、——摘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四个具体表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培育民族精神。

4.时代精神

核心:改革创新

特征:与时俱进

本质:以人为本

表现: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法制意识与和谐精神

5、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孟子:“仁则荣,不仁则辱”;“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顾炎武:礼义廉耻四要之中,耻尤为要。

(三)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尽快凝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 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 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这一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2、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取智慧; 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3、加强教育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于以知促行,重在知行合一。无论是在国民教育过程中,还是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是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传播,用具体事例、生动实践阐释解读,靠干部带头、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崇德向善、凝心聚力的强大正能量,实现社会风气好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进步。

1.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

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2.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4、强化媒体引导,形成舆论强势。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

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增加一点)5.、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谈 篇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政法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7

师德师风是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长期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道德观念、品质、情感、行为习惯、理想、境界等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为师者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又包括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全国而言成绩巨大,但问题不少,个别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了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言行,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体表现在六个“淡薄”:

一是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淡薄。表现在部分教师平时对政治理论学习敷衍了事,不关注社会、时政和国家大事;有的甚至在课堂公开散布错误的言论,过分渲染社会阴暗面,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二是利益观念浓厚,职业意识淡薄。如部分教师关照权贵子女,收受学生贿赂,给学生“礼物分”,“感情分”,过多的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以致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三是职业道德淡化,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摆架子,耍威风,缺乏关爱,甚至打击报复学生,令学生望而生畏。四是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部分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纪律观念淡薄,疏于课堂教学管理,对学生听之任之,放纵自流。五是开拓精神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在我国高校教师中不同程度出现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抄袭瞟窃他人成果。六是合作精神欠缺,协作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下,热衷于单打独拼,嫉贤妒能,相互拆台、排挤甚至打击,不能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

应当客观地指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主流是好的,造成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不能忽视的是作为教师这一特殊行业,这些问题影响巨大,危害不可低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2.1 进一步开展宣传与教育,着力思想认同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教师只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才能用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影响受教育者、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学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高校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人民愿望、凝聚力量的旗帜。高校教师必须充分明确他们的根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内化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动力,把个人的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统一起来,成为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3)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高校教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广大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恪尽职守,以身作则、不断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53页)为营造良好学术风气贡献力量。

(4)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赋予师德师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它要求广大高校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完善道德情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2.2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着力制度规范

(1)要建立全面的、立体化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教师的职业道德、师生交流情况、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清况、教师的仪表形象、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技巧、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并把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与学校、网上与社会、过程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以全面反映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

(2)建立和完善规范化、制度化的师德师风管理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学术评审机制和科研档案制度。为此各高校要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同时实行网上公开制度,广泛征集意见,接受其他院校和全社会的监督,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料,以作为教师任用、职务提升、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及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要建立党委负责下的师德师风教育机构,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师德教育队伍,并结合实际和形势,展开系统的、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包括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奖励与惩戒结合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制,以确保实现师德师风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四要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加强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建设要必须与社会生活接轨,使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要进一步规范和处理好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要积极营造更为宽松的民主氛围,充分维护和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要允许学术争鸣和学术冲突,塑造教师独立的学者人格、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敢于质疑的批判意识。

2.3 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着力知行统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6-03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全体公民应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一直强调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将这“三观”教育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它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鲜活的时代要求、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的道德标准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广大青年学生可以在自觉的学习实践中找到榜样和标准,我们应以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石,大力倡导实践,引领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建设。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把握好新时期大学德育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同其它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大学德育,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作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建设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始终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解决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必须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准确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加强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才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使各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必须能迎接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要始终引导青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爱国主义高尚精神的弘扬、与时俱进与改革创新精神的树立。

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导向。奠定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导向。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和教育他们,才能够使其真正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让广大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生硬的教条和书本的理论,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鲜活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和鼓舞青年大学生,要让广大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树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大学生的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来,使其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大青年学生要做出积极的准备,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三、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当代大学生虽然尚处于求学阶段,但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追求个人理想本来无可非议,但应该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做到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最直接地表现在学习目的上,他们认为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而建立一个跳板。其实,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价值取向,应把目标定位于打造自身的人生品牌,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共同理想奉献才华。为了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才,在价值追求方面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党员大学生更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生群体中起表率作用。随着社会上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社会的发展才生机盎然,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四、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鼓励创新,通过立足实践接受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国家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中国青年学生素来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是高校德育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他

nlc202309010353

们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具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另外,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也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素质培养中,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五、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青年的命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低下。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过去倡导又红又专,现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定程度地偏重业务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容易产生教育的片面、急躁、冒进心理,容易忽视对学生意志品格、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的熏陶和教育。重智育、重知识关怀,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只具一技之长的人才,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通过人文关怀帮助青年学生感受、领悟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奉献的价值观。在强调科教兴国的今天,培养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在大学德育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倡导青年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实践,自觉践行“八荣八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体现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

六、通过培植先进大学生示范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模范和榜样

由于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不同,他们与不同价值对象所结成的价值关系不同,导致了不同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之间,他们的价值取向都存在着差异性。在高校中,主要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来发挥培植示范群体的作用。因为,参加某一类型的学生社团的大学生们,一般都有着某一方面相似的情感倾向性,他们或志趣相投,或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会对人生、世界诸多事物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并形成群体认可、推崇和追求的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同时,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群体所提倡的独立、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奉献等精神也会感召每一个社团成员。在优秀的大学生团体中,可以借助社会活动,如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小组”、“心理健康协会”等,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深刻地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使自己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识字4反思下一篇:2010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