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精选12篇)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1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1]《意见》还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衡量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而研究生党员更是研究生的先进分子,结合他们的价值观特点,对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研究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扎实
与本科生不同,由于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课题项目的研究上,使得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时间投入不足,或停留在形式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不透,形成“重科研轻理论”的局面。而且长期以来单一、填鸭式的理论学习方式使得有的研究生党员片面地认为有关政治理论的学习都是空洞乏味的。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部分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扎实,并不同程度地导致出现理想信念模糊、集体主义淡薄、学术不诚信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能力不足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而当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不容乐观。 根据王孙禺、袁本涛等人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调查表明,有五成的管理人员、硕士生和导师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 有差不多30%的管理人员、博士生和导师认为博士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而有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2]。
(三)服务意识不强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党员应该履行的政治义务。有的研究生党员入党前表现积极,入党后仿佛进了保险箱,或忙于个人科研,或忙于个人就业,或忙于人际关系拓展,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学校期间就只顾自己的事,服务意识淡薄。有的党员对待周围熟悉的同学朋友乐于帮助,但是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表现冷漠、不愿伸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过于狭隘。更有甚者,少数党员不顾集体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有些高校,对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评价方式比较简单, 评价过程比较单一、流于表面;评价机制不够系统, 缺乏全方位考虑,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对研究生党员评优评先进的标准往往片面地考虑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关注发表几篇高级别论文、获得几项专利等。而较少从思想政治水平、学习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等方面全面地考核一个研究生党员。
二、开展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理论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党员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必然可以用来丰富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研究生党员的时代精神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战略任务[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继承的和发展,体现了研究生党员的时代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必然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是为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积极开展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因此, 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先争优” 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反映了中国公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1]。根据研究生党员的身心发展特点、成长成才要求以及研究生党员的先进分子特殊身份, 以下是体现研究生党员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
(一)爱党爱国
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作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的第一点,就是要求每一个公民应该热爱祖国,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而研究生党员,除了爱国,还应该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党爱国是一名研究生党员基本义务和基本要求。党员研究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员应该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党员应该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并认真学习、理解和遵守《党章》,不断扎实政治理论知识,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二)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个公民要爱岗敬业,要求公民要忠于职守、创新进取,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进步。党员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更应如古人云,“君子之学必日新, 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研究生党员作为两个优秀代表的综合体,更应该把创新作为自身的“业”,并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托自身素质,有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在学习、 研究和实践等活动中,表现出各种创新能力,比如: 创新思维提升能力、创新人格塑造能力、创新资源利用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3]。
(三)诚实守信
孔子曰:“谨而信”“言忠信,行笃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更应该在诚实守信上作表率。而研究生党员诚实守信品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也就是学术诚信。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生力军,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不仅是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自律问题,还关系到我国学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研究生党员应该带头践行学术道德规范、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刻苦钻研,培养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坚决抵制以下学术不端行为: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等科研成果、虚假署名、伪造实验数据、 一稿多投等。
(四)服务奉献
党的十八大从公民道德层面强调培育和践行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要求人与人平等对待、关爱互助、服务他人。《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研究生党员应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无论在生活或学习上,尽自己所能,给需要帮助的人予以帮助。 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努力在学术活动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生活中,不斤斤计较,不谋求个人私利和特权,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执行群众路线,加强廉政修养,真正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在心里,抗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
四、研究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选择
研究生党员是我党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强、 最有发展潜能的一个群体,以下结合这个群体特点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选择。
(一)打造理论学习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
“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意见》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1]。针对研究生党员理论修养比较薄弱的现状,党支部应该搭建良好的理论学习平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
提高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必须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从形式、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首先在形式上,要坚持鼓励学生自学、专家集中宣讲、个别讨论座谈、撰写学习心得、开展征文比赛的传统方式,结合院、系特点和优势,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党员思想、凝聚党员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其二,在内容上,针对研究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比较关注话题集中组织学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党员的个人价值观;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学习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其三,在师资建设上,应该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1]。其四,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 紧抓学生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理论学习交流会以及支部书记给支部成员上 “微党课”的活动,不断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必须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的重要驱动力。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群体的先进分子,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发挥研究生党员科研示范作用尤其重要。
培养研究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观念创新。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要遵循创新教育规律,循序渐近。其二,必须体制创新。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政策、 创新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制定等多方面内容。其三,环境创新。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培养科学精神。学校及社会应该为研究生党员的创新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研究生党员积极投入创新实践中。比如,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中海创杯”研究生科技节,鼓励研究生党员参加“挑战杯”创新大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研究生党支部以党支部立项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 成效显著的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多领域培养和激发研究生党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后, 必须强调一点,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创新思维启发担负着重要责任。所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应该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强化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
(三)打造服务实践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
党章要求,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必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研究证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4]。
由于研究生科研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其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更要注重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实践地点的选择。实践教育可以遵循“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为辅、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以校内实践为主”可以在研究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党员感同深受。比如,把党员分配到研究生会各个部门,让党员在实际岗位和活动中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在实践中端正思想、磨练意志。同时,还可以组织考研交流会、毕业设计交流会等研本共建活动,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科研示范作用,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风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岗位化,增强研究生党员服务意识。 并在实践教育以校内为主的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党员走出校园,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有学科特点的志愿者活动,或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服务困难职工、留守儿童等学雷锋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实践教育的日常化,不断深化党员的服务意识。
(四)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的支撑。科学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对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鞭策和激励作用,保证教育实效性,同时,促进研究生党员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应该做好三方面重要工作。首先,在评价标准上, 在党员评优和年度考核等方面,不应该仅仅以科研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应该全面考查一个党员的综合素质、综合表现,尤其是服务精神。比如党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让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应该综合考核政治理论学习和校内外服务实践过程,不仅考查一个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层面,还要考查是否知行合一;同时,在行为层面,应该多方面进行考核。第三,在评价方式上,应该综合党员民主生活会、辅导员评价、导师意见等多渠道进行全面考核。党员的民主生活会能很好考查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这就要求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应该定期召开,反对形式化、庸俗化、溢美化、简单化。同时,应该把监督考评和激励表彰综合考虑。科学的激励机制能促进研究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我们要“立标杆、 树典型”,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对表现突出、不断进步的研究生党员要及时进行肯定和表彰;同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辅导员等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研究生党员面前发挥榜样作用。
摘要:在研究生党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研究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不扎实、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烈和评价机制不完善,概括了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并提出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打造理论学习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打造服务实践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
关键词: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2
万资姿
2013-2-23 6:38:42来源: 《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3日 11 版)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精神是什么?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辉煌走向辉煌的伟大价值又是什么呢?对此,党的十八大给予了十分明确和响亮的回答,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国家理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社会精神,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公民品德。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培育与践行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从“体系”转向“观”
我们都知道,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被提出以来,理论界给予了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纷纷问世。然而,随着这项研究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实现从宏观层面的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层面的价值“观”凝练。
诚如许多学者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从总体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框架,因此,为了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必要而且很迫切,但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十八大报告积极回应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诉求和难题,用“倡导”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即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而且明确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三个倡导”为依托
我们知道,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首次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内容方面来看,“三个倡导”最大限度地涵盖了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但在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在价值观方面的确众口难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很难做到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认同,但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各方共同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三个倡导”为进一步提炼出更为精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应有的余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而且也可以在“三个倡导”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概括和凝练。
从性质方面来看,“三个倡导”集中提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社会主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尽管“三个倡导”并未提及共同富裕这样的价值字眼,但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却已隐含在富强、公正等价值表述之中。因此,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表述,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譬如说,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再譬如说,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正,正是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理念。
从方向上来讲,我们所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突出中国特色,同时又要借鉴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彰显人类意义。实际上,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如和谐、诚信、友善,又有对人类共有共享的价值的吸收与借鉴,如自由、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
毋庸置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比,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简洁、精练,易于理解、传播和践行,一句话,经过浓缩、凝练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大众化了。诚如有人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词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了。
价值观是要拿来“用”的。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时,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紧密相连,意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
上、报刊上的宣传教育,关键是要能够在生活中践行,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们的自觉行动中。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呢?一个总的原则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培育中践行,在践行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内化于心的自觉追求达到外化于行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换言之,既要使其内化于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更要使其外化于行,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心理层面体察他们的真正价值诉求,注重培育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追求和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对策措施
十八大以来,我党一直从多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建设过程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充分认同、积极应对。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1.1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造成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时有发生;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与人际交往,导致政治精英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财富精英唯利是图、挥霍浪费;知识精英道德滑坡、良知丧失。
1.2经济全球化及文化扩张导致民族价值观弱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冲击国家经济主权,使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看到差距,产生妄自菲薄的盲目崇拜心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通过经济全球化,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输出价值观,淡化国家民族观念,削弱民族价值观,影响民族价值观认同。
2.当前我国的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很多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下滑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获得更高的生活享受,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做一些违背自己工作原则,违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秩序和社会的稳定。例如,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各种灰色收入,总是做出一些“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还有一些人通过各种不法途径给一些不合规定的行为开绿灯。当今社会,“找关系,走后门”已经成为某些行业发展中的“潜规则”,这些行为的出现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不良思想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大脑,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这也显示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市场经济主体都把焦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方面,而忽视了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各市场经济主体都没有重视和学习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3.1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法律的效力
只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其实施过程才会更加顺利,才更容易被大家所遵守。因此,我国法律部门最好以立法的形式,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制度,在法律的约束下,全体社会成员才会更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的单位或个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将一些行为较好的单位或个人设为模范单位或者标兵,号召其他人向其学习;同时,对于那些不按要求来的单位或个人,提出警告或批评。
3.2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个人层面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动员每一个公民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群众基础。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决定了公民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地位。要让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志,就要靠道德教育。只有道德教育获得理解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理想信念,转化为道德意志,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3.3培育方式生活化,推广活动有血有肉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提出“化理论为德性”的重要论断。他解释道“要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只有这样,哲学才有生命力,才能够真正说服人”。实际上,冯契先生所倡导的是教育方式的生活化,才能使理论深入群众的生活,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才能真正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个培育方式生活化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德育为先,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通力合作。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其次,改变价值观宣传过渡政治化,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对主流价值进行传播,增强大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宣传内容要真实化。宣传当从实际出发,以大众身边真实可见的“小人物”为正面典型,不求故事有多“惊天动地”,只要是善行,让人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也增强民众对于宣传内容的信服感。
4.结语
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 篇4
一、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问题的根本观点, 是人们在处理关系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综合,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 而且具有价值意识的特殊本质。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
在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论断, 强调要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目前国内学者对核心价值观涵义的表述还不统一, 本文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其涵义:第一, 从国家审计需求角度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国家审计是基于国家政治需要而产生, 其生命源泉在于满足国家需求, 因而研究审计群体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围绕审计需求去思考;第二, 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群体的思维意识, 它包括审计人员的事业理想和个人价值追求两方面的内容。第三, 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本质特征, 审计规律的反映、能够预测审计未来发展方向, 经受得起各个时期不同审计实践的检验。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 并对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 为社会主义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构成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倡导审计核心价值观, 能够在审计群体间产生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从而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力, 将审计事业整体向前推进。
综上所述, 审计核心价值观就是主导审计实践群体有目的地选择审计活动以满足国家审计需求的意识形态。它在国家审计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理念, 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审计”这一根本问题, 是国家审计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审计群体对国家审计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对审计事业具有如下作用。
1. 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 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
2. 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 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核心价值观属于后者, 能够约束、引导审计群体行为。中国正处于审计转型时期, 许多问题和疑惑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深刻理解和把握审计核心价值观,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审计人员自觉地探索符合审计规律的实践活动。
3. 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
对于同一个事物,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 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 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 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 从而降低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4. 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者之间核心价值取向明显不同, 中国国家审计文化与其他国家相比也独具特色, 研究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极大地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研究。
三、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国的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 审计文化才能够做到特色鲜明、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可以说, 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地位将直接关系到审计文化建设质量的好坏。然而, 审计文化又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 对审计工作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 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传授, 又要回归生活的现实世界;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又要打造社会主义特色的审计文化;既要关注审计文化资源的全面性, 又要关注审计文化的资源整合;既要关注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对各方面的引领作用, 又要强调引领的统一性;既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 更要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审计文化建设, 还可以增强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职能, 将其内化为审计人员的理想价值观念, 形成一种为实现审计目标和理想而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的观念、实干奉献行为和文化氛围。
纵观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历程,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方式已由传统的制约性审计向现代的建设性审计转变, 审计的功能已由查处逐渐向预防、揭露、抵御等“免疫”功能拓展, 审计发挥作用的领域已由财政经济逐渐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更多领域延伸。刘家义审计长根据国家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及时重新定位了审计的本质, 提出了社会主义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命题和“创新转型”的战略思路。随着审计职能定位的重新调整、审计战略思路的深刻变化, 客观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时刻把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放在首位, 积极发扬审计团队精神, 圆满地完成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些, 必须突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核心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审计文化的主旋律, 使文化建设过程成为审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奋进的过程, 成为审计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 成为新形势下审计机关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可以讲, 社会主义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对推进审计创新转型、凝聚审计力量、彰显免疫功能等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精神旗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此时就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的价值体系, 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来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的基础, 当代审计人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价值观, 正因为这样, 若没有一套共同的思想基础, 思想得不到统一, 审计工作将会变得涣散, 因此需要有一个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来维系, 进一步丰富审计理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硬实力的竞争渐渐转化为软实力的较量, 而在软实力中, 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 它直接反映到队伍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上, 所以核心价值观是审计队伍拥有持久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障。社会主义审计是一项以第三者身份独立实施经济监督的活动, 审计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审计工作展开的成功与否。构建核心价值观, 有助于坚定审计人工作的原则。保持审计队伍的廉洁、高效是展开审计工作的前提, 尤其是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 构建核心价值观保证了审计人员在为人做事方面会坚持自身的原则不变, 有了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 就坚定了审计人员的审计信念, 激励和引导全体审计人员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推动国家审计全面发展;构建核心价值观, 是实现审计文化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根本, 文化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对构建核心价值观, 对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意义重大。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干部进入审计这支队伍中, 确定一个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必然性。破旧出新, 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打破审计的历史传统理念, 鼓励青年干部不断创新审计机制, 在改造现有的审计队伍的同时, 打造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纪律化的高素质审计队伍;构建核心价值观, 对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意义重大。确定一个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必然性。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 没有现成的模板供参考, 需要审计群体研究国家审计本质、审计目标、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审计、其他国家审计的差异和不同, 更要比较中国审计环境与外国的异同, 审计群体在思考问题、分析矛盾时应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的特征进行, 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 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参考文献
[1]审计署科研所.中国审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冯均科.以问责政府为导向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J].审计研究, 2005, (6) .
[3]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 2005, (5) .
[4]陈正兴, 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5]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 2005, (1) .
[6]吴宏彪.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灵魂的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7]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 .
[8]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Z].审计情况通报第14号, 2011.
[9]赵卫红.关于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认识与思考[J].各界 (科技与教育) , 2010, (1) .
[10]马亚男, 周洪杰.审计文化模式概说[J].审计研究, 2011, (1) .
[1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0.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5
[摘要]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0 [文献标识码]B
一、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和谐”、“民本”、“礼治”、“仁爱”则成为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1.和谐
“和谐”是指个体事物之间的配合非常恰到好处,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均衡的状态。该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关于“和谐”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名人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则更多地强调自身的修养,通过,嗅独、“吾日三省吾身”等方面,来消除自己的私欲,发现自身的问题,达到自身的和谐。
2.民本
儒家思想中认为“民为本”,人民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有能够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王朝统治才能长久。孔子提倡的“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体现了民本思想。而在后期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民本思想的更进一步体现。
3.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礼法,通过“礼”来进行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只有其不同的情况下才强调“法”。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礼”则成为了人民普遍接受用于协调彼此关系的一种秩序。
4.仁爱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则成为了公民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核心不断演化出其他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其含义是代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遵循“仁”。这样彼此互相以此来约束自身,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国家和谐发展,为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部分,其对于其他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在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评价、性质的总体看法,其以比较精炼的文字进行概括。但是社会制度需长期坚守且比较为稳定的。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精华不断凝练形成的先进文化与民众精神共同滋养而成的,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起着加大社会凝聚力,团结社会整体力量鼓舞着人民为实现中华民众伟大复兴不断而不懈努力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方向和行动准则,其内容当前时期表现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和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等,都是它不同功能的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度凝练为12个词,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小觑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导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用平等、友善、敬业、诚信等要求来规范自己,还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三观导向。最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社会的竞争也越趋激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有指导与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包含孔孟思想在内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融入现代元素所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既源于中国古代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导,从精神层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地名词,但是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价值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通的,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同时,要努力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追求国家在各个层面协同前进。儒家思想也是如此,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认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工作;第二,人与自身的和谐并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营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模式;第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价值取向方面
当今社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也有契合之处。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曾在《荀子,正名》中说过“正以而为谓之行”,所谓的“正义”便是指符合法律规范、社会道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去做,否则将不可行。《论语?子路》篇也曾提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也是如此。
3.价值准则方面
儒家关于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衍生而出的。“孝悌”、“诚信”、“忠”、“恕”等生活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准则上亦有契合与相通之处。儒家思想中主张的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使人在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能够以身献国,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忠君忠国的思想,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不变,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思想提供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就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在以“仁”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忠义”、“孝悌”等个人基本生活准则,这与现代的价值准则也是息息相关的。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所主张对君主的忠诚,使得文武百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保家卫国,即使为民族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虽然古代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忠君爱国,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但总而言之,两者的奉献精神是不变的。
1.吸收政治理念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秩序安定,人人和睦相处的极度理想社会状态,正是因为它的极度理想化,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批判性继承,其区别在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背景,而不是空想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与客观环境相符合的。因此它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升华与高度发展,所倡导的社会状态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继承儒家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思想上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思想在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进行补充。但是在对于儒家礼治思想的集成商要注意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在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加入现代民主精神,这是对于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的推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惯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改变,民主的观念需要在点滴中进行培养,培养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不断加强。
3.借鉴儒家道德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切实中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道德体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主动吸收,进行扬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进行吸收,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各方面进行加强,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诚信”思想进行吸收。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孝悌”思想进行传承,从教育阶段不断深入,这样能够提升家庭和谐。
此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等进行继承,这有助于公民替身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三、发挥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必须对于中国古老传承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根据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于其进行扬弃,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但是文化建设不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舍弃,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因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挖掘,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继承。
(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
中国梦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儒家思想已经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敏接轨,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多种形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公民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中的多种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财富。然而当今的社会和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又截然不同。所以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时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对其进行借鉴和改造,对其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以人为本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 内涵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且贵在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意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处理好大学价值理念等战略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高校用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引领、统摄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有利于在价值多元的新形势下,构建共同价值,形成价值共识,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和大学梦的正能量。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在高校建设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念,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强化理想信念学习,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转化为自我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3.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领风尚,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自觉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彻于高校办学路径的探索,实现高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理念、新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着力清除不适应不符合高校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明确办学目标,集聚办学资源,发挥办学优势,促进科学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五是要继续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价值理念的创新,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大学价值理念。成功的高校应该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努力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3.筑牢意识形态领域,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想文化潮流进程及其对高校的影响,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的团结与和谐。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党建工作,要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融入党建、促进党建;二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四是重视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的作用发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微观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大学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校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正能量.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姜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理论观察,2013,(8).
[3]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2007.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 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程的进程中, 通过对天人、群己等关系的关注, 逐渐凸显了自己的价值理想,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1.弘扬自强。《周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得到彰显。自强不息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 在逆境中奋进, 这种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 形象地展现了中华先民与天地争战、自强不息、征服自然的英雄气魄与优秀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都不同层面地反映出他们勇于克难奋进, 敢于追求正义的崇高品格。可以说, 正是他们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性情, 孕育了中华民族奋勇反抗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与气节, 汇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2.崇尚和谐。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崇尚“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和谐文化, 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的身心关系等方面的融合。他们分别主张天人合一,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和而不同, 寻求人与人之间求同存异;主张公正平等, 寻求互助友爱、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主张三省吾身, 实现自我心灵的安宁与淡定。这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色。
3.强调爱国。自古以来, 爱国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儒家思想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案, 要求以自省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彰显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情怀与担当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时常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前赴后继, 至死不渝。爱国主义是旗开得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无数仁人志士用最美的语言诠释自己的爱国之心。“忧国忘家, 捐躯济难”表明了自己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一寸山河一寸金”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土的珍惜与热爱。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大义感染和教育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
4.推崇伦理。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伦理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儒家崇道义、重伦理, 将伦理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尊重, 并将其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气节和良心”等伦理思想, 荀子也将伦理道德视为最神圣的品质。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至上追求。崇道义、重伦理对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代学者对我们民族的崇道义、重伦理的价值取向也给予了认可。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 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
5.注重民本。中华民族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论及民本的思想, 比如, “皇祖有训:民可近, 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并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之纲, 有助于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出的优质果实, 它只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活的灵魂”, 才能使自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生根、发芽, 并茁壮成长。当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复制, 我们在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要注重鉴别,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对消极方面进行剔除和改造, 对积极方面进行复制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蕴含着取之不竭的理论智慧, 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思想渊源在马列著作的研读中经常随处可见, 一脉相承, 充满生机与活力。
1.经典著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找到了“指南针”。实践表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南针”的指引下,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才能逐渐地发展壮大, 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紧跟时局,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成果。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才能有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全面、正确的把握和运用, 发展出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两大理论成果,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2. 经典著作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金钥匙”。“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最根本的观点, 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者用这把“金钥匙”拨开重重迷雾, 更加清新、准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 用这把“金钥匙”指导本国发展道路问题。
3.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通过精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从而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来武装全党、认识国情、推进各项建设事业。
只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来认识世界、了解国情,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规律, 从而在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虽然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但在本质上却一脉相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 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在一定意义上, 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建国初期, 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随后, 我们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3.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先后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论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核心的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 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为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彰显了我们党对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与决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呈现于某种价值时空中的抽象概念, 而是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凝结的, 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它的形成,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为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新成果, 它的呈现,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三个角度, 系统地梳理和挖掘其思想基础, 为凝练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应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重要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30 (4) :35-38.
[2]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2004.
[3]唐忠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公正、和谐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角[J].宁夏党校学报, 2013, 3 (2) :19-60.
[4]路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 2015, (1) :229-232.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8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 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中“, 和谐”、“ 民本”、“ 礼治”、“ 仁爱”则成为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1.和谐
“ 和谐” 是指个体事物之间的配合非常恰到好处,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均衡的状态。 该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核心思想。 儒家思想关于“ 和谐”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历史名人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则更多地强调自身的修养,通过慎独、“ 吾日三省吾身”等方面,来消除自己的私欲,发现自身的问题,达到自身的和谐。
2.民本
儒家思想中认为“ 民为本”,人民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只有能够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王朝统治才能长久。 孔子提倡的“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 养民也惠”(《 论语·公冶长》 ), 孟子的“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而在后期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民本思想的更进一步体现。
3.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礼法,通过“ 礼”来进行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只有其不同的情况下才强调“ 法”。 所以,在中国历史中“ 礼”则成为了人民普遍接受用于协调彼此关系的一种秩序。
4.仁爱
“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则成为了公民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核心不断演化出其他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 其含义是代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遵循“ 仁”。 这样彼此互相以此来约束自身,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国家和谐发展,为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部分, 其对于其他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在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 评价、 性质的总体看法,其以比较精炼的文字进行概括。 但是社会制度需长期坚守且比较为稳定的。 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精华不断凝练形成的先进文化与民众精神共同滋养而成的,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起着加大社会凝聚力, 团结社会整体力量鼓舞着人民为实现中华民众伟大复兴不断而不懈努力的作用, 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方向和行动准则,其内容当前时期表现为“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和生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 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等,都是它不同功能的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度凝练为12 个词,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小觑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导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用平等、友善、敬业、诚信等要求来规范自己,还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三观导向。 最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社会的竞争也越趋激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有指导与借鉴作用。 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包含孔孟思想在内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融入现代元素所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既源于中国古代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导,从精神层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是个很好地名词,但是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
1.价值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通的,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同时,要努力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追求国家在各个层面协同前进。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 认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工作;第二,人与自身的和谐并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营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模式; 第四, 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价值取向方面
当今社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也有契合之处。 早在先秦时期, 荀子就曾在《 荀子.正名》 中说过“ 正以而为谓之行”,所谓的“ 正义”便是指符合法律规范、社会道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去做,否则将不可行。《 论语·子路》 篇也曾提到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也是如此。
3.价值准则方面
儒家关于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以“ 仁”为核心衍生而出的。 "孝悌”、“ 诚信”“、 忠”、‘‘ 恕”等生活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准则上亦有契合与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中主张的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使人在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能够以身献国,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忠君忠国的思想,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不变,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思想提供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就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儒家思想在以“ 仁”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 忠义”、“ 孝悌”等个人基本生活准则,这与现代的价值准则也是息息相关的。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所主张对君主的忠诚, 使得文武百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保家卫国,即使为民族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 也是在所不惜的。虽然古代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忠君爱国,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但总而言之,两者的奉献精神是不变的。
1.吸收政治理念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秩序安定,人人和睦相处的极度理想社会状态,正是因为它的极度理想化,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 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批判性继承, 其区别在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背景, 而不是空想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与客观环境相符合的。 因此它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升华与高度发展, 所倡导的社会状态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继承儒家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思想上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其思想在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进行补充。 但是在对于儒家礼治思想的集成商要注意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 在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加入现代民主精神, 这是对于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的推翻。 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惯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改变,民主的观念需要在点滴中进行培养,培养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不断加强。
3.借鉴儒家道德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切实中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道德体系。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主动吸收,进行扬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仁爱”进行吸收,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各方面进行加强,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诚信”思想进行吸收。 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孝悌”思想进行传承,从教育阶段不断深入,这样能够提升家庭和谐。
此外,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慎独”等进行继承,这有助于公民替身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三、发挥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必须对于中国古老传承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 根据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于其进行扬弃,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但是文化建设不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舍弃,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 因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挖掘,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继承。
(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
中国梦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 就必须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儒家思想已经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为当中,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敏接轨,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多种形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公民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思想中的多种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财富。 然而当今的社会和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又截然不同。 所以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时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对其进行借鉴和改造,对其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以人为本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民群众上面,人民群众作为基础。 因而,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必须开展多种途径开展教育, 营造社会氛围。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学校教育进行加强。 在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3]其次,通过社会媒介践行儒家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建立儒家思“,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积极开展儒家文化的传播经验,以此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314
[2]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9
1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简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别阐释, 既内涵丰富, 又言简意赅, 一方面它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 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指明了我们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基本价值导向, 即要营造一个什么社会环境,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 提出了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应持的态度, 为促进民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以及个人品德等各方面的内容。
1.2 把握高职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只有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社会规范, 才能在成长成才之路上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建设者。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在正确分析高职学生当前的意识、心态情况的基础上, 着力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让高职学生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 获得启迪, 要避免挫伤高职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防止出现反感抵触情绪。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学生自我实现的根本需求。在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特点, 认真对待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要结合社会实际, 在日常生活和专业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运用, 才能保证高职学生能够和谐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到高职学生的内心当中。
2 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观的路径
新形势下, 探索培育和践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1 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 举办“明德讲坛”、“素质教育大讲堂”
“明德讲坛”、“素质教育大讲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益尝试。主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以专题讲座为主, 以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辅, 邀请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 致力于建立长期性、定期性、全方位、开放式的演讲人才库。坚持以“走近大师, 感受经典, 陶冶情操, 提高修养”为主题, 帮助高职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坚持以“着眼普及, 兼顾提高”为原则, 引领高职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讲座内容上, 应摒弃竖井式、静态式的思路, 以系统思维理论为统率, 注重内容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动态性, 紧紧围绕“文化”这一主线, 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精华融入其中, 构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切实做到系统的延续性, 夯实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生动活泼的讲授互动方式, “明德讲坛”、“素质教育大讲堂”一方面, 可以纠正高职学生中的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 陶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 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效用;另一方面, 可以在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 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实践证明, “明德讲坛”、“素质教育大讲堂”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师生对高雅文化的价值认同;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2.2 把握学生的生活节奏, 开展“微系列”活动
为了使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短”“快”节奏, 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学校资源, 扩充队伍, 搭建平台, 开展一系列“微系列”活动, 探索建立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①挖掘选树学生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进行集中宣传, 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效应。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 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特点, 创新宣讲形式, 如“微访谈”等, 使广大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入的理解。宣讲团的成员应为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人, 可以是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教师。
②在对学生活动进行梳理、摸底、分析的基础上, 甄选出既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又能达到培育和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具有特色的能与宣讲有效对接的艺术表现形式, 开展艺术化创作活动。
③发挥现代多媒体便利的沟通互动优势, 如以发布微信公众号, 使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邀请社会学者、先进模范等进行微访谈, 分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体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等。
④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 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自身兴趣的契合点, 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讨, 开展“微电影”等主题创作比赛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思考。
2.3 适应学生的实践需求, 开展社会体验性活动
①可以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团日活动, 组织学生赏析红色经典作品、参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到烈士陵园祭扫和宣誓, 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并进一步把对英烈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 转化为努力学习、提升本领的动力。
②整合校内资源, 结合社会需求, 以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心中生根。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助老上网我先行”“青春践行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引导青年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高职学生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红色行·中国梦”暑期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分别到革命旧地、抗战旧址开展参观访问、调研咨询、资料搜集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 近距离体验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同时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 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④为在高职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文明新风尚, 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实际, 比如发挥建筑类学生的专业优势, 组织新农村建设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应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引思考、见行动为指导思想, 紧贴热点, 突出专业特色。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高度的参与热情和饱满的创作活力, 增强高职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广大学子中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 鼓励引导高职学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总之,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上, 要将宏观指导性与现实针对性相结合, 将感悟教育与体认教育相结合,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以提升培育的渗透力。
摘要: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价值观取向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在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认知的前提下, 正确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自身兴趣的契合点, 从坚持“适应学生知识需要、适应学生生活节奏、适应学生实践需求”的角度, 探索培育和践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路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水华.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9) .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10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1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是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爱国主义同样是催进中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倡导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也是基本内容之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
1.2 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武德教育是对爱国主义的重塑, 很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民族的礼义为首要目标。纵观武术发展史, 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民间, 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 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 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 挺身而出, 飞上擂台, 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 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 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如今, 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于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之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之中, 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当武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主义当作其精神的高层次追求时, 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髓融会贯通, 并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1]因此,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产物, 它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位, 把握人的个性, 提升人的潜能, 全方位地关照人的发展。[2]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中形成的, 对其性质、构成、标准和评判的根本态度是处理各种有关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主体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是因为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不能再把人当作客体和工具, 而要当作起点和归宿,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切实保障人的各种权利, 切实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劳动、人的创造, 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1 武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武德教育的核心, 人作为武术活动的载体, 武术技术的高低与载体的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武德教育强调要以人为基础, 以人为根本。在人们继承与发展武术的过程中, 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武术的基本标志和发展武术的重要指南。“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着, 特别在德育教育领域, 也同样逐渐受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广泛影响。武德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武术教学对习武者进行以人为本的技术与德育的教育。“以人为本”及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专业技术的训练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根据习武者个性的差异, 因材施教, 完善其人格。“武德”不是由某个人、某个特定时间下所判定出来的产物, 它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历史的沉淀, 以及在习武人群内以“道德”为范畴, 与武术相融合, 集成于习武者身上, 是武术理论与武术精神的升华。它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 在社会活动中要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武德的推崇以及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 武德就会内化为习武者的行为, 使行为主体向正确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指向发展和提升。
2.2 武德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武德教育是要求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是协调发展的。习武者崇尚“以人为本”和平, 理性, 和谐的理念, 这既包括人际之间, 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在。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 凡事恭敬谦逊, 不与人争, 方是正人君子, 学拳宜作正大之事, 不可恃艺为非, 以致损形败德, 辱身丧命”[3]。武术虽有门派之争, 但武德在人际和谐的人文思想指导下, 习武者皆非常注重武德的修炼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强调宽容, 忍耐。武德具有严格的尊师重道, 惩善扬恶的戒律规范, 如“尚武崇德, 得以艺生, 艺以德显”、“善修其身, 善正其心, 善慎其行, 善守其德”等等。武德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习武者进行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养成和锻炼, 也是要求习武者在习练武术技术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完善, 提高自己的个人涵养, 继承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武术之所以具有教育功能就是因为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 从一种单一的肢体语言和对抗手法演变成为一种武学文化, 其因在于武术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它所独特具有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武术理论的产生是在不同文化内涵相融合的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有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根基, 习武者在习之理论的同时也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吸纳的一个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它注重人的因素, 突出人的地位,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武术, 一定会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广泛传播, 发扬光大。
3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 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和谐社会所营造的是和谐是社会的一种氛围, 所倡导的是和谐社会的风气, 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在和谐社会中都会共同受益, 和谐作为一种状态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要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有利于观的和谐, 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平稳, 有序、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礼为先, 和为贵”的继承, 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 是发展的和谐, 是动态的和谐, 是有序的和谐, 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3.1 武德教育与人的和谐
马明达先生说过:“武德是武术的优良传统, 是武术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武术高于体育的地方就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 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教化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 社会个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社会个体的和谐, 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能合理的处理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的和谐需要道德, 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武德是中华武术之“礼”, 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4]。如果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去发现其对人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武德除了可以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特有的道德概念, 反映社会现象, 尤其是反映大众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 从中揭示出其内在规律, 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提供指南。武德还能通过评价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 以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最重要的武德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评价、指导、示范等方式和途径, 运用塑造理想人格和典型榜样等手段, 来培养习武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武德不仅包含人们“现有”的行为规范, 也包含人们“应有”的行为规范。如果“应有”的行为规范多少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那么, 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 从而达到调节个人关系和谐的目标。武德才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2 武德教育与社会的和谐
中华武德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始终围绕“仁“的层面展开。当今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文明的时代, 整个社会在提倡营造和谐社会, 这其中武德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健康发展的社会, 然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整体素质的提高。武德的形成是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最广泛的社会性特征,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在武德文化之“仁”的思想体系中, 爱民、爱国是武德的最核心价值, 是最高价值追求。儒家思想文化, 其对武术的影响即表现在按照儒家的礼义和礼仪, 建构了习武者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从而形成了传统武术的武德系统。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为载体,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社会个体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为特征的一种生活环境。而在武德范畴内, 以上所提到的种种都可涵盖在“仁、义、礼、智、信”内。儒家思想提出了标志着主体道德自觉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 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仁”, 是儒学理论的核心。没有内在的爱人之心, 没有内在的道德自觉, 只重视空洞的礼仪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人际交往中重视人的价值, 懂得理解和关爱别人, 关心他人疾苦, 尊重他人意愿等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都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邱丕相教授在文章中曾说, “只有将武德教育放在学校武术改革至高无上的地位, 武术教育才真正有希望。”[5]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是习武者和习武群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的产生与武术的产生、发展相适应, 武德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 处处体现着我国是仁义之国, 礼仪之邦的民族美德特性。开展武德教育既是传承武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4 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 核心价值是所有价值观念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是一个人, 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 深层次地, 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武德与德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当今的“武德”内容已发展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优秀美德之一, 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功能可以满足个体或者群体向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它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 就会形成内在的支撑和左右行为主体价值判断、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的强大影响力,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武德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 通过武德教育催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文章通过对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之基础、主体、灵魂和底线相结合, 分别阐述武德教育对爱国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三方面的养成促进作用, 提高武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
[2]陈伟, 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光明日报, 2007 (09) .
[3]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1) .
[4]马文杰, 杨锐.和谐社会中尚武崇德的当代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23-26.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20-02
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青年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见,做好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高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人才的培养及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目前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但大学生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之一存在于这个多元化思潮中,价值观这个概念是不系统、不完全的,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比较模糊。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一世应该博得社会尊重,要为追求理想不怕吃苦、好学上进、具有探索精神,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还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部分学生处于没有信仰的真空状态,价值观念世俗化、功利化,“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情有独钟,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兴趣,这说明他们在价值观上还处于一种矛盾和迷茫状态。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受高校本身重视程度、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我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观念。学校的校训、建筑、景观、制度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爱国,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这样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我院在学院的围墙上、楼宇内、车棚中做了180多块展板,图文并茂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同时,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2.开设人文素养课,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我院从2014级新生开始,对所有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头脑,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3.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责无旁贷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疑问。为此,我院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切入点,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实践教学几个环节全面展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人人喜爱、受益终身的课堂。
4.注重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还应构建由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广大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打造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我院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同时加大师德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座谈会、教学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发挥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高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5.开展丰富多彩的的社团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以学生为主导的社团活动,比课堂学习的主题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因而也更具吸引力,它不单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能、完善个人人格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舞台。我院已经连续五年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节,在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比”和“展”,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感受和发挥正能量,激发同学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展示我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6.不断提高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水平,为我院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我院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上升,使学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学们心顺气盛,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爱家爱校爱国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我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在这个多元化价值观充斥的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2]田晓红,高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8).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030407
课题组负责人:高福燕 成员:马桂芬,孙晓,马桂云,董瑞,杨雪芹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篇1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性
根据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都是一种“ 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 所谓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 要求和实践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观念体系。 ”[2]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客体的价值依主体而定,主体性是一切价值的根本特性,是价值现象最突出、最典型、最重要特性。 因此,当我们谈论到价值观念问题时,就要明确两个主体性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 “ 一是价值观念的主体 ,即‘ 谁的价值观念问题 ’;二是价值观念中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即‘ 一切为了什么人的问题’。”[3]这一点决定着它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指价值观念的阶级属性。
首先,从价值观念的主体来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谁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出发。 在十八大上,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凝练和总结,提出了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倡导分别体现在国家、 社会、个人三方面。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中国关于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中国对全体社会公民和所有行业的道德要求。 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旨在解决我国在转型期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所存在的价值冲突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指的是中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侧重于中国的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的利益需求和未来完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4]。
其次,从价值观念中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来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切为了什么人的问题”这一问题来看。“ 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中的主体性问题,要解决谁是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即以什么人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体现的是“ 人民主体性”的根本价值尺度和原则。 它把“ 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客观的价值标准。 毛泽东曾经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他这种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所提倡的“ 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相一致。 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实质和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并且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为哲学前提。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的价值观念,它凝结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人民幸福的“ 中国梦”和建设幸福中国的价值理想。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出发,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的是人民主体的地位,因此,作为国家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 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是“ 谁的价值观”和“ 为了什么人”这两个问题的高度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一切价值观和价值关系均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人类持有的对象性物质性活动,为价值观的产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离开社会实践,不可能产生价值和价值观。 二是指价值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真理性和符合社会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必须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6]下面将从价值实践性的这两个方面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实践进程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 十八大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分别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富强的梦想、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导向;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都是来自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 现在我们就国家、社会、个人来具体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 。中国自近代以来就处于贫穷落后的局面,被外国列强所欺凌。 因此,寻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寻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局面焕然一新,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可以说,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 中国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机遇,使得“ 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 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7]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设定,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总结。
2.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是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等一系列新问题。 如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严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 教育不公平、就业压力大、房价高) 、法治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针对这些不和谐、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 必然要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把它作为价值导向来引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的价值规范 。我国目前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领域存在着道德、诚信缺失现象;少数党员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如果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信仰缺失,思想混乱,进而影响中国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方面建设的进程。 因此,我们需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中国公民的价值规范,使得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取得一系列成就。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国公民的价值规范,而且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和目的性。 实践既是唯一的真理标准形式,又是唯一的价值标准形式。 实践检验价值观的真理性和目的性是一致的,是指验证客体对主体、现实对需要是否相符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反复验证,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需求。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 体现了个 体对主体 、现实对需 要是相符 合 、相一致的,其真理性和目的性也是相一致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历史性
“ 价值的具体历史性 ,是指一定的价值主体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评价等依赖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动发展。 ”[8]价值的具体性,是由实践的具体条件造成的,并且表现于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实践,价值不会产生。 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价值观总是具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水平和特征。 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全部的、永恒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典型的价值观,同样具有价值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阶段性和时代性上。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性。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它所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 核心价值观外,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 如富强、和谐、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 。 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中国特色性。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即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道德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这里所描述的时代性主要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看。 就国际来看, 主要指的是应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明与基本价值观的冲突成为主流。 从全球视野来看,由于多元化、多极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文化和文明模式越来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和文明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基本价值观念的冲突。 因此,对人类基本价值观念的反思和变革,成为当今时代性的重大议题。 就国内情况看,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同样面临着多种价值冲突。 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着经济和政治到底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争论; 在思想领域,中国面临着信仰的迷失和困惑等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上述各种层面的问题所做出的深切观察和回应。 它包含了当下当下中国在政治、经济、 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诉求,具有鲜明的具体历史特征。
【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05-08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08-26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06-01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09-07
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观08-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06-26
社会主义价值观24个字08-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10-06
五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6-16
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