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核心价值

2024-09-03

武术的核心价值(共9篇)

武术的核心价值 篇1

1 前言

武术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 若是每一个国人都静下来沉思这两个问题,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传统武术就更加绚烂了。没有文化精神充饥的社会是空感的,那么丧失武术核心价值的武术,跟没有灵魂的身躯一样,干涸而又空洞。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是攻防技击,目前竞技武术动作花哨,攻防技击不明显,实用性低,武德要求不严肃。大部分人群都是追求竞技武术,为打比赛,教学中的武术套路很少提到技击。技击方面也要体现个人的身体素质,包括技术,包括基本功。如果基本功达不到,就算练也难以达到。对于武术套路想向世界推广,光靠竞技武术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竞技武术里面的起跳旋转难度动作,随着科技的发达和更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员只要具备了完成动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很快便能够掌握。对于这一点,竞技武术利于推广,因为容易被模仿。但针对武术推向世界来说的话,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功底和内涵也难以说服世人。传统武术的动作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仅有动作要求,更注重武德;而竞技武术并没有要求这些,只要求训练按时到位,好好训练,肢体运动达到一定的要求、有进步,取得名次。

2 传统武术精神的遗忘

2.1 竞赛中传统拳的退化

传统武术很朴实,每一招都有技击含义和意识。动作并不好看,所以不被大众所采纳。李小龙创造了截拳道,而截拳道结合了咏春拳。咏春拳的攻防技击意识非常强,对抗意识也很强。可现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却很少人练咏春拳,现在的传统拳也讲究动作演练,动作也逐渐向往花哨空架。动作演练是靠照镜子寻找美感,技击意义淡化,讲究速成,退化的是武术的核心关键内容,即技击性。

2.2 教学中传统思想忽视

思想是指引行为的引导者,行为的正确与否需要思想的指引,而中国的哲学精神便是我们传承传统武术的靶心和指导者,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精神真正融会贯通到中国传统体育的肢体形态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和教育功能。

而目前的武术教育中,武术的精神、武术的内在特点经常被忽视,武德也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性的表现并没有重视。比如训练场上,有的打赤膊训练,上训练场训练不穿训练鞋,器械摆放乱,拿着器械随意玩弄。场上运动员松散,场下混乱。进入训练房训练手机不调静音,训练场地脏。而传统武术对武德的要求很严格,提倡崇德,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有了功夫并不是要意味着要去打架。注重实现自我,自我约束的修行。所谓“健身修心”恰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德艺双馨这些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解释。

3 传统武术文化的西化

文化观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文化是独自创发的,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东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强调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特点也衍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中国自古以来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儒道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渗透是有很大影响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倡导一切都要因遁自然而不违背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而行事,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太和”出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包含着“普遍和谐”的意义,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更是追捧于“德艺双馨”,尤其是重视一个人的德行,因为他所表现的技术是人之外的内容,重人轻物极大的尊重了人格,人性人品。儒家的仁义中庸,道家的修道积德,都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而西方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所以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套路运动变得西方化和程式化,规则呈现不合理条款,运动员出现低龄现象。一味从形式上进行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和模仿,结果走上了武术竞技化和套路表演的非教育之路。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和碰撞,从发展传统武术的角度来看,传播者重视技艺而忽略了精神伦理。然而技艺却也没有得到更精髓的提高,也在慢慢流逝了技击。

4 传统武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思考

4.1 明确发展目标

传统武术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把中国传统武术推向更高的平台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忠于他。然而传统武术要想发展,就不能保持原有的状态,他需要新的结构,新的能源物;而这个需求也必然会带来传统武术的新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简单的事物,所以传统武术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走简化道路。但所谓的简化不是创造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就算是完工,而应是在编创套路的情况下把武术的技击要领也要加上。每一招式都有具体用意和含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础,让更多了解武术,接受武术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练武术,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更具有文化时代性。[4]

发展方向应落于大众武术,以科学化的方法来提高大众武术练习的效果。我国大众武术科学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大众练习者一直在运用错误的练习方法,这使得练习者在长期练习中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出现受伤,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练习者练习武术的兴趣,有的甚至就此放弃武术转而习练其他项目。因此,我们应加大科学宣传,树立科学的武术健身理念。[5]

4.2 创编教授内容

首先,在编排新套路时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武术的核心价值即:攻防技击和防身自卫。在技艺方面主要突出技击实用、动作简单的武术套路,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说得出和演示出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容易推广。比如说弓步冲拳的中国文化内涵,真正的弓步冲拳没有像竞技武术蹲的那么低,动作美感没要求那么严格,更需要的的是交手和对抗。根据左弓步冲右拳来讲,右脚和右拳真正的根部在脚上,左脚上前,右脚蹬腿,带动右手冲拳。力从根起,传导于腰,力使于拳面,力量的导引过程,力感的传动。教授基本礼仪和中国国学或经典哲学,这是学习武术技术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以此激发和熏染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礼仪一定要受到传承者和学习者的重视,因为这是根,这是文化的根本。习武先习德,习好德再练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肃的武德礼仪并执行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小学生没有抗击打能力,针对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主要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和武德培养,初步可以教授些武术的简单的基本功,以趣味教育为主。初中生依然继续学习武德方面,习练武术基本功,初步可接触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可逐渐做动作习练。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这个时候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基本功,在这个时候还要进行武德行为考核,因为这样具有实践意义,再进行教授武术攻防技击套路。

其次,练习传统武术能够改善人的心态,我们现在生活的法制社会完全用不着讲究谁最能打,而是个人修养素质显然在生活中更应得到重视,但社会人文气息确实有些难以齿口。老人摔倒,没人扶,没人敢扶。武术不仅仅只是肢体上的技艺,还包括武德。而武德是上文提到的: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这需要武术传播者细心和负责的态度。对于武术学习者,武术传播者起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发展,武术的传播都与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

4.3 提升道路自信

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我们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绝不轻易地动摇他们的自信,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强精严的抉择。绝不轻易地崇拜或者轻易的唾弃。[2]不要让中国武术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如果脱离了必将成为空洞的乏味的肢体表演。[3]用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用我们自身的体育魅力站住脚,推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为实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再次璀璨而努力,为使现代传统武术体育不再蹩脚,为振奋自信民族精神而求真务实。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6]

5结语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探寻自己的道路和办法。[7]同理,是武术发展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在自身上找原因,就应在哪里对症下策略。一个国家不能丢失武道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明将在高校产生更多更深的碰撞,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方式是必然的趋势,但并不代表西方体育的强势发展必然会取代东方武术。更不能悲观的认为武术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了。恰恰相反,目前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高校武术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是大家对武术不感兴趣,而是长期以来武术呈现给大家的方式过于呆板,单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或途径认识和接触到真实的武术。[8]不仅要注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应注重其形式内容。将中国的武术的“精,气,神”展现出来。[9]“石在,火是不会绝的”。[10]

在武术管理者和武术爱好者的坚持努力不懈下,我们应保持我们对武术产业的热爱之情继续并奋力传承下去。传统武术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认为,即使法制社会不再那么迫切需要技击要领,但技击却能够给一个人带去自信,能够给一个民族带来勇猛,能够给一个国家带去权威。同时,武德却能够警惕人的处事方式,所以,武德教育为学校教育之需,学校教学为武德传承之力,为时代发展使命。

参考文献

[1]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2]鲁迅语录.

[3]王岗,李岩.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2015(4).

[4]王宏军.从系统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5]赵振洲.武术竞技趋势下大众武术发展研究——武术之乡菏泽县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6]2014年习近平在访问欧洲期间的对话.

[7]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我国历史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对话.

[8]赖锦松.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7).

[9]王岗,李岩.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2015(4).

[10]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78.

武术的核心价值 篇2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高度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精神。

本文旨在以体育核心为基准,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武术这个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来渗透体育的德育培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高尚的情操及自强不息,爱我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研究表明,从武术教学中的品德培育为切入点,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品德培育作用之重大,效果之良好,同时不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武术教学;品德培育;前 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已不是单纯的一项健身、技击、竞技体育运动,武术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我校是武术特色学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武术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材内容之一,武术品德培育在武术教学中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的体育核心素养之内涵,武术品德培育之内容,武术品德培育之途径,武术品德培育之方法等目的是探讨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贯穿加强德育教育与同行们共同研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6学年我校四年级3个班,全级人数121人,男生75人,女生,46人。这个班男生多女生少整个班级状态是非常浮躁非常活跃,没规没矩,在学校违反纪律最多,总是有使不完的精力。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专著、论文、学术期刊,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2.2行动研究法:

对我校四年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武术品德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2.2.3案例分析法:

以武术教学中品德渗透与培育案例分析武德之作用。

3.分析与讨论

3.1体育核心素养之内涵 体育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小学武术的教学与训练,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外,还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2 我校四年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之缺乏

(1)部分学生受不了挫折,怕困难,意志品德薄弱。学生上体育课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尤其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欠缺。

(2)部分学生缺乏规范的纪律性来约束自己,纪律品德有待强化。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缺乏遵守体育游戏规则的意识,表现出为了急功求利而缺乏规范的纪律来约束,出现混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积极向上的团队。

(3)部分学生自我为中心,私心较重,自信心不足,团队意识品德缺乏。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同学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想个人,而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一有失败就相互埋怨,经常出现队友不和而拒绝或消极参加运动的现象。缺乏集体荣誉感无法产生团队归属感。

(4)部分学生未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日常生活中未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运动。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的培养,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根据我校四年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之缺乏现象的出现和依据我校校本教材目标设置特点需更进一步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才能有效地对体育核心素养武术品德培育的研究 3.2.1武术教学中确立目标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学校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明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及接受。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将武术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并内化为行为习惯 ,这才是武术教学目标之所在。3.2.2确立德育目标之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育人质量,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学校教育的每一门学科和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育人目标和方法,但都应处理好德智体美四者的关系。3.2.3确立德育目标之内容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在育人方面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首先,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团队意识,培养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同时,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3.2.4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功能目标

这种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具有广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体现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特点,适应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武术教学,使他们的学习不仅停留在技巧水平上,而是看到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接受武术道德思想的熏陶、教育和影响,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鉴于此,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对武德教育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利用在武术课上进行抱拳礼,相互文化等方式首先加强礼仪的教育,同时在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择上,要重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突出文化内容,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净化和升华。3.3何谓武德教育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3.3.1武术教学中渗透武德教育

武术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教学过程,通过身体练习,身械练习,以及竞赛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有表现出勇敢和懦弱,果断和犹疑,协调和僵硬,遵守规则和投机取巧,顽强拼搏和怕苦怕累等等,学生的这些表现,有利于教师准确生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案例1:讲一些历史性的武林英豪,像林则徐、戚继光、秋瑾李世民、等,他们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兴旺,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将武术文化推向世人知晓的影视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的为国争光精神和吃苦耐劳,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敬仰。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这种教育绝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训斥,而是应该把教育因素寓于各项练习及活动之中,教师的每一个口令,每一句话,每一个示范,每一次评价,每一个动作手势和每一种眼神表情,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信号和手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对与错,从而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3.3.2武术教学中加强意志品德培育

中国武术修炼者讲究“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增力,夏天增气”,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经过长期修炼,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在武术教学中要常抓不懈,例如:武术训练“扎马步”是必需的一种手段,的确很累,有的少年儿童会蹲了一会就会坚持不住,但有的同学就不一样,就是累的哭也不会动,这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这些学生。同时要教育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而且要超过他们,多数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好胜心。这样能培养他们有一种拼劲。案例2:起初在柔韧训练过程中,有些少年儿童特别怕痛,只要老师刚用劲,他们就叫,有的还会叫“救命”“老师饶命”等让你想到不到的词语,真是又气又好笑。但通过教师给他们讲革命英雄故事,他们听后也很震动,决心向烈士们学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那些叫救命的少年儿童逐步开始表现得坚强起来,即使痛得掉眼泪咬住牙再也不会叫出声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意志品德也会进一步加强。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每个机会适时适候激励孩子就能起到事到功倍的作用。3.4武术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环境是一种“隐形课程”武术教育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我校有专用武术馆“尚武馆”墙上有标语,有口号等,有学生比赛、习武的生动照片,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图案,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四周摆上十八般武艺精心装饰,走进武术训练场,犹如走进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中,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少年儿童。

案例3:充分利用学生演出时穿上专业武术表演服突现服饰文化的育人功能。告诉学生服饰的作用,武术服饰应该如何穿戴,如何保管。特别强调穿上武术服饰象征龙的传人,腰带一束,精神百倍,浑身充满中国人的自豪。另外,用中华民族音乐结合武术套路来演练,音乐与武术结合不仅完善武术套路的“新、美”内容,提高欣赏性和艺术性,更能推动竞技武术的发展和发挥武术套路在少年儿童武术教育中的特点,以达到更好的普及目的,音乐、武术套路都具有节奏感、欣赏性、艺术性,通过音乐伴奏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可以激发少年儿童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增加少年儿童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音乐的鉴赏能力。

案例4:用《男儿当自强》歌曲和歌词“做个好汉子„„”等来编排的动作,他们嘴里唱着,做动作更加有劲,也相当整齐。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兴奋性,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

4.结论与建议

4.1.理论层面结论

4.1.1在小学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充分利用武德的教育功能,抓住武术在校园中普及和推广这一契机,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弘扬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4.1.2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德育教学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的技艺范畴,武德教育既是传统美德教育,也是武术专业素质教育,时代变迁赋予武德新的内容,武德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应寓于实践之中。

4.1.3 在小学武术教学中需特别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和教学环境的熏陶作用。4.2教学实践结论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武术套路技术和实践技法,而且能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将礼仪规范融合于武术的教学训练之中,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这种礼仪行为和意识带到平时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努力养成尊师重道、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逊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切实可行的。4.3建议

结论综上所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步完善的过程。4.3.1在课堂上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并积极有效地展开德育的灌入与渗透将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作用。

4.3.2对小学武术教师而言,在武术课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能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祖国优秀人才而准备,这是时代需要也是为人师所应做到的。4.3.3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的。

参考文献

武术的核心价值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共计24人。实验对象情况见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检索CNKI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库、体育期刊及互联网,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座谈、电话访谈的形式,就课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问题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

1.2.3 实验法

(1)实验前准备阶段控制。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实验对象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四肢或腰部的损伤和手术,无其他伤病及服药等影响身体平衡性等影响因素。经过筛选的学生经随机抽签被分配到两个组中。

为便于实验中的控制,本研究在实验前对两个小组进行了干扰变量的控制,对两组的核心稳定性情况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指标进行统计(见表4),经t检验(P>0.05)表明无显著性差异,完全符合本课题的实验要求。

(2)测试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本课题通过对核心稳定性(8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指标的测试对人体核心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

(3)训练方案。

设立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对照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除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外还要采用经筛选后分级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训练方案,对照组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实验时间定为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50 min。结束后,比较核心稳定性能力各项指标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讨论各项指标变化,初步认识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量训练方法对人体核心稳定性发展产生的影响。

注:(*P<0.05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注: ﹡表示(P<0.05)﹡﹡表示(P<0.01)

(4)训练内容。

实验组采用经筛选后分级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训练方案。为了确保实验条件的等同性,根据实验设计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组难度的分级标准,在广泛征询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从传统武术中遴选出来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进行分级归类。第一级为: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及无负荷动作;第二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练习。

第一级的训练方式中的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主要是让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并能提高对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无负荷动作主要是减少支撑点,并将解放出来的肢体进行一定的活动。

第二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练习。此阶段训练需要借助一些传统武术器材来制造不稳定的状态,例如梅花桩、长凳。通过这一级的训练可以更直接的调动深层肌肉和神经的参与度。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主要采取均值比较中的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均在95℅置信区间进行检验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实验前两组队员核心稳定性数据测试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核心稳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此测试是运用8点星形偏移来检测和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测试时,受试者单腿站立于8点星形图的中央,用非支撑腿分别向8个方向(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尽可能远的伸出,用伸出的远度与下肢长度之间的比值作为评价稳定能力的指标,比值高的队员平衡稳定性更好。实验中的数据仅选取左腿支撑时右腿内前方向,其他数据统计结果与本数据结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

从表5可看出,对照组伸远/下肢长为68.82±5.41。实验组伸远/下肢长为67.88±6.04。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在核心稳定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随机分组符合实验要求。

2 . 2 实验后两组队员核心稳定性数据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核心稳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实验中的数据仅选取左腿支撑时右腿内前方向,其他数据统计结果与本数据结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实验组为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组。

(P<0.05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始终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通过12周的训练,核心稳定性由实验前的68.82±5.41提升到实验后的71.97±6.05,前后显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12周的按原专业训练计划所进行的训练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是由积极的作用的,这是因为专业计划的内容中已经包含了诸多的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可以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表7可看出,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数据指标有较显著的差异(P<0.01)。核心稳定性指标有实验前的67.88±6.04提升到96.91±9.76。表明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加入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性提高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对核心稳定性较差的队员更具提升的效益。但由于实验组在训练中仍在进行专业训练。因此,这一提升后的效果应是两种训练的综合作用使然。

从表8可见,实验组核心稳定性比对照组测试的数据提升了26.14(P<0.01),呈现出非常著性的差异。两组实验后的对比分析表明了专业训练对核心稳定性提高的局限,显示出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在剔除原专业训练计划的影响后,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在实验后要比对照组有巨大的提升,这一差异是由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所产生的。

3 结论

(1)本研究选取的传统武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有效的。

武术的核心价值 篇4

摘 要: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社会,武术不仅促进了人体健康,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武术的健身功效、社会价值以及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来分析武术武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武术;健康;社会影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人习练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不仅能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在现代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稳定社会是它的重要功用之一。

一、武术运动的健身功效和社会价值

(一)抵御疾病强身健体。

武术运动的练习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长拳类套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节奏鲜明;南拳类套路,动作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太极拳类套路则轻柔缓慢、呼吸自然、刚柔相济、心意相随;形意拳表现为整齐简练,动作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等。无论选择哪种拳种,只要长期坚持武术锻练,就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改善人体各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资料表明,每天练习30分钟太极拳,坚持一个月,能显著提高人体内高密度脂肪蛋白水平,而且长期练习太极拳还能显著降低人体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具体表现为安静时心搏舒缓,心储备量增大,心脏持久工作能力增强。

(二)陶冶情操激发斗志。

武术运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动作有时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有时又全神贯注、心静神宁,这样不仅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还能使人摆脱紧张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武术运动还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特点,它内容丰富、动作变化无穷,不管是自己练还是观赏武术表演,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在神形兼备,以形传神的招式中领略到美的神韵;套路的演练、编排符合运动规律,合理的技术动作结构使人感到美的和谐;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窜蹦跳跃的技法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从散打搏击中感受到力量;从以巧打拙、以小力打大力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非遇甚困则不发,点到为止的要求中感受到武德美。优秀的品质,充沛的精神,体现了武术运动的内在美;千姿百态,矫健敏捷,沉稳威猛,体现了武术的外在美。所有这些不仅悦人悦己,还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事业不懈追求。

(三)磨练意志修德树人。

中华武术的运动宗旨是尚武崇德、强身健体、自卫保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武术精神的体现。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就要求习武者首先必须有长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毅力来作保证,其次要谦虚和诚实。拳论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曾学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都是强调要虚心练武,并注重武德教育和修养。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长期参加武术练习不仅磨练了人们的意志,培养人们勤奋、刻苦、顽强的良好品质,而且还培养了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武德修养。

(四)弘扬文化以武会友。

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进行武术活动的动机逐渐由以身体健康为主转向以社会交往为主,这当然有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区分,但明显地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健康的要求,对人际交往的渴望。自1985年国家武术联合会成立以来,武术有组织、有计划的.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推广的过程。

二、武术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壮大体育队伍易于普及开展。

我国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和实施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武术是覆盖了多年龄段的、富有魅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项目练拳时要求呼吸配合动作舒适自然地进行,“以意领气和意守丹田”,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丹田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和腹腔,促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按摩”内脏,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身、强体的作用。因此太极拳最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其功效也不言而喻。

(二)适量资金投入即可终身受益。

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的主要障碍,就是我国人均经济收人不高。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一年只有几角人民币,全国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场、馆、池、健身中心等与体育人口比例为14.66%;一些学校、机关、企业的体育设施非常简陋,有的根本就没有锻炼的条件,远远满足不了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面对这种社会经济状况,武术运动充分显示了其实用价值: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很低,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且普及武术运动投资少、见效快,大众可不投资或者少投资就能终身受益,既经济又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经济上的不足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影响。

(三)改善体育现状便于学校开展。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学校是“121工程”实施的基础,它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视角,给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课程。学校“121工程”重点和难点在于“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据调查表明,能“保证学生每天参加l小时活动”的学校为10%。其主要原因表现在:首先,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被占用和吞食,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配备也极不合理,给学校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其次,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办学经费的困扰,学校不得不搞“推墙效益”和出租教室、场地,使本来就不宽裕的体育活动场所大大减少;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社会压力,不得不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面临这样的现状,并非一时能够解决。而武术运动在学校广泛的普及和开展,便能较快地改善学校体育的现状、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的间题。

三、结论

武术的核心价值 篇5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其特色就在于武术是伴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所以武术不仅仅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今武术的发展主要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种形式,传统武术的竞技化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武术究竟应该以哪种模式前进尚无定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之间的争议却成了当今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其争议的重点主要在于:武术竞技化过程中造成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诚然,竞技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巨大,但这不能否定我们建国以来几十年为此做出的努力,也不能对竞技武术全盘否定,武术的价值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目标,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价值的变化方面。另外,武术的发展也要符合时代潮流,其自身的价值也应及时作出转变。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传统武术的概念

关于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界定,这是因为传统武术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1]。在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周伟良先生,他将之定义为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

1.2 竞技武术的概念

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比赛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现代经济体育项目[3]。

2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

当今武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单一滞后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竞技武术以其“高、难、美、新”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了中国武术的标杆,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传统武术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1983年至1986年,“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那么其具体成果就是是:“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字;录制的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4],这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未来保护和发展的难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由于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和时代性的原因,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竞技武术究竟能不能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能否代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这都是现在正在探索的问题。实际上,关于竞技武术的争议在于:竞技化严重,武术套路也成了体操式的程序化动作,这种改变的优势是能够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武术的推广,其不足则是与武术文化内涵传承相割裂,大大削弱了武术的技击属性,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特色。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作为新中国以来武术的一大创新,竞技武术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竞技武术动作高度协调、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真可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具有很大的表演、欣赏和健身等价值,是新时期武术创新的一大成果,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从事物的单方面评判其好坏,要联系其背景和所处的位置。笔者认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争议主要在于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传统武术,但并没有带动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反而削弱了传统武术的影响力。诚然,竞技武术并没有带动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竞技武术的发展给传统武术带来了机遇和方向。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CCTV武林大会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诞生,2013年全运会上出现了武术套路(传统项目)的比赛。所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应该是一种相互学习和促进的关系———传统武术为竞技武术提供必要的营养,竞技武术也应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武术价值的改变,这样才能促进武术的大发展。

3 传统武术的价值的转变

温力先生在中国武术概论中将武术的价值概括为:健身、技击、教育、观赏经济等价值[5]。而传统武术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与生产劳动,是在个体自卫群体抗争禽兽袭击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利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它融汇了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中医等理论。因此,传统武术几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成分,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6],所以传统武术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足够的转变。作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竞技武术虽然不能代表传统武术,但其飞速的发展给传统武术带来了足够的思考,也影响和促进了传统武术发展价值的转变。

3.1 健身价值的转变

健身价值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练习武术是通过人体的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强身健体增进健康。但以以传统武术的价值而论,技击价值是其主要价值,健身价值是次要功能,大多数的习武者也是在习练技击过程中达到健身的目的,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少林寺武学是凤毛菱角但当今时代的发展,技击价值已不能作为武术价值的首要功能。在这方面竞技武术做出了榜样,其健身价值也是非常明显。其实传统武术在健身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闻名于世的太极拳就是范本,传统武术拳种丰富,除了太极拳之外,尚有“形意拳”、“八卦掌”等优秀拳种。而且传统武术大都朴实严谨,具有长期性,习练者不用追求太高的技术难度。另外,传统武术大都传自民间,非常便于推广和学习。因此,由竞技武术带动的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转型是新时期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必须作为传统武术推广的首要价值,传统武术要想更好的发展,进入广大群众中去,这种转变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

3.2 技击价值的转变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自远古社会以来,武术就是伴随着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和自然的搏斗中萌芽和产生的,之后又主要被应用于军事和战争,技击术是其能够不断被应用和发展的关键。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技击价值,实战是当时武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开始,也是认识武术的目的和终结。

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是武术得以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也是传统武术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武术家主要是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从杨露禅到杨澄浦,从叶问到李小龙,传统武术的技击之术被发扬到极致,所以许多学者在对竞技武术进行批判时的主要理由就是:竞技武术套路技击属性的丢失。以竞技武术套路来说,其本身的确缺少技击属性,但以散打为代表的竞技武术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将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保留了下来。传统武术讲究以势守人,以气摧人,以巧胜力,以力打弱,以长制短,以近制远,以柔克刚。同时,又以刚克柔,以圆防直又以直打圆,以圆制圆又以直打直,以虚击实又以实击虚。以散打为代表的现代竞技技击术在打法上趋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由于场地、时间的限制,竞技者更讲求技击的效率。现代技击总体节奏日趋迅速、激烈,要求竞技者必须有良好的体能和耐久力[7]。简练直接的这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传统武术技击价值仍然存在,但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在技击价值的表现形式上积极改变,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3.3 观赏价值的转变

娱乐和观赏价值伴随着武术的发生发展逐渐丰满起来,在古代,武术主要是一种技击术,人们除了用它进行实战之外,在日常的操练和对抗性练习时都可以观看,这是武术的观赏价值的雏形。纵观当代武术的发展,再没有一种武术形式比得上竞技武术,其表演价值已经被展示到了极致,武术本身的艺术之美非常鲜活。其实,自古代社会以来,由于人们娱乐生活的匮乏,对于武术的欣赏价值非常关注,所以人们会对打擂台情有独钟,这时候往往都是万人空巷。但除去这种擂台上的武术之外,其他的武术表演非常有限。除非是迫于生计,一部分的武者会走向街头习武卖艺,这是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多的武术表演。所以现今的传统武术不能再孤芳自赏了,必须要走出来,要让别人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美之所在。传统武术也具有娱乐性,它不但有竞技武术的爆发式的美,也有那种涓涓细流式的渗透,传统的武术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传统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8]。竞技武术给传统武术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但传统武术必须适时的对其观赏价值做出改变,调整自身,走出家门、国门,才是当今武术发展的时代需要。

3.4 经济价值的转变

武术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发展经济,所以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的武术运动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武术能使人们强身健体,这样就间接的帮助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武术还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享受社会的消费品,人们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消费,也需要精神消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努力发展高水平的武术产业,尽早建成完备的武术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10]。所以将武术产业化,把武术推向世界不仅能促进武术的发展,更能创造无数的经济价值。在这方面,竞技武术走在了前面:《武林风》、《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等专业武术栏目的推出,是武术产业化的标志。既然竞技武术带来了春风,传统武术也要积极改变其经济价值的方向,要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将传统武术资源开放共享,转变传统武术经济价值的表现方式,将传统武术推广开来,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南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两个国际顶级的传统武术赛事的出现和成功,长此以往,传统武术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4 余论

现今武术的发展处在一个各种事物更新速度极快的世界,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及时的做出创新和改变,传统武术只能是逐渐的衰落和消失。竞技武术的极大发展固然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也促进了传统武术价值的积极转变。但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竞技化,这样只能是将武术与文化内涵割裂。我们不但要重视竞技武术的影响,也要积极的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思索和创新,努力找到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武术。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比较分析法探讨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固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积极地促进着传统武术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适时改变实现传统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能使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1.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4]国家体委武术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6-448.

[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颜世亮.试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差异[J].新西部,2012(9):178-179.

[7]史俊.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的差异[J].搏击.武术科学,2006(3):36-37.

[8]陈湘丽,王志斌.试谈武术运动之美[J].张家口农专学报,1999(S1):48.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0-03-24].http://www.gov.cn/,2010-03-24.

近代武术价值的变迁 篇6

1 关于武术价值

价值问题可以说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任何时代的人们在生活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2]。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因此, 价值既有客观性, 也有主体性。

在传统社会中, 人们需要一种技能来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这是武术价值的主体性要求。而作为人实践活动产物的武术又具备了这种属性和功能。这是武术具备了价值的客观性的要求。所以, 武术价值是武术以自身的属性来满足社会需要的效用关系。

2 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

“所谓传统武术, 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 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 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 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式”[3]。传统武术早在先秦时期, 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 发展为武术的雏形。经历了各个朝代时期的不断发展, 到明清时传统武术的体系已经的形成, 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归纳起来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主要有技击价值功能、军事价值功能和娱乐价值功能。

3 近代武术价值的变迁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百年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遭受奴役、承受压迫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历史。由于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剧变, 传统武术的根基逐渐地消蚀, 社会对武术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武术的价值、功能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3.1 军事技击价值功能的减弱

近代武术价值的变迁首先表现在武术在军事价值功能上的弱化明显, 决定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1.1 军事科技的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 武术在军队中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 武术在军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鸦片战争的枪炮声, 不仅打破了中国沉睡千年的大国之梦, 而且显示了火器的极大威力。

当西方列强的的长枪短跑碰到清政府的大刀长矛时, 中国军队的抵抗往往是一触极溃、不堪一击。这个事实, 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开明官僚认识到, 为了“剿贼”和“御侮”, 非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不可。基于以上认识, 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 用洋枪洋炮和洋操取代落后的弓刀鸟铣和传统的武艺训练。同治年间, 清廷进口了大批“洋枪”、“洋炮”, 并开办工厂进行仿造, 开始以新式火器装备军队。光绪二十年 (公元1 8 9 4年) 甲午战后编练的“新军”, 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随着军事技术的提高, 战争方式的变化, 武术的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 清军火器装备日益增多, 以传统武艺作为主要战斗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 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军事科技。

3.1.2 武举制的废除

武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制度, 最终目的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武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 在中国史上是一件大事, 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暂且不谈, 就在武术方面来说, 无疑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武科举考试制度激发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壮年不断求得武学知识的欲望, 为封建时代军队的建设带来了积极地影响。清军火器装备在逐渐增加, 到甲午战后募集的新军, 已全用洋枪装备。显然, 科举考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关。由此育成的武举人、武进士。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

在“举国上下, 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 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 01年) , 清廷下令废止武科。至此, 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的范畴。武术的军事价值功能大为削弱。

3.2 教育价值的提升

传统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如同仇敌忾、抵御外诲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曾经说过“以振起以来体育之技击术, 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可见在那个时期武术不单单是普通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而是变成一种可以振奋民族精神, 使全民可以尚武健体的一种教育手段。“武术教育成了实现近代国人所孜孜追求的“强种保国”的重要途径, 这也正是近代武术教育价值功能发展的根本动因之所在。”[4]

辛亥革命以后, 许多社会名流认为当时在火器较为广泛应用之后, 国人大多因为技击性的要求而放弃了武术的习练, 则可能导致国民的体质的急剧下滑。所以纷纷提倡技击, 振起尚武精神。随后, 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课中增添体育课。19 15年, 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过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 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 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 此时, 中华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 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这表明, 武术的教育价值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3.3 竞技观赏价值功能的开发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西方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政治上的侵略, 西方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侵进。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 传统武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重新认识和改造自己, 比如马良所创造的新武术, 南京、重庆中央国术馆所教习的武术内容和比赛形式, 都掺杂了大量西方体育的思想、模式, 使武术朝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初, 武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运动会上, 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19 14年11月江苏省的第l届省联合运动会和19 15年11月的第2届省联合运动会, 都把武术列入了正式的比赛项目。在19 23年全国武术界发起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设有100多个表演、比赛项目。这些都表明了近代武术竞技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使武术的观赏功能得到了开发, 武术的竞技观赏价值功能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3.4 健身价值功能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 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 其中民族传统武术受到了广大人们的重视。中国要救亡, 要图强, 就必须加强国民的体育锻炼, 增强民族体质, 以立强兵之基, 富国之本, 这种认识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 武术作为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体育项目, 他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的功效,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时社会上一些教育家和名人, 延揽武术人才, 开办和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社团。这时很多城市建立了一大批武术会社, 比较出名的有上海的精武会、中华武术会, 北京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天津的中华武士会等等。作为政府机构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在19 28年成立以后, 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这样, 民国时期, 武术组织遍布几乎所有的城镇。当时武术在强健国民的身体、增强民族体质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近代是中国武术价值变迁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间武术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与之前武术价值的对比, 可以得出武术作为军事的价值功能得到很大得削弱, 而作为教育的价值功能得到增强, 竞技、观赏的价值功能得到开发;作为健身、养生等一些方面的价值得到发展。

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 中国武术在价值作用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武术的价值, 对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武术价值的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近代武术价值在特定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武术作为军事的价值功能得到很大得削弱, 而作为教育的价值功能得到增强, 竞技、观赏的价值功能得到开发;作为健身、养生、等一些方面的价值得到发展。

关键词:武术,价值,变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62.

[3]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

浅析武术表演的艺术价值 篇7

1 武术表演的艺术价值

1 . 1 武术表演的文化价值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承载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精髓。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亚洲其它武术形式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跆拳道、柔道、泰拳以及菲律宾的棍术都有中国武术的影子。可见,中国武术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儒家、道家、佛家、中医、哲学、美学等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一个门类众多、门派林立的武术体系。正是由于受到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武术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表演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的呈现形式,通过观看武术表演,可以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中国武术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价值,产生一些顿悟。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几乎是中国功夫的代表,2011年在第九届少林武术节开幕式上,以少林武术为主题,上万人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武术表演,表演中整体的队形、攻防的对换,体现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中庸文化思想。整场演出“以武为魂、以武出彩”,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学和佛学思想,完美的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少林武术的精髓和魅力。

1 . 2 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武术表演最重要的价值,武术表演的本质是一种娱乐形式,带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满足审美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事实上,自古以来,武术表演就是古人闲暇时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早在春秋时期,贵族之间就盛行“斗剑”,这项运动主要目的不是比较功夫的高下,而是为了纯粹的娱乐表演而已。著名的鸿门宴事件中,项庄与项伯舞剑也是酒席中的一种娱乐形式。时至今日,随着观众个人品味的提升和审美观的提高,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被充分的体现。武术表演类节目连续上中央春节晚会十余载,本身就说明了舞蹈表演得到观众的认可。《盛世雄风》《对弈》《行云流水》《功夫世家》《英雄小哪吒》等春晚武术表演节目被反复的播放,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

要谈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就不能不提武术表演的服饰变化,服饰是舞台表演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元素,服饰的选择对武术表演节目的艺术化呈现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武术表演节目中正是采用新颖的服饰,烘托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对弈》节目的表演中,为了烘托中国传统围棋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演者刻意穿上灰红相间的表演服,将中国围棋时而飘逸灵动时而刚猛迅疾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另外,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不同的武术门类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武术文化,表演者身着不同武术门派的服饰进行表演,观众可以清楚的欣赏到不同武术门类的拳法和文化习俗,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总之,服饰使武术表演无论是在文化消费还是在视听盛宴都有一定的提高。

灯光也是武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武术表演过程中,恰如其分的灯光对于烘托人物心理、营造剧情气氛、表现天气景物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成功的武术表演中,有经验的灯光师通过忽明忽暗的灯光变化和色彩的不断调换,让观众感受到武术表演剧情的紧张和情感的变化。200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大会上,武术表演节目《武术风》获得了参会人员的好评,节目表演过程中,灯光师充分利用灯光色调和明暗的对比,将中国武术的内涵完美的表现出来,日本代表团成员赞不绝口。

道具也是武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提高武术表演欣赏价值的重要载体。武术表演的道具有大道具和小道具之分,假山、巨石等属于大道具,刀剑等器械则属于小道具。2007年,大型武术表演节目《禅宗·少林》中极好的运用到大道具来展示武术魅力,整场演出都是以巨幅的嵩山图像为背景,恰如其分的烘托了气氛。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武术表演,则是在巨大的“和谐”二字的背景下进行,巨幅的图片加上上千人整体划一的表演,将中国武术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道具同样可以提高观赏价值,器械是中国武术表现的重要内容,2005年春晚上武术类节目《壮志凌云》中,表演者手持牧羊鞭、少林剑,头顶梅花桩,将少林武术的特点和精髓展现出来。可见,武术表演正是借助灯光、道具、服饰等元素,来不断提高其审美价值。

1 . 3 武术表演的教育价值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教化和熏陶的作用,武术表演也不例外,武术表演给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武技动作,还包含武德。在中国古代,习武之人不能比拼好勇斗狠,更要以德服人,武术道德和武术精神是习武之人必须恪守的原则,不可逾越。武圣关羽之所以流传千古,被后人所崇敬,不仅是因为其武术出众,更因为其身上的仁义精神;岳飞、戚继光为后人称颂,也是因为其身上浓厚的民族精神。武术表演作为武术的另一个新的走向,同样继承了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在2004年《功夫传奇》的节目中演主要讲述一个名叫“纯一”的小和尚从小进行练习武术和修禅,在少林寺中渡过了他的童年,最后经历了艰辛万苦的磨难,到达了人生大智大勇的境界。从“纯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现代人也必须去面对的问题,这就教育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是充满坎坷和挫折,必须要靠自己毅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下成长,最终成功。观众在欣赏武术表演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它的教育。

1 . 4 武术表演的美学价值

我们在观赏武术表演的时候,首先是受到武术表演的外在美的吸引,通过外在美的吸引在想进一步的了解它的意境美。“意境”是在武术中会提起的两个字,也是中国人向往的最高层次。武术表演中注重实用性与艺术的相结合,既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内在的修炼。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太极表演中,表演者以圆形队列、八卦图形演绎太极,配合着自然主义的行云流水,直接渲染出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在短短4min的时间里,由2000多名白衣武者飘飘若仙,柔美舒缓的动作又透露出一股阳刚,以最符合人体健康的技击术,用武术阐述着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传递给世界人民的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击的磅礴的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韵味深远,在给人完美壮观的艺术展现。

2 结语

浅析高校武术的教育价值 篇8

中国武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独特的健身养生方法和价值。中国武术实用的技击术、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赏心悦目的动作,使它像一朵奇葩独立于现代体育之中,但在西方体育文化与各种暴力、功利文化的充斥下,大学生对武术产生了许多不良认知,漠视了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及思想,这些极不利于大学生对武术的继承与发扬。武术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结构的健全等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促进武术在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2 武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武术教育的价值内涵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中国武术同样具有价值的属性,武术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世代的劳动及智慧,它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商品的特性,即可以用来交换。武术在古代的军事及社会当中体现了保家卫国、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换取了安宁和繁荣,减少了财产的损失,在无形中创造了价值。此外,武术在健身、比赛、娱乐、防身、教育及旅游等方面都体现了巨大的价值财富。

武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武术习练者在对武技习练和体悟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形意拳强调“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武术教育中的身心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合一,在当今社会有着与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意义。

2.2 武术教育价值的具体内容

2.2.1 健身养生价值

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身体的各部分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国人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太极拳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因此,武术在各级学校又可以作为康乐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使它在学校中的开展走向深入,改变以往的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2.2.2 武术套路运动的教育价值

套路动作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武术套路的教学已经历了多年实践,在前人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价值。第一、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促进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等素质均衡发展。第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作之间的衔接、转换,适当地让学生尝试自己编排动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以及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都会有很好的效果。第三,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增强自信心。青少年都有表现的欲望,而武术课能够经常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会非常有好处。第四,培养学生处理事情有始有终的态度,增强意志力。武术套路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都是连贯一体的,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长期坚持会对其日常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武术动作讲求的是和谐美、节奏美、平衡美和力量美,在动态的姿态展示过程中,无论对于练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一种享受。

2.2.3 武术搏斗运动的教育价值

武术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技击价值是与生俱来的。现在,掌握一种自我防卫的有效手段是不少人的愿望,它可以使人们防身制敌、主持正义。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精神,它能激发人的竞争意识和战胜困难的意志,以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武术的搏斗技术是踢、打、摔、拿的实战组合,讲求动作与内劲的快速协调和灵活运用。在搏斗的进行和练习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务实,提倡交流互进,反对封闭蛮干;要有明确的精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搏斗练习能够在很多方面使练习者得到提高:第一,磨炼意志。在精神高度集中下的身体对抗,时间越长越显出意志的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克服自己的恐惧、疲劳,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胜败的体验是正确面对挫折的前提,搏斗运动能够让这种体验来得非常直接,却又不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击打、抗击打的训练也都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第二,培养敏锐的目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讲究时机的把握,练习搏击首先要锻炼的就是眼力,而这也能反映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适时分析与指导,能够让这方面的价值体现得更为清晰。第三,养成辨证地看待所面对的形势的习惯。对抗就会产生优势和劣势,然而有时优势可以转变成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变成优势。第四,锻炼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的熟练运用都是良好的综合身体素质的表现,反复的踢、打、摔、拿等技术的运用以及一些辅助练习的锻炼都能从各个角度锻炼学生的身体。第五,陶冶身心。在两人之间有条件的对抗练习中,情感、意识都得到充分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第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危险的事情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正确的处理,包括对身体损伤的预防与救治,对环境的观察与判断等等方面。

2.2.4 人格培养的价值

儒家哲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和核心。首先,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中国武术重德重礼的特点。其次,儒家主张要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谦虚待人、稳健含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在教授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健全高校学生的人格。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以评心,武以观德”。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明白习武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逞强斗狠,而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明代的少林寺僧在国家危难之际自觉与来犯的倭寇浴血沙场,民国初年霍元甲力挫外国拳师,是武林中人以民族大义,国家荣誉为己任的历史见证。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同时又能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武术教学提倡武德教育不仅能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更能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武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启发

武术教育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化手段与资源,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未学武艺先修德”,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就异常重视“武德”,武术的传授一直把武德作为第一标准,收徒习武要首观其德。少林《剑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言,不仁者不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昆吾箴言》更是规定:“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如此重重规戒,体现了武术界对习武者思想品德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武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动作造型来培养的,这种行为就是“礼仪”。在大学生中的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而且更重视武术礼仪的传授与规范。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助练习,考核渠道等,使学生养成应用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在如此武术礼仪的熏陶下,道德礼仪就潜移默化地深深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为日后大学生养成巩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武术教学对促进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武术看作是一种外部的技击技术,它还具有培养道德修养、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审美能力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质量等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发扬武术的教育功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校武术的开展,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杰,黄豪.浅析武术的价值及其教学[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唐花清.试论武术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体育科技,2008(3).

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9

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传播与应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到2016年高考的语文将由150分提升到180分, 英语从150满分降至100为满分。高考分数的变化,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国学的分量。社会大众和社群组织对传统文化的需要与日俱增,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武术人的我,将会把武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探索着进行下去。今年,中华武术第十期名家大讲堂,汇聚了近900名学员,他们先后给我提出不少关于武术和武术文明与文化的问题。我归纳出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问:武术对人格的影响常常是两个方向的,要么训练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要么用以泄私愤报仇。

答:文化是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集体人格,当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时,它即是国民性,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中国文化是这样,武术文化亦是这样,讲求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它分别从人格模式、社会模式和行为模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足鼎立”。中华武术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几大古文明中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幸存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三道”,这“三道”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中国的武术文化最正确的模式应该是:在人格品质上建立“君子之道”;在生活方式上创造“礼仪之道”;在思维方式上建立“中庸之道”。如果每个习武者都能把这三个“道”有机地融合在自己身上,那到处都会看到是君子,彬彬有礼,人人讲礼貌,到处都没有极端行为,一定会显示一种理想的状态。那还会泄私行报复,还会有摔婴儿的现象发生么?

问:哈哈,“中庸之道”,是滑头哲学耶,武术人,要么是,要么非。

答:中国是农耕文明,农耕依赖四季,所以气候冷不到极端,冷到极端,春天就来了,热也热不到极端,热到极端秋风就起了,四季是轮回的。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还是《周易》,都是告诉我们这个民族不要采取极端的东西。所以,中庸之道,属于中国、它只属于中华。

问:您说,中国传统武术或者说搏击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仅仅停留在健身、健美上,与制度有关么?

答:这个问题比较深刻,涉及上层建筑。大中华在开兵扩土的冷兵器时代,武术的第一要义,是拿起象征长兵器的“戈”这种武器,迈开脚步讨伐征战。要征战取胜,就必须你死我活。而和平年代,“武”的征战意义被人们美好平静的生活态势演绎为“止”“戈”为武,刀枪入库心里解释了。

至于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的弊病,我以为中国武术,太不在乎公共空间、太不在乎创新了。很多官员和武术人提出要建设“武术文化的高端人才及普及型人才”这个没错,但这其中最重要的支点不在于推出多少次表演型的赛事,而在于重建武术的公共空间。武术的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习作,同时又是最大的文化课堂,无论从集体人格还是到审美习惯,都在这里培养。

那么,什么样的武术文化才能称之为“武文化的品牌”?我自己心目中觉得,武文化的建设应该具备五大要素:即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创意产业、习武气氛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人文精神应该排在第一位,慈祥、宽厚、博爱,是做人最能吸引人、最令人难忘、最具亲和力的地方。而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弘扬正是武文化独一无二的优势,并使武术文明流传了上下五千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包括养生和美食以及城市建设等等。当然,武术文化的深刻历史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古老的特色、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都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问:您这次在中华武术名家大讲堂,感觉怎么样?尤其是对您传授的以传统武术为中心的武文化,有什么看法?

答:中华武术名家大讲堂在有限的空间,让我浓重地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习武者对大讲堂这个工程的巨大热诚。武术文化不能离开广大民众喜欢的热诚,这些习武爱好者学员中,有大量的思考者、 有大量的企业家, 有大量的国家干部, 也普通公民和夫妻。 他们几百号人聚在一起,像节日一般的过着练武的日子,所以,这样的场景肯定是受到武术参与者欢呼的一个工程,而且中华武术杂志和武术院在武术名家大讲堂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考核、论定和设计,这使我们名家讲堂的执行者必须做出非常好的作品,提供最好的范本。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都会遇到很多麻烦问题,都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方案。西安红拳的发展方案,为红拳的壮大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例。范例不是说各个拳种的效仿就能够成功的, 毫无疑问它必须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按照自己的现实、按照自己的经济、按照自己的体制所改造或创新出来的一种非常好的奇迹,所以红拳的发展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就是风景,就是红拳的老百姓过武术日子的风景。

问: 有了好的样本, 那么传统武术的搏击术,要想发展就应该恢复元气,您有什么看法?

答:感谢这位习武爱好者,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举个修复古迹的例子来说明传统武术的搏击术恢复吧。文明古迹的修复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交相辉映的工程, 有时古迹修复的很好,文明素质却不太好,长时间以后,我们面对这个文明古迹就会感到很羞愧,我们武术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为什么现在是这个样子?但是古迹的修复对于提高文明的素质就像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某种自豪感一样,会产生某种文明规范的需要,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的行为。 为什么那么多人自称自己是 “ 大师” ? 因为,当武术文化被玷污时,狭窄的、肮脏的落后狭隘的旧意识就会冒进,于是当他们面对老祖留下的文化纪念碑时, 大师们便视而不见, 因为“钱”的命令,会比生命中责任命的令容易接受很多,多数的人会接受环境的命令,何况这个环境里可以打着文化的信号。所以对古迹的修复和传承,可以成为规范我们文明素质行为的话题。

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它主要的使命不仅仅是讴歌眼前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是要在自己的心底挖掘出真正被埋藏着的甘泉。真正的文化其实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对于自我的挖掘,比如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武术成员,作为这块土地上的武术工作者,你的生命当中不期然的隐藏着武术的历史空间对你的痕迹,这是免不了的,但你的任务是挖掘你和别人沟通的心灵,以及跟其他时代的武术文化也有更深层次的沟通,这就是武术和武术文化最重要的地方。

正像学者钱文忠在“中华武术杂志30年”高峰论坛所言:有文化并不代表有文明,有文明的根本在于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下一篇:时尚女人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