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2024-07-06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共9篇)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1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发表时间:2009-01-15 17:42:48.0 作者:CBISMB编辑

IBM曾经经历过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时代。

在IBM的创始家族沃森那里,他们用三句话把IBM的员工凝聚在了一起。在20世纪中期,“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顾客”成为IBM的基本信仰。当时正处于大型机时代。IBM主要是依靠大型主机技术方面的领先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来赢得客户。那时还没有通用型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是独一无二的,连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是单独编写的。每个客户的系统都不一样,而他们的服务人员也是相对长期和固定的。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具有专业技能和应用经验的员工无疑是公司最可宝贵的。公司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大量优秀人员的稳定。“尊重个人”得到了充分而且完美的演绎。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那时的IBM真是“大锅饭”的天堂,福利待遇好的出奇。其实在我看来,是否“大锅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适合公司所处市场特点,能够帮助公司保持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就是好措施。“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顾客”是最适合当时状况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一个正确有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IBM正是在这三句话的激励下高挂云帆,成为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领航企业,达到了大型计算机时代的巅峰。

但是到了20世纪末,世界变了。通用计算机小型机和个人电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市场迅速地扩展,客户类型变得复杂多样了,客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计算机行业逐渐从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仅仅依靠产品技术和人员的资深已经不能赢得客户的欢欣了。

这次,IBM的动作慢了。由于对市场的错误决策等原因,IBM开始走向低谷,并且我们所信奉的基本信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比如精益求精反而成了对技术的固执迷恋和追求,造成决策缓慢甚至决策流产;过分相信自己的行业专家使IBM忽略了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关注,失去了敏锐的市场适应力;尊重个人则使公司失去了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或者无法贯彻公司的决定。而这时候,郭士纳临危受命。郭士纳对IBM进行了一系列业务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成功地实现了从生产型企业向同时出售硬件、网络及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转型,重新塑造了IBM的竞争力。

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意味着IBM不依靠单一产品来赢得客户。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彰显个人。因此,根据当时公司的状况以及业务模式的转变,郭士纳提出了:“胜利、执行和团队合作“的三条新的企业核心价值。以这三条标准为出发点,经过10年的救亡图存,IBM浴血重生。

今天的IBM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创新的企业,不但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创新,而且还联合全球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协作创新;IBM提供给客户的不是单纯的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而是应用了产品和服务之后,客户竞争力的增强;IBM也不仅仅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而是如何与各国政府和企业一起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简单地说,今天的IBM所“出售”的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IT产品,而是着眼于用IBM的种种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产品、技术、服务、以及IBM在商业和各行各业积累的敏锐洞察力和经验)能够帮助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多种多样,可能是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提升;可能是企业业务模式的顺利转型;可能是科研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可能是帮助公司降低内耗提高管理;等等。这些无疑比以前IBM所出售的“产品”都复杂的多。

2003年,IBM在全球展开了72小时的即兴大讨论,32万名员工一起在网上探讨什么是IBM的核心价值,怎样才能让公司运作得更好。讨论的结果,员工们一致认为“创新为要”、“成就客户”和“诚信负责”是对IBM现在和未来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于是顺理成章地,这三个要素上升成为IBM的核心价值观。IBM希望成为一个全员创新的公司,成为客户首选的创新伙伴;希望通过努力,不仅是IBM自己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取得成功;最后,“诚信负责”,则是IBM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成为当地国家资产的一部分,成为政府和客户最值得信任伙伴的关键。

“创新为要”、“成就客户”、“诚信负责”这三条新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之后,立刻得到了IBM全球员工的热烈响应。这是几十万名员工辛勤讨论的结果,是大家的共同创作,所以也代表了全球IBM人的共识,大家自然而然就把这些核心价值观装在心里、并且反映在行动上。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由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也代表了员工对IBM公司现状和未来的判断及期望,沿着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前进的IBM公司,对员工来说也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同的业务时代,IBM的核心价值观都在适时而变,而且总能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如何制定与企业相得益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我在IBM多年所见所闻,对企业的管理者们有如下的几点经验之谈: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己的“性格”,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这不是一蹴而就凭空臆造的,是要考察企业方方面面的相关信息而后提炼的

依靠一个团队智慧,而不迷信个人

要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HR和PR部门,他们是企业对内传播的喉舌。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2

一、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的理论内涵

在我国近几年网络文化的建设管理中,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方式可划分为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三个层面。硬认同方式指以主流网站和官方媒体的直接宣传和硬性导入为典型的意识形态建构;软认同方式指以网络评论、意见领袖的软性舆论引导为典型的主流认同建构;潜认同方式指以与意识形态并无直接和显在关联的网络文化如“网上大讲堂”、网络文学大赛、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潜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认同建构特点, 在网络传播的实际工作中各有倚重, 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有所偏废。

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这三种层面的划分, 其内涵依据是话语间性、弥合度、认同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维度的差异, 具体如下:

(一) 话语间性

“间性”来自前缀“inter-”和“文本间性” (intertextuality) 概念。由克里斯蒂娃首提, 罗兰·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等发展的文本间性 (也译为“互文性”) 研究强调文本不是孤立的存在, “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建构的, 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熔铸与变形”。[1]与之相类, 本文所谓的话语间性指的是某种意识形态话语与其它话语的关联与交织、熔铸、转换。在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化中, 存在着官方正统话语、民间草根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市场化商业话语等多种因素, 此处的话语间性主要强调主流话语对其他话语的吸收和利用、结合程度。硬认同保持有相对较高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因而表现出弱话语间性, 倾向于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对“话语他者”进行言说和阐释, 例如政府门户网站和官方媒体网站中的言说系统。软认同则体现出对主流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外的其他话语如草根话语、知识话语的较多吸纳和包容, 因而体现出较强的强话语间性。另一方面, 主流网络对知识分子和民间“意见领袖”的争取和转化, 也体现了强话语间性的运作方式, 例如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新闻网的“千龙时评”等短小精悍、生动鲜活、言之有物、个性张扬的影响很大的个人评论。而潜认同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并非在于主流话语与其它话语的强关联, 而在于这种关联的潜在性。潜认同充分开掘利用受众的传统话语、民族文化等资源, 在塑造一种新型“文化共同体”的同时塑造文化认同。或者说, 在潜认同建构方式中,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意识形态或政治问题, 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二) 弥合度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阐释学强调, 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与接受者已有理解视域的“视域融合”过程, 文本的效果也就体现为时间性的“效果历史”, 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它的接受和重构中。费斯汀格、洛克奇等人从认知的心理学角度也提出“个体追求自身的内在一致性”[2]的预设, 虽然主体不一定可以建立起完全理想化的一致性, 但是在接受过程中他总是会把对象文本与自己已有的“文本世界”建立种种趋于系统性和总体一致性的关联融合, 这也体现为王晓雷、贾举说的舆论引导中的“弥合度”[3]问题。例如“三贴近”原则就体现出对宣传工作中弥合度因素的尊重。主流和官方网站的硬认同文化阵地相对于民间的论坛、博客、个人空间、聊天群组而言, 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多数集中在官方的新闻和主题、事件, 与民众生活世界和切身体验的弥合度相对较低。事实上, 近几年多数网络热点事件都是经非官方网络的渠道得到曝光和聚焦, 《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20件年度网络热点事件, 仅有新疆“最牛团长夫人”事件是由官方的新华网论坛和红网论坛最早曝光, 这种缺位显示了主流网站在“弥合度”上的一定的不足。尽管如此, 党和政府也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努力加大主流网络和官方媒体的弥合度, 加强“软认同”的建构力度。例如, 鼓励政府机构和官员开设“红色博客”、“市长博客”、“区县局长博客”等。

(三) 认同强度和稳定性、持久性

认同强度指的是核心价值体系对受众产生作用的强烈程度和认同指向的明确程度。例如, 主流媒体宣讲中的内容和观点明确突出, 比之以网上大讲堂和数字博物馆等“远关联”的方式进行言说的媒介内容具有更强的认同指向。同样的内容即使被接受了, 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持久度, 例如经过了麦奎尔、拉姆斯丹和加尼斯所谓“预防接种”的受众对异质性文本就更具有抵抗力, 对原有信念的坚持也更不易变、更持久。高强度和高明确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也许会由于其较低的话语间性、意义弥合度而只具有较低的稳定和持久性, 使得受众在面临异质文化的冲击时更容易瓦解和颠覆原有思想价值体系并进行认同体系与意义世界的重组。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网站的宣传阵地主题和指向明确, 话语自足性强, 旗帜和立场鲜明, 可以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引导力度, 但是单一的宣讲如果远离了与具体生活和体验世界的高弥合度就容易产生原有价值体系的动摇。只有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人民的生活、文化、趣向、传统等多个层面有效结合, 才不容易发生偏转, 从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 主流宣讲阵地需要从单纯的核心价值与思想体系的宣传转向与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建设的结合, 融认同建设于文化工作之中。例如, 北京市委讲师团开通的“宣讲家”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网易、千龙网等十余家网站联合开办的“网上大讲堂”, 以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多媒体的便捷形式、丰富的文化承载吸引了大批网民关注, 赢得网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对网民的心理、文化影响力不断加深。它们促进了主流价值宣导从单一独语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世界建构, 从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底蕴中的“失语”转向对群众切身体验的有效扩展和融入, 提升了核心价值认同在稳定性和持久性方面的成效。

总的说来, 对于三种认同建构方式及其不同的内涵指标, 可以以下表进行界定说明:

二、基于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的对策建议

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在互联网阵地中的主流价值认同建设, 改变了比较单一的意识形态宣导形式, 向软认同和潜认同的全面建设不断拓展, 努力改善主流网络阵地的话语间性、弥合度以及稳定性和持久性。为了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建设, 以下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值得关注:

(一) 全面发展各层面的文化阵地

硬认同、软认同与潜认同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 不可偏废。在意识形态建设中, 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其他话语和文化成分的主导作用, 同时积极地把它融入到民族和传统的文化心理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建构一种与群众血脉相连的新型文化表征, 改善主流文化在某些领域中的“失语”状态, 让主流认同从硬阵地转向对文化“公共领域”的全面扩展。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不是单纯地取消和压制对立面, 而是要将对立方纳入和转化到自身的话语体系之中, 因此, 要实现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领导权 (hegemony) 朝各个“阵地”的全面扩展和推进。在这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对主流话语的补充和强化作用, 而非使它成为对立与弱化力量;争取和吸收专家型意见领袖、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网络作者、“公民记者”朝盟友转化, 发挥他们对对舆论和社会共识的积极引领作用。加强对商业网站的监管和引导, 加大商业和市场话语中主旋律的弘扬力度, 充分利用商业网站的受众吸引能力和舆论宣导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及其与先进思想价值体系的有效结合。

(二) 大力丰富软认同、潜认同建设的方式, 强化其效果

在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时代, 文化软认同和潜认同同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牵涉到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媒体的正面传播, 还牵涉到与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种文化“软环境”与“潜环境”因素的建设。为此可以继续探索和改善网络评论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效果, 争取更多的专家型和权威性的非官方评论员和作者为我所管、所用;大力发展红色的审美文化和流行文化及其在网络中的传播;强化官方网站的信息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 使官方和主流网站不仅成为意识形态和主流政治的平台, 也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平台和生活平台;重视网络化的节庆活动、仪式、群体性活动以及网络流行语对网民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 使主流认同全面地与群众的生活、休闲、语言、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 使政治性的认同深入到文化和生活、传统的层面, 通过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加强受众的文化认同。

(三) 重视不同认同建构方式之间的交融和话语平台的融合

由于三种认同建构的方式及其平台各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将它们有效地结合、搭配和协调统一, 避免对这些平台的割裂所可能带来的不足。硬性的主流话语平台需要多加入软认同和潜认同的文化因素, 改善空洞说教的表达方式, 例如官方网络评论员以普通网民身份参与论坛讨论、新闻跟帖, 多用网民熟悉的平民化、个性化、风趣、活泼的语言, 摆脱了硬性文本的受众狭窄的局限, 就容易受到网民的普遍认可与欢迎。加大主流政府网站上的“网络问政”力度, 充分强调主流阵地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功能, 加强主流话语朝与民众、民生、民族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扩展。鼓励官员和政府机构开设博客以及介入其他为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 促进主流网站的内容向商业网站、论坛、个人空间等平台的扩展。例如2009年底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伍皓开设的“微博云南”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点击, 取得良好效果;《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等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天涯社区开设“主流媒体”频道, 新华社以机构名义入驻SNS网站开心网等等, 都是话语交融的有益尝试。总之, 主流认同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话语间性和弥合度, 增强硬认同的深入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Julia Kristeva.Language-The Unknown:An Initiation into Linguis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233.

[2]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1.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58-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就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就要大胆借鉴西方文化;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就要面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就要充分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举其要者主要有:

(一)是“中和”“仁爱”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传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就必然会与人为善,就会推己及人,就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就会使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每个单位、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充满祥和和欢乐,充满友爱和情谊,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就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就能够正确对待名利和一切身外之物,就能够做到“自知者明”,就能够做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能够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就能够实现身心交泰,就会成为一个与人与世有益的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二)是“修齐治平”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我们自觉地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价值。

(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始终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就要大胆借鉴西方文化

我们说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不能局限于中华文化本身,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即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碰到的最直接、并共存于现时代的一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对待和批判借鉴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对待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既要肯定其进步性、现实性的一面,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揭示其在阶级性质上的虚伪性、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套既大胆借鉴又科学超越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站在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形态制高点的、具有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就要面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是面向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源头活水,价值观念不仅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要廓清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诸多纷争,就必须面向实践,实事求是地考察并理解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当到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当代中国语境提出的,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不仅要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更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二)是深入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生活与面向实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深入人民大众生活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要善于结语、概括、吸收来自人民生活的价值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北京精神”、“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都是人民共同凝练出来的来自人民生活的崇高价值。

(三)是遵循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文化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样,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因为严格说来,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凝练都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尽管精神生产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的,但是任何思想、观念一旦从物质生产的纠缠中超越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力量”,它力图沿着自身的逻辑发展下去,并反过来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也可能在思想领域“拉第一小提琴”,有助于我们理解价值观念的相对独立性,更提示我们要遵循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万舒全.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向度[J].《高教学刊》2015 (14)

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4

在我市处于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加快推进“五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太原市委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太原科学发展的高度,确立“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为了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市委常委会提出,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忠诚、为民、务实、卓越、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公、廉、严、能、信”的核心价值观。陈川平同志在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对“三个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作了很好的总结概括,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个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执政意识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引导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价值观念。作为太原日报报业集团的一名领导干部,通过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自身工作,浅谈点心得体会。

一、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理念是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市委、市政府从全局的角度,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工作搞得好不好,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最高评判标准。我们应当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努力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为谁工作、为谁办事、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

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向广大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

学习三个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 篇5

太原五十四中张年喜

太原市开展在全市人民中倡导和践行“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忠诚、为民、务实、卓越、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公、廉、严、能、信”的核心价值观。让“三个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这一实践活动是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根本保证。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乃至个体的一个人前进的标杆和奋斗的力量源泉,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总结了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光辉战斗历程,面对形势发展的历史选择,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

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从事着这样一份职业,我深感无悔于我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选择,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行动的选择,也是一份态度的选择,从跨出师范校门、踏上了从教之路那一刻开始,教师的特殊身份也就决定了教师前进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祖国的未来,并为之奉献和努力,便是我毕身的信仰,我觉得这样才能不负于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才会将执行国家的重任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使命,也是我前进的鞭策和源泉。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维护教师队伍的形象,恪尽职守,严格自律,树立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有个著名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要求,其内涵具备当代元素,这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诚然新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乏贪污腐败、蝇营狗苟之事,这些人和事给新中国的发展抹了黑,阻碍了国家的健康发展,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情感,随着这样的反面典型不断被曝露,也更多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腐化沦陷不仅将自尝苦果,而且辜负了国家和人民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信任,也势必为国家和人民所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价值的追求不仅在于积极前进的脚步,也在于前进的道路上要拒绝一切贪念腐化的干扰,清清白白做事做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6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2012年2月27日,太原市召开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推进会,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会议提出,在全市人民中倡导和践行“、尚德、、诚信、”的城市核心价值观;

2、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

3、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践行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公、、严、、信”的核心价值观。

4、李志江强调,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三个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三个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5、要进一步引深学习实践“三个核心价值观”的热潮,让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行动。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们要进一步引深“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繁荣发展、安全和谐、美

丽宜居新古交而不懈奋斗。()

2、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要抓好干部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为谁干、干什么,干还是不干,干的好还是干的不好,其核心就在于领导干部能否牢记根本宗旨,端正价值取向。()

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价值观是城市的灵魂。()

4、市委确立“三个核心价值观”,不仅顺应了以核心价值观提升综合实力的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不仅为铸就兴国之魂赋予了地域特色,而且为锤炼“山西精神”提供了实践载体。()

5、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内核,它不仅为发展聚力,让社会凝聚成一个能集体行动的共同体;更为发展铸魂,赋予人们行为以意义、提供精神支持乃至合法性证明。()

6、确立“三个核心价值观”,深刻揭示了太原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树立了引领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旗帜。()

7、一座城市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为什么更看重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些东西,皆源于它的核心价值观。()

8、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

9、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穿于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提能力、转作风、优环境各个方面,才能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为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从而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要从推进(),引领城市发展的高度深化认识。

A.社会公平正义B.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方向上赋予“三个核心价值观”以质的规定,指导着“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光大,而“三个核心价值观”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赋予鲜明的()。

A.实践特色B.民族特色

C.时代特色D.城市特色

3、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实现形式、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

A.中国精神B.中国梦

C.三个核心价值观D.科学发展观

4、要从加强(),造就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高度深化认识。

A.党的建设B.经济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D.执政能力建设

5、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是()、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A.干部清正B.反腐倡廉

C.老虎苍蝇一起打D.走群众路线

6、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执政为民。

A.立党为公B.以人为本

C.服务群众D.求真务实

7、()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A.思想和精神B.学习和实践

C.理想和信念D.价值和追求

8、“三个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贵在()。

A.落实B.学习

C.实践D.执行

9、要着力在化文本为()、化理论为()上下功夫,让“三个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心灵,转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A.行动、实践B.目标、精神

C.动力、支撑D.方向、源泉

10、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各领域。

A.党的纯洁性B.科学发展观

C.三个核心价值观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太原市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此次会议还提出什么核心价值观,内容分别为什么?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20分)

陈川平同志在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对“三个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作了很好的总结概括,为我们

提供了基本遵循。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7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文化, 然而人类对文化的认识, 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己多有典籍记载。如南朝著名文学家王融 (公元467-493年) , 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 礼乐典章制度的总称。这种理解在我国一直保留到近代。

在欧洲, “文化”一词刚出现时, 是与其它词汇一起混用的, 英文、法文都是culture, 德文为kultur, 它们都是从拉丁文culture演化的。拉丁文culture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思。“文化”一词在欧洲第一次独立使用, 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 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良好的风度, 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在当代, 对文化含义的认识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据不完全统计,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个, 可谓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简言之,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定义文化。从广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即文化的物质层, 文化的行为层, 文化的制度层和文化的精神层。从狭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 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文化具有其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及一致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等的几个特征, 它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它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的融合。从文化层次来看,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 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 规章制度, 行为准则, 文化环境, 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承继性, 时代性, 层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经验的学习产物”。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文化是由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构成的企业现代管理理论。

关于企业文化, 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比较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 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 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中, 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 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 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

(2) 两种文化总和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 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和商标等;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 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

(3) 群体意识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所谓群体意识, 是指员工所共有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在群体意思说中, 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杰奎斯 (Jaques, 1951) 提出的一个较早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人们做事的习惯和方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被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 并且新加入的成员必须学习, 至少是部分接受, 以便他们能被组织所接纳。

(4) 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在的有机整体, 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 是企业的“意识形态”。谢恩 (Schein, 1984) 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一种基本假设的模式。他是群体在应付他的外部适应问题和内部整合问题时, 创造, 发现或发展的, 他在运用中被认为是完全有效的。因此, 他也被看作在知觉, 思维和情感这些问题上应具有的正确方式, 而用于教育新成员。谢恩的定义是精神文化说中最重要的理论。

企业文化的五因素说实际上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定义, 而是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种文化总和说与以上文化的定义并不矛盾, 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物质文化 (显形文化) 其实是某种具有特征性行为的结果, 为什么商标或者公司标志会是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另外一种形式, 是由该公司行为的特征性决定的;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一部分是企业整体的心理特征, 这部分包括价值观, 信念, 作风。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另外一部分, 包括习俗, 传统其实也是企业行为特征的表现。群体意识说中的行为方式方面和以上定义中行为特征是吻合的, 但“行为特征”一词比“行为方式”会更为准确;群体意识说中的群体意识方面也和以上定义吻合, 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就是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没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就不会产生出群体意识。精神现象说和两种文化总和说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只是精神现象说更强调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

把以上各种学说中的企业文化的定义加以总结, 本文认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三) 企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于主体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积淀并形成的有关客观事物重要性、有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属于观念范畴。企业的价值观是指由企业内部的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企业的基本哲学、精神的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共同意识的方向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对于企业来说, 有价值的对象可能会有很多, 如质量观念, 创新, 顾客、环保等都有重大的价值, 这些集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但是总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企业认为最重要的, 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各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奉行利润至上, 有些企业更多考虑了对社会的贡献和员工的发展, 有些企业着重创新, 而有些企业着重于客户与服务。

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 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 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高层的经理们在分分秒秒、年复一年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是全公司所有员工都清楚了解并深入人心的核心理念。

一个企业的成败, 重要的在于它能否有效运用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才智, 能否帮助大家找到共同的目标, 以及如何在代代延续中保持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屹立多年的大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 并非得力于组织形态或行政技巧, 而在于信念的力量, 以及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吸引力。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成功, 就必须准备自我求变, 而唯一不能变的就是信念, 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信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术、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和时效。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企业领导人决策和员工行为的准则,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核心价值应该不受环境变化、竞争要求或管理思潮的影响; (2) 核心价值不宜太多。如果出现太多的情况, 很可能是企业将不会改变的核心价值, 与可以改变的实务操作、企业策略等混合在一起; (3) 核心价值的效力和作用取决于组织成员对它的接受和内化的程度。

(四) 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 因而价值观在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同样, 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 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 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都是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公司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 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实际上, 我们认为大部分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 乃在于员工能够分辨、接受及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业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 并在工作中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而拼搏。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真正的企业文化则是来源于传统和现实当中的被人们共同认识的价值观。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 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 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 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服从、认同到内化, 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 目的就是将企业的员工培养成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 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 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 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个优秀的企业, 就是要培育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五) 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 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八十年代以来, 企业文化管理形成了一个热潮。现代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大机器生产开始, 从1769年到1911年是经验管理时期, 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是人治的管理方式;1911年到1980年是科学管理时期, 是法制管理, 即用制度来管理企业。这时企业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制度, 一个是技术, 高效率典型体现在流水线上, 人跟机器走;1980以来, 进入文化管理时期, 特点是文化管理, 即用文化来管理企业。组织形式是扁平的, 网络型, 管理中心是从物转变到人, 激励类型是从外部转移到内部, 管理重点从直接管理行为到管理人的思想。

文化管理已无可争议的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必然趋势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政治力, 经济力和文化力。

企业文化管理有六个作用:导向作用, 规范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创新作用, 辐射作用。今年评选世界500家企业的一位评委总结道:“最能预测公司各方面是否优秀的因素, 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原因。”美国管理学者沙因认为领导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 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戴维斯认为领导如果是有作为的人, 就会把新的充满生气的观念注入到文化里面, 反过来, 平庸的人当领导, 就会把有生气的文化搞得死气沉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需要文化管理的支持, 首先、企业本身需要文化管理, 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内公司, 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 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其次, 人才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 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 制度管理需要文化支持, 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 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则取决于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四、市场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 减少费用支出, 提升品牌含金量, 增加产品的价值,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由于价值观不像组织结构、方针、程序、策略或预算那么硬, 它们往往并没有什么书面形式, 因此常常为理性的经理们所忽视。企业的价值观虽然不一定形诸文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例如:求好的信念;团队精神;优良的品质和服务;支持创新, 容许尝试的错误和失败, 成员间的沟通不拘形式等等。企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贯彻,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企业的高层领导。

但价值观的力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上, 企业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员工如果知道他们的公司主张什么, 知道他们要维持什么标准, 他们多半会支持这些标准, 而且他们会因此觉得他们是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们会因为生活在这个组织中对他们有意义而受到激励。成功的公司都很重视价值观, 也就是说, 他们对于如何经营公司有明确的观点;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让员工产生在最好的企业里服务的荣誉感。管理者注重营造及调整它们的价值观, 使适应于公司的经济和业务环境;企业致力于以价值观念激励员工, 并且让所有员工――从基层的生产工人到高层管理当局都知道共同信奉这种价值观。

我们看到, 企业员工在本企业工作了一段时期以后, 他们对企业已经非常适应。如果他们终生不变换职业, 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公司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一旦离开公司, 他们会意外地感到自己对新的环境那样陌生, 那样不习惯, 在以往公司被认为有成绩的做法, 在新的公司可能被认为莫明其妙。比如, 在通用电气公司要取得成功依赖于能够严肃地对待工作, 得到同僚的尊重, 对权威的敬服以及深思熟虑的意识。而在施乐公司, 成功与否依赖于维持一种近乎发狂的步调的能力。一个从通用到施乐的人可能大惑不解, 为什么他在施乐工作与通用一样却得到不同的评价。这正是两个企业价值观不同的结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管理的不断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 李晓涛, 译.华夏出版社, 2004, (2) .

[2]〔美]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1) .

[3] (美)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李维安,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0) .

加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篇8

“教育”为基,注重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应成为广大职工共同追求、共同向往、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企业“核动力”源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

在教育对象上突出党员干部这个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企业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盛衰兴败,而且也关系企业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能否带领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以“教育”为基,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构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中核建中公司,针对企业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把推进中国核燃料元件事业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具有核心竞争力核燃料保障体系;始终把坚持继承创新,开拓进取;始终把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等,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党性意识,并把教育与深入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使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公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勤政廉政教育,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班子成员中进行分解,与中层领导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中,责任到人;领导干部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监督,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执行述职述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同其他业务工作同重视、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

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共同理想和职业道德。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选择,更是国有企业广大职工共同的心声。中核建中公司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热爱企业、热爱岗位结合起来,把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企业的管理、机制、科技創新等结合起来,将广大职工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工从事职业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关系到职工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关系企业的形象、信誉和核心竞争力。在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教育中,公司从遵纪守法、文明生产、优良秩序等方面规范职工的行为,引导职工树立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竭诚奉献的道德风尚,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公司早日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际一流的奋斗目标尽职尽责尽心尽忠,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在教育作用上突出促进公司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工作。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制造基地,拥有4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是核燃料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作为高风险流程工业,促进企业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及公众安全,不仅是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生命力、战斗力的体现。因此,无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还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落实到为企业安全高效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上。公司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深入开展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等系列学习,先后举办了“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等论坛,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和任务,以思想的大解放激发观念的大转变,以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发展的大突破。深入组织开展以“技术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安全、质量、成本、进度”为主要内容的“立功奉献”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提各类合理化建议10 762条,采纳实施10 489条,创效2 021.72万元。组织开展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双争双创”“青年科技讲坛”“青年科技创新攻关”等活动,提高了青工岗位技能,发挥团员青年在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推进青年素质工程建设。公司核燃料组件从2010年的生产555组增加到2012年1 100组,利润从2010年的3 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亿元。目前,公司已累计向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广东大亚湾、岭澳、岭东、田湾、红沿河、宁德、巴基斯坦恰希玛等核电站制造并提供了7 000组质量优良的燃料组件,为各座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动力”保障。

“建设”为本,注重以文化人

构建企业文化,培育价值取向。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体中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的总和,是企业“精、气、神、魂”的综合表现。构建企业文化就是把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通过文字、图标、书刊等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成为教育、引导、鼓舞、激励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中核建中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形成了反映企业使命、企业追求、价值取向、经营思想、企业精神等为内容的企业核心文化,其中在价值取向上,倡导奉献核工业、奉献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工作境界是统一价值导向,维护公司形象;工作方法是善于分析研究,解决主要矛盾;工作习惯是勤于沟通交流,精诚团结;工作态度是精于学习思考,奋发有为;工作作风是慎于清廉勤勉,尽职、尽责、尽心;职业道德是敬业诚信,奉献快乐等要求。这些思想,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企业的特点,成为鼓舞职工献身核燃料元件事业的精神动力。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以文化人,着力加强安全、质量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建中特色的“核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框架;公司大力倡导“安全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顾客的安全”“质量提升效率”“质量创造价值”等理念,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消除隐患,有效扼制了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和质量。大力開展现场及作业场所整治工作,创造了清新的现场环境,改善了生产工作条件。公司实现“五无”安全管理目标,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目前,公司核设施均安全受控,“三废”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三废”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的要求,厂址周围环境空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处于本地区的本底水平,公司周边环境和公众得到有效保护。公司荣获国防科技工业首批质量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企业先进典型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企业精神。组织开展向英模和身边先进人物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影响带动广大职工,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廉洁自律的精神,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甘于奉献”的舆论氛围。先进典型不仅成为企业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而且真正成为职工干好工作的标杆,追求进步的楷模。

加强载体建设,夯实创建基础。公司一方面在推进基层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环境,让职工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主题活动,确保企业文化落地。组织开展了“爱厂爱岗、敬业奉献”“讲理想、比贡献”“学英模、争先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爱厂爱岗,敬业奉献,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在工作中充分释放;开展了以“传承历史、再铸辉煌”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神剑作品展以及篮球、排球、足球赛等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企业”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感知荣辱图片文章有奖征集大赛、“文明标兵”评选、推荐“荣”事“耻”事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知“荣”明“耻”,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职工文明素养,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培育”为源,注重行为养成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其能量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也辐射到企业的外部。企业核心价值观能焕发全体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职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落实到行为、行动中的问题,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

突出实践,倡导以文化行。公司根据核燃料元件企业的特点,以“核元件 高科技 高品质 中核造”为最高标准和追求,编制了体现岗位职责、规范、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的《管理手册》《文明礼仪手册》及《质量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成为职工行动的指南。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对各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先后完成了秦山、大亚湾换料、焊工、锅炉工及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任务,共培训干部职工30 000余人次,调动了干部职工学习科学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举办各类管理知识专题讲座,2 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增强了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动力。

完善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可以不断增强职工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职工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精神境界,规范职工行为,形成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生活环境,促使每个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职工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职工的行为事事处处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反映着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先后制订发布了100多个管理制度,对管理体制、投资决策、生产经营、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防环保、核材料管理、监察审计、保卫保密、精神文明等工作内容做出了规定,使企业各项工作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并以此规范职工行为,树立并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持续改进,提升职工素质。公司坚持“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强化质量为生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成本管控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方针,秉持“一切求更好”的工作理念,不满足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和取得的成绩,着眼市场变化的需求,着眼转型发展的变化,着眼流程改进和职工素质的提升。一方面不断提升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适时修改和完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同时不断查找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存在的过失、过错和不良行为,不断修正,不断改进,努力使企业价值观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持久动力。2012年1月,公司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且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对内,能够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外,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新时期企业持续科学发展所必需锻造的内核驱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9

落地生根

党建杂志刊登文章—发挥“三个优势” 强化“三种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

编者按:2011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在沈阳联合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工会主席姚桂清等60多家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负责同志,15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国资委负责同志共1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中铁电气化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其增代表中国中铁作了《发挥“三个优势”,强化“三种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交流发言,赢得与会代表的好评。本刊现将全文刊载,供各级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企业价值理念转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学习借鉴。

中铁电气化局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企业,是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国家队”。近年来,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过程中,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创新,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攻坚克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持政治引领,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的根本保证。实践中,我们通过探索政治领导型、决策引领型、协调服务型“三型党委”建设,努力把党组织统揽全局、把关定向、决策引领、协调保障的作用,体现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为了保证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确立了“四变四不变”的原则,即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产权结构变了,但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变。为了实现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融合,我们探索建立了“五必上”的决策机制,即重要干部任免必上党委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必上董事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要问题必上职代会,生产经营重要问题必上总经理办公会,上党委会、董事会、职代会、总经理办公会的重大事项,党政主要领导必先达成共识。为了把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上,我们实施了领导班子关键工程、支部建设基础工程、企业文化形象工程、党风廉政阳光工程、群众工作民心工程等“五项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党委把方向、抓班子、出思路、带队伍、促发展的各方面职能,使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针对建筑市场形势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实际,局党委把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作为“三型党委”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了党委调查研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每当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坚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科学判断形势,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为推动企业“十一五”发展,局党委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抓住铁路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企业实现“纵向延伸上中下游产业链,横向完善结构拓展布局”的发展思路,谋划了“构建四跨格局”、“构筑四大支柱”、“开辟四新领域”、“谋求四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去年以来,局党委又经过深入的市场研判,提出要居安思危、加快企业转型升级,防止企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后劲不足,并谋划了“推动十个转变”、“实现十五个突破”、建设“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大型建设企业集团的“十二五”战略目标,引领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年来,企业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5倍、4.8倍和7.2倍,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3.54倍和2.38倍,相当于再造了两个电气化局。

二、坚持筑路育人,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能力

构筑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力量,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能力的基本途径。实践中,我们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项工程,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践行道德规范,构建了具有电气化局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一是传承了“报效祖国、拼搏奉献”的光荣传统。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企业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使产业报国、服务社会的追求不断强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传统不断传承,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铁电气化人四海为家、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为中国铁路“钢铁巨龙插上腾飞翅膀”,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二是锻造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出一批人才、育一种精神”,大力弘扬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促创干、争一流”的电气化精神;培育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彰显了“危难时刻冲在前、舍生忘死我来干”的抢险救灾精神,成为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形成了“诚实守信、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我们深入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教育,不断强化员工的市场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认真践行“诚信经营、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在不断否定中超越自我、在不断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精细管理、尊重业绩”的管理方针,“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行为准则,对内构筑了共同精神家园,对外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四是锤炼了“一呼即起、一战即胜”的企业作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挑战极限、攻坚克难,在生命禁区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锐意创新、永争一流,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充分展现了中国铁路建设者拼搏进取、能征善战的良好作风。五是彰显了“冲锋在前、勇担大任”的脊梁本色。坚持把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神圣使命,在抢险救灾、促进就业、抚危助困、维护稳定等方面当先锋、打头阵、做表率。在汶川特大地震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关头,党政主要领导与800名突击队员生死与共,连续奋战12个昼夜,抢通抗震救灾生命线,被誉为“钢班子、铁队伍”,受到铁道部嘉奖,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充分彰显了国有企业的脊梁本色。

上一篇:农税稽查队副队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黑潭乡卫生院3.24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