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共16篇)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1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人想过这问题吗?下面就为大家讲解讲解
简历的核心价值就是你要不断的思考,把它做到极致。
你的表述越具体,未来的雇主就容易判断出你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如果你的经历与岗位职责不是太相符,那也要对这份经历深度挖掘,总有一两点与之相称。
你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来思考你的业绩:
1) 列举一项或多项你参加或承担的重要项目或计划,你在其中的职责和贡献(哪怕你在其中只是作为服务支持或行政管理人员),在达到或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之外,你还作出了那些其他贡献。(此条也适用于社团经历)
2)你是否有什么建议曾被上司、部门或是公司采纳?若有,说明其内容、在实施这些建议时你的作用以及你因此取得的业绩和资历。(此条也适用于社团经历)
3)你是否管理别人工作?若有,有多少人在你的领导之下?他们是哪种层次的员工(文秘类、技术类、业务类、行政管理类等)? (此条也适用于社团领导经历)
4)你是否处理过紧急或危险情况?并对此加以说明。。(此条也适用于社团经历)
5)你培训过员工吗?若有,说明有关的方法、程序或内容,说明这种工作是你主动自愿还是上级的要求。
6)你做过那些给你带来满足感,或者得到上级、管理层或客户表扬和认可的工作。。(此条也适用于社团经历)
7)你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为公司增加了利润和收益、节约了费用和时间、扩大了客户群、降低了员工流失率、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公司知名度、削减了库存、建立及改进了工作流程,并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例如:你的销售额是否每个月都超过定额的50%?你是否有建立或改进新的工作流程而每年节省公司费用十万元?你是否为一个新产品开拓了规模为一千万元的新市场?(此条也适用于社团经历,社团也可接触到财务、接触到带领团队组织一场活动等)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2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统摄力和解释力, 是因为聚焦学科概念的教学内容涵盖着丰富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地理观念是经过长时间的地理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方式与态度。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和规则, 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 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1]可以这样理解, 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理论与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 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 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二者具有统一性, 统称为地理思想方法。
中学地理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 其背后的“灵魂”是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 这是抛掉具体知识剩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将大部分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一点点”。奥苏贝尔提倡,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 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观念, 从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和迁移。这与布鲁纳倡导的“课程—结构”说是一致的。布鲁纳认为,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 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 几乎归结为定义, 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为‘基本的’这个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恰恰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
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 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 包括:
(1)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织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2)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 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3)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 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 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牵住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这一主线, 围绕这些基本观念和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就能抓住最有教育价值的核心概念实现“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 不仅能减少或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而且能够具备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来选取和设计内容。如高中地理模块一涉及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人类从事各种活动, 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 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 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 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建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一个有效途径是进行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度解析, 用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统领单元知识内容。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洋流”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
该单元体现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观念:空间的相互作用 (空间观念、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观) 。
地理观念:
大气的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水循环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通过促进高低纬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参与地表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分布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其塑造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基本问题:
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世界表层洋流是怎样分布的?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上述案例进行知识层次分析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通过分析, 提炼出高层次的上位性的观念性认识, 这些内容能提升学习水平,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案例中, 学习和记忆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具体知识是必要的, 但这些知识毕竟是形成能力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比记住洋流分布规律本身更重要的则是掌握背后蕴含的用地理模式图概括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思想方法,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洋流为何如此分布 (空间差异、空间相互作用观) 、洋流对地理环境 (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观) 带来重大影响等观念的深刻理解。这些就是超越具体知识的上位性的思考和提炼。
案例二: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平A:讲清西气东输起点、终点、长度、经过省区、调取资源量、调入区和调出区发生的变化等。
这个层次的教学, 把案例本身当做有用的知识, 这是典型的事实性知识的堆砌, 这些缺乏能力价值的知识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心生厌倦。
水平B: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进而辩证地分析问题。
该层次的学习重点已经上升到体现人地关系原理的地理观念。
水平C:把西气东输仅仅作为一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案例, 在A和B的基础上, 借助读图和各种资料, 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与方法。
这种教学从地理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角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总结, 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走出案例本身, 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炼, 可以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 具有一定的能力价值。
水平D: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和方法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观念性认识总结与提升——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造成区域差异;区域差异引起资源跨区域调配 (差异产生梯度, 梯度引发地理流) , 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地理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采取对策或是改造活动, 引起空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表现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需要克服不利影响、利用有利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性认识是具有统摄力的上位性知识, 可以统摄诸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人口迁移”等其他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等相关内容, 进而形成科学方法论。
这最后一个层次的教学, 在学科内容的深刻性上又提升了一步。从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具体内容凝练出空间相互作用与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 达到了核心概念的认识层次, 渗透了深刻的学科思想方法。不仅能够统摄具体的区域资源调配等知识内容, 还能统摄和解释更多其他任何反映区域联系的地理过程和现象的知识。显然, 最后一个层次水平的知识其能力价值水平更高。
可见, 教师的教学站在哪个层面上, 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站在什么样的素质高度。一位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学科思想, 才能将方法、技巧变成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知识的记忆走向地理视角、学科观念的养育, 学科思想方法的感悟和领会, 启迪和生成地理智慧。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7) .
什么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 篇3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价值理念回归本源,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4
尊重他人,首先要有感恩之心、诚恳之心、仁爱之心,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以专业服务,为客户解决问题。与客户交往,言必信,行必果,言诺在先,践诺在后;与客户坦诚相对,热情服务。
客户第一
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
在团队里面通过资源共享,互补互助,密切合作,配合默契,与他人协商,互听意见,共同决策,共同进步,方能万事共荣。
团队合作
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时代在飞快地发展,市场环境变化太快,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不拘一格,理性对待,创造变化,不甘于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精神,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拥抱变化
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
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童嫂无欺,方能赢得顾客盈门,以诚相待,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一诺千金,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诚信
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
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坚忍不拔、意志坚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性格坚毅、顶天立地、大刀阔斧、正气凛然、永不屈服、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精神。
激情
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热爱本职工作,专业执着,精益求精,忠于职守,持之以恒,尽职尽责,脚踏实地,无怨无悔,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上班时间只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没有因工作失职而造成的重复错误·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持续学习,自我完善,做事情充分体现以结果为导向·能根据轻重缓急来正确安排工作优先级,做正确的事·遵循但不拘泥于工作流程,化繁为简,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工作成果
战胜自己: 喜欢自己的工作,认同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热爱阿里巴巴,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不断自我激励,努力提升业绩;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工作经历是简历核心 篇5
而在求职者的简历中,重中之重是你的“工作经历”部分。写工作简历时最忌讳的是含糊、笼统。简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其中应聘者的主要工作经历一栏是初次选拔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你的工作经历必须和你目前应聘的.职位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简历中,你之所以要提供一些重要的工作经历,其目的是为了证明你自身的能力,提升你自身的价值。
所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投入主要精力,精确、扼要、逻辑清楚地梳理你的工作经历,使你的简历出彩,让你从众多的竞聘者中脱颖而出就显得至关重要。
创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篇6
创业的核心无非是“创”和“业”这两个字。
那么创业首先是业不是创,每个人身上都有创的基因,都想做事。但是关键是做什么事,有没有事情做。
那么什么是“业”呢?捡垃圾也是业,考试也是业,业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创业者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做这个业,就是怎么样来适应。创业的业,应该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创业者觉得这件事非做不可,并且创业者始终想把它做好。业同时是一种坚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是金融海啸,还是雪灾地震,都不能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事业。哪怕最后你反复摔倒无数次,心中都得坚守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其次是“创”。创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创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稚嫩到成熟的变化发展过程。
创新的概念是创业本身,从小做大的过程中间,要经历很多脱胎换骨的痛苦,要有企业、人事、人际关系包括利益改变。对于你的合作者和你本人来说,创业和创新不是拥有高科技,也不是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而是在于创业者本身善不善变,会不会跟着市场的发展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升企业文化,再通过培训等手段帮助员工改变,去适应这个公司,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7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课标写作教学课程价值观落实不够。其中,主要是对写作教学核心课程价值观的认识有较大偏差。本文对中小学写作课程既有价值观作一番梳理,以期对写作教学课标的有效落实有所参考。
一、当前我国写作教学课程价值观的认识
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鉴于学科演进的复杂,学科性质的飘忽,写作教材的缺失等诸多因素,语文教师“主体”的写作教学“实然”价值观显得尤为参差复杂。主要有两种现象 :一种是纸面上的讨论,一种是实际的操作。纸面讨论方面,有人归纳为三种取向 :1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思想 ;2激励学生在真诚拥抱生活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愫 ;3激励学生追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走势,以挥洒生命才情、凸显一己特色的个性化言语为真美 ;有人归纳为四种取向 :1在写作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2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3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求异创新 ;4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还有更多样式的归纳。其实无论是三种还是四种或是更多种,在这个思维角度下实质往往只有一种,就是人本主义取向。而这些带有丰富理想色彩的纸面讨论往往都缺乏实际操作性。
真正复杂的是实际操作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实际操作方面的价值观公开归纳的比较少,黄厚江梳理出实际操作中五种错误的写作教学课程价值观 :1作家参照定位取向 ;2竞赛参照定位取向 ;3满分写作参照定位取向 ;4自我参照定位取向 ;5含混定位取向。“作家参照”取向的表现是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质量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 ;“竞赛参照”取向是作家参照取向的特殊形态,以新概念大赛为代表 ;“满分参照”取向是以高考、中考满分写作为学习标准 ;“自我参照”取向是教师的“作家情怀”的体现,读过一些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作家作品的标准评判学生写作,同时还渗入自己个人的喜好 ;第五种“含混定位”取向是指对中学写作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清晰的定位,一会儿是文学参照,一会儿又是实用参照 ;一会儿是社会标准,一会儿又是学校标准 ;一会儿用文学创作的理念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一会儿又用写作竞赛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文章,常常自我矛盾,难以自圆其说。黄厚江有着丰厚的教学经验,深知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状态,他的概括非常具有代表性。
黄厚江梳理出的第五种“含混取向”其实是前四种混乱之集大成。前四种又可以归结为两种 :人本主义取向和应试主义取向。在当前实践层面的教学中,“人本主义”价值观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经过一些带有文人味的语文教师自我理解后的“自由人本主义”价值观(简称“自由写作”);“应试主义”价值观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试主义”,而是经过一些功利主义的语文教师自我理解后的“狭隘应试主义”价值观(简称“考试写作”、“指令性写作”)。
二、写作教学课程标准核心课程价值观的审视
从国家文件的层面看,中外写作教学的课程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在“左右”摇摆中走向“综合”。但是,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课程课标层面的价值观的“综合”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复杂”,呈现纸面讨论的“人本”、实际教学的“随意”与“狭隘应试”两层二元分离的格局。
自上而下的课程实施在实践中被变异、误解、甚至篡改,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回到课程标准,分析深层原因,积极研制引导和干预教师课程价值观与课程标准课程价值观保持一致性的策略,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课程标准的价值观不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表述,而是具有逐级清晰的表达。通常情况下,除了总述部分的宏观定位之外,还在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中体现。内容标准规定学生学习内容,表现标准显示学生在内容标准方面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实践能力的具体例子和明确的定义。比对中外课程标准,我们能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课程标准都有丰富具体的内容表现标准,我国的课程标准缺乏具体的内容标准。
以美国为例,其写作课程标准具有四个特征 :1国际化,指向生存。标准的制定借鉴其他国家的优质课程标准,反映表现优异国家的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使所有的学生能在全球化经济与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做好准备。标准所规定的K-12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大学和就业期望相一致。2基础性,梯度合理。标准的制定合理地界定学生能为大学与就业做好准备的知识与技能,以事实和研究为依据,参考当前各州课程标准的优缺点,同时涵盖高难度的知识以及在高级技能中对知识的运用。3可测量,开放使用。标准描述可观察、可测量,便于开发评价框架,允许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州和地区的变化以及不同的个人兴趣和文化传统,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标准清晰,容易被大众理解 ;标准精准,提供充分的细节呈现期望表现的水平。4有样例,清晰具体。标准提供写作文本样例,示例文本的复杂性和质量,带批注的学生写作样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它的课程价值观可以分出“总体课程取向——写作教学取向——年级写作教学取向——年级写作教学等级要求取向”四个层级,由宏观到具体体现在其中的每一个方面。
从课标反映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课程价值观主要有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文学科整体课程性质指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第二层级是写作教学的整体价值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层级是学段写作教学的整体价值观。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高中一个学段,中小学总共五个学段。例如初中三年写作教学的整体价值观如下 :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写作,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写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写作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写作教学课标欠缺的主要是第四个层级。第三个层级也没有分配到年级,而且角度多元。但联系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实际情况看,“自由主义”者其实主要是抓住第一层面的“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个总取向,“应试主义”者则完全置课标与不顾。这是实际操作者的问题,也是课标缺少第四层面“可操作性”的问题。
三、写作教学课程标准核心课程价值观的执行
要真正落实课标的价值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标进课堂”的问题。要使得“课标进课堂”,就要对课标进行完善分解。对课标的完善分解不仅是课标制定者的事情,也是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事情。
从理论的层面上看,我们可以借助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课标中交错的价值观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借鉴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结合写作这种高级智能内在的规律,从“情感态度(态度)”、“素材(言语信息)”、“营构(认知策略)”、“表达(智慧技能)”和“书写(动作技能)”五个方面将课标写作部分的价值观表述进行归类,梳理出写作教学的三层价值观体系(见表1):
这是“课程标准目标”“进课堂”的一级转化。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以“智慧技能”为经线,以其他四类学习结果为纬线,建构第四个层级。第四个层级是“小学”“初中”“高中”逐级递增的三张写作教学目标网络。下面是高中写作价值观的具体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写作课堂教学参考标准具体可分为 :
1.总体目标。
按照不同文体,划分了不同的参考标准。如记叙类总体目标为 :1根据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写有一定意义或情趣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人物小传,写出人物的独特形象,事件的重点细节。2根据观察、阅读,尝试进行小小说、简短剧本创作,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描写抒情类总体目标为 :1观察大自然、社会,写写景状物性写实文章,写借托抒情文、借托说理文。写景状物能写出景物独特的情态,借托抒情文所抒发的感情和所描写的景物相互交融,借托说理文所阐说的道理由所借托的人事景物中感悟得来。2根据阅读、感悟,尝试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议论类总体目标为 :1写读(观)后感,谈自己对一些重要作品、影视某些方面的看法。2进行演讲稿、辩论稿、短论、杂文、简单的时事评论、简单的文艺评论等常用议论文写作,做到观点鲜明,材料能证明观点,分析合乎逻辑。阐释应用类总体目标为 :1写读书笔记、通讯、访谈。2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
2.分解目标。
第一,外在表达要素,根据不同文体,也划分了不同的参考标准。
如记叙类分解目标为 :1材料与中心。能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自我表达的需要,通过观察、阅读、调查、访谈等方法选择、积累写作材料,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2结构与思路。能根据主题、人物的表达需要,艺术地处理材料、事件的详略、顺序与节奏。3语言与情感。有目的地在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运用,借助语言、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地表达真实的感情。4人物与场景。能根据中心表达需要,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注意人物的视角和腔调,恰当运用场景、风景描写烘托人物。5波澜与冲突。根据中心表达、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合理设计小小说、短剧情节的波澜与冲突。
描写抒情类分解目标为 :1材料与中心。根据自己所见景物,结合相关资料,丰富、流畅地表达中心。2结构与思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设置线索、安排结构,处理好眼前人事景物与联系的相关人事景物的结构。3语言与情感。借助准确、鲜活的词句以多种方式传达丰富的感情。4描写与议论。根据主题表达、思路安排的需要,描写合宜的人物、场景、风景,描写出层次、感觉,提升认识。5抒情。用有个性的语句尝试写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议论类分解目标为 :1观点与材料。关注所读文章、书本,了解社会事件,观看影视节目,从一个合宜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确立观点,选择合宜的材料证明观点。2思路与结构。按照比较严密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层次清晰。3情感与语言。鲜明地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语言有分寸。4分析与推断。紧扣观点有层次地分析,运用多样化的材料、手法分析,合理推断事物发展趋势。5辩护与批驳。合理辩护,深入批驳。就他人的发难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辩护,透过表象看到一些事件、言论的错误本质,并进行深入批驳。
阐释应用类分解目标为 :1内容与结构。根据写作目的、阅读对象需要广泛选取真实素材,根据表达需要安排思路,组织结构。2计划与采访。有合理的写作计划与写作提纲,根据新闻线索组织采访,尊重采访、写作对象,掌握提问、观察策略。3整理与编辑。整理写作素材,根据具体文体要求、阅读效果编辑不同的文本。
第二,内在构思要素。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写作。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关注文章的效果反馈。3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4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思路清晰连贯,合理安排结构。5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多写多改。用纸质、PPT、电子邮件、电子书等多种方式将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积极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第三,情感态度要素。1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养成良好文风。2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第四,素材信息要素。1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2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多种途径、运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多种方法多方面地搜集素材。
第五,书写质量要素。1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2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这样归类以后写作教学的课程价值观便非常明确,"三维教学目标”清晰灌注其中, 统整了李丽华、高凌飚概括的后四种的课程价值观类型,尤其突出了人类认知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
4p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篇8
产品(Product)
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
价格 (Price)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 (Place)
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
宣传(Promotion)
垃圾简历最常见的错误是什么 篇9
简历制作需要避免哪些“雷区”呢?下面就针对网友简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来进行梳理和分析。这里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供求职者们参考。
1、不知所云,缺乏主题
a君,某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销售
a君的简历按时间顺序罗列了很多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参加各种比赛/活动的奖项。在描述自己参与的某项活动时,写道:“按时召开**会议,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并认真总结,获得老师的好评”等。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都大加叙述,最后还将网络上的职业性格测试结果全部附在后面。
点评:
很多简历不是铺垫过多,就是缺乏逻辑杂乱陈列经历,左看右看,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在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接受简历咨询的客户中,80%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这一问题。
想要完完整整地展现一个人,并不是几页纸就能说清楚的。简历就是用来找工作的“个人a4广告”,目的明确,不是五味杂陈的个人传记。这就需要围绕你将投递的行业或某个具体职位,来针对性地呈现你的能力和经历,重点突出和展现你对于该岗位的“适合性”,这样hr一眼便能明了你的优势所在。
2、简历成“繁历”
d君,2年出纳工作经验,想去更大的平台发展
d君的简历很长,开篇有一段很文学的自我简介。在随后的工作经历叙述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工作认真仔细,如何配合上级做好工作,遇到困难怎么克服等等。一份简历写了满满近四页。
点评:
写满四页纸的简历,hr哪会有时间一点一点拜读完呢?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了在校园里参加活动的点点滴滴,阐述了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种种成绩,关于工作的经历倒是半天也找不到。
简历就是简单的个人经历。用简要、精巧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与工作相关的经历,而那些与应聘工作无关的事,即使你自认为有多了不起,都请隐去吧,或者请一两句话带过。记住简历的作用是让你获得面试机会,而你能否接到这样的电话在3秒钟内hr就会做出决定,因此简历不是展示你“全部”的地方。你的精彩,不妨留在面试时展现出来,更让人惊喜。
3、简单到单薄的“超简历”
s君,一年外贸行业经验
s君的简历非常简单,除了最基本的自我信息介绍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更详细的资料。全篇内容200字,最重要的工作简历只有公司名和工作年限。
点评: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DNA” 篇10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核心价值观跟企业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呢?
王希苏:企业的任务不可能由散兵游勇完成, 只能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只有形成组织, 而且是高效的组织, 才能出现德鲁克所期望的结果: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怎样把独立个体的人凝聚成组织呢?“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靠制度, 二靠企业文化。制度是刚性的, 违反制度将受到纪律制裁。企业文化是柔性的, 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风气。风气好, 人的秉性中邪恶的一面受到压制, 美好的一面得到释放。风气不好, 歪风邪气张扬, 歪门邪道频出, 正能量受到排挤。就会出现一群人聚在一起, 可以是“三个和尚没水吃”那样的一盘散沙状况。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随着西方管理学传入中国的, 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 那就是说该企业的多数人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处事方法。健康的文化不能自发产生, 是企业的高层有意识提倡并身体力行, 最终被全体员工接受并效仿, 从而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表述成文字, 就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学者于是提出一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DNA, 不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人, 与不认同公司使命的人一样, 不适宜留在这个公司。
企业文化是对我们上文所说的“风气”的理论概括。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新颖, 从实践来说, 我们的经验十分丰富, 只是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罢了。我们平时说的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不就是组织行为学的实践么?我们讲的党风、校风、部队作风建设, 不都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进行的么?我们的军队、先进单位不就是成功案例么?审视我们自己的经验, 有助于我们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现代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偏差或者缺失会给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
王希苏:没有核心价值观是个危险的事。正是由于价值体系出了问题, 我们的制药、医疗、保险、教育本是普惠、公益性质的行业, 变成了商家盈利的机构, 他们原本的服务对象, 病人、学生、遇到灾难的人等, 反受到他们的“劫持”, 遭其宰割。也是由于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许多企业把赚钱当成第一甚至唯一目的, 欺骗、坑害他人的行为得不到遏制, 顾客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持续盈利、成长为百年老店。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都包含那些内容呢?
王希苏: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做企业文化建设。他们所走的第一步就是界定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分两类, 一是职业化价值观, 英语叫做work values, 例如诚信、尊重、奋斗、责任、信任、追求完美等, 主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二是业绩导向的价值观, 例如团队合作、创新、质量、效率、客户第一、结果导向等, 确保企业业务目标的实现。
建设企业文化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战略。我亲身体验过一些西方企业内部的文化力量。这些公司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办公室政治少, 人事关系简单。大家按流程办事, 按规律办事。讨论工作有共同语言, 提出的建议靠谱, 争论少, 被否定的少, 伤害情感的事少, 所以效率高。我也在国内公司体验过低效率的工作环境。尽管大家敬业, 但是做事缺乏规矩, 缺乏客观标准, 每天忙忙碌碌, 要么服从长官意志, 要么各自为政, 按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做, 按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 互相抵消工作效率。这些企业该如何提升自己, 答案是清楚的:建设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国内的企业在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方面做得怎样?
王希苏:我国有些企业没有真正弄懂企业文化的作用, 形式主义地模仿西方公司。他们在确定核心价值观的时候, 没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挂钩, 只是选了些动听悦耳的名词作宣传用。他们把核心价值观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就是没有落到地上, 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才有意义。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并践行企业价值观,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让员工认识到价值观不仅和企业的命运、也和自己的利益有关;将价值观具体化, 让员工知道怎么做。关于后者, 我们有很好的经验, 最好的例子恐怕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没有读过书的士兵也知道怎么做。
《现代企业文化》:哪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呢?
王希苏: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其实很值得借鉴, 阿里巴巴将它的六条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简单易懂、无歧义、可操作的行为。
首先是客户第一。客户第一, 客户是衣食父母。尊重他人, 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 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与客户交流过程中, 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 也不推诿;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具有超前服务意识, 防患于未然。
第二是团队合作, 共享共担, 平凡人做非凡事。积极融入团队, 乐意接受同事的帮助, 配合团队完成工作;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 充分参与团队讨论, 决策后, 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 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 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 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有主人翁意识, 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 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第三是拥抱变化, 迎接变化, 勇于创新。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 不抱怨;面对变化, 理性对待, 充分沟通, 诚意配合;对变化产生的困难和挫折, 能自我调整, 并正面影响和带动同事;对工作有前瞻意识, 建立新方法, 新思路;创造变化, 并带来绩效突破性的提高。
第四是诚信。诚实正直, 言行坦荡。诚实正直, 表里如一;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 直言有讳;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 并能正面引导, 对于任何意见和反馈“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勇于承认错误, 敢于承担责任, 并及时改正;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不诚信行为正确有效的制止。
第五是激情。乐观向上, 永不放弃。喜欢自己的工作, 认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热爱阿里巴巴, 顾全大局, 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 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 不断自我激励, 努力提升业绩;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 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第六是敬业。专业执着, 精益求精。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 上班时间只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 没有因工作失职而造成的重复错误;持续学习, 自我完善, 做事情充分体现以结果为导向;能根据轻重缓急来正确安排工作优先级, 做正确的事;遵循但不拘泥于流程, 化繁为简, 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工作成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篇11
人力资源的核心,首先,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是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一个部门。如果说营销部门是为企业挣钱的部门,那么人力资源部就是帮助企业省钱的部门,当然,不仅仅是省钱那么简单。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有层级,就有管理,也就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关键字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而管理是为了让这种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消耗更少的成本。
从人人关系上讲,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沟通
从企业利益上讲,人力资源的核心是省钱,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这里边包括如何招聘到自己合适的员工;如何帮助自己的员工适应环境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如何评估绩效等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沟通。人与人的沟通和人与制度的沟通。
从个人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长效的路线规划,为自己提供一个发挥自己的平台,是一种预测。是对未来沟通的一种预测,是谋划未来沟通的渠道。
人类文明史发展初期,人力资源管理就存在。那时是以沟通为形态,管理的目的就是增加部落的凝聚力,发挥大家的力量,共同生存下去。而后历史进入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那是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是巩固统治、保持社会稳定的工具。以上下传达为手段开展管理,是为了特定目的完成的沟通。现代的人力资源呈多样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2.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4.人力资源管理师是什么?
5.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新角色是什么
6.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
7.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8.人事与人力资源管理
9.HR是什么?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12
什么是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
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评价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个人对社会作出的物质贡献,也要看其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
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生的自我价值。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13
一、社会正义问题的表现
1. 社会正义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
改革开以来, 一部分人对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 部分人的社会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惟利是图的非道德倾向:各种假冒伪劣泛滥, 坑蒙拐骗盛行, 为了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 不计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对这样的行为似乎已经表现出见怪不怪、麻木不仁的心态, 社会制度和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弱化。这种局面的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社会缺乏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者内在价值支撑的必然结果。同时, 也说明了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极端个人价值观已经成为部分社会成员的主导价值观。这种极端个人价值取向的发展, 已经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以社会为取向的正义观念, 阻碍了社会共同理想的形成, 影响了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凝聚人心方面作用的发挥, 最终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健康发展。
2. 社会分配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合理性
在社会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上问题上, 由于不合理因素的广泛存在, 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演变成了使少数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暴富;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变为政府甩包袱;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变为一切交给市场;政府为市场服务变为政府为老板服务。有人认为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总量增加了, 社会自然就正义、和谐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 社会就会正义、和谐了。以上这种种现象和心态, 都说明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严重问题, 直接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悬殊, 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缺失, 影响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甚至还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剧烈的社会变化给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道德观念带来了强的冲击, 由此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秩序的破坏。一方面,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变迁, 原有旧的道德观念许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另一方面, 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生活秩序所需要新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证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要充分体现社会最基本的正义, 以此重新塑造和树立人们道德观念中的正义理念。因此, 道德正义的需求成为了社会正义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它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4. 社会转型期的某些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公正性缺损
社会转型期的大规模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导致这一时期各种制度处在不断的变动中, 不配套不完善的地方在所难免。中国目前广泛存在的公正性缺损, 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和各种社会制度上。罗尔斯认为, “即使在法律和制度不正义的情况下, 前后一致地实现它们也还是要比反复好一些。这样, 那些受制于它们的人至少知道它们所要求的是什么, 因而可以尝试着保护自己, 相反, 如果那些已经受害的人们在某些规范可能给与它们某种保障的情况下, 还要受到任意专横的对待, 那就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了。”中国现阶段存在的形式不正义, 主要是在法律和制度面前的“区别对待”和“双重标准”, 由此引发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现象, 都是对制度和形式正义的极大损害。制度公正性的缺失,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正义的缺失。
二、实现社会正义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价值, 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目前, 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严重存在, 给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正义问题, 其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在建构其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的问题。社会正义从其内容来看, 包括经济正义、道德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为此, 要针对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正义问题, 从规范分配秩序、加强道德建设和完善各种制度入手, 切实保证基本社会正义的实现, 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1. 明确社会正义价值取向, 树立社会主义正义观
针对中国现阶段出现的某些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要回归社会, 应当以社会为本位确立社会正义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社会正义价值观要求个人在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 应当把社会的利益置于最高层面并将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现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利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正义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特别是对于全民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实现分配正义
社会正义的基本问题就是分配正义问题集团中分配全社会的资源, 而是指社会的基本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 也就是基本权利义务或社会基本资源的分配问题。这个分配不是指政府作为主体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集团间配置。要克服中国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心态, 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公权力的惩罚正义, 也就是在分配过程中利用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公权力的惩罚正义, 对于合法、守法行为者是一种支持, 是对社会正义的维护。当然, 在通过公权力实现惩罚正义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程序的正当性, 结果的合善性, 惩罚的中和性。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分配正义, 最终实现达到正义, 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
3. 实现道德正义
道德正义是正义要求的道德体现, 或者说是从道德的角度来体现正义的要求, 具体体现为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正义原则。道德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以平等的精神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人都要自觉维护自己的平等权利, 履行自己的平等义务。实现道德正义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体现为人格上的平等、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和财富上的相对平等。同时要求, 平等地看人, 平等地待人。二是自由原则。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 每个人自由权利的行使一方面要取决于他人的“不干涉”, 另一方面又不能干涉他人对同等自由的享用, 所以自由原则应该使每个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应得原则。即给人以其应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四是个体原则。个体原则要求个体要明确自己的价值, 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遵循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正义才能够实现, 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公民道德才能实现。
4. 实现制度正义
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条件是各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制度正义首先要求的是分配制度的正义,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论述了。另外, 制度正义还有以下要求:经济活动、职业选择, 要按制度安排, 使各种职务、地位对每个人开放, 保证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充分就业。在治生活中, 通过制度的正义安排, 使人人就业机会平等, 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择业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 使每个有选举权的公民平等地行使选举权等。
三、社会正义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性价值。任何一个缺乏正义的社会, 都是没有精神支撑的社会、没有道德良心的社会、没有发展动力的社会。实现社会正义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 社会正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促进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当前,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内容, 因此, 实现社会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 社会正义对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推动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 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积淀的稳定的社会因素, 而时代精神是随着社会进化不断呈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进化, 真正的内在动力之一是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
总之, 社会正义是社会的重要价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价值。严肃对待并切实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义问题, 应从社会主义正义观、分配正义、道德正义和制度正义等方面着手。只有实现社会正义, 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 自由, 才能实现人们的共同理想, 才能真正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社会正义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社会正义是社会的重要价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价值。严肃对待并切实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义问题, 应从社会主义正义观、分配正义、道德正义和制度正义等方面着手。只有实现社会正义, 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自由, 才能实现人们的共同理想, 才能真正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份优秀个人简历的标准是什么 篇14
一份优秀个人简历的标准:
一.大众型职位绝对不能超过两页,能控制在一页是最好的。
二.内容与职位需求匹配
三.亮点突出、用词准确、排版专业
一份不合格简历常见的问题:
一.简历与所找工作不匹配
二.简历很平淡,内容太单薄
三.简历没有竞争力,没有特别的亮点
四.简历几部分内容强调不一!
五.好多页,还有封面。
六.格式乱,排版业余。
七.有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核心力量训练作用是什么? 篇15
核心力量是一种能力,是由附着在腰椎、髋部和骨盆联合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产生的力量,它在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维持身体平衡,保证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而且也是运动员发力的主要环节,是上下肢协同用力的枢纽,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核心力量能够预防腰背痛。研究发现慢性腰背痛的患者普遍存核心稳定肌肉活跃性下降的情况;
良好的核心稳定性能够提高动作效率。人体任何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核心稳定,从婴儿学习动作的过程就可证明,从最初的翻身到坐立,直到站立及行走,正是核心力量逐步形成的过程。
同时人体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力量传导都离不开核心部位这一枢纽,核心力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力量的传导效果。良好的核心力量能够避免在日常及运动中受到伤害,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错误的训练观念导致人体核心力量下降,较弱的核心力量导致人体出现过多的代偿及肌肉失衡等情况。核心是力量的源泉,核心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的基础。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 篇16
1 创新文化是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力量
胡锦涛在新世纪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号召:“发展创新文化, 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同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 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1]李长春2011年8月31日会见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时指出: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激情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使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以上说明,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以全社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作为社会基础, 使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而培育创新文化是支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竭的精神动力。
要深刻领会创新文化,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是由英文Innovation一词翻译过来的, 其英文的字面意思是从外界引入或在内部产生新事物。创新可以定义为从外界引入或者在内部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收益的变化。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 包括开发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或控制原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 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经过百年的发展, 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创新可以说是人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些新的举措。创新与创造 (creation) 存在一定差异, 创新不一定源于创造, 只有原始创新才可以说主要源于创造。此外, 创新在实践中能够造成变化, 而创造并不一定付诸实践。[3]一般说来,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 (如知识创新) 、实践创新 (如科技创新) 和制度创新 (如管理创新) 三种类型。
什么是创新文化?从狭义理解, 创新文化属于一种观念文化, 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 以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为价值取向, 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 反映着人们对创新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从功能上理解,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创新文化首先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 对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引领功能, 对人们的创新潜能具有激发功能。[4]我们知道, 近代科学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是一场空前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文艺复兴是文化的新生, 是新的精神力量的形成。这场革命用人性反对神性, 崇尚金钱和知识而不再重视血统和出身, 以纵欲主义对抗禁欲主义, 重视现世生活而不是为来世超度, 相信自然秩序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历史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 都需要重人的人文创新来导引, 需要文化的繁荣。先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自由和学术争鸣, 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先有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与自由, 才有唐宋明经济的繁荣;先有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所爆发的巨大思想力量, 才有康乾盛世。[5]
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标志和动力。它凝聚着当代中国自主创新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因此, 需要在全社会增强创新意识, 大力倡导崇尚学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从而引导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全民创新活动,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并在各种创新实践中凝练和升华创新文化, 形成创新文化与创新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良好局面, 使他们共同成为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统一战线创新文化的思想基础
创新文化是创新走入文化的结果, 而不是文化走入创新的结果。创新只有融入到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 才能以文化的形式存活。因此, 创新文化实际上只能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创新是一种能力,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只有将之作为一种精神的创新不断融入到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之中, 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才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文化的本义, 也只有这种理解下的创新文化, 才能赋予创新以文化的内涵, 才能成为可以让我们去“培育”的“文化”。[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又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反映。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品格, 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理所应当的内蕴着创新文化生长的基因和土壤。因此, 有必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创新文化因素, 使它成为培育统一战线创新文化的思想基础, 才能使我们在增强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找到理论依据和自信心。
第一, 马克思主义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哲学世界观基础。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 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 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 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 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 而没有被真正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以实践性为基础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由实践性又引申出发展性、能动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等诸多属性。我们强调发展性, 是要求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观点, 客观事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强调能动性, 是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批判性和革命性, 是要求我们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东西, 敢于超越、进取、“扬弃”, 敢于挑战“权威”。以上属性, 无不包括创新文化的内在哲学意蕴, 鼓励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满、因循守旧, 不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培育统一战线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目标指引。共同理想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 既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又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和旗帜引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了这个共同理想, 就能在这个旗帜的感召和引领下, 在统一战线内累积共识、汇聚力量, 孕育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活力, 开发创新潜能, 使中华文明呈现充满活力且又生机勃勃的繁荣与和谐发展之势。
第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培育创新文化的活力源泉和文化土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薪火相传的发展史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信的民族精神, 它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 内在地蕴藏了我们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凝聚力、进取动力和创新活力, 成为各族人民激发创新激情、培育创新文化的文化血脉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 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它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直接而又现实地彰显了当代各族人民直面时代要求所表现出来的时不我待、昂扬向上的无畏勇气和精神状态, 成为我们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活力的现实思想基础。
第四,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又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它要求我们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一切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 覆盖各个利益群体, 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既有先进性导向, 又有广泛性要求, 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向我们昭示的是, 在培育全民创新文化中, 一是要明确为谁创新, 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还是背离祖国和人民?二是遵循什么原则创新, 是尊重科学、尊重劳动还是背离科学、好逸恶劳?三是以怎样的态度创新, 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还是欺诈造假、庸庸碌碌?
3 培育统一战线创新文化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实现途径
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 离不开创新环境和创新实践的支撑, 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对培育创新文化、开展创新活动的支持。为此, 当务之急是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统战理念, 是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 加之统战对象大多是从事科技创新的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 他们的物质诉求相对于其他群体要求也许要低一些, 相反对精神的追求会更高一些。这种工作的特殊性, 就要求我们在做统战工作的过程中, 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统战理念, 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作“人”来对待。做到尊重人、丰富人、提高人、完善人, 除物质激励外, 更多要以“文”化人、以“文”聚人, 以“文”激励人。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创新文化支撑和引领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提升和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知识精英中不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为此, 各级政府需要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活动中去, 在创新实践中增长创新才干, 增强创新活力, 培育创新文化, 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局面。具体说来, 政府当前可以考虑开展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比赛。比如开展以行业协会为组织的创新大赛,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家、创新能手评选活动等等。总之, 培育创新文化, 需要我们广泛吸引统一战线内部各创新活动主体参与, 搭建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新活动形式、拓宽创新活动领域, 增强创新活动的群众性、实效性和多样性, 在踏踏实实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凝练和生长创新文化。
3.3 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是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
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安排会极大地提高全民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 必须理顺政府管理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经营、广泛参与”的方针, 加快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体制改革, 建立一套高效运行、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培育与发展机制;加快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 竞争永远是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活力的不竭动力;通过支持创新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 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个性创新文化。其次,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制度, 对于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惩戒;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使“劳有所得、创新致富”得到真正落实, 从而保护广大人民的创新热情。第三, 建立一套推动创新文化持续繁荣和发展运行机制, 分类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形成一套由统战主管部门牵头, 科研管理、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社区管理等部门配合, 媒体宣传造势, 民间广泛参与的各类创新活动模式, 塑造一系列有影响有活力的创新活动品牌, 在创新活动中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 培育全民的创新意识, 形成浓烈的创新氛围。
3.4 加大财政投入是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活力的物质支撑。
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活力, 开展创新活动, 除了领导重视、决策科学有力、体制创新以外, 须臾离不开政府的财力支持。为此,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开展创新活动特别是基层创新活动的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创新活动是培育全民创新文化的细胞, 开展一系列“草根性”基层群众创新活动, 尽管影响力不大, 但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且财政投入强度小。在投入方式上, 政府可以采取“少量投入、赞助融资、媒体参与”的模式, 既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又可以通过媒体介入扩大社会影响力。2010年开始的连续两届“重庆十大创新型企业家评选活动”, 就是采取这种模式, 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培育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 不断挖掘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创新元素, 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视对创新文化的传播和培养, 并通过创新实践加以强化和升华, 通过创新制度加以保障, 就能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增强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 创新型国家建设才有了坚强的“软实力”支持。
摘要: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为价值取向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尚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力量;创新文化生长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需要我们在统一战线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元素, 成为我们培育创新文化的思想基础;培育创新文化需要抓好创新统战理念、开展创新活动、体制机制创新和财政投入创新四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统一战线,创新文化,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单行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长春.在会见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的讲话[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5557020.html.
[3]成思危.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中国软科学, 2009 (12) .
[4]郭传杰.创新文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软件系统[J].中外科技信息, 2002 (11) .
[5]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创新科技, 2006 (1) .
[6]许玉乾.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课题[J].探索, 2006 (3) .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推荐阅读:
简历的主要要素是什么10-08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05-25
优秀个人简历的标准是什么10-25
好的求职简历应该是什么样的08-26
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的三大原则是什么12-07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06-24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什么06-21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什么06-14
职业化的核心是什么12-28
生活的价值是什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