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共2篇)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篇1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仲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张华认为。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刘恩山说。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篇2
基于此,学校近年来面对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选择权,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成为“自信个体”“成功学习者” 和“负责任公民”,从而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培养什么人” 的方向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要求,坚持本土和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明晰了“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为使育人目标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经验,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生态素养、跨文化素养。这十大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 互相补充,具有一定完整性、和谐性、互动性。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学校通过核心素养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是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图1所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即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
【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 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 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 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 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生态素养】关注、爱护环境;具有生态危机意识,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参与环保行动,能基于生态知识的掌握,积极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主动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活动;关注个人健康,热爱运动;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跨文化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能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 策略与措施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融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构建
2014年2月,学校高一年级开始 了必修课分 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行,“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模式将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
1.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
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为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学校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建立学 生生 涯 规 划 指 导 制度 ,完 善 成 长导 师制
学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同时, 学校完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 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3.优化选课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分类分层走班 制度
学校在总结以往选课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程制,编制好《选课指南》,详细说明各类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各学程的课程具体安排、考试要求、选课程序和要求等,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切实保证学生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
学校还进一步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情况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修订与新课程、新高考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学段设置、教师调度、班级编排、 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的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 的作用
在实施学分制和综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建立与核心素养体系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引入突出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认定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合理规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全部必考科目的考试, 反对过早偏科;指导学生参加相应选科考试和高考,发展自身长处,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方案建设
遵循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结构、 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
1.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加以培养。核心素养具有的可教、可学、可测特点,为各个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学科属性,所关联的核心素养也有所差异。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是实现核心素养塑造的前提,学校着力于研讨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表现,使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构建学科课程方案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其中,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体现具有跨学科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各学科围绕本学科所关联的核心素养,按学段建构可理解把握、 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育人目标,精心选择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使之互为补充与促进,从而克服学科知识本位的行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着力于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并借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引。
3.建设特色选修课程群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建设五方面的特色课程群。
(1)架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开发与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大学专业介绍等课程,并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等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群。
(2)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在原有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六大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
(3)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创新, 凸显文化融合,如利用学校新疆部的民族优势开设 “大美新疆”课程,利用国际部的文化优势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等,对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进行改造。
(4)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在原有的经典阅读、思维课程、英语口语课程、 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如“绘本与哲学”课程等。
(5)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 原有的ICT课程群包括虚拟机器人、Flash公益广告设计、Office Visio应用制图、电子商务、Visual Basic入门等,课程群有一定的规模,且子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围绕数字化素养的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对ICT课程群进行统整,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系统完善
为寻找有效的学教方式,落实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学校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并完善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教系统。
1.学教内容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学校对语文、 数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倾向,对七选三课程[物理、化学、 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和信息)]和一些自主选修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对体育、艺术课程实施分项教学。
2.学教方式凸现自主与探究
为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转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方式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 的方式,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微课等载体,开展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3.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案等载体,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并通过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1.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学校开办教师发展论坛,加大名师培养力度, 实施“名师培养规划”和“青蓝工程”,并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校本主题教研
学校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 共享的教学文化,建立注重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通过主题研讨,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课题研究
学科教研组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制定并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4.完善教研组考核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编写了《杭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读本》,创办了《杭师大附中教科研》等刊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增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长廊,改建体育场馆、实验室,完善图书馆、音乐厅、天文台、学科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让校园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新知社、简舞社、漫画社、话剧社、摄影社、广播社、心理社、MAX电脑工作室、环保社、 爱心社、E音乐社合唱团、歌舞团等众多学生社团, 开办“附中大讲坛”“附中好声音”,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建立“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举办校园文化节、 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成人节、毕业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
3.创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体两翼”(本部+新疆部+国际部)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学校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4.培育“自尊、自信、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荐阅读: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06-24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什么06-21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什么06-14
什么是简历写作的核心价值05-21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05-25
职业化的核心是什么12-28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08-03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1-18
网站建设的核心和用户交流的关键是什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