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

2024-10-03

核心素养培养(精选12篇)

核心素养培养 篇1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核心素养理所当然地成了衡量学校教育成果和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效诠释了如何从数学学科角度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积极评价、整合资源为研制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奠定了基石。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数学模型的构建更是依赖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只有在对生活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舍弃那些与问题无关的非本质因素,保留问题的本质因素之后,学生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学生通过玩转盘的生活情境,将骰子和转盘这些无关因素舍弃,保留下来的则是两个数相加确定和的奇偶性,从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他们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小学数学而言,数学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将生活问题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之后,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而当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活问题竟然归结到同一个数学模型之中,他们对数学模型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沟通能力

1.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情境,写出鼓励性话语,并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和不足,使数学作业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桥梁和纽带。鼓励学生在作业簿上对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也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优生进行互相探讨,将那些写在作业簿上具有推广价值的独特思路在全班传阅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性的意见与建议。坚持考后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簿上写出反思与总结,教师进行批阅评价,并写出针对性的批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注意评价的启发性。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作用尤其重要。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率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架可攀之梯,让他们跳一跳后摘到心仪的“果子”,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思维品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推动数学进程,而且可以生成新的教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辨析能力。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与错误打交道的过程。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环节,教师的态度也应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培养学生寻“错”、纠“错”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

2.挖掘综合资源,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目标。综合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可以大大超越数学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大超越接受为主的内容活动范畴,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及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原,这是他们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并应用数学的动力。因此,活动的取材应立足于综合,突出应用,着眼于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及长远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性,并让他们了解核心素养方面的缺陷,从而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 篇2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培养核心素养 彰显数学价值 篇3

1. 学习定向。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实现学习定向。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前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要求,还可以是:关注具体的学习目标、概略介绍内容要点或主要步骤、预先检测将要学习的要点、事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等。如,教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试想一想”“试做一做”“试画一画”“试……”,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

2. 连贯一致。研究表明,围绕着基本观点,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和保持的效果好,且便于应用。教师应该清楚的讲解,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在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说明和给予示范时,高明的教师会表现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明确、一致的特点。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小步循序渐进,运用节奏、手势和其他口头交流的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尽力避免笼统、含糊的用语和东拉西扯的讲解;教学结束前,要复习要点,再次强调基本概念,布置相关的问题和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教材内容以及在新的情境中如何加以应用等。

3. 对话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对话讨论之中。教师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和思考内容,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观点的启示,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思考,并运用所学的东西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实现较高层次的迁移。精心设计提问的先后序列,以系统有序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并在对话讨论中彼此分享各种认识。通常,最初的课堂对话讨论可能是问答式的,随后,会逐渐转向生生、师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不同见解的提出。

4. 参与学习。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要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充分多样、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忱,使学生经历一种意义学习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无休止的机械重复。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精心选择内容、课堂呈现和监控调节。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准备,活动中要提供指导和反馈,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总结。教师还要评估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学业表现不够理想时,教师就要提供补救教学和相应练习,以便使其达标。

5. 练习应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机会来练习和应用所学的东西,并需要得到如何改进的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练习是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达到应用自如,而不是仅仅依靠灌输的方式来学习。要让练习取得成效,不仅要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而且也要及时得到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肯定的赞赏,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6. 学习策略。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和指导各种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研究表明,作为学习策略的各种技能,只有经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并促成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以后,才会真正被学生掌握并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命题性知识(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去做)和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做)。策略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学科领域的策略外,教师还应该示范和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

7. 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体任务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也可以开发学生认知和元认知潜能。

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篇4

一、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在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引领工作。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等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以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进行,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应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学生跟着教师的启示回答出问题。

二、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此餐桌文化,让学生从中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哪位学生了解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会将平时学习中或者是生活中了解的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进行汇总,然后回答。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西方餐桌礼仪了解甚少,因此,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补充,补充要全面具体,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对西方餐桌礼仪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其英语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此外,由于西方的餐桌礼仪较为复杂,很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的资料,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通过在互联网以及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资料,供学生学习之用。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地学习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核心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三、利用情感素材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情感素材进行培养。所谓的情感素材培养主要是指,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的素材,同时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部经典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汇集了很多的西方元素,有真挚的爱情,有在危难时不离不弃的亲情,也有危难时被抛弃、被人背叛的感觉。由于电影是全英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研究人物的对话,对人物的语气、表情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对人物所说的英语台词进行记忆。此外,教师还需要学生了解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人物关系。教师在提出要求之后,开始与学生共同观看电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需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将重点内容记录在本子上。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电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电影进行点评,学生在对电影诸多方面进行点评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四、为学生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

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有多高,学生依然学习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对学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学习到地道的英语,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可以组织座谈会,邀请外国好友参加。学生可以向外国友人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而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全英语,而当外国友人发现学生发音不规范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地进行纠正。此外,学生可以与外国友人交流家乡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等,学生在了解外国友人家乡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会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这也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及文化,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更大进步。从某个角度来讲,为学生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是一种用情感素材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方式,通过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来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促使学生热爱西方文化,主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对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5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

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

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篇6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

2014年3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具体到语文学科,专家讨论稿中拟定其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包括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其中不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都需要批判分析的能力。而批判性阅读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被动吸收的阅读只能培养出“人形鹤踏”和“两脚书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人见解,“思辨缺席”,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思考力和批判力的公民。基于此,笔者倡导批判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1910年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亚历克·费舍尔和迈克尔·斯克里芬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观察、交流、信息、论证的有技巧的和主动的阐释和评价” [1]。国内外学者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体现了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检省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圃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为此,平时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批判性阅读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发展途径和实施媒介。

二、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虽然新课程一直主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阅读课堂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课堂的顺利进展,很多教师死扣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扼杀每一个“节外生枝”的机会,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没有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一切知识都来自疑问”。笔者希望通过批判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因为质疑是认识变得主动、思考走向深入、思维趋于严谨的重要前提,是锻炼表达、凝练思想、碰撞观点、提升认识的重要途径。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2]如何质疑,质疑什么,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借“题”发挥

标题就好比文章的题眼,从标题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致框架,还能获得更多文本隐含的信息,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因此,在处理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当巧于借题发挥,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围绕标题设置问题:“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议论纷纷,有如下见解:1、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该生结合了创作的背景来解读。2、“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该生从地域角度去解读。3、认为文本是在回忆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该生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从时间的角度去解读。4、认为文本还包含对大陆故土的怀念,对古老文化执着的热爱,茫然无望的惆怅。该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解读。虽是一字之差,但是这个“那”字却将余光中先生一生的情愫修养都融了进去。通过更换标题,带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并积极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时,让学生重新设计标题。有人认为文本主要围绕琼珊,由绝望到重新产生希望,因此取名为《琼珊》;有人认为是因为贝尔曼这位老艺术家冒者生命危险画了最后一片叶子,才拯救了琼珊的生命,他才是文本的主要人物,所以取名为《贝尔曼》;有人认为贝尔曼还不足以体现他的伟大,所以取名为《伟大的艺术家》,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有人认为用《最后一片叶子》既能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又有象征意义,同时又能体现贝尔曼的伟大无私。……然后让他们与原标题进行对比赏析。对标题的重设必然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的基础上的。通过引导学生更换标题、对比赏析标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领会与把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与创造素养。

恰当地对文本标题进行解读与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让学生参与标题的解读能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性阅读的激情和欲望,并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借他山之石评人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介于人物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引进他人的评价进行对比赏析。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赞美蔺相如 “名重太山,其处智勇”。但是南开大学教授徐江先生写道:蔺相如似乎的确也不辱使命,但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是一种十分令人后怕的事情,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你怎么看?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课堂上,学生分成了两派,双方进行激烈的辩论,各执一辞。在辩论中,学生慢慢认识到,都在某一点上道出了蔺相如的人格特质和历史价值。以批判性思维的眼光看,他们可能都有其合理之处。只不过他们各自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赞美蔺相如,更多的是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完璧归赵”之后他受到赵王的信任和提拔;而徐江先生的贬低,则更多的站在国家和集团利益的角度,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是一种冒险,倘若真的激怒了秦王,不仅赵有灭亡之虞,赵王也会因此而背上因小失大、玩物丧志的千古骂名。

面对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态度和观点,我们不能和稀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理。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追求,就是尽可能吸纳各方合理的地方,在事实、逻辑和情理的相互驳难中,形成一个相对公正和合理的理解。此时,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蔺相如那么冒失,却能侥幸脱身,而且“完璧归赵”了呢?恐怕真正的冒失鬼是做不到的吧?显然,蔺相如敢那样大胆走钢丝,就是瞅准了秦王的这点心思。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战略眼光。这样的理解,也纠正了徐江先生的某些偏颇。原来蔺相如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也是个有智谋、有情义、有原则的人。

在赏析人物方面,教师可以引进名家评析进行对比赏析,在争辩中,双方合理质疑,理性求证,既养成思辩的能力,又包容异端,达成共识,有利提升语言运用素养、思维提升素养、审美鉴赏素养。

(三)解读多元主题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文章为合事而著,歌诗为合时而作”。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3)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颠覆了一元解读方式对师生思想的禁锢。但是,也不能走极端,为了多元解读而割裂文本内在的有机联系,断章取义。

如:小组合作探究《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人说是消极逃避和反抗,有人说是对独立人格的坚持,有人说是基于江南情结的思乡主题,有人说是渴望伦理范畴上的自由,有人说是强调了个体的欲望。各种解读如花绽放,各组同学都能找出相关的文本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思维慢慢扩散,由政治角度到文化背景。但是最后一组同学强调文中用女性美如“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荷塘月色就隐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欲,莲花或者采莲就是对美人、爱情以及男欢女爱的隐喻。这组同学的解读立刻引来他组同学的反驳,认为莲花意象在传统文化中不仅象征着美人、爱情,还象征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祥瑞等等,更何况采莲意象也只不过是在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中出现,因此,不能据此就判断是个体欲望说。这组观点明显是割裂文本本身,也是对历史文化选择性的断章取义,不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

这类主题型问题的设置,既要求学生整和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倾听中学会对同伴的观点适时提出自己的异议,增强批判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批判式阅读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擅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新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批判性,敢于对那些不自觉的假设和理所当然的定论说不,使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发展成创新能力极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令团.横看成岭侧成峰——文本多元解读的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06,(5)

[2]徐 飞.会质疑 有理由 讲逻辑* ———略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5)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培养核心素养, 打造生本课堂 篇7

(1) 案例:

学生初中学过史铁生另一篇赞美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为此, 课前, 我利用学生对原有作品的印象和认识, 让学生预读《合欢树》并提出阅读中的困惑和疑问, 生成自己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走近文本, 熟悉文章, 大胆质疑。在分类汇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我结合教学重难点, 按照学习目标的预设最终锁定了两个问题。

当我在多媒体上打出第一个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时, 出乎我意料但更令我欣喜的是, 学生并没有按照惯例简单勾画文中表现母爱的句子:我的胯被烫伤, 妈妈昼夜守护我;她到处给我借书;顶雨冒雪推我去看电影等这些表现母爱的细节, 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十岁那年, “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 但母亲没有表扬“我”, 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很多同学在强调这些细节的同时还提出质疑:母亲为什么当时要说这些貌似格格不入的话呢?这和母亲的慈爱无私的形象大相径庭啊!?看到学生疑惑不解的眼神, 我没有急于抛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是“示弱”说:有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回答这个老师都不曾发现的问题呢?学生都沉浸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 经过几分钟的沉默,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展开了争论。

有学生提出“追忆”说:认为, “我”作文获奖, 引起了母亲少年时的美好回忆。那时的母亲年轻性急, 还不懂得“我”需要表扬的心理, 只顾夸说自己得奖的事。

有同学提出“嫉妒”说:认为母亲的回忆中潜藏着韶华已逝的忧伤, 这对当时“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的爱美爱生活的母亲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有同学则提出“严慈”说:对待年少得志的我, 母亲采取的办法是泼冷水, 这是“严”。对待因残疾而绝望的我, 母亲则鼓励“我”把写作之路走下去, 可见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是“慈”。

看到同学们如此积极、深入地去思考, 我没有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展开, 而是产生了趁热打铁的冲动。我问:同学们的见解都很不错, 帮助老师解决了内心的困惑, 大家再想想看, 我们能把这三种意见统一起来吗?

我的问题把大家从争论的兴奋中拉了回来, 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看到气氛有点儿沉闷, 我说:大家不妨听听老师的意见。于是, 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就形式而言, 作者在构思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就内容而言, 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 还有母亲爱美之心的体现和生活重负的悲伤。看到学生频频点头, 我感觉到他们不仅打消了阅读文本时的一些困惑, 而且对母爱的认识理解感悟也更深刻了, 更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合欢树”情结呢?学生在讨论时也没有按照我的课前预设去用一些空洞的标签式的语言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而是对文本中两个地方写到的孩子眼中的合欢树的情节安排感到意蕴更深, 纷纷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

有同学说, 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 但她还活在人间, 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 母亲当初呵护备至才使这棵树存活下来, 枝繁叶茂。小孩看到的树影, 不仅仅是树影, 更是母亲的身影。

另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我”心中, 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 看到合欢树, 就如同看到了母亲;但是在那孩子心中, 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 怎么种的, 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一回合的讨论, 我没有试图去总结, 更没有按照我的课前预设去生搬硬套, 而是给学生留下进一步琢磨、品味的空间。

(2) 课后反思:

《合欢树》意蕴深远, 情感丰富, 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典型文本。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打破教学中原有的教学定势, 课前利用学生对原有作品的印象和认识, 让学生预读《合欢树》这一作品并提出阅读中的困惑和疑问, 生成自己的问题, 也达到了生本课堂的效果。在分类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上, 我结合教学重难点, 按照学习目标的预设最终锁定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生熟悉的事物, 引发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矛盾冲突, 讨论得风生水起。使得对话教学能够引发学生认识和道德上的冲突, 因而展开论辩,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予以积极的引导。

核心素养培养 篇8

本学期, 我校就“三疑”课堂中小学低段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次课例的研究观察。毛静老师的《上天的蚂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她的课堂中, 我发现了培养倾听习惯的重要性。下面就《上天的蚂蚁》一课谈谈在三疑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三疑”课堂倾听氛围

课堂情境一:

开课伊始, 毛老师就用《龟兔赛跑》导入新课, 故事结束后, 老师趁机问道:你喜欢那只小动物, 为什么?从肤浅现象到对事物本质探寻的提问既考查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又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质疑”,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氛围一下子就因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活跃起来, 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良好的倾听气氛, 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 达到充分的沟通。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激发了学生听的欲望, 引发学生思维和质疑探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 特别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枯燥乏味的课, 注意力容易分散, 倾听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了。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如将故事、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编排课本剧等引入课堂, 抓住孩子的心理,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 活而不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 分离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大胆“质疑”

课堂情境二:

在质疑环节, 就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师:你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你会用“勇往直前”这个词语提问了, 真棒!

在解疑环节, 当学生能重复理解别人的话时:师:你听得真认真, 你的记忆力真棒, 还能加上自己的理解!

在不同教学环节, 毛老师采用大量、不同的点赞性、激励性语言。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表扬和评价方式, 极大鼓励了孩子, 又促进了孩子“爱听”、“善听”、“乐听”的习惯养成。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而不是批评出来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 他们大都喜欢自己的言行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只要是孩子, 就特别看重表扬, 当他得到表扬以后, 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 作为教师, 应该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 绝对不能“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它可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促成优良倾听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

三、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参与合作评价

课堂情境三:

师:小蚂蚁要爬上这棵通天树, 路程是艰苦而漫长的, 你想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请第一小组发言代表。

生1:我想对小蚂蚁说:“小蚂蚁, 你需要坚强啊!”

师:第一小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我想对小蚂蚁说:“你路上一定要小心, 别摔下来了。”

师:谁来提小意见?他们小组说得怎么样?

生3:由于路程艰苦而漫长, 途中充满危险, 小蚂蚁除了需要坚强之外, 我还想对它说:“小蚂蚁, 你遇到虫子要吃你的时候, 你要跑开呀!”

生4:下雨的时候你就摘一片树叶当伞吧。

生5:小蚂蚁, 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

在探疑环节, 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说“谁来提提小意见?他说的怎么样, 谁来评一评?”这样的话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的评价和交流。同时用“小组互评尝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固化倾听成果。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看法, 所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过程中都有机会尝试评价, 都有修正、完善、补充、参与、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胆量大了, 勇气足了, 兴趣多了, 底蕴厚了。这样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的能力。

四、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在解疑后升华课堂主题

课堂情境四:

师: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你是像巨人那样退缩、放弃, 还是像蚂蚁那样自信地迎接困难, 战胜困难?

…… (学生联系生活畅谈自己的感受)

师:困难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并一步一步地去做, 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让我们像小蚂蚁一样, 做个自信的孩子, 面对困难, 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 授课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理解和收获, 此环节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思考更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结果, 十分直观的显示出学生对倾听的内化程度, 在学生释疑后升华和拓展了课堂主题。

事实上,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持久集中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课堂上, 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 最大限度地推移学生的“选择性失聪”, 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 提高了注意质量。

总之, “三疑”模式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倾听状态,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真正的思考、让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才能突破学生倾听能力不强的瓶颈。三疑课堂也会因学生有效的倾听而绽放应有的活力。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三疑”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尤其是“倾听”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核心素养培养 篇9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 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 培养公民责任感, 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 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 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 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 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 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 (初中阶段) 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提取相关信息, 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 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 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 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 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 注重引领课堂, 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 “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 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 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 设置有效作业, 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 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 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 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 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 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 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 发表看法。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也是增长知识, 训练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表达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作业, 学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树立了积极遵守秩序、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

核心素养培养 篇10

1.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源

在英国,数学素养被人们第一次提出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发表了题为“15~18岁青少年的教育”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有着两方面的含义的:第一就是对于观察、假设等方法的理解,第二则是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定量思考.在这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 数学核心素养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这个词语更是出现了十几次.但是对于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数学素养被提到的十分频繁,所以在我国的学术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开始研究数学素养的热潮,虽然是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但是也是有着具体的实践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又是以小学居多.而且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是有着逐渐降温的趋势了[1].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和构成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数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对于数学在自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个人生活、职业的生涯和社会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需求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他们也十分的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和应用.他们的外在表征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加愿意强调概念和问题存在的条件;他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也十分擅长抓住其中的关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将已经有的严格的教学概念,比如说对偶、相关、非线性等概念做到更加的广义化,并用还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我们所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还是需要学生在已经具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来对数学产生的感悟.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它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非常的多,主要有和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数学的思维、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以及数学文化、信念等.

三、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起源、外在表征和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也明白了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掌握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在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以下就是具体的培养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师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他需要知道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来延伸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鲜性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比如说给出他们一个特例,让学生来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要注意变换题目的条件,来引申出另外的结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数学即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脑袋来代替教师的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对于数学思维层次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习题课和复习总结课来进行落实.比如说习题课,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很有代表还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于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习题课也主要有两个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主要是审题环节和习题之后的总结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复习总结课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螺旋式的上升培养,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3].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数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首先,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的教学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要积极的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数学学会只是基础,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这两点进行:第一就是要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指导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第二则是要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的训练,先构筑数学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探究出最后的结果.

3. 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想要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的好,就不仅要注意教授他们具体的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要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品质等.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更成为了数学素养中的核心.它包含了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任务[2].

数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演绎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材或许并不完整,因为在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义的发现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给列出来,呈现的只是很完美的结论.这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就更加的高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的研究教材,对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让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的教给学生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说: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问题的情景,积极的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更加详细的来说就是,根据概念和定义等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等等.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在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下,高考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再相冲突,而且还更加的注重对于数学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当前在我国的高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它涵盖基础的知识、数学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提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出发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对策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大纲·数学素养.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

[2]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人民教育,2008(21).

借助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篇11

[关键词]借助;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共同之处: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新的世纪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育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有组织的师生双边活动、有计划地启发和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而体育教师虽然也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来掌握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动中求学”,在“练中求道”,教师既要“塑体”,又要“育人”。特殊的教育阵地为体育教师如何育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想完成这—任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德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上有独到功夫,体育教师在广阔的领域里,通过运动竞赛、游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的天性暴露无疑,可以在活动交往和竞争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倾向采取适宜的方法扬长避短。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磨练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以真挚的爱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小形成一种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利于良好意志的形成。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要同严格要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专心听课,踊跃发言,细心观察。要求他们主动参与,勤学苦练,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讲求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爱好。重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创造,因势利导,为将来接受创业精神教育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终身体育时代的到来,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还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发挥终身效益。皮亚来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会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参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学习、锻炼的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它是促使学生自觉探索的一种动力,是成功的诱因。对小学生来说,具体的情节和生动的形式是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引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的活动应轻松、有趣味,具有游戏的性质,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体验运动乐趣为主,寓教于趣,以趣培志。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录像等电教媒体,将技术动作分解、减速,进行动作分析、演示,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兴趣,突破时空制约,引导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参与”欲望。只有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才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实践。

其次,要充分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感l生认识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育教学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愉快的被接受,才能被转化为脑思考、口表达,诱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与尝试,掌握新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自主性,并给予学生以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在享受动作乐趣的过程中,真正体味运动的意义。

最后,引导“参与”的方法。注意“参与”并不是放任自由,教师应在学生动作思维受阻时,给予恰当点拨;在动作练习发生偏差时,给予适时指引。体育教师除了体育课与学生正面接触外,还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全校集合等场合下与学生正面接触,每当这时教师往往处于发号施令的核心地位,与在场的每位学生几乎都存在着正面接触的条件,容易使学生产生“欣赏——羡慕一向往——积极理解——实践”的欲望。由于师生接触频率高,学生在活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多,各种思想情感极易流露,如能伺机诱导,效果最好。

三、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生存能力

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学生既善于竞争,又善于合作的能力是时代所趋。儿童的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意识地采用合作性比赛、游戏,既可使学生从中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增强体质,又让学生在合作中看到团体的力量,体验集体竞争成功后所带来的喜悦,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以及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进取而上的精神风貌。

核心素养培养 篇12

一、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通过许久的探索, 外语学科的专家们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成果从新课改中的“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变成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维度来组成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四个维度所具备的不同独特内涵, 可以综合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主要通过教育的目的、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等不同方面来体现不同角度的特质。这样, 不仅体现了外语学科自身所具备的内涵、独特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而且还包括外语这一门作为普通学科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德的特质, 通过这种方法, 能够更好地显示语言运用能力, 并且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语言能力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指的是通过使用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有效方式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一种能力。而这一能力就是在外语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能力, 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方面。例如,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看图表、数据来获得所需资料。通过“看”这一语言技巧可以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语言技巧, 而且还能够通过传递语言意义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 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中外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 “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在外语学科素养中强调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意识进行重点培养。

(三)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 它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中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通过思维品质的提出和深化改革, 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 这一维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主动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习外语的学习渠道, 积极采用学习策略, 使得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的一种品质。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有效地说明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和研究, 为下一步制定外语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 外语教学的本质观

在外语学习中,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学得”还是“习得”这两种观点一直备受争论。外语的习得论指的是:认为个体获得英语就像儿童掌握母语一样, 是一种先天的, 自然而然就习得的一个过程。而外语的学得论指的则是:认为外语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对语言结构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而这两种观点实际是针对不同语境得出来的。因此, 我国的外语教学基于语言学得论。所以,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 来进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学习。而且通过外语课程中外语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外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维度, 使外语学得观更好地内化。

(二) 外语教学主体观

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 要培养学生从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到具备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通过新课改, 中国的外语教学正在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同时, 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思维品质这一方面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强调个体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外语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结合,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 确立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

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及口头上, 最主要的是具体的操作, 但是, 在实践的操作中, 教师的具体践行也有很大的难度。所以,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 在政策层面上, 可以将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及指标提出来, 根据要求及指标, 教师实施外语探讨教学。在外语的课程标准中, 无论是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 还是学习策略, 都应该具有相对应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课程标准中, 对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目标, 都应该设定管理阶段性的具体要求, 使发展思维品质既具象化, 又可以操作。

(二) 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

教师必须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才能够培养学生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外语教师对外语学科的重要性应该从意识上进行了解。懂得外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应有作用。了解教学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所以, 教师应该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还要提高能力, 新的观念要求教师自身及培训部门都应该进行改变。教师在将核心素养概念介绍的同时, 应该将培养核心素养细化, 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介绍培养核心素养的案例, 使教师能够感受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 从而有效增强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对传统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 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语言哲学整合新的教学理念。在整合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提高学习质量。通过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英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懂的课程, 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教师的培养方法十分重要。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结出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且从根本意义上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升华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高度。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大学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通过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 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主体的意识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就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朝友, 周文叶, 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5 (8) :14.

上一篇:目的任务下一篇:冬季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