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24-09-2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精选12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1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文化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 语言能力。

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 思维素养。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 交际能力。

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2]张艳艳.思维能力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培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0-81.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2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二、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三、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思路研究

一、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由于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将学习母语的思维习惯应用到英语的学习上。而学习不同的语言需要不同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必要的引导,时时掌握学生基本的英语思维。只有在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思维进行英语学习后,学习英语的难度才会降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会更加感兴趣。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等,尽量通过课程的安排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进行必要的了解,要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态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在学生心态摆正的情况下,教师将更容易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立即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维,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答案。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提示,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答案。

二、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師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英语教学。由于英语对我国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而学生们对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了解不多,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了解极少。这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然后学生会采取死记硬背这种最笨拙的方式进行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最好是以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为主要学习对象。

在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有一定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答案的优缺点并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不断给予学生帮助。因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了解很少,所以有赖于教师的长期引导。在学生的空闲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与英语相关的竞赛,竞赛以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为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利用情感素材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师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感情素材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速度加快。这是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人的情感可以为人们完成一些事情提供动力。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情感素材可以是与英语相关的历史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童话。但凡能使学生情感发生变化的素材,都能成为教师利用的对象。在使用情感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针对相关情感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检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经典英文电影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这些电影中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文特点,还有真挚的爱情和家人间的亲情。既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离不弃,又描绘了背叛与被背叛。由于电影中的人对话时的速度较快,学生很难跟上节奏,所以教师应该找到有英文字幕的电影版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研究人物的对话、表情、个性等。在电影结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电影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不断的观影和点评中得到提升。

四、为学生创造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对于英语的学习而言,其可以通过不断用英语交流来实现英语水平的提升。而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汉语影响较大,所以常出现中国式英语,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与外国友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学到英语本土知识,丰富语法和词汇量。具体可以通过邀请外国友人到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充分感受外国友人使用英语的方式方法。也可以通过交换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外国友人,且交换生或多或少对中文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在与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更轻松,表达错误的时候还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跟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没有教师的束缚对英语的学习而言更为有利。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速度将会明显加快,对教师的英语教学而言极为有利。

五、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习英语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与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息息相关,还与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有很大联系。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珕. 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 山西教育(教学),2015,07:58-59.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4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成绩

自2007 年起, 高中英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 在这期间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 教学目标由掌握语言系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学习英语不再只为考试服务, 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 教学性质由工具性向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转变。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教材, 通过课程的改革,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 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英语课堂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 及时转换并定位自己的角色, 由“教”向“导”进行转变。第四, 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五, 教学方式由死记硬背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变。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要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鞭下出高徒的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创新教学, 利用现代化科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其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最后, 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转变。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终结性与形成性教学评价相结合, 可以实现教学的一体化, 使评价更为客观与全面,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 使得教坛更为百花齐放。但是, 在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传统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教师关注教仍然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内容教学呈碎片化状态, 缺乏整合, 难以形成能力;忽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 导致思维培养缺失;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导致学科价值的错位。英语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本质上的成功, 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以适应21 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标修订的思路

高中英语课标修订要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 以语篇为载体, 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 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 构建结构化知识,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 形成文化理解, 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在课程目标确定之后, 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成为关键, 教学改革必须突破考试评价方式的束缚, 解决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 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需要改变。学习内容方面, 通过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 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 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学习方式上应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 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任务型”教学在中国水土不服。

五、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教师应对教学设计再思考, 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首先, 设计主题引导下的内容教学。教学力求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 依托语篇, 通过活动有机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 在提炼、整合、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语篇意义的过程中, 学习语言, 形成结构化知识, 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与发展。其次, 教师要力求教学设计的情境化、问题化和活动化。赋予静态的已有知识以动态的激发, 为新知识增长做准备,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加工和认知, 还是其面对新问题, 整合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产生情感和思维共鸣的过程, 达到知行合一。最后,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因此,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六、构建英语学科活动观的意义

通过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碎片化学习向整合化、情境化和结构化学习的转变, 学科知识为本向学科育人为本的转变。为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和解决问题, 基于语篇, 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与他人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个人对话, 形成新认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 教学任务逐渐围绕着“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服务。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5

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 杨耿波

【摘 要】 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出现,英语学科确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因而普通高中将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将发生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根本性变化。我就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对核心素养对以后教学的启示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科核心素养 启示

2016年9月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已经从专家学者的权威传播和解读,逐渐走进了一线教师的视野。我有幸于2016年12月参加了在泉州五中举办的“泉州市高中英语学科教研工作会议”。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作了题为《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形式多样的阐释,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我就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对以后教学的启示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述。

一、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一个基本环节,即需要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因为只有可以落实为课堂教学实践,方可能真正成为英语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学科确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或将成为各个学段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成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

经过专家的解读,我们明白了英语学科各核心素养要素的内涵: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英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4、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学科内涵。它既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做之事,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要留下的、对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一种交流工具,新课标的修订将重新确立其社会重要性和全民普及性,以适应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四个维度如何“落地”。依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样化主题意义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入思考。

1、英语语言不只具有工具性,同时具有人文性。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多一些文化渗透,让学生把英语课堂作为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如鼓励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原著,如书虫系列,阅读一些简短的英文诗歌等。其次,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学,如学习动物,要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并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形成自主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满堂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亲和力和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与老师以及同学积极互动。再次,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不断摸索,总结并改进方法。

3、英语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领会英语教学育人的本质,只是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上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优秀品质。

4、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越来越多。而教师的教学不能只靠课本和练习册,而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如恰当使用手机软件“一起作业”,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等。

5、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只靠课本上的知识。而要注意发掘其广度和深度。教学生赏析课文,并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现象或渊源,也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如诗歌欣赏,故事课堂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

总之,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教育要走向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英语教学最大的意义,并非简单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文本的意义后,是否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同时对文本保持批判、开放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在不断反思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参考文献: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 能力 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文化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语言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思维素养。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 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交际能力。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篇7

1 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一个人平时养成的体育方面的修养。对大多数人而言, 小学阶段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 是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体育锻炼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1.1 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通过体育活动主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并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确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 (2) 体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穿插体育知识, 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基本规则, 增加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了解同时, 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常识以及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

1.2 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主要有体育锻炼技能与自我技能评价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技能,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自我技能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拥有自我认知能力, 在多种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1.3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运动素质、健康素质两大方面。运动素质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体育活动的能力。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

2 目前我国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重视体育教育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个性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致力于素质教学的深化改革, 不断增加教学、教育支持, 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 对体育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安排并不合理。此外, 很多体育课堂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据, 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学习时间, 长此以往, 学生缺乏体育技能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师资力量有不完善

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 他们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 例如:体育课的教学、学校早操的安排、运用等基础训练以及学校各项比赛的组织等, 这些活动都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范畴。目前,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方面,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 体育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比例失调, 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正常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在中小学中每位体育教师一周的工作量为12~14课时, 工作时间为8 h。然而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数量较少, 因此很多体育教师课时数量远远大于规定的标准。 (2) 缺乏专业知识。运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 它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 然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可以给身体带来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影响是不可控的, 轻微的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导致学生死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缺乏科学教学方法, 缺乏对运动强度的评估能力, 给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伤病隐患。

2.3 硬件设施相对缺乏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器材。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教育的物质保障。一些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 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体育教学设施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很多地方在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学生运动场地面积相对较小、运动器材配备不完善。硬件设施的缺乏使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因此在很多学校, 体育课程还是早操内容为主, 这也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缺少趣味性, 最终导致学生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 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每个学科来说, 师资力量都起到关键作用, 它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达到了1∶400左右, 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1∶350,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可以让师生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 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次, 在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 要保障招收门槛, 保障每位体育教师都拥专业的知识水平。

3.2 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还能避免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损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 通过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体育教育的优点及其重要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 (2) 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对于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强度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采取强制性教育, 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体育强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 体育内容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3 增加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 运动面积。学校应该保留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第二, 场地、器材。活动场地与活动器材也是户外活动环境的硬性指标。在场地建设方面应该减少化学成分的使用, 避免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活动器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年龄与活动需求。第三, 营造绿色氛围。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空间, 学校应该保证植被绿化率, 为学生营造绿色的体育活动空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给学生德、智、体、美、劳创造合理的发展空间, 我国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对学生体育教学也逐渐重视, 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着促进作用。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多种体育类型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 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 (32) :14-16.

[2]陈向阳.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技术认识论的省思[J].教育导刊, 2016 (2) :5-9.

[3]陈友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 (2) :4-7.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8

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的:最基础的就是双基指向,主要就是将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中间的就是问题解决指向,也就是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基本的方法进行获得为主要的目的;最上层的就是科学思维指向,也就是说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认识等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在对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思想进行融合

为了使得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就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 在这个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词语就是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核心素养被称为是DNA, 可见其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与教学系统之外的社会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国际教育所进行的改革相互适应,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将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就是产生了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思想,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分别对应不同的三种能力,也就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这三种能力对于人的成长与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其他的学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抽象,也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个别到一般,或者是从一般到个别进行不同类型的推理. 同时对于数学模型也是, 不同的学科也是都有自己本学科的模型的,例如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等,所以也可以说,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是不同的学科都可能具有的共同素养特征. 但是这些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就将对这三个特征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阐述.

1. 抽象

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 抽象是最为基础的特征,而抽象主要就是为推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只有进行了抽象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数学虽然不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但是认识事物都是具备量与形的, 所以在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中的抽象学习,不仅仅体现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在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从形与量的角度进行出发,这也是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中的抽象是具有层次性、理想化和符号化特征的,这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事物中进行形或者是量的提取,并且对其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 将非本质属性中的干扰信息进行排除.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的抽象能力进行提高,对于学习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场合以及在面对多种不同的因素时,能够将次要的因素进行舍去,通过主要的信息对活动进行分析,这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无法达到的.

2. 推理

在进行教学的理科设置的过程中,实验学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些学科都是通过事实进行说明,主要就是通过实验对事实进行判断. 而数学主要就是通过推理对其的真伪进行判断,并通过结论进行证实,这也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指推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中的推理进行感知,进而能够对无法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新知识以及新结论进行体验. 但是进行数学推理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而是希望能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仅是相信眼见为实,而是通过推理对感官、经验以及常识中的局限性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是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模型

模型所对应的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在生活或者在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模型进行学习也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式. 模型思想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注明,指出模型思想是学生对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行体会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模型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到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思想. 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2013(12).

[2]刘新阳.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9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汤姆孙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以“α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总而言之,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物理学史的典型事件,不断为学生创造培育平台,如此日积月累,一定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达到真正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9).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10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当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定论,部分学者从能力水平的角度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学科理论的基础;有的学者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学科理论的知识、技能、心理特征和实践能力等;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与学科相联系的心理特征,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拥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笔者最为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李晓东副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应当从基础能力和独特贡献两个角度着手。从基础能力上看, 学科核心素养与基础性学习具有密切联系,它是对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培育,而非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育目的在于培育和塑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科意义。学科教育课程内容繁多,如果将所有的核心素养汇聚到学生身上,则学生有可能无法支撑,面对这一问题,李晓东认为最关键的方法是各学科必须提炼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看待, 发挥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取代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成长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不同, 并且众说纷纭,而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争论则更为激烈,众多学者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理论、课程内容等方面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基于对李晓东副教授相关理论的理解,在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体现出思想政治学科的素养宗旨,同时也要重视如何将思想政治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外化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对学生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即遵守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爱国、 爱民、爱社会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即培养学生不断对自我进行分析的观念,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包括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相似和区别之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自立性、阶段性和可实践性。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它在诞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表述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标准和行为模式。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自立性。不同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其学科核心素养会不断向外延伸,逐渐与其它学科核心素养发生重叠,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素养重叠的两门学科其边界会逐渐模糊,最终融合为一门学科。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自立性,虽然它在向外延伸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发生联系,但是其最为本质与核心的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它始终保持着自立状态。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例如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操守为主要目标,而到了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爱国心理,并且能够初步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后外化为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科教学成绩的考评具有可行性,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教学成绩的评估。

三、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初探

李晓东副教授对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该如何呈现的思考为本文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李晓东认为应该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从教学理念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将目光聚焦于培育学生的“素养”上,教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在传授教学理论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而是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教学方法上看,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打破现有的教学格局,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方式将会得到大力推广。

结合李晓东副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它既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也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它能够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仅对学生个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研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并将其融于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们只有具备了政治思想素质,学生才能“听其言, 信其道”,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心理品格,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学科素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其中较为重要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仔细研究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把握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确立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全面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政治专业语言,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热情;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将运用政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结合时事政治扩展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育,通过举办时政讲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转变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注重转变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将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当中,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除此以外,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模式应当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不断的与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坚持兼收并蓄,将外部优秀教学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本,鼓励超越教科书;不断借鉴外部教学模式,不能将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应精心打造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

第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育理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构建个性化课堂,应当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个性化发展,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应当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个性、智力、潜能的特点实现差异化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持应有的尊重,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必然能够获得学生的喜爱和推广,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获得提升。

总而言之,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学科素质,不断转变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具备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真正的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03:15-17.

[2]季成伟.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8-10.

[3]戴慧,唐凤林.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2:14-17.

[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4-7.

[5]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40-43+48.

[6]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7:97-99.

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篇11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篇12

那么,学科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又怎么样呢?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刚性课程计划使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科书和教材”,实施学科课程就是把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与课程资源意识都较为薄弱。目前,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服从与新课程理念并不协调甚至相背离的行政管理,用升学考试成绩代替课程学习有达标测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质量,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被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比和奖惩所代替,这又加剧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专业自主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丧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谈论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成为教育官员、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人士谈教育、干教育、评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是否有内涵、有深度、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课程领导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就成了必选策略。基于此,笔者就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提出如下“三度”策略,供参考。

一、认识有高度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实质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战胜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认识,改变学校教研组内的单个人作战为组内人员合作统一作战,在认识上要强化如下“三化”。

1. 国际化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要从本土拓展到全球。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所学校的办学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本校、本区域、本县、本省,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让课程改革成为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自觉行动。

2. 育德化

思路决定出路,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改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突出学科德育功能。

3. 数字化

布局决定格局,载体应从重纸质到重电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据此,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应从纸质化呈现为主变成数字化呈现为主,从空间呈现到网络共享。

二、目标有准度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送给毕业生如下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笔者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情有独钟。试想,如果你方向选错了,越努力离正确的方向越远。这个“方向”具体到做某一件事,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精准”。就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如下“六优”。

1. 优立德树人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高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课程功能

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优课程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学校办学中长期规划,整体设计学校语文学科课程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4. 优课程内容

纠正偏于经验、网络、教材的设计现状,能基于课程标准、师生实际、未来所需,有效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衔接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纠正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实践“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内容与形式,互动与调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优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促进本校特色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师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得科学、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

6. 优课程管理

切实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0%~84%、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16%~20%的规定;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纠正校本课程仅仅是校长课程、校外专家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现状;尽力减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层做加法的现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与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增强课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行动有效度

认识上去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沿着目标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行。学科组内所有成员,都应该将力量投向“靶心”,至少应该投到“靶上”,努力争取不“脱靶”。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较强的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作保障。这五种能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即提高前瞻预测能力的抓学习、抓认同,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提高实施推进能力的抓队伍建设、抓用教材教,提高反思改进能力的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提高总结提升能力的抓提炼推广。

1. 抓学习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度,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首先要抓学习。要围绕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还要精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2. 抓认同

让全校教师认同并内化学校的学科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认同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师生实际、基于未来所需的教学设计取向。

3. 抓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研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并形成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4. 抓保障机制

实施课程方案的人、财、物、事的保障,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公平、科学。

5. 抓队伍建设

有效提升校级领导的课程规划力、中层的执行力、全体教师的实践力、治理的评价保障力。

6. 抓用教材教

至少重视3个点,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适度探索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未来需求的教学设计常规督导到位。

7. 抓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螺旋式的进程,要根据研究实际,微调实施方案,以期更有效、更科学。

8. 抓课堂培训

一要强化常规课,让教学落到实处,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明星评比,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潜能生等方面评价。二要做精教研课,让教学更加有效。三要创新竞赛课,让教学更有内涵。四要重视反思大讲坛,让教学更有底蕴。五要开办课堂节,让教学更有艺术。六要重视师徒制,让教学更加低碳。

9. 抓提炼推广

将思考的、实践的、经历的事件与案例,提升为经验,将经历、将体验变为经验,在提炼中出经验;如果能更进一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那就更具价值了。

摘要: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选策略。有效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要树立国际化、德育化、数字化的理念。在内容上要优化立德树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其路径上可通过抓学习、抓认同、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抓队伍建设、抓教材教学、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抓提炼推广来提高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先国.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6(4):68-70.

[2]王云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2014(4上):28-3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Z].

[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上一篇:生涯规划课程下一篇:健脾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