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024-10-28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通用12篇)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2

一、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通过许久的探索, 外语学科的专家们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成果从新课改中的“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变成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维度来组成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四个维度所具备的不同独特内涵, 可以综合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主要通过教育的目的、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等不同方面来体现不同角度的特质。这样, 不仅体现了外语学科自身所具备的内涵、独特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而且还包括外语这一门作为普通学科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德的特质, 通过这种方法, 能够更好地显示语言运用能力, 并且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语言能力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指的是通过使用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有效方式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一种能力。而这一能力就是在外语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能力, 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方面。例如,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看图表、数据来获得所需资料。通过“看”这一语言技巧可以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语言技巧, 而且还能够通过传递语言意义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 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中外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 “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在外语学科素养中强调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意识进行重点培养。

(三)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 它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中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通过思维品质的提出和深化改革, 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 这一维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主动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习外语的学习渠道, 积极采用学习策略, 使得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的一种品质。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有效地说明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和研究, 为下一步制定外语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 外语教学的本质观

在外语学习中,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学得”还是“习得”这两种观点一直备受争论。外语的习得论指的是:认为个体获得英语就像儿童掌握母语一样, 是一种先天的, 自然而然就习得的一个过程。而外语的学得论指的则是:认为外语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对语言结构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而这两种观点实际是针对不同语境得出来的。因此, 我国的外语教学基于语言学得论。所以,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 来进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学习。而且通过外语课程中外语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外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维度, 使外语学得观更好地内化。

(二) 外语教学主体观

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 要培养学生从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到具备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通过新课改, 中国的外语教学正在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同时, 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思维品质这一方面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强调个体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外语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结合,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 确立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

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及口头上, 最主要的是具体的操作, 但是, 在实践的操作中, 教师的具体践行也有很大的难度。所以,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 在政策层面上, 可以将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及指标提出来, 根据要求及指标, 教师实施外语探讨教学。在外语的课程标准中, 无论是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 还是学习策略, 都应该具有相对应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课程标准中, 对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目标, 都应该设定管理阶段性的具体要求, 使发展思维品质既具象化, 又可以操作。

(二) 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

教师必须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才能够培养学生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外语教师对外语学科的重要性应该从意识上进行了解。懂得外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应有作用。了解教学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所以, 教师应该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还要提高能力, 新的观念要求教师自身及培训部门都应该进行改变。教师在将核心素养概念介绍的同时, 应该将培养核心素养细化, 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介绍培养核心素养的案例, 使教师能够感受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 从而有效增强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对传统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 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语言哲学整合新的教学理念。在整合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提高学习质量。通过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英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懂的课程, 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教师的培养方法十分重要。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结出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且从根本意义上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升华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高度。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大学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通过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 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主体的意识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就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朝友, 周文叶, 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5 (8) :14.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3

原电池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知道不同的教师教学这个课题时效果相差很大,有的教师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然后用该条件去判断是否形成原电池,没有微观探析原电池的本质,也没有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养。下面介绍本人对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原电池教学设计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水电解会分解H2和O2,而H2与O2点燃会生成水,那么H2和O2在常温常压下会发生反应吗?

做演示实验,在U形管中先电解水,去掉外加电流,把两个石墨电极连接生日贺卡,唱起了生日歌(学生惊讶),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已学知识,分析思考

根据已有经验比较下列反应,从反应速率、能量变化、反应类型、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等方面比较。

NaOH+HCl=NaCl+H2O Zn+H2SO4=ZnSO4+H2

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组成,两者之间有电子转移。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已学知识,体现学科特色

3.实验设计、学生动手

① Zn、Cu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Zn、Cu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 Zn、Cu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 Cu、C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第④个实验是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对原电池的本质的理解,记录实验现象。

4.推理分析,自主讨论

通过宏观辨识和微观的探析,理解原电池本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二是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达到自主发展;三是归纳、总结、提高。

问题设计:

(1) 实验①Zn与稀硫酸反应的电子是如何交换的?

(2) 实验③有电流的产生,判断电子的流向,并说明H+能在铜片上得电子的原因。

(3) 实验①、③的电子交换有什么不同?

(4) 两个电极的作用是什么?说说如何形成闭合回路?

(5) 实验④为什么没有电流产生(或微小的电流)?那么形成电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 什么是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7) 对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

讨论归纳:

(1) 原电池的概念

利用合适的材料作电极,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使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的装置。或者,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a.存在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b.选择合适的材料作电极

c.与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3) 电极材料的选择

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

(4) 原电池的正负极

失去电子(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得到电子(接纳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5.原电池的设计,实验论证

(1) Cu+2FeCl3=2FeCl2+CuCl2

(2) 2FeCl3+2KI=2FeCl2+I2+KCl

画出实验装置,电极反应,实验验证

学生获得成功感、快乐感、价值得到体现。

6.归纳与总结

微观探析,必须到位,如本节教学关键是:

(1) 形成原电池,必须存在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把两个半反应分开,有时必需用盐桥。

(2) 在Cu、Zn、稀硫酸原电池中,H+为什么移动Cu极,而不移向Zn极

(3) 形成闭合回路,必须在电极上有电子的得失

(4) 分子极、离子极混合,为什么必须用盐桥

(5) 原电池的电板材料由氧化还原反应决定,也不一定是活性不同。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4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同时,化学实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而,教师需要合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以此为基础,浅谈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并直观的展示实验现象。化学实验中若是能够增加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使其终身难忘。化学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清晰的展示每一个化学实验,实验操作准确,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应准确的选择实验仪器,实验试剂、药品等;为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的优势,放大实验,保证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可以观看到清晰且完整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其次,规范操作化学实验。高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技巧。故而,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按照化学实验的流程展开实验,并在结束时做好整理工作。规范操作主要包括合理放置仪器、仪器的拼接、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教师的操作应大方、简洁、准确。学生会模仿教师实验操作的过程,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有潜移默化的教学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操作规范不仅增加实验成功的机会,且具有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细致的实验态度。若是教师对待实验不认真,学生则也会向教师学习,忽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教师规范操作每一个化学实验。

二、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增加实验探究教学

深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近年来,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更加倾向于实验教学,重视化学实验原理、规律的形成,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通过化学实验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猜想实验现象和结果、设计探究实验、并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化学实验。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除教材中的实验外,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教学,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延伸学科核心素养。

(二)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而实验又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故而,教师应将化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注意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含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度。化学实验教学中,常态的实验更加便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并将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资源,提高每一节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在常态化的化学实验中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知识的良好习惯,并能够认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使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对实验现象的表达更加准确。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验教学,掌握好时机培养学生的微观与宏观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根据化学物质分类的意识,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其正确运用化学知识;同时,探索并自主设计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控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例如:硫与氧气通过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不仅会产生蓝色火焰和热量,生成的气体也含有刺激性气味,对生成气体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处理生成的二氧化硫。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硫处理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二氧化硫,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化学实验,从而实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有增加实验探究教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实践能力,并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的融汇贯通,体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⒖嘉南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篇5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1.了

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物给你哪些美感?

PPT,多媒体设备

探究式学习活动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板书课题。

1.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黑板,计算机网络,PPT,多媒体设备

学生动手实践

解决教学难点。

分析教材上学生作业,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怎样表现出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叶子的不同角度及前后穿插。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PPT,多媒体设备

小结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多媒体评价表,PPT

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6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3、选修2:自然方向的天文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文方向: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生态保护、政治地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一:地理生物结业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7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2).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新形式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播更多历史知识的重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有所培养,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

对于一般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历史教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基础性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适量阅读历史书籍,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拓宽历史视野。但是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跨学科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

历史包罗万象,要想学好历史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比如文学、地理、科技、艺术等学科都要有所涉及。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就需要借助《论语》等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考查已不再是知识为本,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历史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位国民,尤其是历史老师一直在思考和追问的难题。“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追溯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情怀和国家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落实以德树人、形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1.丰富历史知识,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资源的途径,同时由于历史教材掌握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也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知识相连接,进行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比如在讲述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带来的重要影响。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历史的发展过程一样有规律可循,需要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

3.完善教学方式,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进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作为一门丰富学生视野、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并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叙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项长期工程。历史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重视,全面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内部资料)[S].2015.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篇9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0

一、回顾语文素养

(一)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插入照片)

1.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2014年3月20日基教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国测和省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各科课程标准

2016年2月22日学会发【2016】16号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插入照片——文理兼修)

(插入照片举例中山陵的例子)

二、习作教学

(一)思考:1.写一写自己在习作教学中使用的习惯语 2.想一想习作教学时教师板书中的高频词

(未在情境下的习作方法的指导是无效的)

(评价过于笼统,要给具体的要求,不说正确的废话,如“你人是聪明的,但是还不够努力”。)

(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作文的意义全在于一个“作”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一)学会精准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基于学情)

1.出题基于“言语”和“思维” 2.可能的问题:关键内容不能展开、标点使用不熟练、语义不清、语言重复、口语化、“在”和“再”的模糊化

3.想象需要合理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想象” 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举例绘本《月亮先生》——想象与逻辑并存(好绘本如何好)写快乐(用环境渲染、通过行为体现、深度感受)再习作教学中寻找一些描写好的片段,通过赏析,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4.策略

(插入图片——策略)

(1)策略一阅读积累

A.学校教育就是要从粗糙的文化编码走向精致的文化编码(阅读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

B.举例【美】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C.提升孩子的阅读品味

(2)策略二从读学写

A.连句成段的方法 B.语言表达的特点

举例:写导游词,与原文做比较 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 C.题目首尾的写法

梳理教材中典型课题、开头、结尾

D.布局谋篇的思路

„„

(二)将隐性思维外显于写作活动中(真正学会)

1.交给观察的方法

方法: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时序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周期观察法、动态观察法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眼观、鼻闻、舌尝、牙嚼、耳听、手摸、脚踏、心想

2.学习描写

描写三原则有什么写什么 怎么样写清楚 像什么写具体

从教过走向教会,从学过走向学会。(微课的应用)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习作评改(读者意识)

1.目标指导习作评改

2.习作评价吻合目标

写实靠名词,写活靠动词

3.交流分享真实评价

4.文通句顺落实到位(基本到位)

四、总结

作文的“观世音菩萨” 观:观察生活

世:事理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公平和自由” 音:对文字词汇的好感受一等文章音韵应更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 物理学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新近公布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正如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风教授所说:“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要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开放、形式必须体现探究性、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手段必须多样化。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依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为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强化。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1)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物理观念;(2)更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树立科学价值观;(3)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4)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5)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形式、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应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

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教学要求,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由学生分组合作所做的定量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学生们进行观察并进行讨论的实验。

3.学生自主性实验:学生为解决疑问自行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应在课后进行。

4.学生随堂实验:比学生分组实验简单,用时短且多为定性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的要求

1.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只要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做法和注意事项,稍作指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做出计划方案,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考虑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防止?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的方法,同组实验的同学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要求观察需要有目的、有中心。要观中有察,察中有想,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带着问题看实验;(2)通过实验看出问题;(3)边看边想问题;(4)观察后进行讨论。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功效,教师不但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演示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物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演示实验:(1)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的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至导出结果,中间思维跨度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增加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必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的思维探索不间断。(2)分析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找出学生发生困难的症结之处,针对他们所缺乏的感知,用设计的实验显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3)对于推导出的重要结果,设计些验证性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充分的,对于推导出来的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这样做不但可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自主性实验要求: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学校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

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可分为两类:(1)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师命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学生依据给出的范围设计并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命题,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命题可取材于对所学定理、定律的验证和探究,对习题中的现象,自己学习、生活中联想到的物理过程中各量关系的验证或探讨。

这些实验,因为学生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的,所以兴趣会更浓,且会发自内心地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实验,并为探究完善的答案而坚持不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并提出必要的具体要求。

4.学生随堂实验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行随堂实验,并要求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2

一、应用多样化的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 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新版北师大版七上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料体量巨大, 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 如遗迹、遗址、文物等, 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 属于第一手资料, 最接近历史原貌, 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教师需要说明其来源, 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 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 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但由于其口口相传, 真实性有待甄别, 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 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 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智慧地搜集、甄别与选择多种形式的史料, 在丰富历史课堂韵味的同时, 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二、多角度选择史料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及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教科书选择的史料大多基于史学界某一个主流的历史解释, 角度较为单一。如在初中阶段, 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多归因于清廷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无能, 但教师可从文明形态、政治体制和思想认识等多角度来补充史料, 使学生从全新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封建腐朽的农业国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通过多角度的史料教学, 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参考文献

[1]贲新文.基于学科素养的史料教学意义重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8) .

上一篇:“一五规划”个人总结下一篇:129文艺汇演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