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2024-08-03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通用10篇)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1

2013年化学学科课题

07化学

1)化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方式的研究

2)如何把握高中必修模块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3)化学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研究

4)化学课堂实施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5)关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6)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开设问题研究

7)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8)化学新课程中有效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研究

9)化学新课程评价方式与中考改革的研究

10)化学课堂中学生互评的有效性研究

11)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与复习方法研究

1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1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整

14)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校本化学教研内容和方式的研究

16)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2

一、试题评价

全卷共五大题, 24小题, 发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不同类型试题的考查功能来检测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满分为110分。平均分为50.9, 难度系数为0.46。

(一) 重点考查化学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

试题覆盖面广, 较好地解决了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题量与涵盖初中化学核心知识之间的矛盾, 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 不刻意回避往年的考点, 凸显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 对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如化学变化 (22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5题) 、化学用语 (23题、29题) 、物质的分类 (30题) 、物质的微粒观、转化观 (40题) 、常见气体的制备 (43题) 、溶液 (42题) 、化学计算 (38题、45题) 等。

25. (2009年中考)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B.玻璃破碎C.树木折断

D.钢铁生锈

25. (2010年中考)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气燃烧B.菜刀生锈C.牛奶变质

D.瓷碗破碎

22. (2011年中考)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海域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燃料棒露出水面, 高温下覆盖在燃料棒外管道上的锆与水蒸气发生反应, 放出大量氢气并扩散到空气中, 从而发生爆炸, 关于这一爆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物理变化B.属于化学变化C.有新物质生成D.放出大量的热

(二) 努力体现化学学科思想

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 重视渗透微粒观、守恒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思想。

40.下图是某化学反应体系的微观模拟图,

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写出一个符合右图的化学方程式:。

(三) 密切化学与STSE的联系

以社会热点为素材命题, 引导教学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增强社会责任感。如22、24、32、36、38、42等, 第24题凸显了化学科学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体现了试题的教育价值。

42.某品牌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右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贮藏指南”中可以推断, 该食盐产品中的成分可能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我省各盐场从海水制取食盐采用日晒蒸发法而不用降低饱和海水温度的方法。为什么?

(四) 关注科学探究, 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 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促进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第44题提供了探究实验的核心环节, 考查了对实验目的的认识、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思想。对于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落实新课程理念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44.某同学经查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验证了这一结论。

实验l:取一小块经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的纸 (以下简称“纸“) , 往纸上滴上几滴稀醋酸, 纸变红色。

实验2:取一小块纸, 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 纸不变色。

实验3:

实验4: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一会儿, 用胶头滴管取其中的溶液滴到纸上, 纸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2的目的是:____;

(2) 补充实验3:___;

(3) 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二、答卷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 2011年中考化学试题难度系数为0.46, 难度偏大。2011年中考化学学科高分段人数控制较好, 较之往年, 整体水平稳步上升。其中, 难度系数在0.55以上的占48分, 难度系数在0.30-0.55之间的占33分, 难度系数在0.30以下的占29分。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 难度系数在0.30以下的试题比例较大, 可适度增加较易题。

答卷反映出的普遍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2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B.铝C.氧D.硅

29.大气层中存在大量的臭氧分子, 其化学式为O3, 其中O的化合价为:

A.+3 B.+2 C.-2 D.0

30.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O2B.O2C.O3D.KMnO4

32.某果园中的绿橙因缺氮生长不良, 叶色泛黄, 应施用下列化肥中的:

上表数据表明, 第26题, 4成多的考生认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或硅。这不能完全归结于学生不愿记忆或记忆错误, 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 教学的枯燥乏味与学习的死记硬背。第29题, 错选C选项的考生超过了正确选项的人数, 反映了部分考生对化合价的机械记忆, 应用时囫囵吞枣。第32题, 4成多的考生不能判断化肥的种类。

2.化学用语问题多

化学用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1) 化学用语含义不清楚。第23题, 有4成考生不清楚2H的化学含义。

2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2) 化学式书写不规范。第36题, 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或错误的有:O2、O3、O5、H2O、HO2、NAOH、

(3)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第36题, 要求书写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

2H2+O2点燃H2O2H2O点燃2H2↑+O2↑2H2O点燃2H2↑+O2↑。

另外, 将水的分解反应条件写成点燃、加热、高温等, 不配平化学方程式, 不标状态符号等情况相当普遍。

3.观念建立待加强

第40题难度系数为0.103, 零分率高达88.2%。要正确解答此题, 不仅需要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深刻的理解, 还需要能读懂化学模型的含义, 熟悉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考试结果表明, 我们在进行化学变化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 仅仅停留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 满足于记住化学变化的定义, 记住质量守恒定律, 会写中考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没有从发展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科学认识的角度统整相关的教学内容, 没有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转化观、守恒观。

4.科学探究不到位

实验能力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重要能力, 在历年中考中均有体现。第44题满分人数15482 (占12.86%) , 零分人数53396 (占44.34%) 。比较普遍的问题有:

(1) 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如直接把实验2的操作“取一小块纸, 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 纸不变色”搬上去。或者答“证明水遇纸不变色”。等等。

(2) 实验方案操作性不强。第 (2) 问需要考生根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大部分考生不强调“干燥”条件。还有诸如“取一小块纸, 将干冰放在纸上, 纸不变色”、“将二氧化碳 (液态) 滴几滴到纸上, 纸不变色”等操作性不强的方案。

三、教学建议

(一) 挖掘化学魅力, 培养学习兴趣

从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 39分以下的考生人数为52758, 占43.81%。大面积的低分率, 表明相当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需要深入挖掘化学学科的内涵, 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策略, 用教师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生动的事实去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与化学学科的感情, 爱上化学并品尝到学习化学所带来的乐趣。

(二) 夯实本体知识, 重视观念建立

夯实本体知识, 更新教育理念, 坚决摒弃唯知识、唯分数的教学追求, 重视三维目标的融合, 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科学观念。如变化观与守恒观, 物质的多样性是由变化实现的, 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元素观与微粒观, 利用模型与化学用语的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将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始终, 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 突破教学难点, 树立学习信心

微粒观的建立、化学用语的教学等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尤其是化学用语的学习, 因符号的抽象与简约, 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称化学用语为第二外语。建议从三个方面突破难点。1.化学用语发展漫长:向学生介绍化学用语的发展历程, 感受现行的化学用语的简洁实用。2.化学用语内涵丰富: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式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它们不过是26个英文字母与10个阿拉伯数字的不同组合, 有时再加上几个希腊字母、箭头与三角符号等。其绝妙之处在于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准确、简明地表达元素、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3.化学用语书写严格:借助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书写的严格性, 如钠 (Na) 和钠离子 (Na+) 的巨大差别, 仅仅由于1个电子之差, 水 (H2O) 与双氧水 (H2O2) 的差别, 仅仅由于1个原子之差。

(四) 强化实验教学, 发展探究能力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3

一、评价标准

1.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

2. 冲考必须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精神、坚持选拔服从导向,有利于推进我省初中的素质教育。

3.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下发文件中规定的考试范围,落实省编《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命题原则和改革要求。

4.注意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5.贴近生活、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

6.题量适度,结构简约,试题编制科学、合理。

二、内容分析

1.命、审题人员构成

命题组由3人组成,审题组由2人组成。

2.试题来源

自编试题占65%,教材中习题改编占20%,成题改编占15%,初稿形成后经反复审议,试题变动总量约为30%。操作中虽然是命、审分开,但通过命题前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所有命、审人员对考查目标已达成共识。

3.评卷工作

评卷工作由各地市自行组织进行,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由命题组制定,同时给出尽量详尽的阅卷说明。在评卷前集中各地市学科评卷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明确给出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等,由评卷人员在评卷时灵活处理,从各地市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各地市对试题的评分标准没发生什么疑义。

4.考试效果

(1)试题特点

2002年中考化学试题从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考查情境,既注重试题的基础性,又注意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既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试题内容设计丰富鲜活、版面图文并茂,既符合现行大纲的要求,又突出了课改的理念。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中考查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有第1、2、11、13、21、22、24、27小题,考查基本技能的有第4、10、30等小题。考查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对考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而是精心设置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

其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试题的命制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文性。试题情境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既有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现象,又有大家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等热点问题,提问方式也十分亲切、自然,对学生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再次,突出实验主导、加强对考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在实验的考查中,突出了开放性和生成性。不仅考查通过实验获得的结论,更注重考查实验的过程。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获得,以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都面面俱到,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后,试题呈现方式新颖、多样。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增加了信息给予题,加强了实验设计题。

总体感觉这套试题新而不生、活而不难,受到师生好评。

(2)考试效果

全卷充分体现了修订《大纲》精神,整体上降低了知识难度,准确把握知识点的难度,在不超出修订《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向《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靠拢,试题呈现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全卷共五道大题,38道小题,主客观题比例适当,整卷难易适中,并有很好的区分度,实测难度系数为0.719,平均分71.9。

从各地的反馈情况看,考生、家长及教师对试题反应较好,认为没有偏、难、怪题,解题步骤不烦琐、命题灵活、密切联系实际,考查重点突出、导向正确,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选拔和导向作用明显。

试卷立意新颖,版面图文并茂,文字表述亲切、温和、流畅,整卷没有知识性错误。参考答案准确,赋分合理,评卷要求明确,利于评卷工作。

三、对2003年中考化学命题的建议

2003年的中考化学试卷,题型仍继续保持选择题(单选、多选)、填空题、问答题、实验题、计算题五种类型。

在考查内容方面将具有下列特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体现,《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

2.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是体现《标准》“使他们(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要求。知识和技能考查的范围将依据《化学教学大纲》和同年《考试说明》的规定。

3.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这些都是《化学教学大纲》和《标准》要求在化学实验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4.关注学生知识整合、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标准》“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要求。

5. 加强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促进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是体现《标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的要求。

6.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身体健康,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体现《标准》“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的要求。

7.体现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这是体现《标准》“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的要求。

8. 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将来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这是体现《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考查的重点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及应用情况。

9.增加开放性试题,发挥试题的多项考查功能。开放性试题包括信息给予题和多个答案题两大类。这是体现化学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而设置的新型试题。

10.重视图文并茂。这是体现《标准》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图表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的要求。

以上各类试题设置的依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标准》的“课程目标”。因此,可以说,《标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理论武器,也是考试评价的理论武器。建议各位教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要重视《标准》的深入学习,结合《大纲》和2003年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考试的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做好中考复习工作。

四、评卷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从各地市抽调了14本试卷,对试卷的评卷工作做了复查,发现某些地市的评卷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

1.评卷教师对参考答案把握不准,将正确的答案判错,将错误的答案判对,表现出评卷教师态度不端正,不是出于公正、公平的角度,对考生来讲是不公正的。

2.评卷教师评卷的标记不规范,所做的标记不能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符号有些混乱。评卷时应采用统一、规范的符号标示出来便于复查。

3.评卷教师有的字迹过于潦草,数字书写不规范。

4.对计算题按步骤给分的,有些评卷教师研讨评分标准不细致。有的给分多,有的不应扣分的也扣分。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发现,有些地区没有认真组织评卷教师学习有关文件;评卷教师也没有认真研读“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及“阅卷说明”。评卷教师有的也不是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不能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正确应对考卷中出现的问题。

2007年高考化学科总结 篇4

200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08年的高考复习又摆在了我们眼前,回首07年的高考和备考过程,感概良多。

一、2007年高考试卷特点

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化学科命题,严格执行化学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试题以能力立意,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为高校选拔出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化学科试卷共六大题,29小题;其中选做题2题。必考内容涵盖考纲考点95%;选考内容对考纲考点覆盖率约60%。各专题考查内容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整卷阅读量适中,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关注化学科学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注重试题的一定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体现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二、2007年高考成绩统计和分析

在07年高考中我们学校化学科单科平均分101.82分,参加考试人数212人,最高分126,各分数段人数:130~120分数段共7人,120~110分数段共63人,110~100分数段共63人,100~90分数段共44人;90~80分数段共24人,80~70分数段共6人,70分以下共5人。

从成绩分布看来,高分层分数不高,人数不多,中间分人数太多,无法向高分层分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答题不够规范,造成失分严重所致。

三、2007年高考备考做法

回顾07年的备考过程,我们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多方学习,采取了全方位的复习策略。

1、复习模式:“系统分块复习→专题指导→综合模拟”的复习模式。在完成选修教材内容后,补充了一个化学计算专题讲座后直接进入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分块复习。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穿插于其中复习。这样可以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将教材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而割裂的系统知识在总复习中重新整合,找到各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立体的、发散的、独立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阶段:专题指导。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考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命题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即高考热点)进行专题指导,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如:化学实验及方案设计,开放性试题研究等,在专项指导中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规范指导。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高考综合模拟,通过模拟高考练习达到“理解、准确、熟练、规范”。

2.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学习07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今年高考的命题意向和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点、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明确需要强化训练的得分点所在。

3.强化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教学,突出重点。

不管怎么变革,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必定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

重点知识,复习过程不能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因此我们高三的化学复习起点一定要低,一定做到基本题不失分,但是又要清醒的知道作为新课程指挥棒的高考试题绝对不会允许过去那种“繁、难、偏、旧”试题的出现,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新题型的题目的训练,达到强化化学主干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结合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命题改革,做好应试的准备工作。

(1)适量增加情景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对化学高考题来说,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变的是知识点,变化的只是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不断引入“新活”的材料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化”学生的知识。

(2)充分利用主观题特点逐步加强对化学基本方法、化学思维过程的考查。化学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化学思维过程考查是化学试题注重能力的根本体现。

(3)加大实验在平时纸笔测试中的分数比例,侧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重点关注实验与其它知识点的多重交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点、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结合点。这是应对新高考试题变化的最有效、最可能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4、强化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要争取准确无误,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文字表达要规范简要,能切中要点。做题需要适时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但是一定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考性,要善于进行总结,每做一题,要注意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复习的质量,做到事半功倍,切忌搞“题海”战术。做适量经过精心挑选的、难度适中的、有助于深刻理解重点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题,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并逐渐提高,这是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应对高考的根本策略。所以在平时的习题、测验、模考中,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都严格控制评分标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得分的技巧和喜悦、失分的遗憾和教训,并且在评讲中加以指导和归纳、总结,而且在第二轮复习后期还设计专题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思考方向、答题的切入点把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2007年高考化学科试题试题解读后的反思:

面对2007年的广东省化学高考试题,毫不讳言地说,我和许多高三老师一样并不是很满意。可能是大家对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的期望值太高,对高考试题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或幻想。不过如果要我们静下心思客观评价,我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指挥棒”的尝试,在大方向上是不容质疑的。通过对本校2007年高考化学成绩的分析,我认为化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把握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双基,同时加强原理的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及时归纳总结;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一些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密切联系实际,关注与生产、生活及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更要重视重要题型的研究,最起码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类题型,了解解此类题的基本

方法。

2.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实验题的考查重点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复习重点是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要注意常见仪器的规格与使用、常见物质的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实验的安全性等。

3.注重学生的整体提高,不能只抓尖子,忽视大多数。因此,在选题上要照顾中等偏下的学生,千万不能追求偏难怪,也不能贪多,一定要适量。

4、化学考试中,一些题型是历年必考的。根据近几年高考备考的经验,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一章一节的复习到位,也要针对这几个重要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比如选择题,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选择题得满分是每一位同学的唯一目标,不管你现在的水平是高或是低。选择题训练时要把准确率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好习惯,好节奏。做题不要快,审题要细致,四个选项一一弄懂,争取少失分。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少猜答案。

5、重视并挖掘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中的习题的导向作用。如鲁科版化学I第25页的“练习与活动”关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习题,就是广东省高考试题第13题进行物质组成、化合价等化学基础知识考查的题源;让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实验探究试题就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7页“练习与活动”的“动手实验”中找到原型。选择题第6题选项D关于粗硅提纯的知识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10页“练习与活动”的第2题得到完整全面的补充。第22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图表处理能力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I第56页的“本章自我评价”的第4题的解决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5

依据县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语文课题组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教学实践,深化开展课题讨论。

组织全组老师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详细分析,共同探究,大胆取舍,乐观开展校内公开课、听说课和评课活动。9月20日,对刚调进我校的胡学刚老师的汇报课进行了听评研讨。10月22日至24日,组织全体老师奔赴沙镇溪中学参与了学校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讨会活动,并仔细听取了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的报告。11月14日,我们又都到郭家坝中学参与了协作区综合性学习课题开题仪式教研活动,听了三节综合性学习研讨课。11月18日至11月23日,熊华赴武汉观摩了第三届湖北省青年老师语文优质课竞赛,回校后在八(1)班上了示范课《沁园春雪》。12月5日,邀请县教研员向元茂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课题结题阶段的工作,胡学刚和王必海各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专家的确定。12月21日至12月23日,向方杰到孝感参与了省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返回后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岁月如歌—难忘的学校生活》。

二、努力提高老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全组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每位老师经过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每个人都建立了博客,建成了文化中学语文老师网博客圈。大家或把各自的教研文稿发表在博客圈上,或把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题资源转载过来,便于相互学习沟通。

三、抓好常规教学检查。

为了把常规检查落实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详细措施,以七、八、九班级三个备课组为单位,每月由教务处检查并反馈老师常规工作。对于常规工作中部分老师存在的问题,准时与本人沟通,要求其订正并改进。这样的检查有利于准时发觉问题,准时解决问题。

四、乐观开展综合性学习课题试验,健全课题档案资料

七班级组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月球神秘”等综合性学习,八班级开展了辩论赛,九班级开展了“走进名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岁月如歌—难忘的学校生活”等综合性学习。

向方杰老师的论文《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反思》和《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分别发表在中华语文网和人教网上。向方杰、王芳、王凤兰、郑艳琼的论文课件荣获县级四优论文一、二、三等奖。向方杰老师辅导的学生屈江华、王莲芳的作品《我找回了自我》、《话说关羽》、《渔家傲秋思》发表在宜昌教研网上。这些课题试验资料全部整理成册并归档。

对于课题组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努力提高课题组全体试验老师的乐观性,自觉性,努力做好课题试验工作,为下学期“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的顺当结题作好充分预备。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6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萌阶段,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的重点。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要注重加强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更加系统,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制定中考备考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第一阶段(9月1日—12月1日)

讲授完上册课本

第二阶段(12月22日—1月30日)

讲授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第三阶段(3月1日—4月1日)

讲授完下册课本,转入复习

第四阶段(4月1日—4月30日)第一轮复习阶段,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按照知识的特点归类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完成相应“中考题例”的讲评。同时穿插综合训练,做好综合训练的反馈基础,第五阶段(5月1日—5月30日)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

在专题复习中,要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专题的试卷讲评,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第五阶段(6月1日—6月15日)最后冲刺阶段

“回归课本和查漏补缺”,认真研究清远市13——17五年中考试卷,研究其考查内容及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考察方向,编制或寻找类似的模拟试题进行三至四次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对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尽量的补充和合理的指导。做好考前指导,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并要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或者看以前做的习题和试卷中自己用特殊笔迹做出的标记。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

二、工作要求

(一)解决好学生复习主动性的问题

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保持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是教师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鼓舞学生不断的取得进步,二是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调动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对学困生要有耐心,找准症结,多帮助、多关心,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其转变。

(二)解决好分层教学、全面提升的问题

提高中考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教学,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学业成绩都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问题。在班级各个学习小组内建立“1对1”或“2对1”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让一至二个优秀学生帮扶一个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这项工作如果教师落实早、落实好,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指导针对性要强,方法、策略要灵活,落实程度要高。

(三)解决好核心主干知识落实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萌阶段,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的重点。纵观清远市历年化学试题,都体现了基础知识考查履盖面广,突出对核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四)解决好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培养的问题

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是中考复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有策略、有计划地将这项工作融合入中考复习的整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023高考化学规范答题技巧 篇7

2.专业用语不能错。化学上常用的专业词汇是绝对不能写错别字的,一字之差会使整个空不得分。例如“砝码”不能写成“法码”;“熔化”不能写成“溶化”;“过滤”不能写成“过虚”;“萃取”不能写成“卒取”;“坩埚”不能写成“坩锅”等。

3.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

4.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做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表达尽可能用唯一、准确的主语;不要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英语学科课题研究总结 篇8

张燕玲

自2013年元月份学校课题研究开题以来,学校很多骨干教师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我校11名英语骨干教师热衷于这项工作。研究以来,我们英语组研究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摸索总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情况

1、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

我校的总课题是“中学生分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英语学科的子课题为“中学生英语分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为了更好地从事课题研究,我们英语组教师积极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主要途径通过上网学习,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用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共同探讨编制怎样的课堂课外分类作业。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对七年级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了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对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必要性。而作业设计与实施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对学生英语作业实行分类设计与实施,不同类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别的作业,尤为重要。

3、上课题研修课,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赢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的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总课题组与学校的支持与安排下,我们英语小组每学期组织教师上课题研修课,其他英语组课题教师积极听课、评课,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反思,共同提高。

4、设计优秀教学案例,编制英语分类作业

实验教师根据各实验班级的学生现状,例如学生的兴趣,学习英语的态度以及学习英语的接受能力等等,将学生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每个类别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随时调整)A类为基础类,B类为达标类,C类为提高类。实验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分类设计教学目标,分类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分类设计课堂作业,因人施教,尽量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外作业分单元分类编制,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并获得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的成功。

5、实施英语分类作业,撰写反思随笔

各实验教师都按上课进程同步实施了英语分类作业,学生积极完成,老师及时收上来批改并写好评语,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对错情况打好自己的等级,并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写成反思,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设计以及作业设计。

6、根据英语学习情况,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每个学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张成长记录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完成单元作业情况,每段时期学生属于哪个类别,每个阶段学生所取得的英语成绩,学期结束时学生对自己进行自评,家长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且老师给出合理精确的评价,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认清自己的不足。

二、课题研究成果

1、分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愿意学习英语,并愿意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各个类别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积极参与课堂,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实验后的英语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很多教师上了课题研修课,例如路长老师,李祚东老师上的课题研修课,教学理念先进,符合课题要求,教学效果颇好,是很好的课题研修示范课,让其他英语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大家共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掌控课堂,另外,李祚东老师还上了一节录像课,值得推广。

3、教师理论水平不断增强,课题组教师在研究期间,不断撰写教育教学心得,很多教师的课题研修论文获得了县级奖,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得了市级奖,获得市级奖的教师有吕良燕,朱晓燕,姜高胜,陈俊芳,张燕玲等。其中张燕玲,姜高胜二位教师被邀请参加2013年英语教研会作经验交流发言。

4、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学期的英语分类作业已全部编好,并汇编成册,以后的教学中该套分类作业可继续使用推广。教师所写的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也全部编好,并汇编成册,可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经验不足,需要不断摸索与探究;

2、有的教师存在“课题研究工作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

3、有的教师分类作业没有同步实施,效果不是很明显;

4、课堂教学教师分类实施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堂作业还有待完善;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篇9

一、本学期课题研究方向调整部分

在大课题的背景下,继续根据学校的学情和教师关注的侧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各校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统一研究方向,具体研究:“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的情商有什么影响”。制定研究的量表,定期交流反思。这样才能深入挖掘研究的内容,使研究的工作能够深入的落实实施。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二、调整原因

围绕“生命化课堂”的研究下设的小课题“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情商的培养”进入到实践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分学校进行小课题研究,尽管方便了老师研究,调动了老师的研究积极性。但是从大局出发,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很多老师没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推广性不强。

三、研究过程

1、本学期计划首先组织研究小组的老师进行理论的学习,聘请大学教授针对“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的情商有什么影响”内容进行培训。

2、利用学科社群定期进行实践研究交流。制定研究量表,便于老师进行研究观察。

3、利用网络“1+1”论坛,促动研究教师的作品意识的形成。定期发表研究心得。

4、各校确定研究的目标、模式及研究过程

各校继续以上学期没完成的内容为目标,在研究各自课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研究“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的情商有什么影响”。

(1)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培养学生时政意识”。其模式及研究过程——是之前选定学生回家收看新闻联播或上网选摘,待到校上课,进行播报,哪怕简短的印象,对学生既是表达训练也是知识拓展传递,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学生所看所记不系统,支离破碎,借机看电视不完成家庭作业,能上网的家庭寥寥无几,并且被游戏深深吸引,即便能够说出来传递给其他学生的信号也缺乏逻辑重点,基于此,考虑暂由老师代劳,搜集国际国内较为重大的时政,交给学生代言人向大家报告,并留下纪实,为了让学生更具体了解时

政,我利用每天从市内往返学校时机,买报纸,供学生阅读选用,算是给学生提供一点最新的时政新闻,报纸的形式文本使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内涵较杂,需要甄别。

(2)XX本学期课题侧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教学研究”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继续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和教学。通过我们的课题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提升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课题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有效教学,其中对课标中的每个要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下面以课标中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新课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化了学生思想和行为,学会了如何与家人、同学及社会成员交往,明确了不同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和规范,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3)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思品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侧重于教师的关注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感恩教育。其模式及研究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精彩的小故事来调动学生,发现七年级的孩子对小故事很感兴趣,在引入新课时,都会为学生准备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提问时,也十分注意运用恰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以此来代替生硬的说教,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印象也更加深刻。

(4)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课堂提问技巧的运用” 如何将问题设置的更贴合教学内容?如何将问题与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该如何设置?如何做到既顾及到“点”又能照顾到“面”?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在备课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层次的问题。事先考虑好万一学生不能回答,应该采取何种提示方法,事先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都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的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发挥政治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提问时,通常会兼顾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的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通常会针对一则背景资料进行两个以上的提问:一个和书本知识联系较为密切,一个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依照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进行问题设置,在提问时,应该遵循从见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阶梯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会扰乱学生的思考,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问题设置环节要横向纵向的考虑周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欣赏性语言去鼓励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在作答之后,教师可以不用着急去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请学生诠释这样回答的理由。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若仅提一些记忆型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做回答,仅让学生做“对不对”或“是不是”的回答,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XX本学期课题侧重点“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更加热爱读书,让买书、带书、看书成为学生的习惯。”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为了更好的开始阅读课,本学期首先教师做了一个小调查,让学生回家向家长推荐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要和妈妈说明推荐的理由,还要把妈妈的态度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妈妈们关于读书的态度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热爱读书型、等价交换型、读书无用型、无比忙碌型、态度应付型。第二、给家长的一封信。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汤姆的午夜花园》《不老泉》《魔戒》《纳尼亚传奇》《野性的呼唤》《悲惨世界》《牛虻》《狼图腾》《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简.爱》《朝花夕拾》《小王子》《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万物简史》《红日》《红岩》《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西行漫记》《中国国家地理》钱理群、万尚

文编《新语文读本》初中卷《有趣的数学》(全4册,科学普及出版社)《感觉到的力——有趣的力学》《玩转数与形——有趣的数学》《这就是元素——有趣的化学》《什么组成我?——有趣的人体》《孙伟刚初中数学》“可怕的科学”系列《小牛顿科学馆》《贝多芬传》《罗曼 罗兰》《居里夫人传》(商务印书馆)《给孩子们的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启蒙书》(精装六卷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苏菲的世界》《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艺术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与大师相遇》《艾青诗选》《希腊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张晓文散文选》《猎人笔记》《基督山伯爵》《穆斯林的葬礼》。

第三、开展读书演讲比赛。请同学们在每节政治读书课之前都能带一本感兴趣的书,和一颗热爱阅读的心来完成我们每一节的阅读课。

(6)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的问题。其模式及研究过程——因为本学期的《弟子规》内容讲解依然是“入则孝”的部分,讲的是子女如何孝敬父母的问题。在平常的接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更多的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孩子毫无感恩的理所当然的接受,学生不会体谅家长的不容易更不知道该怎样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本学期恰逢两个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教师以这两个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在特殊的日子里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7)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让生活中的“政治”伴孩子一路成长。其模式及研究过程——在思想政治课上开设了特色环节“新闻播报”,让学生走近了社会生活,也让社会生活实际走进了课堂,既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又大大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新闻播报”的环节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能力、成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已经常规化、规范化。故事诠释生活,生活结晶智慧——生活化的故事案例带给学生真善美的感悟。政治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搜集了大量的经典故事用于教学,尤其是六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涉及心理、品格、习惯、意志等方面。“小课堂,大社会”,每节课我们都会立足于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引用和创编源于生活的案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得出生活中的正确选择,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情、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主题活动。

(8)XX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初中思品低年段运用视频资料提升学生情商的研究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思想品德学科在初中各个学科中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中,最为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视频材料的使用能为学生提供能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境和教学情境。但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和动画可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光、电,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使学生由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大量的视频和动画被引入。

本学期主要探讨如何把视频资料作为认知工具,来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视频环境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

四、预期目标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 篇10

《学科网站群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2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对其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所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1个热点问题。学科网站群建设及应用研究专门为整合提供素材及技术扶持,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去,就像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1样自然、流畅。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均势

“整合”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英国在“整合”实践中强调信息技术要配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1定的教与学的目标,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其他教学手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近几年来,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了10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国政府从基础教育入手,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XX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地方教育部门、1些学术机构相继举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题研讨会,如全国学科“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总课题组举办的年会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等。许多研讨会都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交流,让与会者切实感受到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本观念,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章第8条第6点还明确规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之1。而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投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各级学校、全体教师在当前乃至今后1段时间内相当重要的1项工作。而本课题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针,同时借鉴吸取国内外有关现代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已有成果,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既注重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教学经验,又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模式,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

5、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方法

(1)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

1、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模式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应用评价

4、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考核模式

5、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评估

(2)、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信息交流研究法、评估研究法。

6、研究工作步骤

上一篇:婚礼仪式各程序需要注意的细节下一篇:营养不良对健康的危害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