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共8篇)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1
第二单元 课题3
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 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支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的原理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P41-42 2.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这几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P37-38 3.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P38 4.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P39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工业制氧气
[自学]课本P41-42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介绍]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投影] 分离液态空气法 液态氮气(-196℃)降温
空气液态空气 加压液态氧气(-183℃)
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先蒸发利用沸点不同了,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
蒸发了,再把它贮存起来。1 [讨论]工业制取氧气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实验2—6]待实验2—5,3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分解反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四)当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B.白磷自燃 C.低温加压使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4.加热下列物质,不能得到氧气的是()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二氧化锰
D.碱式碳酸铜
5.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最后剩下的固体是()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四、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
五、课后作业
《全品》第二单元课题3 第1课时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2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该节课堂通过老师设计了精品课程讲学稿后,学生在堂上掌握的较好。
2、从铁、铜生锈的实物入手,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家用铝制品不易腐蚀的实际现象来引入到金属铝化学性质的学习,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本节课采用打破 “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采用堂上以“边教学,边实验”的实验引导探索法 进行课堂教学;学法上采用课前预习— 堂内预习— 实验探索 — 归纳总结,教学 生学会探究化学的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时是探究课,学生预习不理想,学生活动时间控制不好,影响进度。学生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努力方向: 对探究性实验的课题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导学案、教案等。课堂上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巨大乐趣,知识记得牢,克服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建议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和中考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上要从固体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实验现象来 深入了解置换反应。设计精品课程讲学稿,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学科:化学 姓名:马悦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3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根据有关原理及数据设计并制备复盐硫酸亚铁铵
(二)进一步掌握水浴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水浴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四、教学难点:水浴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五、实验原理:
铁屑与稀H2SO4反应制得FeSO4,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NH4)2SO4固体得混合液,加热浓缩便得到复盐
FeH2SO4FeSO4H2FeSO4(NH4)2SO46H2O(NH4)2Fe(SO4)26H2O
六、实验内容:
1、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制备硫酸亚铁铵的方法(1)铁屑在Na2CO3溶液中加热去油污(2)铁屑与稀H2SO4反应制备FeSO4并过滤(3)向滤液中加入(NH4)2SO4固体(4)浓缩结晶
2、列出实验所需器材,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150ml,水浴锅,布氏漏斗,吸滤瓶,目视比色管25ml,抽气管 试剂:(NH4)2SO4(S),3mol/LH2SO4,3mol/L HCl 10%的Na2CO3,95%酒精,25%KSCN 材料:铁屑、滤纸
七、实验过程:
1、铁屑去油污
铁屑4g加20ml10%的Na2CO3倾析法倒掉碱液加水洗涤小火加热约10分钟
2、硫酸亚铁的制备
铁屑加入25ml3mol/LH2SO4到不产生气泡再加入1ml3mol.L1H2SO4水浴加热约30min
趁热过滤→滤液移至蒸发皿→残渣用滤纸吸水吸干→称量→计算反应掉铁屑和生成FeSO4的质量。
3、制备(NH4)2Fe(SO4)2·6H2O晶体,按mFeSO4:m(NH4)2SO4 1 FeSO4溶液加入(NH4)2SO4(s)溶液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自然冷却析出晶体水浴、搅拌 减压过滤洗涤沉淀两次将晶体吸干称量计算产率用95%乙醇
4、产品的检验
Fe3+的限量分析:取1g样品置于25ml比色管中,加无氧蒸馏水15ml,再加3mol/LHCl和2ml25%KSCN 1ml,继续加蒸馏水稀释至25ml,目视比色,确定产品等级。基本内容:
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铁屑的净化,硫酸亚铁的制备,硫酸亚铁铵的制备)。重点:
铁屑的挑选、净化;常压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浓缩的正确操作; 难点:
判断反应基本完全;制备大晶体。注意事项:
尽量选取细短的铁屑;电炉加热时要垫石棉垫片;Na2CO3溶液配制要准确;用蒸馏水反复洗净铁屑5-6次;反应时要开通风橱、电风扇和窗户;蒸发浓缩也用水浴加热,不准用电炉加热,以防蒸发过快得不到晶体;洗涤晶体应在抽滤机上进行操作;如果铁屑纯度较低,硫酸铵相对较多,最后产品中可能混有白色硫酸铵粉末,所以铁屑的挑选也很重要。
第二课时
1.实验目标
(1)制取乙酸乙酯,初步体验有机物质的制取过程和特点(2)探究浓硫酸在生成乙酸乙酯反应中的作用(3)体验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 2.预习指导(1)实验原理
乙酸和乙醇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方程式为:,H+可以用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提高乙酸乙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化学反应向有利于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进行,所以乙酸乙酯的制备反应常选用浓硫酸做催化剂,浓硫酸除了做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以外还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使化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进行,更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酯化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以,但在实际实验中浓硫酸的用量往往比较多,就是要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2)实验技能
①反应物的混合。加入试剂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由于反应物中有浓硫酸,所以加入3 mL乙醇后要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防止浓硫酸与乙醇、乙酸混合时放出大量热量,造成液体飞溅。浓硫酸不宜最后滴加,以免在滴加浓硫酸的过程中乙酸与乙醇过早发生反应。
②蒸馏操作。本实验中,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是一种边反应,边蒸馏的简易装置,加热应缓慢,反应温度不宜过高,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等杂质,而且会使过多乙醇、乙酸未经反应就脱离反应体系,降低乙酸乙酯的产率。
③分液操作。反应结束后用直尺测有机层厚度,然后将饱和碳酸钠溶液和蒸出产物导入分液漏斗内分液,取有机层回收。(3)实验操作要点
①乙酸、乙醇、乙酸乙酯的沸点分别为117.9 ℃,78.5 ℃,77.1 ℃,而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温度实际上只有70~80 ℃,因此开始加热时不要加热到沸腾,先用酒精灯微热(约70~80 ℃)3~5 min,使乙酸和乙醇充分反应。然后加热使之微微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乙酸乙酯蒸出,当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液体剩下约1/3时停止加热。
②本实验装置中,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中要预先放入饱和Na2CO3溶液,约占试管容积的1/3。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冷凝乙酸乙酯;吸收随乙酸乙酯一起蒸发出来的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在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容易分层析出,便于分液。
③本实验装置中,导出乙酸乙酯的导气管不要伸到饱和Na2CO3溶液中去,应在饱和Na2CO3溶液上方一点,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④“探究浓硫酸在生成乙酸乙酯反应中的作用”实验中,每次实验乙酸和乙醇取用的体积要相同,加热的时间也要相同,这样更有可比性。
⑤比较有、无浓硫酸存在条件下酯化反应的情况时,只取3 mL乙醇和2 mL乙酸加热,用测量的有机层的厚度与乙酸乙酯制备中有机层的厚度比较就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没加浓硫酸的装置几乎没有乙酸乙酯生成。这就证明了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⑥比较“在氢离子含量相同的稀硫酸、浓硫酸作用下,酯化反应的快慢”,实验中得到的有机层的厚度明显比没有浓硫酸存在时的厚度大,但是比有浓硫酸存在时得到的有机层的厚度要小,说明H+是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再结合浓硫酸的特性,可以推测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起了催化、吸水的作用。3.实验要求
(1)饱和碳酸钠溶液配制:按照室温下的溶解度称取一定质量碳酸钠,溶解在一定的水中配成饱和碳酸钠溶液备用,由教师事先配制好供学生用。(2)由学生设计并画出乙酸乙酯制取实验的记录表。参考实验记录表:
(3)由学生画出设计实验的记录表。参考实验记录表
(4)在数据处理上要实事求是,不改动数据。4.建议与改进
(1)反应前在大试管中预先加入几片干净的碎瓷片,以防溶液暴沸。(2)为了更好地测量有机层的厚度,可预先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滴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而上层为无色透明液体,现象非常明显。
(3)本实验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尽量不用95%的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4)本实验中的导气管选用长一点的好,这样可以 更好地冷凝生成物,减少乙酸乙酯的损失。为了减少 乙酸乙酯的损失,也可以作如图2-2所示的改进:在 球形干燥管下端连接一短玻璃管,将其插入饱和碳酸 钠溶液液面下2~3 cm处,这样既可增加冷凝效果,又可洗涤乙酸乙酯,除去乙酸、乙醇、亚硫酸等杂质,同时又能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5)在“探究浓硫酸在生成乙酸乙酯反应中的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取用的液体较多,最好选用大一号的试管,以保证加热实验的安全。5.问题与讨论
(1)物质的量相等的乙酸和乙醇,不能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因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乙酸乙酯的含量不会增加。
(2)欲提高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限度,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加乙醇的用量,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以提高乙酸的利用率;增加浓硫酸的用量,利用浓硫酸吸水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加热将生成的乙酸乙酯及时蒸出,通过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在酯化实验中,三种不同条件下酯化反应进行的快慢不同:没有酸催化时,几乎没有乙酸乙酯生成;浓硫酸催化时生成的乙酸乙酯的量最多,形成相同厚度的有机层时间最短;稀硫酸或稀盐酸催化时,生成少量的乙酸乙酯,形成相同厚度的有机层时间较长,说明浓硫酸在反应
中起了催化剂、吸水剂的作用,而稀硫酸、稀盐酸等无机酸仅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促进化学平衡向酯化反应方向移动的作用。由于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而稀硫酸、稀盐酸等无机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效果较浓硫酸差,因此探索乙酸乙酯发生水解反应时,不利于酯化反应的稀无机酸催化剂有利于酯的水解。因此,乙酸乙酯的水解用稀无机酸的催化效果比用浓硫酸的效果好;同时由于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了乙酸:,如果用无机碱催化乙酸乙酯的水解,会使碱与生成的酸反应,降低生成物乙酸的浓度,从而使化学平衡更容易向水解的方向移动,所以,乙酸乙酯水解的适宜条件为无机酸或无机碱催化,最佳
图2-2 制取乙酸乙酯简易装置的改进 条件是用无机碱催化乙酸乙酯水解。6.拓展实验
(1)厨房中制胶水
该实验是利用了酪蛋白的性质:酪蛋白不溶于水、酒精及有机溶剂,但溶于碱溶液。在牛奶中酪蛋白约占牛乳总蛋白的80%,室温20 ℃加酸调节脱脂乳的pH值至4.6时酪蛋白就会沉淀,pH升高酪蛋白又会溶解。本实验加醋酸就是为了使酪蛋白沉淀,过滤得到酪蛋白加NaHCO3使pH升高成胶水状。本实验要制得黏合效果好的胶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最好用白醋,这样制得的胶水为白色黏稠状。②最好用脱脂奶,普通牛奶中有脂类物质,如果用普通牛奶加醋酸,后面过滤的时间较长,而且制得的胶水黏合效果不好。③加小苏打不宜多,否则制得的胶水中小苏打颗粒多。(2)自制肥皂
本实验可以选用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色拉油等),也可以选用猪脂肪加热提炼出来的油脂,具体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来决定。
肥皂可按下面方法制取:
称取4~5 g猪油(或8~10 mL植物油),加入10 mL乙醇、5 mL水、2~3 g NaOH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加热约5~10 min(期间用玻璃棒取出几滴试样放在试管里,加入4~5 mL水,把试管浸在热水浴中或放在火焰上加热,并不断振荡。如果混合物完全溶解,没有油滴分出,表示皂化已达完全,若还有油滴,需继续加热至没有油滴分出),将蒸发皿放在冷水中水浴冷却,加25 mL饱和NaCl溶液盐析,肥皂因发生凝聚而从混合液中析出,并浮在表面,将混合物倒入烧杯,用纱布滤出固态物质挤干,压成条状晾干即可。
注意:油脂不溶于碱,反应很慢。为了加速皂化的进程,一般都用酒精溶液。酒精既能溶解碱,又能溶解油脂,是油脂和NaOH的共同溶剂,能使反应物融为均一的液体,使皂化反应在均匀的系统中进行并且反应速率加快。NaCl的用量要适中。用量少时,盐析不充分;用量太多时,NaCl混入肥皂中,影响肥皂的固化。
(第三课时)
1.实验目标
以制备Al(OH)3实验为例,体验制备实验的设计思路、制备条件的选择;学习利用实验室或自然界易得原料设计、制备所需物质,培养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2.预习指导(1)实验原理
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反应方程式是:Al(OH)3+3HCl=AlCl3+3H2O;Al(OH)3+NaOH=NaAlO2+2H2O。铝和铝的化合物都可以用来制取氢氧化铝
用较纯净的铝屑制取氢氧化铝有多种方案: 方案一:涉及的反应:
;(或)
方案二:涉及的反应:
;(或)。
方案三:涉及的反应:
; ;
从以上三种方案的试剂用量来看,方案三制备1 mol Al(OH)3需3/4mol H+和3/4 mol OH-,酸与碱的用量少,是最佳方案。
如果选用含Al3+的物质如明矾、Al2(SO4)3等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则可以选用以下方案:或,但是由于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与强碱会发生反应:,因此选用强碱不好控制,选用弱碱较为理想。
如果选用纯净的氧化铝为原料,可直接用强酸溶解1份氧化铝,用强碱溶解3份氧化铝,然后混合两种溶液,利用盐类水解制备氢氧化铝,与由铝制备氢氧化铝类似,但在实验室该方法效果不理想。(2)实验技能
①本实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制取氢氧化铝,都要用到过滤操作。提醒学生过滤操作注意事项:过滤时滤纸应大小合适,在漏斗中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的口稍低,用水湿润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气泡,漏斗放置在漏斗架上,调整好高度,使下端紧贴烧杯内壁,下端斜面向外。向漏斗中加入液体须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的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等等。
②复习沉淀洗涤操作。本次实验得到的氢氧化铝需要用热蒸馏水洗涤。洗涤方法:溶液过滤完后,滴加少量热蒸馏水,洗涤原烧杯壁和玻璃棒,再将此溶液倒入漏斗中。待洗涤液过滤完后,再滴加少量热蒸馏水,冲洗滤纸和沉淀。
③复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溶液的配制。本实验中学生如果以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需要用到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溶液,要求学生事先用容量瓶配好所需浓度的溶液。
④掌握测定pH的方法。将pH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与标准色卡对比。(3)实验操作要点
①选用的铝屑需要先除表面上的氧化膜。方法是:在烧杯中加入约50 mL稀NaOH溶液,再放入足量的铝屑。给溶液稍加热,1~2 min后用倾析法倒出稀NaOH溶液,用蒸馏水把铝屑冲洗干净,干燥。称量铝屑的质量,将铝屑分为等质量的四份,备用。
②在盛有1份铝的烧杯中加适量稀硫酸,使铝屑反应至不再有气泡时趁热过滤;在盛有3份铝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浓NaOH溶液,使铝屑反应至不再有气泡时趁热过滤,然后将两次过滤得到的滤液倒在一起反应。
③洗涤沉淀应用热蒸馏水洗涤,反复操作,至溶液的pH为7~8为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杂质的溶解度,制得较纯的Al(OH)3。
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用晾干的办法干燥Al(OH)3。由于Al(OH)3受热分解温度在300 ℃左右,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低温烘干的办法。3.实验要求
(1)由学生根据廉价、易得等原则选择原料,确定反应原理;设计可能的反应路径与实验方案,从方法是否简单、经济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根据原料特点或最后产物选择合适分离、提纯的方法;列出所需仪器与试剂,写出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实验装置图。
(2)由学生配制实验所需的溶液,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大一点好
(3)如实记录数据,计算出Al(OH)3的产率。参考实验记录整理与分析表:
(4)评价该实验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本实验原料获取情况(廉价、易得),实验方案是否为本实验的最佳方案,所需试剂是否经济,分离提纯是否方便,操作是否正确,产率的高低等。4.建议与改进
(1)由于本实验是自主的开放型实验,建议在实验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自己选定的原料和实验方案的优劣,选出几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方案,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学生选择的原料虽然容易获得,方案可能也比较完善,但是实际操作时不一定能在两个课时完成,或实验室不能提供所需的条件,不符合学生实验的实际情况。如果完全放开由学生发挥,教师可能无法控制而导致混乱,实际效果不一定好。
(2)建议不要选择Al2O3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因为实验室中的Al2O3很难在稀硫酸和稀NaOH溶液中溶解。教师最好在学生讨论后演示Al2O3与酸、碱反应的情况。
(3)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以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但是学生不一定能联想到Al3+与AlO2-的双水解促进反应,故教师应在讲课时充分利用教材第二个实践活动“AlCl3与NaOH反应”,将该知识点告知学生,给学生提示。
(4)学生选择以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从理论上各需H+、OH-3/4 mol,但实际操作中H+、OH-各3/4 mol不能将铝恰好完全溶解。建议加入稍过量的酸和碱,尽量使过量的H+和OH-的物质的量相等,但不要过量太多。过滤掉杂质后将溶液混合,完全反应后再过滤。
(5)由于生成的氢氧化铝是胶状沉淀,过滤较慢,为加快过滤速度,可以选用孔隙大的快速滤纸过滤。5.问题与讨论
(1)原料的选择以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为原则,可按学生所选原料的来源归类。(2)制备方案遵循的原则是原料廉价,原理绿色,条件优化,仪器、操作简单,分离方便,实验室容易提供所需的条件。学生可对照以上标准找出自己设计中的优点和缺点。(3)判断产物是否为Al(OH)3的办法是:
一、取产物少许放在蒸发皿里加热,白色胶状固体分解成白色粉末,有水蒸气出现。
二、另取产物少许,分成两份,一份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份滴加稀硫酸,沉淀都溶解,说明制得的产品为氢氧化铝。6.拓展实验(1)利用废铜屑制备硫酸铜
选用的废铜屑如果比较细小,可放到石棉网上加热,当固体完全变黑后放入稀硫酸中溶解。如果选用的是铜片或废铜丝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不可靠近内焰,特别注意不要靠近灯芯),当固体完全变黑后溶解在稀硫酸中。可用Cu(OH)2CO3调节溶液的pH=3。要趁热过滤除去Fe(OH)3,将滤液小火加热到液面有晶膜时冷却结晶,过滤得CuSO4·5H2O。如果要制无水CuSO4,将晶体放入坩埚,小心加热(不能大火加热,否则CuSO4分解),蓝色晶体全部变白后转入干燥器内冷却,称重;然后再加热、冷却称重,两次质量差小于0.1 g即得无水CuSO4。(2)制金属镀件
本实验不能只用ZnCl2溶液,否则电解时阴极会同时析出氢气;镀件表面要进行去油、去锈处理;电源的电压也会直接影响电镀结果的好坏,合适的电压为1.5~2伏,不宜过高。具体步骤为:
先将镀件放入1 mol/L的NaOH溶液中加热去油,再用20%稀盐酸洗,然后用清水洗净(清洗要快,防止镀件表面氧化),将两电极间隔5 cm垂直放入电镀槽,用2伏低压直流电源或一节1.5伏干电池(1号电池或5号电池均可)通电5~10分钟,镀层呈现浅灰色,取出镀件放入钝化液钝化。
电镀液的配制方法:在1 000 mL的大烧杯中加入约800 mL 60~70 ℃沸腾后的水,加入约250 g NH4Cl,35 g ZnCl2搅拌溶解,加入约20 g硼酸,2 g硫脲,2 g聚乙二醇,搅拌溶解,加入3~4滴洗涤剂,用沸腾后的水稀释到1 000 mL。
化学式与化合价课题4 教案 篇4
一 课标要求
4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涵义,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涵义。
5 过程与方法: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 课堂程序
1、复习题:⑴默写常见元素符号的记忆歌诀。
⑵写出物质分类表,每种物质各举两例,写出该物质的名称。
2、引入:物质的.名称很难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在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3、新课:
(一)化学式
阅读教材p79后小结:
⑴定义:
⑵理解:
小组对话:h2o表示的各种意义。
想一想:co2表示什么意义呢?
⑶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
质的意义
微观
(由分子构成)
⑷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固态非金属:如
单质的书写 稀有气体:如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
纯净物
明确问题
化合物的书写
一般书写
⑸多个原子或多个分子的表示方法。
练习:
多个原子的表示: 3个铁原子 2个氢原子
多个分子的表示: 3个氢分子 2个氯分子
m个水分子 n个二氧化碳分子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5
课题分析
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 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
教材首先利用实验室的实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了解药品放置的规范化。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难点
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具准备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带导管的胶塞、量筒、水槽、烧杯、普通漏斗、滴瓶、三脚架、蒸发皿、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天平和砝码、锥形瓶、试管、胶头滴管、药匙、坩埚钳。
药品:稀盐酸、碳酸钠粉末、锌粒、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化学就必然要了解化学实验室。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推进新课
[分析]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P18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分析] 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演示] 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回答] 1.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2.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3.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演示] 用量筒取用液体。
[分析]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讨论] 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 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演示] 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演示] 酒精灯的点燃与盖灭。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演示] 实验110
三、洗涤仪器
[分析]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课堂练习] 1.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的有()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蒸发皿 ④量筒 ⑤烧杯 ⑥燃烧匙 ⑦石棉网 A.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 C.①③⑥⑦
D.③⑤⑥⑦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取块状的药品时,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手拿 B.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结束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横放着的容器口,然后再将容器慢慢竖起来
3.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右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的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A.23.8 g
B.32.6 g
C.32.3 g
D.27.4 g 答案:1.C 2.D 3.D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走进实验室应注意的问题及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操作。这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步,今后我们还将在实验室进行更多、更复杂的操作。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3.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三、仪器的洗涤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23页习题1 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 g(1 g 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药品的质量是()
A.5.3 g
B.5.1 g
C.4.7 g
D.5.4 g 3.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为()
A.小于8毫升
B.大于8毫升 C.等于8毫升
D.无法确定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3.3 g食盐,称量时指针若左偏,此时应该()A.增加药品
B.减少药品 C.增加砝码
D.减少砝码 答案:2.C 3.A 4.B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学生非常兴奋,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明确了实验室规则,其次学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基本操作外,还要对实验室有大致的了解,如药品的摆放等。这些应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介绍。
备课资料 化学实验室守则
化学实验室是一个危险的工作环境,因为大家常常要使用一些危险的药品,这些潜在的危险通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有机化学实验室的重要安全守则。
对于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可以简单地用两个词来描述:一定、禁止。
一定:一定要熟悉实验室的安全程序;必要时一定要戴上防护眼镜;一定要穿着合理(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之前一定要洗手;在实验开始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实验内容;一定要检查仪器是否安装正确;对待所有的药品一定要小心、仔细;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环境清洁;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遇到疑问一定要问指导老师。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6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4)了解结晶现象。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
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人水后又能继续溶2.在一定条件下,KN0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解。续溶解。【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2.—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课件展示】
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 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 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四、海水晒盐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7
说课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教材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例题讲解→总结归纳→学生练习→巩固提高。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例题的投影片、一些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习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总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 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
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
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阅读、讨论]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 2×158 32 21586g32x,x=326g2158=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
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
要进行单位换
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21586g32x;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2158158g32x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投影]展示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 56 x 10 t 100x10t10010t5656,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板演]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2+Cl2点燃2HCl 2 71 73 100g x y 2100g2100g71x73y,x100g712100g7323550g,,y3650g。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
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 可以这样求出:71x=73x
代入x=3550 g,713550g=73x,解得y=3650 g。
可见计算结果相同。
[评价]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 篇8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 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探究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播放】flash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投影】P70图4-1 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并结合图4-1,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谁能概括一下?(小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
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碳原子:1.977×10-26kg 1个氢原子:1.67×10-27kg 1个氧原子:2.657×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让学生阅读教材P71的相关内容 [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从中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用这个式子我们来计算一下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记住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投影】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0 1 2
碳 6 6 12
氧 8 8 16
钠 12 11 23
氯 18 17 35
铁 30 26 56
请同学们观察上表: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什么有关? 课堂小结
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思考举例 观看 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静听 理解 观看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现象 理解 静听
观看模型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 自由想像
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对比 交流讨论
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 学生活动 对比归纳
学生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2: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5: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 观看
[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
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 阅读 口答 练习计算
阅读P71资料及P75表4-3 练习查表 学生活动 观察找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1:我们知道了原子的构成
学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观点
设疑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运用现代技术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识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计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显电性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推荐阅读:
课题二化学肥料说课稿08-30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10-09
化学课题论文12-19
化学课题结题报告免费07-19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08-03
九年级上化学课题空气06-02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题一09-10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整套材料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