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题论文(共10篇)
化学课题论文 篇1
化学小课题教学, 是指教者从化学教材选出探究性较强的选题, 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在中职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化学小课题教学正顺应了这一需要。
一实施化学小课题教学的意义
1. 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
目前, 中职生有两种选择:一是毕业后直接就业;二是参加对口高考, 升入高校。对于将来就业的学生, 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将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近几年我省参加对口高考政策发生了变化, 化学实验技能成绩占总分的30%, 高考试题也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 在中职学校化学课的教学中, 有必要大力推广小课题教学。
2. 符合中职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中职生中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兴趣淡薄, 学习主动意识不强, 化学小课题教学易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化学小课题的主要类型
1. 知识重点型小课题
知识重点型小课题主要结合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小课题的形式, 加深和拓宽相应的化学知识。如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章中, 金属钠是重点, 可以以“我对钠的研究与认识”为课题布置给学生, 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实验、研究探讨、交流答辩, 最后通过教师指导形成结论。
2. 确定实验条件的小课题
将探索性实验引入课堂作为小课题的研究对象, 如一些有机反应催化剂反应温度不一样, 产物也不一样, 可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探索。
3. 生活中的小课题
以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作为小课题, 如“金属的回收与资源保护”、“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海水中的‘赤潮’现象”、“食物的酸碱性”、“食盐的成分测定”等。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有助于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中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 实践型的小课题
开展化学小课题教学, 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 可以将小课题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展开社会调查。
三实施化学小课题教学的方法
1. 确定选题
选题应立足于中职生已有的知识, 符合他们的兴趣, 收集教学中可深化和拓展的知识点, 可改进的实验或学生实验作为选题。如:让干电池“复活”的方法、金银加工中的“吸金术”、卤素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大气污染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自制肥皂等。
2. 制订计划并提出实验方案
选定小课题后, 即开始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预期目标,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题目存在的问题, 构思设计试验方案, 并与学生一起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得到的结论, 再进一步修改论证。
3. 实施计划, 各负其责, 分工合作
按事先订立的计划一步步施行, 通过小组作业、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交往性学习, 学生逐步加强自行组织和负责学习的过程, 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 并在整体上引导学习过程。
4. 形成结论
实验完毕, 随即指导学生总结成果, 写出有理有据的课题研究报告, 做出作品或完成小论文或写出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要求用规范的格式书写, 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基本内容、参考文献等。
5. 成果展示与评价
小课题完成后, 各小组展示成果, 包括项目成果、工作流程等。与原定目标比较, 进行结果评价, 可以自我评价与第三者评价相结合。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要技能与知识、实际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四实施化学小课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会中职生要正确对待失败
进行研究当然希望成功, 但由于种种原因, 失败在所难免, 所以应让学生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念, 如果失败了一定要帮学生找出原因, 力求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收获。
2. 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使学生目标明确、分工合作
首先, 在确定合适的小课题后, 需对学生合作研究课题小组进行科学的划分, 每小组学生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要相对均衡。其次, 课堂教学中可设置一些对抗或竞赛的情境, 以利于加强团队凝聚力。第三, 注意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和指导。第四, 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 从中获取学生合作学习的信息, 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3. 小课题的内容要适量
平时布置的小课题, 要尽量从学生知识层次的角度去考虑, 要让他们“跳一跳, 摘到桃”, 如果要学生学习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学生在校时的课余时间较难完成, 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下转封3) 米;让距离追赶跑100米;短距离组合跑 (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 ;顺风跑或下坡跑50米;短距离变速跑100~150米 (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 ;胶带牵引跑50米;反复跑50米。
3.发展爆发力练习
练习方法:跳深、纵跳、负重纵跳、负重蹲跳起、负重深蹲、负重弓箭步交换跳。
4. 短跑力量练习
主要方法:负杠铃练习 (全蹲、半蹲) ;负重弓步走, 弓步走距离40~60米;负重半蹲;负重高抬腿跑;哑铃跳, 重量15~25公斤;负重直腿跳, 完成5~7组;拖重物跑或拖重物跳。重量5~10公斤60米;卧举、挺举、抓举及持器械摆臂等练习;胶带牵引发展腰后肌群、小腿肌群、髂腰肌等力量练习;跳跃力量练习, 分为垂直方向跳跃和水平方向跳跃。 (1) 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原地纵跳、原地团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单脚跳、跳深、跳栏架等。 (2) 水平方向跳跃练习按距离分为短距离跳跃和长距离跳跃。短距离跳跃: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立定台阶跳跃单脚跳、计时跳。长距离跳跃:跨步跳、跑与跳结合 (50米跑+100米跨跳、60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
三结束语
总之, 短跑训练是一门科学而又复杂的训练过程, 必须从指导思想、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遵循科学的方法, 才能获得想要的效果。短跑成绩好坏与否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水平, 而且运动员技术水平和训练方法也很重要, 只有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和手段, 才有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可能。短跑运动员技术的基本环节就是教学和训练, 如果忽视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短跑运动员发展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的最好途径。另外, 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是短跑运动员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再者, 也要注重短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观察短跑运动员的个性心理, 从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积极因素, 顺利地进行比赛,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以小课题探究为依托来构建中职化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比较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文就化学小课题的主要类型、实施的具体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中职,化学,小课题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2]张立平等.短跑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 2003
化学课题论文 篇2
蒽醌类化合物是各种天然醌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天然蒽醌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茜草科植物中,在鼠李科、豆科(主要是山扁豆)、蓼科、紫藏科,马鞭草科、玄参科本科开题报告和百合科等赢等植物中的含量亦较高,并且其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活性,还有抗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实验可以发现蒽醌化合物的抑菌机理,从而促进对蒽醌化合物的开发与使用。近年来,国内外对蒽醌的研究越来越多,可见其具有潜在的可开发利用价值最有用化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虽然试验只对蒽醌类物质的抑菌性做了些初步的分析,但对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选题分析
相关理论基础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关键
化学课题论文 篇3
自2012年以来,吉安县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实验,掀起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吉安县化学教师也积极响应并加入课改实验中,为了使该县化学教师在此轮课改中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作为教研员,笔者决定主持一项省级课题并已立项——“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研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该县化学教师较快和较大限度地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作为课题主持人和教研员,笔者在下乡听课调研中,一贯要求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探究式教学过程。
1.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独学过程,自主学习可以是课前预习,也可以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一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还可以是对即将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不交流,不讨论,有问题先标记,可留到合作时与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在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时,应体现解决“双基”问题,即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要强调的是,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化学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有化学实验的内容可让学生事先观看实验视频(教师可以将教学参考书中的光盘内的实验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静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不会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找出难点和疑点,明确学习的重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延伸。
2.关于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一般程序是:组内交流—成果展示—组间质疑—教师点拨归纳。
各学习小组就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即组内交流),组内达成一致后,小组内派一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或成果(即成果展示),之后,其他小组可能对展示组的答案或成果提出质疑,这时提出疑问的小组可以上台展示本组更好的答案或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即组间质疑)。教师在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组间质疑的过程中应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认真倾听者、一个善于发现学生合作过程问题的人,当中不要随意插话、阻断学生合作,应当在学生不能再很好地解答问题时,才及时“站”出来,对这些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引申、拓展、归纳。
小组合作的时机,应是对本课题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共性的问题才有必要合作。小组合作可以发生在课内,还可以发生在课外,学生通过课后的合作解决作业中的难点问题,解决课堂中还未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课后共同完成某一次探究实验。
另外,小组合作时,小组长要对组员在课中的展示进行一些分工,如由几号学生上台展示哪个问题,由几号学生去讨论修改,由几号学生去点评,只在这样,才能让组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展示有序。
3.关于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实验探究式学习,还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即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的载体和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应围绕问题而展开。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亲身同化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形成对化学概念、规律、原理等的理解和掌握,即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将这些概念、规律、原理等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因实验才更生动有趣,化学因实验才显出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因为参与实验的过程才能体验其中的乐趣,所以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常常鼓励或要求化学教师多开展一些实验探究教学,能演示的实验一定要演示,对一些简单、有趣的、危险性小的重要实验,能分组的尽量进行分组实验,绝不能出现有实验不演示,光讲实验的现象。
教学的有效性唯一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自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以来,笔者经常深入一线进行听课指导,并且坚持每学期上一堂课改示范课,让教师提高对课改的认识。期间,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较大转变,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加强,上课睡觉的学生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往合作、沟通能力、胆识、开朗的性格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中考实际成绩也稳步提升。吉安县中考化学平均分的排名是:2013年排全市第10名,2014年排全市第8名,2015年排全市第3名,2016成绩还不知晓,这与吉安县化学教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相关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潘毅鹏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 篇4
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 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 化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经常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即把生活同化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一改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的距离,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着手, 指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教师在讲到自然界的元素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类似于“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课题资源[1].
2. 联系前沿科技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因此, 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而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这些前沿性的科技不但在课题深度上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这些前沿科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眼光和思维的培养. 例如, 在讲完了教材上“胶体”的内容以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研究一下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材料具有哪些特征? 纳米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通过对纳米科技这样一个前沿话题的研究, 不仅可以有效深化课本上的内容, 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前沿科学视野.
3. 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在化学学习中, 实验既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进行研究探索的重要手段.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实验手段是最为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 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降低实验研究的难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已有的实验, 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来达到目的. 例如, 在课堂上讲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 可以以此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究竟多少浓度的硫酸才能与铜发生反应”等课题; 又比如, 在学习了“氨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以后, 教师可以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设计出其他的氨气制取方式, 然后进行研究对比分析. 除了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 课堂上一些常规实验发生的异常现象、失败的实验等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效实施策略
1. 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 而在化学学习中, 这种差异性表现的往往更加明显. 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 对课题的把握和实施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 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课题辅导[2].
2. 实施有效的分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 要想有效的实施课题任务, 研究学习前的分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鉴于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 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最为恰当. 然而, 看似简单的分组其中也包含了大学问, 如果分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 因此, 实施研究课题之前,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 例如, 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就可以让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承担一些实验操作类的任务, 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观察分析,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过程等. 这样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原有能力优势, 还能有效提高整个研究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
3. 教师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把握是一个难点部分, 如果教师管得过多, 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如果教师管得过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又难以顺利实施[3]. 因此, 作为教师,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 并以启发为手段给学生提供信息、补充材料、建议方法等, 在研究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 以进一步巩固研究学习的成果.
摘要:在高中化学学科中,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一种颇受关注的新的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 如何恰当的进行课题选择,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题实施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高中化学学科实际, 简单阐述了一些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吴胜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3 (12) .
[2]沈颖.浅谈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福建教学研究, 2003 (5) .
化学课题论文 篇5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化学课题论文 篇6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题集和实验模型的方式呈现,里面含有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从中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去与现状、探究性实验的重难点、实验模型分类、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实验法在化学课题研究中的运用 篇7
实验检测是验证实验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检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发扬优势, 解决问题, 必要时还要纠正实验前设计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检测和纠正中总结出完善的、可操作的、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检测的目标:一是反馈实验、定性实验, 必要时纠正实验程序, 争取实验的成功。二是测算实验目标的达成度。三是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佐证。四是为撰写研究论文提供论据。
二、主要参数体系
1.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 (样本容量) 大于30, 用Z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1) 实验班:, X1为实验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1为实验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1为实验班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 标准差:。
(2) 对比班:, X2为对比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2为对比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2为对比班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 标准差:。由上述 (1) 和 (2) , 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当0≤Z≤1.96时, 实验班和对比班化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当1.96<Z≤2.58 时, 实验班和对比班化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若1>2, 实验班优于对比班;若1<2, 对比班优于实验班。
2.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 (样本容量) 小于30 时, 用t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1) 实验班:, X1为实验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1为实验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1为实验班平均分。实验班离差平方和:∑x12=∑ (X1-1) 2。
(2) 对比班:, X2为对比班学生的个体成绩, n2为对比班样本容量 (即学生数) , 2为对比班平均分。对比班离差平方和:∑x22=∑ (X2-2) 2。由上述 (1) 和 (2) , 运用t检验法推算得出:
计算自由度df=n1+n2-2, 查t值表, 找到概率P=0.05, 0.01 时的t值 (记作t0.05, t0.01) 。当0<t≤t0.05时, 无显著差异;当t0.05<t≤t0.01时, 有显著差异;当t≥t0.01时, 有很显著差异。
三、检测对象和方法
检测对象是实验班和对比班。检测时两个班同时进行, 以降低检测的误差。分阶段检测, 一般进行3 次, 即实验前检测 (前测) , 实验中期检测 (中测) 和实验后期检测 (后测) 。实验前检测, 是未进行实验时的检测, 意在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选择要求, 检测结果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中期检测, 意在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 实验班和对比班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比班, 实验可按设计进行;若有显著性差异且对比班优于实验班, 需修改已设计的教学模式;若无显著性差异, 分析是否需要修改已设计的教学模式。实验后期检测的目的同实验中期检测。
以上三次检测是必测的, 且时间也不能更改, 实验时还可以在其他时间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检测, 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情况, 矫正模式。
有关实验班和对比班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 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中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学生成绩检测案例
1.比较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化学成绩, 实验班和对比班是否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人数均为52, 样本容量大于30, 用Z检验法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用计算机处理) 。
实验班:初三·8 班, 依据表1 数据, 样本容量:n1=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13243.86。标准差:。
对比班:初三·7班, 依据表2数据, 样本容量:n2=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7967.19。标准差:。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因0<Z=1.043<1.96, 所以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化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2.比较初三毕业化学成绩, 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是否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样本容量都大于30, 用Z检验法进行分析 (用计算机处理) 。
实验班:初三·8班, 依据表3数据, 样本容量:n1=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数离差的平方和:∑d12=∑ (X1-1) 2=5389.01。标准差:。
对比班:初三·7班, 依据表4数据, 样本容量:n2=52, 平均分:。每名学生的分数与平均分数离差的平方和:∑d22=∑ (X2-2) 2=5778.01。标准差:。运用Z检验法推算得出:
因1.96<Z=2.28<2.58, 所以, 实验班和对比班毕业化学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且实验班优于对比班。
t检验法在这里不再叙述。
五、结束语
利用Z检验法或t检验法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显著性差异检验时, 学生的成绩满分应是100 分, 不是100 分的要折算成100 分进行统计。在实验前检测时Z (或t) 值越接近0, 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选择越符合实验要求;在实验开始后的测量中Z (或t) 值越接近2.58 (t>t0.05) , 实验班的教学模式选择得越好, 实验越成功。
摘要:实验法是化学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实验法是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成绩, 利用Z检验法 (样本容量大于30) 或t检验法 (样本容量小于30) 确定实验效果的, 这种用数据说明实验结果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实验法,研究化学课题,参数,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根运.课题《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简介与检测[J].科教导刊, 2013 (73) .
[2]周青.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化学课题论文 篇8
结合高中化学pH值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 组织引导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学习如何测定水中的pH值, 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
一、实验准备
1.组织学生 (略)
2.实验仪器和试剂
PHS-3C精密pH计和E-201-C型PH复合电极 (雷磁) , pH标准缓冲溶液 (国家环境保护研究所) , 蒸馏水 (自制) , 250mL容量瓶, 50mL烧杯, 50mL聚四氟乙烯瓶, 温度计;
3.样品的采集
用50mL聚四氟乙烯瓶采集某河流中游的水质, 3个平行样, 一个星期采一次, 连续一个月。
二、提出问题
1. 如何使用容量瓶?如何配制溶液?
2. 为什么在测定前不宜打开水样瓶盖?
3.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该如何处理?
4. 除了使用计测定pH值外, 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呢?
三、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 配制pH标准缓冲溶液:取袋装中的标准物质, 倒入50mL烧杯中, 加蒸馏水溶解后, 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三次, 再用蒸馏水稀释到离容量瓶刻度2~3cm时, 改用滴管滴加到刻度, 保证液面凹面与刻度线相切, 盖上瓶盖, 将整个容量瓶翻转混匀溶液。按照同样的操作步骤配制浓度分别为4.16、6.86 pH单位的标准缓冲溶液。
(2) 调节pH计:用温度计测量待测水样的温度, 将pH计的温度补偿旋钮调至待测水样的温度处, 选用与水样pH值相差不超过2个pH单位的标准溶液6.86校准仪器。从6.86标准溶液中取出电极, 彻底冲洗, 并用滤纸吸干。再浸入第二个4.86的标准溶液中, 若测定值与第二个标准溶液pH值之差小于0.1pH单位时, 就可以使用该仪器测定水样的值。
(3) 水样的测定:用蒸馏水仔细的冲洗电极, 再用水样冲洗, 然后将电极浸入水样中, 小心搅拌或晃动, 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即可。
四、结果与分析
水样分析 (见表1) 。结果显示, 河流水质的pH值在7左右。
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切排污单位污水排放pH值控制范围为6~9。[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Ⅰ类~Ⅴ类水的pH值的标准限值也是6-9。[3]所以该河流水质的pH值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五、问题处理
1. 第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做为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2. 测定前不宜打开水样瓶盖, 是为了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氨气溶入水样中, 防止水样中的二氧化碳逸去, 从而影响水样的pH值测定。
3.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电极使用后, 应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就一直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中, 盛水的容器要防止水分蒸发干涸和防止灰尘落入。
4. 测定pH值可以使用pH计、pH试纸、精密pH试纸。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贵阳市环境保护局.境保护标准汇编 (上) [M].2007, 10
化学课题论文 篇9
一、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活动现状
许多的化学教研优质课赛课、大型展示课、研究课等现场, 通常都会以探究性极强的课堂实验活动来展示, 经过教研组精心打造的课堂难有不成功的。这是我们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亮点, 被倡导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被业内人士和专家们所积极推崇。虽经现场的热烈大讨论, 教师们激情雀跃, 皆愿复制, 但是沉寂下来后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仍波澜不兴, 难以常态化进行。现实的条件是许多的化学实验难以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 许多学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开出率较低, 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制约, 每个学校、每位化学教师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二、影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
从多年的调研来看,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1、缺乏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
社会对学校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 而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放弃课堂中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教学成为以“讲”代“做”、以“练”代“画”, 上级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位。一方面,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 化学实验是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的一项工作, 学校领导对实验的教学也就多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愿有太多的投入, 这使得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药品等靠吃“老本”而勉强支撑。另一方面, 由于各校是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员的工作, 而化学教师本身任课的工作量普遍繁重, 再让教师本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化学实验, 没有明确的报酬, 没有成绩的肯定, 没有激励的机制, 加之在实验过程中会接触到有毒、有害、有险的物质对身体造成伤害, 许多的化学教师就因此而放弃做实验, 宁愿以讲代做。缺乏或缺失激励机制,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每况愈下。所以许多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一片混乱, 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2、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重不足。
化学实验本身的危害性、腐蚀性、污染性等特殊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设备、与教材实验配套的仪器和药品等, 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学校没有规范的专门实验室, 没有象样的设施和设备, 没有配套的仪器和药品;没有专职人员管理, 药品浪费严重;没有专门的人员维修, 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不足, 远跟不上新教材的实验改革步伐, 难以胜任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所以许多学校化学教师长期以来只能在行课的教室里以讲实验、画实验为主, 也就不足为怪。
3、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
除高完中往往配有专职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外, 一般的单设初中都是任课的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对实验的课前充分准备, 化学教师自己为了教学准备的实验总是匆忙、粗疏、随便, 使得药品的消耗多、回收率低、浪费大, 实验成功率低, 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不到位、损坏率高, 身体伤害大, 等等。当然, 事实上各校配备专职实验员的现实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即使配备了实验教师却又不是专职的话, 也难以为化学教学服务。
4、化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少, 实验教学的意识不浓厚, 实验教学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 实验科研课题的研究难以触及, 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化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失严重。一些学校只能靠自己培养, 常用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化学教学, 边啃边教, 实验教学上难有落实。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 这一方面除了受经济、交通的影响外, 另一方面是学科给予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少, 凡外出观摩学习与交流往往名额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外出“洗脑”的机会, 只靠着常年的“苦修行”磨练内功。所以许多农村教师教学年限越长, 教法往往却显得越呆板陈旧、老套定势, 离实验教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远。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5、大班额教学的制约。
近几年来, 许多城区中学生源拥挤, 大班额教学突出, 且不说实验场地的限制, 工作量、劳动量太大, 单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组织工作就难以掌控,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些现实的因素让许多教师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望而却步。
6、没有实验技能的培训。
多年来, 教学主管部门没有开展过实验学科任课教师及实验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在化学年轻教师一茬一茬地取代了原来的老教师后, 年轻教师的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培训, 实验能力差, 实验失败多。加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年轻教师在浮躁心理的支配下, 个人钻研业务的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缺失, 怕麻烦、怕繁杂, 化学实验就这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折扣,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成了粉饰的表演, 难以常态化开展。
以上诸因素虽然制约着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但难道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就真的不能常态化开展了吗?
三、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策略
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真的难行吗?其实并不是想象的这么难, 只需要达到两个条件即可——课堂实验微型化和教师的敬业心, 再配以分组实验的教法, 即可常态化地开展实验活动。
1、课堂实验微型化。
所谓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即是经常性、日常性和随堂性开展化学课堂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多年的调研经验, 要使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地进行并非不可能, 走实验的微型化道路是最有效的方法。微型化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小, 不会占去太多的时间投入准备, 仪器轻而小, 便于随堂开展。以学生实验活动中的试管实验为例, 常规实验所需反应的溶液大约2ml左右 (学生实际取量比之要多) , 以每滴液体约0.05ml计算, 2ml约需40滴, 以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需该溶液2ml, 以现在普遍的大班额60名学生计, 需要15组, 即需30ml, 加上损耗量10mL, 至少得40ml, 以一位老师任教3个班为标准, 这一种药品就得准备120ml。倘若以微型实验来进行, 将试管换成塑料点滴板进行实验则所需溶液就只需2-3滴, 一个60名学生的班级实验活动教学只需约3ml, 3个班的实验活动教学约需10ml, 一块塑料点滴板同时可做多个实验。以这种微型化实验进行学生实验活动, 即便一节课内容中实验活动需要10种药品 (试剂瓶也微型化) , 也因其微型的量和仪器而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前实验药品准备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则这样的实验活动课开展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困难, 微型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用一两个实验盘就可以完全盛装下, 随时可以让学生端到上课班级的教室, 课前让班上的小组长将实验仪器药品分发到各小组去, 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这样一节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课即可开始了。万盛区的一个化学课题组就使这种学生实验活动课堂进行了常态化地开展。教材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实验活动一律在课堂上开展探究, 不能由教师演示代替。
将实验微型化, 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多, 微型化实验课堂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安全性好、节约药品、节省开支、环境污染少。经济落后、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学校, 都可以选择微型化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万盛区的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利用身边易得材料进行微型实验的探究》化学课题组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开发微型实验资源解决了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2、教师的敬业心。
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基础, 即便微型实验的准备不耽误多大的时间和精力, 但还是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有效地准备, 毕竟多出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 “讲实验”、“画实验”速战速决, 许多老师就这样将实验“减省”过去了, 简单实验做点演示, 麻烦的实验以讲代做或以画代做直接省掉。有这种教学心态的老师, 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诿, 学生的实验活动都难以开展。其实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什么条件和细节都达到了你才去进行,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开展学生实验活动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需要教师的敬业心来支撑, 教师没有了敬业心, 什么工作都会打折扣, 包括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教学细节。
即使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设施,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师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就不愁不能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
3、分解大班额分组实验。
既然“挤挤一堂”的教室里难以开展探究实验, 索性把探究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到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教室容纳的学生有限, 可以分成两小组分批先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因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员, 都是由任课较少的年轻教师兼职, 留在教室的这组学生就会没人管理。为了避免没人管理的局面产生, 利用同一年级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协同合作, 没有轮流到的学生在教室上预习实验或完成实验报告, 由教研组没有课的老师临时监管。轮到做实验的这一组学生就进实验室去做实验, 由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在所做的新教材所有演示实验中, 先集中预设实验内容, 简单的实验可归为学生实验, 实验多了再集中起来一次完成。虽然学生实验的进度可能与教学进度不一致, 但是在教师预设实验报告内容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简单实验没有难度,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并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通过亲自实验得到启示。这种教学方法虽可行, 但工作量大, 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可能存在冲突, 班级的众多也使学生实验的周期拖得很长。虽然如此, 但最终得以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常态化地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入学习, 认真领会新教材改革的精神实质, 深刻分析原有的做法的利与弊, 转变教学观念, 拓展思路, 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好常态的实验教学活动, 使教学少走弯路,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目的。每一位化学教师拿出自己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 相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一定能常态化地顺利开展。
摘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开展越来越难, 越来越少, 本文从影响实验教学常态化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实验教学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常态化地进行开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常态化,实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谷莹莹.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9) .
[2]胡守会.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1) .
化学课题论文 篇10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试后评价,对策研究,高中化学
化学学科本身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不得不说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但是不可否认, 从苏教版化学教学现状看, 许多知识并非考验学生的纯智力因素, 相反许多时候学生考试失分完全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 所以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改进对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所呈现出的非智力因素特点与现状
一些学生片面认为高中化学学科存在较大难度, 甚至因为在步入高中之前, 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比较薄弱。 在高中将化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 许多学生第一时间还没有正确理解与接受。 一般而言, 非智力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简单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注意力, 这种分层方式主要是排除智力因素而言的。 第二层则属于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其可以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力及学生性格。 第三层次是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成因, 其包括成就的动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个人责任感与荣誉感等十二个部分。 实则无论从哪一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个人的主观性都是很大的。 一些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存在问题, 并非自己的智力与他人有所差距, 而是主观意志上是否愿意不断提升与进取占据了更大部分。
二、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进行评价与改进的对策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在考试之后所呈现出的试卷答案与分数结果分析, 许多学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 为了从主观上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实则是学生情感部分的体现, 主要表现为学习的愉悦感、求知欲及价值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创建相应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比如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习题为例:
现有A、B两种原子, 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了3个电子, 而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 请问A和B分别为什么原子?
通过例题不难看出, 此题考查的就是得失电子的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对这类问题依旧觉得比较棘手,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枯燥地对其进行讲解, 并没有找到吸引学生的方法, 使得学生从主观上抵触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中所展现的电子数量及电子变化趋势, 最终分析得出结果。
(二)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数量相当多。化学方程式实际上是考验学生意志力的重要内容。 化学方程式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许多化学反应现象都需要依靠化学方程式才能得出相应结果, 还对之后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起到基础性作用。 故而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 至关重要。
记忆化学方程式并非是考验学生的智力, 其考查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坚韧性及自制力和自觉性。 高中学习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包括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其中包括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及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及其他反应。 只是这些简单且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就需要学生记忆很久,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 则许多学生必然会功亏一篑。 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实际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将会有效强化化学学习效果, 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三)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近些年来, 确实有一些考题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树立解题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 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现在许多考题并不是按照课本教材的概念进行照本宣科的照搬, 相反其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对多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 且A、B均含有X元素。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为A+B→X+C, X是一种单质, 由此可知X元素为什么元素。
实际上, 这类题解答起来相当容易。 只是与物理或者数学学习有相似之处的就是选用了控制变量法, 要求在一定条件之下。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可以判断出X在A与B之中的化合价显示是正价与负价。X也具有负价, 所以其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通过分析, 很容易得出结果。 但是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认为必须给出明确的反应才能进行推断。 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 教师应该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通过这样的习题告知学生, 实际上化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许多知识点都很容易掌握, 甚至许多知识都是自己平时已经掌握的内容。 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将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动机层面改变传统的思维与想法, 让学生可以避免焦虑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效果与能力,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 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还要大。 许多时候,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提高非智力水平, 降低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及减少考试过程中失分现象的出现, 避免非智力因素对其的负面影响, 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锦灵.高中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试后评价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22-23.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7:3-9.
[3]王金丽.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10, 01:28-32, 37.
【化学课题论文】推荐阅读:
化学课题结题报告免费07-19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08-03
九年级上化学课题空气06-02
课题二化学肥料教案06-14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题一09-10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整套材料06-05
课题二化学肥料说课稿08-30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10-09
课题4化学键教学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