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2024-10-09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通用10篇)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1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钝化

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保护层而使金属不易腐蚀或与其他物质反应;或经化学、电化学方法处理使金属由活泼变为不活泼状态的过程叫钝化。钝化的金属活动性大减,叫钝态或钝化态。例如用冷浓硝酸处理铝而生成坚密的氧化膜保护层即铝钝化的一种方法。

铁与浓硫酸、浓硝酸接触,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称为铁的钝化。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因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 换反应。

铝与铁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的难易

取一块铝片,用细砂纸打磨其部分位置,观察没有打磨及打磨部分的色泽。发现打磨后铝的色泽比没有打磨的色泽更光亮。过一段时间,两者色泽又变得一样。

同样方法,用铁片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打磨前后的铁的不同及变化,则发现打磨后的铁不会变得与打磨前的铁一样。

(1)从上述实验事实推测:铝和铁哪种物质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2)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3)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4)根据铝的这种抗锈蚀“特性”,试推测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的一种方法。

铝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由于铝有多种优良性能,因而铝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1)铝的密度很小,仅为2.7 g/cm3,虽然它比较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宇宙火箭、航天飞机、人造卫星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合金构成。船舶建造中也大量使用铝,一艘大型客船的用铝量常达几千吨。(2)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虽然它的导电率只有铜的2/3,但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3)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

(4)铝有较好的延展性(它的延展性仅次于金和银),在100 ℃~150 ℃时可制成薄于0.01 mm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等,还可制成铝丝、铝条,并能轧制各种铝制品。

(5)铝的表面因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6)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未状时的颜色多为黑色),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以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美观。

(7)铝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如含硝酸钡68%、铝粉28%、虫胶4%)。

(8)铝热剂常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轨等。铝还用做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均匀混合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炽烧而制成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9)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也很好,反射紫外线比银强,铝越纯,其反射能力越好,因此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10)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也采用铝。

“水”中长“铜树”

取一支大试管,内装硫酸铜溶液。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稍加弯曲后,立即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剩余的铝丝上附着有大量的红色铜,就好像铜树,同时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1)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

(2)该实验说明铝和铜的化学性质哪种更活泼?

(3)若一根质量为m1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过一段时间取出附有铜的铝丝,其质量为m2,试比较m1与m2的大小(相对原子质量请查课本)。

(4)m1与m2的质量之差是不是生成的铜的质量,为什么?(5)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溶液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一

问题: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请你回忆: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的实验现象。

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氯化亚铁溶液,把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铝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无色。

把一根光亮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事实推测:铝、铜和铁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序。判断全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二

问题:把铝片、铁片、铜片分别跟稀硫酸反应,哪种金属反应最快?

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铝片、铁片、铜片,加入5 mL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铝跟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铁跟酸反应缓慢,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而铜片表面无任何变化。(1)写出本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推测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为什么包括氢

1865年,贝开托夫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金属和金属离子间互相置换能力的大小,以及金属跟酸、跟水等反应的剧烈程度,首先确定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这个顺序里就已包括了氢。因为氢可以被位于它前面的金属从稀酸里置换出来,而氢也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而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这就是说,贝开托夫当时区分金属的活泼与不活泼,是以氢作为标准的。

当然,早期的化学家把金属跟酸、跟水等反应的剧烈程度作为衡量金属活动性大小的标志是不严格的。准确的方法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而标准电极电势也是以氢电极定为零作为标准来测定的。标准电极电势为负值的金属比氢活泼;标准电极电势为正值的金属活动性小于氢。

另外,氢的原子结构决定它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与碱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氢具有还原性,能和大多数非金属反应显示+1价;等等。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把氢排进了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从能量角度来看,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除了与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还与金属的升华能(固态单质变为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水合能(金属阳离子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金属性强的元素,一般来说它的活动性也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因此钠的金属性要比钙强。但是钙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负,所以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大。铜和银也有类似上述的情况。由此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

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 实验:

(1)如右图所示,在试管①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花球上,使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

(2)在试管②中放入铁钉,注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蒸馏水要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3)在试管③中加入少量干燥剂(袋装饼干等食品中放的小袋中有氯化钙干燥剂),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

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1)通过探究,你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2)通过上面对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你对防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与同学们交流你所知道的各种防锈方法。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2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2.2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3.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药品: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来源:www.shulihua.net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教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板书]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引导]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活动与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 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活动]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教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投影]氮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其他常见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各种化肥的方法。

课后习题

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的资料,整理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下节课我们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展开辩论。

板书

第十一单元 盐 化学肥料 课题2 化学肥料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生产中常见化肥的主要成分及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的必要性。了解常见农药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知道常见的防止农药中毒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合理施加的必要性;并知道化肥、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是建立生态文明的第一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对人体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情景] 在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常使用化肥与农药。请大家通过回忆列举几种常见的化肥与农药? [交流与讨论] 说说它们的作用? [新课]

一、常见化肥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总结] 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使用化肥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作物生长所属要的营养元素。常见的农药有敌敌畏、乐果、甲胺磷等,使用农药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影响植物生长的害虫和杂草等。[展示] 类型 主要物质

氮肥 NH4HCO3、NH4Cl、(NH4)2SO4、NH4NO3 尿素[CO(NH2)2] 磷肥 过磷酸钙[ Ca(H2PO4)2 和 CaSO4] 重过磷酸钙[Ca(H2PO4)2] 钾肥 草木灰[ K2CO3 ] KCl [转引] 化肥秒当,不但可能降低肥效,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请大家讨论第33页“各抒己见”,对合理使用已板结的硝酸铵提出建议。

[讨论、总结] 对于已板结的硝酸铵,绝对不能采用敲击的方法加以粉碎,可以将其溶于水后使用。

[讲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作物的生长,有时需要将化肥混合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将化肥混用有时可能导致肥效下降。例如,由于铵态氮肥显酸性,草木灰显碱性,将两者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反应,导致铵态氮肥肥效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常使用含氮、磷、钾元素的复合肥。

二、常见农药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转引] 目前使用的农药大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储存和使用农药时更应注意安全。请大家讨论有关农药使用时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盛放农药的容器不能随处清洗?不能用来盛放食品? 2. 在食用瓜、果、蔬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讨论、小结] 在使用化肥、农药时,应防止农药与皮肤接触,更应防止农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消化道。因此,盛放农药的容器不能随处清洗,洗涤液不能流入饮用水源,更不能用这样的容器来盛放食品。在食用瓜、果、蔬菜前应将其浸泡几分钟以除去残留的农药,绝对不[转引] 若不慎发生农药中毒事故,应立即清除毒物并送医院治疗。请大家完成第35页“交流与讨论”,解释所采用的解毒方法的原理。

[讨论、小结] 由于敌敌畏、甲胺磷等均为磷酸酯,性质和有机酸酯类似,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比较完全,但若用强碱会引起腐蚀,因此常用NaHCO3溶液洗肠。使用泻药的目的是尽快排出体内的毒物。

[讲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生态所所长高吉喜近日在“可持续农业:全球的挑战”论坛上指出,农业生产给中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他说,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具体表现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重金属、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落石出则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

农业污染现状堪忧在农业污染的诸多成因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兽药以及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管理不利等都是重要因素。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严重

近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4年全国化肥使用总量已达到463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1%。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的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太湖流域曾高达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标准。

由于氮肥过量使用,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等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50%。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1983年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吨,而到了2003年,仅仅十年时间,全国农药使用量就达到132.5万吨。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有的甚至超过450公斤,过量使用、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1.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600个地下水样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地下水正面临被硝酸盐(硝酸盐是氮肥、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中所含氮化合物降解的终端产品)污染的严重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

3.部分农产品安全质量下降

目前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硝酸盐污染。

4、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5.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升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的有关农村面源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但是,现有可供研究的监测资料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2)加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随着许多地方畜禽粪便直排水体,在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也加重了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

(3)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

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从1996年至200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高于城市。6.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农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甚至传统农作物无法继续种植的现象。农业污染还造成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经济损失。

农业污染给本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从现象上看,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从本质上看,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课堂小结] 化肥、农药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与农药。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布置作业] P84-85: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4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该节课堂通过老师设计了精品课程讲学稿后,学生在堂上掌握的较好。

2、从铁、铜生锈的实物入手,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家用铝制品不易腐蚀的实际现象来引入到金属铝化学性质的学习,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本节课采用打破 “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采用堂上以“边教学,边实验”的实验引导探索法 进行课堂教学;学法上采用课前预习— 堂内预习— 实验探索 — 归纳总结,教学 生学会探究化学的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时是探究课,学生预习不理想,学生活动时间控制不好,影响进度。学生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努力方向: 对探究性实验的课题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导学案、教案等。课堂上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巨大乐趣,知识记得牢,克服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建议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和中考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上要从固体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实验现象来 深入了解置换反应。设计精品课程讲学稿,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学科:化学 姓名:马悦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5

设计理念

为使探究的过程紧凑,可将课本内容整合成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与酸、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三个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交流和反思,从而提升科学素养、领悟科学方法;为了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有关的置换反应,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面带微笑进入教室,师生互相问好。2.温故知新

提问:如何用物理方法去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3.探究新知

引言: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铜和黄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根据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知,金属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板书:1.金属与氧气反应

投影:镁、铝、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录像。

板演:2位学生利用板书完成镁、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思考: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内容,并思考如下的问题:

①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很耐腐蚀?②在清洗铝炊具时能否使用钢丝清洁球擦洗?③“真金不怕火炼”蕴含怎样的化学原理?④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一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⑤根据镁、铝、铁、铜、金与氧气反应的情况,初步判断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过渡:人们在16世纪中叶就发现,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板书:2.金属与酸反应

讲述: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就能更直观地反映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面,我们就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探究镁、锌、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做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完成表1。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欣赏:课本图8-12卡通画“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镁、锌、铁均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但剧烈程度不同,镁最强烈,锌次之,铁最慢。铜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板演:3位学生利用板书完成镁、锌、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6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活动性:Mg>Zn>Fe>Cu 过渡:上学期,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适时投影有关的图片)。该实验说明,金属还能与金属化合物反应。

表1

板书: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应

讲述: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能直观地显示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面,利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探究铝、铜、银的活动性强弱。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做铝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铜与硫酸铝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完成表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表2

小结:铝能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铜能把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转换出来;铜与硫酸铝溶液不反应。

板演:2位学生利用板书完成铝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活动性:Al>Cu>Ag 过渡: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学生可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板书: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讲述:常见的14种金属在溶液中金属活动性顺序。

比赛:学生先朗读金属活动性顺序,然后比一比谁能很快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渡:下面探究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同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何不同。

讨论: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角度分析,上述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特点?教师参与、引导,并适时用动画演示反应特征(位置交换)。

小结: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板书:

三、置换反应

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

阅读思考: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下的一些问题:①银与稀硫酸、锌与硫酸铜溶液、铜与氯化银(不溶于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②在该置换反应为什么不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巡视、指导。4.应用练习(投影题目)

①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中,②如果用A+B=C来表示化合反应,请用相似的方法表示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③化学方法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

④过量的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物质是什么? 5.小结、评价(略)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6

知识精析

一.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 _观察、记录、分析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 化学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4、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三个阶段观察。

从三个方面描述燃烧的现象:⑴光、焰色;⑵放出热量;⑶生成物的色、态、味

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注意:观察实验时,一般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观察 实验探究步骤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由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结论、解释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观察物质的性质乳白色固态圆柱状。结论、解释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物质现象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结论、解释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观察物质的、现象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结论、解释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物质的现象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结论、解释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解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观察物质的、现象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结论、解释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

实验操作: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 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把燃着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木条熄灭,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得出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向一块干燥玻璃片呼气,另取一块干燥玻璃片放在空气中

实验现象:被呼气的干燥玻璃片变得模糊,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没有水雾出现 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温馨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现象、结论要结合起来记忆。

题型透析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

思路解析:将课本中知识点记清楚。答案:(1):①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水蒸气(3):③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点拨:注意课本实验的变化。

2、小聪和小明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小孔中冒出,就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瓶气体。第一瓶:将带火苗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火苗明显变小变暗。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

(1)竹子中含有哪两种气体?

(2)竹子中的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相应的两种气体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路解析:清楚的知道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是解题关键。答案:(1)氧气和二氧化碳

(2)竹子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与氧气、与水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一条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广泛用途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煤油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金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在课的开始可让学生列举金属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之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金属从何而来?自然界中的金属以什么形态存在?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几张金属矿石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及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只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即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内容(板书)。这样揭示出课题,自然流畅、水到渠成。2.复习旧知,以旧带新。

这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提问: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3.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初中曾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如镁、铝、铁、铜等,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找到它,并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通过观察和闻钠瓶中液体的气味,不难发现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那么我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钠存放在煤油中呢?为什么不能把它暴露在空气中或存放在水中呢?(2)猜想与假设:学生会想到也许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3)实验验证:此时就可引导学生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

(4)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5)拓展延伸: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可以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会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4、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对钠及其氧化物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钠、镁、铁等与氧气的反应情况,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钠、镁之后,铁之前,大家预测一下铝与氧气反应的情形如何,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5.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8

金属和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1.巩固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

阅读书本第24页的内容,了解本次实验活动的实验目的、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按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铜片和铝片相互刻划后,你发现哪个的硬度大?

2.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变化?

3.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或 稀硫酸),观察各个试管有什么现象?

4.可以利用上面的哪个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共性,如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如密度、熔点、硬度等,有的可能差异还很大。

2.金属的化学性质:大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金属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D)

A.导电性

B.抗腐蚀性

C.导热性

D.延展性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D)

A.常温下,在空气中金属镁比铁容易氧化

B.在氧气中灼烧时,铁丝比铜反应剧烈

C.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

D.铝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在常温下铝不与氧气反应

3.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说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B)

A.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

B.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D.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氧气中点燃

4.把金属X放入Cu(NO3)2溶液中,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若放入Mg(NO3)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Cu、M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

A.Mg、X、Cu

B.X、Mg、Cu

C.Mg、Cu、X

D.Cu、X、Mg 5.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B)

A.铝

B.铜

C.镁

D.铁

6.小思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包括:铜在空气中灼烧、锌与稀硫酸反应、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如图是他实验操作考试中的部分情景。

A.灼烧铜丝

B.放置坩埚钳

C.加锌粒

D.倾倒硫酸铜溶液

(1)上图中有一处错误的操作,该操作是C(填序号);(2)操作A的现象是铜丝表面变黑;

课题: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教案 篇9

课题: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教案

课题: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教案 -08-05 22:50:31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探究: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进行测量、判断、猜想等,然后小组内交流) 结论: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这是本结论的合情推理过程。对于几何命题来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也就是演绎推理过程,要求有理有据,符合逻辑。 二、师生共同探究: 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引导学生分析:可以把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或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当中。 引导学生找到方法: 1、作一腰的平行线。如:过点C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点E。将角A转化到三角形CEB中。 2、作两条高。分别过点D、C作DE垂直于AB、CF垂直于AB,E、F分别为垂足。将角A和角B转化到全等三角形DAE和CBF中。 由学生板书证明过程,完成后师生共同点评。 虽然等腰梯形的性质可以直接作为证明命题的依据,但是通过上述演绎推理过程,i相信学生会更好的掌握此性质,运用起来会恰如其分,得心应手。

教案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10

第十二单元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2.该金属元素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目前日本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

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好,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举例】(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归纳小结】

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情景交流】(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你也有上图中的一些症状,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分成两大组,一组问一组答。例:

上一篇:足球赛赞助优秀策划书下一篇:西坡党员发展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