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共12篇)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1
《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 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
一、要转变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 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底, 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 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 变讲授为训练, 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 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 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 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 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 大面积学生不合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 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 要认真领会大纲;其次, 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最后, 加强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培养, 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 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 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 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 深刻理解大纲, 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 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 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 再经过解释、练习, 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 理解深刻, 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 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 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 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 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 庞杂难记,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 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O2, CO2三种气体之后, 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1的仪器, 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两种气体, 这样从O2, CO2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 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 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O2, 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 H2, 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通过归纳总结, 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 使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 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 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认真做好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 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 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 应克服依赖心理, 独立完成实验, 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 亲手做, 亲眼看, 用脑想, 只有亲自参与, 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 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 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 怕失败、危险的心理, 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 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 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 使他们心中有数, 实验时踏实。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2
沈 斌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他们只是对我们要遵守的法律只知道一些,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我们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我们自己,从小就要做到懂法的合格公民。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这样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初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节中的四
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1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1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1.2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
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1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2.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
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50年代中期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既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形、骨折,重病者全身骨头疼痛难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事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2.3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
含有高放射性和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上流人才。
总之,在工作中,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黄金”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化学作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担。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化学学科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催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课程体系和内容只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接纳与继承,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要求知识要有综合性、融合性,课程设置就要提高综合性、适应性。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这样才能合理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内容要少而精并且具有时代精神,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时空”保证。还要突出方法论的内容,引导学生会学、敢想、创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二、认真落实教法改革,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推动新课改,落实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定要打破陈旧教学模式,锐意进取,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和研讨式为主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会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使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不要“越俎代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更要对知识进行探索;不仅要掌握问题的已有答案,更要寻找独创性的解决办法。如此,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创新能力。教法改革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由“要他学”变“他要学”,由“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深化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狠抓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展开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體现,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功能。狠抓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进演示实验,引发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还能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创新意识,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例如:在进行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教学时,通过以下三组实验进行对比。1.铜片和浓硝酸。(课本上的方法)2.铜丝和浓硝酸在试管中反应,当试管内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取出铜丝使反应停止。(初级创新)3.将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取一大号烧杯,内盛氢氧化钠溶液,再取一小号烧杯,内放细铜丝并置于大号烧杯中,然后在小烧杯中滴入几滴浓硝酸,并用一中号烧杯倒扣在小烧杯上(如图)。(较高层次的创新)
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实验的优劣:方案(1)无法控制实验的进行,将产生大量污染性气体NO2;方案(2)可控制实验的进行但仍有污染性气体NO2逸出;方案(3)不仅节约药品,还可消除NO2对环境的污染,使用实物投影,可以使观察更清晰。这一实验的创新,不仅给学生以示范,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而且还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思想,达到了实验的改进目标之一——无毒化。
(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激活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是根据已学的知识,用实验来论证其准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的技能,还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能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工作、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这对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可以说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无法替代的。
例如:氯气与水反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取两瓶氯气(颜色深浅相近),在一瓶中加入适量的水震荡。(1)比较两瓶氯气的颜色;(2)比较氯气水溶液和蒸馏水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2.在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和碳酸氢钠固体粉末及几滴石蕊试液。(1)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什么离子?(2)加碳酸氢钠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什么离子?(3)加石蕊试液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为什么?是氯水中的氯离子起作用,还是氯分子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的氧化性造成的?3.取两瓶干燥的氯气,分别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氯气溶于水的本质是氯气在水中溶解且伴有化学反应:Cl2+H2O=HCl+HClO。从而确定氯水中的微粒为Cl2、H+、Cl-、OH-、HClO、H2O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探索的兴趣,激活了创新能力。
(三)强化实验过程教学,发展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实验的过程教学。即在实验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找到答案。使学生产生对问题探究的主动性,层层剥离设计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的过程进行如下分解:(1)将锌片、碳棒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2)用导线将锌片和碳棒连接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碳棒上的现象;(3)在电路中接上灵敏电流计,观察指针偏转的方向;(4)用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计连接,确定电子流动的方向。围绕实验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电子为何从锌片流向碳棒?(2)碳棒上为何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什么气体? 为什么产生这种气体?可能是其他气体吗?(3)锌片的质量将有何变化?(4)从氧化还原角度来分析两极发生了何种反应?(5)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分析原电池是何种装置?(6)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探究、综合,抽象概括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和能量的变化。紧接着又联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钢铁在潮湿的地方更易腐蚀?人们可用哪些措施来防腐?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创设新情境,产生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疑问的热情,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升华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的主要程序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认为,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例如:在学习用倒置漏斗吸收氯化氢气体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倒吸原理,利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计出具有类似作用的装置,然后进行验证。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不管合理与否,教师都要给与评价,对合理者给予表扬,肯定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对不尽合理者,也要找到他们设计的亮点。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 篇4
一、化学学科的作用及地位
基本可以这样说, 化学学科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不少欧洲的国家通过化学品销售以及制造来支撑他们国家的经济。而对美国而言疾病、能源、国防、环境等等都是以化学学科为起点发展的。不难发现, 国家对化学学科的需求是很大的, 化学学科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明化学学科的作用, 比如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新能源的推出, 这样能够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帮助。还有的生物研究也离不开化学能源, 可见科学发展中能源、环境、生物等等对化学学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有很多化学的研究学者们也对化学地位以及化学做了十分准确又简要的概述。有学者这样认为:化学可以有生命分子和无生命征兆的分子结合在一起, 两种物质之间可以产生特殊的化学反应, 使其结合。化学渐渐的推进从无顺序变成了有顺序, 又从“没意识”变成了“有意识”的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相信化学学科在将来的发展之中必然会有很大的进步。
二、化学学科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化学学科帮助了人们解决了很多的难题, 但化学学科仍然声誉不佳, 吸引人的能力不强, 很多人都将环境污染, 化学的灾难等都要附加在化学上, 化学学科从此被冷落, 片面的看法使化学科学不能受到人的喜欢。甚至会认为化学可能会被排除到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只中, 常常可以看到化学不能被人们接受处于被冷落的阶段, 不被受到重视, 不被受到欢迎的例子。
笔者认为对于化学学科被人们不认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很多学者不够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只是关注自己的成果, 却不能对整体有客观的认识, 也疏忽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多言论甚至对化学学科的论述很不公平, 可是很少为化学学科正名的化学学者。虽然说, 化学学科可以说是重要的科学项目, 但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化学家没有持有强烈的反对的态度。
三、化学学科的改革
目前, 化学学科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使化学学科受到了很大负面的影响, 应该及时作出调整。要想让化学学科担当起所具备的社会责任, 那么就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改变, 才可以使当今的化学学科教育避免滞后问题, 也会使很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复存在。
针对我国化学学科所存在的问题, 相应的作出教学改革方法, 比如说:可以改变之前化学学科中课程相对陈旧无用的部分, 也要将与现代化学学科中脱节的部门遗弃, 可以把课程内容压缩、精简“去其糟粕”留下精华。但是, 不能太过分于注重学科本身系统性以及完整性, 合理改善这方面才可将大量人才吸引来, 为化学学科付出更大贡献。因此, 想要构建出既合理有科学的化学学科课程的体系要带有新思路, 设计出更好的教学计划完善化学学科的要求。另外, 还可以和国外的化学教育学者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 也可以利用积极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现今技术来改善我国的化学学科教学, 使化学学科在自身领域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来化学学科是知识学科,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化学学科同样也是正在快速发展向上的科学。可以说, 化学科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加强化学学科的教育为化学领域不断提高提供前提。化学科学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各方面都有影响。可以这样说, 如果人们生活是物质生活, 就一定需要化学学科的支撑。我们必须不断地转变化学学科教育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 将化学学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这样才可以令化学学科处于在未来发展中取代他曾经的辉煌, 建立创新性思维, 才能够使化学学科有力量去面对新的难题, 在将来的发展中创造更高的辉煌, 成就出新的篇章。
摘要:目前, 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下几乎所有的教学学科都在为适应教育改革作出改变, 这对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的挑战性。对于现今我国化学教育而言, 加快化学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会对我国化学工业起到很大的帮助。那么不言而喻, 化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作用。文章先对化学学科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然后进而分析了化学学科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化学学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建议。
关键词:化学学科,作用地位,改革
参考文献
[1]房喻.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9:13-15.
[2]李雁冰, 邹逸.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历史经验及当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05:80-90.
[3]宋心琦.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J].大学化学, 2001, 01:40-47.
[4]刘其军, 曾薇.我国高校化学系的建立时间与教育部化学学科评估相关关系研究——我国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5, 04:1-4+28.
[5]马建峰, 蔡金艳.浅论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化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11:83-86.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5
初中化学的课程理念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的?
第二部分: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正确制定教学目标?请选择单元或课时教学内容,按照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指导建议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并与你之前教案中设计的目标相对比,谈谈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部分:
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含哪些要素?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提出哪些具体要求?结合科学探究主题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请从初中化学教材一到十二单元选择你在实际复习教学中有成效的单元,谈谈你成功的方法经验。
第四部分: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你在教学中怎样运用即时性评价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2、谈谈试卷命题过程中通常主要考虑哪些教育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对衡量试题质量各起到什么作用?
第五部分: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6
【关 键 词】化学教学;学科渗透;延伸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57-0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中学化学教师除了传授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与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化学课堂中要适当的切入德育,教师通过对我国杰出化学家和国家化工行业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叙述,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工业的垄断,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在原子结构这一章提到化学家张青莲院士时,要强调其在国际标准原子量测定所做的贡献,使中国在此研究领域到达世界先进水平。化学的明天靠年青的一代,激发学生的愛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在化学基本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的思想。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如进行钠化合物的实验时,强调水能用来灭火,但当水遇到撒有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时,水不仅不能灭火反而能够“生火”。用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树立了量变到质变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
素质反应出人的思想,人的素质通常又反映了其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可取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现代教学设施、直观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设计化学创新型实验,猜想证明试验结果,并给学生适当暗示,从而去创造一个和谐、博爱和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上课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学生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素质。
利用化学试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通过化学演示实验中的规范性操作,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学生耳闻目染,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生理成长以及智力、能力的开发与提高的最佳时期。学生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让学生会利用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为64个,高中为99个,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规范操作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可能的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使之掌握实验技能技巧,能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化学实验可以创造出新产品,如铜燃烧生成氧化铜;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等等,这些都是以前的化学家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而新物质的合成、分解,新物质的产生,都有待于年轻一代去摸索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入,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容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课标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教师的重点不应局限在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应注重学生亲身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
20世纪20年代以前,科学教育只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分科课程独立发展,各科自己独立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在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在深入分化的同时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产生了大量的综合学科。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有诸多优势:克服学科间封闭互不联系或很少联系的现象;促使教师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使教师在教学上伸缩自如,游刃有余。下表是一些中学学科之间联系话题的举例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总结出学科知识点的交叉点、交集区。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泛性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互融性,不是按学科界限完全独立存在的。
教师在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保持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效地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那些联结多个学科内容的知识点,挖掘出隐含的综合交叉点阵,以形成完整密集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联想能力。
知识是无穷的。利用化学知识的延伸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化学教学与实际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讲到一些原理,如勒夏特列原理,突出勒夏特例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如物理、生理甚至社会上各种平衡系统。这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不局限于学科而能融会贯通。
在科学技术飞快进步的今天,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前景更是一片光明,而且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是不容忽视而且刻不容缓。许多地区已开始在初中试行综合科学课程,上海市高考“3+1+综合”中的综合科目也越来越倾向于多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构筑成整体认知结构,考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
化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所以化学教师更应该别具匠心地拿出自己的学科优势,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带进去。学科渗透和化学课堂延伸教育的实行,能一定程度地对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龄,杨鹏飞.强化学科渗透意识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8~9.
[2]杨丽萍.化学知识在生物学科中的渗透[J].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2007,(2)25~26.
[3]姚发业,张延.化学实验教学环保教育的探讨[J].山东教育科研,2000.(3)15~17.
[4] 李建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1. 9. 25.第2版.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学科能力,化学实验,植物,指示剂,创新
为了验证化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我们探究了植物酸碱指示剂的提取、性质等,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 成效显著。通过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其应用, 科学地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组中的学生发现:在炒好的紫包菜上浇一些醋时, 被浇到的菜变成了红色, 没有被浇到的菜仍为紫色;当煮好的鸡蛋白遇到紫包菜汁时就被染成绿色。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二、、研研究究过过程程
1. 探究植物酸碱指示剂制备与性质
我们选择的植物有紫包菜、胡萝卜、月季花等。
(1) 将紫包菜的菜叶剥下, 用剪刀剪碎, 放入研钵中, 加入少许蒸馏水, 研磨, 待有一定量的汁液渗出后, 停止研磨, 将汁液转移至烧杯中, 再向研钵中加入少许蒸馏水, 研磨……最后得到所需要的紫包菜汁液。
将盛有紫包菜汁液的烧杯放置在三脚架和石棉网上, 用酒精灯加热煮沸以蒸发掉溶液中的水。冷却后, 向其中加入适量酒精 ( 用以防腐) , 搅拌均匀, 将其转移至试剂瓶, 贴标签。
紫包菜汁是深紫色、有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酸性环境下, 显深红色;在碱性环境下, 最开始显草绿色, 静置一段时间后, 溶液中出现少量墨绿色沉淀。在测量其变色间隔过程中, 其变色过程为渐变, 变化过程中的颜色不易区分, 并且溶液中始终有少量黑色胶状物干扰判断, 故无法得到其精确变色间隔。
(2) 胡萝卜液为浅棕色, 加入酸或碱后, 无明显变化。
(3) 月季花汁为棕色、有花香味液体。在酸性环境显红色;在碱性条件下无明显变化。在受热和久置后, 加入酸或碱均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胡萝卜汁液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月季花汁液可作为单色酸碱指示剂使用, 但考虑到其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故放弃研究;紫包菜汁液可作为双色酸碱指示剂使用, 尽管不能精确地测量其变色间隔, 但其组分酸型碱型颜色的差别十分明显, 可以在大部分定性分析的实验中应用。另外, 月季花汁液和紫包菜汁液的酸型组分颜色相同, 经过查阅大量网络资料得知它们有效成分是同一种物质——花青素。
2. 紫包菜植物酸碱指示剂提纯改进及保存
传统的植物酸碱指示剂提取方法是以水或酒精为溶剂, 采用物理粉碎或研磨、过滤的方法。由于在粉碎过程中, 叶片被粉碎得过小, 形成胶体, 很难被过滤完全, 致使其溶液中杂质含量很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 进行了如下改进:将紫包菜叶洗净, 撕成小块备用。取一洁净烧杯, 向其中加入少量盐酸, 再加入适量蒸馏水冲稀, 混合均匀。将紫包菜叶小块放入烧杯溶液中, 对其进行水浴加热, 待溶液颜色不再变化后停止加热。将加热后所得悬浊液冷却至室温, 对其进行过滤。
随着加热地进行, 烧杯中的液体逐渐变为红色, 紫包菜叶小块由边缘向中心逐渐由紫色变为白色。过滤后所得溶液呈红色, 十分清澈, 透光性良好。保存数天无变质迹象, 不需再加酒精防腐。
向溶液中加入少许盐酸有两大优点, 一是能够快速破坏其细胞结构, 加速其细胞液外渗;二是使溶液处于酸性条件下, 不易滋生细菌、变质, 易于长时间保存。
对溶液采取水浴加热一方面可使溶液受热均匀, 另一方面可防止溶液升温过快而破坏有效成分。
此种提纯方法的优势在于:在破坏叶片细胞结构、得到细胞液的同时, 使叶片依然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这样过滤可更好地起到提纯的作用, 有效地去除溶液中的少量黑色胶状物杂质。
3. 紫包菜植物酸碱指示剂性质与变色间隔测定方法
如果希望测得该指示剂 ( 紫包菜) 的准确变色间隔并制作出相应的比色卡, 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定量描述指示剂颜色随酸碱度变化的方法。
(1) 根据物理知识, 物体显色的原因是:当光源发光照射到物体上时, 由于物体自身性质不同, 吸收了一部分特定波长的光, 同时反射了剩余波长的光, 当反射光被人眼接收到时, 人就看到了物体的颜色。因此, 可以用物体反射光的波长描述物体的颜色。根据色度计的工作原理, 通过调整光源波长, 做出溶液比色与光源波长间的变化关系图, 找到其极小值点, 对应波长即为溶液反射光波长。但这要求光源波长可以自由、连续地调整,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实验方法并不可行。
(2) 我们使用的是生化DIS实验箱中的色度传感仪和酸度传感仪。
受上述实验方法启发, 可采取如下测量方法测定颜色:配置若干不同p H值的溶液, 分别加入等量的指示剂, 装入比色皿中备用。选取3 种特殊波长的光 ( 三基色光) ——红、绿、蓝作为色度计的光源。
在3 种光源下, 分别测出不同溶液的比色, 做出“比色-p H值”图像, 即可分别得到三基色光光强随溶液酸碱度的变换规律, 在图像中即可得到任意p H值时, 三基色光的光强比例, 通过计算机既可合成出该p H值时溶液的颜色, 然后做出比色卡。
(3) 不同p H值溶液的配置方法及问题
为了正确、有效地选择不同组溶液p H值的取值, 需先对指示剂变色间隔进行粗测。采用中和滴定的方法对指示剂的变色间隔粗略测量的结果如表1 所示。
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保存时的p H值:4.7
根据上述粗测结果, 初步选择取15 组溶液, p H值由4.7 到8.9, 每组间隔0.3。
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大致调节溶液颜色, 再用p H计测量其p H值。最终溶液配制情况如下:4.7, 4.9, 5.1, 5.3, 5.8, 6.4, 6.9, 7.6, 7.8, 8.6。
(4) 测量结果与分析
溶液按进行测定, 对数据进行整理后, 即可得到4组测量数据。
由于仪器限制, 光源波长并没有标准的三基色光波长, 但其中430 nm, 470 nm, 635 nm三组数据可近似认为是三基色光的数据。将数据做成图像 ( 如图1所示) 。
下面为叙述方便, 将波长为430 nm, 470 nm, 565 nm, 635 nm四种色光依次记为:蓝、绿、黄、红。
通过图1, 根据色光合成的常识, 不难定性地看出:当溶液呈酸性时, 红光光强要远大于其余三色光, 溶液应显红色。随着溶液p H值升高, 蓝、绿、黄3 种色光光强逐渐上升, 当溶液呈弱酸性时, 溶液应显紫色。当p H值继续升高时, 红光光强迅速衰减, 在溶液呈弱碱性时几乎为0, 蓝、绿光所占比例变大, 在溶液呈弱碱性时, 所显颜色应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 在溶液呈碱性时, 蓝光也已衰减, 溶液应显绿色。在溶液p H=8.6 时, 红光光强突然增大, 致使溶液颜色应向黄、红方向移动。
上述分析除最后一条外, 均与粗测结果吻合。最后一条所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实验中对此情况的反应为:在溶液p H=8.6 时, 溶液呈草绿色, 但放置一段时间后 ( 约1 小时) , 可看到溶液颜色明显变为浅黄色。对于这样的实验结果, 之前设计的测定方法显然不再适用, 但由于该指示剂主要应用范围不包括p H=8.6, 故本研究未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如前所述, 通过图像上任一点三基色光的光强比例, 即可由计算机合成出该点的溶液颜色, 制作出比色卡。合成结果如图2 所示。
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除p H=8.6 的一组, 其余合成色均与实际色接近。合成色与实际色之间略有差别, 这只是由于仪器的限制, 后期实验结果证明, 此种测定方法是可行并可信的。
三三、、研研究究成成果果
1. 研究成果和意义
通过上述研究, 基本解决了开始提出的2 个主要问题, 按照上面的实验结果, 植物酸碱指示剂已经基本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及长时间保存。如果在此基础上, 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对其变色间隔进行调整, 使之更加适应人体的酸碱度范围, 再利用其可食用性 ( 对人体完全无害) , 便可在医学上产生很高的应用价值, 例如测量口腔内酸碱度、测量人体体腔黏膜的酸碱度等。此外, 植物酸碱指示剂的原料经济易得, 制备方法简单, 易于保存, 能够大量生产, 这些优势都是普通指示剂所不具备的, 这使植物酸碱指示剂的应用范围比普通指示剂更加广泛、更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2. 探索方向和设想
(1) 变色间隔有待完善
对指示剂变色间隔调整的初步设想是:希望找到其他几种不同颜色的植物, 能够满足其颜色不随环境酸碱度变化而变化的要求。通过实验, 利用色度计分析, 找到添加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的量与溶液颜色的变化规律, 从而达到调整指示剂变色间隔的目的。但由于目前尚未找到最合适的植物, 加之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2) 碱性条件下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缺失
如前所述, pH=8.6 时, 溶液的颜色会发生一种奇怪的变化, 初步猜测变色原因与花青素自身一些性质有关。由于这与此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无关, 因此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3) 比色卡误差修正的设想
如前所述, 目前制作的比色卡存在一定误差, 通过提高实验仪器水平自然可以大大减小误差, 因此还可以通过误差修整的方法来调整比色卡, 使之更加准确。
在此提出一种修正方法的设想:由于色光中三基色的比例是满足线形变换的, 因此, 可以在其比例系数前再乘以某常数对其进行修正, 故只要得到这3 个常数即可。通过计算机可以找到与实际色最接近的合成色, 在计算机上可以读出三基色的比例, 再与理论计算出的比例对比, 即可建立方程。由于要确定3 个常数, 故需选择3 组颜色, 建立3 个方程, 即可求得3 个常数, 达到对比色卡进行修正的目的。这一设想有待进一步考证、落实。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创设情境, 体验成功, 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 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 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 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 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 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 成立学生合作小组, 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
2. 及时评价, 适时指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 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 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 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 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要给予足够的宽容, 耐心地矫正, 坚持表扬鼓励为主, 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 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给予鼓励。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 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他们热爱化学学科。如在讲“燃烧”时, 做白磷的自燃实验, 教师把白磷溶于二硫化碳溶液中, 将此溶液倒在滤纸上, 用镊子夹住滤纸在空气中煽动几下, 滤纸就着火;而无此溶液的滤纸就不会自燃。学生便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 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此时, 教师讲解白磷是一种着火点低 (40℃) 、易燃的物质, 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尝到成功的满足, 学习兴趣大增。又如“玻棒点火”“氢气弹爆炸”“铁变金”等, 一系列直观性和趣味性强的实验, 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跃其学习思维。
化学实验本身是有魅力的, 学生都想动手做实验。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 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 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三、重视课后的心理辅导
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异常, 无法在课堂上消除时, 教师不能置若罔闻, 须在课后开导学生, 帮其走出思想误区。初三的学生思想、行为都已日趋成熟, 也因此有时会固执己见, 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比如, 升学愿意不强, 对学习自暴自弃的学生, 我会精心设计一封信, 鼓励他克服自己思想上的障碍, 努力进取, 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成绩。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前, 我都会在每位学生的作业本上注上红色的鼓励语:“相信自己, 你能行”“加油啊, 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 定能取得令自己、家长、老师满意的成绩的, 试试看!”等, 从学生努力的行动中, 我感受到了一句简单的话语所带来的神奇力量。考试后, 我也会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试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 “胜不骄, 败不馁, 老师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考好!”。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温柔的眼神, 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9
一、高等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化学与技术、社会相关的知识的教育现状
新的技术革命浪潮, 必然波及教育,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培养大量应用化学人才, 是当今化学教育的主旋律。可见现代化学教育不应只是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 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将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是, 现在的高师化学教育并不尽如人意,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从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多为传统课程
这不仅是化学学科如此, 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跨学科课程和通识性课程很少, 有的学校几乎没有。而高等化学学科的课程设置, 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四大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 再配合相应的课程实验。近年来, 虽然大学化学课程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尝试, 可最终还是这个框架, 知识学习的顺序有所变化, 仍然过分强调学科结构, 忽视化学应用、社会意义, 忽视技能的培养, 几乎没有专门开设的化学与技术、社会的课程对化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这使得大多数化学专业的学生知道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 却仍然不能把化学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常常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事例无法做出准确的解释。
2.书本知识相对陈旧, 教师讲授知识理论居多
现在我们学习的化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许多是科学家多年前的研究成果, 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确有提高, 但对化学的新近研究成果却知之甚少, 对化学技术的应用知识, 教师有时也难以把握, 较少引入新知识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
这样的学习, 导致许多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虽学了不少化学理论知识, 却不会运用, 仍然无法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不少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 曾经因为中学时对化学的好奇, 知道化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想要了解其中更多的奥秘。可是大学的学习理论知识居多, 难免觉得枯燥无味, 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我想这是高等化学工作者们不愿看到的, 也与高等化学教育的初衷有些违背。而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高等化学学科教学应有的一部分, 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必然的。
二、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高等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
1.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STS教育观的体现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即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是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思潮。STS 教育是以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 能够了解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教育形式。它要求科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要注重渗透技术教育, 以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 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 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STS 教育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质教育, 在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 实施STS教育, 即让化学学科教学与技术、社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突出化学的实践价值。这样既可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 又能让学生懂得化学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也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原来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内部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的学科,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也日益加强, 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分支, 需要科学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 现在许多社会问题, 如环境问题、资源开发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科学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 已不能靠单一的科学去有效地完成。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等问题, 都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 既要考虑技术、手段的层面, 又要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协同合作, 共同研究解决。所以在进行化学学科教学的同时, 必须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到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在此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至于作出危害社会发展的事。
3.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化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
化学与衣、食、住、行、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现代化学更是朝着多学科渗透, 与环境学、生物学、物理学相互交叉融合, 把更多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用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
化学的发展, 决定着我们的化学教育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才能培养出化学学科需要的化学人才, 如今化学与我们的技术、社会密不可分, 那我们在进行化学教育时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教学。
4.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也是学生自身的要求
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 在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后, 更想了解化学在真正妙用, 对我们的社会技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之一。如果加强化学与技术、社会的教育, 就可以更高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热爱化学专业, 增强专业自豪感, 产生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 也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再者,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 运用实际的能力十分重要, 学生也深知其理, 希望增长知识面, 学得更多实用知识,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高等化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化学与技术、与社会相联系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的渗透是实施化学与技术、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化学与技术、社会教育的渗透是否有效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此项教学改革的成败。此处的课堂教学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很大的拓展, 但其实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在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教学中, 教师既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社会、技术内容 (阅读材料、插图、选学内容、小实验) , 又要努力捕捉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时机, 尽可能的渗透其内容, 要切实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以便能及时反映化学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
2.开设专门课程
现在, 化学知识的普及被广泛关注, 对非化学专业开设了诸如《化学与社会》、《消费者化学》之类的选修课。那么, 对高等化学学科教学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 同样可以开设这样的专门课程, 供学生选修。课程中讲理论的知识可以更少, 因为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的理论已经掌握, 多加入与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知识, 把日常生活甚至更高深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入课程中,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开设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围绕某一个专题, 由教师或专家进行讲解,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应用并关注社会的发展。因受教学时间等诸因素的制约, 有些STS 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不易讲清楚, 而教材中又没有或较少提及, 但又应让学生知道, 并且学生对这些内容既感兴趣, 又乐于接受。专题讲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也可以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 这样便于及时对社会上的某些科技问题进行讲授。专题讲座往往从科学、技术的前沿出发,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延伸到书外, 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从基础化学延伸到现代科技前沿。专题讲座的课题、内容、观点、方法都应体现科学性和趣味性, 主讲人要根据课题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讲座的具体内容、讲授方法, 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 内容的选取应该既高于课堂要求又适合学生水平, 要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具体。
4.鼓励学生多做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大学课堂的教学是有限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平时很少给予关注, 但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多做调查研究, 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如海洋环境的保护、绿色洗涤与绿色化学技术、新型金属材料、化学电池的开发应用、能源危机等, 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进行这些实际问题的调研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摘要:社会的发展, 引发教育的改革, 社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使得在高等化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化学与技术、社会相联系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就其必然性做了论述, 也对加强化学与技术、社会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师化学学科,STS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磊, 王祖浩等.化学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调查及分析.课程.教材.教法, 2002, (4) .
[2]孙涛.师专化工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大学化学, 1999, (6) .
[3]刘创.STS教育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
[4]成永志, 游波.在中专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4, (4) .
[5]贺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
[6]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大学化学, 2001, (2) .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篇10
在成部分。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艺术活动是学生的课化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无关;或认为艺术活学动仅是唱歌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跳舞等。殊;不知没有艺术的教更有人认为艺术活学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忽视美育不能造科就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少年的发展需要的, 是。不适应性格活泼的教苏江艺术活动在教育中的渗透, 则更会生学动有趣溧激发学, 易形成悬念生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它在创设问题情境, 中阳极性和主动性●知识上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追。根求源下面针对、艺术探索如杨桂活动在化学教育中的渗透, 笔者谈谈自己何仙的肤浅体会和做法。
渗一、化学艺术活动的现状化学活动是化学学习不可分割的组透成部分, 包括化学艺术活动。化学艺术活艺术形式中动将化学,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活动知识贯穿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是美育的有机教有人认为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忽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
育
学, 与艺术活动没有关系;单纯追求考试成绩, 将艺术活动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学校缺乏既有专业化学知识, 又有一定艺术修养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或将化学艺术活动视为单纯的课外活动。如果我们不把受到缺损的艺术教育找回来, 搞上去,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一句空话。
二、化学艺术活动的对策
化学艺术活动是以化学知识为内容, 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手段。一方面, 可以深化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 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特征、正确的审美观与团体协作精神。化学艺术活动也是学生重要的审美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为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提供条件。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化学艺术活动也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 运用各种艺术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艺术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借用的辅助教学手段, 可采取学生自愿、自主、自理, 教师帮助的原则, 但不可过多过
滥, 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与鼓励,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定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同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标准来鼓励他们的艺术活动。化学艺术活动形式活泼而生动多样, 有很多艺术形式都能借用。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哑剧、顺口溜、相声、小品、游戏、书法、绘画、魔术、谜语、科幻作品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采用可根据学生实际、地方艺术特色及学校条件,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实践, 抛砖引玉, 举例说明, 以供同仁参考。
1. 书法与绘画
讲授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时, 可采取化学用语书法竞赛、展览等方式, 以加强化学用语规范性训练, 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 更能促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的自豪感。还有, 许多学生对绘画兴趣很浓, 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绘画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或仪器装置图等。通过板报、课堂展示、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既强化了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电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 也可播放或鼓励学生创作多媒体动画来自主学习化学知识。
2. 谜语
中国的谜语传统悠久, 博大精深, 并蕴藏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以谜语形式展示化学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手段, 如“贾政质问宝玉”打一化学名词 (质子) 。对于谜语的谜底, 学生会千方百计寻找, 充满乐趣。
3. 魔术
魔术表演颇具吸引力, 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更促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化学知识和破除封建迷信。如“刀斩水鬼”可采用化学变色反应的应用 (我们先在水槽中倒入适量的碱性溶液, 在菜刀上涂一层酚酞试液晾干。表演时将菜刀投入水中, 口中念念有词。可见菜刀所到之处, 液体立即变红) 。化学魔术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与操作技巧。
4. 哑剧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是应该充满笑声的。哑剧是通过滑稽手势语言表现一定内容的艺术形式, 也称哑谜。是独特的中国色彩的民间艺术, 有深厚的民族土壤, 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 自编自导一些哑剧, 用一定的滑稽动作表现正确或错误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或其他化学知识。
5. 顺口溜
对于许多化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采取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也是很难奏效的, 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编成顺口溜的形式, 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会兴趣大增, 促进化学的学习。如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我们可以利用谐音这样记忆“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等等。目前出现的所谓化学诗歌其实是一些顺口溜的形式。
三、化学艺术活动的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篇11
一、从建模到模型的制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中很多模型的创建之初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去帮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认识问题,并能帮助老师去解决问题,而笔者在课堂授课中对于模型的建立依靠师生思维构建、学生之手制作,随后课堂应用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在制作中所蕴藏的乐趣和组员互动后获得的成功,进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课堂在具体模型的使用上让学生来加以运用讲解,这些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作品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都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之举就会无形地影响到学生,让全体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去学会反思、学会沟通交流,进而有效地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去改进,进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醒,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研究圆锥的侧面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蛋筒等生活实例,将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平面,这就很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侧面情况,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图1)
正是借助了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制作,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新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交流对问题完善的意义,才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才会深入地向着创新迈进,才会更加激烈地开始创造,在需求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
二、从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转变,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相当的要求,但是很多的思维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尤其是在空间立体等问题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让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留下有效的捷径。因此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让思维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思维的转变很是关键,而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上面的模型构建,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到数学构建的一系列思维转变,从中去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转变,通过逆向、简化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研究,不走定式思维的路径,每种思维的训练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去展开,让学生在思维中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的需求去展开,体现学生从复杂到简单的创新思维转变,这些借助了数学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改进中和创造完善中都会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帮助学生从中去形成思维多样化的百变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强化对做的价值体现,进而在生活基础上去做、去学,把知识学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有效的教学做合一。
例如: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9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圆柱立体模型展成平面模型如图2左图中曲线AC,在图2右图中就是线段AC,显然,这种从立体图形引出的问题抽象而难以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借助图形中在柱体表面的思维引导到平面上去,问题在转变中教会学生思维复杂的解决途径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创新上,进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抽象的立体问题转变为直观的二维平面得以解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维转变的魅力,让学生在思维中去不断地加深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义,才会不断去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思维的转变加以简化,这种创新真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对思维加以创新而不是走向定式。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发明创造上,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总借助课堂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和知识点所体现的价值前景。通过对来源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在创新中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强化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体现出学生在思维中的一种高效延续,并能根据其去进行灵活应用,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去提高一种综合处理的问题机制,继而将问题系统化,并能有一定的归纳整理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去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决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更要在未来实践中加强价值的体现,在未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知晓课堂知识的价值,让知识来武装自我,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创能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今日的课堂创新上,更要是一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来源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力量、一个意识,一个时刻牢记脑海中的科技创新的号召。只有这样才会让思维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资源,去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的技能。
如图3某汽车的底盘所在直线恰好经过两轮胎的圆心,两轮的半径均为60cm,两轮胎的圆心距为260cm(即PQ=260 cm),前轮圆心P到汽车底盘最前端点M的距离为80cm,现汽车要驶过一个高为80cm的台阶(即OA=80cm),若直接行驶会“碰伤”汽车。
(1)为保证汽车前轮安全通过,小明准备建造一个斜坡AB(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建造的斜坡的坡角α最大为多少度?(精确到0.1度)
(2)在(1)的条件下,汽车能否安全通过此改造后的台阶(即汽车底盘不被台阶刮到),并说明理由。
借助的是一个汽车爬坡的实际问题,留下的却是汽车一系列值得学生课后延续和思考的问题,此时体现的价值已经不是汽车,而是留了个学生课余足够的思维空间,以及未来带给老师的无穷命题的拓展与延续。而牢植在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在慢慢开花中不断去引导学生加强思维深化以及灵活应用。
浅谈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创新 篇12
(一) 自由方向
学习英语犹如学习游泳, 必须浸泡到水中去, 在懂得漂浮的技巧后, 宜投身到江河海洋中去经风浪。例如, 三年级学生学习这样一段对话时:
A:May I come in?
B:Yes, please.
A:Thank you.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说英语的机会, 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演特长加入动作来学完这段对话, 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为他们打好英语基础。但如果迈不出学以致用的一步, 学生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去学英语, 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造出他们所喜欢学习英语的环境。
(二) 自觉方向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觉学习是从外语学习的热情上转变来的, 自觉的能力也是学生在用外语交流时养成的良好习惯。课间休息和课堂上, 学生可以用外语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事情、事物, 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例如, 在说一句话时, 不会的单词用中文, 会的单词就用英语来描绘:“May father is a警察”“He is a中学生”等。又如, 三年级学生在课间休息时A问B:
A:What's this? (B不会用这个单词来描述)
B:It's a书包。 (半中半英的回答)
A:What's that?
B:It's a钢笔。
学生在互相交流时, 经常自觉运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 所以自觉方向是学生在创新方向中不可少的。
二、英语的创新操作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操作的关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创新操作, 并及时对他们探求得出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例如,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这样一段对话时, 两位学生出现的创造环境。
A:Excuse me, Who’s that girl?
B:She’s my friend.
A:Is she a student?
B:No, she isn’t.She’s a teacher. She works in a middle school.
A:Is she an English teacher?
B:Yes, she is.
当他们完成对话后, 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总之,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人的创新潜能无穷无尽,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学生在创新中记忆、背诵, 做句型练习和书写训练, 打破了传统的记忆、背诵词汇, 创新中互相交流, 相互练习英语, 激励情意。有了兴趣, 学习才能成功。同样, 也只有学习成功,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长时间保持, 也才能养成对英语学习的永久性乐趣和志趣。
三、英语的创新记忆
外语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交际工具。说外语就要背外语, 有了记忆才会交流外语。传统的记忆、背诵词汇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而学生的创新记忆给了他们一个轻松记忆英语的环境。如果总是关在课堂里, 抱住一本英语书, 埋头苦背, 那么学生将永远迈不出学以致用的坚实一步。所以,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刻苦学习, 大胆实践, 创新记忆。小学生天生好奇, 他们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创新。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发现问题, 积极探求;有了创新心理取向, 才能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有了创新氛围的营造, 才能让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得以实现。所以, 学生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敢想、敢说、敢问,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那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呢?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让学生轮流当小教师, 并要求他们想办法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特长来表情达意, 力求让同学听懂他的口语, 看懂他的形体语言。模拟课上, 课堂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他们敢于在教师、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英语口语, 大胆发挥自己的特长, 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
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人人都有创造力,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利用英语教学的优势, 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不仅是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实现英语创新性教学, 应先从课堂教学抓起, 改变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哑巴式英语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考试分数, 而应该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从模仿、想象入手, 通过听、说、唱、做进行入门教学, 用英语组织教学,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气氛之中, 让单词、句型、语音、语调环绕在学生的脑海中, 留在记忆里,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与创新, 创新英语教学, 才能最终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流利交流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必须不断创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该文从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 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创新方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丽.小学英语创新教学的思考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4 (8) .
[2]刘利民.浅谈小学英语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
[3]周艳玲.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 (2) .
[4]张丽华.积极求索勇于实践——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11) .
[5]徐忍香.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政府法制, 2009 (11) .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育09-12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10-28
化学学科思想08-28
初中化学科学06-12
2023年化学学科课题08-03
暑假化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07-23
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05-24
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论文07-22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总结09-10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