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式”教育

2024-06-24

“学科式”教育(精选5篇)

“学科式”教育 篇1

对话, 是由教师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话题, 然后由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看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对话中, 有时针锋相对, 各执一词;有时交换看法, 以理服人;有时求同存异, 形成共识。对话式教学, 昭示着民主、平等, 凸现着创造、生成, 张扬着个性、人性。现代教学是一种合作的艺术, 和谐的教学。在品德教学中, 对话式教学日益得到重视。教师应在学生跑题时引一引, 搁浅时推一推, 当好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现就品德课对话式教学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对话前的准备

对话需要付出智慧的劳动, 教师要充分做好对话前的准备工作。

(1) 理论学习。 (1) 自学自测式学习。开展自学自测式的学习, 根据计划的安排和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重点学习《课程标准》,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开展自我反思, 完成理论自测题。在自学理论的过程中, 与同行充分合作, 互相交流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 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学沙龙式学习。教学沙龙是一种比较自由、宽松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 在这样的情境中都愿意发表意见, 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进行教学沙龙。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发了一些争论, 使得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更深更准确的认识。

(2) 修身养性。品德学科教师有别于其他老师, 实施品德课程除了言传, 更重要的是身教, 强调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品德学科教师, 一定要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能够为学生起表率作用。作为一名品德学科老师还要及时把握各种时政信息, 掌握国情, 了解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为此, 要做到博览群书, 广泛汲取,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对话时的灵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 是沟通、合作的, 是互动、交往的, 是创造、生成的, 是以人为本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里顿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儿童探索的过程中, 成人给予的指导越少, 儿童参与活动的程度越高;成人给予的指导越多, 儿童参与活动的程度就越低。对话式教学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参与者, 一个合作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用自己的心灵感动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 同时也在与学生的彼此接纳中心灵受到感动, 在与学生的机智碰撞中智慧得到启迪, 从而与学生一起构成共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我们的对话要源于儿童生活,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走向有道德的生活。品德教学中常见的对话方式:

(1) 巩固型对话。在对话中,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不再打断、插问, 而是认真地倾听。一个学生答对了, 只能说明是这个学生的思维成果, 并不代表是全班同学的思维成果, 教师应该用提示性语言引发对话, 不把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统一在一个标准上, 允许学生有自己合理的看法, 让学生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 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反思型对话。当学生提出意见, 其他学生又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后, 教师可以用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深刻的反思, “他的意见, 你能接受吗?”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要注意引导。“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 教师把握动态的对话过程和相对固定的话题之间的和谐一致至关重要。教师恰当的“点金之言”, 会引导学生澄清价值观。学生们的各种想法便会有效地碰撞, 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这样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3) 探究型对话。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 本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原因或来源进行探究,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长点”, 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

(4) 联想型对话。联想型对话是指针对对话话题, 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发言, 引发学生与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等多元联想对话。例如《品德与生活》中的《盼盼迟到了》, 开展“我们都来帮盼盼”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 讨论“盼盼为什么会迟到”?学生热情高涨, 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从生活中寻找迟到的原因进行对话。盼盼迟到的原因被学生逐一剖析, 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应自觉按时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习惯。

三、对话的注意点

(1) 学会尊重。美国学者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真正以人为本, 离不开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价值, 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以及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 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和谐的音符。

(2) 学会赏识。对话教学,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满意的笑容, 鼓励的眼神, 肯定的手势, 引导学生去赞美、欣赏、表扬自己的同伴, 建立一个宽容的、支持性的对话课堂气氛,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起探究。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中的《自画像》一课“丰采展示”部分时, 教师提供给学生班级中展示优点和特长的机会。学生有的上台一展自己的歌喉, 有的上台舞起了剑, 有的上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有的上台表演自己跳双飞的高超技术。学生精彩的展示, 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赞赏对于优生而言是锦上添花, 而对后进生来说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令人感动的, 学生被老师的教育感动了, 教育也就成功了。

(3) 注重小组合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各自都能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能得到两个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面向全体的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给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情感、个性、价值取向的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交流对话的时间, 让学生去尝试, 让他们在对话中互动, 在对话中产生共鸣, 在对话中提升生命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能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承受被同伴的否定等,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科式”教育 篇2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自新世纪开始以来教育教学各领域一切改革举措的灵魂,而这一次将这种精神最大程度地进行了发挥。实施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各项听、说、读、写的活动。他们需要学会运用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策略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在交际性、互动性较强的“任务型”活动和项目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努力实践和创新;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兴趣、磨练意志、加强信心、与人合作,并认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了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就不在话下了。

对于教师来讲,新的形势既令人高兴又使人惶恐。没有教师不会被新的教育理念所鼓舞,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但是,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新课标所期盼我们应达到的学习局面又非常令人困惑。多年来教师们所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所习惯了的学习方式,以及广泛存在于教师、学生及家长头脑中的“分数至上”的观念,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冰消雪融。不仅如此,这些固有的一切可能还会从中作梗,妨碍教学新方法的实施。

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中学英语学科适用的教学方式的建立,应体现以下特征:1. 教学目标综合化;2.教学过程民主化;3. 教学方法多样化;4. 教学技术信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真正落实,必须以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为前提。近几年,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有效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多次组织玉溪市部分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到省外考察,其中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给他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回来后选择了市内几所学校作为试点来进行体验式教学研究,其目标是: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具有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完善其综合素质。经过实验学校的英语老师们几年来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认真实践,根据山东省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归纳总结出了一套现正在各实验学校使用的简单、明了的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导学稿”学习应用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歩骤,课堂上由每组的小组长做小老师,主持课堂,带领学生展示和点评。

1. 预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确本堂课要学什么,学生结合提纲自学教材,并把重点及典型题目整理在教材及笔记上,解答问题,作好批注。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互动完成学习任务,设疑合究。各小组找代表或个人发言,在全班谈自学的过程与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各组代表说到的成果与困惑进行总结,形成主干问题,确定为展示的内容提出,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的解答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深入到各小组内进行指导。

2. 展示: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后,就要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中,主角是学生,以学生做主持人,根据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结合预习中的主干问题组织教学,提出问题,举手抢答,板演点评,提问时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以学困生讲解,中等生点评,优等生补充小结为展示原则。教师在其中根据学生就问题的解答的情况,知识的讲解的准确和深度,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补充。教师更多地体现了导演的特点,教师既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又有着特殊使命,他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鼓励每个学生,及时根据课堂展现与互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确保课堂展示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3. 反馈:对前面的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预习”—“成果展示”—“反馈”三大环节贯穿在一起,构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体,相互联动,层层推进。教学中,老师们轻松地组织、诱导、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时刻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明确本课围绕目标带着的问题,而且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是学生在活动,自始至终是学生在交流。教师偶尔参与穿插点拨,只是点到为止,用时10分钟左右。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的程度。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信的,个性是张扬的,思维是开放的,交流是自由的,师生是平等的。

通过构建这样一套教师围绕研究主题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标样试验、个案跟踪,反思总结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学行为得到内化、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终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关于政治学科体验式教学的微探 篇3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种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更加复杂, 它的成功需要多方的准备和配合,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一) 教师观念上的准备

教师是整个活动的实施者, 教师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由于体验式教学强调把学生作为学习体验的主体, 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更新学生观, 打破以往的教师观, 放下高高在上的知识传输者的身段, 明确自己应当担当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实践、去提高。

(二) 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准备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实施体验式教学常常要走出课本框架, 甚至走出校园深入到各种环境下去体验。这样一来, 单纯的学校环境资源就难以满足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这就需要寻求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支持。例如, 在讲到“文化生活”这个章节的内容时, 如果想要实施体验式教学, 就要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去做一些与文化建设有关的访谈、调查等, 并且在完成访谈和调查等活动后, 还需要社区配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就需要社区的支持。因此, 在实施之前, 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求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以便为学生准备更充足的学习资源。

(三) 教学资源上的准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需要准备好教材、教参, 设计好教案即可上台讲课, 但体验式教学则没有这么简单, 一堂体验课上下来, 教师要准备的教学材料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要远远多于传统课堂教学, 例如, 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材料;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视频资料;相关的、好的活动实施方案, 等等。总之, 教师要想上好体验式课程, 必须要有长期的观察、积累、收集和整理各类教学资源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广度和探究深度, 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 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准备

在体验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 依然抱着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消极学习心理, 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课堂教学。因此, 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之前,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引导和干预, 让学生慢慢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了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体验式教学中, 很多事情都要学生亲力亲为,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通过课前主动的学习和积累, 也是达到体验式学习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实施过程中的常见策略

(一) 通过实例体验生活

政治学科看似深奥, 但事实上, 每一条理论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原型。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十分有利。例如, 我在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 就让学生与同桌换鞋穿, 然后让学生谈一谈穿别人鞋的感受。结果很多学生都反映说穿别人的鞋子不合脚、不舒服, 有些男生换了女同桌的鞋子连路都不会走, 惹来其他学生的阵阵大笑。穿鞋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例子了, 而教师却以此为契机把它延伸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上,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这一知识点的本质内涵。

(二) 通过问题体验困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困境, 当学生体验到困境以后, 自然而然会想办法来解决困境,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促成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 如此一来, 主动学习的氛围就实现了。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完经济生活第一章“生活与消费”以后, 就计划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在经过了一番研究后, 我决定以房价作为问题核心, 因为房价问题几乎涉及了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 可以实现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全面复习和考查。在提出问题之前, 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与房价有关的新闻材料, 然后再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当前的高房价是怎样形成的?房价过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在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更大, 而二线城市则相对较小, 甚至一些三、四线城市出现了下跌的情况?对于高房价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了思维困境, 接下来, 要突破这个困境, 学生必然会努力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 希望通过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个困境, 这样就到达了复习巩固和应用的目的了。

(三) 通过活动体验实践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 开展活动, 让学生以活动形式来体验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也是体验式教学常采用的策略。例如, 在讲完“经济生活”后, 我曾经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的辩论比赛, 辩论的主题就是“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面对这个辩题, 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因为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对金钱,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辩论起来素材就会很多, 学生会更有话说。而事实上,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 学生真的没有让我失望。为了在辩论赛中取得胜利, 参赛的学生早在比赛之前就自发地去寻找各种素材, 制定辩论计划, 而真正到了辩论的时候, 双方成员也是你一句我一句, 进行激烈而有理有据的辩论, 效果十分理想。在这场活动中, 学生既体验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又通过实践真正地感受到了金钱的价值和本质, 从而为学生树立科学的金钱观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体验式教学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教学模式, 但这种模式所迸发出来的优势与活力也逐渐明朗起来, 是一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政治学科改革的一大重要契机,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契机, 不断完善和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

摘要:在政治学科中, 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来开展学习活动尚属于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 并且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这种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文就以政治学科为实例, 阐述体验式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政治,体验式教学,学生中心,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苏娅.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情境设计[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4) .

[2]杨吉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陈苏珍.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J].教师, 2013 (33) .

浅谈电子技术学科的项目式教学法 篇4

一、项目式教学法简介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在真实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一)布置项目任务

教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目标和对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合理的实训项目,应用现阶段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去完成。

(二)成立项目小组

利用“一个项目多个方案”进行分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方案。

(三)制订项目计划

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由讨论,查找资料,教师予以启发。

(四)项目实施

按照计划实施操作,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严格遵守计划。

(五)项目考评

项目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的实施考核,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以考代管的目的。

(六)项目小结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总结。

三、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设计要恰当

(1)设计的项目任务书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不能把“判断一个二极管的质量好坏”等简单的操作作为项目任务;(2)项目任务应当与教学条件相结合,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的项目;(3)项目任务适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完成,小的任务也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4)项目设计要给学生留有主开拓的余地,“一个项目多个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5)项目难易度应和学生学习水平相当,“跳起来能摘到挑子”。

(二)项目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环节

由教师指导或组织学生进行的项目任务分析,有助于学生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四)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项目式教学法的有效补充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的项目作品,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生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增强其自信心。

總之,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特征,是促进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学科式”教育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解决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14-01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实质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不管是传统课程还是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核心都应该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而教学过程实质上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和有效解决关系到课程的成败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长期存在着为传授知识而讲授,为解题而解题,为应用而应用的误区,即使新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为了追求花样而浅显讲课,为单纯追求学生兴趣而忽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等误区。

一、高中历史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特征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反思的等多项设计,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来触动,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学反思以问题解决来检验,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带动教学课程的顺利推进。

(一)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

高中历史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的设计教师的提问,还包括了学生的有可能的提问点,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教师设疑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通过把握两方面的统一并形成一个流程,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程式,并信服这个程式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

(二)问题设置与问题解决的统一

问题设置与问题解决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把握问题的难度,层层设置问题,层层分解问题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解决策略和教学效果的统一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也都有各自的学习特色,这些差异性就需要教师注重问题解决的策略,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跟教师在教学策略直接相关,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不断加深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

二、高中历史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类型

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带动教学课程的顺利推进,高中历史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类型,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问题解决的角度,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分为三种:知识理解型、规律探究型、情感渲染型,三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并且能够在一节课时中共存。

(一)知识理解型

知识理解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课标知识引导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地、理解的接受,与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一致。在问题式知识理解型的教学设计中,一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点睛法和运用法。

知识理解型设计适用于讲授新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思考中启迪,并能把启示运用到其他的问题解决中。

(二)规律探究型

规律探究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把握住问题主线,在不断思考中发现规律。这种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弱化问题解决的结果;强调的是问题解决的质量,弱化的是问题解决的数量;强调的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学习,弱化的是教师对知识的讲传。

规律探究型的设计根本意图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培养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带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获得学习知识之外的效果。

(三)情感渲染型

情感渲染型是指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在情境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刚正正义、誓死不屈等情怀。情感渲染型问题是历史课堂的优势,“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课堂也应该肩负爱国主义等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三、高中历史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步骤

问题解决式教学的设计有一定的程式性,不同领域的专家对问题解决的步骤有不同的描述,但具体讲有大致的共同点:首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尊重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思维碰撞,最后形成共同优化的方案。

(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高中历史问题的解决不是突兀的或者鼓励的,是纵横横联系的,这就需要课程的主导者——教师在课程的导入和问题解决前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鼓励尊重,形成方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讨并控制好发言者使之点到为止。这一步骤中,师生应当那个处于平等的对话关系,并做一位聆听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比较,有同学从国家元首角度,有的从政府首脑角度,有的还从议会与首脑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分析比较,哪怕是非常不重要的一点。

(三)引导推动,思维碰撞

教师在引导问题解决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碰撞,应属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证明阶段,教师有效的推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且不公布参考答案,只有如此,在学生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火花才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璀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肯定认同学生的思维成果,使学生自信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从而肯定自己在参与课堂上问题解决是的表现和成功。教师应以伯乐和园丁的态度欣赏学生的成长,并把握其正确性。

(四)答案优化,学生择评

这一步骤实质上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最佳答案的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广泛的发言,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科学的将思维碰撞的结果梳理归类并修正,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自主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条件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互评,然后再展示参考答案供学生思考,以改良自己的思维习惯,品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进一步体现在课程中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相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呼图壁县高中下一篇:会计递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