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2024-06-04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精选12篇)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1

让我认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 隐藏了某种危机的, 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曾遇到的几件事情:

一次是在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 面对日军的暴行, 发现个别学生无动于衷, 谈笑风生, 嬉皮笑脸;听到日军屠杀中国人30多万时, 竟有人说“怎么这么少?如果当时再多杀点儿中国人, 今天我们就不会这么穷了”

另一次在讲文革时, 为加深学生对文革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的理解, 我讲了文革期间市中心医院的两派武斗和东北师大人工湖土丘下, 那些被学生折磨至死的人时, 有人竟说“我怎么不是那时的学生?我就可以把总收拾我的老师也给灭了, 还不用负法律责任”

这些事情课后回想起来令我非常不安。这些反应都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 乃至漠视, 这决非危言耸听, 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乃至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 这些形形色色漠视生命的倾向, 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因此在教学中强调生命教育课堂渗透, 全方位灌输生命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可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比较难突破的, 因为单纯的说教, 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毕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 但这又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中, 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如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关爱环境的生存教育等。结合生存安全训练等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课堂上体验、感知与认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学生基本生活在父母保护伞下, 缺乏社会阅历, 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他们不喜欢口号式的教育。而课堂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正是在教学的涓涓细水中, 师生的生命潜质被激活!

如在讲到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时, 为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我组织了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分成两派:一部分赞同邓世昌自杀殉国是爱国的, 认为他以死抗争唤醒民众、拯救国家是死得其所的;另一部分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 不值得提倡,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 谁来继续斗争?还有人说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 如果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 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对此我没有粗暴地打断讨论, 也没有给“标准”答案, 而是让他们继续查阅资料, 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而是用心灵去感悟, 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 会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充分挖掘本学科各类生命教育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有关关爱生命的素材, 让学生从历史史实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在讲完周恩来的主要活动, 我顺嘴说了一句“我最崇拜周恩来了”谁知一石击起千层浪“我喜欢周杰伦”、“我崇拜谢霆锋”“我最喜欢李宇春, 老师你看我的头型”…越听我越觉得不是滋味, 你听听学生是怎么喜欢偶像的:喜欢的大多是明星、歌星、影星, 偶像们吃什么, 穿什么, 梳什么发型, 甚至嗲声说话, 都成了模仿内容。比畅的眼镜、宇春的头型…成为学生的追求。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事物的看法还处于朦胧状态, 存在着主观性和盲目性。极易被偶像的光环冲昏头脑, 盲目崇拜。所以我决定顺着这个话题谈下去“以前我看报纸有一个叫杨丽娟的, 不上学不工作, 13年全职“痴追刘德华”父母为其倾家荡产, 父亲甚至跳海自杀, 她还痴迷不悟。听说武汉女歌迷为思念谢霆锋跳河寻死;17岁的偏瘫歌迷周枫为周杰伦走遍六省, 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你们有偶像不奇怪,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偶像嘛。想当年我也是刘德华的粉丝, 很喜欢他的银幕形象, 对他能塑造出那么多生动的人物很钦佩。你们也是, 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 不能光徒有其表, 更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能震撼你的心灵。如果没能收获追求偶像的快乐, 反到酿就悲剧, 荒废学业迷离方向, 那就太不应该了。”

当我说完时同学们议论纷纷, 也觉得对偶像痴迷到这种程度是太过火了, 我就趁热打铁提出要求:每个人所祟拜的偶像有同有异, 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 就对其他人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要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逐偶像中失去你自己, 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我们要关爱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存在的象征, 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

四、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以生命教育为主体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歌唱生命的歌咏比赛、各类生命教育的专题板报、各种公益活动:清洁家园、看望福利院老人、为受灾地区捐款, 及各种生命自救活动:模拟救火、地震演习等。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劳动的欢乐、合作的愉快、收获的惬意;在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中逐渐形成生活的激情、高尚的志趣、坚韧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 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生命启迪、积累生命智慧, 从而树立起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 积极豁达的生命态度, 乐于奉献的生命情怀, 挖掘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有关青少年淡漠生命的媒体报道时有所闻, 在青少年中普及和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 善待生命, 这比单纯教会学生某些历史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漠视生命,培养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生命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3]常笑君.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考评机制的原因,历史教学往往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中心,过多地注重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甚至有些历史教师认为德育和历史教学关系不大,使得在重知识轻能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生德育素质日益低下。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德育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但作为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刻体会到我们教育中出现很多事与愿为的结果,我们经常会感慨现在的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怎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也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例如,平时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面对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不知回报,缺乏感恩的心理;在学校不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奉献精神;每次考试都会有很多学生作弊……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仅就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而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五四运动”的传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史料,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感恩心理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如今学校教育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过度的宠爱,有部分学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近几年,中学生残忍杀害亲生父母的案例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案例不得不让人心痛和沉思,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家长和老师付出关爱后,学生如果没有知恩图报的情感,则必须加强教育。例如,利用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其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甚至感恩自己。

三、利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既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之本。社会越是进步,越需要诚信作为行动指南。针对当前初中生诚信道德不容乐观的状况,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寻找机会,遇到可用来作为范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情感进行点拔升华,以达到进行“诚信教育”的目的。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慈禧太后屠杀义和团、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蒋介石、王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等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告诉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和后人的评价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假如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诚信”,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了保证。那些讲诚信,负责任的人,不论其遭遇如何,最终的结果是名垂青史,被后人尊敬。相反,背信弃义的小人也许会得意一时,但他们的丑行最终会遭人唾弃。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邓小平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目前,由于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必然对初中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许多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目无法纪,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若不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后的社会状况不可想象。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有关法制方面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可以利用英国为限制国王的权力而颁布的《权利法案》,让学生体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引导学生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在社会上要做到知法、守法,行使自己权利要以遵守法律为前提,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研究”是以在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课题的研究意义、理论依据,确定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对象、方法和步骤,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校教科室领导下,我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深入研究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1)围绕研究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取得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提供科学数据。

(2)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实验开展的可靠性和规模性。并围绕课题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历史评价策略。

(3)借助实验课、研讨课等形式,推动课题实验的深化和扩展课题实验的影响,提高课题实验的成效。我根据我校学生和班级设置的综合情况分析,分层次、分年级选择实验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和策略分别实施对课题的研究。

(4)经常性的业务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分析,促进课题实验的正常有效地开展。

二、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单元推进评价模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既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评价导向、单元推进”的历史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在研究过程中,为使该方案更具有操作性、推广性、科学性、完美性。我拟订在两个班级: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普通班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较差,同时进行,这样做,有两个效果:(1)发现问题,及时商讨,转变策略,解决问题。(2)两个班级在教学中可以相互比较,找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切合点。

具体操作研究过程如下:

首先要把课前准备做充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重视自我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天地。

那么,为了引导学生,老师应做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呢?

我认为,老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共同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加以整理,制成表格(如下),达到以单元带动一课的目的。

(二)学期综合评价模式

学期综合评价模式注重评价项目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它以发展为目标,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这种评价体系的构架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

基础知识考察(50%):主要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强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情感教育等因素的考察。(具体考核办法附后)

应用能力的考察(30%):历史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名著的读后感、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历史小报的编排、历史小制作、历史小话剧的演出等。

应用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平时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活动的主题与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置历史交流与展示平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平时成绩(20%):主要是依据参与教学过程的成绩、表现的记录(单元推进模式中的评价记录)

(三)小组合作的评价模式

这种评价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时,把班级先分成六人一小组,授课时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会得到相应的积分,得分的多少和问题的难易及该生在小组中所在的成绩位置有关,一般小号的得分少(小号同学成绩好),大号同学得分多。难得问题得分多,容易的问题得分少。每节课一结,学生的得分纳入该生班级学生的考评,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存在问题与思考

在历时两年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及所有参研人员积极工作,科学探索,取得的成绩很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个性之间存在差异,在质疑讨论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对历史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与表演欲,而有些女生由于性格内向,往往游离于活动之外。在加上大班化教学,所以,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往往很难做到。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科整体化推进,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采用了新的教学法和新的评价机制,而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方法,必然会处于矛盾之中,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3)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有的学生跟上了节拍,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越学越有劲,而有的学生会有兴趣下降的趋势,如何把活动开展的更精彩,更丰富,更有吸引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我们觉得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与考查,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如学生在制作历史小制作的时候,往往要占据一定的课外时间,对此,有的家长、甚至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认为是浪费时间,斥为不误正业。在开展过程中困难较多。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又一次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得以全面开展,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和有力支持,使我们信心倍增。

为人师,孜孜不倦;做学问,精益求精。虽然,在历史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我会沿着课程改革的道路,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浅析历史学科学困生转化策略 篇4

一、纠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意识,重塑信心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僵化对立的师生关系则阻碍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因学困生在学习成绩上不突出,教师往往会忽略他们,造成师生关系僵化。比如有些学生上课无所事事,上课时能听懂几句就听几句,想睡觉的时候趴下就睡。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就是因为从开始学习时,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后来成绩跟不上,从而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在对待这些学生时我们要努力纠正其学习态度,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信心。历史科是初中开始教学的,每学期所学内容都是一段新知识,对知识的前后衔接要求不多,利用这一特点,学生成绩容易提高,较容易培养学生的信心。小军是我担任历史科教学班级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上课整天睡觉,也不会融入班级。从开始接手这个班,我就注意到这名特殊学生,因为他有时会回答问题,有时却一节课都不听,趴在桌上睡觉。我刚开始找他谈话,他答应我会读书,可是上课时还是老样子,他家里人也管不了他。但是我坚信他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学生,连续一个月,我在观察他的闪光点。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这名学生集体荣誉感强,既然这样,我就和他的班主任商量,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也许是一个人才呢! 于是,我任命他为我的科代表,同时送他加入学校的学生会,一开始,他不会做,也不想做,这时我就监督他,帮助他,鼓励他,时间长了,他就做习惯了,而且与同学接触多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最让我开心的是他对历史科越来越关注,不仅上课认真了,回去还很自觉的完成历史,于是我经常找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他练习册。我发现他记忆力不错,上课的内容他几乎都能记住,经过一段时间,他的信心恢复了,历史课上积极发言,小军的历史成绩进步明显,由原来的不及格进步到了及格,对历史越来越有兴趣,有时上课前还主动问我今天上什么内容。历史成绩的进步让他在学习上越来越有信心。

每位学困生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尊重,耐心地帮助他们,恢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使他们从各方面取得进步。

二、利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式,促成进步

课堂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所在。由于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积极,所以如何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历史学困生进步至关重要。

1. 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困生兴趣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课堂可以通过各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如用音乐、图片、电视片段等学生较感兴趣,或有趣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学困生,教师只有吸引住他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比如我在上《大河文明》时,用一些神秘的埃及传说,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且有意识让学困生来回答问题,问他如何看待这些传说故事的,唤起他们主动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有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听了这些故事,会在下课的问我这段历史知识,于是我引导他们去图书馆借有关的书籍,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历史故事、趣闻的穿插讲解,让学生明白历史既有趣又有用,不枯燥,不抽象。

让学困生动起来,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有时我在上课时用小组竞赛抽签的方式,在纸张写上问题与奖励,放在箱子里让学生抽。这时往往那些平时上课调皮捣乱的学困生最喜欢抽签,抽完后我要他们回答,这时他们会积极找书,即使找不到也会去问同学,就这样,学困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课堂注意力只能保持在15 ~ 20 分钟左右,如何让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每节课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学困生动起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历史课堂成为学困生喜欢的课堂。

2. 在课堂中,有计划地补缺补漏的复习,促使学困生进步

很多学困生能力不错,只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积极,长期发展知识缺漏越来越多,最后出现厌学的情绪,于是我有计划地帮助学困生进行补缺补漏的复习。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了不同小组分层次复习的方式。当然我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布置他们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对于学困生一组我布置的问题较简单,如初二历史复习时,复习第一单元,我告诉学困生一组有关的历史事件,要求他们列举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到了第二单元时,我就稍微提高些难度,不告诉他们事件,要求他们自己列出来,在他们回答时我会适当放松要求。后来到第三单元时,我就进一步加大了要求的难度,同时在布置任务时我会增加一点解题技巧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学困生的历史解题能力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以前解题时都是答非所问,或者干脆一片空白,而现在基本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在回答问题时,我尽量鼓励学困生多举手发言。对知识的梳理千方百计鼓励学困生合作完成,这无形中开阔了学困生的思维视野,让他们取长补短并在合作探究中重拾信心和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要适当帮助学困生记忆基础史实,防止他们由于历史知识点太多,记忆内容太杂而引起学习的厌倦。如我会教他们只要记几个事件的名称,然后,每个事件只记住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再如,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时,我教他们进行两份条约对比,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只有一条不一样,《南京条约》是英商进出口货物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而《马关条约》是允许外商在中国开办工厂,还有字头法,谐音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让学困生发觉原来历史也不是特别难记,有时他们也会主动自己找一些规律来帮忙记忆。

3. 课堂上正确的评价,激励学困生进一步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面、综合、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品行和成绩,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多用表扬的方式,寻找其闪光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前文中的小军同学,自从我任命他为历史科代表后,他在上历史课时特别认真,虽然有时他回答问题会答不到点上,但这时我就会先肯定他的回答,然后进一步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很好”两个字。学困生都较敏感,他们既不喜欢你否定他们,也不喜欢你敷衍他们,所以你要真诚地肯定他们。有时往往老师无意中的一个微笑,一个满意的目光都是对学困生最好的肯定。

三、课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巩固效果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不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困生的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容易倦怠,教师要时常进行督促,甚至每节课后都要安排好学习任务,并且要督促他们完成,所谓勤能补拙,只要每次坚持完成任务,一段时间后,学困生就会有所提高。我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引导学困生相应做好预习与复习工作,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复习也会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由于初中历史是小学科,为了不占用太多时间,对于预习和复习,我要求学生在睡觉前看书,我说: “你们就将历史当作催眠曲,睡前拿来看,看累了就睡觉。今天课上完,睡前就复习; 明天有历史课,睡前就预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好了,才能培养、提高学习能力。在督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困生的进步加以肯定、赞赏。必要时可以给他们开点小灶,利用课间时间进行指点,促其进步。

每一位学困生都是一扇窗户,打开他,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帮助学困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我所授课班级历史成绩的及格率由原来的48 ℅前进到87 ℅,而且也让我学到很多,明白了教师对学困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帮助,做学困生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你交流,主动创造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契机。大家都知道,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的教师,对学困生的心灵、灵魂、性格、爱好等有很强的感召力,对学困生的转化是十分有力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用自身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引导、感化学困生。

总之,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对历史学科由原来厌学到乐学,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要求我们历史老师能够捧一颗爱心,一颗奉献的心,尽我们所能,共同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不愧我们人民教师的称号。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历史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困生转化,已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养成良好的习惯,巩固效果,从而实现学困生的各方面的转化。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5

为帮助广大考生高效备考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中公讲师今天来讲一讲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在官府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2、小学与大学

①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与其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有关,贵者入学年龄早,反之则晚。八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至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如国之小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的年龄。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②大学: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学;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推荐选拔,方能入学。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20岁入大学。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乐教的组成部分)、《书》(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加政事)。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为“小成”;第九年考核合格,结束学业,称为“大成”。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俸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之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不再使用。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规模和等级也有差别。天子的国学规

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有“五学”之称,即辟雍(又称为学宫)、成均、上庠、东序、瞽宗;诸侯所设的大学半面临水,称为泮宫。

3、国学与乡学

设在王都的大学、小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乡学的入学对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子弟。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即“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内容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乡大夫选择秀士报送司徒,称为选士,司徒从选士中再选择优秀者升入大学,称为俊士。选士免乡中赋役,俊士免国家赋役。

4、家庭教育

贵族奴隶主子弟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的教育局限在家庭之内。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明显的计划性。

5、“六艺”教育

六艺是起源于夏代,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际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1)礼乐

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的仪式(礼)和音乐舞蹈(乐)。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着重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周礼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所必需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

西周国学由大司乐管理教务,重在主持乐教,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其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2)射御

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时期以车站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

“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大学比小学程度提高,《诗》、《书》被列入大学学习内容。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相当成熟,字体为大篆,文字构造规律被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数在西周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对儿童进行的数的教学,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的符号,然后应用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再进一步是学习计数,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初步的计算能力。

以上是教师招聘历史学科: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您考试成功!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作业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3-02

一、当下教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反复记忆,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作业的设计与安排却存在诸多问题,布置作业很难达到预想的目标。

1.作业趣味性差,内容机械性强

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背诵的内容有很多,传统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一般多为书面作业,作业的具体内容也往往都是可以通过课本直接寻找到的答案。这种作业设计本身趣味性差,并且内容机械僵硬,作业的价值不大,其次,机械化的作业会造成学生思维惰性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课本中有答案,不需要思考的想法,长期以往,作业渐渐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也就逐渐下滑。

2.学生对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较低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学生本身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不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认知也停留在“背诵了写在试卷上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上,这是极其不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除此之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而言却毫无益处,不少学生和家长只看到了成绩的提升,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需要加强理解,只需要记忆背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本身,如果作业比较有针对性或创新性,学生就不会作答,从而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作业的评判标准单一

当下教师对于作业的评判标准普遍比较单一,通常都是以字迹、内容完整程度作为作业质量的评判标准,在指导作业时,甚至会反复强调“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内容坚持向标准答案靠近,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在这种反复评判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积极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

二、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1.优化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知

综上所述,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开展的,而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学生对学科本身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业优化设计的前提是优化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要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和社会学科,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历史的来龙去脉,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自身而言,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是塑造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2.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趣味性强、实效性高的作业往往更能够吸引他们。因此作业优化设计在优化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如学习有关政治经济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的实际反应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产生思考不断深入探究,同时,这类型作业不存在标准答案,却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布置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既能够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

3.优化作业评判标准

作业评判标准是作业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评判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的方面可以对于作业完成度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也可以是给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却不断进步的学生加油,通过作业评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作业的布置与评判则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从重视程度、作业内容、作业评判等多个方面进行,从根本上提高作业质量,保证作业的多元化和丰富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志文.论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J].成才之路,2014(12) .

[2]姚淑珍.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设计[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7

一、创设历史情境, 增添历史韵味

与数理化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相比, 历史学科教学明显具有人文性, 因此, 我们不能直接灌输 知识。历史教学要有历史味, 要彰显人文性, 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情境创设前, 首先要搞清楚史实, 历史事件 即史实是客观存在着的, 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不因我们现代人的意志与好恶而转移, 而且史实是一次性的。但是有句古话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只能接近却无法完全相同;历史事件是具体的, 具体的时间、空间, 具体的场景和人物, 形成了具体的影响。我们 的教学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透过情景, 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再现历史, 在自主想象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体验中感悟到历史学习的魅力, 并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情境创设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历史之间实现情感层面的交流与契合, 通过情境的有效构建, 促使整个课堂思想开放、气氛活跃。

例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14课, 讲的是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这段近代历史, 它一直以来是传统教学的重点。笔者构建框架完成后, 借助于多媒体, 先向学生播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的电影、音乐, 给学生观看当时的图片, 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强烈欲望。

二、以问题为中心, 递进式引导

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启发性, 对于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如何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人们身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出发, 激发学生内心智能发展的需要, 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识与历史构成联系, 最终或同化、或顺应, 实现认知的有效发展。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 要扮演好“导演、管理者、顾问、参与者”等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预设问题是推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向前发展, 学生在问 题的引领 下产生新 的问题与 矛盾, 并通过分析化解问题。当然, 我们要注意提 问的方式, 控制问题的难度, 将历史问题隐藏于问题之中, 通过问题让学生逐渐地接近历史,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 “工农武装割据”这个内容的教学, 笔者由显性问题逐渐深入, 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

问题1: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

设计意图:问题1这个问题属 于显性问 题,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找到答案, 不过学生在回答问题1的过程中会有疑惑, 为什么是“三者结合起来”呢?继而很自然地生成问题2。

问题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什么关系?

这是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 相对于问 题1而言, 问题2有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其答案分散在教材之中, 而且是较为隐性的联系, 为此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了有效解答这个疑惑, 必须采用史论结合、以论带史的方法对教材中的隐性资源进行纵深挖掘。在问题2解决的基础上, 顺势带出问题3、问题4。

问题3:“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4:“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部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问题的提出还要适度, 要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按照难度将问题分为几个等级, 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不同发展层次的需要。

以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作为产生新历史知识的 基石,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为基点开拓出新的知识。只有充分挖掘课堂的历史味, 注重学科的人文性, 注重提出问题的层次感,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已有的概念规律, 应用合理的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方法) ,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8

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醒、鼓舞。”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这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自主”中提出问题,从“合作”中分析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现以人教版必修2《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自主、合作与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自主探求——学习主体先行,依据学案自学教材

布鲁纳曾言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教师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探究、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精神的愉悦,而且还能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1考纲解读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核心概念理解经济结构的含义 ;3知识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历程——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发展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探求。

【片断1解读】心理学表明,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化为能力。教学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本课在学案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在课前对教材的自主探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动眼、动手、动脑。利用学案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激发和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探求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片断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讨论解决学案疑难

钱伟长先生说 :“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关键的。”科学的探究活动往往离不开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学习,相互沟通,一起解决问题或完成既定的任务,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互助性,可以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例如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1对近代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理解 ;2浏览课本小标题,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为什么会变动?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评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历程(艰难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片断2解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不能独立完成或不确定的问题,合作解决学案中的疑难,对准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发言进一步解答分析,这样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学案),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提出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等等,在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积极思维、驰聘想象,还能悟出历史学习的一大原则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成为他们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促进者、分享者。

【教学片断3】综合探究——释疑解难点拨,建构知识升华思想

史坦豪斯说 :“教育是一种成功的知识引导与智慧的启发,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无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预测。”探究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摆脱惯性思维而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识记掌握,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学生对所学情境的兴趣和疑问。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入探究知识的状态。为此,有时教师会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在《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教师运用图片、文字史料等材料创设情境,以江苏近代史上荣氏企业的兴衰史为例讲述、分析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曲折历程。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活跃课内外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曲线图。学生画好后,展示画得较好的图。探究二 :结合荣氏企业的近代发展历程,分析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首先应坚持一分为二地辩证方法,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阻碍因素 ;其次,从经济、政治运动、政策、精神动力、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引导学生按上述要求思考回答。探究三 :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图示探究四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历史作用。

【片断3解读】《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此节课的教学,将大量地方图片、史料研读引入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之中,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信息进行研读、提取、加工,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最终完成问题的解决。探究学习还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其次,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

本课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学,首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地方史中所涉及的内容全和学生生长及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运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再次,指导学生收集乡土资料、实地调查,写乡土史小论文,学生对这些活动十分感兴趣,活跃了历史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丰富了历史知识。

三、教学反思

1.就教学内容而言。开展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好题目。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充分备课,事先想好在课堂上开展哪一方面的探讨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第二层意思就是,教师必须经过仔细推敲与斟酌,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精选一两个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作为课堂探讨的课题。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成功运用探究性教学的教师对选题是十分讲究的,课堂上的选题看似信手拈来,实是教师们苦心经营的结果。

2.就教师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出发,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以及把握合理的“度”,绝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活动而活动。片面追求形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难的方法、争辩讨论的技巧、合作学习的策略等,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善于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学得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就学生认知而言。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究性题目可以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回去查阅资料,根据学生的思维惯性,只要是在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上找不到标准答案,他们就会尝试上网查询、实践查找、探寻社会等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再也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大舞台,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所以为了贯彻好新课改的理念,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更要高效地“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意识,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发展。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自主”中提出问题,从“合作”中分析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9

历史是一门新增的比较有趣的课程。那么, 什么是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呢?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呢?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

首先, 什么是历史, 简言之,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学习历史, 就是学习过去的人和事。既然是过去的人和事, 离我们现实较远又无法触摸, 无从感知, 该如何学习呢?

历史的学习, 它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的学习。要学好历史,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兴趣使然下, 你才会时刻留心, 时刻关注。课堂外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多, 比如, 看书报, 时常翻阅一些课外书籍, 能让你的视野更宽阔, 如《文史天地》《上下五千年》《历史之谜》等;看电视, 一些取材历史背景的电视剧, 能让你更加鲜活地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 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武则天》等, 还有一些电视节目, 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寻宝》《发现》等, 能让你更多角度地了解历史, 深入历史。另外, 多与人交流, 向老人询问他们那一代的经历, 能让你更贴切地感知历史……那么, 课堂内又该如何学习历史呢?这就进入我们第二个问题, 也是我们学生来学校求学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历史课堂上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

历史课堂上, 我们还用以前那种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一讲就是一节课, 学生在台下听得迷迷糊糊, 只顾飞沙走笔地记笔记的这种机械的方式来学习吗?NO!NO!NO!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那么,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新的课堂学习模式, 我们该如何去进行呢?

第一, 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 把课文通读一遍, 包括导言、小字内容和历史图画, 最好配合历史地图册一起看, 整体把握下次课的课堂内容。

第二, 要善于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老师会给大家下发导学案, 拿到导学案, 先不要急于对着书本做题, 而是应该首先看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对当堂课要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就要了解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 (1) 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 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 说说他们的区别, 初步理解人类的进化。 (3) 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 阅读教材, 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里的相关任务。这个自学的时间, 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自学过程中遇到有不理解的地方, 用笔作上自己能看懂的标记, 打上问号或者划上波浪线,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阶段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若小组内讨论仍不能解决, 就交由邻近组进行组间讨论, 如仍解决不了, 就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探讨完之后, 在展示环节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掌握的内容进行展示汇报。

第三, 这种新课改课堂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课改大舞台, 人人展风采, 要积极主动, 努力地展示自我, 不要害怕, 不要扭捏, 你们就是课堂的主角! (2) 课堂展示要有秩序, 不要乱糟成一团。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述准确, 声音洪亮。 (3) 课堂上要注意尊重他人。别人发言时不要轻易打断, 当你有不同意见时要等对方说完再举手, 在老师的示意下方可发言。 (4) 当堂检测一定要按时按质完成。 (5) 学完一课后, 最好进行一下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关键词: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投入,模拟生活

历史这个学科很多人都认为:不过是过去发生的事, 学不学都无关紧要。从2007年开始, 我们重庆市开始开卷考试, 学生对历史课更不重视, 这对我们的德育教学有一定的挑战。当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因为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内容, 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德育内容, 把它变成自己思想中的东西。

1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讲清历史事件, 这是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从历史中得到借鉴, 这是能力。那么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生发自豪感, 对奋斗精神认同和对历史上的悲剧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 就是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了。

首先,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历史科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教材。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应注意历史唯物主义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原始社会猿转变为人的内容时, 就可自然地向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的教育, 以培养他们爱劳动的思想;在学习古代盛世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的时候, 可通过史实的学习掌握,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同时把握住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基本观点;总之, 任何历史知识中均含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因素,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发现、去挖掘和总结。

其次,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政治原则, 还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它对一个人的成长, 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中国古代史时, 可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曾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技发明。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讲列强侵略我国时, 能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仇恨, 增强爱国情感。 (有的学困生听了之后说到:“中国人这么多, 每个人吐一口口水就可以把他们淹死, 居然打我们。”)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爱国之心。我们是勤劳、智慧、勇敢的, 有着革命斗争和抵抗外族侵略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始了辉煌的新篇章。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激励他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

2 跟历史课堂有关的德育渗透

道德教育是对立于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它就存在于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知识传播多借重教材本身;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大量实践;而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挖掘“相关内容”, 更需要师生双方的感情投入和交流、需要陶冶和升华。

今年我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 在讲《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时候, 我很自然地把我的QQ号留给了学生, 说道:“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希望从今天开始, 我们能够成为可以共享快乐, 共担忧愁的朋友。”他们笑了。接着说:“也便于你们毕业后, 给我传来佳音。”我的话立竿见影, 第二天有很多班的学生都申请加我为好友, 最多的一个班加了30多个学生。在QQ上我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开心地聊天, 对毕业走了的学生多以鼓励为主, 对在校学生, 谈生活, 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谈理想,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特别是每次考前考后,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远程指导复习。这样的交流起了三点作用:一、学困生可以从中转化;二、德育工作渗透其中;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既做到了寓教于乐, 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我也感觉到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在慢慢缩小。课后他们会直接叫我“丹姐”。

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面孔”, 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 而苦口婆心的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 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 难度较大。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 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 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 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 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 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收到的效果很明显, 既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也便于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虽然学生毕业了, 但是在QQ上, 我与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他们感叹中学学习时间太快, 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也表示“不管我走到哪里, 以后怎么样, 一定会记得我中学有您这么一位好老师。”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策略 篇11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选择题涉及九品中正制、儒家思想之君民关系、中央集权制度、罗马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国民党正面战场、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等必修课的基础知识,选考题涉及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朝鲜战争等基础性知识。

2.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来考查历史知识。选择题全部都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丰富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选做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超越了教材,如王莽改革、社会主义政党议会选举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试题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根据选修课学习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分析问题。

3.试卷渗透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革。试卷在考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体现了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

4.试题的评价借鉴了SOLO评价法,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如必做题第40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近代金融发展的条件从社会环境、法律支持、市场基础、金融秩序等角度进行阐述,并特别强调了史论结合,表述要准确通顺、逻辑严谨,否则将酌情扣分。SOLO评价方法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不提供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要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由于山西省是初次进行新课程的高考,所以没有完全按照SOLO评价法的要求去做,但这道题目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方向。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如: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设问的要求等。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文字阅读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差,以致出现了误判;不能将知识和材料中的信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等。

4.不会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问题。首先是语言概括能力差。如: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再次是表达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如: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不清晰。

三、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正确发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是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依据,我们要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等,都要认真思考,然后画出知识网络。要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归纳出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抓住基本概念,理清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2.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这一命题思路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广博的知识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教材知识体系——时序、联系;建立单元知识体系——主题、线索、本质;要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重视中外知识的有效关联。

3.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史料教学的目标是:以史料还原与探究历史、以史料突破思维惯性、以史料形成对历史的多元理解。教学中要避免以下史料教学的误区:运用史料迷失方向、引用史料不做鉴别、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史料教学中“史论脱节”。

谈历史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篇12

一历史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副科”受歧视, 长期被打入“冷宫”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教育进行过多次改革, 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校园里“主科”“副科”等级制度严格划分。有些学校甚至只在课表上有“副科” (历史、地理、生物) , 实际上已成为其他学科 (“主科”) 的副业地, “副科”形同虚设, “主科”大刀阔斧地抢占“副科”课时, 导致人文学科——历史科“受冷落、遭排挤”, 被打入“副科”行列。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主宰, 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学校, 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应试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历史学科的地位, 在这种急功近利价值观的驱使下, 历史学科就像后妈生的“野孩子”——没有立足之地, 只好长期被打入“冷宫”。由于历史学科没有立足之地, 自然历史科目的老师也受到“株连”, 遭遇着不公正的待遇。从事历史教育便成为“错误的选择”, 大凡上历史科目的老师都被定义为“三无”老师, 即“无才、无德、无能的老师” (不论是老、中、青年教师) 。历史课的开设, 形同虚设。

以上种种现象, 不难理解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无用论”;某些家长劝诫自己的子女:“历史科不参加中考, 把‘主科’学好就行了”。更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偏科、为什么不学历史科了。虽然, 素质教育推广了多年, 素质教育的口号也时时挂在嘴上, 但主宰着学生的还是应试教育。

多年来, 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 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 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 经过长期的相互感染和传播, 一些人已连接为轻视历史学科的网络, 谬误成了“真理”, 歧视成了共识。

2. 师资缺乏——科任老师大多是“杂牌军”、补隙插漏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专职老师“忍痛割爱”——改教“主科”, 历史教育陷入困境。据本人了解, 大部分地方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师基本是花木兰充军——“杂牌军”。所谓“主科”容纳不下的老师全部充军担任“副科”工作 (历史、地理、生物) 还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为凑工作量, “勉为其难、滥竽充数”。就以我校为例:一个50多个班级、3000多学生的学校, 专业的历史科任老师只有少数, 其他历史科任老师都是“杂牌军”, 或为凑工作量而补隙插漏, 或是为照顾××即将退休的老师, 让他 (她) 改上历史课等。因而, 2010年11月份在云浮地区举办的“云浮市特级教师支援活动”培训, 其他科目都有培训活动, 唯独没有历史科培训 (本人受本科组老师的委托, 向学校及上级部门打听缘由, 得到的答案是:省级没有历史专业的特级教师下派) 。可见, 当前注意素质教育, 专业型教师的资源匮乏严重程度。

3. 学生厌学历史, 偏科现象严重

作为一个基层的一线历史科任老师,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讲授一堂战争史, 竟找不出一幅相关的挂图, 老师只能在黑板上比比画画, 或是“纸上谈兵”。期中、期末复习没有一份“正规”的试卷, 要复习只有科任老师自写自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漠然。有8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用, 学与不学一个样, 考好、考坏没关系。有的学生甚至还在课堂上挑逗科任老师:“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啊?历史科升中考试又不考, 平时学习考试也没计入总成绩, 何况历史课本记载的史实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等) 既多又复杂, 难学、难记。并且讲的都是与我们学生无关的陈年往事, 完全是无用之学, 我们何苦要学习历史?”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无能”的科任老师只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们举事实、讲道理, 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 它静静地沉睡在每一个人的身旁, 等待着人们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历史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 是“察古知今, 鉴往思来”的学问, 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学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挖掘, 用心思考问题, 精心挖掘和利用这笔无价财富, 就会发现历史真的是“思接千载, 视同万里”, 同人类的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的。历史虽是过去的事, 但它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只要人们能从中察往知来, 就能给平凡的生活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学生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 用心地思考问题, 积极地参与历史探究, 你就会发现历史课能够成为陪伴你渡过初中阶段学习和生活的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历史就是你们脚下肥沃的土地, 积淀着先人们的聪明才智, 等着你们去汲取。

学生对历史学科态度漠然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因为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学校、从社会到家庭的气候似乎都告诉他们:历史学习课好坏既不影响升学 (初中升高中) , 也不妨碍就业。甚至社会上还流传开一段“经典的名句”:“学好外语是走金光大道, 学好数理化是走阳光道, 学习人文学科是钻死胡同 (黑道) ”!于是上历史课时, 尽管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把自己的知识、心得、见解毫无保留地讲解给学生听, 但台下的学生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玩各自的。历史教育要发展, 教育思想必须要解放。所谓“应试教学”“分数论”“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事情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学生偏科、歧视历史科的态度呢?

二改变历史学科困境的措施

1. 解放思想, 走出困境从思想上抹去“历史无用论”, 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要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加强与体现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告诉学生们, 在我们云浮地区, 从明年开始历史科就会被作为“主科”列入了中考科目, 从现在开始它再也不是以前学而无用的“副科”了。

2. 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繁、难、偏、旧”的错误观点,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比如, 用名人效应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讲毛泽东一生钟爱历史, 并从中获取智慧, 解放了全中国人民, 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拿破仑最终留给儿子的遗言是要好好地读一些历史书;美国前总统里根也建议女儿选修历史。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 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 使学生学得轻松, 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本节课的印象。

3. 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 初一、初二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几乎没有翻过历史书, 学了什么内容更不知道。怎样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三年的教学内容呢?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要凭借有限的45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奋斗目标。

总之,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绝不能漠然视之的, 但作为基层的一线工作者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 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师生共同努力, 从我们自身做起、行动起来,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今后, 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必将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

上一篇:汽车制动液下一篇:过度投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