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2024-07-06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精选8篇)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篇1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篇2

一、应用多样化的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 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新版北师大版七上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料体量巨大, 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 如遗迹、遗址、文物等, 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 属于第一手资料, 最接近历史原貌, 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教师需要说明其来源, 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 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 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但由于其口口相传, 真实性有待甄别, 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 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 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智慧地搜集、甄别与选择多种形式的史料, 在丰富历史课堂韵味的同时, 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二、多角度选择史料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及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教科书选择的史料大多基于史学界某一个主流的历史解释, 角度较为单一。如在初中阶段, 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多归因于清廷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无能, 但教师可从文明形态、政治体制和思想认识等多角度来补充史料, 使学生从全新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封建腐朽的农业国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通过多角度的史料教学, 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参考文献

[1]贲新文.基于学科素养的史料教学意义重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8) .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新形式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播更多历史知识的重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有所培养,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

对于一般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历史教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基础性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适量阅读历史书籍,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拓宽历史视野。但是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跨学科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

历史包罗万象,要想学好历史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比如文学、地理、科技、艺术等学科都要有所涉及。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就需要借助《论语》等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考查已不再是知识为本,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历史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位国民,尤其是历史老师一直在思考和追问的难题。“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追溯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情怀和国家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落实以德树人、形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1.丰富历史知识,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资源的途径,同时由于历史教材掌握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也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知识相连接,进行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比如在讲述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带来的重要影响。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历史的发展过程一样有规律可循,需要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

3.完善教学方式,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进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作为一门丰富学生视野、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并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叙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项长期工程。历史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重视,全面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内部资料)[S].2015.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篇4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政策的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所以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也需要进行革新。本文简单介绍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并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核心素养 引言

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政治等以前的“边缘学科”也成为了学生们必修的课程。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升华,使学生逐渐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制定新的历史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构建高中历史学教学新体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前提 1.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应试教育逐渐被淘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就是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核心素养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到。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重要能力和思维方式,同时指的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所以,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们务必要始终秉持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唯物史观的认知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1.2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内容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多方位进行考量,除了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文素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形成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分析方法等等,而具体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时空观念。指的就是学生能够把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与历史事实相联系起来,把历史事件描述出来并且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将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进行精准构建,可以以当时的时空条件为前提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第二,史料实证。指的是学生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并且明确其收集手段,同时根据史料抓住历史事件的问题所在。第三,历史认知。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加以理解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区分历史事件和历史描述。第四,历史价值观。能够接受不同的人对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另外也可以对历史解释加以分析,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获得对历史的独特思考,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获取到其本质内容。最后,历史解释。指的是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时候能够拥有分辨能力,同时能够对历史的认知加以拓展。

3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更好的构建历史教学新体系,我们务必要考虑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为导向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加以重新的构建。3.1对教学目标加以重构

想要确保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我们首先就需要从确立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入手,在确定教学设计目标的时候,必须要对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进行充分的分析,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步一步深入进行的,所以说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具体来说构建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两方面:确定下来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不能与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教学目标必须要详细且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也就是说确定下来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才更加容易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举个例子来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构建。确定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在完成第四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需要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的时间推移有深刻的理解;学生能够对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各国瓜分中国领土的空间变化具有大概的了解;学生能够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时间的历史意义。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后,在以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教学工作,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3.2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来看,摒弃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素质教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而这种新的教学思路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的整体历史素养达到了怎样的高度,都需要在高考的检验之下才能明确的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为了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成绩,往往又会走回到划重点、记笔记的怪圈中去,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的。为了彻底的解决这种问题,怎样才能确定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其中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得出了许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改变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上课之前的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们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一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就,在这样的导入之后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过来,获得对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必定能够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教师可以就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西方经济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等,学生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以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来有往进行互动,对探究的课题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3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绝不仅仅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重构,常常被忽略的教学评价方法也是重构的内容之一,这是我们所不能遗漏的,它决定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嗯最终培养成果。可以说对教学评价手段加以重新构建具有相当的难度,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具体来说,在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法的时候,可以对评价的目的、对象、手段和规定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确定教学评价的目标的时候,需要对学生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历史理解等能力加以深层次的探究。另外,评价主体的重新构建指的就是要鼓励师生之间或者是同学之间互相进行评价,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手段仅限于考试,考试成绩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在今后的历史学科学习评价中,考试成绩可以作为一个评价的标准,同时历史剧编写、历史事件论述等等也可以作为学生学科素养评价的重要参考手段。总的来说,评价方法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更加具有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获得整体性的提升,才能让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最好的培养。在构建历史教学新体系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历史教材方面的因素,现行的历史教材是模块化的设计,从必修到选修的所有教材中,都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编写的,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评价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将历史核心素养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历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保持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持续更新,并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对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5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6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2.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尤其要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

②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年轻人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③人文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

④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有一技之长,这是因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⑤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3、作为中学阶段,核心素养还包括:

①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

③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④民主意识、正义感 ⑤为专业发展做准备 ⑥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4、核心素养和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①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②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③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④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课程、教学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教授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认为,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刘恩山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政治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刘恩山教授说:“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四、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死、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也无法适应社会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是五育之统帅,“思想”是其灵魂所在。但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由下种种原因,目前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围着“升学指挥棒”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政治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影响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以下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学生进行政治学科接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1、关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界定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新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为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培养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所以,作

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任课教师,笔者所实践和探索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满人格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2、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不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但却能培养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让这些人成为财富产生的原动力。“施教之功贵在导航。”笔者认为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讲究引领策略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力求每节课至少在某一引领环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①思维引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达到此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让学生做

“脑袋急转弯”的题目或欣赏富有哲理的笑话,让其在思维碰撞和笑声中领悟知识与人生道理。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前,笔者就交给学生一道IQ题:

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采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请你猜猜贝尔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兴趣高涨地争着回答:有的说最昂贵的;有的说最喜欢的;有的说最顺手的等等。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亮出贝尔的答案: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道IQ题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感悟到:懂得分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课内容前就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同化与顺应了有关的知识,为整节课“运用该课知识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以及理解哲学对人的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

思维引领使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接纳,这不仅极大激发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期待上政治课,期待老师会出什么IQ题给他们;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看似不经意的情境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当然,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注意两个问题: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要体现思维的健康性与批判性:其次要把握好时间与分寸,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②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 在教学中,课堂应有深度、有温度。“有深度”即对知识而言,教师应由浅入深深化知识,使知识问题更有挑战性,挑战学生思维、挑战学生智慧。“有温度”即对情感而富,教师由境入情使知识问题亲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的分析,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问题对话引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同题,明辨是与非。

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师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学生很踊跃回答:“随地吐痰、乱抛果壳纸屑,乱穿马路、乘车拥挤不排队、讲粗口……”

师: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对此,该如何解决? 生:教育加处罚。

师:是个好方法,政府也在逐步推广。道理大家很明白,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

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

师: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

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显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了。教师引导: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维护我们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师:很好.请谨记“事虽小,勿擅为”。

这些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自然的问题对话引领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对话能否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关键。这个“真实”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真实’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和你拉得很近,就容易达到问题对话引领的目标。

情感素材引领是指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利于提升他们核心素养的素材,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同时还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升华。

如在讲《经济与生活》笫五课关于公司经营的时候,笔者通过“海尔的奇迹”、“三鹿的耻辱”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诚信的经营者的重要性,并通过“一顶帽子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的可贵。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而引起的后果等细节中,体验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③练习引领

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那些既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功能,又具有通过练习能提高道德认识、觉悟的训练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

提高解题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道德素养。

设置引领的练习,一般是在每次的练习中融入一到两题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让学生在读题或老师的讲评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素质。如学完《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布置学生参与家庭理财,“当家一个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内容、钱款,到月末结算一次,并对自己的家庭消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懂得“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由此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学会了感恩。“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倡导“日积月累”的长效教育。练习渗透德育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贵在坚持。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必将水到渠成。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篇7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当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定论,部分学者从能力水平的角度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学科理论的基础;有的学者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学科理论的知识、技能、心理特征和实践能力等;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与学科相联系的心理特征,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拥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笔者最为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李晓东副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应当从基础能力和独特贡献两个角度着手。从基础能力上看, 学科核心素养与基础性学习具有密切联系,它是对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培育,而非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育目的在于培育和塑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科意义。学科教育课程内容繁多,如果将所有的核心素养汇聚到学生身上,则学生有可能无法支撑,面对这一问题,李晓东认为最关键的方法是各学科必须提炼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看待, 发挥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取代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成长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不同, 并且众说纷纭,而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争论则更为激烈,众多学者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理论、课程内容等方面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基于对李晓东副教授相关理论的理解,在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体现出思想政治学科的素养宗旨,同时也要重视如何将思想政治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外化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对学生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即遵守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爱国、 爱民、爱社会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即培养学生不断对自我进行分析的观念,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包括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相似和区别之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自立性、阶段性和可实践性。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它在诞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表述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标准和行为模式。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自立性。不同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其学科核心素养会不断向外延伸,逐渐与其它学科核心素养发生重叠,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素养重叠的两门学科其边界会逐渐模糊,最终融合为一门学科。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自立性,虽然它在向外延伸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发生联系,但是其最为本质与核心的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它始终保持着自立状态。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例如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操守为主要目标,而到了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爱国心理,并且能够初步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后外化为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科教学成绩的考评具有可行性,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教学成绩的评估。

三、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初探

李晓东副教授对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该如何呈现的思考为本文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李晓东认为应该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从教学理念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将目光聚焦于培育学生的“素养”上,教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在传授教学理论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而是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教学方法上看,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打破现有的教学格局,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方式将会得到大力推广。

结合李晓东副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它既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也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它能够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仅对学生个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研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并将其融于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们只有具备了政治思想素质,学生才能“听其言, 信其道”,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心理品格,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学科素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其中较为重要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仔细研究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把握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确立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全面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政治专业语言,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热情;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将运用政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结合时事政治扩展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育,通过举办时政讲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转变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注重转变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将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当中,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除此以外,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模式应当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不断的与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坚持兼收并蓄,将外部优秀教学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本,鼓励超越教科书;不断借鉴外部教学模式,不能将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应精心打造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

第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育理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构建个性化课堂,应当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个性化发展,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应当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个性、智力、潜能的特点实现差异化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持应有的尊重,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必然能够获得学生的喜爱和推广,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获得提升。

总而言之,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学科素质,不断转变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具备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真正的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03:15-17.

[2]季成伟.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8-10.

[3]戴慧,唐凤林.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2:14-17.

[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4-7.

[5]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40-43+48.

[6]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7:97-99.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 篇8

2016年是广东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加入全国高考新课程卷的省份越来越多,高考命题也在“静悄悄的变脸”。2016年考生,在经历了6月7日“文数似理数,理数似奥数”的煎熬后,迎来了最具“重量级”的文科综合(总分值300分)。近三年来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征、试题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一、整体评价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历史卷与往年相比较为稳定。试题内容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比例合适,涵盖了各断代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试题注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从总体上说,考查了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各项能力、创设新情景,这与探究学习、发展能力的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也为考生研习材料、探究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平台。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方面的错误,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

二、试卷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以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不片面求新求异,不刻意追求覆盖率,不故意刁难考生,突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贴近。如欧美代议制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试卷第33、41题均以欧美代议制度为主题,其中第33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较为基础的知识。

2. 延续“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问题”命题特征。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结合,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如第40题注重拓展材料选取的空间,考查考生对清中期人口膨胀,以及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认识,同时也给学生和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说明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新的思路。

3. 强调核心素养立意,突出历史学科特色。试题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一方面充分发挥选择题、材料题、开放题三种题型的试题功能,材料题和开放题侧重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另一方面适当提升选择题能力考查的层次,选项的设定多为表述,考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如第30题的题干设计以1943年国民党颁布的《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材料的解释设置情境,脱离了学生所熟悉的考查抗日战争的一般思路,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关系。

4. 呈现方式丰富,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2016年历史试题呈现方式除文字材料外,还选用了表格、图片等多种素材,试题突出材料信息的解读和阐释;试题情境创设较丰富,题目呈现方式多样。如:材料多以文字材料呈现,辅之以图片(第23题)、表格(第34题)等。设问除了原因背景反映说明影响意义等常规设问外,出现了第41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进行阐述的较为开放式的设问。

三、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对比分析

1. 知识模块考查对比分析

四、给2017年考生的备考建议

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基本的历史史实的记忆易混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以为历史就是死记一些知识点,而没有从历史中体会历史的美与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那么在全国卷背景下,怎么应对呢?一条复习的主线是建构起高三历史单元复习模式。

建构高三历史单元复习模式必须要达到两个“通”,一个是专题内的“通”;另一个是历史时段的“通”,实现这两个通之后,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达到专题内的“通”必须要进行单元结构的梳理,但单元结构的梳理不是简单的课本结构的整理,还要通过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掌握单元的主旨和线索,并适当地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

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核心词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那么首先要搞清楚英法美德四个国家的政体是怎样的,国家各个权力部门是怎样运作的,是怎么体现民主的,从而体会这些国家的人民的智慧,并且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民主的特色。

关于历史时段的“通”,可以从历史的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中国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晚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世界近代史之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20世纪)、世界现代史二战前、世界现代史二战后共16个历史阶段。怎样实现历史时段的“通”呢,可以通过自己编写关于这些阶段的大事年表来实现。通过理顺各项大事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搞清楚历史的内在关系,明确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一篇:白圭庙会主持词下一篇:韩玲讲座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