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2024-10-21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共8篇)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篇1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 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 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件的一个追溯。以中华文明为例,中华文明是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和传承发展起来的,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学生对文明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从封建时代之初的秦朝开始进行梳理,一直到封建时代末期的清朝,将所有这些经历过的朝代的经济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利用历史追溯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梳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

③ 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决定学习素养。第一能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第二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历史概念和历史实践等特征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能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通过描述或者是解释历史事件实现;第四是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借助归纳、比较和判断等方式,把握历史规律和现象。高中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点,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养成高尚的品性、修养与学识。

参考文献

罗淑芬“浅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教育教学

王玲“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篇2

一、应用多样化的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 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新版北师大版七上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料体量巨大, 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 如遗迹、遗址、文物等, 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 属于第一手资料, 最接近历史原貌, 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教师需要说明其来源, 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 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 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但由于其口口相传, 真实性有待甄别, 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 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 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智慧地搜集、甄别与选择多种形式的史料, 在丰富历史课堂韵味的同时, 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二、多角度选择史料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及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教科书选择的史料大多基于史学界某一个主流的历史解释, 角度较为单一。如在初中阶段, 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多归因于清廷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无能, 但教师可从文明形态、政治体制和思想认识等多角度来补充史料, 使学生从全新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封建腐朽的农业国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通过多角度的史料教学, 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参考文献

[1]贲新文.基于学科素养的史料教学意义重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8) .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新形式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播更多历史知识的重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有所培养,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

对于一般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历史教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基础性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适量阅读历史书籍,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拓宽历史视野。但是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跨学科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

历史包罗万象,要想学好历史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比如文学、地理、科技、艺术等学科都要有所涉及。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就需要借助《论语》等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考查已不再是知识为本,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历史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位国民,尤其是历史老师一直在思考和追问的难题。“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追溯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情怀和国家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落实以德树人、形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1.丰富历史知识,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资源的途径,同时由于历史教材掌握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也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知识相连接,进行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比如在讲述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带来的重要影响。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历史的发展过程一样有规律可循,需要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

3.完善教学方式,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进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作为一门丰富学生视野、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并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叙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项长期工程。历史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重视,全面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内部资料)[S].2015.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历史核心素养学生问卷 篇4

为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体系的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请你仔细阅读并斟酌后从中选出答案,以作为我校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牛东初中 姓名

1、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并能理解和掌握()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2、具有以人为本意识,尊重学生、关切学生发展()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3、在审美情趣方面,你认为我们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提升?(A、具有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 B、能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发现感知文化美

C、具有健康的审美取向 D、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

4、在理性思维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崇尚真知,理解学科原理和方法B、尊重事实证据,有严谨的求知态度

C、能运用科学思维认识、解决、指导行为

5、在勇于探究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B、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C、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D、其它

6、在乐学善学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理解学习价值,有积极浓厚学习态度 B、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C、能自主学习D、其它)

7、在珍爱生命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理解生命意义人生价值B、具有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 C、养成健康文明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D、其它

8、在自我管理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A、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 B、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C、合理分配利用时间 D、其它

9、在国家认同方面,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A、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B、具有文化自信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 C、了解、热爱、拥护中国共产 D、其它

10、在劳动意识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A、尊重劳动,具有积极劳动态度 B、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能

C、主动参与社会实践D、其它)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学校: 班级: 姓名:

1、老师在上课时是否让学生上台讲解或者听取学生讲解自己思路?()A.是 B.否

2、你认为你是否善于质疑? A.是 B.否 C.一般

3、你认为你是否学会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多选)()

A.会学习B.会独立思考问题 C.会发现问题并质疑 D.会解决问题

4、在问题解决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B.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C.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D.其它

5、在批判质疑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具有问题意识; B.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C.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D.其它

6、在勇于探究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B.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C.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D.其它

7、在乐学善学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B.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C.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其它

8、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状态,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A.能 B.不能 C.不清楚

9、在珍爱生命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B.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C.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10、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具有抗挫折能力。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11、在社会责任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B.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C.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D.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E.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利;

关于历史学科素养问卷调查

牛东初中 年级 班级

1、你知道历史学科哪些核心素养吗?(多选)()A、时空观念B、人文素养C、史料实证D、唯物史观

2、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容的?(多选)()A、报纸 B、网络 C、老师 D、同学 E、其他

3、你能有意识把人物事件放在时空框架中学习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4、除了老师讲解,你能自己理解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5、你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A、能 B、不能 C、不确定

6、你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有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吗?()A、有 B、没有 C、不确定

7、你能在学习中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不同魅力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8、你能体会历史“史料论证”核心素养中的实证精神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9、你认为以下哪些不属于人文素养?()

A、民族精神 B、人文精神 C、内在情感 D、宗教知识

10、选出下列选项中与文艺复兴有关的绘画。()

A、《向日葵》B、《干草堆》C、《格尔尼卡》 D、《蒙娜丽莎》

11、你知道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三权”是指哪三权?()A、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B、监督权 选举权 教育权 C、行政权 检察权 立法权 D、参政权 监督权 立法权

12、你知道什么是史料实证吗?

A、没听过 B、知道一些 C、了解并经常应用于历史学习

1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哪几种?可多选()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电视连续剧

14、“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是谁提出来的?()A、老子和孟子 B、孔子和老子 C、孟子和荀子 D、孔子和荀子

15、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关爱、和谐,你对他们如何认识? A、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B、他人利益高于一切

C、反对个人主义为目的 D、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16、你知道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什么吗()A、爱国 B、民主 C、科学 D、自由

17、我国实施的“863计划”是指()A、教育发展计划 B、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 C、农业发展计划 D、“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18、在我国太湖地区水污染严重。污水对山乡古镇产生了极大威胁。对此必须实施()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依法治国方略

历史核心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为配合学校本学期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校本研修课题,为本学科核心素养课题探讨研究提高更充分可靠的材料依据,了解学生的本学科素养现状,我们历史学科结合自己学科特点,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学校三个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一是通过师生共同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学习从重知识转变为全面培养人才,二是力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以知识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问卷共发放321份,收回321份,回收率为100% 从问卷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自己学过的知识答题正确率较高,相反没有接触过的即便是常识性问题也会出现失误。还从问卷可以看出我们历史教学的误区,那就是重视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所以提醒我们教育,尤其中学教育,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主要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教育学科,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出: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和历史价值观素养涉及问题知晓率较高,人文素养和历史价值观的问题答题积极性和准确率也高,但对于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有历史理解和解释知晓率和答题兴趣都不是很高,同时发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依然以课堂为主,很多学生渴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个人素养。分析原因也和初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已经理解能力有很大关系。

问卷调查让我们明确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在以后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会根据学生程度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在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二、教学的目的和评价方式也要改变,减少训练应试技能的。重视历史学习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篇5

作者:张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2日

【摘要】本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理解、历史价值观三个方面内容。关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层次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68-0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必须要从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品质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历史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一、核心知识——时空观念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时空概念很强的学科,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历史也无法称之为历史。所以学好历史,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时空概念。

1.對历史时间观念的理解

任何历史都是遵循一定时间发生的,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系统性。牢记历史纵向时间发生顺序,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横向要掌握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全部历史事件,进而掌握历史全局变迁情况。比如:“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对春秋期时孔子创建儒家学说、战国百家争鸣、荀子思想观点的情况进行纵向了解,然后再横向结合对西汉当时的经济与政治情况有所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够建立更加完整的时间观念。

2.对历史空间观的理解

空间观主要就是指历史中包括的地形、气候、交通、居民点等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方面多,对学生的分类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在这些空间条件中,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最大,古代与现代的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程度同的,与现代相比,古代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影响更大一些。如“雅典民主政治”这一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就与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分不开的关系。再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汉唐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密切,此时“河西走廊”通往西域,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这也是由当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的。纵观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不断地改变着自然,改变着地理条件而新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又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二、核心能力——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得。客观的历史事件,借助书籍、影像以及录音等历史资料得以传承。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历史资料解释、理解能力的培养。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是辩证关系,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一同构成了历史学习的两个核心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比如“商鞅变法”主要思想就是确立了封建制度,并将废井田、开阡陌作为核心措施,正是因为如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产生。那么当时商鞅在进行变法的时候,如何能够确定封建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更高阶段,或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呢?首先,他处于一个多战的年代,群雄争霸。如何能够强化国力以及军队实力,使国家能够在战争中不断获得胜利,富国强兵呢?基于这些思考,进行奖励耕战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土地,人们的生活会更加有干劲,国家核心凝聚力提升。在学习一段历史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历史进行理想认知、情感取向等解释。依托历史资料,将历史理解作为基础,研究历史事件,并对其做出客观的判断分析。

三、核心品质——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够形成的。当前的历史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现教育阶段,教师需要有效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并产生情感的倾向开始,到经过内心体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地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夯实学生历史基础,丰富自己的历史教学经验为前提,这样才能够保障对学生历史价值观引领的有效性。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近代的几次与列强的抗争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当时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勿忘历史,通过强化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思维,使其能够更加善良正直,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篇6

前言: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016年9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首提“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对核心素养进行单一或交融考查,是新一轮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向。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发表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旨在通过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来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目前,高中教材正在全面修订中,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并增加学业质量标准,以便与新高考方案全面对接、相互适应。

综合上述信息,针对国家“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这一顶层设计,我们每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有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同时也更加充分地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更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新的探索突破,才能从过去基于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顺利转变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 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 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数学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英语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

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

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物理

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化学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 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

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

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 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政治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

时空观念

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

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地理

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

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通用技术

技术意识

技术意识是对技术现象及技术问题的感知与体悟。学生将形成对人工世界和人技关系的基本观念;能就某一技术领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做出理性分析,形成技术的敏感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能把握技术的基本性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形成对技术文化的理解与适应。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一种筹划性思维。学生能够认识系统与工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能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要素分析、方案构思及比较权衡;领悟结构、流程、系统、控制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并能用其进行简单的决策分析和性能评估。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是指基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学生能运用人机理论和相关信息收集等综合分析技术问题,提出符合设计原则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构思方案;

能进行技术性能和指标的技术试验、技术探究等实践操作,并进行准确地观测记录与信息加工分析;能综合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评价设计方案并加以优化。图样表达

图样表达是指运用图形样式对意念中或客观存在的技术对象加以描述和交流。学生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及控制框图等常见技术图样;

能分析技术对象的图样特征,会用手工和二维或三维设计软件绘制简易三视图、草图、框图等;能通过图样表达实现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转换。物化能力

物化能力是指将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学生能知道常见材料的属性和常用工具、基本设施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常见工艺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操作经验的积累和感悟; 能进行材料规划、工艺选择及其比较分析和技术试验;能独立完成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装配及测试,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体育与健康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艺术

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生活、文化和科学等情境中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在各类艺术的节奏、力度、色彩、结构等艺术语言的联觉中,形成艺术通感,探究各类艺术的独特性和关联性。艺术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学生艺术修养的精神追求,是美感愉悦、优雅气质、生命关怀的心灵建构。学生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情境中,感受艺术魅力,体现生活情趣,追求诗意人生。艺术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侧重于理解想象、表现创造、反思评价等艺术活动。通过艺术与生活、文化、科学紧密相关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实践,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 力与合作能力,并将艺术课程中获得的创意表达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领域。

音乐

自主音乐需要

自主音乐需要是学生自觉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在音乐学科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自主音乐需要有情感、认知和意志等不同层次,其一是对音乐产生兴趣爱好,将参加学习音乐和音乐活动作为获得快乐生活,满足审美需求的一种途径; 其二是在有实际体验的情况下,主动将音乐作为保持心理健康和谐的工具;其三是把学习音乐作为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自觉追求,将参加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文明生活的方式。对于经过十余年学校音乐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自主音乐需要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能经常用音乐给自己带来快乐情绪;能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调节情绪、平和心理;参加音乐活动时具有较主动的审美意识。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普通高中学生应具备的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音乐能力的基础源于音乐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应具有较丰富的歌唱和聆听经验积累,应熟悉经典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应熟悉各类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学生应能够较准确地歌唱若干首中外著名歌曲和公共活动常用歌曲,能视谱歌唱或演奏简单作品,能较好地融入集体歌唱或演奏等表演活动,以便在需要音乐的场合选用合适的形式与作品参与音乐活动。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有三种主要实践形式:一是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二是用音乐作品抒情咏志;三是通过音乐活动怡情养性。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应侧重高中阶段音乐课的实际育人功能:学生在兴致所至时能选唱昂扬、欢乐、抒情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向上向善爱美的志向与感情;在心理失衡时能选听励志、和谐、优美的音乐作品调节情绪和修养性情;在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时能有意识地从优秀音乐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能对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演出和影视中的音乐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 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考虑到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应以四方面为重点:识别中国与世界音乐的主要种类与特征;认知音乐的主要形式、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中的应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知晓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美术

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 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

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篇7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 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 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 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王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3]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59-62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篇8

一、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自助单”设计背景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于2011年开始,进行了“三单”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将其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减负增效的方式和手段。“三单”主要是指活动单、自助单、互动单。活动单基于课堂,主要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方案;自助单基于作业,是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菜单;互动单基于问题,是师生、生生、家校沟通的载体。其中,自助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和能力,自主选择作业的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历史学科素养是在学科能力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培养目标。其外在表现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修订中,专家们认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从而为全面、终身、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自助单的设计与实施是为了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构建具体而微的实践路径,积累实际可用的案例,以深入和发展“三单”教学模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自助单设计维度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思维品质和能力方法的培养?目前,史学界认为至少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重要方面。

1.培养“时空观念”的自助单设计

“历史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序列,根据时间的序列就可以将历史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学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时,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改造新生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章节中,要使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首要的就是建立时序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自助作业。作业一:填表格,按照时间、发展阶段、发展情况、意义理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脉络。作业二:绘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折线图。绘图可引导学生加强对各阶段发展状况和整体发展趋势、走向的感性认识,在绘制坐标时自然地建立起时序观念。作业三:请学生为南通大生集团120周年纪念纪录片撰写300字以内的厂史解说词。

这一自助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完成自助单的过程中,建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线索,了解了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和整体发展脉络。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显然自助单教学比机械地识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基于“史料实证”的自助单设计

“事实的所在地为事实真确的必要一部分。它在许多地方为产生事实的原因……‘历史没有地理’同‘地理没有历史’统是办不到的东西。”

在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时,教师发现南通地区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辅助学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典型课程资源。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设计了相关自助作业单。作业一:解读大生纱厂利润表,分析大生纱厂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作业二:考察大生纱厂利润表,找到大生实际发展阶段与教材结论不一致之处,分析原因。作业三:思考为什么大生纱厂的实际发展阶段与教材结论不一致?是教材错了吗?你怎样理解教材与实际材料不一致的现象?

作业一是巩固课内所学,检查学生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素能否结合地区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业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分析新情境下的新材料,并将其与课内知识进行比较,引发质疑,并尝试应用所学解决质疑;作业三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按照教师的问题简单归纳,就会认为课本的结论错了。但如果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就会明白“大生”是个例,课本结论是共性,不一定符合每一个例的所有特点。虽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同样不可轻率地否定书。

3.基于“历史理解”的自助单设计

近代美国历史教育家亨利·约翰生认为,历史是过去,而过去不能直接观察,“所以当我们要造成一个历史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这种遗迹”。即历史概念的教学显然应该借助史料,而不是直接灌输。因此,对于史料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历史概念之基。

《鹤芝变相》《桂杏空心》《水草藏毒》《幼子垂涎》四幅“厂儆图”是张謇当年特意让人画的,为的是纪念大生创业之艰难。于是,同样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学习,在“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上,教师利用“厂儆图”进行了自助单设计。问题一:了解四幅图的涵义。问题二:分析张謇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哪些阻力。问题三:从张謇的创业艰难中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从原始史料中,学生深刻理解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对于张謇创业的艰难感同身受。

4.基于“历史解释”的自助单设计

历史解释是指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对于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教师先开发地区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后,对南通“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张謇进行评价。自助单作业一:选取张謇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主张,请学生分析张謇政治主张的实质、原因。作业二:分析张謇政治主张变化的原因,探讨南通、中国历史发展特征。作业三:通过张謇政治主张的变化来评价张謇。

学生在完成这项自助单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物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存在脱离社会背景的人物;人物的主张会变化,折射了人物的阶级本性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从变化中发现评价人物所应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基于“历史价值观”的自助单设计

在历史核心素养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E·H·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谈到:“当我们检测这些假定为绝对的、超历史之外的价值时,我们发现这些价值实际上蕴藏于历史之中。”

在以张謇为材料的历史人物探究中,设计渗透历史价值观的自助单,问题一: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初衷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问题二:张謇事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张謇兴办社会事业对大生的拖累?问题三:我们为什么要选取张謇进行研究?从张謇身上,你有何感悟?

问题一希望学生感悟张謇摒弃状元身份,实业救国的情怀;问题二希望学生认识到张謇事业的失败既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有盲目扩张事业的原因,引导学生领悟简单地将失败归咎于社会事业的巨大花费是不全面的;问题三希望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史实,更重要的是建立史观。教师引用了张謇的一段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学生深受触动。

三、自助单的实践价值

1.自助单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传统作业方式能够完全负载的。传统作业方式过于机械、生硬,学生通过作业复现的多是知识,少有能力。而通过自助单模式则能够弥补这一点。近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认为,“做教师的人假使能够激起学生去爱历史的著作同构成一大部分历史材料的文学,他的讲授决不会无功”。同理,教师能够在自助单中激起学生去爱作业,作业就不会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阻碍,而是成为助力。

2.自助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助单有助于学生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指向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英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认为,评判任何培养计划,应该追问“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自助单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长此以往,必然能构建学生基于教育规律的,基于主观能动性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不断发展可能的学习方式。

3.自助单与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

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自助单有助于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自助单的形式进行作业的设计,反映的不仅仅是作业布置方式的革新,而是从作业布置方式的革新做起,折射整个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革故鼎新。

自助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已经收到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师生会继续坚持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完善,为学生,为教育,自助助人,在教育中收获,在教育中成长。

上一篇:关于申请小牛煤业补充勘探的请示报告下一篇:打水漂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