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初探研究(共12篇)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 篇1
预习, 就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依据教材和教师的提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 在预习过程中尝试、置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的思维互相沟通, 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预习的方法
(一) 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课每章节开头的结论性语言, 有意识地培养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现行高中教材因版本的不同, 其结论性语言所处的位置不同, 人教版在每课最后, 人民版则在每章节开头, 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历史脉胳和基本观点, 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 从而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 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 我们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 试着学会繁中求简, 详中求略。我们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提高。
(二) 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 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现行教材不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 都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 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 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 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近年历史高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新材料, 来创设新情境, 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 无疑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 奠定良好基础。
(三) 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 培养自己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行高中教材, 图表数量增多了, 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 但功能各异, 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 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图表更直观展示相关的历史面貌和历史变迁, 有助于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
(四) 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 培养我们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后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 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 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 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预习的检测
(一) 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
学生预习一般是草草地看一遍书, 根本就看不出些许的问题和疑点, 更别提有什么收获。其实大部分学生的所谓预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小组长的检查, 这就使得预习流于形式。所以, 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 要使学生清楚自己该预习哪些具体的内容, 要使学生预习有目标, 有重点。对于能及时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 老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反之, 一定要予以“惩罚”。
(二) 将预习检查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而不是课前。
对于预习的检查最好还是放在课堂中进行。在操作中可以是首先对小组长提出要求, 要求小组长在课前认真做好预习, 在预习中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写在预习本上。其次, 等到上新课时,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让小组长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小组长可以是随意的或者有针对性的点名某个同学站起来, 回答组长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小组长所提的问题可以是课本上的概念、人物、事件, 也可以是具体的习题应用。假如所提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或者解释不完整的, 小组长会另让他人回答或者自己适时加以补充。对于回答特别好的要加大奖励力度, 同时对于回答不好的非但不奖励还要严厉“惩罚”, 要他们知道不预习的“后果”。当然了, 预习检查的时间不宜过长, 每个小组所提的问题不能太多、太复杂, 并且同一个问题尽量不要重复提。通过上述检查预习的方法, 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预习习惯, 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预习的合作
合作性学习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是倡导合作预习, 让学生预习变得高效。合作预习最初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辅导时间安排学生的自主预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序进行, 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预习内容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能通过课外相关的历史文献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让合作预习行为习惯化, 可以这样说:合作预习习惯的养成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需要我们老师的长期坚持和督促。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刘玉连, 新课程与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显明, 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 篇2
[摘 要]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中,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就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而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则是明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1
2014年,新高考方案出台。在这个方案中,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三个科目组成;纳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项目,应当按照考生报考要求与自身的特长,以历史、地理以及政治等科目为主。由此可见,历史成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项目,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分解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较为被动,主要是以高考为目的,鞭策学生以高考为目标奋斗,但此种教学思想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影响教学效率。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就需要先确定教学目标。历史课标通常是由人文社会性质、内容表述以及多元评价等组成。其中,分解内容标准主要是将课文内容分解为几个层次,再呈现给学生,需要规定浏览知识与学习行为,检测学习效果,并由此建立起宏观目标,使课程内容与形式能够相互关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应该转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心理上认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的野心与清政府的无能,充分感受历史的深刻内涵。
二、提炼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精心提炼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轻负担。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除了涉及新文化运动,还有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概念等。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来提炼教学内容,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动因出发,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内容,从多个角度来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因此可制定如下目标: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列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与关键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多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感受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结构就能够凸显出来,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历史,明确历史概念与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与历史素养,这也是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无论是新课程的理念还是新的高考方案,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为历史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按照学生的需求与认知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实现教学的全面性,在目标的引导下调整教学结构。
三、基于学情,使教学目标合理化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而明确教学目标应当建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当分解教学任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情况开展一些动脑或者动手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活力。目前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产生恐惧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数情况下历史呈现出来的都是枯燥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就应当展开积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时就可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分组,如“阅读构史”或者“读图导史”等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积极讨论,课堂氛围就能够逐渐活跃起来,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以“读图导史”为例,教师可先选取一些花木兰从军的图片,配合《木兰辞》中花木兰从军所买的东西,随后教师就可以问题为导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从图片与诗词中,还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展开探究,了解历史中反映的问题:在花木兰所处的朝代,“市”已经存在,不同的商品都有固定的购买场所,一些商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历史教学就会更有活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新高考方案下,历史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教师提前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优化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育观念,以此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现如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性阶段,主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特别是通过创新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提到创新,有人就会反问:历史教材里都是现成的结论,怎么敢创新?其实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发明,三次工业革命无数科学家用他们的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当代社会具体分析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从下面两点入手:
1.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创新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组织材料,展开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讲必修三“古代科学技术中关于四大发明”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四大发明的过程及意义,然后讨论其向外传播产生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联系中外历史,探究得出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对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使学生感受到四大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2.运用历史教材插图、录像、幻灯片等直观材料,展示科学技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再现历史表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特别是讲中外科技成就时,因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我充分利用在北京学习参观中国科技馆获取的直观材料进行演示,学生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创造的激情,产生创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和对真知执著追求的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目标,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又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束缚,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思维观察力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插图和注释等要引导学生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如在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胡连会”的图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认识到这是一次和平之旅,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启发学生从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观察思考,拓展思维,使学生学习得到不断延伸。
2.质疑能力的培养
如讲选修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克里米亚战争影响”这个问题时,教材只给了“英法殖民势力的加强”和“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两方面的影响,结论很不完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在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场战争的影响除教材讲到的两个方面外,还有“战争使奥斯曼帝国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丧失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和“使俄国南下战略受挫”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这样就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使结论更加科学完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史学动态和史学成果,这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在教材中常把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等问题以及史学界的看法引入课堂,这样既了解到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想象力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许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从想象中得到启发而获得创造灵感。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造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想象。在讲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五十年后,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设计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人贵在创新,创新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行创新能力教育还有一定困难,但是,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向深入。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 篇4
一、结合教材, 丰富历史事实, 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历史中众多事件都是可相互对比、鉴别的, 缺乏比较就会显得知识单一, 无规律可循, 理解困难, 无法变通。这说明历史资料学习得越少, 知识面越窄, 思维越死板, 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弱。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讲述更多相关历史内容, 拓展学生思路, 为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是重复的, 这就给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温习旧的知识点的同时, 丰富教学内容, 在掌握了更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很好的积累, 这为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中历史课程, 就是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与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实,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与初中历史相比,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而广, 记忆困难。为了便于记忆, 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纵观历史, 诸多的历史事实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如, 封建经济的瓦解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很多情况下,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都是多方面的。为此,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历史事实后, 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做好历史事实网络的梳理工作, 在头脑中搭起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框架结构。这种因果联系的建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必须注意, 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一定是以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准确掌握、记忆为基础的, 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梳理就是空中楼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某项知识的不竭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历史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尽量留出时间, 将讲解的内容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深入理解,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将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 从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这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通过正确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
高中学生对历史教材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阅读方法是培养及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课前预习时间不充足, 课堂上几乎都处于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的状态, 对讲解内容很难有自己的思考,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课后做题会发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应该给学生提供几分钟的预习时间, 阅读提纲, 勾画出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使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 在具体的讲解中进行思考并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
此外, 必须注意,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练习题目, 习惯于依赖教材给出的答案, 边看答案边思考, 以为答案看得懂, 思考明白了, 再加强记忆, 就算自己掌握了。以至于考试的时候, 题目稍作变化, 就无从做起, 或者花费很长时间, 最终也是思考不全, 还总是埋怨考试时间太短。究其原因, 是平时做题缺乏独立思考, 不能深刻体会出材料或者题目中的核心所在, 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答案。因此,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 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不仅能够有效整合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深度开发课程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真正发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爱国主义素养的作用,将高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校本课程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高中阶段,历史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效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所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载体,既包括革命遗迹、遗址、陈列馆,也包括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的记述和回忆。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能够有效突出高中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
1.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在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识到,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历史课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高中历史课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一个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课程整体。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家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开发高中校本课程就是要从课程结构上弥补国家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限。
2.完成历史学科教育任务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历史学科教育任务的要求。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有意培养很少注意。但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学校应结合学生、教师、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弘扬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开辟第二课堂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课程有利于第二课堂的开辟。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题的知识竞赛活动,或让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所在地区的爱国主义事迹,或举行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演讲比赛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重视不够
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数学、外语依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多是围绕着高考。其次,由于学校的升学率是家长为学生择校的首要标准,所以,学校在课程管理中,各科时间分配不平衡,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标准,班级之间竞争激烈。第三,学校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大多数学校的校长并没有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及时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中抽离,倘若学校都不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无所依据。最后,学校对于历史教育的财政支持也不够。学校应合理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教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力有所欠缺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成为关注的焦点是近年来的事,教师还没有参与相关培训,且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能力有限。如今,校本管理?o了学校、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其次,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精力有限。教师平时工作量大,面对班级升学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历史教育也要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面对高考,教师放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
3.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改革一直试图摆脱把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实际改变并不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不在课程标准评价机制内,在学校并不受重视。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学生高分,家长要学生成绩,在学校中学生的成绩就是一切,德智体美的评价标准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适当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对策
教师应借鉴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研究成果,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乡土史资源的关系,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1.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要把爱国主义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就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历史事实中仔细甄别筛选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筛选要严格遵从课程资源筛选机制,即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科学的爱国主义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例如,带学生参观瑷珲古城。瑷珲古城是黑龙江省五大古城之一,为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地,1858年中俄在此地签订《瑷珲条约》。瑷珲陈列馆中陈列出中俄《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播放的“庚子俄难”,记载了中俄关系的演变和中国近代屈辱的痕迹。这里是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先查阅资料,再参观陈列馆,回家后写出观后感。
2.学校要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
运用爱国主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参与。在校长的带领下应积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落实国家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特点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认真参加培训,从而,更好地适应“3+2”高考模式。
3.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检验,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提升。教师不能以分数决定一切,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通过观察、测验也可以考试,结果可以合理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还要推动学生自评,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自评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到自己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去学习。
面对高考下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缺失,本文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自本土、本社区、甚至本家庭,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Y源的使用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还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高中历史校本改革应积极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整合进去,以实践来检验它的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前言
目前,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全面推广,以提升高中学生人文历史素养为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着。为了使高中历史的新课标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才能充分挖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益。
1.文史声情并茂
在以前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展开的课程的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向全国氛围内的普及及推广,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提出了学生人文综合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你主要负责讲,我主要负责听;你积极的灌输,我被动的接受;你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我盲目的进行课程练习”,“满堂灌”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历史,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还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的教学就会呈现极其的低效率的状态,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摆脱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历史知识点的枯燥学习以及记忆,非常有必要结合文科知识学习的特色,重新的赋予历史识记知识点的活力。文科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比较敏感且他们通常的特质就是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采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为了能够使学生走进古代历史,深刻的了解历史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对涉及到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并甄选出最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典故以及诗词歌赋,以此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可以在学生心中,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心目中,留下非常深刻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当中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课堂学习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典故加诗词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为了使学生长期处于对于历史课堂的兴奋状态,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某年,李世民也就是我国隋唐史上著名的太宗皇帝。他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需要对农民大肆的进行徭役以及兵役的征缴,为此他发布了一则圣旨,只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兵役。但是诏书却没有能够昭告天下,被著名的谏言大臣魏征为扣下,拒不发报。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怒,想你个小小的芝麻官为何敢武逆朕的旨意,魏征面对太宗皇帝的质问不卑不亢的说道:“我听老人说过,如果把湖里的水抽干抽完就可以捕获整个湖里面所有的鱼,但是只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明年面对没有湖水的湖,就再也难以获得鱼了;如果为了取暖,而要把整片的森林砍伐掉,虽然在当下可以获得温暖,但是明年冬天面对一片荒芜,就再也难以获得柴火了;如果要把身体健康的未成年全部拉来正兵役,国家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以后外辱来犯,再去哪里征缴兵役呢?”李世民思索许久,感觉魏征卿家所言甚是合理,即刻便重新草拟诏书。然后再辅以诗词进行概括总结。“从谏如流宏德政,贞观盛世万方恭。水舟警喻儿孙戒,千古明君唐太宗。”最后提出“唐太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2.科学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受制于编写体制的限制,难以就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科学的处理教材,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例如对于《甲午海战》的课堂教学一般就其课本的内容进行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结果、启示以此类推的进行课堂的讲解,全方位地毯式的扫描应试的考察点。当然,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教学的课堂氣氛,在课堂的知识点全部轰炸完毕之后,也会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分析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以应试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师生互动会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学的历史课堂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却难以有效的吸收。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涉及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这段历史做成PowerPoint,把该课程的历史课堂搬进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此可以摆脱枯燥的历史课本,使历史课堂变得非常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富有效率。整个PPT的框架可以分为五大主题,分别为“台湾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的发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中国的耻辱”、“甲午海战”“洋务运动”然后根据这些主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为了使整个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磨练他们的历史逻辑思维,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教学技法进行课堂的教学。
3.关注社会生活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是现在的历史,由此可知历史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生活的理念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亲身的经历,使之融入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关心社会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学生对于节假日放假的问题极为敏感,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将9月3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还不够为了方便大家的娱乐生活,更是将放假的时间调整为3天。以此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休假的同时能够对和平世界的珍惜以及对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警惕。通过这样的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日问题,提出“和平需要珍惜,历史应当铭记,尽可能避免世界第三次战争的爆发”的呐喊。从而实现以关注社会生活为话题,使学生切实的以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去剖析曾经过往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06)
[2]赵波.对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03)
[4]孙占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期)
[5]朱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6]缪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 (1) 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分; (2) 问题情境的分类; (3) 问题情境的设置; (4) 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从而在学生意识中产生矛盾激化, 进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 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2.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3. 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此外,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 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
二、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又怎么能够创新呢?因此, 应转变观念,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大胆创新。
1. 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多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创新, 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供其积极思维。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孟子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3.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 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著名的建筑与工艺品, 各时代伟大的人物事迹, 无不在智育中含美育之元素。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 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 就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历史教育中,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推进历史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学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中, 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 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依据教材, 事先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有层次的话题, 以便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进行课前预习。课上, 首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 引起他们的兴趣, 增强其参与意识。然后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进行回答, 另外师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 讨论中应尽可能体现出平等、民主。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 做本课小结。实践证实, 这种教法既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 又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中, 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 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 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 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机会。
2. 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 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或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 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 组织课外历史小组, 进行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考察名胜古迹等活动方式,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其学习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时, 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 立足教材内容, 紧扣基本要求, 旁征博引, 中外贯通, 精讲多练, 突破难点, 抓住特点, 不留疑点, 最终把握知识点。歌德曾说过, “哪里没有爱好, 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 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 从而由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4.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8
一、教师要透彻领会课程标准
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目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就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的评价尺度, 来衡量教学的效率, 要吃透、领会课程教学标准, 能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在进行教材文本的陈述篇段时, 就要透彻领会课程标准, 分析文本中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和词组, 使课文知识和学生的各项能力及情感得到完美的组合, 并划分不同水平层次,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进行引导和讲解, 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样才会使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 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观念,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要分清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先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 使学生的主体地的作用能充分无误地得到发挥。那么, 在新改下, 怎么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得尊重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 要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 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情, 要落实到位, 并非形式上的确定。要把学生比作夏天的风筝, 教师比作放风筝的人, 线看成是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师要善于掌握教学目标, 根据需要收放自如, 不管风筝飞多高多远, 都要起到一定的牵引作用, 而学生是自由的, 在学习中完全可以像高空中的风筝, 自由地去进行发挥。也就是说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就要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学生用历史主义态度来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虽然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但是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用历史主义态度来进行历史学习, 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具体地说, 就是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阶级、所受的传统文化上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这样才能还历史一个公平而正确的认识。
例如, 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时,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说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洋务派的决定所起, 他们不想推翻旧的封建制度, 只想单纯地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 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从字面上来说, 的确看不出任何漏洞, 觉很符合当时的分析原理。其实仔细想想, 在教学中, 还是可以针对这样的分析, 引导学生利用历史主义态度来进行以下问题的探究:首先处在当时的环境下洋务派有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的能力呢?其次就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有没有体现出历史的进步性呢?在学生进行了质疑和讨论后, 就会对这类问题做客观而全面的回答, 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每位高中历史教师都十分清楚, 要想课堂教学效果好,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比其他学科, 其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教学中, 教师也不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法, 只用旧的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 保持一个姿势、一个声调地朗读下去, 可想而知, 下面的学生肯定都睡着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结合学生标新立异的心理特征, 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内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 创设出生动有趣、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 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一部电影来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当时的背景, 从而正确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具体做法是在导入课题时, 用多媒体播放《幕府风云》这部历史电影, 当学生看到屏幕上到处是飞来的子弹、到处是四处躲藏的老百姓、到处是穿着铁甲的美国兵和日本武士时, 就会明白当时明治维新前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美国入侵日本和日本武士阶层掀起的倒幕运动所处的背景, 生动的画面, 强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实现了有效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质疑提问的手法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在进行“鸦片战争”的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提问来创设教学情境:“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吗?”“李鸿章是爱国人士还是卖国呢?”等等。让学生去进行质疑和求真, 提高课堂教学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 篇9
1. 学校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很多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性教学的氛围, 很多反思仅仅是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尤其是历史这样的科目, 地位相对低下, 学生投入历史学习的精力有限打击了教师反思的热情。旧有的评价体制并未完全转变,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反思。
2. 反思性教学自身的弱点
第一, 教师对教学实践合理性没有全面的认识, 反思性教学的评价标准尚不完善, 这给合理评价与正确掌握反思性教学带来困难。第二, 反思性教学不否定操作性教学, 但其过多地依赖常规性, 没有创造出较多的独特的教学策略, 使得自己的风格没有全面展示出来。第三, 反思性教学更多的是“揭短”“纠偏”, 容易使一些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3. 教师自身的因素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要求教师持之以恒。这对教师的意志、精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很多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特别是历史教师的地位相对低下, 历史学科被打入“冷宫”打击了教师反思的热情。教师没有深入掌握反思性教学理论, 不能运用多样的反思方法, 也会影响反思性教学。教师之间由竞争引发的各自为政的状态也会影响教学反思的开展。
二、开展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建议
1. 改善教学环境
校园的文化环境对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起到重大作用, 在一个充满反思氛围的学校中, 自然而然的大家都能有反思的意识和行为。要创设有利于反思的校园文化首先需要领导自身起带头作用, 善于反思、勤于反思, 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采取一些鼓励性的措施, 支持教师进行反思, 改变评价体系, 缓解教师之间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关系, 使同事之间能够加强交流, 通过同事来反思, 这是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2. 从实践出发明确问题
从历史教师本身来说, 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基本的素质之一, 在实践中要善于反思, 发现问题。例如, 在教授“民主”这个概念的时候, 有时学生无法真正理解, 尤其是无法弄清古代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 其他很多生涩的概念学生也难以理解, 例如: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等政体有何区别?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又是什么含义?如果学生不理解的话, 就很难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把握现代与历史异同, 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道德感。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和道德感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中发现问题, 并围绕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 向学者型教师迈进。
3. 在反思性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不应该仅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 更应该是外显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具有实践性的, 只有在实践中采取反思性教学, 并不断地监控教学, 发现证实或证伪假设的材料, 使假设在各个环节中都得到检验;要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新情况, 并采取变通的措施, 才能促进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地开展。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很多, 而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上要注意不要出现松散跑题现象。要时刻关注学生, 对学生的注意力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控。一旦发现学生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可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 采取富有吸引力的手段, 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反思和调控课堂情况变化的同时, 根据变化及时地调整课时计划。
4. 反思性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 对前两个环节进行评价。主要反思以下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原因何在?有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何在?有何失败之处?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课后反思的方法很多, 可以请同事听课, 课后进行讨论指出优缺点;也可以通过录像, 课后回顾发现问题并直接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与同事探讨;或者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寻找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发帖子寻求更多帮助;可以通过同学生交流, 从他们的感受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与否来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志坚, 苏新友.试析反思性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2]谢慧.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素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
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初探 篇10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的旧有教学观念, 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留下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比如, 在进行“府院之争”的教学时, 教师为了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 使历史场景再现,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想法。即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段祺瑞、黎元洪、张勋和美国及日本代表, 让这几个学生分别站在各自的人物立场上对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发表各自的想法和看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 可以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 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历史素养的积累, 在人物表演方面进行进一步演绎, 也可以对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加入自己的理解,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得生涩的历史知识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和“观摩”深植学生内心, 从而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形式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需要说明的是, 参与表演的几个学生并不是现场随机抽取的, 而是事先通过同学们的推举和选拔出来的, 然后按各个角色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要求他们认真预备, 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史料, 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启发意见, 使他们在模拟历史片断的表演过程中, 不至于成为走过场的闹剧而失去应有的教学意义。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根据情境教学理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要求, 综合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积极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成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人的认知过程与情境是密切相关的, 在生动强烈的情境中, 将强化刺激, 使思维更加活跃, 使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充分利用该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 将使得教学效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鉴于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 利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 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更加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选择性地放映“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惨烈场景, 通过幻灯片重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老照片, 并鼓励学生在理解历史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独立阅读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大量史料, 经过历史材料的整理归纳和故事情节的语言组织后, 在课堂上轮流讲述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饱含热泪诵读了《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的部分内容:“‘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 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 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 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从而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使南京大屠杀纪念碑上的“遇难者300000”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数字, 而是充斥了屠杀、强奸和掠夺。生动情境的营建, 拓宽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满堂灌”,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依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导入新课, 以唤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强烈兴趣, 然后, 根据事先设计的、可以适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相结合的历史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点拨, 最后由教师作课堂小节, 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 使讨论过程紧密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开展, 既有的放矢, 又抓住主题, 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 兴趣教学法作为通过营建具体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知识点相对松散生涩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教学法, 以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 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 基本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使得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历史课程, 甚至于对历史课程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篇11
一、坚持完整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联系的深度和广度这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并不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量的方面平分秋色,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的联系。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一问一答,这不能算是启发式教学。而有的教师则视教学实际于不顾,生硬地滥用启发式教学,势必会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显得松散,重点不突出,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等具体情况来计划和实施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培训、创新能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建立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方能显示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完美体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考虑知识的前后照应。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某些现象和本质上的相似点,可以归类识记。在找到其相同之处的同时,分析各自的特性,这样下来,识记就会准确清晰,事半功倍。
在課堂教学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没有预设到的教学环节,即课堂生成。当不可预知的课堂生成出现的时候,教师要做出迅速的反应,及时掌控课堂节奏,既要解决新问题,又不要旁逸斜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历史学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广度上,即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一个教学班级中难免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有的学生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放弃,或有的学生因某种情绪的干扰,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学习。教师应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耐心的启发诱导,采取不同的对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认真学好历史知识。
二、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动进行中,教学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声音、形状、动作等具有时空间隔和规律的变化。波动性则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有起有落,呈曲线状的动态过程。有序性保证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在结构上显得清晰明朗。然而,有序性并不是课堂教学中不同活动的等时性交换,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节奏的变化波动,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随着平淡缓进的节奏,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从而降低接受知识的学习效率。因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序性与波动性相互结合、有机融合的一个过程。有序性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波动性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奇异性。有序性与波动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既有层次性又有奇异性。历史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内容,表情单一地面对学生。这样的话,课堂气氛势必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很难专心致志地听讲学习。高中历史的有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多联系现实,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相关片段,一定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达到波动性的顶峰。如果再提出一系列与学生现有知识相结合的问题,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再结合标本、图片的展出,这样有序性和波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层次分明,又奇异突出,教学效果必然很好。
在历史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教师不要避讳问题的出现,而要充分利用矛盾冲突来增加教学活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注意设置问题来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激活课堂,在生生互动中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高中历史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示事物整体连贯的趋势。但是,仅有统一性是不够的,保持不变的统一,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的机械,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完美结合,才会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实有趣。当然,课堂教学活动必然要有某个主旨或基本的格调。高中历史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多样性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或主旨来展开。就教学方法来讲,某节课需要采取哪几种教学的方法,如讲解法、直观法、讨论法、探究法、自学法等,应该由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具体选择,但基本的原则是要确保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学习渠道。教师应做到多种教学形式并举,每种教学方式灵活变通。凡此种种,都充分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在高中历史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能够做到完整性、有序性、波动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那肯定会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和谐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必将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编 潘冰)
利用HTV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篇12
一、HTV教学在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历史影视作品更能深刻地刻画历史人物性格特征,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HTV教学在高中历史上的尝试利用非常必要。
1.新课改推进的必然结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 “倡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能自主提高学习兴趣为前提”。利用HTV教学是转变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通常文献纪录片能够真实有效的还原某一段历史片段,生动的刻画某一个历史人物,详细的叙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有效地替代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的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确实应该重点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历史是特殊的,它不可复制,不可重现,它单凭教师的口舌难以展现历史知识的精彩绝伦,“口述笔传”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一种距离感,无法体会历史知识的精彩之处,更难以消除学生对历史存在枯燥无味的偏见。而历史影视作品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本来不可重现的历史情形再一次真实形象地还原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更准确的在脑海里记忆当时的历史情形,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情节、语言、心理等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利用HTV教学不仅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在影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可以借助历史影片中的情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历史人物《林则徐》,利用这一影片形象的再现当时鸦片的大量流入,给清朝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生动的再现了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不畏强权的英勇形象。影片中不同的人物的神态,言行举止能激发学生的爱与憎,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借助HTV教学模式,有效的转变了文字与语言组成的枯燥无味历史模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中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强烈的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并且有效地完成了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2.影视作品与历史教学的必然接轨
历史题材影片一般分为2大类,一类是历史纪录片,如《建国大业》《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这类以历史为题材的影片大多都是反映客观的历史现象,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历史,可以直接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 另一类就是历史文艺片,如《孔子》《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狸猫换太子》等,这类影视作品运用煽情的艺术手法对历史进行加工,影片中的情节大多与史实相符合,但也掺杂了与史实混淆的剧情,真伪难以考察,这类历史题材不能直接用于历史课堂上,容易混淆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必须把正确的历史片段从影片中筛选出来,进行整合,制作成HTV,借此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充分的体会历史,HTV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而且大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都是长篇巨作,篇幅杂乱无章,无论是在课堂内外都难以引导学生将整部电视剧看完,这就需要我们将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内容剪辑出来,制作成简单明了的视频片段,既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理解,使其记忆深刻,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二、HTV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准备细密,去伪存真,选取最佳片段用于课堂放映
影视作品并不是为了教学所用,其中大多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的原型,扭曲了历史的真相。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前做好心思缜密的准备,对照教学课本反复观看历史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从中选取最适合的历史片段进行教学,制作成HTV。在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甲午风云》《走向共和》都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当时的历史情形,历史影片材料选取的准确与否,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看法,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心思细密,认真取材。
2.心思缜密,粗细结合,在最精准的位置设问
随着影视行业繁荣时代的到来,历史课堂上可以用到的教学资源非常之多,但毕竟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丰富的影视资源中粗细结合, 取其精华,去其虚假,同时严格的规划好影片的放映时间。一般而言,一堂课放映的影片时长不可超过10分钟,播放的片段不宜超过4段,不可过长、 杂乱、以免混淆教学主题。
3.循序渐进,加以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课标》的要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与影视资源为辅,强调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贯彻这一教学思想,必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摒除枯燥偏见,努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兴趣,HTV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对历史存在的误解和距离感。积极利用影视作品资源,是有效推进历史改革的法宝,是历史教学特殊性的亮点。HTV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想法的纽带,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HTV教学是历史教学不可避免的一种新趋势,需要教师大力挖掘和整合影视资源,使内容紧扣教学主题,通过精心剪辑、制作,使其服务于教学,从而促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整合,制作成可以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电视片,即HTV。HTV教学是影视作品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在这过程中必须去伪存真,同时在选取最佳片段之处通过HTV进行放映。除此,教师还要做到心思缜密,精细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初探11-08
高中历史图片教学研究08-26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08-31
高中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主体报告11-04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历史知识要点07-08
高中历史学习05-31
农村高中历史09-02
高中历史数学10-04
高中历史革命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