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历史

2024-09-02

农村高中历史(通用12篇)

农村高中历史 篇1

一、农村高中历史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用多媒体设备及历史课件教学, 将呆板僵化的书本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展示给我们的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趣味化, 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使课堂“活”起来, 是好事, 值得推广。但是,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有些教师却将历史课堂变成了纯粹运用媒体设备展示课件的单一表演课, 课件制作比较粗糙, 内容庞杂, 图片、文字材料繁多;制作的历史课件有的和教材内容相去甚远, 有的则是将教材内容简单的“翻版”, 缺乏必要的补充内容和佐证材料;有的课件只是为了美观好看, 缺乏教学实用性。有些教师为了赶课堂教学进度, 口若悬河, 主次不分, 重点不明, 容易忽略我们的学习主体和客观的教学环境。对于这些课学生可能很感兴趣, 听得摇头晃脑, 可是由于我们的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表演”而容易忽视提醒学生将重要的知识内容或补充的有些知识点落实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 这样就会致使我们的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 收获甚微。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的落后性。因特网的介入使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学生通过因特网可广泛涉猎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一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 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从解答, 甚至对一些新知识一无所知。相当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存在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定势认识, 知识体系老化,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信息化的教育形势下,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具备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技能, 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课件编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高中历史多媒体教材设计的定位偏差。多媒体教材的最大优势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信息, 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 片面地追求课件的设计效果, 大量地插入图片、动画、音视频等, 一味地认为“计算机就是高科技”, 运用计算机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 课堂教学中选用媒体“舍简取繁”, 把计算机多媒体当投影、幻灯使用, 降低了它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单纯强调历史资料, 特别是影音资料与图片的使用, 忽视了对问题的设计与挖掘, 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件的技术性和趣味性, 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的课看上去热闹, 实际上收获很少, 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活, 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高中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互动性。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一些高中历史教师从组织教学到教授, 从练习巩固到作业, 从导入到评价, 都由计算机多媒体包揽。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了上课的思路、步骤, 上课时, 计算机多媒体涉及到的内容必须讲, 未涉及的内容不讲, 全然不顾学生主体性及学生差异。教师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 一节课像流水作业似地完成。计算机多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 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性, 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前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计算机和教师为中心, 更强化了高中历史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二、农村高中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提高农村高中历史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 要求农村高中历史教师研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要求农村高中历史教师研究如何利用技术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信息, 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要求农村教师研究和运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 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教学不仅要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 更要有现代教育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 定期组织培训, 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新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即不但掌握教材, 还应有相应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如网络软件等方面的知识。

(二) 加强农村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师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用户与计算机相互交流, 在计算机指导下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在农村高中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供学生动手、动脑, 增加其动手操作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人机之间的交互是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计算机的关系, 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图形于一体, 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 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这种交互性, 使操作者能利用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 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三) 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和辅助工具, 计算机与其它教学媒体 (如黑板、投影仪) 没有什么不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 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能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知识的传承只能由人来完成。多媒体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延伸教师的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才是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农村高中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的是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功能, 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因此, 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贾志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策略中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年第21卷第1期.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农村高中历史 篇2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村普通高中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的改革,农村高中教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带动下,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历史教学中,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新课改后的一年内,我国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学现状发生了变化,从老师到学生,学习已经成为生涯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观念与学习动力上稍有欠缺,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关键。

一、对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一)对农村历史教学老师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会改变,虽然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但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同样会提高课堂效益、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历史教学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学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与考试,因此,他们授课的方式依旧以教材参考为主,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历史内容。[1]要知道,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在应试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但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以灌注知识为主,在学生的死记硬背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者。

(二)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教师的优秀教学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家长督促努力学习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在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窄,课堂表现不够活跃。农村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便是努力学习,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这种情况,对学生而言,在限制他们思维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学习外界知识的意识,很多时候,当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学生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回答。而新课标下,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要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并对此适应,只有如此,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潜能。

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理念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引导,其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历史教学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教学为途径,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可以简单设计关于历史学习的情节,为学生讲述关于历史的典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诱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再者而言,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可以把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讲课,解答问题,这样并会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农村普通高中基本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利用网络知识收集历史案例、历史资料等,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路线,把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本质与动态,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2]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中,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利用图表等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对知识点进行了解,从而加深印象。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乎历史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适合自身要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对事件深刻记忆,对内容进行了解。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有效的互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理解为主,杜绝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内容,要想在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就要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同时,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历史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还要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历史发展现状,对我国历史人物进行概括,只有如此,才能摆脱机械学习的束缚,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在积极适应其要求中,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对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没有深刻认识,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就陷入泥潭之中,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解决,才会保证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玉胜.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对策[J]. 学周刊,2011(4).

农村高中历史 篇4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一) 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 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 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 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 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 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 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 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 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 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 课程目标三维化,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 其突出特点在于, 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 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 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 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 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 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 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 尤其是艺术类高中, 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 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 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 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 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 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 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 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 板书写得好, 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

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 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 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 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 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 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 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 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 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 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 我校到高二的时候, 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 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 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 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 农村艺术高中, 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 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但高考以分数取胜, 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 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 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利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 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 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 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 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 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 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 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 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 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 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 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 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 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省的大规模开展, 农村高中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接受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培训,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 农村高中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让农村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摘要: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教学, 对农村艺术高中来说更是一次挑战。笔者结合亲身经历的农村艺术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 对农村艺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做了详细的探讨, 以期进一步推动农村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高中历史 篇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亡。

民国再共和,代代续炎黄。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农村高中历史 篇6

【关键词】高中 历史材料解析题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6-02

农村普通高中文综历史科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基于此,本文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为例,探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培养方法。

一、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隆安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科教学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对历史科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上受农村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历史科教育不正规、不合理。表现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做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产生严重脱节现象。

(二)试题方面的因素。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较高层次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的知识网络,自主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的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有多种形式,有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材料,等等。对于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来说,文字材料尚有文字依托供阅读和提取信息,而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简直就是无法认读认知了。而且,材料解析题的题型也变化多端,有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有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会提供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材料里有明显的提示;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不给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只有判断对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二、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根据上文对学生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一)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强化记忆,夯实基础。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因此,加强识记是关键。从接手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每一节课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读书背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了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笔者都有相应的检查和督促措施,比如随堂抽查或个别检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了强化学生读课文看课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对练习有疑问或者不会回答问题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先去查找课本,仔细阅读课文上的描述,独立思考,做出判断,以此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

(二)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学会提取历史信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笔者都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把语文科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科的学习中来,以此学会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来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掌握解题方法的热情。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笔者设置的题目有:(1)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说出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同样的问题,问的方式不同,学生的领会就不同。如果把“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何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教师必须通过补充相关的资料,并加以例子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全面了解明白这个概念。同样,如果把“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换成“比较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点”,学生也将无从下手,因为他们还不会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而“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只要提示学生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段落来比较,学生就可以直接把答案读出来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要求一定要词句简练,只读出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即可。这就是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的培养。

(三)通过练习,培养答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主要有三个:

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析题目。笔者告诉学生,做材料解析题时,先阅读第一段材料的第一第二行,如果明白易读,那就快速地将全部的材料看完,再去看都有什么样的问题要回答;如果是不易阅读的材料,比如文言文或者晦涩难懂的材料,那就直接去看问题,问题一般都有针对性的提示语,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不但有可能读得懂材料,还可以节省阅读判断材料的时间。例如:

材料: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这样的文言文材料,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基本读不懂,那就直接去看题目问什么,问题是: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看了题目,知道了要回答什么问题,再回来读材料,就能发现,答案在刘祎之的原话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阅读材料需要注意:(1)如果是比较容易读得懂的材料,就直接把和问题有关的关键句子、词语划出来;如果是较难理解的材料,先初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再结合问题细读,判断查找关键句子。(2)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往往隐含着历史背景、范围等。材料的出处如果是放在开头,那一定是有用的、必读的,因为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题目里的提示语、主干语、限制语,了解每个小题的分数,明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是要根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确定回答的时空范围。

第二步:紧扣问题,组织答案。强调以下各要点:

(1)必须紧扣题目,问什么答什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必须在材料中或所学知识中找到依据,由此得出答案。

(2)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规律,答案力求全面客观。比如背景原因、作用影响,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要注意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等。

(3)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尽量使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事实、历史背景,不可个人妄加推测或加入个人感情色彩。

(4)材料题分值不大,答案要简练,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用过多的语言,不必展开。

(5)借助标点符号概括要点,一般一个句号或者一个分号就是一个要点。

(6)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注意它的分值,按分数来确定答多少,一般一个要点是2~3分。

(7)要分点分列,做到一点一段,用数字序号标示出来。

(8)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不写草字,不能字迹潦草;尽量避免随意涂改,一定要修改或者删除的话,打个×或者一笔划掉即可,切忌将答错的部分涂抹得黑乎乎的。

做材料结题时,细节很重要。笔者尽量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答题个性,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经常拿着学生的作业或测试卷,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和指导。

第三步:认真检查,防止错漏。题目答完后,要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有偏差,要点是否齐全,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涉及学生和试卷两方面的内容,对此,可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简介】叶 宁,女,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教师,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农村高中历史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留守学生,学习行为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状况和学习行为令人担忧,如果不改进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这类特殊群体的需要,难以提高 其学业成 绩,更不利于 其终身发 展。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这类特殊群体,以往鲜有人研究。为此,笔者在农村普通高中教学 中,通过精心设计高中历史教育模式并付诸实践,探究各种模式对农村留守学生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一、研究样本: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部留守学生现状

(一)基本情况

留守学生指的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学生。笔者所在中学———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是课题研究的样本来源。该校高中部三个年级共计学生640人,其中留守学生128人占20%,男生59人占全部 留守学生 的46.1%,女生69人占全部留守学生的53.9%。从留守学生分布情况来看,镇上7人,乡下121人,乡下的占全部留守学生的94.5%。从其父母工作地址来看,广西外36个,广西内92个,分别占28.1%、71.9%。通过数据显示,该校高中部的留守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每5人就有1人是留守学生,每个班约有15名留守学生,加上双亲中一亲留家一亲长期外出务工,比例更高。二是随着广西的快速发展,父母在广西外务工的家庭比例明显少于父母在广西内务工的家庭比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留守学生探亲的安排。

(二)高中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动能力与成绩较差。留守学生 由于长期 缺乏家长监督,学习生活仅靠其自律性。自律性稍 差的,一旦成绩平平或 长期靠后,极容易受 外界干扰 和转移兴 趣,上课常开小差,不愿做笔记,成绩也变得更 差,厌学情绪增强。

2.性格缺陷。留守学生长期缺乏家长引导、缺乏家庭的激励教育、交际圈狭 窄,容易自信 心不足、情绪低落、偏执不合作、内向、自卑、胆小等。游戏机和 手机的流行,为其提供了一个人消遣的巨大空间,成为单向度幸福的人,变得更加内向和偏执,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玩手机等行为很普遍。美国的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当今高中留守学生普遍存在此种现象。

3.爱好缺陷。留守学生 长期缺乏 家长管教、关爱, 也很少受到社会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的熏陶,容易自暴自弃,没有理想和目标,贪玩等。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很多留守学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游戏、崇尚暴力和网恋等问题,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形成,兴趣爱好也容易误入歧途。

二、合作学习模式与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也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2014年,笔者申请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探究”刚好进入教育策略实践阶段,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部也刚好引进“MS-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该校高中部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六景一中、峦城镇一中,这两所初中都是“MS-EEPO有效教育”的实验学校,这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外,笔者还特意研究了现代成人教育广西组织部系统干 部培训、中德合作 全面推广 项目 “行动学习”,掌握了“行动学习”一整套高效组织培训方法,也为合作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笔者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留守学生小军多 才多艺,唱歌、弹吉他、跳街舞等 样样在行,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却表现得不够自信、不够大胆。为了解其中缘由,找出相应对策,笔者特地 找机会和小军长谈了一次。原来他的父母因为生计不得不长期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十岁的弟弟,这让他觉得很孤单。为了排解苦闷,充实自己,他在学校尽可 能地参加社团活动,担任了学生会主席,除此之处,他还是学校吉他社的社长,街舞团的团长,城乡清洁工程先锋队的队长,还是班级学习委员。由于担任的职务很 多,学习时间就有所减少,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这让他感到很迷茫,在社团和学习之间难以取舍。在了解了小军的真实想法后,笔者首先肯定了他的文艺才华和组织能力,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其次,与他分析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再次,让他认识到把一些锻炼机会留给他人也是一种成全,建议他在社团方面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作出取舍;又次,建议他把组织能力运用到合作课堂上,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次谈话后,小军辞去了学校的吉他社社长、街舞团团长和城乡清洁工程先锋队队长的职务,并帮助老师选出各社团合适的干部人选,而他则继续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级学习委员。根据小军在初中学过“MS-EEPO有效教育”的经历,笔者安排他担任合作课堂的历史大组长,负责组织、督促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和学习,使班级学习氛围迅速好转,他的学习状态也随之渐入佳境,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成绩迅速提高。由于合理分配时间,小军的文艺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现,他参演的《鼻子逃跑记》舞台剧在2014年横县中小学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在南宁市第十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获得银奖。

小军积极参与的“MS-EEPO有效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流程让小组成员自主合作学习是它的灵魂。因此,在组织教学中,笔者让小 军担任大组长即“执行促进师”,而笔者只当“总促进师”。笔者先向学生发放流程控制方案,讲明组建学习小组的五个基本元素即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行动学习的六个原则即组长主持,独立思考,确定顺序依次按时间规定发言,每人不论对错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间规定内不打断、不质疑他人见解,小组反思并由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余如讨论 方法———头脑风暴 法、团队列名 法、四副眼睛法等均是在及时协商后由执行促进师小军根据情况决定。这样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既强调了合作也关注了学习中的边缘人物,既突出了个人的风采鼓舞了士气也体现了合作的思维碰撞所带来的快乐和集思广益的集体成就感,既消除了个别学习带来的孤独感也扫除了胆怯的心理障碍,使每个留守学生都能排除干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其学习质量有了保障。

(二)爱心园模式

以价值观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有些留守学生只能独自在家生活,缺乏必要的监管。 在长期的孤寂生活中,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喜欢宅在家里,喜欢通过网络倾诉自己的烦心事。有部分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在笔者研究的三个学生中,小黄的父母在她三 岁左右就 已经离异,而且各自 组建了家 庭,有了新的孩子,小黄自小由外公外婆照顾。阿东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因车祸去世,母亲为抚养他一直在外打工挣钱,由外公外 婆照顾他。每当要填 家庭基本 情况时,小黄和阿东感觉很伤心,不愿与别人谈起 父母。很多农村留守学生逐渐形成情绪低落、偏执不合作、内向、 自卑、胆小等性格特征,对前途普遍感到迷茫和无助。

针对留守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的现象,经过研究笔者决定以“我最喜欢的中国皇帝”为载体,对本校高中留守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平台。平台一:我也“追星”,“我最喜欢的中国皇帝是 ______,他的丰功伟绩是_____ ,他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______ ”。平台二:畅谈理想,“我”想做一个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 (用一句话概括)。通过设计多向度平台,关注、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人人有事可做;让学生感受品质,陶冶情操;通过共筑爱心 园,让学生体验爱的教育,感受美好前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提高留守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其受到了一次前途理想教育。最值得称道的是,爱心园模式将每个人的理想价值观以美的形式呈现在全班面前,引得学生纷纷拍照留念,十分珍惜成果。爱心园模式经教师或主持人设计一句话现场感言,每个学生在集体面前肯定了集体的成果和自己的努力,锻炼了自己,鼓舞了信心,增强了合作乐趣和团队意识。

(三)合作作业模式

以作业练习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教师一般是以某本练习册为标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很多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枯燥的作业中逐渐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有了很大 的变化,以专题史为主线,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刚从初中阶段升入高中的学生,最初会有点不适应,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会逐渐丧失历史学习兴趣,最终可能会放弃。针对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科的迷茫心理,笔者尝试从历史作业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历史作业。比如笔者在高一年级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以4—6人为小组归纳1840—1901年列强侵 华战争,以本组最 喜欢的方式写到小 卡上,完成即可 上交。”布置作业 的第二天,笔者所教班级的所有小组都能按时上交作业,且样式多样化:有的小组以表格形式呈现,有的小组以花状图呈现,有的小组以云状图呈现,有的小组以树状图呈现……通过改变历 史作业形 式,每个小组 都能群策 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梳理知识点,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课外行动学习课题调研合作模式

以课外行动学习课题研究为对象。经过一学 期的合作课堂教学实践后,笔者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大多数留守学 生变得开 朗、活跃,学习思维 更为活跃,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视野更为开阔。

2014年秋季学期,笔者以课题的形式布置了一个任务即“了解、介绍一下家乡的名胜古迹”,然后通过征题, 确立了校级研究的项目和团队,并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通过教师引导,广西横县峦城镇高村的高中留守学生组成了一个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组员是黄清林、彭聂东、黄增云、雷敏、雷燕、黄增菊、雷海宁和赖永康等学生。在笔者指导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成员以行动学习的方式制订了实施方案,大致为:一是以团队列名法,每人贡献两个以上题目,然后以头脑风暴法讨论,最终进行民主决策,决定以承露塔为研究对象。二是开展集体调研,深挖高村和承露塔的历史,利用周末时间查阅族谱,以及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和走访老人等形式, 获得了一些关于承露塔的资料,如《怀乡赤子———高村百年纪事》、《广西通志》中的横州古迹、《关于中共峦城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雷为松讲述雷燕整理承露塔故事》等,汇集成册。三是召开第三次行动学习研讨会,每人提供一份写作提纲互相借鉴,然后依次发言讨论,绘制鱼骨图分类归纳,讨论出小组提纲,分好工。四是召开第四次行动学习研讨会,将各部分写作初稿加以整合,以四副眼镜方法,分成四个小组,万花镜组先总体介绍全文情况,墨镜组以反思的形式提出不同意见,放大镜组充 当读者和 可能使用 成果的对 象如校方、政府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并提出感受和建议,望远镜组提出成果 展望和建 设性的意 见,最后确定 修改意见,形成定稿,以团队行动学习的形式提交物化成果(见附件)。笔者认为,其成效超出了预期。

附件: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留守学生行动学习课外立项研究课题“名胜古迹承露塔研究”物化成果展示

课题组成员:雷燕、黄增菊、黄清林、彭聂东、黄增云、雷敏、雷海宁等

课题报告(限于篇幅在此仅提供提纲)

一、承露塔的前世今生

二、承露塔的基本构成与周边环境建设

(一)基本构成

(二)周边环境建设

1.村落与乡村经济

2.公共服务设施与环境承载能力

三、承露塔的相关传说与地方信仰的形成

(一)相关传说

(二)地方信仰的形成

1.美的信仰——以天人合一的建筑形式提升了当地绿色文明观念

2.善恶观念的信仰——以善恶有报的故事宣传增强了当地道德观念

3.成功的信仰——以名胜古迹和先贤为激励倡导了好学向上的观念

四、对学校、政府的建议

1.编入乡土教材,将承露塔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课本结合起来,开发现场教学

2.鼓励民间组织与学校联合开展合作课程,发挥民间理事会等在教育中的作用

3.加大对村民和学生保护古塔的宣传力度

4.以承露塔为中心,建设一个文化公园,并将其打造成旅游胜地,增加就业机会

5.以承露塔为基地开展留守学生团聚和关爱活动

三、余论

农村高中历史 篇8

笔者的学校地处农村, 教育得不到重视, 学生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特别是历史学科, 学生的学习观念非常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升入了高中, 但思想还是停留在初中开卷考的阶段, 学习历史时基本上没有预习习惯, 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笔者要求同学回家查阅的资料, 只有少数同学会完成, 大部分同学都只等教师上课讲解, 可见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淡薄。

二、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的理论依据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 后来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通过实验得出类似结论后, 提出了目前广为流传的“金字塔理论”。具体内容如下: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 24小时内对学习材料的平均保持率为:讲授, 保持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所学内容及立即运用90%。

三、研究方法与结论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高中历史教学中五环学案的应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了解到五环学案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学生自身、教师编写五环学案和课堂上运用五环学案的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并探讨恰当的应对措施。

1.五环学案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笔者进行了一次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其中, 学生在回答“遇到问题什么时间内能得到教师的反馈”这道题时, 选择“立即得到教师反馈”的比例低于8%, 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辅导。

通过教学实验能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教学实验前, 笔者把所教班级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绩对比作为初始成绩对比, 如下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这两个班级在教学实验前的平均分大致相当, 优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当,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班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接下来的高二年级教学中, 笔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 各选取一个班采用这种五环学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验班笔者坚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识问题化, 问题习题化, 以题代概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精心编写的设问导读, 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具体步骤为:1精准目标, 即课标要求。2精炼讲授, 即教材解析 (请同学们自己先填空) 。3精心指导, 即重点问题整合, 主干知识小结。4精准练习, 即练习检测, 学生自我总结、反思与笔记整理。5精简反馈, 即经典试题解析。在设计这些教学问题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思考、整理的空间, 教师尽量的“导”, 帮助学生整合解读教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样就可以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先让学生把本课基础知识的框架建立起来, 然后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实验, 两个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以上表格中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 理科班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试卷使用的是八校联考的试卷, 对本校文科班学生来说稍难一点, 高分段的学生偏少, 整个年级只有一位同学考90分以上。就实验班而言, 80分以上的人数与普通班相比有一定优势, 实验班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也高于普通班, 同时实验班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较少。以上的数据初步证明五环学案教学模式对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有很好的作用, 特别是对促进中等程度学校的学业成绩优势明显, 五环学案应该能提高班级平均分与及格率。

在五环学案模式的教学研究中, 本人受益匪浅, 也给高三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高三历史组教师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参照, 进行知识归类, 整合编写成五环学案应用于教学, 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高三学生认识到现在已经是高三了, 离高考不远了, 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鉴于高二一年的学习, 学生对五环学案的应用已经能够得心应手, 教师采用五环学案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 所以在2013年4月省统考中我校取得不错的成绩, 相对于我校的历届省统考成绩, 今年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环学案的应用与作用

教师在学生做完检测题后一定要做到当堂面批。当堂面批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因此, 少量的、精确的检测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堂面批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问题, 并且当场给学生纠正问题, 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知其根底, 才能确保知识的融会贯通。五环学案的应用可以反馈教学信息, 帮助教师找到成败得失的原因, 然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的对策, 这样教师就会不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高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逐步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四、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缺乏思维创新

有些五环学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难度, 不能充分体现五环学案的引导价值。所以在今后的编写中要尽量体现五环学案设计思维的含金量。

2.层次感体现不够

学生之间存在层次差异, 如优秀生、一般学生和“学困生”, 如果都用同一个五环学案, 很难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教师设计编写五环学案时就要考虑学案的阶梯性和递进性, 通过五环学案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3.教师还要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虽然有了五环学案, 但很多教师还是忍不住多讲, 不放心学生。其实在教学中应用五环学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时应该让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总而言之, 五环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优势, 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 进一步规范对五环学案的应用,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运用五环学案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重视学生的反馈, 调整对五环学案的编写设计, 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0.

[2]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用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篇9

关键词: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承载着考大学的使命和重担,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也必然会为学生服务, 为高考搭桥 (当然, 历史学科的使命和功用也不仅限于此) 。所以, 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 一读文科, 学习历史好像始终就只有一个目标:应对高考!而有些老师也在升学压力和功利面前无所适从, 选择玩命的教书, 严肃课堂纪律, 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死讲知识内容, 向45分钟要成绩, “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 收效如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否得到锻练了呢?教师授课之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笔者深有体会。其基本结果是学生厌倦历史课, 教师疲累, 课堂“死水一潭”。其实, 我有时在想, 要改变历史课堂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 说个历史趣闻, 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可刚提出来, 有些老师就不同意了:高中课堂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有必要吗?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行不通。就我个人认为, 高中历史课堂搞点“花哨”的东西很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就说讲历史故事, 它的好处就很多:

首先,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搞活历史课堂。如笔者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说到秦始皇很可怜, 堂堂一个封建帝王, 没吃过葡萄。学生一听, 不可能啊, 葡萄多普通, 我们都吃过。我就讲, 你们比秦始皇有口福, 葡萄是西域物种, 秦朝时西域没通, 中原没有葡萄, 所以他没吃上。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西域交通畅通后, 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这是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在讲春秋战国纷争中的五霸时, 说到首个霸主齐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饿死的, 下面的学生一听, 马上炸开了锅, 议论纷纷, 都认为不可能。我说, 小白不听管仲之言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 终被奸臣堵在齐宫高墙之内, 无人过问而活活被饿死, 尸体在寿宫中放了67天, 生蛆了也无人收尸, 实为可怜。学生听了都唏嘘不已, 为齐桓公身死感伤之余, 他们又若有所思:小白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奸臣小人祸国误君固然可恨, 身为国君的小白没有错吗?学生各抒己见, 有说不该用小人, 有说应该听管仲之言疏远小人等等, 归根结底, 这是个君主用人纳谏的问题。这里,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学啊!

其次,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填充而变得有血有肉。说到秦始皇建秦朝后,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强化皇权。这是理论, 学生较难理解。讲讲“焚书坑儒”的故事吧: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 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 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并主张禁止“儒生” (读书人) 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称赞过去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 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是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同时, 秦始皇也认为, 乱世必用重典, 国家刚立, 诸事不顺, 不许乱说话, 思想禁锢、文化高压也是必然的。在讲秦朝钱币“秦半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种秦朝下币 (黄金为上币) , 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这种钱币的特征圆形方孔并为以后历代货币的典范之外, 还可以讲讲“秦半两”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说“秦半两”铜钱币中含稀有的矿物质, 对治疗人体跌打损伤有奇效, 据说一位老中医用它治好了因车祸而肋骨断掉两根的我国著名作家冯牧先生的伤。可惜的是, 这种矿石在秦始皇时已经采完, 后世所铸铜币不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这样, 将细小的知识内容融于短小的故事及趣味素材中, 既丰富了历史课堂内容, 又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点情节化、故事化、趣味化。

再次, 讲讲历史故事, 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用的历史素材, 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视野, 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以印证西汉用人观、“昭君出塞”可以说明汉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和亲政策、“商鞅立木取信”说明商鞅变法革新的决心、“腰斩李斯”可以讲讲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袍加身”说明赵匡胤称帝的野心、“王羲之写字换鹅”也可以印证东晋大书法家对鹅对书法的钟爱等等。

最后, 讲故事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想象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讨, 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 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历史史实时, 说到明朝的这一航海壮举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大明国威、寻找失踪的惠帝和为统治者在异域寻奇珍异宝。当然, 下西洋对于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贸关系及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黄金时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 所携带的金银珠宝及中原的丝绸玉器更是不计其数的精彩场面。我们再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 就是为统治者寻宝, 这样将中国的巨额财富外流, 这么“昂贵的外交”究竟为那般, 给明王室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大家想想。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各表观点, 有说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的, 有说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淫乐的, 有说国家财政承受不了庞大的费用支出终会入不敷出的, 也有说明朝统治者用满船的金银珠宝玉器丝绸去交换东南亚各国的土特产品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济头脑, 这次亏大了的, 等等。在这里,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拓展, 他们可以就历史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 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言, 特别是针对课堂知识商讨性质的发言。我认为,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 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 摆脱枯燥的说教,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探讨历史问题, 我是不会忌讳在历史课堂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或搞点“花哨”的东西的。

当然, 我在这里用到了“适当”一词, 也就是说, 历史故事是可以讲的, 但不能乱讲, 更不能将历史课变成讲故事的课。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解与一般的故事讲解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历史故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够清晰明了地印证历史观点和结论, 对相关的历史理论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斟酌所选的故事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与适应性;其二, 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尽量简短, 要高度浓缩故事的情节, 不宜过长, 主要是对历史理论进行佐证的材料, 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在课前, 仔细认真地备课, 找准故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切入点, 尽量用精彩而人性化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 做到简短、精炼、丰富、生动;其三、应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地安排适当的故事内容, 一堂课时间较短, 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 所以历史故事内容不宜安排过多、过长, 否则, 就会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了;其四, 课堂历史故事的讲解,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 以达到对书本知识熟悉的目的, 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有活力有激情的, 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更应该是教学研究、知识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益友。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情趣, 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课本知识, 将寓教于乐的“乐学教育”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 但怎么让它青春永驻, 焕发魅力之光呢?这就必须给它注入快乐的成分, 填补它苍白枯燥的地方, 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生命力, 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史明迅主编:《中国古代史》选修 (全一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27页, 第34页。

[2]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3]《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1日第4版。

农村高中历史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 是指小范围地区的历史, 通常指家乡或是故乡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 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独具地方特色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利用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 历史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历史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都是中考科目的成绩,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很难落实到农村初中教学上。历史课分值少, 而且是开卷考试, 自然很难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 教师没信心, 学生没兴趣, 历史课被逐渐边缘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开放、创新和发展,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在农村初中历史课中加入乡土历史的内容, 可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转变。另一方面, 乡土历史是一笔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 其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作用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进乡土历史,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 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都不甚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多采用贴近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的教学资源, 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信息刺激, 再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原来离自己很近。

( 二)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少农村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 情感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中学学校范围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历史的多元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陶冶身心, 完善人格,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三) 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历史,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思考, 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能量, 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获得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目前,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引入的乡土历史内容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查阅和搜集, 对乡土历史的讲授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上。学生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开支、生存环境封闭等诸多限制, 使得农村初中很难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去感受历史。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受到资料搜集手段、自身文化素养和各种因素的制约, 所搜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也是有限的。为此, 下面罗列了一些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希望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 一) 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 转变观念

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 农村初中条件较差, 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也比较少, 历史教师要注意克服困难, 转变历史课是“副科”的旧观念, 才尽其用, 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 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 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 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 二) 围绕乡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稿) 》明确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放大, 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 在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 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例如, 在初二 ( 下) 的《三大改造》一课中, 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家乡农业合作化开展的情况”的活动, 并在班级或年级进行一次调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宽泛的探究活动空间,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三) 利用乡土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乡土历史知识由于受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 有些历史事件在讲授起来容易显得零散、不完整, 对于缺少机会直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把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化。专题讲座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从外校邀请的老师, 甚至是学生家长, 专题讲座的内容除了文字讲述以外, 还要尽可能地包括一些图片、视频和纪录片。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 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 四) 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技能, 尤其是语言技能, 因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都要依靠教师利用教学语言来进行和完成, 所以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 还要“备好学生”, 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特征, 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 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小故事,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把乡土历史知识带进初中历史课堂, 让历史贴近学生、教育学生, 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巢湖乡土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7) .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 2013, (08) .

[3]申蓉.试用乡土地情资源活跃历史课堂[J].黑龙江史志, 2013, (18) .

[4]唐永霞.乡土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高师学报, 2013, (03) .

构建农村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篇11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想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农村的学生,大多数因为成长环境封闭而不够自信,导致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所以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甚至要特别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提高自身的教学和人格修养,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二、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堂精彩无暇的课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在农村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的知识面相对于城市学生的知识面来说要窄得多,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本,如何让课本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农村历史教师备课的最大任务。

三、提高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农村中学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了解得太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且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加进一些历史故事和短片,还可以把历史知识和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上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处在当时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的氛围,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构建历史味浓郁的高中历史课堂 篇12

弄清历史情景,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情景是历史现象, 是“史实”, 它是客观存在的景象和状况, 不因人的意志与好恶而转移。它是一次性的, 虽然人们常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却不可能完全相同, 同一个历史情景不可能再次发生;它是具体的, 发生在某一具体的时空里, 有具体的场景, 有具体的主客体参与了整个过程, 并形成了具体的影响;它是逝去的情景, 是过去完成时态, 不能为师生直接观察到, 即使使用各种手段也只能再现史实的一部分。作为客观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 历史情景虽已逝去, 但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是学生的重要认识对象。

历史情境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产品, 是历史情景的“再现”和“复原”, 可以说没有历史情景就没有历史情境。“复原”是凭借各种在不同侧面反映历史情景的历史材料来实现的, 具有很高程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在“复原”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分毫不差, 因而情境只能趋近于历史情景, 不可能完全等同, “史实”的“再现”没有终点, 这正是历史研究和学习的魅力所在。

坚持遵循原则, 合理创设情境

1.创设的历史情境要有目的性, 要有选择地创设。传统教学模式下将历史事件满堂灌是不行的,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 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面展现历史的全貌。将历史情景满堂灌也是行不通的。因此, 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目的、有选择地创设历史情境,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对象。

2.创设的历史情境要能真实再现历史情景。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 而且最好尽可能地使用一手史料和公认的史学研究成果, 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兴趣度, 不加思考和选择地应用稗官野史, 甚至随心所欲地编造“史料”。真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创设的历史情境离开了真实, 科学性就无从谈起了。

3.创设的历史情境要能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所在,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被打开了, 才能对历史情景给予关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提高, 这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了解历史情景并深层次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案例:《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重要的一笔, 谭嗣同之死使变法运动更为悲壮, 笔者在教《维新变法运动》时, 通过收集一手史料 (谭嗣同的言行和诗文) , 用谭嗣同的言行和诗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谭嗣同的情感世界, 感受谭嗣同的才华横溢, 感受谭嗣同的思维缜密, 感受谭嗣同的豪气万丈。

情境1:引学生读谭嗣同13岁时写的楹联———《丁丑除夕撰联》, 让学生感受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 志向高远, 颇仰慕侠士。

情境2:引学生读甲午战争的消息被谭嗣同听到后的悲愤之作:“诸君素怀忠君爱国之忱, 谅必同深此耻。故愿与诸君讲明今日危急情形, 共相勉为实学, 以救此危急之局。”感受谭嗣同忧国忧民, 自己不愿苟且偷生, 并唤醒人们共同拯救危局的爱国情怀。

情境3:谭嗣同听闻政变消息后, 首先想到营救光绪帝, 计划落空, 劝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 而自己留下。引学生读谭嗣同在此间的两段话:“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感受谭嗣同的头脑冷静, 临危不乱, 感受谭公的大将之风。

情境4:提供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接着再让学生感受谭嗣同就义前的高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如果单独让学生看后一句, 学生更多的会以为谭嗣同是一种无奈, 是一种绝望, 联系《狱中题壁》上面提到的两个人物:张俭和杜根, 去适当讲解这两个人的历史, 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谭公信念的坚定, 他坚信失败是暂时的, 同时他挂念逃亡在外的同志, 他坚信, “还政于帝”“杜根复出”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所以谭公就义时不是无奈和绝望, 反而是一种从容和坦然。

上一篇:教育是一种责任下一篇:出版社与作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