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发展(共12篇)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针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和面临的客观实际, 通过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调查提出以下反思。
一、农村高中办学形势十分严峻
1.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 农村高中教师十分紧缺, 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要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很困难。为了维持教学从本地初级中学抽调优秀教师, 导致初中教师紧张和初高中教学脱节,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 一些农村中学不得已针对中考和高考考试科目开设课程, 提倡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实践、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等很难开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培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断扩大。
3.目前高中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地方政府对农村高中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无力投入, 农村高中举债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 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为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现象, 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尤为艰难。
二、农村中学生的现状不容忽视
1.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增多, 部分学生扭曲心态严重。调查发现, 有8.4% 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读书, 8.3%的学生最喜欢的场所是网吧, 25%的学生是“追星族”, 热爱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29%, 近50%的学生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而不喜欢新闻, 崇拜科学家、英雄和模范人物等的学生还不到20%。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少参与洗衣、做饭、扫地、插秧、除草、收庄稼等活动, 甚至不知道犁、耙、镰刀、箩筐、石磨等农用工具,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下降。
2.家长溺爱子女现象严重, 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调查中, 有19.7%的学生享受的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多数高中生每月的常规生活学习费用在300元以上, 但有近10%的学生每月常规费用在600元甚至上千元以上, 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不到40%, 有10.3%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良文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很大。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偏激, 能理解父母用心的学生很少。有23.3%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单亲家庭和寄宿生活子女比较多, 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仅仅占84.7%, 能够以示范型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只占18.5%, 享受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不到40%, 家长依赖教师教育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关注
据调查统计, 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恋爱以及违法犯罪的人数在增加, 学生中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也在蔓延。农村家庭贫困和缺少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学困生较多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如今的电视、报刊、网络、游戏、赌博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 学生认为家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是说教。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学困生, 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2.缺少父母的真正关爱和教育是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中, 双亲家庭学生只占86%, 其中近7%的家庭为离异家庭, 由父母一方照顾读书、学习环境好的学生仅占2%, 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不到50%。家长对子女缺少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引导, 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扩招办学, 农村的高中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普遍存在课外生活不健康、课内课外不协调、英雄淡化明星热、思想表现不积极、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违纪作弊多、爱好娱乐不好学、个性爱好偏激化、综合素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 第一次弄错了, 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 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 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正能量教育和科学管理。关注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维护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教育多样化、综合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功能, 维护教育公平和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这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2
2004-04-05 11:39:26河源日报
南方网讯 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昨日(4日)召开。河源市长黄煜祯在会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河源市要全面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到2007年,全市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会议透露,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上还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普九”工作基础薄弱,质量水平偏低;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2003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45.27%,无法满足农村《孩子》网络版继续上学的要求;农村幼儿入园率仅为34.69%,农村地区学前3年教育差距很大;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落后;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这些问题使农村教育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受到局限,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的脱贫奔康。
黄煜祯在会上指出,要从促进河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我市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要以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为己任,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黄煜祯提出,到2007年,全市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综合体系,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基础。黄煜祯强调,全市要按照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工作、财政投入等4个方面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河源副市长吴有必在会上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了河源市今年的农村教育工作,并就如何贯彻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加快河源市农村教育工作发展提出要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3
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农村普通高中的生源质量大幅下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较为严重,普遍存在“老师上课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兴趣,课堂教学无效率”的三无现象。这些现象的沉积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到名校的考察学习,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借鉴名校“真经”,强化内部管理,从而实现跨越发展。
一、学校的跨越发展需要规范的制度和强大的执行力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道:“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一样可以正常运转。”人大附中有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该校,看不到值日教师、值日学生、文明督导员,看不到校园内一丝污迹和不文明行为,师生的行为规范已成为自觉行为,可谓是文化兴校的典范。
与人大附中相比,众多名校由于校情不同、起点不一样,尚未达到人大附中一样高的管理层次,但这些名校都注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一是规范健全。从每位教职工的工作职责、教育教研、校园安全、后勤服务、党建工作、评优评先到人事档案管理,都有详尽的制度和考评机制,真可谓“面面俱到”。二是以人为本。所有制度都注重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师生的利益。三是特色创新。任何制度除了要依法依规外,都有自己学校的特色。如集美中学宿舍管理仿效“交通管理奖罚12分制”,做到了学校纪律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为了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厦门一所学校对班主任实行职称聘任制,衡水中学实行首席班主任、首席教师,星级班主任、星级教师的评选等,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理念再先进,制度、措施再好,如果不抓落实便是空喊大话,甚至還可能起反作用”。学校的发展,执行制度是关键。这些名校都把学校各项制度印发给师生,还把一些重要的制度张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时时、处处、事事提醒师生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加强检查落实,使全校师生形成了自觉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
反观农村普通高中,很多管理仍处于“人治管理”状态。究其原因,根源多在于制度建设的缺失。这些学校形成的制度,一是不切合本校实际,照搬照套外校制度。不少制度没有“与时俱进”,如教师职称聘任,常常是等到上级下达了相关职数才制定聘任方案,无形中人为制造矛盾,影响教师队伍的团结与稳定。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已聘高级职称的教师平时对学校制度建设漠不关心,对制度方案随意表决,往往出现制度人为偏向,漏洞百出,结果在实际操作时,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执行力度不够。有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制度建设,力求规范学校管理,但出现制度内容与执行“两张皮”,不少制度便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必须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制订好贴近校情、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这些制度的检查、落实和考评,以强劲有效的执行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的跨越发展需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笔者所到名校都能使人感到有一种文化的感召力,他们的校园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体现。集美中学从校园门口的“文房四宝”“文化石”“文化柱”到教室、走廊、宿舍、食堂的布置,无不体现出学校践行“诚毅”的校训。衡水中学从校园围墙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都张贴着历届考上名牌大学学生及指导老师的照片、高考奋斗目标、励志名言、优秀师生图片等,时时处处都激励着他们朝着目标奋发向前。
农村普通高中设施基础差,似乎谈不上什么校园文化建设。但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可以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入手,把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与学校历史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和学校师生良好精神风貌结合起来。如通过师生榜样的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和文化长廊、食堂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去营造浓厚的求真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校的跨越发展需要一支敬业、精业的优秀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名校为了保证师资力量,一方面积极主动引进人才,把省内外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引入本校;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本校人才,如厦门各校都挑选骨干教师到全国著名的师范高校跟班培训,衡水中学有一百多位教师走出国门培训过;同时挖掘校本优秀资源,建立“以老带新”等培养模式,通过自主培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农村普通高中不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便没有了新的目标追求,年轻教师面对当前的生源“现状”也出现松劲乏力缺情的现象,必然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建立有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奖惩机制,解决教职工职业倦怠问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名校、名师请进来讲学,将优秀教师送出去学习,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还要坚持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从而打造一支敬业奉献、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
四、学校的跨越发展需要“激情教育”
不少专家都认为:考察一所学校的好坏,可以从师生的表情反映出来。如果每个师生脸上都充满阳光、充满激情,这所学校一定是成功的。
到过衡水中学的人都会被该校师生良好的“精、气、神”所震憾,在这个号称“精神特区”的校园里,每位师生像是一团火在燃烧,都是一团燃烧的火。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感觉到无边的鼓舞,自觉奋力向前,使大家心无旁鹜地去学习。被称为“天下第一操”的跑操活动是一支雄浑、高昂、激越的青春进行曲,能有效唤醒师生身体机能的奋斗基因,又能对精神机制给予充分激励鞭策,充分体现“激情教育”对学校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老师对这些“双差”学生,容易变得怠惰麻木,不少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上课,自然容易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坚决改变这种现象,要充分激活师生的内在潜能和力量。可以通过发挥身边优秀师生和优秀校友榜样的有效作用,充分挖掘其优质精神资源,给全校师生以精神的鼓舞;抓好平时的集体活动,如“跑操活动”“激情班会”“十八岁成人仪式”“高考倒计时”等形式,拓展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分挖掘他们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使他们爱在校园中、乐在学习中,彻底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论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4
一、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自1984年我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建立至今, 人们对私立高中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加深, 但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其存在和发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对私立高中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私立高中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有价值的行为为大多数成员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的特性。[1]由此引出私立高中的公益性, 即个人或社会组织兴办教育为部分人提供教育服务、教育产品, 以及其产生的正面教育影响等特性。农村私立高中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 推进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其次, 有助于实现地区教育机会平等, 进而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过程、结果的平等;再次, 满足地区更多学生的教育需求, 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后备人才;最后, 私立高中缓和了地区教育供求失衡的局面, 有利于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2. 私立高中与公立高中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生源和市场两个方面。在农村, 公立高中师资雄厚, 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 因而就读的都是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却又渴望上学的学生, 私立高中是可行的选择。私立高中填补了地区公立高中容量以外的巨大教育市场空缺。特别是近年国家出台了禁止公立中学开设“高考复习班”的相关政策, 私立高中是地区高考失利的学生实现“大学梦”的唯一希望。此外, 私立高中的优秀学生也能弥补公立高中部分学生的“蜕变”, 为中学后教育提供稳定的优质生源。
3. 私立高中的发展是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私立高中作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元价值体系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是追求多元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所形成的多样化的现代价值观, 教育是可以吸收和引进的。私立学校可以摆脱公立学校那种定型价值观和标准化教育的框框, 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此, 它是为形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的社会所必需的。”[2]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可以打破公立高中的“垄断”, 使高中阶段学校主体多元化, 实现教育的合理竞争、优势互补。
农村私立高中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然而, 现实中的农村私立高中却举步维艰。
二、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纵观我国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 问题仍相当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源质量较差
农村私立高中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 升学受挫无法进入公立高中学习, 被迫选择到私立高中求学的学生, 他们大多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此外, 随着大量人口向东部流动, “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大量出现, 农村私立学校便成了“托儿所”“教养所”。生源参差不齐以及“先天不足”, 在以分数、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今天, 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首先就输在起跑线上。
2. 资金相对贫乏
农村私立高中大多是私人或民间组织创办的, 少部分属于扶贫项目, 学校正常运作所需资金大多依靠收取学费、私人或组织提供。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 私立高中的收费标准只比公立高中略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作为私营性质的学校却很难分到一杯羹。开办学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教学和管理人员, 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农村私立高中的运作越加捉襟见肘。
3. 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曾在2011年“十一”期间访问过黔东地区一所私立高中, 在与该校教务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 该校几乎所有教师都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或三本院校, 其大学所学专业跟目前教学科目大多不对口, 很多教师处于“现学现卖”状态。农村私立高中在教师待遇、福利等方面存在不足, 因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前来应聘教师的人员要么是无法进入其他行业的待业者, 要么就是把私立高中作为暂时需求, 为另谋高就做准备。总的看来, 农村私立高中师资不济现象比较严重。
4. 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化、合理化的管理。农村私立高中的管理面临众多难题, 如教学、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学校安全和校风建设等。“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大量存在, 加之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具有极强的叛逆心态, 私立学校被迫采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但常常事倍功半。严格的训育制度也是农村私立高中常用的手段之一。私立高中一般都有自己的训育目的和原则, 但是把训育作为学校管理手段具有反民主和反自由的一面。[3]容易激发学生甚至是教师的抵触情绪, 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5. 缺乏办学特色
私立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 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灵活反应, 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教育需求。“而目前一些民办高中在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管理方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已与公办高中趋同, 办学定位不准, 对教育市场的变化不适应, 同质化日益显著, 失去自己的特色, 使得一些民办高中成为公办高中的翻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一些民办高中为了生存失去了多样化办学的探索空间, 陷入了与公办学校同质竞争的困境。”[4]课程和办学目标趋同使民办高中的吸引力日趋下降。
6. 社会认同度不高
私立高中在农村被认可度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生源质量先天不足、资金短缺、师资薄弱、管理不善、特色不明显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私立高中的形象。办学质量、升学率是人们衡量教育绩效的永恒标准, 私立高中相对较低的升学率是其认同度低的重要原因。此外, 在农村人们长期形成的“官学优于私学”的思维定势使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私立中学, 无法真正认同私立高中的存在和发展。
三、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前景及出路
1. 我国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前景
(1) 农村私立高中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适龄少年进入高中学习。然而, 农村公立高中扩大的规模和速度, 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在农村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使得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巨大的买方市场得以形成, 加之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供求不平衡, 私立高中的发展是应然也是必然。此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在农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态势。扩张的教育需求需要扩张的教育供给来满足, 农村教育消费的这种新形势必然会对公立高中的“垄断”提出挑战, 给私立高中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强调, 办学体制必须改革, 必须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 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各方面包括行业、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联合兴办教育, 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有了制度保障, 在教育供求失衡的农村, 私立高中发展将会有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2. 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出路探析
农村私立高中的存在和发展虽然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 但是如何发展却主要受制于其自身问题的解决程度。
(1) 开源节流, 解决资金问题。农村地区私立高中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学杂费收入, 社会捐资、投资、集资, 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在目前条件下, 接收大规模无偿性捐助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学杂费成为学校运作资金的主要来源, 依靠学费办学, 以生养校。[5]在农村, 私立高中收费比公立高中高不了多少, 加之扶贫资助和政策补贴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作资金的积累。因而开源节流、引进投资, 积累办学资本, 合理、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减少浪费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2) 强化师资, 提高办学质量。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践行者, 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乎到学校的兴衰。农村私立高中由于条件相对较差, 在师资招聘过程中较之公立学校处于劣势。但是, 其自身与公立高中一样有不可否认的公益性, 因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决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必须以学校教学和发展需要为基础, 以应聘者的教学能力为衡量标准, 从源头上净化教师队伍、保证师资质量。此外, 积极开展在职培训, 引进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是强化师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良策。
(3) 改善管理, 优化教学环境。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 以保证个体的社会化。”[6]农村私立高中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封闭式、军事化和以训育为主的管理模式, 代之以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存在大量“留守学生”“问题学生”, 因而以爱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和人性化学校管理尤为必要。“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诚心是教育成功的出发点;责任心是教育成功的必要因素;信心是教育成功的动力。”[7]农村私立高中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体现爱心、诚心、责任心和信心, 并以此为基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体现特色, 吸引优质生源。受应试教育影响, 农村私立高中与公立学校一样都陷入追求升学率的潮流之中。这种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办学目的使得私立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公立学校趋同, 师资力量薄弱等使私立高中的教学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处境。因此, 农村私立高中应该端正自己的办学思想, 找准办学方向, 根据当前教育个性化的需要, 开办与公立高中趋异的教育。例如, 开设以补习班为主、应届班为辅的补习学校;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教育。总之, 农村私立高中应尽量避开与公立学校比拼升学率、比拼文化课程教学的误区, 应设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按照市场教育需求彰显办学特色, 才能吸引优质生源。
(5) 政府引导, 社会予以支持。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并举, 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取向。农村地区人们要正确认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法性, 改变“谈私色变”的传统观念, 卸下“有色眼镜”正视地区私立高中取得的成绩。地方政府应正确看待私立高中在地方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对私立高中的办学目标予以积极引导, 强调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公益性;建立健全地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竞争机制, 打破公立高中“垄断”教育市场的局面, 为私立高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 社会应给农村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以更多关注, 积极投资教育事业, 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和全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安, 邬志辉.教育公益性概念的争议与统一[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9) .
[2]李守福.私立学校制度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 1994 (2) .
[3]周志刚.近代私立中学的学生管理论略[J].教育评论, 2011 (2) .
[4]万翼, 叶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的民办普通高中发展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2) .
[5]孙艳霞.民办学校资金规范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6][苏]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5
关于改革招生录取办法,《意见》提出,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改革试点从20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6
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如何与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培养、多元发展共生和融,值得每一所学校管理者进行反思,并且迈出改革的步伐。作为一所生源最普通、最一般的农村普通高中,我校“学生特质生长”和“学校特色建设”共生和融的历程,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量身定制,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办学宗旨。我们认为:不敬畏所有生命,就不是真的道德。为此,学校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让每粒金子都发光”的办学思想,真正实施向“全体、全面”教育质量观的转型之路。
共议学校愿景。经过师生广泛的讨论,我校确定的学校愿景是“行大美教育、育大美之子、建大美学校”。学校以“大美至善,立美立人”为行动指引,实施“以美润德,以美益智,以美陶情,以美健体”的教育理念,用“德行之美”塑造健全人格,用“文化之美”熏陶华彩气韵,用“艺术之美”彰显生命活力。学校以“美丽校园、美妙课堂、美好心灵、美味生活、美满人生”为抓手,弘和美风,养淳美气,融美于心,化美于行,修美善之品,成美慧之人,通过“美读美写,美人美己”教育,美益求美,精益求精,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让师生“美浸生活、幸福人生”,实现“大美薛中”持续健康发展。
二、更新观念,迅速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者要率先树立与时俱进的“育人观、成才观”。面对基层学校“特色化建设轰轰烈烈,同质化教学扎扎实实;特色化是形式,赢取高考仍然是本质”的情形,要真正遵循教育的本源,要真正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管理层必须率先更新观念,入骨“洗脑”。只有管理层率先改变,形成与时俱进的“育人观、成才观”,学校才会突破“围城”,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才会“根深叶茂”。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我校教师观念升级紧扣“课题研究”和“团队培训”两个抓手,加快“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质量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的转变,深度进行学生特质开发研究。我校“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多元发展的互促研究”,就是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们在“最普通高中”学生特质培养方面达成共识、找到对策,实现“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多元成才”的目标。学校通过扎扎实实、形式多样的“团队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教师由原来的“单一专业知识型”向“导师型、研发型、综合型”的转变。只有教师“一专多能”,学生才能“多元发展”。
开发人生发展规划课程,让每个学生相信并践行“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校校长带头对三个年级的学生开设人生规划课程,指导和培训学生发现自身潜质,学会根据自己的特质“早规划、早培养、早开发”。学校将精心研发的《学生发展规划和成长档案》手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通过每日的反思和填写,让学生每日进行自我提醒、自我对照、自我定位、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总体看来,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学校已多年进行学生特质开发实验。学校以“社团”建设为抓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成才路径。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学校把社团分为“体质类、气质类、特质类”三大类,每类社团又在“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三个层面进行推广,做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智慧、成就理想、享受快乐”的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慧玩”中“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发展。
三、多元培养,每个学生都成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校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确定了三条基本培养路径。学校立足生源文化基础薄弱的实际,改变千军万马挤“夏季文化高考”独木桥的模式,提出“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精彩”的成才培养口号,全面实施“学生多元发展成才计划”。学校因生制宜,区别对待,鼓励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人生规划、家庭愿景和未来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发展方向选择,为广大农村学子描绘美好的未来发展蓝图,努力践行“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让每颗金子都发光”的办学思想。学校确立了三条基本培养路径:
“金光大道”——通过“夏季高考”,直通本科院校。
“星光大道”——通过艺术、体育、传媒等专业辅导,参加“艺体高考”圆梦成才。
“阳光大道”——通过“春季高考”,即高职提前招生走向高职院校,成就自我价值。
三条大道只是三个方向,每一个方向中又有很多学科和门类,同一学科又会细分出更多层次的具体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虽不能做到一人一策,但起码一类一案。为保障学生多元成才计划的成功,我校采取三道保障措施:
一是实施“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策略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办学模式。小班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不让一个学生落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进步”。
二是转型课程设置,尝试“弹性、多元”的课时改革。我校认为:自主发展、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是多元成才的基础。高中课程应该是“基础”+“选择”。文化课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对象,也对差异化教学提出了挑战。我校切实坚守“文化考试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以及“文化学习是重要的课程却不是唯一的课程”的观念。我校根据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实施“基础”+“选择”的课程模式,就是为了关注“活生生的人”,根据自身需求,实现选学“自助餐”。为此,我校逐步建立起适合全体学生个性发展“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积极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推进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建立自主选择、学科细化、模糊分层的学习机制,其中,开发的“科技课程”激发学生追求科学之“真”,“道德课程”启发学生追求人格之“善”,“艺术课程”引发学生追求艺术之“美”。这些课程设置与文化课程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生共长。
三是转型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以课改为抓手,积极构建激情、高效、美妙、智慧的活力课堂。学校在深入开展“活动单导学模式”课改实践的同时,还根据特殊校情、学情,创新开展“问题单”辅助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单+问题单”双单导学模式。“双单导学模式”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变“他律”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为“我要”。课堂上学生敢于当众剖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敢于帮别人纠错,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尽情释放,鲜活的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从“高耗低效”向“轻负优质”的转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发展。
四、自主发展,立足校情学情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上,努力实现由“从众”向“校本”特色转型。根据我校经上级批准可在中考招生招收“科技、体育特长生”的政策以及我校曾办学“惠如艺术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由此把“科技为龙头、艺体为两翼”作为学校特色大力推进。目前,学校每年近百人在高考中被音体美本科院校录取,“艺体高考”逐年拔节发展,成为当地艺体生心中的首选学校。学校连年代表当地高中组参加省市阳光体育运动会,屡创佳绩。针对高中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开发、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把“科技”作为龙头特色建设。为此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特色发展纲要》,对学校科技发展进行了五年规划,尤其把“海洋科技”作为科技特色的中心项目打造,与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不谋而合,使学校特色充满“开放性、前沿性、综合性”的氛围。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一旦顺应了学生的需求、一旦紧密与高中课程结合,将极大地激发潜力、迸发激情,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创造快乐中实现教育质量的增长。学校用“学校特色建设”来渗透、引领学生“多元特质发展”。学生在“机器人大赛”各类科技创新创意比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获得省科技工作室两个,学校也获得省市县三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称号。
在学生发展评价上,努力实现由“单维”向“多维”特色转型。学校评价导向事关学生向哪一个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原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物化的分数,但是学生某个阶段的表现、素养、行为,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唯一准则。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单维定性”向“多维定量”转型。我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尊重差异的原则,探索以学生本位、教师为主体,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方式,优化文化科目的评价,完善“综合性、动态性、发展性、差异性”评价。通过“采访知名校友”“发现身边最美”“身边感动人物”“学生明星”“榜样达人”“班级素质发展月报单”等活动,立体展现学生的多姿多彩。通过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素质评定等不同维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精神动力。
在“三条大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完善为“五大特色工程”。根据学生高中三年的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我们分别完善了:培优工程——文化优秀者,抓实五科的聚焦匹配,夏季高考进高校;扬长工程——特长显著者,特长谋发展,高一年级教授文化基础课程,高二年级分流拓展体艺课程并以之走进高等学府;育能工程——与高职院校进行战略对接,引入职教课程,培养“工匠精神”,高三年级上学期分流学专业,通过春季高考跨进高校或高职院校;“大学选修课(AP)工程”——在高三年级开设国外大学预备班(语言课程)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国际交流跨入国外的高等学府;奠基工程——潜能未现者,进行自考辅导,对接成人高考课程,最终实现本科梦。“五大特色工程”不以文化课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学校的教育培养能力覆盖现行高考的所有类别和项目,学生人人都有高考梦,个个都能上大学。这种学校多样化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以“一个都不能少”为己任,帮助学生突破“应试”重围,在自主选择中发现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并在快乐成长中赢取高考的胜利、舒展自己的个性。
立德树人,强化“十种好习惯”学校德育特色建设。作为生源“最普通”的学校,我们“学生成才”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才的路径并实现,二是学生修补完善好自己的习惯养成。第一个标准是为了促进每一个生命有尊严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孩子品尝成功。第二个标准是为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为每一个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精神动力。这是我们这类层次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为此,我们校本化地吸收了“生活德育”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八礼四仪的规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我们将以上文件、精神和要求校本化地吸收、融入“十种好习惯”中,并据此制定出“十种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最终形成了“十种好习惯”的基本内容。作为农村普通高中,我校之所以把十种好习惯作为德育的抓手和着力点,主要是基于两个需要:一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德育育人的实效需要。我校的学校层次和生源基础决定了我们的德育起点不能追求“高富帅、白富美”,而是要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为此,我们选择了“十种好习惯”养成为我校的德育追求。十种好习惯就是要养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等,即养成“好品行”。实践证明,抓好十种好习惯的养成,就能使学生“稳固的生理和心理动力系统定型”,一旦这个系统定型、成熟,学生高中三年的每一天,一定是“健康进步的”,并为其“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特色应是学校自主发展内涵的外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期积淀,仅靠外力的“捏合”绝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了多样化而统筹配置的“特色”,于学校,因“特色”与自己发展内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而极易流于形式;于行政,由于统筹乏力等诸多原因常常难以为继。其实,特色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指向的都是学生,只有学校自己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因而从本质上讲,特色发展只能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要避开“被特色”,要把惠及每一个学生特质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共生契合起来,必须做到“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多元培养”,多些因势利导,尽量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些支持,多搞一些“最美高中生展示、班级特色活动展示、特色暑假作业、特长寒假作业”的创新实验,更关键的是,只有把“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开发、师资观念提升、课堂课程课题研究、社团扶持”等要素有机地深度和融在一起,“一揽子”共生互促发展,问题才能一个个解决,课程才能一步步拓展,发展才能一天天多样,特色才能一天天彰显,每一个学生也才能一天天精彩绽放。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7
农学专业对山区农村职业高中来说是经济实用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对山区农民实施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发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学多年来,无论是在教学实施上还是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都尽最大努力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再加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农学专业的学生人数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越来越多。但在市场经济下,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农学专业要想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在办学思路和模式等方面再创新,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 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农村以及与农业相关的部门求贤若渴,这让农学专业毕业生有了用武之地[1]。现在国家对涉农行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立足农村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学生下乡更为农村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逐步转变,再加上国家对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学生免学费这一优惠政策的出台,让许多贫困学生有机会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了他们“学好专业,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良好发展势头,给农学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3 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的策略
3.1 调整办学模式及灵活设置课程
农村职业高中地处山区,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这说明农学专业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学校要立足长远,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此,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1)办学形式多样化。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想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多样化办学,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在办学形式上应该走“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2],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之路。
“长短结合”即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班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开办各种实用技术的短训班和就业培训班等。短班针对性强、见效快,培养成本低,易被农民接受。以“长”求稳,以“短”促活。为期三年的全日制教育班学生在校不仅能系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对所学的专业课(如《花卉栽培技术》和《核桃深加工技术》)及时进行实践操作,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如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短训班应根据当地农村实际需要灵活开设,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及时补充农村短缺的技术人才。
“流动办学”即针对农村实际,根据季节,定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山坡园林,成校农家。采取讲座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联合办学”是利用社会资源兴办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但可弥补目前农学专业经费不足、实习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其吸引力,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实践工作能力。联办对象可以是对口乡镇企业,如食品加工厂、大型养殖场等,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灵活开设相应的专业课,并适时到联营企业进行实习培训,企业择优录取成绩优良的学生当技术员、推销员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问题,而且对企业来说也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再者,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成为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基地。通过合作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企业工作、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一部分实习实训经费。
2)教学实践技能化。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手中的基本技能,转化为发家致富的本领,因此农学专业应加强3个基地建设。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二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培养和锻炼技术技能的重要场所;三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办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3)升学就业一体化。
要创办一流的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就要走好升学就业这条路子,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都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把知识学通学精,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摇钱树”。这就要求学校在每一个技术环节上下大工夫,如在学历学制上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和当地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学生在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以及实习实践的时间,实现弹性化办学,即学生要继续到高等院校深造,则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为期三年,为继续升学做好准备;如果学生只为了就业,那么学校对课程设置应灵活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认真开设好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等,同时要积极获得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帮助毕业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把课堂扩大到学生的工作岗位,缩短学习周期,节约学习成本,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实践能力,实现学习、实践、创收一举三得。同时要对毕业生做好跟踪和调查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用人单位用得放心,真正实现升学就业一体化。
3.2 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办出特色专业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办学条件较差,在专业建设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学校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利用国家对农学专业的优惠政策给予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添置教学实习实训设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爱农学农。另外,学校要想方设法利用优惠政策和社会力量,积极筹集资金,增加专业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争取把农学专业办成学校的品牌专业。
3.3 加强师资培训及提高办学质量
具有一支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硬的教师队伍,农村职业高中就不可能高质量地为农民服务。当然农学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资配备方面要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农科院校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优先安排到农村职业中学就业等,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另外,学校也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农科专业的教师到相关农科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培训,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把新观念、新技术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4 科学定位及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
农学专业的毕业生是以打工或农业生产经营性质为主的,因此要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黑板上种菜,课本里养猪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要把课堂扩大到实习基地,扩大到职业领域,在实践性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使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习基地成为验证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校外基地用于学生服务性锻炼或阶段性学习提高。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劳动锻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提高了社会声誉,使校内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再就是要突出教学和实践的适用性,例如可以采用的程序为:实习-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第一次实习可以让学生到农村种植加工基地实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次实习是学生在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能力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3.5 积极推进“科教下乡”及实现农科教一体化
农村职业高中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当然要积极响应惠农政策,如送“科教下乡”这样的活动要经常开展,把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科技血液。这样不仅能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农学专业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山区农村农学专业要抓住机遇,力求发展,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改变农民职业身份为目的,推进科技致富兴农工程,只要办学定位准确,课程设置灵活,培训形式多样,职业培训体现技能性,山区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能适应市场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用人才,创造山区农村职业教育的辉煌明天。
摘要:分析了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针对山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长期内外交困的局面, 积极探索并提出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皮江红.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 2005, (28) :33-36.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 篇8
那么,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呢?我们作了校本培训模式探索。
“校本”一词源自国外开展的校本教育改革,大意是“以学校为本”。我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也就是说“以学校为本”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改革发展。因此,我国教育学术界所说的“校本”实质上是指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理念。
而“校本教研”则是校本教育改革的一个下位概念,大意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其中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农村高中信息滞后、地处区位劣势、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教师队伍变动较大,如何对新教师进行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大学生到专业教师的职业转变,这是作为农村高中每年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化程度,可根据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元结构目标,分别采取三种基本策略,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1.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基本策略
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必须进行分类培训,以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对新教师实施“入格培训”。核心是要求新教师上好三个“过关课”:一是组长帮扶“过关课”,在学科教研组长指导、帮扶下上好合格课;二是学校定题“过关课”,由学校指定课题,新教师自己备课,独立操作,合格过关;三是随堂抽查“过关课”,学校行政不打招呼,随堂听课,抽查结果要能够合格过关。
(2)对教学有困难的教师实施“补偿培训”。对在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克服他们教学基本功的某些缺陷,有的放矢,实施专项补偿培训。例如进行课堂教学的语言、教态、板书和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等训练,使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教师的差距。
(3)对中老年教师实施“更新培训”。为了使中老年教师更快、理好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课改的时代步伐,学校定期向中老年教师传达教育教学新信息,介绍课改新动态。同时,分析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组织中老年教师学习青年教师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其自觉改进陈旧过时的教育教学方式。
(4)对骨干教师实施“提高培训”。为教学骨干及有潜质的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承担课题,担负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鼓励他们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宽其业务视野,提升其学术品位。
2.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策略
针对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可结合现有的教师培养的方法,构建起自我进修、群体协作、专家引领的“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1)自我进修主要是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它包括学历提升进修、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及各级各类进修培训等。教师个体自我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研究活动。
(2)教师群体协作,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合作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的,具体的形式可有组织化观摩、反思教学训练、校内建立新老教师传帮带关系、以老带新。开展对话,如: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课改沙龙等。实现共享,如:共享集体备课的教案,共享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反思经验,共享课改成果等。
(3)专家引领包括:专家讲座、借用别人学术著作中的有效经验、网上查询最新教育教学动态等,把专家引领、专著和网络引领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时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快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3. 师德修炼———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基本策略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职业成功的精神动力。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的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精神,就必须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师德修炼。
(1)树立“立志”意识。所谓“立志”,就是形成愿景,包括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个人愿景要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级目标上,由此引导个人激发对事业的热情,沿着专业发展目标一步一步攀登。共同愿景是指学校教师员工希望共同创建的未来景象。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产生的,而个人愿景则是共同愿景的具体体现。共同愿景的目标、使命、核心价值是每个教师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因此,树立“立志”意识,就是引导教师把个人的理想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学校的办事理念、发展目标之中,以形成合力,促进学校发展。
(2)树立“立业”意识。首先,勤奋是立业之基。农村高中教师要做到“四勤”:一是勤于学习,提高学识水平;二是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观点;三是勤思考,善于形成自己的观点,总结自己的经验;四是勤于实践,在课改实践中建功立业。其次,创新是立业之源,农村高中教师要有农村教师的思想,有农村教师的风格,要探索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再次,育人是立业之本。农村高中教育要树立全面育人意识:一是一切为了农村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二是为了一切农村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三是为了农村学生一切发展服务的意识。
(3) 树立“立德”意识。一是正己以立德。面对农村学生, 教师要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二是修道以立德。农村高中教师要有“大爱”情怀, 关怀弱势学生群体, 谋育人之大道, 修师表之大德。三是养性以立德。农村高中教师要少一些世俗习气, 多一些师表风范。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三种基本培训策略。我们坚信,随着校本培训更深入、更全面的开展,它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提升我校教师整体专业化的水平,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破解农村普通高中困境的“巧劲” 篇9
农村高中的教师现状是什么?农村条件差, 教师后继乏人;教师调入城市学校任教, 或调离学校, 造成农村高中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师资建设政策失误, 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专业素质低, 教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那么, 如何破解农村普通高中的困境?
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各项待遇, 把人才留住。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 要通过逐步提高农村中学高级和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设岗比例, 切实解决教师的经济待遇问题,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生存质量,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鼓励更多教师安心在农村中学工作。同时要尽可能提高聘用教师的工资待遇, 减少聘用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待遇差距, 切实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大学校硬件的建设,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平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技术的落后。学校应该加大学校互联网的建设, 建立多媒体教室, 把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让教师能共享到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专注校本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校内的业务培训, 开展集体备课、推门听课、校内赛课等活动, 促进教师的业务学习。其次是以行动研究为龙头, 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科研活动, 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个体与整体的专业发展。再次是加大外送教师脱产培训的力度。近年来, 国家层面对教师的培训出台了很多政策,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政策, 通过外送教师参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置换研修等模式的进修, 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是农村高中要打破思维定势的困扰, 积极打造学习型高中。即在农村高中中构建学习型组织, 实现建立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的五要素。为了抓落实, 促成效,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表。
农村普通高中艺术生辅导策略 篇10
一、我校艺术生心理、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因中考的失败选读我校而倍感迷茫、失落。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有4000多的高中生,都是来自全县的成绩进不了县一、二流高中的学生;其中艺术生大概有2000人左右,学生文化基础差。若他们还有大学梦,那么圆梦的希望就寄托在我校上。我校比县城的一流高中条件差一些,因此一些学生进到我校后感到失落,学习缺少热情。但只要他们踏进我校的大门,我们就不会轻言放弃,且以满腔热情留住他们。
2.因文化基础差、学艺起点低而不知所措、自卑。因为学生选读我校是出于无奈,所以入学后他们的思想波动很大。一方面是自己不太甘心,另一方面是因基础差,感到学习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刚入学还踌躇满志,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表现出惰性,有的因为进入高中才接触艺术,觉得起步低,不知能否学得好。总之心态不稳定,失去自信,学习缺少热情。但我们理解他们,竭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自尊。
3.因承受各种压力而情绪波动、迷失方向。我们都知道,学生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承受,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压力来自自身,也来自学校、家庭。学生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艺术科,这样学习文化科的时间就变少了,但要考上好的艺术学校,艺术科、文化科必须两不误。艺术生每年高三最后一学期,都要专攻专业课,学生戏称为“魔鬼训练”,学生一般不会有时间攻文化课了,他们要全力以赴,以便参加全区艺考、全国艺考。艺术统考过后问题有很多,考不过的心灰意冷,考得好的也担心文化课。由于学习艺术,经济负担较重,有些学生受家庭经济的影响,情绪波动大,甚至迷失了方向。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
1.重视新生,有意引导,改变观念,敢闯新路。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艺术特长生的教育越来越被我校关注和重视。我校的高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除少部分有点艺术细胞之外,大部分学生的艺术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按传统的育人模式来教育,效果不理想。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教师确实感到形势严峻,担子重大。近十年来,我校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重视新生,改变观念,敢闯新路。以“特色办学,全面育人”为办学理念,“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才”为宗旨,走特色办学路子。学生选择我校,不管基础如何,人人都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这样刚入学,以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可以从中考的失意中走出来,得到重视。观念改变了,心理也跟着改变,学生得到重视了,学习的热情就高涨,也就更容易取得进步。
2.找已圆艺术梦的本校学生现身说教、指点迷津。从我校毕业出去的已经圆梦的艺术生有很多,我们可以请他们回来现身说教,介绍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具体做法。通过成功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对家庭困难学生,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和校内互助,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除此之外,我校还通过定期召开书画展、举办校内歌舞会演、积极参加县市乃至全国举行的各类演出来点燃学生对艺术热情,让他们有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学校、教师、家长沟通合作,形成合力、稳定情绪、消除顾虑。当学生出现不良现象时,教师、班主任、家长须及时发现,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能对症下药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学校很重视心灵氧吧的建设,借助学校的心灵氧吧,让学生一吐为快,减轻压力。这样学生轻松上阵,尽力一搏,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近几年取得的成绩来看,我校办学效果很好,普通学生同样可以圆大学梦。
农村普通高中办学举步维艰 篇11
一、招生困难,资金不到位和设备场室不齐全是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最大制约
由于现时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保重点”政策,往往在招生、资金投入方面都“一边倒”。打个比方,一个县有四所高中,一所是县城重点,因为地方打造示范性高中,全县5千位中考学生的前一千名学生都会划到重点高中,余下一千名后的学生,用于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招生。可想而知,余下的学生因不能入重点而感受失落,学习信心倍受打击,往往都宁愿选择走出社会,不愿意再走求学路。于是,出现了家长用高额择校费挤入重点高中而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招生困难的情况。
因为地区不发达,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经费使用透明度不高,资金绝大部分投入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年投入可达千万元以上,而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投入甚少,几年投入总数不足百万元的比比皆是,那一点经费还要靠校长能言善跑“跑”回来。因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普通高中缺少教育场室、功能场室就不足为奇了,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有一、二千学生,但电脑室配备只有不足60台,且多数年久落后。电教平台仅有一、二个;生化物理实验室的长期被占用作课室;一个课室坐了70多个学生。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所是很难开展素质教育的。
二、学生生源差而致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实施困难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有一项提法是“让学生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并提供实施环境”。我们在重点高中显而易见是比较容易实施这一点的,经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主动求知欲便撩动起来,从小组讨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探究气氛稍加组织便可以形成。但在农村普通高中,生源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上中下生,用100分折算,就是40分平均分的水平,班上缺少领头羊,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无甚兴趣,尤其是英语、数学、物理三个学科,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从谈起。更加上场室不足,教师配备不齐,学校没有额外资金聘请教师,所以上课基本是用填鸭式多,基本不能提供相关的实施环境。
三、教师分配不均,待遇悬殊而致出现消极情绪和思想的不稳定
重点高中往往地处城镇,和农村普通高中的差别不仅在生源上存在差距,教师分配上也存在极大不同。重点高中因有较大优势,再加上行政部门的保护,优秀教师自然流入到他们那里,普通教师自然留在普通高中,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则大都分流到了农村普通高中。
因为重点高中凭着“重点”,而且学位有限,吸引了很多学生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位,往往一个重点中学学位费达1万至5万之间,而且重点高中还要严格控制,否则无法接纳如此多择校生。这出现了“富者愈富”的状况。重点高中往往每年这样的择校费便达数百万元之多,自然每月为教职工补贴的费用便可超过千元以上,甚至是教师工资的数倍。于是,就出现了城乡高中教师收入相距千元以上的情况。这个差距让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抬不起头来,一心想办法向城镇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靠拢,或向经济待遇好的地区调动,这些都严重干扰教师的思想和情绪。
在粤中、粤西、粤北山区,一个本科毕业生的月工资才刚好一千二百元左右,比较本科求学成本而言,不知何时才能回收大学费用,更何况,现在的生活物价水平并不低,一千多元的收入,经一个月的生活支出后,又所剩多少呢?教师的心又如何能平静下来呢?
四、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注重期考成绩排位,缺少多样评价指标,使普通高中的社会形象每况愈下
现时课改提倡用多种手段、方式去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倡用学分认定形式去避免以往单一以卷面成绩评价的憋病,虽然学校也在推行,但学分认定和高考不接轨,一到模考和高考点子上,学分便毫无用武之地,变成一纸空文,这使到各级行政部门依旧用一次高考决胜负形式判断和评价学校。而这对于城镇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而言,是相对的公平,但对农村普通高中而言,这就是灾难了。三流的生源加上不稳定的师资队伍,用本科和3A上线来作紧箍咒,孙悟空的脑袋都会变成“蚊子头”了。年复一年,农村普通高中在社会的形象愈来愈不入流。读农村普通高中被看作是没前途的,因而学生不愿去读的,因而就是不值得投入的。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农村普通高中创新政治课堂浅探 篇12
一、生发兴趣创新
首先,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 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魏书生说:“激发兴趣, 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一旦建立起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增强, 甚至会疯狂地进取。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而且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 教学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深入浅出, 多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抽象概念,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再次,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 努力改变“一只粉笔, 一张嘴, 一本书”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个性化, 把思想政治课中不形象的形象化, 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过:“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使识记可能增加一倍半, 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魏书生说:“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他那里不起作用, 正是兴趣创造高效率的原因。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得更加深刻、中肯。他说:“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 入了谜自然勤奋、有毅力, 最终达到忘我, 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 作为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可终身受用无穷。”这就说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 而且要教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创新
学生对活动有着天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任何课堂教学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就其教学容量来说, 总是有限的。但是, 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能通过创造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 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
教师应该课前充分备课, 精巧设计, 很好地理解教材的安排意图, 做到将情景引入与学习资源的构建合二为一, 并持续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而且这样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认知与建构之初就形成正确、正常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而农村的高中生相对于城市的高中生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 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认知悬念和解决问题欲望的冲突, 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道理。重视学生经历政治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设计,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一个氛围浓厚, 气氛活跃的理想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少用“听懂了吗?”“明白不明白?”等带有预期限制的设问, 要有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情景对话,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对话。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而营造出浓浓的、催人奋进的学习情景, 使对话本身多了一个“主体”, 教师的设计以能力去培养能力, 以民主造就民主, 通过对话交流升华主题, 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创新
课堂上, 教师创设出的情感气氛, 能让学生自由地呼吸, 积极地思维, 主动地探索, 无拘无束地表达, 他讲错了, 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 有人关注;他有不同意见, 不会受到批评。教师和学生共同用一种进取的精神, 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进行智力的搏斗, 这种交流和搏斗能够有效地、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这种教学的实质是教师跟学生以心换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情无味、无精打采, 必然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入生命的激情, 把教学内容中情思形象、富有理性的观点, 出神入化地展现出来, 传递给学生。政治课教师应该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 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 可以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教材对教师来说, 只不过是其善于弹离的跳板, 教师应达到扬弃教材的境界。而学生在课堂里所进行的学习必须是一种发展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高潮体验, 即人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兴趣与积极的情感相伴随, 较高级的兴趣具有意志的特征, 从而使道德认识经过情感的催化和意志的作用, 形成道德信念和行动, 有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另外, 从认识来看, 任何行动和觉悟, 形成的基础是认识, 认识不深入、不系统、不彻底, 就不可能形成觉悟, 就不可能达到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材料, 指导引路,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用心去发现问题, 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建构提问思路, 学会问问题, 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都不再是拘泥于课本的信息, 而是信息的一种拓展创新。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推荐阅读:
农村普通高中作文07-30
农村普通高中英语教学10-20
农村普通高中贫困生06-21
普通农村党员思想汇报10-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05-31
山东普通高中发展报告10-12
普通高校合唱团发展10-02
农村高中历史09-02
农村艺术高中09-17
农村高中学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