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24-11-26

高中历史(共12篇)

高中历史 篇1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是需要笑声和活力的。在重庆市新课程实施的第二个年头, 我们历史老师很彷徨, 也有很多的困惑:周课时减少了, 教材体例变了, 教材版本多了, 课本内容精简了, 课堂时间压缩了……等等, 教师好像每天都疲于上课, 苦和累也只有自己知道。课堂分组研讨, 师生互动式合作学习,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估计没有教师不知道, 但真正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 没办法, 只好一步一步慢慢来。笔者所在的凤鸣中学校是一所离城区较远的农村高中,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对历史课没概念, 初中要么不上, 要么读教材, 没要求和明确的目标, 是典型的被边缘化了的学科。中考历史又是开卷考试, 所以一到高中, 说到上历史课, 很多学生很冷漠, 毫无激情和自主学习动机, 一心死啃语数外。怎么办?如何来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是有过反复思考的。笔者以为,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接受历史课堂, 其突破口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讲故事吧, 说说历史趣闻或许有回旋的余地。为此, 笔者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

关键词: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承载着考大学的使命和重担,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也必然会为学生服务, 为高考搭桥 (当然, 历史学科的使命和功用也不仅限于此) 。所以, 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 一读文科, 学习历史好像始终就只有一个目标:应对高考!而有些老师也在升学压力和功利面前无所适从, 选择玩命的教书, 严肃课堂纪律, 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死讲知识内容, 向45分钟要成绩, “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 收效如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否得到锻练了呢?教师授课之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笔者深有体会。其基本结果是学生厌倦历史课, 教师疲累, 课堂“死水一潭”。其实, 我有时在想, 要改变历史课堂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 说个历史趣闻, 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可刚提出来, 有些老师就不同意了:高中课堂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有必要吗?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行不通。就我个人认为, 高中历史课堂搞点“花哨”的东西很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就说讲历史故事, 它的好处就很多:

首先,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搞活历史课堂。如笔者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说到秦始皇很可怜, 堂堂一个封建帝王, 没吃过葡萄。学生一听, 不可能啊, 葡萄多普通, 我们都吃过。我就讲, 你们比秦始皇有口福, 葡萄是西域物种, 秦朝时西域没通, 中原没有葡萄, 所以他没吃上。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西域交通畅通后, 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这是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在讲春秋战国纷争中的五霸时, 说到首个霸主齐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饿死的, 下面的学生一听, 马上炸开了锅, 议论纷纷, 都认为不可能。我说, 小白不听管仲之言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 终被奸臣堵在齐宫高墙之内, 无人过问而活活被饿死, 尸体在寿宫中放了67天, 生蛆了也无人收尸, 实为可怜。学生听了都唏嘘不已, 为齐桓公身死感伤之余, 他们又若有所思:小白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奸臣小人祸国误君固然可恨, 身为国君的小白没有错吗?学生各抒己见, 有说不该用小人, 有说应该听管仲之言疏远小人等等, 归根结底, 这是个君主用人纳谏的问题。这里,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学啊!

其次,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填充而变得有血有肉。说到秦始皇建秦朝后,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强化皇权。这是理论, 学生较难理解。讲讲“焚书坑儒”的故事吧: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 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 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并主张禁止“儒生” (读书人) 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称赞过去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 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是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同时, 秦始皇也认为, 乱世必用重典, 国家刚立, 诸事不顺, 不许乱说话, 思想禁锢、文化高压也是必然的。在讲秦朝钱币“秦半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种秦朝下币 (黄金为上币) , 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这种钱币的特征圆形方孔并为以后历代货币的典范之外, 还可以讲讲“秦半两”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说“秦半两”铜钱币中含稀有的矿物质, 对治疗人体跌打损伤有奇效, 据说一位老中医用它治好了因车祸而肋骨断掉两根的我国著名作家冯牧先生的伤。可惜的是, 这种矿石在秦始皇时已经采完, 后世所铸铜币不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这样, 将细小的知识内容融于短小的故事及趣味素材中, 既丰富了历史课堂内容, 又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点情节化、故事化、趣味化。

再次, 讲讲历史故事, 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用的历史素材, 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视野, 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以印证西汉用人观、“昭君出塞”可以说明汉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和亲政策、“商鞅立木取信”说明商鞅变法革新的决心、“腰斩李斯”可以讲讲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袍加身”说明赵匡胤称帝的野心、“王羲之写字换鹅”也可以印证东晋大书法家对鹅对书法的钟爱等等。

最后, 讲故事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想象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讨, 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 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历史史实时, 说到明朝的这一航海壮举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大明国威、寻找失踪的惠帝和为统治者在异域寻奇珍异宝。当然, 下西洋对于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贸关系及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黄金时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 所携带的金银珠宝及中原的丝绸玉器更是不计其数的精彩场面。我们再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 就是为统治者寻宝, 这样将中国的巨额财富外流, 这么“昂贵的外交”究竟为那般, 给明王室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大家想想。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各表观点, 有说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的, 有说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淫乐的, 有说国家财政承受不了庞大的费用支出终会入不敷出的, 也有说明朝统治者用满船的金银珠宝玉器丝绸去交换东南亚各国的土特产品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济头脑, 这次亏大了的, 等等。在这里,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拓展, 他们可以就历史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 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言, 特别是针对课堂知识商讨性质的发言。我认为,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 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 摆脱枯燥的说教,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探讨历史问题, 我是不会忌讳在历史课堂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或搞点“花哨”的东西的。

当然, 我在这里用到了“适当”一词, 也就是说, 历史故事是可以讲的, 但不能乱讲, 更不能将历史课变成讲故事的课。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解与一般的故事讲解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历史故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够清晰明了地印证历史观点和结论, 对相关的历史理论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斟酌所选的故事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与适应性;其二, 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尽量简短, 要高度浓缩故事的情节, 不宜过长, 主要是对历史理论进行佐证的材料, 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在课前, 仔细认真地备课, 找准故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切入点, 尽量用精彩而人性化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 做到简短、精炼、丰富、生动;其三、应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地安排适当的故事内容, 一堂课时间较短, 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 所以历史故事内容不宜安排过多、过长, 否则, 就会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了;其四, 课堂历史故事的讲解,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 以达到对书本知识熟悉的目的, 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有活力有激情的, 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更应该是教学研究、知识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益友。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情趣, 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课本知识, 将寓教于乐的“乐学教育”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 但怎么让它青春永驻, 焕发魅力之光呢?这就必须给它注入快乐的成分, 填补它苍白枯燥的地方, 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生命力, 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史明迅主编:《中国古代史》选修 (全一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27页, 第34页。

[2]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3]《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1日第4版。

[4]陆安:《教师经验:历史课不能忽视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高中历史 篇2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应用剖析 篇3

【关键词】高中 ; 历史教学 ; 历史素材 ; 应用 ;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84-01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放羊式”、“鸭填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就历史学科而言,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素材资源,比如,图文影像资料、文献[1],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直接来源,也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的首要前提。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利用多样化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资料,并把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各种历史素材利用率,充分发挥历史素材具有的作用,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满足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素材的作用

作为历史知识源泉,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第一、历史素材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调动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追要是因为历史素材大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方法,不利于自身历史思维的培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历史素材具有还原历史面貌的作用,能够不断深化教材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第三、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就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才是其重心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独立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的应用

1.优化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不同方面的历史素材,对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历史素材是以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启示性,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历史素材、需要思考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明确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合作的《八一宣言》为例,教材中引用了“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 ……”。而该段落中的兄弟阋于墙”源于《左传》,原意是指家里争吵,句中主要指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把《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决议》相融合,从不同角度进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在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历史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材中的各种历史素材得到优化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说明某个历史要点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课外的历史素材進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例[2],教材中关于国家内部的具体演变、形成只用短短几句话一笔带过,透过这些文字,学生对国家内部是怎样演变形成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引入《世界箴言》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日常积累、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

3.优化利用乡土历史素材

乡土历史素材是一种以记述乡土历史为主的历史教材,从狭义上讲,古往今来发生在当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等。在运用乡土历史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拥有建设家乡、祖国的远大抱负。要处理好乡土素材与课文教材内容的关系,不断发挥乡土历史素材具有的补充作用。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陈望道及《共产党宣言》[3]”中具有的乡土素材,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此外,乡土历史素材要真实可靠,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把各种历史素材应用到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流爱.高中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68-73.

[2]靳冬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素材应用分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2:26.

高中历史 篇4

一、明确历史情境,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讲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状况和景象, 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又是各有不同的, 同样的历史情境绝对不会再发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历史情境, 从而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情境只能是历史的复原和再现, 在不同的侧面通过历史资料来给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 复原的历史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还原历史课堂的历史味。

二、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讲清历史因果

教师要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为学生讲清历史产生的因果关系。历史一般是按照时间和事件来进行叙述, 因此教师的讲述要有侧重点, 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在讲课之前, 教师就要明确讲课的主题, 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构建历史讲课框架。例如, 在教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 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解, 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整体呈现历史知识, 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造就”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 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又如,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 时间跨度特别大, 即从1640 年一直讲到了1832 年, 如果教师不补充历史事件, 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1832 年的改革。同时, 教师在讲解到1832 年改革的时候, 要为学生讲解1689 年成年男子才能当选为议员以及在1830 年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 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要求政治权利, 从而引出1832 年的改革。这样, 教师为学生讲清历史因果关系, 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三、补充历史资料, 充分进行论证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要坚持以历史资料为中心, 并进行充分论证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了学生, 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是如何产生这个结论的, 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混乱, 这样的话, 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告诉学生思辨、论证、推理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地选择合理的史料, 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斯大林的发展模式,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斯大林选集》中的一段话, 从而告诉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通过阅读真实的资料之后, 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确工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四、讲解深入浅出, 理解化难为易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不在于教师具体讲述了什么。一些历史教师会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补充历史知识, 且罗列了大量的史学研究, 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欲望, 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的时候, 要使知识贴近生活, 从而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使知识化难为易。为了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1. 抽象的历史知识就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2. 复杂的历史知识就从某个内容进行突破; 3. 对于陌生的文物就从实物接触开始; 4. 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事实来重视; 5. 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图标来辅助; 6. 严肃的历史要穿插生动的故事; 7.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的内容要强化教材。只有教师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 让学生全部掌握, 这样才能证明教师的历史讲课是成功的。例如, 在讲解《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过程中, 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 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导入法, 虚拟一个人物的形象, 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历史知识。如: 25 岁的美国人1950 年军队退役之后决定创业, 提交了创业书。第三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修车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于是他开始研究美国经济的前景。1980 年是美国的大选, 他的儿子考取了哈佛的公费生, 感觉到还有生存的欲望, 所以在进行选举的时候他特别地慎重。在1995 年的时候他决定退休, 但是企业业绩却非常好, 因此他出售了自己的修车行, 决定开办新的公司。这个虚拟的人物形象会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他在不同时间所做的决定都和当前的决策有很大的联系,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每个历史阶段了解到当时美国的政策, 从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篇5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全面的铺开,今年我省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地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结构开放灵活。

首先,《历史标准》改变了《历史大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设置了3+6的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2.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通史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专题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

其次,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历史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表现为: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如《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等。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历史Ⅰ》中,增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选修课程增加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再次,课程评价科学合理。《历史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分数”定论的评价体系,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的,主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的要求,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倡导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欢迎和吸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成功与否。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历 1

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首先,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面对新课程标准,广大历史教师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要想使历史教学焕发生机,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大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教学网络,多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软件资源共享,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现代化。

其次,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中,一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高中历史教学由历史老师一人唱主角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老师更多地要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新天地。

再次,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其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老师应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高中历史课程与历史观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 历史观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34-01

历史观也称为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的历史观的形成,除了与自己的经历、阅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外,与其受到的历史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一个健康的历史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历史本身,并且在重大时刻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康的历史观往往使一个人内心扭曲,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现代社会在进入人文社会的时代,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类的历史。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整个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下,使学生培养起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通过这些历史价值观的认知,将学生打造成为全球视野和人类大历史宏达背景的观察和理解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需要。

一、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特点和趋势

课程本身的内容和风格决定了该课程的价值观导向,那么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倡导的历史观也与课程本身内容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1.多样化

多样化是自由化的一个前提,只有人们有了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才会真正获得自由。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倡导多视野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世界观和历史观再也不是能够单纯通过思想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了,随着媒体业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互联网上对于某一事件往往也持很多不同的观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再单纯地将传统的历史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恰当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方案,还不如给他们以自由,多提供一点积极向上的健康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思路,最终选择一种有益于身心和社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信息和观点的多样化,,因为多样化才会引人去思考,才更容易有所收获。

2.唯物性

对待历史,无论是唯物或者唯心,都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一种看法。然而,事实证明,唯物史观更容易让人们认清现实,更容易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某种规律,循着这种历史轨迹进行前进,人们往往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这一理论和想法现在为大部分的人类所接受,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总结和指导性的作用。所以,高中历史中倡导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它并不是要消灭其他的史学观点,而是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指导人们前进的一种历史哲学观点。这一点如果学生们能够遵循和仔细研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力量。

3.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心也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全球化的国家需要公民特别是受教育者具有更高远的全球视野。这就将我们的历史从中华史变为了亚洲史甚至世界史。从更宽广的视野上对全人类的历史进行一个总体的了解,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国唐朝西部局势的复杂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而我国西部正是当时波斯大帝国的东部,两个历史上的大帝国还曾经打过仗。中国在汉朝时,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西击匈奴致使匈奴向欧洲方向迁徙,最终这部分人在欧洲定居,他们的后人建立了匈牙利。蒙古的西征直接导致了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施虐,人们开始怀疑上帝,于是一系列的政教改革拉开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序幕。

二、课堂上对历史观的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除了教会学生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就是历史观。

1.让学生走进历史

经常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行假设,假设将一个学生置身于历史人物当时的环境当中,那么他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和应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并且一直也说不完的话题。人们看待历史,毕竟是一种回望,不能够带着一种“已知”的偏见去看待问题,而是应该进入历史,真正设身处地为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考虑,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在很多重大的时刻看似由人人定其实是由社会的客观规律所定,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著名观点。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同时也是一种最为客观的对待历史的方法,是良好历史观形成的有效途径。

2.课堂讨论有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课堂讨论是一个很好的高中历史上课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某历史时间或者任务的评价或者讨论。例如,在对三国人物曹操进行评价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曹操阴险狡诈,有的则认为其率性而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手腕强硬,终究稳定了整个中国北方,为三国一同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处心积虑要一统天下却败于孙刘,华容道一案成为了大家的笑柄。每个人阅读的文献资料、媒体信息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看到的内容完全相同,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更大程度上的讨论会牵连出更多的信息,也就也为着与历史的真相更接近一步。

3.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输出历史观

向学生输出历史观并不是在课本上重点标记,也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一字不错就能够完成的。首先,教师输出的历史观,需要学生们进行认同,才能够顺利的在学生心底扎根发芽。通过将重大历史事件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通过自己的渲染和讲述方法使得学生的历史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当然读者就会认为曹魏是篡权,而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自然孙刘就成为了逆贼。

三、总结

高中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很多原来的历史观点不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被遗弃,人们将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回顾整个人类的过往。老师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输出自己的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其良好健康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张新伟.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中学时代 2013年23期.

高中历史 篇7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学生最感亲切, 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 进而热爱家乡, 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 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 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 朱德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 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 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 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 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 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 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 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 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 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 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 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 会学习 (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思索、会研究 (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会查资料, 不会分析、解决问题, 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缺乏基本的训练, 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 收集材料进行准备,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 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 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 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 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 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 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这个设想是受到美国“全国历史日” (National History Day) 的启发, 它是以美国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 配合课堂历史教学举办的全国性历史竞赛活动。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 历史教授, 高校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师和博物馆员大力协助, 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甚至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在研究过程中,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学术上和知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增强了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 活动大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做法, 为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做了素质和技术上的必要训练和准备。活动也有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中历史 篇8

一、坚持启发性, 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

高中历史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知识, 而且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 为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 历史课堂提问一定要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 采用比较性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瞬间迸发。例如在教授“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 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你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思想方面加以比较说明。此问题一出, 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很快就根据所学知识, 通过自主独立思考, 互助合作, 甚至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坚持联系性, 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

历史与现实有惊人的相似。在具体的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将众多的知识点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机地衔接和联系, 贴近社会热点提问, 这样可以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 使学生倍感亲切,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教师让历史课堂有效接轨社会, 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类比、横向、逆向及联想等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 增强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性。如讲到台湾问题时, 教师可以依据当前的形势与民进党执政的具体情况相比较设计课堂问题, 也可以根据国共两党的良性互动交流、民进党台独活动的猖獗及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设计问题, 从而让课堂接轨社会, 引发学生的思考, 既可加深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又可增强授课的趣味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

三、坚持开放性, 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

教材的重点、难点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和难点, 然后以此为主线, 串讲其他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问的内容锁定为学习的重点、难点, 每一节历史课都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主要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如笔者在教授《洋务运动》一课时, 其重点有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是对洋务运动和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和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笔者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提问, 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又如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上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卖国贼, 使中华民族利益受到损害’;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个有作为的晚清名臣, 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是否同意以上说法, 请结合有关史实, 阐述你的观点。”这个问题设计得紧扣教材的重点、突出学习的难点, 非常具有开放性,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升课堂效果。

四、坚持灵活性, 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善于摸准问题的角度和挖掘出问题的深度,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灵活性, 还要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笔者在教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课时, 就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假设当时, 你就是一名想做生意的普通中国商人, 你将如何选择和经营你的生意?有同学回答:“人人都要穿衣, 所以, 我会投资纺织业, 因为那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含量又不高, 比较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可以把洋纱洋布比下去, 再输出中国、富强中国。”有同学回答:“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我的经济经济实力, 我会开办小型机型厂, 既可以赚小钱, 又没有太大的风险。”有同学回答:“民以食为天, 我会投资开一家餐馆, 只要物美价廉, 一定赚钱, 不管社会政治如何发展, 我的餐馆都不会受其制约。”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笔者可以感受到, 这个比较灵活的问题已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高度。灵活的课堂提问不一定追求所谓标准答案, 关键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从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一反三、灵活变通。长期以往, 学生必然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挥心能潜力, 更加积极地思考。

参考文献

[1]齐健, 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 .

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篇9

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学习历史知识。由于图片中能够蕴含更丰富的信息,因此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以历史图片为载体的题目,可见在平常的学习中结合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象直观是图片与文字相比最大的优势,每张历史图片背后都能挖掘出丰富的背景知识。在对历史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习知识的灌输,大多只是单纯的文字描述,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感觉十分乏味,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如果将历史图片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被画中包含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历史图片还有很强的还原性,与历史真相十分吻合,就更能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热情。图片还可以将文字信息简化,学生记忆起来也更加方便,图片和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 帮助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图片的学习,更近距离地了解历史真相,结合课本中的历史材料,借助于历史图片,从脑海中更清晰地构建出当时的历史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提高历史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古代手工业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图片,马王堆出土的花楼机的照片等。在向学生们展示花楼机的图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并带领学生想象当时纺织的情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进行文字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全面补充现有课本内容

有许多历史情境很难用文字单纯描述清楚,这时就需要利用图片来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在进行文字讲解的同时增加几张相应的历史图片,有利于保证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如对古代商业进行讲解时,主要是以隋唐之后的商业为讲解重点,《清明上河图》是这时期描述商业繁荣情景的代表作,教师单纯讲解古代商业如何繁华,学生很难理解。在进行本节课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教学,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商业活动的分布区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商业活动的逐渐繁荣,坊和市都已经不复存在,宋代是城市经济功能比较强盛的时代,也是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图片对课本文字的补充,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三、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历史地图教学

历史地图可以将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区域进行直接观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如在讲解我国解放时期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像学生展示当时的战略决战示意图。这种历史地图就可以将我国当时的解放史实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仔细观察,从而通过地图联想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地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三大战役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发生时间等信息。学生通过对此时期地图的观察,可以明确地体会到当时我军主要的作战思想,为学习这三大战役在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意义打下了基础。

2. 历史照片教学

历史照片是历史图片中最宝贵的一种资源,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教学价值,通过历史照片来再现历史场景,能够有效展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照片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在讲解德意志统一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出德国威廉一世加冕的照片,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照片中的信息,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衣着上观察有可能是什么国家的,大概拍摄于哪个时期,看到这张照片能够联想到什么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照片,感受到当时德国向全世界的示威。通过历史照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学习世界大战中德国扮演的角色打下基础。

3. 历史漫画教学

历史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充分利用。历史漫画的出现,能够充分体现出当时民间人民的观点和立场,具有针砭时弊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功能。但是历史漫画比起其他历史图片,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漫画《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诞生在冷战时期,漫画中以两国元首掰手腕的形式来表现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和苏联的针锋相对,同时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也形象地表现出了苏联处于下风的实际情况,利用历史漫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乐趣。

四、结语

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获得很好的课堂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搜集一些有针对性的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历史是高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10

一、字头记忆法

就是把每句话的核心字 (多数是字头) 串在一起合仄押韵, 多念几遍就熟了。

例一:清朝皇帝的顺序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以记为:努皇顺, 康雍乾。嘉道咸, 同光宣。

例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可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三:关于北美独立战争经过六件大事可按下列线索记忆:爆发:1773年莱克星顿枪声。建军:1775年大陆会议, 组建大陆军。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六件大事取关键字可简化为:来军独萨降承。

二、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排列整合, 编成歌诀记忆。

例一: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例二:“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 二汽十堰, 南京长江, 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 十堰的二汽, 南京长江大桥, 山东的胜利油田。

例三: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编为:俄国废除农奴制, 美国爆发南北战, 铁血统一德意志, 明治维新强日本。

例四: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内容可编为:君主立宪颁《人权宣言》;吉伦特把国王办;雅各宾派搞恐怖;热月党人来推翻。

例五:《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 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 可编为:天约 (《天津条约》) 开放十口岸, 南 (京) 镇 (江) 汉口加九江, 沿海营 (口) 烟 (台) 加上汕 (头) , 岛上还有琼 (州) 、台 (湾) 、淡 (水) 。这样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排比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件, 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的“核心词”, 作为记忆的载体, 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一: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 可总结为:一转正, 两解散, 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 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例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和鹰厦铁路,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四、列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列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它与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列表法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以便掌握。

五、口诀法

口诀法就是把一些相关联的时间事件编成口诀, 简便易记效果好。

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 12378, 遵瓦在35, 七大在45, 七届二中全会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8年, 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六、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得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联的知识点, 联系得越多, 就说明你掌握得越多。

如:在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 说到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时, 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设及的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德国可以联系德意志的统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七、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这种比较可以前后对照古今对比, 还要中外联系。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 等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八、重复记忆法

“温故而知新”,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 由陌生到熟悉, 由熟悉到熟练, 由熟练到灵活运用, 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四轮重复法”来达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第一, 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篇11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应用

作为承载历史知识的载体,历史地图在我国新版历史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这体现了社会了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另外,近年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些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考试题目,进一步要求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应给予历史地图足够的重视。现对历史地图进行详细概述。

一、历史地图的概念和特点

历史地图是承载自古至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活动的载体,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人类漫长的历史呈现出来,它以静止的平面形式反映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各种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进程。首先,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历史地图直观地展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能简化学生对复杂知识的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历史地图与地理相关联。历史是依赖于地理而存在,历史地图中不同时期的地势地形图、生物分布图等也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最后,历史地图不完全同于地理地图,它同时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元素,描述的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活动。

二、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中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强。单调的文字和色彩会使学生对课堂和课本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历史地图没有大量的文字,色彩丰富,能引起学生关注,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传输历史信息。另外,教学中可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思考,发挥学生自觉性,由点及面的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2)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地图的引用,可使教师教学不必专注于讲解单调的文字,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和历史地图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也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另外,互联网和电化教学同样能丰富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给予帮助。

(3)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可深入认识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历史地图,学生产生历史代入感,深刻感知历史的场景。另外,历史地图可加强学生心中古代自然环境和现代自然环境的对比,深入思考分析环境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最后,历史地图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结,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产生使命感,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三、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应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高中历史知识大多是文字性的表述,对历史事件只进行笼统的概括,由于课本文字篇幅要求,其中细节不能完全展现出来。历史地图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历史地图涵盖信息量大,可以将必要的信息直观形象的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适当的结合长征线路图进行教学,则可以完美解决问题。学生可通过线路图清晰的了解整个过程,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效率便大大提高。

(2)应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历史地图将相似知识点对比讲解,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中的异同,提高其分析能力,遇到相似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优化有效学习时间。运用历史地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决复杂历史问题的思路,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独立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如考试中涉及到历史地图的辩论题。学生需深入分析历史地图中蕴含的信息,同时结合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最终对问题做出解答。

(3)通过历史地图引导,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历史地图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今社会状况的深入思考,探究其深刻涵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及理性的思考。比如学生对我国近代抗战史的思考。历史地图中可展示我国抗战的艰苦,还有一些图片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将自己投身到我国伟大事业的建设中。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而且历史跟地理和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化改革,历史教学中需要传输的知识愈发增多,这就要求高中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优化教学方案,需求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地图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包含内容丰富,运用形式灵活。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历史地图的定义和特性,探析了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若干应用,希望能给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守兰.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12(3):38

高中历史 篇12

一、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做充分的铺垫

历史背景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以历史背景为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做铺垫, 可以激发出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集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为历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高中历史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将历史背景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还必须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学习历史的环境。

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 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既定印象是残忍的君主专制制度。教师以“秦朝的政治制度”为例, 由于其体现“焚书坑儒”、中央高度集权、皇帝制度以及残暴的制度。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利用投影仪分别播放了一段历史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影视节选片段, 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视频。这两段视频从表面上来看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前者批评秦始皇的残忍无道, 后者则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教师由这两个短视频开展了课堂教学活动, 提起秦始皇可能产生又钦佩又愤恨的情绪, 秦始皇作为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使得中国从割据的状态走向统一,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却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但也是当时政治统治中不可避免的, 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百家争鸣的文化会对政治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维护政治统治, 必然采取强制措施巩固统治。秦朝残暴政治制度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决定的, 以历史背景贯彻历史教学内容, 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进行后续探究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 以历史背景作为铺垫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可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重要知识点

由于高中历史编材不可能全面呈现出与重点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查阅资料予以补充。教材上有限的教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空洞, 不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也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适当拓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 就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重要历史知识点。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秦朝的政治制度”为例, 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通过两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做了充足的准备。针对本章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即秦朝统治制度基本内容, 以及建立此种统治制度的原因等, 教师在短视频的引导下, 与学生一起对秦王朝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首先, 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 建立了六国统一的局面。其次, 实行土地私有制, 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统一车轨, 修驰道, 促进了秦朝经济以空前的状态发展。同时, 在政治上, 秦朝实行皇帝制,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文化上,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对秦王朝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分析, 就可以总结出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使学生明白秦始皇一系列残暴政策的原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 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认识重点教学知识, 并对重要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使学生对重要历史知识点形成深刻的印象

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促使学生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历史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学习历史中体验到乐趣。历史背景既是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贯彻整个历史教学的主线, 学生能够对历史背景形成全面的认识, 就可以准确分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态。

依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秦朝的政治制度”为例, 有一道考试题要求学生对秦始皇这个人物进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参与历史背景分析, 并在视频的直观刺激下对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一道试题进行解答的时候, 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秦始皇做出了利弊分析, 并将重要知识点准确地概括出来了。从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对教学知识有着深刻的印象, 使得学生答案的准确性有着非常大的保障。

上一篇:智力资本评估方法下一篇:导数及其应用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