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教育

2024-05-22

物理学科教育(精选12篇)

物理学科教育 篇1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物理教育与现代物理教育究竟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如何用现代理念进行物理学科教学呢?我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教育目标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传统物理教学思想重知识和解题能力的训练;而现代物理教学重学生素质和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使很多学生对物理有厌学情绪, 他们害怕学物理, 甚至厌烦物理老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对我们严峻的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有多种方法, 但是我认为加强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 对同学来说, 往往有一种新鲜感, 许多学生学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 多给学生动手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 让四位同学用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 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 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毕后, 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版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讶。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示有良好的启迪。注意我们老师不要讲实验, 我们应该做实验。有可能这种办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我们事先无法估量的。

二、从认知角度来看

传统物理教学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这是多年来采用的教学模式, 都是强化训练, 搞题海战术。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过程, 不是老师光讲, 是一个以培养人、教育人,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反复刺激, 最终希望的结果是带来强反应。那么是不是强刺激学生就一定带来强反应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强反应有一个中介, 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能抓住这些, 有可能产生强反应, 否则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学生来讲, 不是他们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也不是他们能做课本上的题目, 而是在掌握学过的知识后, 他们能应用吗?能创新吗?这才是关键之处。下面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杠杆的平衡是我们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内容, 而且好多同学都能很熟练地把它的内容和公式表达出来, 也能很好地应用它做一些题目。但是很少有同学把它进行创新。例如这个问题:

器材:一个长约40厘米的均匀直尺, 一个带把的普通铁锤和若干长的细绳;

问题:如何能把锤子挂在直尺上, 使直尺水平平衡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真正做起来, 同学们则感到比较难。这是个典型的把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和创新的题目。这个题的关键是锤子的重心应在直尺支点的正下方, 这才能把锤子挂在上面, 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我们物理教师能够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想一个学期、一年或者二年, 一定能够改变你的学生。

三、从教育论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思想通常是从教学原则、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角度来指导,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应该用创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还是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我们知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本上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如动力等于4牛顿, 动力臂等于3厘米, 阻力等于6牛顿, 阻力臂等于2厘米, 于是我们老师就对同学说:动力×动力臂等于12, 阻力×阻力臂等于12, 所以动力×动力臂等于阻力×阻力臂。但是有同学就问了, 你老师为什么一上来就把动力×动力臂呢?为什么不把动力+动力臂呢?这个时候老师就不好回答了。在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这个实验的处理方式, 对于数据的处理办法应该是比较复杂的。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我们知道研究问题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定性的, 一个是定量的, 我们学习物理时, 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应该用数学方法, 拿数据进行试探。首先是定性, 如刚才的几个数据, 动力等于4牛顿、阻力等于6牛顿, 而动力臂为3厘米, 阻力臂为2厘米, 也就是说, 力大了, 而力臂却变小了。这是定性的观察数据。第二是定量, 可以用我们数学上的知识, 如正、反比例函数, 以及其他的方式进行处理数据, 最后通过我们老师的提示, 同学们这才明白过来, 力和力臂成反比例, 于是他们很容易总结出杠杆的平衡公式。最后还要和他们说清楚, 我们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们在刚开始研究物理数据的时候, 也是经历了多年的验证、思考等, 才最终得出现在的物理理论的。你不妨将此方法论用到自己的教学上, 我想它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四、从教育定位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是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身。书本上的黑体字、定义、规律很重要, 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应试教育, 而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的来龙去脉不作交待。教师讲完后则要求学生多做题, 以期掌握课本上的公式等。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物理概念、公式等很重要。但对概念、规律、公式的发展及联系更重要, 应该把这些搞清楚。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是重掌握知识的数量,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固然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重知识的纵向深度,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不光重视知识的纵向深度, 更重视知识的广度。下面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问题:在雷雨天气时, 一个人在户外如何避雷?

这是一个涉及较多知识的问题, 它用到的知识有最近距离放电、跨步电压、尖端放电等等知识。可以说这个问题既涉及了知识的深度, 更涉及了知识的广度。那么你能不能用以上的知识把它完整地答出来呢?

第二个例子,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一个“覆杯实验”, 此实验要求很高, 而且杯中水是满的。你有没有想过, 杯中水不满也能成功地做实验吗?你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 然后再回答。这个实验也涉及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是我从几个方面闸述了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比较, 当然还有其他的区别,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 我们大多数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教学成绩在一定阶段也可能得到提高, 也可能缓解中、高考的压力, 有时也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种成绩只是暂时的, 是昙花一现的, 对于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无益的。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物理教育,现代物理教育,深度,广度

物理学科教育 篇2

近年来,14—18岁的青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发生在我省的瓮安骚乱事件,黔西8.11非法聚集、打砸事件都有大量学生的参与,孩子们法律知识的缺乏和道德意识的缺失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忧虑,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本是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色彩来自那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负作用所致。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从小就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初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地融入法制社会前进的轨道上。

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对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其实我在原来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也会适当渗透一些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学校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提出工作要求,我们就必须主动去研究教材,分析哪些章节适合切入什么内容的法制知识,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做守法公民。

物理学科虽然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在物理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法制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这一点我们老师已形成共识。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法制知识广播,学校领导或学生国旗下讲话等,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艰难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法律知识都了解了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去分析,挖掘,估计会与那些法律法规有关,再去网上收集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植入合适的法制内容。如教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时就可以根据内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地切入话题,自然过渡,自然而然地将法制教育融于教学中,根据个人积累的经验及到网络学习交流,总结一下几点,希望能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李校长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中学物理美与物理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09—01

物理美是物理发展的动力,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物理教育则是物理人才培养、物理知识探索的手段,其中美学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来物理人才的素质。物理美能增进主体对物理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它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物理教育必须将物理中所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一、物理美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认为物理抽象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忽视了对物理美的启发和发现,因为缺少了美的因素,就会使物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物理美不是像一幅画、一尊雕塑的美那样外显,而是融含于物理知识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和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去提高自身素质,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深入地挖掘、收集。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物理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美

1.对称美。千百年历史的进化造就了无数完美对称的东西,使人们总乐于欣赏和追求各种各样的对称美。物理美也一样,其对称美处处皆是。如时空对称中有:时间对称、空间对称、时间空间对称;直观形象上的对称有:杠杆的平衡左右对称、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与像的对称、磁体的NS两极对称、电荷的正负对称、电磁场在空间上的对称。这些对称都是很美的自然对称现象。

善于发现和应用对称美,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如在电磁学的发展中,物理学家认识到,电与磁是相对称的:电荷有正负、磁体有南北,电与磁之间有相似的作用力。而且通过长期的艰苦研究认识到电能生磁;由电能生磁,继而认识到磁能生电。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对电和磁的进一步研究,又认识到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从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但在磁现象中到如今却还没有发现磁单极子,寻找磁单极子研究又在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2.简洁美。中学物理的许多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容等)就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形式非常的简洁;而各种物理规律又都能用数学形式严谨、简洁地表达出来。如牛顿三大定律将宏观低速领域中众多运动现象简明而完美地概括起来,使低速宏观领域的各种机械运动按牛顿定律井然有序地运行。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相对性原理从力学扩展到整个物理学领域,使牛顿力学成为相对论的特例。相对论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概括出简洁的规律,给人们简明清晰真实的美感。

3.和谐美。和谐是指由于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相互间恰到好处而在整体上显现的协调美。和谐的美给人以恰如其分、浑然一体的美感。物理中的和谐美是由物理学揭示自然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规律在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

古人以圆为美,哥白尼就用圆形轨道建立了日心说的宇宙图像;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提出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扩大了美的范围使行星运动具有多样性的美;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椭圆轨道的运动,运动的椭圆比静态的椭圆更具有动态美。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挖掘、收集教材中物理美因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并应用物理美去提高其物理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外,还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其他美的形态的认同、欣赏,提高美的直觉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庄重,给学生以视觉美;其次要以认真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丰富的学识、执著的追求感染学生;第三还要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把学生带入物理美的境界,让学生从心里喜欢物理、热爱物理,主动地去感受物理的美妙。

物理学科教育 篇4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新课改

我们常常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人的发展是如此, 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想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 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这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顺应新课改的大潮, 努力创新物理课堂, 这样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物理学科的魅力, 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科学, 为物理科学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意识上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想创新物理教学, 首先就要从理念的创新开始入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 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 会做了多少道题目是教师唯一关注的问题, 至于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了哪些能力的发展, 像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往往并不关注。在这种“唯知识”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灌输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就这样形成了。而在新课改理念中, 学习物理知识不再是我们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过去那种纯灌输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改对于物理学科目标的定义, 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力量。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从理念创新上入手, 用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跟得上新课程的要求, 更好地为创新化的物理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材、教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而学生则是一股脑儿地将教师的所教所讲用心用笔记下来,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完美无缺, 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 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 这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所最为缺乏的东西。要知道, 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性的知识, 那么, 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已知知识, 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学生就无从获取, 这样就会使得物理学科丧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不断地创新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还可以配合采用一些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开发出来,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大有裨益。

三、创新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目前, 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是各有特长各具千秋, 但同时每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思维, 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走, 就容易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受困于教材,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拿人教版物理教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编写来说, 其优势就在于资料较为丰富详实, 知识线索较为清晰, 逻辑严密, 对于学生的自学来说, 这样的编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 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总的方面来看, 教材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几乎都是以知识和规律的陈述为主, 留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过于狭小, 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从具体的方面来看, 本节内容关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联系时都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 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容易出现逻辑断裂。另外, 关于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面对教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教师,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就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 发挥所长, 补充所短, 这样就可以让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同时, 这种对教材的创新化使用还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新鲜感, 满足学生对多样知识和内容的需求。

在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懈于创新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对于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第一战线的广大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大胆创新、大胆改革, 让教学活动能够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不间断的生命力, 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商科伟.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2]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 2009年第30X期.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5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逻辑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3.物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

内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描述:

①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②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内涵:“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 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 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描述:

①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②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③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科学探究

内涵:“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②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③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④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

内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描述:

高中物理教育漫谈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體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鉴于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面对新课改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深入研究教材。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再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

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本文所谓教学见解仅为教学研究方面的一孔之见,试为引玉之砖,以期和大家一起探讨。参考文献:

[1] 王君.物理教学如何渗透科学探究[J]. 河南教育 2005年10期

[2] 何文彬.浅谈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J]. 吉林教育 2010年10期

[3] 何伟.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华章(教学探索) 2007年06期

[4] 黄文才.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年02期

[5] 曹进涛.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年15期

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篇7

一、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 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 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 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去创造财富, 产生价值。例如, 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 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 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 联系社会与人, 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 对科学执著的探索精神, 培养创造品质, 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二、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 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转瞬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 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 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 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 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 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 都可以质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 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 增进巩固,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 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 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物理教育应融入人文教育 篇8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形态, 使人具有感悟人生, 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自觉地提升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及其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内容的主要价值问题, 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它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见, 人文教育是相对自然学科教育而言的。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把握科学本质, 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在科学教育中因其重要的基础性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 科学教育重在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教育, 二者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讲, 科学与人文本来是有机结合、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所以, 在经济社会, 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二、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 古代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 因而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不难理解了。到了近代,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 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分工。于是, 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出现端倪。毫无疑问,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物质富裕,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可想而知,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也带来了人口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显现出无比的重要性, 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

科学是以物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 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正是科学教育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 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应该努力吸收人文教育的知识与精神, 并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应该朝着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不难理解,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不在于过分重视科学及其意义和功能, 而在于狭隘地强调了科学的功利性价值, 从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换言之, 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而并未对其危害性加以深入探究和有效规避;只注重渲染物理学家对物理知识体系的贡献, 而忽略他们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怀不周等。举世瞩目的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后的福岛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无不说明科学进步也伴随着灾难。如果不加匡正, 这种科学教育会让学生因已拥有物理学应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感性认识, 不断助长他们只从功利性认识物理学的自然倾向, 而会逐渐削弱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如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人们对事物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科学研究中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平等开放精神, 科学家崇尚正义追求高尚的情操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四、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雕塑者, 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导师。因此, 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 其言行往往是学生效仿的模范, 这是一切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

教学与生活联系是关键。物理学起源于生活实践, 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育却忽略了这一基点, 使教学基于物理模型, 成了抽象的表述且远离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热情。为此, 中学物理教学着实要抓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关键,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价值的同时, 真正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物理学的终极目的。

突出教学主体是基本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情境, 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自由辩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 尊重不同意见, 培养合作精神。

找准美育价值的切入点。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的美育无处不在。物理中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的特点。但是, 物理中的美因其不具备显性,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 并找准切入点实施美育。如力学中力的平衡、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等, 都蕴涵着美。

渗透物理学史不可忽视。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适宜渗透, 教育学生深切感受物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 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 体会物理学家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人文要素。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 自然科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怎样融入人文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物理学科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学史,素质教育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处理物理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物理学史中得到启示,科学家们生动、鲜活的探索历程无不折射出伟大的思索、智慧的火花,他们留给我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思维能力,热爱科学、追求其理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构成了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对科学以和科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自身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主要指对科学本质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信任、依赖和追求科学的强烈兴趣等。科学精神是指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顽强执着、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主要指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主要蕴含在科学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加强对物理学史的开发和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料中的科学家———人,研究和探索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努力打造精品课堂。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例,比如哥白尼为捍卫“日心说”竟遭到了罗马教堂的残酷迫害,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利赫曼为探究电现象,因雷击而捐躯,法拉第积四十年之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拉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著名的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卢瑟福以他敏锐过人的胆识,科学精辟地“描绘”出“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人们认识原子的“模样”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玛丽·居里因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患白血病逝世,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们的这些令人敬佩的大师风范和可歌可泣的传奇与发现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二、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认识本质的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会对已学的物理知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高整体技能,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对变化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规律,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对比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归纳类比的方法,构建模型的方法,等效代替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抓主要、次要的方法,“变”中求“定”、用“定”理“变”的方法,以及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无疑给中学生学好物理提供了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和探索历程,而这些方法又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中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课堂上讲物理故事,黑板上做物理实验,书本上学习物理知识,作业本中提高技能,死记硬背中训练素质的老方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练就过硬的科学素养,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

真理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人们在各个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前人的成果中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等观点,就是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带有经验主义色彩,被后来的伽利略等人在实验桌上推翻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近代的量子力学,从传统的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否领悟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真理只能更接近于自然,而不能等同于自然,只有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以史为鉴,事实求是,承前启后,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才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好物理学的科学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跟大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四、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了解过去、丰富自我、探知未来。

物质的共性与个性深刻地反映着物质运动变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也正是无数科学家们为之献身的动力所在,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了解着过去,丰富着自我,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究着一个个未知领域,丰富着物理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物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探讨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 概述

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创新教育的开展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高素质人才, 弥补欠缺漏洞。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的创新型培养教育。

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创新思维的蕴含与否, 是否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持赞成态度, 这些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效果。物理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 扎根于教材,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改变, 寻找可创新的结合点及其创新因素。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创新, 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接下来就要论述怎样在物理教学过程开展创新教育肩, 培养创新能力。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问题, 还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联系极其薄弱, 国民的创造力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 缺乏创造性的民族、国家很难屹立在世界这个民族大林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全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育理念,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为社会、国家输送富含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尽全力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3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内容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指包含逻辑思维的形式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连续渐变作用是逻辑思维形式所富含的特有形式, 如:概括与抽象, 综合与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形式不同于逻辑思维, 它的突变性和跳跃性即是其的独特形式。如:灵感和直觉, 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就是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紧密联系, 二者互相协调, 互补互助, 如此思维会更加细腻缜密。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具有倾向性, 重视逻辑思维, 对非逻辑思维则关注度很低, 这种传统模式, 造成学生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力量, 学生习惯于再现思考, 所以应更加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

首先, 开展训练分散式思维。一道物理题就有多个思考出发点, 有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法, 可能还存在很多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 应积极培养并鼓励学生从多个方向来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分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 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其次,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心理上对想象的定义为:人脑对过去没有经历接触过的事物, 或者是未来将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进行描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会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发明, 变想象为现实。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想象力, 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内容进行想象并挖掘出有用空间, 鼓励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是, 重视非逻辑思维, 发散式思维, 大胆假设、猜想, 并培养起验证猜想、假设的实践能力。

第三, 捕捉灵感, 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不是畅通无阻的, 所以当某事物现象启发了创造者, 使其突破思维障碍, 要及时进行灵感的捕捉, 是思维前进到明朗层面, 认识发生突变, 产生顿悟, 因为, 灵感的瞬间性和突发性, 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受控制, 但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灵感闪现, 为创造者提供思维新入口, 是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的机会, 所以要创造条件捕捉。一则要注重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脑中存在大量信息, 一旦灵感势能冲击, 便会产生头脑风暴现象。另外, 要将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思维集中在相关问题上, 追求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所以, 要教育学生遇到难题, 创造障碍时可暂时搁置, 从事一些轻松的活动, 达到对思维欲擒故纵的效果。实验证明, 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外, 可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 避免学生思维模式化, 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 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考独立性, 如此学生才敢于发问, , 用于质疑, 提出对教学的见解和主张。物理学, 本身就是创造的历史, 物理发明、研究、创造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物理发明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 还应有创造性大脑。创造性头脑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学习,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其次,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时, 教师要将生活实践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要勇于创新教科书, 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

论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篇11

在物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是可行的,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只要在物理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将来结出硕果。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和谐的、统一的,协调共存的。其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物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的动态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并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只要教育者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传授物理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教育活动,物理教育就能较好地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力能。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途径、方法方式、手段是可行的,实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物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途径尽可能“回归自然”

物理学本身具有“自然性”。在物理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广泛、充分地接触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小培养并树立善待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传统的物理教育使不少学生认为,物理就应该是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公式、就是大量的习题、严密的推导、繁琐的计算,给学生的一个明显感觉是,物理学似乎就是相互割裂开的力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几个大块,从大量理想模型和抽象定理中,学生得到更多理性,失去的是形象,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感到物理太抽象,太难学、学习物理的动力靠“升学压力”来维持,这不是物理教育的目的。

物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应该包括谋求人对自然界的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的统一,通过直观和感官体验自然内部秩序性和神秘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重、崇高的感受中,提升人的品格,完善人的素质,物理教学法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探究来实现,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习物理的驱动力。

二、物理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应回归社会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可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化集体观念,课堂设计尽可能多一点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学生将从正面和反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正确途径,逐步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责任感,逐步学会如何清晰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耐心的、真诚的听取他人的意见,逐步学会如何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勤奋”无形中得到培养,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无形中得以实现。

三、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展、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物理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体验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以使他们不仅以“求真”的角度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从“求善”、“求美”的角度来体验科学知识的精神价值。

在條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自然的奥妙物理知识的美妙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逐步形成并巩固。

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的形式要尽可能是师生互动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平等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由掌握,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培养、学习方法要多给予指导使他们逐步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规律,理解并实行“实验的精髓是控制”的思想,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知识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注重科学思想的理解。如通过学习“密度的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理解“测量变换”思想在现代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哲学、科学史的教学,要让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对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要让学生理解法拉第、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被迫辍学,边当学徒边自学,以借书或从旧货市场买书的方式,通过刻苦的认真研读、学习,最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体现“美”

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亲其身,信其道”的含义要以美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循序善诱的启发方式、机智幽默的连珠妙语、旁引博证的知识功底、生动形象的例子、巧妙的实验设计来拨动学生心弦,赢得学生的赞美,以逐步培养这方面“美”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要不断创新,青少年对于重复出现或一成不变的刺激易出现熟视无睹甚至厌烦现象,而对于新奇的刺激着会出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以新奇的目光和美的感受激发起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型组合,给学生以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世界图像,尽可能是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心里互相吻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到物理知识内容及条理清楚、又不单调乏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美的享受。

学生喜爱教师、与教师的融洽关系、学习的兴趣、有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保持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都有深刻体会,我们为何不在此方面不断努力探究并实践呢?

参考文献:

[1]《物理教育新理念》

[2]《物理教育学》

[3]《物理教学参考》

[4]《科学、哲学论坛》

物理课堂教育习真知 篇12

当回头看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运用是数不胜数, 比如秤“称”, 在菜市场同学们随处可见, 看到商贩们用“秤”给顾客称蔬菜, 无疑这就是我们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这样联系生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并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物理课堂就是一个神奇的乐园, 可以给同学解释大家在生活中所好奇而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对我们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可以会不假思索地说出, 因为苹果熟了。不错, 是苹果熟了, 可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让我们跟着教师的步伐一点点地去了解吧。正确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 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 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 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来调整知识的输入。

在学生还小的时候, 我们的家长就会给学生买这本书———《十万个为什么》, 想必我们的学生都不陌生, 也许当时还不能理解是为什么, 只知道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不知道的, 也没见过的, 所以很吸引自己。也是处于那个阶段对自己所没有见过和听过的知识的渴望。同学们不妨回家翻看这本书上, 有不少的知识都涉及物理知识。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学到的不仅只是文化知识, 还有对于文化背后深远的历史意义。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他坚持实践, 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的是伟人的精神, 要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 但这些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就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 我们只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这样去要求自己, 能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一直问到明白为止。在学习中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 不能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对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 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德、智、体永远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口号, 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任一方面的学习。只有从一点一滴中, 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 关注人文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我们教师要通过教学, 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自己的学习添加动力。

上一篇:艺术信息资源下一篇:区域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