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2024-07-17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通用8篇)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篇1

新课程的改革中大家都比较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对于“作业”这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所忽视。而有效、高质量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巧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作业。

一、作业的现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作业的处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一刀切。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但一样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是不同的,容易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又“吃不了”的状况;一样的作业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偏重基础知识,脱离生活实际。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作业都偏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都是解题的高手,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却比较弱。

(三)作业形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大多是计算或列式解答。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练习册或补充习题册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做物理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

(四)作业布置随意、量多。

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间都放在下课或下课前几分钟,可以说是为布置而布置。大多数集中每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必有“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有时还常常把课堂上来不及的练习作为作业布置了,随意性很强。还有的教师喜欢搞“题海术”,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认为都做过了,学生就都会了,多做也没坏处。但我们没去思考:随意、超量的作业,会不会给学生加重负担,增加疲劳度,会不会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完成作业。

(五)作业批改方式陈旧化。

目前,学生的作业都习惯上由课代表收齐后交给老师,老师打上“√”或“×”,然后打上等级(A、B、C、D)发还给学生,有错的就订正,直至老师打上“√”为止,任务就算完成了。学生作业,教师批改,学生再订正,批改作业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形式”,作业本上全打上“√”了,大家的任务就都完成了。这样的作业批改枯燥而乏味,缺乏人文的关怀。

虽然大多数老师发现了这些问题,也明白这些弊端,但我们又都习惯于这些传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教师应对作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变革传统的作业观念,摆正作业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现代作业观,明确作业与教学的关系。

二、作业与物理的关系

作业是载体,它为教学服务。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在物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理解作用。

在这里,理解就是消化。消化方能巩固,才能深化。原特级教师张子锷总结过六字学法,这就是“听懂、学会、练熟”。课上听懂,并非学会,课下休息、看书、思考、讨论,方可悟通,谓之学会。学会并非熟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练习,久练才熟,熟能生巧,从而达到熟练化,形成技能技巧,谓之练熟。六字学法的核心是通过作业达到理解。

(二)调节作用。

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系列中,自我评价的能力是最为落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才能提高准确度。经常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做作业速度的快慢、难易的感觉、对错的比例,都为学习评价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客观依据。所以,最佳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取得是不能离开作业的调节作用的。

(三)发展作用。

这里所说的发展作用是指作业对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才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 智力的发展。

作业活动始终伴随着观察、思考、想象、记忆等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是以已有的智力水平为基础的,同时又在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中使智力得到锻炼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作业活动循环往复,学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是各科作业的共同宗旨之一。所以,作业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2.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作业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兴趣、意志、习惯、品德等几个方面。

忽视作业中的品德因素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宏观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这是不容许的;从微观教育的各种教学者,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各学科作业中的品德教育,反过来就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创造才能的发展。

学生的作业大多是独立完成的。大脑对已知信息重新编排,形成新的信息,表现为作业成果。对于同一个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其中,自然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

上面所述作业的作用,主要从学生方面来考察。实际上,从教师方面来考察,作业工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情况,如知识理解、技能技巧的掌握、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品德形成,等等情况,就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其二,学生作业的及时评价,也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其三,作业为教师完成教学大纲有关“发展”的任务,提供了一块经常性的阵地。

作业工作确实对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优秀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在作业工作中大做文章,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独创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体系,并都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应该指出,在教学理论中忽视作业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作业的作用,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作业的探索与对策

我在教学中,关注课堂,同时也关注作业,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改同步,使作业设计与评价达到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我遵循自主性、扩展性、开放性的原则,作为课后即时性作业的补充,设置了长期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让他们周末和家长一起完成,也可以给他们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去完成。多样性作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观察查阅题。

如学完《杠杆》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学生很快找出筷子、扫帚、抽水马桶、水龙头、垃圾桶、剪刀、指甲刀、开瓶器等很多物品。又如学完《光现象》后,我布置了“寻找有趣的光现象”的作业,学生一口气从网上找到了“单面反光镜”、“天空的颜色”、“绿色的太阳”、“红色的月亮”、“海市蜃楼的成因”等资料。此外,学生在学习其他章节时,还收集到助听器的有关资料、汽车中的光学知识、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等等。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向生活、社会等广阔时空进行开放,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2. 动手实践型。

现在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很差,一些简单的常用工具不会使用,要弄断一根铁丝,不会用钳子,拧紧一个螺丝,不知道向哪个方向拧,甚至闹出连接导线塑料皮没剥就连在一起的笑话。现代人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要增强生存能力,必须学会动脑动手。新课程每一章都有大量的动手实验和动手探究的素材,这些内容不可能都放到课堂上完成,于是就成了长期性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布置一些相关内容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给学生去实践,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根据的兴趣做别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例如:小孔成像、切不断的光线、神奇储钱罐、蒸汽风车、走马灯,等等。动手实践题还包括办物理小报、物理小实验、自己制作电器使用常识手册、自己制作物理应用知识的幻灯片或网页、举办物理知识(如“安全用电”)图片展,等等。这些别开生面作业激发着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和履历。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成长。

3. 研究性学习型。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学完新课后,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介绍信到环保局、社区、街道等地方访问、调查、拍照,带着问题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结果,光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弄懂了人工白昼、彩光对人产生污染的原理;家庭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家庭现代科技产品的潜在污染调查》;水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从洗车中思考节水》的调查报告;交通情况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深圳市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纸张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草稿纸的浪费现象与思考》和《旧课本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这些作业在参加区、市、省青少年创新活动中都获得了奖项。还有很多学生写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和创新设计方案。这些作业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立足于“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课堂观念,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这种作业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这种作业记载着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下的物理特色作业。

4. 超前预习型。

传统的作业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其实,通过留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以教材为主要资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参考书和网络为辅助资料,利用身边的器具和实验器材,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电功率前,让学生先把家里电器上的铭牌作为作业抄下来,有些内容他们不是很懂,上课时会非常专心听讲,还会提出疑问。又如讲温度计、保险丝、开关、电能表等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有关图片、资料,并复印或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这样不仅激发了查找资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更多的学生知道了课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温度计、保险丝、开关、电能表等,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同时为学生上课时举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作业完成的有效性

老师布置完作业,学生便按照老师的要求全体去完成,这种方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全体去做某些习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涉及的题目范围较广,有些习题没做,不能正确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剩下的题目通常作为家庭作业,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时间、地点、氛围都会影响家庭作业的质量,从而达不到习题的有效利用。其次,所有同学做的习题一样,也会产成极少部分(或少部)学生抄袭的现象,使他们不肯动脑筋,不会就看看自己左右的同学,一抄便可,以致上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心想反正做作业不会就抄别人的。长期下去,学习品质越来越坏,成绩也越来越差。

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1.每一张座位中坐在左边的同学都称为A组,每一张座位坐在右边的同学都称为B组,那么全班整体就分成两大组:A组和B组,从而没有任何同组的同学靠在一起坐。2.认真分析书上的习题,将相同水平的练习题分为两类,这样把每一节课该完成的习题科学的合理地分成了两大类。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习题,科学的划分,不能随意地分割为两部分。3.布置作业时,将两类题目用图示板书:规定A组同学做哪些题,B组同学做哪些题。接着学生开始做作业。

我认为这种作业形式,简单地说有这样几个优点:首先,题目的涉及面广,利用率高,能较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端正某些学生的学习品质及习惯,周围的同学与自己做的作业不一样,就迫使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一切靠自己。否则作业就不会做,这样下去,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慢慢上升(当然教师同时要做好补差工作), 我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后,也培养学生团结帮助的习惯,家庭作业的AB组学生对调做课堂作业的内容,因为A组学生已做过B组的家庭作业,B组已做过A组的家庭作业。这样,为做好家庭作业,就会互相提问,互相帮助,有利于提高家庭作业效果。

这一方法在因材施教、分档作业,以及试卷考核中都可运用,效果也很好。

(三)作业评价的多元性

作业批改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全收全改”、“全收半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等。而“全收全改”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一课程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下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任务已完成,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这种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明显存在着“耗费教师大量时间,阻碍教师自身提高和作业评价简单化,影响学生学习情绪”两大弊端。

因此,改革传统的作业批改方法、减轻教师作业批改负担已是当务之急。《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要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这一评价宗旨,我认为我们改革作业批改可以这样进行调整。

1. 课堂作业,全批全改和部分批改相结合。

一般来说,对于新授课的作业,在课堂上,先及时抽改几本,发现问题当堂解决,过后采用全批全改的方法。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检查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下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在全班进行讲解,还要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适当布置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加以巩固,个别问题也大都可以通过学生的书面修正得到解决。

而练习课的作业主要是巩固知识,提高正确、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类作业就可以采用部分批改的方法。具体可以这样做:先抽一部分学生(其中好中差均有)的作业全面批改,大概了解学生这部分知识的运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包括算式、计算过程和结果以及一题多解答案等)直接告诉大家, 让大家批改,有普遍问题时,在告诉答案时就指出来。这样既省时,反馈及时,又能当堂解决问题。

2. 家庭作业自批自改和互批互改相结合。

自我批改、互批互改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的独立活动。习题难度不大,作业量又较大的情况下,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自批或互批。如果时间比较充足,在自习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完全独立的自我批改或同桌互批,关键是教师应作为参与者在其中巡视检查,对作业质量差的当面指出,特别好的口头表扬,防止或减少不做家庭作业的现象发生。

采用自我批改和交换批改的方法,学生不光要对自己的作业作出正确的评价,有时还要对他人的作业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生在批改作业后就应该思考该给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合理的。久而久之,也就掌握了怎样做作业才能得到较好评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

3. 轮流批改和讨论批改相结合。

容易批改的家庭作业,如基础训练(口算、填表、填图等)可由四人小组的同学轮流负责批改,而综合性较强的或是计算过程较繁杂的作业,由组长负责讨论批改。让学生进行批改时,对的打“√”,错的打“?”,并注意两点:a.划出错的第一步;b.写上正确的结果。我们班的《基础训练》就是采用轮流批改和讨论批改相结合的方法。我在使用这些批改方法时,曾有惊喜的发现:有几个学习态度不很积极的同学,在轮到他当小老师批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时候,不但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特别认真,甚至于那一天他们在物理课上表现得特别积极。而大部分同学也都很看重自己当小老师的机会,经常跑到办公室询问下一次的作业什么时候改,轮到谁来负责批改或负责组织讨论,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作业质量自然就提高了,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反馈的实效性

这方面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部分。作业本及时反馈给学生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订正之前,写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再订正。首先,我们知道有的作业在批改的时候,学生已看到自己哪儿错了,但此时很多同学只是大概地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不能真正理解,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当时就知道了。订正之前,要写出原因,那么学生就不得不深入分析自己的错误所在,就要去看同学或老师为他们已划出的错误之处,思考原因,并写出原因,从而能够总结原因,避免不知错误所在,盲目订正,一错再错。其次,在每道题旁边已写上正确的答案,这有什么作用呢?给学生一个指导的方向,让他知道自己订正后到底对不对,和正确结果一比较便知,有助于一次订正成功。在错误之处的两点处理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可循,不然有的学生订正可能一错再错,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不会订正等,就会去抄袭别人作业或者瞎写。注意着重让学生写出原因的本质所在,诸如“我算错了”,“我写错了”是不行的,应具体的写出我哪儿错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写出本质所在。等学生订正好之后上交给教师,这时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订正,对学生的错误仔细察看,学生写的原因也要细看,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的错误,然后进行处理:对没有找出原因或订正不对、不全退回重新订正写原因。因为学生有正确答案,所以要注意不能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深刻思考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我认为在这时的思考更有效,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注重探索物理作业的改革,物理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但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物理素养,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力图在这方面做更有益的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篇2

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宝都街道贵和小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推出了“学生之星”评价方案,通过改变的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随时评、每周评、重大活动评、学期评”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定,积极引导学生在各个阶段选择一个或多个优秀项目作为争创目标,各班按一定比例分别评出“文明之星”、“热爱集体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卫生环保之星”、“个性发展之星”、“自理之星”等,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信心和自主发展空间,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篇3

一、“校本研修+参与社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才能树立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个体差异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理念。

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师自身转变教育观,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转变评价观念。怎样让教师、社会转变对教师的评价观念呢?

首先,通过校本研修,转变管理者和教师的评价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通过进修培训、自修反思、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观,树立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教育评价人人有责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其次,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学生及家长的评价观。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怎样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介绍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目的和意义,让广大家长能从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去评价学生和教师,而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再次,成立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转变社区群众的评价观。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区领导、社区群众代表参加的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让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同时,利用社区大会,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介绍新课程理论知识,新课程观及评价观。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首先,面向未来,关注教师的促进与发展。新课程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成绩简单进行考核、鉴定、认可,而是要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不足、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评价不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发展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

其次,自下而上,制定评价目标与方法,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学年初,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情况,制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学校评价人员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目标进行督促与检查,并适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年末,收集整理信息,要求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在达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讨论,对教师的优势、进步和不足应尽量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还要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办法。

第三,求同存异,彰显教学特色与风格。由于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使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只宜提出相对一致的粗线条的评价标准,对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则不宜统得过死。教师要根据粗线条的评价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方法,最终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四,共同参与,优化评价过程与信息。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价多元化。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也是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如此,被评价教师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罗川镇小学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篇4

(一) 两者的相辅相成

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与形成性评价, 两者是息息相关、相互融合的。高中物理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 是让教师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针对性地改良教学方式和内容等, 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客观、有效地吸收物理知识, 并系统性地记忆高中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规律。深入熟悉对高中物理知识考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让他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的同时, 培养积极态度和学习策略。

(二) 学生的学习类型———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

根据高中物理的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教师更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客观上, 不同学生在听课的时候, 会因为智力型因素和非智力型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类型: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

1. 主动型学生。

首先, 主动型学生会在教师讲课的同时, 能主动、自觉地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 他们能有规律地理解和把握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点和考试难点等, 然后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推理性的自我吸收和归纳。

2. 自觉型学生。

自觉型的学生, 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 能在潜意识中进行一定的思考, 并且能基本了解和吸收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和讲课内容。但是, 相比于主动型学生而言, 自觉型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是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考教师的讲课程序。因此, 教师的指点是他们物理学习上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吸收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后, 他们一般能摸索出高中物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不过, 他们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3. 强制型学生。

强制型学生的一大特点, 是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自身无法在课堂中及时接收教师指导的基本知识点, 所以很容易在上课期间处于思维迟缓, 潜意识中忽视或抵触高中物理相关知识等多种不良状态。因此, 他们需要在教师课内课外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的基本程序。对于正常学生而言, 如果他们的学习类型是处于强制型的学习状态下, 那么, 他们多数是对于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或者教学态度产生一定的分歧, 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潜在抵抗心态。

二、形成性评价对高中物理的指引

(一) 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自然学科之一, 高中物理是促使我国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量的积累。如今, 高中物理教学评价主要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1.评价主体的单一化;2.评价功能的甄别化;3.评价目的的功利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三大问题的阻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之一。学生作为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主体, 很容易会因此而产生抵抗心态, 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兴趣是人们认识或喜欢某些客观事物的倾向, 往往能指引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说形成学习兴趣的先导是好奇心, 那么, 知识的积累就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形成性评价的样式具有多样性, 因此,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兴趣暗示法、学生自评或者师生互评等方式, 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方面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高中物理的研究而有所收获。

(二) 指导学生进行日常学习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确定形成性学习评价的基础目标和重要内容, 及时结合高中物理相关书籍的侧重点, 归纳和分析高中物理的基本点。同时, 适当实施形成性测试和平行性测试, 充分地实践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提前为期末阶段进行评价,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形成性评价的本意, 不是为了让出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 而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在自己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上确立好实实在在的发展方向。因此, 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 适当地指引他们进行日常学习自我评价和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机形成, 促进学习主体的独特个性获得良性的发展。

(三) 增强学生与教师的相互沟通

评价的主体和对象的性格、特点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 形成性评价会因为这多方面的因素而有所差异。教师如果想改良和完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形成性评价, 就要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 避免教学时出现过多的片面性和主观臆断性。学生与教师的相互沟通, 不仅能增强形成性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全面性, 而且也有利于让学生或者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学中的有待改善的不足。另外, 学生与教师的相互沟通还能减轻学生表象或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参照, 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中有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学生做好心理辅导,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三、结语

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5

【关键词】高师教育 教育实习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97-02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人才是高师教育的第一要务。因此高师教育必须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深入进行教学教改,其中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改革是教学评价手段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一门综合性的示范性课程,是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高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师范生从事教育职业必然经历的教学环节。当前教育实习工作一般认为主要包含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三个部分,其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教育实习成绩的高低。但就笔者近几年亲身的教育实习工作经历与观察,教育实习工作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其中主要问题出现在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方面,比如评价指标系统不完善,评价指标权重系统的确定缺乏科学性,评分标准系统设置不够合理。鉴于此,本文从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方面: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系统及评分标准系统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产生此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教育实习评价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系统不完整

依据调研及纵观有关教育实习的参考文献,当前绝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仅关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三个部分,忽略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实习工作总结以及实习生的品德修养、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等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教师实习前期准备是有效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基础,是保障达到教育实习目标的前提,教育实习前期准备的内容包含形成端正的实习态度、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与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备课与讲解技能、摸清中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以及熟悉中学教学与管理的规律等。教育实习总结是实习生对教育实习各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综合各方面情况的结论,是实习生对自我进行教育实习定性评价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对实习生进行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教师在职业生涯稳定向上发展所具备的某些潜在的要素,具体包含教师的品德修养、个性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等。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必须具备某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教师综合素质,否则根本无法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双重严峻挑战,更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质量。

(二)评价指标权重系统缺乏科学性

任何综合评价体系都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它是反映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各成分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当评价专家无法通过经验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寻求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客观性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性问题,应当依据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依据教务管理部门发布的教育实习工作文件要求开展教育实习的评价工作。其中文件仅规定实习成绩评定体系,见表1。由于各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也无法提供明确的评分标准且实习成绩评定体系存在指标系统以偏概全,进而导致权重系统不能真实反映教育实习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能真实评价学生教育实习的工作能力,影响了评价信息的反馈、激励作用以及教学的改进与指导作用,最终导致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缺失。

(三)缺少科学、全面、明确、量化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质量标准对客观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样,教育实习评价也要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标准来评判教育实习活动的价值。目前国内众多高师院校由于各专业实际情况不一样,要么为保证适用的通用性制定了笼统、含混不清、难以操作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要么根本未制定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教育实习指导老师在进行实习评价时过度凭借自身的主观经验,导致教育实习评价存在不科学、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无法获得有益的教学反馈信息与指导作用,长此以往,必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水平。

二、解决对策

(一)提升教育实习在本科办学合格评估中的分量

教育部对高师院校进行本科办学合格评估应重点加强教育实习材料的审查力度,从教育实习指导文件、指导老师的指导资格、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过程管理及教育实习评价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施行一票否决制,促使高师院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实习的重要意义与重要性,务必建立完整、规范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充分保证高师院校能够培养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专业人才,并能很好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建设切实可行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

执行教育实习评价的院系部门应将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报告的形式向学校教务主管汇报,使其清楚了解当前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教务主管部门统合学校各方人力与物力,通过到相关高师院校调研与研讨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习管理的制度建设。比如,还可以教改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工作,形成切实可行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同时高师院校的教务主管部门应该设立专人负责教学实习的各项工作。

三)以专业区分制定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牵涉内容包含较多方面,不同的专业情况也不尽相同,且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以偏概全。因此,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当由高师院校的教务主管部门主导,相关专业院系具体执行,制定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当邀请教学改革专家、教育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等一起研讨,共同明确教育实习的历程及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而确定教师实习评价的指标系统。

四)依据科学方法确定教育实习评价指标的权重系统

教育实习评价指标系统反映的是教育实习评价的宏观对象,但各指标系统在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内在关系就需要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因此各指标系统的权重必须依据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这就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发挥其特长。比如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现代的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各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的一定局限性,有时需要多种评价方法相互结合运用方可确定。

(五)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

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是教育实习评价对象的微观指标,是反映教育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因此教育实习评价标准需要量化且教务管理部门、教育实习评价执行者、中学教学法专家、教育实习指导者等各方应反复进行研讨并综合确定出科学、明确、合理、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育实习在高师教育中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公平、公正、科学地进行教育实习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高师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园.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2]陈亚君.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论物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篇6

近年来, 基于种种原因, 教育教学中对于物理教师的培养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一直都贯彻混合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如今的物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1、物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安排多以必修课为主, 教学内容复杂繁琐, 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选择范畴来选取自身所爱好的专业。

(2) 综合课程以及人文类的课程比例较低。

(3) 教师缺乏充分的物理思想与培养, 对能力重视程度偏低, 教师明显缺少实践的时间及机会。

2、物理教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1) 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匮乏, 模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 因此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教学中去。

(2) 教师一味的讲求物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缺乏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体会, 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课程教学。

(3) 物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所学专业学科不相适应。

3、存在于物理教师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1) 我国的物理教学手段还相对落后, 教学仪器老化, 已不能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2) 我国各大院校的物理教学手段基本相同, 没有结合各自高校的专业特点, 没有建立健全其各自院校的物理教学特色。

(3) 高校的物理教学单一, 不能与其他科目进行联系。

二、“专业课程平台”在物理教育中的建立

1、“专业课程平台”的建立

对于专业课程平台的设立我们可以制定成为四门选修课程以及三门必修课程。对于物理学科选修的课程,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物理文化、学生职业生涯、物理教学技能以及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四方面的内容。物理文化的选修课程主要简述的是物理学方面的历史以及物理学方面与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关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为今后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后所要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 职业生涯则是更具学生的特点来规划今后的生活以及学习;物理教学技能包括了当今时代所具备的物理应用技术, 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设定给物理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务必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才可以参与到选修课的教学中来。对于选修课程, 我们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选课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参与选修课的教学;同时还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基本功的情况, 结合选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选修课的选定, 更好的帮助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

2、“学科基础平台”的建立

在采取以专业课程平台建设为核心的基础上, 学科基础作为平台建设的基础也尤为重要。学校的物理教学通过学科基础平台的建设, 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平台的学习, 以便掌握有关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 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物理知识, 增强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技能的能力。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器材, 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理解到有关物理方面的相关动态, 通过实验课程的设计, 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答能力。

同时, 根据物理学科所内在的逻辑体系, 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物理学科框架, 方面学生接受以及理解和获得物理学习中所存在的乐趣, 学生通过基础教育中明确物理学科所要研究的科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中明确物理学习的目的以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3、“实验以及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物理教育存在这较大方面的学科性, 对于技术性以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受重视程度以及广大家长的青睐程度明显要高于与物理教育, 如物理师范教育相近的专业。正是由于对师范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以及学科自身内容复杂、逻辑性强的特点, 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开设实验以及实践性的教学平台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实验课程的设定,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分析, 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就感以及趣味性, 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 实验平台的设定为今后学生的工作提供了实践方面的基础, 更有利于今后的物理教学。

三、有关物理教师的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 面临着有关基础教育的相应改革, 各校物理教师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建立的改革。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 积极主动的建立健全个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坚实学科基础之上, 合理的扩大学科的范围, 在进行学科多样化改革的基础上, 还应该注重重点学科的大力培养与发展, 通过不断提高学科的结构层次, 完善学科建设, 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教育水准。

2、物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改革。

教师作为物理教学的引导着, 必须拥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满足学生教学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停滞不前或者落后的知识技能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 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实验课的设定, 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师范性以及专业学术性的有机结合。

3、物理教育模式的改革。培养多样化的, 多才能的专业教师教育, 积极开展开放性的物理教师的培养模式。

四、总结

实践告诉我们, 固有的师范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 因此,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物理教育事业, 就要求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强化我们物理课程的教育体系的改革, 建立完善具有物理特色的专业体系来促进物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苟渊, 刘贵华.师范教育开放化的现状与前景[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4, 14 (2) :22-25.[1]苟渊, 刘贵华.师范教育开放化的现状与前景[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4, 14 (2) :22-25.

[2]易元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100-102.[2]易元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100-102.

[3]赵丽娟, 刘思敏.综合大学理科专业学修课教学的思考和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89-91.[3]赵丽娟, 刘思敏.综合大学理科专业学修课教学的思考和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89-91.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篇7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标

目前, 高校开始注重推崇人文精神, 注重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因此, 规定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的高素质学生, 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从学校层面来讲,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判断高校人文素质的整体情况, 能有效衡量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人文精神, 例如, 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教学建设以及教学成果等。

从学生层面来讲,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情况, 保证实施过程和目标的一致性, 主要有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评价。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高校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不仅有利于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方向, 而且能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当前高校不断改革的社会背景下,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建立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 符合高校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 因此,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标准。这样学生在社会上就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培养目标, 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随时更新, 而且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 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有效推动高校的综合发展

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对学校的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样, 高校才能从本质上改革其发展方向, 促进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高校人文素质评价的具体框架

高校在建立人文素质评价具体框架的过程中, 需要坚持人文素质与职业人文素质结合的原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建立。

(一)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的评价

1.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十分重要, 关乎整个教育的教学成果, 对整个人文教育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主要是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整个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学校资金的支持力度、学校人文素质专职教师引进政策以及领导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 能够了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进程, 从而能够为接下来人文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2.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建设的评价

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 需要有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以及科研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撑,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 在评价体系建立中, 高校也需要注重这几方面的评价。教学环境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学设施与场所, 例如, 人文景观、学校标志性建筑、艺术馆、图书馆以及资料库等方面进行评价;师资力量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文学科专职教师、辅导员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般是从知识、能力、行为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的品质进行评价;课程建设主要是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多维度进行评价, 除了给学生安排文学、历史、艺术以及语言等课程以外, 还需要添加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美学等课程;科研建设的评价主要是从人文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进行评价。

3.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 主要是从学生成果、学校成果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成果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人文社会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评价;学校成果主要是从学校文化和人才建设两方面进行评价;社会影响主要是从社会对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效果的声誉来进行评价。

(二) 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

高校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全方位人才, 因此, 在评价体系中就需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 主要是从知识、行为以及精神三方面进行评价。人文知识反映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气质, 通过积累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在评价中主要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学习风气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应该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文行为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体现, 主要是从精神状态、处事作风、生活态度、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人文精神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主要是从职业理想、进取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职业崇高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 学院高校改革过程中, 提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很重要的改革内容, 为了保证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 这样才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培养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多方面人才。

摘要:目前高校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 开始注重培养素质与技能共存的多元化人才。为了对教学目标的具体开展过程进行验收, 就需要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保证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主要论述了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建立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

参考文献

[1]杭国英, 武飞, 武少侠.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7) :68-74.

物理评价体系素质教育 篇8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均建立了与本校特色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大都采用了校、院两级评价机构, 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层面的督导系统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二级学院层面的督导主要由学院层面组成, 并且负主责。校级督导组不定期抽查, 督导结果不定期向二级学院及教师本人通报, 形成了由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对所有教学实施环节进行全方位督导, 保证所有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2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通常由学校内、外部评价共同完成。自从高职教育系统引进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以来, 对内开展评价和对外接受监督已成为高职教育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已形成有各校特色的评价体系。而在西欧等教育教学发达国家, 传统的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控制型, 由国家通过规章制度、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等进行质量控制;另一种是行业自治型, 质量的管理由所在行业负责。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有较成熟的呈多元化的外部评价机构, 主要模式有以下五种:法国的一元制、英国的双轨制、荷兰的叠加制、美国的多层制、日本的分权制等。不同国家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及评价性, 这是由国情所决定的, 各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区别, 教育管理出法点有差异, 传统文化不尽相同等, 这都是影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模式的因素。

3 借鉴国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的准则, 就是评价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认可标准。现行的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就是按照这一目标来设计、实施的, 而所有的评价准则的制定都应在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上。为此,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相关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结合第三方评价结果给以奖励, 也可对社会评价较好的学校在相关政策的给予支持。

而根据美国的教育评价理论, 对评价标准的评价主要看其适当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精确性。其中适当性的主要原则就是:学校要为学生服务、学校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和达到个体的期望;英国则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完全打破了现行的考试制度的一切现成的手段和方法。

4 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趋势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上经历了从统一标准向关注院校和专业特色的演变历程。在评价标准中, 定性的内容越来越重要, 努力了解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优势和特点, 鼓励职业学院办出特色。这种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越来越被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可, 国外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由第三方机构实施, 而且是一种自愿性质的评价认证活动。如在日本职业教育中要求必须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价系统, 而美国和德国则直接规定, 只有官方认可的认证, 职业学院才有资格获得一些项目的政府财政资助。

从业能力的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中被广泛使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市场中的相关行业结合相当紧密, 学生以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并取得执业证书为目的, 支持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并进入某一行业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标准。

5 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议

5.1 建立高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

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看, 由政府成立一个既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又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来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起到监查和督导的作用非常重要。定期或不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利用教育竞争机制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调整社会办学力量进行教育投资, 还可服务政府的教育行政决策。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我国办高职教育已有十多年时间, 而对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来说都存在着一个逐步积累经验与不断探索的过程, 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来指导高职教育, 而是要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以激励、导向作用逐步使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可以利用评价中的社会导向功能, 指导高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培养符合社会认可的人才。

5.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引导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价, 通过评价的结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评价与学生交流反馈, 督促学生尽力完成相关的教学环节。而在我国现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中, 往往忽视了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选用, 过于重视质量评价的鉴定功能, 忽视质量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思想品德的评价。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中对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黄立志.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中医门诊下一篇:造影剂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