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评价体系

2024-07-15

检测评价体系(精选12篇)

检测评价体系 篇1

一、“目标检测”下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框架

1.目标检测

“目标”即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起点,预设在执行一定的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检测”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或测量,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

2.评价框架

(1)定标。定标即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先决条件。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理论[1]及新课程标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教学目标要“基于起点”。这个“起点”指的是教材起点和学生起点。教材起点是指教学目标要体现教材主要内容以及前后知识关联。学生起点是指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以及在学习本教材内容之前的状态,这可以通过学习前测或者教师教学经验分析学情确定。

其次,教学目标要“表述细化”。教学目标的表述中须包含行为主体、行为特征、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是指学生;行为特征是指可以观测的学习行为和特征,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必须要求明确,可检验、可测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是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通常用百分比表达。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敬业与乐业》一课的教学目标一般这样表述:掌握“征引、旁骛、亵渎、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在细化后则这样表述:90%学生(表现程度和行为主体)能正确朗读和书写(行为动词)“征引、旁骛、亵渎、断章取义、不二法门”五个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并能借助文中注释(行为条件)在口头表述中正确运用。

(2)达标。达标即达成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达成教学目标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堂任务的认知过程来完成。

首先,课堂任务的设计。课堂任务的设计须体现向标性、层次性和情境性。向标性课堂任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任务和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一对应”或者“多一对应”的关系。层次性是指任务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难易结合,并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情境性是指每一个课堂任务均有一定的完成情境,合适的任务情境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其次,课堂任务的使用。学生使用课堂任务的过程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提问分解任务、评价指导、督促完成课堂任务,而学生则是通过思考、讨论、回答等方式完成课堂任务,并形成认知结果。

(3)检标。检标即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质量即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理论,对一堂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二是对达成教学目标过程的评价,评价主要落实在课堂任务的设计和使用上,通过教与学两个层面的表现来获得一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证据;三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即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检测试题,在课后对学生实施检测,来获得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证据。教师获得评价反馈后,对自己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反思和改进,转化为改变自己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动需求。

3.评价指标

本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的起始、过程、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力图客观准确地反映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我们研究分析了大量课例,并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方式听取了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将最能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梳理,最终确立了22项评价指标。这22项指标以评价框架的“定标、达标、检标”过程作为一级指标,并以此层层细化为二、三级指标,见表1。

二、“目标检测”下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具

1.评价量表

《“目标检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由评价指标、评价要素、权重赋分、评分细则组成。评价量表是本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工具。

(1)评价要素

评价要素即是将评价指标再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使执教者和评价者明确评价的具体要点。例如C10指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及状态”其评价要素为:“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课堂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学生思考、讨论和练习情绪态度和行为表现情况”。此要素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讨论和练习的状况,这不仅是对评价指标的细化,而且能更具体直观地引导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2)赋分权重及评分细则

权重的确定是理论赋值与经验赋值的结合体。在本评价量表中,三级22项指标的权重是基于专家讨论和我校全体教师的问卷结果来确定的。问卷旨在调查在一线教师心中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的的排序。

根据调查问卷,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定标(20分)、达标(40分)、检标(40分),其他二级、三级指标的赋分权重以一级指标按照调查问卷的重要性排序进行分解(见下表2)。同时,依据指标的评价要素和权重分确定评分细则。例如,C10指标的评分细则为“学生在课堂上较少或没有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的时间扣1-2分;学生课堂很少或没有练习的时间扣1-2分;学生课堂上思考、讨论以及练习的状态较差扣2-4分”。评分细则的意义在于使评价量表的操作性加强,使评价客观公正。

2.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是搜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评估技术,它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学生学习表现的观察以及对“教”与“学”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课堂呈现的记录。根据评价量表中的C8-C11四个指标制定课堂观察表,观察人员通过观察课堂,记录相关内容和数据,获得四个指标的评价证据。对四个指标进行课堂观察的内容见下表3。

在进行课堂观察时,一名或多名观察者负责观察一项评价指标的观察内容,并即时记录相关的内容和数据,在课后做好统计,形成观察结论,从而获得评价证据。

3.后测试题

为获得C13指标评分的证据,评价者根据执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命制相应的试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之后立即实施检测。试题量控制在学生能在5-10分钟以内完成,难度控制在0.7,满分30分。检测试题的得分率直观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反映一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时把学生的平均分作为C13指标的得分。

三、“目标检测”下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运用

1.评价分工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以及各学科业务骨干担任组员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小组分设质量检测组、课堂观察组和综合评价组。质量检测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标命制试题,组织测试,学生完成后进行批改及数据统计;课堂观察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表3中的内容进行课堂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并形成评价结论;综合评价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评价量表,综合以上两组获得的评价证据,同时结合对教案上教学目标及课堂任务预设的评价,进行量化评分。

2.评价流程

例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要对某教师执教的一堂课进行评价:课前,执教者须提前一天向质量检测组上交教案,质量检测组根据教学目标开始命制试题,命题后交付文印室复印;课堂观察组人员分工,分配好观察任务;最好安排人员进行录像。课中,课堂观察组实施课堂观察;课后,质量检测组立即组织检测、批阅和数据统计。最后,综合评价组根据教学设计、课堂观察数据、课后检测数据,按照评分细则进行量化赋分。量表的综合得分反映这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3.评价反馈

对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完成质量评价后,评价小组要对执教者进行评价反馈。评价反馈主要由指标得分、赋分描述、教师反思三栏组成。其中“赋分描述”即是由评价者简要描述教师扣分或加分原因,这其实也是一种表现性的描述评价;“教师反思”由执教者对各个指标所对应的具体课堂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反思。以上内容全部直观地呈现在一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单》上。《反馈单》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清楚本堂课的教学质量水平,还清楚自己本堂课教学得失的原因所在,这样就能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有的放矢的反思,促使教师更清楚明白地改进教学行为。

例如,评价小组对某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浙教版七年级数学的《平方根》课进行评价,反馈单显示如下。

C6、C7指标各扣1分,“赋分描述”为“学习任务设计过难,且单一”“任务设计缺乏情境”;C8指标被扣2分,“赋分描述”为“教师提问随意,措辞不当”;C9指标被扣4分,“赋分描述”为“教师经常重复学生答案,有15次,自问自答有7次”;C10指标被扣3分,“赋分描述”为“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总共只有3分钟,练习时间只有3分钟,无合作讨论时间”。该教师对以上评价情况这样反思:原来我的课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我的练习题目设计得不是很恰当,难易程度不科学;表述方面有些笼统和零碎,还需要细化;课堂任务缺少层次性,上课的“伪问题”与“无用问题”较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会认真对待,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渐优化。

C13指标得分19.64,“赋分描述”为“整节课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形成过快,讲解概念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符号及意义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它们的区别。平方根的性质学生没有理解好,相关题目完成较差”。该教师这样反思:以前我总认为把一个概念讲清楚了,学生听明白了,学生就能掌握了,所以我把心思都花在我的“讲”上。现在我知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针对难点,应该设计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这堂课的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过程,学生真正学会了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看到,这样的质量评价既定量又定性,其评价结论来自于第一手的评价证据,逐渐摆脱评价者个人喜好及情感因素,显得客观准确,真实可信;这样的教学反思具体深刻,能够使执教者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具体有针对性的思考,这样才能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渗透到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检测评价体系 篇2

1、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组织机构,确定专兼职计量人员;

2、进行计量检测体系有关标准、规范的宣贯和培训;

3、确认完善计量检测手册、程序文件;

4、进行计量检测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及计量基础知识、法定计量单位的培训,职责必须明确、理解、实施;

5、同时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对计量人员的培训(内审员2名以上、专兼职计量人员、自校人员、产品最终检验人员、关键测量过程 操作人员等),培训效果评价;

6、任命计量人员或发放上岗证。编制计量人员一览表;

7、实施二级培训(各部门对部门所有员工的培训,内容:手册和程序文件及其他计量知识);

8、完善测量设备总帐,务必做到帐、物相符,各部门建立分台帐,单独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台帐;

9、完善计量设备(管理目录)(分类,确认间隔管理办法);

10、编制完善重要原材料、零部件计量验收细则,并实施活动;

11、编制完善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

12、编制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对电、水等能耗实施统计、汇总、分析;

13、完善补充质量管理要求的所有内容;

14、编制完善收集计量检测体系有关的所有记录;

15、编制记录清单,明确保存部门,确定唯一性标识;

16、编制测量用软件管理办法一览表,并实施控制;

17、编制完善内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18、将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19、制订质量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形成各部门分目标。编制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统计检查表;

20、各部门对本部门的质量目标进行实施、检查。职能部门对各部门质量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形成检查报告;

21、完善标识管理,重新明确确定使用标识;

22、收集、计量检测体系有关外来文件,编制文件一览表;

23、编制测量设备配置计划;

24、重新完善明确测量设备流转管理的程序及相关内容;

25、编制测量设备确认计划,实验室环境控制一览表及记录;

26、完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管理及调整确认间隔控制管理;

27、统计测量设备确认率,确认合格率;

28、对关键测量设备实施计量确认后的验证,编制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验证表;

29、策划识别确认关键测量过程,形成文件;

30、编制实施测量过程控制规范;

31、编制评定关键测量过程测量不确定;

32、编制完善量值溯源图;

33、编制自校测量设备的自校方法;

34、对关键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编制关键测量过程项目检查表及过程记录表;

35、编制完善外购测量设备合格供方清单并进行评价;

36、编制完善外购设备合格供方清单并进行评价;

37、编制计量检测体系日常监督巡查记录表并实施检查;

38、编制内审计划,检查表实施内审,完成内审;

39、协助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40、准备外审应对资料及外审工作的要求;

41、计量标准:

① 证书,原始记录,规范性

② 技术报告,申请书,履历书填写的正确性;

③ 量值溯源图、不确定度评定;

④ 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是否齐全;

⑤ 技术资料是否完整(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等)

浅析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食品标准 检验检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2-0017-02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省、市、县三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心,以流动检测车、快速检测仪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现有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表现出来的几个先天不足

(1)是标准体系落后,尤其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等。

(2)是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并发症”。各地、各部门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雷同,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开展的项目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但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而言,又力不从心。

(3)是检测资源浪费、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已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的特殊性要求进行分段监管并需做好相互衔接的补充,实现无缝隙监管,以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分段监管的框架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的食品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的监管部门。生产环节检出不合格产品应当查明其流向,及时通知企业召回,并由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进行清查,且部门之间应及时通报;终端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当追溯至生产企业,其间也离不开部门之间的配合。

2 我省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点和难点

(1)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突破点:资源整合。首先是整合软资源(包括立项计划、经费和信息等)。删除重复、不合理的计划,增加薄弱环节检测和检测批次,提高检测科学性;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为食品安全执法、风险评估、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重点或国家级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机构系统,做强做大检测品牌,建立以省、市、县和企业四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的检验检测机构系统。做到区域分布均衡,重点实验室具较高技术水平,能够跟踪国内外食品最新发展动态,对潜在危害提出前瞻性预测及应对措施;地域性实验检测系统能够开展本地食品安全一般常规项目和快速检测工作;企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产品出厂检测。

(3)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难点:信息管理支撑系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系统,信用评价和责任追究系统属于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高效运行和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整体功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食品标准缺少信息化和公开透明化。而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数量偏少、标准陈旧、与国际接轨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为60%。我国食品标准太多太乱,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各标准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标准,日前曝光的“农夫山泉水标准事件”就是一个真实写照。

3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1)健全技术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判断食品卫生、质量合格与否的主要手段,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责任,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食品检验检测水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仅在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发展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维持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2)尽快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平台上建立并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电子档案,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以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食品检验检测信息,为有效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继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对上岗人员进行定期的全方位培训;继续加强对乡镇、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的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设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专业,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和研究方向。

检测评价体系 篇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类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其作为满足人体生理活动的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保护足部免受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更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鞋类类产品的功能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对鞋类的需求也逐渐从基本的耐穿到柔软舒适、吸湿透气等要求,现发展到具有防霉抗菌、健康、安全保健等方面。

1 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建立背景

1.1 抗菌性能是鞋类的功能性要求

2011年3月15日至16日,全国制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5)在京召开国际研讨会[1],针对鞋类舒适性,给出的定义为:鞋类舒适性是人们在穿着过程中对鞋类的心理和生理感受的综合评价,是指鞋类符合人足形态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程度。

鞋类舒适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合脚性、功能性、鞋内环境等。其中鞋类环境明确指出了鞋类的抗菌性能是鞋类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人们对鞋类产品需求的变化和提高,以及足部由于菌类引发异味和疾病的日益增多,抗菌鞋和鞋垫等产品应运而生的,这就给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鞋类内腔环境特殊,适宜细菌、真菌生长

在人体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之多令人咂舌,而脚上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在人体中所占比例最大,脚在鞋中环境容易滋生致病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这是因为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服装,鞋腔的密闭性最大且空间狭小、鞋材种类较多,结构复杂,不少鞋材的透气性较差,以及足部的大量活动,使得鞋腔内温度经常处于32℃左右。

此外,足部是人体汗腺高度集中的部位,排汗量极大,人脚部拥有超过250000个汗腺,这些汗腺每天都分泌大量的汗液,使得鞋类腔内形成了高湿度的环境。

尤其是在夏天和大量运动后,汗液分泌量剧增,加之如果鞋帮和鞋底材料吸湿透气性差而不能和外界空气进行良好的交换,鞋腔环境就会处于高湿度和高温度。

脚部产生的汗液(无机盐)、皮脂、皮屑、死皮和角质层,这些新陈代谢的废物和鞋类腔环境中的天然鞋材含有的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正好为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

由于脚所处的鞋腔内环境(温度、湿度和营养)非常有利于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的繁殖滋生和良好寄居,成为引发足部疾病的重要传播源。这些由微生物引起的足部疾病彻底治愈难,复发率高。

另一方面,鞋子一经穿用,很容易成为细菌和真菌的传播媒介。据调查,公共场所如商场中的衣帽间及保龄球馆、桑拿室提供的鞋类,霉菌污染较为严重。

足部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对鞋类的卫生性、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具有抗菌防霉功能的鞋类产品不仅能满足现代人对舒适性和卫生性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鞋类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了制鞋业的发展空间。

因此,鞋类产品使用抗菌材料尤其是抗真菌材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抗菌鞋类产品为缓解足部感染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现在很多企业也抓住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抗菌鞋材用抗菌剂,以期保护人体足部皮肤的健康。

1.3 抗菌功能鞋类及鞋材的研究

目前,许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的研发部门纷纷致力于抗菌材料的研究开发,抗菌剂在鞋靴类产品中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市场上抗菌功能鞋类产品也纷纷涌现,具有抗菌功能的鞋类材和鞋类产品近几年来在消费者的追捧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市场上夸大其词等现象也随之而来,目前的抗菌功能鞋类市场非常混乱,众多产品名目不一而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不具有抗真菌功能的鞋类产品也堂而皇之的贴上了抗菌的标签。

导致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在于,鞋类产品抗菌防霉材料是多种多样,抗细菌性能与抗真菌性能混为一谈。

事实上,市面上很多声称抗菌功能鞋类或鞋垫等产品只有单一的抗细菌性,对引起脚气的真菌无抵抗能力。这也是消费者反映穿着抗菌功能鞋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在抗真菌方面,即使鞋类产品声明抗真菌,由于缺乏统一的鞋类抗真菌性能的检测方法,基本上是沿用抗细菌的检测手段,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2 鞋类抗菌性能检测和评价体系需求分析

对于抗细菌检测方法,在国际标准中,有ISO 16187《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细菌性能评估试验方法》[2],在国内标准中,有行业标准QB/T 2881《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细菌性能技术条件》[3]。

在抗菌性能方面的研究中,抗细菌的标准研究较早,但关于鞋类抗真菌检测方法及鞋材抗真菌性能评价的现行有效标准却是零。

对于新研发的抗真菌鞋材,其抗真菌性能评价,也仅仅是借用其他行业的抗真菌试验方法,在检测方法和手段上不统一,既影响到新型抗真菌剂和材料的研究开发,又很难对行业的发展助力护航。

目前,抗真菌鞋类市场鱼目混珠,但由于缺少针对性标准,监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查处,导致消费者常因无法辨别真假抗真菌制品而受骗,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阻碍了抗真菌鞋类市场的正常发展。

因此,抗真菌性能检测是评价抗菌鞋类材抗菌效果和引领抗菌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 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3.1 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抗细菌检测方法较为完备,但我国及国际抗真菌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则需要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

目前,抗真菌定量评估试验方法已由中国在国际上立项,具体工作由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牵头开展,标准编号为ISO/NP2 0 1 5 0[4],同时,国内也会尽快将抗真菌国际标准等同转化为我国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将与已发布实施的QB/T 2881《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细菌性能技术条件》、ISO 16187《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细菌性能评估试验方法》一起,初步建立鞋类类在微生物领域的标准体系。

此外,在未来的鞋类抗菌性能标准体系中,会根据行业需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完成定性抗真菌试验方法评估,与ISO/NP 20150衔接配套。

3.2 抗菌机理研究有待深入

在研究抗菌检测方法和抗菌剂安全评价体系的同时,抗菌(细菌、真菌)机理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深入研究抗菌剂对菌的破坏机理,以及对人体正常菌群和细胞的影响,不仅能辅助抗菌材料安全性能评价体系的健全,而且能指导相关行业正确选择和研发抗菌剂。

3.3 抗菌剂安全使用有待规范

这点是体系完善时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方面,抗菌剂使用不当也可能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一些潜在的安全性隐患。

对于人体而言,不安全的抗菌剂与人脚部接触,会打破皮肤微生态平衡,甚至引发危害。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应对有害抗菌剂的使用加以限制。

抗菌剂安全使用还体现在其对环境的影响上,即抗菌功能鞋类和鞋类部件在丢弃时,不应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点也是在探讨抗菌剂安全使用时需要重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在纺织鞋服等工业产品中使用的防腐剂、抗菌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管法规。

欧盟相继出台多部如REACH、BPR等法规,规范生物灭杀剂的使用。

2014年,法国向欧洲委员会施压,要求就禁止多种导致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发布标准。这些物质包括主要用于皮鞋、衣服及电子产品的抗菌剂。

近期,美国也公开宣布限制纺织品使用抗菌纳米银,逐步开始将抗菌剂的规范使用,纳入鞋类抗菌产品安全技术条件等标准的制定,以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5]。

欧盟BPR法规的实施,将使得活性物质许可和生物杀灭剂产品授权费用变得极其昂贵,不仅会给中国部分出口生物杀灭剂活性成分的化工企业增加额外负担,而且其影响范围将扩大到我国在纺织鞋服数十类产品中使用抗菌剂和防腐剂的出口企业。

所以,建立鞋类抗菌剂安全使用规范(人体和环境),也是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抗菌剂安全评价体系应纳入的一个方面。

3.4 评价体系有待持续改进

建立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后,应对其进行定期复审和修订。原因在于制鞋材料发展迅猛,现有的抗菌性能检测评价方法有可能不适合新兴材料的检测。

所以,持续改进是今后完善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个工作重点。

4 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框架图

鞋类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和抗菌剂安全评价体系框架图初步构想如图1。

5 结语

产品检测人员自我评价 篇5

在担任二线QA期间,没有出现批次性的投诉事件,二线的产品质量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之上,但受限于自身的经验及前期意识的不到位,在工作中也犯了很多错误,如HY2408漏检、上班期间违反工作纪律、把关不严导致精修质量下滑等。总体来说虽未出现大的失误,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到位,间隔一个合格的品管员还有很大的间隔,所吸收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往运用和铭记。

这一年已然过往,全新的一年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往努力奋斗,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往证实自己,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往发挥自己的才华!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克服不足,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感谢公司和品管部能给我这样一个好的平台来表现自己!

有关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探讨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检验检测 完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30-02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地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目前有关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目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检测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出总结。

1 目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

1.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暴露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三聚氰胺”、“二英”等食品问题的曝光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不到位,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检测达不到要求,检测合格却并不能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这对于我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制。

1.2 食品检测方式不够完善,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对于食品的检测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突击式抽查,监督监测工作不能达到系统化,全程化和日常化,这就很难完全杜绝有害食品的流通。其次目前市场准入检测费用一般由食品生产者以及销售者来承担,这种不合理的体系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政府监督职能的发挥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食品检测方式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体系,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没有建立例行的检测制度,整个环节只要有一方面出现食品安全不达标问题,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却没有全面的监管系统全程监督,这是食品检测体系存在的很大漏洞,建立起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

1.3 监督的具体环节不全面,不同地域监督存在差距

目前食品监管制度存在各个环节不同步的问题,食品监管的重心主要在出场产品检测环节,而对于出厂前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的检测方面却不够完善,这样尾重头轻的方式对于食品加工的整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一些小型的或者是家庭式的食品监管基本属于完全放空,只是抓住了一些大型的企业,这对于整个食品市场是无法提供安全保障的。食品检测体系在不同区域的建设也是不同步的,在中西部地区,食品检测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不能提供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就是对一些检测合格的食品仍然粗在不可靠因素,由于一些农药残留检测不到位,这是检测环节上的不全面。

1.4 法律约束的不完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还未形成

国家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催在不公平之处,国营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而一些其他行业机构,社会组织获得准入条件的门槛相对较高,这样的不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行业的分割和壁垒。其次,食品检验检测资质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符合标准,达到准入条件的机构进入机制之后却没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没有退出市场准入机制的情况发生,这样的食品检测僵化的局面,对于食品检测检验机构的公正职权有消极影响。

1.5 食品检测标准不统一,导致多种结果无法下定

食品检测结果的认定存在各部委直接认定和地方部门资质判定两方面并存的局面,这对于结果的认定产生了困扰,两个不同的检测标准有不同的偏重点,对认证工作的进行产生消极影响,重复测定不但导致经济的浪费,也造成检测工作的负担。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相关从事者技能知识和相关资质的缺乏,因此配套管理措施的建立很有必要。

2 有关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议

2.1 加强检查,提高水平

避免尾重头轻的不合理检测体系,加强对食品源头的检验,对整个食品生产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发挥地方政府的职权作用,采取所属地监管的原则,既节约成本工序,也能对食品监管起到更好的作用。平衡区域监管差异,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偏远地区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指导工作,使得全国范围的食品检测工作全面统一。对从事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为食品检测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食品检测的整体水平。

2.2 健全机制

推进食品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健全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机制结构。相关部门要建立公平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减小行业壁垒的产生,推动民间资本与国营企业的共同发展,民间资本的进入,对于市场的竞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民间检测机构可以在技术上为政府的检测机构提供技术的支持作用,对于消费者方面,民间检测机构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技术服务以供其食品安全检测。我国未来食品检验检测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即以行政检测工作为主导路线,辅助以中介检验检测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2.3 信息共享

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公开共享,避免重复检测导致的资源时间的浪费。食品检测检验机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强化各部门职能分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合作。相关的食品检测部门在食品检测之后要进行信息共享,保障星系传播的时效性,使得检测工作不必重复进行,社会需要得到食品检测工作的最新消息,对于检测机构的资质,检测结果的认定都是应该透明的。

2.4 相互监督

采用各方面相互约束的方式,形成政府例行监督,社会实时监督,相关行业养成自律的监管模式。国家加强食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从法律的高度上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做出要求,通过检测的结果,对于评价结果高的企业实行奖励优惠,而评价结果不好的企业也要有相应的惩处规定。建立一个法治的、规范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完善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工作。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健全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从现有的食品检验体系中收获经验,深刻领会目前食品检测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完善现有的体系制度。同时需要在整个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监管,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高效合理的实施检测工作,促进检测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乔东.关于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06:64-67.

[2]郑冰,苏淑娴.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9:209+89.

[3]李有为.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17:222.

[4]张锐.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05:148.

卵巢储备及其检测方法评价 篇7

1 病 史

1. 1 年龄 在病史能了解的诸多因素中,年龄是反映卵巢储备最为直接的因素。女性生育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于31 ~ 35岁后生育力下降明显。年龄是妊娠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高龄从卵子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影响卵巢功能,导致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升高( 见图1) 。然而,人群中同年龄的女性卵巢储备差异性大,必须结合其他指标才能对卵巢储备功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 数据来源: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1. 2其他除此之外,病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DOR的还包括月经周期及规律性的改变、初潮年龄、盆腔感染或手术、肿瘤放化疗、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母亲绝经年龄提前、早绝经家族史、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等。但是这些都是较为主观的预测因素,只能提供初步的印象。

2 基础性激素

2. 1基础卵泡刺激素( FSH)基础FSH是一个间接反映卵巢储备的指标,过高的基础FSH是由于缺乏雌二醇( E2) 和抑制素B产生的负反馈导致的。通常认为基础FSH大于10 ~ 25 U/L提示DOR,大于30 ~40 U / L提示POF。基础FSH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缺乏敏感性,它能够较好的预测卵巢低反应,但对于妊娠率的评估作用较差。同时,基础FSH是一个较为滞后的评估卵巢储备的指标,往往当基础FSH出现升高时卵巢储备已经明显下降,且基础FSH在不同周期中波动较大,因此不推荐仅用基础FSH单项指标进行评估。值得强调的是,此时的E2水平应为基础状态,过高的E2水平下即使FSH正常也缺乏预估价值。

2. 2基础E2月经早期升高的血清E2是由于提前启动的卵泡募集和优势选择产生的,此时过早升高的E2水平将负反馈抑制FSH,造成FSH并不高的错误判断。通常认为基础E2大于75 pmol/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能,结合基础E2能减少基础FSH评估的假阴性率。但雌激素水平易受卵巢囊肿、药物、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单独预测价值较低。

2. 3基础FSH / 黄体生成激素( LH) 比值在生理状态下,随着卵巢储备功能的降低,FSH和LH均上升,但FSH上升比LH更显著。DOR首先表现为FSH/LH比值的升高,甚至比FSH升高出现更早。当基础FSH / LH比值≥3时提示DOR。

3 卵巢超声检查

卵巢体积、基础窦卵泡数 ( antral follicle count,AFC) 及卵巢基质收缩期血流均对卵巢储备有评估价值,其中临床常用AFC作为评估卵巢储备的直接、可靠的评价指 标之一。通 常认为双 侧卵巢AFC( < 10 mm卵泡) 合计少于4 ~ 6个提示DOR,与低反应和低妊娠率相关,大于12个提示卵巢过度刺激风险升高。目前认为,基础窦卵泡与基础性激素、各种刺激试验相比更能有效评估卵巢储备功能,且与年龄结合能较好地预测妊娠率和体外受精( IVF) 成功率。然而,卵巢超声检查是一项主观检查项目,检查者的操作水平、判断、测量的标准,以及其他干扰因素都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卵巢超声检查这一短板因素,建议结合其他客观因素进行评价。

4 抗苗勒管激素( anti-mullerian hormone,AMH)

AMH是由窦前卵泡和小窦卵泡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自孕37周的胎儿中即能检测出AMH,并逐渐升高至青春期达到稳定水平。随后伴DOR和颗粒细胞功能减退,AMH水平逐渐降低,至围绝经期AMH降至无法检测的低值。AMH具有良好的周期内和周期间稳定性,且受试工作者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提示,AMH比基础性激素及抑制素等其他评价指标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目前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优化,AMH作为一种客观、稳定的评价卵巢储备的指标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对AMH和AFC的比较中,两者对卵巢反应性、妊娠率的预测都具有重要价值,至少AMH不亚于AFC的预测效果[3]。且AMH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无需在月经周期特定的时间进行检查,方便简单; 无需超声检测仪器及对熟练掌握超声技术人员的要求; 作为一项客观指标排除观察性误差的干扰。使用AMH进行评价时需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制定具体的参考范围。目前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关注AMH的评估价值及影响因素,不管是在正常妇女及不孕症患者的生育力评价,还是卵巢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放化疗患者术后评估[4],都具有切实可行的临床预测价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MH也存在波动性,且受一些药物或其他干预的影响。在周期内AMH的波动较少,但从卵泡期到黄体期仍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从周期间的比较发现,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吸烟等因素都有可能降低AMH的水平,但目前仍缺乏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5 抑制素( Inhibin)

抑制素A主要由成熟卵泡和黄体分泌,随月经周期而改变,在绝经过渡期晚期其表达水平下降。抑制素B由非优势小窦状卵泡分泌,反映卵泡池规模,与卵巢内基础小窦状卵泡数量呈正相关。抑制素B作为颗粒细胞分泌产物,其血清水平反映卵泡数量和质量。DOR女性月经第2 ~ 4天抑制素B下降先于FSH升高。因此,抑制素B较基础FSH和基础E2水平更能反映卵巢储备功能。但该指标仅在绝经期前四年左右下降至无法检测的低值,因此在预测卵巢储备方面并不理想。

6 刺激试验

6. 1氯米芬兴奋试验月经周期第5 ~ 9天每天口服氯米芬100 mg,若卵泡晚期即周期的第10天血清FSH值异常增高 ( ≥10 U / L) ,则预示DOR。这是由于DOR使抑制素分泌减少未能负反馈降低FSH导致的。氯米芬兴奋试验比单纯检测基础FSH值对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更为准确,但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常用于控制性促排方案中的观察。

6.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刺激试验

GnRHa可刺激垂体使FSH、LH一过性迅速大量释放( 即flare-up效应) 。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当FSH、LH一过性增高,将刺激一批卵泡发育,血清中E2水平随之升高,因此GnRHa刺激试验可用于预测卵巢储备功能。月经周期第2 ~ 3天使用超生理剂量的短效GnRHa制剂100 ~ 150μg 1次,并在给药前和给药后24小时分别检测血清E2水平。若后者E2增加1倍,考虑为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若在GnRHa刺激24小时后血清E2水平的增值 < 180 pmol/L,血清E2水平增幅 < 1倍,FSH水平 > 10 U/L,或给药前后血清FSH水平之和 > 26 U/L,为GnRHa刺激试验异常,预示DOR和卵巢低反应。GnRHa刺激试验对卵巢储备评估有一定意义,但价格较为昂贵,且操作相对复杂,因此临床应用价值一般。

6. 3外源性FSH卵巢储备试验( exogenous FSH ovarian reserve test,EFORT)在月经周期的第3天使用FSH 300 U,并在FSH给药前和给药后24小时分别采集标本检测血清E2和( 或) 抑制素B水平的卵巢刺激试验。若FSH刺激24小时后血清E2水平的增值 <100 pmol / L和( 或) 抑制素B水平的增值 < 100 ng / L,为EFORT阴性 ( 异常) ,预示DOR和卵巢低反应。EFORT直接反应卵巢对FSH的反应,对卵巢反应性预测较为准确,但同样由于价格昂贵,仅用于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观察。

除氯米芬兴奋试验外,其余刺激试验因其操作复杂、价格昂贵,通常不作为常规评估手段,且认为刺激试验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7 综合评估

食品检测体系中问题和解决措施 篇8

食品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是对从原料的种植到加工再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检测。但在现有的产品检测中对产品的生产步骤没有完全的重视起来, 而是主要对产品检验的重视。由于政府的资金有限, 很难对食品安全的所有方面进行完全详细的检查。日常的检查和检测工作通常都是在超市或者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为此, 对一些小企业生产厂家的生产质量忽略了检查, 这样一来, 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很容易流入市场, 导致市场上出现一些危害人民生活健康的食品。政府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主要应用的是电流检测系统, 但是由于一些部门在检测方面的能力较弱以及检测方法的不恰当, 导致食品问题比比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出现的“二恶英”和“苏丹”等一些问题, 在国外的相关报道中检测到食品安全问题, 而在国内却没有检测到, 这主要是由于检测标准、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的不同, 还有可能是检测人员的检查不到位导致的。在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方法中, 由于缺乏技术和先进的检测手段, 导致我国的快速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一些制造商由于落后的检测手段, 致使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此外, 我国的食品检测没有设立一个国家与行业标准, 受我国目前经济的影响, 虽有两套标准, 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检测标准。发达国家在这一标准上发展的较为完善, 清晰有力的掌握每个标准的实施方法, 确保了食品的安全质量。

完美食品检测体系的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的投资不多, 导致我国的技术检测水平比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低的多, 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要求。对此, 我们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先进国家的科学检测技术, 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 合理的加大技术资金投入, 购进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并研究建立一个自己的检测体系, 达到促进食品发展的效果。同时, 还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 完善对食品的安全控制;提高检测技术的标准以及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 有利于提高我国在未来的食品业发展中的地位。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着手, 加强对人员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考核, 保证食品检测过程的整体水平。从食物的源头开始, 增加食品检测部门的强度, 保证食品不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建立一个开放、井然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 减少各行业间的戒备, 但同时要加大竞争, 以便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形成一个合理的竞争机制。政府的食品监督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部门的相关技术支持是民间的中介检验检测机构, 其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服务。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以行政检验检测为主、中介检验检测为辅的食品体系。食品检测部门要明确职能分工, 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来避免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的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实际调查情况的基础上, 核定检测机构的资质, 建立一个检测资源与检测信息共享的平台。结合政府部门监管, 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要加强建设。对于信用等级评价较低的企业, 政府要加大对其的整治力度;对于信用等级评价较高的企业, 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些优惠政策, 加大企业对食品安全检测的积极性。同时, 国家也应该对食品安全检验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 在制度上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 对企业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体系的构建 篇9

据统计, 我国农药在2010年实现现价销售产值1589.6亿元, 利润86.9亿元, 资产总额1246.9亿元。因为我国在蔬菜生产方面采用分散式生产, 并且许多菜农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欠缺的情况客观存在, 这使蔬菜种植中农药的使用方式、使用量和种类都难以得到统一且有效的管理。同时许多蔬菜在上市之前并没有经过检验, 这种情况导致了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难以完全杜绝。农药残留过高的蔬菜所导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面。人们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过高的蔬菜后, 残留农药中的有效成分会逐渐积蓄并在超过一定量后引起慢性疾病, 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二、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控体系的构建

在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控制方面, 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很难做到的, 而随着社会群体对蔬菜质量安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蔬菜检测与监控工作的强化来实现蔬菜安全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控网络的构建。

为了满足社会群体对蔬菜提出的安全、健康等需求, 在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体制的构建中, 应当将“菜篮子”工程的工作重点从价格的保障与稳定方面转移到蔬菜商品的质量安全方面, 以健康、安全以及卫生为核心来构建具有合理产销渠道、高效流通渠道的蔬菜市场运行机制与流通机制, 同时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在市级构建检测中心、在蔬菜批发地点构建市场检测点、在超市等蔬菜零售端构建蔬菜检测部门, 从而形成覆盖蔬菜流通全过程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控网络。

市级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督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对市级范围内的蔬菜种植基地以及蔬菜商品进行检测与监督, 可以使用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包括气质联机、气相色谱等, 这些检测设备以及检测技术需要得到省级计量部门认证。在实际检测监督工作中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督中心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对国家、省级以及市级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督方面的标准、条例以及法律法规作出贯彻;在省级政府领导、市级政府要求下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单位资格进行认证并进行有序管理;对市场中的蔬菜开展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检测;对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开展分析与统计, 并向市级以及省级主管部门提交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做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服务工作和宣传工作;以蔬菜在不同时期容易发生的病害和主要使用的农药化肥种类为依据来确定并发布需要进行重点检测和监督的蔬菜种类, 并指导和督促检测单位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强化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与监督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和技术培训。

在蔬菜市场农药残留检测部门的构建中, 需要对市级主要的蔬菜销售市场进行确认, 并认识到蔬菜批发市场是做好蔬菜安全工作的重要把关环节。在此基础上, 引导蔬菜市场构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部门, 并为蔬菜市场农药残留检测部门配备检测设施与检测系统等。蔬菜市场农药检测部门工作人员的指派可以由市场来进行安排, 同时检测的重点也可以由市场根据流通的主要蔬菜种类来确定。同时需要对蔬菜开展全批次全天检测, 依据检测结果出具检测合格凭证。而蔬菜生产加工、消费以及零售单位也应当设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点, 通过使用蔬菜农药残留速测设备来进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工作人员可以是这些单位安排的兼职人员或者专职人员, 主要负责对蔬菜安全质量进行抽样检查, 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无论是蔬菜市场农药残留检测部门还是其他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部门, 一旦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产品, 不仅应当进行登记备案和销毁, 同时要将检测结果上报市级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部门。

(二) 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确保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控网络顺利构建与顺利运行以实现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有效检测与监督, 有必要从技术、设备、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推动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保障体系的构建。在技术保障方面, 需要落实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队伍的人员构成要求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并且在聘用中应当增加面试环节, 以确保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以保障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公正性与准确性。在工作人员上岗之前应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检测技术培训, 这样工作可以由市级蔬菜检测监督部门来统一组织和指导, 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具备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技术。培训完毕并且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需要持有工作证件开展相关工作;在设备保障方面需要认识到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具有公益性, 如果由蔬菜生产营销等部门来承担蔬菜检测与监督设备的费用, 则会加重这些部门的经济负担, 并且会由于蔬菜生产、流通、营销成本的上升而影响蔬菜价格的稳定。所以为了确保蔬菜市场的良好发展以及提高蔬菜生产、流通、营销等部门在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中的积极性, 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设备有必要由市级政府或者市级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部门来承担, 对于符合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蔬菜市场单位在申请和批准以后可以免费获得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器等;在制度保障方面, 需要认识到合理科学的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制度是确保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在蔬菜农药残留制度的建设中, 可以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 即要求各级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体系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并构建检测部门之间、媒体以及社会等监督主体相结合的监督检测管理制度。同时有必要针对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队伍素质的提高来制定工作人员培训、考核以及管理办法, 通过强化对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以及工作人员成效的检查力度来提高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的有效性。

(三) 蔬菜农药残留在超标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中指出:“农药残留量按简易测定方法进行测定时, 从每一批蔬菜中随机抽取3个样品进行现场测定。对于一次检验出现阳性时允许进行复测。若复测仍呈阳性者, 应进行色谱测定, 以色谱测定法测定的结果为判定依据。”在此要求中, 蔬菜农药残留速检不能成为执法的依据, 但是在实际的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检测工作中, 由于蔬菜的保质期较短, 所以全部进行复检以及色谱测定可能会因为时间过长而导致蔬菜变质。为了确保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不流入市场, 有必要要求业户与市场之间签订蔬菜质量安全责任协议, 通过在协议中承认蔬菜农药残留速检的有效性来解决《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中存在的缺陷, 检测费用由业户承担, 检测过程中业户应当进行积极配合, 如果发现不合格蔬菜, 应当按照责任协议由业户承担责任并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进行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燕香梅, 曾祥斌, 洪明祥.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 .罗小勇.农药残留及其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3] .王彬, 赵家良.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 2009

完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程序 篇10

一、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有效供给”

在江苏省财政厅, “有效供给”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很高, 不仅成为一个口号, 更是一种理念。

江苏省财政厅坚持“有效供给”的理念, 有明确的目的性, 旨在解决财政资金如何用好用足的难点问题, 揭示绩效评价的本质特征。针对财政支出较为普遍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管、不问效和重资金、轻资产、缺监控的现象, 一是转变观念, 强化效益意识。江苏省财政厅从国际国内财政改革发展趋势着眼, 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制约财政改革的难点问题, 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不仅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看作是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管理行为, 也看作是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他们认为, 对财政支出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 研究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 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制定规范, 完善运行程序。在明确什么是绩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厅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江苏省财政厅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规范》、《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范》等制度法规, 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组织体系、技术规范、行为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展开深入推进而有所遵循。三是端口前移, 实施全程监管。江苏省改变了过去绩效考评一般都是在项目结束后才开展的常规作法, 而是在申报预算的同时就必须提出资金使用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这样事前确立绩效目标, 根据设定评价目标体系, 使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绩效各环节把关、多方位监控、全过程评价。在这个过程里, 较好地把握住、处理好了这样四种关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以资金预算的准确合理, 达到资产配置的科学合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准确掌握存量规模, 增量才能心中有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根据投入比例, 追求产出效率;节约支出与有效供给的关系, 既要注意节约又要保障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就是最大节约。这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也都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四是设置机构, 建立保障体系。在全省各省辖市财政部门均设立了绩效评价处, 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办法和操作规范, 统一组织和规划绩效评价工作, 指导、监督和检查主管部门和单位绩效评价工作, 并选择重大项目直接组织实施绩效评价。

要体现有效供给, 改变过去拦腰砍一刀的习惯做法, 完全按评定的资金需求量保证资金安排、评价问效。由此, 江苏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出现了四个转变:从财政预算计划拨款制度, 向项目绩效拨款制度转变;从由功能性预算, 向部门预算转变;从事后评价, 向事前事中全过程评价转变;从评价注意力由投入的“合法合规”性, 向产出的“效率效益”性转变。

二、发挥两个能动作用——双管齐下

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而言, 拨款与花钱, 正象与江苏省财政厅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是一种对应关系, 也都是绩效评价的构成部分。一厢情愿, 一头热火, 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推行了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 但现实中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预算部门有“摸钱袋、拍脑袋”批资金、给项目和“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 另一方面争资金, 争项目甚至以项目凑资金和重资金轻资产, 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彻底解决。江苏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 发挥两个方面的能动作用, 既做到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又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有效。

首先, 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主动性、主导性作用, 尽职尽责, 尽心尽力严把审批关口, 跟踪资金流向, 加强过程监管。江苏每年的财政支出规模都呈快速递增的趋势, 而且面越来越宽, 量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做到安排项目资金预算时, 明确要求项目支出必须在申请预算的同时提出使用后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 事先确定绩效目标, 结合设定评价指标, 使绩效评价工作实时的进行。逐步建立起了部门预算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每年都制定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计划, 确定评价重点项目。2005年起, 先后在全省开展了义务教育、省属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一系列试点工作。2009年, 计划在加大“城市社区卫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全省几个联动项目评价力度的同时, 启动和开展了26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并试行1—2个公开招投标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 而且公开一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同时, 发挥了市、县和资金投入项目单位、部门的自觉性、积极性作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按照投入产出原理, 引入成本效益理念的监督措施、管理手段。相对于财政拨付资金、审批项目的省财政厅, 要资金、要项目的各市、县及部门、单位, 也同样肩负了管理资金管项目的责任, 也都要树立成本观念、效益意识, 自我约束, 严格规范, 既自觉地接受外部监督, 也积极地实施内部控制, 确保了政府项目的目标实现, 提高了政府资金运行的效率。苏州市结合近几年的评价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增加工作的指导性。建立了评价工作流程, 结合部门预算编制, 制定具体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方案和“前期调研——专家评审——下达预算——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的基本程序, 同时做好事前评审、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工作。徐州市强化“谁用钱、谁负责”的绩效理念, 明确重大项目支出、跨年度项目支出、市财政专项补助县 (市) 区级资金,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先组织自评, 市财政部门据此组织综合考评。对一般项目支出,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组织自评, 自评结果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逐步建立“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三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扬州市结合“机关管理促进年”活动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无锡市从今年2月开始, 先后5次组织评价专家小组对2009年度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28个专项类资金进行了绩效论证, 其中27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原则通过, 1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被否决。同时, 无锡市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148个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 调整了61个指标, 完善了22个指标。

三、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借脑借智

江苏省在完善评价体系, 开展评价工作中, 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 借助第三方评价优势,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更加合法合规。

检测评价体系 篇11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调研了解的专业职业岗位情况,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实并重”为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体系 岗位分析

课 题:本文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49)研究成果。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关系到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笔者结合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办学实际,阐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途径,即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主线,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和建设课程,构建适应于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广泛的调研与访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职责。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改变传统知识体系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满足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岗位设置及用人标准、毕业生就业岗位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标准,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类,确定所对应的行动领域;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结果,形成与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将学习领域任务化、项目化,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和评审。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专业服务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个性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1.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各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流通企业的食品检测、质量监控工作;次要岗位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认证、内审和质量管理工作;其他岗位包括学校、酒店、饮食行业、特殊职业、家庭等的营养膳食管理及营养配餐等工作,在食品企业营销部门可从事市场营销、市场调研等工作。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就业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食品分析检测、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营养咨询与配餐能力等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展示等社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收集处理、办公软件使用等方法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严谨踏实等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3.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按职业岗位能力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表)。

四、小结

进一步完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提升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层次,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建立,推动教师“双师型”素质养成,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何静.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3(4).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血脂检测项目的临床价值评价 篇12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检测血脂项目水平是了解体内血脂代谢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 血脂检测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载脂蛋白系列如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脂蛋白 (a) 等、载脂蛋白如载脂蛋白A (apoA) 、载脂蛋白B (apoB) 、载脂蛋白C (apoC) , 载脂蛋白E (apoE) 以及它们的一些亚类等, 这些项目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体内血脂合成、代谢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都具有应用价值, 但这些血脂项目临床应用价值有哪些不同?应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测这些项目?这些血脂项目检测结果应如何分析评价?正在成为临床心血管病专家、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等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众多血脂异常检测项目中, 最早被重视并应用的是血清总胆固醇,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能够降低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的危险。由于胆固醇是低水溶性的, 在血浆中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复合物运输, 大部分的胆固醇是在低密度脂蛋白中, 因此指导血脂异常检测和干预治疗的重要组织———美国全国胆固醇教育 (NECP) 先后多次发表有关学术文件, 其中将低密度酯蛋白 (LDL) 胆固醇 (LDL-C) 作为血脂控制和监测的主要目标。这是因为在血脂异常的干预治疗过程中监测LDL-C的作用已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 而且已经为大多数医生所熟悉。但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 如果仅以LDL-C作为单一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这是因为目前常规检测LDL-C多使用Friedewald法计算, 这一计算方法受到TG检测值的影响, 在TG值增高时, 其应用就要受到很大限制。基于上述原因, 2002年NECP成人治疗专家方案Ⅲ (ATPⅢ) 正式将非高密度脂蛋白 (non-HDL-C) 增添为血脂异常治疗效果的第二指标。由于检测non-HDL-C无需空腹采血, 不受饮食因素影响, 也不受高TG值的影响, 只需检测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可得到, 因此无论从检测方便程度或经济角度来看都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上一篇:微生态评价下一篇:电子商务信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