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测评价

2024-12-19

安全检测评价(精选12篇)

安全检测评价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LNG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安全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由于LNG低温易挥发,且易燃易爆,一旦发生泄漏,极容易造成爆炸事故,对周围环境、人员和设备造成巨大的危害[1],例如2009年2月6日12时许,上海洋山深水港LNG项目工地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工人1死16伤,因此对LNG行业的安全评价就尤为重要。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评价法一种最早的指数法,在石化行业的安全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3,4]。近年来随着LNG行业的蓬勃发展,道化学法在LNG储罐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5,6,7,8,9],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围堰尺寸与风速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围堰尺寸和风速对LNG储罐泄漏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道化学方法提出改进方法,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LNG储罐的安全评价,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的分析程序

道化学指数评价法以工艺单元为基本的评价单位,分析单元内的主要危险物质,确定一般工艺危险性和特殊工艺危险性。评价涉及物料化学性质(活泼性、毒性等)、反应类型、物料输送与储存、装置安全性等各个方面,根据具体工艺单元信息按照相应的指数选取规则设定参数,最终获得一个工艺单元的危险系数[10]。应用该评价法可以计算任意工艺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以此对该工艺单元进行安全相对分级,帮助用户对该工艺单元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有一个直观认识[11]。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分析程序如下[12]:

①依照设计方案选择最适宜的工艺单元,所选单元应在工艺上起关键作用,并可能对潜在火灾、爆炸危险具有重大的影响;

②确定每一工艺单元物质系数(MF),工艺单元中特定物质的物质系数可从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指南中查得;

③按照F&EI计算表,采用适当的系数值后,计算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和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④用工艺单元危险系数和物质系数的乘积确定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

⑤确定暴露半径并计算评价工艺单元周围的暴露面积;

⑥确定在暴露区域内所有设备的更换价值,并列出设备清单;

⑦根据MF和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确定危害系数;

⑧由暴露面积与危害系数的乘积求出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基本MPPD);

⑨应用安全措施补偿系数(C1·C2·C3)于基本MPPD,确定实际MPPD;

⑩已知实际MPPD,确定最大可能停工天数(MPDO)和停产损失(BI)。

2 对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评价法的改进

2.1 道化学法评价LNG储罐安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道化学法已经较为完善,但在对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的评价过程中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使评价结果出现些许偏差。通过研究LNG储罐的道化学公司方法评价过程,并且结合对60m3立式LNG储罐泄漏扩散的Fluent模拟结果,发现道化学法在评价LNG储罐安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1.1 未考虑围堰尺寸对爆炸范围的影响

如图1所示为运用Fluent模拟立式储罐泄漏扩散得到的不同围堰尺寸下爆炸范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围堰尺寸的不同,会影响LNG储罐泄漏扩散后的气体爆炸范围,由研究结果可知爆炸范围随着围堰尺寸的增加而增大,爆炸范围的越大,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所造成的影响区域就越大,由此可见围堰的尺寸大小会对事故区域大小造成影响,因此在安全评价过程中需要将围堰尺寸对事故后果的影响考虑在内。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围堰爆炸范围面积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得到爆炸范围A、围堰大小的特征系数k与时间t的关系:

式中,A为爆炸范围,m2;k为围堰内部面积与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t为时间,s。

2.1.2 未考虑风速对危害后果造成的影响

如图2所示为运用Fluent模拟立式储罐泄漏扩散得到的不同风速条件下爆炸范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LNG储罐泄漏扩散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会造成泄漏扩散过程中有关参数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风速越大,爆炸范围越小,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的影响区域也随之减小,因此在安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LNG储罐所处环境风速对事故危害后果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风速条件下爆炸范围面积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得到爆炸范围A、风速的特征系数c与时间t的关系:

式中,A为爆炸范围,m2;c为风速大小与立式储罐直径之比;t为时间,s。

2.2 对道化学评价方法的改进

针对以上提出的不足之处,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小型立式LNG储罐的道化学安全评价方法做出如下改进:

1)设置围堰尺寸的安全补偿系数Ck

根据式(1)计算出不同k值下最大爆炸范围,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近似曲线,如图3所示,同时拟合得到如式(3)关系式:

式中,Amax为最大爆炸范围的面积,m2;k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

由此确定补偿系数Ck与k的关系如图4所示,对曲线拟合得到式(4)。

式中,Ck为围堰尺寸的安全补偿系数;k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中小型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

在评价过程中,将Ck作为一个因子添加到道化学公司评价法的安全补偿系数中来获得改进后的安全补偿系数,并以此进行后续评价。

2)设置风速补偿系数Cc

根据式(2)计算出不同c值下最大爆炸范围,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近似曲线,如图5所示,同时通过拟合得到如式(5)关系式:

式中,Amax为最大爆炸范围的面积,m2;c为风速大小与中小型立式储罐直径之比。

由此确定补偿系数Cc与c的关系如图6所示,对曲线拟合得到式(6):

式中,Cc为风速的环境补偿系数;c为风速与中小型立式储罐直径之比。

在评价过程中,将Cc作为一个与安全措施补偿系数类似的环境补偿系数,以此进行后续评价。

3 举例应用

以单个60m3 LNG立式储罐作为评价对象,运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危害进行评价。首先按照传统评价方法的流程对LNG储罐单元物质系数、工艺单元危险系数以及安全补偿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如表1结果。

运用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对工艺单元评价,储罐围堰为长宽均8m,高度1.5m,由此可计算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储罐横截面积之比k为8.05,根据式(4)计算得到Ck=0.886;储罐所处区域风速为2.5m/s,由此可计算出风速与储罐横截面积之比c为0,83,根据式(6)计算得到Cc=0.914。应用以上补偿系数对道化学法修正后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观察表2可发现:①在工艺单元设计过程中采取一定安全措施后,危险等级由非常大降低至中等,说明设计过程中遵守“三同时”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安全设计能有效降低工艺单元的危险性;②采用修改后的道化学法评价得到的结果与修改前的结果相比更加精确,这会有效减少后续评价的工作量,同时在实际生产中也会有效节约资源。

4 结论

针对道化学方法在LNG储罐安全评价中未考虑围堰尺寸与风速影响的问题,本文运用CFD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围堰尺寸和风速对中小型立式LNG储罐泄漏扩散影响展开研究,发现泄漏扩散的范围随围堰尺寸增大而增大,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同时根据模拟结果规定围堰尺寸补偿系数Ck与风速补偿系数Cc用以改进道化学方法,经实例验证后发现修正后的道化学方法适用范围更广,能够更加灵活准确的对LNG储罐进行安全评价。

摘要:液化天然气(LNG)做为清洁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随着LNG加气站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对LNG加气站选址与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围堰尺寸与风速对LNG泄漏扩散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道化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立式LNG储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罐泄漏扩散的范围随着围堰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规律在进行评价时应充分予以考虑;通过规定围堰尺寸补偿系数Ck与风速补偿系数Cc,改进道化学评价方法,使其在LNG储罐安全评级的应用中更准确灵活。

关键词:LNG储罐,道化学,安全评价,围堰尺寸,风速

参考文献

[1]庄学强.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泄漏扩散数值模拟[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刘杨,李晓凤,姜志勇,等.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在轻烃储罐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22):5509-5512LIU Yang,LI Xiao-feng,JIANG Zhi-yong,et al.DOW s fire and explosion danger index evalu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 tank[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2,(22):5509-5512

[3]董影超,宋文华,谢飞.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事故的定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1-104DONG Ying-cai,SONG Wen-hua,XIE Fei.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re and explosion accident of LPG tanks[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Nankaiensis,2010,(1):101-104

[4]赵成建.DOW分析法在原油罐区安全评估中的应用浅谈[J].广东化工,2011,(5):46-47ZHAO Cheng-jian.Application of dow chemical fires and explosive index analysis method in oil depot safety evaluation[J].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2011,(5):46-47

[5]王凤琴.LNG接收站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9

[6]黄睿.LNG、L-CNG加气合建站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2

[7]张冀东.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在LNG加气站储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5):40-41ZHANG Ji-dong.Application of dow chemical fires and explosive index analysis method in safety evaluation on LNG tank in filling station[J].Inner Mongo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2012,(15):40-41

[8]王如君.LNG燃烧动力船三维建模及爆炸事故模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12(9):73-77WANG Ru-jun.Establishing 3D model and simulating explosion accident of LNG powered ship[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2):73-77

[9]任常兴.基于火灾场景的大型浮顶储罐区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68-73REN Chang-xing.Study on whole-process risk precaution framework for largefloating roof tanks based on fire scenario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0(01):68-73

[10]张啸雷,马昕,张贝克,等.道化学安全评价法的改进及其软件实现[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0,39(1):83-86ZHANG Xiao-lei,MA Xin,ZHANG Bei-ke,et al.The evolution of DOW security-evaluation and its computerized[J].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Gas,2010,39(1):83-86

[11]王文和,於孝春,姚资国,等.催化裂解装置危险性分析与风险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6:415-418WANG Wen-he,YU Xiao-chun,YAO Zi-guo,et al.Analysis of hazard and risk evaluation for RFCC equipment[J].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Gas,2006:415-418

[12]绍辉.系统安全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59-160

安全检测评价 篇2

同志们:

建立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安全评价执业行为,推动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促进我市安全评价行业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作用,对做好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严格机构资质管理。

一是要从严把关资质认可。

要严把安全评价机构准入关,特别是对再次申请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以及股份制公司性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在改制、分立、合并申请变更的,要从严审批。推行主要负责人谈话承诺制度,书面承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遵循科学公正、独立客观、安全准确、诚实守信的原则和执业准则,独立开展安全评价,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结果负责。二是要严格从业人员资格。以个人社会保障号码缴纳社会保险可作为认定专职安全评价师、专职注册安全工程师归属的主要依据,严防缴纳多份社保充当专职人员的“挂证”行为。同一人持有的安全评价师证、注册安全工程师证应注册在同一家安全评价机构。密切关注职业资格人员频繁变更原因和动向,从严管理“流动式”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对一个自然内连续注册变更超过X次及以上者,纳入“人员异动变更”名单库,加大变更管控力度,防止通过人员频动套取资质。三是要强化资质条件保持。安全评价机构在取得资质后,其固定资产、工作场所、档案室、专职安全评价师和专职注册安全工程师总数、比例、专业能力等方面要保持《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条件,坚决禁止业务范围专业配备评价人员变更后不及时补充、随意变更办公场所(档案室)地点面积用途后不满足要求、大额固定资产转移后不符合规定等违反资质条件保持行为。

二、要严格过程控制管理。

一是要推行总公司分公司无差别管理。

安全评价机构要将分公司、分支机构纳入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管理体系。对外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在XX开设的分公司、分支机构,开展法定评价业务应满足《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业务范围相应资质条件,其资质条件保持情况纳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二是要实行评价从业人员项目信息登记。依托市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及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建设安全评价从业人员项目信息登记查询平台。我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所有从业人员、外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在XX技术服务的从业人员原则上要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五个工作日内,通过登记查询平台主动登记上一季度完成法定安全评价项目、担任主要职责、开展主要工作等情况,防止项目违规转包、出借资质、套盖公章等问题。三是要实施法定安全评价报告全文公开。用于行政许可、认定、备案等前置服务或行政处罚依据的法定安全评价报告应全文公开,便于社会公众查询与监督,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部分应进行脱密简化。安全评价机构在XX技术服务活动结束后的十个工作日内要通过市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及隐患排查信息系统提交安全评价报告内容及现场勘验图像影像(包括安全评价人员参加现场评价活动的图像影像)等信息。鼓励安全评价机构主动公开非法定安全评价项目的技术服务报告。三是要推行项目安全评价回避和轮换。安全评价机构应采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府部门相关规定要求开展安全评价。同一对象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按规定由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分别承担。为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避免将上一评价周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延续至下一评价周期,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将承担同一对象上下周期的法定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安全评价机构纳入重点执法检查范围,加大执法检查频次。

三、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要依法依规从重从严查处。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对安全评价机构违法违规、没有保持资质条件及出具虚假或者重大疏漏安全评价报告等行为的,应依法依规从重从严查处。对出具虚假安全评价报告的,要提请安全评价机构注册地资质认可机关依法吊销其资质并向社会公告,按规定对安全评价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行业禁入、纳入不良记录“黑名单”。对安全评价机构作出行政处罚等决定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将有关情况及时录入全国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信息查询系统。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审批、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事故调查等监督管理中,发现安全评价报告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虚假,或者安全评价报告结论不正确、不合理的,应不予取信。同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沟通协调,及时移交发现问题,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认定其违法违规事实和情形、作出定性描述,实施行政处罚。三是要实施评价分类动态监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及安全评价报告执法检查,持续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要根据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法定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条件保持等情况,按照“吊销退出、治理整顿、巩固提升”的原则,实施分类动态监督管理,支持水平高、质量高、信用好的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清理整顿水平低、质量差、信用差的安全评价机构,全面规范安全评价市场。

四、要强化自律宣传引导。

一是要积极引导行业自律。

市应急管理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主动性,实施《XX市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试行)》,及时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执法检查结果纳入信用等级管理,实行量化评级打分,引导安全评价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培育支持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要定期组织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引导帮助安全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提升能力水平,强化行业自律。二是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公开安全评价机构违法违规、资质条件不保持、安全评价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查处情况,重点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同时,要树立正面榜样,对安全评价机构充分发挥技术能力优势、完成重大安全评价情况予以正面宣传,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和职业荣誉感,提高安全评价服务工作质量。

安全检测评价 篇3

【关键词】成品油库;综合评价;安全评价

0.引言

石油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柱。随着国家储备库的建设,作为重要石油储备基地的油库的规模也将趋于大型化,伴随着油库的不断大型,油库的安全问题将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油库的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安全评价指的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与诱发事故的可能性、事故损失与伤害程度进行调查研究与论证,从而获取评价系统安全状况的定量结果,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对成品油库的安全评价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油库安全的特点,将系统分析思想引入安全评价中,以期为油库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1.成品油库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1.1储油单元

贮存的大量汽、柴油一旦泄漏出来,在空气中遇点火源极易燃烧爆炸,从而可导致严重破坏作用,甚至给社区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1.2发卸油和输油单元

该单元是将成品油灌装在车油箱、油桶内,这些油料都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装卸过程又属间歇操作。在正常情况下,就有可能燃蒸气散发出来。当操作不当或加油控制失灵,会发生大量油料泄漏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加油区旁边就是润滑油品库房和桶装润滑油棚房,一旦加油区起火蔓延,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1.3劳动安全卫生单元

该单元主要危险有:①急性中毒;②触电;③机械伤害;④交通事故;⑤其他人身伤害事故;⑥第三方的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油库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事故、职业危害主要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合格状态;③管理本身的缺陷;④外界因素。事故模型如下图:

从事故模型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形成油库生产过程中各类事故、职业危害的渠道是:

(1)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

(2)物的不安全状态+外界因素→事故。

(3)一次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

(4)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

在第1、2种类型的事故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是形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在3、4种类型的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是触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2.目前国内成品油库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2.1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大

一些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不掌握适应企业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方法;另一些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学到了很多安全评价方法,但由于现场经验不足,不能将安全评价方法较好地应用。即多数安全评价人员不能将安全评价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好的结合应用于安全评价工作。

2.2评价方法选择不当

现有的评价方法很多,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对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组合,以达到评价目的。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方法,不能单纯的为了标新立异,而采取多种方法的组合。

2.3安全等级计算方法不科学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定量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即系统的安全状况。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计算实际得分,后根据所得分进行分级。如,所得分数达到600分为基本安全型、达到850分为安全型、达到900分为本质安全型等等。虽然,这种用实际所得分来分级的方法运用得极为普遍,但是,这种方法至少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一是计算比较繁琐,如在分系统、子系统有缺项的情况下,还须根据所在系统权重进行换算才行;二是在没有计算出总分的情况下,光凭所得分数很难直观准确地把握评价对象与完全达到安全要求状况下的接近程度。

2.4评价单元的划分不合理

有些评价人员在考虑问题时,忽略了系统工程思想,在评价单元划分的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无视评价单元划分的重要性、划分单元与实际分析相脱节、划分单元等同于工艺单元、单元划分层次不清等。

3.对现行成品油库安全评价体系的改进构想

3.1评价方法的确定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选用时应根据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慎重选用。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可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安全状况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发现导致事故的可能原因,为后面更为详尽准确的评价工作做好准备;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从事故开始,追根溯源讨论事故原因,进一步确定影响系统安全的根本性因素;运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来分析设备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隐患,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但我们发现传统评价方法都是就油库的某个局部或某个生产阶段进行的评价,缺乏系统思考,并不能从整个油库运营系统进行评价。由于考虑到油库安全涉及的因素众多,每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应该选择一种能减少指标不确定性的系统分析方法来进行评价。

3.2评价系统的建立

(1)油库安全评价系统分综合安全管理评价、作业场所安全评价两大分系统。

(2)综合安全管理系统分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教育培训、隐患治理、安全措施、事故管理6个子系统。

(3)作业场所系统分储油、发油、辅助、消防、工业卫生5个子系统。

(4)编制安全评价检查表。

(5)根据安全评价检查表所列每一条目可能对人和油库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高危险性、中危险性、低危险性3个级别,相应设定分值为10、6、4。

3.3确定油库安全等级

(1)油库安全等级分为本质安全型、安全型、基本安全型、不安全型4个等级。其各自含义如下。

本质安全型油库指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经济基础允许条件下,油库设备、设施、管理均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规程等安全技术要求,达到了当前条件下的本质安全状态。

安全型油库指设备、设施、管理与规范、标准、规程(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38页)等规定的安全技术要求基本相符,但存在潜在危险性较小的不符之处,油库运行的风险性很低。

基本安全型油库指设备、设施、管理与规范、标准、规程等规定的安全技术要求有较多不符之处,且存在潜在危险性较大的不符之处,油库运行的风险性较大。

不安全型油库指设备、设施、管理与规范、标准、规程等规定的安全技术要求相差甚远,油库运行存在较大风险,如不立即整改,将导致灾害事故的发生。

(2)根据系统安全度值确定安全等级。

(3)如果在评价过程中,某一分系统安全度低于0.6、子系统安全度低于0.4,则油库安全等级降一级。

4.结束语

成品油库企业风险高、危害大,安全责任重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使国家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失。安全问题是今后油库工作的重点。尤其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重要环节的安全评价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余冷媚,吴灿奇,郑云萍,浦宏斌,汪玉春.综合评价方法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现状[J].油气储运,2012(09).

[2]刘勇,蔡婉静,赵铭,秦启浩,杨欢.基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油库安全度评估系统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21).

公路隧道检测方法与综合安全评价 篇4

1.1 隧道技术标准

北京某检测的隧道全长713m。隧道建筑限界:净宽9.0m (0.75m+0.25m+3.50×2m+0.25m+0.75m) , 限高5.0 m。场地地形起伏比较大, 周围无明显河流、无地下水, 隧道内可能有溶洞及瓦斯, 该隧道为公路中隧道。检测前已完成上台阶开挖支护至K6+800 (累计160m) ;完成下台阶仰拱累计142m。

1.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情况

隧道围岩分级中, Ⅳ级围岩总长498m, 占隧道总长的69.8%;Ⅴ级围岩总长215m, 占隧道总长的30.2%。

隧道进口段 (K6+640~K6+705) 与地形近于直交, 无偏压荷载, 围岩级别为Ⅴ级, 洞身及洞身以上2倍洞径范围内的岩性主要为可塑~硬塑亚黏土、强风化灰岩和中等风化灰岩, 岩体风化破碎, 裂隙发育, 开挖后易坍塌, 稳定性差。

隧道洞身 (K6+705~K7+203) 围岩级别为Ⅳ级, 洞身及洞身以上2倍洞径范围内的岩性主要为微风化灰岩, 节理裂隙发育, 开挖后支护不当易坍塌、冒顶, 稳定性较差。

隧道出口段 (K7+203~K7+353) 与地形近于直交, 无偏压荷载, 围岩级别为Ⅴ级, 洞身及洞身以上2倍洞径范围内的岩性主要为可塑~硬塑亚黏土、强风化灰岩或砂岩、强风化页岩。岩体风化破碎, 裂隙发育, 开挖后易坍塌, 稳定性差。

2 隧道检测

2.1 检测项目和方法

(1) 衬砌缺陷和渗漏水检查

检查采用步行方式, 配备必要的检查工具或设备, 进行目测或量测检查。主要采用目测配合钢卷尺、皮尺和宽度观测仪等量测设备, 对洞口、衬砌等进行外观检查, 包含衬砌裂缝形态和分布、混凝土外观缺陷、渗漏水分布及程度等。

(2) 隧道断面内轮廓检查

使用瑞士徕卡TPS1200隧道断面仪, 断面检测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每20m测量一个断面, 对于病害严重部位酌情加密, 通过对已完成二衬和初衬部分隧道断面进行量测, 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断面轮廓要求。

(3) 衬砌厚度、空洞及不密实带检查

采用瑞典M A L A公司生产的RAMAC型地质雷达, 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以及隧道各部分在结构受力方面的重要性, 原则上在每个隧道应分别在拱顶及左右拱腰各布置一条测线, 但由于检测施工条件的限制, 在隧道桩号K6+790~K6+798布置了拱顶及左右拱腰测线, 并在已建成部分全长范围左右边墙布置长测线。同时在测线上选取典型位置钻孔取样, 并对钻孔取芯衬砌厚度与设计衬砌厚度以及用雷达分析的厚度进行对比, 分析实际衬砌厚度是否满足设计和稳定性要求, 同时检测初衬壁后空洞与密实状态。

2.2 检测结果及分析

(1) 衬砌外观检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检查, 在已做好的初期支护中, 存在2处渗水, 分别位于K6+640整个拱圈内和K6+658左拱腰至左墙脚范围内, 且渗水面积均大于5m2, 并且整个洞身存在喷浆不均匀现象。原因在于隧道开挖中产生松弛地压, 围岩不能承受自重, 而作为荷载作用在衬砌上, 当承载力不足时在局部有张开性开裂趋势, 并且由于施工的不合理超挖, 衬砌背后产生空洞, 空洞不仅使围岩松弛程度和地压增加, 也阻碍了被动土压力的产生, 由此导致了局部漏水现象。由于本隧道的排水系统还不完整, 地下水位会上升产生水压使围岩和衬砌劣化。

(2) 断面内轮廓检查结果分析

根据本次检测的断面情况, 发现黎园岭隧道断面拱顶部位普遍超挖, 其具体情况如表1, 其中最小为44.9cm, 最大可达68.2cm。判断为施工安装钢拱架的需要及喷浆不足所致。边墙断面基本上没有较大的侵限和变形, 其他各点基本都能与设计断面吻合。

(3) 衬砌背后检测结果分析

经过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隧道的检测结果如下:初衬厚度相对比较均匀, 厚度一般在22~23cm之间, 且右测线的初衬厚度比左测线的厚度大, 左腰线上K6+778~掌子面, 初衬厚度相对较小, 一般在19~21cm之间。在桩号K6+795~K6+798范围拱顶深度范围0.7~1.0m内出现30cm宽的松动带。结果显示, 衬砌背后松动带与漏水处位置基本吻合, 松动或空洞上部的岩体可能与围岩分离而掉落, 因此会对衬砌产生冲击, 在衬砌强度不足时, 尤其是在二衬尚未施做时, 会导致开裂甚至突然崩塌。

综上所述, 该隧道所检测的缺陷主要由于围岩级别较低、施工超挖和结构不完全所致。从隧道的渗漏水、轮廓检测和衬砌背后空洞不密实带情况上看, 该已建隧道情况基本良好, 短期内不会影响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但是对其存在的局部漏水、喷浆不均和背后不密实现象应及时处理, 防止外因和内因组合, 造成综合型破坏, 以保证停工期间的安全和完成工后隧道运营期间的长期稳定。

3 隧道受力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计算采FLAC2D软件对已建成隧道部分进行模拟, 然后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进行结构承载能力进行复核。在不同围岩条件和支护结构条件下, 分别对隧道结构未完全建成时进行位移分析和稳定性评价。

3.1 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时对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简化, 根据巷道开挖的影响范围一般是5D (D是巷道跨度或巷道直径) 。这里巷道跨度大约为76m, 巷道开挖的影响范围是3 8 m。因此模型的上方取至山顶, 左右方各取38m, 下方12m, 模型尺寸为宽×高=76m×70m。模型边界采用齐次边界条件, 上部边界取为自由面, 下部边界取为固定边界, 左右边界岩体沿着X方向的位移被约束。工型钢支架采用梁单元模拟, 混凝土喷层采用l i n e r单元模拟。

3.2 基本假定和相关参数选取

采用地层-结构模型, 按照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以下假定:

(1) 对岩层材料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Mohr-Coulomb屈服准则, 大应变变形模式, 结构材料均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

(2) 根据地质资料, 假定地表面和各土层均呈匀质水平层状分布;

(3) 不考虑岩体的构造应力场, 只考虑自重应力场;

(4) 钢架各节点均为刚性节点, 不考虑支架的节间搭接部分;

(5) 围岩应力采用两次进行释放, 根据工程类比与理论估算, 第一次释放率设为2 0%。

围岩和单元结构参数如表2、表3所示:

3.3 计算结果分析

在围岩应力分析中采用全断面一次性开挖, 通过对已支护结构和围岩的相互作用分析, 得出Ⅳ级围岩中的应力云图、位移云图和塑性区图如图1~6所示。从围岩应力云图可以看出, 在隧道目前施工完成的结构中, 两腰应力集中, 最大为3.0 e 6 P a;从位移云图中看出, 顶板为7.5mm, 底板为7.5mm。底板位移之所以比顶板大是因为本隧道支护为钢架全封闭支护, 上部应力通过钢架传到底部, 大部分由钢架底部承担, 如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底板低鼓, 这恰与设计中底板填145mm混凝土控制底板变形片石相符。顶板没有出现塑性区, 两腰处塑性区为8.00m, 底板不存在塑性区。

由工型钢支架和混凝土喷层弯矩和轴力云图看出, 最大值出现在曲墙墙脚处最大值分别为34.83KN.m和1004KN, 得出安全系数分别为1.4和1.7。

综上所述:隧道虽未完成全部支护, 但目前已建成的初期支护可以满足隧道的稳定性要求。

本文对Ⅴ级围岩和隧道洞口部分也进行了模拟, 其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均>1.4, 满足稳定性要求。

4 隧道停工期间维护建议

根据工程的特殊性和现场情况, 结合隧道本身已经表现出来问题, 在停工期内为保证安全,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对在Ⅴ级围岩区检测到的两处渗水, 要及时进行排堵整治, 对于线渗漏采用导管法, 即在衬砌表面装上平行管或在漏水处补V形或U型槽, 而后用管材或合成橡胶等整形材料进行导水;对大面积的渗漏进行喷射砂浆, 及适当考虑两种方法综合治理, 为停工期间及隧道完全建成后消除安全隐患;

(2) 由于隧道Ⅳ级围岩区存在普遍存在的初次支护喷浆不均情况, 应喷射补充均匀, 以防止二衬做后拱背留有空洞, 对较大的超挖区和衬砌背后不密实区应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3) 根据模拟分析, 最大弯矩值和轴力值进出现在曲墙墙脚处, 最大位移出现在地板处, 因此建议在停工前补设仰供, 并完成底板片石混凝土的充填;

(4) 由于掌子面处受力不均, 且雷达结果显示厚度不足, 建议对其补浆增厚, 或根据现场条件采用其他方式补强;

(5) 由于停工期间的确定因素, 应加强对隧道的收敛、变形的监测, 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进行处理。

5 结束语

无无论论对对运运营营隧隧道道还还是是建建设设中中隧隧道道, , 都都要要坚持预防为主, 早发现、及时维护的维修管理理念。特别是对未建成隧道:初衬是否均匀, 本身结构是否存在缺陷, 以及是否存在渗漏水现象, 对二次支护后是否能安全运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检测结果, 隧道的渗漏水位置、衬砌背后空洞或不密实带、以及衬砌厚度不足位置基本相对应, 因此要求在隧道施工中, 应合理控制超挖, 以防背后产生空洞, 从而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

用FLAC2D能有效地分析围岩的应力分布和预测拟建隧道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变形影响, 本文以未建成隧道为背景进行数值模拟, 证实这种安全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并为此工程提出关注重点。即应重点关注应力集中带, 及受力不平衡区域。对其在停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强度保障, 如增设仰供, 充填混凝土底板等。

摘要:通过对隧道在停工期间衬砌缺陷、断面内轮廓、衬砌厚度及壁后不密实带的检测, 并结合FLAC数值模拟, 对该隧道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 隧道已完成的初期支护基本满足稳定性要求, 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如渗漏水、衬砌背后不密实以及存在应力集中带和受力不均匀区域, 这些对停工期间的隧道安全都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上述检测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隧道停工期间的维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安全评估,数值模拟,检测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工程维修管理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陶连金, 唐四海, 金亮.隧道上穿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预测和安全评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4 (3) :442-447

[3]陈建勋, 罗彦斌, 姜久纯.运营公路隧道安全评估[J].现代隧道技术.2006.43 (4) :68-70

[4]解宝新.既有公路隧道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07

[5]刘波, 韩彦辉.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安全检测评价 篇5

一、基础类

1、基础资料类

1、安全验收(现状)评价报告及备案文件

2、四邻矿井和废弃巷道(老窑和采空区)

3、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4、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报告

6、矿体开采可能冒落区地面范围资料(地面塌陷区)

2、矿井实测图纸

1、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2、井上、下对照图(含工业广场)

3、采掘工程平面图

4、通风系统图(报告立体图和网络图)

5、井下运输系统图

6、安全检测装备布置图

7、井下通信系统图

8、排水、防尘、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

9、井上、下配电系统图

10、井下电器设备布置图

11、井下避灾路线图

3、证照类

1、营业执照

2、采矿许可证

3、矿长资格证

4、矿长安全资格证

5、五职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

6、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

7、生产许可证

8、安全许可证

4、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1)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工种岗位责任制;

2)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矿领导值班、跟班、带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培训制度、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入井验身制度、出入井人员清点登记制度等; 3)各种操作规程

二、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模式及人员配备;

2、安全管理机构成立及人员任命文件;

3、安全费用提取投入使用情况;

4、职工工伤保险缴纳情况(保险单);

5、特种作业人员、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情况及培训计划;

6、救护协议(或矿山救护队及其装备情况);

7、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9、职业卫生、保健与健康监护:井口保健站、井下急救器材、职工保健及就医。

10、矿井历年事故统计情况及原因分析。

三、开采系统

1、井筒特征

2、主要巷道特征

3、采掘设备

4、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5、回采工作面试采及初采放顶措施;

6、采掘接替计划

四、防治水系统

1、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相邻矿及废弃老窑积水情况;

2、防治水计划,雨季防治水措施;

3、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水措施;

4、矿井水文地质图;

5、矿区及周围地面降水、汇水、渗漏水情况。井口、广场与最高水位关系及防排水措施;

6、防水煤柱的留设情况;

7、探放水设计、设备、措施、机构、人员;

8、老空积水位置、水量、防治措施;

9、带水压开采的防治措施;

10、主排水阵地水仓容量(主、副水仓容量、长度);

11、采区水仓容量(主、副水仓容量)。

五、爆破器材储存、运输系统

1、井上下爆破器材库及爆破器材存放情况;

2、爆破器材运输、储存、领取、清退管理制度。

六、机电运输系统

1、在用机电设备移交清册;

2、涉及安全生产产品的煤安标志;防爆设备、产品的防爆合格证;

3、提升系统运行许可证;锅炉、空压机等特种设备检验合格证、运行许可证;电机车年审合格证;

4、绞车、风机、水泵、空压机等主要设备的检测检验报告;

5、提升系统钢丝绳检验报告(在用绳定期检验及新绳悬挂前检验包括验收检验),连接装置(罐笼、矿车等)检验报告;

6、绞车、风机、水泵、主要胶带输送机等主要机电设备出厂厂家合格证、说明书及相关图纸;钢丝绳出厂厂家合格证、验收证书;

7、防坠器试验报告(包括立井罐笼防坠器和斜井人车防坠器,按规程规定的脱钩、不脱钩、落闸等要求检查);

8、胶带、电缆阻燃证明;

9、电机车列车制动距离试验报告;

10、水泵联合排水试验报告;

11、供电系统三大保护测定、整定记录、试验报告; 七、一通三防

1、通风系统

1)主要通风机的性能测定报告;

2)主要通风机运行情况的记录和数据; 3)最近三个月通风旬报、月报;

4)通风设施(风门、调节风门、风窗等)台帐,主要包括位置、型号、作用、建筑材料;

5)矿井反风演习报告;

6)矿井通风能力或生产能力核定报告及其批复(现状); 7)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8)保障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的措施。

2、瓦斯防治系统

1)上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和批复; 2)防治瓦斯、煤尘爆炸的安全措施; 3)瓦斯检测、安全仪器仪表的台帐。

3、煤尘爆炸纺织系统 1)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2)防尘设施台帐;

3)隔爆设施台帐及检查记录;

4)防治瓦斯、煤尘爆炸的安全措施; 5)防尘及隔爆设施设置图。

4、防灭火系统

1)煤层自然倾向性及自然发火期鉴定报告; 2)矿井自燃发火区记录及其自燃情况数据; 3)防治自燃发火的安全措施; 4)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5)井上、下消防材料库防灭火设施台帐;

6)重要部位(井下爆破器材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胶带输送机机头、木料场等)灭火器台帐; 7)防灭火系统图。

5、安全监控系统及仪器仪表

1)矿山安全监测设备、仪器仪表资料及煤安标志; 2)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检测检验报告;

3)瓦斯传感器、便携、光学、风表等鉴定报告;

化工储罐区安全评价探讨 篇6

关键词:化工储罐区;安全评价体系;评价原则

一、评价方法简介

(一)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简介。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与现实危险性评价。其中固有危险评价主要可以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以及事故严重性评价。在这之中事故易发性评价主要指的是由危险物质易发性与工艺过程危险性的耦合得到,事故严重度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表示;现实危险性评价是在固有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对控制事故发生和事故后果扩大的作用后得出的评价结果。

(二)DOW简介。DOW评价方法于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先后推出了7版,本文对DOW的简介主要介绍1994年推出来的第7版。DOW大量使用了实验数据和实践结果,在对目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DOW评价法以被评价单元的重要物质的物质系数(MF)作为基础,用一般工艺系数(F1)对影响事故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确定,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表示影响化工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主要影响因素。MF、F1和乘积作为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指数,以确定事故的影响区域,估计所评价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除此之外,通过物质系数(MF)和单元威胁系数(F1×F2),就可以获得化工企业单元威胁系数(DF),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评价单元可能导致的最大财产损失。然后再对工程拟采取的安全措施采取补偿系数,进而计算出企业因安全事故导致的企业停工时间和停工经济损失。化工安全事故DOW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经济损失的大小客观的反映出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大小以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二、评价原则

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不同的评价方法直接得出来的结论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大的,评价结果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对化工企业储罐区进行安全评价中,合理的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安全方法选择不恰当,不仅会影响化工企业正常生产作业,其评价结果失真,会导致化工企业储罐区安全评价失败,无法对储罐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认为,加强储罐区安全管理所应坚持的评价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评价系统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被评价化学原料的特点以及贮存环境等要素。例如,在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时,如果贮存的化工原料是容易引起火灾的物品,那么在评价体系的选择上应该选择火灾以型的模型类评价方法。如果贮存的是剧毒物质,在评价体系的选择上应该选取毒物擴散泄露模型。其次,综合性原则。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都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具有不同的缺陷。例如危险指数评价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化工类工艺过程的安全评价方法。而故障类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机械以及电子系统。截至目前,还没有一种评价方法适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社会生产部门,这主要是由进行安全评价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的。再次,全面性原则。安全评价指的是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的生产管理手段,在进行生产的工作中只有将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严重程度以及引起系统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评价,才能使全体员工在心理上提高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发现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

三、化工储罐区的安全评价模式

(一)危险预先分析。要对化工企业储藏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对存在的危险及时发现,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加强对化工储藏区的管理。改进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二)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不仅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安全评级方法,同时还可以对化工企业储藏区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三)概率风险分析。概率风险分析主要指的是一切化工厂事故都是属于随机事件,不存在着“发生”与“不发生”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发生概率的大小。因此,在使用本方法的时候要求基础数据准确、充分,并且分析过程要确保完整性、全面性。

(四)事故后果分析。事故后果分析主要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后,事故后果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火灾爆炸伤害模式和有毒物质泄漏后的扩散模式的确定是化工贮罐区事故后果分析的关键。

结语:化工企业的物质储藏区构成了化工企业安全隐患的重要源头,是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对化工企业储藏区安全评价的选择上,应该打破单一评价方法的思维误区,将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优势,如此方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稳步推进安全评价工作 篇7

一、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工作

1. 密切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以下简称鉴定中心) 合作, 圆满地完成了2010年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鉴定的阅卷、成绩上报和3 533名鉴定合格人员的制发证工作, 成功组织实施了2011年的2次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并完成了在鉴定中心实施鉴定时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工作, 2011年共计有1万2 966人报名参加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鉴定。

2. 组织举办了1次安全评价师

职业资格培训师资培训班, 组织召开了2010年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总结会以及2次2011年鉴定工作准备协调会议, 完成了7次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专家组会议的保障工作, 完成了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培训课件修订工作, 完成了山东技师学院等5家申请安全评价师职业培训联合办学单位的审查工作。

3. 完成了全国职业技能鉴定

考务管理系统终端的安装调试, 与鉴定中心建立起了网络连接。

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工作

1. 按计划完成了向国家安全监

管总局 (以下简称总局) 规划科技司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 对9家乙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的材料及11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增加业务范围的材料进行了审查, 并完成了相关证书的制作发放工作。

2. 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了总局组织的对4个省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专项检查。

3. 按照总局规划科技司的要求组织专家完成了安全评价机构量化考核评分办法的起草。

三、安全评价从业人员管理

1. 完成了1 000多份安全评价师变更从业登记资料的审核工作、数据维护及信息上网公布。

2. 完成了《安全评价师从业

登记规则》的起草和修改, 并已提交总局人事司审查, 并在2011年的全国安全生产社团联席会上进行了宣讲。协助总局人事司起草了《关于加强安全评价师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安监总厅培训[2011]218号) 。

3. 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

了总局人事司注册安全工程师与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归并方案的研究。

四、2012年工作计划

1. 按照总局人事司和鉴定中心

的要求, 2012年拟组织1次新报名人员鉴定、1次补考, 共计2次鉴定, 力争于2012年上半年完成。

2. 协助总局人事司召开安全评

价师全国从业管理工作会议, 宣贯《安全评价师从业登记规则》, 按《安全评价师从业登记规则》开展从业登记管理工作。

3. 起草制定《安全评价师从

业继续教育规则》《安全评价师从业诚信自律规则》, 争取2012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4. 拟采用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工作。

5. 组织《非煤矿山监测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等3个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工作。

6. 继续做好总局规划科技司

和人事司的技术支持工作。按时完成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审查、机构抽查等工作。

7. 根据会员需要组织一次安全评价方法技术交流;组织危险化学品、矿山专项研讨会等活动。安

汤河水库渗流安全评价 篇8

汤河水库是太子河支流汤河干流上的一座国家大 (2) 型水库, 是一座以防洪、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 兼顾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境内, 距辽阳市3 9 K m。

汤河水库坝址以上的控制流域面积为1228Km2。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 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水库总库容为7.23亿m3。

汤河水库主要枢纽建筑物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水电站、引水建筑物等五部分组成。

坝型为粘土斜墙砂壳坝, 上游边坡自上而下为1:2.7 5、1:3、1:3.2 5、1:3.25, 下游边坡自上而下为1:2、1:2.25、1:2.25、1:2.25, 坝顶高程118.66m, 最大坝高48.5m, 坝长455m, 坝顶宽6 m, 防浪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顶高程119.66m。

汤河水库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58年至1959年的兴建期, 1968年至1969年的续建期, 1978年至1983年的保坝加固期。

1 观测资料分析

汤河水库大坝上布设有3个浸润线观测断面, 浸润线观测管分别设在0+100、0+220、0+340断面上, 左右岸坝端各设一绕渗观测断面共计1 7根浸润线观测管。

从坝体浸润线观测管水位的实测值和绕坝渗流观测管水位的实测值可以看出, 下游坝壳和左右岸绕坝渗流的浸润线已经形成。从实测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各测压管的水位与库水位变化相关。现取2002年5月和2004年5月实测值如表1, 表2。

通过表1, 表2对比可以看出, 虽然2004年5月库水位低于2002年同期, 但2004年5月份坝体下游各测压管水位高于2002年同期, 分析原因主要是2003年水库下游惠泽湖蓄水后, 下游水位抬高, 使坝下浸润线抬高。惠泽湖水位为72.35m与2004年坝下测压管水位相近, 因此可以推断2004年坝下测压管水位抬高是受惠泽湖蓄水的影响。

通过察看坝下测压管实测资料, 可以看出在下游惠泽湖蓄水前, 坝下测压管水位在水库正常运用期维持在71.0m~72.0m高程左右, 在惠泽湖蓄水后测压管水位维持在72.0m~73.0m左右, 考虑到惠泽湖蓄水水位为72.35m, 可以得出结论, 下游坝坡测压管水位受下游水位影响。

坝下游惠泽湖蓄水后, 下游水位抬高, 坝脚棱体排水沟内长年积水, 通过简易探察手段没有发现存在集中渗流现象, 水面高程72.35m, 下游人工湖水位高程72.35m。

从以上资料分析, 下游人工湖水位与该积水棱体水位一致, 人工湖水源由电厂供给, 且其积水条件为人工湖蓄水, 电厂大机组发电, 该排水沟积水, 其主要原因为下游人工湖渗透积水, 大坝坝基及两坝肩渗漏积水的可能性不大。

2 土坝渗流复核

大坝基坑坐落在古老的强风化花岗岩侵入体上, 岩石坚硬较完整, 没有大的构造破碎带及断层分布, 岩石的极限抗压强度可达1 6 0 M p a。砂壳坐落在砂砾石层上, 砂砾石层承载力150Kpa以上。水库经多年运行, 大坝坝基未发现异常, 说明坝基是稳定的。但古老的花岗岩节理裂隙十分发育, 以顺河、平行坝轴线和近水平分布的三组最发育, 节理裂隙相互沟通, 坝基岩体的渗透性较大。故大坝坝基进行了防渗帷幕灌浆处理, 当时以单位吸水量0.07L/min.m.m (7lu) 为标准, 大于该单位吸水量坝基段进行帷幕灌浆处理。根据现行《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 l-274-2001) 中6.3.9规定, 灌浆帷幕的设计标准, 应按灌浆基岩的透水率控制, 1级、2级坝及高坝透水率宜为3~5lu。汤河水库为大二型水库, 现在看, 原帷幕设计标准7 l u过大。但灌浆后的检查孔压水, 单位吸水量不超过0.039L/min.m.m, 均小于灌浆设计标准0.07L/min.m.m, 帷幕灌浆效果达到设计标准。

2.1 计算参数选取

根据由《汤河水库工程安全评价检测报告》中提供的土料物理力学指标, 选取渗流稳定计算值, 见表3。

2.2 渗流计算

通过粘土斜墙土石坝的渗流稳定, 采用以相关公式进行计算;计算选取大坝0+340.0断面, 计算成果见表4。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下游坝坡渗流出溢点高程, 低于贴坡排水的反滤防护高程 (75.35m) 1.5m以上, 因此满足规范要求。渗漏量在正常水位的情况下小于保坝设计, 主要原因为保坝设计正常高水位为高程为110.8m (原保坝设计时正常高水位, 由于动迁太大, 在后期运行中未能实施) 。取2006年1月的库水位和测压管水位实测值和与计算结果比较如表5。

与测压管实测水位相比, 实际渗流浸润线低于计算值, 分析原因主要是粘土斜墙的实际渗透系数小于采用值, 实际的密度大于计算采用值。计算采用值是取自粘土斜墙上游临水面一点的检测值, 干密度为15.8KN/m3, 渗透系数6.5×10-7cm/s。通过查阅资在水库续建期复查资料土料设计干容重为15.7KN/m3, 渗透系数7.12~1.161×10-8cm/s, 可以看出粘土斜墙实际渗透系数小, 这也是实际浸润曲线低于计算浸润线的原因。

3大坝渗流稳定性评价

3.1坝基渗流安全评价

汤河水库土坝为粘土斜墙坝, 斜墙底部进入岩石以下4.0m, 下设混凝土盖板并进行帷幕灌浆, 帷幕深度以岩石吸水率0.07L/min.m.m (7lu) 为标准, 大于该单位吸水量坝基段进行帷幕灌浆处理。根据现行《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 l-274-2001) 中6.3.9规定, 灌浆帷幕的设计标准, 应按灌浆基岩的透水率控制, 1级、2级坝及高坝透水率宜为3~5lu。汤河水库为大 (2) 型水库, 现在看, 原帷幕设计标准7lu过大。但通过灌浆后的检查孔压水, 单位吸水量不超过0.039L/min.m.m, 均小于灌浆设计标准0.07L/min.m.m, 帷幕灌浆效果达到设计标准。坝体其他部分坐落在河床砂砾石上。

经渗流计算, 坝基渗透比降小于坝基允许渗透比降。

3.2坝体渗流安全复核、综合评价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坝体施工良好, 坝体各分区土料按设计施工, 同时在水库的日常运行中, 未发现有集中渗流的地方。因此可以断定坝体渗透稳定安全。本次评价仅对下游坝坡在正常水位、设计水位和校核水位的情况下渗漏量、边坡溢出点和渗透坡降进行复核。

经渗流计算复核水库在洪水复核后的正常高水位情况下, 渗透流量为小于原设计值, 边坡出逸点在贴坡排水范围内, 渗透坡降小于边坡允许值, 所以坝体渗流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坝下游惠泽湖蓄水后, 下游水位抬高, 坝脚棱体排水沟内长年积水, 通过简易探察手段没有发现存在集中渗流现象, 水面高程72.35m, 下游人工湖水位高程72.35m, 初步分析棱体排水沟内积水是受下游人工湖蓄水影响。

电气安全评价的探讨 篇9

企业怎样防范电气化生产中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是每个生产企业必须注意的大事。一是安装的刀闸必须使用相应标准的保险丝, 不得用其他金属丝替代, 否则超负荷后不能自行切断电路, 毁坏电器, 还可能造成操作者伤亡;二是带金属外壳的电器应使用三脚电源插头, 有些电器出现故障或受潮时外壳可能漏电, 如果用的是两脚电源插座, 人体接触后就有遭受电击的可能;三是电器应按规定进行接地, 安装和修理电气设备, 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四是移动电气设备时, 一定要先拉闸后移动, 绝不要带电移动。把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移到新的地点后, 要先安装好接地线, 并对设备进行检查, 确认设备无问题后, 才能开始使用;五是如果在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 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 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 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 并不得有接头。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负荷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 使用前必须作空载检查, 运转正常方可使用。

2 前期准备

在接到安全验收评价任务后, 首先是收集资料, 如项目初步设计、相关的规程和标准等, 其次是学习资料。项目初步设计在阅读的同时应进行摘录, 如企业概况、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周边环境、供电与用电情况、主要设备等;再次, 从《电气标准规范汇编》和《电气基础安全标准汇编》或其他技术资料中选择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或标准进行通读。最后, 准备必要的检查表和现场检测用的仪器设备。

安全检查表主要有:《变电所检查表》、《变压器室检查表》、《高压配电室检查表》、《低压配电室检查表》、《电气设备安全保护和防止电气火灾检查表》、《安全电压设置和安全装备检查表》、《用电设备接地 (接零) 保护检查表》、《电气设备防爆检查表》。

主要仪器设备有接地电阻测试仪、远红外距离测试仪、钢卷尺、验电笔、电筒等。

3 现场检查

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是电气安全评价的重要环节, 必须在听、看、查上下功夫。

“听”, 认真听取企业有关人员的介绍, 从中了解企业供电系统的相关情况。如:供电方式是单回路供电还是多回路供电, 有几座变电所, 多少台变压器, 变压器的容量, 供电负荷, 多少个高低压配电室, 几级保护, 采用什么保护方法, 高低压供电线路情况, 防雷接地情况等等, 然后从了解的情况中摸清电气事故源可能存在的地点位置、危害强度及影响范围, 从而为下一步的实际检查打下基础。

“看”, 首先是查看企业提供的场区供电平面图、接地网络图、电气设备检修测试记录、安全用品和防护用品的检验报告、有关的管理制度以及电气工作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等。其次是查看企业电气设备档案 (如:检修保养制度, 检修记录, 电气设备仪表的检测检定记录、报告、证书, 电气事故记录等) , 进一步明确现场检测检查的重点、可能存在的电气事故源、发生电气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等。最后, 在企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 按生产工艺顺序进行现场查看, 通过“看”了解工艺流程的基本情况, 尽可能地熟悉电气设备在整个生产工艺中的分布情况及作用、生产工艺对电气设备特殊要求 (如易燃易爆场所对电气设备的防爆要求, 某些生产工艺的双回路供电要求, 一些场所使用安全电压要求等) 。

“查”, 按照事先做好的检查表, 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搜查。现场电气安全检查检测, 既可以先高压后低压地由上而下进行, 既先从高压变电所、配电室、变压器室开始, 再到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用电设备等。也可先查独立的变电所、变压器室、配电室, 然后再按生产工艺流程抽查用电的安全状况。在现场检查测试过程中, 除认真记录检查表所列项目的检测检查结果外, 还要将发现的电气稳患、存在的地点部位、严重程度等一一记录下来, 然后对照标准判定各项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对不符合项存在的问题随时告知企业陪同人员, 并可与其进行探讨、交流, 虚心听取企业人员的意见, 以防出错。评价人员除就存在问题向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外, 还应提出整改的方法措施建议供企业参考, 以帮助企业尽快整改存在的问题, 保障用电安全。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手段而真正落实安全措施、解决安全隐患。

在现场“听”看、查的过程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如在进行电气设备检查测试中与陪同人员交谈、询问时。

通过“听、看、查”了解该工程项目的供电在设计上是否合理, 电气施工是否规范, 电气维修维护是否到位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如化工厂油罐区属易燃易爆场所, 使用的电气设备应为防爆型, 检查中就需要了解其设计是否为防爆型;施工单位是否按照设计要求采用了防爆的电气设备, 在安装时是否按防爆要求进行施工 (如封堵的严密程度等) ;企业维护是否符合防爆的要求, 有无失爆现象;防静电的跨接线是否完整等。

4 评价分析

首先, 对检测检查记录进行分单元逐一汇总计算, 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评价。然后, 编写变电所、配电室、防雷防静电系统及其它电气安全检查的结论。

5 电气安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5.1 供电系统是否存在问题

如有的企业生产工艺因连续生产要求双回路供电, 但为了省钱采用单回路供电;有的供电方式为三相三线制等, 存在隐患。

5.2 易燃易爆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是否符合防爆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如下现象:用非防爆电气设备代替防爆电气设备使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线接头为明线接头、封堵不严、电缆无橡皮圈、防爆面少螺丝或压不紧等, 存在失爆现象, 起不到防爆作用而造成隐患。

5.3 易燃易爆场所防静电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只穿防静电服而不穿防电鞋, 起不到防静电作用;工作人员对防静电知识不了解等, 构成隐患。

5.4 电气室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电气室存在电缆沟有积水、门向里开启、开关柜无后盖板、炕洞无防护、变压器无油池等隐患。

5.5 电气设备的接地 (接零) 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手动工具和移动电气设备电源线超长、无接地、无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以及线路的供电方式为三相三线制, 采用三根电源线的金属套管代替设备的接地 (接零) 等。

5.6 现场检查结束离开被评价单位之前, 要同企业交换意见

在交换意见前, 评价人员要对检查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 然后按顺序简明扼要地向企业通报,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按性质分为A、B、C三类, 必须立即解决和好解决的为A类, 限期解决的为B类, 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为C类;同时要求企业整改时应做到“五落实”, 即落实整改的项目、措施、部门和负责人、时间、监督整改负责人。

5.7 现场检查时要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评价人员深入现场, 应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穿戴好安全帽、工作服的等劳动保护用品。检查时要有人带领, 进变配电室时走在带领人员之后, 出来时走在带领人员之前。对变配电室的电器, 未经停电验电时一律视为有点, 注意自身的全保护。

6 结束语

电气安全是生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程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验收评价的重要内容。从电气安全评价的前期准备、现场检查、评价分析和应予关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是对电气安全评价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

摘要:电气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电气安全的监管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特别要求对电器安全进行专项评价。现将本人从事电气安全评价时的做法和体会阐述如下。

关键词:安全评价,电气安全,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企业电气安全评价研究 篇10

电气安全是安全领域中与电气相关的科学技术及管理工程。包括电气安全实践、电气安全教育和电气安全科研。电气安全是以安全为目标, 以电气为领域的应用科学。它包括用电安全和电器安全, 其基本理论是电磁学理论及安全原理。

由于电能应用的广泛性, 电气安全也具有广泛性, 不论生产领域, 还是生活领域, 都离不开电, 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它不仅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 而且与建筑、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各行各业都密切相关;再者, 电气安全工作既有工程技术的一面, 又有组织管理的一面。

电气安全评价包括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两个方面, 本论文则侧重于电气安全的有效性评价。系统的电气安全有效性评价, 是从电气安全角度来评价系统中各部分布置是否合理, 各部分所采取的电气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合理, 能否协调工作, 整个系统是否存在电气安全的死区等。也即对工业企业现实系统中的电气危险因素进行辨识, 并预侧由于电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 从而提出电气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议。

对于一般的工业企业, 电气事故主要有触电、电气火灾和爆炸、雷电危害、静电危害。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 由于其原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的不同, 电气事故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油田单位进行电气安全评价时, 由于火灾、爆炸是损失重大的易发事故, 所以应将电气火灾和爆炸、雷电危害、静电危害作为评价重点。而对于机械加工厂, 由于车间内金属存在系数大, 易发生触电事故, 所以应将触电作为评价重点。

2 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原则

欲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因素体系, 必须先了解以下几个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指导原则。

2.1 科学性。

科学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建立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 也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以及事物的本质, 能反映出影响企业电气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 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评价的结果才有效。

2.2 全面性。

对企业电气安全现状的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为了保证这一点, 选取的因素应具有代表性。选取时应从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着眼, 尽管最后确定的评价因素不一定很多, 但选择初始时, 被选因素一定要多一些, 全面一些, 以保证有选取余地。

2.3 可行性。

建立的评价因素体系应该能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 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 做到评价程序与工作尽量简化, 避免面面俱到, 繁琐复杂。只有具有可行性, 评价的实施方案才能比较容易的为企业的安全部门所接受。

2.4 可比性。

为了便于比较, 评价因素应当量化。电气安全既包括电气安全技术又包括电气安全管理, 即具有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性, 评价对象比较复杂, 其中有些因素难以量化。但是事物的质是要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的, 因此, 评价因素应尽可能量化, 只有量化了, 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2.5 稳定性。建立评价因素体系时, 选取的因素应是变化比较有规律性的, 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起大落的因素就不能入选。

3 电气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安全原理指出:在某种情况下, 事故是否发生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 但都有其深刻的原因, 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 这便是综合论事故模式的基本观点。基于这种观点, 这些物质的、管理的、环境的以及人为的原因就构成了安全评价中的危险因素。

3.1 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

工业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气设备, 它是带来电气危险的根源, 且人们与之接触的机会很多。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状况。因此, 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 应把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放在重要的地位, 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重点考虑。

3.2 电气环境。

这里所说的电气环境是指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电、静电等;非自然因毒主要指电气系统工作的场所的环境因素, 如电磁辐射;易燃易爆、高温、潮湿、腐蚀、金属占有系数大等特殊场所。电气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 应把电气环境放在较重要的地位, 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较重考虑。

3.3 电气安全管理。

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既有工程技术的一面, 也有组织管理的一面。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相辅相成,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严格的组织措施, 技术措施得不到可靠的保证;没有完善的技术措施, 组织措施则只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 必须重视电气安全综合措施, 做好电气安全管理工作。

4 电气安全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

4.1 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在评价因素体系中, 每个因素对实现系统评价目标和功能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权重表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或表示一种效益替换另一种效益的比例系数。可见, 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 应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即因素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确定。基于信息基础, 可以选择定性的经验判定方法, 精确的定量数据处理方法, 以及混合方法确定权重。而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成对比”, 而“比”得是否准确和一致是一个关键问题。“成对比”的主要方法是权的“最小平方”法和“特征向量”法。

4.2 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根据以上对权重确定方法的分析, 德尔菲 (Delphi) 法是由专家凭以往经验, 主观判断确定, 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虽然是一种客观确定权重值的方法, 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但由于电气评价因素多为定性的因素, 所以对于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5 评价方法的探讨

在众多的安全评价方法中, 有一个较为新颖并已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是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模糊数学自1965年诞生以来, 其应用领域一直在扩大。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性质, 安全系统亦不例外。已有前人将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用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安全评价、矿山安全生产评价等行业综合安全评价中, 但应用于专业领域的不多, 只见有用于工业企业安全管理的, 尚没有针对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人———机———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除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阶段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点外, 还有人的思维和行动也存在模糊性。所以, 基于电气安全系统的特点, 在电气安全评价中引入模糊评价方法是适宜的。

另外, 适用于电气安全评价的方法有许多, 如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在实际评价项目中, 采用定性的事故树评价方法较多, 但由于受约束,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且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安全评价失去了意义。为增强电气安全评价的全面性和现场亲和力, 使得电气安全评价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现设想采用如下评价思路:

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评价

今年三月以来,全国多地爆出化工企业出现安全事故,如3月11日,上海奉贤天坛助剂公司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导致三人死亡;3月18日,广东东莞和兴塑胶厂发生火灾,造成二死五伤;一个星期后,湖北宜都一化工厂发生爆闪事故,一人死亡……短短一个月,就有数十人因为化工事故直接死亡,保障化工企业生产安全刻不容缓。

1.为什么要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1.1之所以要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这是由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化工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命脉的一部分。仅2000年一年其与石油产业年总产合值达到9000亿元,二者的工业增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6%,而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5%左右,资产总额更是占了我国当年工业系统资产总额的8%,十多年后,我国的化工产业发展更为迅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头。

另外化工产业为人们的衣食住提供极大的便利,它广泛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产品被广泛运用于飞机、船舶、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中,还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是我国发展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坚实后盾。

1.2之所以要保障化工产业的安全生产,是有化工产业本身的生产特点所决定的

化工产业的生产具有如下特点:

(1)生产装置大型化,大型生产装置可以降级投入成本,因为各个国家的化工产业都出现了大型化生产模式,但是大型化生产会加大对装置的检测难度,如果是人工检测,不仅耗时耗力,也可能无法得出真实的检测结果。

(2)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求十分严格,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一荣不会皆荣,但是一损必然皆损。

(3)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化生产可以最大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自动化生产不如人工生产具备灵活性,对系统要求十分高,确保系统安全是进行自动化生产的必备条件。

(4)生产过程危险性大.由于化工企业的原料大多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属性,再加上很多工作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另一方面,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一般都含有毒素,可能会引发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1.3之所以要保障化工产业的安全生产,和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要求的

近年来,有关化工企业泄露或排污导致环境污染的新闻屡见报端。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所导致的。安全事故的爆发,所引发的不仅仅是施工人员的重伤或死亡,企业的经济损失。逃逸至大气中的气体,大多含有剧毒,这样就会引发大范围的中毒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规范化工企业的生产,将一切可能会引发事故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2.如何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在保障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的问题上,除了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外,大多数化工企业都会采用安全评价机制来预测事故发生几率,并找出相应的办法进行有效预防。那么,什么是安全评价呢?它又包含哪些内容呢?接下来笔者将一一为您解答。

2.1安全评价的概念

安全评价,指的是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的,安全评价师通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各种原理和方法,以辨识工程系统或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或不利因素,从而预测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安全评价可以根据计算出的结果提出与之相对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一般科学可靠而且操作性比较强,由于安全评价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因此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

2.2安全评价的内容

安全评价是一种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十分高的技术。关于它的分类,我们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下面笔者将分别列举几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比较常见的安全评价方法来加强各位对于安全评价的认识。

关于安全评价的理论最典型的是以下两个:

(1)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指的是单个个体引发事故的倾向,这种倾向不是偶然的外在的,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长期的内在个人倾向。这种理论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个人的长期作用,它将具备引发事故倾向的人员称为事故频发者,认为他们的存在就是企业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理论有很强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人为因素的确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企业可以运用该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进行人事管理。

(2)事故因果连锁论。

这项理论最早由美国的H.W.Heinrich提出,它包含事故的基本原因、直接和间接原因,事故及其后果五部分。这项理论认为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只要发生初始情况,那么相关因素就很有可能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二连三出现。H.W.Heinrich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定为引发多米诺效益的初始条件,指出企业安全管理中心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不利的条件,将事故爆发的可能性从源头切断以确保生产的安全性。

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它后来演变成了符合现代安全观的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评价的应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其中最常见的评价方法供您参考。

(1)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参数变动来探测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导致该种危险发生的原因。这种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由中间的参数开始分别向两头分析,既可以检测前期工作,又可以预测后期的安全系数,使用起来不仅方便,而且分析全面,还可以为操作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因此十分受欢迎。

(2)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方法也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评价法,典型的指数法有美国道化学公司所采用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所采用的蒙德评价法和日本的六阶段安全评价法。本文将以蒙德法为例,来揭示指数评价法。 蒙德法,主要用来检测火灾或爆炸等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工作人员会将整个工厂划分为若干个单位,随后确立各种要素的危险系数,将所确定的各项数值带入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这时得出的结果还不能用来分析。将算出的结果和其他相关系数再次带入公式计算,便可以得出系统的危险指数了。

采用蒙德法,一定要将各项指数反复核实,在计算时也要经过多次计算,确保结果的正确性。蒙德法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的技术上增加了毒性指数,这样分析出来的指数将更全面,也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蒙德法是大多数石化企业进行火灾爆炸及毒性评价时普遍采取的评价法。

了解了安全评价的一些基本信息后,再来看看我国的化工企业应该如何开展安全评价吧。

3.我国化工企业如何开展安全评价

3.1依目的选方法

目前,广泛运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就有近十种,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本企业,也不是所有方法都适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安全评价。因此,企业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当然,很多时候目的可能是多重的,这种情况下建议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因为化工企业本身就是庞大复杂的,很多因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使用模糊层次评价法,更容易得到更为接近真实情况的结论。

3.2完善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

正如事故频发倾向论所言,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严格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和操守,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3.3选用适合国内化工生产现状的安全评价方法

当前很多化工企业沿用的仍然是道化学公司的相关标准。实际上,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相关标准进行了规范,新标准相较于道公司的标准更符合我国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建议企业可以采用新标准。

4.总结

总而言之,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要保持重视,因为安全无小事。随着我国相关技术的进步,我相信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会越来越少,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云.化工生产企业如何开展安全评价[J].科技向导,2011.

[2]崔国璋,于美荣,周毅斌.关于企业安全评价的探讨[J].国安全科学-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学报,1991.

生物安全柜质量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篇1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中心实验室,合计17台生物安全柜。

1.2 方法

1.2.1 采样、检测、评价依据

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1.2.2 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

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仪(Y09-301型)、声级计(840014型)、风速仪(8346-M-GB)、照度计(840020型)。

2 结果

2.1 主要生物安全重点岗位识别

微生物实验室(含流感实验室、分子实验室等);布鲁氏菌病检测实验室;结核病检测实验室;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病媒生物检测实验室等

2.2 已采取的防护措施

2.2.1 生物安全保护措施

按《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放置生物安全柜的区域都是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具有空气净化和新风系统。该系统进入实验室的风向从“洁净区”到“污染区”。

生物安全柜放置地点远离门、房间通风百叶窗、实验室行走区。安全柜所在的房间采用无缝的塑胶地面,洁净室隔板和地面形成一整体。

每一台生物安全柜都有独立的排风管道,排出的空气不在循环至建筑物内的任何区域。生物安全柜和排风设施采用连锁装置,排风装置先于安全柜开启,后于安全柜关闭。

2.2.2 按实验室质量管理规定和安全管理规定,每一台

安全柜投入使用前需进行性能检测,每年需重新检测一次,保证安全柜正常、可靠的运行。

2.3 安全柜检测过程和结果

本次样品均为新安装生物安全柜,因安装调试的原因,采样共分4次,合计检测了17台生物安全柜。在安全柜检测过程中发现,依据其出厂标准,多数安全柜在检测中都存在噪声超标的现象,经过工程师多次调整,检测结果仍不理想,具体数据如下:

注:1.测试数据标“灰色”部分为超出生物安全柜出厂标准值的数据。2.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10.2.8条款:10.2.8生物安全柜噪声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检测方法:生物安全柜前面板中心向外0.3m,地面以上1.1m处用声级计测量噪声。评价标准:噪声不应高于产品标准要求。3.依据产品说明书要求,其17台安全柜的噪声出厂标准为“64 d B”。

2.4 检测结果与评价

本次对实验室17台生物安全柜的新安装检测,共检测了7个指标,分别是:尘埃粒子数(≥0.5um),尘埃粒子数(≥5.0um),垂直气流平均风速,工作窗口气流流向,工作窗口气流平均风速,噪声,照度。依据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评价。检测结果表明,17台安全柜中有3台设备是所有指标合格,该3台生物安全柜为“合格”设备;有14台安全柜在噪声指标中未合格,其余指标合格(检测结果见表1),此13台生物安全柜为“有部分缺陷,限制使用”设备。

3 分析与讨论

该批生物安全柜主要用于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其中“限制使用”的14台设备,其实测的各项数据(除噪声指标外)完全满足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用。

噪声指标中,由于实际测试数据超过了其出厂指标,因此依据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要求应判为噪声指标“不合格”。但依据NSF/ANSI 49-2002标准内相关条款:

和中国SFDA YY0569-2005标准(行业标准)内相关条款:

5.4.3 噪声

安全柜的噪声水平应不超过67 dB(A)。

在实际检测中,我们发现14台生物安全柜的噪声基本落在64 dB-67 dB之间,虽然不符合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10.2.8条款,

但是满足NSF/ANSI 49-2002标准中有关指标要求以及中国SFDA YY0569-2005标准的“安全柜的噪声水平应不超过67 dB(A)”的要求,因此可以判定这些安全柜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必须在醒目位置标明其缺陷的指标及超标的数据值,供实验工作人员参考。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柜是实验室内重要的安全保护设施,实验室应制定有效的安全柜使用管理制度,并每年定期的检测安全柜,跟踪每一次的检测数据,尽早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安全柜的质量和性能,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可靠的使用生物安全柜。方法:对生物安全柜的性能缺陷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检测中出现噪声超标的现象。结论该生物安全柜存在部分缺陷,实验室应制定有效的安全柜使用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防护手段,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安全柜,质量性能,噪声,检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2]NSF/ANSI49-2002标准

上一篇:eWebEditor下一篇:哈尔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