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与评价系统

2025-01-28

检测与评价系统(共11篇)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1

摘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专业系统应用评价时能够更好的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 对于节约能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建筑领域倡导绿色的理念, 其实没有抛开现实, 同样的, 它也需要追求一定的效益和效果。本文将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进行探讨, 并对其检测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检测,评价

前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建筑领域在社会总体资源消耗中占据约1/3左右, 消耗量相对较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发, 我国为了逐步的对建筑领域的能耗消费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 财政部实际行动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相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的激励举措, 这些措施实际上是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内的集中和规模化应用实践,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本文主要是围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行相关阐述, 通过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现状分析等, 希望通过探讨能够促进可再生资源建筑能源系统的高效利用, 促进我国更好更快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状况

从整体来看,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 诸如太阳能、风能等等, 而这些能源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的。在建筑领域内应用这些能源有利于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从而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和格局, 对我国建筑方面的节能进步起一个推进作用。在我国居民的生活中, 太阳能热水器起着重要作用。另外, 随着技术发展, 对于居民建筑中的采暖领域也可采用可再生能源。

2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发展途径

之所以要在建筑领域引入可再生能源, 是因为我国在建筑领域有节能环保的需要。而所谓的建筑能耗主要是指建筑在修建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量, 它所包含的又不单单是建造房屋所需的能耗, 并且涉及到照明、采暖与家用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等等。建筑能耗是非可再生的能耗, 也就是说当这个能源消耗掉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去不返。引入可再生资源进入建筑领域, 主要是想通过这些资源使用量的增加, 从而相应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虽然可能对这类资源的压缩程度有一定限度, 但总的来说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对于减少我国对石油等燃料的刚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应由点及面,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以及丰富技术种类, 其中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应用水平:a.对于浅层地能的应用, 提高系统综合性能系数。b.对于光热、光伏技术, 提高组件与建筑一体化程度。c.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有限空间内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及在单位建筑面积上应用的密集度。 (2) 提高应用水平将空气源热泵技术、工业余热与城市废热技术、农村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等相对较成熟的技术可以被纳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范畴中。 (3) 控制能耗总量:a.对于新建建筑应适当提高建筑能效标准。b.对于既有建筑, 可以由对建筑本身的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两方面入手。c.在农村地区开展以太阳能、浅层地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农村能源系统建设, 同时大幅度改进北方农村建筑的保温性能和采暖方式, 实现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优化住宅和普通办公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控制解决方案。e.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

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检测探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测评的内容包含形式检查, 性能检测和能效评估三部分。形式检查主要是对项目预验收资料, 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看资料是否齐全, 实施量与示范项目申报书或设计文件是否一致, 运行情况是否正常等;性能检测主要是对系统情况进行现场检测, 得出系统参数数值;能效评估就是对性能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对系统节能效益、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在进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测评前, 为了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建筑工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水平的预留。而对预留的检查主要依靠建筑项目的业主来进行监督和控制。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检测过程中要保障数据的准确, 减少数据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科学检查预留。技术的好坏有时往往对最终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进行检测之前, 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基本材料的准备和整理、内容和条件的评定以及规范的检测操作流程等。

3.1 太阳能热水系统检测

太阳能热水系统检验项目包括:集热系统效率、系统总能耗、集热系统得热量、贮热水箱热损因数、供热水温度等。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T50801-2013) 规定:太阳能热水系统测试分为长期测试和短期测试。长期测试的周期不应少于120d, 且应连续完成, 长期测试开始的时间应在每年春分 (或秋分) 前至少60d开始, 结束时间应在每年春分 (或秋分) 后至少60d结束;短期测试的时间不应少于4d。短期测试期间的运行工况应尽量接近系统的设计工况, 且应在连续运行的状态下完成。

不论是长期测试还是短期测试, 每个系统都会得到多个工况的测试数据, 可以用来对项目全年性能进行分析计算。但实际工作中, 由于工作量和检测效率的关系, 以及考虑到工程检测经济性的因素, 一般选择短期测试方法。短期测试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检测的因素主要有:测试阶段气象条件, 计算工况点太阳能辐照量的选取, 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行控制方式等。因此, 在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测试时, 应考虑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选择合适的太阳能辐照量作为计算工况点, 并结合项目现场情况, 安装合理的测试点, 确保检测数值真实有效。

3.2 地源热泵系统检测

地源热泵系统一般分为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也存在二者皆有的情况。对于地源热泵热水系统不需要检测室内效果测试参数。

在进行地源热泵系统现场测试时主要测试的参数: (1) 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参数: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温度, 机组用户侧流量, 机组热源侧进出、口温度, 机组热源侧流量, 机组耗电量。 (2) 热泵系统性能测试参数:系统用户侧进、出口温度, 系统用户侧流量, 系统热源侧进、出口温度, 系统热源侧流量, 系统总耗电量, 机组总耗电量, 循环水泵总耗电量。 (3) 室内效果测试参数:室内温湿度, 室外温湿度。

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评同样也可分为长期和短期测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长期测试需要对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准确度的核查, 短期测试注意在测试工作路径上谨慎选择。对于不同的工况区, 诸如制冷段和制热段, 要采取适当的评估标准。检测的难点在于地源热泵系统双季使用时, 短期测试只能在某一典型季节测试其制冷或制热相对应的性能参数。考虑到检测工程经济性、项目验收的及时性, 如何在只测试地源热泵系统某一季节的性能参数, 而有效准确估算其全年节能量的问题值得探讨。

4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评价分析

关于太阳能热水的应用分析和评价, 主要是考虑此系统的整体设计水平、太阳能面板的集热能力和水箱储水的保温能力等。但是需要考虑的一点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太阳辐射量上的差异, 相应的温度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 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日辐射量5.1~6.4k Wh/m2。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 日辐射量6.4k Wh/m2, 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 日辐射量4.5~5.1k Wh/m2。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 日辐射量3.8~4.5k Wh/m2。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 日辐射量3.2~3.8k Wh/m2。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南、苏北、皖南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五类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 日辐射量只有2.5~3.2k Wh/m2。因为气候区会影响到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状态, 所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划分。在做好划分工作之后, 就可以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太阳能系统进行研究和评价,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 对其相应参数例如太阳能转换效率、热能保温能力等进行对比评价, 由分到总, 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做出评定。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效益的分析评定指标包括: (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年节能量; (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费用 (简单年节能费用和在寿命期内的总节省费用) ; (3) 太阳能热水系统增加的初投资回收期 (静态回收期和动态回收期) ; (4)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环保效益 (二氧化碳减排量和其他污染物的环境增量效益) 。从节约能源和经济可行性方面的评价决策分析, 找到最适合方案。

地热是不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的能源, 最大优势在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连续性和利用率高, 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关于地热系统的应用分析和评价, 主要是考虑其系统在制热和制冷方面的基本性能。其系统评价指标还需要考量系统应用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重要的数据要准确记录, 这样不仅方便之后的分析还是依据其水平进行相关改进措施的基本依据。鉴于地热资源利用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城市治污减霾作用巨大, 地热资源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地热开发利用实际, 制定流程简便、分工明确、监管有力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管理办法, 简化审批办法, 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项目后续运行及环境保护监管, 建立信息监测体系, 完善设备检测认证制度等, 在涉及地热资源应用政策制定、项目技术推广会商时, 给予积极支持。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大力支持地热资源技术应用, 从政策、资金、技术推广等方面对从事干热岩供热技术研发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为节能减排、治污减霾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语

近几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陆陆续续提出了关于建筑物走向设定更低能耗标准的国家级目标, 而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出台定规定量的国家级目标。但无论我国具体的建筑能耗消耗目标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规定, 不断的降低基础的建筑能耗水平将会使得可再生能源的角色日益重要。现今, 我国在国家发展规划层面, 在“十二五”期间对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能源种类、基本评价体系的量化目标都提出了比较明确且细致的要求, 并且也逐步明确了目标完成的时间点, 想必, 只要各方积极努力, 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完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明波.基于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1) :2753~2754.

[2]张昕宇, 由世俊, 徐伟, 等.太阳能建筑应用系统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科学, 2013, 29 (2) :21~28.

[3]张昕宇, 何涛, 黄祝连, 等.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系统评价方法探讨[J].建设科技, 2012 (17) :46~48.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T50801-201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目的

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方针,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保障职工健康,应定期对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作业场所(如防尘、防噪声、防中毒伤害、防触电、防高温、防射线等)进行定期的危害评估,以加强对尘肺病、噪声等危害的有效控制,防治粉尘及噪声污染、防止有毒有害场所发生工作人员中毒,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发病率。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所有人员、设备及相关人员,以及设备或人员在公司生产区域内从事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的尘肺病及噪声等危害的定期监测及评估。3

职责划分

3.1 通防科负责本办法的制订、修订,并监督执行。

3.2 由安全环保部牵头,负责组织个各生产车间等人员对生产作业、生产经营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3.3 通防科负责粉尘、噪声危害评估的组织实施、核对及汇总,同时积极配合具有资质的相关单位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及更新。

3.4 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环境监测站负责定期监测生产现场粉尘、噪 声,作业部门负责相关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并做好记录,为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等作业场所危害定期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3.5 通防科负责对生产现场作业活动防尘、防噪声的监督和检查。3.6 通防科定期组织对粉尘、噪声等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定期培训,并有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记录。

3.7 人力资源部负责做好职业病人的安置工作;人力资源部培训教育中心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8 医疗服务中心必须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安排业务素质高的医务人员对从事生产的人员定期进行职业病检查,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做好职业病人的救治、建档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4 粉尘及噪声等的检测及危害评估 4.1 定期监测、定期评估

4.1.1 粉尘及噪声日常监测:常规每月一次;机组大小修及其它特殊情况下酌情增加监测频次。

4.1.2进行尘肺病及噪声危害检测及评估周期为: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一年一次,不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半年。必须骋请国家认可、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监测部门或单位进行。

4.1.3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评估周期: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一年一次,不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半年。骋请国家认可、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监测部门或单位进行。4.2 监测地点

4.2.1 作业场所粉尘的重点监测地点:配电室、材料库储煤场、输煤皮带、储煤罐(仓)、制输粉设备、锅炉房、锅炉10米平台等。4.2.2 噪声的重点监测地点:机炉房零米、十米主辅设备周围,磨煤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机、控制室、零米值班室、脱硫风机、检修现场噪声等。

4.2.3 有毒有害的重点监测地点:化学的储氯间、酸碱储存容器和管道周围,制输粉设备、管道及储煤、储粉设备管道。4.3检测方法及依据 4.3.1检测方法

4.3.1.1粉尘浓度检测方法一般为滤膜称量法;粉尘分散度检测一般为滤膜溶解涂片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一般用焦磷酸质量法检测。

4.3.1.2噪声检测方法为仪器测量法。

4.3.1.3化学有毒物浓度检测可用甲基橙分光光度法、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等。4.3.2检测依据

4.3.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3.2.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4.3.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4.3.2.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4.3.2.5《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总粉尘浓度》 4.3.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 4.3.2.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粉尘分散度》 4.3.2.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4.3.2.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4.3.2.1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4.4评估方法及依据

4.4.1 危害评估采用现场监测、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4.4.2 主要依据:现场采集的数据、监测数据以及国家有关的法规、行业标准。4.5 监测标准

4.5.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4.5.2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规程; 4.5.3 有毒作业分级检测规程。4.6评估标准

4.6.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86); 4.6.2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4.6.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4.6.4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

4.7 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等危害的定性评估内容 4.7.1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它标准要求的; 4.7.2 相关方有合理要求的;

4.7.3 曾经发生过尘肺病、噪声危害,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7.4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害发生,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4.7.5 依据作业条件评估结果,属于显著危害及其以上级别的危害。4.8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对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等的危害要重新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识别、补充和评估:

4.8.1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改变时; 4.8.2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产条件变更时; 4.8.3 相关方有合理要求时。5 危害防治及控制

5.1 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物体等危害防治及控制原则

5.1.1 降低、消除危害,如:通过设备改造及技术更新降低噪声和减少粉尘,增强设备的严密性、可靠性等;

5.1.2 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并正确使用,如:现场作业时戴耳塞、防尘口罩、穿防尘服、戴手套等;

5.1.3 合理地将危害源与接受者隔离,如: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设置明显清晰的警告、提示、禁止标志等;

5.1.4 限制危害,如:输煤系统自动配煤,生产现场使用环保型设备、环保材料等;

5.1.5 使用个体防护装置,当无立即可行的其他方式,作为临时暂且措施,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5.1.6 限期整改,对评估出的重大危害源责令限期监督整改。5.2 现场作业尘肺病及噪声危害防治及控制

5.2.1 作业前,作业部门或工作负责人应作好作业环境尘肺病、噪声危害评估;

5.2.2 作业时,作业部门依据现场实际进行危害评估;

5.2.3 针对所进行的作业活动,作业部门应严格制定防尘肺病、防噪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声等危害控制措施。

5.2.4 监督部门加强监督监测,不合格的立即责令责任单位整改。6 奖励和处罚

6.1 对尘肺病、噪声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酌情给予一定的奖励。

6.2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视情节轻重给予50—500元的处罚:

6.2.1 作业现场粉尘浓度、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逾期不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不力的;

6.2.2 任意拆除防尘、防噪声设施,致使粉尘、噪声危害严重的; 6.2.3 作业中未对粉尘及噪声危害进行评估、未制定有效防尘、防噪声措施的;

6.2.4 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未对职业病定期组织体检、无职业病人档案的。7 支持性文件

7.1《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3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系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91-1

检测系统是指完成一个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的组合[1]。保证不同检测系统同一检验项目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是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方法学比较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手段。mALb是检测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血管损伤的指标,对判断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过去的研究中临床上重视糖尿病患者mALb的变化,但是近年的研究发现mALb对分析血管相关疾病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大扩大mALb检查的应用范围, 已经作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这一检查可以发现潜在病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实验室指标。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等.其中以免疫透射比浊法较为实用。本文运用NCCLS EP9-A文件[2]对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了评估并建立了检测系统,并用患者新鲜血清与Roche检测系统进行了方法学比较,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oche Modular 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伊利康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及配套校准品与质控品,Roche 蛋白校准品cfas protein、Roche 蛋白质质控品及原装试剂盒。

1.2样本临床患者当日新鲜血清,每天8份,连续5天共40份,其浓度尽可能覆盖临床患者检测范围及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每份标本均反向重复检测。

1.3方法

1.3.1检测系统自建检测系统(Y):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伊利康mALb试剂盒及配套校准品与质控品;参考检测系统(X):Roche mALb检测系统。

1.3.2测定程序严格按NCCLS EP9-A执行。

1.4统计学方法方法内及方法间离群点检验,判断限为配对资料小于4倍差值均值;X范围尽可能覆盖方法的线性范围,同时r≤0.975,或r2≥0.95;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配对t检验。选用Excel2003严格按NCCLS EP9-A统计程序执行。

2结果

剔除离群点后,自建检测系统与参比系统比较,自建检测系统与标准参考系统结果均数及标准差分别为:1.17±0.63、1.15±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方程Y=1.0347X+0.0251,r=0.9941。

3讨论

标准化、系统化及溯源性对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及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国内检测系统不完善的状况下,对自行建立的检测系统应进行详细的论证与评估,以保障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各实验室间的可比性。EP9-A为临床实验室提供了方法学比较的标准化途径。Roche可溯源的参考检测系统血清mALb检测结果可溯源至CRM470。本研究结果表明,伊利康mALb免疫透射比浊试剂盒在日立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建立的自建检测系统与Roche mALb标准参考系统血清mALb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相关性良好,可用于临床常规血清mALb检测,也提示在目前高质量进口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技术非常成熟的前提下,试剂及校准品的配套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免疫比浊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自建系统与参考系统结果可比性好,只能表明两种检测系统对患者检测结果可比性好,即达到检测目的,但不能证明其具有参考检测系统的溯源性[3]。

参考文献

[1] 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8.

[2]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estimation using patients samples;Approved guidline[S].NCCLS, EP9-A,1995.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4

汽车空气流量计 (MAF) 是现代汽车电控喷油系统中的重要部件, 其检测结果是电控单元 (ECU) 计算并控制喷油量的主要依据, 直接影响汽车发动机系统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1]。因此, 汽车中使用的空气流量计在量程上满足汽车发动机最大工作流量的同时, 必须具备较高的检测精度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其中, 对检测精度的检验和控制是MAF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检测平台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 以作为生产和销售厂家进行定性或汽车厂商选配的重要依据。国内也在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但是由于符合MAF检测要求的高精度空气质量流量检测和控制技术实现难度较大, 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符合MAF通用检测标准的在线检测和评价系统。为了给国内MAF制造厂商提供一套可靠的符合检测标准的MAF检测评价系统, 同时也为新型MAF的研发提供试验检测平台, 本文设计了一套满足检测标准要求, 能够适用于多种MAF在线检测的检测评价系统。使用该系统对德国BOSCH公司生产的MAF进行检测,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检测效果。

1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MAF在线检测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由流量控制模块、参数检测与采集模块、上位机控制软件和快速夹紧装置等部分组成。

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上位机软件通过数据采集卡发出风机转速指令信号, 该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发送给变频器。变频器根据转速指令控制风机转速, 从而在检测管道内产生设定的空气流量, 以此来模拟汽车发动机进气管道内的空气流量环境。由于检测管道内的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存在误差, 系统采用高精度的标定流量计对检测管道内的实际流量进行精确检测。标定流量计的检测信号、被测MAF的输出信号以及环境监测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参数信号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 经数据采集卡采集传送至上位机。上位机软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最终得出被测MAF在当前检测流量下的输出信号误差。系统按照用户事先设置的多个检测流量点, 在上位机软件的控制下自动重复执行上述过程, 当完成对被测MAF量程范围内的所有检测流量点的检测后, 系统即可对该被测MAF的检测结果作出评价。

2系统模块的设计

2.1流量控制模块设计

流量控制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检测管道模拟汽车发动机进气管内的流量情况, 在检测管道内产生流量可控的空气流。气体流量标准检测装置中, 气源系统流量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是保障流量计能进行规范检测和校准的基础。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流量控制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改变风机转速;二是改变管道通流面积的大小来改变流量。前者采用变频调速技术, 后者一般情况下是在管道上加装调节阀控制开度[2]。本系统采用直接改变风机转速的方案, 流量控制模块主要由离心风机、变频器、辅助流量计和检测管道组成。为了模拟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的吸气过程, 气源的产生采用离心风机吸气, 在检测管道内形成负压气流的方案来实现[3]。流量控制模块的控制方案原理如图2所示。

其中, x为根据用户设定的检测流量点计算得到的转速指令信号, 该信号与辅助流量计的负反馈信号f相比较, 得到控制偏差信号Δe。偏差信号Δe经PID控制算法处理后得到变频器的转速指令信号, 变频器得到该转速指令信号后控制离心风机电机的转速, 从而产生检测管道内的实际输出流量y。由于通过改变风机转速来控制流量属于大惯性系统, 大量试验结果证明, 对于此类系统采用传统PID时控制精度较差, 稳态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难以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4]。因此, 本系统在采用PID控制的同时引入了一个偏差预处理算法, 其基本的控制过程是:当Δe>Eu (Eu为流量控制允差) 时, Δe保持不变, 直接由PID算法处理, 以得到较快的响应速度;当Δe≤Eu时, 偏差预处理算法将令Δe=0, PID控制过程即告结束, 风机转速锁定。此时, 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是有一定偏差的, 系统通过高精度的标定流量计对实际流量进行标定, 并根据实际流量来进行检测评价。

2.2参数检测与采集模块设计

参数检测与采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快速精确地获取检测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上位机。该模块主要由标定流量计、辅助流量计、电流检测电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数据采集卡组成, 各类传感器的选型及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其中, 标定流量计的选择是决定整个系统检测精度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系统中的标定流量计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这种流量计采用铂电阻作为测量的敏感元件, 利用铂电阻通电加热后气体质量流量与铂电阻温度的对应关系来直接检测气体的质量流量, 这种流量计具有检测精度高, 受环境影响小、检测口径大等特点[5]。系统所使用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检测精度为0.5级, 基本满足系统的精度设计要求。参数检测与采集模块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系统中使用的各类传感器的工作电路特性和输出信号类型都不相同, 因此必须通过专门设计的信号调理电路对各路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各类传感器和检测电路输出信号共有四种类型:电压信号、4~20 mA电流信号、脉冲频率信号和开关量信号。对于4~20 mA电流信号和频率信号, 信号调理电路通过相应的信号转换电路将其转换为电压信号来进行处理。电压输出型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和经信号类型转换得到的电压信号经低通滤波处理后由采集卡的模拟量输入通道采集, 并发送给上位机处理。对于由变频器输出的开关量信号 (工作状态信号) 与采集卡数字量输入端的电平协议不匹配, 因此必须对变频器输出的开关量信号进行电平转换, 并将负逻辑信号通过反相器转换为正逻辑信号, 然后由数据采集卡的数字量采集端口采集, 并发送给上位机处理。

2.3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上位机控制软件是系统的控制核心, 主要任务是负责流量控制, 对各类采集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以及与用户的信息交互。软件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上位机控制软件由Delphi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其基本的工作流程是:首先由用户在检测量程内设置多个检测流量点参数, 系统通过参数检测与采集模块获取当前参数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数字滤波、物理量转换、误差修正、参数信息显示等处理工作。然后, 通过PID算法及偏差预处理算法对检测管道内的流量进行控制, 使其达到设定流量。当实际流量达到目标控制流量允许的偏差范围时, 由标定流量计获取当前精确的实际流量, 并从MAF标准标定数据库中提取并插值计算当前实际流量对应的标准反馈信号量, 将标准反馈信号量与实际测得的被测流量计反馈信号量进行对比, 得到对应当前实际流量的被测流量计的检测误差。此时, 软件将自动保存当前计算结果和当前所有参数信息, 对应当前检测流量点的检测流程结束。当全面检测流量点均完成检测工作后, 软件自动根据以上检测结果计算最大检测误差, 给出精度检测评价, 并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2.4快速夹紧装置设计

为了方便从检测台上装载和拆卸被测流量计, 提高检测效率, 检测系统还专门设计一套气动流量计快速夹紧装置, 其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

气动流量计快速夹紧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电磁换向阀的动作由电控按钮控制。常态下, 电控按钮没有被按下, 此时电磁换向阀处于中间位置, 气缸锁定在当前位置。当按下夹紧按钮时, 电磁换向阀处于左侧位置, 气缸活塞右移, 带动夹头一起向右移动, 夹紧被测流量计。当按下松开按钮时, 电磁换向阀处于右侧位置, 气缸活塞左移, 带动夹头一起向左移动, 被测流量计被松开。调节节流阀的节流压力, 可以调节夹头移动的速度和夹紧的力度。

3系统试验测试

为了验证MAF在线检测评价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将德国BOSCH公司生产的MAF作为被测对象, 对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环境温度为25 ℃, 湿度32 %, 检测流量点按照检测标准设置11个检测点, 检测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a可以看出:BOSCH公司生产的MAF检测输出电压曲线与标准输出电压曲线基本吻合, 检测结果显示11个测试点的最大检测误差为1.92 %。由于BOSCH公司生产的MAF的有效检测精度≤3 %, 因此表明系统的检测结果是准确可信的。从图6b可以看出:检测误差在36 kg/h附近时有个小波峰, 之后检测误差又逐步减小, 在流量接近180 kg/h附近时检测误差达到最小值, 随后检测误差单调增大。由于MAF绝大部分时间是工作在30~300 kg/h的低流量段, 而且MAF出厂时检测精度的标定侧重低流量段, 因此通常MAF的低流量段检测误差较小, 而在大流量段检测误差较大, 这种情况也与检测结果相符。由于MAF在对微小流量检测时具有较大的非线性, 因此微小流量段的检测误差偏大, 形成误差趋势曲线中微小流量段的小波峰。

为了测试系统的重复检测精度, 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 对同一个MAF测试对象进行了3次测试, 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 多次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误差值的检测结果偏差最大值出现在800 kg/h, 最大偏差为0.3 %, 表明检测系统的重复测量误差较小。从图7中还可以看出:系统在低流量段的重复检测误差偏差很小, 表明系统在该区间的重复精度是相当高的。系统在微小流量段和大流量段重复检测误差的偏差相对较大, 这是由于风机控制微小流量的流量波动相对幅度比控制大流量时要大一些, 而标定流量计与被测流量计的响应时间偏差相对较大, 从而导致微小流量段系统的检测精度下降, 重复检测误差增大。同时, 由于标定流量计检测精度的标定主要侧重于低流量段, 因此大流量段的检测精度有所下降, 造成系统大流量段的重复检测误差增大。由于系统采用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作为标定流量计,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检测原理决定检测结果受气体介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压力对检测结果影响相对较小, 几乎可忽略不计。系统在不同环境参数下对3个标准状态下的流量点100 kg/h、180 kg/h和300 kg/h进行重复标定, 流量检测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系统采用的高精度标定流量计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温度补偿, 介质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 在5 ℃~50 ℃的温度范围内, 系统重复检测误差<0.3 %。此外, 系统中安装了湿度传感器来进行湿度补偿, 但由于本检测系统目前采用的湿度传感器检测精度有限, 而且湿度检测误差补偿曲线的标定很难达到较高的精度, 因此湿度对本系统检测精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25 %~74 %的湿度范围内, 系统重复检测误差<0.4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到, 系统的检测精度完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结论

(1) 该检测系统在常温下对BOSCH公司生产的MAF进行检测, 检测得出该MAF的检测精度为1.92 %。

(2) 多次重复测试的输出电压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检测误差值偏差<0.3 %, 表明检测系统的重复测量误差较小。

(3) 由于系统采用的高精度标定流量计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温度补偿, 介质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 在5 ℃~50 ℃的温度范围内系统重复检测误差<0.3 %。

(4) 湿度对本系统检测精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25 %~74 %的湿度范围内系统重复检测误差<0.4 %。

(5) 系统检测精度满足检测要求, 工作稳定可靠, 检测效率高, 操作界面友好, 功能齐全。

参考文献

[1]童建平, 陈慧萍.汽车用空气质量流量计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7, 26 (12) :80-84.Tong J P, Chen H P.Design of hot-film air flow meter for vehi-cle[J].Transducer and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2007, 26 (12) :80-84.

[2]吕金华, 岳远朋.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气源部分流量控制方法的应用[J].中国计量, 2008 (7) :81-83.LüJ H, Yue Y P.The application of air flux control method tothe part of air source in air flux standard equipment[J].ChinaMetrology, 2008 (7) :81-83.

[3]李飞标, 陈永良, 郭斌.汽车空气流量计性能测试台的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8, 21 (7) :20-21.Li F B, Chen Y L, Guo B.Design of testing desk of automobileair flow sensor performance[J].Industrial Control Computer, 2008, 21 (7) :20-21.

[4]邵红, 李川香.一种基于Fuzzy-PID的温度控制系统[J].自动化仪表, 2002, 23 (9) :70-72.Shao H, Li C X.A temperature controller based on fuzzy-PID[J].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2002, 23 (9) :70-72.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案 篇5

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有效科学的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机制制定本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项目分别为: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学科教学管理多元化评价。

1.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

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两开、两增、两减”(两开:开齐国家课程,开齐地方课程;两增:增加体育锻炼时间、综合活动实践时间;两减:减少教师教学事故的发生,减少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2.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

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可以通过延缓学生评价、课堂评价、成长记录袋等方式,从终结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从甄别性评价转为发展式评价。评价方式从教师评价转为教师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互相结合。

3.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

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再以单一的期末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和基础知识抽测成绩相结合为评价内容,按基础知识抽测成绩50%加上平期末成绩50%计入该老师教学质量评估。

4.学科教学管理多元化评价

学校的学科教学管理评价不再是只查材料,而是结合学校推门听课、学生座谈、活动参与等多方面进行考查。

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一)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 检查各学科的工作计划、总结,并进行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根据调查情况,能按“两开”“两增”“两减”要求落实到位的得满分(本项满分为100分,直接计入总分)。不按课程表要求上课的酌情扣分,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像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体美一学期缺10节以上的本项得分为0分;对于发现教师有教学事故的(如不按时批改作业、不按课程表上课、上课不及时、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酌情扣分,情节特别严重给学校教育造成重大影响的,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并扣发当年绩效。

(二)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

1.延缓性评价。学段目标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要求,但在时间上可以给予延缓。一般学生一个学期达到的目标,对于需要帮扶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一学年达到,通过此评价,可以彰显学生个性、展现自我,提高学习自信心。

2.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来进行评价。可以从课堂学生听课的参与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课堂的互动情况、课堂资源的生成、课堂检测的达标率来进行课堂评价。

3.成长记录袋。用于汇集学生各方面的作品,以展示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因此,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即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3.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

在县教研室抽测的基础上,每学期学校再进行部分学科基础知识抽测,抽测项目可以是语文、数学、英语,也有汉字书写、古诗背诵、推荐文章诵读、口算大赛、读书大赛等等。

一至六年级按单、全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的完成指标情况给分。以上学科的检测,只是过程性评价的形式之一,不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还必须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学科素养评价、学习习惯评价、读书活动评价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检测过程中有发现弄虚作假行为的,特别是有意制造机会、条件让学生弄虚作假的一律以倒数第一处理,同时还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4.教师教学常规多元化评价

通过调查了解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帮扶生的辅导等四方面来督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是否科学有效。

三、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评价与利用

(一)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评价与奖励

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评价采取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将各项监控结果累加,评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1)博雅教师:各年级推选三名,学校从候选名单中评选出12名。(2)教学标兵:各年级语、数、英各学科各评选1名。(3)教学进步奖:各年级语、数、英各学科各评选1名。

(二)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利用

1.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内容,如县教育局教学常规检查通报中,教师受表扬的给予该教师教学常规项加1分奖励,受通报批评的教学常规项扣减1分。

2.在县抽测中进入第一板块的,本学科任教老师奖励400元;在片内抽测中,进入前9名的,奖励200元。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路检测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日新月异。道路无损检测因其快速,无损,精确等特点越来越受到行业内的青睐。论文针对当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论述。介绍了当前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路地质雷达,光纤传感,自动图像识别以及落锤式弯沉仪的应用,同时对激光检测技术,断面仪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道路工程;无损检测;评价技术;现状与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in roa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NDT road because of rapid, non-destructive, accurate and so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in the industry. Aiming 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future trends start on the road. It describ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road radar, optical fiber sensing, automatic image recognition and 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 while the laser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filer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Road works;Non-destructive testing;Evaluation techniques;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1. 概述

(1)路基路面从运营开始便会产生各种疲劳及损害,使用后期便表现出路基路面脱空、沉陷、唧泥、裂缝、坑槽等典型损害,但到目前为止,在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的检测与监控效果方面,研究者观点不尽相同,至于采用何种无损检测技术最有效,国内学者还尚未达成共识。

(2)现阶段,我国针对路基路面病害尚无理想、稳定的监测方法,通常病害形成后才能得到维修养护。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每种无损检测技术都有自己擅长的病害检测类型,而且至今还没有准确检测深层路基路面隐形病害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果单独开发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既费时又费力,关键也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因此,我们可对目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有必要时做适当改进,找出快速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及早检测出道路结构层中存在的隐形病害,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我国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路用地质雷达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冲击反射波技术、超声波技术、落锤式弯沉仪、断面仪、激光检测技术、瞬态瑞雷面波分析技术等,检测方法众多,工作原理和检测条件各不相同。

2. 主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

2.1地质雷达技术(GPR技术)。

(1)地质雷达技术以电磁场理论、电磁波传播理论、地球物理学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为基础,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长。地质雷达技术作为一种连续且快速的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现阶段主要用于路面结构层厚度,但也开始用于路面脱空、断板等病害检测,但由于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稍显不足,探地雷达技术很少用于路面裂缝检测。

(2)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发射天线往地下发射高频率、宽脉冲电磁波束,电磁波在路面结构层内传播时以指数形式衰退,且频率越高衰减越快。假设路面结构是一个层状且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当电磁波遇到各结构层的界面或异常后会发生反射,传播路径也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反射波变化特征、地面反射波与地下反射波时间差等参数,进而得出路基路面病害的埋置深度和病害类型。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并相应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85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对地质雷达进行了车载试验,随后高频率和空气耦合性高的地质雷达开始用于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路基路面脱空、路面病害位置等,并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了路面检测效率。近年来,美国将地质雷达进行了改进,可用于诊断路面病害类型,效果较好。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丹麦、瑞典等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工作;随后,芬兰开始引进地质雷达技术,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的质量评定和检测,可用于探测地下空洞、脱空和路面裂缝。

(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将其用于路面病害检测,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可成功对路面结构层位、路面病害位置进行检测,但对深层路基病害、路面病害类型的检测有待于进步研究,主要表现在探测深度有限、精度不足。

(6)大连理工大学的蔡迎春和郑州大学的王复明等建立了地质雷达电磁波在路面结构中传播的二维时域有限差分(2D-FDTD)方程,探索研究了探地雷达用于半刚性基层路面裂缝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半刚性基层出现裂缝后,雷达反射波会在路面结构层间出现一个负反射波,且波幅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高频、低噪音的探地雷达技术可用于检测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各种裂缝;当基层裂缝宽度大于1cm时检测效果更好。

(7)黄淮学院的李修忠通过理论分析和物理数值模拟,对多层均匀介质中垂直裂缝模型的雷达波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垂直裂缝模型的探地雷达技术可对高速公路路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隐形裂缝进行准确测定,能快速对高速公路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与监控,可对工后维修养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2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充分利用某些物理量的敏感特性并将外界物理量转换成光信号,最终达到测量的目的。国内的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经过了三十多年来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举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道路和桥梁使用现状和破损状况,包括路基路面脱空、路表坑槽、应变特性、预应力混凝土内部应力等。相对传统的传感器而言,光纤应变传感器灵活轻便、样式齐全,最关键的是它受外界环境和被测对象影响较小,而且能够承受高压、腐蚀、易燃易爆等特殊境况,实用性非常强。然而,光纤应变传感器的市场价格要比一般的传感器高出很多,这给光纤应变传感器在道路和桥梁检测工作中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3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可将路面病害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形象直观,使人们更方便的观察到路面的使用现状。该技术要依次对数据进行搜集、编码、图像数字化处理,通常包括图像收集子系统和图像解释子系统。图像数字化处理能实现对图像的分割与组合,能对图像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现阶段典型的路面数字化图像检测系统有ARRB交通研究所和美国PAVEDEX公司开发的路面信息检测车。

2.4落锤式弯沉仪。落锤式弯沉仪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路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过产生荷载脉冲来模拟行驶车辆车轮荷载的影响,用于测定在动态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弯沉和弯沉盆,可与其他路面检测设备一同评价路面的使用性能。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将落锤式弯沉仪(FWD)用于高聚物注浆修复技术中,FWD具有试验检测速度快、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能较好的模拟实际行车荷载对路面的作用。

2.5激光检测技术。激光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具有高亮度和高分辨率,还具有较好的方向性、相干性和衍射性。激光检测技术在路面检测中采用的原理主要是激光的光反射原理、光衍射原理和光时差原理,激光的光强越强则光电流越强,当光强发生变化时光电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所标定的光电流与位移的关系,通过光电流的变化反算弯沉和位移的变化量,当作为路面检测技术是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因此,激光检测技术可用于测量裂缝深度、弯沉、车辙和平整度等参数。

2.6断面仪。平整度是路面使用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行车舒适性。平整度的测试设备有两大类:反应类和断面类。反应类的代表设备为颠簸累积仪,它测量后轴同车身之间悬挂系统的位移,当位移累积一定量后,就送出一脉冲信号给电子计数器。但此类设备有一显著缺点:必须经常标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断面类设备直接沿行驶车辆的轮迹测量路表高程,得到路表断面,通过数学分析后采用综合统计表征其平整度。以前主要用的是水准测试和梁式断面仪,虽测试简单、直观,但测试速度较慢。近年来,人们逐渐采用激光断面仪来评价路面的平整度。

3. 发展趋势探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尚不能单独用于高精度的隐形病害检测。比如地质雷达技术可用于准确检测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桥面铺装层剥离、路面厚度、路面坑洞等,但目前为止尚不能准确给出脱空边界、路面隐形裂缝等;比如落锤式弯沉仪,可用于评定路基路面弯沉、桥面铺装剥离判定,但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相互印证;再比如激光检测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精度,但是由于路面状况复杂多变,必须对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可再现性进行深人研究,欧洲和美国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研究,并在其所使用的设备类型和品牌之间建立了相关关系,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激光断面仪有多种品牌,但还没有进行过再现性研究。

4. 综上所述

4.1虽然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众多,但还未形成标准化路面检测设备,同样也未制定供道路工作者参考的与道路无损检测相关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道路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快速有效的路基路面检测方法,及早发现路面隐形病害,及早进行针对性维修养护。

4.2因此,可以预见,道路无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为:

(1)标准化、规范化的路面检测设备;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7

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严峻[1,2,3],严重的职业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4],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是企业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否对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防护措施的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应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5],对规范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秩序、健全工作档案、完善工作统计均有实际意义[6]。

1 信息化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认识逐步提高,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企业越来越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的工作量增多,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足,检测检验数据统计处理、数据分析繁琐,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系统,职业卫生信息体系模型尚属空白[7],调查报告书写不规范,检测结果统计表格及信息录入操作麻烦且不规范,一些人为的差错和疏漏也难以弥补,传统的手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检测数据比以往更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数据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企业不能及时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不能准确反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实际情况,特别是缺乏中小企业职业危害基础数据,导致进行制定职业危害监管策略缺乏科学依据[8]。《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9],为及时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状况,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质量,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传统工作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模式转变,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检测工作流程化顺序进行的操作理念,采用Microsoft的COM+技术开发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信息的录入、信息传递、结果录入、方法标准的建立、信息化模板的建立、报告生成、系统维护等流程,自动保存电子记录,批次编号,质量指标、操作人员、时间、授权人以及电子签名这些信息都保存在关系数据库中,自动生成报告,采用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系统,易于电子数据的录入、保存、统计等处理。

总体结构采用W/S的模式进行设计,将整个检测过程各个环节通过内部网络构建局域网,职业卫生监测科、质量管理科、化验室、分管领导、财务科、主要领导实现无缝连接,各个业务科室录入的信息数据相对独立,不能相互增加、删除和修改,且系统设有数据合法性和完整性自动检测功能。不同操作者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分管领导有最终审核权限,按权限顺序进行,更改信息必须由各用户按流程逆向顺序操作,保证了信息准确安全。信息化系统设置便捷的查询和存储功能,便于查询和存储相关信息。

3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3.1 稳定的数据传递功能

实现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业务管理、登记、查询、收费、数据上报、报告等工作环节的自动化、无纸化和标准化数据的稳定传输,提高工作效能。

3.2 信息化模板功能

建立各种信息化模板,如根据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事先按卫生学调查报告格式规范要求,制作职业卫生学调查Word文档模板,包括检测与评价范围、工作场所情况(工作场所气象情况、工作场所设置和防护设施情况、工作情况、接触有害因素及个体防护情况)、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与评价、建议、现场检测布点平面图等,并可根据需要增减项目。使用者只要在信息录入模块根据被检测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导入类似的模板,进行修改,就可以生成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借鉴了前人经验,该模板尤其适用于经验法、类比法识别有害因素。简化了职业卫生学调查程序,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

3.3 数据支持维护功能

系统管理员可自行定义修改,系统不需要重新编写执行程序即可升级。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系统可设置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人员、检测方法库、检测项目库、检测标准库、检测仪器库、检测企业库、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模板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格式等多项内容,简化了工作模式,并能及时升级更新。

3.4 系统管理功能

检测结果可由检验科、职业卫生检测科直接输入,质管科、财务科审核通过,每位使用者都有着唯一的信息要求,根据使用者的职务和正进行的实时工作的不同去获取各不相同的数据。对每位使用者都有着严格的访问权限限制,可以通过用户设定的要求自动管理样品流程,各用户使用电子签名,各环节独立完成,互相制约,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3.5 数据查询统计功能

支持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查询和统计,通过网络进行检测信息、结果即时查询,实现数据共享。随时查询使用者关于样品状态、待处理的工作、不合要求的结果、提示等信息,对检测客户信息进行有效保留、管理,通过企业名称、时间和密码查询结果。对检测项目、样品数量、不合格项目等内容按时间进行查询统计数据分析,自动上报相关数据和报表。

4 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安全管理

系统采取以下措施保障系统数据安全,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4.1 硬件上的数据安全

服务器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是整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对硬件配置,尤其是数据服务器的配置采取一定控制防范措施,如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在内网与外网之间加设物理防火墙等安全措施,严格做好开机查毒,采用安全的硬盘存储系统、硬盘数据及时备份等,最大程度减少因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故障导致的数据破坏或灭失。

4.2 系统内的数据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对数据的访问、标准建立、数据输入和修改有一定的权限规定,通过权限控制模块,实施身份的验证,多级权限的管理机制,控制用户使用功能及访问数据的范围,完善安全操作指导,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各种意外情况,而且可以防止数据的泄密。采用硬件隔离的方法与外网断开联系,同时,经常进行数据的备份工作,特别是系统外数据备份,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4.3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由网络管理员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根据授权各科室对检测标准、检验方法、检测仪器、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模板等各类档案库及时进行查新补充、更正,方便使用,保证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

5 结论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种需求和发展趋势,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10]。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作为基本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数据共享,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制作和报告编辑,统一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杜绝了漏费,有利于规范化管理。经过近1年的应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能符合用户的需要,能够完成各类信息的输入和统计,自动生成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 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地科学依据,更有效地改善职业有害作业环境,预防职业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立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库,实现了用人单位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的申报、传递、编制、审核、报告打印、统计等功能。信息化模板的建立,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并自动生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提高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质量。本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实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化管理,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2-105 QIU Man.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status and probe into the counterm easu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2-105

[2]王善文,刘功智,任智刚,等.企业职业危害综合评价和风险分级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103-106 WANG Shan-wen,LIU Gong-zhi REN Zhi-gang,et al.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occupational hazard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2):103-106

[3]王欣.职业危害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4):105-107 WANG Xin.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in occupational dange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4):105-107

[4]李戬,陈建武,孙庆云,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企业版)设计与开发[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4-108 LI Jian,CHEN Jian-wu,SUN Qing-yun,et al.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oc-cupational hazar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4-108

[5]柳美兰.职业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特点[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22(4):333 LIU Mei-lan.Trai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occupa-tional health[J].Joum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Damage,2007,22(4):333

[6]高华北,张华玲,黄羲,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8,24(3):274-275 GAO Hua-bei,ZHANG Hua-ling,HUANG Xi,et al.Ap-plic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J].Occupation and Health,2008,24(3):274-275

[7]杜燮祎,张敏.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4):128-134 DU Xie-yi,ZHANG Min.State of the trend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IOHP websit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28-134

[8]廖海江.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37-139 LIAO Hai-jiang.Study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urveillance for Chinese occupational hazard in wor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37-139

[9]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第43号文.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Z].

乙肝三系统检测项目的评价 篇8

1.1 表面抗原 (HBsAg)

HBsAg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壳部分和小球形颗粒中, 有一种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和两对亚型决定簇d/y和r/w, 组成adr、adw、ayw、ayr四种不同的亚型。我国主要以adr亚型为主。当HBV感染宿主后, HBsAg在肝细胞浆内质网池中复制装配, 多余的HBsAg释放至体液和组织中, 血清中可高达0.5 mg/nl。研究认为血液中乙肝抗原在10-9滴度时, 通过输血可使受血者感染乙肝, 而滴度在10-4时可使受感染者发病[1]。

血清中HBsAg的检出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 患者的临床症状或转氨酶增高前2~8周, 血内即可测出Dane颗粒和HBsAg, 最早出现日期为NBV感染后3 d, 临床症状达到最高峰时, HBsAg呈最高滴度。患者出现肝炎症状十三周后, 血清中HBsAg滴度迅速下降, 大约5%~10%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后4~5个月内HBsAg转为阴性。目前公认, HBsAg完全消失标志着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但若为急性乙肝的患者于发病后六个月HBsAg血症不消退, 无论症状是否消失, 均有可能成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可能, 或者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HBsAg携带者亦可能在某一时期发生变化而转变成各类肝炎患者。HBsAg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约占70% (49~98%) , 对诊断乙肝有一定局限性, 必须同时检测抗-HBC、抗HBC则可修正HBsAg检测所获得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特别是HBsAg消除较早的患者, 当发生临床症状就诊时, HBSAg已转阴, 其自然阴转率约为5~10%。

1.2 抗乙肝表面抗体 (HBs)

抗-HBs是宿主受到HBV感染后产生免疫能力的保护性抗体, 为乙肝进入恢复期的标志, 也作为既往感染的标志。抗-HBs对宿主的保护性并非绝对, 若抗-HBs滴度低或HBV攻击剂量大时仍可感染。研究表明:仅单项抗-HBs阳性, 尤其是低水平者 (S/N比值<10) 不一定表示既往感染HBV或对HBV有免疫力。一般认为, 宿主受到HBV感染, 在HBsAg消失后0~110 d, 约有80%患者血清中出现抗-HBS, 大多数患者抗体可持续六个月至三年。但若HBsAg不消失而出现抗-HBS。此并非病情好转的标志, 抗-HBS的出现应该是由HBsAg阳转阴的过程中产生, 而不应及早的出现和效价迅速上升, 过度的产生抗-HBS将会使患者肝脏严重受损。理论推测:由于脾脏是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 大量产生的抗-HBS可能存于门脉血液中, 感染HBV的肝细胞在T细胞攻击下坏死, 稀放HBsAg过量的抗-HBS, 和HBsAg在肝窦状腺形成免疫复合物, 导致局部发生反应, 引起肝组织内局部缺血性坏死。近来还发现, 即使HBsAg消失后和在抗-HBS出现后很长时间内, HBV (Dane) 仍然遗留在血中。这就提示患者即使抗-HBS出现, 也要定期化验观察。

2核心抗原 (HBcAg) 核心抗体 (抗-HBC) 系统

2.1 乙肝核心抗原 (HBcAg)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和乙肝患者的肝细胞核内。乙肝核心抗原的存在, 标志着HBV的复制, 但由于HBcAg很少游离于血液中, 血循环中尚未检出游离的HBcAg, 目前可用超速离心法或特异性兔疫沉淀法将HBV沉淀, 再用去垢剂裂解外壳, 使HBcAg稀放, 可从血清中直接检出, 由于一般实验室很难做到这一步。故对HBcAg的临床意义报道不多, 值得指出的是, 乙肝核心抗原在慢性患者中出现, 多提示预后不良。

2.2 乙肝核心抗体 (抗-HBc)

当宿主受到HBV感染, HBsAg检出后的2-4周内, 即血清中可检出抗-HBc, 通常在乙肝急性期, 恢复期。HBsAg携带者的血清中均可检出, 为原发性应答反应, 非HBV的中和抗体, 不具有保护性, 但这种抗体的检出是表示HBV在肝内持续复制或既往感染的标志, 一般认为, 低滴度的抗-HBc阳性, 多属既往感染, 常为单独抗-HBc阳性。高滴度抗-HBc阳性, 多属现症患者, 提示体内HBV复制活跃, 且常与HBsAg阳性共存, 它是机体细胞损伤和HBV在肝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目前认为, 抗-HBc和HBsAg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与HBsAg阳性相同, 而抗-HBc和抗-HBs同时检出并具有水平时, 为患者完全恢复的标志。仅抗-HBc阳性, 可能是处于HBsAg向抗-HBs、HBeAg向抗-HBe过渡的“窗口期”。而当抗-HBc与HBeAg同时阳性时, 该患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低滴度的抗-HBc在体内持续存在时, 表示抗-HBc具有免疫性。但即使HbsAg阴性, 仍可能具有传染性。据临床资料报道:抗-HBc在各型乙肝中的检出率为82.7%[2,3]可见抗-HBc的检测对于确定其病源有重要意义。

3乙肝e抗原 (HBeAg) 抗体 (抗-HBe) 系统

3.1 乙肝e抗原 (HBeAg)

近年来认为, HBe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C基因 (HBcAg基因) 的编码产物。当HBV感染宿主时HBeAg的检出早于GPT (谷丙转氨酶) 升高, 并在恢复期消失, 它的出现往往伴有DNAP (DNA多聚酶) 活力增高以及血清中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 (Dane颗粒) 。所以e抗原与Dane颗粒及DNAP之间的伴随关系足以说明e抗原可作为体内HBV复制以及其有传染性的又一指标。有文献报道, HBeAg阳性血清中80%含有Dane颗粒。在HBV急性感染时, HBeAg可呈一过性阳性, 一般认为无临床意义。在HBeAg持续阳性表示为HBV慢性感染, 且常提示有肝损害, 如e抗原阳性并伴GPT升高和DNAP活力升高, 对于慢性肝炎的严重性和病程来说, 多提示预后不良。一般认为, HBeAg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 但也有少数病例HBsAg滴度很高, 而HBeAg却阴性, 这可能因病毒进入“非复制相”, HBV-DNA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仅能产生HBsAg, 而不产生HbeAg[1], 值得注意的是, 病毒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后可能会发生癌变。但必须强调上述关系并非绝对, e抗原在肝功能及肝活检均正常的无病状带毒者血清中也可检出。HBeAg的检出率为:慢活肝>肝硬变>慢迁肝>急性肝炎> HBsAg 携带者。

3.2 乙肝e抗体 (抗-HBe)

抗-HBe是HBeAg在免疫反应中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能中和病毒, 具有保护性, 比抗-HBs出现早。从HBeAg转变为抗-HBe常在乙肝恢复以前, 反映宿主已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被认为是HBV复制已经停止或减弱的指标, 抗-HBe主要存在于HBsAg阳性携带者及迁延稳定或恢复期肝炎患者的血清中, 但抗-HBe不能作为一种安全的指标。据临床资料报道:44例HBsAg阴性而抗-HBe阳性的病例, 检出DNAP活性12例 (27.3%) 。在HBV与δ因子双重感染时, 抗-HBe阳性率升高达60%~80%。有人观察到乙肝患者约有50%能产生抗-HBe, 并且产生抗-HBe者, 同时有ATP水平升高, 应特别注意原发性肝癌的可能[4]。

参考文献

[1]杨振华, 倪培华, 史学娟.临床检验杂志, 1983, 21 (5) :284.

[2]陈远林, 秦立新, 张仁生.检验与临床, 2004, 22 (1) :45.

[3]王建华.流行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9

关键词:账户信用,信用评价,恶意发帖,发帖检测

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 年7 月发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8.8%。目前,虚假信息、造谣诽谤、网络水军等现象影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1⁃3],恶意发帖检测系统旨在为网络社区发现、剔除恶意发帖,构建优质网络社区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

目前网络舆情系统多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符合社区的中心思想。与针对发帖内容的检测技术相比,基于行为的恶意检测技术,不再在帖子的汪洋大海中无针对性的寻找恶意帖子,改为有针对性地寻找恶意帖子部落,恶意帖子部落的中心是恶意账户。综合考虑账户发帖频率、发帖时间、账户信息维护等多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可以有效发现恶意账户,对该账户的所有发帖进行监控,撤回该账户所发的恶意帖子。

账户行为挖掘的思想避开了监测恶意文本信息作为主体,转向检测发帖的主体行为。其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测恶意文本信息,还可以发现恶意账户。对风险度较高的账户可以采用严格控制技术,降低网络社区的风险,对优质账户给予更多权限,改善网络社区服务,培养更多优质客户。本文在账户行为挖掘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账户信用模型,对账户信用进行评价,检测并发现恶意账户和恶意信息。

1 账户信用模型

信用模型的建立需要经过如图1 所示的几个流程,完成分类特征属性的确定,将不能分类的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结合网络社区数据建立分类预测模型。

1.1 信用特征属性

收集影响账户信用的相关属性,构建账户的信用特征向量V={x1,x2,…,xn},xi表示账户某一特征属性离散化值。结合从事网络社区开发的工作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列出一些基本属性[4⁃6]。

(1)账户名:从登录社区的账户中可以预见账户的优劣,对于普通或者优质用户会在意自己的账户名称,一般采用某些有意义的词或者姓名的变形等。目前,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提供账户授权服务,用于解决用户注册大量账户,使用单一密码危险,多种密码困难的问题。

(2)账户详细信息:一般社区账户会要求账户提供除登录用的账户名和密码之外的其他信息。作为社会人一般具有许多社会标签,某些标签可以预示用户的真实信息。例如性别、籍贯、喜好、座右铭、学历、生活经历等。对于恶意账户在账户详细信息补充完整方面没有优质账户做得好,更多的是隐藏或者伪造。

(3)认证等级: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社区账户,特别是涉及到金钱、隐私,都要求比较严格的实名制验证,验证账户的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一般社区账户会要求邮箱验证或者手机号验证。经过较高等级验证的账户,通常是优质账户。

(4)最近登录行为:用户登录社区的时间段、频率、IP地址一般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关注登录行为属于行为分析领域,对于了解账户是否被盗、还是本身是恶意账户具有帮助。

(5)最近发帖行为:分析账户发帖行为,可以提取许多有用的价值,是恶意检测系统主要的关注行为。对于普通用户使用网络社区具有一些通用模式。即使是高产的作家,每天发表的博文、日志数量会稳定在一个阈值内,对于同一个问题发表的评论同样满足上述观点。

(6)社区关系网:网络社区是社会关系向线上发展的产物。社会关系网预示物以类聚的思想,具有众多粉丝的账户并且粉丝中包含优质粉丝的账户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账户。

账户信用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2 所示,各种因素对于用户信用特征向量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自定义设置。用户的信用特征向量,根据用户参与网络社区的情况,相应地动态调整。经过实名制认证的用户应该比匿名用户具有更高的信用度。如果用户登录异常,或者用户发布违规的信息,应该适当的降低用户的信用度。有些网络社区允许用户之间可以建立好友关系,同时会影响用户的信用度。

1.2 离散化特征属性

本文选取账户社区关系作为研究主要因素,对社区关系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非监督学习算法进行账户分类过程,采用Page Rank算法对社区关系进行离散化处理。Page Rank算法可根据网页之间的超链接,计算网页排名。Page Rank算法也可作为评估网页优化的结果重要参考因素[7⁃9]。

Page Rank算法为了解决部分“没有出链的页面”带来的陷阱问题,增加随机跳出浏览的策略,即随机地打开某一页面,随机地点击其中某一链接。页面的Page R⁃ank值决定了页面被随机访问的可能性大小。假设持续点击网页上的链接,最后抵达一个没有出链的页面,此时随机选择一个页面开始新的浏览。e=0.85 表示在任意时刻,用户浏览某页面后会继续浏览的概率。1 - e = 0.15 表示在任意时刻,用户停止继续向前浏览,改为随机选择所有页面中的某一页面开始浏览的概率。完整的Page Rank算法如下式所示:

式中:p1,p2,…,pn是待计算页面;M(pi)是链入pi页面的集合;L(pj)是链出pj的集合;N是所有页面总量。

主要特征属性中登录行为特征属性的离散化采用单位时间段的频次来表示:vi= si/|d| ,其中si表示在时间段d内的行为频次,例如账户i在一个月内的登录的次数为n,该账户的登录行为属性离散化为vi= n/ 30 。

发帖行为特征属性的离散值与账户在一段时间d内的发帖情况有关。假设账户的每一个发帖最终检测结果有一个恶意程度wi,则账户的发帖行为的特征属性离散值W =∑wi。在构建恶意检测系统后,账户的发帖行为通过影响发帖行为特征属性来更新信用模型,保持恶意检测系统的自适应。

并非所有的特征属性都需要离散化处理,由于认证等级一般包含有限状态集,可以直接作为分类符号。本文未给出的离散化操作,可以根据前面给出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仿效,离散化科学合理即可。完成所有的属性离散化处理后,将进入下一阶段完成账户的分类。

1.3 账户分类

账户信用特征属性的采集,对于部分不能分类的属性进行离散化,最后需要的工作就是构建账户分类模型。账户信用特征向量V={x1,x2,…,xn},具有n个特征属性,用于构建账户信用模型。账户的信用特征向量,反映了账户某一时刻的信用状态。本文在实验部分采用K⁃means算法[10⁃12]对账户进行分类建模。

2 恶意发帖检测模型

在基于账户信用模型中,对于账户信用度的影响因素中登录行为和用户发帖行为是一个基于时间状态的影响因子。每一个账户可能在任何时间违反网络社区核心价值观,即使是当前网络社区中具有最高信用度的账户。所以构建的恶意发帖检测模块是基于对于所有账户的不信任,建立在概率模型之上。所以采用的基本策略是对于信用度高的账户采用比较简单、约束条件比较宽泛的检测,允许部分系统疏漏。对于信用度低的账户,首先鼓励其提高信用度;其次对于其发帖增加发帖成本(要求严格的发帖验证,发帖频次、数量限制等);最后发帖内容经过严格的审核。

如果信用模型采用静态模型,即首次构建模型后保持不变,只能体现网络社区在某个时刻的账户信用状态,模型只能具有纪念意义而没有实际价值。如果信用模型中信用属性值是单调非递减的,如同QQ等级一样,恶意账户可能增加一个潜伏阶段。恶意发帖检测模型中账户的信用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属性动态调整,其中主要发帖行为特征属性,会对账户的信用特征向量起到重要影响,长期未登录账户或恶意发帖,账户信用受到负极影响;账户存在恶意行为,根据恶意的严重性不同程度影响账户的信用度。

本文设计的基于用户信用度的检测模型,该检测模型带有反馈链,根据用户发帖是否属于恶意发帖,以及信息的恶意程度,动态调整用户的信用特征向量,同时账户信用模型也决定了恶意发帖的检测流程,如图3 所示。系统的初始化模块主要完成的工作是账户信用模型建立,首先完成系统的一个账户信用快照。在之后的账户行为中动态调整信用模型的某一特征属性值,图3中主要是根据账户的发帖行为进行分析。账户在完成发帖的过程中,首先获取自己的账户信用标记,确定发帖检测的具体流程,即每一个信用标记映射一个发帖检测流程。恶意特征库同样满足基于信用标记映射不同的库大小、内容等。完成发帖检测之后,通过检测模型中的反馈链,更新信用模型中的发帖行为属性的值。

3 恶意发帖检测系统

经典的恶意检测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某一发帖文本进行统一路径的恶意性检测,如图4 所示。没有区分不同账户的特性,采用一致的处理模式,没有实现计算资源优化配置。

恶意发帖的源头是用户行为,而不是永无止境的帖子。本文构建的恶意发帖检测系统模型如图5 所示,系统构建在以账户信用模型为核心的恶意发帖检测系统,鼓励用户文明发帖,打击恶意发帖,维护网络社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用户发帖的检测流程为:

(1)查询当前账户的信用特征属性向量;

(2)根据账户的信用标记设置发帖前置控制条件。前置控制条件决定了账户不一样的发帖交互情景,如账户当日的发帖额度、发帖频率、确认发帖的验证码等。

(3)发帖检测过程,后置控制条件的设定,根据当前账户信用标记映射的检测流程,进行恶意检测。

(4)反馈检测结果,更新账户信用度。一份帖子会对账户的信用度产生影响,影响大小和正负有区别。应根据帖子的检测结果进行反馈,更新账户的特征属性向量。

(5)如果是恶意发帖,提取恶意帖特征,加入恶意发帖库,为恶意发帖的深入学习采集样本。账户信用标记的不是实时更新,采取间隔时间段重建方式。

本系统模型在用户发帖的流程中把用户发帖行为分为发帖前置控制、发帖、发帖后置控制、发帖结果4 个阶段。账户的信用模型是根据数据分析理论创建,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在发展中积累的历史数据。根据模型预测当前发帖行为的恶意程度,调控发帖的前置控制条件,减少网络社区面临的风险。模型的自身成长是和网络社区的成长必然紧密相联,根据账户在社区的每一次操作行为去更新模型,保证模型的自适应性。

4 实验分析

本实验采用网络爬虫[13⁃15]抓取网络社区的账户、发帖等数据信息,对账户信用特征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分类算法对账户分类。抽取不同簇账户的发帖信息,采用恶意检测算法检测,分析不同簇账户发帖的恶意发帖量和发帖恶意复杂度,验证分类有效性。

4.1 实验说明

本实验基于Python语言设计网络爬虫,抓取国内知名网络社区博客园的账户、发帖等信息,爬虫抓取的主要数据字段为账户名、账户简介、关注者、粉丝、发帖信息和账户在社区的最近发帖活动记录。目前博客园用户超过了17 万,以本人账户主页为爬虫种子,最终爬到的账户信息为13 万左右,还剩4 万多的用户没有爬取到,分析这部分账户是既没有粉丝也不关注其他用户的孤岛,整个数据集不采用数据库存储,采用文本文件保存,每一行采用账户作为关键字,之后为具体采集属性的数据,主要原因是账户数据量在可控范围内,文本可以直观查阅、验证数据。实验部分采用Page Rank算法离散化的社区关系,采用K⁃means分类算法进行账户信用分类。

4.2 信用计算

本实验主要通过账户信用主要影响因子——账户信息、社区关系、最近发帖行为,实现对账户信用模型的建立,其他没能考虑的因子是因为实验数据的不完整(不能获取账户的登录行为以及认证等级)以及当前社区的条件下不是特征属性(例如博客园不支持其他社区号登录)。

本实验将根据Page Rank算法进行实验。提取数据集中每个账户的关注者,对于爬取的账户网络社区关系数据采用Page Rank算法进行计算,直到转移矩阵的收敛,得到如表1 所示的排名前50 的账户信用度值。

采用网络社区关系构建的账户信用模型,对其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信用度比较高的账户,其信用度影响因素比信用度比较低的账户具有突出表现。如图6 所示为最佳账户的账户信息,可以看出其账户简介信息十分饱满,而且信息的真实度比较高,其对社区贡献和忠诚度比较高。

如图7 所示为非高信用度账户的账户信息,账户信息非常匮乏,只包含系统提供的默认信息,并且网络社区的参与不活跃。如图8 所示为高信用用户的最近发帖行为,一般高信用账户会持续性地活跃在网络社区中,并且对自己的发帖负责而且具有比较好的发帖质量。在基于网络社区关系的信用模型中没有考虑到账户的最近发帖行为方式,可能信用低的账户在社区同样比较活跃,很可能是最近加入社区的潜在优质账户。所以对于低信用度账户的正常发帖采用鼓励手段,出现恶意发帖采取重罚手段。

4.3 账户分类

完成对账户的信用度采取非递增排序,然后对信用度取10 的对数,绘制如图9 所示的账户信用度的分布曲线。分析图9 可知社区处于成长期,大部分的账户信用度较低,信用度高的用户较少。

采用K⁃means算法对账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本实验将账户分为3 类,映射为优、良、差。根据对重心观察,可见划分结果满足要求。表2 展示了不同簇中的账户在整个社区的规模程度,为恶意发帖检测提供了决策意见。

5 结语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账户信用模型的恶意发帖检测系统,该系统建立在以账户信用为核心模型基础上,量化每个账户的信用,对账户进行分级,识别恶意账户,并将每一个恶意发帖都反馈至账户信用模型中,实现恶意发帖检测系统自动调整。本文建立的信用模型,在选取信用的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依靠实践经验,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加以改进。本文的实验部分未能完成所有属性特征的离散化处理,选取了代表性的属性,后续研究中需要完成不能分类的属性离散化处理。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10

科学技术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健康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 在农村筛选推广一批适合当地需要、经济、安全、有效、成熟、农民群众可接受的的卫生适宜技术是较快解决农村居民健康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基于目前农村卫生工作薄弱和卫生技术缺乏的现状, 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四部委在“十五”课题研究的经验基础上, 继续开展“十一五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科学筛选适宜技术是推广应用的前提, 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技术进行系统评价是保证技术有效筛选的一种重要方法。

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 是妇产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因不同人群而异, 为15%~64%, 绝大多数患者的年龄在15~44岁。在阴道感染的发病中, 细菌性阴道病占50% ~60%[2], 该病与许多严重的妇产科并发症有直接联系, 许多并发症可通过明确诊断并正确治疗BV而得到预防[3], 因此, 寻找有效经济的检测技术及时检测出患病人群, 对于保护我国妇女生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是由黑龙江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推荐的国家“十一五”攻关“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第七批技术。本文通过对联合测定技术与金标准Amsel方法进行诊断系统评价, 为确定该技术是否适合作为适宜技术在农村和基层推广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公开发表的配对横断面资料。

研究对象:临床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的女性患者, 年龄分布在16~72岁之间。

干预措施 实验组使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Y-PO-color BV Set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 批号:005004专利号:200610056827.X) ;对照组使用金标准Amsel方法。

Amse1法在以下4项中有3项阳性者即可临床诊断为BV: (1) 匀质, 稀薄, 白色阴道分泌物, 常粘附于阴道壁; (2) 阴道pH>4.5 (pH通常为4.7~5.7, 多为5.0~5.5) ; (3) 胺臭味试验 (whiff test) 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 加入1滴 氢氧化钾1~2滴, 产生一种烂鱼肉样腥臭气味; (4) 线索细胞 (cluecel1) 阳性, 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阴性球杆菌, 无或偶见乳酸杆菌判为阳性。

1.2 检索策略

JY-PO-color BV Set 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是2006年获得的北京重点领域发明专利, 在检索PubMed 和Science Direct等外文数据库时尚未见到相关外文文献。由于技术发明时间较短, 文献量较少, 为防止遗漏密切相关文献, 以“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为检索词,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检索文献最早发表时间为2007年。

1.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资料提取包括文献基本信息 (文章标题、作者、文章来源等) 和研究基本信息 (纳入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方式、临床效果等) 两部分。根据Whiting[4]等制订的QUADAS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14条标准评价文献质量, 每一条标准以“是”、“否”、“不清楚”评价。“是”为满足此条标准;“否”为不满足或未提及;部分满足或者从文献中无法得到足够信息的划为“不清楚”。

1.4 统计分析方法

用Meta-Disc软件 (version 1.4) 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对可提取四格表数据的文献, 先探索是否存在异质性:如果不存在研究间异质性, 可以合并单个效应量, 如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比数比等;如果存在阈值效应造成的异质性, 最好的合并数据方法是拟合sROC曲线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或应用其他统计量如Q指数;如果异质性是由非阈值效应所致, 可以尝试在同质的亚组内合并分析。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 初检出61篇文献, 依照纳入标准, 最终纳入6篇文献, 其中3篇文献可提取四格表数据进行临床诊断效果评价。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篇配对设计文章中, 共纳入可疑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102例。由于诊断试验对象为阴道分泌物标本并非直接作用于人群, 所以可以认为在“盲法”方面对两组实验没有影响。各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 文献的质量评价详见表2。

2.3 meta分析结果

Q检验中若P<0.05 , 研究间的变异超出抽样误差所能解释的范围, 不能认为各研究间同质, 需考虑异质性存在;统计量I2 值为0 %时表示各个研究是同质来源, 若I2 > 56 %提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 I2 < 31 %可认为各个研究是同质的[8]。通过Q检验以及I2值, 可以看出本研究纳入的3篇文献存在严重异质性, 因此不能够采取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等单指标合并的统计方法。

分析引起异质性的原因, 统计结果显示不存在阈值效应 (Spearman相关系数=0.500, P=0.667) , 因此不能采取拟合sROC曲线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的统计方法。进一步考虑对可能引起异质性的因素进行meta回归分析, 找出引起异质性的因素并采取亚组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避孕措施[9,10,11]、行为生活方式 (如吸烟[12]、药物滥用[13]、阴道灌洗[9]) 、心理因素[14]、人工流产[15]、性传播疾病[16]等有关。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均较差, 基本没有提及就诊患者的基本情况, 所以导致不能进行亚组分析。

3讨论

检测与评价系统 篇11

1 系统的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评价理论

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问题与隧道的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在公路隧道系统工程中,各工序和工艺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仅对施工质量控制来讲,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已有相关研究经验,施工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工序工艺质量控制以及相关工程竣工检查等最为关键。本文对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评价研究主要是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评价和施工检测评价(包括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两方面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施工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

公路隧道建筑材料检测评价研究中,将建筑材料按材质和功能用途大致划分为混凝土材料、砂浆材料、石材、回填材料、钢材、防排水材料、防火材料、防冻材料和抗震材料等类别分部进行检测评价,给出各项材料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并给出相应的检测评价表格。

施工质量检测评价本文主要根据隧道施工特点,以具体工程项目为工程单位,以施工过程中工序工艺质量检测评价为主,竣工检测评价为补充,将隧道施工质量检测划分为洞口工程、洞身开挖、洞身支护与衬砌、防排水工程、路面工程及隧道总体、隧道机电设施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施工环境检测、隧道竣工检测室内质量保证资料检查等分部工程、分项工程进行检测评价,给出各项检测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并给出相应的检测评价表格。

2 系统基本构架

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评价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微软Window s Se rve r2003系统为开发和运行环境,采用SQLs e rve r2005数据库管理平台和VB、VC语言汇编工具,通过.net汇编语言,结合前端We b交互技术搭建,可应用于章鱼式多客户端网络,支持客户远程访问,支持管理员远程管理。

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评价计算机管理系统由用户管理系统、工程业务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组成,核心是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为检测人员提供各类检测表格,由检测人员录入检测结果并提交给评价人员评价,在监理人员的全程监督下完成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检测评价的管理过程。系统最终通过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检测评价情况,最终给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报告单。

3 系统通过各用户的功能配置,实现检测评价业务管理

1)系统管理员用户:具有用户管理系统、工程业务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操作最大权限。支持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对工程项目及系统相关资料进行更新管理等。支持工程项目的建立、修改、关闭、开启等。支持针对具体项目建立相应用户并为其配备管理权限等等。

2)检测人员用户层: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检测人员。检测前可查看国内现行各标准规范和各具体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法等。具有各项目检测表格数据录入基本权限,支持临时保存检测数据和修改检测数据,录入完毕可将项目提交给评价人员评价。

3)评价人员用户层: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检测人员。评价前可查看国内现行各标准规范和各具体检测项目评价指标,对检测人员提交过来的各检测表格数据进行评价,给出评价意见。支持临时保存评价数据和修改评价数据,如发现项目评价不合格,可打回给检测人员,并要求施工单位返工,要求检测人员重检。评价完毕需填写评价项目的评价意见和工程整体质量报告单,并将项目提交给监理人员。

4)监理人员用户层: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监理人员。可全程查阅检测人员检测和评价人员评价的各种数据和操作,可查看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可查看评价人员给出的评价结果和评价意见,并根据监理情况,填写各项目检测评价的监理意见和工程施工质量报告单。

5)甲方单位用户层: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甲方单位。可查看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可查看各检测原始数据、评价结果和监理意见,可查看工程整体质量报告单等。

4 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

1)实现了工程实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甲方单位相互关系的虚拟。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将检测、评价、监理操作分开,体现其互相协作、制约和监督功能。

2)实现了项目化检测评价和初步智能化检测评价。系统的检测评价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给出检测、评价和监理各具体表格,给出工程质量报告单,完成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在具体项目中,支持智能化选择需要检测、评价的具体建筑材料和工序工艺。

3)系统充分体现了数据库技术的优越性,使检测评价流程优化、操作成本节约。系统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库的存储和读取操作,支持相同数据相同表格重复调用,减少了操作中的许多录入和选择,结合具体逻辑算法,可直接、准确、快捷得出结论。

4)系统提供了许多现行标准和规范的电子版本,提供了各类检测评价项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可供检测人员和评价人员参考。

5)系统界面简约美观,功能齐全,操作方便,结合We b交互技术特点,可同时面向不同地方的检测人员、评价人员、监理人员和甲方单位,实现远程操作。

参考文献

[1]曹建平.长大公路隧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隧道建设, 2008.

[2]公路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一本通编委会.公路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一本通[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下一篇: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