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2024-11-27

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精选5篇)

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篇1

摘要:建立煤矿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可以迅速对所收集的各种安全信息进行筛选归类, 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为安全信息的及时反馈和调整安全管理策略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煤矿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及“动态输出子系统”组成, 其功能主要包括:安全信息收集、分层次分部门安全状况评价、安全信息发布及安全预警等。

关键词: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检查

煤矿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煤矿安全是煤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要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 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收集安全信息, 评价安全现状, 以便针对实际情况迅速采取措施。基于此点, 煤矿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科研工作者在煤矿安全管理和安全预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有重要作用。但也仅限于管理模式和方法的探讨, 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煤矿安全状况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突发性, 决定了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研制开发安全数据库、专家系统, 分析灾害事故原因, 建立灾害事故数据库, 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计算机应用于灾害事故智能决策系统, 构建企业安全信息网络, 及时监控安全隐患[1]。

建立煤矿安全动态追踪与评价系统, 可通过完整地收集安全信息, 对其进行筛选归类, 确认责任部门或人员并进行安全评价, 从而及时采取安全对策, 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该系统可以根据实际安全管理需要在煤矿内构建, 也可独立在生产工作面实现, 为各层次的安全管理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1 系统总体结构

煤矿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总体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动态输出子系统组成, 见图1。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收集安全信息。通过安全环境监测、生产安全通讯等采集线路设备及区域气象等相关数据的同时, 依靠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动态安全检查及各种违章、事故通报等, 全面采集安全信息。数据处理子系统对数据及时处理, 获取安全信息并向管理人员进行提示。管理人员对各类安全信息进行辨别和确认后, 将安全信息输入到安全评价子系统, 该子系统在对安全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的基础上, 把相关安全信息归集到相应的责任部门 (单位) , 同时对其定性定责, 并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对各部门 (单位) 的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在此基础上, 实现安全信息的及时发布、评价结果的动态输出和安全预警。相关部门即可根据安全责任, 及时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 消除隐患。

2 系统功能

煤矿安全动态追踪与评价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安全信息收集、分层次分部门安全状况评价、安全信息发布及安全预警等。

2.1 安全信息收集

安全信息收集是煤矿安全动态追踪与评价系统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手段, 整合多种途径, 全面收集安全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和反馈, 对避免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信息收集的实现是通过电子安全环境监测、生产安全通讯等仪器监测, 以及各级安全管理部门 (或监察人员) 对相关单位 (或工作面) 的动态检查, 同时辅以历史数据, 由管理人员或计算机再对数据进行处理而获得的。

2.2 安全状况评价

在安全信息确认后, 需要对其定性定责。传统的做法是根据经验利用规章制度来召开“分析会”或建立相应的“问题库”等台帐, 并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及时整改。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其科学性和效率不高, 容易造成形式主义, 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实现对安全信息的分层次分类别安全评价功能, 可以自动追踪安全信息的处理情况, 显著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杜绝“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

分层次分部门的安全状况评价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安全信息分层次分部门归集。依据安全责任, 将安全信息归集到最低层次的部门, 从而实现较高部门的责任安全信息累加。

2) 安全信息定性归集。对定责的安全信息在分层次分部门归集的基础上, 依据安全信息的属性, 划分为设备保养、管理制度及规范、安全意识及教育、业务素质及应急能力等不同类别, 从而为更好地采取对策提供信息保证。

3) 各部门 (单位) 安全现状评价。随着安全信息的更新, 并根据确定的安全评价方法, 及时、自动实现对各部门安全现状的评价。

2.3 动态输出

矿长、生产矿长、安监处长等主要安全管理人员在网上查询、分析近期安全状况后, 可以通过局域网快速地发布安全指令信息[2]。安全评价结果随同安全信息同步更新。动态输出的项目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发布、各部门 (单位) 安全现状评价结果、安全预警等。

在动态输出过程中, 安全信息发布可分层次分部门进行, 并要求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响应安全评价及预警的输出, 更需要相应考核机制的建立, 以协调各层次的安全管理工作。

3 系统实现

3.1 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是煤矿安全动态追踪与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目前, 各矿区乃至各工作面的安全信息采集模式均有较大差别,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信息采集系统, 所采集信息的种类、覆盖范围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而且对所采集的安全信息也未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因此, 需要对安全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 确定信息采集点发布、采集信息种类等。

3.2 安全状况评价系统

安全状况评价是根据所确认的安全信息, 通过分层次分部门的归集, 并按属性定性后, 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各部门 (单位) 的安全状况评价。安全状况评价系统的核心是安全信息的归集及评价方法的确立。

3.3 动态输出系统

动态输出系统及时自动更新, 按照安全管理需要, 以发布安全信息、报告各部门 (单位) 的安全现状评价结果、进行安全预警为中心。

4 结语

建立煤矿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通信手段加强安全管理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可以实现安全信息的及时响应和评价, 并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长远看, 该系统可以融入我国的智能矿山系统, 并为我国智能矿山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斌, 王立杰.构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J].中国煤炭, 2006 (3) :63-65.

[2]房英利.煤矿安全管理的动态监控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 2002 (12) :46.

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篇2

《安全评价》试卷(2卷)

一、填空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根据安全对策措施的制定原则,评价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和 经济合理性。

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加工、………的单元。3.狭义的危险是指系统中特定的危险事件发生

4.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安监管技装字[2002]45号”文件,安全评价分为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

5.防火墙应采用构成,耐火极限不应低于4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5分)

1.易燃易爆气体不能与下列那几类危险化学品同贮(ABCD)A.助燃气体

B.易燃固体 C.剧毒气体 D.腐蚀品

2.事故树分析方法能实现下列那几项功能(ACD)A.识别导致事故的设备故障 B.评估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 C.识别导致事故的人失误 D.为管理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3.在装置安全评价中可以是使用以下那几种评价方法(ABCD)A.安全检查表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C.事故树

《安全评价》试卷(A卷)D.危险指数法

三、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

1、什么是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3分),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4分),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分)。

2、安全评价的原理?

虽然安全评价的领域、种类、方法、手段种类繁多,而且评价系统的属性、特征及事件的随机性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究其思维方式却是一致的,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原理(2分),即:  相关性原理  类推原理  惯性原理  量变到质变原理。(每个2分)

第1页(共2页)

3、企业安全培训教育的三个层面? …… 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4分)… 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3分) 特种作业人员(3分)………………:线 号… 学…………………………:… 名封 姓……

4、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 建立制度(1分)…… 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1分)…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2分)… 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2分)… 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2分)…  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2分)…

…密…:… 级… 班… 业… 专…… … … …

A卷)

四、论述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机械设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类?

答:(1)静止状态的危险因素 切削刀具的刀刃;

机械设备突出的较长的机械部分,如设备表面的螺栓、吊钩、手柄等;

毛坯、工具、设备边缘锋利飞边和租糙表面,如末打磨的毛刺、锐角翘起的铭牌等; 引起滑跌、坠落的工作平台,尤其是平台有水或油时更为危险。(2)直线运动的危险因素接近式危险

当人处在机械直线运动的正前方而未躲让时,将受到运动机械的撞击或挤压,如由于躲让不及,受到做直线运动的牛头刨床滑枕的撞击。

经过式危险

指人体经过运动的部件引起的危险。(3)旋转运动的危险因素

指人体或衣服卷进旋转机械部位引起的危险。(4)振动部件夹住的危险(5)飞出物击伤的危险

如被锻造加工中飞出的工件、机械加工中未夹紧的刀具飞出击伤的危险。

(每项3分)

2、危险指数评价法有何优缺点?

危险指数评价法中由于指数的采用.使得系统结构复杂、难以用概率计算事故可能性的问题,通过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这种评价方法,一般将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评价单元,针对每个评价单元逐步推算事故可能损失和事故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再比较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确定系统最危险的设备和条件。评价指数值同时含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两方面的因素,避免了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难以确定的缺点。(7分)该类评价方法的缺点是.采用的安全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的功能重视不够,评价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的修正系数,一般只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设置条件和覆盖范围有关,而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功能、优劣等无关。特别是忽略了系统中的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给定各因素的修正系数后,这些修正系数只是简单地相加或相乘,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重要度的不同。因此,使得该类评价方法,只要系统中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系统工艺参数和空间分布基本相似,即使不同系统服务年限有很大不同而造成实际安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其评价结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从而导致该类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较差。(8分)

第2页(共2页)

系统追踪在安全输血管理中的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 (改进前) 和11月 (改进后) 在我院住院输注成分血的患者各60例。纳入标准:符合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指征及附件要求。排除标准: (1) 抢救或人量紧急输血患者; (2) 一次住院过程中重复输血患者。其中9月份患者男性28例, 女性32例;输血原因:手术失血14例, 慢性贫血12例, 消化道出血8例, 自血病6例, 创伤失血14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输注血液成分:红细胞36例, 血浆18例, 血小板4例, 冷沉淀2例。11月份患者男性27例, 女性33例;输血原因:手术失血16例, 慢性贫血10例, 消化道出血10例, 自血病6例, 创伤失血1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输注血液成分:红细胞38例, 血浆16例, 血小板4例, 冷沉淀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输血原因、输注血液成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成立系统追踪小组:2013年9月护理部、医务部、输血科、信息数据中心等部门成立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医务部监管临床输血指征及用血规范, 输血科配合血标本送检、血液领取及用后血袋处理追踪;信息数据中心建立科室输血相关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提供信息网络支持。 (2) 制定追踪标准: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我院2013年7月修词的《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质量检查标准》等制定安全输血追踪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①血标本的采集 (25分) :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试管标签上的患者信息,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遵循“一对一”原则, 及时正确签名;②血标本送检及血液的领取 (20分) :由医护人员执行, 取血时遵循“一对一”, 严格执行“三查十对”;③血液的输注与观察 (50分) :输血前严格执行“三查十对”, 输血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正确书写输血观察记录;④血袋的返还 (5分) :用后的血袋立即返回输血科保存。共计100分, 90分为合格。 (3) 确定追踪路径及内容:经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讨论, 确定追踪路径:选定追踪对象、病房血标本采集过程追踪、输血科血标本的送检及血液的领取追踪、病房血液的输注过程追踪、输血科用后血袋的返还追踪。具体追踪内容包括:①血标本采集:采血前核对;采血时患者身份确认;采血完毕后核对及签名和时间。②血标本送检及血液领取:血标本送往输血科的时间与核对;取血前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每次取血的数量;血液取回病房后的核对。③血液输注:输血前、中、后的核对;血液离开输血科至开始输注时间间隔;血液输注开始、结束的时间记录;输血过程中滴速调速;护理人员巡视与观察;输血护理记录的书写;输血相关知识掌握。④用后血袋返还:输血科用后血袋返还结果。 (4) 确立改进项日:根据2013年9月追踪结果, 确定需改进的高风险项日为:①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不全;②备血标本条码为手写形式;③输血护理记录不规范;④取血前未严格评估患者生命体征;⑤用后血袋及时返回率为75%;⑥输血操作不规范。

1.3 效果评价

(1) 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采取考核的方式, 考核标准:输血风险 (10分) 、输血指征 (15分) 、输血标本采集与转送 (巧分) 、输血流程 (巧分) 、输血反应及处理流程 (巧分) 、安全输血制度 (15分) 、输血查对制度 (15分) , 满分100分。 (2) 安全输血护理质量:各项评价得分>90分为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述,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提高

追踪方法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提高了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认知程度, 为安全、有效输血奠定了知识基础。

2.2 安全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结果比较

安全输血合格率、血标本采集合格率、输血前评估率、护理记录合格率、血袋返回率均提高,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实施系统追踪提高了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认知度

实施系统追踪后提高了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 (P<0.01) 。护理管理者意识到护理人员作为输血工作的直接执行者, 其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输血质量。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输血相关知识及输血相关制度的培训。制词“采血-取血-输血”操作流程及视频, 流程图中对临床操作中容易遗忘或颠倒的步骤特别标注, 发放至每个科室, 置于醒日位置;视频使全院护理人员遵照执行。护理人员作为实施输血治疗的具体执行者, 是整个输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可见, 追踪方法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提高了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认知程度, 为安全、有效输血奠定了知识基础。

3.2 实施系统追踪提高了安全输血护理质量

文献报道, 输血失误原因10%为医生处方和护理人员采样, 51%为血样收集和管理。备血标本条码的打印从源头上保证了输血安全性, 避免了因抄写造成的人为错误另外条码中采血日期还为输血科血标本保存提供了便利。血标本采集合格率由原来的53.33%提高到了67%。血液一旦领出, 在室温中停留不能超过30 min优化取血流程后, 保证血液在规定时间内输注, 提高了用血安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输血直接相关的条文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非医疗事故范畴, 但必须有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作保证。输血观察记录单的建立有利于护士及时、准确、具体、完整的记录输血全过程, 包含内容全而、一日了然, 简化了文书工作, 减轻了护士书写工作量,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和护理患者。用后血袋需立即送回输血科于2~8℃冰箱中保留24h, 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时及时追溯。血袋返还登记本的建立, 增加了护理人员依从性, 便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的追溯, 实施系统追踪后血袋返回率由原来的75%提升至98.33%。流程的及时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关键“采血一取血一输血”流程与视频的制作, 为临床输血提供了规范化标准, 也便于护理人员随时观看, 有利于全院输血同质化管理, 确保了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卞要日的的活动过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是减少护理质量偏倚的基本。追踪方法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护理管理者更新观念, 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细化管理, 有效避免以往护理质量控制检查中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敏, 黎春常, 蓝惠兰, 等.瓶颈管理法在急诊静脉输液护士可控环节中的应用效果田[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1) :55-57.

执法轨迹追踪系统建设方案 篇4

建设方案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1页

目 录 总体方案设计..........................................3 1.1 建设目标...........................................3 1.1.方案设计...........................................3 2 系统设计..............................................4 2.1 高精度定位基站.....................................4 2.2 系统组成...........................................7 2.3 业务流程...........................................7 2.4 对接方案...........................................9 3 系统功能.............................................10 2.1.追踪定位..........................................10 2.2.关联摄像机........................................11 4 系统优势.............................................11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2页 1 1.1 总体方案设计

建设目标

按照河北公安部要求,需要执法办案系统提供嫌疑人进入办案区的路径轨迹录像,结合审讯系统,提供完整的全程录音录像。

1.1.方案设计

(图 执法轨迹追踪系统组成)

执法轨迹追踪系统由音视频管理平台(利用现有的)、存储磁阵(利用现有的)、摄像机(利用现有的)、轨迹追踪服务器、定位接收器、定位标签(防拆腕带、定位卡片)等设备组成。

每个定位腕带都有一个唯一标签编号,在后台审讯业务系统中,每个标签编号对应一个人员信息。

定位腕带主动向外发送发送电磁波信号,信号中包括标签的ID和场强。定位基站采集到标签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传送给定位服务器,定位服务器通过定位引擎,对每个定位标签的定位运算,得出标签的位置就得出了佩戴签人员的位置。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3页

后台轨迹跟踪服务器将根据佩戴人员位置信息,自动关联相关位置摄像机,并自动根据人员所在位置的时间,下载该摄像机相关时间段的录像。2.1 系统设计

高精度定位基站

工作模式

RFID模式或BLE模式。

定位精度

1台定位器即可实现2D定位,定位精度在0.3m~1m。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4页 抗干扰能力

定位基站工作在2.4G频率,工作带宽1MHz,发射功率0~6dBm,可以工作在BLE模式和RFID模式。当工作RFID模式时使用私有信道2401MHz或者2481MHz,该频段不仅是免费频段,而且目前使用该频道的产品较少,外界干扰比较少。当工作在BLE模式时,使用蓝牙协议中的37广播信道,避开了WIFI等无线干扰严重的频段。综上所述,定位基站可以有效的避免系统内部电磁干扰及外界设备对定位基站的电磁干扰。

定位基站接收能力

1个定位基站每秒能够接收400个定位信息包,如果按照标签1s发送2个定位信息包,最多可以实现200个标签的同时定位。

位置信息更新速率

1s更新5次,单台定位基站即可实现正常步行及慢跑的实时跟踪定位,多台定位基站组网可以实现15公里时速的快速实时跟踪定位 电源供电方式

使用以太网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 ,PoE),R980支持标准的PoE接口,比如PoE交换机供电。务必使用经过认证合格的PoE设备。

组网连接

连接定位基站到高精度定位系统中,需要使用超五类,非屏蔽网线,RJ-45接口,为了确保设备安全和防止损坏定位基站,务必使用标准认证的网线进行连接。

当定位基站连接到高精度定位系统时,红灯会闪烁,此时定位引擎服务软件并未启动。在服务器中启动定位引擎服务软件,则蓝灯开始闪烁,直至持续稳定的亮,则说明高精度定位系统已经正常运行。

安装注意事项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5页 方向性:定位基站指示灯的方向就是定位基站的方向,具体朝向由高精度定位系统配置决定,同一个项目的各台定位基站的方向必须统一,方向角度偏差越小越好。

水平性:定位基站要求水平安装,如能使用水平测试仪校准 工作范围:

高精度定位基站就像一个聚光灯,覆盖区域类似圆锥形,如图所示。高精度定位覆盖范围圆锥角度约100° 低精度定位覆盖范围圆锥角度约130°

大于130°时定位精度会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做区域识别来使用

定位基站与标签最大识别距离约100m,并且在定位器和标签之前不能有金属物品和混凝土墙

为了提供更好的高精度覆盖范围尽量使定位基站之间的低精度定位区域重叠

系统组成: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6页 2.2 系统组成

2.3 业务流程

嫌疑人信息录入与绑定流程:

在对嫌疑人进行定位前,需要录入嫌疑人信息并给嫌疑人带上定位卡或腕带,并在系统中进行一对一的绑定,流程如下图: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7页

登录录入嫌疑人信息并与定位卡绑定系统确认需要跟踪该定位卡结束

定位跟踪流程:

嫌疑人进入办案区域场所时需对其进行定位跟踪,并下载其所经过的所有轨迹录像,相应流程如下: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8页

开始嫌疑人携带定位卡/腕表人进入办案区系统采集并记录定位信息嫌疑人离开办案区系统下载各嫌疑人的轨迹录像结束

2.4 对接方案

办案人员登录执法办案系统后,根据相关查询条件,可查询相关涉案嫌疑人,通过相关嫌疑人的信息可查询到该嫌疑人在办案区的所有轨迹录像,完成此功能需与人员轨迹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某些关键数据可以查看到该嫌疑人的在办案区的相关录像,具体对接方式如下图: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9页

登录相关嫌疑人信息人员轨迹系统录像信息查询嫌疑人轨迹录像执法办案系统 系统功能

2.1.追踪定位

执法轨迹追踪系统通过人员腕带、接收器配合来定位人员轨迹。定位腕带、定位卡片:

嫌疑人携带定位卡片,卡片中包含人员的姓名、编号等信息。向定位基站发出卡片信息,以便系统进行精确定位。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第10页 2.2.关联摄像机

接收器接收到人员位置信息后,将数据传输到轨迹追踪服务器。轨迹追踪服务器通过绑定好的摄像机位置信息,自动配比位置,查询或下载相对应的摄像机录像。系统优势

★ 采用领先的定位技术,定位精度30cm-1米; ★ 系统架构采用云定位技术,支持大规模的标签运算; ★ 与业务系统无缝整合,简化干警工作量;

★ 一体化智能定位解决方案,与安防、门禁、智能控制无缝结合; ★ 安装简便,设备只需要一条网线;

★ 与摄像头联动,自动寻找和无缝跟踪目标。

省检察院侦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

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女性SLE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年龄28~67岁,平均45.6岁。50例患者全部满足美国风湿协会(ACR) 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并排除了其他心脏疾病。同时选取3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6~71岁,平均46.2岁。患者及志愿者均知情同意。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设备

Philips Sono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超声S3及S5超声探头,频率1.0~3.0 MHz。Philips Sonos iE33配备专业软件包Quantification Bundle即“定量分析软件包”QLAB 9.0软件,可以进行TMQA-高级组织运动定量分析。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尖、短轴二尖瓣、标准心尖四腔、乳头肌、标准心尖三腔、标准心尖二腔的水平图图像,应用STI技术分别测量研究组和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将采集到的研究组与对照组超声检查所得的各项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与本组同一心室水平的基底部和中间段的纵向应变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周应变在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基底及中间段高于同水平心尖段(P<0.05)。研究组所有心室水平不同节段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值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见表1~6。

3 讨论

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产生抗细胞核的自身抗体对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进行损害,该病好发于青年女性。随着医学的进步、新药的开发,SLE患者的生存率也不断提高,60年前该病4年生存率为50%,目前统计发现生存率达85%[5,6],也可能更高。生存率的提高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该病引起的心脏损害导致的死亡逐渐上升,国外有报道指出,SLE患者心脏受累高达77%[7]。我国报道该病心脏受累为53.3%[8],心力衰竭是导致SLE死亡的重要原因[9,10,11,12]。

早期心脏受累症状轻微,不典型,很难发现,胸片、心电图以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法发现明显异常,但此时患者的左室功能及主动脉血流已出现变化,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左心舒张功能减弱等表现[13]。如能在早期阶段对SLE患者的左心功能做出准确估计并及早做出诊断,可对患者的预后做较好的评估,且可以及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药物干预,这可能对临床治疗和随访都有重要价值,并且可能对患者疗效的判断有一定效果。

STI技术也称为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其无角度依赖性,可以定量评价心肌的长轴、短轴、圆周的运动以及扭转运动[14,15],是一项无创并且能够客观评价心室功能的新方法。研究发现,STI技术对评价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方面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已经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评价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的左心功能[16]。俞烜华等[17]通过对85例SLE心脏受累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发现,UCG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尽早发现SLE患者无症状的心脏损害,尤其是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防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有效改善SLE患者的预后。为了深入详细地了解SLE对心肌的损害,本研究对左室的各个壁均进行了测量对比。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50例SLE患者与30名健康者进行研究发现,对照组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与本组同一心室水平的基底部和中间段的纵向应变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周应变则仅在在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基底及中间段高于同水平心尖段(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18]。SLE患者所有心室水平不同节段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值均降低,其中纵向活动的影响最明显,这可能与心脏的解剖有关。另外笔者发现,心脏的病变均以心肌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为基础,不同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STI技术能较好地评价早期阶段SLE患者心脏受累的左室功能,为SLE患者提供新的早期评价左心乃至全心功能的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疾病活动度作出准确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但STI技术仍有其局限性,因为STI技术是在二维水平进行观察,对空间位置的跟踪局限,因此,三维超声今后将成为评价心肌功能更为准确有效的办法,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左室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50例女性SLE患者为研究组,30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对数值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对照组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与本组同一心室水平的基底部和中间的纵向应变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周应变则仅在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基底及中间段高于同水平心尖段(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所有心室水平不同节段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值均降低(P<0.05)。结论 STI能较好地评价早期SLE患者左室功能。

上一篇:市场期望下一篇:科学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