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2024-07-22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共8篇)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1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并委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具体承担《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任务。此次调查是在2000年首次进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本次追踪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6月1日零时。抽样调查结果中个人问卷的有效样本为19947人,社区调查问卷为2874份。本次调查按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加权后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信性和代表性。通过调查,全面了解了近年来我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的变化和老年人养老保障与服务需求的增长情况,也深入掌握了城乡老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党和国家研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次追踪调查的主要数据结果

以下公布的为本次调查经加权处理后的数据(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

1、老年人口基本背景情况(1)老年人总数及城乡分布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2)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按照年龄结构分组,全国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0.3%,65-69岁占25.5%,70-74岁占20.6%,75-79岁占13.1%,80岁及以上占10.5%。(3)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6.4%,私塾占2.4%,小学占34.1%,初中占23.9%,高中(中专)占15.9%,大专以上占7.3%;农村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学占34.7%,初中占8.3%,高中(中专)占1.3%,大专以上占0.2%。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

2、老年人家庭结构及居住意愿(1)老年人家庭户结构

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农村中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2)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37.2%,无所谓21.0%,不愿意的为40.8%;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54.5%,无所谓24.0%,不愿意的为20.5%;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与子女生活在一起。(3)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比例

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为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比城市略少,但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仅为121元,对比城市则有巨大落差。

3、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4、老年人健康和医疗保障状况(1)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估

城市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4.2%,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0%;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8%,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城市老年人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

(2)医疗保障覆盖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占74.1%,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25.9%。农村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44.7%,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55.3%。可见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还很严重。

5、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照料、服务需求(1)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79.0%,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9%。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2)日常生活照料需要

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农村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需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

6、老年人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56.9%,差不多的占39.4%,较不幸福的占3.7%;农村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33.1%,差不多的占56.2%,较不幸福的占10.7%;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生活满意的占56.8%(非常满意的10.5%),一般的占32.3%,不满意的占10.9%(很不满意的4.3%);农村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占42.0%(非常满意的5.0%),一般的占45.5%,不满意的占12.5%(很不满意的4.1%);城市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好于农村老年人。

7、基层老龄工作和为老服务状况

调查的1000个城市居委会(社区)中,66%有老年人活动场地,77%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9%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77%组织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67%组织志愿者服务,81%开展过普法宣传;在调查的1000个村委会中,30%有老年人活动场地,31%有老年人活动室,24%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8%开展过普法宣传,21%定期举办老年文化娱乐活动,22%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

调查的320个城市街道中,有77%开展过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有56%组织老年人定期体检,有82%开展过普法宣传,有69%组织过志愿者服务,有85%开展过慰问老人活动;在调查的320个乡镇中,有53%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有41%能为老年人减免相应收费,有72%能为特困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有49%能向特困老人提供医疗救助。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80个城市老龄工作部门都组织发放了《老年人优待证》;在80个县老龄工作部门中,有72%组织过为老年农民提供农副业技术服务。

二、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的变化与改善(2000年至2006年)

将2000年和2006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基于调查数据,做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1、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从2000年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1.26亿增长到1.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0.2%提高到11.3%;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15.7%增长到16.4% ;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从1199万增长到1619万,增加了35.0%,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9.2%增至10.7%,年龄结构的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26.7%下降到2006年的16.4%,同期农村从60.7%降到51.4%;城市老年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2000年的39.7%提高到2006年的47.1%,农村同期从5.6%提高到9.8%。

2、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69.1%上升到2006年的78.0%,年平均收入从7392元提高到11963元,增长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由2000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3.5%;认为自己经济有保障的比例由74.7%上升到80.5%;

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6年的4.8%,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长了64.9%。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同期由31.9%下降到23.9%。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3、老年人医疗保障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来社会普遍反映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各种医疗保险覆盖率从51.6%上升到74.1%,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48.4%降为25.9%;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同期也从8.9%上升到44.7%,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91.1%降到55.3%。比较而言,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虽然上升很快,但城乡间差距仍很显著。

4、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不断发展

各项养老社会化服务,在城市都有较大提高,在农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助的比例由16%上升到19.3%,农村老年人则由15%上升到19.7%;城市老年人领取老年优待证并享受各种优待的比例由40.5%上升到63.9%,享受到特困救助的城市老年人由1%上升到2.4%,得到政府救助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从5.4%提高到8.9%。

城市社区增加了老年人活动室和托老所,覆盖的老年人分别由51.2%和11.7%上升到70.8%和31.2%;城乡社区都增加了运动健身场地,提高了覆盖老年人的比例,城市由41.7%提高到64.5%;农村则由10.6%提高到18.4%;

5、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

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由67.6%上升到75.4%,在农村由38.8%上升到56%;对自家住房状况不满意的比例,城市由22.3%下降到15%,农村由21.6%下降到15.1%;

居所附近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45.6%提高到68.2%,农村由3.6%提高到6.8%;附近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36%提高到55.1%,农村由3.6%提高到8.2%;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由7.6%提高到19.5%。城乡老年人居住区的各项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和便利,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和改善。

6、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逐步上升

调查显示,城乡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社区活动、表达群体诉求等方面的意识和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由38.7%上升为45.1%;农村老年人了解集体经济状况的比例从11.9%上升到18.8%;愿意与周围有困难的老人聊天解忧的老年人比例,城市同期由50%上升到60.7%,农村的升幅不大,从66.1%升为67.5%;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的比例,城市同期由56.4%上升到66.2%,农村从54.0%上升到61.4%;城市中愿意代表老年人向上级组织反映实际问题和心声的同期由52.7%上升到65.5%。

城市老年人继续工作和再就业的比例不是很高,但他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很多人仍以各种方式更加活跃地参与指导生产、参与投资、炒股等社会经济活动;农村老年人很多仍在以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参与经济活动,坚持干农活的占45.5%,比2000年多1.2个百分点;务工、做生意的占5.4%,比2000年多2.5个百分点, 增加了近1倍。

三、城乡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高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结果,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必然要对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速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2030年以后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那时人口红利期也将结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全社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亟需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

数量剧增且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养和医的基本保障。调查表明,从2000—2006年,城乡老年人在养老保障的选择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意愿首选的比例,城市由23.4%升至50.3%,农村由5.1%升至11.8%;而优先选择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同期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由52.3%降至18.4%,农村由80.8%降至64.6%。这不仅反映出传统的养老观念正在改变,而且更表达出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期望。可实际上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建立过程中,不仅覆盖面窄,而且保险金额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基本上还被排除在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0年男性为85.6%,女性为53.6%,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而农村则仅有4.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金保障;城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和增长幅度仍然偏低。城市中有近20%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4600元的低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135万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低于农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2160万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于农村困难救助的水平。调查中农村老人非常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的同期从12.4%升至14.2%。

从我国老年人2000—2006年消费结构的变化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老年人收入偏低的状况。消费主要还是以温饱为主。2000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63.3%,农村老年人占77.2%;到2006年以日常生活支出为主的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分别占64.2%和75.5%。

医疗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覆盖尚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2000年到2006年,城市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67.3%增加到82.9%,女性从36.9%增加到65.9%;农村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10%增长到44.2%,女性从7.9%增长到45.2%;2006年城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已扣除非本人承担医药费)在消费结构中占8.8%,农村老年人更占到10.7%;农村老年人中非常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比例同期从17%上升到了20%。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59%缺乏全科医生,56%缺乏护理指导人员,49%缺乏护理员,38%缺乏照料人员,34%缺乏志愿者。农村村委会和自然村在这些方面更是亟待建立和加强。这说明建立切实保障全社会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任重道远。

3、老年人的长期专业护理和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而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还未能真正建立健全起来

老年人对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不仅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就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服务需求来讲,近年来城乡日常生活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相对量虽然变化不大,但绝对数量和规模却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也急剧增长。2000—2006年,随着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城市由2000年的42.0%上升到2006年的49.7%,农村同期由37.9%微升至38.3%;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升至9.3%,农村由6.2%升至9.9%;全国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万增加到940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194万,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46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其中城市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农村由1201万增加到1524万。由此使得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住养的老年人总量增加,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但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与此相差甚远,尚不及需求的1/12。

相对于少数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是绝大多数。当由家庭成员无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照料服务时,必然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照料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升至13.4%。这些都给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人长期照料和社会为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发展状况且很不乐观,调查表明,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老年人活动场地的占66%,农村村委会中则仅有30%设有较为简陋的老年人活动场地,31%设有老年人活动室;城乡社区中能够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居家老年人比例,城市为68.2%,农村仅为6.8%;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提供上门包护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面临着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严峻挑战,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护理和精神慰籍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之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能否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康积极的,而且还在不断改善中;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他们还有许多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比例到2006年时仍高达73.6%,只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并且单就农村来讲,这个比例反有上升;目前,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特别是不喜欢结交朋友的老年人比例五年来有所上升,城市从2000年的20.4%上升到2006年的23.0%,农村同期从26.8%升至29.8%;有过自杀念头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农村为4.9%。

这说明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需要关怀、辅导的要求迫切,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促进代际和谐。

总之,调查中反映出的老年人在相关自身养老问题上的种种担忧,一方面表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老年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冲击

还未完全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存在的严重滞后和明显缺陷。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不断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努力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发展城乡老龄事业的政策性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把广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尽快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

要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和加强为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的为老社会服务网络,真正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坚决贯彻十七大精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行公共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老年院舍及专业护理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为老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路径等设施的建设,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亟需要把“爱心护理工程”的建设摆上日程,尽快为众多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为老服务内容的设计推行、服务过程的控制监督和服务结果的评估检查等项管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服务质量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3、全力推动边远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老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和为老服务却处在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更是处于保障水平低下、服务几近空白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中央财政须加大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份额,增加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把这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建设的责任更多地担负起来,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尽快缩小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巨大反差,逐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当前亟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把乡乡镇镇建有五保敬老院和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村委会建有老年活动室及为老服务站、基层普遍建立老年协会并开展志愿互助服务活动提到关注民生的高度抓紧办好,使农村老年人也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4、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要结合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开展应对人口老

龄化发展战略研究,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影响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深刻揭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把握机遇,科学地提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战略。要认真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当前要全力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与完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养老、医疗、福利、救助、社区服务等老年保障法规、政策的制订、修订与完善,全面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性别,老年,女性,农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人, 男性人口为17951451人, 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人, 占48.34%。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 占8.5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可见, 贵州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①众所周知,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徘徊于全国的末尾, 贵州的贫困人口一直比较多, 根据贵州省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贵州省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586.38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7.4%, 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更是个严重的问题。

对我国老龄化社会, 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多方面 (如人口学、老年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 进行了研究, 探讨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及其特点, 医疗、社区服务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发展老龄消费产业的构想, 等等。也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老年人口的贫困及其社会保障问题。但是, 许多研究立足宏观层面, 将老龄人口同质化, 存在着相当的“社会性别盲区”, ②涉及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将老年人口贫困问题归因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与社会阶层差别。理论上的社会性别盲区也就使得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一般持有如下预设———作为老年人口贫困问题, 只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自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农村老年妇女也自然就相应得到改善。许多研究者与政策制订者都未能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深入考察老龄人口内部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产生的诸多问题, 没有能进一步深入分析老龄人口中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存在的差异乃至冲突。本文的宗旨即在探讨并分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我们现在讨论老龄化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女性老龄人口社会”。这是因为男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同期女性老年人口, 使得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占大多数, 而且随着年龄层的增高, 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就越大, 呈现“老龄人口女性化”的趋势。老年人是整个社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 而农村老年妇女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根据笔者的考察发现, 在贵州农村,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一般而言, 就收入差距而言, 老年人口中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均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笔者在多个民族地区贫困县的调查发现, 所调查村的农村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年总收入有950元, 而女性老年人口仅为570元, 只是男性老年人口的60%。2008年国家调整划分标准, 认定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通称为贫困人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 贵州农村男性老年人口年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 而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更远远低于此标准。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很低, 这又和女性老年人口生活贫困化的现状紧密相关。具体到农村女性老年人口, 更是由于收入有限 (过去只是操持农活与家务, 没有退休金收入, 而现在年老又不能外出打工挣钱, 仅靠子女亲友的少许接济, 加上一些临时性的政府救济) , 造成女性老年人口生活上诸多困难, 生活贫困化状况十分突出。调查还发现: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消费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 特别是农村中的女性老年人口, 每月平均生活费仅为20、30多元, 也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月平均生活费, 这样低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只是维持最简单的生存。

在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方面, 尽管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 但是由于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 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缺乏, 也导致健康状况普遍不良。农村老年妇女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与“很差”的为75%, 均高于相应地区的男性老人。但是, 由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很少, 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女性老年人口的医药费用支出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个人支出的医药费年平均为78元。

此外, 女性老年人口寡居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 因此, 独居农村老年妇女的比例也远远高于老年男性。80岁以上农村老年妇女独居的比例更高, 城市高龄女性老年人口独居达到19.2%, 农村也达到15.45%。农村老年妇女较城镇女性更可能独居。失去配偶、高龄的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通常非常艰难, 尤其是在农村。〔1〕

美国的研究者在很早也注意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穷的女性化” (feminizationofpoverty) 现象, 在女性老年人口中,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2〕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社会保障较为健全、女权运动发展也较为深入的工业化国家中,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而作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其问题则更为严重。正如李银河所说:尽管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大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别、文化风俗的差别、阶级的差别、种族的差别、民族的差别等等———她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相对于男性, 她们 (在参政、就业、教育、健康、家庭、安全及观念等方面) 处于较低的地位。〔3〕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分析

所谓“社会性别”, 是相对于“生理性别”或“生物性别”、“自然性别”而提出的概念。生理性别是男人女人生理上的差异, 身体构造的不同;而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4〕历史学家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 是区分权利关系的基本方式。斯科特强调了两点:第一, 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表现, 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第二, 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5〕如今, “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重要分析工具。所谓“社会性别分析”主要指“社会性别角色分析”和“社会性别关系分析”, 即比较某一即定的社会、社区或人群中, 被人们所认识到的女性或男性的行为, 认识她/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需求;分析资源、责任和权力分配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运用社会性别概念来分析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各项法律、政策、观念和行为, 以提高现有制度和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本文通过从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认为, 老年人口是否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是老年人口生活状况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大体而言, 老年人口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途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我转移, 即个人在成年后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收入, 通过储蓄、交付保险金或者投资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退出就业后的老年时期使用;第二类是家庭转移, 对于没有就业的老年人口而言, 由有赡养能力的丈夫、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支付其生活费用;第三类是社会转移, 即国家通过税收、财政、社会保障等相应的制度安排给予老年人口必要的支持。本文认为, 老年人口内部存在性别不平等, 使得女性老年人口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三大类途径中都明显处于劣势。

1.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自我转移相对较低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笼罩下的家庭, 是由一个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的男人/丈夫/父亲, 和一个在家操持家务、没有现金收入的女人/妻子/母亲, 以及他们的子女组成的社会和生活单位, 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6〕在这种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下, 女性从成人开始直到终老, 在劳动参与状况和劳动参与类型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一般而言, 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 女性老年人口可以划分为持续就业型, 从未就业型, 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非持续就业型三大类。持续就业型的女性老年人口 (主要是在城市) 通过前半生的工作获得晚年的经济保障, 免于陷人贫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是, 此类型女性数量相对较少, 而且在工作中也往往因职场存在对女性从业者在雇用、升迁、培训等方面种种不公平的机会、待遇而影响到退休金的数额。而在农村, 由于作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性质, 则几乎没有工业社会从业者的工资报酬, 即使有少量的剩余农产品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其资金回报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能划入持续就业类型的农村女性数量几乎没有, 基本属于从未就业型人口。此外, 城市里也有大量妇女, 也从未参与过就业。她们大多以家庭妇女的身份从事种种没有现金报酬的家务劳动、抚育事务, 基本上不能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 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就非常高。还有些女性老年人口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曾经有某个时段参与到就业中来, 属于非持续就业型人口。

1949年以后, 特别是1958年以后, 中国曾出现过大量女性进入到就业中来的现象, 奠定了中国女性有较高经济参与度的大格局, 但那也不是政府首先出于对男女平等的考虑, 而是劳动的非市场配置即计划配置机制和全民大办工业的产物, 是工业化急进的副产品, 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机制下实行工业化的产物。职业性别分层和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依然存在。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 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边缘化的, 女性劳动力是作为“蓄水池”而存在, 一旦经济紧缩, 大跃进的工业化受挫, 女性就“回家”了。〔7〕此外, 由於女性经常被赋予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女儿这样的角色, 常常为了“家庭的需要”而承担家庭内部的看护职责, 影响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她们常常中断工作, 或只能参与临时性工作, 而此类工作又通常待遇偏低, 职业技能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薄弱, 从而使得女性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长期稳定的收入, 也不能享有象男性那样保持长期稳定工作后得到的退休福利。这就造成女性经济积累的困乏, 影响了女性老年人口在经济资源上的自我转移, 造成晚年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男性更高。

2.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家庭转移依附性的弱势

以往对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一般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也将其视为经济分配的基本单位———这其中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家庭内部所有成员共享并平均分配家庭获得的资源。这种假设没有将农村老年妇女个人的贫困状况进行单独的考察, 也没有考察遮盖在家庭面纱下的权力关系, 缺失了社会性别的解释维度, 也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女性老年人口的生活, 解决她们面临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 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不可否认, 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的影响还将长期延续下去。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是等级化的, 即男性总是占据和统治着优势领域, 他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公领域, 从事有偿劳动, 并被赋予相对优势的地位和较高的报酬。与此相对应的是, 尽管大量的妇女也参加社会有酬劳动, 有的还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是妇女的位置依然被定位于家庭, 她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家庭内部 (私领域) 的家务劳动, 而且家务劳动是无酬报的、不体现劳动价值的, 即使妇女参加有酬劳动也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得已、被迫的, 而且在参加社会劳动所得薪资也较男性偏低。这种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权利和义务模式所代表的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也自然地渗透到家庭的权力结构中, 型塑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形态, 决定了家庭权力关系和女性地位, 在家庭内部再产生了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行使权威的社会关系。身为“家长和赡养者”的男性掌控了家庭的资源, 自然比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女性要拥有大得多的家庭权力, 家庭自然成为了男性使用和支配女性劳动力的场所。女性在家从事无酬家务劳动, 缺乏社会及经济权力, 只能别无选择地依附于男性, 被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形塑为“终身依赖者”。因而, 女性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丈夫以及成年子女的经济资源家庭转移, 而这又是存在相当的风险性:其一, 农村老年妇女丧偶所致家庭解组带来的风险。一般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较女性老年人口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95∶100, 预计2050年将下降到82.2∶100, 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仅为54∶100左右。这意味着高龄农村老年妇女是高龄老人的主体, 农村老年妇女人口数量超过老年男性人口很多。此外, 男大女小的传统婚姻模式, 加上前述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生理原因, 使得进入老年期后女性的丧偶率远远高于男性, 而又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丧偶后再婚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因此, 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农村老年妇女在男性配偶去世后丧失经济资源家庭转移的可能性极高, 而且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在没有参与社会有偿劳动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而且社会转移不完善的状况下, 将极大威胁其自身的生活。存在的第二个风险性在于, 农村老年妇女的成年子女供养不充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年轻人自身积累薄弱, 难以有余力对农村老年妇女进行经济资源家庭转移。在城市,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使得老年妇女可以依靠的子女较以前减少, 因为收入与高额的消费 (如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对第三代子女的抚育的消费支出) 形成的巨大落差让许多年轻人自顾不暇。在农村, 由于土地资源与传统农业劳动不能容纳过多的年轻劳动力, 成年子女进入城市打工, 远离长辈;此外, 传统中国三代同堂为代表的扩大家庭、联合家庭模式日逐式微, 核心家庭增加。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农村老年妇女对家庭内部子女经济上的依靠程度出现弱化趋势。

3.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社会转移的不平衡性

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 以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人群能充分、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 维持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经济资源在代际进行社会转移是保障老年人口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它进行资源再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但是, 应该注意到, 目前此类社会政策还存在诸多社会性别盲区, 在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方面存在不平衡的分配格局, 女性老年人口相对于男性而言还有诸多不平等之处, 影响女性晚年的经济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女性的社会经济状况还存在着同质性的简单化假设, 认为女性与男性弱势群体都有同样的需求, 而未能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下的进一步的不平等。

具体而言, 在城镇地区,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老年生活保障的城镇老年人口保障体系。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应该说, 目前这种建构在职业身份特征上的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金制度实际上将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下没有能外出就业、被迫待在家中从事无酬家务劳动的妇女排除在了经济保障范围之外。就算是有相当部分的妇女加入到就业中来, 能够享有退休养老金制度带来的好处, 但是相对于男性, 在职业生涯中由于性别歧视与年龄歧视而不能长时间连续就业或在正式部门、高阶职位就业, 她们退休较早, 计薪时间较短, 计入个人账户的工资额较低, 可获得的养老金也就远远低于男性。此外, 作为另一项社会资源再分配重要政策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能单纯从量的角度就若干经济指标上进行考核, 还欠缺专门针对“弱势中的弱势”。从质的方面进行性别视角的考察, 以及针对农村老年妇女的额外的政策性倾斜, 旨在保障普及和完善城市弱势人群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质与量上的提升也还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 女性由于自身受到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压迫, 早年就业形成的自我经济资源转移薄弱, 加上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在丧偶或子女无力赡养后家庭资源内部转移不足, 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在老年生活中有更高的社会资源转移需求。与此同时, 由于特殊生理条件以及相对男性较长的老年生命周期乃至早期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女性对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也较男性有更长久、更多的需求。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国家的国力还不足, 社会政策考量也还欠缺细致入微, 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相当大的缺口。在农村地区, 由于我国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延续性、政策普及的不平衡性等诸多原因, 还没有将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老年妇女普遍纳入到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来, 农村老年妇女的情况较城镇地区更为严重。此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是在东部少数地方展开,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医疗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自身以及家庭解决, 长期稳定的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性别的弱势与经济社会地位的弱势交织在一起, 农村老年妇女老年生活状况较男性更为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以上通过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不利处境以及其背后所暗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影响。因此, 对全社会进行平等的社会性别教育, 培养女性的人力资本, 强化对女性有利的工作环境, 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创建和谐平等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1. 大力发展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力度

面对许多农村老年妇女由于没有在正式部门持续性就业的经历, 自我经济资源转移和家庭转移都很薄弱的现状, 建议中央政府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攀升、国库充盈的的情况下, 适当采取专项扶助政策措施扩大城乡农村老年妇女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扶助力度, 在保证退休养老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之外加发农村老年妇女专项补贴, 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也应该适当予以专项扶助, 同时, 鼓励社会团体介入到扶助项目中来,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以解决当前农村老年妇女的实际生活困难。从中长期的发展视野来看, 针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改变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社会保障政策, 将社会性别指标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指标中来。在城镇地区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终建立一套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女性, 首先要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保证她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将社会转移的受益面逐步地从城市拓展到乡村, 建立适合国情地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进而为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差别、男女性别不平等打下坚实基础。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人类社会终会向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将所有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地位提高到和男性同等的水平上来。具体到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生活, 就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施行来保证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 由此实现农村老年妇女在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方面与男性的平等地位。

2. 着力培育女性的人力资本,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

要确保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 首先要增强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女性的知识教育问题, 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女性在人力资本上的积蓄和能力, 进而改善妇女就业结构。要大力引导女性劳动力进入到第三产业中来, 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改进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就业政策,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就业是女性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经济资源, 也是获得自主性、自我增权的重要途径。国家要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障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女性在工作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 在人员招聘、培训、职务职称晋升以及考核中贯彻男女平等原则, 使女性能通过职业的平等发展从而改善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3.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从全民教育入手, 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虽然从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 “社会性别主流化” (gendermain-streaming) 在中国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但不可否认, 这些关注还只是局限在知识阶层或社会上层, 而且学界对与中国社会经济现实相联系的理论探索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普通民众对关于男女平等的新的性别模式理解不足, 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还处于强势, 内化在女性心里, 隐藏在家庭内部。因此, 我们需要从基层入手, 运用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 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全社会重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培育女性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塑造男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将之贯彻到社会、企业以及家庭中去。学界也要努力加强理论建设, 不仅要在已经初见成效的性别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深化, 也要广泛地融合更多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 将社会性别视角融会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史学、新闻与传播学以及哲学的研究中去。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还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也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的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 学界也要多做社会平等理论的普及教育工作, 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徐勤, 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S1) .

[3]贾云竹.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人口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况[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5]卜卫, 杜洁, 冯媛, 李慧英, 王佐芳, 张李玺.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 1999.

[6]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的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 2000.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C].北京:三联书店, 1995.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支持,期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8-01

一、前言

老年人社会支持工作室一项非常重大的工作任务。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的人口总数巨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受到我国的传统养老思想所影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

二、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历程

近10年关于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李兆良等通过3个维度: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共10个条目来测量发现,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独居老年人社会支持最低,其次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最高;张风、李宗华在其《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的综述》中得出结论“现有研究缺乏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仅就其中某一个部分进行分析。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各有优势,只有相互对比,才能各取所长。现有研究的深度与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亟待关注的事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问题具有衍生性、变动性的特点。如由独生子女所引发的农村地区空巢危机、空巢老人逐渐趋于年轻化、老人在获取社会支持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等问题都值得注意”。

三、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养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政府支持缺乏力度。在我国,传统社会工作是由民政部门开展的,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专业的工作基础,因此,在我国,社会工作照旧是依靠政府购买为主的多渠道资金支持结构。因此,导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筹集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狭窄。

(二)社会工作及方法落实不到位。目前,社会工作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内容及程度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更没有可以针对老年人而举办的活动和服务项目,对于社会工作及方法尚未落实到位。

(三)社会工作机制尚未完善。1、对于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当前,由于宣传费缺乏等原因,使得系统宣传教育存在困难,导致社会各界缺乏社会工作服务意识,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2、无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目前,针对社会工作出台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内容管理制度也没用足够的重视。3、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目前,现有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通常来说,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服务思想意识较弱、管理经验和能力都需要加强。同时,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四、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应当与时俱进。从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到2012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整整跨越了16年的时间,说明对老年人的法律保障关注不够,对空巢老人的法律保证更是极其滞后。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专门的空巢老人权益保障法及其配套法律,切实维护和保障空巢老人的財产保护权、被赡养权以及婚恋权等合法权益。应当积极培养老人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健全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而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良好的社会政策和制度能够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的社会和经济安全,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可增强社会的稳定,推进社会公正和聚合,营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所必需的有利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

(三)挖掘基层组织的潜能。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地区得以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将2012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组织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基层组织职能转变中,只有充分挖掘基层村组织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掘有限的资源,给予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保障和精神安慰。只有不断挖掘基层村组织的潜能,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式方法,才能在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寻求突破。

(四)发挥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补充效应。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规划设置、资金投入、土地提供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切实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民间组织针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多数都带有间歇性的特点,应当建立专业的服务空巢老人的民间组织,使这种关爱成为一种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保证它的稳定性。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当更全面,更深入,尤其应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服务。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自身的民间组织,调动农村空巢老人积极生活的热情。民间组织的支持是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的社会支持相辅相成,共同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五)转变农村空巢老人观念。老年人要积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的时候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积极参与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增加社会参与,加强自我锻炼。政府和社区要加强普及法律和政策,大力组织各种老年人娱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诸多学者专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对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有所研究,但是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养老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优化改善,以保障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参考文献:

[1]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1(3):59-70.

[2]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程传锋,等.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2):35-40.

[4]李兆良,等.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1):11-12.

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群众调查问卷 篇4

您好!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老年人生活情况、老年人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对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社保情况知晓和满意程度的调查。为此我们设计此次调查文卷,请在你自己认为的选项上打“√”或()上写上相应的答案。

基本信息:

•性别□男□女•年龄•居住地□城市□城乡结合□乡村•配偶□健在□无

1、您的身体健康状况

□健康□一般□较差□很差□说不清

2、是否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脑血栓等)

□是□否

3、您目前的居住状态是

□独居□夫妻相扶□子女陪伴□养老院或其他福利机构

4、您的收入来源(可多选)

○退休金或养老金○子女的赡养金 ○自己的劳动所得 ○低保 ○其他

5、您的月收入大约为元

6、您所在的社区街道村镇是否有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及器材(老年活

动中心、棋牌室、健身场地等)

□是□否□不清楚

若有,其环境、设施如何

□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环境一般,设施基本完好

□环境很差,设施残缺不全□很少开放,只在检查时做做样子

7、您近期是否参加过公益性老年组织或老年活动(如登山、歌咏比赛、老年舞蹈队、合唱团等)

□是□否□记不清了

若是,请写出该组织或活动的名称

8、您近期是否接受过政府(居委会、民政局等)或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的慰问和服务

□是□否□记不清了

若接受过,您对他们的服务是否感到满意?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 不满意,流于形式

9、您对当地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是否了解?

□了解,经常有人宣传□听说过,但是具体不清楚□不曾听说

10、您目前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或福利有(可多选)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

○老年人补助○其他老年优抚政策

11、综合各方面因素,您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为

□非常满意□满意□说得过去 □不满意□很不满意

12、对于政府及社会机构,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和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或服务,请写出您的意见

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群众调查问卷(社会版)

您好!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老年人生活情况、老年人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对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社保情况知晓和满意程度的调查。为此我们设计此次调查文卷,请在你自己认为的选项上打“√”或()上写上相应的答案。

基本信息:

•性别□男□女•年龄•直系老年亲属位•居住地□城市□城乡结合□乡村•文化程度

1、您的工作是

2、家中老人的生活是否需要您的经济支持

□是的,完全由我供养□兄弟姐妹共同扶养

□老人有收入,我只是补贴一些□经济上完全不需要我的帮助

4、老人的收入来源(可多选)

○退休金或养老金○子女的赡养金 ○自己的劳动所得 ○低保 ○其他

5、老人所在的社区街道村镇是否有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及器材(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健身场地等)

□是□否□不清楚

若有,其环境、设施如何

□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环境一般,设施基本完好

□环境很差,设施残缺不全□很少开放,只在检查时做做样子 □不清楚

7、您是否听说身边老人近期参加过公益性老年组织或老年活动(如登山、歌咏比赛、老年舞蹈队、合唱团等)

□是□否□记不清了

8、近期您是否参加过单位或公益机构组织的针对老年人的慰问和服务活动□是□否□记不清了

若参加过,您认为该项活动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

□是,对老年人实质性帮助很大□一般,有一定帮助作用

□ 形式主意,毫无实际意义□说不清

若没参加过,您是否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非常愿意□看情况,如果时间充裕会考虑

□浪费时间,毫无兴趣□无所谓,随大流

9、您对当地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是否了解?

□了解,经常有人宣传□听说过,但是具体不清楚□不曾听说 □不关心

10、综合各方面因素,您认为当前社会老年人生活状况为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非常幸福□保证温饱,比较如意

□福利欠佳,保障有欠缺□生活很差,毫无保障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5

题目:关于昆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8年5月1日

调查地点:昆明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吴家营敬老院

调查对象:老年人及活动中心工作人员

调查人员:水电083班 徐光灼 200810504305 水电083班 王正涛 200810504349 水电083班 刘凯夫 200810504314

1.对本次调查问题的初步分析和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2.外出对本次研究问题的实地调查 3.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 4.本次问卷调查最终达到的目的 5.我们的认识与感想

一. 问卷调查表版式

昆明市老年人整体日常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1.日常生活锻炼身体频率?

A. 每天锻炼

B.周末锻炼

C.偶尔锻炼

D.从不锻炼 2.每次锻炼持续大约多长时间?

A.两个小时

B.个半小时

C.一小时

D.半小时 3.一般喜欢到什么地方锻炼身体?

A. 在家附近

B.老年活动中心

C.附近公园

D.西山附近4.平日喜欢的锻炼方式?(多选)

A.打打太极

B.扭秧歌

C.爬西山

D玩健身球

E饭后散步

F-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年人对自己衰老的看法,态度?

A.子女照顾感到幸福

B.脱离负担日子轻松 C.每天外出游乐生活充实

D.子女很少关怀觉得孤单 6.平日里多有些什么人来看望自己?

A.子女常来

B.亲戚老友们

C.学生社团

D.感觉敬老院看护对自己最亲

7.有没有觉得对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A.子女赡养自己理所应该

B.觉得子女不易给子女带来负担 C.认为应减轻子女负担

D.依然在生活上给子女帮助 8.自己在家里有没有做点什么事情?

A.不管家里的事

B.想做子女不同意

C.帮子女带孩子

D.帮家里看家

9.两代人之间主要存在的代沟或者矛盾?

A.与子女相处很好很照顾自己 B.子女鼓励自己外出游玩

C做了对家里有用的事得不到子女支持 D.媳妇对自己态度很不好

10.自己对敬老院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希望院方加以改进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适宜的居住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退休后有没有社会保障,每月社保和工资能拿到多少?

二. 对本次问卷调查研究的初步分析

(1)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老年人对自己衰老的态度?

(2)老年人的文化活动?(3)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三. 问卷数据统计

Question1.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的频率?60%50%40%30%20%10%0%每天锻炼从不锻炼70%60%50%40%30%20%10%0%每天锻炼偶尔锻炼城市农村这样的对比结合我们当时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打听,我们得出老年人的两种主要生活方式:一种,城市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体验一个多彩的人生;另一种,农村老年人主要由于当地条件的阻碍,过着的是一种龟式的生活,不常动,但感觉活的更长久!

由于调查对象条件限制(识字人数不多),很难得出较科学的统计数据,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答记录的方式,对反应较多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记录,从敬老院较多老年人口中反应情况基本如下:

1在这家敬老院住的大多是当地的民政户口,来这里二十年了,政府没给收一分钱,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每个月几块的补助现在也涨到每月五十的零花钱了。以前的那个村长人好,每年都要来看望好几次,每次来给我们发点钱,带些好吃的,后来调走了,来了个年轻书记来过一次,院长说跑一次多麻烦,以后不要麻烦了,后面四年都某见过了。3家里人差不多个多月要来看自己一回,每次来都还带点吃的,有好多年没回家过过年了。

4周围村子头这些很少来,这两年你们大学生来,这里比以前好多了,你们经常来照顾我们,带吃的,帮我们洗衣服,我们真的很感谢,一坐下来就想起你们今天给有时间来陪我们吹吹牛。这里的狗村子里面的人来了多远都追着叫,你们来了从来就没有咬过,连他们都知道你们的好啊!

从实地调查敬老院老人口中的话语,我们不难得出敬老院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过为乏味:

1.缺少最基本的娱乐设施(比如:电视,录音机)2.缺少可供自己锻炼的运动器材和场馆(比如:羽毛球,老年人喜欢的门球,学习太极拳)

3.缺少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一些家庭对老年人比较漠视,(比如:政府家庭很少积极主动前来敬老院慰问,领不到老年人基本的社会保障基金)。

四.结果分析

(一)昆明市老年人总体现状:(1)整体现状:截至2005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68万,占总人口数的13.5%,且每年以3.5%左右的速度增长[。1]随着部分职工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人数的扩大,昆明市将面对近100万的老年人。从全国来看,昆明提前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成为超常的老龄化城市,“未富先老”问题比较突出。

(以上资料来自)

昆明市是未富先老的城市,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一个挑战,对于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于加强老龄工作组织机构,管理,服务等建设也势在必行。

(2)昆明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原因总结: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古训。当“防老”与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时,更多的都市老人更愿送儿女

去更适合发展的地方。然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孤身一人呆在敬老院。于是,每逢合家团聚的日子,总会有一些老人因为与儿女不能团圆而黯然神伤。敬老院老人很少能与外界联系,他们之所以住进了敬老院,存在几方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己行动不太方便,甚至存在轻微的智障,家里条件并不宽裕,为了不给家中带来多余的负担,也引起家中人不必要的争执,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自己一个人找寻余生的幸福;2.一些老人希望子女外出奋斗没有太多的牵挂,所以他们选择了敬老院3.一些敬老院常常由国家开办,一些入住的老人不但不用交付国家任何费用且 在敬老院还有人专门照料,敬老院还有许多和自己同一时代的老人陪自己聊聊天渡过自己的余生,最终,他们也选择了敬老院。

(3)昆明市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现状:

进入昆明老年大学就感到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这种氛围严肃而不失活泼,轻松而不散漫。你能看到,这边几个老人在满嘴含笑的跳着华尔兹;那边几个老人在满目严肃的讨论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楼道上几个老人相约周日去看日出;下课的教室里几个老人在拉着家常。同样,在昆明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则看到老人们的活力与激情,年少未完成的运动梦想在这里延续。老人们游泳,打门球,羽毛球等等一系列活动,真是一帮老小孩啊。

二.对昆明市老龄人口生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现状主要原因:

(1)农村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打工,农村的养老服务除了少数不健全的健老院,未能建立完善的养老机构。

(2)贫困老人缺乏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虽然敬老院里不用交付太多费用,但生活上水果,药物,零食等物质任然需要自理,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

(3)我国老年人社区照顾发展缓慢,社区照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大量能够公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必要设备。

(二)老年大学,活动中心老年人生活现状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调查中经了解许多来学习文化生活的老人都早已脱离子女负担,来回都有车接送,他们中一些不少都还是退休职工,退休老干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四. 对昆明市老年人生活现状最终得出的对策建议:

1.希望国家能够建立更加完善老年人生活保障政策(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年人社保活动,让所有老年人都能领到一张社保卡,同时国家拿出出足够的资金,每个老人每月可以直接通过社保局去领取一定数目的养老保障金)。2.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弘扬“人人献上一份爱”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年人,参与慈善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比如: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手段让昆明一些大的企业加入到慈善活动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建老年活动场所,比如建设县级敬老院,新增一些养老床等等),只有真正调动起社会对老年人生活关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根除老年人养老的弊病。3.在以建立的老年活动机构中应求精益求精,以一种“人性管理,特色服务”的姿态对待老年人,增设更多养老设施,(比如:锻炼器材,场所,发挥老年人的兴趣专长,建立老年人专门医疗机构,老年人才艺展示中心)让养老服务更为规范化,多样化才能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而让社会化养老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4.对农村老年人没有完善的生活体系,我们应尽全力鼓动社会的力量(比如:在学校,社会进行大量的宣传,让身边的人们加入到敬老活动,节省出自己的一点零花钱为他们的生活增加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以此还能让这个社会更好的见证80,90甚至100后给社会带来的除了种种的个性冲突,还有一颗颗爱心种子的传播)。

五. 对于这次社会调查我们的感想:

王正涛: 毋庸讳言,老年,是人生最后的一个台阶,然而这也是人生最高的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上,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尽情无忌的回望,眺远。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次社会调查问卷,一次深入老年人生活的体验,年轻的我们和慈祥可亲的老年人穿越时光的隧道,一同回望老人传奇性的一生。坎坎坷坷的经历,酸甜苦辣的饱尝,在此刻都化成了温馨的记忆,留待慢慢咀嚼。再回望中,也颇有看电影电视剧那样的乐趣与感喟。自身的经历何尝不是一出精彩的戏文。它已不仅仅是旁观,而是本人全身心的投入,个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老年人了与回忆,其原因再次,其意义也在此。

俗话说,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快乐,老人们喜欢回忆,但是又有谁愿意和他们共同分享,共同快乐呢?生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常常忘了学会分享,忘了学会倾听,忘了学会感激。作为儿女,孙女的我们曾几何时静静的陪在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身边和他们共享一生的传奇,一生的沧桑。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性的升华,追寻个人利益,追寻香槟,宝马,洋房的个人价值观成了我们这代人生存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亲情,友情逐渐的逝去。他们或以为,老年人青春的年华已经逝去,他们对人生已无所求,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从来不会主动顾及老年人内心的感受。还有更甚者,他们或以为,老年人已是社会的累赘,甚至他们的继续贡献也只是发挥“余热”而已?这是极其荒谬的论调!恰恰相反,老年人是民族极具潜力、极其宝贵的财富。老年意味着成熟、圆满、丰赡、睿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具备了一种青年人无法具备的穿透力。所谓“穿透力”,就是不仅看现象,还能看到现象的背后;不仅看眼前,还能想到未来;不仅看到“此”,还能看到与“此”有关的“彼”。此时,任何蛊惑与谎言,都再已不能蒙蔽视线。问卷调查是一个繁复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次人生体验的经历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我们也十分看中这样一次机会,虽然由于所在校区条件的限制,外出调查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但我们克服一切难题,常常顶着烈日经过几个小时的调查,找到原定的调查地点。接下来我们将会把这次调查中所见所闻和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这样的一次调查能够唤醒所有忽视或者不重视老年人的人们一颗诚挚的心灵,一同为我们的老年人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吧!不关注并不等于不存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小环境中的我们,整日与日隔绝,有时真恨这个世界对我们真不公,相信如此多的大学生“读”在呈贡这样一个地方一个不留神必将毁掉这样的一代。看不到社会的我们原以为调查老年人只能局限在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地方。但当我们走出校门,坐上公交,我们发现生活中无不充斥着老年人的身影,有背着背篓的大娘,有看着此时的我们真正开始对所谓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问题产生深深的理解,如此多的老年人到底对这个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着许多老年人在街上都是一个人,我猜想社会是不是已经抛弃了他们?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还得费工夫。对这个城市的陌生一度让我们对我们找寻的目的地感到茫然,几次查询114,然而还几次坐错车,在公交上就将近停留了好几个小时的我们累得灰头灰脸,但最终我们还是到了。

戏剧性的一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明明公交站牌上报的是老年活动中心,但我们下车后显示的确是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许真是命运的安排吧,几次徘徊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的我们,终于在穿过条长长的人行道发现了老年活动中心。这条长长的人行道此时在我们心中似乎就是人生的一段长廊,从青少年到老年这其中经历的种种是我们这些刚踏上人生的小辈几乎难以想象,难以琢磨的。这不得不让那些曾经有过轻生,从未体味过真正人生,不珍惜生命的小辈此时静静坐下来细细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

苦尽甘自来,站在目的地的门口,此时的我们完全忘却了之前的疲倦与不快,进入目的地,一幅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我们眼前呈现,老年人丰富的生活形态深深吸引了我们,好似一个人间天堂,正如PPT展示的活动中心所有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这样的人生没有人不愿意追寻吗?但是这是城市的生活,做了几分调查我们感觉成果累累,心里十分欣慰。接着我们去了老年大学,老干部培训基地等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大体一样,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他们也是我们感到快乐。这样的一天结束了,拿着那叠还未完成的调查表我们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我开始思索,老年人的社会真的就这样美好吗? 又是一个烈日天,我们再次搭乘170出发了,这次去的是敬老院。找寻这家敬老院花了不少时间,之所以花费不少精力,是因为这家敬老院坐落地一开始我根本不敢相信,它是如此的偏僻,如此的落魄不堪。我们才进门的一瞬间,看到的是和昨天完全不同的另一幅画面,一个个面孔饱经风霜的大爷,老奶奶充满期待的目光,面带微笑的欢迎我们,一进门就主动给我们让座,似乎个我们很熟似的。从这样热情的场景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将迎来收益不少的一天。沟通开始了,那可谓是一幕幕经典的电影在你眼前放映,老人给我们讲了不少人生往事和近几年的生活状态,对我们的问题他常常能引申出一串串的话题,从谈话中我们听出了他们的心声,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真的很难一言而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让老人们生活形态如此之不同,不得不让我们深深反思。

之所以这次的社会调查报告选定这样的一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坚定的相信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敬重老年人,而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种敬重是一种自然的社会风习,而不是由什么机构或舆论来频频倡导。至于老年朋友自身,则更应珍惜生命的价值。在安享晚年的同时,宜将以整个生命换取来的,比黄金钻石还要贵重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哪怕只是一点点,留给这个世界。

徐光灼: 古语有云: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以前不很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这次我们在昆明老年大学,云南老年活动中心和敬老院的一系列观察和了解,我们充分了解这句诗的深刻含义:不要说休日西沉,天近黄昏,寂寞冷冽的黑暗就要将你裹挟。你看,天边那绚丽美丽,妖娆多姿的晚云不是和朝霞一样将大地的每一次山川河流都映的灿烂嘛?

我们已进入昆明老年大学就感到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这种氛围严肃而不失活泼,轻松而不散漫。你看,这边几个老人在满嘴含笑的跳着华尔兹;那边几个老人在满目严肃的讨论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楼道上几个老人相约周日去看日出;下课的教室里几个老人在拉着家常。呵呵,说实在话,看到这些越发觉得自己不能浪费青春年少,黑发应知勤学早啊。

同样,在昆明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则看到老人们的活力与激情,年少未完成的运动梦想在这里延续。老人们游泳,打门球,羽毛球等等一系列活动,真是一帮老小孩啊。

而在敬老院中这些孤寡老人也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种愁眉苦脸,哀叹命运不济,年华以老。通过交谈,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们每天都会散散步,听听收音机有时还会时不时的拉点小曲子自娱自乐一把。老人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不管是昆明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还是敬老院中的这些老人们,他们的身体的确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羸弱,但他们在心态上并不比我们逊色,甚至比当下的那种颓废青年好多了。

在此,我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多陪陪家中乃至身边的老人们,老人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补品,也不是过年时送盒脑白金,是子孙们对自己的体谅与理解。好好珍惜这些老人吧,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儿追悔莫及。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6

联系电话:010-62665210 62664210(传真)

报告链接:

正文目录

第一章老年旅游产业相关概述1

第一节旅游产业简述1

一、旅游业产业链透析1

二、旅游类型的划分3

三、旅游资源4

第二节旅游产业的特征7

一、综合性7

二、关联性8

三、敏感性10

四、季节性14

第三节老年产业15

第四节中国大力发展老年旅游市场效益分析16

一、经济效益16

二、社会效益18

第二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市场发展环境解析

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3

一、中国GDP分析23

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4

三、消费价格指数分析26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29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32

七、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34

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一、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38

二、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办法41

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43

四、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写入“标准”44

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社会环境分析47

一、消费观念47

二、中国人口规模及结构分析48

三、生活质量提高50

四、“空巢”老人引社会关注53

五、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55

六、中国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6

第三章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综述60

第一节人口老龄化阐述60

一、人口老龄化特点60

二、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62

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65 23 38

116

一、世界人口整体老龄化状况68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70

三、美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延续将导致总人均产出增长放缓7

3四、巴西人口老龄化速度增快7

5五、俄罗斯社会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76第三节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研究79

一、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79

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80第三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8

3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四个阶段8

3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8

4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86

四、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建议89第四节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分析9

2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特点9

2二、老龄化社会的老年服务需求94 第四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人消费研究99第一节城市老年人消费99

一、城市老年人消费特殊性分析99

二、城市老年人常消费支出及所占比重100第二节老年人消费特征分析10

3一、消费自主性强10

3二、消费习惯稳定,消费行为理智10

4三、消费追求便利106第三节老年人消费心理特点110第四节老年人消费动力11

1一、日常开销11

1二、心理需求112第五节老年人购买力11

5一、领取退休金的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11

5二、一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从子女那里得到一部分赡养费。

三、一部分老年人拥有一定的储蓄118第六节购买欲望122第七节针对老人消费心理营销策略分析12

3一、产品策略:实用方便,针对性强12

3二、广告策略:提示为主,以理服人12

4三、促销策略:情感营销,以情促销126

四、分销策略:增加便利,开设专柜129 第五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现状综述133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聚焦13

3一、高市场增长率,强地域集中性13

3二、购买潜力强,高旅游需求13

5三、注重慢旅游,喜欢休闲养生136

42益

第二节老年旅游市场需求状况142

一、老年人出游意愿越来越高,填充了旅游淡季市场的空当

二、老年人对出游方式要求越来越多14

5三、老年人旅游侧重于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147

四、疗养型的休闲旅游更受老年群体欢迎148第三节老年旅游市场供给状况1

51一、旅游产品种类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1

51二、旅游产品以低价为主,忽视质量因素1

52三、中医保健、疗养休闲游开始出现并吸引大量游客1

54四、旅游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且资源不够专门化157第四节老年旅游市场开拓策略160

一、创新老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老年游客的质量和效160

二、对不同的老年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产品16

2三、提供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提升服务功能165第六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发展优势及问题分析169第一节中国老年旅游发展优势169

一、时间充裕169

二、经济基础雄厚17

1三、具有旅游动机172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发展问题17

5一、相关旅游产品及服务少17

5二、供需不平衡176

三、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问题严重178

四、老年人自身问题不容忽视(健康因素、消费理念)181第七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医疗旅游发展透析185第一节医疗旅游产业基础阐述18

5一、医疗旅游发展形式18

5二、医疗旅游特色187

三、医疗旅游项目188

四、医疗旅游迅速崛起的原因190

五、发展医疗旅游意义193第二节2014-2018年世界医疗旅游发展及借鉴196

一、“医疗 旅行”成为世界新型旅游产业196

二、医疗旅游产业在全球悄然兴起198

三、世界五大高端医疗旅游目的地20

1四、经济危机对亚洲医疗旅游业产生的影响20

3五、世界医疗旅游发展经验借鉴204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医疗旅游产业综述207

一、中国医疗旅游市场渐成投资热点207

二、医疗旅游联姻开辟经济发展新路208

三、医疗健康旅游发展研究210第四节2014-2018年中国医疗旅游重点地区发展分析21

4二、上海217三、三亚219

四、厦门220

五、泰安222第五节我国发展老年医疗旅游的可行性研究及前景预测分析226 第八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前景预测与发展战略研究228

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前景预测228

一、老年人有望成中国旅游主力军228

二、老年旅游市场盈利预测230

第二节未来老年旅游市场的四大发展趋势234

一、老年市场有望成为未来分众休闲市场的领头军234

二、老年养生疗养的产品将成为未来老年旅游消费的主流

三、候鸟型养老将成为一种潮流239

四、老年休闲度假市场的联动消费现象显现240

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研究243

一、企业扶持、企业跟进、创建品牌243

二、市场细分及不同市场开发策略244

三、新产品设计开发与销售246

第九章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产业投资前景预测251

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行业投资概况251

一、老年旅游行业投资特性251

二、老年旅游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252

四、老年旅游投资环境利好254

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投资机会分析258

一、老龄化激发老年旅游市场商机258

二、老年旅游市场投资热点分析261

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老年旅游投资风险及防范264

一、市场运营机制风险264

二、进退入风险266

三、其它269

第四节专家投资观点272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4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表

图表:2005-2014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分季度增速

图表:2005-201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4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

图表:2005-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图表:2005-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4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237

287

人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14年中国就业人数走势图图表:2005-2014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走势图图表:2005-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图图表:2005-2014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 图表:2005-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290 图表:2001-2014年我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走势图294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7

注:本文所指的“时尚”是当下在加盟连锁领域中颇为热门的项目。

地方特色小吃 (特指类似鸭脖子、凉粉等小吃)

寿命:平均约1—2年。

特点

1. 绝大多数项目发源地是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其中又以湖北恩施、四川成都两地最多。

2.这些特色小吃在最初的6个月时间里, 往往会最先在一线城市, 诸如北京、上海或者各省的直辖市爆红, 差不多每家加盟店或者直营店都会顾客盈门, 成为当地一道风景线, 或者说是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小吃。

症状

若此类小吃项目具备以下几个症状, 那么离“死亡”就不远了。

1. 品牌满天飞。往往短命的小吃类项目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不同的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的掉渣烧饼在疯狂的时候, 全国居然有200多个不同品牌。这种情况导致市场过于混乱, 竞争激烈, 投资者此时介入很难赚钱。所以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介绍, 若投资者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发现, 该类项目相关品牌数量超过30个, 该项目就无投资价值了。

2.配方几百元就能拿到。特色小吃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在于配方好, 所以配方也是盟主赚钱的利器。可是如果投资者只需要几百元就能买到这个配方, 并且可以从网络、展会等多个渠道轻易得到, 那么说明这个项目已经开始泛滥, 不值得投资。

3.卫视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投资者发现各地卫视中该类项目广告频出, 那么投资者就需要小心了。因为这种项目属于小本经营, 盟主疯狂做电视广告, 如果不能最大化圈钱, 就不划算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 盟主会不分城市、地域大肆招商, 这样会加速恶化投资者的经营环境。

典型病例:掉渣烧饼、台湾手抛饼、绿豆饼。

英语教育培训

寿命:平均约18个月。

特点

1. 加盟无门槛, 无论投资者是否懂得教育, 只要有二三十万就能介入。

2.盟主背景混乱, 不少盟主有时宣称具有外资背景, 有时又称具有国内名校的背景, 让人搞不清楚, 其到底是哪里项目。

症状

“短命”的英语培训机构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症状:

1. 没有自主研发教材。成功的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关键因素是具有自主研发的教材, 如果盟主没有自主研发的教材, 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投资, 首先学员就不会买账, 因为这种教材随处可见, 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班, 投资者很难赚到钱。那如何检验对方是否有自主开发教材呢, 投资者只需要购买一套, 看看出版社和作者, 然后再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关键词, 就能知道。

2.培训项目只有英语。虽然英语培训机构应该以培训英语为主, 但是目前市场竞争激烈, 如果盟主没有其他培训项目作为依托, 很难长时间存活。实际上现在超过半数以上盈利的英语培训机构 (如新东方) 都是依靠其他培训项目赚钱, 而英语培训是一个赚吆喝不赚钱的项目。

3.外资背景培训项目要远离。目前英语培训并非新鲜事物, 所以很少会有外资注资英语培训品牌, 所谓外资背景这些无非是盟主吸引加盟商的一个噱头。同时业内人士介绍, 越是这类机构, 其资金实力越弱, 因为他们往往是钻了国家对于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空子, 人为地降低了入行门槛, 如注册资金门槛。如果他们在半年内无法实现快速扩张 (月开店数量在10家以上) , 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毕竟流动资金少, 难以长时间维持。

典型病例:上海某品牌教育连锁机构。

动漫周边用品店

寿命:平均约18个月。

特点

1. 盟主多为广州、深圳企业, 而且其前身多为IT类公司。

2. 产品多以各类玩偶为主, 其他产品少见。

3.产品多以时下火爆的动漫影视作品为主, 其他经典动漫形象几乎没有。

症状

“短命”的动漫周边用品店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症状:

1.盟主注册资金少。投资者可根据盟主注册资金多少进行初步判断。据中国动漫协会介绍, 动漫周边用品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巨人玩的游戏, 商家没有几千万很难玩转这个生意。以国内知名的品牌“同人馆”, 在连续投入了近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情况下, 尚没有实现全部盈利。如果盟主注册资金只有百余万, 甚至是几十万, 其存活难度很大。

2.无海外动漫形象授权。据中国动漫协会介绍, 投资者可以向盟主咨询是否有海外动漫形象的授权, 如米老鼠、加菲猫等, 如果对方没有, 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投资。因为国内动漫形象授权市场比较混乱, 一家动漫企业可以授权给多家生产企业, 加之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会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冲击。另外, 国内超过70%的消费者主要还是以购买国外经典动漫形象产品为主。如果没有这些海外产品的支撑, 加之国内市场混乱, 盟主最多活不过2年。

典型病例:动漫玩具吧、动漫玩偶店。

日韩服饰类

寿命:平均约12—18个月。

特点

1.大多数项目方公司所在地会选择经济发达城市的火车站附近, 盟主多为南方人。

2. 时下青少年追捧什么, 什么就会成为潮流, 如2010年韩剧风靡荧屏, 那么服饰类主打韩国时尚。

3. 基本为零加盟费, 投资者只需要支付首批进货款。

症状

尽管很多日韩服饰类项目也都具备上述的特点, 但只有具备以下症状的项目才会面临着“短命”的命运。

1.门店罕见, 广告不少。当这类广告满天飞的时候, 投资者可以到当地繁华的商业街去“扫一下”, 看看相关门店是否多, 如果极少, 甚至没有, 那么投资者不要盲目投资。因为服饰类项目门店少,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的风格或者质量难以得到当地市场认可。

2.创业展会难寻踪迹。如果该项目在全国各类创业展会中都不曾露面, 至少说明一点, 其通过展会的招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理由可能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理由, 一个通过现场展示都难以招商的项目, 很难保证其面对顾客时会有多大吸引力。

3. 网络投诉不少。如果投资者还犹豫不决, 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一下, 该公司有无投诉, 如果投诉很多, 那么证明它消失的时间会很快。因为无论盟主是否是骗子, 大量投诉都不利于他继续经营, 至少工商部门会处罚他, 所以盟主会在最短时间内“消失”或者转换身份, 但是无论哪种情况, 其手中的这个项目都会很快“寿终正寝”。

典型病例:×元韩国童装、×元日本女装、“韩流”饰品。

情侣类用品小店

寿命:平均约2年。

特点

1.投资不大, 利润不少。不少盟主宣传投资者大约投资三四万元就能开一家年赚七八十万元的小店。

2.产品种类不多, 多以服饰类为主, 饰品类为辅。

症状

“短命”的情侣用品小店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症状

1.网站留言多如牛毛。这类项目习惯通过各类招商网站进行宣传。如果投资者发现这类网站后面的跟帖数量很多, 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跟帖, 那么投资者就需要小心了。投资者可根据帖子中标记的电话拨打过去, 如果有人接听, 而且大力鼓吹项目好, 建议投资者放弃。因为据业内人士介绍, 这些电话都是“托儿”留下的, 而且每个手机号都是虚拟号, 直接与“托儿”的座机相连。另外, 从常理说, 生意人最害怕跟风竞争了, 所以不会轻易与陌生人交谈, 而对方极力宣传, 有驳常理。

2.加盟费突然变“零”。虽然此类项目和服饰类项目接近, 但是由于其主打情侣牌, 会在装修、宣传上不同, 所以大部分盟主会收取加盟费, 如果投资者在与盟主洽谈过程中, 对方表示可以免加盟费, 那么投资者需要小心了, 这是盟主准备退出的一个信号, 因为他要快速清仓, 减少自己的损失。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篇8

为了解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认识,监控其年度变化情况,为深入研究公众意识与企业行为的关系提供基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北京市民众进行了拦截访问,共回收有效样本1031个,得到了四个初步结论:

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有待提升

1. 23%的公众第一次听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调查显示,只有10.5%的受调查者表示很清楚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26.7%表示比较清楚;40.0%表示不清楚,但听过这个短语;22.9%表示以前完全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是第一次听过这个词。随着学历的上升、年龄的增长或者收入的增加,了解这一概念的比例都上升很快。企业职业从事人员中,管理人员明显比普通职工更了解这一概念。

2. 依法纳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诚信经营最受公众关注

受访者认为应受企业关注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调查显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责任的为依法纳税(57.0%)、确保产品质量(51.6%)、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7.2%)、确保员工权益(46.7%)和诚信经营(38.8%)。

3. 80.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力量

调查发现,在各种推进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力量中,80.23%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府;其次分别是媒体(56.1%)、公众(53.9%)和企业管理者(49.5%)。

4. 健全法规和严厉处罚是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有效的举措

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最为有效的举措是什么?79.20%的受访者认为是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75.38%表示最有效的是要严厉处罚不良企业,并进行长期曝光,增大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成本;46.95%认为是以各种方式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及社会责任知识;45.61%认为对优秀企业进行官方表扬,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5. 76%的受访者支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目前有许多机构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受访者认为这类活动“值得提倡”和“应当大力提倡”的比例占到了76%;而认为“过于形式化,不应提倡”的比例为只占18%;还有5.96%的表示不关心,无所谓。

公众积极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 公众正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

调查显示,80.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力;51.0%认为是源于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45.0%认为是为了回应社会压力,改善公共关系;37.8%认为是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只有6.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作秀”。

2. 88%的公众积极看待企业的责任营销行为

对于企业通过以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进行营销,38.55%表示完全支持,认为企业就是要实现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双赢”;49.0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理解,毕竟比其它营销方式高明一些;12.40%认为过于功利,如果操作不好可能会让我反感。随着学历的上升,认为过于功利的比例有所上升;私营业主认为可以理解和完全支持的比例明显高出其他职业分组,达到100%;随着收入的增加,表示完全支持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3. 47.2%的受访者认为跨国公司比国内企业更注重社会责任

调查显示,47.2%的受访者认为跨国企业更注重社会责任;19.9%认为国内企业更注重社会责任;26.1%认为两类企业都有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难以比较;有6.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差别。

4. 重化工业、服务等行业的企业责任缺失严重

在受访者印象中,中国最不关心社会责任的企业依次为:环境污染重的重化工业企业(30.6%)、服务企业(19.6%)、私企/个体企业(14.53%)、房地产/建筑企业(10.52%),其他行业的占比都在个位数以下。

5. 公众认为自然环境、内部员工、消费者的权益最不受重视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最不受企业关注的社会主体利益主要是:自然环境(53.1%)、内部员工(48.5%)和消费者(40.6%);对股东和媒体的利益关注较多。

消费者认同保持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

1. 73.0%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密切

57.6%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很大,购买绿色、环保等社会责任产品会推动更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15.7%认为关系很大,购买污染环境、假冒名牌等不负责任的产品或服务会抑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0.0%认为关系不大,觉得个人消费量不大,不足以影响企业的行为;只有6.7%认为没有关系,消费是个人行为,很少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

2. 97.1%的消费者在意企业的社会形象

受访者在日常购物或者选择服务时,对生产商或服务商社会形象的在意程度如何?40.0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在意;31.33%表示经常会在意;25.70%表示有时会在意;只有2.91%表示完全不会在意。

3. 96.6%的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倾向选择社会形象较好的企业产品

80.3%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时,如价格差不多,肯定会优先购买社会形象较好的企业的产品;16.2%表示可能会;表示可能不会和肯定不会的比例仅为1.9%;还有1.7%表示没有考虑过该问题。

4. 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责任产品比一般产品的定价高出10%左右

绿色、责任产品比一般产品的成本更高,产品定价相应更高。28.8%表示最高只能接受5%的溢价;41.3%表示最高只能接受10%的溢价;21.5%表示最高能接受20%的溢价;4.3%表示最高能接受50%的溢价;1.3%表示能接受100%的溢价;还有2.3%的受访者表示只要这类产品的价格偏高,就不能接受。

目前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认知度不足,高学历、年龄较大和高收入的人群对这一概念更为了解;依法纳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诚信经营等基本责任是最受公众关注的责任实践;公众认为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力,而健全法制和严厉处罚是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公众理性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正面评价企业公益营销行为;公众认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要好于国内企业;公众认为环境污染企业最不关心社会责任,相应地环境也就成为企业最不重视的利益主体。

消费者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形象,年龄较大和高学历的消费者更为关注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若企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大部分公众会优先考虑购买其产品,反之,部分消费者会抵制其产品;大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责任产品比一般产品的定价高出10%左右。

上一篇:让理想引领未来下一篇:金迎 职场礼仪与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