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2024-09-13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通用12篇)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1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老年保障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龄化过程, 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就需要完善我国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基于此本文对当前社会老年人保障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社会老年保障服务现状

目前,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的步伐加快,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全国的已经有超过50%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另外, 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 我国也加大了对老年人的照顾, 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调整, 上涨了每个月对企业退休人员的资金补贴。除了政策和经济支持外, 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及设施也逐渐增多。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开展了老年人社区服务, 大力兴办福利院和敬老院。虽然目前老年人保障有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老年保障对象不全面

老年人保障对象不全面是当前社会老年人保障服务的重要的缺陷。按照公平的原则, 应当将所有适龄老年人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中, 保障的对象应该是所有老年人。但是在目前只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在老年人保障服务的范围内。就当前我国的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制度, 主要有三类人可以享受这种服务, 一是所有国有企业、集团企业、所有制企业已缴纳社会仰赖保险的, 可以享受养老金。二是部分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继续沿用退休金制度。三是没有社会保险, 没有工作和没有退休金的三无老人。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类别的老年对象没有被列为保障对象, 不容易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

(二) 老年保障社会服务规范化程度较低

老年保障社会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保障社会服务水平不一致, 由于经费紧张, 不同的城市或者是社区的老年保障社会服务的水平以及提供的服务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服务水平。二是当前服务模式发展不成熟,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养老机构和福利机构, 应用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虽然有一定成效, 但是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适应。三是提供的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当前我国一些社区提供的老年社会保障多是低层次的, 例如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 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娱乐、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较少。

(三) 老年保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由于经费紧张、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 使得一些城市社区在进行老年保障服务管理工作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管理。例如就离退休人员来讲, 有很多的社区仍然采用手工操作以及人工传递的方式对离退休人员档案、台帐、医药费报销等消息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早已落后, 耗费大量的了人力和物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老年保障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的建议及对策

(一) 扩大保障服务对象的范畴

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对象应包括社区内所有符合老年人口定义的老人, 既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所覆盖的离退休人员, 也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所覆盖范围外的没有工作的老人, 尤其是一些破产和倒闭企业的退休人员等。在此基础上, 将外资企业离退休人员、新建企业离退休人员、大中型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个体户退休人员、退职人员、失业期间退休的人员等都纳入到社会老年保障服务管理的范畴中来, 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保障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要根据承受能力逐步扩大。最终使所有的老年人得到保障。

(二) 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

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尽可能的提供最为全面的服务。首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 实行特别辅助, 或者是号召社会力量进行辅助, 提高老年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其次, 结合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 确定社会保障机构的发展模式,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心的服务。最后, 增加服务项目, 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辅导、老年大学教育、文艺辅导等方面的服务项目, 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并及时处理。

(三) 建立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为了加强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工作更好进行, 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 建立一个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对与社会老年保障管理相关的工作进行统一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对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种内容, 例如政策、养老保险、保健、医疗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对老年人的具体的医疗信息、保健信息、身体状况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

四、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实现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的意义重大, 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的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还存在老年保障对象不全面、老年保障社会服务规范化程度低以及老年保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未来的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中应当扩大保障服务对象的范畴、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和建立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单大圣.中国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研究[J].经济论坛, 2012.

[2]杜敏.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3]田蕙.对做好"双高期"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3.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2

摘 要 谈及近十年来我国在发达城市大力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很容易联想到已有半个多世纪 发展历程的英国社区照顾 , 然而 , 本文并没有采取同类比较的手法去启发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而是从西 方学界对英国社区照顾近二十年来的争议与探讨着手 , 重点引入批判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 对我国为老服务的 输送环节在批判视域下做出更好的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批判老年学;批判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 C 91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2 01-0070-08 作者简介 陈伟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生 香港 新界沙田;黄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副教授、博导 香港 新界沙田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涵义 , 通过相关的 文献回顾以及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与前线社工的深 度访谈 , 都不难看出 , 无论是学术界拟或是实务领 域 , 目前尚未对其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 甚至在名称 的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意性与误导性 , 如 “ 居家养老 ” 很容易让人忽略服务层面的重要性 , 并把服务的范围狭义地缩窄在上门 /到户服务的 范畴内;又如 , “ 居家养老服务 ” 虽然较 “ 居家养 老 ” 多了对服务的强调 , 但也未能跳出传统的以 家庭为载体的思维定势 , 遗漏了社区作为服务载 体的并重性。因此 , 笔者在本文采用 “ 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 ” 一词 , 以突出家庭与社区双重载体在 服务输送层面的并行不悖 , 此外 , 不仅在广义的层 面上强调为老服务的场域 , 更以批判性的视角强 调服务层面对专业化介入的渴求与反思 , 而这样 的反思 , 除了由来自于构建我国为老服务模式本 土化的内源性考虑引发 , 更有来自于西方学术理 论探讨与实务经验的外源性因素的推动。近十年来 , 于我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 州等地试点的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 在理念的源 头不难看到 “ 英国社区照顾 ” 的影子。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 , 英国发展福利国家 , 社会工作即被提 倡介入到针对弱势群体的国家福利供给当中 , 上 世纪 60年代初 , 社会工作者

被大量聘用至地方政 府 , 并被 形 象 地 称 作 英 国 福 利 国 家 的 “ 第 六 只 手 ” ①。尽管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意识形态演 变的背景之下 , 英国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 所扮演的角色 , 也由原先的直接服务提供者 , 逐渐 向照护管理者以及服务购买者等多元化方向延 伸 , 但不难看出 , 无论是社会工作 , 还是社会工作 者 , 其在为老服务输送过程中的受重视程度与渗 透力度都非常高 , 值得我国在推行社区居家养老

07 服务的过程中从专业介入的维度出发加以思考与 借鉴。

意识到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 与专业化的积极意义 , 就社会工作专业与社区居 家养老如何更好地结合、以便在服务输送方面做 到专业性与人性化的双重考虑呢 ? 这不仅要求在 研究与实务领域把握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环 节 , 还要在老年社会工作方面做出及时的反思与 知识翻新。而在这一点上 , 西方学界对英国社会 背景下推出的社区照顾已有类似的探讨 , 并力图 将老年学研究与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在批判性视 域的连结下做出适当的整合 , 因而衍生出批判老 年学(critical gerontology , 并进一步在实务领域 发展出批判性老年社会工作方法(critical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approach , 以期待填补传统老 年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领域和具有批判性视角的 老年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空白 , 本文借由老年专业 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反思 , 不仅力求社会工作的专 业手法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逐渐渗透并打开 新局面 , 更要乘胜追击地引入批判性视角 , 时刻做 到对为老年群体服务的审视与反思。

批判老年学 :多重视角的兼容与博弈

作为老年实务的理论前提 , 批判老年学无疑 为批判老年社会工作夯定了良好的基石 , 而基于 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 , 在引入对批判老年学的探 讨之前 , 本文首先会以对传统老年社会工作在老 年照顾领域的批判性分析作为反思的开端 , 顺着 这样一种历史的脉络让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内在逻 辑变得有迹可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社会工作与老年学 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 , 几乎没有学科方面的共 通与交集。相对而言 , 视域较广的老年学很少如 老年社会工作一样聚焦在健康与社会照护领域(Phillips , 2000。然而 , 20世纪 80年代的英国 , 以市场为导向、强调私营化、市场化的理念驱使其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照护领域发生了根本性 的转变 , 逐步投向管理主义及后来的新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 /Newmanagerialism ②。而不少西 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研究也转向注重对社区照顾以 及个案管理之效果与效率的考察。这种重心转移 无疑体现了由对老年群体需要的关注转向对服务 效果与成本的考虑 , 从而易使社会工作实务人员 对服务本身专业化的强调逐渐隐退在个案管理的 面纱之下 , 甚至使老年照护工作越发成为一门标 准化的技术。然而 , 这种趋势并非没有引起警惕 , 事实上 ,近来出现的一些反思也正是从一个侧面 折射出对日前被频繁提及甚至较为推崇的个案管 理所持有的批判性思维。因而 , 有学者评论说 , 社 会工作者继承了只顾行动、而忽视反思的文化 , 在 社区照顾方面 , 商业化的思维先入为主 , 却极少关 注其它更为重要的方面 , 如专业技巧、自主性、避 免对老年群体的边缘化等等(Sheldon &Chilvers , 2000。相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对评估与服务 的重视 , 社会老年学研究(social gerontological re-search 则有所不同 , 其在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就 已经逐步采用混合方法、多重学科与理论视角 , 来 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探索。如 , 采用政治经济学 视角来批判公共政策或健康与社会照护的提供 , 以此来反思福利体系如何将老年群体变成依赖群 体 , 及其偏重市场、效率与管理的特性;又如 , 另一 个关键的研究分支则力求逐渐打破老年人处于病 态的观念 , 强调其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 , 注重运用 优势视角看待老年群体;再如 , 从女性主义与人文 主义视角出发 , 采用定性方法、传记式手法来理解 老年人的人生经历。正是由于这些多元研究视角 的存在 , 才推动着老年人社会工作与健康照护领 域打破福利架构中对市场以及有效管理一边倒的 局面。

为了弥补旧有老年社会工作缺乏理论视角 , 从而导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过于偏重老年群体的 功能缺失 , 将之置于全然的依赖者角色中去 , 摒弃 传统的将老化与问题(ageing and problem 天然划 等号的惯性 , 新的指导理念势在必行。也就是说 , 批判性实践(critical practice 要求实务工作者拥 有良好的理论储备、以及对实践情

境下社会政策 的洞悉(Brechin , 2000 , 并力求打破对已有的、程 序化的框架的习惯性依赖。因而 , 在社会老年学 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批判老年学(critical gerontolo-gy 在本文尤其值得关注。起源于 20世纪初的批 17 判老年学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词 , 现今对其仍缺乏 普遍认可的定义。有学者将之理解为 :对老年学 有历史性建构作用的社会影响、哲学基础、经验性

方法论报以批判的态度(Ray , 1996。也就是说 , 应当提高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敏感度 , 找 到最适合的方式来探析老年群体的切实生活与需

要。因此 , 更有学者将批判老年学视作较社会老 年学 更 忠 于 价 值 观(value -committed 的 方 法(Phillipson &Walker , 1987。确切地说 , 批判老 年学最初主要回应于当时社会老年学尚不能对主 流的范式作出充分的挑战(Holstein &Minkler , 2007。现今的批判老年学已经跳脱了批判社会 学运动的前身 , 正依靠众多学术基石逐步夯实自 身的观点。具体地说 , 批判性视角主张应当意识 到社会、社会结构是如何压迫个体的。就老年群 体而言 , 批判老年学认为他们长期被无视、被边缘 化 , 因而人们应当重新审视个体及社会对待或回 应老年群体的方式 , 并要意识到传统理论与方法 对老年及老年群体的观念应当有所转换或翻新。也正因为此 , 基于批判老年学的视角 , 其所探究的 大多是主流社会老年学研究常常忽略的议题 , 试 图跳出陈规来看待其领域内的现象与问题 , 如 , 如 何解释压迫与不公的产生 ? 以及压迫与不公是如 何影响老年群体的 ? 如何使受压迫或多元化群体(如老年妇女、智障人士等等 的声音被聆听 ? 最早根植于政治经济视角 , 批判老年学着重 强调老龄化与经济生活的关系、阶级不平等等方 面。以英国社区照顾为例 , 政治经济学者认为它 实际上反映和加固了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 力量上的不平等(Estes et al., 2003。甚至究其 实质 , 是在控制和管理 , 而非提供给老年群体自我 决定、参与等机会 , 这一点实际上有违英国社区照 顾以 “ 正常化 ” 为目标的宗旨 , 受照顾者的自主性 无法正常发挥 , 其公民身份自然也无法全然体现。而公共政策、健康与社会服务也通过加强这种控 制与

管理 , 不断地深化老年群体的依赖 , 故而又被 称之为 “ 结构性依赖 ”。正是由于秉持这样一种 观点 , 使得老年学研究开始偏离传统社会工作研 究向来所强调的评估与服务;直至 20世纪 80年 代到 90年代 , 政治经济学一味偏重的老龄化与经 济生活的关系、阶级不平等的局限视角被女性主

义者与人文主义者挑战 , 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视 角承认长期的性别不平等为老年生活带来的深远 影响;而同时间在美国发展较快的人文主义视角 则主张还原老化中的群体以人性的实质 , 侧重在 探索诸如什么是好的晚年 ? 社会应当如何支持不 同的老年 ? 等等这些有关进入老年阶段后的意义 之类的探讨。此外 ,近来一些学者开始强调另一 种新的视角 , 即人权视角 , 此一视角反对对老年群 体的歧视 , 指出任何年龄层、任何情况下 , 都应享 有合理的生活标准。

正是在上述多元视角的开启下 , 批判老年学 不仅摒弃了传统的以评估及服务为主 , 并建筑于 社会老年学的基础从而具备了新的特质 , 包括 :采 用混合方法、多重学科及理论视角;对影响老年生 活的公共政策、健康与社会服务供给持以批判的 眼光;对老年歧视、代际间公平应有适当的研究;关注老年生活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强调老年群体 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关注进入老年阶段背后的 意义 , 注重生活品质的探索;运用定性研究与传记 式手法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生活;把老年群体置 于老年研究与实务的中心位置等等。然而 , 除了 以批判的视角、结合老年学运用在老年社会工作 领域 , 也应看到批判老年学需要应对的挑战 , 如怎 样在以上提及的多重视角尤其是争议最大的政治 经学视角与人权视角中做到融合 , 使不同视角与 观点之间良性博弈 ? 即 , 如何将政治经济学视角 所偏重的 “ 老化的结构性 ” 与人文主义视角看重 的 “ 老化的个体性 ” 做到统一的阐释 ? 如何做到 既了解老年群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情境与老 年个体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 , 又能深入探析其 所处情境中的人性化因素 ? 如何在方法上做到二 者的兼容并包呢 ?(Holstein &Minkler , 2007。在此 , 增权的概念尤被本文所推崇 , 以试图做到对 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同时关注 , 因其使我们意识到 身处的社会与政治情境 , 意识到研究对象的同质 性与异质性 , 以便能够以多样的方式探析弱势

及 边缘人群。如若能够了解到环境以及政策如何对 一部分人造成了消权 , 那么 , 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便 有机会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对弱势人群的环境重 建、权力重塑 , 并对有益于增权与个人成长的渠道 有更多的掌握。也正是基于此 , 更要求批判老年 学在研究与实务的过程中 , 学者或前线工作者应 强调老年群体对整个为老服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 融入、参与 , 而非处在一个价值中立或保持距离的 位置上 , 并且应做到及时的反思与自我反省。也 就是说 , 理念上提倡运用增权的角度、方法上运用 传记式、叙述式、参与式、反思的方式贯穿始终 , 以 破除传统老年社会工作中专业人员与老年群体在 服务输送过程中施与受的固有角色。而是把老年 人置于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中较为中心的位置 , 以便更全面地给予老年人融入的机会 , 如商定不 同阶段田野调查中的研究问题、将田野调查的分 析所得重新放回老年研究群体当中以验证资料收 集的有效程度并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参与感等等。而以英国社区照顾为例 , 谈及其深受影响的 “ 去 机构化 ” 与 “ 正常化 ” 思潮 , 真正在实践过程中 , 如 何做到通过 “ 去机构化 ” 的途径实现受照顾者对 正常生活的回归 , 从而在脱离机构式照顾的风险 中真正实现其作为正常人的权利 , 体现其公民身 份 , 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通过增权作用的发挥 , 来 实现受照顾者对自我及其所期望的生活的掌控。可见无论单纯地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分析 , 还是 结合西方为老服务领域的经验总结 , 我国在推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程中 , 不仅要对批判老年 学所蕴含的多重视角有所掌握 , 更要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运用增权理念巧妙地将多种视角串联 , 活 灵活现地效力于现实的服务输送环节 , 而不是束 之高阁、仅仅停留在各自为论的单纯博弈层面。

批判老年学社会工作

1.老年人的需要 ? 还是风险与资格标准 ? 通过对老年学的反思而衍生出的批判老年 学 , 及其对于传统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与反思 , 开 启了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崭新视角 , 即兼具老年 学的理论基础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的 “ 批 判老年学社会工作 ”。本文以社区居家养老为背 景 , 着重探讨批判老年学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带有 浓厚批判性思维的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 能为老年 人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能带来怎样的反思 , 为我 国老年人社会服务专业化带来何种启发。

在服务供给的过程中 , 社会工作者通常会面 临对老年群体的评估 , 而传统老年社会工作者对 老年人自身状况或所处环境的描述会习惯性地用 “ 处于风险之中 ”(at risk、“ 依赖性 ”、或 “ 年老体 弱 ” 等较为负面而又呼应以往刻板印象的词汇。加之总体照顾资源的短缺 , 导致了在通常情况下 对老年人所具有的风险的强调顺理成章地变成了 前线工作人员与机构、组织对老年群体关注的重 点 , 并以此来决定其可获得的社会服务。简而言 之 , 这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risks -led 的评 估理念 , 风险成了评定服务使用者是否具备资格 的核心指标 , 而不是考虑到其作为个体、作为公民 所能公平享有的权利。实际上 , 这也是在无形中 建构了一种老年人之间以自身的弱势状况所引发 的对可能享有的有限资源的竞争机制 , 在原本孱 弱的老年人之间展开资源角逐。从批判老年学社 会工作的角度出发 , 实际上 , 风险一词 , 本身具有 很大的争议 , 它更多地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理念 , 是可以被社会建构出来的(Lupton , 1999。因此 , 不假思索地使用风险一词 , 会带来某种习惯性思 维与负面效果 , 如 , 忽视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以优势 视角来看待老年群体、或者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把老年群体当作 “ 他人 ” 而非真正的 “ 参与者 ”。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英国社区照顾 , 一方面 , 其一开 始所强调的对服务使用者整体需求的评估(a ho-listic assessment of need , 实际上在英国社区照顾 改革中逐渐导向了最有需要的老年群体 , 一言以 蔽之 , 对资格的审核以及锁定资源在小部分群体 俨然成了高于一切的考虑。因此 , 最有可能获得 资源的服务使用者集中在少部分群体 , 而大部分 也有需要的老年人挡在资源之外;另一方面 , 虽然 服务使用者被鼓励说出自己的需要 , 但实际上评 估的 “ 把门人 ”(gate keeper 则是实务工作者 , 其 担负着决定老年人的需求是否位列机构或组织的 资格 范 围 内 的 筛 选 职 责(Department of Health , 1991。简而言 之 , 基 于 财 政、资 源 等 现 实 的 考 虑 , 老年人作为服务

使用者的主动地位被变相剥 夺 , 其真实的需求很可能屈服于拮据的现实而被 迫隐没。也正因为此种中央政策自上而下的导 37 向 ,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 , 英国地方服务局对风 险概念在评估方面的使用便越来越多 , 对于 “ 风 险理念 ” 的不断强调使之成为资格审查的一项决 定因素 , 并逐渐取代了对 “ 需求理念 ” 的坚持。也 基于此 , 专业人员所做的评估被局限在孱弱、风险 所建构出的框架与指标中 , 并不能做到对应老年 群体的需求、或真正实践对老年群体的增权 , 以帮 助其获得正常生活的机会 , 使 “ 正常化 ” 的口号大 于实践 , 口惠而实不至。

反观我国在构建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 过程中 , 对于何谓专业化 , 应有更加批判性的认 知。虽然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老年服务的本

土化建构起着很重要的引领或先导作用 , 但批判 老年学社会工作方法对西方经验的审视 , 也使我 国在英国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导入过程中提高敏感 度、尽量规避一些错误示范 :对风险的强调 , 只是 满足了最有需要、最少部分老年人对健康、安全、以及自主的渴求 , 这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 , 充其量是最小程度而非最佳的介入或干预 , 达不 到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效果、无法给与其展 现其积极的公民身份的机会。因此 , 老年社会工

作者既要注重对老年人承受风险的关注 , 也要平衡其应享有的自立性与自主权。不加批判地使用

风险的概念容易带来潜在的不良后果 , 无论是对 老年群体自身、或是对希望用专业手法帮助老年 群体的人。如 , 过度依赖以技术性或科学性的手 法对风险的定义 , 定会强加生理医学的视角而做 出不当的理论假设 , 导致老年群体被动且身体及 智能退化的形象不断加深 , 从而使介入的手法也 相对程序化。此外 , 常规性的评估常常聚焦在老 年群体的功能失范与病理方面 , 既不能跳出风险 本身看待问题 ,又不能深入分析构成风险的原因 , 因而需要考虑更多诸如结构性因素、生命历程中 的不平等、医源性因素等等。再如 , 以风险为主导 的方法 , 容易使老年群体的状况被二元对立 , 要么 是充满依赖性或处于风险之中 , 要么就是完全相 反的状况 , 机械的归类忽略了老年群体的多样性 与异质性 , 也是既无法客观分析老年人自身的原 因 , 又忽略了个体功能失范以外结构性的原因 , 如 老年歧视、社会经济不平等所造成的终身贫困、社 会排斥或被边缘化等等。

2.易被忽略的角落 :从照顾者角度出发的反 思

早期的老年社会学与老年社会工作习惯性地 把研究触角与实务领域伸向老年人群体 , 关注这 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 从专业层面寻求解决问题 的手法。不仅如此 , 其所关注的重点也大幅度地 局限在正式服务的范畴 , 如政府部门对老年民政 对象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如广州市民政局按月 发放的 300、200、100元的分层次补贴 , 用于帮助

不同困难等级的老人购买服务、“ 家庭综合服务 中心 ”

(广州、南京等发达城市正大力推行的针对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体 所设置的各类中心式 活动、社区卫生系统对弱老的定期巡诊等等。然 而 , 本文秉持的基本观点则是 :在社区居家养老的 服务输送过程中 , 正式服务无论如何也无法并不 可能取代来自家庭、亲友、邻里等渠道所提供的非 正式照顾。而对非正式照顾来源尤其是护老群体 所表现出来的政策关注也可体现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背后的理念是否渗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本主 义关怀 , 亦或是政府仅仅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而 推动的以隐没家庭照顾成本为代价的所谓 “ 便宜

选择 ” , 从而反观当下的主流社会福利意识形态 在为老服务领域所折射出的基本价值观。通过评估与个案管理 , 社会工作者需要同时 面对非正式照顾者与老年群体。虽然前者作为服 务提供者的身份需要应对来自老年群体较为复杂 的需要 , 然而 , 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权利是否得到应 有的关注 ? 这常常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或容易 造成与受照顾者需要的冲突 , 因此 , 西方社会情境 之下 , 学者尝试着从照顾者的角度来建构不同的

照顾模型 , 其中比较早期的四个模型分别是 :“ 作 为资源的照顾者模型 ”(carers as resources mod-el、“ 同为工作者的照顾者模型 ”(carers as co -workers model、“ 同为案主的照顾者模型 ”(carers as co -clients model、“ 取代照顾者模型 ”(super-seded carers model(Twigg &Atkin , 1994。但通 过分析 , 这四个模型不仅未能为正式与非正式照 顾的交汇提供充足的基础 , 也不能真正反映 “ 增 权、合作、自主选择 ” 这三个理念 , 仅仅表现了正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 式与非正式照顾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共同具备的一 些观点。真正需要的模型,应该更多地在政策及 实务中渗透出合作与增权的理念,并意识到正式 服务的提供与家庭式的照料有着权力差异(power differentials),从而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模 —“作为专家的照顾者模型 ”(carers as experts 型 model)(Nolan et al.,1996)。此模型相较之前的 四个模型对批判老年社会工作有着强烈地回应。如,不仅仅通过对照顾工作困难度的评估来了解 照顾者的需求,而是把照顾当成一项职业,从专业 包括与老年人 知识的角度去评估照顾者的需要,照顾的酬劳、应对技能、资源 过往和现在的关系、等等方面; 评估必须结合照顾者的主观经验、照顾 意愿、以及照顾的能力; 生命历程的方法应当被采,用,以便强调照顾的“此时此刻性 ” 即照顾的需 求会改变、照顾的技能与专业知识也会随时间改 ; 变 如若照顾者被定义为专家,则他们进一步提升 技能、改进照顾的手法的可能性便更大,并且能

在 不伤害照顾者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证服务 的高质素。总的来说,应该重新评定照顾者的价 值,在知识的建构中强调照顾者与照顾关系的多 而非强化已有的权力架构。样性,由此,从批判老年学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提 议应当打破一直以来着重强调照顾者的压力、负 转 向 以 权 利 为 基 础 的 方 式(rights - 担的观 念,based approach)、引入权力、公民身份与人权的概 念,来看待照顾者与受照顾者的角色。帮助实务 工作者 在 增 权 的 情 境 之 下(an empowering context)同时照顾到非正式照顾者与受照顾者之间的 Bernard & Phillips,2008)。而在关注 需求(Ray,照顾者权益、了解其需求之前,首要的是对照顾一,词应有大致的了解 因其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文化 背景之下有不同的理解、面向或价值体现,所以现 今对照顾的界定仍是不确定且充满争议的,主要 如,究竟照顾应该 体现在其周边的界限尚不明确,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 有偿的,还是无偿的? 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 由家庭内部提供的,还是 由市场提供、或公 / 私部门提供的? 等等。此外,早期的文献对照顾的理解多局限在单向的层面,即照顾者与受照顾者之间施与受的关系,而他们 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却被有意忽视; 对照顾情境的 关注远甚于对照顾的理论探讨,就算对照顾情境 有所关注也并不太强调赋权的理念; 并频繁地将 照顾理解为有性别取向的词汇,即主要由女性担 当体力的或情感方面的照顾职责。因此,随着女 性主义视角的拓展,有关照顾的文献也开始关注 男性与女性在照顾职责承担方面的不公,即赋予 照顾以性别视角。再有,早期文献对照顾者所承 受的成本或代价(如经济代价、身体代价、精神 / 情感 / 社会代价等等)的偏重,负强化“缺失 ” 印象,即缺乏 的同时也忽视了照顾者所具有的“优势 ” 随着新管理主义的理念被提上 优势视角。最后,政策议程,对照顾领域的关注普遍集中在对家庭 和个人责任的强调,而甚少聚焦在对照顾者的人 文关怀方面。并且,相较于青少年照顾,老年人照 顾领域中对照顾者的政策关注明显不多。以英国 社区照顾为例,直至 1990 年全民健康服务与社区 照顾法令的出台,对照顾者的关注才开始在社会 政策与法令中有所重视,但即便如此,从对英国社 区照顾三个面向(care in / by / for the community)的 “为社区照顾”(care for the communi分析来看,对 ty),即在护老者方面的着墨仍少之又少。在此一 方面,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亦未引起应有的 重视,即便在学术探讨领域有少量篇幅的涉及,也 无 不足以带动思维的转变与政策的制定。因此,论是非正式的照料,或是专业的照护,实际上都饱 含着照顾任务、角色以及角色之间关系的内在复 杂性,在拓展及加深对照顾一词认知的同时,必须 首先认同它的多面性,才能够很好地将之再定义、理论化、以及在社会政策方面给予正确的启示,这 一前提对于我国在今后构建一个全面的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也同样适用。在上述对照顾一词的 争议简要回溯之后,从批判老年学社会工作的角 度出发,主张对照顾的涵义应有重新的界定。近来的批判女性主义理论对照顾的再定义有着比较 好的理解,认为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照顾本身应 当是一项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的工作,提倡照顾 应由男性与女性共同分担; 公 / 私领域的照顾不应 当被人为分开; 家庭内部照顾的重要性应当被公 开认同,而非仅仅被视为一项私人责任,应走入公 75 2012 年第 1 期 2008)。因而 共视野(Martin - Mattews & Phillips,照顾被看作一个具有政治以及道德成分的理念,可以直接从有关护老领域的社会政策中反观整个 社会的福利意识形态,洞悉执政者对护老领域重 视与否,让公民有机会对来自公共领域的照顾水平做出更适当的评判甚至监督。除此之外,对照 顾的界定应注重其背后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即 照顾因其所在文化的不同而有别样的定义。高质 量的照顾必然是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也正因为 此,不仅很难给照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界定,也要充分意识到任何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如英国社 的 区照顾的举动在我国一定会遭遇“水土不服 ” 境遇,必须横向比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福利服务 意识趋同与否、纵向比较对某一种为老服务模式 / 方式的选择是否存在类似的养老传统与习惯的演 变轨迹、专业对服务的介入如何因地制宜等等,都 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在比较中为更好地推进 本土化进程而充分考虑的因素。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批判老年学延伸到批判 老年社会工作、还是以西方社区照顾的先验为我 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前车之鉴,都不难看出,理 论与实务之间的息息相关让为老服务的发展在批 判的视域下得到了提升,既不让理论束之高阁,也 避免了盲目实践所走的弯路; 西方经验也为我国 在为老服务本土化过程中提供了更多借鉴与反省 的论据,使我国在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样一 种养老方式以便形成某一种或几种可推广的模式 的同时,有了更多来自于横向与纵向的类

比,以及 来自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注: ①除政府 / 公立单位(可以是全民健康服务经营的,也可以是地 方政府社会服务局经营的单位)、志愿性组织(非营利的独立 单位)、私立组织(非政府控制下的单位,也可以是非营利性 商业单位、传统的家庭照料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外的第 质的)、六个服务输送管道。②运用管理的理念、技术及商业组织的运作方式,以经济理性 化为基础,提倡私立组织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提供理念。参考文献: 〔1 〕 Brechin,A.(2000). Introducing Critical Practice. In A. Brechin,H. Brown & M. A. Eby(Eds). Critical Practice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pp. 25 - 47). London: Open University / Sage. 〔2 〕 Department of Health.(1991). Care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Summary of Practice Guidance. London: Department of Health. 〔3 〕 Estes,C.,Biggs,S.,& Phillipson,C.(2003). Social Theory,Social Policy and Ageing: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4 〕 Holstein,M. & Minkler,M.(2007). Critical Gerontology: Reflec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M. Bernard & T. Scharf(Ed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geing Societies(pp. 13 - 26). Bristol: Policy Press. 〔5 〕 Lupton,D.(1999). Risk.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 Matthews,A.(2008). Introduction. In A. Martin - Matthews & J. Phillips(Eds.). Age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Work and Family Life: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6 〕 Nolan,M.,Grant,G.,& Keady,J.(1996). Understanding Family Car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7 〕 Phillips,J.(2000). Reconstructing Knowledge about Older People Through Social Work Researc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What Works as Evidence for Practice? The Methodological . Cardiff: Social Care Instiepertoire in an Applied Discipline’ tute for Excellence,27 April. 〔8 〕 Phillipson,C. & Walker,A.(1987). The Case for a Critical Gerontology. In S. De Gregorio(Ed.). Social Gerontology: New Directions. London: Groom Helm. 〔9 〕 Ray,R. E.(1996).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Feminist

Gerontology. The Gerontologist,36(5),674 - 680. 〔10 〕 Ray,M.,Bernard,M.,& Phillips,J.(2008). Critic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with Older People. Palgrave: Macmillan. 〔11 〕 Sheldon,B. & Chilvers,R.(2000). Evidence Based Social Care: A Study of Prospects and Problems. Lyme Regis: Russell House. 〔12 〕 Twigg,J.,& Aykin,K.(1994). Carers Perceiv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formal Car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责任编辑: 秦 川〕 76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 A reflection up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 service users in the home - and community - base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Chen Wei & Huang Hong Abstract : With over half a century’ s developmental history,the British “community care”has indelibly theoretical as well as practical references to quite a few countries’aging policies and service programs. Rather than adopting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the British experiences to enlighten the Chinese “home - and community - base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this research chooses to begin with controversies and discussions towards the British community care by the western academics,and highly emphasizes the “critical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approach”as an academic creation among the recent gerontology domain,with an aim at reflecting up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as service users during the sec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Key words: critical gerontology; critical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home - and community - base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上接第 69 页)

Mobilization Mechanisms of Modern Charity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Zhu Li & Long Yongh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ur country's charity,the three elements of our country's mobilizat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resources are studied: the legitimac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e trust capital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charitable organization network. These three element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se elements will help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3

摘 要 随着年龄不断增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逐渐增多,越来越需要他人及社会的帮助。本文介绍了太原市老年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阐明了老年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 老年服务 社会化 政府扶持

一、老年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

(一)是构建我国我市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般来说,当人的生命年龄到60 岁以后,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会发生较大的退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都不同程度地呈现衰退和下降趋势,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部分国家以65岁作为老年的起点标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会明显地不如年轻时期。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有功之臣,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从而实现成功老化,这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中、青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社会资源是社会化平的体现,关系到我国我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尽管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我的国经济实力与老年群体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相比是不相称的,老年人口十分庞大,政府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老年服务的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走社会化的路子来缓解。

(三)单独居住的空巢老人较多

由于受生理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长,再加上疾病等其他因素影响,老年丧偶者占相当比重,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家庭户居多;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工作机会更多的大城市工作,导致许多老年人无人照顾这些老年人很难从家庭得到养老保障。

(四)家庭结构的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以及人们的观念向现代化的转变,使没有或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此,老年人晚年无子女照顾或只有一个子女照顾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还出现了四个老人、两个成人、一个小孩的家庭结构。如果以家庭养老为主,不但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且将加重成年子女的负担,影响成年子女的工作和生活。

二、老年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逐步在我市建成以政府筹建的老年社会福利单位为示例、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主、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辅、家庭赡养为基础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员的数量保持每年一定的增长速度;城市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左右,普遍建立起公共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并开展家庭护理等系列服务项目;农村90%以上的乡镇建立起"五保"老人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所有老年人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

三、老年服务社会化的内容

(一)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在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之外,服务要面向全社会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城乡、性别、身体状况、党派、宗教信仰、年龄大小、文化水平等情况如何,都有权利享受社会提供的老年服务。

(二)使用科学的服务方法

养老设施的建立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消费能力和服务需要,开设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以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满意的服务项目,实现高、中、低不同服务档次共存,收人水平不同的老人都能如愿地进住社会养老机构,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共享。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老年服务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画)等舆论工具,通过小品、专题晚会、老年腰鼓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都了解这项工作,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年服务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四)提供老年人杜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方面的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室内设有座位,有茶、有棋牌,条件好的,还有电视、报纸,也有请剧团、歌舞团献艺表演,说书唱戏,极少数活动中心还提供午餐服务,承担起托老所的部分作用。同时,社区还应该组织老年人成立自己的娱乐活动群体,如老年人时装队、老年身歌队等,活跃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组织建立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课程应该,基本上围绕着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而设置的。包括健身舞、书法、绘画、烹调、吹拉弹唱等内容。老年大学既是老年人扩大自己知识的课堂,同时也是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

(五)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市应该成立一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服务组织,参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当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服务组织能代表老年人出面与有关组织联系,提供法律援助。同 时,对老年人进行普法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应有的合法权利,合理利用合法权利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六)组建专业的服务队伍

当今社会,老年人在晚年的时候,精神支持和精神帮助对他们来说是更为看重的。所以老年服务已经不仅限于实质的物质方面的生活照顾,还涉及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因此需要一支了解老人,懂得老人精神需求的专业的老年服务队伍。服务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老年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吕宝静.老人、家庭、正式服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服务老年队伍促进社会和谐 篇4

一、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老年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老年工作是尊重历史, 维

护稳定, 促进发展, 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石油工业发展史, 是一部石油人拼博奉献的光荣史, 老一辈石油人为了改变中国贫油的状况, 南征北战, 四海为家, 创立了石油事业辉煌的历史, 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学习、关心、爱护的特殊群体。让老同志健康、快乐、有尊严的生活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基层老年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非常细致的工作。工作做好了, 有助于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为油田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为实现油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去考虑、认识、谋划老年工作,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老年人的新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老龄事业的角度, 切实提高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对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2、做好老年工作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已有1.6亿人步入老龄化, 占国家总人口的12.3%。而我们油田人口的老龄化形势也非常严峻, 据调查数据表明, 目前全局离退休职工已有5.1万多人, 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7万多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高龄老人比重的增加必将给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居家养老问题、社会保障服务问题、老年维权、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必将会影响到我们油田各个领域,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必须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 据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 做好长足的老年工作。

二、加强服务, 实现老年队伍和谐稳定

1、切实关心老同志,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各级组织要把老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把老年工作同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统筹安排。建设环境优美、条件舒适的老年活动阵地为老同志们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环境。感情融入, 定期走访老领导、高龄老同志、老劳模及困难家庭, 带去党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使其深深感受公司没有忘记他们, 仍有老有所依的感觉。定期组织恳谈会, 零距离接触, 接受面对面的真情互动, 倾听老同志的呼声。对老同志提出的实际问题, 各级组织要认真研究, 力所能及地予以解决, 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2、提升人员素质, 切实为老同志们服好务。

老年站本就是职能服务单位, 服务对象就是我们的父辈, 他们饱经风霜、历尽人间疾苦, 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温暖的爱扶, 即使事情再繁琐再紊乱, 为父辈跑跑腿问问路, 理所当然完全应该, 所以基层工作人员要以极大的热情, 耐心服务好老同志, 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老年工作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 必须要有过硬的服务本领,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轮训, 走出去吸取知识营养, 不断充电才使自己的能量用之不竭, 应把工作人员的培训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来抓。

3、灵活引导, 发挥老同志的主观能动性。

离退休职工基本上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退离工作岗位的, 年长的已八十多岁, 而近几年内退下来的也不过五十多岁, 从年龄段来讲, 最早退下来的老同志更需重点的呵护服务, 定期看望慰问, 了解其生活起居情况, 帮助其安度晚年。而那些年富力强, 过早退下来的老同志应充分发挥其劳动资源和智力资源。一是根据老同志原工作岗位、技术特点返聘做技术顾问, 发挥余热;二是根据岗位不同组成传帮带小组, 以自身经历, 有组织的到前线队伍中, 演讲当年艰苦创业、为石油拼搏的历史场景和胜利石油人的光荣传统, 使年轻职工多了解石油创业的历史, 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三是根据习性爱好成立各种活动小组, 发挥其专长, 如文体活动中的太极拳、剑、扇, 乒乓球、台球、象棋、扑克、钓鱼、门球、舞蹈、戏曲弹唱、书画摄影等, 各尽所能, 分别组织排练, 凡遇大的节假日进行节目展示, 也根据上级要求参与比赛演出。通过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吸引老同志走出家门, 参与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来, 提高生活品位, 真正感受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使老年管理工作迈向健康轨道。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篇5

老年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走向和运行。伴随老年保障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制度,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和谐目标,需要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无保障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运行机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地区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一些地区还对跨地区就业的非户籍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建立了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拥有退休金资格的从业人员约为2亿人,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4954万人)、离退休金(约800万人)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392万人)的总人数约为6000万人。

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篇6

贵州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481.5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25%,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

《老年法》颁布实施10周年来,贵州省各地老年维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老年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基本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成绩显著,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各级老龄办积极协调配合公安机关、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建立起了老年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权益维护岗、老年法庭和老年维权热线等多种维权载体,加大了老年人的司法保护力度。

全省各地老龄办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与媒体合作开办宣传栏、通过文体活动宣传以及敬老节日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成员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意识,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和“孝心进社区工程”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好老年管理工作应对老龄化社会 篇7

1、加强老年管理工作,是使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的需要,也是体现党和政府关心老年人,体现有关老年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制定过一个《老人守则》:(1)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不要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2)得之于社会的还之于社会,把自己的学识尽可能的交给下一代,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培养好接班人,不要使学识财富殉葬;(3)确保晚节,天下固然没有无暇白璧,但这一生做事总可以及世自清,不留遗憾;(4)天天锻炼,力保健康,争取长寿;(5)为儿孙做个好榜样,不要为其物质享受多费心计,要培养其靠自己力量克服逆境的能力。这个《老人守则》反映了老年人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广大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榜样。

2、加强老年管理工作, 是社会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反映, 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 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 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他们年龄大, 工作经历长, 见识广, 经验多, 是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失衡的不良现象, 所以, 又是社会需要加倍关注的弱势群体。

二、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适应老年管理工作需要

工作的成败,人的素质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庞大的银色群体,努力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至关重要。

1、热爱老年工作,爱岗敬业,对老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

一个对老同志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老年管理服务工作的。这就需要老年管理者要做到个人修养到位,服务态度端正,对老同志要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办事细心、耐心、爱心,不怕麻烦,不计报酬。

2、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老年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性的工作。“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首先,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了解,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例:老年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就会一目了然。第二,要懂得做人的工作知识,做老年人的工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求,就必须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会做思想工作,会调解和处理老年人和老年人以及与其他人包括环境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从老年人的现实存在来看,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服务。

3、必须具有高尚的可以信赖的人格。

作为老年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可以信赖的人格,才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树立起服务第一位的意识,才能实施管理。第一,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政治上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拥护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老年人。或许是叶落归根的情怀,或许是回归自然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越来越呈现出孩子气,娇惯自己,易发脾气,尤其是身体有病的老人,身体偶有不适便觉要大祸临头,遇到事情,眼前必须有人,否则就要大发雷霆,似乎只有他们的事才是大事,因此,老年工作者要随叫随到,不能推诿,若老人的要求因职权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也不要冷淡了老人。第三,老年工作也是花钱的工作,工作人员往往支配着大小不等的经费,这就要求老年工作者的作风要清正廉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办事。第四,热情有礼。对待老年人要态度和蔼,说话和气,象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有耐心和爱心,不要因说话的口气不好而事与愿违。

4、要具备善谈的能力。

老年工作的特点是直接面向老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任务的复杂性。首先,不要嫌老人话多,喋喋不休,好讲话,反复关照是老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也是行动迟钝的反映,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耐心,多理解。第二,不要与老人争辩,有位名人说过:“老人的心与儿童的心是同样脆弱的”,虽然老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尤其对待现实问题,许多的看不惯,他们也只是随口说说,不是原则性问题,只要多些理解、宽容就好。第三,老人造访时,要善于引出老年人爱说的、最关心、最熟悉的话题,让老年人有话可说。第四,当老年人固执的重复一件事情,要善于巧妙地转移话题。

三、加强老年管理工作的措施与办法

1、建章立制。

要做好为老同志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老年党支部、党小组,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形势政治教育,使他们退休不退党,离岗不离责,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他们那种失落感和孤独感。

2、结合老人特点,强化老年人素质

美国全国百岁老人工程创办者曾采访几千名百岁老人后归纳出5个百岁老人的特点:(1)热爱生活,有幽默感;(2)对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态度;(3)有精神信仰;(4)个人的勇气;(5)在每个人生转折点都有重新安排生活的出众能力。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步入老龄社会、积极创建和谐老龄的今天,这一美德就显得更有意义。但是,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足,例如:(1)爱贪小便宜,容易被人用“古董”或其它什么东西所骗;(2)不在其位仍要“谋”其政,并向单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待遇等;(3)执法部门的“客星”。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执法部门按有关规定拆除违章建筑时,几个老人要么躺在地上,要么爬在汽车前死去活来,干扰执行公务;(4)不讲究公德。有的老年人在外成堆打扑克时,由于没有厕所随地“方便”;(5)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有些干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在退下来之后,似乎对什么都看不惯,这不行那不好,反正就是没他在任时好;(6)太“会过”日子,水龙头放小流,省点水费;利用医疗报销,一人开药全家吃等等。上面说到的情况虽是一小部分人,却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应有的形象,加强老年人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是我们每个老年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提几点建议,仅供老年人参考:

(1)谨防退休综合症:老年人应面对现实,心境开阔,情绪乐观,培养爱好,注意合理膳食及营养;(2)要有爱心,常施爱心:“爱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心的付出会使大家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3)学会遗忘:忘掉年龄,保持活力。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忘掉所有不快,知足常乐;(4)多听“小人言”:向儿女们学习享受生活,享受现代生活提供的一切便利,可使老年人感到永不落伍,一直充满活力。

3、提高理论,加强老年工作的宣传教育

白发之年往何处?人口迅速老龄化不但给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养老观念、养老模式带来深刻变化。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在养老、敬老方面涌现出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舍身救父的潘综;卧冰求鱼的王祥……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敬老、养老应在“老有所养”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高层次发展。

古人云:不觉老之将至。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目前我国已进入一个老龄化阶段。因此,做好老年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常青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摸索出一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之路势在必行。让我们为这条路的奠基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已经突破全国人口总数的10%, 达到1.3亿人。以国际标准而言,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 必须加强对新形势下做好老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老年工作者的素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8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管理,措施办法

一、加强新形势下老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加强老年管理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现实中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圈子都很小, 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久而久之, 便会使他们脱离现实, 有的还会从对现实的生疏、不理解到产生疑惑、反感, 以至于仇视。因此, 为了过好晚年生活, 提高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命质量, 老年人除本身应当做到退休不退志,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外, 还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各级基层老年工作者, 应当担当起“老有所教”的历史重任, 不仅要教给他们如何适应退下来过好晚年生活的技能, 更应当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把思想教育作为做好老年工作的一门必修课。

2. 加强老年管理工作, 是社会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我国大多数家庭结构, 仍是有老有小的三代 (或四代) 同堂的传统模式, 老人常常处于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 他们的思想面貌不仅会带动影响子女, 而且会影响到第三代以至第四代。因此, 做好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经历着角色变换阶段、适应阶段、重新计划人生阶段和稳定阶段四个阶段, 有其特殊的思想境界, 特殊的分析判断能力, 特殊的困难, 特殊的需求。他们年龄大, 工作经历长, 见识广, 经验多, 是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失衡的不良现象, 所以, 又是社会需要加倍关注的弱势群体。市场经济出现的收入差距大, 医疗费用昂贵, 家庭支付能力的弱化, 社会服务的滞后, 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氛围的不普及和老年人长期处在供给制和低薪制条件下, 身无多少积蓄等现实问题, 成为老年人关心、关注的重点和主要问题。由此可见, 老年工作是油田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老年工作纳入整个教育、经济和建设发展的计划, 把老年人的利益摆在议事日程, 把握好老年人思想工作的着力点, 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老年工作, 成为我们每个老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 适应老年管理工作需要

工作的成败, 人的素质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庞大的银色群体, 努力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至关重要。

1. 热爱老年工作, 爱岗敬业, 对老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

一个对老同志没有深厚感情的人, 是不可能做好老年管理服务工作的。这就需要老年管理者要做到个人修养到位, 服务态度端正, 对老同志要做到政治上关心, 生活上体贴, 办事细心、耐心、爱心, 不怕麻烦, 不计报酬。

2. 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老年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性的工作。“家家有老人, 人人都会老”。老年工作涉及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等各个方面, 而且,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特点、不同居住区域的老年人, 又有其不同的特殊情况和问题。所以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 必须坚持和把握认识的实践性,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不能片面地、单一地看待事情。首先, 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 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了解, 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第二, 要懂得做人的工作知识, 做老年人的工作,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3. 必须具有高尚的可以信赖的人格

作为老年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拥有可以信赖的人格, 才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 树立起服务第一位的意识, 才能实施管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想老人所想, 急老人所急, 不计时间, 不计报酬, 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老年人;老年工作者的作风要清正廉洁, 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办事;热情有礼。对待老年人要态度和蔼, 说话和气, 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 有耐心和爱心, 不要因说话的口气不好而事与愿违。

三、加强老年管理工作的措施与办法

1. 建章立制

要做好为老同志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建立老年党支部、党小组, 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形势政治教育, 使他们退休不退党, 离岗不离责,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他们那种失落感和孤独感。经常请他们参加集体政治活动和两个文明建设, 听取他们的意见, 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该让老同志听的、看的, 就让听、看, 这样才能克服他们那种沮丧心理。重要的一点是加大对老年同志的感情投入力度, 以情感人, 温暖老同志的心。节假日等需登门慰问,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使老同志消除失落感。

2. 结合老人特点, 提高老年人素质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步入老龄社会、积极创建和谐老龄的今天, 这一美德就显得更有意义。但是,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足, 加强老年人的自身素质, 提高其理论修养, 是我们每个老年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做到:指导他们尽快走出退休综合症, 使他们面对现实, 保持乐观精神状态;学会遗忘:忘掉年龄, 保持活力, 忘掉所有不快, 知足常乐。

3. 提高理论, 加强老年工作的宣传教育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年龄大于60岁的高血压患者共293例。入选标准: (1)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 (WHO/ISH) 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 (2) 患者自愿参加; (3) 本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患者。患者家属入选标准: (1) 年龄25~70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 (2) 无认知行为能力障碍; (3) 为患者直系亲属, 与患者长期共同生活。将自愿参加的患者家属纳入观察组, 两组患者及家属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 (1) 存在精神异常者; (2) 高血压且伴有其他肿瘤疾病, 且在半年内有过化疗史, (3) 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伤的中风患者。观察组共149例, 其中男77例, 女72例, 平均年龄 (69.47±8.11) 岁, 收缩压 (159.19±12.85) mm Hg, 舒张压 (82.56±8.13) mm Hg;对照组144例, 其中男76例, 女68例, 平均年龄 (68.21±9.48) 岁, 收缩压 (157.42±12.22) mm Hg, 舒张压为 (83.79±12.02) mm H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文化程度方面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社区医生指导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并定期接受血压测量。社会化管理模式主要包括3个部分, 其一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其二为医生对患者的支持;其三是患者家属的支持 (包括参加患者教育课程、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流, 监督患者等方面) ;常规治疗只有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医生的支持;本中心专门成立健康小组, 3名全科医生对其进行管理。每2周进行1次健康讲座, 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饮食指导, 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及方法, 合理药物选择以及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血压控制的理想范围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要求家属与患者一同参与, 多陪伴、关心、鼓励和监督患者。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1.3 评价方法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血压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状况等。生活方式采用患者基本生活方式调查量表监测患者饮食控制、锻炼时间次数、参加患教频率、服药依从性等内容。患者心理状态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均进行面对面调查, 使用规范指导语, 问题部分由患者自行填写或帮助读题、填写, 避免诱导性语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达,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干预12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血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单位:mm Hg)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干预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方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方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干预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SAS及SDS评分变化

干预后, 观察组SAS, SDS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 (CVD) 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CD) 中最重要的一类, 而CVD中高血压又堪称“罪魁祸首”。由于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 管理内容复杂, 虽然我们已具备管理高血压的理论基础, 也拥有管理高血压的策略理念, 但实际管理过程中仍须坚持创新, 才能把高血压管理好, 把心血管疾病控制在“未病”阶段。因此,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进行社会化管理, 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中国高血压人数众多, 但是医务人员数量却远远不够, 单纯依靠医务人员所执行的常规管理模式是不够的, 完全依靠医生管理血压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医生的支持指挥下, 发挥患者、家属等社会化力量才能更好地管理高血压。研究显示[1],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虽然高血压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 但是针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化管理却未曾有报道。

大部分患者存在老年健忘等症状, 从而造成了他们在服药上出现不规律或者不服的现象。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用药不按规律, 遵医行为差[2], 给实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家属作为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高血压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家属参与健康教育, 对患者能否安心治疗, 得到长期、有效的照顾和心理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 家属作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家属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 以及饮食运动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督与督促。研究结果显示, 家属参与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3,4]。本研究显示, 家属参与的社会化高血压管理, 能够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改变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 (包括患者饮食、运动、参加患教次数, 患者依从性等均具有明显差异) , 这可能是因为家属对患者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

不仅如此, 我们还观察到, 有家属的支持, 对于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干预后, 观察组SAS, SDS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这可能与患者得到家属理解, 并且家属对与患者起到的关心、鼓励、陪伴有关系。更是因为一个人的健康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从医行为的改变往往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研究指出心理因素 (精神神经因素) 也与高血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有资料显示, 焦虑和抑郁本身就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6]。而年长是焦虑和抑郁的独立影响因子[7]。因此, 对于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管理更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 高血压社会化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 不但效果良好, 而且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家庭关系, 降低医疗成本, 值得推广。本研究提示, 社会化管理指向多方面, 医生、患者、家属可以作为一体对高血压进行社会化管理。常规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但若想更好地提高血压控制情况, 需要使用社会化管理, 也可以说这是常规模式的有效升级。

参考文献

[1]姚亮, 刘申, 胡敏, 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J].上海医药, 2013, 34 (20) :35-38.

[2]刘宇婷, 杜亚平.高血压社区管理研究的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4) :145-146.

[3]孙娜, 李晓倩.家属参与健康教育模式在2级高血压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8) :3463-3466.

[4]陈晓晴, 郭彩云.家属参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医疗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1) :47-48.

[5]聂琳.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现状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2) :118-131.

[6]Patten SB, williams JV, Lavorato DH, et al.Major 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high blood pressure:epidemiologic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osom Med, 2009, 71 (3) :273-279.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10

1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家有特殊的感情,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中去养老, 机构养老的方式并没有被我国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中为养老场所, 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社区为平台,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 采取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要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 影响社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社区居家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 所患疾病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就越差,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心身疾病的种数也逐渐增加, 导致老年人躯体及心理承受的痛苦也不断增多, 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 疾病造成老年人严重的经济负担也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第二, 收入状况影响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作用很大, 说明物质条件仍然是决定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区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因此, 社区居家养老应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4]。第三, 居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设施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能通过促进健康生活质量而提升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如城市建筑立体空间延伸使社区绿化面积和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减少, 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贫困老人暖气、卫生间设备、照料辅助器具等缺乏, 造成生活不方便和一定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生活质

2.2 主观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要大量的精力、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 如退休、收入的减少、身体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住养老机构远离监护人、重要关系人的死亡、生活环境的变动、不能跟上迅速发生的社会变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 老年入正经历人生中一段艰苦、复杂的时期,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空巢老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空巢综合征, 感到孤独、压力、焦虑、抑郁等, 影响生活质量[3,4]。

3 推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整合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服务涉及政府、劳动、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的力量, 通过联动推进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把社区公益就业、志愿服务、专业机构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中, 构建以社区为平台, 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相配套的全民参与养老的服务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日间托管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场地设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 通过社会集资、彩票收益、街道居委会筹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社区服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在医疗政策方面, 应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服务和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 形成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5]。

3.2 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和疾病的影响, 护理需求日益增高, 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辛苦且收益低, 导致目前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极度缺乏。首先, 医学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学的课程建设, 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政府对就业人员待遇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 可由政府牵头, 联合医学高校、本地区政府主办的正规养老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培训从事老年服务的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 提高他们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费政府应予以适当的补贴[6]。最后, 为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考核合格获取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工作。根据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签订的服务协议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可参照“月嫂”管理经验实行等级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 提供优质“星级”老年服务。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专业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志愿者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服务质量, 可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护理问题。

3.3 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等, 必须提出积极对策,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我国传统的观念“知足者常乐”对老年人有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虽不高, 但心理幸福感却不低, 这种观念缓解了“未富先老”之矛盾在老龄化背景下, 有必要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社会战略, 将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纳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立幸福国家的内容, 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元的、多支柱的健康促进体系[4]。社区和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置、改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等多个方面出发,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增强社会联系, 提供多元化的情感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

3.4 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是养老服务保障应当重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保障中要把对高龄、贫困、独居、空巢、失独、优抚、三无、慢性病、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他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等经济保障政策, 安排专门财政预算为这些老年人量身服务, 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实践表明,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在抓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普惠服务的同时突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整合优化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 逐步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从物质、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4) :123.

[2]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4) :131.

[3]彭兰地, 陈四清, 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725-4727.

[4]王凤卿, 王苏梅.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449-452.

[5]Willis R, Evandrou M, Khambhaita P, et al.Social Care for Diverse Communities:How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ims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J].Generations Review, 2013, 23 (2) :10-12.

老年人的住房权利如何保障 篇11

案例:年近七旬的老人李某与丈夫刘某于1997年经村委会批准,在村里获得一处宅基地,并建造了3间瓦房。2002年刘某因病去世前。将房产证交由李某保管。2003年。李某的儿子小刘在没有告诉她的情况下。擅自将房产证换到了自己名下。现在李某所在的村进行城中村改造,老宅基地面积大约380平方米。按照补偿方案,李某能够获得安置房屋95平方米及相应的拆迁补偿款8万元。小刘认为。房产证上的名字是自己的,所以安置房屋和补偿款也是自己的。不愿意分给他母亲一分钱。李某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法院将安置房屋和补偿款判决归自己所有。

在庭审过程中,小刘辩称:在父亲去世后,他自己对老宅基地的房屋进行了拆除、改建,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均由自己一人承担。所以现有房屋产权应当归自己所有。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做出以下判决:(1)安置房产权由李某取得;(2)李某支付小刘5万元补偿款;(3)驳回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说法:虽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六条明确了老年人在住房上的权利,但是老年人的权益要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房屋归谁所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还涉及遗产继承的问题。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本案中。在刘某去世后,李某和小刘都能够继承老宅基地上的房屋。《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也就是说,老宅基地上的房屋产权有一半属于李某所有。而剩余的房屋产权在分割时还应当分给李某一半。

但是,这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适用的法定继承。如果刘某留有遗嘱,将房屋产权划给小刘的情况下,李某还能不能获得住房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老年人以遗嘱处分财产。应当依法为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额。”也就是说。在有遗嘱的情况下,立遗嘱人应当给予配偶必要的照顾。以保证丧偶老人能够有地方居住和生活。此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了保证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从立法上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住房权利保障。该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从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保护老年人的生活居所做出了特殊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老年人能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老年人在遇到房屋产权纠纷时。不要感到孤立无助,要相信法律,勇于依靠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 篇12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的提出

知识型老年群体, 是由60岁及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组成, 又被称为“银色人才库”或“银色资源库”。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 知识型老年群体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社会阅历、充沛的精力等优势, 是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人才。

“老有所为”为知识型老年群体继续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参与社会服务, 知识型老年群体建立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 提升了自我满足感和价值需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认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 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 (吴玉韶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需求

1. 用人单位——需求知识型老年人才

与青年人才相比, 知识型老年群体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知识阅历丰富。知识型老年群体具有较高学历, 经历长期的学习和工作, 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和高超技能, 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社会人脉资源。二是人力成本较低。知识型老年群体是“经济型”人才, 自身具有良好的社会保障, 经济相对独立, 其参与社会服务基本出发点为实现自身价值。单位雇佣知识型老年人的成本相对较低, 可降低单位成本支出。知识型老年群体是“速效型”人才, 可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 还可对年轻职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降低单位为年轻职员培养的成本支出。三是时间精力优势。知识型老年群体离开原来工作岗位, 行政事务较少, 时间相对自由, 精力相对集中。

2.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价值需求

对知识型老年群体来说, “老有所为”不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还是调整自身不良心态的方法。积极开发知识型老年群体人才资源, 让他们重返社会, 参与社会服务, 既实现自身价值, 又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 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符合“积极老龄化”战略, 有助于实现“老有所为”的高级养老方式。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与障碍因素

1.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工作。2003年,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 为此, 国家老龄委倡导并发起“银龄行动”计划, 即以东部地区为主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向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行动, 累计参加活动的老年志愿者达500万人次, 直接受益群众3亿多人次, 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12年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统计显示, 由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20年我国对知识型老年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2.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障碍因素

(1) 思想文化因素。尽管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这一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在提及再就业时, 很多知识型老年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他们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主要家庭经济压力问题, 由于自身并无经济压力, 没有必要继续工作, 应“颐养天年”。还有一部分知识型老年人希望参与社会服务, 但是往往因子女的养老观念陈旧而被迫放弃。总之, 思想文化因素制约着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信心。

(2) 信息因素。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信息途径并不通畅。现实中, 用人单位外在需求和知识型老年群体内在需求的信息闭塞, 缺少信息对接的网络平台, 导致“单位找不到知识型老年群体, 知识型老年群体也找不到用人单位”的现象。只有打通社会需求与知识型老年群体内在需求的信息路径, 建立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的信息平台, 实现知识型老年群体无障碍地获取需求服务社会信息。

(3) 保障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六十五条明确提出了老年人“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 但是关于知识型老年群体“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具体保护措施缺失, 如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制度尚需完善。保障制度不完善让知识型老年群体产生了“心理顾虑”, 阻碍了他们参与社会服务。

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

社会应树立积极的老龄化理念, 以积极的养老态度、积极的法律制度、积极的社会行动, 支持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 真正实现“老有所为”高级养老方式。

1.完善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法律机制

目前, 国家对于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相关法律保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具体保障措施仍处于空白状态。鉴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的法律保障不完善, 立法机构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 对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的各项权利进行详细规定, 特别是要严格规定知识型老年群体就业的工资标准, 保障知识型老年群体享有与青年人才同样的甚至是更为优越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严格的惩罚措施, 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其参与社会服务。同时, 政府还应积极制定并落实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 以帮助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如制定知识型老年群体创业支持计划、税收优惠与减免措施等。

2. 建立健全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重视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把知识型老年群体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常规工作范畴, 要做好知识型老年群体人才开发管理的协调工作, 要使自发、分散的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源开发转向有计划、有组织的统筹开发。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建立老年人才市场和老年就业服务机构, 组织知识型老年群体的专场招聘会, 为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提供良好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组织, 通过社会组织来帮助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目前,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老年学会、老年协会等社团组织, 应通过这些综合组织, 建立退休教授协会、退休医师协会、退休工程师协会等专业协会, 通过社会组织关心和帮助知识型老年群体重返社会。完善知识型老年群体教育网络, 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 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 为他们参与社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3. 建立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

信息壁垒是当前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依据老年人自身特点和优势, 提供适宜的网络平台、打通信息壁垒, 实现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供需”信息的对接。根据知识型老年群体的职业类别构建技术咨询、科技开发、医疗服务、人才培训等模块, 推进他们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 以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升级。

4. 营造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

“老有所为”对于老年人的片面认识在转化为行为、习惯、法律和政策之后, 很可能会造成社会各个层面上对老年人的不公正对待。 (彭萧《论“老有所为”———兼论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价值工程》, 2013年第31期) 因而要支持知识型老年群体服务社会发展, 就必须转变“抢饭碗论”、“老而无为论”等传统的歧视老年群体的观点, 改变对老年人的态度, 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 明确“人才没有年龄界限”的观念, (朱平利《西部大开发中的“银色资源”开发利用》,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年第3期) 为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 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 广泛宣传知识型老年群体的价值, 提高社会对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理性认识。

社区是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服务社会的重要媒介, 应充分发挥社区在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作用。一是社区可建立知识型老年群体参与社会“阵地”, 以聘任或志愿者方式, 将他们引入社区, 把他们整合起来。组织社会公益自愿者活动, 建立志愿者信息库, 通过社区开展培训教育、科技咨询等。二是建立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源库, 将其推荐给人才市场或者用人单位。三是挖掘知识型老年群体潜在力量, 支持他们创业, 为他们创业提供资金、办公场所等帮助。

上一篇:实验课考核下一篇:减负从哪里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