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2024-10-15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共8篇)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1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既保证了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又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不足之处,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缺乏规范性,没有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而且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是处于缺失或落后状态,随着社会的转型加剧,老年社会工作也亟待有相应的发展。

(一)促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有助于强化社会福利政策和增强社会服务的成效。欧美国家的老年社会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更为专业和规范。我国港台地区由于是在与内地不同背景下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制度化与内地相比更为明显一些,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有助于科学地有效地解决老年人问题,是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增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不仅是老年社会工作对象的社会化,还包括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的社会化,不仅局限于行政部门,还要发展社区力量、社会团体、教育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来一起投身于老年社会工作中,真正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化。

(三)实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老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产生于西方国家。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因此在发展老年社会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应该根据自身经验和现状,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方法,来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实现其本土化发展。

(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方面。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来考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方面还未达到完善,生存状况问题是老年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因此,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应重点放在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上。

(五)促进相关老年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需要相关社会政策的支持。只有在相关社会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老年社会工作才会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从而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六)加强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应加强培养实务型人才,注重理念、方法和技艺的学习,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这一部分人才除了应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发挥充分作用外,还应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适合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2

一、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机遇

1. 体育产业新政颁布为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老龄事业。同年10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以及体育产业新政的颁布为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

2. 老年人口基数大且消费潜力增长速度快为其奠定市场基础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 而且增速明显。有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涨, 老年人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旺盛。这为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 行业协会作用日益突出为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引导作用。目前, 有关老年体育用品产业的协会有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体育产业协会、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以及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等等。此外, 中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体育用品产业博览会、研讨会。如: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等等。

4. 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 (2014-2020年) 的通知》等重要文件, 这为老年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消除了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后顾之忧, 为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5. 赛事全球化和老年体育旅游的兴起为其产业发展锦上添花

体育赛事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赛事全球化促进了体育用品需求增多, 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如李宁、安踏、361°等顺势崛起。老年体育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加大了老年户外用品、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以及运动鞋等的供给, 为其产业发展锦上添花。

二、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挑战

1. 全球价值链使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升级陷入困境和低谷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体育用品生产大国,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已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 GVC) 体系中。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使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升级陷入困境和低谷。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供过于求、行业增长放缓。此外, 深受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以及奥运低谷效应的冲击和挑战。

2. 全国各地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不均衡阻碍产业规模扩大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化发展, 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 同时也呈现出地域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城市优胜农村。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瓶颈, 对老年体育市场的形成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有阻碍作用。

3. 企业技术落后、专业人才不足、营销方式滞后及服务欠缺

技术和人才是体育用品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本, 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不仅缺乏核心技术也缺少专业人才。造成老年体育用品产业整体规模小、结构单一、产品良莠不齐以及发展后劲不足。与此同时, 营销方式滞后和服务不到位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威胁因素。

三、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老龄用品产业和体育用品产业的共同进步, 发展老年体育用品产业要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对策如下:第一, 制定中长期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 出台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和措施;第二, 培养老年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提高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 根据老年人体育消费特点, 有针对性开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体育用品, 打造品牌, 提高市场占有率;第四,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媒体加强对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宣传促销力度, 开辟线上线下交易渠道;第五, 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推动老年体育用品产业优化升级。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全民健身战略的贯彻实施, 老年体育健身人群和老年体育消费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 老年体育用品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现有的老年体育用品市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基于此, 本文重点分析中国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提出相应对策, 旨在进一步推动老年体育用品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体育用品,老年体育,体育产业,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吴玉韶, 党俊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全国老龄办.推动老年体育事业健康发展[N].中国体育报, 2015-03-26 (01) .

[3]阮伟, 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3

众所周知,全球性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联合国针对老龄化程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人一进入60岁即迈入了老龄阶段。如果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到总数的10%,那么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国家之列。我国政府于2000年10月正式宣布,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32亿,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社会福利设施业已实现最大化的前提下迈入老龄阶段的,而中国却是在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必要保障,以及长期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大前提下,过早地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称:“从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计划来看,已形成了三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的比例。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期,我国老龄化社会进入到高峰,如果现行的政策不做调整的话,那时候将达到十个在职人员要养活四个或者更多的退休老人。”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必将对国家、社会、家庭的稳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形成了相互制约的矛盾,这对寻求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讲,可谓是严重的制约和束缚。

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国情的需要,老年住宅产业应运而生,而其发展究竟是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还是走由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其正常运营的路子成为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老年住宅产业属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理应列入福利产业,尤其是对于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付出了辛劳的已年迈且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们,社会和政府理应对其予以照顾。因而,老年住宅产业的发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应由国家投入资金来保障其运营。但这无疑会对一个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现实中的老年住宅产业虽几经努力,成效仍显微弱。

老年住宅产业是福利产业,其发展除了符合市场规律以外,确实需要社会力量、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正如文中开头所提到的,老年住宅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作为新的朝阳产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由于目前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使得不少房地产商望而却步。如果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力量,不仅解决面窄,而且较高的成本投入以及今后的运营保障一时难以收回投资,势必造成其积极利好的社会效应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的房地产项目以开发商品房为目的,注重的是企业经营利益利润的最大化,而老年房地产项目则强调持久深入的亲情服务和社区文化的缔造。对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老年房地产项目经济效益的合理合法的取得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老年住宅项目不应该赚取老年人的钱。这种观点一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二是对尚处在摸索中的老年住宅产业现状缺乏正确认识,忽视运用市场规律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保证任何一个企业稳步向前的惟一途径。目前的老年房地产项目,仍是采用普通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方式,却需要承担更多的特殊使命。在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福利基金投入来保证其运作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获取,是保证老年住宅产业这一带有福利性质的新生事物向前发展的前提。与传统房地产企业不同之处在于,老年房地产项目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非惟一的目的,只是作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保障老年住宅产业后续运营工作的充分条件,是在确保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寻求经济效益的实现,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住宅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经济效益與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才是其持续稳步发展并不断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体,老年住宅产业要得以实现其发展,并长久地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没有政府部门大量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老年产业的稳步向前发展,才能最大化地满足社会上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继而得到老年人的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若没有经济效益作为支持,企业的发展将无法实现,社会的需求将无法实现,企业的生存也变得虚无缥缈,社会效益的实现必将成为一场永远无法实现的美丽梦想;反过来老年住宅产业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持,不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了一句空谈。因而,为保障老年产业今后的稳步发展,必须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达到最大化的实现。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4

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宁乡县老干局老年教育工作汇报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我县130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6257人,占13.6%。其中有离退休人员19867人(离休217人)。我县于1999年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搞好老年教育,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老干工作职能部门,我局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面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老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老年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创造条件,开拓创新,将老年教育作为实现“六个老有”、落实依法治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教育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深、抓细、抓实、抓活。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争取领导重视,老年教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我局除定期向县委常委汇报全县老年教育工作情况外,还适时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老年教育有关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我局均请有关领导亲临指导、关心、帮助和支持。去年我局还在全县就老龄工作及老年教育工作等进行了调研,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报送到了县委、县政府。并在全县的老龄工作座谈会上作了汇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由此,老年教育工作进一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老年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是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亲自任组长、党群副书记、县委办主任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由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了成员单位会议,就有关工作进行了协调,并对21个成员单位的职责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三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成立并扩建了总面积达2188m2的宁乡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且于2000年6月创办了宁乡县老干部大学,有关领导多次参加大学的成果展示和校庆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四是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全县各级各单位:进一步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全面实现“六个老有”、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县老干部大学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组织老年人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等等。

五是将老年大学活动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帮助解决了活动场地和经费不足等问题。

六是将老年教育工作纳入了全县老龄工作总体规划。七是将老干局机关纳入县委、县政府大院整体搬迁规划,解决老年大学教室不足问题,扩大老年大学规模等等。

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纷纷创造条件,相继成立了不同标准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工作在全县广泛开展起来。

二、采取有效措施,老年教育形式多样

1、举行报告会,进行形势教育。每年,我们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请县委党校教授,请县讲师团成员为老同志作专题辅导。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讲座,江泽民“七一”讲话专题辅导等,并定期请县长或常务副县长向老同志通报全县经济工作等。乡、镇和县直单位均上行下效,使老同志思想不落伍,跟上改革

发展的新形势,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解、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

2、加强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建设,发挥支部在老年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靠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做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最好途径。我们通过抓支部的健全和完善、协助选好班子、督促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总)支部书记的培训和关心、支持基层支部的工作等措施,扎实抓好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的组织、制度、作风建设。至去年底,全县共建立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部32个,党支部235个,党小组763个。今年以来,随着村级区划的调整,我们按宁发[2005]25号文件要求对乡镇离退休人员党支部进行了调整、完善。各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均定期或适时地组织老同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经常组织老同志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等。如大成桥、黄材等几个乡镇,原来因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和组织不健全等原因,党的工作曾一度瘫痪下来。老同志人心痪散,告状、上访、煽动农民闹事等现象连续出现。我局多次派人深入所属乡镇及老同志中协调、协商,调整、充实了这几个乡镇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部的班子,使其组织健全

起来了,学习抓起来了,活动搞起来了,《老年人》杂志的发行量增加了,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尤其是在计划生育、科技致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了,近几年各项工作均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3、搞好《老年人》杂志的征订发行,推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多年来,我们通过与组织部联合行文、召开专题发行会议、分组督查等方式开展《老年人》杂志的征订发行工作,充分发挥杂志在老年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近几年,我县《老年人》杂志发行量逐年增加,今年已达到4859份,使4859的X倍人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陶冶了情操。

4、广泛开展活动,寓教于乐。一是开展“入党那一天”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等征文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书画比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对老同志进行党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如今年我们在全县离退休人员中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书画比赛活动,仅奖金就花了4800元,我们还与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文启龙同志学习的通知”,引导广大老同志勿忘国耻,牢记宗旨,奉献余热。二是定期或适时组织老同志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引导老同志

关心党的事业,支持党的工作。每年我们都组织实职副县以上老干部出省参观考察一次,并多次组织参观本省、本县工农业生产的新面貌,让老同志感受改革开放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好地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三是配合组织科技、计生、书画、舞蹈、音乐等协会活动,引导老同志各显其能,陶冶情操,受到教育。这几年,我局与老年体协联合组织了宁乡县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与文体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老年人书画比赛,与县科协、计生局等配合,成立了老年科协、计生协会等,全县老年人活动丰富多彩,如双凫铺、花明楼、道林、东湖塘、黄材、大成桥等乡、镇的老年人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老人们通过歌舞、快板、小品等文体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计划生育、打击地下六合彩等,既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四是组织老同志积极参与各级各部门及社区等的服务活动,融入和谐社会,寓教于乐。如去年以来,我们组织老同志参与我县“周末我登台”活动就达20多场次,以此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和释放老年人的精力,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老同志在活动中忘记了烦恼,锻炼了身体,受到了启迪。

三、竭力办好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亮点凸现

2000年6月,我局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在全市率先创办了第一所县级老干部大学(现更名为宁乡县老年大学)。为了办好老年大学,我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倾斜。经费不足,我们挤出办公经费满足。教室不足,局机关克服困难夹在教室中间办公。人员不足,我们随时抽人协助。办学五年来,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越办越好,效益也越来越显著,成为了老同志增长知识的课堂、欢度晚年的乐园、老有所为的场所,深受广大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赏。

第一,规模基本稳定。经过十一年的努力探索,目前,我县老年大学已实现了“五有”。即有牌子——宁乡县老年大学,有编制——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编4人,有经费——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3—5万元),有场所——室内室外共达2188m2(包括教室、排练厅、活动室、球场、健身道等),有规划——已制订了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规划。

第二,管理科学规范。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各班建立了班委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如:《学员守则》、《课堂纪律》、《评优条件》、《教师职责》、《班干部职责》等),进行了考勤登记,建立了教学档案,实行了层次管理

等。

第三,老同志作用突出。学校的创办,凝聚了不少老同志的心血。学校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参与管理,由热心老年教育、事业心强、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离退休同志为主从事教学和校务班务工作,并建立了教师人力资源库,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四,办学方向明确。学校以“增长知识,更新观念,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学、教、乐、为相结合的施教方针,采取“开放、自主、实用、愉快”的教学形式,因需施教,注重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教学效果显著。十一年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好,教学水平越来越高,队伍越来越庞大,教材越来越规范,教学质量越来越好。

老年大学成为了我县老年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高了老同志生活质量,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老年教育是一项永恒的朝阳事业、“夕阳工程”,我们将更好地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借鉴兄弟单位经验,进一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5

高新区中和街道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永康

高新区中和街道老年大学始建于1998年,迄今已走过11个不平凡的春秋。学校规模从最初的几十名学员发展到现在的1503名学员,由一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有武术、舞蹈、骑游、腰鼓、威风锣鼓、诗词、棋艺、声乐、器乐、政教、川剧等十一个教学家班(十三个专业)。2006年12月,经四川省老龄委验收评估,被命名为“四川省乡(镇、街道)级示范性老年大学”。

十一年来,学校全面贯彻促进“健康、参与、保障”积极老龄化的教育方针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这一中国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初步实现了我们“力争办成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老年大学”的办学目标。

一、主要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一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促进“健康、参与、保障”的积极老龄化方针,全面落实“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以人为本”这一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中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中和老年大学办学章程”和“中和老年大学五年发展规划”。二是狠抓组织建设。在“班子”建设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公认”原则。经过反复调研,今年我们调整充实了老年大学领导班子和服务班子,同时改选配强了教学班(队)的干部班子。三是经多年努力逐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敬业奉献、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四是狠抓制度建设。依据“办学章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的规

章、制度,做到了各部门、岗位职责明确,措施得力,管理有序,确保了全校工作高效运行。五是狠抓校园和谐文化建设。通过整治校园、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初步形成了中和老年大学特有的和谐文化氛围。

(二)坚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原中心小学校址划拨给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目前拥有办学和教学场所面积2806.1平方米,活动场地1602平方米。同时,先后共投入6万元资金基本完善了老年大学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二是增加办学经费。将老年大学经费纳入街道办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近五年来,共投入资金45万元;今年中和街道决定将老年大学办学经费预算提高到30万元,并对重大事宜实行“一事一议”、酌情解决,确保了老年大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引导社会投入。为拓宽资金渠道,街道党政积极引导,学校大力争取各单位和企业支持老年大学建设。近年共吸纳社会资金5万元用于学校建设。

(三)坚持以老年大学为主体,全面推进城乡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构建城乡老年教育体系。中和老年大学,目前共有学员1503人,其中本部学员618人,各社区教学班885人。本部和社区教学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老年大学统一管理和指导,形成了以街道老年大学本部为主体,以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班为基础的老年教育体系,实现了老年教育城乡全覆盖的目标。二是健全老年协会。街道成立了老年协会,目前共有会员1068人,各社区也成立了老协分会,目前共有会员3890人(中和老年人口比例为15%)。老年协会与老年大学工作互补,有统有分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老年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针对中和街道外地购房定居、在外退休返乡和离开农村进城的老党员较多,不便管理的实际,尊重老党员意愿,我们单独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把老党员组织起来,按时过组织生活,开展党日活动。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06人(平均年龄69岁),他们在老年教育和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坚持“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 一是突出“学”,搞活“第一课堂”教学。中和老年大学把开展,以公共课程为主要内容、以面授为主要方式的第一课堂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开设有时事政治课,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学习;定期请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到校上党课,或作中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取得了教育与宣传的双重效果,为中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还开设有法律、科技、卫生知识和青少年教育等课程,从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出发,全面满足老年人现实生活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着力提高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突出“乐”,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中和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我们坚持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动“人居中和、商务中和、和谐新区”建设为目标,组建了威风锣鼓、舞蹈、声乐、器乐、武术、川剧、诗词、腰鼓等十一个教学班(十三个专业)。充分满足了老年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发挥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特长,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同实践训练活动结合起来,以活动为主要方式,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为延伸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老年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丰富学员生活、展示中和老年人的风采提供机会和平台,着力提高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三是突出“为”,拓展 “第三课堂”。我们积极发挥老年群体的资深优势,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先后组建了夕阳红艺术团、老党员自愿者服务队、政风行风监督员、文明劝导员队伍、老战士服务队、校

外辅导员、机动三轮宣传队等多支队伍,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城市管理、文明城区创建、征地拆迁、关爱青少年以及扶贫帮困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和老人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威风锣鼓班(队)参加了非遗节开幕式表演、欢送法国总统希拉克等重大外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威风锣鼓已成为学校代表中和对外宣传的一个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中和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出中和街道加快发

展的勃勃生机。

近三年,中和老年大学参加省、市、县、乡(镇、街道)各级各类社会活动、竞赛达100多项(次),荣获各级各类奖励近百项,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赞誉。特别是在坚持多年的

“关心下一代和孝亲敬老”献爱心活动和去年“抗震救灾”中十分突出地表现出中和老年群体的无疆大爱和高尚情操。去年抗震救灾捐款达86409元(含灾后慰问时带去的款、物计13116元),近三年“关心下一代”、“孝亲敬老”捐款达24083元。

二、主要办学体会

(一)党政重视是办好老年大学的保证

中和历届党政对老年教育十分关心重视。本届中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将老年大学建设作为维护老年人权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推进“和谐中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了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构建了覆盖全街道老年教育体系,确保了场地、经费、人员和工作“四落实”,为办好中和老年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社会支持是办好老年大学的基础

老年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与支持。我们在街道党政的领导下,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法律等服务,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为老年人作专题报告,积极组织开展老年大学与各社区的文明共建活动,积极争取辖区企业支持老年大学建设,在中和街道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社区参与、全民关怀”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四支队伍建设是办好老年大学的关键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中和街道党政遴选、配备的中和离退休党支部和中和老年大学两个班子,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服务功能,以常务副校长刘永康同志为首的“一班人”为老年人勤办事、会办事、办好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一个为中和老年人所公认的“团结务实、廉洁高效”、有亲情、有热情、有激情的领导班子。二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聘请了6名威望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任专职教师,同时还聘请了十多名兼职教师。良好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班(队)委这文学校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定期对这支队伍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逐步形成班子的工作合力,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四是抓好学员队伍建设。严而有理,严而有度、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育教学管理,把全校学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相互关爱”的良好学校集体。

(四)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是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办“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学校”是我们老年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老年人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从老年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老年人。为此,学校一是坚持自主教育理念,充分尊重老年人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开设有自选课,由学员自主选择、学有所长,满足学员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学习要求;二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中和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次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尽可能地考虑到老年人不同层面的多种要求,适应他们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让学员学有所获;三是全方位关爱老人现实生活与自身的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竭尽全力关爱他们、为他们服务,对有病、有特殊需求的学员作个别探访和个别帮挟等。这无疑是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白发浪朝’呼唤老年教育;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理念催生了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回首中和老年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的风雨历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6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 > 新华网眼 > 原创评论 > 时事 正文

新华报业网2011-03-22 15:16:26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

1.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

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

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

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

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

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作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

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陷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的作用的甜头。于是,民政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上海市合乎规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轨迹终于开始产生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政府工作和基层社区中开始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则是政府介入的专业资格的认证。

就全国形势而言,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搭建起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的平台,再现“跳

越式”发展的特征。但是,远可对比国际经验,近可对比上海市的实践,全国的发展态势只能说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规律的“中国特色”,这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国家、学术和社会是三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本文中,这三者具体代表是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及社区,这三者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国家”(或政府)的力量在于政治权力,“学术”(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在于人才培养;“社会”(或民间组织及社区)的力量在于公民社会。按照国际上通常的理解,这三者在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逐一作出归纳和评价: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计划时期国家“家长式”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强势控制仍然比比皆是,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极为强势;相比之下,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都很弱,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都受到压迫,甚至自己“份内”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也非常之少。

但是,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则形成了一个小环境、小气候。在这个小环境和小气候中,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具体而言,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和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北京大学就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达成了一个合作办学的协议,开始了“政治权力”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服务,“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开始有所互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和社会(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开始萌动。然而,即使在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这个小环境、小气候中,国家力量的强势控制也丝毫不减。主要是因为民政部门有需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才得以进入北京大学。

在这一阶段,民政部刚刚恢复重建,崔乃夫推动的“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和民政理论建设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持,在老一辈社会学家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进入了民政部的政策视野。同时,社会学也在恢复重建,作为应用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亟待发展。于是,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拍即合。因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或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马甸会议的召开。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国家的控制力的强势地位依然如故。当然,逐渐地,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有所回缩;相比之下,来自学术的“培养人才”的力量和来自社会的“公民社会”的力量有所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开始发挥影响和作用。同时,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有所增加。

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在上一阶段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形成的小环境、小

气候继续发展,因此而形成的国家、学术和社会和互动的情形是:一方面,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的发展,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非专业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则抓住“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机遇使这个本是“冷门”的专业教育出现爆发式的发展。然而,在国家和学术之间却没有因此而联系更紧密,反而因各自独立行事而导致了“渐行渐远”的现象。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使“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互动增加,但前者主动、后者被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倒是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大学或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或社区之间,在“培养人才”和“公民社会”基础上的互动有所增加。

在这一阶段,对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事件:其一,民政部门造就规模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二,社会工作教育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三,上海浦东组织民间社工机构并进行社工进社区的社会实验。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马伊里在浦东推行社会试验,围绕着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给了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一个整合的框架,因此才就有了后续的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显示出理性化的互动态势:在社会领域,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进步理念,更加理性地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当然,国家(或政府)的力量依然强势,但其“气场”已有明显的收缩;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则显著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时,学术和社会彼此接近,互动频繁。

大环境、大气候的变化,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小环境、小气候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一阶段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在上海市,代表政府的民政部门和大学、民间社工组织通力合作,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民政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好司法的社区矫正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中共组织部门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然,国家的地位仍然非常强势,直接主导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意志更加突出。但是,以基层社区和民间组织来推进社会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重视,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加。同时,大学或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和社区已经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伙伴关系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第一个重要事件是,在上海市,三方合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开始推行“专业资格认证”。第二个重要事件是,国家在学术和社会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一项国家认可的正式的职业制度,给了国家、学术和社会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互动有了一个规范的整合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

研究结论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国际经验相比较,可以说,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原因是其“跳跃式”、“非常规”的发展造成了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这与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的互动表现出的“非均衡”状态相关。

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互动关系的“非均衡”状态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国家强势但理性地趋向于良治法治;学术弱势但坚韧地体现着知

识力量;社会弱势但客观上在推动公民社会。

研究发现从以上的描述和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研究发现:

1.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规律,违反规律则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应该分两步走——先强调“1.0版本”的职业化,即完成初级阶段的建设;再升级为2.0版本的专业化,即进入高级阶段的构建。

2.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健康发展还必须补课,这包括:深刻把握社会需求,公益服务戒除功利,推进民间社工组织,专业教育联系实践,理论发展回归本土,职业资格公众认可,专业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提升专业权威。

3.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可以在某些地区、某个领域、某项事业中率先实现。然后,再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星火燎原”的态势。借用经济学中常用的“非均衡发展”的概念,以上的发展策略可以被称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非均衡实现”。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篇7

1.1 我国人口社会老龄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快就形成了。198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0.77亿, 占总人口的8.24%, 而1990年60岁以上人口以接近1亿, 1995年已经超过了1亿, 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人口总数的5.58%。到2000年, 我国老年人口达1.32亿, 占总人口10.49%,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居世界之首, 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并且还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 几近总人口增速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 占总人口的17.2%, 并呈加速增长之势。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目前,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的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首先, 老年人口基数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也就造成了老年人口基数的高居不下。其次, 老年人口增速快,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因此在21世纪的前五十年老年人口还会持续的增加。最后,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据资料显示, 尤其是到2030年以后, 我国老龄化社会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我国老年人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体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对体育的需求上, 而且也表现在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对个人以及社会价值的影响, 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1.2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现状

在我国,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从既有岗位上退了下来, 也就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 因此, 很多老年人就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来充足自己的剩余时间。随着年龄的老化, 人体各生理器官也会慢慢的衰老, 同时, 因年老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与心理疾病也伴随而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改变从而促进观念的转变, 即强身健体、康复保健、娱乐身心、调节精神、延年益寿、促进人际交往等观念, 日益为现代老年人所共识。因此, 老年人就迫切地需要去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来满足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康复保健、调节精神等目的, 而人际交往是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据资料反映, 我国部分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中,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成为首要动机, 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每次时间较长, 一般在20~60分钟左右, 年均体育锻炼时间已达300小时, 锻炼10年以上的27.08%, 有77.74%的老年人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我国老年人体育受到个人的兴趣、运动能力、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同时健身活动项目、内容与形式都带有明显的年龄和区域等特征。老年人选择的活动项目与内容主要有散步、跑步类、气功、太极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门球、保龄球类、自行车类、篮、排、足球类、体操类、舞蹈类、棋类、水冰类, 其中散步、跑步类、乒乓球类、羽毛球、气功、太极类、体操类、舞蹈类成为我国老年人最前位的选项内容。据资料统计,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内容中, 参加气功、太极类、保健类、跑步类约有3000多万人, 舞蹈类、球类、棋类、体操类、水冰类也深受欢迎, 老年人人均活动项目达3项之多。

2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

2.1 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舒畅,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和谐舒畅是人生状态的最高境界, 休闲愉快的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不懈追求,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 不但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还能够愉悦身心, 使老年人人老心不老, 不服老的心态得到自我肯定, 从而为创造美好的老年生活而积极进取。同时, 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情感世界, 老年人身体的健康和心态的自我年轻化, 又促使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价值的实现, 必须是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作为社会价值的前提, 个人价值得到满足之后, 个人才可能去实现社会价值。因此, 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舒畅,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前提, 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2.2 构建和睦家庭, 推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都有着大量的空闲时间, 而子女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 无暇顾及, 这更是促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心理更是孤苦伶仃, 尤其是孤寡老人的情况会更糟。老年人作为家庭的长辈, 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一言一行都会牵动整个家庭, 对于子女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是对家庭成员的同事、同学等都会有着广泛的影响效应。实践证明,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人际交往, 身心舒畅, 还能够促进家庭的和睦。家庭犹如社会的一个小细胞, 是社会发展的有机成分。家庭的和睦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健康的和谐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发展老年人体育同样也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开发体育产业的“银色市场”, 拓展老年人体育人口, 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 在我国经济比例中越来越占有很重的分量, 积极开发老年人体育产业化建设, 对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意义。目前, 我国体育“银色市场”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娱乐双重需求的、边界交叉, 重叠和不断拓展的、以体育文化为内核的、作为社会文明标志的市场。随着老年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保险市场等“银色市场”的发育与成熟, 必将为我国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老年人体育群体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市场满足广大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的需要, 并且还可以扩大老年人中非体育人口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积极通过各类社会媒体有关体育的宣传报道, 促进老年人非体育人口转化为老年体育人口。同时, 引导老年人体育人口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加强社会凝聚力即向心合力, 丰富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不仅具有引导和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同时也是凝聚社会力量, 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手。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体育活动, 这一活动的开展即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也能够形成我国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文化, 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老年人体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强化健身意识, 使他们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健康内涵, 进行自我身心的健康调节, 凝聚老年人积极高尚的向心合力, 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社会价值观, 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体育文化。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丰富的不仅是老年人体育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因此,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文化建设, 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社会凝聚力, 同时, 也是老年人体育在社会价值中的集中体现。

3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发展老年人体育的氛围, 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讲座、文体比赛、展示活动等形式, 广泛宣传老年人体育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 强化老年人健身意识。同时, 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单位、社区对老年人体育的投资, 建设场馆设施, 落实城市老年人健身措施与物质条件, 为创造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建立健全有关老年人的体育制度和体育组织, 大力开发老年人体育活动。各级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各项体制和法规,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 快速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并大力开展创建基层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活动, 推动基层发展老年人体育。县 (市、区) 要按“四有一经常”的要求, 即有班子、有队伍、有经费、有制度以及能经常性开展健身活动, 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同时, 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 有一定文体活动设施, 老年人相对集中, 参加文体活动的人群较多的镇 (街) 、村 (居) , 进行组织建设试点, 并逐步推广。我们应开办一些社会效益好的老年人体育活动, 如“老年人体育文化交流”、“老年人运动会”、“老人健步行”等活动, 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3.加强我国老年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促进城乡老年人体育人口的平衡发展。政府及社会应培养一支运动技能好、素质高、善于协调、乐于奉献、能够有效地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指导员队伍。促使老年人的体育运动朝着普及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不断扩大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 促进城乡间老年体育的共同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特别讲究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应积极地组织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们不定期地深入乡镇、农村, 对那里的老年人开展体育宣传和指导工作, 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意识、提高其对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 改善城乡间老年体育人口的比例, 使其逐渐趋向平衡发展。

4.开展体育科学教育, 培养老年人的自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余暇时间的充足, 我们应号召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动员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 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 帮助老年人群体获取体育科学的常识, 使其身体保健与科学锻炼结合起来。市、县 (市、区) 老年人体育协会应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设体育科学讲座, 把体育科学常识讲座逐渐由城镇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这些讲座, 帮助我国老年人群体不断地提高体育科学健身的理论和方法, 注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 要鼓励学校和社区积极开设多元化的老年人体育健康课程, 在快乐与健康的和谐环境中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从而为我国老年人形成终身体育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产业, 满足老年人体育需求。对于老年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研究, 既不同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也不同于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因受身体条件, 运动项目等条件以及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的影响, 老年人体育产业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因此, 我们要鼓励研究适合老年人体育发展的体育产业, 以满足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促进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在发展老年人体育产业方面, 应以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主的体育产品和健身器材及设施。同时, 也要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介绍老年人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知识, 培养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 使其转变观念, 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满足老年人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4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人际交往、愉悦身心、预防疾病等要求。同时还能够拓展体育市场、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我国老年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 也能够丰富和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 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扶老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对怎么发展老年人体育理应达成共识, 以便更好地推进老年人体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发展老年人体育的行动中,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深入挖掘使发展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 使发展老年人体育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最合理化、最科学化的目标中前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别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社会价值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的研究, 提出了实现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社会价值,老龄化,体育产业,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46.

[2]曹士云, 白莉.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22 (1) :13-25.

[3]王锐.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92.

[4]陈岳东.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7) :56.

[5]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6]方安, 张继峰.试论老年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7) :409-410.

[7]钟晨, 孟凡强.我国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社会价值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7) :376.

[8]岑杰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茂名老年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J].南方论刊, 2009, (11) :25.

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篇8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贫困人口 社会救助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伴随着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同样十分突出,我国大约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多数西方国家要经过50—80年的时间从人口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的过程,详见表1。 “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表1,可得到以下结论:

1.1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64年的3.56%逐渐增加到8.87%。其总数从1964年的约2500万增加到2010年的约1.2亿,不到50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增加了约1亿。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几乎可以列入世界各国人口数量排名的前十位。

1.2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预示着中国人口的走向必然是年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并存。这表明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势必成为和谐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1.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7%,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在2000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6.96%,可列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已达8.87%,比五普上升1.9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趋势。

2. 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

预测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需对老年人口的总数与老年贫困发生率有所确定。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数据,2010我国老年人口总数为1.77亿人,占比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比8.87%。而对于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目前学界仍未有统一的标准,诸多学者自有见解。如王德文等认为全国老年贫困发生率为7.1—9.0%,平均约8%。其中城市老年贫困发生率为4.2-5.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为8.6-10.8%。[1]据此则可推测60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在0.126—0.159亿人;65岁及以上贫困人口在0.084—0.106亿人。

而杨立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的分析,得出老年贫困人口的数量约0.18亿人,从而计算出中国老年总体贫困发生率为10.77%,并强调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只是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和老年贫困发生率的最小规模,亦即中国老年实际贫困人口超过0.18亿人。[2]若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中国60岁及以上贫困人口的规模应在0.19亿人,而65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是0.128亿人。

我国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这说明老年贫困人口之规模超过0.1亿甚至逼近0.2亿。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及贫困标准的调整,将有更多的低收入老年人口被纳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对如此庞大的老年贫困人口进行社会救助,已是刻不容緩的社会问题,然而理论和实践都清晰地表明,我国针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亟需完善。

3. 完善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我国对贫困老人的救助早在先秦即存在,秦汉时期已有官方的救助机构,北宋初年设置东、西福田院和居养院,武周时办有“悲田养病坊”,元明两代的养济院,清朝除了养济院、还有普济堂等散布于全国各地,这些机构都负有救助贫困老人的功能,且救助内容多种多样[3]。

3.1实施物质生活救助

贫困老人首先面临的危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不足,为处于缺衣少食境地的老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使其免于饥饿、冻馁之苦,保障其基本生存是完善对贫困老人社会救助的最基本内容。需强调的是对贫困老人的物质生活救助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传统的方式往往局限于实物救助和现金救助,却忽略了对贫困老人的服务救助。服务救助是对贫困老人提供其所需的日常照顾或护理等,尤其是对高龄及长期患病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是救助贫困老人的重要手段。

3.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改善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是缓解贫困老人苦难境遇的重要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其一,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且救助的启动往往在病后,这样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十分有限,因此怎样筹集资金及在救助程序上更有针对性是老年医疗救助要考虑的问题。其二,医疗救助应该充分考虑贫困老人医疗需要的特殊性,将贫困老人与其他贫困人群及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医疗需求区分开来,按需提供对应的医疗救助,只有如此才能为贫困老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其三,上门医疗服务应该成为贫困老人医疗救助的常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肢体、精神的障碍增多,仅提供在医院救治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随时监测一些重症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以便提供及时的在家医疗救助。

3.3采取心理救助制度

老年贫困除了最普遍的物质生活资料、医疗的匮乏,当下还表现为老人幸福感的缺失,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依赖性强,懒散怠惰等,这是精神贫困的表现。我国当下已形成“轻老重幼”的代际关系,家庭资源、权力向子辈的严重倾斜,老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生活资料与话语权十分有限,这种情形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中,造成老人对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失语状态,不但缺乏应得的尊重,而且个人需求亦常被忽略,如此,老人倍感孤独、失落。因此我们强调,贫困老人更需要情感关怀、精神抚慰,据此凸显心理救助对缓解老年贫困的重要性。具体讲可以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创造老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氛围等,使精神贫困的老年人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产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从而摆脱精神贫困。

综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老年贫困问题凸显,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不断完善对老年贫困人口的救助,以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与贫困老人共享的美好愿景。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2512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15.

[2]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2011(4):21-24.

[3]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基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讨论.澳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3):31-33.

作者简介:郭荣丽(1977-),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理论。

吕裔良(1979-),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

上一篇: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教案下一篇:高二心灵的感动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