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2024-10-05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精选10篇)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1

加快老年旅游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围绕国内老年旅游业发展问题,总结了发展现状,研究了存在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挑战,也孕含着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加快老年旅游行业的发展,既可以充分满足我国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提升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国内老年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老年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国内老年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老年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深刻分析了国内老年旅游在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国内老年旅游业深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老年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内老年旅游得到快速持续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老年人消费的群体日益庞大及其旅游消费的能力不断增强,老年人旅游消费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据统计,国内老年人的出游比例得到大幅提升,目前达到了56%左右,老年人的旅游观念进一步转变,老年旅游项目逐步走向规范,老年人旅游行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老年旅游的不断向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旅游企业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及观念的特点,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旅游为目标,着力开发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如针对老年人喜欢参与、展示及沟通的特征,组织以文化作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和活动,开发老年人的邮轮、专列及度假游等产品,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老年人旅游的市场需求日益多元

老年人通常经验和阅历比较丰富,并具备一定的文化与历史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对于人文与自然景观旅游当中涉及到的名山名胜、地方民风及民俗、历史类典故会更有兴趣,还对一些地区和民族的发展更为关注和关心;一些红色旅游类团队比较火热,一大会址、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胜地的旅游,老年人旅游中的国际线路旅游日益受到关注。

(四)老年旅游的项目和产品较为经济和实惠

国内老年旅游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安度晚年、生活小康的老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要求实惠合理,不过于追求服务豪华,多数把舒适安全为主要的目标,并满足多数老年客户的承受力。

二、老年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老年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老年旅游的服务活动和项目缺乏专业性

当前国内开设的专门提供老年旅游的旅行社比较少。部分旅行社既想参与老年旅游服务市场,又不想承担老年旅游的风险,不愿意投入资金向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目前旅行社服务多数满足于浅层次、一般化、常规性的接待项目,如对老年旅游目的地存在选择性,而对旅游活动安排则较为慎重。

(二)老年游的服务与产品针对性不强

国内众多的旅行社进行老年游产品的设计时,没有充分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经常向老年人提供不适合他们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部分旅行社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安排,行程太紧、太满,而且身体累、花钱多,一些老年人游客不满意,影响了他们的游览心情与身体的健康。

(三)一些地方的旅游软硬件设备无法满足老年人客户的需要

从旅游住宿的情况看,一些饭店的产品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硬件上无法给老年游客提供更舒适安全的休息场所,特别是因为老年旅游产品利润相对较低,一些旅行社为了节约企业成本,给老年游客提供的住宿条件较差;软件服务上,针对老年人情感脆弱的特征,给予的特别关心与照顾不够;饮食上部分菜品无法达到老年游客的要求。

三、老年旅游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针对老年旅游客户的市场开发工作不到位

一些旅行社只是把分散的旅游类项目向旅游者提出和出售产品组合,但没有进行老年旅游市场的专业化开发,能够达到老年旅游专业化水平的单位比较少。个别专业化的旅行社对推动老年旅游的市场规范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这些旅行社在开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上也存在很多不足;而多数旅行社对老年旅游产品只在淡季的时候才重视,根本没有心思进行市场开发。

(二)老年旅游的市场开拓风险较大

多数旅行社认为对老年旅游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力,然而风险却比较大,尤其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等条件差,可能随时出现一些突发性情况和问题,对于旅行社的服务与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有的旅行社组织老年人旅游团,通常出行之前要进行体检,旅行社的责任险之外还必须给老年游客多买一份意外人身伤害类保险,从而使得旅行社成本与开支大增。由于老年人顾客因为突发性疾病而产生的医疗类费用,通常不在相关保险的受理范围,因此旅行社必须给老年人再办一份旅游的意外险等。由于具有高成本、低收费、薄利润的特点,多数旅行社不愿进行老年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老年旅游的商品销售市场管理混乱

老年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值得引起关注,一些旅游地未专门面向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商店。通常情况下,会和别的游客群体一起共用旅游类商店,无法达到老年游客的要求。同时因为旅游商品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对老年游客进行欺骗的问题和事件常常出现,一些旅游类商品的经营者觉得老年人岁数大、头脑不精明,经常发生强卖强买、以次充好等经营不够规范的行为,导致老年游客合法的权益遭受侵害。

四、我国老年旅游发展对策

(一)健全老年人旅游专项产品体系

结合国内老年旅游的市场需求情况,加大顺应老年人要求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是设计开发婚姻纪念类旅游产品,针对老年人旅游具有消费补偿性动机的特点,适应推出老年金婚银婚旅行的产品和项目。二是设计开发康复保健类旅游产品,充分海滨、温泉等旅游类资源,增设和开发保健游和康复游等项目活动。三是设计开发爱好兴趣类旅游产品,围绕书画、花卉、垂钓、武术等老年人喜爱的兴趣爱好内容,推广特色性老年旅游项目和产品。

(二)健全老年旅游的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老年客户有旅游消费承受能力,针对旅游地的季节特点,淡季时利用空闲的旅游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工具,向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以吸引老年旅游者。旅行社要为老年游客提供专业化的安全及医疗保健类服务,同时老年游团队领队与导游必须具备保健与心理方面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好行程节奏,安排好吃住行等内容,确保适应老年人身体情况,注重介绍沿途的民俗、经济及文化的特色,适时组织活动调节气氛,保持老年游客保持良好状态。

(三)健全老年旅游的服务监管体系

强化政府部门宏观管理与行业的协作,探索完善老年旅游的规范化、流程化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品牌的共享,推进区域老年旅游类市场的拓展。制定出台老年旅游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的力度,发挥政府旅游主管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与各级退管会和老龄委的配合和协作,不断推动老年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老年旅游业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老年旅游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提升老年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行业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2

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近年来开始受到部分人士的关注,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施及其生活社区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然面对着种种问题,如政策的不完善,资金的匮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公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三种主要类型,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向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一种设施,是一种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它不同于需要提供机体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医护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是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整个住宅单元,单元内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厕所、厨房等,公寓内有各种服务、文化娱乐、医疗设施与专门的服务人员。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一定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它们一般是由面积不大,但功能比较齐全的独立单元居室所组成,内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使老年人能在居室内独立生活。公寓内设有食堂、洗衣房、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向老人提供居住设施、娱乐设施、医护设施等,但在具体的服务标准上,或有参差。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

按照投资和经营主体划分,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他们在服务设施、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

1、“政府办老年公寓“

这类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资兴建,并作为经营主体对公寓实施经营管理。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上,主要是针对“五保户”、“困难户”等对象所建立起来的“敬老院”、“养老院”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方面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建老年福利设施,但在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主要经营者的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也在逐渐增多。

山东威海市环翠区老年公寓就是由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合资,投入5000万元所建成的,建成后将是山东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又如河南郑州,由政府投资兴办了“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期工程投资3800万元,占地101亩,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示范性和综合性的老年公寓,它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退休且能生活自理的干部。

这种类型的老年公寓由于是政府投资兴办,采取全额事业拨款,管理、护理、服务的人员多,周围的环境好,设施内老人学习、健身、娱乐的各种场所、设备齐全,而且管理规范,对外声誉好,入住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能够较好的执行。但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在运营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2、“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

这种类型老年公寓的主要特点就是由政府来划拨土地,由政府来投资兴建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但在经营管理上则采用聘用制,招聘社会人员来进行经营管理。

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部门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经营的,这样硬件起点高,护理人员稳定,服务质量有保障,并且分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供不应求,因为解决了前期的投入,运营的负担比较小,加之经营灵活,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烟台市老年公寓和福建省厦门市金尚老年公寓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公寓,它是由民政局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这些老年公寓的共同特点是设施齐全,漂亮美观舒适,因为有编制而使服务人员有保证,服务质量也较好,相应的收费也较高,能入住的大多是离退休干部,也有一些是子女经济条件好,愿意资助老人入住的。

但是这类设施也存在很多困难。如医疗问题,老年公寓的定点医院和医保的定点问题有矛盾,产生人为的制约,医养结合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考虑类似一卡通的医保方式,来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

3、“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

由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鼓励,近几年,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有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国老年福利设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有些是通过改造以往的废旧设施,盘活不良资产改建而成,如济南市的康乐老年公寓。它成立于1997年9月,是通过改造原来已经停产的皮鞋厂的车间和行政办公楼改建而成,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已趋于成熟,现有床位100张,已基本注满;有些是由企业投资兴建,如青岛的夕阳红老年公寓,就是由青岛夕阳红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还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兴建的老年公寓,如郑州市爱馨老年康乐苑就是由个人筹集资金建立的。而像威海的戚家夼老年公寓,则是这个村子集体兴办的老年公寓,它们以村里的龙头企业文笔峰集团为资金来源,每年给老年公寓投入资金20-30万元,作为本村老年人的一种福利,70岁以上可以入住,个人只须交纳费用的1/3,即 520元/月。

像这样由企业、集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建的老年公寓在大部分地区都有实例,并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正在逐渐增加,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兴办模式,即“温州模式”、“广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举办,政府拨款,政府派干部管理的旧模式。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一体化”。(1)政府引导主体化,政府主要发挥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2)举办主体多元化,由国家单一包办,逐步向国家、集体、社团、民间、个体、港澳台同胞一起兴办的方向发展。(3)资金筹集多样化,由政府单一拨款,向政府拨款、企业赠款、社会捐款、销售福利彩票等多渠道集资方向转变。(4)城乡联动一体化,倡导农村敬老院和老人公寓联办,建立小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探索“载体启动、社区联动、居家欢度”的“三环一链”的社会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家托老,政府买单”,把政府的优惠由暗补提升为明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办养老机构事业的发展。2004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将得到资金补贴,其补贴主要用于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开办经费根据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规模给予补贴,最高限额为20万元,运营经费根据床位数内所收养的老人数给予补贴,每收养一位户籍在浦东新区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这种方法将政府的优惠货币化,缓解了养老机构的部分资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热情,促使了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模式”和“上海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浪潮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府不再一手包办,而是向宏观指导、统筹安排、积极扶持的角色转变,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养老设施民办公助的良好典范。

而在“广州模式”中,则突出表现了经营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的种种举措。“广州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发展凸显生机,如广州寿星大厦。广州寿星大厦是由广州尊老康乐协会与广州友好医院合办,集托养、住宿、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保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宾馆式民办老年公寓。它在投资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滚动发展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形成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们采取入住老年人一次性购买公寓使用权的办法,购置费从15000元-30000元不等,由于费用较低,大多数老人能够接受,而且寿星大厦可以较快的回收资金,进一步扩大投资,这种采取滚动式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民办养老设施资金短缺,入住率低,经营亏损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发展的形式不同,前进的道路各异,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社会办养老设施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投资模式则是社会办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还临着诸多困难:如贷款有限,资金来源不足;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优惠政策难以切实执行;各种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发展参差不齐,在市场环境中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等,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三、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多种投资、经营模式的老年

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且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体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观念制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

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的制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如有些部门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民办的老年公寓,在工作规划与指导上并没有完善的计划,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老年公寓等老年人养护与服务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方式需要有一个组合、协调、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类设施属于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统一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因而使各级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归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角色模糊、缺乏整合效应。例如一些民办老年公寓在注册登记的时候就常常会觉得找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太难,如标准太高、手续繁琐、注册资金太多等。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一)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应

运而生,相关的政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逐步制定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并且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等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办的老年公寓,他们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扶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医疗保障、贷款抵押、权益保障、税收等方面更优惠和完善的政策。

(二)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

政策的制定在于实施,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些优惠政策涉及到建设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有些经营者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存在很多漏洞。

(三)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老年公寓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的相关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严格来讲,老年公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自理状况较好,可以独立居住在公寓所提供的住宅里,并享受公寓内的一些娱乐、医疗和服务设施的老年人。但在目前已有的老年公寓来看,一些类似于养老院、护理院的老年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他们接收的老人有很大一部份是需要人护理、照料的老人。此外,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老年公寓的发展参差不齐,对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监督。象香港安老院(即我们的老年公寓)条例有600多条,把护理员的资格,住所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用品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他们在公寓内居住时,所发生的身体损伤或者医疗问题,往往使老人及其家属和公寓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之间产生纠纷、发生矛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老人入住公寓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晰的规定,产生纠纷后没有可靠、有效的法律依据。这无论对老年人个人来讲,还是对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确定双方的责、权、利,是保障老人和养老设施双方利益的基本要求。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严格来讲,从目前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老年公寓发展的三种主要类型中,资金的问题是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拥有花钱买服务这种想法的老年人还不是主流人群。政府在发展老年公寓上的投入比较有限,许多老年公寓,尤其是小型的老年公寓都处在收支勉强平衡的局面,而民办的老年公寓在贷款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阻力。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政府办的老年公寓往往设施比较齐全,居住环境、服务质量相对比较有保证,但由于要求入住的老人比较多,往往是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合办的、或者社会力量所办的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老年公寓往往规模大小不等,有些规模大一点的老年公寓设施比较齐全,但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的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在满足老人生活、娱乐、休闲、健身、学习、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还不齐全,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三)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老年公寓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四、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发展。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社会化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目前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大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制订完善的政策、法律,执行他指导、规划、服务的职能,为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应该注意长期与近期相结合;不仅要有面对所有养老设施的法律、政策,更要分清不同养老设施的特点,做到既有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

(一)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为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法律、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工作规划时,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也是阻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订、宏观管理智能。政府要从过去直接包办,转变为进行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法律咨询、促进交流、辅导培训、典型推广、指导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各种养老设施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执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政府要根据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给予资金和政策,尤其是政策上的优惠,使社会养老机构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改建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护理院、公寓和托老所。各部门和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要逐步向社会开放,计划部门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市和区、县都要尽快建设示范性老年服务设施。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计划、建设、开发、规划、土地、房管、市政、财政、税务、物价、房改、金融等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的扶持。

(二)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为了确保入住老人和公寓双方的权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有事有法可依,使老人住的安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也能依据法律确认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有事故发生,就只能产生纠纷,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以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在老人入住之前就与院方签订有关的协议;也可以由入住老人和院方各按一定比例为老人购买保险,在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降低最低。一定要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双方的责任和利益。

(三)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

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发展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老年公寓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

(四)拓宽经济支持渠道,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

资金的制约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要解决

老年公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水电费等的切实执行;另一方面,也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如可以以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医疗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使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中。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老龄问题;“大群体”工作格局;老年人体育;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School of PE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2年4.87亿,占总人口的34%[1]。老年人体育的问题,说到底是老年人的问题;老年人的问题,说到底是社会问题[2]。日渐加快的人口老龄化放大了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思路创新的客观性,因为老年人体育与老年民生息息相关,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基于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结合2013年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北路横街1号的朗力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L中心”)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

1居家养老服务

1.1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居家养老服务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社区照顾”,我国学界先后提出了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两走”居家养老服务、走读式养老服务以及日间服务等概念[3]。依据全国老龄委的文件,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4]。

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涉及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相关社会力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涵盖基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以及精神慰藉、闲暇娱乐等方面,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涉及饮食、医疗、教育、娱乐等不同行业之间的交互。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戴志鹏论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No.6 20141.2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的区别

居家养老服务兼具庭养老的“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服务”特点,但与二者又存在区别。一方面,居家养老导源于工业化,社会关系是其基本支持系统,责任与支撑主体包括家庭、社会与政府。家庭养老则适应于农业社会,其基本支持系统为血缘关系,责任与支撑主体主要是家庭或宗亲;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公共服务是其必要支撑,为自理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群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的资质主体具有法人资格,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完全失能或者年迈的孤寡者等小部分老年群体[5]。

1.3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逐步发展。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1980-1989)、启动阶段(1990-1999)、初步形成阶段(2000-2007)和快速发展阶段(2008-)[6]。我国政府在养老工作中对居家养老服务逐步重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2013年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议题提出了“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中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我国一些地方(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得到了实质发展。以成都市为例,截至2013年7月29日,中心城区先后成立了82个具有居家养老服务特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7]。

作为一种养老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理应在老年民生方面提供全面支持,这是探讨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的立足点。

2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必然性

2.1符合我国全民健身的工作思路

老年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一定历史阶段的群众体育工作布局决定了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北京奥运会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在2013年4月7日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大群体的思路来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大群体”工作格局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部门协同”强调了非体育部门在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老年人体育事业领域,“部门协同”应该包括体育部门和老年工作部门的协同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理应是其内容之一。

2.2符合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

依据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老龄事业不仅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体育事业是老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曾提出“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率达到40%~50%和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工作任务;《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公共服务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业、老年文化和体育等方面涉及了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促进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开发以及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社会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抓好老年文化教育、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文化素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现积极老龄化,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等方面[8]。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则体现了社会在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3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资源整合性支持

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在其资源整合功能。资源整合原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在社会事业领域,资源整合主要是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进行整合。居家养老服务在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资源整合主要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基础,通过政府的政策及协调、正规机构的专业化进程和非正规照顾者的参与渠道来实现。

3.1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多元供给主体

3.1.1明确了政府在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范畴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依据服务型政府理论,居家养老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必然提供的主体公共产品之一[9]。因此,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主体角色决定了它理应在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在L中心,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每张床位提供10 000元/年的财政补贴,这为其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关政府领导参加L中心的开张庆典,并通过当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大力宣传,扩大了L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在L中心共享所在居民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协调工作中,政府部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三个特点。首先,这是一种基础性服务供给。政府通过提供养老的基本生活条件,为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奠定了物质基础,体现了“有为政府”的理念,避免了政府在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中的“失位”弊端。其次,这是一种扶持性服务供给。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运行提供了扶持,体现了“有效政府”的理念,避免了政府在全民健身服务工作中的“缺位”弊端。最后,这是一种间接性服务供给。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并不直接提供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现了“有限政府”的理念,避免了政府以往在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中的“越位”弊端。

3.1.2发挥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业务优势

从委托代理理论看,政府在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责任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提供服务,而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供给功能。民办非企业单位虽具明显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也需要通过提供具体、有偿的养老服务来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它扩大养老服务的供给内容,其中应包括老年人体育服务。L中心在如何更好满足入住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方面下足了工夫,从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内容,由具有一定健身知识和技能的值班护士予以指导。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两个特点。其一,这是一种融合式服务供给。对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来说,其首要功能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问题,涉及“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老年人体育活动)一般是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护之中。其二,这是一种依附性服务供给。老年人是一个生理功能逐趋衰退的群体,他们的体育活动参与具有明显的养生性、娱乐性、文化性和非竞技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体育活动内容、参与方式、指导人员的要求方面并不高,其服务供给可依附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体系之中。

3.1.3吸纳了社区志愿组织在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多元支持

社区志愿组织指具有志愿精神的社区居民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增进社区居民福利、推动社区发展而成立的自组织[10]。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他们在吸纳社区志愿组织的力量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为老年人体育的服务供给提供了多元支持。在L中心,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是来自周边一些医院、学校和机关等。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志愿组织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志愿组织人群的多元化。从社区志愿组织的年龄特征看,既有大、中、小学生,也有在职员工,还有低龄老人;从社区志愿组织的职业特点看,既有体育专业类志愿者,也有医疗类、艺术类志愿者;从志愿组织的来源看,既有社区内的志愿组织,也有社区外的志愿组织。其二是志愿组织的体育服务内容多元化。既有回春操、太极拳等健性身体活动,也有书法、绘画、唱歌等艺术性身体活动,还有麻将、扑克等娱乐性身体活动。

3.2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立体活动空间

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特点是“由社区照顾”(Care by community)。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家”不再局限于由亲缘关系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扩展到了所处社区的广义家庭概念;“家”也不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L中心坐落在一个普通居民住宅小区,利用两栋居民楼之间的空地搭建而成。两间面积不大的活动室可供老年人开展棋牌娱乐和健身操等文体活动,经过改装的走廊既可供身体活动不便的老人在行走时抓扶之用,又可供老人在进行简单身体锻炼时作为支撑身体平衡之用;L中心所在的居民小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健身步道、石桌石椅等基本设施齐全。老人常在这里散步、打太极;在气候适宜的时候(主要是春季和秋季),L中心还会组织身体状况适宜外出的老人们在锦里、金沙博物馆等邻近区域游玩。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是一个涵盖“居家养老活动中心(居家)→居民小区→邻近社区”的层次性和立体性结构:中心的活动场所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空间的基本支撑,中心所在居民小区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空间的重要支持,中心的周边区域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空间的必要补充。

3.3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灵活参与方式

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特点是老年人既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又可享受社区所提供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可划分为送餐、家政、临托、日托和全托等基本类型,这种灵活性的为老服务方式为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提供了更多灵活的选择。在L中心,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点到下午6点是为老服务时间。入住L中心的老人大多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只因子女无暇照顾而采取“早来晚回”的方式在L中心享受中餐、午间休息、文体活动以及康复保健等服务。在入住期间,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自由活动,或与其他老人一起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或在值班护士的带领下进行健身保健活动,在文体活动的参与方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4.1充实了全民健身的组织建设

“三身边”建设是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立群众身体的健身组织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发挥各级各类非体育组织的积极作用,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充实了全民健身的组织建设。

4.2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内容体系

养老服务是贯彻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实现老年工作目标的落脚点。居家养老服务应该以我国的老年工作目标为导向,不仅需要服务于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基本生活,也需要服务于老年人的“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精神文化生活。

4.3创新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社区建设的总体理论是社会社区化,使整个大社会变成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充满亲情、友情和人情的温馨社区[11]。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依托居家养老服务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立足于老年人群的社区归属感,在内容上实现了老人基本生活照料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紧密联系,在供给上实现了“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的有机结合,在空间实现了从狭义社区向广义社区的延伸。

5进一步的思考

到2015年,我国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国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12]。充分发挥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有两个方面必须予以重视。

其一,需以跨界整合的理念为指导,提升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合力。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的老龄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门的跨界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自治组织之间在老年体育工作中的联动合作。

其二,需以整体思维理念为指导,发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在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作用。这需要构建一个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为主导,民政、体育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caprc.gov.cn/news/48602.jhtml.2014-04-14.

[2]黄淼. 迈向老龄时代的中国老年人体育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20-25.

[3]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0-16.

[4]全国老龄委办公室.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OL].http://shfl.mca.gov.cn/article/zcfg/zcfga/200809/20080900019762.shtml.2008-09-08.

[5]丁建定. 居家养老服务: 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2):20-26.

[6]王莉莉. 中国居家养老政策发展历程分析[J].西北人口, 2013,34(2): 7-22.

[7]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统计表[EB/OL].http://www.cdmzj.gov.cn.2013-07-29.

[8]陈友华.社会变迁与老年文化重构[J].人口与发展,2013,19(5):78-88.

[9]周湘莲.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J].学海,2011(6): 96-100.

[10]高和荣. 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0-154.

[11]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1):127-134.

[12]养老服务基本情况[EB/OL].http://fss.mca.gov.cn/article/lnrfl/yewu/201303/20130300431269.shtml.2013-03-20.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6December 2014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4

一、老年教育现状

老年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终生教育的范畴, 且主要关注人生的后期教育, 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和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老年教育是基于老年群体举办的特殊教育形式。其教育内容围绕老年群体的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涵盖了营养、保健、音乐、舞蹈、园艺、文化、职业、退休生活等内容, 所涉及专业种类较多, 教学课时、教学形式、教学环境都存在多样化特色。

(一) 政策支持

老年教育作为民生项目,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将老年教育问题写入《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 (1994-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 (2006-2010) 》和《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等相关政策法规。在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机构的积极响应下, 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各地老年群体生活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 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也推进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办学模式多元化

老年教育受教育对象、教育水平、教学资源、教学机制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各地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 采取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一些地方采取社会机构办学、社区办学的模式, 减轻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资金压力, 同时由于教育机构分散, 也方便了老年群体就近入学的需求, 为老年教育增加了服务特色。

(三) 教育内容多样化

老年教育与一般成人教育最大不同点在于受教育群体学习诉求不同。成人教育的对象往往坚持“学以致用”的诉求参与学习或培训, 通常是以就业或晋升作为学习目标。但老年教育的对象则是以“乐学”为基础的, 老年群体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文化素质, 以及满足个人兴趣。因此, 教育内容有别于其他成人教育, 往往是围绕老年群体的学习特征单独设置。

二、老年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为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也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但从受教育对象的反映来看, 老年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 管理机构“立而不为”现象

虽然各地为推进老年教育设立了专管机构, 但配套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很多机构“立而不为”, 对于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并不作为, 且对于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社会性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 甚至一些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属于兼职机构, 或是空设机构, 并没有实际履行职责。

(二) 配套法律不够人性化

我国在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虽然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 但主要围绕老年教育实施机构设立, 且多为地方性法规, 而未出台针对终身教育的相关法规, 对于老年教育这类原则性较强的教育模式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如地方财政、税费和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法规, 对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

(三) 缺乏融资渠道

老年教育作为服务老年群体的一项公益事业, 其盈利性不强, 这就意味着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由政府拨款实现, 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组织资助, 以实现公益教育的目的。但目前企事业单位更多关注弱势群体, 而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也偏向弱势群体及孤寡群体, 而对于老年教育的关注较少。

(四) 城乡差距明显

老年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的普及性教育, 受教育环境、社会文化、认识观念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城市由于经济环境优越, 企业相对集中, 人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乡村地区, 对于老年教育的教育资源、资金投入较多。且由于乡村老年群体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又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 对老年教育的热衷程度不高, 认识不足。

(五) 群体参与性不高

据我国搜狐网报道, 昆明老年入学率仅占全市人口的10%, 但仍存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昆明现象并非个案,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然存在这个问题, 老年群体参与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并非我国老年教育宣传不到位, 也并非配套教学资源与资金支持不到位, 主要由于老年人对教育的投入不高。

三、老年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深化改革, 全民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老年教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目前老年教育发展呈现出几大趋势。

(一) 转变观念, 提升认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备受社会关注。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使得老年群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但精神文化诉求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将教育纳入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追求, 并对营养、医学、音乐、学术等方面内容较感兴趣, 故这些专业成为老年教育的热门专业, 且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二) 教养结合, 服务为先

由于老年群体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 老年教育与其他成人教育不同, 除了要对老年群体传播知识外, 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思想追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除了要关注教学以内问题, 还需要关注教学以外问题, 引导老年群体陶冶情操、通过教育活动丰富日常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因此, 很多老年教育机构积极转变观念, 适应社会需求, 也作为老年服务机构运行, 在为老年群体传播知识的同时, 也提供一些服务, 做到“教养结合, 服务为先”。

(三) 深挖资源, 公益先行

对于老年教育这样的公益教育行为, 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多元化吸纳社会资金, 领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为老年群体提供边实践边学习的机会, 比如养生、保健类的学习班, 边学习边引导老年学员如何抗衰老, 焕发青春活力;再如计算机教学, 即帮助老年群体学会使用电脑, 也丰富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 同时组织老年群体自行编写校内刊, 来活跃学习氛围, 并免费向社区其他老年群体发放, 丰富更多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另外, 采取社会赞助老年教育活动的方式, 使企业在参考老年教育活动的同时, 也提升企业形象, 一举多得。

总之, 老年教育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终身教育、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健全及执行力的强化, 更离不开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形式, 以及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虽然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这与大众观念、教育理念、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因素分不开, 但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转变观念、提升认识, 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迎来老年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王浩.基于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1) :101-102.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5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规模之大,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然而,家庭结构小型化,两代人分居的倾向,家庭功能的外移,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家庭用于治疗慢性病和护理费用投入越来越多。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照料大量的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卧床老人、活动能力下降的老人,社会和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这是一个需要现在我们认真对待的并及早制定对策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1%,据预测,到2050将达到4.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迅速发展。200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经达到119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到2050年将会提高到近7%,高龄老人人数将超过一亿。各年龄组的老年人口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增长速度在未来50年中都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世界其他老年型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目前有1.4亿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占亚洲老年人口的4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5亿以上,占当时世界老年人口的22.3%,亚洲老年人口的35%。届时我国老年人口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要多,即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中国的老年人。(2)老龄化速度比较快。

从1980~199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过程。用这样短的时间完成年龄结构的转变,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英国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从1950~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加144%,而我国增加211%。预计从2000~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加225%,而我国将增加240%。从1950~2050年的一百年间,世界上新增加的老年人口的23%将是来自我国。(3)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199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成为老年型。但上海市早在1979年就已经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城市,是全国第一个跨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省份,要先于全国20年,而西北青海等省要滞后全国20年。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北京市4省、市相继跨入了老年型人口结构。2004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市)人口年龄结构进入了老年型,它们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省份尚未进入老龄社会。

200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6.2%(城市高达54.7‰,农村为16.4‰),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第一疾病”。在我国慢性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最多,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并仍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为6.6‰,(城市为13.0‰,农村为4.4‰)。不同年龄组人口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差随年龄而增加,高血压等慢性病显著呈上升趋势。70岁及以上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冠心病患病率高达26.9%。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1、3.4、2.2倍。

年龄是慢性病患病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2005年医学敏感人口将由41.5%发展到2025年的60.3%,不同年龄组慢性病的患病率可以告诉我们慢性病控制的重点人群和防治的重点。此外,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危重疾病将会大量出现,心血管病的高额治疗费用也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b.老年痴呆病

老年性痴呆病,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发病于老年期前后的原发性大脑退行性疾病。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病呈迅速上升趋势,形成了世界性的老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当今世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71%以上患有智力功能障碍,其中10‰发生痴呆症。我国现在有痴呆患者约500万人,其中AD病人约340万。在60岁以上的人口中痴呆患病率为3%,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是老年人群中仅次于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

近年来,老年痴呆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北方地区60岁以上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已达到3.96%,其中由于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痴呆占多数,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症发病特点是阶梯式发展,每次发病比上一次加重,直到出现全面的智能障碍。65岁以上人群中,约35%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一年后其中25%的人会发展为痴呆。

老年痴呆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起病,呈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智能直线下降,病程一般是5至12年。在痴呆病中,半数以上是AD,四分之一左右为血管性痴呆。照料老年痴呆患者已成为社会、家庭和亲属的沉重精神上的负担。c.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症,其共同点是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使机体对糖耐受降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在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已上升到现在的5.6‰(城市高达16.3‰,农村为1.9‰)。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2.2‰,而北京市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72.6‰。

糖尿病是老年常见病,糖尿病人又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迅速上升除了中老年人口增加因素外,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缺少运动密切相关。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3000多万,并且每年还以150万-200万人的幅度递增,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90%以上是Ⅱ型糖尿病,这是一种可以致残、致死的终身疾病。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1200万,脑卒中者500万,冠心病者600万,双目失明者45万,尿毒症者50万。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调查显示,北方一些城市的老年人群中,有14.5%的人体重超重,69%的人达到肥胖程度,糖尿病患病率已达78‰。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d.其它疾病

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中,除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病、糖尿病之外,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老年性白内障、前列腺肥大、更年期综合征、骨关节、眼疾病等慢性病也是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3)老年慢性病引起老年人早残和过早死亡

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其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将增加1.12倍;患糖尿病的高龄老人其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丧失的危险性为非患者的2.4倍;白内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5倍;患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7.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和哮喘)患者ADL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47倍。

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因老年慢性病死亡的占死亡人数的75%。增龄是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的最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10岁,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都呈大幅度上升。60岁以上年龄组与20-29岁相比,恶性肿瘤增加131倍,高血压增加115倍,糖尿病增加100倍,脑血管病增加135倍。(4)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慢性病造成老年人躯体功能受限,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反映能力、健康状况在普遍下降,有17.33%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帮助,20.03%的老人视力不好或失明,12.07%的老人语言能力差,32.92%的老年人记忆力差,23.69%的高龄老人是中、重度认知功能损伤,27.81%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因此,高龄化社会中,最使人忧虑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那些独居的高龄老人,高龄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问题会更加突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迅速上升。第一是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迅速增加,老年化与慢性病相交叉,使得慢性疾病持续天数更长,健康危险因素的增加和危险性强度增加。其次是卫生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是卫生服务技术将复杂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失能、残疾客观上会使满足卫生服务需求在技术上变得更加复杂,使预防保健的干预措施和手段的技术性要求增高;第四是,卫生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对于老年人来说,卫生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已经成为抑制他们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最大的障碍。

三、国家每年医疗费用总支出状况及发展趋势(1)慢性病已成为消耗医疗资源的“黑洞”

2004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隐忧”报告指出,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给公共健康系统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高达60%。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据估算,目前上海每年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四种慢性病所造成的社会价值损失就达200亿元。公费医疗中超过一半都是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我国近年来卫生经费的总额逐年在增加,1990年卫生总费为747.4亿元,2000年高达5684.6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也由1980年的14.51元,增长到2002年的442.6元,并仍呈增长趋势。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各级财政和家庭难以承受。

尽管我国近年来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3.17%增至2003年的5.7%,但政府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36.2%下降至2002年的15.2%,个人支付所占的比例则由21.2%增至58.3%。也就是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上升,主要来源个人卫生支付的比例增加。从国际研究比较来看,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随着经济发

展,政府维护健康公平责任逐渐增大,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加大,个人付费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而中国则出现相反趋势,个人支付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幅度较大。中国的卫生体系评价指标在各国中筹资公平性排名居188位,卫生系统绩效排名144位,排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之后。

(2)老年慢性病医疗费用消耗大 人口老龄化、疾病患病率变化和医疗费用负担上涨必然对我国和经济发展生巨大的影响。据卫生部的预测,2000~2015年间,由于年龄结构的变化,两周患病率将增加10%,慢性病患病率增加2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从2000年1.67亿增加到2015年的2.33亿,患病人数增加40%。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增加51%,肿瘤人数增加39%,糖尿病人数增加56%,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47%,运动系统患病人数增加43%。这五类疾病患病人数为患病总数的60%。

依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底开展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付为645.24元,其中城市老年人口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出为1540.83元,农村老年人口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出为374.19元。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医疗费为121.56元。其中北京市为最高达222.6元,天津为212.76元,上海市146.16元,最低为广西,为68.4元。药品费为256.68元,其中北京市为567.24元,浙江省为384.96元,天津市为359.88元。

老年人操劳一生,大多体弱多病,是疾病的高发人群,而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费增长缓慢,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院的费用成倍增长,使老年人不堪重负。城镇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参保率相当低,2003年参加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2927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11.4%。而农村有87%的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达41%,应就诊而未就诊采取自我医疗的比例城镇达47%,农村贫困地区高达70-90%。

由于农村医疗水平大大低于城镇,缺医少药相当严重。而国家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医疗资源只有20%分配在农村,用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或返贫,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无钱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老年人是农村的弱势群体,无医疗保障、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其困难会更大。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他们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我国65-69岁、80-84岁、90-94岁与100-105岁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为5%、20%、40%与60%。平均每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照料与医疗成本开支约为65-74岁老人的14.4倍。从北京市公费医疗和企业劳保医疗的支出情况看,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占全市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远大于老年人数与全市职工数的比例。离退休人员仅占公费医疗对象的18.3%,却用去公费医疗费用的41.2%,是在职职工的3倍。表5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组住院费用的比较

资料来源: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

(3)人口老龄化和患病率变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变化及预测: 从2000年到2030年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将由196.22‰到656.75‰,慢性病就诊人数人次由24亿到95亿次;从1994年到2030年慢性病治疗费用将以年均17.72%的速度增长,是1994年慢性病治疗费用的355.6倍。

当医疗费用按照1998年实际价格保持不变,不考虑年龄别患病率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2000-2015年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负担,即应该就医(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就医所需要的医疗费用,由7989亿增加到10280亿,增加28.7%;医疗需求量的费用负担,即实际利用医疗服务的费用由4959亿增加到6267亿,增加26.4%。也就是说,由于老龄化的因素,到2015年医疗需要费用负担增加28.7%,医疗需求费用负担增加26.4%。当医疗费用按1998年实际价格保持不变,同时考虑年龄别患病率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因素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2000-2015年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负担,由8120亿增加到11896亿,增加46.5%;医疗需求量的费用负担由5038亿增加到7230亿,增加43.5%。当各年龄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7.5%变化,同时考虑年龄别患病率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由2000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的9384亿,到2015年将增加到40676亿,增长了3.3倍,15年中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需求费用的负担比2000年增加26.4%,疾病患病率变化增加20.1%。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54%,疾病患病率增加导致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47%。如果说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度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话,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使年龄别患病率控制或保持一定的水平,这将意味着我国将减少1.47%的疾病医疗费用。2000年医疗需求费用负担占GDP的6.4%,2015将年占当年GDP的9.27%。如果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不变,2015年前,人口老龄化和年龄别疾病患病率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增长的作用分别是2/

3、1/3。

四、对现行老年群体的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评价及对策 年份慢性病年治疗费用(亿元)近年来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老年慢性病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的疾病。但是由于相应的医疗体制没有转变,现有的绝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医疗机构,而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和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慢性病治疗机构还很少。全国还没有建立老年病防治基金会,没有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高龄老人的照料、护理的资源(资金、人才)匮乏,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效率比较低。国家也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的机制,国家卫生费用,尤其是对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和治疗资金投入少,个人负担重,这种情况是很不适应高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的。

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成为低收入老年弱势群体的真实写照。不少老年家庭因病而致贫。而且由于医疗资源配备的不合理,造成老年慢性病人大量占用急、重症病人有限的医疗资源,使这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我国老年慢性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老年慢性病防治基金,制定控制老年慢性病发展,加强老年卫生保健服务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老年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对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建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机构,提高一级医院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基础医疗机构单位的设施、设备条件,扩大服务的范围;加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

第一章 高血压

血压是什么?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人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是120/80mmHg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最高血压=年龄+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代器质性等,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性别、年龄与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不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均可引发高血压。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而生活井然有序,平时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工作压力过重与高血压: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性格与高血压:一些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急躁时分泌旺盛,而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引发高血压。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遗传与高血压: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吸烟与高血压: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饮酒与高血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电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压发病率增大。过度饮酒还有导致中风的危险。

高血压病人六不宜

不宜抬举重物:当全身用力抬举重物时,血压可升高50—100毫米汞柱或更高。不宜情绪激动: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均可引起情绪改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不宜用力排便:特别是便秘时,长时间用力易使血压升高,如果蹲便,突然站起,更容易发生意外。不宜洗冷热水澡:水温的冷热刺激,可使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特别是坐浴时,如水面过高,压迫心脏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不宜烟酒过量

不宜气温骤降:夏季空调不宜设的温度很低,室内外温差太大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1.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的80%由高血压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2.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并发冠心病,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3.高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元凶”。4.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最终需要肾移植或透析而支付巨额医疗费。5.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6.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6倍。高血压是91%心力衰竭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心力衰竭常导致患者丧失工作能力。

7.其他:如果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并存,成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高血压常与血脂异常并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

预防高血压病“八项注意”

●“少盐少脂多运动”,戒烟限酒减压力,按时服药是关键,谨遵医嘱是保障”。减少食盐摄入量。高血压病患者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4克,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保证合理膳食,高血压病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有效控制体重可预防高血压。减肥最有效的方法是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戒烟

●限酒。有肾功不全者禁酒。

●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可采用慢跑,快步,游泳、骑自行车、体操等形式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以30到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注意心理。社会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如果通过3至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则应改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

治疗高血压须防“五乱”

一乱:不规则用药。导致血压大幅度波动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增高的血压,它可以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乱:随意停药。停服降压药物后,血压往往在2—3天内便再次增高,而且有些降压药物倍他乐克等不可骤然停药。

三乱:频繁换药。降压药物均要在用药后的两周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乱:不愿联合用药。依靠少数药物降压,势必增加川药量,诱发药物不良反应。小剂量联合用药,能较好地控制血压,不同作用的药物相互之间互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乱:凭自我感觉用药。自行增减降压药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导致血压大起大落。最好是能得到医生的指导。

预防高血压日常保健

1.正常人每年至少测两次血压,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合理饮食:什么都吃,但别多吃。

3.防止肥胖:肥胖者患高血压机会多2—4倍。4.少吃盐:北方高血压多,因为吃盐多。

5.不吸烟:吸烟者高血压机会比常人多8倍,大量吸烟者平均减少寿命6—8年。6.不大量饮酒:饮酒越多血压越高,并且影响药效。

7.尽量做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淡薄功利。切忌情绪波动,大喜大悲。8.避免熬夜、劳累、紧张、郁闷等不良因素。9.坚持长期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第二章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高及尿中有糖。在糖尿病的早期,病人无任何症状,当血糖明显升高时,病人才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重症糖尿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久病之后,可出现心脏病变,脑卒中,慢性肾功能衰竭,视力下降以至失明,下肢坏疽、致残,致亡等不幸后果。

发病机理

糖尿病与遗传、环境两大因素有关。通常认为遗传为患者提供了对糖尿病的易感性,生病则为环境因素造成。

Ⅰ.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不论I型或Ⅱ型均较肯定。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极易发生糖尿病。

Ⅱ.环境因素 糖尿病环境因素复杂,但多是人为的因素,如:心理紧张。情绪压抑、生活节奏紊乱、饮食过于油腻、品种单一及过于精细、酗酒暴食,运动量减少等。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并发症,主要包括: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酸中毒,以上三种为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慢性并发症: 1.眼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中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眼底特异性病变,眼部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物模糊,甚至失明。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可损害肾脏的所有结构,临床表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尿毒症。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病早且发展快,易并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大约占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的70%以上。4.神经病变: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周围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及患母的婴儿神经病变。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灼热、触电,虫爬、蚂蚁走等感觉异常,还可有软弱无力,活动障碍、瘫痪等运动异常。5.感染:糖尿病极易并发感染,最常见的有肺结核及皮肤。口腔、泌尿系、胆系感染,糖尿病人一旦出现感染,最好找专科医生诊治。

糖尿病防治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糖尿病患者饮食禁忌

1、不适宜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甘薯、藕、淀粉、荸荠等。

2、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3、忌辛辣,戒烟限洒。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糖尿病的预防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我国目前有超过9200万的糖尿病患,此病到目前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好现在的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避免致残、致死。

四、糖类摄入

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糖尿病饮食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蒸、煮、凉拌、涮、烤、烧、灿、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止。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11、多使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

控制血糖应达到以下标准:

★空腹血糖6.1(110)~7.0(126)mmoL/L(mg/d1)餐后2小时血糖7.8(140)~11.1(200)mmoL/L(mg/d1)。

★每2-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每半年全面检查血脂水平,心,肾,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眼底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循环系统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每3—6个月应监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监测体重:每周测体重一次.体重指数正常值应为18—24.5。

糖尿病病人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真实的血糖情况呢?

由于每周或更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其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时间等多种因素,不能真实地反映病情,故病人每周应测3—6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到医院化验很不方便,建议有条件的病友购买一台便携式血糖测定仪,每次测量后做好记录。这样医生便可依据血糖记录为您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糖尿病病人应每3—4个月到医院化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该检验值可反映病人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当然,能够控制在6.5%以下则更好。回服降糖药的八项注意要点

每位糖尿病患者病情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同,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样,药物用少了不管事,用多了就会低血糖,必须因人而异。

在口服降糖药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 对药盒上的商品名要知道它的药名

○ 用降糖药一定要了解药物的排泄途径和禁忌症首先要检查肾功能和肝功能,保证用药的安全。

○ 进食量准确,生活有规律是调整降糖药的前提

○ 不吃饭不用降糖药,吃的少降糖药要减量

○ 对药物的“副作用”的认识

○ 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 调整口服降糖药的周期

○ 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是糖尿病患者的监测记录血糖未控制好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吃饭的时间、摄入量、食物种类,进餐次数,运动的时间、方式、程度、降糖药的种类,联合用药的搭配、药物剂量、近期的特殊情况是否对血糖有影响等多种因素。要把具体问题找出来才能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 冠心病

冠心病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的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症,久坐生

活方式以及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冠心病的预防

★不吸烟。

★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避免精神紧张。

★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如何尽早发现冠心病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劳累、体力活动、精神紧张、寒冷及进食过饱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白行缓解者;

(2)反复出现心脏脉搏不齐,心跳过速或过缓者;(3)阵发性胸闷憋气,心悸,呼吸困难;

(4)用力排便.紧张或性生活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5)冠心病病人应随身携带治疗药物

携带一个备有急救药物(盎口硝酸甘油、消心痛、硫氮卓酮、氨酰心安,安定和心痛定等药)的药盒,夜间睡觉时也应将药盒放在床边随手可取的地方,以备急需。

冠心病病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长期服药,不突然停药,定期就诊复查:

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适量体育锻炼,避免做剧烈运动,防止肥胖,戒烟限酒,不多饮浓茶及咖啡等;

3.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 免剧烈的情绪 波动;

4.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不宜过饱,提倡少食多餐;

5.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冠心病病人在运动中要注意什么?

运动固然对冠心病病人有好处,但运动不当,也会给冠心病病人带来的危害。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心绞痛发作3天之内,心肌梗死后半年之内的病人,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2)运动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体供应需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减少,易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4)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

(5)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6)运动后避免吸烟,因为运动后心脏有一个运动后易损期,吸烟易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心脏意外。

第四章 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山血性脑卒中。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叶具有“四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且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随平均年龄增长而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四种人特别容易患脑卒中:

a.老年人:老年人一直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尤以55岁以上人群最多,65岁以上人群发病增加明显,7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则是45—54岁组的5—8倍,所以医生建议,年过60的老人就应该积极预防脑卒中。

b.高血庄患者;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与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病危险性均呈正比,相关研究证实,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 的发病率。

c.心脏病患者:是重要的,且肯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d.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的脑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

脑卒中的预防

★ 体检检查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若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 积极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患者并治疗,由于小中风是完全性卒中的先兆,因而积极治疗小中风可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

★ 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合理饮食,减少吃盐量,适当控制动物脂肪摄入,中午以上适当补充钙剂,增加蔬菜、水果与蛋白质饮食;

②加强体育锻炼,每周3—4次,每次30—60min的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消耗热量;

③控制体重;

④不吸烟,少饮酒。吸烟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和血管壁损伤,尼古丁刺激敏感神经使血压增高,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

⑤平时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

⑥在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病人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寒冷天气刺激神经和血管,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出现脑卒中怎样办?

1.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

2.头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便于将痰液或呕吐物顺利流出。口中如有呕吐物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 引起窒息。

3.正确搬运法: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病人头肩部,不要过分扭曲或震动,一人托住病人的背部和臀部,另一人托住病人腰部腿部。

4.病人如有抽搐,可用软布缠在两根竹筷上塞入上下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5.在确诊之前不要擅自给病人服用药物。

6.保持镇静,切不要慌张,注意安慰患者情绪。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记:尽量避免移动病人,如有需要请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切忌让病人头部受到震动。

第五章 恶性肿瘤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般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而言。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

症状

癌症的早期表现:定期进行体检,不要等问题发生是早期发现肿瘤的好方法。但您也应该知道一些与癌症有关的症状:大小便习惯改变.伤口长期不愈合,乳房或身体其他部位无痛性的、较硬的肿块,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难,明显的变化的疣或痣,或刺激性的咳嗽或声音嘶哑。有这些症状不一定是癌症的标志,他们还可能由其它普通疾病引起。但重要的是,如果有任何这些症状,不要等到感觉疼痛再去看医生,早期癌症通常是不痛的。

(1)原因不明的消瘦、无力,上腹无规则的疼痛,食欲下降,特别厌食肉类食品。

(2)非怀孕和哺乳的妇女,有乳头流水或能挤出液汁。

(3)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

(4)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胸痛,久治不愈。

(5)中年以上的妇女,性交后阴道有少量出血,或平时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或是停经后数年又来月经,白带明显增多。

(6)不伴腹痛的逐渐加深的黄疸和上腹包块。

(7)肝脏肿大的速度较快,并伴有肝区疼痛。

(8)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

(9)皮肤溃烂长久不能愈合。

(10)黑痣突然增大,同时伴有灼痒、破溃,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发脱落。

(11)反复发热和顽固性的牙齿出血,皮下出血和进行性贫血。

(12)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高热。

(13)口腔粘膜,或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上出现白斑,而且迅速扩大和灼痒不适。

(14)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动作失调或伴大小便有时失禁。

(15)无明显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的骨折。

(16)进食吞咽时胸骨后有异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觉食物通过缓慢。

(17)鼻塞,经常少量鼻出血或鼻涕中常带血丝,伴有偏头痛、头晕、耳鸣和颈上部耳垂下方前后部位摸到肿大淋巴结。

(18)大便习惯改变,或腹泻和便秘经常交替出现,或大便常带脓血,或大便变细变扁。

(19)逐渐加剧的头痛,并突然出现的短暂的视力障碍和呕吐。

(20)青少年肘或膝关节剧痛、肿胀,用抗风湿药或抗菌素类药治疗无效等。

预防恶性肿瘤

勿憋尿

研究发现,膀胱癌的发生与一个人的饮水、排尿习惯有关。据资料表明,每日排尿5次的人比排尿6次以上者容易患膀胱癌。这主要是因为饮水少、长时间憋尿,易使尿液浓缩,尿在膀胱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尿中化学物质刺激粘膜上皮细胞,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多饮水,勤排尿可起到“冲洗”膀胱,排除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作用。

戒烟

吸烟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公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烟对胎儿非常有害,孕妇抽烟,小孩以后罹患癌症的几率将多50%。有鉴于此,重视以上环节的防范,就能让绝大多数人远离癌症,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对哪一个年龄层的人而言,抽烟是极度危险的,而且会导致癌症。

多喝蔬菜汁

常喝甜菜汁(根部及顶部作成的)、胡萝卜汁(含B—胡萝卜素)、芦笋汗。将新鲜甘蓝及胡萝卜作成混合菜汁,效果极佳。葡萄汁、樱桃汁及所有深色的果汁,包括黑醋粟汁,都是非常好的营养果汁,新鲜的苹果汁也有益处。果汁在早晨饮用最佳,蔬菜汁则在下午饮用最佳。

多吃洋葱和大蒜

洋葱和蒜头是极佳的保健 食品。可以多吃芽苗菜,比如萝卜苗,豆苗,最好是生吃,或只需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即可。

多吃生萝卜

许多人都知道,在医院里经常使用一种叫“干扰素”的药物。它是人体自身白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在体内具有抑制癌细胞快速分裂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很少,所以科学家们研制出“干扰素诱生剂”一类药物,激发和诱导人体自身制造出更多的干扰素。在日常的膳食中,也有一些能够诱生干扰素的食物,其中效果最佳的,要属白萝卜了。研究证明,从萝卜中可以分离出干扰素诱生剂的活性成分——双链核糖核酸,对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活性成分不耐热,如果经过烹调,在加热过程中则会破坏,所以生吃萝卜对防癌有益。

限制高脂肪饮食

研究显示,与低脂饮食相比较,富含脂肪的饮食,大幅地增加结肠癌及乳癌的发生几率:高脂肪饮食是癌细胞的助长剂。

【知识小百科】了解慢性病

1.什么是慢性病?

慢性病是使身体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的疾病。

2.慢性病的特点

病因相似、起病隐匿、病程长、不可逆、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

3.慢性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大血管病 恶性肿瘤

我国老年护理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6

1 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现状

老年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 1900年老年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被确定下来, 截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1970年, 首次正式公布老年病护理执业标准, 1975年开始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 同年《老年护理杂志》诞生, 将“老年病护理分会”更名为“老年护理分会”, 进一步明确了老年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不仅仅是患病的老年人。1976年美国护理学会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 关注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从护理的角度和范畴执行业务活动。

目前, 美国老年护理实践标准分为基础和高级两个水平。老年护理高级执业护士 (APNS) 需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经过认证, 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常见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国外老年护理专家认为所有在职护士都应具备老年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国外多个护理专科组织已落实修改其专科技能和标准指南[3], 把老年护理延伸至各个护理专科, 使不同类型的专科护士均具备一定的老年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4]。

为积极发展老年护理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老年护理协会 (AGHE) 、美国护理联盟 (NLN) 等部门制定了《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及课程指南》, 规范了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注册护士课程中的比例。老年临床实习要求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体验, 场所跨越健康护理多个部门, 如独立居住高级公寓、养老院、老年人急救护理单元、晚期患者护理所、诊所、初期保健机构和医院住院单元等,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老年护理专家一起工作和学习[5]。

2 国内老年护理学发展现状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 中华护理学会才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老年护理事业发展缓慢, 尚无老年护理专业的资格认证制度,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匮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护理院基本标准 (2011版) 》中明确了护理院设置标准, 即每床至少配备0.8名护理人员、注册护士与护理员之比为1∶2~2.5[6]。但是, 目前我国护理人力大部分集中在医院, 极少部分在社区或养老机构, 其学历大都较低, 没有或很少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和系统教育, 这使得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认识不足, 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7]。

我国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尚未成熟和完善。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 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尚属空白。1998年以后, 国内几所高等护理院校才开始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仅有约54.5%的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 总学时平均为30学时, 其中理论课平均为26学时, 实践课平均为4学时。由于学时所限, 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学的基础知识, 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8]。

3 对我国老年护理学发展的思考

3.1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 制订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定位和发展策略

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工具和杠杆, 具有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作用[9]。老年护理事业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支持。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下称《规划》) 等, 明确提出了老年健康管理的方向和内容。《规划》提出, 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等, 这意味着将来大量的护理人力需要投入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机构中[10]。因此, 我国在制订老年护理专科发展策略时, 必须以此作为规划基础, 明确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不同老年照护机构的角色及功能定位以及老年护理服务内容的界定和服务体系的配套等。

3.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标准, 加快培养老年护理专科人才

我国已经在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加设老年护理方向, 部分本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老年护理专科方向, 但尚缺乏全国统一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标准, 缺少课程体系设置大纲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 相关师资和教材也比较匮乏[8]。因此,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应组织专家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开展调查, 征集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临床医护专家、养老机构、老人及家属等群体的意见, 制订切实可行的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 明确核心课程设置以及不同层次人才的考核标准等。加强老年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建立老年护理人力资源库。

3.3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

我国老年护理领域的相关学者和护理界同仁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老年护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将我国中医护理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势融入老年护理中, 建构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老年护理模式, 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21世纪我国的老年护理发展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护理人员应更新观念, 与政府机构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拓展老年护理范畴。同时, 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 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王婧, 何国平.我国老年护理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12) :82-84.

[3]Nezey M, Bickford C, Schumann MJ, et al.Specialty nursing scope and standards of practice:incorporating content about the care of older adults[J].Geriatric Nursing, 2007, 28 (6S) :23-28.

[4]刘宇, 孙静, 郭桂芳.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 :22-26.

[5]Barba, B.E, Gendler P.Education/community collabor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gerontological clinic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6, 22 (2) :107-111.

[6]王俊君.老年护理医院病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7) :42-43.

[7]王玲.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引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4) :12-14.

[8]刘宇, 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4) :5-9.

[9]梁玉萍.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1, 24 (6) :57-58.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7

1 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现状发展概述

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 由该区区政府和区老龄委组织兴建, 或以该区政府与企业联办的方式兴建。在功能上, 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与泛指的老年活动中心是相同的, 都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交流、休闲的公共场所;在服务范围上, 比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大得多, 不再是仅仅只服务于本社区。其规模与内容都比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更为丰富和完善。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 占总人口17.17%;到2050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 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由于我国强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再加上医疗水平的进步, 我国出生率及死亡率极速下降, 使得我国具有的老龄化发展特点与其他国家不同, 主要表现在:

1) 老龄化速度快。2) 老龄化空间分布呈不均衡发展程度。3) 高龄化趋势明显。4)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进程。5) 人口基数大、数量多。

1.2 我国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步入老龄化国家开始, 已经重视并大力发展各级老年人活动中心, 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尤其突出。例如上海奉贤区老年活动中心由区政府拨楼财政贴钱建设, 除现有4 000 m2, 区政府还将邻近的2 000 m2建住房拨给区老年活动中心以开展新的活动项目。从一楼到五楼, 无论是茶室、书场、棋牌室、桌球室, 还是书画室、电脑室、音乐室、老年教室, 几乎座无虚席。老人们在“中心”不仅能开心地消磨时间, 更多的还能寄托各自的业余爱好, 并在这里找到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每周五, 爱好文艺的老年人会在茶室里演出各类文艺节目。“中心”的戏曲沙龙, 更是老人们自娱自乐的好去处。“中心”活动场所还是全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这里还经常举办思想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科普知识和文化知识讲座;书画社吸引了150多位老年人来这里习字作画, 先后举办了两期老年书画展览, 多幅作品在全国和市区展出时获奖。

2 我国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实例的调查研究, 以及针对城市老年人群属性特点等的分析, 现就对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1)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我国城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的基础设施欠缺, 有待完善, 应该与现有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调配利用, 并对其进行补充、改造。当然, 政府的号召及相关的政策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一些合法的捐赠以及与大型企业联谊等形式, 不仅可以增加投资资金, 还可以为老年活动中心在运营过程中提高保障。2) 休闲活动场地少、绿化率有待提高。休闲活动场地少是全国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便有大片的公共绿地也不能很好地与活动场地相结合, 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相互呼应结合度不好也是一大缺点。3) 缺乏多层次交往空间。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的交往人群只是局限于同一社区内的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家属。应鼓励老年人从家里走出来参与各种集体活动, 鼓励他们与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去交流。创造多层次的内部外部交往空间, 充实活动中心的机构设施以及开放式的机构管理模式的相互结合, 吸引更多外部人流进入, 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4) 设计者因地制宜的前期准备不够。在对实例的相关调研中, 发现许多设计在前期准备的工作是不够的, 没有经过现场勘察调研, 出现了设计时的方案与投入使用时方案的差异。例如在建筑布局方面, 因为冬季寒冷漫长, 建筑多采用集中的布局形式。而在南方, 由于大多数城市冬季时间短, 夏天气候炎热, 就比较适合外廊、院落式分散的布局形式, 且他们的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北方城市。5)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我国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社会支持力度普遍是不够的, 老年人的社会工作开展不但需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还需要作出积极具体的实施方案。

3 建议

1) 应注重功能多样化。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发展应注重综合化、功能多样化设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集休闲娱乐、老年教育、健身活动等于一体, 功能完善、设施齐备, 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性及无障碍设计, 力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服务。2) 应注重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有机发展。应注重城市各级别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紧密有机结合发展。社区活动中心作为老年人娱乐活动建筑的细胞组成部分, 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与选址建设方面不能是孤立的, 作为社区级在内容上、功能上的提升与补充, 两者联系紧密互补, 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影响的网络, 促进社区精神良性发展。3) 应注重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不是为了盲目追求高技术, 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及心理。新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上, 对建筑细部、表面、外观都会造成影响, 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 注重理性采用新技术的同时, 也要体现建筑的人性化与情感化。4) 应注重生态优先。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 无论是在进行何种项目设计时, 都以生态环境作为优先考虑条件是绝对正确的选择。设计时关注光污染、噪声污染和装修污染等新生态问题对老年人的影响;关注老年人在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间距、水体、植被等方面的需求;关注节水、节能, 倡导低碳生活等。5) 应注重体现地方特色。作为为老年人群公共设施服务的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承担着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与宣传的责任, 充分运用地方元素, 在环境、设施、建筑内外装修等方面也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元素魅力。

4结语

随着我国步入“银发浪潮”快速增长的时代, 各级政府将老龄化问题摆在了核心位置上, 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质需求, 城市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结构网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规划, 促进城市各级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有机发展, 才能做到真正促进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

摘要:对城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在我国的现状发展方面进行了分析, 就目前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一些促进和改善的建议, 达到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现状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胡仁禄.休闲娱乐建筑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3]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陈芊宇.西安养老机构设施、环境现状及需求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张孟冰.城市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9.

[6]孙荣雯.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8

随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人口老龄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每两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中国社科院报告指出,203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10年9月11日《新京报》)。

中国老龄化十分严峻,有关全国和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较多[1,2,3],对农村老年人口多是从老年人生活现状、保障和养老模式等社会管理与健康角度进行研究的,而对全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时空差异研究较少。袁俊等运用定量测度方法,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由于我国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长期以来非均衡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压力也更加突出[4]。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村地区,资料来源于2007年、201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2001年、2004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点的农村老年人口(指65岁及以上)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差异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的发展变化特征。

2 农村老年人口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巨大,且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计划生育和少数民族等政策的实施,致使各地区农村人口状况发展迅速并存在差异。我国城市和农村施行的是“二元化”经济体制,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障与政策也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的养老保障和措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还非常薄弱,政策不完善,且各地区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如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东西部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布差异状况,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障设施和政策,研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地区差异就显得十分必要。

2.1 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差异分析

农村老年人口系数指区域农村的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是该区域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W表示农村老年人口系数,L表示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下文同),P表示农村总人口数量。当W≥7%时,表示该区域农村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全国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7.35%、8.39%、9.53%和9.80%。从图1可以看出(见封四),农村老年人口系数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2003年的增长速度较快,但这一时期上海和天津的W值却在下降,尤其是上海从2000年的13.73%下降到2003年的9.30%。2006—2009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增长减缓甚至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如北京、天津和广东等农村地区。但从整体来看,2000—2009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增大。

2000年我国有14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超过了全国7.35%的水平,有17个地区超过了7%。从我国农村人口进入老龄化的阶段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东部3个地区——上海、浙江和江苏的W值分别达到13.73%、10.51%和9.73%,而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一比重还较低,如青海省最低为4.28%。2003年,我国已有22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超过了7%,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和山东均已超过10%。但我国西部、东北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这一比重略低。2006年,我国有25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超过了7%,并有11个地区W值超过10%,尤其是上海最高达15.20%,而新疆最低为5.44%。2009年,我国共有26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超过了7%,即我国大陆约有84%的农村地区进入老龄化阶段,上海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达17.13%。目前,只有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和黑龙江的农村未进入老龄化阶段,而新疆最低为5.56%。图1为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系数空间分布(见封三)。

2.2 农村人口老少比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人口老少比指区域农村的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0—14岁)人口数之比。其公式为:undefined。式中,H为农村人口老少比,Y为农村少年儿童人口数。根据H值可大致确定农村人口年龄构成的类型:①年轻人口型为H<15%;②成年人口型为15%≤H≤30%;③老年人口型为H>30%[5]。根据图2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人口老少比在逐渐增大,但一些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的H值也出现回落现象,与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变化基本一致,但上海地区的H值在各个时期都是最大的。2000年,全国的H值为28.83%,只有宁夏(13.79%)、青海(14.38%)和西藏(14.62%)三个地区的H值小于15%,其农村人口属于年轻人口型;有18个地区的H值在15%—30%之间,属于成年人口型;有10个地区的H值大于30%,属于老年人口型,上海地区的H值已高达111.72%。2003年,全国的H值为37.07%,所有地区的H值都超过15%,有10个地区的H值在15%—30%之间,属于成年人口型;有21个地区的H值大于30%,属于老年人口型,而上海地区H值下降为81.31%。2009年,全国的H值为52.01%,在该时间点上只有宁夏(24.9%)、青海(27.83%)和新疆(24.14%)三个地区的H值仍小于30%,其农村人口属于成年型,而其余28个地区的H值都大于30%,即我国大陆约90%的地区农村人口已属于老年人口型。上海地区的H值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达206.29%。

2.3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地区差异分析

农村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指区域农村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用以反映区域农村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数量,农村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农村人口年龄的构成。其公式为:undefined。式中,S、D分别为农村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由图3可见,农村养老负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上海是农村养老负担最严重的地区。此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而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该值相对较低。在这10年中,四川增长了6.89%,为增幅最大的地区,湖南、福建次之,而天津却负增长了1.77%。2000年、2009年全国农村养老负担系数分别为10.95%、13.73%,即100位劳动年龄人口分别要负担约11位、14位老人的养老。2009年,上海养老负担系数最高为23%,是最低的宁夏(8.6%)的2.7倍。而上海在2000年 、2003年、2006年3个时间点上的养老负担系数波动幅度较大,依次为18.62%、11.8%、20.18%。

3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

考察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可采用集中指数[6]。其公式为:undefined。式中,C为不均衡指数,n为地域数目,w为农村老年人口系数,y为各地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C的数值越小,表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越均衡;反之,则分布越不均衡。从表1可见,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相对于土地面积的集中指数从2000年开始趋于下降,说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化,即全国各个区域都逐渐出现农村老龄化情况或老龄化程度逐渐接近。2006年该指数出现轻微回升,但2009年又出现回落且符合近10年的整体下降趋势。

4 结论

本文用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养老负担3个老年人口指标对我国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发展变化迅速,且地区差异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可根据地区差异情况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已出现的老龄化压力和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压力。

4.1 农村老龄化发展迅速

目前,虽然我国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化率已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8年的45.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7]。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2000年(80739万人)的63.91%下降到2010年(67415万人)的50.32%,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出生率在降低,平均寿命在延长,目前及未来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仍然非常大。2009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6932万人,约占全国老年人口(12967万人)的53.46%。

全国农村老年人口系数由2000年的7.35%增长到2009年的9.80%,其中四川是增速最快的地区。从农村人口老少比的变化可见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趋势。2000年,我国全国农村人口老少比为28.83%,分别有3个地区属于年轻人口型,18个地区属于成年人口型和10个地区属于老年人口型;2009年全国农村人口老少比为52.01%,只有3个地区属于成年人口型,其余28个地区都属于老年人口型。从农村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可见,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2000年和2009年,全国农村养老负担系数分别为10.95%和13.73%,即每100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分别要负担约11位和14位老人的养老。

4.2 农村老龄化从东部向中西部快速递进

从图1、图2可见,我国农村老龄化是从东部和南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递进。200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大于7%,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共有17个,东中西部分别有11个、3个和2个;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小于7%的地区共5个,东西部分别有1个和4个;而中部地区的农村该系数都已大于7%,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程度较大的地区(该系数大于10%)也由东部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2000年,我国有10个地区农村人口老少比大于30%,属于老年人口型,东部有7个;2009年,只有西部的3个地区该值仍小于30%,属于成年人口型,我国其他地区农村都为老年人口型。

4.3 农村老龄化的集中程度趋于降低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相对于土地面积的集中指数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分别为55.17、54.56、54.79和54.08,这10年中该指数虽有起伏,但整体趋势是降低的,说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分布逐渐趋向均衡化,即全国各个区域都逐渐出现农村老龄化情况或老龄化程度呈现逐渐接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2,(1)∶18-24.

[2]邬沧萍,谢楠.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1,(1)∶4-8.

[3]张纯,曹广忠.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56-61.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7.

[5]向洪,张文贤,李开兴.人口科学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782-783.

[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0-271.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9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中老年人的人口比例逐渐增高,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影响到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同时也直接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经超过了1.6亿人,而且每年正在以8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20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想做好老年社会工作,就要重视老年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意识形态福利视角对社会工作化进行思考,了解老年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2 意识形态福利视角概念的社会工作化思考

根据国外关于社会工作化的研究成果可知,意识形态的福利视角是社会研究工作的重要视角,是一种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社会工作化研究是不一样的,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产物,社会福利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减少阶级冲突,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统治提供基础,因此社会福利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功能。马克思唯物论将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认为社会的阶级结构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老年社会工作的制度结构解释可以追溯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摒弃了社会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抽象法则,该结构化理论是动态的敏感性概念,并认为行动者利用结构特质可以改变或者在生产了社会结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认为在经验情境中的互动系统是一个制度性过程的混合体,制度与行动者使用并再生产的规则和资源相互联系,制度并不在于个体而是实际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应用不同的规则和资源而形成的,所有的规则和资源的最基本的维度就是在于制度化的过程中。

3 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3.1 缺乏完善的老年社会工作制度和政策

老年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政策进行保障,以便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规范老年社会工作流程。但是,目前老年社会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国家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资金扶持政策和力度不到位,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建立健全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老年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工作制度和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老年社会工作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力较差,较多老年社会服务仅仅只局限于文体娱乐活动,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忽视了老年人精神照顾和心理关爱。

3.2 社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同感较差

老年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社区各个部门的配合,社会工作开展的成效直接受到社区认同的影响。社区的老年社会工作是贴近民生的,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福利水平,社区是城市中最基础的行政机构。部分社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爱,我国属于熟人社会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在很多方面都依靠熟人社会文化,部分社区居委会和负责人对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因此社区老年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遭受的阻碍和困难较多。同时,由于社区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因此其日常管理工作比较琐碎,承担的行政事务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社会服务的推进效果,老年社会工作质量和效果较差。

3.3 地域覆盖较小,养老观念落后

首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有限,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老年社会工作开展效果较差,乡村中和老旧社区的老年人难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我国属于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之间的老年社会工作质量差异很大,如何有效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体系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老年人便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很多老年人受到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对目前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层次较差,认为接受机构养老是晚景凄凉的表现,因此较多的老年人对老年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不愿接受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体系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老年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4 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应该被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福利视角下的制度发展和政策指导。国家的性质将会直接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性质,影响老年社会工作体系的形成和结构,我国的国体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和发展就是为了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4.1 积极构建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老年社会工作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主要以平等为基础,具有本土化特征。我国特色的老年社会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为基准,积极构建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制度。相关部门要从养老社会责任出发,以老年人的利益为己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规范养老服务体系和标准,建立符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实际情况的本土化养老体系。2000—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旨在积极构建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制度,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进而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4.2 规范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政策引导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共享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一,社会工作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老年社会工作群体的社会认同度和存在感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强化,老年人服务市场成为各大竞争者抢夺的市场之一。首先,老年社会工作要积极剥除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影响,养老责任应该由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承担,我国相关部门要重视养老政策缺失、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其次,相关部门要积极用优势视角观察老年社会工作,应该从这些老年人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的角度出发,进行政策与引导,积极制定一系列社会福利和养老政策,健全法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最后,相关部门在做好规范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政策应答工作时,应该考虑政策接受者的主观感受和福利变化,要对政策效果进行预期,重视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的效果。

4.3 多样化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行动主体

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的政策应该依据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来进行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以此为导向推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关部门要以多样化、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为主体,积极构建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多层次行动主体,构建“三社联动”机制,保证社工与社会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减轻社区和社工机构人员紧缺的情况,完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必要人才。同时,社工要善于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可以使用非正规支持网络对正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和互动,必要的支援服务和设施,进而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质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宇,谢建社.本土化视野下的孝道价值观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5).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论文 篇10

1 日本老年服务设施的分类及特点

1.1 家庭帮助服务设施

即社区服务, 由社区派出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人员, 如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家庭服务员等, 到那些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又无适当的护理人员的老人家中, 进行走访并进行多项服务: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家务、定期上门了解患病老人的病因、观察病情,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会诊, 到老人家中进行诊疗护理, 对老人及家属给予用药、营养、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

1.2“日托”服务设施

就是白天将住在家中的老人, 主要是65岁以上行动不便、身体虚弱或患有身体障碍或精神障碍而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接到社区老人设施, 如老年护理中心、福利中心等机构, 提供洗浴、就餐服务, 进行生活或心理辅导, 健康检查, 功能训练, 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娱乐活动等, 晚饭后, 派车送他们回家。

1.3 短期护理服务设施

针对65岁以上的老人, 在其护理者因疾病及其他原因暂时无法进行居家护理时, 让他们短时间入住设施, 进行生活协助、健康娱乐、康复修养、交流谈心等活动;为长期住院的老人在出院回家之前做过度准备而提供的短期护理服务;为临终老人提供静养关怀服务。

1.4 长期服务设施

对于身体、精神上有明显障碍缺乏生活自主能力, 需要长期照看而家庭照料又存在困难的65岁以上老年人, 由老年设施照顾其饮食起居, 组织各项娱乐活动, 进行体格检查, 功能锻炼、心理健康和生活护理等方面的指导。

2 日本养老机构的组织形式

2.1 由民政人员组成的政府机构:其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2.2 民间组织:

如社会福利协会、社会福利法人等, 这些组织除了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收取很低的费用外, 还能够得到政府的部分资助, 加之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都很高, 所以发展的很快。

2.3 志愿者:主要是家庭主妇、大学生和部分健康老人, 这种服务免费或收取很低的费用。

2.4 企业式的养老服务设施:

企业以保险方式获取资金, 然后以低收费服务于病人, 这种方式已成为日本老年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3 日本的老人福利设施建设已经逐渐实现了体系化、多样化、

现代化, 在合理、实用的硬件设施保障下, 完善的法律法规成为日本老年服务顺利发展并不断优化的基础。《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及《福利人才确保法》的相继建立, 不仅保证了老人的权益, 也规范了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要求, 保障了从业人员的权益, 使日本的老年服务制度在一整套法律制度保障下, 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优化。

4 日本老年服务体系对我国老年服务业的启示

4.1 我国老年服务业的现状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 老龄化加速发展, 需要照护的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呈高发态势。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 全国老人共需800万张, 而目前只有250万张, 床位缺口达550万张;按照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 全国有283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 共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 而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 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同时, 目前养老服务队伍只限于以生活照料为主, 整体素质较低, 因而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的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此外, 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原本就很缺乏,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更是奇缺, 就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

4.2 重视专业化培训

当前社会大环境对老年长期照护的认识存有误区, 对老年人的看护常被认为不是真正的护理工作。事实上, 老年护理恰恰属于护理服务的范畴, 需要专业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因此, 必须突出护理人员在老年护理中的角色重要性, 以各种形式开展老年护理人员专业教育。医院每年应对护士进行老年护理转科培训, 包括老年常见疾病专科护理,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以及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等, 要培养护理人员大爱的精神, 让她们懂得对老年人的照护是一种善行, 应积极投身其中, 这样可有效转变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脏累”观念, 避免人才流失。

4.3 老年护理人员职业化

随着全国各类型民办养老机构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兴行业之一, 护理员、康复师等工作人员的职业准入已成为关系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日前,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 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幅教授、日本医疗福祉经营学博士张莹介绍,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质量, 日本政府于1963年指定了老人福利法, 并提出了“介护”一词。“介护福祉士”资格必须进行基础科目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并通过国家资格认定考试。因此, 应该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

4.4 老年服务事业应有政府和法律的保障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便在全国率先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从业率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社会养老专业人员的紧缺, 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就业难, 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以日本养老体系为样本, 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将较为成熟和基础的部分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这样才有助于明确养老事业的地位, 使其得到推广与普及, 规范持续的发展下去。

老年服务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于服务人员的素质。我们应尽快在各类院校建立起高层级护理人员的教育模式, 以提高老年照护的专业水平;同时, 还应重视基层护理员队伍建设, 建立适宜的培训计划, 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服务需求, 从而真正让老年人得到实惠、规范、有效的长期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仲英.走近日本老人福利院.[1]张仲英.走近日本老人福利院.

上一篇:4次谐波下一篇: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