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2024-09-10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精选11篇)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1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情等客观原因,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 底子薄, 受到其他国家的技术封锁等难题。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 至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设备薄弱。

在机械制造业中, 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平。许多关键零部件我国还不能自己生产制造, 完全依赖进口,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依然很落后, 没有掌握世界领先技术, 大多是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为主, 高新技术含量不高。

(二) 制造技术及工艺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运用到机械制造行业中。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但是我国普及率不高, 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仍然是以传统加工方式为主体, 这就使得我们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三) 自动化技术运用落后。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不太成熟, 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 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四) 生产管理水平低。

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 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 不断推出和更新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 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正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小而散, 大多数企业未能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很多企业都是重技术, 轻管理, 组织机构系统不完善, 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水平低下。

(五)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设备却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六) 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关注度不够。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 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经费投入等还很缺乏,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七) 自主创新及人才培养欠缺。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产品开发周期较长。针对机械行业总量增长速度快、重点产品产量高、效益增长幅度高、经营效率有提高、国际贸易进步快的发展形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提醒行业保持清醒头脑:“我国机械工业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发展模式, 支撑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仍很脆弱, 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不足以承担起支撑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任。”据悉, 我国目前很多产品或者设备都是依靠外国进口, 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因此, 加快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对我国机械制造业意义重大。

(八) 高精尖技术的开发相对薄弱。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对于我国机械制造业来说, 基础设施设备已经得到改善, 管理能力也逐步加强, 此挑战最主要还是来自高精技术的开发, 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劣势所在, 不加强高精技术的开发将处处受制于人。机械制造业高精技术的开发说到底也是高精人才的培养, 需要国家、政府加强重视和培养以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行业, 至今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 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 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 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包括轻工业、重工业等在内的机械制造业,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的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拥有四万多家企业、三百多万台机床、九百多万在职职工的工业体系。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 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老牌工业大国。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展望

总体来看,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十年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市场份额的比重正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前景。不过我们仍然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机械制造业, 对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探讨, 从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从技术中心转向以理念为中心, 明确行业目标。

我国“十二五”机械行业发展规划主要有:一是要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形成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性制造设备、大型自控系统及精密仪器的自主开发能力。三是重大设备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四是基本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标准、质量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因此, 不要盲目生产扩张, 要积极树立自己的品牌, 强化品牌效应和危机意识, 要有自己的品牌特点和企业文化理念, 发展灵魂也是决定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因素, 在这个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时代中创建独特的企业发展模式和理念。

(二) 加快我国机械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加快对我国落后、陈旧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对不能适应现代化机械制造需要的设备进行淘汰, 加快对我国机械设备的研发,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机械设备, 最大化地提高机械制造效率, 使其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服务。

(三) 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水平。

借鉴性地吸收国外机械制造业优秀的管理理念, 结合我国国情及机械制造业的管理实际情况, 改变过去重技术, 轻管理的思路, 制定适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模式, 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软环境。

(四) 由强调专业化分工向一专多能转变。

由强调专业化分工向一专多能转变, 最大程度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自从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 全世界人们都以为这种能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必然是非智能技术的顶峰, 可是日本佳能相机一改流水线为圆桌生产线, 效率大大提高。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也是如此, 让各种不同工种的工人参与到流水线的不同位置, 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 加强科研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为未来机械业的高科技发展储备人才。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总是依靠进口国外设备或者产品是不现实的, 必须加快我国的自主研发。因此, 人才的培养是机械制造业研发甚至发展的强大后盾, 现阶段很多企业家鲜有愿意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我国的机械企业想要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走得更远, 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人才培养,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 既有着值得憧憬的未来, 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以长远而客观的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甚至每一个机械工作者的努力, 为它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但是多年来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 我们也一定要客观地看待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本文将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作逐一的阐述。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自主创新,高精尖技术

参考文献

[1].余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西焦煤科技, 2010

[2].应雷.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困境和发展策略对策[J].科技资讯, 2010

[3].侯志楠.析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才智, 2011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2

一、德国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并且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表明德国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呈现提升的态势。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自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中走低的趋势(如图1所示)。特别是2008年以来,德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小幅回落的态势。2008年德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1.81%,之后下降至2010年10.84%,2011年略有回升至10.91%,2013年又降至10.44%。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自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大致呈现出一条“N”型的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1985年至2000年,德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从0.28降至0.14,之后进入回升通道;自2005年以来,德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维持在0.18—0.20之间。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自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大致呈现出一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示)。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行比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至2000年降至0.2,随后小幅回升至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至0.22,自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小幅回升,至2013年升至0.3。

二、德国制造业的特点

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达22%。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自身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一)“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

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极具发展活力的行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力于发展大企业截然不同。这些“隐形冠军”一般只生产单一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例如,一家生产连接件产品的小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网点。诸如此类的小企业在德国至少有 1200 家;并且这些小企业一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而且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也较强,因而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行业的工艺和技术非常复杂。虽然日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十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很难突破。拿缝制设备行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高端缝制设备的制造。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至多4500转水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高档机才能达到 5000转的水平。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一样。

(二)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

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目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企业不仅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例如西门子公司,除了在全球有近3万名研究员、每年与千家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之外,还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出资,为中小企业搭建研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拓展研发资金的申请渠道。事实上,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市场的整体研发业态,而且给大企业提供了一条在供应链上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技术有效的途径。

德国的创新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一阶段的创新政策是扶植国家性的研究中心,以核能、航天科技等重大项目进行推进;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政策体现在创新聚集带上。这是因为当时经济增长乏力、技术应用速度不断加快,德国也看到合作的必要性,故将创新聚集带作为高科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中小企业从国家的创新政策中获益颇丰。

所谓创新聚集带,是指相关各类型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所组成的开放的创新网络,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工作。创新聚集带提供了纵横相错的信息共享平台。这种共享既可以是纵向共享即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共享,也可以是横向共享即处于同一个产业企业之间的共享。创新聚集带也降低了进入的门槛,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创新聚集带是一座桥梁,连结着实验室和市场。企业可以选择与研究院所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也可以选择外包,将研发任务交予研究院所。德国四大研究所中,厄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和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以基础研究闻名于世,莱布尼兹协会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则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并在产品商业化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四大研究所在88个创新聚集带设立了240家分支机构,有6.6万名研究员供职。

(三)高品质、高标准与多元化发展

德国企业普遍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为德国品牌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德国企业正是依靠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完备的监督体系,将“品质”打造成“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德国制造”也是对精准和品质最好的诠释。例如,德国诺沃泰克公司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线性精度可达 0.01%,分辨率高于0.01mm,其内部的导电塑料电阻及多指贵金属电刷可保证1亿次以上的寿命。同样,德国汽车的安全性和耐用性也大大高于日本、韩国汽车。

德国企业同样进行着有限相关多元化发展。比如,冶炼和能源企业拥有丰富的环境保护方面技术经验,他们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环保产业,逐步培育出有竞争优势的环保产业链。钢铁企业从钢铁生产这一单一的业务领域拓展到机械工程、零部件加工,甚至汽车、轮船、航空工业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三、德国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2013年4月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德国将工业4.0项目正式列入到《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中。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等社会团体共同建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第一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随着德国工业4.0的实施,德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一)产业高端化

目前,德国制造业R&D、精益求精制造技术和对复杂工业流程的专业化管理都属于世界领先。德国IT产业同样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和产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s)迅速发展,加速向制造业领域渗透,欧盟、美国、印度和中国正在加紧布局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德国希望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应用物联网以及服务互联网技术,先发制人,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制造智能化

德国工业4.0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即将迅速发展的物联网和务联网引入工厂,不仅使用更为先进的新型制造技术,而且彻底改变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人机关系。信息物理系统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推动工业从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一方面,制造业将变得更为灵活、智能和个性化,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同时生产系统还能够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具备自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另一方面,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的建立过程也是制造业工艺流程复杂化的过程,从管理实践看,驾驭复杂度的管理能力也必须配套地进行升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物理系统的潜在优势。因此,工业4.0计划不仅包括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还包括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复杂工艺的能力提升。德国工业4.0计划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工业智能化水平将达到全新的高度;第二,以嵌入式制造系统推动智能社会发展;第三,实施“双领先”战略部署和推广信息物理系统。

(三)生产集成化

德国工业4.0计划将实现三大集成,即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以及端对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在生产、自动化工程以及IT领域,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是指将使用于不同生产阶段及商业规划过程的IT系统集成在一起,这包括了发生在公司内部以及不同公司之间的材料、能源以及信息的交换(比如入站物流、生产过程、出站物流、市场营销),横向集成的目的是提供端对端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对应,网络化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是指将处于不同层级的IT系统进行集成(例如,执行器和传感器、控制、生产管理、制造和企业规划执行等不同层面),其目的同样是为了提供一种端对端的解决方案。所谓端对端工程数字化集成是指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是在所有终端实现数字化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基于价值链与不同公司之间的一种整合。这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在此模式下,客户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参与到整条生产链,并贯穿加工制造、销售物流等环节,可实现随时参与和决策并自由配置各个功能组件。

四、德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德国政府从技术创新、教育体制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支持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为技术创新提供完善的市场制度框架

在德国的创新体系中,政府的第一任务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这包括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德国不但具有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而且知识产权法律执行机制严格高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雇员发明法》,它不但解决了机构(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雇员之间就发明权归属方面的纠纷,而且还解决了雇员和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应用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补偿方式。

德国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视作推动创新的决定性力量,将维护市场秩序视作政府的主要责任,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反对限制竞争法》、《关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新行动纲领》、《中小企业组织原则》等法律禁止大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禁止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权益和平等竞争的市场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反对限制竞争法》与《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对限制竞争法》为企业界做出了有关市场竞争的原则性规定与具体行为规范;《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则一直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法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有详细的规范,对商业欺诈、行贿、诽谤、出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列有非常详细严厉的惩戒性条款,这些法令条款通过清廉、高效的司法体系得到严格执行。这些法律和其它相关法律一起构成系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公平竞争法律体系。

(二)致力于建设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德国政府在大力支持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建设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以德国联邦政府为主导,建立了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德国技术转移中心不仅仅是全国性的技术交易平台,还是综合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它分布在德国各地,与德国商标专利局、德国技术联盟、德国技术与创新协会、德国工商总会、ADT协会、欧洲专利局等机构紧密联系,并在各州均有一个伙伴机构,负责开展技术供需信息的收集和咨询,技术咨询和服务、交易项目的受理与评估、寻找合作伙伴、专利保护咨询等服务,并且上述服务是无偿提供给企业的。此外,分中心一方面向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基金会和欧盟组织等机构为企业寻找开展创新活动的资金资助;另一方面还承担本地区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研究,探索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课题。

此外,德国政府也主持或参与建设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此外政府也主持或参与建设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对于这些技术转移中心,政府一般只开展发起、组织和协调等行动,不直接提供主要经费。如巴伐利亚州研究基金会、弗朗霍夫协会以及柏林市TSB 技术基金会等等。在州这一层面的技术转移平台中,成效显著和比较著名的是巴符州“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以公益性为目的)和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赢利性为目标)是其核心的两个部门。而弗朗霍夫协会,具有半官方、半私人机构性质,主要从事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活动。

(三)积极支持创新联盟与创新集群的发展

以创新为焦点的全球竞争正演化为创新链与创新生态之间竞争,产业链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围绕创新活动展开的合作与协调日趋重要。德国为增强市场协调经济主体合作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能力,积极推动创新联盟与创新集群的发展。

德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相继制定实施了联邦经济技术部支持的创新联盟计划、国家高技术战略框架中的创新联盟促进计划、支持中小企业研究联盟的创新网络计划,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给予多方位的支持和资助,还建立合作联盟网站为联盟的合作、交流、发展和服务提供了平台,推动创新主体积极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支持创新联盟发展政策中,德国政府的主要角色是为创新联盟的形成、发展及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以及提供必要的协助和协调。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与科技界、产业界紧密协作,2007年组建6个创新联盟并启动相应行动计划,2008年又组建了3个创新联盟。到2012年底时,德国联邦政府向9个创新联盟投入资金总计6亿欧元。此外,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学术界、科技界和产业界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8月,德国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科技校园:公司创新伙伴联盟”行动计划,目的在于深化产学研之间合作,使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长期的伙伴关系,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自1995年开始,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出台了系列支持创新集群的政策,目的是想让同处在集群中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互动方式对能力和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合作创新。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2007年德国教研部在《德国高技术战略》的框架下发起的“德国尖端集群项目”。该项目拟定了3期计划,每期计划为5年。每期资助5个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优胜集群,并对每个优胜集群提供4000万欧元资助。

(四)重视教育体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德国非常重视教育体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长期以来,德国公立学校学费实行全免政策。早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有一项名为“精英大学”专项基金,金额高达1亿欧元,这个专项基金用来资助“精英大学”建设,第一批入选的大学有慕尼黑大学、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和慕尼黑技术大学等。在开展教学科研的同时德国也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颁布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年青人必须参加相关技术培训。事实上,“德国制造”能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

(五)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在德国制造业发展中表现尤为显著。德国约有30万个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与企业联系密切。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设有35个全国性的成员协会,344个专业协会,153个州代表处,和8万多个企业保持联系。再如,德国工业研究协会工作联合会(AIF),是德国经济界自主管理机构,负责经济技术部资助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规划”、“资助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研究、开发及创新活动规划”等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些非政府组织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筹措企业发展资金、发布政府和市场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员培训等相关服务。

此外,德国长期实施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区域财政平衡制度和对问题地区的财政补贴制度,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很好地解决老工业基地诸如技术、资金等问题。例如,在老工业基地为优化投资结构,北威州规定凡是投资于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大企业可以获得投资额28%的补贴,小企业获得18%补贴。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创新工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风险评估”阶段性成果)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新特点 篇3

“十二五”以来, 较以往十年相比,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总结, 有六大新特点。

一、产业增速:由高速进入了中速

2000年至2008年产业最高增速曾经超过30%, 平均增速在20%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产业增速异常低迷。2010年以来,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逐步下降, 从高速降至中速, 并可能进入个位数。2010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6.9%,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5.9%、12.1%和11.3%。销售产值增速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但降幅更猛, 从2010年的24.6%降至2013年11%。预计未来, 增加值增速和产值增速都有低于10%的可能。

二、产业发展动力之一:从出口导向到内外均衡

测算这几年内外销产值比例的变化, 在国家扩内需政策持续作用下, 电子信息产业内销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2.13万亿元, 出口交货值2.89万亿元。2013年, 内销产值为4.54万亿元, 出口交货值4.85万亿元。内销产值比例从2009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48%, 提高6个百分点。粗略计算, 出口对内销基本是4:6到5:5, 2005年以前是3:7。这反应了产业发展动力已发生很大变化。

三、产业发展动力之二:主要依靠外资内外资比例变化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出主要依靠外资企业, 最高时曾经超过80%。这几年, 内资企业发展持续快于外资企业, 产值比例不断上升。2009年, 我国内资企业销售产值为1.34万亿元, 外商港澳台企业销售产值为3.68万亿元。2013年, 我国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9万亿元, 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29万亿元。内资企业销售产值比重从2009年的27%上升到33%, 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四、产业发展动力之三:区域贡献由东部独大到东中西部趋向平衡

从产业看, 2009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为2.3万亿元、1.87万亿元和4.52万亿元, 中部、西部对东部比例为5:4:91。2013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02万亿元、7659亿元和7.6万亿元。中部、西部对东部比例为11:8:81。

从增速看, 2009年以来,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差距略有缩小。2009年中部、西部地区产值分别增长24.1%、25.6%, 而东部地区销售产值同比仅增长1.5%。2013年,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中,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销售产值增速分别为28.0%、28.9%和7.6%。中部、西部与东部的产值增速差距从2009年的22.6、24.1个百分点略降至2013年的20.4和21.3个百分点。

五、产业内部结构:传统整机业需求饱和逐步放缓, 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

按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的九大子行业而言, 在10万亿元产值中, 超过万亿元的主要有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业。2013年这4个行业产值分别为2.24万亿元、1.71万亿元、1.58万亿元和1.42万亿元, 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23.9%、18.2%、16.8、15.1%。较2009年比, 行业比例发生的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2009年,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值1.56万亿元, 占总产值的31.1%, 位居第一;电子元件制造业产值9160.2亿元, 占比18.2%, 位居第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8437.8亿元, 占16.8%, 位居第三;电子器件制造业产值6665.2亿元, 占13.3%, 位居第四;其他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10322.6亿元, 占20.6%。

但近几年, 彩电、计算机、手机三大整机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彩电经历平板电视替代显像管电视的快速增长后, 很快进入了饱和期;手机主要是智能手机近三年经历了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也开始大幅放缓;计算机受平板电脑冲击, 去年开始大幅放缓, 出货量甚至负增长。相比这几个传统领域, 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2013年, 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2600多亿元, 增长近30%;平板显示产业规模1000多亿元, 增长45%;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3200多亿元。

六、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到逐渐接近

相比做大规模, 提升技术水平是更艰难的任务。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应该说全球排序, 站稳了第二梯队, 部分领域进入了第一梯队, 到2020年, 我们有信心大部分领域进入第一梯队。当前, 在一些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集成电路:国产高性能计算CPU应用于“天河2号”计算机, 国产嵌入式CPU规模化商用, 国产SoC芯片销量过亿。

通信:3G之后, 通信设备研发制造水平逐渐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已经进入第一梯队, 通信终端, 海思、展讯4G手机核心芯片销量很快也将过亿, 以“中华酷联”以及小米为代表的品牌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计算机:联想计算机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 不同统计口径, 也有说已经位于第一。

平板显示及彩电:京东方、华星光电8.5代线产品良率快速提升, 国内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达到37.5%。国产品牌电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太阳能光伏:我国技术和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未来一个时期, 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应以转型升级为主线, 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 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统筹国内外市场, 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十二五”以来,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增速由高速进入了中速;产业发展动力从出口导向到内外均衡, 由主要依靠外资到内外资比例变化, 区域贡献由东部独大到东中西部趋向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从传统整机业需求饱和逐步放缓到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技术创新能力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到逐渐接近。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4

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较为传统,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科学的问题。相比较国外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大范围的采用敏捷制造(AM)、准时生产(JIT)等方式,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仍以经验管理为主。不论是企业人事管理还是产品生产管理,国内大部分企业仍然落后于国外的企业。

2.2技术方面

从上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很多的重要设备均来自进口,这就造成了大众潜意识里认为国外机械要比国内的机械技术先进、质量好、寿命长。因此,很多企业目前仍然采取进口设备为主,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反而冷漠对待,从而导致国内技术发展缓慢、后劲不足,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的企业手中。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存在着“技术黑洞”,对外国技术的存在严重依赖性。例如,某品牌手机打出95%是国产的广告,其实真正的核心就是来自于那5%的国外进口零部件。

2.3市场方面

当前社会经济的下行压力给机械制造行业的冲击十分巨大,市场需求量近几年逐步下滑。有资料显示,前八个月份的挖掘机销售下降了40%以上,甚至装载机销售下降高达50%以上。这背后存在不仅仅是销售渠道问题,更是因为基础材料供需矛盾、现役设备超过年限却仍在工作、缺乏市场准入机制等等方面。

2.4高校机械学科建设方面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5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计量模型

一、绪言

作为知识型的高科技产业,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慢和质量高低是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相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行业而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更强;拥有了领先的科技水平,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有更为主动的地位,更快地缩短与行业领导企业的差距。但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来看,该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质量粗放型增长阶段,为改善这一缺陷,加大资源投入是必然选择;但如何有效配置该产业的资源投入就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据此,本文拟以医药制造行业近年来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行业产值,固定资产数量,R&D投入水平,人员数量等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计量经济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做出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从而就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的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和样本数据处理

结合此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文中采用生产函数(Cobb--Dauglas)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该模型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在20世纪20年代导出。其基本形式为:其中Y为产出量, K、R、L分别为资本、R&D投入、劳动等投入要素。

另外,为更详细探究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将同时对C—D模型的几种衍生形式: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也进行建模分析。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因为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对数转换形式中的替代变量数目太多,为有效地避免线性回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异方差问题,必须提供很大数量的样本数据,而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基础数据条件尚且不足以达到这种要求,因此在以下的模型回归过程中,C—D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中采取三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级CES模型和VES模型中采取两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两两组合)进行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拟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归纳如下(为方便软件处理数据,此处将各模型的对数转化形式一并列出):

1.C—D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模型中a、b、c为相关变量的产出弹性; A为效率系数; 为虚拟变量,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3.V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本文模型中包括有Y、K、R、L、 五个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医药行业的产值(Y),解释变量为该行业的资本(K)、劳动(L)和R&D投入(R),为了用定量的数据来表示这些解释变量,本文拟用行业年度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行业的年度固定资产数值来表征资本,用行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研发(R&D)人员的数量来表征劳动,用R&D费用的支出来表征R&D投入。另外,还有些无法量化的变量,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将以虚拟变量(μ)的形式在模型中加以体现。

表1样本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

三、最终方程与模拟结果

本文此处回归分析所用的软件为Micro TSP(6.5),具体所采用的线性回归运算种类为LS(H), 即可带有异方差处理的普通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模型表示如下:

1.C—D生產函数模型

表2C—D生产函数模型回归结果

拟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表达式为: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表3一级CES模型回归结果

表4VES模型回归结果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借助已得的C—D 生产函数模型的既得方程可以求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四、模型分析及数据诠释

首先,根据C—D 生产函数模型,可知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业而言,K变量(医药行业年底固定资产净值)、R变量(医药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L变量(医药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人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19,0.32489,0.08076。

其次,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和VES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参数T称为规模报酬参数,它代表了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增长倍数与产出量增长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而言,当T=1(<1,>1时,表明技术创新各要素是规模报酬不变[递减,递增]的)。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 。

可以看出,要素组合KL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而要素组合KR和RL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前发展阶段,过多的R&D投入将导致行业整体规模报酬的下降,因此在现阶段,不宜过分地加大R&D费用的投入水平。

再次,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RL=1.02041。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可以看出,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是最大的,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次之,而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最小。其原因可以解释如下:由于K变量和R变量都属于以货币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因而替代能力最强; L变量属于以人员数目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所以它与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而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相对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更大则是由于R&D费用支出与科技人员数目的相关性程度更高导致的。

五、结论性评述

综合前面的分析结果,在此本文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合理分配的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由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还是太低,因此在现阶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继续加大对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投入水平。

因为在技术创新各要素中,固定资产的产出弹性最高,R&D 投入的产出弹性次之,而行业人员的产出弹性最低。因此在总体投入水平一定,并保持各种要素投入水平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加大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加大对于R&D 费用和行业人员数量的投入。

由于在行业规模报酬的分析中, R&D 投入与固定资产、R&D 投入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减型,而固定资产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型,所以,对于行业整体的R&D 投入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限度,否则会引起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减。

另外,由于行业人员和固定资产、行业人员和R&D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比较小,也即固定资产和R&D投入的增加只能在较小的程度上和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之间产生“替代效应”,所以尽管行业人员的产出弹性是最低的,但是对于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培养和吸纳仍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别的要素的大幅度增加并不能自然地引起行业人员水平的上升。如果行业人员的数目和质量太低,则很可能成为行业整体发展的“瓶颈”。

总结而言,为尽快加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提高我国医药企业应对国外成熟医药企业冲击的能力。首先应当加大对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体投入水平;在整体投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应当优先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水平;R&D投入的增加水平应当考虑到行业规模报酬的变化情况;针对医药制造行业人员投入的增加不能成为当前整体投入增加的主要部分,但是对于该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培养和吸纳仍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6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1]。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环节。

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中国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制造业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发展目标。这为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和发展机遇。

1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母机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发布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了发展速度,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装备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2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当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8%时,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7.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9.8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8.3万家,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资产总计达7.3万亿元,利润4536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25.1 %和24.1%[2]。

据统计,2006年国内自主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占制造业总数的51.24%;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占制造业总量的55.93%;技术消化吸收支出占制造业总量的65.45%;新产品生产及专利新产品产值占制造业总量的66.53%;新产品销售收入制造业总量的65.81%[3]。这些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其他制造行业,带动了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全国贸易出口额的提高。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而且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接轨提供了保证。我国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因此,了解世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趋势对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1 产业集群化

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是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一大特色。企业的集群化发展,细化和优化了产业链的分工,促进了产、学、研、用、金的结合。由于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自优势,大大缩减了产品开发和制造的成本,因而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了地区制造业平台的形成。比如美国硅谷的电子设备产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产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产业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

2.2 行业信息化

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控制,来实现产品制造的高速、精密、智能、简便,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经过信息化改造的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再单单依靠体能和机械能,而是以智能为主导的全新工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通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CAPP、CAM、CAD及PDM等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在企业管理中运用MRP、MRPⅡ及ERP等信息管理技术,使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利用CMIS等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内部信息扩展,实现企业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2.3 服务经济化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将产品的开发、生产、售后服务、报废和回收的过程全部纳入服务范围,使产品服务由单纯的售后服务,扩展到广义的服务经济。装备制造业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用户对产业的需求主要是服务。目前,欧美装备制造业市场构成的40%以上、利润构成的60%以上来自于服务收入。服务不仅有利于产品保持品牌的特色,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客户源,延长了企业的产业链,获取到更大的产业利润。国外装备企业越来越重视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不仅为自己的用户,而且为竞争对手的用户提供服务。该公司把服务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经营,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

2.4 产品品牌化

产品有了品牌,就有了定价权,这不仅仅是表现了产品的质量,最主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利润的扩展能力。德国工具制造商Stihl生产的世界上最昂贵的专业手锯,单把市场售价高达2300美元,其原因除本身质量可靠外,更得益于“德国制造”的品牌效应。

3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保持了几年的高速增长,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强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基础制造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从制约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下列问题还比较严重。

3.1 企业集群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低

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尚处于单机自动化或刚性自动化阶段,简单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企业各自独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国际级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形成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制造群体;零部件制造企业实力和配套能力弱。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为79%左右,其中机械、冶金、建材等基础装备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可见,我国制造业产业低度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工艺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典型调查数据,我国机械装备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中,自主开发产品与引进技术产品大体为6∶4;在重大设备研发中,原始创新不多,尤其是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大部分依赖国外,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技术更新速度缓慢,设备陈旧老化。上世纪90年代,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66.4%,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57%依靠国外[4],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技术和产品极少。

3.2 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配套服务的理念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随处可见。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一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其他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企业的对外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国际化的创新思维。大多以产品的售后服务为主,缺少集团式的系统连锁服务组织,市场逐渐被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以其强大的攻关能力和集团式的服务所攻占。

3.3 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有不少中国名牌产品,如工程制造业的徐工、柳工、厦工、山推等,已经进入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列。但总体上看,全行业还处于代理加工、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制造阶段,自主品牌少,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企业由于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的制约,大多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设计风格。普遍存在产品设计能力比较低,不能以综合、系统的理念,实现产品的现代化、个性化设计;不能通过制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个性化强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早期一些中国企业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希望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效果大多不理想。因为在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中,产品设计、产品工艺、产品规划等大权一般为外方控制,中方很难实现消化吸收。由于外资的大量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些自主品牌,有的已经消失,有的穿上了洋外衣。如上汽与德国大众合资后,“上海”牌轿车就消失了。跨国公司凭借“500强”的地位和强大的攻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优质资产和独有品牌,造成了我国企业自主品牌的大量丢失。2006年我国8.3万多家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中,进入世界500强的只有一汽和上汽,可见,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远落后于全球同行业的一流企业。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科技立法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提高国家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调控力度

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立法强度,这一点对于促进投资规模大,转型难度大,外资投入多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要通过科技立法和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把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强制落实。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垄断,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大力支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以“强、精、专”为特色的配套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依法加大对资不抵债、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力度。

4.2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保证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严肃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布局建设,国家应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建设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工业园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规则,保证企业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行为,形成平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3 发展中场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培育和壮大零部件配套产业,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使行业服务由服务产品向服务经济转变。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中场产业,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型供应商。

4.4 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引发企业家的创新激情

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金融、税收、知识产权、品牌保护、政府采购等政策,引发企业家的技术创新激情,鼓励企业家们自觉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完成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发项目。

4.5 加强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官的紧密结合

跟踪世界装备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组织科学技术攻关,力争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起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官”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认真贯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工作方针,在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的同时,努力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加强科技立法、制定技术政策和规划引导,发展中场产业,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引发企业家技术创新激情等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叶猛,屈贤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J].中国科技投资,2008.12

[2].张国宝.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问题[J].求是杂志,2008.8

[3].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年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研究 篇7

一、医药制造业组织系统分析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 (H.Haken) 创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在生命和非生命的开放系统内的各个系统, 当它们处在一定的条件下时, 就会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 使系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无序发展到有序的状态[1]。系统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其各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协同度即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2]。

据此, 医药制造业产业组织系统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作用的子系统:经济效益系统、科技进步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其中, 经济效益系统是产业组织系统协同演化的核心内容;科技进步系统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动力源泉;环境支持系统是实现经济效益的自然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单纯取决于产业的经济效益,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对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协同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 有助于合理评价产业发展的态势。

二、协同度模型

设医药制造业的子系统为Sj, j∈[1, 3], S1表示经济效益系统, S2表示科技进步系统, S3表示环境支持系统。设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序变量为ej= (ej1, ej2, …, ejm) , m≥1, βji≤eji≤αji, i∈[1, m]。假设ej1, ej2, …, ejl的取值越大, 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 反之则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假设ejl+1, …, ejm的取值越大, 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 反之则系统有序程度越低。则子系统的序变量分量有序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ji和βji分别是第j个子系统在第i个指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由公式 (1) 可知, uj (eji) ∈[0, 1], 其值越大, eji对相应子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从总体上看, 子系统的有序度可利用如下所示的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满足以下条件:

由公式 (3) 可知, C∈[-1, 1], C的取值越大, 表示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反之则越低。此外, 对公式 (3) 还有以下说明: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是由所有子系统共同决定的, 如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大, 而另一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小或下降, 则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就不高, 此时表现为C∈[-1, 0]。

三、指标选取

(一) 经济效益系统的序变量

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这5项指标作为产业经济效益系统的序变量, 可反映系统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 科技进步系统的序变量

本文选取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企业均值、新产品产值占当年总产值比重、企业年均专利申请和拥有数, 这5项指标作为科技进步系统的序变量, 反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这是产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三) 环境支持系统的序变量

环境与经济增长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经济增长将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而不能长期持续, 为了达到产业的增长目标, 必须重视环境系统的保护。环境治理的重点就是三废排放, 因此本文选取医药制造业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这3项指标来说明医药制造业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变化。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在序变量确定之后,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整理结果见表2。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 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 当各指标间的水平相差很大时, 如果直接用原始指标值进行分析, 就会突出数值较高的指标在综合分析中的作用, 相对削弱数值水平较低指标的作用。因此,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取z-score标准化方法, 即基于原始数据的均值 (mean) 和标准差 (stan dard deviation) 进行数据的标准化。

设Xij为第i年第j项统计指标数值 (i=1, 2, …n;j=1, 2, …p)

令Sj为第j项统计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即

(二) 数据运算结果

计算协同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序参量的上、下限。本文采用自身对比方式, 由于数据的平均变化幅度在10%左右, 所以序变量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取2005-2012年最大值和最小值的110%。将按上述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代入公式 (1) , 得到各子系统序变量的有序度, 如表3所示。

最后, 将表3中的数据代入公式 (2) , 得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 并以2005年为基年, 将各子系统有序度的数据代入公式 (3) , 得到我国医药制造业系统的协同度, 如表4所示。

(三) 分析与结论

1.经济效益系统有序度分析

2005-2012年间,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子系统呈现显著有序的良性演化。有序度由2005年的0.07, 增长为2012年的0.89。此期间, 医药制造业的促进政策, 跨国医药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和新医改政策使医药市场需求扩大, 这些成为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然而, 从2010年以后, 经济效益子系统有序度增幅较小, 产业效益的有序上升明显趋缓, 说明产业的利润空间正受到多种因素的挤压。

2.科技进步系统有序度分析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进步系统有序度呈现无序波动态势。如图1显示, 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确有进步, 但进步趋势不稳定, 科技进步系统序参量的作用强度较小, 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便无法维持有序上升状态。从研发的经费投入强度来看, 近年我国医药制造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e21) 仅占1%左右, 与美国25%、欧洲17%和日本8%的水平相比, 差距悬殊。2010年是医药企业数最多的一年, 达7039个, 2011年仅5926个, 2012年也只有6387个;2010年却也是科技进步有序度大幅下滑的年度。该年度不单均值指标e23和e25数值较前一年度缩减, 其他三项指标数值也呈下降。说明医药企业多、小、散、乱, 产业集中度低严重阻碍产业的技术进步。

3.环境支持系统有序度分析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环境支持系统有序度不断下降, 从0.96跌为0.57, 呈现连续恶化态势。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以低附加值污染危害大的原料药为主, 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出口国。这种低效益的生产和出口既加重了环境负荷, 也使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短缺。政府对制药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长期缺乏专项监管, 治污不力将危及产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4.医药制造业系统协同度分析

我国医药制造业系统协同度C均值为-0.066, 协同度为负, 经济与科技系统协同度C1.2均值为0.079, 接近0, 系统协同度较低, 可判断当前医药制造业的增长仍属粗放型增长。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并非受益于科技进步的牵引, 两者没有协同关系;环境系统有序度与经济系统有序度成相反方向变化, 产业的增长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医药制造业要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要通过技术升级, 产业转型, 实现效益、技术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瑞青, 刘扬, 刘文革.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12 (1) :118-121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8

2002年,本人承担了一项纵向课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成果作为指导当时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之一,被广泛引用。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如何呢?

众所周知,我国物流装备产业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其变化是振奋人心的: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物流装备企业,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增长10倍以上,整体来看已经迈上新的台阶。然而,回顾过去十多年来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多的亮点在流通领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发展却相对缓慢。这是令人遗憾的。

对比2002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制造业企业在进行物流升级改造时,自动化立体库仍然作为最重要的现代物流技术被广泛采用,而基于精益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技术,包括适应各种生产模式的生产物流系统,如单元器具管理、工位管理、JIT管理等,除在少数行业,如汽车、卷烟企业得到应用外,其他企业很多还处于传统物流管理的模式之中。智能工厂,智慧物流则更是遥不可及。

相对来说,以联想、华为、海尔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发展是与世界同步的,但他们更多的是受到了像DELL等外资企业的影响。

这种受外资企业影响深刻的现象,还发生在汽车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其先进高效的物流系统对现代企业物流做了很好的诠释。

当前在论述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时,居于主流的仍然是十多年前的观点:一是结构性问题,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是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贴牌生产,利润微薄;三是低产能,高污染,高能耗。这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典型特征,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太长时间。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备受推崇的现代制造业,则由于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占据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近几年热议的德国“工业4.0”,似乎给中国提了一个醒:低端制造业已经走到尽头了。于是,我们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宏伟目标: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整体达到制造强国中等水平,205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工业4.0”热的持续升温,似乎从根本上触动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神经,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成为共识。然而,对于所有宏大的目标如何实现,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因为中国制造业物流存在的诸多症结将影响我们前进的速度。

症结之一:对物流的作用认识不足

什么是“工业4.0”?德国人给出了三个核心: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慧物流。其中,物流在现代制造企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2002年前后,因为课题的缘故,本人曾经两次参观了SEW公司的德国工厂。负责接待的人每次都询问我是参观生产系统,还是参观物流系统?因为这是SEW对外的两个窗口,也是构成该企业的两大核心系统。这于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物流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巨大作用。可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家到现在对物流还不能深刻认识。

今天,SEW位于中国苏州的生产厂也按照德国的模式进行建设,许多参观过该工厂的人给我介绍了他们的参观感受,同样是震撼。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企业如此重视生产物流。这种重视不是说企业在物流建设中投入多少钱,建设多少立体库,而是对物流在生产制造中的作用的深刻理解。

“工业4.0”是德国2013年提出的,其实他们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了实践。以SEW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德国工厂中,生产系统包括了毛坯粗加工、减速器壳体加工、自动喷涂等多达数百个工艺的加工和组装流程,其关键技术设备,包括铜与铸铁的焊接工艺、复杂曲面的组合加工,每年都在不断改善。一个典型事例是,我在第二次参观该企业时,看到三年前有6个生产流程的加工中心,已经组合成一个全自动的组合加工中心,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操作人员数量,而且加工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讲解员也非常骄傲地给我介绍了这一点。SEW工厂的物流系统建设更是叹为观止:形式各异的7个自动化物流中心负责各生产环节的物流配合。其中,喷涂后的吊挂自动库和成品发运前的密集存储系统,据说是在1999年以前就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而我国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使用密集存储这一技术。

德国人是严谨的,对待生产物流也是如此。由于所有零部件及组装用的外购件均有唯一的编码,不仅解决了大规模定制产品的特殊性问题,如配色、机油加注等,同时信息化管理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机油加注,不同地区的用户,加注的机油或许不同,数量也有差异,但由于采用数字化管理,所有生产线上的产品均统一编码,全自动控制,不存在加错和加多加少的问题。物流,在现代工厂中,已经参与到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环节之中,不仅仅只是物料供给和成品存储。

反观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对物流的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最多是在考虑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上。智慧物流的精髓,还远没有深入人心。

症结之二:对物流的技术认识不足

毋庸置疑,物流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其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和建设“合适的”物流系统是制造业企业物流系统建设的关键。当然这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纵观我国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非常多的,有的还非常突出,总体技术水平与欧洲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产品多样性不足,产品成熟度不够,产品标准化欠缺。

“合适的”技术是指从储存方式、存取方式、单元化、输送方式、效率、成本等一系列指标中综合比对,哪些是最合适的技术。很多企业将目光仅仅放在先进性方面,却不知道“适应性”是先进性的最关键指标。结果是为先进而先进,一窝蜂的高大上,却并不贴近企业自身的需求。

产品的多样性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物流技术与生产实践在不断磨合中,产生新的火花,于是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制造业企业需要的物流装备相对于流通领域来说,其多样性要高得多,有重量层面的,有尺寸层面的,也有形状层面的,还有环境方面的(如温度、感光、辐射、防爆等),这种需求的多样性构成了产品多样性的基础。总体来说,对比我国物流装备的单一性,欧洲的产品多样性要领先我们很多年。

产品的成熟度直接表现在产品的稳定性和推广应用。在德国,一项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才能获得应用,就如同一种新药的临床试验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样,我们看到过的货叉疲劳试验、仓库门的耐久性试验等等,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对物流技术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则显得更为严重。重设备,轻系统,轻流程,几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有机组合,各子系统应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任务,离开系统去建设物流,是舍本逐末。各个行业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例如,有的企业在采购自动化立体库(AS/RS)过程中,也许仅仅考虑了库存能力,没有考虑与之配套的入出库作业能力,没有考虑库房与生产线的衔接;有的案例在实施中,不考虑子系统之间的能力均衡,而过分强调某个指标,如设备运行速度等,结果是忘记了物流建设的初衷,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伤害。而作为物流装备行业的从业者,在为企业规划和建设物流系统时,更应该切实了解企业需求,要反复求证,反复修改,不能夸夸其谈,置企业切身利益于不顾。

症结之三:过分依赖政府扶持

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依赖政府扶持的传统,喜欢建形象工程。这一怪现象也传染到了物流装备领域。前些年火热的光伏建设,给我国一大批企业上了一堂课,仅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从社会的基本需求出发,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出发,制定计划,发展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柔性制造热,应视为一个经验,供后来者参考借鉴。其积极的一面是将柔性制造体系的理念引入中国,兴起了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对于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热潮过后,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企业并没有自主的发展下去,而是等待政府的进一步扶持,这就造成了此后10多年的沉寂。可以说,与90年代比较,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物流发展失去的10年。其教训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好,这只是一个宏观目标。政府的职责只是引导,企业才是主力军。企业应从自身的发展目标来建设相应的物流系统,而不是跟风,更不是搞形象工程。如果企业不加区分地强行上智慧物流,其结果将是适得其反,这一点尤其应引起深思。

从更长的时间看,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将是各种技术并存的局面。虽然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但适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还应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物流建设的主流。

发展制造业物流,自主创新是关键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将“智慧物流”作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为中国未来制造业企业物流发展指明了方向。

何为智慧物流?学术界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一般认为:“智慧物流”将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基于RFID的自主识别技术)与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其目的是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物流装备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装备与技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有些产品已经定型并广为应用,主要包括:

1.自动化立体库以及MINILOAD系统,它们有多种形式;

2.机器人。主要是码垛机器人,焊接和装配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生产工艺;

3.输送系统。各种形式的输送系统,主要包括悬挂输送系统、提升机系统和AGV系统;

4.垂直回转和升降货柜;

5.密集存储系统,有多种形式;

6.其他特殊的物流装备,如处理长大件、重型件的自动化物流系统等。

物流装备的创新主要在于产品的适应性、产品的多样性、产品的稳定性,以及标准化等方面。

智慧物流的基础是自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但其灵魂却是基于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为目标的物流信息系统,在过去10多年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的发展,将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物流”技术、物联网技术、云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全面提升物流与生产的关系,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等。

定制化,尤其是大规模定制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为满足这一要求,发展智慧物流是必然选择。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9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意识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太小,已经提出了再工业化口号,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复苏。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贬值的双重压力,靠价格制胜的路子很难继续走下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来说也是一次机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乐观,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图1所示,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自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在2015年已经负增长,净资产收益率更是在2012年开始就一直是负值,在这些数据背后是:①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②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③企业缺乏资金,主要资金来源来自外部融资。中国经济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是金融业没有深度服务实体经济,而这正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要求金融业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研究是为了解析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对于金融支持相关理论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着眼于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第二类是着眼于政府作为有形的手设计有效的制度,从而让金融更高效地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方面出发解析金融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作用,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构建理论基础。

2 机理分析

从金融规模角度来看,较大的金融规模意味着更高的储蓄,为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高储蓄意味着低利率,直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充分竞争,一方面压低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开发更多的产品,为企业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金融结构角度来看,多样化的金融结构包括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在初创期-发展期,企业没有稳定的盈利能力,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大,这时应当采用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企业的发展减少了资金成本压力,存活几率增大。在扩张期,企业有了稳定的盈利,获取银行贷款比较容易,采用贷款融资。在成熟期,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负债过高会增加企业负担,选择上市融资会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从金融效率角度来看,让前景好、收益高的企业获取资金是金融高效的体现,金融效率提高实现市场上的资金更为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资金从产业内低效率企业转移到高效率企业,从盈利能力差的企业转移到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加速器。

金融规模是基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源头之水,金融结构是机制,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不同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金需求,高效的金融运作让金融资源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合理配置,三者共同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3 金融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建立超越对数生产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是一种易于估计和包容性很强的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它在结构上属于平方反映面模型,可有效研究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的交互影响、各种投入技术进步的差异。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分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和要素的替代弹性。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相比其他预测方法科学性更高,创新性更强。

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ln P=β1Ln F+β2Ln S+β3Ln E+β4Ln FLn S+β5Ln FLn E+β6Ln SLn E+β7Ln F2+β8Ln S2+β9Ln E2+μ其中,P(Products)———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F(financial scale)———金融规模;S(financial structure)———金融结构;E(financial efficiency)———金融效率;μ———常数;βi————系数。

则根据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可得:

金融规模的产出弹性:

金融结构的产出弹性:

金融效率的产出弹性:

3.2 数据来源

总产值P: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门,统计年鉴上没有专门的行业数据,经过比较之后,采用wind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上市公司总产值代表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的产值。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金融规模F:选择金融相关比率FIR,FIR反映一国经济金融化水平,FIR=金融资产总量/GDP,金融资产总量=现金+存款+股票市值+债券市值+保费收入。

金融结构S:将境内股票筹资额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作为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S=境内股票筹资额/银行贷款增加额。

金融效率E: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转化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作为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E=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3.3 数据检验

对于选用的数据,用spss进行检验,看是否变量线性相关。

从表中可以看出VIF统计值都大于5,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OLS估计不能准备解释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选择岭回归进行估计。岭回归是一种专用于共线性数据分析的有偏估计回归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改良的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放弃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以损失部分信息、降低精度为代价获得回归系数更为符合实际、更可靠的回归方法,对病态数据的拟合要强于最小二乘法。

在选择岭值K的过程中,选择K值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模型拟合度不高。选择从0开始,以0.02做步长,通过spss19观察K值,个变量的系数从K=0.40的时候开始稳定,最佳岭值选择0.40,系数如下:

取K=0.40,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995,方程拟合优度较好,得到拟合方程如下:

通过对上面系数的计算,可以得出2006~2015年这10年间,3种金融支持方式的产出弹性在稳步增长,代表金融规模的指标产出弹性最高,平均为2.8;代表金融效率的指标产出弹性最低,平均为1.32;代表金融结构的指标产出弹性平均为2.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金融规模支持程度最大,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投入行业,在发展初期,金融规模的扩大效用高于其他的两个方面;金融效率支持程度最低,在高端装备发展的这10年中,金融存款一直处于高位,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资金长期处于金融领域流动并未对实体经济起到充分的作用。金融结构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程度居中,资本市场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一直是政府高层的愿景,无论是新三板、创业板还是主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筹资效应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宏观政策对筹资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因此,改进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当前重点要做的是如何扩大金融支持的总量以及改善融资的结构,提高金融支持效率则作为一个长远手段。

4.2 建议

在扩大金融规模上,可以降低金融行业门槛,引入民资,提升资金量,缓解高端装备制造业融资成本;在金融结构上,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倾斜,提供优惠的上市融资条件;同时在企业各个阶段配备成熟的资本支持形式,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的证券市场,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上的便利条件。

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职能,高端装备制造业门类众多,而市场资金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需要政府来发挥其引导的职能。对于已经趋于饱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子行业,一方面要禁止大规模的资金进入,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另一方面还要淘汰已经落后的产能,将资金释放出来,进入生产率高的其他产业。

可以依据先后发展顺序优先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的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加速资金的回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高端装备制造业更是兴国之器,作为我国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在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输血的背景下,探索金融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对金融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做了机理性分析。采用wind高端装备制造业概念板块,并选取衡量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务指标和衡量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构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的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均能够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的行政手段也能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枫,陈昭豪.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8):78-93.

[2]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0(3).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10

关键词: 国际分工 世界工厂 贴牌生产 品牌创造

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和联系,产生了超越国界的劳动联系,这种劳动联系的广泛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国际分工。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中,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现在“水平型”国际分工成为主流,发达国家自己进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序,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设计和制造之间产生了分工,即发达国家进行产品研究和设计,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制造,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我国成为为发达国家贴牌生产的“世界工厂”。

1.相关理论基础

1.1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从而使该国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优势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再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交换,不仅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增加物质财富。此理论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任何产品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他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

1.2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只要各国之间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存在相对优势,就可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使一个国家在每种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不同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相对优势的关键在于比较,其精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

2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的日益增强,中国市场已经成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在全球生产链中占有的环节不断扩展。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创新技术、自有品牌和产业化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中国不仅是外来投资的受益方,还正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方。产业内分工参与程度的提高,会带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利润和附加值的提升。

3.耐克产品中国制造的现状

3.1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取代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中,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吸引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并被称为“世界工厂”。以耐克产品在中国制造为例,2005年耐克披露的生产工厂名录中,服装鞋类多为中国制造。据《中国时尚品牌网》报道,耐克公布的海外生产商名单包括:中国的124家,泰国的73家,韩国的35家,越南的34家,此外,还有亚洲其他地区及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土耳其等地的工厂。

据《法制晚报》报道,2009年耐克公司给中国的订单缩水,在越南大规模扩充生产线。耐克公司的发言人Erin Dobson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减少订单。但是中国仍然是耐克公司在全世界工厂最多的地方。”此时,中国共有200家工厂为耐克供货。据《财新网》报道,2010年,越南生产了37%的耐克运动鞋,份额跃居第一,结束了中国连续10年的老大位置,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

3.2中国制造的“贴牌生产”

美国的耐克公司,年销售收入高达20亿美元,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只专注于研究、设计及行销,产品全部采用OEM方式。耐克为业内称道的是其“轻资产运营”的模式,耐克公司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这种模式不仅降低公司资本投入,还提高资本回报率,但是中国本土的代工企业却只能从耐克鞋生产中获取非常有限的利润。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双在美国零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的材料费只有15.67美元,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只有24.71美元,其中包括2.58美元的直接劳动力成本、4.56美元的管理费用和1.9美元左右的工厂利润。当这双出厂价24.71美元的耐克鞋运到美国时,耐克公司将这双鞋的批发价定为52.03美元,当这双鞋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时候,价格已经高达100美元。据测算,在这整个价值链中,耐克鞋的品牌溢价和销售渠道的成本和收益占到了总价格的70%,而中国生产耐克鞋的工厂的价值增值,包括直接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和工厂利润,加起来所占比例只有9%左右。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给耐克等国际品牌做代工,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4.中国体育产品制造业现状的SWOT分析

4.1优势(Strength)

4.1.1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是国际分工得以发展的直接原因。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人口众多,且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还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障碍已经基本消除,有一定的加工生产体系;中国社会与政治环境比较稳定。

4.1.2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处于低要素价格状态,无论是土地成本、环保成本、社保成本,还是资金成本,特别是资源成本及人力成本一直较市场合理水平偏低,客观上形成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相对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由于中国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等条件优势,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角度出发,中国理所当然成为全球资金聚集地,通过吸引大量发达国家到中国投资,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在中国迅猛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4.2弱势(Weakness)

我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产业收入普遍较低。中国制造业无论是企业规模、投资回报率,还是财务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总体水平依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阶段,不仅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而且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价值的比重非常小。正如郞咸平教授所说,中国如今正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3机会(Opportunity)

随着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组织,中国逐渐扩大对外开放政策,更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中国更大范围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有了更多与世界各国知名企业交流学习、取得进步的机会,而且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中,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并被称为“世界工厂”。国际分工带来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4.4挑战(Threat)

從2005年开始,掌握着耐克5.5%生产的丰泰集团把许多中国订单下到了越南,同时大规模扩充在越南的生产线。到2010年,越南生产了37%的耐克运动鞋,份额跃居第一,已经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随着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等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代工业务向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国家转移。据报道,近年来,越南正以免税、廉价土地和更廉价的劳动力等优惠条件吸引鞋、服装及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商。越南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50至60美元,只有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的一半左右。越南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甚至连中国企业都开始迁往越南。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威胁。

5.体育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5.1干中学

由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的发达国家企业大多是先进技术的携带者,“嵌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一条从发达国家学习的便捷通道,具有带来“干中学”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实现可能性。在我国与国外上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方面的“梯度差”,外企不得不安排高技术人才与高管理人才过来,不仅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带来国际管理水平的学习机会,这些“外溢效应”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步,提供“干中学”的学习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并逐渐为我所用,为以后更高更好地发展积累基础。

5.2产业转型

低成本制造业可以为一个国家最初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但是随着成本的提高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发展瓶颈,能够突破的途径便是产业转型,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这也是一个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移的途径。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那些没有高技术含量、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必须通过增加技术和管理的投入,向产业链高端转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升自身品牌效应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而经受不住新的竞争压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留下能够迎接更多挑战、给我国制造业带来进步希望的优秀企业。

5.3创造品牌

经济竞争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低端制造业必将在某个时期离开中国,而中国也必将迎接境外高端制造业的进入,更为重要的是本土自主品牌的崛起。引进外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创造国际性企业及创造国际性品牌。创造品牌需要体育用品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体育产品科技研发中心,以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为重点,强化产品的国际标准,促进体育产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还应该引进高科技人才,注重科技开发,并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体育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

5.4政府支持

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需要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分工参与战略,不仅能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层次,而且是实现我国国际竞争优势和整体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金芳.国际分工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3(3).

[2]李戴克.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J].小康·财智同,2012(11).

[3]胡迟.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与成长路径[C].经济研究参考,2008(69).

[4]张京红,王生辉.从代工生产到OBM:路径依赖的束缚与路径突破的选择[C].河北大学学报,2010,VOL35(2).

[5]张明之.“世界工厂”的变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36.

[6]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93.

[7]宾建成.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1.

我国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11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的总称,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的动力,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国家安全的保障。它以设备制造为龙头,一方面联系着材料、电子和零配件加工行业,另一方面直接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

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很落后,如何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装备工业水平,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及其迫切的战略需要。

2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装备制造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2.1 装备制造基础技术的提高

近年各国提出了以制造业救国家的口号,强化原创性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都在加强技术创新,并以振兴制造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产业技术来提高装备工业产业竞争力。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加强技术开发,振兴基础技术战略的应用和实现产业化,从而稳固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

2.2 装备制造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劳动成本不断上涨,不得不放弃大批传统产业,专心从事高科技、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接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将本国的制造能力化作低成本的商品外销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的腾飞和四小龙的崛起无一不是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所结的硕果。

2.3 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中,一国制造业欲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本国的全球化大企业是不够的,更需要扎根于全球的中小企业集群,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有机地集聚在一起,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实践表明,集群发展是现代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2.4 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使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实现生产,销售,融资,服务和研发全球化,导致装备制造业在全球范围重新分布、组合和洗牌。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实现对世界上任何一地的用户定单而组建动态联盟企业,在一个无国界的大市场中实现异地设计,异地制造和远程销售。

2.5 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日趋严格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使实现绿色制造成为装备制造业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必须具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的特征,其生产过程也应实现无污染,低耗,安全和宜人化。

2.6 装备制造服务观念的加强

今后制造业所考虑的绝不只是产品设计和生产,还包括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的全过程,虑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方位体现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精神。

3 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1 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依赖进口

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元器件、技术和装备基础之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70%的比重由进口产品占领。

3.2 产品水平低,技术结构落后

组织结构落后、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都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数值,处于很低的水平。零部件、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没有合理安排,加之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难以形成专业化、大批量、优质、低成本、先进的基础零部件产业。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开发周期长,国产装备的交货期长已成为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屡屡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品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3.3 条块分割以及地方、部门保护依然严重

虽然历史上已形成一批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集中地;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集中地;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集中地;西部军事装备制造集中地。但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市场格局,加上法制不健全,使得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困难重重,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组织结构分散,又由于非正当的市场竞争,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3.4 服务质量差

国民经济各个用户部门为了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对装备工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装备工业,无论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手段上,都远远不能适应,这也是装备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日益增长的国内用户需求让给进口装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我国装备工业无论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竞争威胁,绝不会小于产品技术上的差距。高水平的服务在制造业中还没有被置于战略地位。

4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可供选择的策略

4.1 利用敏捷制造系统(AMS)的原理对企业进行重组

一般来说,现代化企业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市场开拓。高效的现代化企业应是两头大、中间小,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则是两头小、中间大,作为提供用户最终现代化产品的装备企业,要有庞大的设计开发部门及强大的市场开拓部门。而大部分部件的制造以及设计都应是社会化生产,这样才能达到敏捷响应,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不具备独立设计开发最终产品时,应生产通用或专用部件,成为有特色的、高效的部件生产厂。一般说,整机产品变化快,开发的风险大,利润高;部件产品变化慢,风险小,利润低。这样的企业重组,是世界范围的一种趋势,最终组建动态联合企业。动态联合企业是敏捷制造企业的最高形式,是实现敏捷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4.2 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

实现现代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的新哲理:

企业中各个部门是一个整体,诸如:市场分析、经营管理、工程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仓库管理、质量管理、售前售后服务等等互相协同,才能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以看成是物化的数据。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人、技术、设备及经营管理四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价值流有机地集成,并实现企业整体优化,以实现产品高质、低耗、上市快、服务好,从而使企业赢得竞争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不但实现自动化无人工厂为目的,更以全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4.3 加速产品设计队伍的重建,增强新产品设计能力

当前竞争的核心在于发展有独占性技术的创新产品。对一个企业来说,增加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开发能力的队伍。为了提高起点,可适当引进产品,但必须安排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迅速走上自主设计能力的道路。

建立起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为基础的设计环境。

实现并行工程。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把原来串行进行的开发过程,尽可能并行进行,把整个开发过程(包括后勤支持及用户)组织成一个多专业开发组并集成起来,采用并行作业完成产品及其加工制造的设计。

4.4 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的产品与大多数知名国际企业在产品质量、新颖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已难分上下,当全球化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大量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的时候,企业创立一个知名品牌,生产质量好、样式新、最有创新的产品,以引起顾客的兴趣,这将是企业在全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

[2] 王力.要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J].科技论坛,2003,2.

上一篇:HIV初筛实验室下一篇: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