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思索论文

2024-08-24

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思索论文(共5篇)

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思索论文 篇1

有关农信创新发展的思索

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定制”服务4.“原创”定制5.“专人”联系

6.“三站”阅读7.“订阅”资料8.“教材”赠送9.“发表”服务10.“快捷”服务

推荐阅读: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

摘要:在金融危机发生、蔓延、直至波及全球,国内外经济运行下行的大背景下,处于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本身“体弱”的农村信用社更不能坐观云卷云舒。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新形势下,立足县域经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信社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如何趋利避害,破局成势,创新发展,提高自身发展承载能力?都需要迫切思考和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词:创新发展

1农信社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体经济下行,整个银行业受挫。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或繁荣或萧条的大环境,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将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公众信心受挫,主要市场信用萎缩,中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收入及社会治安能否平稳过渡,这些都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影响业绩。另外,部分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我国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我国银行业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佐证。

2农信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农”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出现压缩人力成本的迹象,成批量的农民工被迫返乡,而农村经济毕竟尚欠火候,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将失去或减少务工性工资收入;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低迷徘徊趋势,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又在增长,由此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务农收入;农业产业化链条脱节,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物价的上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将增大,农民的增收空间将更加狭窄。在大环境下,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信社其业务经营及风险防控势必受到影响。

小额农贷的发展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小额农贷以其操作简便、额度小、风险小而分散等特

点,深受农户欢迎,成为农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连续增加支农投入高基数上,加之当前不景气的市场新形势,市场有效需求主体趋于饱和,其利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贷款,成本较高,此外民间借贷盛行等因素,导致深度推广较困难,继续加大“三农”投放难度加大,小额农贷的市场需求遭到“瓶颈”效应,形成挤压。

农村信贷市场供需不对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种养、“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链条化生产和消费类新兴产业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小额农贷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农业专合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等新兴组织的发展又不成气候,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结构失衡、市场前景、经营效益等诸多问题目前尚不能定论,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担保不足和需求大额化、风险不确定等,易形成贷款需求方的“贷款难”与农信社的“惜贷、惧贷”现象,造成借贷双方供需矛盾突出。HttP://

市场竞争热化升温。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同时,受贷款资金使用限于市内的监管政策影响,农信社内部竞争相互渗透交织,客户资源尤其是优质客户已十分稀缺。市场份额的差异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风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下,农信社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降低。一是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二是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资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并且转自http://储蓄存款定期化特征显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这些调整将直接对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下行,“惜贷”、“惧贷”现象难免出现,信贷规模究竟有多大呈现出不确定性。整个银行业,又尤其是“以贷为本”、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信社,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盈利能力将直面拷问。

3农信社创新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坚定信心是前提。在面对重重压力和困难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在劣势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观方面,农信社因农而生,根植于农,网点多,辐射广,地域和人缘优势无可比拟;专项央行票据资金的兑付,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挂帐亏损得到置换,历史包袱得以减轻;农信银、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ATM等现代化科技的支付体系及设备的建立健全,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县域性法人机制灵活运转,有一支熟悉农村金融业务的信合队伍,信贷审批程序快捷、简便等,让农信社优势尤在。客观方面,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和基本条件没有变,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从“十个方面”调整“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监管政策,国家对“三农”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这些在时间、空间、政策、市场上,都将给农信社带来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3.2致力创新是根本。一是信贷产品创新。在小额农贷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探索推出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适宜性

信贷业务新品种,同时积极推进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和失地农民、返乡民工创业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开办城镇住房及农民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积极探索、逐步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商家协会联保等担保形式,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快金融工具创新,积极破解县域工业企业、城乡工商、个私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中小集镇建设融资难题,帮助农民从传统农业耕作中分化出来,以支持农业的劲头推进农、工、商互促发展,一二三产业齐步发展。在贷款期限和偿还方式上,结合农村企业、农户资金特点,采取分期定额、分期利随本清、按年还本付息、到期还本付息、附加必要宽限期等方式,增强贷款农户、企业还款的灵活性,用丰富全面的金融产品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二是经营方式创新。按照“一县一策,自下而上,上级指导,县级自主”方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效率和质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集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于一体的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调整经营战略,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再造高效、便捷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由支持小“三农”向支持“大农业”转变,由粗放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以物理网点为基础向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并重的经营方式转变,由产品推销的经营方式向市场营销方式转变,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

3.3风险管控是保障。针对新形势下可能诱发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贯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规模,创新产品,调整结构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防范新的经济金融风险。一是积极向政府、财政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适当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发放的涉农贷款进行政策性补偿,减少风险损失。二是加强与农村保险的结合,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涉农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对风险进行分流降压,减少损失。三是在信贷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明确、细化各岗位职责,切实提高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款会计出口、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独立性,以流程化严防操作风险;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效益、重大事项等重点关注;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并运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进行综合处理,分析预测风险并提出处置意见;健全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对不讲信用的客户,适时果断进行淘汰。四是加强内部监管,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案件防控治理,奖惩并重,一视同仁,增强风险驾驭能力,坚决扼杀各类经济金融案件事故。

有关农信创新发展的思索

摘要:在金融危机发生、蔓延、直至波及全球,国内外经济运行下行的大背景下,处于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本身“体弱”的农村信用社更不

参考资料: http://有关农信创新发展的思索

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定制”服务4.“原创”定制5.“专人”联系

6.“三站”阅读7.“订阅”资料8.“教材”赠送9.“发表”服务10.“快捷”服务

推荐阅读: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

摘要:在金融危机发生、蔓延、直至波及全球,国内外经济运行下行的大背景下,处于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本身“体弱”的农村信用社更不能坐观云卷云舒。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新形势下,立足县域经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信社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如何趋利避害,破局成势,创新发展,提高自身发展承载能力?都需要迫切思考和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词:创新发展

1农信社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体经济下行,整个银行业受挫。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或繁荣或萧条的大环境,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将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公众信心受挫,主要市场信用萎缩,中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收入及社会治安能否平稳过渡,这些都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影响业绩。另外,部分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我国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我国银行业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佐证。

2农信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农”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出现压缩人力成本的迹象,成批量的农民工被迫返乡,而农村经济毕竟尚欠火候,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将失去或减少务工性工资收入;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低迷徘徊趋势,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又在增长,由此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务农收入;农业产业化链条脱节,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物价的上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将增大,农民的增收空间将更加狭窄。在大环境下,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信社其业务经营及风险防控势必受到影响。

小额农贷的发展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小额农贷以其操作简便、额度小、风险小而分散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成为农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连续增加支农投入高基数上,加之当前不景气的市场新形势,市场有效需求主体趋于饱和,其利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贷款,成本较高,此外民间借贷盛行等因素,导致深度推广较困难,继续加大“三农”投放难度加大,小额农贷的市场需求遭到“瓶颈”效应,形成挤压。

农村信贷市场供需不对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种养、“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链

条化生产和消费类新兴产业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小额农贷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农业专合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等新兴组织的发展又不成气候,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结构失衡、市场前景、经营效益等诸多问题目前尚不能定论,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担保不足和需求大额化、风险不确定等,易形成贷款需求方的“贷款难”与农信社的“惜贷、惧贷”现象,造成借贷双方供需矛盾突出。HttP://

市场竞争热化升温。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同时,受贷款资金使用限于市内的监管政策影响,农信社内部竞争相互渗透交织,客户资源尤其是优质客户已十分稀缺。市场份额的差异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风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下,农信社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降低。一是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二是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资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并且转自http://储蓄存款定期化特征显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这些调整将直接对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下行,“惜贷”、“惧贷”现象难免出现,信贷规模究竟有多大呈现出不确定性。整个银行业,又尤其是“以贷为本”、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信社,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盈利能力将直面拷问。

3农信社创新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坚定信心是前提。在面对重重压力和困难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在劣势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观方面,农信社因农而生,根植于农,网点多,辐射广,地域和人缘优势无可比拟;专项央行票据资金的兑付,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挂帐亏损得到置换,历史包袱得以减轻;农信银、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ATM等现代化科技的支付体系及设备的建立健全,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县域性法人机制灵活运转,有一支熟悉农村金融业务的信合队伍,信贷审批程序快捷、简便等,让农信社优势尤在。客观方面,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和基本条件没有变,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从“十个方面”调整“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监管政策,国家对“三农”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这些在时间、空间、政策、市场上,都将给农信社带来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3.2致力创新是根本。一是信贷产品创新。在小额农贷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探索推出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适宜性信贷业务新品种,同时积极推进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和失地农民、返乡民工创业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开办城镇住房及农民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积极探索、逐步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商家协会联保等担保形式,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快金融工具创新,积极破解县域工业企业、城乡工商、个私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中小集镇建设融资难题,帮助农民从传统农业耕作中分化出来,以支持农业的劲头推进农、工、商互促发展,一二三产业齐步发展。在贷款期限和偿还方式上,结合农村企业、农户资金特点,采取分期定额、分期

利随本清、按年还本付息、到期还本付息、附加必要宽限期等方式,增强贷款农户、企业还款的灵活性,用丰富全面的金融产品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二是经营方式创新。按照“一县一策,自下而上,上级指导,县级自主”方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效率和质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集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于一体的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调整经营战略,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再造高效、便捷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由支持小“三农”向支持“大农业”转变,由粗放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以物理网点为基础向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并重的经营方式转变,由产品推销的经营方式向市场营销方式转变,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

3.3风险管控是保障。针对新形势下可能诱发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贯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规模,创新产品,调整结构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防范新的经济金融风险。一是积极向政府、财政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适当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发放的涉农贷款进行政策性补偿,减少风险损失。二是加强与农村保险的结合,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涉农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对风险进行分流降压,减少损失。三是在信贷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明确、细化各岗位职责,切实提高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款会计出口、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独立性,以流程化严防操作风险;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效益、重大事项等重点关注;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并运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进行综合处理,分析预测风险并提出处置意见;健全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对不讲信用的客户,适时果断进行淘汰。四是加强内部监管,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案件防控治理,奖惩并重,一视同仁,增强风险驾驭能力,坚决扼杀各类经济金融案件事故。

有关农信创新发展的思索

摘要:在金融危机发生、蔓延、直至波及全球,国内外经济运行下行的大背景下,处于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本身“体弱”的农村信用社更不

参考资料: http://

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思索论文 篇2

1 坚定信念决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锐气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 又要有一种紧迫感, 更要改革创新的信心和胆量。

1.1 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是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 又要有一种紧迫感, 那种“急于求成”、“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既要着眼现实需要, 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从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适应军队转型需要去认识和把握问题, 不能搞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甚至以牺牲长远建设为代价换取眼前的一点成效, 真正使解决眼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切实在那些管长远、起长效的举措上下功夫, 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 为长远建设发展奠定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和创新的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树立对部队建设长远负责的思想, 把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 逐步积累探索成果,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1.2 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

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有政策制度的改革, 也有工作内容的调整, 还有方式方法的改进, 各级有各级的任务和责任。军委、总部确定了军队改革的大政方针, 改革创新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广大官兵想改革、盼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很高, 改革创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经多年的探索实践, 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努力有所建树, 有所作为。

1.3 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是从观念转变起步的, 没有观念的更新, 就不会有改革和发展。因此, 坚持思想政治工件创新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 突破旧的观念, 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针对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工作对象的磨擦的形势任务的要求, 确立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的军事革命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具体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培养人的问题, 要以新的视角、新的眼光去审视。解放思想, 实现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既要有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广泛吸纳, 又要有正确认识自我的清醒, 更要有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开阔视野, 积累经验,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才会有活力。

2 深入调查研究, 增强改革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国家、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 部队政治工作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想探索新途径, 寻找新办法, 就得要深入实际, 搞好调查, 有的放矢。

2.1 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梳理。

由于各单位所处环境、担负任务不尽相同, 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很大差异。究竟本单位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什么, 对部队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要梳理得很清楚, 分析得很透彻。如不少单位反映, 现在军队人员构成复杂化, 青年官兵价值取向多元化, 人际关系功利化, 这些问题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 到了什么程度, 有何利弊影响, 都要作出定性定量分析, 以便有针对性地拿出对策和办法。

2.2 对政治工作传统做法进行分析梳理。

我军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方针、原则和制度,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度、工作内容和方法手段, 必须随着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适应党的政治任务的需要。因此, 进行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必须对传统的东西进行系统地分析梳理, 分清哪些是过去管用, 现在仍然管用, 需要继续坚持的;哪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需要充实和完善, 赋予新的内涵的;哪些是陈旧过时的习惯性做法, 必须予以更新的。从而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持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

2.3 对本单位改革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

近年来, 各部队对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进行积极探索, 在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党委建设、干部教育管理、基层建设等方面,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要认真地回顾总结, 看看本单位改革创新究竟抓得怎么样, 哪些改得比较成功, 需要总结推广;哪些还不够完善, 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哪些还没有触及到, 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探索;哪些问题需要防止和克服, 有什么教训需要汲取。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梳理, 把具体的做法理性化, 零散的经验系统化, 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 以便进一步理清改革创新的思路, 明确应突出的重点和应达到的标准, 以便区分轻重缓急, 合理调配力量, 保证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有计划、分步骤、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3 搞好成果转化, 保证改革创新的实际效果

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说到底是要增强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 更加有力地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因此, 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想实招、用实劲、出实果, 真正使改革创新在推动部队建设上见成效。

3.1 把改革创新的着眼点搞端正。

一定要把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 作为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需要搞研究、出经验, 但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为出经验而出经验。衡量一个单位改革创新搞得怎么样, 不是看写了几篇调研文章, 总结了几份经验材料, 编了几本书, 开了几个会, 而是看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 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是否得到加强。在改革创新过程中, 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上。

3.2 注重在实践的环节上下功夫。

改革创新的过程,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离开实践凭空想象, 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过去一些改革之所以半途而废, 叫得响、推不开, 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没有很好地经过实践的检验。必须把实践作为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课题从实践中来, 对策在实践中找, 成果到实践中检验。经过实践的检验, 正确的就坚持, 不完善的就充实, 错误的就放弃。

3.3 在成果的运用上见成效。

改革创新中, 既要做好研究探索、开辟新路的上篇文章, 更要做好推广经验、转化成果的下篇文章, 绝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过去的改革成果, 被实践证明现在仍然管用的, 要在继续运用中丰富和发展, 不能因为强调创新, 就把过去好的东西否定了。点上取得的成功经验, 要及时推广运用, 不能出了经验, 上级转了材料, 就万事大吉。其他单位的经验,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借鉴运用, 不能“夜郎自大”,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是新时期军队面临的突出矛盾,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军队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分别从坚定信念决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锐气;深入调查研究, 增强改革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搞好成果转化, 保证改革创新的实际效果三方面进行了浅显的理论阐述。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索与途径 篇3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思索;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上世纪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类从自身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中领悟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可概括为“社会可接受、资源可行、经济可行、环境可容”几个要素。

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实现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的三者统一。

(1)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发展,鼓励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3)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

3.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它是以管理、保护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运用先进的实用技术为手段,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

1.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三个能力: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核心是要实现高效、生态这两大要求。

2.现代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从农业产出效益较低的现状出发,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自身增产增效的潜力。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方式,有效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2)从降低生产成本和克服资源约束出发,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3)从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 求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出发,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4)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出发,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3.现代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新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2)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其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废物利用资源化;(3)围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市场营销的关键节点,加快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处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智能化。

三、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淡水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万元GDP用水量高达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50%左右。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发达国家为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1公斤左右,发达国家为2公斤以上。以山东省情况为例,灌溉水利用率不足50%,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20%以上。

2.耕地资源利用情况

2006年底,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数量递减趋势还在继续。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8%,明显低于欧美4%左右的水平。以山东省情况为例,现有耕地1.03亿亩,占全国的5.6%;人均仅1.1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4亩,居全国第19位。有2个市、37个县(市、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3.化肥施用情况

我国2008年化肥施用量4340万吨(折纯),平均每亩50多斤,是美国的4倍。每年因不合理施用,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以山东省情况为例,化肥施用总量每年约500万吨左右(折纯),居全国第二位,利用率与全国基本相当。

4.农药施用情况

我国2008年农药施用量约146万吨,平均每亩约1.6斤,不仅施用严重过量,而且农药品种失衡,利用率很低,约70%散落于环境中,农药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50亿元以上。

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推广节约型农业

(1)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2)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3)发展可再生能源。

2.建设循环农业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3)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4)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3.发展生物质农业

利用生物质——可再生和循环的有机物质和能源植物,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出产固体燃料、气体燃料、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基产品等生产、生活用品。

4.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农业整体效益的过程,是工业理念下的一种生产方式。根据市场需求,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对农业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运、标准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尽力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黄国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生态学的演变与发展[J].资源与环境,2009. 19(专刊) .

[3]吴银宝,汪植三.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J].家畜生态,2002.23.

[4]王兆骞.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出版社,2001.

[5]李允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发展论坛2002.9.

我对创新作文教学的思索 篇4

关键词:创新作文

教学

思索 内容摘要: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过程,从仿写开始,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资料,进行创新教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创新作文,同时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新的《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作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教师往往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把创新作文指导提上日程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个人认为:写作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宜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仿写作文,丰富学生文学积累,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其经验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获得经验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体验,这是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最直接来源;间接经验的获得要经过“阅读——感受——共鸣——吸收——运用”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仿写过程。这一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便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开启学生的丰富积累、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仿写。

同时在指导仿写作文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收集名人、名家写过的旧素材,要求他们从平凡的素材中,展开合理想像,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如学过《背影》后指导学生仿写散文《妈妈的手》鼓励学生在模仿中练笔、在仿写中超越、不落窠臼。

仿写架起了学生直接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桥梁,有利于初步学习写作的学生完成“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自己的路”这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三、平时注意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要想写出美文必须做到胸有锦绣。就是心里要有足够的、恰当的作文材料。例如:我们在进行习作“记住这一天”训练时,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文,有的选材于自己学习时成功如何擦肩而过的遗憾,有的选材于陪同学800米跑所遇的坎坷经历,有的选材于阖家互相提携登山旅游的乐趣„„这些文章都做到了叙事感人、情意真切。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为了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周一抄(每周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2、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3、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进行专题集中式作文训练

1、划分专题。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四步完成:

(1)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3)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4)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无须啰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有代表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从简单到复杂,每一学期都练有专题。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大部分同学在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学生自由地、大胆的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思索论文 篇5

党委系统督查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督查的意识深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的人心,督查机制不断完善,效果日渐明显。实践证明,要保持督查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加大督查工作力度,提高督查实效,就必须不断拓宽督查工作思路,创新督查工作方法。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督查工作要创新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督查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呈现;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强有力地冲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督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督查工作者必须适应新情况,相应地改进工作方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

1、督查工作创新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创新督查工作,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督查工作创新是现实工作任务所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各级党委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工作千头万绪,矛盾纷繁复杂。而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由于党内不良风气,由于腐败等问题,使决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对督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督查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思想,提高工作水平,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自身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来推动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把思想上的解放作为督查工作创新的前提

督查工作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来带动工作的创新。以往,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如暗访督查、联合督查、督查调研等,而且随着督查网络的健全,我们也建立了一级督一级,一级查一级的督查网络。在新的形势下,过去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有的已经过时,有的需要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旧观念,敢于突破,敢于碰硬,求真务实,真督实查。敢于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对一件事物采取多方位的思考,采取方法多样的督查方法,谋事、干事、成事,树立敢为天下先的理念。

三、在督查工作机制上,把制度的完善作为督查工作创新的根本

为推动决策落实服务、为完善决策服务、为党委领导服务是党委系统督查部门的基本职能。服务水平的高低,与督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当前,上级各级领导都很重视督查工作,而各个地区的督查工作又各有特色,如果能将各种先进的经验集中,定制一套先进、科学、完整的督查方法来规范督查工作,事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立完善的日常工作制度。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后备保障。在我们督查部门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如果能把这些经验、做法制度化,形成一种程序化的普遍机制,那么督查工作就能得到创新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日常工作记录制度”、领导批办件办理制度”、“领导批办件反馈情况呈阅制度”、领导批办件回访制度”、“决策督查预案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就可使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上级、本级领导交办事项落实情况的督查,一般要求办结时间为15至30天左右,具体操作起来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的两三天就可办结,有的却拖成遗留件。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激励机制对督查工作的创新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办的好而快的及时表扬或奖励,办的慢而效果差甚至出现反复的要严肃批评或处分。建立规范性的可操作的方案,批办督查质量才能得到再提高。

3、建立内部公开的机制。批办件的办结质量,往往取决于第一调查人、督办人的个人素质,有经验的,效果就好,经验少的,效果差些;个别素质较低的,如果掺杂了个人感情,也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因此有必要建立“批办件协商”制度,扩大知情面,提高透明度,便于互相监督。对于领导的批办件,首先由办公室主任阅知,送达督查室主任手中后,由全体督查人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确定方案后,再由专人转发,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使批办督查达到了科学、公开、透明的效果。

四、在督查工作方法上,把督查方式的创新作为工作创新的手段

督查工作创新,除了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督查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明查暗访、联合督查、督查回访等方法,都是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的创新。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以往的好作法,也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

1、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按通常规律,督查工作的开展,一般采取“自上而上”的方法,先听汇报,再下去调查,按部就班。但事实上越是深入到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越真实。突破传统的方式,采取逆向思维,对一些涉及到基层的工作,直接到第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症结,倾听到群众的呼声,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2、善于杀“回马枪”,反复督办抓落实。督查回访是督查工作的再督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某项重点工作、重大决策的督促检查仅仅在初期、或者是后期进行一两次督查,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准确,更不可能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督查部门只有采取杀“回马枪”的形式,对督办事件进行反复督导,才能避免个别承办单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3、“收拢五指”,协调联动搞督查。实施联合督查是加大督查力度,减少重复督查,促进决策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重点工作,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目的的,如果能发挥各部门和基层专兼职督查员的作用,就能够弥补因督查工作人员少,而带来的缺憾,特别是各业务部门和基层督查员身居一线,情况熟、业务精、感受深,建议能切中要害,对基层工作往往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联合督查中新闻督查如果能运用恰当,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实效性强,影响震动力大的优势,将督查手段与新闻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新闻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追踪督查报道,推动决策落实,取得好的社会效果。

4、“督”、“研”结合的方法。督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但发现问题不是我们的根本,只有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一味强调“督”那么就可能陷入一种怪圈,即查出问题无人过问,这样无形中会削弱督查的权威,只有坚持“督”、“研”结合,既注意找到问题,又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督查一件协调解决一件,工作才能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5、尝试“全程督查”的方法。新形势下的督查,只有增加主动性,既督过程,又督结果,在抓落实中扭住关键,督导全程,事情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反之,我们在工作中如果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一味地高高在上,以“钦差大臣”自居,把批办件发放在被督办人手中,就坐等结果,往往达不到督查的效果。基层不落实、难落实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只有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组织最适合的力量,运用最适合的手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督办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在督查工作保障上,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督查工作创新的保障 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督查人员的自身素质。把对“人”的管理纳入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了对督查工作人员的教育。

1、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全方位的学习。随着形势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任务不断加重,只有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担负起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我们坚持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努力提高了全体督查干部的综合能力。

2、发扬好的精神风貌。一是讲团结。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工作成绩。工作中我们大力提倡督查队伍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工作中,互相支持、配合和补台,齐心协力做好督查工作。二是淡泊名利。追求工作实绩,不追求地位升迁;追求踏实奉献,不追求个人利益。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予的,只能正确行使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肯于吃苦。做到思想艰苦、工作艰苦、作风艰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3、加强队伍管理。严格督查工作纪律,强化督查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强调“五不准”,坚决做到“四管住”即不准滥用手中的权力,未经领导批准,擅自立案督查;不准介入经济纠纷,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不准打着领导旗号对基层干部指手划脚;不准利用督查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取好处;不准弄虚作假,掩盖问题,欺骗领导。要管住自己的脑、嘴、手、腿,不该想的不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在思想深处和行为处事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树立清正廉洁的督查干部队伍形象。

六、督查工作要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

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就必须坚持正确方法。最主要的方法有两条:一是要把继承和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任何时候讲创新,都不能忘记前人功绩,不能丢掉光荣传统。同时,要坚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二是要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鼓励大家求新求异,敢想敢干,只要有利于工作,不违反原则,就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实验。同时,要始终新生客观规律,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坚持先易后难、反复论证,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把握好创新的节奏和力度,稳健地推进工作创新,确保不干则已,干则必成。

实现了三个创新,即督查机制的创新、督查方式的创新、队伍建设的创新。在督查机制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日常工作制度,推行了“领导批办件反馈情况呈阅制度”,创立了“日常工作记录制度”、“接访记录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了推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在督查方式上,我们主要探索了“自下而上”、“全程督查”等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下而上”即直接深入到一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取得第一手的真实情况。“全程督查”即增加工作的主动性,既督过程,又督结果,在抓落实中扭住关键,攻难克险,从而达到“抓落实”的最终目的。队伍建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人员上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上,2003年我们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了督查干部队伍,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地解放了思想,摆脱了以往思维定势,谋事、干事、成事,敢于突破,敢于碰硬,真督实查,以工作来凝聚人心,以发展来团结力量。

四、探索创新,准确把握督查工作的着力方位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对督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和培养督查人员的创新精神,使同志们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工作手段,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作风,在工作中形成了创新争先的良好风气。目前我区督查工作强化了“三种意识”,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强化超前服务的意识,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一方面,在工作中努力探索督查工作的规律,积极运用这种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科学规划工作,自觉对新发生的事物作出预测,提前进入督查角色,既要想领导之所想,更要想领导之未想,及早发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争取做好工作的主动权。如春节过后的机关纪律检查工作,我们就采取了提前介入,提前谋划的方式,从而实现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二是强化服务全局的意识,实现由只办好具体事务向善于抓大事、谋全局、当高参转变。我们的办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中心工作,谋划中心工作的督查,将督查工作融入到全区工作之中。做到能办大事,会办难事,敢办新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去年我们的整治全区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今年我们重点对老龙头景区周围的游船整治进行了督导调研,建议通过收购的方式,由政府一级垄断经营,并严格运营程序,从而彻底解决我区乃至全市困扰旅游市场安全因素,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协商之中,市区领导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三是强化优质服务的意识,实现由习惯于按老章程和“惯例”办事向应变求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转变。如在批办件的办理中,我们就避开了以往“中转站”式的单一职能,对一些特殊的批办件,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把握办前、办中、办后的调研,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握真实的信息,为领导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

立足全局抓大事 勇于创新出精品

中共山海关区委督查室

督促检查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是各级领导推动工作,确保决策落实、政令畅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党委决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给督查工作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创新督查方法,提高督查实效,是督查工作的目标所在。

一、督查工作要把握大局,善于谋大事,在全面推进中突出重点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督查工作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眉毛胡子一起抓,就不能抓重点,发挥不了督查工作的效力。督查工作要想谋大事、抓大事,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突出中心抓督查。将党委近期内进行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决策,作为督查调研的重点,进行专项调查,重点研究。根据党委的工作部署和决策意向,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及时地进行分解,并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及分管领导,实行“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的办法,狠抓督促检查落实,尤其对重点工作紧抓不放,一督到底。二是围绕难点抓督查。工作中难点问题解决的如何,是对督查工作人员能力的综合考验,越是难题,督查人员越要超前考虑,站在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充分重视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通过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向党委领导反映工作中的“梗阻”,并大胆提出改进意见。只有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解决困难,才能树立督查部门的权威,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三是关注热点抓督查。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安全稳定、宗教社情、“法轮功”等问题是社会上比较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其它的矛盾,时刻关注社会上和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才能为领导的超前决策做好准备。四是督调结合抓督查。抓住决策落实中梗阻点和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超前调研,主动当参谋,找出症结,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推动决策落实。

二、督查人员要树立精品意识,为领导决策出大主意,当大参谋

督促检查工作任务尽管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是服务领导决策的,把为领导提供大范围、高层次、多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一是要在督查范围上求宽,为领导提供大范围服务。在督查内容上由常用的“四会一件”(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和重要文件部署)立项督查扩大到凡是党委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联席会、书记碰头会或常委办公会,以及上级和本级领导同志在视察检查工作及现场办公或重大调研活动时的重要指示、意见和拍板议定的事项,都纳入督查范围,并按领导要求,列出其中的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具体承办单位和承办责任人,坚持跟踪督导,直至落到实处,达到领导和群众满意。二是要在情况分析上求深,为领导提供高层次服务。新型督查工作在业务领域上不仅要体现出对决策的鞭策、推动,也突出体现及时发现和研究决策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提预见性措施,从而为领导正确把握工作导向,不断修正和完善决策,以及制定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提供服务。注重在推动决策落实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领导,特别是将决策中的不适应和不完善方面实事求是地反映给领导,以便修订工作决策,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落实。要搞好决策实施后的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把实施的结果反馈给领导,以便采取新的对策措施,以推动相关工作落实。在专项督查中坚持举一反三,即在办理领导批示件时,不就事论事,要注意剖析总结,提出建议,以达到解决面上同类问题的目的。三是要在督查观点上求新,为领导提供多方位服务。新型的督查工作必须在重视一种倾向的同时注意挖掘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切实抓住一批潜在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党委实施正确领导提供多层次服务。围绕领导和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督查的同时,也适当抓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冷点”问题,恰恰是这些“冷点”问题,有时会对全局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四是在督查形式上求活,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以把直督直查与建立督查工作联系点和派驻督查组、设置督查联系员等方式结合起来,以准确及时地向领导报告基层决策落实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进一步完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有效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以高标准服务,促进决策落实。

三、督查工作要体现思路创新

督查部门要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督出实效,督出权威,在科学确定督查内容、讲求工作方法、把握好服务方向等方面努力的同时,也必须思路创新,具体要做到“三实”。

1、确立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的思路,工作摆位要实。督查部门一方面必须实实在在地协助领导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在督查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打着领导者的旗号,指手划脚,而是要积极为基层出点子、想招子,帮助基层抓好落实,在参与中体现督查的作用。

2、确立督查也是服务的思路,工作内容要实。督促检查的最终目的是决策的落实、工作的落实、为经济建设铺平道路、保驾护航。因此,督查者和被督查者的目的从根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和工作落实了,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帮助领导、基层和各部门推动工作落实上。明确了服务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好工作。

3、确立喜忧兼报的的思路,工作反馈要实。情况反馈是督查部门领导提供决策落实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领导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及时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做好落实和完善决策的工作。在督查工作中,无论是决策督查,还是对领导批办件的督查,都本着对领导、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把关,不怕“指责”,敢于挑毛病,坚持实事求是,既报喜又报忧,使督查反馈做到全面、准确、真实,保证督查反馈的真实性。

四、积极探索督查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1、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深入基层真督实查。对督查对象,亲自到现场,摸实情,入户调查听真声,深挖问题寻求解决途径,直到问题的解决。对基层工作,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了解情况,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2、善于杀“回马枪”,反复督办抓落实。督查回访是督查工作的再督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某项重点工作、重大决策的督促检查仅仅在初期、或者是后期进行一两次督查,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准确,更不可能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督查部门只有采取杀“回马枪”的形式,对督办事件进行反复督导,才能避免个别承办单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上一篇:人生美文十篇人生下一篇:公路工程竣工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