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2024-10-24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精选12篇)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1

摘要:文章对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未来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方向和突破口, 提出了装备制造业融资途径的导向对策和现实选择, 以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融资,现实选择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情况进行分析。

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 中国装备制造业逐步回温, 尤其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性命题, 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 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资本短缺仍然使许多装备企业在高速发展时捉襟见肘。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机遇, 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投入普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融资途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银行融资。

大多数企业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瓶颈。但是, 由于很多装备制造企业是老国企, 在银行有大量不良贷款存在, 他们很难继续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且, 装备制造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 虽然一些上市公司也有良好的业绩, 但由于历史包袱的拖累, 很多企业利润率普遍都很低。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很高, 对企业来说, 这意味着投资建设第一年可能就要支付上千万元的利息, 再继续从银行获得更多融资已经非常困难。

2. 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这一领域已经作出了很大努力。从装备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 国家开发银行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已经占据了这些企业融资的主流, 并且时间长、利率低。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贷款条件已经放宽, 对一些还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 出于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目的也发放了贷款。巨额资金的投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这些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并不具备直接从事国企改制、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投资银行功能。国家开发银行此前也只是通过一种软贷款的形式来完成, 这与持续助力于装备工业重点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有距离。

3. 自身资本金投入。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 目前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 国家虽然有政府专项资金或税收的支持, 但对增加资本金的投入还缺乏相应财力, 导致资本金投入始终不能增加。并且作为已经上市融资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大股东, 往往在增资扩股的过程中放弃配售, 进一步导致了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缺乏。

4. 上市融资。

目前证券市场规模仍然偏小, 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广大股民的投资理念还不成熟, 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的冲击。基于这些特征,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在股票发行市场上只能实行合规和上市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从融资规模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 出现许多具有高成长性的装备制造企业排队等待融资的局面。已经上市获得融资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以往欠债较多, 在归还负债、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技术等安排后, 又陷入新一轮融资需求中。在已经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中, 负债率高达70%的不在少数。

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途径的导向对策

装备制造业企业往往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不仅需要巨额改制成本, 而且需要通过资本的市场化运作获得充足的资金流, 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目前为了获得持续获充足的、持续的资金流,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产业基金融资。

早在2007年, 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办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导完成的政策性课题报告提出, 中国将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这项基金的来源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 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 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参与课题报告研究和起草的人士称, 产业基金相当于一个软贷款。但与银行直接贷款的很大不同在于, 企业对产业基金使用自主性会更加灵活。借助这个基金在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提高和研发费用连续性方面, 以及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引导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

银行投资于基金, 基金再投资于产业, 是国外投资银行通行的做法, 既实现了对产业的支持, 又隔断了风险, 效果很好。事实上, 成立产业基金是深化银企合作、走产业和金融融合发展之路的一种有益探索。然而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限制, 使得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投资的形式, 短期持有装备制造业股份进行战略扶持, 然后择机退出的方式不能实现, 产业基金到现在还没有推出。

2. 金融租赁融资。

目前的竞争到了仅仅有好的产品等已经不够, 最主要的是要有好的业务模式, 关键是为客户提供增加值服务。制造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如果仅靠销售利润是几乎不可能的, 可以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当作债权, 而不是单纯依靠销售这些产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建立或控股租赁公司, 可以实现资金回流、实现利润、增加有效资产、提高融资能力、获得税收优惠和带动扩大配套产品的供应。同时介入二手市场, 对于有足够资源的制造业企业, 可以采取委托杠杆经营租赁投资机制, 通过租金收回投资的同时, 可以获取租赁资产的折旧资源, 获得抵减所得税的优惠。对于需要购置设备的客户来说, 通过融资租赁能保证客户的现金流, 使用户使用到好的设备及最新的技术, 租赁服务有利于其改善现金流的管理, 减少其购置设备的一次性负债投入的压力。同时, 租赁服务也有利于企业选择适用的新设备或及时更新设备, 这特别适合设备先进性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但是目前融资租赁业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小行业, 各类投资主体运用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比重较低, 厂商租赁尚处于初始起步阶段, 商业银行的租赁业务刚刚开展, 对租赁的认识还十分不足。

三、制造业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

目前, 受制于制度的约束, 产业基金、建立金融融资租赁公司都没有运作起来。较好的途径是建立企业财务公司, 企业财务公司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服务平台, 不但服务于制造业企业自身, 也服务于其客户。配合其母公司的营销战略与营销网络建设, 相应扩展其服务的市场区域及服务网络, 通过并购等手段实现规模和业务扩张, 最终能成为制造企业的从采购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提供全程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服务于客户, 财务公司出于母公司以及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需要, 为客户提供租赁、抵押、保险、信贷、财务、融资等, 启动潜在客户和现实客户的需求, 最终形成全过程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财务公司目前不存在制度的限制, 完全可以在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建立起来, 这是目前制造业缓解融资困境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杜胜利, 王宏淼.财务公司——企业金融功能与内部金融服务体系之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与前景.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陈雨露, 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彩莲.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 (3)

[5].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与机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2

青岛威鹏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青岛威鹏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位于胶州市北关办事处北关工业园,占地40余亩。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主要配套厂家,主要以加工制作汽车钣金件为主。2007年正式投产,投资额1180万元,年产值为4600万元。预计2009年末生产总值将达到5100万元。

由于我单位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主要配套厂家,其技术、研发主要受约于主机厂,自己并没有单独的科研项目以及研发中心,生产技术一般都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

我单位的原材料、生产技术、以及产品销货渠道直接受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控制,所以说发展情况也只受到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主机厂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单位的直接影响很小。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3

市场開拓练眼力

国际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需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需求增多,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需求多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需求多于相对贫困地区。中国造轨道交通装备因其低成本高性能而普遍受到欢迎。二是需求层次呈现多样性,发达国家集中于高速和高档装备及零部件,而发展中国家则集中于中低速和价格相对低廉的机客货产品和大量的城轨车辆产品。因此,针对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市场定位。把市场开发的重点定位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结构。依据技术优势、产业结构及市场供求进行综合考虑,对市场进行细分,是确定不同市场定位的基础。企业在研究市场分布和轨道交通装备发展趋势同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近期和中长期市场开拓策略,做到有先有后,有进有退,逐步深入,梯次推进,稳步发展,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和撞大运式的盲目竞争。

第二,产品定位。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自身优势,定位产品品种、价格和档次。在掌握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差别化营销。比如高铁产品,重点专攻欧美市场;宽轨城际动车专攻独联体市场;米轨车辆侧针对北非,A型地铁车辆专攻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而B型地铁车辆则针对人口密度不高,高峰客流量不大的城市和地区;大运量的客车和地铁车辆则集中于亚洲市场。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将提高企业的命中率,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订单。

第三,借力开拓。除了直接参与国际招标外,企业还应借助国内外中介机构和国家对外投资、友好合作等机遇,借势开拓。实践证明,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企业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求市场营销人员保持资讯敏感和通畅,而且要和国内一些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招投标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抢占先机。国家的投资、援助和贷款项目,也是企业借势开拓的重要途径,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直达目标的效果。

内在管理练筋骨

科学、规范、坚固的管理是降低市场风险,保证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础。国际产品订有严格的合同,特别是产品品质、性能、价格和交付期上,都有严格的约定,违反将要承受巨额的违约赔偿责任。

强化内部管理,实质是给国际项目提供基础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包括:高效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从研发、制造到试验验证到交付,从零部件到整车,各个节点都要有节点计划,严格执行国际通用标准。在质量管控上,要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推行IRIS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实现可追溯。上下游物流链的控制和管理要做到准时化、标准化和高品质,确保产品制造各个环节不脱节,处于受控状态。在成本管控上精细化,即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从立项、项目预算、收益、资金回笼等方面,制订严格的倒推计划,将成本分摊到每道工序,实行成本全过程的动态性监控。回想企业实践,海外项目在合同签订时,预期收益为正,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在成本控制和项目费用预算中管理缺失或管理不到位,导致项目管理处于谁也说不清的状态,一些项目亏损也就成为必然。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和精干的售后队伍,国际售后服务成本高昂,必须坚持少而精,以一当十,技能全面,同时要积极推行本土化战略,降低售后服务成本,提升企业赢利空间。

中国南车近年推行的精益生产方式,以七大任务为目标,以看板管理为基础,以节拍式生产为保证,以准时化的物流为提前,使内部管理得到全面提升,为海外项目执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项目执行率、用户满意度走在行业前列,率先成为世界品牌百强企业。

风险控制练防卫

汇率风险。这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下行,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不断下降,在利润率不高的低成本竞争下,汇率的变化直接关系企业的盈亏。选择美元或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第一考虑汇率的变化和趋势,第二要考虑项目所在国家货币使用状况,第三在订立合同时,要保持一定汇率浮动区间,掌握主动,采取事先合同约定的方式,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

技术风险。近10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突飞猛进,高端装备制造走在世界前列,250公里速度等级以下,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方面各不相同,差别很大。即便中国成熟的产品,在技术性能,如防腐蚀、高温耐寒防风沙以及长大坡度和复杂山区地形等,即满足极端条件和温度方面,依然要经受考验。大铁路客车、货车、城际动车以及城市轨道车辆等,在电气设备、牵引制动、空调技术和密闭性能方面,在不同的国度和环境中仍会有不同反应,如何“入乡随俗”,在异国他乡经受考验,并得到所在国政府和百姓的认可,成为品牌,是走出去战略必须经受的一关。

投资风险。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但资本运作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资本输出也必须通盘考虑和严格的论证,特别是输出国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环境、开放程度和政府对外政策。在投资方向要充分考虑输出技术的成熟可靠性,所在行业、细分的优劣,避免与该国政策和行业规定相抵触,从而找到发展的空间,否则,很容易会因触碰红线或禁忌,或因文化差异阻隔而夭折,使企业蒙受损失。这在汽车、钢铁、外贸等行业的兼并中都有血的教训。

不可预测的其他风险。如战争和所在国的内部动荡,可能会使项目中断,或合同无效。即便已签订的合同,也可能导致预付款不能按期到位、后续资金中断等。企业必须在项目实施之前充分考证,生产过程步步紧盯,根据合同和付款条件,推进生产进度,并保持和客户的及时沟通,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及时实施预案,采取法律措施,果断中止或者暂时搁置,防止烂尾工程,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文化融合练胸怀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技术、标准和文化。轨道交通产品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产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用户要求,特别是根据产品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并把中国文化通过技能性能、造型、内饰与当地文化结合,完美和谐地体现出来。中国南车浦镇公司在研发印度孟买地铁列车、突尼斯内燃动车组、几内亚客车、格鲁吉亚电动车组、伊朗地铁列车时,都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习惯,从颜色到造型,直至空间距离,同时,又通过内外部结构、形状、节能环保特征、质量细节、乘坐的舒适度、安全性、可靠性等,将中国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出来,得到业主和用户的高度肯定,使产品进一步品牌化。

文化融合的关键是在尊重所在国家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同时,把企业精神和价值链进行合理移植。特别是在资本运作,进行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这一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文化融合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国内及海外兼并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成功的才是最好的。但基本原则一是选择要谨慎,充分考虑到国家和行业关系;二是深入了解所在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了才能减少碰撞和摩擦;三是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心态,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四是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秩序渐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外到内。这样才能支撑企业在陌生的环境和不一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最终实现产品、技术、文化真正走出去。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4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ERP,MRPII,电子商务,企业间协同管理

作为集成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结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和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等先进技术, 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1 ERP管理思想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 Inc.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ERP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了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 还吸纳了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管理思想。E R P既继承了M R PⅡ管理模式的精华, 又在许多方面对MRPⅡ进行了扩充:

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ERP扩展了管理范围, 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企业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 许多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主要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JIT等生产方式, 并由单一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 ERP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 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需求。

在管理功能方面:ERP除了MRPⅡ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 还增加了支持供应链上中供、产、需各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并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等。

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ERP通过在线分析处理O L A P (O n-L i n e A n a l y s i s Process) 、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 可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集成起来, 并行处理各种相关作业, 为企业提供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在财务管理方面:ERP系统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

在跨国 (或地区) 经营事务处理方面:ERP还可以满足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2 ERP技术特点

ERP也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ERP技术及系统特点包括:

(1) ERP更加面向市场, 面向经营, 面向销售, 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 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

(2) ERP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 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 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 ERP更多地强调财务, 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 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4) ERP较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 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5) 在生产制造计划中, E R P支持MRP II与JIT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 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 (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 的管理模式。

此外, 还有的ERP系统包括了金融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过程控制等补充功能。这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有机地集成。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当说, ERP是以ERP管理思想为核心的、以ERP管理软件与相关人机系统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3 ERP发展趋势

3.1 ERP发展方向

未来ERP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ERP与客户关系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的进一步整合:ERP将更加面向市场和面向顾客, 通过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订单处理与生产调度、基于约束调度功能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强的优化能力;并进一步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 实现市场、销售、服务的一体化, 使CRM的前台客户服务与ERP后台处理过程集成, 提供客户个性化服务, 使企业具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

ERP与电子商务、供应链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ERP将面向协同商务 (Collaborative Commerce) , 支持企业与贸易共同体的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 支持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 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 如汽车行业要求ERP的销售和采购模块支持用电子商务或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ERP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 建立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基于价值链共享的新伙伴关系, 并使企业在协同商务中做到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

E R P与产品数据管理P D M (P r o d u c t Data Management) 的整合:产品数据管理PDM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统一的环境中。近年来ERP软件商纷纷在ERP系统中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或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 增加了对设计数据、过程、文档的应用和管理, 减少了ERP庞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工作量, 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系统集成度和整体效率。

E R P与制造执行系统M E S (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 的整合:为了加强ERP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 ERP将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的结合, 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该趋势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E R P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能够自动地在正确时间传送到指定的地点。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 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 也使ERP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

加强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为了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与决策, ERP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功能集成进来, 为用户提供企业级宏观决策的分析工具。

ERP系统动态可重构性:为了适应企业的过程重组和业务变化, 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ERP软件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性。为此, ERP系统动态建模工具、系统快速配置工具、系统界面封装技术、软构件技术等均被采用。ERP系统也引入了新的模块化软件、业务应用程序接口、逐个更新模块增强系统等概念, ERP的功能组件被分割成更细的构件以便进行系统动态重构。

ERP软件系统实现技术和集成技术:ERP将以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与数据仓库、XML和Internet/Extranet、软构件与中间件技术等为软件实现核心技术, 并采用XML等作为ERP系统的集成平台与技术。E R P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促进基于Internet/Extranet的支持全球化企业合作与敏捷虚拟企业运营的集成化经营管理系统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3.2新一代ERP主要特点

根据ERP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新一代ERP应当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管理思想先进性与适应性:新一代ERP应当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 如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精良生产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跨企业的协同项目管理模式等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性:在网络化信息时代, 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跨企业的生产体系间的竞争。新一代ERP应当支持这种扩展型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经营与运作。

面向企业商务过程的功能可扩展性:新一代ERP将越来越面向企业的商务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过程与资源的管理, 其业务领域与功能不断扩充。新一代E R P除了具有传统的制造、财务、分销等功能外, 还将不断吸纳新的功能, 如产品数据管理P D M、客户关系管理C R M、供应链管理S C M、电子商务、制造执行系统M E S、决策支持系统D S S、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OLAP、办公自动化OA等等, 从而构成了功能强大的集成化企业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因此, 新一代ERP应当具有很好的功能可扩展性。

经营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及时性:为了改进M R P I I/E R P的“重计划, 轻控制”的弱点, 新一代ERP将进一步加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的集成功能, 增强企业E R P系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

基于软构件的系统动态可变性:新一代ERP软件系统应当针对企业组织或过程重组和业务处理调整的需求, 应当做到动态可重构, 迅速适应企业的变化。

基于最新软件架构的系统可集成性:新一代E R P系统应当基于最新的软件架构、平台、接口等实现系统集成, 其中包括企业应用集成EAI服务器、基于中间件的软件体系结构、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体系结构、J2EE架构、基于XML的系统接口、基于Web的ERP应用套件等等。新一代ERP系统还应当跨越异构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系统集成。

可以看出, ERP的管理领域早已超出了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与管理的范畴, 已经步入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协同管理的阶段, 并将最终导致面向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新一代ERP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鸿.企业资源计划ERP与SCM、CR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饶艳超.ERP系统应用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军.企业信息化资料汇总 (ERP/CRM/EAM/SAP/ORACLE)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5

盘锦辽河油田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盘锦辽河油田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是辽宁天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隶属于辽河油田。公司专门致力于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研发、设计、制造与服务,拥有顶驱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拥有先进生产制造能力,掌握顶驱专利技术,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并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已经发展成为科技领先、技术成熟、服务体系完善的顶驱专业制造企业。

公司坐落于盘锦经济开发区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资产总额1.3亿元,固定资产2116.6万元,注册资本2000万元,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现有研发设计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生产车间两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分为组装车间、试验车间、电控车间等。公司从业人员216人,其中中高级工程师25人,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105人,专业检测人员26人,专业服务人员80多人,分别在苏丹、伊朗、缅甸和国内油气田项目进行顶驱服务。

天意顶驱

公司生产的顶驱主要型号有:DQ-70LHTY(500T)、DQ-50LHTY1(350T)、DQ-50LHTY3(350T)、DQ-40LHTY3(250T)、DQ-40LHTY-A(250T海洋钻修平台、车载钻机专用型)、DQ-40LHTY-LA(250T低温海洋钻修平台、车载钻机专用型),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通过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技术鉴定,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已经成为国内外钻井行业的标准配置。目前公司具有年生产60台顶驱的生产能力。

实验设备

公司实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配置了各种检测设备,如BZ2250C型静态电阻应变仪、BX120-3CA三向应变花、1000T拉力实验台、YP1900T双向水力测功器、HS610e增强型数定超声波探伤仪等,自行设计了功能组装实验架、翻转组装架等顶驱生产实验专用设备。

质量保证

天意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执行API管理规范,建立了全面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生产过程严格按顶驱标准和工艺流程进行,并实行“5S”现场管理规范,进一步保证和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顶驱主要部件供货商均具备API资质。针对海洋环境的要求,所有关键部件都进行了防爆设计。

天意顶驱设计科学、制造精密,与国内外领先专业厂家建立了深层次战略合作,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在部件的设计制造、检验、选择和装配上精益求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顶驱应用

目前,天意公司生产的系列顶驱已在中海油、中石油长城钻探集团、中石油渤海钻探集团、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中石油川庆钻探集团、中石化华北石油局、中石化中原油田以及美国远东能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区域等油气田项目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其中天意顶驱在中海油共计使用4台,产品性能稳定可靠,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公司荣誉

公司成立以来,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投资建设力度,在保持较快发展建设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国务院副总理原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克强、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闻世震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等领导先后来我公司调研、视察。公司被评为“辽宁最具竞争力100强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世界生产率百强企业”,并获得“世界生产率(中国)科学成果奖”,“ 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公司将继续秉承“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责任至高、质量至上、服务至尊”的经营理念与您真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盘锦辽河油田派普钻具制造有限公司

盘锦辽河油田派普钻具制造有限公司位于盘锦经济开发区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一家集钻具设计、制造、维修于一体的石油钻具制造企业。

公司占地面积220亩,生产厂房35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80余台/套,设备固定资产1.5亿元。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占员工总数的8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一、二级无损检测资质人员20余人(中国无损检测协会资质证书)。公司拥有钻杆接头生产线,钻杆管端加厚生产线、管体处理生产线,石油钻杆摩擦焊接生产线,钻铤生产线,能为用户提供各类型号的石油钻杆、钻杆接头、加厚钻杆管体、标准钻铤、螺旋钻铤、无磁钻铤等产品,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设计制作特殊用途钻具。

公司检测设备先进,配备了美国OEM管材检测设备,建立了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漏磁探伤自动检测线。建立了检测手段齐全的理化实验室,从德国进口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拉伸、冲击、弯曲、硬度实验以及化学成分、金相分析。

公司严格按照建立的质量体系运作,通过了APISpec Q1质量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获得美国石油学会API SPEC 5D、APISPEC7-1产品会标使用许可证认证。产品通过了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中心检测,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

“以人为本 以诚为基 创新为源 客户至上”是公司的核心经营理念。公司愿意以雄厚的实力竭诚与海内外各界朋友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石油钻具制造和研发,为石油能源建设奉献力量。

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

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位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海工基地之一,将成为中石油集团在东北地区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该公司由海洋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制造总装基地和仓储物流集港基地组成,远期规划总投资50亿元,近期计划投资23.8亿元,工程分两期实施,总工期五年。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2008年实施,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2万吨级船台2座、3万吨级船台2座、料场和舾装码头及相应的生产、生活辅助配套设施等,重点发展海上自升式钻井作业平台、油轮及工程船制造、港口及平台吊机制造。二期工程于2009年—2010年实施,投资13.8亿元,主要建设干船坞2座、料场和舾装码头及相应的生产、生活辅助配套设施等。目前,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的2座2万吨船台、2座3万吨船台、预处理车间、钢材加工车间、部件装焊车间、一喷二涂车间、平曲面分段装焊车间、1#—4#总装场地、1#、2#堆场、钢材堆场、余料堆场、宿舍楼、食堂、浴池各1栋及空压站、油漆库、焊材库等相应配套设施均已建设完成。

预计,到2010年末,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6亿元。

辽宁跨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要求

石油装备制造业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油气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随着石油工业的逐渐扩大而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石油工业实现产业调整,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油装备企业积极寻求自主创新,探究其自主创机制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支撑石油石化行业的关键所在。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1]。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制造的中心逐渐向我国转移,国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石油制造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取得了技术上的创新突破,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实际的生产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在不断创新与改革中稳步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在过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业务结构不够合理

尽管我国的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推进,产品层次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总的来说,依然延续了比较低端的普通的制造和加工模式,企业的数量较多,但是布局较为分散,而且规模不够大。导致企业生产制造的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相对较少,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的钻采装备、管材制造、下游的炼化设备设计等方面[2],没有较好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企业的资本结构出现极大的漏洞,始终存在不合理的资本输出,部分企业的成本过高,企业本身的负债累累。

(二)整个企业对于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能力不强

在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机构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统一的研究机构,整个制造研发的资源比较分散,对于研发的投入不足,甚至低于整个行业的水平。另外,从事装备研发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在具体的装备研发、制造以及应用推广、销售等环节不能紧密相连。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是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的匮乏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其次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研发资源的分散导致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缺乏健全的发展体制与自主创新机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获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调整其发展体制,建立灵活的自主创新机制。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缺乏有效的机制管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通过具体的管理机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3]。残缺的发展体制与自主创新机制导致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集中度较低,具体的发展体制不够协调统一,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要求及途径

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不断寻求新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积极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才能使企业获得不断的发展。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是指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要创新企业每一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理、规律、手段的总和。换句话来说就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不同的创新要素的结构、功能以及内在的联系。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复杂性、资源性、国际性等特点[4],加大对自主创新机制的改进,严格要求自主创新机制的正常运转,确保企业的发展。

(一)国家及政府加大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

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领企业进行有效的自主创新,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需要国家的政策和思想的积极引导,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通过指向性的政策或文件,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

(二)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制定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

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有正确的目标及方向性。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道路上,正确的自主创新机制的方向可以由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思想来引导,但是具体的自主创新内容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来引导。健全的自主创新机制的建立,一定是在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上开始的。在具体的目标制定中,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市场,将企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制定合适的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为自主创新机制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保持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独特性

石油装备制造业包括许多大型的企业集团,其每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性、系统性以及层次性上,整合不同的资源,才能创建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其次,要围绕石油等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进行自主创新的改革,确保每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四)丰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的内容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不仅需要政府有效的指导和正确的发展目标,以及鲜明的独特性,更需要丰富完善的内容来支撑。因此,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内容必须完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包括完整的决策机制、动力与激励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5]。只有保证这些机制的完整,才能有效推动整个自主创新机制的发展。首先,良好的决策机制能为自主创新指明方向。其次,强大的动力与激励机制能激发员工工作及科研的热情。再次,足够的投入机制是自主创新机制发展的物质保证。最后,完善的保障机制能不断为自主创新机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石油业的迅速崛起,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寻求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加大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度,整个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可以不断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强,林向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10.

[2]林向义,邵强,罗洪云等.基于社交媒体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5):120-124.

[3]常颖.全球竞争下大庆石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产业链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21):31-31.

[4]何军国,刘洋.石油装备自主创新再上新台阶––观第12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J].专用汽车,2012,(4):56-58.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7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顺利完成工业化, 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必须在开放、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塑造、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可以借助外向推动力量, 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与产业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1 文献综述

1.1 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文献回顾

1.1.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世界经济论坛 (1994) 、菲力浦·科特勒 (2001) 等从与竞争对手比较的角度定义, 指出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在市场上的表现, 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衡量才能体现出来。Prahalad & Hamel (1990) 曹建海 (2000) 等从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力, 突现企业内部自身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学者, 如韩中和 (2000) 、胡大立 (2001) 等综合了前两类定义的观点, 从综合概括的角度进行界定。

1.1.2 企业竞争力理论。

基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西方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如市场结构学派, 以波特为代表, 其理论侧重于分析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影响;资源学派, 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 认为企业内部具有的有价值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能力学派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 侧重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尽管各个学派有自己的主要观点, 但殊途同归, 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所表明的主要目标都是从企业的不同方面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持久性和决定因素等。

1.1.3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Feurer (1995) 认为,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等。Thomas (1999) 认为快速反应能力、产出加快能力和资源效果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三个装门面。柴小青 (2002) 指出, 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金碚 (2003) 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和环境、拥有的各种资源、企业特有的能力及文化理念。王乃静 (2006) 研究了产权改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马传兵 (2007) 认为无形资本的扩张和再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此外, 一些学者针对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 提高竞争力, 提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如综合指数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及灰色多层次分析法等。

1.2 有关装备制造业方面的研究综述

“装备制造业”的提法是中国所独有的, 最早是出现在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在这次会议中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N], 1998-12-10, 第1版)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 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 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具体来说, 所界定的“装备制造业”, 相当于国际产业分类标准的382除电气外机械制造业;383电气机械制造业;384运输设备制造业;385科学、测量、控制、光学设备制造业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总报告 (上册) 》 (专题篇) , 北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出版社, 2002:4) 。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将装备制造业分为七大类56个中类: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本文也按照2002年的标准分类。

1999年以来, 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开始升温, 分析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程竹生 (2004) 、夏美霞 (2004) 、张华等 (2006) 总结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在。刘方 (2004) 表明装备制造业中附加值高的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中、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王家青等 (2006) 认为自主开发薄弱, 创新能力不够, 核心技术与产品完全依靠进口。

1.2.2 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梁伟真 (2004) 指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张威 (2002) 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宋艳 (2005) 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1.2.3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张威 (2002) 采用指标体系比较法, 比较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集群实力。孙伟 (2003) 选取我国29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运用聚类分析法反映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作用。王玉等 (2005) 建立了一套评价区域性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 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1.2.4 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分析。张青山等 (2001) 首次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潘智勇等 (2004) 提出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刘平 (2004) 主张加强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和增长潜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杜心灵 (2006) 建议集群发展、信息化, 增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关于装备制造业在江苏省的发展研究文献较少, 从其竞争力角度进行分析的更显零星。陈丽珍 (2004)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计算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的比较优势。陈丽珍 (2005) 提出了江苏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创新政策。吴正林 (2004) 指出江苏要率先在全国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 加快制造业的战略调整和升级步伐。乔均 (2004) 剖析了江苏沿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虽然多年名列全国首位, 但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存在机械行业企业投入不足, 部分品牌老化等问题。陈健 (2008) 以江苏省内投资的装备制造业外资企业为考察对象, 研究发现外商投资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区域集中的趋势, 投资聚集效应显著增强, 行业差异性明显。钱明霞 (2008) 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江苏装备工业系统, 揭示江苏装备工业与三次产业及其内部行业发展变化的关联程度。

本文所指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指的是综合竞争力的概念, 包括企业与外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企业与内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受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与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比如, 竞争环境影响企业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 本文拟从配套产业链的视角出发, 在典型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装备制造业配套企业创新环境的框架, 通过在创新环境中建立技术水平、竞争环境和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判断当前配套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配套企业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全球分工体系发生重要变化, 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江苏省积极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集聚的新机遇, 不断吸引外资流入。近几年来, 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外商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农业、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明显升温。制造业所占的份额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保持在70%以上, 核心地位仍是不可撼动。其中, 在制造业的所有行业中, 装备制造业的份额仍在不断增加, 21世纪初期装备制造业实际外资金额占到制造业总额的一半左右, 2007年已经接近60%, 已经成为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10月-2009年2月, 江苏省经贸委组织人员对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企业进行了典型式问卷调查。从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看, 本土的配套180家加工企业共涵盖江苏省12个 (宿迁市的调查问卷由于未能收回, 所以这里只是能对江苏12个城市加工配套样本企业。)

主要城市及市县, 苏南地区的占到68.33%。被调查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企业中, 有51.11%是在2000年以前成立的, 从事配套加工生产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积累了一定的配套加工经验。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近几年来新加入的配套企业也在同步地增加, 调查中1/5以上的样本企业是在2004年以后成立的新兴配套加工企业。

180家配套加工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行业分布也相对比较集中。36.67%的样本加工企业属于通用设备制造行业, 接下来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样本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加工企业有近70%是在为发包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 其中4%的配套企业同时还进行成品的组装加工。

从配套加工的产业链环节看, 176家提供数据资料的样本企业中, 有103家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发生改变, 从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组装升级到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零部件加工与组装, 当前84.66%的加工企业所从事的是更深层次的加工配套业务。

3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配套企业的创新环境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 对企业竞争环境部分按照Likert五分量法选择了六个调查因素进行分析, 这六个因素分别是企业竞争力、企业进入本行业的难易程度、企业产品的技术更新压力、企业产品技术的获得程度、企业与外资同类型企业相比的竞争力和企业与本土同类型企业相比的竞争力, 各个指标具体的分值为:很强 (5分) 、较强 (4分) 、一般 (3分) 、较弱 (2分) 、很弱 (1分) 。同时, 对于配套加工的本土企业而言, 技术水平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企业技术水平除了受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发展影响之外, 与配套加工企业的发包方所提供的技术指导也密切相关。对于配套业务中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给予配套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一调查问题也采用了Likert五分量法进行调查设计, 分为非常重要 (5分) 、比较重要 (4分) 、一般 (3分) 、不是很重要 (2分) 、不重要 (1分) 。另外还设计了加工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 考察从事配套加工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在以上问卷设计的基础上, 本文拟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建模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

3.1 变量的确定

将问卷设计中的企业竞争力、进入本行业的难易程度、产品技术更新压力、与产品相关的技术获得程度、企业与外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企业与内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和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七个变量定义为显变量, 在模型中分别用企业竞争力、入行难度、技术更新压力、技术获得、相对外企的竞争力、相对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外援技术来表示。

将企业竞争环境、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三个变量设定为潜变量, 这些变量不能直接进行观测但可以被显变量反映, 但这三个潜变量既受显变量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其他相关变量, 因此将这三个变量都作为内生潜变量, 分别用η1, η2, η3表示。外生潜变量的显变量指标用X表示, X1表示企业竞争力变量, X2表示入行难度变量, X3表示技术更新压力变量, X4表示技术获得变量, X5表示相对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变量, X6表示相对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变量, X7表示外援技术变量。另外, 显变量影响内生潜变量的路径系数用λ表示, 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用γ表示。

3.2 线性结构模型的构建

3.2.1 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

假设1:本土配套加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外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及企业与本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

假设2:综合竞争力受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与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

假设3:本土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包括配套加工企业进入本行业的难易程度和产品技术更新压力两个显变量。竞争环境影响企业技术水平, 同时也对综合竞争力产生影响。

假设4:本土配套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受企业产品的技术获得程度和发包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指导两方面的影响。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2.2 线性结构模型的建立

(1) 建立模型。

本土装备制造业配套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x1) 、技术获得 (x4) 和外援技术 (x7) 三个显变量与内生潜变量技术水平 (y2) 之间构成因果关系, e5、e4、e3分别是三个显变量的测量误差;企业入行难度 (x2) 与技术更新压力 (x3) 是内生潜变量企业所处竞争环境 (y1) 的显变量或观测指标, e1、e2分别是两个显变量的测量误差;企业相对外企的竞争力 (x5) 与相对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x6) 是内生潜变量企业综合竞争力 (y3) 的两个显变量, e6、e7同样也分别表示两个显变量的测量误差;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 (y1) 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 (y2) , d2是潜变量y2的测量误差;企业综合竞争力 (y3) 分别受潜变量竞争环境 (y1) 、潜变量技术水平 (y2) 和显变量企业竞争力 (x1) 的影响, d3是企业综合竞争力 (y3) 的测量误差。在模型运算过程中, 将所有企业的配套初期变量记为a, 即企业竞争力表示为a1, 入行难度记为a2, 技术更新压力记为a3, 技术获得表示为a4, 与外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简单表示为竞争力1, 记为a5, 与内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简单表示为竞争力2, 记为a6, 外援技术记为a7;类似地, 所有企业当前的变量值记为b。

undefined

(2) 信度分析。

利用SPSS软件中Reliability Analysis命令计算出本次调查问卷结果的 系数值。由结果可知, 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是可信的, 满足下一步的分析结论可信、有效的必要条件。

(3) 相关性分析。

再利用SPSS软件中Bivariate Correlation命令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 计算有关的统计指标, 判断各种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配套初期, 从变量企业竞争力 (a1) 到与内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变量 (a6) , 两两之间的变量关系均呈正向, 彼此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但来自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 (a7) 与企业竞争力、技术更新压力、与同类外资企业竞争力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发包方对本土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的溢出效应是负面的, 配套加工企业创业初期的发展基本上靠自身的原始积累, 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影响或政策推动等吸引发包企业, 建立配套关系。然而这一关系在当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所有变量两两之间均呈现为正向关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3.3 AMOS线性结构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3.3.1 模型拟合程度评价。

通过AMOS提供的多种拟合指数的计算, 所有样本企业七个变量在配套加工初期与现在的数据与模型基本适配, 拟合程度较高, 尤其是当前的数据与模型基本上完全拟合, 模型的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性和解释性。

3.3.2 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直接效应。

从各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来看 (见表3) , 装备制造业的被调查企业在从事配套加工业务的初期, 企业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大, 同时发包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的影响是负向的;企业综合竞争力受技术环境的正面影响相对于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而言较大;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使其与其他同类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加工配套经过一定时期的累积与变革, 在当前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发生了一些变化:样本企业得到了发包企业不同程度的技术指导与帮助, 并且与企业技术水平之间转变成积极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增强了与外资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3.3.3 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间接效应。

通过装备制造业被调查企业的结构方程路径图, 观察箭头指向, 可以找到6个间接效应 (见表4) 。从配套初期开始到现在,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技术环境”对“外援技术”的影响从负向转为正向, 发包企业对样本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技术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断扩大, 结合直接效应可以发现, 主要归功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技术环境”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力骤降, 使其不利于样本企业与内资、外资同类企业间的竞争。

4 主要结论

在装备制造业加工配套的产业链升级过程中, 本土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但是发包企业的技术和技术外溢效应也十分明显。分析表明, 发包企业的外溢效应在当前推动本土企业的升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以企业自身的吸收积累为升级的主要途径。配套企业的竞争环境中, 企业技术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直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当然, 本土企业在升级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问卷表明, 本土企业在技术、效率、质量三大方面还存在相对劣势, 本土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原料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高技术人力资源不足。表现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方面, 主要是“技术环境”产生的效应明显减少 (如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从初期的5.08下降到当前的0.75) , 技术环境恶化, 从而导致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009年2月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在会议中指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 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而装备制造业要从产业链低端突围,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政策与资金等的支持, 基础设施的配套、创新团队建设、技术创新资金配套等, 尽可能地为配套加工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如2009年5月江苏省经贸委即将在苏州举办“2009中国江苏装备产业配套对接洽谈会”, 其目的正是为重点工程配套, 带动中小企业与重点企业协作配套, 促进科研成果向重点产业转化。

摘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顺利完成工业化, 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必须在开放、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塑造、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为研究视角, 以配套产业链为研究对象, 对从事配套加工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典型式问卷调查, 分析当前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分析 篇8

目前世界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稳定,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包括丹麦的维斯塔斯公司、西班牙歌美飒公司、德国安耐康公司等。截至2011 年, 维斯塔斯市场占有率20. 9% , 排名第一; 通用市场占有率为12. 5% , 排名第二; 安耐康市场占有率为10. 6% , 排名第三[1]。

目前, 我国发电机、齿轮箱等零部件制造企业本地化落实情况比较好, 已基本满足国内风电产业需求。但风机核心部件如风电机组主轴承、控制系统等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对国外进口的依赖较大[2], 本文所研究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为风电整机制造商。

截至2011 年底, 中国风电整机供应商共29 家, 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市场排名前五企业中, 内资企业总市场份额占60. 7 % 。其中华锐、金风、东汽三家合计占比为52 . 2 % , 形成了以华锐、金风、东汽三大龙头企业, “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3]。

2 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2. 1自主研发力量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快, 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 技术更新赶不上市场需求。目前, 我国大多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为: 以与国际知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联合创新的模式为主, 自主创新为辅的方式进行[4]。我国五大风电整机制造商在部分风机的研发方面基本都采用了联合创新的模式, 如表1 所示。

数据来源:行业数据整理

2. 2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业缺乏宏观调控, 发展不协调

目前, 我国70 多家风电制造企业采用整机制造, 零部件制造企业较少而且比较零散。但是, 国家规定, 采用国外风电机组必须有70% 的零部件要在本地生产, 因此, 存在零部件配套满足不了风电发展需求的问题。风电制造行业缺乏宏观调控和生产计划, 导致行业发展不协调。

2. 3装机速度过快, 技术不成熟

从2005 年开始, 我国风电行业发展速度特别快, 装机容量也一路飙升: 累计装机容量增长了2 264% , 增长速度排名全球第一。但是, 装机容量大不代表技术先进, 只是一味追求数量增长而技术并未真正达到先进水平。

3提升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 1提高对宏观环境的适应力

能够对本行业有关政策形势及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预测, 从而制定风险预警系统, 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大的冲击来临之时, 从容应对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 我国一些风电企业开始进入“冬天”, 出现减产、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企业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对政策变化准确把握, 降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3. 2加大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一是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引进与培养机制。企业要善于发现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采用最基本的物质激励政策, 如技术入股、将科研成果与薪资挂钩措施, 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采取非物质奖励, 如将技术创新成果与职位晋升挂钩、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弹性上班时间等方式。

3.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虽然自主创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会消耗很多, 见效比较慢, 周期较长, 但是企业应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并重, 只有这样, 才能长足发展。

3. 4准确分析市场, 提高营销能力

首先, 对市场进行准确分析。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 因此, 在开发新产品之前, 必须做好市场分析, 包括市场现状分析、需求分析以及趋势分析。其次,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加强对、营销团队建设, 提高营销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最后, 做好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对客户的风机安装进行指导、风机日常运行进行维护,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故障排除等。

摘要: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是新能源行业中的科技型企业, 发展速度很快,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创新力弱、发展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乔黎明.全球风电发展现状和展望[J].2012 (9) :18-19.

[2]郭秀莉.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0.

[3]2012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9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在工业化后期, 环保领域会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而实现快速发展, 这在我国也得到验证。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表明, 环保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 到2016年实现环保装备工业生产总值7000亿元, 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和装备制造企业转向环保领域, 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有研究表明, 龙头企业将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匹配, 不仅生产关键产品, 还与周围企业和组织进行密切合作, 能发挥其优势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规模效应, 引领市场产量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Stackelberg, 1934) 。那么, 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能力有哪些影响因素?各因素影响程度如何?引领能力的增强路径何在?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 文献回顾

关于龙头企业对相关企业和组织的引领能力研究, 主要涉及引领载体 (企业间网络) 、引领介质 (技术、管理等) 和引领绩效三个方面。Perrons (2009) 认为, 因特尔公司坚持供应商共享详细的财务数据和专有技术信息,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推动相关企业发展, 实现信任与领导权的平衡。党兴华 (2007) 结合核心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网络因素, 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龙头企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陕西医药、化工等制造业问卷调查数据, 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发现, 龙头企业影响力的五个主成分分别为产品能力、合作能力、人员能力、资金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吴波 (2008) 基于浙江三个区域产业集群中163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 运用知识转移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与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社会临近和认知临近的当地中小企业, 能够接受到显著的带动力。项后军 (2010) 以温州柳市工业电器集群, 台州椒江缝纫机集群, 宁波慈溪小家电集群、轴承集群, 余姚模具集群, 长兴蓄电池集群等为调查对象开展实证分析, 认为龙头企业越来越担负起集群创新的发动机作用。李春发 (2014) 在深入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龙头企业领导力、网络协调和网络绩效的基础上, 构建实证研究框架, 收集问卷调研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认为在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 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协调各方关系, 从而对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和网络整体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郝斌 (2015) 认为, 企业间领导力包含技术领导力, 平台领导力以及制度领导力“三个层次”, 其目的在于让龙头企业借助网络, 引领相关企业协同开展知识创造和价值贡献。

上述研究表明, 龙头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引领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创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研究成果侧重于网络平台的引领特征、引领介质和引领绩效, 而对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2011~2014年32家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制造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分析龙头企业引领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 探讨引领能力的提升路径。

(二) 研究假设

假设一:环保装备制造业核龙头企业的引领能力强弱能够通过财务比率指标予以区分。龙头企业的引领介质一般存在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其中, 技术引领力主要表现为公司销售净利率、盈利能力;管理引领力主要表现为营运能力, 资金引领力主要表现为现金流量和偿债能力, 而发展能力是企业持续拥有引领能力的基础, 每股指标是引领能力的综合反映, 所以, 考虑指标的客观性与可比性, 选取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每股指标、现金流量、资本结构等七类36个财务比率 (见表1) , 能够区分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强弱。

假设二:环保装备制造业中, 具有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引领能力强;反之, 较弱。这是考虑到龙头企业若具有引领能力, 则必须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即为股东带来稳居高位的净资产收益率。

假设三: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具有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通常, 龙头企业因为拥有更为先进的产品、技术, 或是生产、营销等手段, 从而领先于同行, 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并且这种优势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优势影响因素也应相对稳定。

三、配对样本选择

(一) 研究对象

考虑节能环保产业被正式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时间为2010年10月, 以沪深A股市场2011至2014年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研制和经营, 且相关研究变量信息齐全的32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财政部《公司绩效评价办法》, 选取36个指标为研究变量, 收集32家公司的4608个观测值, 开展研究。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数据库、新浪网公布的信息计算整理形成。

(二) 配对样本选择

将2011~2014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9%, 且现金回收率不小于零的公司, 设定为引领能力较强的样本;同时, 考虑2011~2014年银行贷款利息率最低数为5.6%, 可以视为社会资本的最低机会成本, 所以, 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高于5.6%的公司, 设为引领能力较弱样本。配对样本见表2。

(三) 指标的显著性分析

首先, 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拟合优度 (K-S) 检验, 观察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再将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纳入双尾T检验, 检验值为t, 否则, 进入非参数检验 (Mann-Whitney-Wilcoxon) , 检验值为z, 观察变量是否能显著区分配对样本均值差异。结果显示, 2011年至2014年, 现金流动负债比 (X8) 等10个变量均值在0.05至0.15的水平内呈现差异 (见表3) , 表明这10个变量能够区分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引领能力强弱。由此, 验证假设一。

注:斜体加粗为z值, 其他为t值;Sig表示双尾显著性概率;*、**和***分别表示Sig值不高于0.15、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

四、引领能力影响因子分析

(一) 因子分析条件检验

以现金流动负债比 (X8) 等10个能够显著区分引领能力强弱的指标为基础, 进行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将这10个指标纳入2011、2012、2013和2014年32家样本企业的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 KMO值分别为0.776、0.757、0.785和0.784, 同时, 巴特利 (Bartlett) 球形检验相伴概率值均为0.000, 均小于1%, 表明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 引领能力的三个影响因子

2011到2014年载荷因子区间范围 (见表4) 显示, 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在第一因子具有较大载荷, 直接反应环保装备业上市公司核心产品的盈利能力, 而技术先进, 且能被市场应用的产品, 其盈利性才能够体现出来, 故而可将影响引领能力的第一因素视为技术引领力。净资产收益率 (平均) , 资产报酬率等指标代表着第二主成分, 反映资产的经营效率, 而只有管理效率的提高才会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率, 故可将命名为管理引领力。同时, 表明具有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引领能力强, 由此验证假设二。第三主成分中的指标为销售现金比率,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均与现金相关, 表明现金回收力度, 可命名为现金引领力。2011至2014年因子载荷区间较为稳定, 表明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影响因素有技术引领力、管理引领力和资金引领力, 验证本文假设三。

五、结论

本文在分析引领能力理论来源的基础上, 提出三个假设并验证, 表明:环保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其引领能力;同时, 销售净利率等9个指标在区分公司引领力强弱方面也具有稳定的显著性;由此得出环保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引领力有技术引领力、管理引领力以及资金引领力等三个影响因子。因此环保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采取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差异化战略, 提升技术引领力;同时引进人才, 加强资本管理效率, 增强管理引领力;进一步不能忽视的是资金引领力, 通过开源节流增强其能力。

摘要:产业发展历史表明, 领导型企业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领导型企业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获取等能力, 从而会对同一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产生一种值得关注的引领能力。文章首先对引领能力的理论来源进行追溯, 通过分析引领载体, 引领介质以及引领绩效, 论述引领能力的影响因素来源;然后以20112014年32家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制造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36个财务比率指标, 在合理假设基础上, 建立对比样本, 甄别出10个显著性指标, 应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技术引领力、管理引领力、资金引领力等三个主因子;最后, 指出环保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引领能力提升的关键着力点。

关键词:环保装备业,引领能力,技术引领力,管理引领力,资金引领力

参考文献

[2]Perrons, R.K.The open kimono:How Intel balances trust and power to maintain platform leadership[J].Research Policy, 2009 (08) .

[3]党兴华, 郑登攀.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07 (03) .

[4]吴波, 杨菊萍.区域龙头企业的知识溢出与本地中小企业成长——基于浙江省三个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8 (01) .

[5]项后军, 核心企业视角的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重新研究[J].科研管理, 2010 (04) .

[6]李春发, 王雪红, 杨琪琪.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 2014 (09) .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10

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工业论坛上,来自国内的28家重大装备骨干企业负责人联合发布了以“肩负使命、挺起脊梁、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为主题的《北京宣言》。他们向社会庄严承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将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追求精益化管理,以优秀可靠的产品推进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推行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并赢得用户和市场的尊重等方面肩负起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强中国工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其中,工程机械企业有5家,分别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企业论文 篇11

当前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宣传报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见。一种典型的偏见认为: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靠煤矿生存,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唯一的目的,因此,企业不需要做这类“虚”工作,也不需要这类“虚部门”。二是宣传主阵地不活跃。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日趋紧张,一些企业重生产不重宣传,导致宣传工作落后,同时作为宣传工作者没有压力,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三是企业宣传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够,工作安于现状,观念陈旧,创新力不足。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企业宣传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企业宣传工作时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渠道。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立企”已经成为企业扬名四方、持续发展的主导战略。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声誉赢得社会的支持、合作伙伴的协作以及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自己的品牌赢得更多的客户,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这就必须发挥企业的宣传功能。二是企业宣传工作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要手段。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如何应对变化,加快发展?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来保证企业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执行和落实?发挥好企业的宣传功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企业的决策,通过宣传部门采用适当的形式可以真实、准确、及时地传达到企业的各个层次,以达到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目的。三是企业宣传工作是培育企业文化的主要方式。活动礼仪和文化宣传是传播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从载体意义上说,没有活动礼仪和文化宣传就没有企业文化。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技术竞争越来越转向人才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而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如何将企业文化的理念、精髓和内容导入员工的头脑中,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宣传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如后:

一、进一步提高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和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宣传工作必须立足于以树立品牌、提升形象为目的,向外界宣传企业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人物事迹、技术成果以及重大事件等信息。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把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大家的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大局上来,把员工的智慧集中到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上来,形成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

抓宣传工作就要从加快企业发展的角度,加强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宣传报道大环境。尤其要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摆到企业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关心、支持、研究对外宣传报道工作,要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树立系统观念,形成整体合力,实行多方联动,取得多方支援,提供与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证和物质条件。要形成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大宣教格局。

三、宣传工作要有创新、作品要有创意、效果要创优

在当前某些企业当中宣传工作被淡化弱化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宣传工作方式落后、内容陈旧,不能跟上企业发展步伐。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要努力探索既符合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工作途径和办法,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企业内部,还要面向外界;不仅要自上而下,还要自下而上。要将宣传工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决策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宣传到位了,决策的传达、执行、实施和反馈才能不走样和高效率。不断丰富宣传的内涵和功能这也是提高企业宣传工作的措施之一。通过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在宣传过程中要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宣传工作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的本领。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项隐性投入,在经济学上属于长线投资,一时半刻之间在推动局部利益发展方面不会有太明显、直接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谋求更多的支持来提升它的“孵化”速度。在对外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项目形象宣传上找到结合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多角度、多渠道地挖掘并抓住企业工作的重点、热点和亮点,通过宣传部门出点子、出技术,项目出资金的方式来实现“双赢”,达到以最小化的资金杠杆撬动最大化利益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新形式,具有速度快,便捷,传播覆盖面广,实用性强,互动性强等无可替代的优势。山能机械集团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建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开办了自己的网站,积极发挥网络资源对企业宣传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网络对外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企业精神、展示企业风貌的平台,成为对外宣传报道的新阵地。此外,通过局域网建立网上投稿系统,通讯员不仅可以从网上直接发稿,还能同我们直接交流写作心得,请教写作知识和经验。通过网络丰富的使用功能,为全方位宣传报道企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供不竭的源泉。

如何加强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篇12

一、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成本管理指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通过对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 降低消耗, 最大化地使用资源的过程。

1、降本增效。

通过对成本管理, 可以实现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效率的目的。装备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 所消耗的财力资源就是生产费用, 构成成本的一部分。然而, 所有的生产费用并不能都转化为生产产品, 为企业获得利润。当没有转化成为生产产品的企业费用低于企业产品销售的利润时, 企业可以获得盈利, 而当其高于利润时, 企业就面临着亏损。通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未能转化为生产产品的费用, 在保证企业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盈利。

2、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整体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通过成本管理, 装备制造企业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生产效率,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成本预算, 进行成本核算。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有利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定应对的策略, 在问题扩大前解决。可以看出, 成本管理有利于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技术管理能力、物资管理方式、质量管理方法等的改进, 全方位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实现生产经营效益的增加, 提高综合竞争力。

企业获得利润的标准是生产经营的成本低于营业收入, 通过成本管理, 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多个角度, 保证主营业务所需要的成本和生产期间所需要的费用低于销售收入, 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此外, 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观念, 还能促使装备制造业的改革, 使之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从而降低产品价格, 使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价格优势, 利用低成本、低价格, 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润的增加, 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意识。

虽然成本管理在装备制造企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 装备制造企业往往认为成本管理意识不过是对生产经营流程中一个环节的控制, 如仅仅是对生产材料的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 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且在进行成本管理时, 只针对于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 而对于事前的预测、事后的管理没有重视。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生产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的, 涉及到产品的设计、部件制造、产品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 必须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角度出发进行成本管理。

另一方面, 装备制造企业将大部分的关注停留在提高生产技术、进行市场开发的环节, 认为成本管理可有可无, 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点在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广阔的市场, 忽视了成本管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 但尚未形成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往往只着重于生产过程, 而成本不仅仅是反应在生产过程的, 成本涉及到原料采购、货物储存、产品制造、市场开放等不同流程, 因此只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的, 也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如制造大型天然气抽采设备时, 其零件有上万件, 与此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涉及到零件设计、加工、组装等许多步骤, 而如果只对经营环节进行控制, 无法真正实现成本管理。

3、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装备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如产品生产结构、产品市场、产品工艺等, 导致成本管理方法落后。此外, 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繁多, 如组装制造、流水线生产、单独生产等, 也进一步阻碍装备制造企业形成统一的成本管理方法。

与此同时, 我国的成本管理方法仍然是采用落后的技术, 没有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国外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如存货成本管理系统, 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此外, 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管理, 缺乏宏观性。装备制造企业涉及的环节多、流程长, 仅仅通过财务部门只能进行对个别部门的简单预算、核算, 无法深入到不同环节的信息, 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管理。

三、加强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制。

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是由一系列的环节构成的同一整体, 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现有的成本管理机制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

装备制造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核心, 带动设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的发展, 将不同的部门纳入成本管理机制中。此外, 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 统一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负责, 对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成本进行预算、分析与评估, 将信息进行汇总, 从而实现对企业整体的操控。通过成本管理加强对企业的整体控制能力, 既建立同一的成本管理制度, 又将制度细化为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 宏观与微观想结合, 实现成本管理的目的。

2、提高信息化管理比重。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成本, 事半功倍。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也要大力实施信息化管理, 使原本的手工管理转变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

首先, 装备制造企业要引进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如财务信息化系统、存货管理系统等, 逐步完善原本的管理方法。在引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后, 将不同的系统进行整合, 汇总到统一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以实现对不同环节、不同流程的实施监控, 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 实现实施操控。再将整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预测, 对成本管理进行评估, 提高成本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最后, 可以建立成本管理预警机制, 在装备制造企业严重或者有可能严重超支的情况下, 及时进行控制, 从其他环节调取剩余的成本, 防止因为某个环节的失误延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落后除了有成本管理本身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有些工作人员文化素养较低, 只懂得简单的工作, 不懂得进一步的学习;有些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较差, 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差错;有些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负责, 认为成本管理与自己无关, 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是管理者的工作, 自己只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可。这样的观念在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中比比皆是, 当前必须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 并对与其工作相关的知识进行培训, 提高其文化素养。与此同时, 通过严明的考核制度, 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避免消极怠工的现象,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加强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更新, 以健全的成本管理体制为基础, 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 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方法, 从制度上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上保证成本管理的宏观性, 通过成本管理实现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瑞.关于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J].新财经, 2013 (7)

[2]柳滨, 胡建萍.装备制造企业中成本精细化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1)

上一篇:用软件控制公路造价下一篇:螺旋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