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2024-08-30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共7篇)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篇1

由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负责, 计划权和供应权一致, 形成了权责一体格局, 有利于各方实施计划、整体联动。

构建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应该根据联合作战条件下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的需求, 把握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特点和规律, 本着有利于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装备保障效能的提高, 有利于装备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 有利于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力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原则进行确定。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实现“5个融合”, 即: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体系融合, 强化保障资源供应的协同能力;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融合, 充分发挥各军种优势, 弥补不实现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信息融合, 为保障资源联合供应决策提供数据基实现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决策方法融合, 有效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行动与作战行动融合, 增强保障资源供应的针对性。以上述基本思想为基础, 实现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称之为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将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各种要素进行系统整合, 通过对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相关信息的有效处理, 迅速做出决策, 并将供应保障任务和计划下达到相关单位, 进行精确的指挥控制和协调, 为顺利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任务奠定基础。通过该模式, 可将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行动和航空装备作战行动高度融合在一起, 有效整合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保障优势, 取长补短, 提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科学化、系统化、集约化水平, 达到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快速、准确、高效”的保障目标。

体系结构

体系是模式的基础, 构建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必须建立完善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体系:一是要形成能够统一行动的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 将各兵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通过模块化编组进行有机整合, 适应联合作战快速出动的要求;二是要建立发达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信息网, 以便于实时地获取、快速传递、高效处理、保障资源供应信息, 形成各军种互联互通的信息体系;三是建立高效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 实现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控制一体化, 加强供应行动的高度协调统一;四是提供有效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决策手段, 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 进行科学决策, 形成科学实用的决策方法体系。因此,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等四个部分。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是完成供应保障任务的主体, 包括参与联合作战的海军、空军、陆航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 不同军种保障资源供应力量通过模块化编组, 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现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的融合。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中的各军种保障力量, 通过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的指挥协调, 共同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任务, 由此达到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融合的目的。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全军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将大大增强, 信息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为互联互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由海军、空军、陆航航空装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构成, 主要分系统包括:航材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航空军械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航空维修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等。各兵种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互链接, 融为一体, 共同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相关信息的管理, 为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提供辅助决策相关信息, 创造“透明”的供应保障态势。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对提高指挥决策的时限性、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辅助决策方法库、专家库、数据库、模型库等。辅助决策系统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底数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 并根据具体保障资源供应保障任务选用适当的方法, 快速进行同装互保辅助决策, 输出决策结果, 供指挥协调人员参考。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是供应活动的“大脑”, 属于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下设机构, 实现供应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融合, 包括战略层、战役层、战术层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 负责对供应活动进行指挥、控制和协调。其中战略层指挥机构由总部相关部门组成, 主要任务是统筹各军种保障资源供应活动, 处理各军种间的关系, 并控制战略层保障资源的供应活动;战役层指挥机构由海军、空军、陆航相关部门联合组成, 负责各军种间沟通协调, 以及战役层保障资源的供应活动;战术层指挥机构由各军种的部队级相关部门构成, 主要任务是接受上级指示, 完成航空部队保障资源供应工作。

运作过程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为供应活动过程中, 及时更新保障资源相关信息, 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各军种航空装备参与联合作战时,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通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掌握保障资源的部署位置、数量、运输条件情况等信息, 并依据作战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资源供应预案;各兵种航空装备保障部队提出资源需求后,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利用于辅助决策系统, 输入各个部队保障资源需求基本信息, 包括需求的位置、时间、种类、数量等参数, 通过辅助决策系统迅速进行供应决策, 形成具体的供应方案;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 将供应任务下达到相应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根据供应方案, 将保障资源送达所需部队;在资源供应活动过程中, 指挥人员要借助于信息系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适时进行控制和调整, 确保供应任务的顺利完成。

模式特点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融入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形成了作战系统与供应保障系统的一体化格局;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之间高度协同, 确保了供应行动的协调一致;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计划制定及实施控制, 由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负责, 计划权和供应权一致, 形成了权责一体格局, 有利于各方实施计划、整体联动。

联合作战时,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均由融合后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负责, 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之间便于沟通与联系, 克服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 有利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突出保障重点。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 在不同军种之间形成了“透明”的供应保障态势, 有助于利用适当的决策方法, 进行快速、准确决策, 有效提高供应的反应速度, 对联合作战战场态势变化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打破了兵种间壁垒, 有效整合各兵种供应力量, 通过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的有力支撑, 能够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保障方案, 可极大地提升供应效率。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与联合作战特点相适应, 具有指挥集中统一、关系协调顺畅、行动反应敏捷、力量有机融合的优点, 能够有效实现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快速、准确、高效”的目标。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篇2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其基本职能是弥合装备及器材供需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以保证平时和战时装备及器材供应的不间断。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消耗量大、时限急, 保障资源储备必须统筹考虑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 整体规划战备物资储备, 建立布局合理、军地联储、规模适度以及结构优化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装备及器材仓储的数量、品种结构和空间配置, 保持和发挥存储装备及器材的使用效能, 对于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1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为满足部队需要而进行的预先有计划的储存即为装备储备[2]。着眼于目前的国家安全形式, 军队一方面需要时刻为打赢战争做好充分的战备, 另一方面又要为随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预有准备。为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需要, 保证保障资源及时、准确、连续、有效地为部队提供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 应把握以下原则[4]:

(1) 选取模型要符合装备储备的基本规律; (2) 根据保障资源类型的不同, 采用不同精度的模型表示; (3) 多视角, 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多个方面逐步逼近。

装备及器材储备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库存装备及器材的型号、品种、规格和数量准确, 齐全配套, 发陈存新, 并根据装备及器材的存储要求, 合理地安排储存场所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进行适时保养, 保持装备及器材的原有使用价值不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不同于日常战备储备, 为了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需要, 充分发挥仓储装备及器材的效能, 在建立装备及器材储备时, 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 根据需求, 科学设计储备内容[5]。 (2) 突出重点, 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3) 优化结构, 合理构建储备布局。

储备通常分为战略储备、战役储备和战术储备三种。为持续满足部队的装备需求, 装备储备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 储备的规模既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3]。

储备结构, 是指所储备的各种类别、品种、规格、性能的装备之间的数量构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的种类繁多, 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各种装备的综合使用及整体功能的发挥, 缺少某一种装备都有可能贻误时机, 乃至影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整体效能。因此,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必须形成完整配套、比例恰当的储备结构。 (1) 突出储备重点。 (2) 应当比例恰当。

2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规模模型

2.1 模型假设为了研究的需要, 从具体的物资形态中抽象出来普遍适用的模型。模型假设如下:

(1) 装备保障资源的消耗和补充是逐渐进行的; (2) 在一段时期内突发事件平均再现周期T是固定不变的; (3) 各种消耗是同步的; (4) 突发事件在各地发生是等机率的。

2.2 模型建立在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建立时, 应考虑资源储备的经济性和资源的特殊性。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分为两个层次:非常规储备 (机动储备) 和常规储备 (保险储备) 。

常规储备 (SK) 是一个线性方程, 储备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考虑到小型突发事件以及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因此必须常年保重供应以应付各地小规模突发事件和轻微灾害的发生。为了对于灾害常发其余保持一个较高的常规储备水平, 应当建立完善的更新、补充制度。

以T为周期, 以Sm和SK为上下限的上下波动的t的函数即机动储备 (SM) 。其中T是突发事件的平均再现周期, Sm是机动储备的最大值, 这部分储备主要是为了应付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因此这部分储备可以集中存储在较少的几个重点地区或者是灾害多发地区。机动储备呈波动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库存基本理论要求强调储备的经济性;建立储备更新机制和补充机制的需要;使储备资源保值增值的需要;波动性正是经济性的体现;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小, 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固定储备。

其中A为无量纲常数, f (t) 可以表示为

式中n为周期数。将式 (2) 代入模型方程, 则有

为了简化, 这里只讨论一个灾害周期内的方程。即:

式 (4) 为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的方程。

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和在供应商的紧缺程度两大方面。

3.1 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

地区的安全状况 (包括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重要战略地区等) 以及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两方面是决定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重要程度的重要因素。设地区安全等级为Ci, 参照相关的资料以及根据各类地区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将地区安全状况划分为i=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为Uj, 参照相关资料以及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所需的各类保障资源的轻重缓急把行动中的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度划分为j=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为Zr, 则由地区安全状况Ci与行动中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Uj的组合共同确定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Zr。Ci与Uj的组合矩阵为≤CiUj (≤CiUj表示第i类地区需求的第j类资源) 。定义r=i+j-1, 那么Zr=f CiUj=Z[ (i+j) -1]来表示各类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的程度。设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为μr, Zr经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解得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μr的具体值, 见表1。

3.2 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

设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根据行动所需装备保障资源在某一时期内的紧缺情况和调配情况, 将其分为5个等级, 即t=1, 2, 3, 4, 5, 分别赋予量化值为1.0, 0.8, 0.6, 0.4, 0.2;见表6 (Qt的值主要由装备生产能力和调配能力决定, 这里仅作示例) 。

设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 经过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

解得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的具体数值, 见表3。

3.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构建

从以上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 装备储备部门应着重储备行动需求重要程度高和调配困难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因此, 可以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调配两个方面,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结构进行度量。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Zr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Qt的相对权重通常都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设Zr的相对权重为Wz, Qt的相对权重为Wq, 那么假设根据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法获得以下数据:WZ=0.5455, Wq=0.4545。

设第S类保障资源为Ds, 那么其需求的重要程度为Zr, 对应的需要重要程度系数为μs∈r;其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对应的供应紧缺程度系数为λs∈t;设第S类保障资源的优先储备系数为Esrt, 则有:

设装备保障资源最大优先储备系数为Emax, 最小优先储备系数为Emin, 则有:

设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总价值为H, 第S类装备的价值为hs, 储备数量为Xs, 临界储备优先系数为Ey, 利用整数规划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优化模型如下[4]:

对上述储备结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测算, 最后可以确定储备优先临界值Ey=ENrt (当s=N时) , 储备装备保障资源的总类别为N。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度量体系由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以及两者分级量化标准为基础的, 通过建立体力可以计算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种类的优先级别, 通过储备结构优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确定在现有条件下最优资源的储备范围和储备总体类别, 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摘要:本文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并应用AHP法、整数规划法建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储备规模与储备结构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资源需求,储备规模,储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我国军事应急物流保障的实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龚传信.军事装备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l77—l78.

[3]李霖.军事装备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篇3

装备保障训练资源是制约装备保障训练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训练过程当中,由于参训人员种类多、训练科目多、训练资源需求大,各类参训人员的训练科目、训练资源需求交叉,使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确定问题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力图在对训练资源使用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分析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训练成本。

1 训练资源分析

1.1 训练资源定义及分类出于研究需要,本文采用多标准结合、分层次划分的分类方法,得到如图1所示的训练资源类型结构。

1.2 训练资源的属性参照表1,对于不同的训练资源有选择性地对其下述几种属性进行描述。

2 问题描述

将一个专业、一个等级人员的训练看为一个训练任务,则总的装备保障训练任务由多个不同的训练任务组成。对某一承训单位而言,其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预测问题可描述如下:

总装备保障训练任务要在时间T内完成;共有n个训练任务,训练任务i的参训人数为Ni,i=1,2,…,n。求:承训单位在T时间内完成所有个训练任务所需的资源种类、数量,及总费用。

3 问题求解

3.1 现有装备保障训练资源使用优化

设承训单位允许的同时在训人员数量为C。按各训练任务总人员数量比例计算同一批次中各类人员的数量:

B—训练批次;N—训练人员总数;Nie—每批次参训的第i种人员数量。

完成训练任务共需m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第j类的现有数量为Mj,其允许cj个人同时使用。根据开设的训练课程及其所需主要资源的类型,设置课程单元,使每一课程单元对应一种主要资源,以确定训练任务i对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占用的标准课时tij。同一批次训练任务i对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的总占用时间pij为:

训练任务/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的时间占用矩阵P:

所需求解的问题即为求解:最短训练任务完成时间T*及各批次最短训练时间Te。

结合问题特点,作如下假设:(1)各项训练任务对主要资源的占用无先后顺序;(2)同一项训练任务对主要资源的使用无先后顺序;(3)各项训练任务对循环使用型资源的使用是可中断的。

根据以上假设,即可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排序问题:

可参考文献[4]中所提供的方法对该排序模型进行求解。

3.2 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计算具体求解步骤如下:

(1)计算T*。

(2)若T*燮T,转步骤六。

(3)若T*>T,转入下一步。

(4)计算追加的主要资源数量。

Mjd—实际所需第j种主要资源数量;Mj′—所需追加第j种主要资源数量。

(5)步骤五:计算追加的主要资源的费用。

Sa—追加主要资源的费用;Cj—追加的主要资源的单位成本。(6)计算所需追加的各类附属资源费用:

Sap—追加附属资源的费用;Mip—所需追加第j种附属资源数量;Cjp—第j种附属资源单位成本。

(7)按照各门课程同时所进行的最多班数,计算教员的需求数量。

(8)计算各类消耗型资源的需求和费用:

Msi—第i项训练任务各批次的第s种消耗型资源需求数量;Uji,s—训练任务i占用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第s种消耗型资源的数量;Ms—第s种消耗型资源的总需求数量;Cs—第s类消耗型资源的单位费用;Ss—消耗型资源总费用。

(9)计算各类循环使用资源的更新费用:

Su—资源更新费用;tjr—第j类资源的平均剩余寿命;tjl—第j类资源的寿命周期;Cju—第j类资源的单位更新成本。

(10)计算各类费用,及总费用。

St—教育训练费;Crti—第i类参训人员标准保障费;Nt—教员数量;Crtt—教员标准保障费;Mt—教学设施设备数量;Crtm—标准维护管理费;Sq—装备费;Mq—各类装备数量;Crq—各类装备标准维护管理费;S—总费用。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资源分类方法。针对装备保障训练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和各种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预测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根据本训练资源使用优化的结果,可对训练课程进行安排,在保证训练进度的前提下,提高训练资源使用效。

参考文献

[1]吴铨叙.军事训练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胡利民等.总装部队军事训练概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利民.装备训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篇4

1 Rough集理论的相关知识

1.1 基本概念

(1) 知识、知识库与等价关系。

在粗糙集理论中, 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能力。设U≠∅是研究对象组成的有限集合, 称为论域。任何子集X⊆U称为U中的一个概念或范畴。论域U中的任意概念簇称为关于U的抽象知识, 简称知识, 它代表了对U中个体的分类。设R是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则给定论域U和等价关系R, 在R下对U的划分, 称为知识, 由它确定的等价类记为U/R。U上的一簇划分 (对U的分类) 称为关于U的知识库, 一个知识库可用K= (U, R) 表示, 其中U是非空有限集, R是U上的一簇等价关系。

(2) 知识表达系统与决策表。

粗糙集理论主要借助二维信息表有效表示知识信息, 称为知识表达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研究对象的集合, 关于这些对象的知识是通过指定对象的属性 (特征) 和它们的属性值 (特征值) 来描述的, 一般用S={U, R, V, f}表示。其中, U为论域, R是属性集合, undefined是属性值的集合, Vr表示属性r∈R的属性值范围, 即属性r的值域, f:U×R→V是一个信息函数, 它指定U中每一个对象x的各种属性值。决策表是一类特殊的知识表达系统。若R=C∪D是属性集合, 子集C和D分别称为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集, D≠∅, 则称信息表知识表达系统S={U, R, V, f}为决策信息系统, 对应的二维数据表称为决策表, 表示当满足某些条件时, 决策 (行为、控制等) 应当如何进行。

(3) 上近似集、下近似集与正域。

粗糙集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一种基于边界的概念, 即一个集合在某特定的知识下有模糊的边界。设U是给定论域, X⊆U, R是U上的等价关系簇。当X能表达成属性子集B所确定的U上的基本集的并集时, 称X是B可定义的, 否则称X是B不可定义的。B可定义集也称作B精确集, B不可定义集称为B粗糙集。包含于X中的最大可定义集和包含X的最小可定义集, 都是能够根据B确定的, 前者称为X的下近似集, 记为B* (X) , 后者称为X的上近似集, 记为B* (X) 。则:

X的下近似集:B* (X) =U{Yi|Yi∈U|IND (B) ∧Yi⊆X}

X的上近似集:B* (X) =U{Yi|Yi∈U|IND (B) ∧YiIX≠∅}

集合BNB (X) =B* (X) /B* (X) 称为X的B边界;POSB (X) =B* (X) 称为X的B正域;NEGB (X) =U/B* (X) 称为X的B负域。直观地讲, 边界域BN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既不能肯定归入集合X, 又不能肯定归入集合undefined的元素构成的集合;正域POS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所有一定能归入集合X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负域NEGB (X) 是根据知识B、U中所有不能确定一定归入集合X的元素的集合。

(4) 冗余属性、属性约简与属性核。

决策表中的所有条件属性并非都是必要的, 有的是多余的, 去除多余的属性不会影响原表达效果, 即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知识的约简导出概念的分类规则。

对信息系统S={U, R, V, f}, 设r0∈R, 如果IND (R-{r0}) =IND (R) , 则称属性r0在R中是冗余的, r0为冗余属性;否则, 称r0在R中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每个属性r∈R在R中都是绝对必要的, 则称属性集R是独立的;否则, 称R是可约简的。R中所有绝对必要属性组成的集合称为R的属性核, 记作core (R) 。

设P和Q为论域U上的两个等价关系簇, 且Q⊆P。如果满足IND (Q) =IND (P) 、Q是独立的这两个条件, 则称Q是P的一个绝对约简, 记为red (P) 。

1.2 属性离散化

在运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对象评价处理决策表时, 要求对决策表中的值用离散数据表达。如果某条件属性或决策属性的值域为连续值, 则在计算前必须进行离散化处理。属性离散化的算法有很多种, 如等距离划分算法、等频率划分算法、C-均值属性离散化算法等。本文根据评价指标的特点和性质, 采用建立评价标准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1.3 属性重要度

为了找出某属性或属性集的重要性, 需要从表中去掉另外一些属性, 再来考察去掉该属性后分类会怎样变化。若去掉该属性会相应地改变分类, 则说明该属性的强度大, 即重要性高;反之说明该属性的强度小, 即重要性低。对于决策表S={U, R, V, f}, C∪D=R, 条件属性ci∈C (i=1, 2, …, n) , ci对于决策属性的重要性程度定义为ki, 如公式 (1) 所示:

undefined

其中, card (U) 表示集合U中元素的数量;POS{C/ci} (D) 称为D的相对于{C/ci}的正域, 即U中所有根据属性集{C/ci}进行划分后, 仍可准确地划分到D的等价类中的对象集合;card (POS{C/ci} (D) ) 表示集合POS{C/ci} (D) 中元素的个数。

ki越大, 表明当从条件属性中去掉属性ci以后再对论域中对象进行分类时, 分类U/D的正域所受影响越大, 则条件属性ci即第i个指标对决策结果越重要;对于重要程度ki=0的指标, 说明它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 可直接约简, 不必赋予权重和评分。

2 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科学、系统地衡量装备保障资源能力, 应当从装备保障的基本要素入手, 对保障装备、保障器材、人员及技术水平、保障设备、保障设施、训练及保障资料等各项指标进行描述。

(1) 保障装备c1。

它是实施装备保障的基本物质手段, 是衡量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评估保障装备资源状况, 应从平战时装备的需要出发, 从装备的数量、质量、可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考虑构建评估指标。

(2) 保障器材c2。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装备维修提供足够、配套、完好的维修器材决定于器材保障的水平。为此, 用器材保障设置配套率、完好率、储备率等方面因素来整体衡量保障器材对装备完好率的保证程度。

(3) 人员及技术水平c3。

装备保障资源中的人员因素, 主要从人员的数量、技术素质、指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

(4) 保障设备c4。

它是装备保障资源中的重要内容。评价装备保障能力, 也应从设备在平战时对装备保障行动的影响入手, 考虑保障设备的数量、质量情况等。

(5) 保障训练c5。

装备保障训练的水平, 应从训练的课目设置、训练时间、人员参加情况及训练或考核成绩几个方面来考虑。

(6) 保障设施c6。

保障设施是装备保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其评价标准分别确定为配套程度、完善程度, 其评估指标相应确定为配套率和完好率。

(7) 保障资料c7。

它是装备管理、维修、科研、技术革新等工作的基本依据。根据装备的不同, 具体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求也不相同。评估指标为品种达标率、数量达标率等加权的综合指标。

(8) 保障能力综合评价D。

以上7个保障能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装备保障综合能力评估体系。保障能力综合评价是一种全面衡量保障能力的具体量化指标, 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

3 实例验证与分析

3.1 建立系统评价决策表

选取某集团下属10个同一建制单位作为样本, 对其装备整体保障能力进行实证考察, 邀请专家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首先建立评分标准, 这是衡量评价指标优劣的评分等级, 条件属性各单项保障能力, 设计“强、一般、弱”3个等级, 分别对应3、2、1分;决策属性综合评价, 设计“优、良、一般”3个等级, 分别对应3、2、1分。然后根据各属性评分值, 建立评价决策表, 如表1。

3.2 属性约简及重要度计算

根据表1, 运用粗糙集方法进行属性约简, 并计算重要度。

(1) 计算各属性等价类

首先, 计算决策属性和所有条件属性集合的等价类。

U/IND (D) ={{1, 9}, {2, 5, 10}, {3, 4, 6, 7, 8}}

U/IN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然后, 分别移去各条件属性, 计算等价类U/IND (C-ci) :

U/IND (C-c1) ={{1}, {2}, {3}, {4}, {5}, {6}, {7}, {8}, {9}, {10}}

同理, 计算其他等价类。

(2) 计算各属性的正域

POS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POS{C/c1} (D) ={1, 2, 3, 4,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2} (D) ={1, 2, 3, 4,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3} (D) ={2, 3, 5, 6, 7, 8, 9, 10}≠POSC (D)

POS{C/c4} (D) ={1, 4, 6, 8, 9, 10}≠POSC (D)

POS{C/c5} (D) ={1, 2, 3, 4, 7, 8, 9, 10}≠POSC (D)

POS{C/c6} (D) ={1, 3, 4, 5, 6, 7, 8, 10}≠POSC (D)

POS{C/c7} (D) ={1, 2, 3, 4, 6, 7, 9, 10}≠POSC (D)

根据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原理, 可以判断条件属性c1和c2是冗余属性, 进行直接约简, 因此, 得到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的属性核core (R) ={c3, c4, c5, c6, c7, D}。

(3) 计算各属性重要度

根据公式 (1) 计算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各属性的重要度, 得到:k3=0.2, k4=0.4, k5=0.2, k6=0.2, k7=0.2。

(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公式 (2) 对属性重要度ki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

undefined (i=1, 2, …, n) (2)

其中, Wi是评价指标的权重, ki是属性重要度。

由此, 得到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W3=0.167, W4=0.333, W5=0.167, W6=0.167, W7=0.167

3.3 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再根据公式 (3) 对样本单位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undefined (i=1, 2, …, n) (3)

其中, Ei是装备保障资源能力综合评价值, Wi是评价指标权重, yi是指标评价值。

通过排序可以看出, 单位1的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价结果最优, 单位2和单位10的评价结果最差,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另外, 综合评价结果相对较优的是单位1、单位4和单位3, 通过决策信息表可知, 这3个单位保障设备能力c4的值都较高, 而从属性重要度计算结果来看, c4的重要度也很突出。可见, 在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体系中, 保障设备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指标, 在实际保障工作中应该对相关设备予以足够重视。

4 结论

本文充分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约简功能, 通过属性约简求得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有效地克服了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在对样本单位的实证评价中, 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论, 这为提升装备的保障资源能力提供了决策借鉴。另外, 利用粗糙集方法, 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 对更加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和决策。

摘要:针对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体系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 尝试采用了基于Rough集理论的评估模型。首先简述Rough集理论知识, 再根据实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评估模型, 最后, 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装备保障资源,能力评估,Rough集理论

参考文献

[1]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军, 陈永革, 李纵.基于BP神经网络的装备保障资源评估[J].战术导弹技术, 2008 (5) :45-49.

[3]高浩珉, 王传群.基于粗糙集理论的C3I系统作战能力评估[J].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7, 29 (3) :62-64.

[4]单志伟.装备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装备保障资源论文 篇5

作为装备保障的重要组成,维修保障模式的军民融合探索已逐步展开,但器材保障模式的军民融合程度却迟迟难以推进,生产商规模的相对有限、器材需求的相对不确定性以及器材供应过程中“保密性”的顾虑,是其重要原因,为此,结合器材保障过程的相关环节,具体分析其局限,并探索军民融合的可行性。

装备器材保障

笔者仅结合装甲装备器材,进行器材筹措与供应相关环节的讨论,出于简化,下文中统称装甲装备器材为装备器材。

目前,我军器材筹措采用是统一筹措、分级管理的方式,由总部器材保障机关按专业进行组织,采用计划采购的方式,将器材集中到总部库存,然后根据各部队的申请计划下发到各级仓库。此种筹措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统一订购数量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目前的库存数量、过去一年器材的消耗量等方面进行预测的,且由于器材的订货周期长,难以根据器材消耗情况实时调整器材订货量,可能造成急需器材短缺,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由于我军器材筹措采用逐级上报器材申请的方式,申请环节较多,信息尚未实现充分共享,因此,上级机关无法准确掌握下级单位的器材消耗及需求情况,易产生“牛鞭效应”;器材采购的价格不能按照市场规律随时调整,过低的价格会影响生产积极性,过高的价格则会提高军队的采购成本。

装备器材供应是通过对拟定的种种可行方案进行评比选优,使有限的器材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降低供应过程的流通费用,以取得较好的军事经济效益。目前,装备器材的供应按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三种:逐级供应、直达供应和调剂供应。

伴随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器材保障相关信息系统不断地完善,信息网络逐步连通,器材数据能够及时汇总至器材综合业务数据库。为进一步分析器材保障资源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据装甲器材综合业务数据库2012年底决算数据统计,我军各级资源点库存总量高于每年装甲装备器材消耗总量。按照器材件数总量统计,器材的总库存数量与年度总消耗件数的比值约为7:1;按照总价值统计,两者的器材总成本比值约为6:1。(数据来源:2012年底全军装甲装备器材数据决算时,综合业务数据库的统计结果)

数据证明当前器材的存储量远高于器材的需求量,说明大量器材长期处于“呆滞”状态。进一步分析各级资源点的库存与消耗,发现部分器材在某些资源点基本没有消耗,却仍然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这部分器材超出了资源点的储备定额,造成器材资源和存储空间的严重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维护和保养成本。

另一方面,从各级保障单位调研中了解到,在制定年度申请计划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盲目上报需求的情况,对于单位价值较高但是本单位不需要的器材也提出申请,而有些价值较低但有实际需求的器材往往漏报申请。这种情况造成部分种类器材缺货较为严重,不能满足本年度的维修任务,因此需要频繁的向上级临时请领器材或花费一定的采购成本进行部队自筹,这类情况增加了器材的保障成本和保障时间。

通过对资源点的库存数量与库存标准上下限的比较分析,发现对于同一项器材,常常是部分资源点的器材“存储过剩”与部分资源点器材“库存短缺”的情况同时发生,而且比较普遍。

当前的供应以自上而下的逐级和直达供应为主,由于对资源点库存与需求掌握不准确,调剂供应的应用很受局限,因此作为供应流末端的战术资源点容易形成长期器材积压并难以消耗。

装备保障云平台概述

在合理借鉴民用电商平台搭建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军队器材装备保障的特点,构建装备保障云平台,为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保障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现行装备器材的生产与销售环境相对封闭,不仅难以利用民间相对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造成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而且单位的器材需求,难以直接反馈至生产制造单位,极大地延长了器材需求的响应时间,进而影响了器材保障的效率;交易类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运行模式,为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电商平台的装备器材管理新模式,即装备保障云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软件以服务的形式部署在云端,奠定了基础;装备器材保障业务,特别是器材请领与供应环节业务的处理,只需登陆浏览器便可便捷实现,极大地满足了地点分散、业务集中、数据集中的军队器材管理需求,同时通过在线业务处理系统和分析系统,实现装备器材保障供应链与数据的整合,提升器材保障的效益。

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器材保障方式构想

统筹装备保障云平台搭建及装备器材管理等相关要求,构建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方式,是军民融合背景下器材管理的有益尝试,能够有效降低器材申请、储存与供应环节的弊端,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途径。

构建目标。伴随全军编制体制调整以及军民融合的推进,装备保障工作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装备保障特别是器材保障建设应按照就近就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在不影响部队核心、关键器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试行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的储存、供应。因此,基于电商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以装备器材保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电商平台、军民融合、器材供应等理念,构建的装备保障模式,加速装备器材保障由“基于型号、区分专业”向“基于能力、专业综合”转变,达到集约建设、军民共用、提高效益的目的。

建设原则。任务牵引,信息主导。新军事革命背景下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无论如何变化,着眼于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并且随装备保障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装备器材保障的出发点。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保障,以各参与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为信息化条件下装备器材保障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整合资源,体系建设。在现有装备器材生产、销售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合军民资源,鼓励民间企业参与装备器材生产、销售、供应,对现行生产、销售网络按阶段进行调整,借助民间力量优化现行供应网络,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销售、供应体系。

专业融合,提高效能。准确把握装备器材的特点、使用规律,按照综合化、专业化的原则,鼓励配套生产,一方面利于实现集约共建、统管共用,另一方面适应装备的换件维修需求,从而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益。

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装备器材申请、供应,实现了“信息流”与“物流”的合理统筹,其搭建过程需注意以下问题:

严格制定电商准入条件。目前,装备器材的生产厂家相对较少,军民融合背景下,必将涌现更多的生产制造商,从而增加电商的数量,针对专用配件和通用物资,但如何保证器材的可靠性以及供货的可持续性,需相对严格地制定电商准入条件。

合理制定消耗经费限额。由于器材储备仓库位置的相对不确定性,仍难以保证器材保障的效率,为提高器材保障的效率,可延续采取适量实物供应与经费供应相统一的方式,根据单位的装备器材经费限额,给予相应单位基于装备保障云平台的器材购置权。

率先垂建评价体系。民用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机制,为督促商家保证产品质量、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保障云平台的构建,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器材保障的效率,并建立针对相应器材的返修流程。

统筹规划保密事宜。由于器材需求种类以及器材需求单位的军事背景,应首先对装备保障云平台参与单位进行保密性审核,并作保密协议,始终将器材保障过程中的保密处理置于核心地位。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篇6

1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 是指通过计划、筹措、储存、供应、运输和管理等工作环节, 装备调配满足部队训练和作战需求的有效程度。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装备筹措、储备、补充、换装、调整及退役与报废等。

建立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常在遵循科学性、 完备性、独立性、客观性、可比性、可测性、简明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专家咨询法, 构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的多目标型评估指标体系, 即总目标层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C, 单目标层分别为装备筹措能力C1、装备储备能力C2、装备补充能力C3、 装备换装能力C4、 装备调整能力C5以及装备退役与报废能力C6, 具体如图1 所示。

2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的模型

从前面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涉及众多定性与定量的因素, 有些因素易于量化, 而有些因素难以量化。 对此,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思路构建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2.1 基于熵权法与理想点法建立评估模型

(1) 基于熵权理论的权重确定。 设有n个待选装备保障分队, 每个分队涉及到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有m个评价因素,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

式中, bij表示第i个分队、第j项评价因素值, i=1, 2, …, n, j=1, 2, …, m, 以下各式i, j取值与此相同。

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形成归一化的评价指标矩阵。规范化决策矩阵:。将规范化的决策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有:。

对装备保障分队中的某个指标, 其信息熵为:

则, 可定义第j个指标的熵权为:

由式 (3) 可以看出, 决策指标信息熵的大小决定了该指标的重要程度。 如果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 就表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则其权重就越大;反之, 某指标信息熵越大, 就表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小, 则其权重就越小。

(2) 确定理想装备保障分队。 理想点法就是要在众多待选装备保障分队中优选出一个最佳的保障分队, 使其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小。 首先, 根据规范化矩阵和式 (3) 计算得到的权重值, 计算得到加权规范矩阵:

则对于式 (1) , 设理想保障分队为B*0, 负理想保障分队为B-0, 则:

其中:

(3) 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 一个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近, 应该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最远。 定义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为b*, 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距离为b-[3]。 则:

用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来评价各保障分队的优劣。 定义评价系数ci如下:

ci越大, 说明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越大, 与负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越小, 当ci=1 时, 待选保障分队就是理想保障分队。

对各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和负理想保障分队的欧几里德距离计算后, 根据式 (6) 计算各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程度, 确定最优保障分队。

2.2 算例分析

设有4 支装备保障分队 (即B1, B2, B3, B4) , 要求选择其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最强的一支。 对此, 邀请相关领域部分专家给上述4 支待选保障分队基于上述16 项指标进行打分 (打分采用10 分制, 对效益型指标分值越大越好, 对成本型指标分值越小越好) , 其结果如表1所示。

将以上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后, 按照式 (2) ~ (5) 相应计算出4 支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和负理想保障分队相应距离, 如表2 所示。

根据表1 按照式 (6) 计算每支待选保障分队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度:

c= (0.3780, 0.4783, 0.584, 0.5595)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4 支待选保障分队各有优势, 以保障分队B3与理想保障分队的接近度最大, 是4 支保障分队中装备调配保障能力最强的一支。

3 结束语

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运用熵权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有利于装备机关综合考察各装备保障部队的调配保障能力状况, 对促进装备保障部队的装备调配保障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建立了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了基于熵权法与理想点法的评估模型,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装备,调配保障,能力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智舜.军事装备保障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2.

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 篇7

关键词: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可视化框架,数据空间

装备保障是保持试验装备良好状态,保证试验、训练任务圆满完成的各项活动过程。装备保障活动是各项工作进行的基础和保证。这对装备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利用装备保障的各种信息,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使装备保障信息变成可感知的信息,为指挥者提供及时、准确、高效、快捷及不间断的信息资源,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更新,保证装备保障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及各项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1信息可视化技术简介

1.1 信息可视化的概念

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G Robertson等在《The Cognitive Co-processor for Interactive User Interfaces》一文中提出,信息可视化指的是计算机支持的、交互的抽象数据图像化方法,从而帮助用户增强识别信息的能力。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借助“五感”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来自视觉。对人类而言,视觉信息最容易了解,也最能够信赖。在信息的组织和呈现上,可视化方法更符合人的认知心理,所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为人的感官所接受。信息可视化正是利用图像、图形、动画等更容易调动人类视觉潜能和脑功能的视觉形式来表示大量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可视化的核心问题是寻找表示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方法,理解信息的知识表示,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算法以一种视觉化方式将信息展现出来,并提供一种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方式,最终形成可交互的界面。信息可视化的目的不在于图形本身,也不仅仅是表现信息,而在于为信息充分合理的利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对信息进行筛选,帮助人们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增强人的认知能力,快速地理解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监控海量信息。

1.2 信息可视化参考模型

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将信息转换成视觉形式的过程,从而使人可以观察、浏览、识别和理解信息[1]。图1给出了信息可视化的参考模型。从该图可以看出,从原始数据到人,中间要经历一系列的数据变换过程。

1.3 信息可视化的主要技术

信息可视化是重点研究人、计算机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技术[2]。信息可视化技术表现了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主要技术有:视图展示、视图变换以及人机交互等[3]。在视图展示技术中,主要以Focus+Context技术为主,其他诸如双曲树、鱼眼视图等都属于Focus+Context技术[4]。在视图变换中,包括两种视图变换,即同一视图上的动态变换和不同视图之间的变换,主要代表技术有Overview+Detail技术。Overview窗口提供Detail视图的Context信息,并充当Detail视图的控制部件,Detail窗口用于选取区域的放大或聚焦。人机交互的主要代表技术有:Detail-On-Demand技术和Brushing技术。

2装备保障信息分析

装备保障信息是指在装备保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5]。装备保障信息的充分利用为装备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1 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分析

装备保障信息是装备保障决策的主要依据[6]。装备保障信息的主要特点有:

(1) 信息来源广。装备保障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装备保障信息来自各不同业务部门、各不同级别、各不同设备等。

(2) 信息数量大。装备保障活动贯穿于装备的全寿命整个过程,将会涉及和产生海量的装备保障信息。

(3) 信息种类多。装备保障信息有文字、图像、声音、数字以及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4) 信息处理复杂。由于信息来源的不同,装备保障环节较多,必将导致信息处理过程复杂化。

(5) 信息共享困难。在整个装备保障过程中,大量的有关装备的实时信息、具体信息较多地为基层掌握,导致信息共享不理想和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装备保障信息处理的原则分析

为达到装备保障中早计划、早准备、早落实,及抓重点、抓短线、抓薄弱环节的要求,达到精确保障,在信息处理时要求做到:及时、准确、适用、高效。

(1) 及时。

原始信息要及时收集,需要加工形成的信息要及时产生,尽可能缩短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信息使用者的时间,有效控制各项装备保障活动的进行,以保证装备保障决策者对装备保障时间的精确把握和调整。

(2) 准确。

原始信息的收集不仅要及时,更要准确可信,一定要杜绝错误的信息,避免冗余信息、过时信息。信息的储存、传输等处理必须有高的可靠性,应尽可能排除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干扰,避免信息内容的失真、信息质量的下降,并坚决杜绝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中错误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准确性是有效进而高效使用信息的重要条件,为装备保障决策者对装备保障方式的精确选择提供可靠、可信的依据[6]。

(3) 适用。

由于装备保障信息来源广、种类繁多,而且各个部门对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需求又不尽相同,比如高层决策者需要能够反映外部环境、范围广泛、综合性强的宏观信息,而基层部门则较多地需要要求详细、明确的微观信息。因而必须为各个层面信息使用者提供适用的信息,以满足装备保障体系的精确协同。

(4) 高效。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根据有限的信息总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以达到装备保障过程中效能的精确控制。

2.3 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的作用

信息可视化的目的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信息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产生最佳的效果。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是指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将各种装备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地展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使其对保障对象、保障资源、保障活动等信息准确掌握,并对保障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7]。

(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获取能力已经成为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关键要素。通过信息可视化分类技术,能够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实现信息收集的精确化,提升对海量信息的归纳、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统一各部门统计信息的规范,解决信息对比性差、指标分解不彻底及信息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2) 通过多种信息可视化展示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化和信息分享及交换网络化,提高信息视图展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减轻装备保障人员面对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技术的负担,实现保障信息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将装备保障信息使用者和装备保障活动决策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直观、形象的信息展现形式,实现装备保障活动的全过程透明展示,方便使用者理解信息,发现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 通过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从大量的装备保障信息资源中,充分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有效的信息,挖掘其内在的知识和规律,起到预测装备保障发展趋势和任务的作用。

(4) 通过信息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使信息处理结果更为清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升装备保障效能。

3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框架构建

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分为三步:

(1) 数据准备。确定和获取可视化数据,形成原始数据空间;

(2) 数据析取。从原始数据中析取需要可视化的数据,形成可视化数据空间;

(3) 可视化映射。采用一定的映射算法把可视化数据控件映射到可视化对象。

根据信息可视化参考模型及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将信息可视化分为数据准备、可视化数据的形成、可视化映射和可视化展示四个步骤,构建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框架如图2所示。

3.1 数据准备

原始信息的收集是一项工作量繁杂、涉及人员广泛的工作,大到装备保障计划的制定,小到装备器件的备份、库存信息,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收集上来的信息全面、可靠,才能减少下一步工作的工作量,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过滤是防止冗余信息、过时信息,保证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信息过滤是为了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根据既定的目标和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通过相似度计算、概率统计、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探索和分析,去伪存真,尽量提高信息的利用率[8]。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和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信息分类质量决定了原始数据库形成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因此在信息分类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9]:

(1) 系统化原则。按照信息的属性,形成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同时要兼顾与外系统的协调,以便于系统间数据库的使用和移植。

(2) 简单化原则。信息的分类不宜过于复杂,应控制层次和数量,每一个分类力求解决一类问题,以达到不同类的问题在不同分类中解决。

(3) 可扩展性原则。考虑到装备保障信息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分类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以后的调整和扩充。

根据已分类的信息构建原始数据库,原始数据库的格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下一步特征提取的问题,原始信息数据库的设计要便于特征提取,便于其他系统数据库信息的导入。

3.2 可视化数据空间的形成

特征提取是根据信息的特点,采用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特征计算,从原始数据中分析出能表达装备保障信息本质特征的过程[10]。装备保障原始信息中有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特征库中也应该有相应的文本特征、图像特征、音频特征、视频特征等。通过特征提取将原始信息数据库进行变换,重新生成一个维数更小、各维之间更独立,更利于可视化展示的可视化数据空间。

3.3 可视化映射

每一个数据特征关系必须有一个可视化结构,用视图对象来表示这些可视化结构,全体视图对象构成视图对象空间。根据形成的可视化数据空间,采用一定的映射算法,将可视化数据空间中信息集合的特征与可视化结构关键要素进行对比,从而获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合于屏幕显示的视图对象,实现由信息集合到可视化集合的过程。由于观测内容、突出重点及显示角度的不同,同一可视化对象会有不同的视图对象。

3.4 可视化展示

人机交互的原则应该是界面简单易用,美观而富有启发性,可激发用户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根据信息使用者的显示需求,通过不同的视图展示技术,将形成的可视化对象显示在可视化界面上。

4结语

随着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可用的装备保障信息数据量激增,理解海量和复杂的时空多维数据加重了人的负担。信息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其理论和实现都得到很大发展。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处理装备保障信息资源将成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手段,信息可视化技术解决如何高效地实现复杂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与分析,直观地传达装备保障信息,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为装备保障部门提供有效地决策依据和信息的利用率。本文对信息可视化技术做了简要的阐述,分析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的必要性,构建了装备保障信息可视化框架,并做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参考文献

[1]周宁.信息资源可视化模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卓.可视化技术研究与比较[J].现代电子技术,2010,33(17):133-138.

[3]杨峰.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分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7(3):81-85.

[4]孙扬.多维可视化技术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8,35(11):99-100.

[5]侯志亮.装备保障信息资源整合[J].四川兵工学报,2010,31(9):43-44.

[6]李荣强.装备保障信息决策信息可视化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0,31(8):25-28.

[7]唐庆.通用装备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考[J].汽车运用,2010(6):16-17.

[8]戴超凡.研讨信息交互可视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36(14):238-240.

[9]李冬华.装备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装备学术,2010(4):41-44.

上一篇:HTC手机论文下一篇:智能电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