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装备保障企业

2024-10-01

海军装备保障企业(精选5篇)

海军装备保障企业 篇1

海军舰艇是远离基地、长期独立或编队遂行海上各种任务的装备, 其战斗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保障效果的好坏。

舰艇装备本身既是大型作战平台, 携带火炮、导弹、炸弹、鱼雷甚至装甲车、飞机等各种武器装备;又是大型维修保障平台, 携带大量备件、供应品、保障设备、技术资料、保障设施等保障资源。舰艇装备海上维修保障非常复杂, 同时也是保证舰艇完成使命任务必不可少的工作。各国海军都十分重视舰艇装备的海上维修保障, 力求实现以最少费用、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舰艇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1 外军海上维修保障现状

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这几场局部战争来看, 外军舰艇装备海上维修保障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精确保障能力日益成熟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 美军制定了发展精确保障能力的新思路, 陆续实施了一些新的倡议, 如聚焦后勤、全资可视等, 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 美军的精确保障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1) 全资可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补给物资的申请和发放都纳入了计算机联网作业, 能迅速查明作战所需物资的存储位置、数量和战备等级。后方基地指挥部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随时跟踪作战部队的消耗和需求状况, 根据实际需要前送和配发物资。此外, 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运输途中的物资可视性, 美军所有运输船只都安装了“运输跟踪系统”。指挥员通过全球定位接收器和卫星通信系统可随时查询物资的位置和状况, 大大提高了物资的输送效能。

(2) 远程维修能力得到实战检验

美军自1993年2月开始建设远程维修系统, 包括视频辅助修理系统、士兵支援网络、佩带式计算机系统以及带诊断软件的传感器人工智能通信一体化维修系统等。在伊拉克战争中, 远程维修在海军装备维修保障中表现极为突出, 美军利用卫星、网络等信息技术, 将舰上损坏装备的详细情况, 实时传给后方维修保障部门, 由后方维修专家提出维修建议或维修方案, 快速进行维修。

美海军“林肯”号航母战斗群通过“远程维修保障系统”, 与美国圣迭哥的舰船维修保障中心、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海军综合呼叫中心及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保持实时联系, 实现了远程维修保障能力。

(3) 维修保障的电子化水平提高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维修保障体现了很高的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在维修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军大量应用了自动测试与修理技术, 解决了电子装备的保障难题。美海军在大多数水面舰船上设立了“微型/超微模块测试与修理计划中心”, 能够进行复杂电路板和电子模块的修理, 缩短了电子装备的修理时间, 减少了备件库存。

1.2 民用保障力量日益重要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英动员和使用了大量的预备役。美军首批征召的预备役人员大多是装备维修、工程建筑等专业技术人员, 英军动员的预备役人员全部是装备维修和飞行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在美军负责战区级保障的两个战区保障司令部内, 预备役人员达到50%以上。在部队运输过程中, 美军紧急动员了大量的海军预备役船只和空军预备役的运输飞机。

大力加强预备役在战时装备保障中的作用, 是美国海军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在美军目前的保障力量格局中, 预备役所承担的战时保障份额正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近年来现役部队缩减, 使美军现役部队保障力量难以单独完成大规模战争的保障任务;二是由预备役完成保障工作, 所需经费约是现役力量的1/6;三是由于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普遍应用, 涉及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广, 现役部队不仅没有能力维持种类繁多的训练设施, 也没有能力向保障人员提供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的全面培训。而预备役人员则可以容易地通过民间渠道获得在保障中所需的技能。在这种大背景下, 美军近年来不断扩大预备役在战时保障中的作用。

在伊拉克战争中, 承包商对军队提供的保障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而且大量的承包商人员深入到前线提供保障。即使一向不太支持使用承包商的美国海军, 在伊拉克战争中也使用了数千名承包商人员。伊拉克战争中, 进入战场的承包商人员已经达到了海湾战争时的约20倍, 大约相当于本次参战美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完成了大量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

1.3 维修保障技术日益先进

发达国家在维修保障技术方面不断提高, 形成了先进的海上维修保障能力。

(1) 有关保障指挥的技术, 主要是以网络为中心的技术设备及相应软件, 海上舰艇通过网络与各种信息终端相连, 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海上装备保障指挥系统。

(2) 有关保障性能设计方面的技术。美国海军上世纪80年代全面开展综合保障工程以来, 舰艇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等保障方面的性能大幅提高。据统计, 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海军舰艇装备的战备完好率达到92%以上, 为成功发挥其作战能力奠定了基础。

(3) 有关故障检测与诊断方面的技术。美军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高效、准确的故障检测与诊断设备。目前, 其“嵌入式传感器计算机集中控制故障诊断设备”、“系列化综合检测设备”“‘轻剑’防空武器自动检测设备”等设备都是利用先进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开发而成, 效果良好, 提高了保障效率。

(4) 有关保障作业方面的技术。就是综合利用机械、电子、材料、工艺方面的多种技术开发出功率大、效率高、能力强的保障装备与设备。现在美军的海上修理方舱、维修作业机器人等保障装备与设备就综合运用了机器人技术、快速粘结堵漏技术、电刷镀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技术, 具有较强的海上伴随保障能力。

2 对我军海上维修保障发展启示

为维护祖国权益, 保证海军舰艇编队形成持续海上作战能力, 我军舰艇装备海上维修能力亟待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打造海上维修保障信息基础

信息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 海上维修保障的发展也必须以信息技术的推动为前提。海湾战争之后, 美军充分利用新军事变革的有利时机, 率先以信息化战争为背景谋划军队建设, 不断完善信息化体系。美国海军计划2020年将一个数字化航母编队投入战场, 其目标是用大约50年间彻底完成对传统海上保障的信息化改造, 建设一个投送型的、以配送和维修为基础的、能够对海上作战编队实施精确保障的精干、高效、灵活的数字化海上保障系统。

面向21世纪的海上使命任务, 我军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把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作为军事保障变革的核心, 加速保障信息化步伐。

首先, 加快建设无缝链接的海上保障指挥信息系统, 提高海上保障指挥调度自动化能力。彻底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支离破碎、信息系统不兼容、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建立覆盖海军保障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从而能够对未来海上军事行动所需的保障力量、保障资源、保障能力进行精确计算, 准确投放, 实现集保障管理、保障指挥、保障行动于一体的保障指挥自动化, 实现海上保障的实时调度指挥。

其次, 建立完整的舰艇装备保障“全资产可视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能够实时获取保障对象的需求及资源供应的类型、数量和流向等信息, 从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供应保障。“可视化保障”的关键是传感装置和技术, 这是实现海上“精确保障”的信息平台。伊拉克战争前, 美军根据对战争进程的预测, 只储备了一二周的保障物资, 其他则通过比较完善的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即时保障补给, 即避免了物资的不必要流动和浪费, 又提高了作战效益。

我军在“可视化保障”的建设方面, 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了探索。如为建设可视化保障资源仓库二维条码管理系统、运用可视系统对部分保障资源实行网络调剂等, 这些都为实现“精确保障”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后应继续组织力量抓紧研制和开发获取保障资源信息的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装置, 如条形码及判读器、射频识别装置、GPS定位系统等等, 尽快提高保障感知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 为实现“精确保障”的保障模式提供基础。

2.2 加强保障资源调配手段建设

我海军变革装备保障模式, 适应远海航行需要, 重点之一应当就是加强海军基地 (包括国内国外) 建设, 发展大型物流中心, 增强战略配送能力。军事物流是一门新兴科学, 发达国家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早, 而我军对它的研究相对较晚。从伊拉克战争来看, 大型海军基地和军事物流中心的作用不可低估。

战前, 美军在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开设的大型军事物流中心, 与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常设军事基地相配合;在海上补给和预配置区, 海军方面采购了20个大型中速油轮, 11个将被用于海上补给、8个归陆军进行预配置海上运载计划、1个归海军陆战队使用。

我军应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集中建设一批海军保障基地和大型物流中心, 把物流模式按功能划分, 实行模块化组合, 搭建分布合理、运转快捷的资源配送网络。

2.3 提高远洋伴随维修保障能力

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后加强了海上随舰保障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 美国海军的修理舰主要有舰队弹道导弹潜艇供应舰、修理舰和驱逐舰供应舰。海军各舰队弹道导弹潜艇中队配属1艘潜艇供应舰, 担任中队旗舰并担负对所属潜艇的补给及维修保养勤务。潜艇供应舰上有50多个工场, 配有各种修理设备, 载有85000多种备份零件、器材和数十枚导弹, 可对潜艇的电子与导航系统、发射控制系统、导弹发射系统及导弹弹体等地进行维修和保养并可为潜艇更换导弹。舰队弹道导弹潜艇的基本活动周期为100天, 其中, 30天出航准备 (艇员轮换、维修保养与补给) , 70天海上巡逻值勤。

美国海军还注重一体化、综合化的海上装备保障力量编组, 突出体现在将多项现代科技溶合于现代大型装备之中, 并使之集作战与装备保障功能于一体或集提供各项保障的功能于一体。例如, “斯皮尔”号潜艇修理供应舰, 负责11艘潜艇的海上修理。舰上设有数个进行日常潜艇维修的车间, 携带数千万美元的维修物资, 从零配件的铸造加工到电子、光学、机械设备的修理, 功能齐全, 自动化程度高, 称得上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海上修理工厂。

我军在这方面相对建设不足, 海上机动保障力量不足, 一方面大型修理供应船数量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现有修理船的修理能力还相差很远。要实现保障模式向“远洋维修”、“精确保障”的转变, 必须要提高海上伴随保障能力。

2.4 加快海上保障力量军民一体

海上保障军民一体化是舰艇装备海上维修保障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 越来越复杂的现代化舰艇装备, 对维修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役军人从人力、技术等方面都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海军舰艇使用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 如“爱国者-3”导弹防御系统、“战斧”巡航导弹、“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机等新型尖端武器系统。这些装备技术复杂, 保障要求高, 部分保障任务超出了现役部队保障力量的能力范围, 为此, 美国一些重要的防务承包商都派遣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为自己生产的武器系统提供维护、修理和备件供应, 在特殊情况下甚至直接操作了这些系统。

另一方面, 随着我军远洋战略的发展, 海上维修保障需要大量的供应船、修理舰, 这些舰船如果完全由军方建造, 费用巨大, 无法承担。

美海军航母编队海上补给保障主要由其军事海运司令部的海军舰队辅助部队承担, 编队由主要8艘快速战斗支援舰、40余艘穿梭补给油船、弹药补给船和军需补给船等组成, 为海军舰队提供海上补给, 使舰队无需返回母港即可得到必要的补给, 从而实现部署时间的最大化。

但是, 研制建造一艘大型海上建制补给舰或修理舰, 需要十多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年还要投入上千万元人民币进行后勤供给和维护保养, 经费投入大, 平时使用效率低, 各国海军在和平时期都不可能建造大量的建制补给舰和修理舰。平时海军只需要几艘建制内舰船, 通过合理调度, 以满足海军平时训练、出访、救援、反恐、撤侨等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战时, 依照相关法律, 通过征用、租借、改装等方式组织民用船舶共同完成军民一体化海上维修保障任务。

摘要:海军舰艇是远离基地、长期独立或编队遂行海上各种任务的装备, 其战斗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保障效果的好坏。本文分析了外军海上舰艇装备维修保障现状, 并探讨了其对我军海上舰艇装备维修保障的启示。

关键词:舰艇装备,海上,维修保障

海军装备保障企业 篇2

关键词: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应急保障

装备应急保障物流是保障紧急需求和应急行动物流需求的一种特殊物流组织形式,是为满足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对物资的紧急需求而开展的物流活动。应急保障训练则是确保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发挥效用的关键,但由于部队官兵认知不完整、部队训练条件不配套、训练方法不足等,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体系,并提高应急保障训练的效果,成为各军用物流基地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目标军事性

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物流是满足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对物资的紧急需求而开展的物流活动,这意味着应急保障物流必须在需要时能够迅速以较高的物流运输服务第一时间将物资运到战略点。普通的物流活动是以经济属性衡量其物流效率与运输时间的,但应急保障物流为了满足突发的任务需求,要求弱化经济性。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保障物流就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运输任务。

(二)需求不确定性

应急保障物流是为紧急任务提供物流服务的,因而其接受的任务都是伴随着紧急事件而来的突发任务。由于紧急事件的属性、等级、地区、性质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反应到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所承接的任务中,即应急行动需要的器材、品种、数量、地点和保障规模也有根本差别。这使得军事物流基地根本不能确定未发生任务的需求,只能最大化的做好应急预案,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应急物流建设的训练,以满足不确定性高的应急物流任务需求。

(三)保障超常规性

能够调动应急物流响应而开始物流程序的,包括军队的军事行动或一定等级的突发自然灾害和安全事件,由于这些保障需求对象群体的特殊性和行动任务属性的特殊性,应急物流任务更加緊急,且对流通环节的转运效率要求更高。因而应急物流在接受任务时,可以避开常规的物流动用审批程序,或者采取变执行边审批的方式,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四)器材的复杂性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一旦相应任务,必须第一时间完成装备器材的转运。这些装备器材不仅种类多,重量不一,而且体积大小也有很大区别。除此之外,不同的装备器材还对保养维护、除霉防雾有着特殊要求,甚至还有些需要恒温恒湿、真空密封包装。因此,从总体上分析,装备物流保障器材复杂性极高,这无疑为物流组织带来了更大难度。

二、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建设策略

(一)构建联动机制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和完善联动机制,成立由军队庄稼装备器材采购部门、军事交通部门、地方相关机构和供应商及第三方物流组成的采购联动机制,并对各单位和部门当紧急任务发生时的响应制度进行设计。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织却应该是松散的,这些单位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主要负责配合和帮助协调应急物流系统提高物资运输和转运效率,确保应急物流体系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工作和任务。

(二)制定运行标准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建设需要制定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应该包含物流基础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四个部分。物流基础标准的制定内容包括标准术语、计量标准、尺寸标准。作业标准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作业标准等。管理标准则主要指应急物流的管理事项标准,包括成本、质量和业务管理等。信息技术标准则是要实现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标准化。

(三)优化保障方式

为了避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应急物流体系应该纳入到社会物流体系中,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因此,在保障方式的设计时,可以选择军方保障和第三方物流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关键器材有军方保障,批量物资由第三方物流保障。短距离配送由军方保障,长距离配送以第三方物流保障为主。

(四)完善法规制度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资源涉及面广,涉及军队内部各职能部门、企业化生产工厂和地方保障力量,特别需要配套的法制保障其规范有序运行,就应急物流运行及征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需要国家和军队制定完善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

三、应急保障训练的常见问题

(一)部队官兵认知不完整

应急保障训练是确保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效率的关键,应急保障物流训练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但某些部队官兵却对应急保障训练不重视,在训练中对应急保障物流流程训练不到位,当紧急任务出现时,必然会导致物流环节出现差错,耽误抢先救灾和战机。

(二)部队训练条件不配套

在军事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装备器材的应急物流已经成为影响战略计划的关键环节。军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应急物流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战争时代,大部分应急物流训练都缺乏足够的设备进行复杂电磁环境的模拟训练,当战争来临时,我军物流体系一旦受到干扰和影响,必然会贻误战机,带来巨大的危险。

(三)部队训练方法不规范

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时代一旦发生局部战争其主要的战争模式。传统的应急物流保障训练只是针对物流流程和转运效率的训练,缺乏对现代战争应对方式的模拟训练,这不符合现代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训练要求,虽然有部分部队开始了实验和实践,但全军缺少一套统一规范的训练方法。

四、应急保障训练的优化策略

(一)应急保障训练要贴近实战背景

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为了满足现代战争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要求,在应急保障训练中必须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着眼保障应急准备要求,紧贴实战进行训练。为此,在训练课题的设计中,要保证训练课题符合战争预想,在场地设置上要贴近站场环境,在力量编组上要贴近任务需要。只有依托于军事训练大纲,并以现代战争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需求及现代战争的影响为基础,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训练课程,才能确保应急保障物流符合现代战争需求。

(二)应急保障训练应贴近创新发展

在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今天,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也向着信息化和机械化发展着。我们在应急训练中应该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和机械化设备,走出有我军特色的应急保障训练模式。只有在应急保障训练中多思考、多学习,实现应急保障训练的创新发展,才能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出色的完成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任务。

(三)应急保障训练要很抓装备的维修保障

一方面,注重全面检修装备。每次演练前,都要对装备和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修、保养,确保演练过程中装备和设施设备技术性能良好。另一方面,积极筹措物资器材。对所缺物资器材,采取向上级请领、兄弟单位协调解决与自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补充,确保物资器材、工具齐全,为演练的组织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综上所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与应急保障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军事实力日渐提升的今天,同样要注重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和应急保障训练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以确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时,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物流能够出色的完成装备器材的转运和运输任务。(作者单位:军事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庆全,彭艳丽.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与应急保障训练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21).

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研究 篇3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驱动物质的流动和能量的释放,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对作战和保障至关重要。具体到装备保障而言,不管是采取可视化保障,还是采取一体化保障,或者是采取其他的保障方式,保障信息都将通过其联结、融合、增值等方式,影响装备保障的各个要素,作用于装备保障的各个环节,为装备保障提速,最终形成一种以保障信息为主导的新的装备保障格局。

但是在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过程中,装备保障工作产生的信息繁杂无序且呈现海量趋势,“信息缺乏”和“信息迷茫”的问题同时困扰着装备保障决策者和实施者,关键问题就是对收集到的装备保障信息如何进行评价,判断其价值,它直接关系到信息对装备保障的作用效果。因此,对装备保障信息评价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装备保障信息及其评价

1.1 装备保障信息

目前,人们对装备保障信息的概念存在两种理解[1],一种是狭义的装备保障信息,指装备保障活动中产生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如装备保障中管理、供给、维修、训练等各方面存在的信息,都属于装备保障信息的范畴;另一种是广义装备保障信息,是指装备保障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装备保障人员的信息、装备保障环境的信息等要素的集合,包括:装备保障活动中产生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遂行装备保障任务而配备的装备保障人员的信息;装备保障所处的环境的信息;其他信息要素的集合,如装备保障设施、机构、经费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装备保障信息,因为它比狭义的装备保障信息更能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装备保障信息进行把握。

1.2 装备保障信息评价

所谓装备保障信息评价是指对收集到的装备保障信息的价值以装备保障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特性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判断信息是否能满足装备保障工作的需要。装备保障信息评价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信息源的评价,二是对信息本身价值的评价[2]。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大大增加对装备保障信息价值的把握,减少装备保障工作中的风险与失误。

1.2.1 装备保障信息源

装备保障工作中的信息源包括上级装备保障部门和首长的命令与指示、本级装备保障部门内部掌握的信息、下级基层单位上报的装备保障信息。上级的命令和指示是在全局的角度对装备保障工作的谋划,最具权威性,是装备保障人员制定决策、实施行动的前提;本级内部的装备保障信息是装备保障人员自身经验和所掌握信息的综合,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是装备保障人员制定决策、实施行动的依据;下级基层单位上报的装备保障信息是装备保障人员掌握情况的基本手段,上报信息的真实程度至关重要,是装备保障人员制定决策、实施行动的基础。本文假设信息源是可靠的,主要研究对装备保障信息本身价值的评价。

1.2.2 装备保障信息本身价值的评价

信息价值是信息的一项本质属性,是一切信息存在的基本前提[3]。信息本身的价值指信息反映事件的准确可靠程度以及对下一步行动的指导作用大小,是信息价值非常关键的属性。

具体到装备保障领域而言,保障信息本身价值的评价就是对装备保障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装备保障人员的信息、装备保障环境的信息等本身价值大小的研究,是考察信息内容反映装备保障活动的准确可靠程度以及对下一步行动指导作用大小的过程。在信息评价过程中可选取的标准很多,比如真实性、重要性、内幕性、新颖性、完整性等等。针对装备保障活动对保障信息的需求特点,重点对准确性、充分性、预见性、动态性等四个特性加以阐述。

2 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的影响因素

2.1 装备保障信息评价以信息效用为基础

装备保障信息本身包含大量知识、技术技能等为使用者所需的指导性、前瞻性情报,能够减少使用者决策和实施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决策和实施的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装备保障信息,可以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和增加效益,因而装备保障信息具备效用[4]。装备保障信息的价值就在于装备保障信息的效用,在于它具有满足使用者制定决策和实施行动对信息需求的属性。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的高低以装备保障信息的客观效用为基础。

2.2 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的高低受装备保障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装备保障信息使用者所处的层次和岗位不同,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面对同一保障信息的理解不同,制定的决策和实施的行动就会不同。保障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者。从装备保障信息需求的产生,到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的全部过程,都跟使用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信息价值的大小由装备保障信息的客观效用决定,但受装备保障信息使用者主观感受影响。

3 装备保障信息的评价标准

3.1 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装备保障信息能否如实反映装备保障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是完全准确的信息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假设信息,是否存在虚假成分等等。美军《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纲要》明确指出:“准确的信息,对于有效的后勤计划工作、部队调动的协调,以及持续保障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知道部队补给品的位置,与实际拥有它们,几乎同等重要。”这些信息的准确辨别需要装备保障人员对各方面的情况有总体的把握。合乎日常装备保障规律和该单位正在执行任务的信息可靠性较高,与常规情况偏差较大的信息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判断。

3.2 充分性

随着装备器材日益智能化、精密化,保障环境也更加严酷化、透明化。装备保障工作对信息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信息的覆盖面空前扩大。装备保障的时间、地点、环境、运输工具、防护措施、保障方式、保障人员、保障程度、保障器材的数质量以及敌情、我情、社情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必须包含之内。如果装备保障信息不充分,装备保障工作就不能较好地开展,甚至无法开展。判断装备保障信息是否充分,事先要看各项指标是否具备,事后要看各项指标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有无影响装备保障活动进行的漏项。

3.3 预见性

预见性是指信息的提供人员根据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来推断未来某事发生的可能性。在装备保障领域,装备保障信息的提供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某一装备保障活动不可能发生,或者发生的时间、地点、数量、规模、方式等不同,那么该装备保障信息的预见性就比较低。如果有关某装备保障活动的信息与提供者的推断一致,保障活动的进程符合提供者的预见,就认为该装备保障信息的预见性比较高。预见性越高,该信息就越可靠。该特性虽然是一种事后检验,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却可以判断出装备保障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在运用预见性标准判断全新的问题时,如果提供者不了解情况或者信息陈旧,其预见性就会降低。

3.4 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装备保障工作中各要素的保障需求和保障能力等各方面信息必须及时更新,确保装备保障活动所使用的信息是最新的。在现代战争中,作战和保障态势瞬息万变,为了实现保障有力的目标,保障信息必须及时更新,动态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使用者获得的信息陈旧过时,不但对装备保障工作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干扰装备保障工作,贻误战机。在运用动态性标准判断信息的价值时,距离当前越近的信息,价值通常就大;间隔越久的信息,价值通常就小。

4 事例分析

下面通过两个虚拟的事件,利用上面的四条标准来做信息评价示范。

事件1:A连为了让B班顺利完成外出侦查任务,连长命令向B班发放10支步枪、200发子弹(B班实际只有8人可参加行动),在没有发放望远镜的情况下命令B班出发。

在以上这个命令式的信息里,我们用准确性和充分性评价如下:(1)该连长没有准确掌握B班的情况就发放枪支,该信息的准确性为不准确;(2)外出执行任务却不配发望远镜,该信息的充分性为不充分。

结论:该事件所反映的信息价值比较低,对所执行任务的保障作用小。

事件2:在进行射击训练前,C连根据参加训练人数计划携带10支步枪。在第一天的训练中较好的满足了训练需要,但是却损坏了2支步枪。第二天尚能满足训练需要,却又损坏了3支步枪。到第三天训练的时候,只剩5支步枪能用,影响了训练的正常开展。

在以上这个事件中,我们用预见性和动态性评价如下:(1)在训练之前,组织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器材:预见性强;(2)在训练过程中,组织者没有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补充训练器材:动态性差。

结论:该事件反映的信息在训练之初预见性强,但是信息的动态性较差,对训练的持续保障效果较差。

5 装备保障信息价值评价标准的等级划分

在完成对装备保障信息各项标准的分析之后,我们对装备保障信息的各项标准进行等级划分。也就是分别对信息的准确性、充分性、预见性、动态性四个标准进行等级划分。这种划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却有助于装备保障信息工作者对信息各方面标准的效用高低有一个定性的把握。尤其是强调信息某一个方面的标准时,效果比较明显。表1是一种简便的装备保障信息价值的评价表。这个方法简洁明了,比较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工作者使用。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装备保障工作中的保障信息及其评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的影响因素,论述了装备保障信息评价的准确性、充分性、预见性、动态性等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为装备保障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信息评级表。装备保障信息的评价是信息有效利用的基础。针对装备保障信息的定量评价等有关问题,还可以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学强,黄俊.装备保障信息分类与代码设计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3):6-9.

[2]张冬梅,曾忠禄.竞争情报中的信息评价[J].现代情报,2006(7):187-188.

[3]刘姝丽,韩中庚,宋留勇,等.信息价值的综合评价模型[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7(8):118-120.

打造航空装备客服保障新格局 篇4

理念转变:从关注售后到关注服务

现代航空装备的客服理念从关注售后到更加专注于尊重客户、成就客户,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011年,中航工业洪都售后服务部更名为客户服务部。伴随着机构名称的变化,洪都启动了航空产品客服保障工作的变革。这一变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除了售后保障支持之外,售前的技术交流、维护能力交流、客户培训等成为新增的重要业务模块。这一变化,与洪都提出的“成就客户”的客户观一脉相承。

伴随着新型高级教练机即将交付国内外用户,洪都迎来了大量的售前培训业务。洪都借助信息化手段,按照飞行训练使用分析和论证、飞行训练人效工程、飞行训练综合化、战术武器模拟训练、分布式网络化训练、飞行训练实施与管理等六大专业技术,建立了专业的飞行员训练效能中心,形成了初、中、高级教练机体系化训练效能仿真评估环境,覆盖飞行员培养全体系、全过程。截止目前,先后有两个批次100多名飞行员接受培训。售前培训的开展加强了航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式沟通,不仅提升了装备保障能力,强化了技术衔接力度,同时将客户的需求提前反馈至相关部门,优化顶层设计。

事实上,新增客户交流、培训业务只是洪都客服保障工作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由此开始,洪都的客服保障业务包含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咨询、客户培训、销售接待等售前售中售后全链条服务,实现客户服务工作向主动式服务转变,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效应。

满意度工程: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快速响应机制

2012年,中航工业洪都提出“三年质量提升计划”,力争用3年的时间提升洪都过程控制能力,强化质量管理基础,塑造先进的质量文化,改善实物质量,使质量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作为“三年质量提升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工程,满意度工程着力于建立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快速响应机制。用户满意度工程通过提供专业的用户培训和服务能力建设两大模块,着力于构建人才能力建设、信息能力建设、备件储备能力建设三大方面。

满意度工程成果的最终体现就是外场快速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洪都服务用户的飞机多为教练机,具有使用率高、维修工作量大的特点,这种特性决定了外场客服保障工作难度大。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洪都将用户反馈的信息分特急、急、一般三类处理,严格限定处理时间,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奖惩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执行力。公司还建立了“维修专家黑白名单”,对在外场服务质量好、受用户认可的维修专家纳入白名单管理。

快速响应不单单是人的因素,备件响应也是重要的指标。洪都生产的初教6、强5系列飞机均为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飞机,目前在役的飞机大多已装备部队多年,装备型号多、数量大、分布广,飞行时间较长,成附件故障率增高,受部分成品停产、故障件修理困难等影响,备件保障是客服保障工作的一大难点。

洪都出于责任使命,全力保障用户飞行训练不断线,将用户的需求摆在第一位,确保备件的响应速度。此外,为了提升备件供应和故障件返修速度,结合装备外场使用特点和零备件故障率情况,完善了外场装备电子档案,制定备件制造计划,储备相当数量的备件;强化故障件的修理工作,开辟“绿色通道”,缩短修理周期,满足用户需要;研究老旧装备的技术客服保障模式,针对部分成附件停产、停修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寻找现有货架产品替换的可行性分析。

正是“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使命感,2014年,洪都商保期内飞机完好率达到96.6%,顾客总体满意度为88.9%,列入行业前列。

三代同堂:打造航空产品保障新格局

进入“十三五”,洪都将迎来国内国际市场、三代同堂的航空装备客服保障新格局。老机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新机是未来生命线。

新格局使得洪都将“十三五”的关注重点转向以L15高教机为代表的三代机客服保障能力上来。三代机客服保障的最显著特点是备件单件价值高,系统复杂,导致备件储备成本大,客服保障技术含量高。加上教练机在出勤率、完好率等指标上有着比战斗机更高的要求,出现故障日历时间内的概率高,维护工作量也较大。

基于这些新特点,洪都提前3年介入新机的装备保障,着力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新机外场客服保障队伍。2013年,专门成立了主管新机型客服保障工作的组织机构。员工通过自学、互学,采用“技术员上讲台”、到车间拜师的形式开展培训,着重提高外场客服保障人员现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早在L15高教机由科研转批生产阶段,洪都就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策划新保障服务预案,从试飞跟飞、教材编写、论证评审、技术储备等,客户服务部全程跟踪,显著提升新机保障能力的同时,着力构建适应三代机的全新保障体系。

在此基础上,响应中航工业装备保障体系规划,以新装备为契机,与用户强化沟通,建立畅通的对话交流机制。从2011年起,洪都将之前不定期举行的质量走访形式进行调整固化,定期召开质量例会和座谈会,有效弥补了日常信息沟通反馈的不足,受到了客户的好评。同时,开展产品质量调查、客户走访,将客户需求、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优化,用户之间也可以就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借鉴。

海军装备保障企业 篇5

关键词:四个结合;后勤;装备;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126—02

后勤保障是部队保障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托。在形成保障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操作使用骨干培养,也要加强维修保障力量的建设,努力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确保后勤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战术、技术状态。

一、坚持“后勤与装备”结合,充分挖潜提高维修效能

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编制体制的限制,充分挖潜部队内部的保障潜力,借鉴部队装备部门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解决后勤装备维修困难问题,实现“大后勤”保障,提高后勤装备维修效能。一是要借鉴装备部门管理经验。加强后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建设,统一后勤装备维修力量建设管理,按照装备平战维修保障要求,进行优化资源整合,建立后勤装备集修、供、管于一体的技术保障机构,形成集约化的作战平台综合保障机制。二是要运用装备部门维修设施。融合装备部门维修保障机构,在师、团级单位增设后勤装备维修设施,在没有固定后勤装备维修场地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部队装备部门现有的设施场地、器材和库室,运用装备部门技术保障平台,解决好后勤装备维修、保养问题。三是要利用装备部门技术力量。各支队要整合维修技术人才,调整使用现有力量,拓宽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培训渠道,提高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整体素质,担负部队后勤装备维修小修任务、保持后勤装备的良好的技术状态。

二、坚持“部队与社会”结合,努力提升维修保障层次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强调要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对“军技民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勤装备生产厂家、特别是军民通用车辆生产厂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设有定点维修服务站,服务保障网络广,为实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保障提供了可能。一是要利用社会机构维修。在当前部队缺乏专业维修力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后勤装备军地兼容的特点,与部队驻地维修力量签订协议,综合运用驻地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量,建立军地维修后勤装备长效机制,确保后勤装备有效运行;二是要搞好配件保障供应。满足配件供给是后勤装备保持良好性能的重要保证。对各类装备零配件的需求情况,要有适当的生产储备,进口装备的配件国内要能生产替代产品,专用装备的配件地方要能生产替代产品,确保转杯配件供应的连续性。三是要提供共信息技术支撑。要着眼维修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适应后勤装备保障特点的信息沟通渠道,定期向通过资质认证的民间组织发布装备维修信息,建立完整的军民维修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军民互动信息平台,组织人员到民间机构进行技术考察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三、坚持“部队与厂家”结合,搞好后续服务保障

不论平时还是战时,与装备生产厂家保持密切而稳定的联系,建立后勤装备系统管理与全寿命管理,协调有关单位和厂家加强对部队后勤装备进行跟踪问效,都是提升后勤装备保障效能的重要支撑。一是要搞好情况反馈。随着后勤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配备数量逐渐增多,部队要结合实践操作,积极向生产厂家通报装备运行情况;厂家要及时向部队提供与装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认真答复部队提出的技术问题。二是要组织上门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后勤装备的技术性能,适时进行中修、大修和技术改造,在部队遇到难以解决的故障时,生产厂家要提供应急性维修服务对战地装备抢修和后勤装备维修,要伴随保障提高后勤装备再生能力。三是要建立联系机制。后勤装备的维修服务,对生产厂家有很大的依(下转158页)(上接126页)赖性,部队和生产厂家不是一般的商家与客户关系,关注和支持厂家搞科研、技术引进和改造工艺,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四、坚持“基层与机关”结合,建设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后勤装备维修人材队伍“数量缺”和“能力弱”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后勤装备保障能力提升的瓶颈。必须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推动后勤装备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上下结合、部门协作的方式,紧抓不放,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维修人才培养。在部队接收后勤装备时或配发后,要加强对部队装备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切实掌握装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的技能和有关知识。要突出后勤装备战地抢修人才生的培养,切实提高部队后勤装备的自我维修技能和水平。二是要注重岗位锻炼实践。着眼复合发展,立足现有编制,采取以工代训、边训边学等方法,加强不同岗位维修人员的锻炼,突出重要岗位、重点时段、重要环节的实践,拓展单兵专业技术,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要求。三是要搞好技术骨干保留。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完善激励机制,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装备维修人员安心本职,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加大技术骨干保留力度,适当提高技术士官的改选等级,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和良性循环。

上一篇:实操培训下一篇:品牌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