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发展

2024-06-26

海军发展(共12篇)

海军发展 篇1

引言

越南国家防御的重点由陆地转向海洋, 海上防御的范围由沿海扩向纵深。近年来, 越南为保卫海洋国土利益, 不断谋求新的发展。在南中国海的岛礁争端中, 凭借其逐步增强的海军实力等因素, 掠取了较大的利益。为此, 越专门制定了“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计划”和“21世纪海军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了海军发展目标。越计划, 在2010年前, 以提高近海作战能力为主, 向海军现代化目标迈进;在2050年前, 形成独立的远海和立体作战能力, 全面完成海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

2 优化海军组织结构调整编制

在体制编制调整的过程中, 越南海军调整领导机关, 调整兵种比例, 充实作战力量, 朝着规模适度、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

一是调整领导机关。按照小而精的原则, 越南海军精简战略战役级指挥机关编制, 如减少了海军机关领导副职, 2008年对海军高层进行了部分调整;有针对性的调整指挥层次, 如为适应南海形势变化于2009年重建海军2区, 加强南沙方向防御部署。

二是调整院校编制。根据裁军方针, 越南海军对院校编制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海军指挥技术学校升格为海军学院, 使其成为专门培养指挥和专业技术军官的学校。重新组建了多所海军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各类中、初级专业技术干部和技工。成立了培养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海军中级技术学校;将海军技工学校改为海军初级技术学校, 以培养修造船厂的干部和技工。越海军还成立了一个训练旅, 专门负责新兵及有关地区海军预备役人员的训练。

三是组建海军新兵种, 完善兵种构成。根据在“2020年前将海军建成包括水面舰艇、岸防、陆战、水上特工、潜艇、航空兵等六个兵种的战略性军种”的建军目标, 越军计划将现隶属于防空空军372师的954团重新调归海军, 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海军航空兵部队, 下辖反潜、运输和搜救、海上巡逻3个分队。组建工作计划于2010年前完成, 期间将对金兰湾机场和南威岛机场进行升级改造。此外, 越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潜艇部队。适应兵种部队建设的需要, 越海军决定将金兰湾建成永久性潜艇基地和航空兵基地, 积极搜集金兰湾海域地理环境、水文气象等数据, 制定金兰湾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包括交通、通信、电力系统等工程建设。

3 更新装备改善武器落后状况

越南海军现有的装备陈旧, 大部分舰艇舰龄长、吨位小、作战半径短、耐波力差, 基本上是由中国和苏联援助或在“抗美救国”战争中收缴美、伪军的。这部分舰艇已面临淘汰。为了使海军真正具备实现本国海上战略的能力, 越南十分重视提高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并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目前越南已采取多种途径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的目标。

首先, 在整体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的情况下, 越南将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装备作为海军实现装备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自1995年以来, 越南先后向俄罗斯订购了毒蜘蛛级导弹艇等各型舰艇10余艘, 向瑞典订购了巡逻艇12艘, 向朝鲜购买了小型潜艇2艘。2000年越南向俄罗斯购买了16枚经过改造的KH—35机载型反舰导弹。2004年, 越南海军从法国购买了雷达设备, 以加强南方雷达中心建设。2008年越向澳大利亚采购12艘阿米达尔级高速巡逻艇, 向智利购买2艘英制“利安德”级改进型护卫舰。据了解, 2009年越南海军从俄接收了第一艘“猎豹”级护卫舰及拟装备该级舰的16枚X-35E型导弹, 并拟于2010年接收第二艘, 值得注意的是, 11661型“猎豹”3.9级护卫舰为俄研制的最新型军舰, 具有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此外越海军还计划从俄引进6艘基洛级潜艇, 还订购了2艘萤火虫级高速巡逻艇。

其次, 越南还引进技术, 联合生产, 改变造船工业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1996年越南从俄罗斯引进了用于建造500吨巡逻艇的全套设备, 购买了用于建造轻型护卫舰的千吨级船坞。1997年越俄就联合建造海军舰船问题举行谈判, 并达成了协议。1999年双方就建造轻型护卫舰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商定。2002年, 越南胡志明造船厂开工建造俄罗斯北方设计局KBO—2000轻型护卫舰。由俄罗斯提供技术、国内造船厂建造的517吨B PS—S00级小型护卫舰。同时还引进俄罗斯技术, 建造了IIC-50导弹护卫舰。2004年, 越南海军还对数艘驱逐舰、护卫舰和鱼雷艇进行了升级改造。2009年越海军还计划与俄罗斯合作建造12艘新型导弹艇, 其中包括8艘闪电级导弹快艇, 计划2017年列装。根据未来装备发展规划, 越南还将建造大型导弹驱逐舰。

另外, 越南也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造船工业, 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国装备的依赖。越南海军在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部分急需武器装备的同时, 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从小到大,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自行研制和建造各型舰船, 努力提高其武器装备的自产能力, 由目前的以维修为主向维修与制造相结合的混合型过渡, 逐步具备建造千吨级水面作战舰船的能力。目前, 越南国内的修造船厂己从过去只能建造百吨级的小渔船发展到可以设计建造千吨级辅助船只。越南已自行设计建造了10余艘千吨级运输船、20余艘百吨级辅助船以及部分近岸巡逻艇。

4 积极开展与外军合作

越军重点提升与美国等大国的军事关系, 密切与东盟、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一是提升与美军事关系。近几年来加强高层互访。举行越战后首次联合军演, 如2009年美太平洋空军第l3航空队与越军位越广治省举行了代号为“太平洋天使2009”的联合军事演习;加强与美在搜寻越战美军遗骸方面的合作;接待美舰来访并于2009年首次参访美军航母。

二是深化与中国海军的友好关系。为深化与中国海军的友好关系, 促进军事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落实中越北部湾联合巡逻协定, 2009年越海军与中国海军共举行了多次联合巡逻。2009年越海军首次派舰艇访华, 在中国湛江港进行了访问。此外, 中国舰艇编队于12月份还访问了越南海防港。

三是密切与东盟及周边国家等的军事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东盟防长会议, 强化友好合作关系, 如越国防部长冯光青率团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第三届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和东盟国防部长高官会, 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越南与东盟各国军队和武装力量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讨论南海有关问题。近年来, 越南与菲律宾为加强安全防务合作与交流, 进行了海上联合考察;与泰国海军联合实施海上巡逻, 以确保两国交界海域安全;加强与马军的合作, 推进与新加坡军队的交流。

5 结论

越南海军逐步从近岸防御型向近海防御型转化, 因应南海形势的发展变化, 着眼于未来南海军事斗争准备, 以维护和谋求更大海洋权益、提升海上防御作战能力为重点, 优化组织结构, 调整编制, 积极拓展与外军的交流与合作, 着实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 致力于打造一支精干、顶用的海军力量。越南海军起点低, 但近年来越南将有限的国防开支优先用于发展海军, 其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杜朝平, 黄冬前.越南海军发展展望[J].海军译文.2004.

[2]何萍.越南海军[J].兵器知识.2008.

海军发展 篇2

一、中国海权观念经历单一到综合、被动到主动的发展

尽管中国具备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但历代统治者一直以抓好北方地区防务为首要之事,而以海洋这一天然屏障来保护东南沿岸地区的安全,在战略意识上这是属于典型的陆权国家。尽管实施海权战略忽视对陆权的争取与维护,但此时的西方国家受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以及航海技术在文艺复兴后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海权国家,并在19世纪后期急速向外扩张,以坚船利炮敲开了东南沿海大门。中国甲午海战之败实乃冷兵器作战意识败于机械化作战意识,传统陆权战略意识劣于近代海权战略意识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危机四伏。在资源极度匮乏下,毛泽东将海洋看做天然屏障,提出在沿海地区建立“海防前线”战略,为中国内陆发展争取有限空间。随着美苏争霸加剧,我周边国家形势日渐紧张,邓小平提出“经略海洋”战略的构想,在经济上开发近海资源,在军事上发展“近海防御”,这意味着中国海权正式出炉。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从两级解体到单极化,再到多极化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中央领导人陆续提出新的海权战略主张,即“以维护国家海上战略安全为目标的远海防卫海军战略”。这都体现了领导人对海权思想的不断吸纳,对海洋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海军发展的战略定位:海权意识为国家利益服务

当今全球化加速,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早已不局限于陆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人对海洋必然存在控制欲望,海洋在政治、经济、科技、环保、国防等诸多方面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评估与认识,这些都说明人类必然存在对海权的需求。

(一)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保障的基础和前提

马汉认为,海权包括两大部分: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非军事力量。海权的核心部分即是海上军事力量——海军。海上非军事力量则是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海洋设施、工具和手段。

当代西方海军理论家肯•布思将海权与国际形势相结合,把海军的作用设想为“三位一体”,即警察功能、军事功能和外交功能。他还提出要扩展海权的内涵,即突破“海上力量的政治显示”的传统作用、布思还设计了“海权三角模式”。海军是国家向岸上投送力量、控制海洋及沿海水域的基础和前提,唯有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对外宣示可置信的威胁,成功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资源,并在保障国内安全范围之外参与国际维和等行动,彰显国家实力。

(二)信息技术牵引的制海权是成功保证国家海权的关键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早在希波战争期间,战略思想就闪现海权意识的光芒。战略大师罗辛斯基就认为凡是知道如何征服及利用海洋的人,海洋就会把此种全力赐给他,即一种“海之权”(Power of the Sea)。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广泛运用,现代海战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信息技术成为海战成败的关键。美国海军在《2020年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文件中将“网络中心战”定为核心作战能力,它标识着21世纪海权的作战空间已经涵盖了海、陆、空、天、网五维空间。海权的空间已经从马汉时代的平面走向了冷战后的五维立体。因此,没有对信息的全面掌控就无法赢得制海权,制海权是海权的关键。

(三)“以海制陆”的战略构想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当制海权成为海权的核心时,现代海权的实施也必然依靠与其他制权的无缝对接而形成效能倍增态势。美国在《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对“以海制陆”思想如此阐述:海上干涉和控制路上事务是“以海制陆”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海军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安全环境杂化与软、硬实力并举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强大的海权,用以维护自身利益,保卫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从而实现大国应有的担当。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键,更是中国发展自身强大海权的关键。海权是海军运用的结果,是海军战略的产物;海军是海权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现海权的根本条件。但目前海军发展不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而且自身也还存在短板。

(一)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对海军发展形成牵制

中国陆海邻国众多,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周边安全环境形势严峻。中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呈“北稳南动、西缓东急”的态势。在外部安全众多威胁中,尤以西方军事强国为甚。21世纪以来,快速崛起的亚太新兴经济体冲击着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力量体系,美国2008年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逐渐把强化亚太战略作为其国内经济复活的关键和外交事务的重心。2011年成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一年,某些亚洲国家企图在“骑墙”战略中获益。美国重返亚洲的动机十分明显,它想一边分享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一边遏制中国的崛起及对美国造成的所谓的威胁。美国于2011年力推的TPP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期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彰显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

(二)中国海军战略意识被动

中国海军自建立起,始终是作为陆军的附属军种,其主要作用是掩护和配合陆地作战,扩大陆地防御纵深,不是作为一支独立军种去为夺取制海权采取作战行动,更谈不上海上兵力的投送。这种战略意识和定位导致海军建设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海军舰艇结构不够均衡,战场生存能力存疑。二是海军兵力编制不够合理。各舰队分割至不同海域,违背集中兵力这一军事兵法准则;舰队被迫压缩于第一岛链内,难以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海军防御意识被动制约了中国海权的发展。当然,随着2012年9月25日“辽宁”号航空母舰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同年11月26日中国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中国海权以及中国海军已经进入航母时代,意味着海军结构正在由以潜艇为中心向以大型水面舰艇为核心转变,由近海防御型的黄水海军向远海攻防型的蓝水海军转变。

(三)中国海军发展的战略转型:蓝水战略下的软硬实力并举

2008年,随着中国海军远洋护航行动的开展,解放军报评价说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当2008年被誉为中国海军“元年”,其“蓝水战略”也预示着未来海军发展必须强化海权意识,主权作为,把海军的战略发展提高到维护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层面。外以文化、外交彰显海军的软实力,内以提高海军远洋作战的硬实力,全面推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软实力在“大战略”层面上表现为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智慧,而硬实力才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海军建设需要做到,一是优化海军的力量结构。海军力量结构是通过海军下辖不同功能军舰舰种构成的调整来体现,而海军的战略取向及其能力又是通过这样的力量结构来发挥作用的。二是提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海军整体作战效能。今年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以及已经席卷全球的新军事革命雄辩地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而这种信息化作战能力在海军军种得以体现为形成整体作战效能,且能与其他军种作战形成无缝对接,真正达成一体作战的能力。

俄罗斯海军水面舰队发展简析 篇3

现役装备型号繁杂

克拉姆尼克表示,目前美海军主要水面舰艇包括:2型航母,1型巡洋舰,1型驱逐舰和2型护卫舰(包括新服役的近海战斗舰)。这些舰艇使用1种战略巡航导弹(即“战斧”)、1种反舰导弹(即“鱼叉”,近海战斗舰的反舰导弹尚未确定)、1种反潜火箭弹(即“阿斯洛克”)、3种防空导弹(即“标准”、“海麻雀”和“拉姆”)。这些武器大部分统一使用Mk41型发射装置,火力打击的精确性则统一由“宙斯盾”作战管理系统保障。

与美海军相比,俄海军装备型号要繁杂得多。俄海军现役水面舰队千吨以上作战舰艇(除两栖舰)包括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轻护舰,总计12个型号32艘,详细组成见下表:

上述12型舰艇共使用4种反舰导弹,包括SS-N-12、SS-N-19、SS-N-22、SS-N-25;2种反潜系统,即反潜导弹(如SS-N-14/15)和反潜火箭弹(RBU系列);6种防空导弹,包括SA-N-1、SA-N-3、SA-N-4、SA-N-6/SA-N-20、SA-N-7、SA-N-9。这些导弹大都使用独立的发射架和火控系统。

克拉姆尼克指出,俄罗斯海军装备型号的繁杂,主要源于苏联后期军方与国防船舶工业部门之间工作的不协调与不统一。当时海军舰艇装备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防船舶工业部门,军方意见作用有限,而工业部门并未认真筹划整支舰队的建设。例如,虽然海军一直要求统一驱逐舰的动力形式和主要武器,但“现代”级和“勇敢”级两型相仿的驱逐舰,最终还是配备了截然不同的动力和武器。

型号繁杂对舰艇的使用和维护造成诸多不便,苏联时代末期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出台了建造“统一”水面舰艇装备的文件,限制装备新型号的数量,减少繁杂的型号,但这一决定由于苏联解体而没有深入贯彻。“勇敢Ⅱ”级舰着重考虑了通用性,但因为苏联解体,该舰只有“恰巴涅卡”号1艘服役。

克拉姆尼克称,目前俄罗斯正恢复舰艇建造工作,吸取以往教训并纠正错误将是工作重点之一。

新航母是否建造尚存疑问

苏联在20世纪20N30年代就提出过航母建造计划,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其一直未能实施。二战后,苏联领导人推崇核潜艇、导弹与核武器,忽视航母的作用,反对建造航母。直到发生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真切感受到美国航母的巨大威胁,加之美海军远程潜射弹道导弹打破苏联的近海防御,苏联领导层才在发展航母上形成共识,开始研制航母。苏联海军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莫斯科”级直升机反潜巡洋舰(直升机母舰),而后在70年代服役搭载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的“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也是第一型全通甲板航母。1991年,滑跃起飞/阻拦着舰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服役。但由于苏联解体,“库兹涅佐夫”号成为该型航母唯一服役的一艘,其同级舰“瓦良格”号终止建造,在其基础上发展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则被拆解。

苏联解体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结束前,俄罗斯还没有考虑过建造航母。2000年,经历震荡的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发展航母的问题随即重新提出。克拉姆尼克表示,是否建造航母这种大型作战舰艇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如果经费、技术上进展顺利,第一艘航母可在5年内开始建造;如果国家决定暂缓,俄罗斯海军将在长时间内继续面对只有“库兹涅佐夫”号1艘航母的境况。该舰正在进行为期5年的现代化改装。

如果俄罗斯建造新航母,俄专家认为最现实的样板是英法的CVF/PA2航母。该型航母的特性最接近俄海军领导层的要求:6万吨级排水量,搭载50~60架飞机。而且,俄海军司令部近来公开表示了对与法国开展舰艇技术合作的兴趣,这增加了俄罗斯借鉴国外技术发展类似航母的可能性。

关于俄海军新航母的发展情况,俄罗斯各方先后透露的消息并不一致。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2月视察“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时表示,将责成国防部开始研制新航母。从2009下半年开始,俄海军官方消息称新航母正在进行技术设计工作,最快可在2010年底完成,第一艘航母计划2020年左右交付。但2010年12月,俄总理普京表示,未来10年俄海军的发展重点是核威慑力量,暂不考虑航母。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也表示当前没有发展航母的计划。

因此,关于俄罗斯近期是否建造航母,仍然存在较大变数。从战略需求讲,毋庸置疑,立志重返全球的俄罗斯海军需要更多航母。在总经费有限、俄军各种装备都需要更新换代的情况下,俄政府需要对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作出安排。新航母的建造工作近期可能暂缓,但设计工作应会持续进行。在设计成熟后,只要经费充裕,俄罗斯可能立即建造航母。

大型两栖舰决定从法国外购

近来,由于俄罗斯从法国采购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俄海军大型两栖舰的发展问题引起专家的注意。

“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是一型多功能舰艇,也是现代海军的一种能力象征。该型舰主要用于局部冲突,能支持海军陆战队长期远程部署在军事行动地区,可借助登陆艇和直升机登岸;能担任编队指挥舰,执行维和任务;紧急情况下,还可用作海上基地和浮动医院。

关于目前俄罗斯是否需要建造此类舰艇,俄国内军事专家仍存在分歧。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大量建造轻护舰,随后是驱逐舰,以替换快速老化的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而另外一些专家,如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则认为,未来20~30年内,俄海军既要在近海海域作战,也要重返世界各大洋,维持军事存在,需要同时拥有“西北风”这种级别的舰艇和驱护舰。

远东地区对俄罗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当其冲是千岛群岛。该地区目前不具备成熟的军事和民用固定设施,而类似“西

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多功能登陆舰艇可用作移动军事设施,在争议地区有效扩充俄海军能力,保障海军履行使命。在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区域,包括非洲、东南亚地区、南极水面及大洋上其他可能发生局部冲突并损害俄罗斯利益的地区,这些舰艇也可以支持俄罗斯的军事存在。

此外,采购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舰并实现国产化,不仅在军事方面,在工业方面也很有意义。俄罗斯可以借此了解西方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俄国内造船能力现代化提供帮助。因此,克拉姆尼克认为俄海军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是必要的。

为降低成本,“西北风”级舰将采用民用工艺建造,抗打击能力比主战舰艇低。舰载武备仅限于2座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门30毫米速射炮、4挺12.7毫米机枪,自防能力也不强。因此,“西北风”级舰执行作战任务时需要一支强大的护卫编队。此外,法国海军的“西北风”级舰重视适居性设计,人员舱室非常舒适,但这减少了作战人员的搭载数量以及机库、货物甲板的面积。因此,俄版“西北风”可能降低居住标准,扩大舱容。另外,该舰还需增强冰区航行能力,满足在俄罗斯高纬度海域使用的要求。同时,为容纳比法国直升机更高的俄制直升机,还需增加机库的高度。2010年底,俄法已签署协议,在法国建造首批2艘“西北风”级舰,预计首舰2013年末交付。后续两艘将在俄罗斯建造。

除了“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未来10年,俄罗斯海军还将接收至少3~4艘满载排水量5000吨的1177.1型登陆舰,首舰“伊万·格林”号预计2012年服役。

巡洋舰重在升级改装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海军不会新建巡洋舰。根据各国海军发展计划,其他国家近期也不会建造巡洋舰。实际上,目前巡洋舰的功能已基本转移至驱逐舰。驱逐舰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步承担起传统由巡洋舰承担的对陆攻击、防空反导任务。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巡洋舰,但美国下一代巡洋舰计划CG(x)已取消,未来30年内将集中发展“宙斯盾”驱逐舰。

克拉姆尼克称,当前俄海军巡洋舰队的编成还将维持一段时间。此后,“喀拉”级巡洋舰可能退役。“基洛夫”级和“光荣”级巡洋舰则取决于能否实现现代化改装,使服役寿命延长20-30年。2010年7月,俄海军透露将在2020年前升级改造3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首先是自2005年就已在北德文斯克船厂进行大修的“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该舰将从2011年开始升级改造,计划装备新型“舰载通用发射系统”,能够发射多种导弹,具体型号可根据舰艇的作战任务选配,还将升级舰上无线电设备。

俄海军现役3艘“光荣”级巡洋舰,截至目前尚未开始升级改造工作。2010年6月,俄罗斯表达了向乌克兰购买尚未完工的“光荣”级巡洋舰“乌克兰”号的意愿,并于7月派出专家对该舰进行了综合评估。该舰由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1990年下水,由于资金缺乏,1996年停止建造。但2010年10月,乌克兰外交部宣称俄罗斯暂不会购买“乌克兰”号,原因是资金缺乏。

驱逐舰未来图像尚不清晰

目前俄罗斯海军驱逐舰的主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勇敢”级和“现代”级,主要任务是反潜反舰。关于其替代舰,目前透露的消息有限。克拉姆尼克表示,工业部门可能正在设计万吨级驱逐舰,将装备通用发射系统、130~152毫米舰炮、弹炮一体近程防空系统、2架直升机等。该舰的研制工作可能在2012-2013年前完成,然后铺设龙骨开始建造。乐观估计,如果依靠本国力量,未来20年内可能建造10~12艘类似舰艇,每艘舰的能力相当于2-3艘“现代”级驱逐舰。

护卫舰等是目前发展重点

护卫舰是俄罗斯海军目前发展重点,将同时建造2型,即“戈尔什科夫”级(22350型)和“克里瓦克Ⅳ”级(11356型)。克拉姆尼克称,之所以没有根据“统一性”要求只发展一型,是因为俄国防船舶工业部门在掌握最新的“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技术上存在困难,尚无力快速建造,无法满足舰队扩充需求。

“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长130米,满载排水量4500吨,首舰“戈尔什科夫”号2010年10月29日下水,二号舰“卡萨托诺夫”号2009年开始建造,计划2011年下水,2012年交付。

“克里瓦克Ⅳ”级护卫舰是一型比较成熟的舰艇。根据俄海军高层说法,扬塔尔船厂将首先为黑海舰队建造“克里瓦克Ⅳ”级舰,从2013年开始,每年服役1-2艘,2015年前至少建成5艘。

克拉姆尼克透露,为俄海军建造的两型护卫舰将在电子设备、武器装备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统一:均装备通用发射系统、最新的火控系统,以具备类似“宙斯盾”舰的能力。预计未来20年,俄海军将接收20-24艘护卫舰,每种型号各一半。

苏联传统的护卫舰在能力上更接近当前的巡逻舰,只具备有限的反舰、防空能力,大部分没有直升机。而欧洲与美国等国的护卫舰大都装备中程防空武器、反舰导弹和反潜直升机,能力较强。俄新护卫舰在装备上将接近欧洲与美国的当前配置,任务范围相应扩大,可以护卫航母、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为运输船队护航,支援陆战队登陆,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巡逻,独立执行打击海盗、在冲突地区执勤等任务。

轻护舰能以更小的尺度、更少的装备执行类似护卫舰的任务,已逐渐成为中小国家海军的主力舰种,在大国海军中也日益受到重视。俄罗斯正在建造“守护”级(20380型)轻护舰,该型舰长约105米,满载排水量2200吨,上层建筑采用了复合材料,外形经过隐身处理。首舰“守护”号2007年11月服役,二号舰“灵敏”号2010年3月下水,将于2011年服役;其余3艘“活泼”号、“完善”号和“坚忍”号均已开始建造,将在2013年前交付使用。

克拉姆尼克透露,俄海军计划从2011年起继续建造下一批“守护”级轻护舰,届时将根据首批舰的试验和使用结果进行改进。另外,该级舰从第二艘开始装备了通用发射系统。2010年8月,俄媒体还透露俄国防部认为“守护”级轻护舰能力不足,将招标研制新型轻护舰,此次招标允许国外船厂参与。此外,护卫舰和轻护舰也是目前俄罗斯出口的主要舰艇产品。

几点看法

(1)俄罗斯在海军装备建设中注意纠正以往的问题

克拉姆尼克在文章中着重指出俄罗斯已注意到苏联时期舰艇型号繁杂的问题,并在新一轮的舰艇建造中尽力避免。而且指出,美海军的做法值得借鉴,尤其是DDG 51驱逐舰的案例,该型舰的设计重视动力、电子、武器装备的统一性,在基本型上不断升级改造。

(2)俄海军装备即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但经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从普京政府开始,俄罗斯经济逐渐走上正轨,海军也开启复兴之路,从建造中小型舰艇、修复大型水面舰艇开始,俄海军装备能力将不断提高,但经费是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俄罗斯也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军经费虽有增加,但仍难以支持各舰种的同步更新换代,2010年末俄政府暂缓发展航母的表态,以及放弃购买“乌克兰”号巡洋舰即是例证。因此,虽然近年来俄各方不断透露出宏伟的海军复兴计划,但应理性看待俄海军装备的发展,既要看到俄罗斯的雄心,也要看到其面临的现实困难。

(3)相比于苏联,俄罗斯发展海军装备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论晚清海洋观与海军发展 篇4

关键词:晚清,海洋观,海军发展

晚清时期, 海洋观随着历史发展逐步突破传统海洋观的束缚艰难地走向近代化。海军发展也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历经创建、发展成军、覆灭与重建的曲折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也经历了惨痛失败。

一、晚清近代海洋观的萌发与创办近代海军的尝试

1.晚清近代海洋观的萌发。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传统海洋观产生巨大冲击, 很多有识之士开始进行反思, 在这种反思中, 以近代海防观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海洋观开始萌发, 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一是初步认识到了海洋的价值。鸦片战争后, 一些人逐步认识到了海洋的价值。晚清重臣左宗棠就认为海洋具有经济、军事、民生等重要价值“, 窃维东南大利, 在水而不在陆。……无事之时, 以之筹转漕, 则千里犹在户庭, 以之筹懋迁, 则百货萃诸廛肆, 匪独鱼监蒲蛤足以业贫民, 舵艄、水手足以安游众也。有事之时, 以之筹调发, 则百粤之旅可集三韩。”[1]5二是具有了一定的海洋主权意识和观念。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拦江沙外, 无视中国主权, 扣押三艘丹麦货船。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时指出:“查此次扣留丹国商船处所, 乃系中国专辖之内洋。”在给李福斯的信里, 总理衙门说:“缘滋事之处系属中国洋面……所以本王大臣不能不向贵大臣理论者, 非为丹国任其责, 实为中国保其权。”[2]2493清政府对普丹大沽口事件处理显示其具有了初步的海洋主权意识。三是近代海防观开始萌发。由于海防危机的日益加重, 近代海洋观的萌发主要体现在近代海防观上。首先, 认识到了海防的危机。李鸿章指出“:外海藩篱尽撤, 门庭堂户, 我已与人共之, 岂可一日为安哉。”[3]874左宗棠也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 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 藩篱竟成虚设, 星驰飙举, 无足当之。”[1]5其次, 开始重视海军的作用, 提出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问题。亲历鸦片战争的林则徐指出“:海上之事, 在鄙见以为船炮水军万不可少。”[4]290并希望能建立有新式船炮的水军。丁日昌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创建轮船水师的设想。

2.创办近代海军的初步努力与尝试。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沿海各省也设有水师, 但其职责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 在近代海洋观的指导下, 清政府开始了近代海军建设。一是仿制和外购舰船, 改善武器装备。1840年2月, 林则徐从美国商人手中购买了一艘商船并改造成军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试制近代化舰船、火炮等武器装备出现热潮,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试制轮船, 左宗棠于1864年秋在杭州仿造小轮船。19世纪60年代中期, 洋务派相继创建了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和广东军装机器局, 为近代中国海军生产国产舰艇和军火装备。这个时期, 不仅开始自造舰艇, 而且也尝试外购军舰。二是设立学堂培育海军人才。近代化的海军需要近代化的海军人才。清政府通过设立学堂的方式来培养海军人才。 左宗棠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事业, 于1866年创设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标志着晚清海军教育的开始。

二、晚清近代海洋观的发展与近代海军的初步建立

1.晚清近代海洋观的发展。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防筹议, 通过海防筹议, 近代海防观进一步发展完善。一是进一步肯定了加强海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本侵台事件、日本吞并琉球事件以及中法海战等事件, 给清政府上下以巨大震动, 李鸿章指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一国生事, 诸国构煽, 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5]1063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持相同看法, 同治皇帝发布上谕指出“:海防关系紧要, 既为目前当务之急, 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亟宜未雨绸缪, 以为自强之计。”[6]12二是确立了“水陆兼防”的海防战略。清前期的海防战略是陆防为主, 水防为辅, 采取“星罗棋布”的布防措施。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海防策略是“以守为战”, 仍旧采取的是以陆防为主, 海防为辅的方针。经过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认识到海防战略的不足, 将其调整为“水陆兼防”, 在海防上采取重点部署的策略, 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布防。三是制订了建设新式海军的初步规划。在海防讨论中, 参与讨论者大都主张对旧式水师进行裁撤, 用节省下的军费建立新式海军。经过讨论, 清廷发布上谕委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派沈葆祯督办南洋海防事宜。在第二次海防筹议后, 总体上确定了分段建设海军, 重点发展北洋海军的策略。

2.近代海军的发展与初步建立。由于清政府上下对海防和海军的日益重视, 海军的近代化步伐加快,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是购买了大批先进战舰, 使舰艇武器装备近代化。第一次海防筹议后, 清政府加快了外购军舰的步伐, 1876年至1881年, 从英国订购炮艇13艘。李鸿章更是为北洋海军从英国和德国订购了“超勇”“、扬威”“、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等巡洋舰, 从德国订购了“定远”、 “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二是海军人才培养快速发展。自福州船政学堂创立至甲午战争前, 洋务派相继办起了一批海军学堂, 将海军教育推向了快速发展阶段。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天津水师学堂。1886年, 醇亲王奕譞奏请设立昆明湖水师学堂。1887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1890年, 北洋海军在旅顺口设立鱼雷学堂。1891年, 两江总督沈秉成奏请创设江南水师学堂。这一时期, 还向英法等海军发达国家派出三批留学生。三是设立海军衙门, 完善海军指挥管理。为了解决南北洋海军分散领导的弊端,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并规定沿海水师归海军衙门管理, 地方督抚对海军无节制之权。虽然海军衙门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它从理论上解决了清王朝海军指挥不一、互相牵制的问题。

三、晚清近代海洋观的丰富与海军近代化的基本完成

1.甲午战后海洋观的丰富发展。20世纪初, 伴随着海权思想的传入, 这一时期海洋观出现了丰富与发展。一是国民的爱国海防意识普遍提高。20世纪初, 清政府筹办海军之举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清政府筹办海军处成立后, 社会上出现了自发捐款支持海军建设的热潮。1909年11月, 安徽高等学堂率先在本校发起海军义捐, 其他各界也纷纷响应。海外华侨也踊跃为海军捐款, 侨商吴作镆于1910年6月禀请组织商舰协会。二是引入了海权思想。20世纪初, 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接受并进行了积极倡导。有的强调了海权与海军的重要性“, 欲固国困, 先争海权;欲争海权, 先张海军。”有的则指出了海军、海权、贸易三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各国势力, 即以其海上权力之大小定之。何以故?海军强大, 能主管海上权者, 必能海上贸易。能主管海上贸易者, 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7]243

2.甲午战后海军近代化的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进行了海军重建虽然存在规模小, 舰艇性能差等问题, 但是这一时期海军的近代化基本完成。一是实行了军衔制。参照1905年陆军的三等九级军衔制, 清政府拟定了海军军衔, 还拟定了海军旗式以及各级军官的章服标志1911年3月19日, 仿照西方海军成例, 授予海军军衔。实行军衔制是晚清海军正规化和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使中国海军与世界海军更加接轨, 更趋一致。二是统一了全国海军。1909年8月, 清廷将南北洋舰艇收归统一, 将适用海战的十五艘舰艇编为巡洋舰队, 将适合江防的十五艘舰艇编为长江舰队。此外, 长江水师、江南水师、广东水师、福建水师、浙江水师以及修造旧式舰船的船厂也划归海军管理三是成立了海军部。1910年12月, 清政府设立海军部。海军部基本上解决了海军衙门存在的问题, 成为真正的海军中央领导机关。

四、晚清海洋观对海军发展的影响评析

1.影响了海军发展的方向。纵观晚清海洋观和海军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 晚清海洋观尤其是海防观逐步近代化, 也推动着晚清海军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日本侵台前, 晚清近代海洋观萌发, 开始重视海防和海军建设, 在此推动下, 清政府开始了创建近代海军的尝试。 日本侵台至甲午海战前, 晚清海洋观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晚清海军的近代化步伐, 建成了亚洲领先的海军。辛亥革命前, 海权思想传入, 晚清海洋观进一步丰富, 晚清海军也基本完成近代化。

2.影响了海军发展的类型。晚清海洋观脱胎于传统海洋观,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了许多近代性的内容, 但是仍未能摆脱传统海洋观“重陆轻海”“、陆主海从”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保守与收缩成为其主基调, 缺乏开拓进取、经略大洋的气魄, 导致晚清海军发展成消极防御型的海军而非进攻型的海军。

3.影响了海军发展的速度。鸦片战争后, 清王朝没有因战败而高度重视海防, 致使海军发展缓慢。日本侵台事件至1888年间, 面对日本的崛起和侵扰以及中法海战的失败, 清王朝对海防和海军的重视大为提升, 这一时期的海军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标志就是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但此后清政府并没有将对海防和海军的重视持续下去, 海军发展停滞不前。甲午战后, 统治决策层对海军发展的热情不高, 致使海军发展缓慢, 与西方海军强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五)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2]沈云龙.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第5册) [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

[3]李鸿章全集 (奏稿卷19)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4]林则徐全集编委会.林则徐全集 (第7册) [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

[5]李鸿章全集 (奏稿卷24)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6]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2.

海军军衔 篇5

(1):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我军现行军衔制中海军最高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治委员。其主要标志为:金****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2):海军中将为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海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3):海军少将为海军正军职、副军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海军少将还是海军副大军区职和正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

副大军区职军官及资深的海军正师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校官

(4):海军大校为海军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军职军官和海军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5):海军上校为海军副师职(正旅职)军官和正团职(副旅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6):海军中校为海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海军正营职军官 的辅助军衔。

7):海军少校为海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团职军官和海军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尉官

(8):海军上尉为海军副营职军官和海军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深的海军副连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上尉军衔。

9):海军中尉为海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连职军官和排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正连职军官和资深的排 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尉军衔。

(10):海军少尉为海军排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海军军官军衔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海军中等专业学校及大学专科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部队任职后,一般授予海军少尉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文职干部(11):海军文职干部技术****肩章

12):海军文职干部肩章,软肩章

解放军海军军衔——学员(13):学员

“我爱海军,我画海军” 篇6

本期展览展出周补田将军画作36幅,按照出访系列、潜艇系列、西沙系列等分类,反映海军战斗、训练、工作、学习和生活。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将作者43年只画海军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传达给大家,激励更多的人们来关注海军,热爱海军,奉献海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3周年献礼。

画家周补田,山西定襄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油画系。1969年入伍,在海军东海舰队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国家一级画师,军衔文职二级。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7年当选浙江美协常务理事。43年来,坚持画海军。他的作品记实不抽象,取材试点小而精巧,能透过画面看到背后的故事,有诗的意境。周补田将军说,“海军的大发展给了我无限感动,也是我44年坚持海军的支撑点。”

周补田将军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摇篮》、《宝座》、《海底鼾声》、《1937年浦江》、《难忘的航程》、《和平使命》等,1982年《海底鼾声》获全军一等奖,获海军金锚奖一等奖,2002年油画《出访》获全军新作奖。2006年油画《有一片风浪等我们紧盯着》获全军金奖。2007年《和平使命》被国防大学收藏。2009年《我的老师》入选全国心系汶川特别展。2010年宣传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获全军一等奖。油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军、海军画展,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和香港、澳门等地展出。

海军发展 篇7

倾转旋翼飞行器是一种将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融为一体的新型飞行器, 它既具有常规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能力, 又具有涡轮螺旋桨飞机高速巡航飞行能力的旋翼飞行器。由于倾转旋翼机独有的动力装置和独特的结构布局, 使其受到世界航空界的关注。

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公司的工程师在二战期间提出的, 195 5年, 贝尔公司研制了第一架倾转旋翼原形样机XV-3, 通过XV-3的飞行试验验证了倾转旋翼飞行的可行性。随后贝尔公司又相继研制出了XV-15和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随着倾转旋翼有人机的研制成功, 以及航空电子尤其是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研制也提上日程, 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典型的倾转旋翼无人机是美国的“鹰眼”无人机, 如图1所示。

1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发展及技术特点

1.1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是美国贝尔和波音直升机公司合作研究的D-340Pointer。1 98 6年双方合作研制V-2 2“鱼鹰”倾转旋翼飞行器, 利用V-22的技术产生了Bell/Boeing D-340Pointer (“瞄准手”) 无人飞行验证机, 并于1988年完成了首次试飞。该P ointer验证机采用盒形截面的机身, 起落架沿用传统直升机的滑翘式。1989年双方结束了合作关系, 而后, Bell公司继续开展自己的倾转旋翼式无人飞行器“鹰眼”的技术研究。

“鹰眼”无人机是在美国国防部TRUS (T il t ro to r U A V S y s te m“倾转旋翼无人机系统”) 计划下研制的垂直起降无人机。1 9 9 3年7月1 0日, 首架原型机T R-9 1 1开始悬停验证试飞, 7月16日在第六次试飞时着陆失败并损坏。11月4日, 第二架原型机试飞, 不久它成功地完成了从垂直起飞到平飞和从平飞到垂直降落的转换试验。1 9 9 4年, 由于一些原因T R U S研制计划中止。1998年Bell公司在海军合同支持下又恢复“鹰眼”无人机的飞行试验, 并成功地验证了任务载荷、惯性导航系统、GPS导航、数据链路的试验。

“鹰眼”无入机于1998年3月开始正式试飞, 在当年就飞行了40次, 累计55.5h, 飞行高度达到4450m以上, 装载了95千克任务载荷和燃油后的水平巡航速度可达到390km/h, 并实现了实时目标图像传送。“鹰眼”无人机的飞行试验表明, 它能够满足美国海军“无人机通用自动回收系统” (UCARS) 的要求, 并达到“垂直起降无人机”项目的技术指标, 然而, 在2000年2月的美国海军项目竞标时, 胜出者却是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火力侦察兵”。尽管如此, 贝尔公司还是继续该计划, 并在2003年2月被美国海岸警卫队选中, 用于它的“深水计划”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系统部分, 并签订了购买合同, 贝尔直升机最终将交付与“鹰眼”TR9l6相似的生产型号[3]。

1.2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技术特点

所谓“倾转旋翼”, 简单地说就是指飞机依赖旋翼的倾转来调节飞机的飞行状态。具体方案是在机翼两端分别安装发动机短舱, 内部装有涡轮发动机来驱动旋翼系统。该型飞行器的关键在于发动机短舱可以绕机翼轴进行由朝前到朝上以及由朝上到朝前的直角转动, 这样就能改变旋翼推力的方向。当发动机短舱呈水平状态时, 旋翼就变成了螺旋桨, 加上原有的一段机翼, 飞机就变成螺旋桨固定翼飞机;当发动机短舱呈垂直状态时, 飞机就变为一架双旋翼或者多旋翼直升机。性能上, 倾转旋翼无人机既有普通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能力, 又有一般螺旋桨飞机的巡航飞行能力。所以倾转旋翼无人机起降时, 可免去起降跑道, 具有直升机的灵活性, 同时能作高速远程飞行, 扩大了飞行包线 (如图2) 。

倾转旋翼无人机有三种飞行模态:直升机模态、固定翼飞机模态和过度模态, 它主要是工作在直升机模态和固定翼飞机模态。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旋翼不同于一般直升机的旋翼:它在直升机模态下提供升力, 而在固定翼飞机模态下提供推力, 此时升力由固定部分的机翼来提供, 并且在悬停时, 倾转旋翼无人机所需发动机的功率最大, 而一般直升机的旋翼在前飞时不但要提供推力还要提供升力。为了兼顾倾转旋翼无人机在直升机模态和固定翼飞机模态下的飞行品质, 旋翼设计采用了折中的办法。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旋翼半径比一般直升机的旋翼半径要小, 因而和一般直升机相比, 其悬停效率下降。同时,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旋翼尺寸比一般的螺旋桨飞机的旋翼要大, 使得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减小。因此,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旋翼桨叶采用大扭角设计, 提高飞机的悬停性能, 而一般直升机的旋翼桨叶由于前飞时要同时提供升力和向前的推力, 因而不能采用大扭角设计。

倾转旋翼无人机翼尖两侧安装旋翼系统, 为避免一侧发动机意外停车造成同侧旋翼停止工作, 设计上使螺旋桨减速器通过横轴系统连接, 允许1台发动机失效时, 由另一侧发动机带动两侧旋翼转动, 从而保证两副旋翼转速同步。因此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安全性较高。

美国倾转旋翼无人机“鹰眼”的主要参数和性能如表1所示。

2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关键技术分析

虽然第二代倾转旋翼机已经进入产品的设计阶段, 然而它的很多关键技术还并不是很成熟。要研制出性能优越同时又安全可靠的倾转旋翼无人机, 还有如下几项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和改进。

2.1 旋翼、机翼系统研究

倾转旋翼无人机具有快速、远程、垂直起降等特点, 这些特点的实现均依赖其高性能的倾转旋翼系统。倾转旋翼系统既要适用于高速前飞, 又要兼顾垂直悬停效率, 因此桨叶的形状、扭转及桨毂形式的设计都不同于常规的旋翼, 同时由于桨盘的高载荷, 旋翼与机翼还存在较严重的气动干扰问题。在过渡模态时, 旋翼倾转会产生陀螺效应和斜流问题, 在高速前飞时螺旋桨又大大增加了飞行阻力。

倾转旋翼无人机在垂直飞行和低速飞行时类似于横列式直升机, 因此对机翼刚度要求较高, 且机翼气动弹性稳定性问题十分突出。旋翼的旋转会带来一系列振动问题, 同时旋翼桨尖尾迹、机翼尾流和桨尖涡流也会引起机体尾面振动, 因此旋翼、机翼及机体存在更为复杂的振动问题[3]。

2.2 过渡转换技术研究

过渡模态是倾转旋翼无人机不同于无人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的关键飞行状态。在该模态下, 旋翼的流场和尾迹都是很复杂的, 其桨叶气动力也是非定常的, 这种非定常变化的气动力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平衡和操纵特性。同时, 也对飞行器的飞行力学建模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而高质量的飞行力学模型对改进飞行控制技术又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过渡转换方案, 确保倾转旋翼无人机平稳的实现直升机模态与固定翼模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也是倾转旋翼无人机的一项关键技术。

目前关于过渡模态的气动力研究尚不成熟。另外, 倾转旋翼无人机在兼具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优点的同时也兼具二者的动力学问题, 其复杂性要大于二者之和。倾转旋翼飞行器复杂的结构及运动部件, 使得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特别是过渡模态 (如图3) 。

2.3 气动干扰研究

主要包括垂直起降状态与过渡低速状态下的旋翼/机翼气动干扰下的气动特性研究。其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掌握气动干扰下的气动特性, 以便对旋翼与机翼进行气动优化设计, 使之降低旋翼气流“喷泉”效应, 避免垂直下降进入涡环状态, 增加过渡模态下的飞行速度范围和前飞时降低气动废阻等。

2.4 飞行控制系统研究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飞行不但涉及到复杂的双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姿态的控制, 而且还要控制固定翼飞机模态与直升机模态的复杂转换, 其操纵和飞行控制比固定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困难很多。倾转旋翼无人机在直升机模态下, 与普通直升机相比, 由于没有尾桨, 侧向安定性下降, 甚至出现静不稳定, 使得直升机模态下操纵困难,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复杂。此外, 倾转旋翼无人机在过渡模态时, 存在明显的拉力矢量控制特性, 由于拉力矢量的存在, 三通道之间出现较强的耦合。同时, 还存在着气动舵面操纵与拉力矢量控制之间的协调问题, 使得过渡模态下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飞行控制技术是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3 海军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发展优势及应用前景

由于倾转旋翼无人机起降不需要正规的跑道, 因此, 在处理海上的突发事件上可以完成固定翼无人机完成不了的任务。同时, 它又具有一般无人直升机没有的远程巡航能力, 因此, 在未来的海战中, 尤其是登陆作战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外倾转旋翼无人机发展现状的了解,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认为, 倾转旋翼无人机对我国海军的发展也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前, 我国海军现有的装备跟水面舰艇大多缺乏低空警戒、监视、中继制导等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受到装备数量、作战半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岸基航空兵部队难以在第一时间为远海执行任务的水面舰艇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倾转旋翼无人机具有垂直起降功能, 可以方便地装备在驱逐舰, 护卫舰, 两栖舰以及航空母舰上, 利用红外, 光电等先进的传感器, 实施空中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指示、电子干扰、充当诱饵以及配备机载导弹等武器, 完成封锁、对海或反舰攻击等军事任务。

我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 在黄海、东海和南海, 均与数个国家存在领海和岛屿之争。尤其是在南海海域, 一些国家明目张胆地侵占了我国的岛屿。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就离不开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倾转旋翼无人机正是适合我海军使用的、大航程、无需起降跑道、能在舰艇上垂直起降的 (尤其适合航空母舰) 一种武器装备。在南海的众多岛礁上, 由于受到岛礁面积的限制, 修建机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倾转旋翼无人机具有垂直起降特点, 不需要起降跑道, 并且无人机系统操作、使用方便, 基本不需要其他的保障条件, 因而非常适合于列装在岛礁上, 完成侦察、巡逻和对敌舰攻击等任务, 也能为远离大陆的南海海域提供及时的空中支援, 可以有效地减小作战反应时间, 扩大我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

我国对倾转旋翼技术的研究开始较晚, 但经过前期的认真研究, 在旋翼/机翼气动干扰、旋翼/短舱/机翼耦合气动稳定性、倾转过程飞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只要我国对国外倾转旋翼无人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充分分析, 并加大对倾转旋翼无人机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进而开展倾转旋翼无人机的研制, 就能使我国海军的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对于我国海军的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有重要意义 (如图4) 。

4 结语

虽然目前倾转旋翼无人机的一些技术还不如无人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成熟, 但是倾转旋翼无人机在动力装置、结构布局和作战使用性能等方面的独特设计和优越性能, 使其受到了航空界的广泛关注, 也代表了21世纪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技术也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其使用会更加安全可靠, 操纵也会更加简单, 它的良好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杨军, 吴希明, 凡永华, 等.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2]Desopper A, Heuze O, Routhieau V, etal.Study of the low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a tilt rotor[C]//Presented at the 28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Bristol UK: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2002, 16:1-14.

[3]王芳, 李春华, 徐国华.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技术特点分析[C]//中国无人机大会会议集论文,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137-143.

[4]徐敏.倾转旋翼机的发展与关键技术综述[J].直升机技术, 2003, 12 (2) :40-44.

海军发展 篇8

在这样的阴翳困扰下, 耳病医学工作者做着怎样的努力呢?近日, 记者走访了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孙建军教授, 他详细阐述了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合作和建设的学科新理念。

学科发展:新世纪科学前进的基础

孙建军教授说,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临床上的经典学科, 其发展很快。从过去不科学的称谓“五官科”, 到现在与国际接轨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科室名称的变化就已充分体现了这个学科不断成长及完善的发展历程。

目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已经从综合学科分化并发展为耳、鼻、喉、头颈外科等各个分支学科, 并且涉及到如呼吸睡眠综合征、胃食管返流疾病等多个新认识到的相关病种。孙建军教授长期从事耳聋防治、眩晕诊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涉及潜水与航空耳气压伤、军事噪声、耳毒性药物、感音神经性聋、耳聋基因治疗、内耳控释给药、组织工程研究等多个领域, 开展颅底、颌面及头颈外科手术, 如听神经瘤切除、颈静脉球体瘤切除、嗅母细胞瘤切除及前颅底、侧颅底重建、腮腺肿瘤切除、颌面部截骨整形手术等。

20余年来, 孙建军教授辛勤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第一线, 在本学科多个领域内均有建树, 并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 开展了多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业务。

孙建军在国内较早涉足了睡眠呼吸疾病的研究领域, 系统开展了多导睡眠 (PSG) 监测、上气道手术、围术期机械通气治疗、上气道实时影像诊断工作, 创新了腭帆成型 (VPP) 手术, 率先开展了Repose舌体牵引术等诊疗, 成功地将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 为患者解除了痛苦。

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数字影像系统、计算机导航系统技术的应用, 加速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 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走上了微创化的道路。孙建军教授的团队早于1995年就开展了功能性鼻内窥镜外科技术, 应用于各型鼻窦炎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鼻腔肿瘤手术、鼻眼相关疾病外科 (视神经减压、眶减压、鼻内泪道手术) 。由于上述成就, 孙建军教授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荣获中国医师协会“‘恩德斯杯’国际内镜医学贡献奖”。

在耳显微与耳神经外科方面, 孙建军教授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IBM手术、鼓室成型术、纳米听骨赝复体植入、镫骨显微外科、面神经减压、吻合与移植术、内淋巴囊手术、先天性耳畸形的外科整复与听力重建等, 并且在术中给予颅运动神经监护。1999年, 他在耳显微外科、颅底与颌面外科手术中开展了面神经的实时监护;2001年, 他又率先开展了术中喉返神经实时监测。

孙建军教授还在国内领先开展了激光微创外科技术, 采用CO2、NdYAG、HO、Ar+和半导体等开展了声带激光切除、声带癌、喉乳头状瘤切除, 激光镫骨底板手术、激光鼓膜造孔及激光腭帆成型术等。

多年来, 孙建军教授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全军、海军、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科研课题项目。2005年,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ZL-0420023293.7) 。2005年、2006年各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2007年, 他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陶瓷人工听骨赝复体系列TORP/PORP, 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并经北京市药监局批准, 开展临床试验。2008年, 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在坚持“学科发展”的基础上, 孙建军教授还积极主张“学科合作”, 为新世纪的学科前进道路指出了方向。

学科合作:新世纪学科前进的道路

据孙建军教授介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基础研究发展迅速, 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他认为, 必须加强各个基础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比如, 先天性耳聋患者的病因很复杂,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 检查孕妇的血液就可以初步预测胎儿的患聋率, 进行聋病基因诊断;但若再与流行病学开展合作, 通过家族调查, 形成网络, 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措施, 可进一步减少聋儿的出生率。

谈及临床工作中的学科合作, 孙建军教授认为,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许多临床学科, 如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等联系十分密切。所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仅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还应该在动态的变化中, 加强与各个相关学科的合作。例如,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合作, 可在施行耳科手术时避免听神经的损伤。在垂体瘤切除手术中, 神经外科医生需要把颅骨打开, 将大脑掀起, 可能会造成较大损伤, 但若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合作, 从鼻腔入路, 就较易到达垂体瘤, 在进入颅脑后, 再由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这样的配合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使患者受益。

孙建军教授主张相互合作、和谐地处理问题, 他认为, 这不仅应体现在医学理念和医学学科制度上, 还应该运用在临床实践中。

孙建军教授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 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99年和2001年, 他先后两次赴香港大学医学院Queen Marry医院访问、交流。2003年, 他在美国南加州大学House耳科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 从事合作研究。2004年和2007年, 他成功举办了两届中美OSAHS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至2007年, 他先后赴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孙建军说, 在广泛的学术合作、交流中, 才能切实完善医学的学科建设, 使之得到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学科综合实力的创建

孙建军教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着力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在海军总医院党委的领导下, 他带领全科人员出色完成了医疗、教学、科研、训练、抢险等任务。所在学科多次通过国家、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和北京市的机构资质验收, 为海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建设、技术进步、人才培养, 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建军教授多年来推荐本学科多名骨干人才进入全国、全军、海军、北京市专业学会与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推荐、培养多名技术骨干进入医院人才库, 构建了一个和谐、高效的团队。为了他所倡导的学科梯队建设, 勤耕细作, 甘为人梯。

1998年, 孙建军教授担任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1999年, 该中心进行了学科重组, 分别建立耳科、鼻科、头颈与颌面外科等亚科。在人才配置上, 每科室均有2名以上高级职称人员, 打造了一个以三级学科为平台, 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整体学科建设。孙教授告诉记者, 各分科发展建设10年来, 已经逐步建立了听力学、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内腔镜诊断、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选配、睡眠监测以及嗓音声学分析等临床实验室, 还有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组织工程、听觉生理、临床解剖、图像与多媒体处理等基础实验室。

在“坚持医疗工作为中心, 发展专业特色为主导”的方针下, 孙建军教授领导他的学科团队, 开展了以耳聋与眩晕的显微外科、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机械通气治疗与上气道手术、内腔镜鼻微创外科为重点, 涵盖咽喉、口腔、颌面肿瘤切除与皮瓣修复, 前颅底与侧颅底外科、颅颌面整形, 耳鼻喉激光与射频手术, 人工耳蜗植入术, 术中颅神经实时监测, 助听器与听觉康复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全军、海军与北京市的课题研究项目60余项, 内容涵盖神经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听力与神经耳科学、潜水医学、睡眠医学等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 军队科技进步、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40余项。所有这些成绩和荣誉, 无不包含着孙建军教授以及他的学科团队的辛勤汗水和科学理念。

杨海军 篇9

杨海军,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近年来,杨海军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广告史研究》(2005),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1979—2009》(2014), 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研究》子课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发展研究》(2014),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上海近代百年广告史研究:1840—1949》(2013)等10 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70 余篇,撰写和主编《中外广告史》《中外广告通史》《传媒经济学》《现代广告学》等著作、教材14 部。 其中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 》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论文《论广告学学科体系》 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著作《中外广告通史》获2015 年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广告理论与广告史、品牌理论与实务、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方向。 在中外广告史、中外广告教育史、广告学术史研究领域成果颇丰。 在广告舆论传播、广告话语变迁、广告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播、 广告战略与国家形象传播等研究领域多有创新成果推出。

论清末海军学堂教育 篇10

一、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历史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中, 西方新式海军充分显示了其“船坚炮利”的强大战斗力, 这使得清朝统治阶层也深深懂得, 要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必须大办新式海军。其中尤以左宗棠独具慧眼, 他认识到旧式人才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为此, 他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事业。1867年, 他创设福州船政学堂, 其办学宗旨是:“夫习造轮船, 非为造船也, 欲尽其制造驾驭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驭也, 欲广其传, 使中国才艺日进, 制造驾驭转相授受, 传习无穷尔。”[1]28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标志着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开始。

自19世纪8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 洋务派以福州船政学堂为榜样, 相继办起了七所海军学堂, 将清末海军教育推向发展繁荣阶段。继福州船政学堂之后, 李鸿章创办天津水师学堂。他认为“水师为海防急需, 人才为水师根本”, “各国水师强盛, 皆以学堂为基”[2]395, 基于这种认识, 他于1880年奏请设立天津水师学堂。1884年, 广东设立黄埔水雷局, 招鱼雷生数十名。1886年, 醇亲王奕譞奏请设立昆明湖水师学堂, 专门培养满族子弟。1887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1890年, 江南水师学堂开办。1890年, 正值北洋舰队兴盛之际, 因人才不足, 在旅顺口设立了鱼雷学堂。1891年, 李鸿章奏请增设威海水师学堂。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 海军学堂教育也遭受重创, 旅顺和威海两校因两地失守而停办, 昆明湖水师学堂也于甲午战前停办, 其余的学堂也处于不景气状态。甲午战后, 清政府决定整顿和重建海军学堂, 海军教育进入了短暂的恢复期。福州船政学堂改变了一度中断招生的做法, 其前学堂于1897年招收80人入学。1899年, 南京水师学堂将原来裁减的40名学额予以恢复。1903年筹办烟台海军学校, 1909年, 设立湖北海军学校。随着八国联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灭亡, 刚刚恢复的海军教育也趋于衰落, 广东水雷局、湖北海军学校、广东水师学堂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

二、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历史进步性

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生的招生制度。等级森严是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在洋务运动开始创办新教育事业时, 并没有对此有重大突破, 如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规定招收的学生必须是“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3]115。在招生制度上首先打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是海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于1866年12月招生, 招生对象不分满、汉民族, 凡年13—16岁, 均可报考。后来陆续建立的海军学堂都采用这种方法, 公开向社会招生。如《天津新设水师学堂章程》规定:“挑选学生, 无论天津本籍, 或邻县, 或外省寄籍, 良家子弟, 自十三岁以上、十七岁以下, 已经读书数年, 读过两三经, 能作小讲半篇、或全篇者, 准取。”[3]131

二是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教学内容。清末海军学堂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陈旧内容,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海军国家的课程体系。福州船政学堂分设前后两个学堂, 前学堂学习造船, 内课开设算术、几何、解析几何、物理、三角、微积分、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学、船体设计与建造、法语等。后学堂学驾驶, 学习英文和驾驶所需要的算术、代数、三角、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和地理等课程[4]。天津水师学堂“其习驾驶者, 则授以天文、地理、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重学、微积、驾驶、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项;其习管轮者, 则授以算学、几何、三角、代数、重学、物力、汽理、行船、汽机、机器画法、机器实艺、修定鱼雷等项”[5]1767。

三是注重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清末海军学堂十分重视实验课和实习课,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技能。如福州船政前学堂 (制造学堂)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蒸汽机和船体建造两门实习课, 规定学生半天在学堂学习, 半天到工厂学习造船。后学堂 (驾驶学堂) 则不惜重金购买练船, 让学生练习实际驾驶。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理论学习完成后, “1871年, 船政派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何心川、叶袒珪、林永升、方伯谦、蒋超英、邱宝仁、黄建勋暨粤生吕瀚、张成、邓世昌等, 登‘建威’练船练习风涛、沙线, 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 北至直隶湾、辽东湾各口岸。出海时, 教习德勒塞躬督驾驶管轮各学生, 逐段眷注日记, 以评其优劣”[2]601。其他各学堂也都同福州船政学堂一样, 纷纷购置练船以供学生实习。

四是国内教育与派遣留学生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清末海军教育事属初创, 远不如西方海军强国完备和先进。对此, 清朝有关大员中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1876年11月, 李鸿章等人上奏说, “西洋造船一事, 近时轮机铁胁一变前模, 船身愈坚, 用煤愈省, 而行驶愈速”, “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察, 终难操制作之源”, 在驾驶方面, 华员对“驾驶铁甲兵船于大洋狂风巨浪中布阵应敌, 离合变化之奇”, “皆未经见”, “自非目接亲身, 断难窥其秘钥”, 派员出洋学习, “期以数年之久, 必可操练成材, 储备海防之用”[2]。1877年3月, 首届出洋学生共30人启程前往英、法两国留学。第一批留学生于1880年回国, 留学成效显著。其后又于1881年、1886年、1897年派遣留学生出洋。

三、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一是“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思想不适应实战化要求。清末的海军和海军学堂都是洋务派力主创建的,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制夷”, 其方案是“中体西用”, 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真正差距在何处, 固守着陈旧腐朽的“中体”不放, 而仅仅去追求坚船利炮,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海军学堂教育具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如过于注重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由于对技术和装备的过度重视, 当时清末海军学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技术, 未将军事理论和海军战术列为主要课程, 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但是海战战术素养不高。这种指导思想并不适应海战实战化的要求, 在实战中, 一只舰队需要熟练驾驶操控舰艇和使用武器装备的人, 更需要有卓越的指挥者。甲午海战中, 北洋海军缺乏随机应变的战术机动, 在战场形势发生变化, 遭受猛烈进攻后, 不能及时根据战场情况变换舰队队形, 指挥员战术素养差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

二是最高统治者对海军教育重视不够。清末,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打击下, 洋务派认识到创建近代化海军和兴办海军教育的重要性, 力主向西方学习, 创立近代海军, 兴办海军教育。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 此举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自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和近代海军教育, 并卓有成效。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们, 思想异常保守守旧, 而且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海军建设上取得一定成就后便止步不前, 没有看到潜在对手——日本海军力量的快速增长, 诸多海军学堂的经费捉襟见肘, 影响了海军人才的培养。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广学额, 裁复无恒”[2]412, 江南水师学堂初创时定额120名, 后因南洋经费有限, 无练船, 于1891年裁去学生40名[2]。福州船政学堂也存在经费困难的问题, “闽省旧有水师学堂, 绌于经费, 久恐废弛”[6]435。

三是缺乏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 未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清末中国海军一开始就走分散组建的道路。清政府虽于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 但其成立后, 并没有真正实现对海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海军学堂的建立也是如此, 虽然创立了包括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在内的一批海军学堂。但这些海军学堂的创立并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整体的规划, 都是由地方督抚根据各自的需要操办起来的, 学堂的各项管理大权也控制在他们手中。因此, 清末海军学堂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缺乏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的一大后果便是未能建立适应近代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培训体系。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各督抚按自己需要办学, 其所办海军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和威海水师学堂等, 都仅仅是培养初级军官的初级学校, 未能在此基础上创建培养中高级军官的学校。

四是生源质量不高, 培养过程漫长。清末海军学堂面向社会公开招生, 打破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但是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 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因素。当时科举制度依然盛行, 世人都将科举致仕作为正途, 而不屑于报考海军学堂。这种无人报考的情况使得海军学堂不得不一再降低录取标准, 但是, 报考者仍然不多, 且多是出身贫困, 基础较差的子弟报考, 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由于入学门槛太低, 而海军学堂学业繁重、学习难度大, 使得很多学生跟不上进度而被淘汰。另外, 由于录取的学生没有任何近代科学知识的基础, 必须从最基本的近代科学知识学起, 大大拉长了人才培养时间。

摘要:清王朝由于海防的落后而一败再败, 由此开始重视海防和加强海军建设, 并积极兴办海军学堂培养本国的海军人才。本文对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概括。

关键词:海军学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 (第五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2]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2.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4]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5]王朴.李鸿章全集 (第4册) [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德国海军新“轻骑” 篇11

非同凡响的发展要求

K130级新型护卫舰研制计划于2001年正式敲定。该计划要求K130级护卫舰起码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以确保德国海军在欧洲近海遂行水面作战、海上紧急救援,甚至在地形复杂的近岸水域作战的任务。此外,K130级护卫舰还必须具备远海侦察和监视的能力,实时生成战场态势图的能力,使用舰载直升机作战的能力,近距离作战的能力,以及对抗导弹、飞机和直升机攻击的能力。首制舰2004年服役,预计2007-2008年将有首批5艘K130级护卫舰陆续装备海军部队,总共要建造15艘。

先进的舰艇设计

K130级护卫舰排水量约1600吨,采用两个7.4兆瓦的柴油发动机和两个独立的调距螺旋桨作为动力系统,续航力3000海里。单螺旋桨工作时,最大航速达20节,全动力驱动最大航速超过35节,最大持续航速不小于26节。K130的设计基础是常规的单体船,其船体形状、设备和系统都采用这一类型舰船的设计。同时,对船体形状进行了富于创意的改进,其小角度的入水线和倾斜的“泰勒式突出部”结构大大提高了舰船的抗毁坏能力和抗风浪能力。K130的飞行甲板长达24米,可用于搭载10吨级的舰载直升机,如未来的MH90直升机等。为了增强舰船的抗毁力,舰上装载了许多重要的备用设备,并对相关的控制和补给装置进行保护。同时,所有重要设备和系统都使用耐用元件,满足抗摇动和抗振动方面的要求。

K130级护卫舰十分注重隐形化设计。一是在船体外形结构上下功夫。船体外型紧凑,从正面看呈“X”形状,各种支架、小部件和装备都隐藏在防浪甲板的后面,小艇和发射装置用雷达伪装网遮盖,大大减弱了雷达的探测回波。K130与相同大小的舰船相比,雷达回波面积几乎减至最小。二是减少舰船的热辐射。K130采用的是水冷却方法,用海水冷却柴油动力发动机和电动发动机排放的废气,使排放废气的温度降至150摄氏度以下。此外,在吃水线以上,两侧排放口附近侧墙里安装了喷嘴,可以喷出水幕,进一步减少其红外线辐射。三是对舰船水下部分消音消磁。K130采用了多种方法对音响进行处理,减少水下噪音,为未来改装声纳反应鱼雷防卫系统提供条件。同时,装置了一种名为“MES”的系统,可对舰船铁磁部分进行消磁,减小磁感应引信水雷的威胁。

此外,K130的生活设施完善,续航力强。该级舰人员编制65人,能够保证船员在海上安全航行和操作舰载武器7天以上,还专门备有女船员的房间。住舱的面积达到了现代化标准,并且必要时可以进一步扩大。

可应付多种威胁的武器装备

K130的主要武器是RBS—15反舰导弹系统和“独眼巨人”S型反舰导弹系统。前者主要是满足舰船远距离作战的需要,控制性能良好,互通性强,可作为其他作战单元的通用系统。其主要功能:远距离交战中,能够避开敌方的探测器和武器攻击,保持战术运用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即使在复杂的近海岸环境中,也具有可靠的目标获取和选择性攻击的能力;采用隐身技术、终端操作和再攻击设计,能有效防敌导弹攻击,具备攻击陆上目标的能力。

“独眼巨人”S型导弹系统由德国与法国、意大利合作开发研制。该导弹属于光纤制导,垂直发射。2组共8个垂直发射架分别安装在飞行甲板后部的两侧。其主要功能:对付快速的小型水面目标、海岸目标和装甲目标;使用光电探测器确定目标,并对目标实施精确攻击;便于操作员控制空中飞行,攻击海岸目标。

除此之外,K130装备有对付水面和岸上目标的76mm口径火炮,用于在近距离作战中对付小型水面目标的两门27mm无坐力炮,以及用来防御导弹袭击的“拉姆”(BAM)导弹系统。该导弹系统共装有2套21联装发射单元,通过升级改造,能够对付直升机、低速空中目标和近距离水面目标。

高度电子化

作战系统 K130的作战系统将在F124“萨克森”级护卫舰的作战引导系统基础上改进,并增加新软件。该系统使用冗余总线系统的分布交互式计算机网络,比传统的中心计算机系统具有更高的抗毁能力。K130的硬件暂时没有敲定,将在定型生产的最后期限确定,以确保舰船服役时其硬件设备处于同类领先水平。除此之外,K130的训练模拟系统、系统控制系统、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指挥和武器控制设备及其支持平台都较其它护卫舰有较大改进,性能稳定,便于操作,能有效地减少操作员和维修人员的紧张和疲劳程度。

目标探测 K130级护卫舰上的探测系统由多功能阵列雷达、电子支援系统和两个光电探测器,以及可调频敌我识别器组成,用于锁定、识别空中和水面目标。同时,K130还可以依靠外部信息源通过11号和16号数据链获取情报,锁定舰船探测范围以外的水上目标。数据链接系统允许战术信息在内部用户和身份明确的用户中使用和分布,可与机载的武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这些敌我识别器天线、电子支援系统天线和数据链接天线的联合雷达安装在主桅杆的天线座上。

电子战装置 用于电子战的SPS—N—5000型电子支援系统,能够生成和评估战场态势图像。KJS—N5000型电子反制系统,可以干扰敌方的战场态势图像的生成和敌方来袭导弹。人工分析扫描系统(MASS)发射的诱饵弹能够有效对付敌方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的自寻的导弹。

通信系统 K130通信系统包括军用无线电系统、民用海事移动设备、卫星通信(SATCOM)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以及GMDSS紧急情况处理和安全防卫无线电系统。整个通信系统由惯性测量装置系统(IMUS)支持。惯性测量装置系统具有信息处理和控制一体化功能,负责舰船通信设备的中心控制和舰船内信息分布。建立在商用技术基础之上的局域网能为K130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能提供进入外部网络(如因特网)的接口。

自动化装置 集成监视和控制系统(IMCS)是灵活模块式的工程自动化系统,能集中监视和控制所有重要的工程系统,增强系统的实用性和抗毁力。集成战斗损伤控制系统(BDES)能迅速显示舰船和毁坏情况、评估毁坏状况和快速控制毁坏装备,并能将毁坏情况的信息分发给所有操作台共享。此外,K130上还有稳定监视器、舰载训练系统(OBTS)、录像监视系统。

电力系统 K130的电力有4部柴油发电机组供给,分别安装在两个发电机舱内,分别由两个自动化电力控制模板控制。不同部位的动力供应系统相互独立运转,又助于提高舰船在复杂情况下的生存力。为应付舰船意外停电(一般不超过2分钟)的情况,舰上的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能为电力控制的重要武器和火控装置供电。

符合环保要求的辅助系统布局

K130的辅助系统和设备都是按现行的环保法规设计的:废水和船底污水的处理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使用低压隔膜废水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使用超滤系统对船底污水进行油水分离,使用两个反渗透装置进行淡水蒸馏处理。

K130装备了一对具有高度可控性的方向舵操纵装置,能减小舰船在大海中摇摆程度。飞行甲板上安装了直升机起降设置和加油系统。水和燃料的补给站设在舰船前甲板的左右舷。

海军院校专科英语教学对策 篇12

首先是军队院校专科学员的水平和教学之间的矛盾。众所周之, 很多军事院校的教学内容则分成本科、专科、研究生、专升本、短期任职培训等若干个层次, 而专科学员是从基层部队选拔而来的, 很多士兵在入伍之前大多数仅受过初等教育, 他们实践经验丰富,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 但是英语基础相当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和单词储备。部队高强度的训练和勤务使学员在入学之前无法继续学习文化课程, 因此在选拔进军校之后很多学员的英语知识需要重新巩固充实。同时, 在军校内的很多教师由于经常教授基础较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专科学员则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往往造成教师讲得累而学员听不懂的情况。

其次是重知识轻应用。据调查, 近半数专科学员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不太满意, 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模式陈旧。在教学上仍然沿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课文为中心, 语言和讲授为基本点的授课模式。

再次是重教学轻情感。目前, 军校多数英语教师都把精力放在了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 很少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这和军校的特殊教学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由于军队讲究政治正确和严肃认真, 而英语教育则恰好要求开放和包容, 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中, 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被束缚手脚, 无法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语言, 也会使学员感觉索然无味。

最后, 重教学轻科研。目前, 部分军队院校领导和教师在对待科研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 课堂教学才是学校的硬任务, 科研工作只是点缀, 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发展院校和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当前海军专科英语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上述军校专科英语存在的问题在海军院校之中同样存在, 但海军担负对外交往和作战的特殊使命迫切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这一现状, 提高基层部队士兵学员的英语交流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方式, 结合海军的军种特点来培养学员语言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立了专科“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情景对话、课文复述、专题辩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是社会交际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同时, 为了适应海军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教学中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教育观念。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公共课程逐步侧重于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授课, 同时加强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第二、重视教学实践, 提高教师的海军英语综合素质。科研能力是综合反映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 应该结合教学实践, 进行教学研究, 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学校应制定有关科研工作的激励政策, 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因为现代海军是一个高科技装备集成度极高的专业军种, 其专科学员从事着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 海军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科研专题研讨针对这类学员的英语教育课题。

第三、理解学员的思想感情, 从而在教学和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斯特恩说过“语言学习与情感有关, 而且如果有利的情感状态占主导地位, 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军校专科学员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练习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解语法解释单词的时候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通过英语视频资料介绍美国海军的武器装备和日常生活, 让学生对外语产生兴趣, 让他们了解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作为普通士兵也要掌握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最后, 组织学员进行情景对话, 提高军事语言的实践能力。“丰富的语言习的环境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对缺乏自然环境的外语学习更是如此。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一定的情境、借助于相应的语外信息, 才能被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据调查, 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 学生课外的认知手段主要限于书本和录音, 偶尔看看杂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 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外语习得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创造语言环境, 给学生提供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 从而培养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 为了解决当前海军专科英语存在的问题, 必须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 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与海军专业术语、教学与工作实践、知识传授与情感投入和课上练习与海军对外交流之间的关系, 努力培养学员的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努力提高基层官兵的英语水平, 使他们在以后的出访活动中更好地展现人民海军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业务素质, 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不断完善海军的英语教学效果。

摘要:军队专科教育是军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海军又是一个对外交往频繁的军种, 英语则是各国海军的通用语言, 所以在海军的高职教育领域, 英语也就成为必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海军专科英语教学的现状, 分析了制约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必须结合军队专科英语教学目标, 全面统筹英语教学, 处理好语言知识的应用、传授与情感投入, 教学与科研, 课堂与课外之间的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海军,专科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2]周中朝, 曾明, 陈勇;新时期军队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

[3]卢家楣.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论文下一篇:智慧城市的信息集成